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造一个刚体?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动惯量实验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

传统的大学物理实验室中测定刚体转动惯量实验的装置由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和TH-4通用电脑式毫秒计组成。如图1所示,刚体转动惯量实验仪的主体的转动体系由可绕垂直方向对称轴平稳转动的十字形承物台的塔轮94组成,塔轮94上设置有托盘95。其驱动装置是砝码91通过绳子93绕过固定在桌边的定滑轮92后缠绕在塔轮94上的绕线轮上来与主体转动体系连接,并通过释放砝码91,使砝码91下落从而带动塔轮94转动的。

现有技术的缺点:砝码91会在下落过程中产生晃动,而造成主体受力的变化。绳子93在缠绕时会与水平方向产生夹角使得主体受力变小。绳子93在缠绕时会重叠而使塔轮94绕线轮的实际转动半径大于塔轮94原半径,且绳子93的直径(约2mm)相对于绕线轮半径(25mm)是不可忽略的,由设计原理与方法中推导的公式可知,这对轴承摩擦力矩和转动惯量的计算的影响是显著的。绳子93在定滑轮92处有摩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该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的其中一个目的是减少测量装置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该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的另一个目的是达到降低实验误差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包括:承托组件;转轴,一端与承托组件固定连接,承托组件能够随转轴一起转动,转轴包括位于上部的上转动轴和位于下部的下转动轴;驱动柱体,外周面设置有轴向延伸的螺旋凹槽,驱动柱体设置有轴向通孔,转轴穿设在轴向通孔内,轴向通孔与上转动轴相适配并能够带动转轴同步转动,轴向通孔与下转动轴间隙配合;卡头组件,与螺旋凹槽配合并能够使驱动柱体转动。

进一步地,上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轴向通孔的截面形状和大小与上转动轴相同,下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下转动轴的直径小于正方形的边长。

进一步地,上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轴向通孔的截面形状和大小与上转动轴相同,下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下转动轴的直径小于椭圆形的短轴长度。

进一步地,上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菱形,轴向通孔的截面形状和大小与上转动轴相同,下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下转动轴的直径小于菱形的短轴长度。

进一步地,承托组件包括承托盘,承托盘的轴线与转轴的轴线重合,承托盘固定在转轴上端。

进一步地,承托组件还包括沿承托盘的周向间隔均布的多个支架,每个支架均包括水平延伸杆和铰接端头,水平延伸杆能滑动的设置在承托盘的下表面,并且水平延伸杆的滑动方向与承托盘的径向相同,铰接端头铰接于水平延伸杆的位于外侧的一端。

进一步地,承托盘为圆形,承托盘上设置有多个被测物体安装孔,多个被测物体安装孔沿承托盘的直径间隔均布。

进一步地,驱动柱体的高度和螺旋凹槽的高度相同,上转动轴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驱动柱体的高度,卡头组件包括卡接凸起,卡接凸起位于上转动轴的下端处。

进一步地,卡头组件还包括支撑柱,卡接凸起固定在支撑柱处。

进一步地,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还包括支撑座,转轴和卡头组件均固定在支撑座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避免及改善传统刚体转动惯量的实验仪器的驱动装置存在的诸如砝码晃动、塔轮上的细绳绕线方式存重叠、偏离水平位置等问题,利用带有螺旋凹槽的驱动柱体由于重力沿固定的卡头组件下降并带动转轴转动,从带动承托组件转动,进而解决了原动力系统的诸多问题,减小了实验的误差。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1、水平延伸杆;12、铰接端头;13、承托盘;131、被测物体安装孔;20、转轴;21、上转动轴;22、下转动轴;30、驱动柱体;32、螺旋凹槽;40、卡头组件;41、卡接凸起;42、支撑柱;50、支撑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该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包括承托组件、转轴20、驱动柱体30、卡头组件40。转轴20一端与承托组件固定连接,承托组件能够随转轴20一起转动,转轴20包括位于上部的上转动轴21和位于下部的下转动轴22;驱动柱体30外周面设置有轴向延伸的螺旋凹槽32,驱动柱体30设置有轴向通孔,转轴20穿设在轴向通孔内,轴向通孔与上转动轴21相适配并能够带动转轴20同步转动,轴向通孔与下转动轴22间隙配合;卡头组件40与螺旋凹槽32配合并能够使驱动柱体30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上述驱动柱体30位于上转动轴21位置时,轴向通孔的形状和大小与上转动轴21相适配,驱动柱体30能够带动上转动轴21转动。由于驱动柱体30的外表面设置有螺旋凹槽32和与螺旋凹槽32配合的卡头组件40,当驱动柱体30依靠自身重力的作用向下运动时,在螺旋凹槽32与卡头组件40的作用下,驱动柱体30产生轴向转动,从而带动上转动轴21转动,进而使承托组件和被测物体转动。当驱动柱体30完全移动至下转动轴22时,由于轴向通孔与下转动轴22间隙配合,驱动柱体30不能继续带动转轴20转动。

需要说的是,本实用新实施例中,螺旋凹槽32的螺旋角设置范围应保证不产生装置自锁,即使驱动柱体30能够依靠重力下落。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驱动柱体30的高度为150mm,直径为60mm,在该驱动柱体30外表面设置有2.5圈螺旋凹槽32,螺旋凹槽32的槽宽与卡头组件40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避免及改善传统刚体转动惯量的实验仪器的驱动装置存在的诸如砝码晃动、塔轮上的细绳绕线方式存重叠、偏离水平位置等问题,利用带有螺旋凹槽32的驱动柱体30由于重力沿固定的卡头组件40下降并带动转轴20转动,从带动承托组件转动,进而解决了原动力系统的诸多问题,减小了实验的误差。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转动轴21的截面形状为正方形,轴向通孔的截面形状和大小与上转动轴21相同,下转动轴22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下转动轴22的直径小于正方形的边长。

将上转动轴21的截面形状和轴向通孔的截面形状均设置成正方形,可以便于驱动柱体30带动上转动轴21转动。下转动轴22的直径小于正方形的边长,目的是为了在驱动柱体30滑动至下转动轴22时二者不发生接触,下转动轴22与驱动柱体30不会发生彼此干涉而影响实验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柱体30的高度和螺旋凹槽32的高度相同,上转动轴21的长度大于或者等于驱动柱体30的高度,卡头组件40包括卡接凸起41,卡接凸起41位于上转动轴21的下端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转动轴21的长度、驱动柱体30的高度和螺旋凹槽32的高度均相同,当驱动柱体30的上端与上转动轴21的上端平齐时,驱动柱体30的下端位于上转动轴21的下端,并且上述卡头组件40与螺旋凹槽32的下端卡接配合。当驱动柱体30的上端位于上转动轴21的下端处时,上述卡头组件40与螺旋凹槽32的上端配合并即将脱开。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卡头组件40还包括支撑柱42,卡接凸起41固定在支撑柱42处。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上实施例,例如在第一种未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轴向通孔的截面形状和大小与上转动轴相同,下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下转动轴的直径小于椭圆形的短轴长度。

例如在第一种未图示的实施例中,上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菱形,轴向通孔的截面形状和大小与上转动轴相同,下转动轴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下转动轴的直径小于菱形的短轴长度。以上两种未图示的实施例中,除上述特征外,其他特征均与在先的实施例中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承托组件包括承托盘13,承托盘13的轴线与转轴20的轴线重合,承托盘13固定在转轴20的上端。承托盘13为圆形,承托盘13上设置有多个被测物体安装孔131,多个被测物体安装孔131沿承托盘13的直径间隔均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被测物体安装孔131为六个,沿同一直径间隔均布,并且上述六个被测物体安装孔131相对于承托盘13的圆心对称设置。每个被测物体安装孔131内均可以对应插接被测安装杆(被测安装杆的端部设置有与被测物体安装孔131配合的插接凸起)。根据不同的测试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插接位置进行被测安装杆的插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承托组件还包括沿承托盘13的周向间隔均布的多个支架,每个支架均包括水平延伸杆11和铰接端头12,水平延伸杆11能滑动的设置在承托盘13的下表面,并且水平延伸杆11的滑动方向与承托盘13的径向相同,铰接端头12铰接于水平延伸杆11位于外侧的一端,即远离转轴20的一端。

具体地,上述支架为四个,沿承托盘13的周向间隔均布,每个支架之间夹角为90°。上述承托盘13的下表面设置间隔均布且沿径向延伸的滑动槽,上述水平延伸杆11上设置有与滑动槽配合的滑动部,上述水平延伸杆11能够沿滑动槽的延伸方向滑动。即水平延伸杆11能够拉出或者回缩,并且水平延伸杆11与滑动槽能够锁紧。上述铰接端头12铰接在水平延伸杆11的外侧端部上,铰接端头12能够绕铰接点转动。

进一步地,刚体转动惯量测定仪器还包括支撑座50,转轴20和卡头组件40均固定在支撑座50上。转轴20能够相对于支撑座50转动,上述支撑柱42一端固定在支撑座50上,另一端设置有卡接凸起41。

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实验时,将带有驱动柱体30旋转到转轴20的最上端,手按毫秒计上的“计时键”,将驱动柱体30松开使系统在外力和转轴20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转动,当驱动柱体30与上转动轴21脱离从而不再对转轴20做功后,转轴20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继续转动,直到毫秒计停止记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四个支架的其中一个支架上设置有感光板,用于与毫秒计配合计数,由于该毫秒计以及技术方法均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避免及改善传统刚体转动惯量的实验仪器的驱动装置存在的诸如砝码晃动、塔轮上的细绳绕线方式存重叠、偏离水平位置等问题,利用带有螺旋凹槽的驱动柱体由于重力沿固定的卡头组件下降并带动转轴转动,从带动承托组件转动,进而解决了原动力系统的诸多问题,减小了实验的误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制作微信小游戏大致流程与微信小程序、Web类似,不同的在于是组件的使用。我们此节需要完成的小游戏需求为:

  • 小球触碰矩形块会跳跃或攀爬
  • 小球触碰顶部或底部游戏结束
  • 点击屏幕将会使小球朝着该方向移动
  • 小球进行跳跃时分数会增加
  • 矩形块在游戏运行过程中自动下沉
  • 游戏结束停止游戏出现按钮可以重新开始游戏


11.1 完成矩形块自动下沉

首先我们创建一个微信 2D小游戏:

创建完毕后,我们点击矩形组件在小游戏中创建一个矩形:

创建完矩形后,点击对象树中的矩形对象,更改宽高属性为 16,使其更美观:

更改完后由于我们需要矩形块自动下沉,使用物理世界让矩形块拥有物理属性;拥有物理属性的矩形块将会将会受到重力的影响进行下沉。在前台中添加物理世界,并且将矩形块添加到物理世界中:


需要使矩形块拥有物理属性还需要重要的一步,点击矩形1组件,在左侧的组件栏中点击物体组件进行添加:

添加完物体组件后,点击物体组件物体1,在属性中更改阻尼值,更改阻尼值可以使该物体的阻力发生改变,使其下沉变快或者变慢;在这里我们将阻尼值设置为 1,使其在进行下沉时速度放缓:

更改完后,在游戏运行中该矩形块将会与小球发生碰撞,我们此时应该更改矩形块的质量为 99,使其难以被小球的碰撞发生移动:

除了质量外,我们还需固定旋转角度,使其禁止发生旋转偏移:

最后改变该矩形块的颜色为红色:

此时点击预览,该红色矩形块将会缓慢进行下沉:

11.2 完成小球在矩形块上跳跃

点击椭圆组件,在矩形块上添加一个小球设置小球的宽高为16,并且添加物体组件:


添加完成后我们还需要为椭圆1其改变质量,使其对矩形组件的影响最小:


此时我们在前台创建两个数值变量,一个为记录小球碰撞的组件标志命名为触碰组件,另一个为排除组件,排除组件用于排除不跳跃的矩形块,为接下来的制作做准备:


接下来我们为矩形添加一个事件,该事件用作判断椭圆1组件触碰到的矩形类别。设置事件为触碰触发,触发后为矩形边路进行赋值:


在此我们将该矩形的背景色更改为红色,在此我们规定:红色矩形块的目标值为1、橙色矩形块的目标值为2、蓝色矩形块的目标值为3、绿色矩形块的目标值为4。

设置之后我们在物理世界中创建一个触发器,用触发器定时响应跳跃内容:


接下来我们点击触发器,使其能够进行自动播放:


对该触发器设置一个事件,事件触发后开始判断当前触碰的物体值是不是排除外的目标,如果不是给该椭圆组件下的物体组件添加一个垂直的速度,该速度为负数,设置为负数将会使该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此时即可完成小球跳跃效果:

但是预览小游戏后,我们发现该小球一直都会超顶部跳跃:
这是因为我们设置了碰撞值在跳跃后并没有进行置零,并且还需要为其增加一个条件,判断触碰矩形变量值不能为 0,这样就完成了小球跳跃后只执行一次向上的作用力:

完成该部分后我们复制 3 个矩形块1,设置为橙、蓝、绿的背景色:

此时我们重命名矩形块的名称,让其有辨识度:

接下来在对应矩形的事件中,将对触碰矩形变量赋值的动作值按照橙色矩形块的目标值为2、蓝色矩形块的目标值为3、绿色矩形块的目标值为4 的规则进行修改,在此以橙色矩形块的事件为例:


接着我们手动更改排除组件变量的值为 2:

此时小球若碰到 2 代表的橙色矩形块将不会进行跳跃。

11.3 完成小球的移动

此时我们需要将小球移动到黄色矩形块上演示黄色矩形块不进行跳动。在此我们在前台添加事件,当鼠标或手指按下某个位置时使小球朝着该方向平移。我们先创建一个变量命名为按下x,该变量用于记录按下的 x 坐标:


之后在事件中为其赋值:


完成后,我们判断按下的位置在小球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在左侧小球则往左侧移动,若在右侧小球则往右侧移动。判断按下未知是否在小球左侧还是右侧只需要使用小球 x 坐标减去按下位置的 x 值,结果为负数则表示按下在右侧,若按下位置的值为正数则表示按下的位置在小球的左侧,之后在设置一个数值变量命名为方向,值 1 表示往左侧移动,值 2 表示往右侧进行移动:


接下来在触发器中进行判断,方向为 1 则椭圆 x 坐标减少值,方向为 2 则椭圆 x 坐标增加值:

此时即可完成小球移动:

11.4 完成矩形重复生成

此时这些矩形会一直下降,接下来我们需要矩形到达底部后自动在顶部进行创建。在底部创建一个矩形,命名为底部,添加物体组件固定其位置:

接下来为所有跳跃矩形设置一个碰撞事件,当矩形到达底部后自动调整 y 值位置,在此设置 y 值为 36,在此以红色矩形为例:
现在我们可以创建多个矩形,完成界面的编排。复制多个矩形,使用鼠标移动到对应的位置:

随后即可完成矩形自动创建:

最后创建一个变量名为随机 x ,使每次矩形复位后重新生成 x 位置值游戏将更多趣味性:

11.4 完成分数计数

接下来我们添加分数记录需要创建一个变量命名为分数,当小球进行一次跳跃时我们就为其分数加一:

在触发器的小球跳跃的事件中,添加动作将分数进行增加:


我们再到前台中创建两个文本,用于分数的显示,并且在分数增加的动作中设置一个文本的内容为分数变量的值:

11.5 设置随机不可跳跃矩形

设置随机不可跳跃矩形我们需要使用一个时间变量,在界面中添加一个时间变量以及一个数值变量命名为记录时间用于时间记录:

在前台中添加一个事件,当界面进行资源加载时记录一个时间秒数:


接下来我们在触发器中判断记录当前时间减去记录时间是否大于 10 秒,若大于则给排除组件赋值一个随机数,该随机数最小为 1 最小为 4,此时即可完成随机排除组件标志:


此时还需要注意在进行随机组件排除后,还需记录时间变量重新设置值方便排除组件变量之后值的随机变换:


此时为了方便给玩家知道当前排除的组件,我们在触发器中设置几个条件,当排除组件值等于 1、2、3、4值时给与底部矩形块一个颜色值,使其可以用作提示:

11.6 设置触碰底部游戏结束

当小球掉到底部时游戏提示游戏结束,我们给底部设置一个事件,当触碰小球暂停物理世界以及触发器:

此时将会停止该游戏物理世界级触发器运行事件:

停止游戏后我们应该出现停止游戏的文本,并且有一个重新开始按钮。在页面中增加文本与按钮组件:

我们此时对其应该设置隐藏,点击可见按钮即可:


随后在停止游戏时将其开启可见:

随后为重新开始按钮其添加重启事件,首先将文本设置隐藏:


随后使物理世界、触发器重新播放、分数归零、小球位置重置:

最后增加游戏复杂度,复制底部重命名为顶部,此时顶部矩形将会拥有底部事件,我们只需要在触发器中增加顶部改变其排除组件的颜色即可:

最后即可完成游戏效果。

目前来看,从科学角度讲,不会制造出所谓的时光机,时光机只存在科幻层面,并不属于科学领域的概念!

科学上讲,时间只有一个方向,那就是一直向前,称为“时间箭头”,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时间一去不复返”!

同样,时间的概念也可以用熵去理解,熵增的概念,熵增,通俗来讲就是有序向无序的变化!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熵是不断增加的,也就是不断地从有序变为无序,这个过程就是时间的体现!

既然时间只有一个方向,无论如何我们时光机不可能存在,不可能有时光机可以带我们回到过去!

而很多科幻电影里都有时光机的故事情节,某种程度上也凸显除了人们对时光机的幻想!时光机基本上都是以高维度时空的概念为基础,假设时间可以有多个维度,如此一来人类就能在时间维度来回穿梭,不但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前往未来!

当然,也有利用虫洞的概念穿越不同的时空,因为我们所在的时空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而虫洞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捷径!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未来的人类可以制造出时光机吗?为什么?不可能。时光机是科幻小说中的一种人类幻想。但是,能够穿越时间的时光机是根本不会存在的。这是因为时间本身并不存在,更谈不上存在可以穿越时间的时光机了。时间只是人类主观的错觉。宇宙只存在物体的运动及其运动速度和空间的距离。但是人类想要认识和把握不同事物和人的运动规律,就需要引入一个假想的时间概念。用空间距离除以速度,等于时间。这样,在同等空间距离中,不同运动的物体,从同一个起始点出发到达同样的目的地,所使用的时间间隔就能算出来了。而人们要想远程控制太空中的飞行器,就能根据这种关于时间的计算来遥控了。

宇宙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宇宙本体世界,这个世界中,不仅时间不存在,而且连空间也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是物理世界或说我们人类所说的三维时空世界。这个世界中的物质都是变动不居的,也就是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着的,其样态也是持续变化的,不可能保持永恒的面貌。也就是说,我们用肉眼可观察的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并且,这个现在也是瞬息万变的,不可能永驻的。就像一个人一样,刚才的我和现在的我已经不一样了,下一刻的我和现在这一刻的我也不一样了。从原子水平看人体,也是这样,人体就是由数十万亿个原子组织的一个物体,其事实上和一张桌子没有多大区别。

虽然时光机永远不会被发明出来,但是,人类要了解人类的过去,乃至宇宙的,也是有可能的。我说的这种可能,还不是我们通常所了解的考古学的方法,而是,在说,我们的宇宙本身就是巨型的信息网络和存储器,天地万物的一切信息、现实信息和未来信息都存放在这个信息网络及其存储器中。人类要想得到这些信息,只需要通过冥想、坐禅等开发人体灵性潜能的方式。现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事实和证据可以证明一些。例如,化学家门捷列夫就是在一个梦中突然想到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还有一位科学家——德国有机化学家F.A.凯库勒也是在一次梦中突然想到了苯分子的结构。据凯库勒本人的著作称,他在梦见一条蛇首尾相接的时候发现了苯环结构。苯是在1825年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迈克尔·法拉第,1791年 - 1867年)第一次发现。法国化学家拉尔(C · F ·格哈特, 1815 - 1856)和其他人也确定了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 ,分子式为C6H6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四价的碳原子和碳原子可以连接成链这一重要学说。凯库勒关于实现苯环结构,一直是上的一个化学轶事。他在比利时根特大学的教时,一天晚上,他打瞌睡的过程中,眼前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这些碳原子像蛇一样盘绕,首尾相连,并不断旋转。他马上从瞌睡中苏醒过来,画出了苯分子的结构,终于发现了苯分子环结构。

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大科学家特斯拉,他一生中发明了许多的,但据他说,他的这些发明都是在自己进入类似于一种冥想禅定的境界而从宇宙信息网络中随机获得的。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灵性能力进入到了宇宙中的信息库中,那里有各种各样人类目前达不到的灵感和知识。从科学上讲,这就是灵感的产生。灵感的产生只能来自于人类的灵性能力与宇宙信息数据网络的完美合一。

因此,人类总有一天会通过深入挖掘人类的灵性能量而获得对宇宙过去、现状和未来的认识。至于个体的信息,按照佛家的认识来说,世世代代都储存在自己的阿赖耶识中,只有那些具有宿命通的人才能捕捉到它们。总之,好好努力认识人类自身吧。这样的日子也许已经不远了。




谢邀!从科学角度来讲,未来的人类可以制造出时光机吗?为什么?时光机一词的提出。是威尔斯1895年的著作《时间机器》中的能够时间旅行的机器。表面上看似乎是无稽之谈,但是,爱因斯坦的狭义论与相对论提出之后。时光机,在理论上有了科学的依据。虽然有了科学的语句,但是实践上能不能造出时光机,这还是一个未知数。现在的人类生活在三维空间当中,有的科学家认为是四度空间,物理学上认为。时间被认为是除了长度,宽度,高度之外的第四度空间,比如,你一个人从a点到b点的位移上,经过长度,宽度,高度。其实,人在笫四维度上,时间维度,进行运动,这个运动只能向前,不能向后运动。这就是说,需要制造时光机。把第四维度变成往回运动。回到从前。随着发展。时光机的问题就是解决光的问题。能够超过光的速度。时光机有望可以造成。如果达不到光的速度。时光机肯定照不成。如果时光机达到光的速度或者超过光的速度。人类才能回到过去和未来。否则,这只能作为一种科学幻想而已。




不可能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不可变的,只有信息可以穿越时空,你拿一长棒向前运动,当你还没有得到目标,长棒的前端就得到了目标,这是信息缩短了时间提前到达了目标,就好像你缩短了距离一样,量子悖论是不知宇宙物质的分布结构,他们不知道空间并不真空,不知道空间布满了暗物质~光子,光子这个介质如同钢棒一样具有刚体的性质,在传递能量信息时,在这端发出信号,通过介质很快就传递到了远方,介质相当于在光子传播的路途上布满了光子,光子本身占据了距离空间,光子在运动碰撞的路上,穿越的距离实际为零,相当于中间全是实体,信息传递没有传播途径,直接从这端传到那端,缩短了时间和距离,这就是所谓的量子纠缠和量子叠加态,在光子的传播途径中,每一个空间点同时都有粒子存在,这种现象就是量子的叠加态效应,叠加态效应的解释是,空间的每个点都有概率量子的存在,好像刚体一样,这是因为量子都需要能量空间来容身,量子的速度大小决定量子的活动空间大小,概率的解释是当一个量子刚脱离这个空间点,随即就有另一个量子来填补这个位置,使得空间的每一个点位置不能空下来,这样就出现了量子叠加态的现象,




不用未来,现在的人类就可以造出时光时来。但是宇宙中的时空是绝对的、不可变的,因此这种时光机根本不可能具备改变时空本性的功能,它所能够改变的只是三元运动的计时速度。例如,通过时光机我们可以做到改进人体新陈代泄的速度,比方说人类可以制造这样一个特殊环境让四个人进去打麻将,可能这四个人在里面只玩了一个小时的牌,但是当他们出来后却发现已经过一天了。这种时光机所能够做到的仅此而已,当然它也可以延长这种计时,比如说里边过了一天,但是外面邦才过了一个小时。




虽然没有被邀请,但我很希望我这个回答能够让大家讨论一下。

1.如果未来有时光机诞生,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官方的新闻出现。现在有关时间穿越的消息基本都是民间谣言,可信度极低。

2.如果将时间空间化,我觉得可以将它比作一把尺子。假如这把尺子标准长度为20cm,那你可以通过加长或剪短来改变其长度,但你没法使得尺子往后面延伸。也就是说,人类把光速这一基本物理量改变有可能,但让光速变为负值,往回走很难想象。如果真的有时光穿越,我认为去到未来比回到过去更有说服力。又或者像三体里面所说的,把光速减慢。




应该可以的,我们现在觉得虫洞就是时间穿梭的通道,还有纬度,理论上如果有四维空间那么就能看到开始结束,所以在四维就可以穿越空间,不过难度都很大,蚂蚁这种生物就在二维空间里生存,但是他不能进化到三维空间,如果他进化到三维空间对人类产生威胁,我们就一定会阻止他进化到三维空间或者消灭蚂蚁,人类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进去四维空间实现了穿越时空的技术,那么可能就会对四维的生物产生威胁,我们可以通过时间隧道回到人类诞生,了解人类的起源,这是高纬度生物不允许的!




自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以后,时间概念由原先的绝对不变获得了相对存在的全新定义。时光机在理论上也因此有了依据。

时光旅行由此成为许多科幻电影或小说的绝妙素材,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在电影中时光机往往是一个圆形如同面包圈一样的高速运转的机器,这是基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空间充分扭曲来制造一个局部的重力场,使空间和时间"弯曲″到过去的任意时间点。

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按照科学家的计算,即使时光机的材质能承受超高速的运转,推动运转的能量也是人类文明短期不可能获得的。

近期,俄国科学家通过实验实现了亚原子粒子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倒流,不过也只是两个量子位之间的操作,到三个量子就不可实施了。但也算是一个重大突破。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人类未来能在量子引力模型上获得重大进展,颠覆现有物理理论,拥有全面和成熟的量子技术。或许能找到制造时光机器的全新路径,从而真正实现时光旅行。

不过霍金曾说过:假如时间旅行是可能的,为什么在我们周围至今尚未充斥着来自未来世界的旅行者呢?言下之意就是时间旅行在时间的长河中从来没有实现过。




所谓时光机就是指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宇宙就是物质在时空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宇宙就是物质在时空中运动、变化的随机过程。每一个时刻点,就是宇宙一个“切面空间”,就是在那一时刻宇宙“静止”的整个宇宙空间。所谓时空穿越到过去,就是从宇宙当前的“切面空间”,穿越到已过去的、前面时刻的“切面空间”;就是从当前宇宙“切面空间”,逆变换到前面已过去时刻的“切面空间”。

这里有个问题,人穿越时空到底是“局部”,比如太阳系时空,“切面空间”逆变换,还是整个宇宙“切面空间”逆变换。由于宇宙是一个整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整体。所谓局部“切面空间”逆变换,很可能出现信息丢失问题。所以说,人造出个时光机进行所谓时光倒流,肯定是“破门帘子”放电影---丢三拉四,信息非常不全。

从目前研究看,质子、电子都不衰变,宇宙中的物质只是拓扑形态变化,只是光子等玻色子在时空中“显现”和“隐藏”而已,只是伴随着光子等玻色子“显隐”而出现的信息变换过程而已。从这个角度讲,所谓时光倒流,就是信息空间上存在可逆变换。目前看,这种局部的信息空间的可逆性,在逻辑上可以存在,但实际上要做出这个“逆变换”机,几乎不可能。因为一个人的信息空间就是一个泛函空间,甚至是随机过程上的泛函空间。靠所谓运动参照变换实现信息空间的可逆变换,就是天方夜谭。

如果造什么时光机,肯定不是“速度矢量机”,至少也是“n阶张量机”,就是黎曼空间上的流形。况且生命系统根本就坐不进这种高速矢量机里。人坐到“真空高速火车”上可能都要了命!那个马斯克造每小时4千公里的高速火车,脑子进水,瞎糟蹋钱!

所以说,就算逻辑上通得过,但人类都不知道怎么下手造这种“张量机”,“时光流形机”。




好像有过时光机的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也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的眼球。但是科幻的东西只能当故事来想,时光机是不可以造的,因为这违背了自然的法则,物理上也是解释不通的。时间虫洞,你可以想像它有可能存在,让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或者瞬间走进未来,但是你又找不到时间虫洞的入口,只是想想说说而已。如果要造一个时光机器就更难了,你得参考用什么样的物质材料和什么样的动力,还有一系列的参考数据。这个机器要做多大,或者是像一个隧道,人走进去,在一道强光中瞬间蒸发了。在这边永远看不到你,而在另一边的你,变成了量子形态的粒子,真的是飘浮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是在时光机器里拿你的生命做试验,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缸体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