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业35岁以后怎么办?

35岁,是青春的结局中年的起始,肩负了对个人价值的寻求、对事业和家庭的责任而负重前行,每位工程师在人生分水岭选择了不同的轨道,而谁又知这决定的身后阅历了多少展转、焦虑、迷茫和舍弃?

电子行业历来都是英雄辈出。

大名鼎鼎的周立功单片机创始人周立功,凭深挚的技术功底、不凡的商业成绩,在行业里众多拥趸,深受青年工程师的追捧。16年底发热友举行的IOT大会,周立功先生现场演讲,上千名参会人员的热忱涓滴不亚于追星族。

年少成名的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他的创业史简直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毕业后创立大疆无人机,获数百亿身家,跻身胡润富豪榜,为同期80后青年创业家中最为注视的一名。

而大多数普通的工程师们,并无这类一飞冲天的机遇。芸芸众生,朝心中理想前进的每个台阶都需竭尽心力。

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搜集的数据。

35岁,做技术管理类岗位占最大比例:

从数据看,35岁从事技术管理类岗位的比例最大,从事普通工程师的比例其次,仍在技术领域的两项合计占60%。

从技术领域改行务领域,创业、转行业都是对比少的,各占10%上下;而有17%的人转了销售支撑、市场等领域。

依然从事技术领域的,大都在做底层研发领域,如嵌入式、电源等;转市场类的可能是目前对比热点的消费利用,如机器人、智能家居等等;

其中介入这次流动的女性工程师的不到5%,几近可以疏忽不记。

我们还电话、邮件采访了数位企业家、高管、工程师,凝听了很多鲜活的故事,感遭到那些不同的繁杂情感:面对不肯定性的恐惧、心怀不甘的痛楚、战场上厮杀的血雨腥风、破茧成蝶的残暴。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但愿别人的故事,能带来一些启迪。

创业是条不归路,不下战场才可能赢

@L总,现经营一家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公司,工作8年,创业4年,2016年获一轮新的融资。

我特别感谢我的第一家公司。从某著名科技类大学毕业进了H公司做工程师,报销报导的火车票,培训期管吃管住。上班后住公司旁的宿舍,和一帮同事没日没夜的加班,有豪情有干劲。在公司干了8年,从工程师到项目经理、小部门Leader,打下了技术管理基础。

有充沛的心理筹备,真的开始创业,仍是比想象中难太多。找人?找客户?找投资?都是拦路虎。但这些都不算难,难的是找方向。许多人都喜爱谈战略,描绘战略是在选项里选出来的,纯洁是扯淡。刚开始根本不了解前面是否有路,是硬闯出来的。创业是一件特别孤傲的事情,内心的恐惧是没法对他人说的,谁都不行。

找不到前途,像被一张巨大的、黑色的网给罩住,无力挣扎。最严重的时候,连续半年失眠,濒临奔溃。

现在回忆,依然有些后怕。进入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太早,不留心就变为先烈。2014年群众创业,资本市场火了,而15年马上又迎来了资本寒冬。人工智能刚刚成为热门,到资本寒冬时哀鸿遍野。

我们在资本热的时候快速拿了钱,将业务转型为企业提供服务,才惊险的活了下来。没拿到钱以前,押上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典质了房产。如果不胜利怎样办?想跳楼的心思也有过。

懊悔创业吗?不懊悔。但若能重来,会选个容易起步的事情,脚塌实地,不要一下子挑战太难的事。

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是啥?责任。由于愿望而创业,根本坚持不下去。对家庭、团队、自己负责。如果没想明白创业是责任,创业就是受冤屈,就别创业了。创业是条不归路,要想赢,就要一直在战场上。

对年青人的建议?别把自己想的太聪慧,创业只能做自己特别熟的领域;还有合伙人特别首要,如果没有能力互补、相互信任的合伙人团队,胜利几近不可能。


人生是一个无穷游戏,勇气是通行证

背景:@Leo,技术研发10年,现在以写书、培训为主

我喜爱向他人举荐一本书,作者是一名哲学家,中文译名叫《有限和无穷的游戏》,看英文版更易看懂,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

这本书说,游戏有两种:一种是以结局为目的,是有限的游戏,譬如蓝球。而人生呢?是一个无穷游戏,每个出发点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解决一个新的问题,创造一个新的价值,实现自我的成长。

我做了几年技术研发后就开始迷茫,不想循环往复的做技术研发,但惧怕脱离专业,不了解自己能做啥。往往泡在BBS上,和他人瞎聊。

浑沌了几年,下定决心要扭转。没有开公司的魄力,觉得自己写东西还行,开始在论坛里写原创文章,渐渐累积了一些粉丝。有朋友举荐出版社给我约稿出书,吓了一跳,又惊又喜。

写书的进程极为痛苦。很渴想做成,惧怕失去这个机会,但头脑里的东西感觉被掏空,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不满意。过度的患得患失让我数次失望的想要抛却。

丧失勇气的时候,看了许多次《阿甘正传》,爱上了长跑。鼓起勇气,以决绝的态度把书写完,竟然效果比自己想象中的要好。以后尝试录视频,做培训,也有了必定的收入。

既然人生是一个无穷游戏进程,那末就去享受它。有勇气去挑战自己,才能看到不同的景色,体会不同的人生。

只懂技术,不是一个合格的CTO

背景:@jason,一家创业公司CTO,从事技术研发4年,从事技术管理超过10年。

我分别阅历了三个不同的公司。硕士毕业进了知名国企Z公司做研发。公司有许多技术高手,工作流程和规划很严谨,打下了技术基础。但我离市场、用户很远,只思考技术实现,像试验室里的科学家。

后被挖到一个著名的互联网做硬件的公司,对我带来的冲击和震动尤其大。

需求可以很快被更改,一个用户的意见能改需求。很不理解这类方式,和产品部的矛盾很深,认为他们不尊敬技术,抵牾情绪大。

公司支配我们去接触用户,这个看起来很Low,很挥霍时间的事情,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恍如被打开了一扇窗。我听到了完整不同的视角的声音,震动了我。渐渐地与产品部磨合愈来愈好,能发生共识。当努力为用户解决了问题,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绩感。

现在找到一个机会,和同窗一块儿创业。我依然做喜爱和善于的技术管理领域,但会深度产与产品战略计划。

对年青人的建议,首先是酷爱自己的专业,延续学习。其次,必定要去知道用户的需求,这最是一个公司存在的价值。

从技术改行务,最难扭转的是自己的心态

背景:@Devin,毕业落后了某国际一线半导体巨头,从事8年技术研发,现转销售。

我毕业落后入某半导体著名外企,正好遇上了外企最风光的时期。体制内竟争剧烈机制僵化,民营企业参差不齐优良的企业少。外企的薪水高,管理体系规范,薪水是同窗的2-3倍,风光无穷。

工作强度很大,公司不断的补充新鲜血液,高强度的工作和剧烈的竟争,干了7年,往往处在紧绷状况,特别疲惫,不堪重负。

08年后,外企的竟争优势开始减弱。从外企跳槽到一民营企业上班,巨大的管理体制上的悬殊难以忍耐。

迫于养家谋生的压力,无奈之下,回到外企改行务做销售。

有技术功底,业务上手容易,难的是调剂自己的心态。从一个内向忸怩的工程师变为一个热忱弥漫的销售,此间的难题比攻克一个技术困难难题数倍,每一次见完客户后手心全是汗。

我依照技术人员的逻辑习气,把客户分成许多类,制订一个严格的履行程序,逼迫自己按期主动联系客户,慢慢地能跟客户自若的沟通,业务上了正轨。

我很看好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中国的机会,但愿进入这个领域发展不错的公司。如果可以重来,我不会在外企呆过长时间,尤其习气某一个体制,是很可怕的。

我只爱做技术,是不求长进吗?

背景:@Gary,毕业到一直做技术,阅历3家公司,目前是资深工程师,做技术15年。

我从小就很喜爱电子专业,如愿考入哈工大。喜爱动手DIY,读大学时用一个月时间,做了一个美丽的音乐盒送给女朋友,她爱不释手。

毕业后就一直做技术,工作不乱,但工资增长速度慢,没遇上深圳飞速增长的房价。只靠音乐盒已不能哄女朋友开心了,她想要的东西还有许多。

一段痛苦的失恋,离开了让人伤心的深圳。我渴想一生做技术,不明白为何那末多人都觉得到了30多岁就要转型。我的梦想是成为像硅谷的一些公司,那些做了一生技术,受人尊重,成绩超过CEO的技术大牛。然而在国内,目前很难。

我们的工程师文化并无构成,30岁的工程师都很焦虑,急于转型,把赚更多的钱当做重要目标。

我很荣幸,现在人生在一个内陆城市,人生压力没那末大。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妻子,让我做自己喜爱的技术岗位。我也渴想给家里人更好的人生,在闲暇时间和朋友准备做一些项目。

我会一直做技术,我很酷爱它。

结语:我们处在一个最坏的时期,也是一个最佳的时期。

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电源网。本网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站转载的内容(文章、图片、视频)等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我们采用了您不宜公开的文章或图片,未能及时和您确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请电邮联系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处理措施;欢迎投稿,邮箱∶。

大家应该看过很多分享面试成功的经验,但根据幸存者偏差的理论,也许多看看别人面试失败在哪里,对自己才更有帮助。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他准备了几个月,刚刚参加完字节跳动面试,第二面结束后,嗯,挂了…

所以啊,不管怎么样,不论是什么样的大小面试,要想不被面试官虐的不要不要的,只有刷爆面试题题做好全面的准备,当然除了这个还需要在平时把自己的基础打扎实,这样不论面试官怎么样一个知识点里往死里凿,你也能应付如流~

如果你是一个Android开发者的话,你一定听到了很多的风言风语,总结几句话的意思就是Android已经不再火爆了,Android学了出来找不到工作,Android是不是要被遗弃了等等,很多的不顺耳的言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
Android确实不是当年盛况,已经不再像前几年前那么火爆。一种语言如果经历过盛极一时,那么必然有这样的一条曲线,像我们学的正弦曲线先急速上升,然后到达顶点,然后再下降,最后再趋近一个平稳的值。那么这一两年就已经是在一个饱和值之间浮动,因此在这样的形式下,可能对于个人开发者相应的要求就要高一些。以前是只要你会Android四大组件的都是个香饽饽,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随着人机交互的体验要求,App的用户体验的要求、流畅度等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么对我们的Android开发工程师也是同样的改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饱和,随处都能招到初级的工程师,公司有了选择的余地,所以肯定会去选择更加优秀的,这就必然导致了我们经常说的,Android开发者已经烂大街了,其实不然,只是公司的要求变高,市场饱和,门槛变高而已。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的精于技术,据我了解,中、高级的工程师还是很受欢迎的

移动端在短短几年之间就发展如此迅速,典型的代表就是Android、IOS,发展如此之快,又如此的火爆。既然都是移动端,为什么每开发个APP就需要两个端分别开发,作为IT行业肯定有各方面的大佬会想尽办法来兼容两个端,一套代码,两个端都可以运行;

那么,肯定知道大名鼎鼎的FaceBook开发的语言React Native,这款语言是能兼容Android、IOS的系统,开发一套代码,可以两个端运行。在这之前一度给开发者带来了多么大的希望,得到了众多开发者的青睐,但是我想又很多的人不知道ReactNative开发到底有没有坑,到底像不像道听途说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这是我之前看的一篇文章上一位大佬实际开发之后的感受:React Native技术的优劣,有兴趣的老铁可以看看。因此,个人观点,你作为一个Android开发者,学习更多的兼容平台的语言,肯定是加分的。但是也要看你时间、经历等因素,以及适不适合。假如你现在Android都还没学到多少,或者还在初级阶段,然后就想着又去把React Native给学好,我建议先把当前工作中需要的语言学精通,然后再去扩展学习,是最优的抉择。不要看着什么新的出来,都去尝鲜了解个一知半解,最终发现自己没有一项精通的,就得不偿失了。

Google进来在大力推广Kotlin,Kotlin不可否认得到了Google的大力支持,以及语言本身的特点,个人觉得有一下几个特点是很受欢迎的:

可能有的老铁就会说了,既然kotlin得到了Google的支持,语言又有比Java好的特点肯定会冲击一波;这里就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①不要太着急去学习Kotlin,除非你空余时间充足
②一个语言替代另一个语言,是需要时间去沉淀,一般需要3~5年时间
③既然Kotlin有着诸多的优点,而且完全兼容Java代码,那么等到普及的时候再去也不迟 现在国内、外都是有很多大型的APP依然是Java,想QQ、微信、支付宝等APP,要想突然全部换成kotlin来编写,还是需要时间和成本的。以及总小型公司的老项目也是需要维护等等。
④Kotlin的三方库可能还是不是那么的完善,未知BUG,社区活跃度等等都是些问题

综上所述,不可否认Kotlin有极大的可能成为Android开发最流行的语言,但是这还是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是否立即转Kotlin开发是否符合你自身,就需要老铁自己考量了。

①热重载(Hot Reload),作为一个菜鸟安卓开发者,能热重载真的太舒服了,利用Android Studio直接一个ctrl+s就可以保存并重载,模拟器立马就可以看见效果,就这一点比原生安卓制作简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②一切皆为Widget的理念,对于Flutter来说,手机应用里的所有东西都是Widget,通过可组合的空间集合、丰富的动画库以及分层课扩展的架构实现了富有感染力的灵活界面设计。

③借助可移植的GPU加速的渲染引擎以及高性能本地代码运行时以达到跨平台设备的高质量用户体验。 这段介绍是直接抄下来的,虽然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可移植的GPU加速的渲染引擎,但是最终结果就是利用Flutter构建的应用在运行效率上会和原生应用差不多。

但是由于目前主要是使用在UI方面,不清楚后续的发展,我们暂时还是不要盲目的去跟风,毕竟这些还是要很多的大佬去实践,然后不断的优化、提升才能适合我们这些菜鸟级别的去使用。当然我前面也说过,如果时间很充裕,是完全可以去学习尝试的,多学多了解肯定是对自身有益。

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崛起

作为一个程序猿,那么肯定是知道这两年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不管是国家政府的支持还是IT界的发展,以及世界IT巨头公司,都是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毕竟人工智能、大数据是被语言未来10年最火的语言。我想有很多人肯定和我一样,不管是点开各大开源网站、技术博客平台、技术交流群可能出现最多的词频就是人工智能,Python自然而然的就是火得一塌涂。

经常可以看到有很多博主,发布消息Python几月份成为了某某开源社区最火的语言等等,引发的一些的唇枪舌战,我们不讨论。但是我们从另一面可以看得出是有多么的火爆。可能这就导致了很多的Android开发者,或者不止Android开发者,都想去分一杯羹,都想去赶上这个热潮。这里我就说说我个人的几个观点,仅仅个人而言:
①了解如今的市场行情,需要掌握什么技能才能找到一份Python开发的工作,现在公司需要什么人才,这个就是你学习的一个方向。

②系统的学习规划:你要知道自己每天学习什么,因为接触过的新手比较多,很多人学着学着就放弃,或者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学习什么,这样非常迷茫一点计划没有,肯定是学不会Python的,所以学习Python要知道每天学习什么,做什么案例。

③学习Python如果只靠自己学,基本学了也很难找到工作,现在Python开发的工作普遍很高,要求也高,都需要有工作经验的,如果单靠自己琢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很不专业。

所以可以想好自己是以后走这方面的路,还是说只是想尝试一下,跟跟风;如果只是跟跟风,我看还是算了吧,你真的闲暇的时候去看看就好,别花太多时间,如果有时间还不如研究在自己的领域,对你可能更加有利,那如果是下决心要转行,那你还是要考虑好当下的适不适合。

更多Android高级工程师进阶学习资料

附上:我们之前因为秋招收集的二十套一二线互联网公司Android面试真题(含BAT、小米、华为、美团、滴滴)和我自己整理Android复习笔记(包含Android基础知识点、Android扩展知识点、Android源码解析、设计模式汇总、Gradle知识点、常见算法题汇总。)

  • 里面包含不同方向的自学编程路线、面试题集合/面经、及系列技术文章等,资源持续更新中…

工程师职业好不好?这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我个人而言,工程师职业好在它的前期薪资高,差在后期增长性差,而且吃青春饭。较高的初期薪资会让工程师很快积累到一定的启动资金,用于购买资产,运气好的话,买房增值的钱远比工资多得多。放眼工程师整个生命周期,零灰色收入,竞争激烈,熬夜加班,入行5-10年就会遇到薪资瓶颈。这些靠奋斗出身的工程师自然会未雨绸缪,不断思考着如何转型。从长远看,工作可替代性差,越老越吃香,为公司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树立自己的个人品牌的职业更好。例如医生,律师,影视演员,行业分析师,基金经理。

2017年,华为裁员35岁以上职员的事件在工程师圈子里闹的沸沸扬扬。这件事让很多年轻工程师开始思考35岁以后的出路。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些35岁以上的华为职员,占着茅坑不拉屎,还拿着比市场价高得多的收入,让华为的年轻工程师怎么想。我相信华为不会去裁能力与薪资相匹配的35岁以上员工,否则年龄最大的任正非是第一个被裁的。

35岁以上工程师不仅在华为被歧视,在招聘市场同样被歧视。工程师招聘信息,经常会有一项年龄要求:低于35岁。这让高于35岁的工程师很受伤。高于35岁就不能干了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来比较下新司机(35岁-工程师)与老司机(35岁+工程师)的优劣势。

1. 知识结构已成型,就业面窄,不对口意味着低竞争力与高强度学习。

2. 拖家带口,不喜欢高强度加班,同时期望薪资高,导致雇佣性价比下降

3. 新技术毁灭经验值

2. 对某一行业,某一领域有深入理解

3. 项目全局观好,协调能力强。

从比较可以看出,老司机经验丰富,自然期望薪资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更加便捷,新司机成长更快,这也导致了老司机性价比逐渐降低。电子信息行业变化很快,老司机的那套旧技术经验很可能无法移植到新技术。新技术不断毁灭旧技术,同时也毁灭了老司机的经验值。相对于被鄙视,这种毁灭才是灾难性的。所以我一直很讨厌日新月异的行业,昙花一现,工程师都无法长期享受行业红利。反而是稳定增长的行业,让工程师过得很滋润。电脑时代发展了几十年,而智能手机走完整个过程就几年,与此同时智能手机的工程师被捧了几年就风光不再了。

作为一个工程师,你还会发现身边35岁以上的工程师很少。你也许会有疑问他们都去哪了?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你也会超过35岁,那时你该何去何从。

现在35岁+的工程师,大多毕业于2005年之前,那时候的高校毕业生较少,竞争压力也小。2005年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刚起步,2002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是1.8万亿元,而2017年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近20万亿,时代赋予了35岁+工程师更多机会与行业红利,现在他们大多身居各企业中高层。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司机们都能转管理,有很多转行了,做销售,项目管理,产品经理等等。也有一些不甘心平凡的人去创业了。实在没办法,也可以继续做开发,钱虽少些,但也省心。

对于新司机,没有时代赋予的机会,只能靠自己拼,只有少数人能成功转管理或者转行。大多数人还是会在工程师的岗位上继续走下去。所以我相信以后35岁+的工程师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身边,大家需要以平常心去看待35岁+工程师。同时我也希望科技公司能够落实做好技术发展路线,让更多优秀的工程师能够成为技术专家,架构师等。

不管最终怎样,每个工程师都要积极去应对行业的发展,不断去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所谓职场竞争力,就是一个应届生多久可以替代你的工作。所需时间越久,说明竞争力越强,也意味这你的价值越高。对工程师建议如下:

  1. 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发展计划,例如:a. 工程师->资深工程师->主管->经理->总监
  2. 从事可移植的核心技术开发
  3. 拓宽自己的接触面,更多了解整个项目的开发
  4. 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软实力:语言、沟通、管理能力

当然光做好这几个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被动收入,投资实体、股票、基金、信托、私募、房地产等。当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个方向的投资都需要你不断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并拓展自己的视野。但我相信,这对于工程师都算不上什么难事,因为工程师最大的优势是学习新鲜事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专人工智能就业方向及前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