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细菌复制一个细菌,还是一个细菌可以复制多个细菌?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繁殖,只能在细胞中复制)

支原体(原核细胞,无细胞壁,对青霉素等效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灵活,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  

衣原体(有细胞壁,细胞内寄生,可经过议定除菌滤器,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抗生素有效)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的酶系统不美满,是以不能自力糊口生涯,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滋生)

细菌(有细胞器的。可以繁殖。分裂增生是依靠自己的细胞结构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放线菌:真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原虫(单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动物)

1、细菌:原核生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没有核膜,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内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称为核区。细菌的外边包裹着一层细胞壁,一般为多糖聚合而成。细菌 是单细胞生物 他是有细胞器的 分裂增生是依靠自己的细胞结构

抗生素通常是毁坏细菌的细胞结构来杀死细菌的

2、病毒: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

构造很简单,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称为病毒外壳。蛋白质外壳内部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也不能完成繁殖,需要寄生在其它细胞内完成。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掠夺别人的营养生存,危害大,如爱滋病毒,生存在人体免疫细胞,破坏人体自身保护。

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很难被抗生素杀死。

 
小结: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细菌可以繁殖,而病毒不能繁殖,只能通过细胞复制 
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等,病毒没有这些结构的。只能杀灭细菌。比方说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多糖,使细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细菌也就不能生存了。病毒外部是蛋白质,抗生素对它们是没有作用的。
干扰素可以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使病毒的数量不再增加,然后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剩下的病毒。 
 

细菌和真菌、病毒的区别

细菌: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微小的单细胞植物,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够观察清楚。有细胞壁,没有细胞核结构,与蓝绿藻相似,都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植物。其繁殖方法为细胞分裂

真菌: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生物;

     真菌像细菌和微生物一样都是分解者,就是一些分解死亡生物的有机物的生物。真菌将生物分解为各类无机物,使土地肥力增强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

病毒是颗粒很小、以毫微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细菌还小、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多数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能进行独立繁殖的有膜包围的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一般由质膜(肽聚糖、胞壁酸,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双层分子组成的薄膜)、细胞质和核(或拟核)构成,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在整个生活史中均为单一细胞的生物。大部分细菌、原生动物,鞭毛藻和硅藻,一部分接合藻和绿藻都是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生物是细胞学说的有力依据,可以认为在所有生物中它是停滞在最原始形态中的类型,但在某种情况下,会适应其功能而发生高度的结构分化。

就是仅仅具有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其全部生理活动的动物类.最直接的是草履虫。和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没有任何的组织和结构可言(因为只有一个细胞).它们的生理活动就是细胞膜凹陷产生一个空腔纳入食物,消化之后再由细胞膜产生一个球体排除排泄物.每次分裂就是产生两个独立的个体。

是指不同生物个体的雌雄生殖细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后形成生物个体的方式,因为后代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有性过程,所以就叫有性繁殖。

则不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有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雌雄生殖细胞产生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因而只带有亲本一半的染色体,重新结合成受精体后,遗传的变异增加了,而无性繁殖有母体直接产生个体,理论上说子代的基因型与母体是一样的,不存在变异或者变异较小.

有性繁殖是通过产生生殖细胞——配子(包括孢子、精细胞、卵细胞),配子结合后生长成新的个体。 
无性繁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的受精过程,由母体的一部分直接产生子代的繁殖方法。

动物与植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①能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②能否自主运动,③有无细胞壁等;因此,二者具有较明确的界限。

植物的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壁

支原体是一类贫乏细胞壁、具有多形态性、可经过议定细菌滤器、能在人造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与人类致病有关的紧张包括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分别可引起人类的呼吸道和泌尿道传染。

支原体(mycoplast):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细胞,也是唯一一种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支原体是在1898年发现的,是一种简单的原核细胞。其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结构也比较简单,多数成球形,没有细胞壁,只有三层结构的细胞膜,故具有较大的可变性。支原体可以在特殊的培养基上接种生长,用此法配合临床进行诊断。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的主要是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两种,约有20-3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病人,是由以上两种支原体引起的,是非淋菌性尿道炎及宫颈炎的第二大致病菌。在成年人的泌尿生殖道中分解尿素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率主要与性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与性交次数的多少、性交对象的数量有关,不管男女两性都是如此。据统计女性的支原体感染率更高些,说明女性的生殖道比男性生殖道更易生长支原体。另外,分解尿素支原体的感染率要比人型支原体的感染率为高。

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在0.3-0.5um之间,呈高度多形性,有球形、杆形、丝状、分枝状等多种形态。它不同于细胞,也不同于病毒。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染色为阴性。支原体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或细胞培养中生长,营养要求比细菌高。支原体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造成的危害相当大,涉及人、动物、植物及昆虫等多个领域,给人类健康和科研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传染肺炎支原体的患者血清中呈现IgM类抗体,可以在0℃~4℃时凝集人O型红细胞,称冷凝集试验,可用于帮助诊断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的紧张生物学性状

(1)原核细胞,含两种核酸,二破裂滋生,可在人造培养基上生长。

(2)对某些效用于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灵活。

(1)无细胞壁,无肽聚糖布局。

此点与细菌L型相似,需与L型细菌辨别。

因为无细胞壁,是以具有下列特点:

球状、棒状、长丝状、不法则形。

年夜小相差悬殊,平常0.2~0.3μm,丝状体可长达2~5、乃至150μm。

②可经过议定除菌滤器,是以常引起细胞培养的混浊。

对青霉素等效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灵活。

(2)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布局构成,脂质中含胆固醇较多(36%),由此又带来如下特点:

①人造培养营养要求高,需加20%人或动物血清以满足胆固醇的必要。

②凡可抑制胆固醇合成的精神如二性霉素B、皂素可杀灭支原体。

(3)多种方法滋生,滋生速度慢,在人造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支原体的滋生方法除二破裂外,还可以出芽、分枝、球形延长断裂等多种方法滋生。

速度快的T株需24~48h,肺炎支原体第一代需21d以上,生长迟钝菌株需查看三个月以上。

形成“油煎蛋”状菌落,直径10~600μm,需在低倍镜下放年夜查看:

中间不透明,颗粒状,可长入培养基内,外周扁薄透明。

是一类介于立克次体和病毒之间的、能经过议定细菌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与人类传染有关的紧张包括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可引起眼部、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传染。

原体较小,对外界环境抵当力强,有高度传染性而无滋生本领。

是在细胞内的不成熟衣原体,又叫网状体。

始体较年夜,对外界环境抵当力弱,无传染性而具有滋生本领。

是某些病毒和衣原体在细胞内增殖后形成的胞浆内或细胞核内有特别染色性的斑块。

包涵体凡是由复活的病毒或衣原体在细胞内聚合而成。

在显微镜下查看包涵体,根据其形状、在细胞内的位置、以及染色性可帮忙诊断病毒或衣原体传染。

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含小量胞壁酸),含两种核酸,二破裂滋生,

对多种抗生素灵活。金霉素、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可用于治疗。

有雷同细菌的内毒素,可使细胞死亡,并引起超敏反响。

专性细胞内寄生,可经过议定除菌滤器。

衣原体不能合成ATP作为能量,必须依靠宿主细胞供给能量进行代谢,是以只能在活细胞内寄生。

是一类介于最小的细菌和病毒之间、专性细胞内寄生、与吸血节肢动物(虱、蚤、蜱、恙螨)有密切干系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人类因天然界中媒介虫豸的叮咬而受到传染,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立克次体,或者称立克次氏体是一类细菌,尽管有的特征和病毒一样,如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可以通过过滤,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等。直径只有0.3-1μ,小于绝大多数细菌。但立克次体有细胞形态,细胞壁含有细菌特有的肽聚糖,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

在自然界中,它们多寄生在啮齿类动物体内;一般以节肢动物如虱子、跳蚤等为传播媒介,造成人类和动物的疾病。

立克次体和变形杆菌某些菌株之间存在互助抗原,是以可用这些变形杆菌株的菌体抗原代替立克次体的抗原,去检测患者体内响应抗体,该试验称为外斐反响,是一种交织凝集反响,用于帮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传染性疾病。

天然寄生在吸血节肢动物体内。

以吸血节肢动物为寄生宿主、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并在野生啮齿动物(鼠、兔)中传播,形成天然疫源地。

(1)有细胞壁和微荚膜,含两种核酸。

(3)对多种抗生素灵活。立克次体对氯霉素、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灵活,可用于治疗

因立克次体的酶系统不美满,是以不能自力糊口生涯,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滋生。

培养可采取鸡胚培养、构造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

是一类介于细菌和原虫之间的颀长、柔弱、弯曲呈螺旋状、活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一类微生物,它们既有细菌的某些特点又有原生动物的某些特点,这就是螺旋体。它们中很难找出对人类有益的种类,操蛋的不老少!那些个生活在人和动物体内的螺旋体会使它们的寄主患上许多种疾病。其中的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中的许多种类更为凶恶,

一类介于细菌与原生动物之间的微生物。呈螺旋状,能活泼运动。营腐生或寄生生活。使人致病的有黄疸出血性钩端螺旋体(也可使鼠、狗、猪等致病)、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氏螺旋体等。

按菌体螺旋的疏密可分为疏螺旋体属、密螺旋体属、钩端螺旋体属。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紧张包括梅毒螺旋体和钩端螺旋体,前者引起性传播疾病梅毒,后者引起钩端螺旋体病。

有雷同G-菌细胞壁,肽聚糖含量很少,含年夜量多糖。

EM下查看,轴丝位于细胞壁和外膜之间,雷同细菌鞭毛,收缩和弯曲使螺旋体活动活泼,是以有很强的侵袭力,与致病性有关。

放线菌:放线菌是介于细菌与丝状真菌之间而又接近于细菌的一类丝状原核生物(有人认为它是细菌中的一类),因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可引起脑摸炎等多种疾病。常见的致病放线菌为衣氏放线菌。放线菌产生2/3左右的抗生素,如链霉素等。

是一年夜类有细胞壁,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按细胞布局可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真菌在天然界漫衍广泛,年夜都对人类有好处。

对人致病的真菌紧张可引起各种癣症、过敏、毒素中毒和脏器传染。

是多细胞真菌的一种布局,具有滋生效用。

各种真菌孢子的形态差别,可作为真菌的辨别依据。

是多细胞真菌的一种布局,由孢子长出芽管,芽管延长呈丝状形成。

菌丝可连续生长分支,形成菌丝体。

菌丝有差别的形态和效用,可作为真菌的鉴定依据。

圆形或卵形,包括酵母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图12 白色念珠菌)。

又叫丝状菌,即霉菌,包括菌丝和孢子(图13 丝状菌形态表示图)。

为单细胞真核动物,由胞膜、胞质和胞核三部分组成。细胞其中的运动细胞器为原虫分类的重要标志,按性状分无定形的伪足(pseudopodium),细长的鞭毛(flagellam),短密的纤毛(cilia)三种。

原虫的微小,可使其很容易进入人及动物体内;有运动细胞器,可使其在宿主体内游走摄食、移位、生殖以及对各种刺激做出反应。有些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无运动器官。

生理:原虫的生殖方式由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包括二分裂,多分裂和出芽生殖;有性生殖包括结合生殖,配子生殖和世代交替。许多原虫在不良环境时分泌外壳包围虫体,形成不活动的包囊。多数原虫的包囊气为感染阶段。原虫结构简单,代谢却十分复杂,对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有广泛或特殊的需要。

原虫的多种生殖方式允许虫体大量繁殖,造成被寄生细胞和组织破坏并影响其功能。形成包囊可以使其抵御不良环境,等待合适的寄主。对营养的特殊需要常构成原虫在选择宿主和寄生部位方面的严格性,使其减少中间斗争,更有利于各种群的发展。

1903)(痢疾阿米巴),是一种全球分布的肠道治病原虫,主要寄生于人的结肠内,可侵入肠壁组织引起阿米巴痢疾,亦可侵入肝、肺、脑、泌尿生殖道和其他部位,引起这些器官的溃疡或脓肿。

c)        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分布遍及全球,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极大。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可引起不同的疟疾,即:

trypanosomiasis)或称睡眠病的病原体,在舌蝇(Glossina)体内发育繁殖,通过舌蝇吸血时传播。

大家学过高中生物,应该都听说过“真核生物基因和原核生物基因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生物基因组没有内含子结构”这个理论,而且“原核生物细胞复制快”、“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原核生物没有剪切体结构”等等现象好像也证明了原核生物应该没有内含子结构。但是为什么到了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就不再强调“内含子是真核生物特有结构”这个理论了呢?

bacteria.”(p430),由此可见国外教材不仅提到了细菌中发现了内含子这一现象,还提到了科学家对于“真核生物的核内含子可能起源于细菌的第二类内含子”这一推测。

其实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学家已经在大肠杆菌T4噬菌体中发现了内含子结构,因为噬菌体只侵染大肠杆菌,它含有内含子且可以顺利进行剪接也就暗示大肠杆菌中也可能存在类似的结构和功能。1993年,Ferat和Michel在蓝细菌和γ-紫色细菌中发现了第二类内含子结构。2007年,中国科学家孟清在蓝藻(念珠藻)的内源基因中发现了第一类内含子结构,且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逐渐发现,内含子结构在原核生物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且大多为第二类内含子,第一类内含子较少。

那么细菌中的内含子到底是什么样的,第二类内含子又是什么呢?(以下内容是本人在搜狗百科上写的词条,目前还没上线,先直接复制过来了,非抄袭。)


第二类内含子(Group II introns)也称II型内含子,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的一种具有自我剪接活性和可转移性的遗传元件。其本身是一种核酶(ribozyme),具有催化自我剪接的活性,而很多二类内含子又含有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 ORFs),可以编码一些内含子编码蛋白(Intron-encoded proteins, IEPs)。

1 第二类内含子的结构和分类

第二类内含子的二级结构中具有六个典型的茎环,被称为结构域I、II、III、IV、V和VI(或结构域1~6),结构域I又可以细分Ia, Ib, Ic, Id四个子域。根据这些子域上茎环的序列差异,以及位于结构域VI上用于形成锁套结构的腺苷(A)的位置等,可以将第二类内含子(II型内含子)细分出IIA, IIB, IIC三个亚型。第二类内含子还会进行折叠形成更复杂的三级结构。

第二类内含子二级结构虽然保守,但其序列并不保守,仅仅只有5'的3'切割位点序列具有一定的保守性(GUGYG……AY),且在结构域VI上都存在一个未配对的腺苷(A)用于对5'剪接位点进行亲核攻击(nucleophilic attack)。

第二类内含子在自剪接过程中形成的索套结构与核内前体RNA(pre-mRNA)的剪接形成的索套结构很相似,而且它的催化机制和结构也与snRNA存在相似,因此被认为是真核生物中剪接体内含子(spliceosomal intron), 剪接体(spliceosome)和反转录转座子(retrotransposon)的祖先。

2 第二类内含子的分布

早在1984年,就已经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内含子的踪迹,2007年,中国科学家在蓝藻中发现了其核苷酸还原酶(Ribonucleotide reductase)基因中存在内含子结构,随后,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基因组测序的迅速发展,发现内含子在细菌中也是一种极普遍的现象,且绝大多数是II型内含子,I型内含子较少。

3 第二类内含子的剪接

第二类内含子在体内进行间切时需要多种蛋白参与,来帮助它进行折叠形成有活性的三维结构或,其中包括一些RNA剪接因子和RNA伴侣(RNA chaperones)。

引起第二类内含子自剪接的最主要的剪接因子是其本身编码的一些蛋白质,这些蛋白称为IEP(intron-encoded protein, 内含子编码蛋白)。例如乳酸乳球菌( Lactococcus lactis,L. lactis)中的LtrA蛋白是由内含子LtrB编码的,在5mM 的镁离子缓冲液中可以催化LtrB的剪接。LtrA需要紧紧结合在内含子RNA的结构域IVa上以稳定具有活性的RNA结构,随后与内含子保守的核心区域接触维持其活性,使内含子能够被自身的核酶活性催化发生自剪接。与第一类内含子自剪接方式一致,第二类内含子自剪接过程中也会发生两次酯交换反应并形成索套结构。首先由RNA结构域VI上的腺苷上的-OH基对内含子5'剪接位点进行亲核攻击,发生酯交换反应,腺苷上的羟基与内含子5'的磷酸基团结合形成磷酸二酯键,随后内含子5'切割位点前一个的外显子的3'末端羟基暴露出来,攻击内含子3'剪接位点的磷酸二酯键,使内含子的前一个外显子3'羟基与后一个外显子5'末端的磷酸基团形成磷酸二酯键,将内含子释放出来。

4 第二类内含子的归巢

第二类内含子归巢(homing)是指内含子经过剪接产生后,由IEP进行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并反向剪接(reverse splice)插入DNA中。例如,LtrB内含子编码的LtrA蛋白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核酸内切酶活性以及DNA/RNA结合活性,它能识别一些特定序列或结构,并介导内含子的逆转录,使其插入该位点从而实现内含子归巢。


由此可见,原核生物不仅有可以剪接的内含子,而且其内含子中还有可以编码蛋白的序列,这与原核生物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有一点在目前来说是正确的,即原核生物没有剪接体(splicosome)因此也没有剪接体内含子(splicosomal intron),剪接体内含子是真核生物特有的,而且真核生物的剪接体内含子有可能起源于原核生物的II型内含子(由内共生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基因内含子进入细胞核内进化而来)。

(本人知识有限,表述能力不强,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 [8]张相萍,林瑛,屈艾,孟清.自我剪接内含子结构与剪接的关系.生命科学,:524-53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细菌dna复制的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