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星巴克咖啡原材料大都是进口国外的!还能喝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国君,36氪经授权发布。

 自“上海人要买咖啡”上热搜后,我采访了10个咖啡从业者,发现事情十分两极化:

一面是热搜上3亿多“想喝咖啡”的消费呼声,另一面却是大部分咖啡馆惨淡经营。

不禁让我想到:疫情之后,上海咖啡会经历一次洗牌吗?竞争格局会发生变化吗?

面对疫情常态化,咖啡馆又该如何进化?

疫情下的上海咖啡: 

刚需的消费者与惨淡的咖啡馆 

3月18日的热搜#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让咖啡人精神为之一振。 

隔离在家, 疫情像大浪一样,冲刷打工人的灵魂沙滩,只留下真正想要的东西。 

上海白领说,我要买咖啡啊! 

喝咖啡变成了一种上海人的开机程序:“血液里流淌着阿拉比卡的清香”,“48小时吃得简陋但一定要有咖啡”,“不囤米囤面就囤咖啡”。 

这是很多咖啡人一直在等待的那个时代。 也让很多人挤破脑袋,不惜代价地希望扎根上海市场,做出一个品牌。 

上海的朋友告诉我,他家附近的咖啡店,“Manner在上海疫情下, 外卖 每一分钟都有新订单 ”。 

如此澎湃的咖啡需求,是不是会让疫情下的咖啡馆好过一些? 

带着“上海咖啡馆外带红火,外卖爆单”的猜测,我采访了10位咖啡从业者,却发现事情和我想的恰恰相反。 

现实中的开店者: 

写字楼空无一人,营业额降90% 

调查一圈,上海咖啡馆,在办公区开店的最惨。 

整个办公大楼空空如也,附近外卖小哥站点被隔离了。 外卖基本停掉了,有人点没人送啊。 ”一位在写字楼开店的老板告诉我。 

有的店, “营业下降90%,一天只能卖二三十杯。” 

还有的店,“周边的小区被封了,什么都送不进去,后来员工都被隔离在家了,无法营业”。 

“我们的店在商务办公和酒店,现在基本都居家办公了,现在营业额惨不忍睹,开着是让员工不那么无聊。”也有一些老板,直接闭店做产品研发。 

其次是开在商场的店,“ 人都被隔离在家了,哪有人去逛商场 ”。 

茶是一枝花 (咖啡与茶创意集合店) 老板薛勇敏给我发来一段视频:这是上海人气商场之一——太阳宫的实时状况。 

视频中,整个商场只有几个人,坐在店里喝茶。 

很多人一定会说,怎么不开外卖全城送啊?打开上海的外卖平台你会发现,全城送的咖啡馆,点一杯咖啡的配送时间在40~70分钟。 

这个时间等下来,“咖啡变凉、奶泡消散,感觉自己大概只能喝到一杯酸水儿”,一位朋友告诉我。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外卖小哥稀缺, “有人点无人送,或者送得慢” ,劝退了很多想喝咖啡的人。 

外卖人员稀缺,劝退了很多想喝咖啡的人

除了少量开在未封闭居民区的门店还能维持之外,不少咖啡馆老板悲观地告诉我: 

“这次对上海咖啡的影响比三年前的更大,你们没来看是不能体会到的。” 

“疫情之后,今年估计会倒下一片。” 

不禁让我思考起来,疫情真的会带来上海咖啡洗牌吗?疫情之后,上海的咖啡格局会发生变化吗? 

疫情会带来上海咖啡大洗牌?

1、有的店下降九成,洗牌会来临吗? 

“感觉10个店有9个店关掉了,要么街区、商场被隔离,要么店员被隔离,马路上看不到人影,营业额肯定大幅下滑,有些店下降九成,有些腰斩。”一位资深行业人士表示。 

“这次一定会大洗牌, 首当其冲的是网红店,疫情让大家只剩下刚需时,网红店的泡沫一定会被过滤掉一些。 ” 

“其次是独立咖啡馆,疫情考验的就是咖啡馆的资金有多少,能赔多久,有的能撑3个月,有的能撑一年。”王力咖啡主理人王朱岑表示。 

还有那些刚刚开了2~3家店的小连锁,第一家店刚有起色就开了第二家,本身资金就捉襟见肘。 

这些独立小店或者刚起步的小连锁,不像星巴克,Tims本身资本雄厚,也不像Manner、Seesaw等品牌有资本护体, 疫情冲击下,个体户和小连锁的压力无疑是最大的。 

2、会不会出现“抄底”开店? 

对比饮品行业,2020年,疫情首次来袭时,一大批自创茶饮店关门,大量点位空出来,大型连锁品牌,则依靠实力抄底开店,一年新增家门店不等。 

这样的情况,会发生在上海咖啡行业吗? 

而就在一周前,Manner刚刚发布了要新开200家门店的消息。 

有不愿具名的从业者认为,“Manner、M stand、代数学家、Tims等,这些拿到了多轮融资的品牌,粮草充足,或许会迎来一轮抄底开店的时机。” 

但在王朱岑看来,“疫情受伤最大的是资本,因为一个资本同时投资的多个赛道,很可能在疫情下集中告急,这时候,资本很可能不再给予咖啡品牌持续供养,甚至还会从品牌拿钱救急的情况,最后,会让部分品牌陷入危机。” 

经过2020年的疫情冲击,关店成了饮品业常态,咖啡生豆成本上涨,人工租金成本不减,线上价格战又抽佣,而市场需求却受疫情的影响,消费力紧缩。 

没有独特竞争力的小店,基本功不扎实的连锁品牌, 疫情过后,可能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常喝的那家店,已经不在了。 

对刚刚兴起的咖啡行业来说,这是一次打击,也可以看做是一次进化的机会。 

咖啡进化,迫在眉睫 

一面是消费者真实的需求,一面是咖啡店生意的惨淡,最近的上海咖啡,让我想起两年前的新茶饮。 

同样是遭受打击,在疫情中快速完成进化的新茶饮,有2个路径,值得咖啡从业者参考: 

一方面,必须直面消费“线上化”和“零售化”。 

上海香季咖啡总经理何义平表示:随着疫情的常态、日常生活的节奏加快,咖啡消费“线上化”已不可逆。 

“线上+线下+零售”,也将是咖啡馆盈利的必经之路。 

而当咖啡成为日常必须后, “家庭咖啡角” 的配置,或许会成为咖啡领域里,又一个新的消费衍生品。 

“在连锁拼杀C端用户头破血流的时候,这一领域咖啡消费场景的普及会成为咖啡行业的又一增长点。”何义平认为。 

另一方面,私域流量运营,将会成品牌的必修课。 

2020年的疫情给茶饮行业带来了三个反思: 

如果一夜时间,你的线下生意全部被按下暂停键,你该怎么办?

当你的门店暂停营业的情况下,你还知道你的顾客在哪里吗?

门店不营业、人们不上街的时候,你的顾客还能想起你吗?

就在当年,茶饮行业集体完成了数字化升级,小程序点单率有的超过了50%,很多品牌都积累了数百上千万的私域流量,并开展有节奏的社群营销。 

而咖啡行业,经营私域流量的更多是连锁品牌,独立门店和小连锁则相对较弱。 

其实,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建个小程序,私域流量运营也不单指和顾客在微信群聊天,哪怕只有1家店、2家店,也可以沉淀自身的数字化能力。 

数字化的核心,是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的改变。 

系统化的数字化转型、私域流量运营,可能会是2022年咖啡必修课。 

但对餐饮行业来说,“地狱难度”可能是在2022年,饮品也是如此。 

难,但不要失去希望。市场已经真正的打开了,上海就是一个缩影。 消费习惯已经真实存在,等待我们用更便捷的方式、更优质的产品去满足。 

而下一个上海,下一个华东,指日可待。 

9月8日,资本邦获悉,自瑞幸咖啡被曝造假后,中国的咖啡市场格外不平静。今日,据央视财经报道,英国老牌咖啡连锁店COSTA迎关店潮,中国约10%的门店面临关闭。今年6月底,COSTA在青岛的门店全线撤出市场,在北京地区也关闭了近20家门店。

而COSTA的母公司Whitbread曾在2014财年的财报中表示,到2020财年,他们希望门店总数能快速增长到900家左右。然而目前COSTA的经营状况远达不到原本的目标。

大量关闭门店的不是COSTA一家,COSTA的竞争对手星巴克也同样有关闭门店的计划。今年6月,星巴克咖啡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atrick Grismer在一封致星巴克利益相关者的信中表示,星巴克将在未来18个月内关闭其在美洲的400家公司运营的商店,在未来两年可能关闭其在加拿大的200家商店。

今年受卫生公共事件影响,星巴克的业绩也出现了下滑。星巴克第三财季总净营收42亿美元,同比下降38%;星巴克全球同店销售下降40%。其中美国同店销售下降41%,中国同店销售下降19%。星巴克预计在2020年第四财季,公司2020年第四财季及2020财年全球同店销售下降12%及17%。

虽然咖啡品牌纷纷关闭线下门店,但是数据显示,咖啡市场仍是处于良好发展状态。据统计,中国咖啡消费年均增速达15%,远高于世界2%的增速。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2171亿元。

在这样市场利好的环境下,关闭线下门店的原因除了受到公共卫生时间影响,还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在市场发展下进行业务转型。

公开资料显示,COSTA咖啡成立于1971年,从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8月31日,可口可乐公司宣布收购COSTA,收购价格为39亿英镑,约合51亿美元。在被可口可乐收购后,COSTA首次推出了自己的即饮咖啡。并于2020年初和京东超市达成合作,拓展数字化营销。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称被可口可乐收购之后,Costa是不差钱的。他认为,Costa并不是因为资金问题而关店,这样的调整更多是出于其中长期战略的改变,即未来会向瓶装产品转型,向新零售、数字化以及智能化转型,总体而言,目前的决策是比较合理的。

COSTA方面也对近日的关店风波回应,“受门店客流及经济运营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关闭门店只是“业务优化调整的一部分”,同时表示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不会放缓继续在中国开店的步伐。

同样经历过关店风波的连咖啡,近日通过业务转型回到了大家的视野。资本邦获悉,今年6月,连咖啡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多家门店陆续关闭大量门店。

于9月3日,连咖啡以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消失100多天后,我回来了》宣布回归,此次回归连咖啡的“配送范围”变成了“物流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北上广深。此外,用户还能在天猫、便利店、加油站等更多地方找到连咖啡。

据悉,连咖啡成立于2014年‘最早为用户提供代买配送星巴克、COSTA等品牌咖啡的服务。

连咖啡在消失100多天后,通过业务转型重回市场似乎也验证了,目前中国咖啡零售业真的悄然发生转变。咖啡品牌要想在市场中存活下去,还需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转变营销手段、销售及分销渠道。

注:文/嘉嘉,网站:资本邦(),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的内容。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run@/conference//292.shtml" data-show="true">

“陌陌+探探”在未来1-3年的发展当然是可观的,但面对未来3-5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还需要有更长线、多元的产品布局,也需要在海外市场有所作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疫情期间进口咖啡能买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