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肌肉萎缩无力的时候怎么办?

一般发生疾病危害后,很多人可能对此方面产生思考,往往急于迫切治疗。然而,在临床研究上,肌肉萎缩的病理研究不仅是为了找出疾病根源,也是为病情的治疗做好准备。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肌力一点一点丧失,身体某些部位不成比例的瘦缩,逐渐全身无力只能卧病在床,失去自理能力的?

肌肉萎缩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患者的神经原性肌萎缩常见的原因为废用、营养障碍、缺血和中毒。前角病变、神经根、神经丛、周围神经的病变等均可引起神经兴奋冲动的传导障碍,从而使部分肌纤维废用,产生废用性肌萎缩。

另一方面当下运动神经元任何部位损害后,其末梢部位释放的乙酰胆碱减少,交感神经营养作用减弱而致肌萎缩。肌原性肌萎缩是由肌肉本身疾病,可能还包括其他一些因素,如肩带或面肩肱型的肌营养不良患者,通过形态学检查证实为脊髓型肌萎缩。

用微电极技术检查患肌营养不良的动物,显示机能性失神经肌纤维者约占1/3。两大类疾病可以引起“肌萎缩”,一是神经受损称神经源性肌萎缩,二是肌肉本身的疾病称肌源性肌萎缩。

另外一些疾病也会引发肌肉萎缩的发生。比如急性脊髓前角灰质炎,多发于儿童,通过影响患儿的骨骼肌发育导致肌肉萎缩,一般在发病后几小时至几日内会出现受累肌肉的瘫痪。肌营养不良症通过遗传因素导致患者的肌肉发生变性,表现为不同程度分布和进行速度的骨骼肌无力和萎缩。运动神经元病多影响中年后起病的男性患者,表现为肌萎缩肌无力肌束颤动或锥体束征受累肌肉的瘫痪。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多影响20-40岁男性,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一般病发3-4周后部分患者会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症状。

医生提醒:肌肉萎缩疾病很少是单独起病,大多时候都是其他疾病引起的病发症。所以治疗起来难度较大,但这些疾病主要都是因为患者被损伤了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或肌肉变性才出现的肌肉萎缩症状。因此,对于肌肉萎缩的发生,及时采取治疗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肌肉萎缩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先天禀赋不足,精亏血少不能营养肌肉筋骨,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肌肉筋骨,且脾主肌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肌肉无以营养则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肢无力肌肉萎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