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是思想、品性吗?

《西方伦理思想史》导言 1.黑格尔:哲学史本身就是哲学 (1)研究思想史,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发展着的思想。其中,无数有智慧的头脑创造的思想精华,构成了无穷无尽变化发展的思想史的永恒要素。 (2)研究思想史,就是通过历史的追溯来展现逻辑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马克思博士,这个我最崇拜的人,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人(至多不过24岁左右);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致命的打击;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又有最辛辣的机智;如果把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合为一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么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莫泽斯.赫斯 “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列宁 ?2.黑格尔:“普遍”的联系赋予个别的事实以意义 我们要知道并预见它们的必然联系,在这种联系里,个别的事实取得它们对于一个目的或目标的特殊地位和关系,并因而获得它们的意义。因为历史里面有意义的成分,就是对“普遍”的关系和联系。看见了这个“普遍”,也就是认识了它的意义。—黑格尔《哲学讲演录》 【解读】(1)研究思想史,必须把握过去思想和现在思想的联系,因为只有从这种联系当中才能 解历史上出现的某一思想的意义。 (2)历史上出现的每种具体思想在它产生时,都是与它的时代背景、理论状况以及思想者的个人特征相联系(比如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黑格尔),但是他们一经产生就进入历史,亦即进入人类思想史的普遍联系,因而就具有了历史意义。 ?二.伦理是什么? 1.中国传统诠释——“伦”是辈分、等次、顺序;“理”是治理、整理、条理。“伦”“理”连用,主要用来指称“道德准则”,比如孟子所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客观的物质性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主观的精神性关系)。 ?2.伦理与道德的区别——(1)亚里士多德的区分 人的德性分为伦理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 伦理的德性,相当于“伦理”,是指在城邦伦理关系中形成的德性。 理智的德性,相当于“道德”,是指不经过伦理关系的天生的智慧之德,主要还是指社会生活和交往的结果。 (2)黑格尔的区分 伦理关系本质上只是现实合理性的秩序中的关系,伦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客观精神的发展。 法和道德都是伦理关系发展过程的阶段或环节。 德是在这个过程中的主体意志的主观设定,而主体只有进入客观的伦理关系才能形成现实的德,因此“德是伦理的造诣”。 (3)总结:伦理是通过人的领悟、认同和自觉维系的客观关系。 道德和法律都是维系和调节这种伦理关系的方式,同时又是个人应有的德性或操守。 德性是处于伦理关系中的人所应有的领悟和操守。 可见,“伦理”突出客观性和社会规定性,“道德”突出主观性和个人实践性。 ? 三.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轨迹 1.古希腊伦理思想 (1)时代背景:反映着进入文明时代的欧州先进民族的伦理精神 (2)主要特征:探求善的本质、普遍的行为法则和城邦公民应有的品德,在奴隶制的范围内寻求自由和公正的城邦秩序。(3)理论形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产生了第一部伦理学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 ?2.中世纪伦理思想(1)时代背景:反映着在封建专制主义和教会神学统治下形成的伦理精神。 (2)基本任务:解释和论证圣经的道德观念和伦理原则,注重个人对上帝的关系和灵魂拯救,宣扬上帝是美德德体现和最高价值标准。 (3)理论形态:形成了适应封建领主和教会统治需要德神学伦理思想体系,尽管包含古 伦理所没有的人的自由平等交易,但实际上推行的是信仰主义和权威主义。 3.近代西方伦理思想(主要是近代英法伦理思想和德国古典伦理思想) (1)时代背景:反映着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迅速发展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伦理精神。 (2)主要特征:比较自觉的探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关于公民社会的复杂关系,以及公民的权力和义务,注重主体德行与客观法则的统一,力求市民的自由和社会的秩序相适应。 (3)理论形态:建立了更加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充分表达了那个时代追求自由和礼法相统一的伦理精神,并力图按照这种精神建设理想的市民社会。 ?四.研究西方伦理思想史的态度和方法 1.以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人物及其思想(1)对待历史人物要注意他一生的历史经历和思想演变,因此我们的认识评价应该分阶段分方面,分出主要和次要、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 (2)对待历史上的思想也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考其源流,别其得失,使思想史的研究给人以经验和启示。 2.宏观把握思想史的主体,描绘其概貌,发现其亮点。 (1)一方面要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和描绘该学科思想发生发展的整体趋势和概貌, (

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朱熹和王阳明的学说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1、朱熹则看重八目互为条件 , 相互制约的关 系 ,抓联络 。 换个角度看 ,朱熹生活在唐代以后的几百年分裂和战 争中 ,他比较重视荀子说学的理性成分 , 从“ 致物 ” 开始 , 倾 向于“ 外王 ” 的一面 ; 王阳明生活的环境是大统一时代 , 内 部问题突出 : 派系之间 ,官民之间 ,贫富之间等问题严重 ,他 更重视孟子的“ 心性 ”从治心开始 ,倾向于“ , 内圣 ” 的一面 2、朱熹与王阳明是宋明时期的两位学术大师,朱熹主张以"天理"作为自己学术的支撑,偏向于对"识"的论究。王阳明则主张以"本心"作为世界的本原,偏向于对"智"的发微。
1、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諡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諡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中都有灭人欲,朱熹强调的灭人欲和王阳明的去掉人欲有什么区别

我的理解是:朱熹认为人的心是不纯净的,需要通过格物穷理来去除心的杂质,纯净自己的心;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是纯净的,心即理,需要做的是去除私欲。(可以将私欲理解为浓雾,心为明镜。去掉浓雾,才能看清自己的本心。)

古今来为人师表无出仲尼,天地间一等学问还是朱子。
辛弃疾:先心坐使鬼神伏,一笑能回宇宙春。历数唐尧千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程朱理学,亦是元明清三朝国学。朱熹也是孔庙十二哲之一,十二哲中只有朱熹一人非孔子亲传弟子,可谓殊荣之至。
朱子之学,博学鸿词,厚积薄发,立德,立言,立身,三不朽
阳明之学,泛泛而空,多诸佛老,随心随性,可自欺可自慰可自安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因此民国时期陈复开始提出“心灵儒学”做出注解。儒家的学脉自清末已经全然中断,西学东渐的过程里,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张开的贡献。因此,陈复重新提倡心学,并书写《盘古心经》,继承阳明学的道统,再开“盘古心学”,创办书院讲学,教育弟子,并组织“新人道协会”,从事外王事业的奋勉,这使得心学开始有新的动能,这种心学包容儒释道传统三教思想,兼融新世纪思潮与印度玛家哲学,创造出极其特殊而新颖的儒学面目,目前正在台湾发展中。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
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
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
同样聪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完全是靠批判朱子之学发展起来的,但是在刚开始他至少在表面上他也不敢和朱熹的思想分道扬镳,因为当时的程朱理学是主流,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东西,为了减少阻力,他写了几本书,《大学古本》,说心学才是儒家的嫡传。《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晚年已经逐渐象心学靠拢了,又把儒家按照自己的心学理论进行解释。举一个例子,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罗钦顺就对此进行了质疑,王阳明很委屈,表明了心迹说道
孟子辟杨、墨,至于「无父无君」。二子亦当时之贤者,使与孟子并世而生,未必不以之为贤。墨子「兼爱」,行仁而过耳;杨子「为我」,行义而过耳。此其为说,亦岂灭理乱常之甚,而足以眩天下哉?而其流之弊,孟子至比于禽兽夷狄,所谓「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也。今世学术之弊,其谓之学仁而过者乎?谓之学义而过者乎?抑谓之学不仁不义而过者乎?吾不知其于洪水猛兽何如也!孟子云:「予岂好辨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塞天下,孟子之时,天下之尊信杨墨,当不下于今日之崇尚朱说,而孟子独以一人呶呶于其间,噫,可哀矣!韩氏云:「佛老之害,甚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坏之先,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呜呼!若某者,其尤不量其力,果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矣。夫众方嘻嘻之中,而独出涕嗟,若举世恬然以趋,而独疾首蹙额以为忧,此其非病狂丧心,殆必诚有大苦者隐于其中,而非天下之至仁,其孰能察之?其为《朱子晚年定论》,盖亦不得已而然。中间年岁早晚诚有所未考,虽不必尽出于晚年,固多出于晚年者矣。然大意在委曲调停,以明此学为重。平生于朱子之说,如神明蓍龟,一旦与之背驰,心诚有所未忍,故不得已而为此。「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盖不忍牴牾朱子者,其本心也,不得已而与之牴牾者,道固如是,不直则道不见也。执事所谓决与朱子异者,仆敢自欺其心哉?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然则某今日之论,虽或于朱子异,未必非其所喜也。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小人之过也必文。某虽不肖,固不敢以小人之心事朱子也。
在这里,王阳明已经以孟子自居了,而把朱子看作了墨子杨子一类的人物,彻底划清了界限,在形式上都分道扬镳了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所以,我认为要理清王阳明心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气”、“心”几个关键点的不同理解。
“理”的分歧。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但是陆九渊借助的是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发。“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自杂谈》,其与朱熹所说的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显不同。结果,朱熹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从当前德育正规化来看,学习知识的多寡并不决定道德水准,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公的公仆并没有高深的知识,但是,知识的深浅有助于增长道德水准,不过,这是由于学习者不把学作为致知目的而作为完善德性的追求之果。朱熹本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教育,而这种定为方式决定了难以达到道德的较高境界。)
“气”的分歧。陆九渊的概念中,“气质”只是一个生理、心理意义上的问题,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或生理状态。他认为,人的这种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会行为之间虽有联络,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关系,即人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善恶贤愚,并不能决定人的做后归宿,学能变化气质。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恶贤愚)之别的内在因素。
“心”的分歧。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陆九渊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质状态,如果将二者对立起来,则分明是“裂天人为二”,心是人的本质所在,是伦理本能。(朱熹觉得形而上心为道心形而下则为人心,本质还是天理决定气的问题;陆九渊似乎认定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朱熹和王守仁在认识论上有什么区别

朱熹和王阳明在认识论中的不同是很明显的。主要在于,朱熹主张由外物而之心,再由心而之外物。王阳明则不然,他主张直指本心。但是,在认识问题上,二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却很少为人所注意。这个特点就是,认识的问题与人的道德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恰恰是中国古代认识论不同于西方认识论的特点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有什么主要区别?学习心学从哪些书入手

两者对于理的解读不同,朱熹认为理要通过学习得到,所以他提出“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醒悟”。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也就是说我们本身就知道理,所以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个你可以体会一下内外之别。学习心学的书籍我回答过,但发现一旦贴上百度就不过审,你可以到我的回答看看。在这里就说一本,叫《传习录》,是心学的入门书籍。

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都是理学,都是唯心主义,都强调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异:“朱”是客观唯心主义,“王”是主观唯心主义

程朱理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与“行”的二元论,把两者割裂开来.
王阳明心学的主张高度概括起来一句话,就是“知行合一”,主张心外无理,是一元论.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属于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性发展.其实,在程朱理学盛行的时候,王阳明心学的基础奠基人陆九渊就已经提出了“心学”的萌芽,王阳明的心学就是对陆九渊的学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

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和现在的理论联络实践比较像。
朱熹的理学讲的更多是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虽没有否认实践的重要性,但更多的偏向于理论。朱熹的理学在知行方面,更多的讲的是经验,惯例。其实从儒家讲究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就能知道,在程朱理学中,忽略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和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异同

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
主要区别:王阳明的心学认为心是万物本源,朱熹的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
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本页是范文参考网最新发布的《个人党性分析材料2021党性分析材料个人2021(通用18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对网友有用。

党性分析是指每个党员干部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干部基本标准,对进行深入分析的党性教育活动。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个人党性分析材料2021党性分析材料个人2021的文章18篇,欢迎品鉴!

【篇一】个人党性分析材料2021党性分析材料个人2021

  一年来,我积极主动想事、干事,本着对组织、对岗位高度负责的态度,聚焦主业,务实担当,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党委赋予的任务。但距上级的要求、同志们的期待,仍有很大差距和不足。

  下面,对照这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结合自身实际,剖析如下:

  (一)对表新时代,境界有差距。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深知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也做到了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做,但是受个人理论水平制约,距离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还有差距。有时认为只要看过、学过就行了,对“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缺少一个整体计划,系统性、研究性学习还远远不够,影响了理论学习效果。比如,通过学习,虽然对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新思想的精神实质、新论断的核心要义等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但是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二)对标新要求,标准有差距。认真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是第一位的****要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是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不打丝毫折扣。但细细反思,在严格党内****生活、坚持党性原则等方面,还是缺乏见底到边、较真碰硬的作风和韧劲。比如,落实党委议事决策制度不严格,受日常工作繁忙这一因素干扰较大,有时不能及时研究重大问题,有时又因为上会议题多而赶进度,没有充分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建议,影响了民主集中质量。

  (三)对照新标准,自我要求有差距。走上领导岗位以来,我一直告诫自己:处于特殊位置,不搞特殊待遇;负有特殊责任,没有特殊权力。但有时觉得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党性观念强、底线思维牢,是非观、大局观从未偏移,作风方面不会出问题,因此不自然就忽视了党性修养的锤炼,思想上也不自然就会有宽松现象。特别是受社会一些庸俗思想的影响,放松了自我要求。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理论学习抓得不够紧。面对不断发展的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怎么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