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荷花酥为什么又要高筋粉又要低筋粉?

     广州人饮茶按时间分早茶、下午茶和夜茶。岭南春早,广州人有早起的习惯,早茶是重头戏。一壶茶、一两笼小点心,或会友,或雅坐,看茶楼将渐渐人满茶浓,即是一种享受,广州人把上茶楼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    

     在众多点心里,最具盛名的当属“四大天王”了。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一直就被誉为广东早茶里的“四大天王”或“点心四宝”,究其原因,除了美味、好吃之外,它们的外形也更加靓丽,可以说吃广东早茶,若不点“四大天王”,那就不能说吃过正宗的广东早茶。

   广式茶点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所谓五滋:香、松、软、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鲜之别,其做法多为蒸、煎、炸 等等几种。本期介绍的是以蒸为主题的“笼仔篇”(45款)。

    虾饺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广州河南(现海珠区)五凤村,该村一涌二岸,当地人在岸边捕到鲜虾后剥其肉,再配上猪肉、竹笋,制成馅料,以粉裹而蒸之,其汁液不外流且极鲜美,久而久之,声名鹊起而风行于市,并引进到茶楼食肆,经不断改良,形状由角形改成梳子形,细摺封,每只不少于十二摺,呈弯梳状,故又有“弯梳饺”之美名。
    后来,虾饺皮由米粉改为澄面(小麦淀粉),用大滚水熨熟而成,馅的原料也有了改进,即用合理比例,以鲜虾肉、肥肉头(用大热水熨过,去油增加口感),脱水鲜竹笋尖,猪油加味料组成,以旺火蒸之,从而达到晶莹通透,馅心红白双映生辉的程度。
    在制作上虾饺较为繁琐,将澄面、生粉制成虾饺皮;鲜虾洗净去壳吸干水分压烂搅拌成肉胶,肥肉切成细粒,用开水烫至刚熟,再用清水浸过,使肥肉既爽而又不致出油;加入鸡蛋白、细笋丝、味粉、麻油、胡椒粉等配料,馅料经微冻后,制成虾饺蒸熟。虾饺皮薄而半透明,皮内鲜饺馅料隐约可见即为上乘之作。
因此,制作虾饺极其讲究功底,通常来说如果没有烹饪经验的人若想做出一笼完美的虾饺,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磨炼。尤其是这个虾饺皮,它不像北方的饺皮是擀出来的,而是用刀“拍”出圆形。澄面是用小麦粉加工而成,先把小麦粉洗出面筋(此为小麦粉中的蛋白质成分),再将洗过面筋的浆水沉淀,滤干水分,将沉淀的粉晒干后研细,便是澄面了。澄面粉质幼滑,色洁白,最大的特点是加温后呈半透明状,软滑带爽。因现在的澄面的加工方法多为烘干,用单纯澄面制作的虾饺皮韧性会不足,因此,现在酒楼多用澄面搭配生淀粉来制作虾饺皮。具体配比为,三份制作虾饺还有一个小窍门,就是包好虾饺后要放入低温冰箱冷藏30分钟再上茏蒸。这样蒸出来的虾饺不仅口感甚好,而且不易变形,皮也不易破。

就烧卖的起源,有史料可查的说法是最早起源于元代初期的茶楼,茶客饿了总要补充点吃的。但茶馆是清雅之所,不像饭店不怕稠油浓烟,只能备点清蒸面饼,小菜由茶客自带,最多只能帮着把茶客带来的肉菜,卷在饼中热一下,用了几张面皮,收几张面皮的钱。时间久了,连饼中的菜也捎上了,但仍然按面饼的分量计价,“捎卖”就这样诞生了。因此,正宗烧麦馆子是按皮的重量计价的,后来“捎上”了些菜点,成为“茶捎卖”,经多年演变成为今天的“烧麦”。
烧麦之所以顶部不封口,是由于茶客所带的小菜品种不一,有的是生牛羊肉和姜葱,有的是萝卜青菜豆腐干……为区别各位茶客的小菜,便不封口,每当一笼蒸好后,店小二便会把蒸笼端到茶堂的大桌上,说:“各位茶客的小菜捎来了,劳驾自选。”这时茶客各自点了自己的“薄饼包菜”边吃边饮;另有一说是烧卖起源于包子。它与包子的主要区别除了使用未发酵面制皮外,还在于顶部不封口,作石榴状。现在流行于内蒙地区的稍卖就属此类。

到了明清时代,“稍麦”“稍卖”一词虽仍沿用,但“烧卖”、“烧麦”的名称也出现了,并且以“烧卖”出现得更为频繁些。再有一种说法是: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但这个典故似乎已经与其名称和来历关系不大了。

    北方的烧卖用烫面,即用开水和面,面已半熟,再加入冷水和的面,以增加成型能力。用一种中间粗、两头有把的类似棒槌的特殊擀面杖擀皮,擀出的皮薄而不平,四边如同花边,中间放馅。不用包,一提就成型,上屉蒸熟。皮薄馅大,形若杯,底为圆,腰收细,上面如同花边,而馅料多为萝卜、白菜、瘦肉等,吃时配以醋、蒜丝。
    虽然按传承来说,干蒸烧卖应该也是北方烧卖的“变种”。但干蒸烧卖绝对属于广东以及香港地区的吃食,据说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就已风靡广东各地。它的面皮和馅料与北方烧卖都有所区别。首先面皮是用鸡蛋液、水和面作皮,不仅薄而且小,这大概与广东人不大爱吃面食有关。

    传统叉烧包的标准要求是“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叉烧包一定要趁热吃,肥瘦搭配合适的叉烧馅,微微上芡,油润而不腻,叉烧软嫩饱满,微咸中透出浓浓的叉烧甘甜。面皮纯白,也微微带有些甜意,一口下去,意犹未尽的感觉油然而生。
对于叉烧包,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蒸熟后的叉烧包会裂开?(粤港餐饮微杂志公众账号:ygcywzz),从叉烧包本身来讲,面皮裂开是因为烹制时加入了猪油和泡打粉的缘故。再者,让其面皮裂开,也是为了使叉烧的香气更加浓烈四溢。叉烧包作为早茶中一种最常见和最受欢迎的饮茶点心,很受小孩子欢迎,亦成为不少坊间传说的主角。香港流传的一些关于它的传说最有意思的是说,蒸叉烧包时要洒上水以令包面平滑。以前的酒家没有喷水的水壶,点心工人会把水吞入口中,然后喷到包上。因此吃叉烧包时要把最表面一层皮剥去。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以及对餐饮卫生的重视,面皮自然不需要剥去再吃了。
另外,关于文化象征方面,还有一说是,在广东叉烧包不仅仅是一种茶点,它还象征着团结和谐,有内涵的意思。也有的说法是从叉烧包的外包内馅结构上体现包容的意思。但是发展到今日,年轻一代又赋予了它另类的意思,即将谁比喻成叉烧包,是说这个人思想、行动不敏捷、迟钝的意思。想来,也挺有意思的。

有一项数据表明,凤爪多年以来都是广州酒楼每天销售量最大的点心之一。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人们对于凤爪的热爱是由衷的。鸡爪经炸、蒸,发得饱满而松软,一吮即脱骨,再加上诸味调和的酱料,吃起来顿时就会齿颊留香,就连啃骨头也成为一种乐趣。再说它的营养亦极丰富,因为鸡爪富含胶质,可以保持皮肤的滋润,有养颜之效。也难怪是诸多女性的最爱呢!

 编者按: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粤港餐饮微杂志在昨天开始刊登《流行广式茶点集锦》,将分为笼仔篇、酥点篇、粥肠篇、煎炸篇陆续刊出,昨天已经刊出《笼仔篇》45款,今天刊出的是《酥点篇》38款。欢迎关注,并分享转发到朋友圈。(分享是一种美德,喜欢本文就转发到朋友圈吧!关注粤港餐饮微杂志,更多精彩等着你!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粤港餐饮微杂志”,进入即可关注)

外国的酥皮有两种,咱们中国的酥皮原来也有两种,北方酥与粤式酥。这里说的自然是粤式酥点。广东人性急躁,不耐烦在点心的形状上花工夫,反而十分注重点心的用料,制作和口味。像只有酥皮而不带馅的北方花式酥点,在广东简直少见。广东酥皮起层的方法,一部分取自法国式。水油皮的用料已不止水和油,还加了鸡蛋、糖及其他外国作料,而油酥中油和面粉的比例,是一比一,比北方的多用一倍的油;这可能因北方酥点多用油炸,有助起层的作用,而粤式酥点多用烤法,需用较多的油脂去分层。粤式酥皮的做法,以叠为主。水油皮包了酥心,便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折叠;三幅一叠,或四幅一叠,叠多少次,也没有一定的限制。北方酥皮和粤式酥皮,无论在工序或口味上,两者之间都有明显的区别。

   可见粤式酥皮的做法是和可颂或丹麦面包相亲近的。另外,在操作上,粤式酥皮比国外的千层酥更节省了一步--发酵,所以对比可颂对于最终发酵要抓准温度湿度来说,做粤式酥皮真的是省心的多,但是粤式酥皮的口感和国外的酥是不一样的,个人认为,可颂和丹麦面包都是面包的一种,而粤式酥皮只能说是小点心。

    制作层酥类制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过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且环环相扣,并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只要认真领悟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才能制作出上乘的制品。

    根据品种的特点,酥类点心可以分为层酥和混酥两大类。凡是成品能起酥层的,都统称为层酥,如荷花酥、菊花酥、千层酥、风车酥、皮蛋酥等。而那些成品不分层、口感酥松的,则被称为混酥,比如桃酥、饼干、混酥蛋挞等。

    层酥面团由水油面团和干油酥面团做成,如果按所用皮料的不同来分,又可分为水油酥皮、水面酥皮、掰酥皮。

小开酥的方法比较简单:

    先用少许水油面剂包住油心面剂,按扁擀成牛舌状,由外向内卷成圆筒,再按扁,两头向中间叠成三层,擀圆就可以包馅成形了。


1.中筋面粉和高筋面粉放案板上,加入白糖、泡打粉和匀后,中间掏坑,磕入鸡蛋,加入适量清水,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用湿布盖住,饧约30分钟,使面筋充分松弛,即和成水面皮(即水皮)。
2.中筋面粉放案板上,放入黄油和猪油,用手掌将面粉和油脂擦匀,放托盘里刮平,最后放冰柜里稍冻,即和成油酥皮(即油心)。
3.将水皮擀成长方形(和油心面积一样大),再取出冻硬的油心,放在水皮上,用通槌边敲边擀成约0.6厘米厚的长方块.然后一折三层,再擀开成约0.4厘米厚的长方块,同样一折三层,这时可将整个酥皮放进冰箱里稍冻,取出,擀开,折成四层,最后擀成约0.3厘米厚的面皮(即行业上所说的三三四开酥法),用刀切成小块,就可以包馅烤制了。

酥点作品欣赏(38款)

    萝卜酥是广东名点,据说,粤东毗邻闽西的焦岭一带的山区人民,除了自种瓜果蔬菜外,尤其喜 爱吃上杭萝卜,并灵巧的将萝卜加上多种肉料制成馅心,用于制作甘脆味美 的点心。此点具有咸香酥脆、馅心软滑可口、外形饱满、表面螺旋清晰美观的特点。制作注意要点: 1、馅料中的萝卜一定要挤干水分。 2、掌握好水皮与酥心的用量比例和面团的软硬度,水皮要搓至筋韧性。 3、注意开酥的手法,每开皮以此,要适当精置一会儿。 4、熟制时炸制油温要掌握在中火范围。

    皮蛋酥是广东历史较久的名点名吃。早在清朝就广为流行,清人顾仲《养小录》有载,谓之“顶酥。生面,水7分,油3分,和稍硬,是为外层。生面每斤入糖200克,油和,不用水,是为内层,扞须开折,须多遍则层多,中实果馅”。即现在制作日益精细的皮蛋酥。

  皮蛋酥的特色:形圆或椭圆,皮薄馅香浓,面皮层层相叠,清晰不合,松化脆软。

   1.用水油面包油酥面应根据熟制方法不同比例有异。一般用于烤,油酥面与水油面的比例为4:6;若用于炸,则为3:7或2:8。

    2.叠擀时应用力均匀,不能擀破,以保持层次分明。

    3.馅料可根据需要选用配料与口味,常用的有叉烧馅、莲蓉馅、麻蓉馅、蚝豉馅等。

  4.若用油炸,注意轻拿轻取,在油锅内不宜用力翻动,以免脱层。

    叉烧酥是广东和香港传统里颇具代表性的小点之一。以层酥面皮包裹叉烧馅料烤制而成。相比炸制点心,叉烧酥较为干爽。是不少餐馆酒楼卖得很火的一款点心,新鲜出炉的时候,一口咬下去,馅汁饱满欲滴,又香又烫,酥皮不会太干,而且入口易化,实在大赞!酥脆的外皮,咸香的馅心,忍不住吃完一个再来一个。

  • 用料:心里美萝卜(初学者建议用白萝卜或者胡萝卜,成本低一些),主刀,V型小号戳刀,小号掏刀

  • 用料:面粉,盐,油,酵母,牛奶,红烧肉,香菜,青椒

  • 用料:水油皮,中筋面粉,糖,水,猪油,油酥,猪油,低筋面粉,豆沙馅

  • 用料:原色水油皮1.中筋粉,水,猪油,白糖,红色水油皮2.中筋粉,红曲粉2克,猪油,白糖,油酥3.中筋粉,猪油,红豆沙

  • 用料:油皮:,高筋面粉,猪油,糖粉,水,红曲粉或食用色素,油酥:,低筋面粉,猪油,内馅:,椰蓉,蛋黄,黄油

  • 用料:高筋面粉~油皮,猪油~油皮,糖粉~油皮,水~油皮,红曲粉~油皮,低筋面粉,猪油,玉米油,红豆沙

  • 用料:面粉,猪油,黄油,牛奶,清水,白糖,椰蓉,红曲粉

  • 用料:内馅材料:蛋液,蔓越莓,黄油,白糖,椰蓉,奶粉,水油皮材料:白糖,水,猪油,中筋面粉,油酥材料:低筋面粉,猪油,红曲粉

  • 用料:番茄,黄瓜,小番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花酥为什么花瓣不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