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形态与温度的关系?

  进入高三,为方便考生更加全面的复习地理知识,为大家收集了高中地理所有知识点,供复习备考,欢迎参考!

  一、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 ②海陆位置

  ③相对位置(与该地著名地理事物的关系)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         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   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   ④日照长短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高于海洋)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洋流   ③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    ④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阻隔?)

  ⑤ 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决定热量)   ②大气环流(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②下垫面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     B.地势高低(H上升,T差下降)

  7.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  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  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 ④纬度

  8.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9.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

  故获得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0.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②海拔低,气温高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焚风影响

  11.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    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    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    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  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5.气候非地带性分布影响因素

  16.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  ②强烈上升气流  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7.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18.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19.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

  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20.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

  ①地形:安第斯山脉影响  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

  21.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②地势高,气温    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

  ④南纬400~60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

  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22.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23.判断海洋性、大陆性的依据

  ①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变化情况 ②气温年较差大小 ③最高、最低月均温出现月份

  24.气候特点描述:

  ①气候类型  ②气温(高低?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

  ③降水(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特点)

  ④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关系(尤其季风,加“雨热同期”)

  ①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②地势(起伏大小,海拔高低,倾斜方向)③地形区名称

  ④地型组合(大范围区域才讲)⑤地势倾斜方向(由河流流向来判断)

  25.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②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③位于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

  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

  ④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

  26.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

  ①海陆位置  ②气候和降水 ③台风影响

  1.地形特点的概括

  ①地势(高?低?倾斜?起伏?) ②海拔 ③地形的种类、分布  ④地形的组合状况,组合结构

  等高(值)线分布特点:①疏密 ②走向③数值变化方向④弯曲程度及方向⑤高值、低值中心

  2.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褶皱、断层内力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3.吐鲁蕃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4.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5.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结合处,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断裂带

  ②外力:雅鲁藏布江侵蚀而成

  6.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山区峡谷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上升  ②外力:河流侵蚀下切

  7.横断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

  ②外力: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水侵蚀和河流切割作用强

  8.台湾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而成

  9.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    ②震中距大小

  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   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10.华北平原的成因

  ①内力:地壳下沉      ②外力:海河、黄河、淮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冲积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于流速减慢,大量沙石堆积而成

  12.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  ②外力:汾河,渭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3.多地震的影响因素

  ①板块边界附近  ②两大火山地震带上

  14.褶皱与地形:褶皱初期:向斜成谷,背斜成山;后期由于内、外力作用,背斜顶部守张力易破碎,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断层与地形:地垒形成块状山,如泰山、庐山、华山;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15.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 湖水外泻而成.

  16.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17.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四、水文(河流和湖泊)

  1、河流的水文特征:流量大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汛期、枯水期

  2、河流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河道弯曲状况、水系形状(扇形、树状、羽状、向心形等);

  3.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①河水的补给(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 ②流域面积③支流多少④人类活动

  4.河流径流的调节因素:①水库、湖泊的调节②森林等植被的调节③梯田、平整后土地的调节

  ④河流支流的调节(水系的调节)⑤地下水调节

  5.影响河流航运价值的因素:

  自然原因:地形与流速、水量及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

  社会原因:流经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密度、经济发展水平

  6.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  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    ②洋流(暖流经过:盐度高;寒流经过盐度低)

  ③结冰、融冰     ④河流径流的注入   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钱塘江观潮)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初一、十五为天文大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   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淡水河流):营养物质多少

  12.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人类活动

  13.凌汛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于0℃,有结冰现象  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流

  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①纬度、 ②山体的相对高度

  2.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  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

  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  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3.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 ②南坡为向阳坡,北坡为背阳坡

  ③南坡面向印度洋,受季风影响,降水比北坡丰富

  4.影响雪线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气温:纬度,向阳坡,背阳坡,T上升,雪线越高

  ②降水:海洋性(气候湿润→雪线下降)

  大陆性(气候干旱→雪线上升)迎风坡→雪线下降  背风坡→雪线上升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小朋友们都掌握了吗?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知识点,欢迎阅读。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种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到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种子的内部构造相同,都有胚根和胚芽。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4.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5.种凤仙花的:①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②放土。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③下种。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④浇水。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6.植物是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多项工作。 7.种子萌发先生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8.根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9.茎的作用:植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0.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养料。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养料,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成的。

  11.绿色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为:

  阳光 二氧化碳+水 氧气+养料。 绿叶(叶绿体)

  12.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

  13.凤仙花果实由雌蕊发育面来,果实白色茸毛,纺锤形(椭圆形),绿色,成熟后变成黄褐色,里面一般有十几粒种子。种子球形,黑色,细小。 14.凤仙花从播种到种子成熟约为89天。

  15.凤仙花又叫指甲花、芨芨草、急性子,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 16.凤仙花的各个部分,包括花瓣、雄蕊、雌蕊、萼片。 17.随着凤仙花的生长,凤仙花发育出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18.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等。

  19.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节在某些植物的茎上很明显,如玉米、甘蔗;但很多植物茎上的节并不清楚,如杨树、柳树等。

  20.像凤仙花等植物的茎垂直地面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这样的茎叫做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二、问答题:

  1.根向什么方向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有关系吗?

  答:根向下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没有关系。不同方向放置的种子,萌发出的根总是向下生长。

  2.关于凤仙花在三周里的生长变化情况你知道哪些?

  答:大约5-7天破土而出;初出的芽嫩色;茎的颜色绿色,稍微有点红;刚出的叶子椭圆形;以后长出的叶披针形,前端渐尖,边缘有锯齿,植株上交叉生长。 3.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植物中的叶绿体能够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4.玻璃罩中的空气不流通,小老鼠为什么没有马上憋死?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供小老鼠呼吸,小老鼠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

  5.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

  答:根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6.植物的茎有什么作用?

  答: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所有的动物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到死亡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它们的生命周期。 2.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蚕卵的形状扁圆形,中央下凹,像细粒芝麻,刚产下的蚕卵淡黄色或黄色,一两天后变成淡红色,三四天后变成紫黑色。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3.观察、测量记录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可采用拍照、画图、写观察、制作标本等方式。

  4.蚕在生长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做蜕tuì皮。蚕一生要蜕 6 次皮。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

  5.蚕的身体圆筒形,青白色,有头、胸、腹三部分。蚕吐丝前就不吃桑叶,身体发黄发亮。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是蚕呼吸器官的开口。

  6.蚕蛹纺锤形,深褐色。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形态和幼虫区别很大。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7.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绸缎和各种丝制品。

  8.蚕蛾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蚕蛾是昆虫,因为它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具备昆虫的特征。

  9.从卵里出来的、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10.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

  11.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个全过程就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大约为56天。

  12.蚕的一生经历了卵、蚕、蛹、蚕蛾四种形态。

  13.整个生命周期中,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存。

  14.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变态。变态是昆虫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根据发育过程中是否有蛹期,可以把昆虫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大类。

  15.完全变态的昆虫的一生和蚕一样,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蛾子以及各种甲虫都是完全变态的。不完全变态的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常见的昆虫中,蝗虫、蟋蟀、螳螂、蜻蜓、蝉、蟑螂、蚜虫、虱子等都是不完全变态的。

  16.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

  17.动物的一种分类方法是:变态和不变态(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卵生(从卵孵化出来)和胎生(由母亲直接生下来)。

  18.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时期长得最快,第一个时期是出生前后即胎儿期到出生后1岁,第二个时期是青春发育期,即10-20岁间。

  19.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身高和体重增长得很快,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有显著的变化。

  20.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保证我们正常生长以育的重要条件。

  21.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一副乳牙,共20颗;一副恒牙,共28-32颗。牙齿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恒牙阶段。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要在孵化小蚕的盒盖上扎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呢?小蚕的孵化与什么有关?

  答:①因为小蚕要呼吸。②这是因为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③小蚕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怎样测量一条蚕吐的丝有多长?

  答:首先把茧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然后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将丝一圈一圈地绕在纸板上,就知道丝有多长了。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答:蚕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①卵:扁圆形、紫黑色,像小米粒大小;不会动;不吃食物。

  ②蚕(幼虫):圆筒形,身体有环节,从黑褐色逐渐变成白色,从约1毫米长到8厘米;爬行;吃桑叶,随着身体不断长大,食量也逐渐增大;33-35天。 ③蛹:纺锤形,深褐色;一般不动,受刺激会动;会吃食物;10-13天。

  ④蚕蛾(成虫):白色,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长出翅,不会飞,能振动双翅,不吃食物;6-8天。共计56天左右。 4.你知道哪些动物是要经历变态,哪些不经历变态?

  答:蝴蝶、蜻蜓、蟾蜍等要经历变态,是变态动物。鸡、鱼、羊、熊猫等不经历变态,是不变态动物。

  5.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卵生动物,哪些是胎生动物? 答:蚕、蜜蜂、蝴蝶、蜻蜓、蚊子、蚂蚁、蟾蜍、青蛙、鸡、鱼等是卵生动物;羊、牛、马、猪、狗、熊猫、兔子、人等是胎生动物。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25摄氏度写成25℃,-8℃读作零下8摄氏度。 2.物体的温度可用温度计测量。常

  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柱

  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温度计有水温计、室温计、体温计等。 3.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4.液态的水降到0℃时就开始凝固成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5.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6.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7.温度越高(或加热),水蒸发得越快。空气越干燥,水越容易蒸发。有风吹,水蒸发得快。

  8.水会变成水蒸气跑入空气中。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9.水蒸气(冷却)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水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的过程,叫凝固。冰从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的过程,叫融化。

  10.水在自然界有三种不同的形态:液态、固态、气态。因温度的变化,引起水的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液态的水会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11.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状态,是因为构成它们的微粒运动的方式不同。

  13.已知的大多数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发生状态的变化。将固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会熔化(不是融化)成液体。

  14.做水结冰的实验中,往碎冰中加较多的食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 15.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16.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用水银代替酒精,克服了酒精温度计不能测量高温物体的缺点。

  17.英国医生阿尔伯特为了测定人体的温度,发明了体温计。专门用来测定人体温度的温度计叫体温计,人的正常体温是37℃。由于人的体温变化有一定的范围,体温计的刻度一般在35℃-42℃之间。

  1.使用温度计前要弄清的几个问题介什么?

  答:①这是一支摄氏度温度计吗?即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②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③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分别是多少? 2.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答: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冰在什么情况下会融化成水?怎样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答:冰在环境温度高于0℃时会融化成水。把冰块放在阳光下晒;把冰块放在温度最高的地方;用手把冰块焐热,都能加快冰融化的速度。

  4.水在什么温度会结冰?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答: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是温度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5.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儿来的? 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

  6.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答:水在平常温度下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温度越高、空气越干燥、有风吹等都会使水蒸发得更快些。

  7.用你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冰糕会“出汗”?

  答:这是因为装冰糕的塑料袋使它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下来,在它上面形成了小水滴。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四单元《磁铁》

  1.磁铁有许多种形状,如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圆形磁铁、块形磁铁等。2.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

  3.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

  4.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接近时,有时会往一块吸,我们叫它们相互吸引;有时会往两边推,我们叫它们相互排斥。

  5.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做同极,不相同的有磁极叫做异极。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6.把两块(或多块)相吸的磁铁吸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会增大;把两块(或多块)相互排斥的磁铁捆合在一起,磁力的大小会减小。

  7.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8.很早以前,人们发现了一种能吸铁的矿石,他们把这种矿石叫做磁石。

  9.2000多年前,人们把天然磁石制成勺形,放在一个光滑的铜盘上,铜盘上刻着方向,轻轻转动勺子,当它停止转动后勺柄总是指向南方,人们称它为“司南”。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了。

  10.到了900多年前,人们知道了使铁片、钢针变成磁铁的方法,制作出了指南鱼和水浮式指南针。

  11.后来,我们又把磁针和方向盘结合在一起,制造了叫做罗盘的定方向的仪器。有了罗盘,航海就不容易迷失方向了。

  12.指南针由磁针、支架、方位盘、盒子等组成。

  13.人们很早发现,铁钉、钢针被磁石接触或摩擦后,有时会具有磁性,还发现同样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钉、铁片具有的磁性强一些。人们逐渐掌握了用摩擦的方法制造小磁铁。

  14.400多年前,英国医生吉尔伯特认为,地球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有磁性的物体,也有南北两极,所以能与指南针的两极相互作用,使指南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在地球北极附近的地磁极应该是南极,在地球南极附近的地磁极应该是北极。 二、问答题:

  1.我们在什么地方发现过磁铁?

  答:如文具盒、门吸、磁性白板、话筒、扬声器、冰箱里的封条等都用了磁铁。 2.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更可靠些? 答:用磁铁吸来辨认铁制物体更可靠些。因为能被磁铁吸到的物体大部分都是铁做的。

  3.你认为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不能吸引什么物体?怎样检验你的观点?

  答:磁铁能吸铁、钴gǔ、镍niè等材料制成的物体,不能吸引其他金属和塑料、木头、纸、陶瓷、橡胶、玻璃等材料制成的物体。我们可以用磁铁吸的实验方法来检验我们的观点。

  4.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挂起来,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观察磁铁静止时的位置,反复几次。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 (具体看P71) 答:条形磁铁静止后,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5.一块没有任何标记的磁铁,如何知道它的两极?

  答:方法一(悬挂法)

  用线系住磁铁的中间,把它挂在空中,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等静止下来,指南的一端就是南极,指北的一端就是北极。反复做几次。 方法二(磁铁接近法)

  准备一块标明两极的磁铁,用它的南极去靠近被测磁铁的一端,如相吸,则被测的这端就是北极,另一端就是南极;如相斥,则被测的这端就是南极,另一端就是北极。 方法三(指南针判别法)

  将磁铁的一端靠近指南针,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的一端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6.如何用指南针定方向?

  答:①把针南针盒放平,让磁针自由转动;②待磁针停止摆动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标明的南(S)、北(N)方向与磁针指的南、北方向一致;③对照方位盘确定出各个方向。

  7.司南的南极、北极在哪里?为什么要放在光滑的铜盘上?

  答:司南的南极在勺柄前端,北极在与勺柄相对的勺子前端。放在光滑的铜盘上主要是让它能灵活转动,自然停在南北方向上。

  8.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 答:我们能用指南针来确定方向;判断物体是不是铁做的;还能用指南针来辨认磁铁的南北极等。

  9.怎样制作一个磁针? 答:用磁铁的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重复做20-30次,钢针就变成小磁针了。

  10.磁铁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答:磁铁有指示南北的性质,我们可以用来定方向;磁铁有吸铁的性质,可以用来辨别铁制品。


第1篇: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

1.《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

第2篇:变化的温度大班教案

1、学习识读温度计,并从记录中发现温度与天气的关系。

2、激发幼儿对观察、测量、记录天气变化的兴趣。

2、每桌凉水、热水各1盆。

3、《科学》下p.6~7。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教师扮演天气预报员,播报今天的天气情况。

2、讨论:怎样能知道每天的气温?

3、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有关天气温度的认识。

二、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说一说它有什么用途,怎样使用它测量温度。

2、小实验:请幼儿将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凉水中,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实验后帮助幼儿总结:气温变热,温度计的红线上升;气温变冷,温度计的红线下降。

1、请幼儿观察和记录室内温度,然后带着温度计到室内测量,观察温度计上的红线的变化,比较室内、室外的温度。

2、请幼儿选择太阳照*到的地方测量并记录下弯度,然后再到背光*凉的地方测量,观察温度计内水银柱的变化。

3、请幼儿说一说变化的温度告诉人们什么信息。

4、让幼儿知道从天气预报中了解温度边哈,并注意增减衣服。

四、请幼儿了解一天内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

1、观看画册《变化的温度》。

2、教师指导幼儿按画册上的要求记录一天内不同时间室内或室外的温度变化,让幼儿从中发现时间与温度的变化

第3篇:《水温的变化》教案设计

《水温的变化》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之后所进行的一节科学探究课,通过本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探究自然条件下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即:热水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下降;热水降温的过程是先快后慢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激发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应该说,对于刚刚学习科学课程的小学生来说,这个实验*作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为了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我努力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作;二是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实验结果。“凡事预则立”,由于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最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组织学生进行严格的实验*作。实验*作是科学学习的有效载体,指导学生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作活动,是科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1.做好准备工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特别是探究活动有效进行的基本前提。

(1)物质上的准备。同往常一样,我在上课前将实验需用的所有器材:烧杯、铁架台和温度计准备就绪,摆放在实验桌上,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再将温度计悬挂在铁架台上并调试好位置,实验用的热水备足一暖瓶,计时的仪器就用我的手机。

(2)知识上的准备。上课伊始,我首先指导学生们

第4篇:《实验: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教案

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六个环节上完整地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三项探究活动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再通过本章设计安排的其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的应用。

金鱼、鱼网、温度计、两个小鱼缸、*块或热水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

第5篇:《感知水的变化》教案

1、通过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图表

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它请出来好吗?

2、出示*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

(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

(2)讨论水和*有什么不同?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啊?

3、观察和实验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

(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作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幼儿自己*作,感知观察,

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出示图表三。

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

第6篇: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公开课教案

1、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知道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关系;(3)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初步了解探究两个不成正比变化关系的物理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2)探究力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2)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1、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处理数据;

2、难点:(1)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2)复杂问题的转化方法。

*弓一只、小纸团若干个、长木板(带垫木)、小车、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纸带、橡皮筋

(一)引入新课课件投影*弓图片,展示*弓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儿时的游戏,教师再通过演示重现“玩*弓”的有趣活动。

提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答:被拉伸的橡皮筋产生*力,*力对小纸团做功,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价学生的*,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提出问题:

我们怎样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呢?(让学生

第7篇:《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

第8篇:物态变化《温度计》的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悟得了一些体会和教训,现小结如下:

1、在生活经验中,学生都知道温度计可以测量物体的温度,但是很少有学生独自使用过温度计去测量物体的温度。为此,我准备了温度计让学生实际测量热水的温度,学生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2、通过课件,也能比较清楚地讲授了摄氏温度。提高了课堂效率。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较强。本节的难点之一是温度计的读数,特点是负温度读数。以往几年的学生都在这个知识点上出错。可能是南方的学生较少接触负温度。为此,本节课在这个方面投放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仍然出错,这有待于日后进一步巩固。

1、由于第一次接触温度计的读数,故很多学生分不清“示数”、“读数”、“读作”的区别,在此花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时间较紧。体温计部分的效果较差。

2、没有联系体温计的构造与凸透镜的关系。

3、教师讲的还是太多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第9篇:《水温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

1、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

2、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

3、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

4、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做出简单描述。

通过对折线图的分析,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

铁架台,酒精灯,中试管,温度表(100℃),棉线,电子表,火柴,温度记录表,折线统计图等等。

1.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记录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

2.培养分工协作的精神。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烧杯、秒表,教材

第10篇:小学科学《水温的变化》课后教学反思

教过《水温的变化》一课之后,总的感觉是得失掺半,成功失败兼而有之。成功之处在于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做了较为恰当的处理,其中有预设*的,如选定分析水温变化的方法。也有生成*的,如关于实验误差的处理;失败之处在于这节课没有按预定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的两个问题(两杯温度相同而水量不同的热水,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温度是否相同?怎样使一杯热水的温度尽快地降下来?)没有按计划解决,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不高。

回顾这节课,具体反思如下。

一、明确的实验目的更有利于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

《水温的变化》是学生在掌握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而且是他们在学习科学课程以来所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探究活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热水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这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依赖于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就要求学生所进行的实验*作比较精确,除了全班学生采用统一的计时方法之外,主要是负责读数的小组长按照要求准时正确地读出温度计上的数据。然而,许多学生在这个环节做得不够好,他们都急于观察一下温度计上的度数。结果,在记录温度和分析数据时,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另外,还有几个负责读数的小组长也没有做到专心致志,所以读数时秩序有些混乱,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将温度记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温度与水的变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