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了还学不会走路两步就摔倒是怎么回事?

在我们父母这一代,基本没听说过“感统失调”这一个概念。

因为他们小时候玩的都是感统训练游戏,比如跳绳、踢毽子、打沙包、爬杆、旋转木马、滚铁圈、捉迷藏、爬树、抓鱼、玩沙子、捡树叶等等

而且他们的游戏都是多次重复玩的,也做到了训练最重要的环节,坚持训练,所以他们的感统大多数都没什么大问题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成长过程发生了很多变化——儿童游戏时间变少了,活动空间受限了,家长越来越过度的保护孩子等。

这些问题导致孩子失去了大量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无法获得充足的感觉刺激,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儿童感统失调

孩子感统失调早期症状很难发现,但家长们如果细心观察还是可以发现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初步判断:

感统失调的孩子听力检查一般没有问题,但他们却不能专心听别人的话,也不会对别人的话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让人觉得他们好像根本没听见一样。并且,他们想要说话的时候,也常常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表现出一定的语言发育迟缓症状。

2、不会系鞋带穿袜子,穿鞋,穿衣服等

这样的小事儿,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需要手部精细动作非常到位,所以,如果孩子始终学不会不会系鞋带,穿袜子,穿鞋,穿衣服,极有可能存在感统失调的问题。

3、玩耍时,技巧不如其他孩子

感统失调的孩子无法把感觉信息进行有效的组合统一,对外界缺乏有效的顺应性反应,所以,他们不会操作复杂的玩具,并经常容易把玩具搞坏,在玩耍过程中抗干扰能力差,不注重细节,遇到危险也不知道及时躲避。

4、讨厌手工劳动和益智游戏

有些感统失调的孩子手眼协调差,不会拼图,不会用剪刀,所以对手工劳动和益智游戏会不感兴趣甚至讨厌。

5、不会钻、爬、跑、跳

感统失调的婴儿和同月龄的正常孩子比起来,钻、爬、跑、跳以及坐起或站起的动作会比较吃力。

6、发育水平基本正常,但行动笨拙

一些孩子的发育水平也许基本符合正常的发育标准,但是你会发现,他们走路比较费劲,动作也非常不协调,跑步的时候还常常会出现磨蹭、摔倒的情况,可能也是由于感觉统合失调的缘故。

7、反应敏锐,焦躁不安

触觉敏感的孩子反应特别敏锐,讨厌别人的靠近和触摸,甚至讨厌光和声音,对集体活动也非常抗拒。

不要错过了孩子感统训练的黄金时期,一定要抓住孩子的重要年龄阶段进行预防、训练改善、纠正,不然月龄越往上越不可逆转。

0-3岁是感统失调的预防阶段

3-6岁是感统训练的黄金阶段

一些感统失调中重度的孩子已经表现的相当明显,但是一些轻微失调的孩子不被家长所重视。

对孩子感统失调的问题,现在很多家长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

这不仅不能改善孩子的感统失调问题,还有可能耽误孩子进行感统训练干预的黄金时期,最终影响孩子身、心、脑的正常发育。

1、发现孩子感统失调后觉得长大后自然就会好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发现孩子感统失调之后仍旧不以为然,他们会觉得孩子长大就好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显然不是,感统失调的孩子,反而会由于身体发展不足,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比其他人走的更辛苦。

同样的事情,也许最终他也可以完成,但是,他却需要付出比一般孩子更多的努力。

这是因为感统失调的孩子,各项行为反应会稍显迟钝。比如,吃饭慢、走路慢、理解慢、语言组织慢,这些也会间接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2、感统训练是给“有病”孩子做的

其实,感觉统合过程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体内进行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感觉统合。

感统失调不是病,但它会对孩子的学习力、身体协调力、情绪控制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有极大影响。如果不能及时通过针对性的感统训练帮他们改善,恐怕孩子在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

3、感统训练就是体育课,大运动

有的父母把感统训练简单的理解为体育训练,甚至认为体育活动可以完全代替感统训练,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

体育运动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肌肉和神经的发育,但它对身体感官的刺激非常有限,所达到的效果也并不明显;而感觉统合的训练过程则是在一定的环境内,使孩子接受正确的、丰富的、不间断的感觉刺激,以达到激活孩子心理、引发积极行为反应的目的。

感觉统合训练所发出的感觉刺激包括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前庭觉、本体觉等多种感觉,并使这些感觉在同一时间内不断交互、重复,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效果。

如果孩子有感统方面的问题,家长一定要抓住预防训练孩子的最佳时期,否则,孩子可能就会错过预防期,错过黄金训练期,甚至连最后的弥补期也错过。而孩子的人生可是没有第二次的,如此沉重的代价任谁都负担不起。我是东莞长0-6岁托育早教的阿蒂,想了解更多感统课可以联系我呢

  我的宝宝差不多一岁两个月了,还不会走路,上个月他爸爸买台学步车给他坐老说矮把车调到最高,我发觉他坐

我的宝宝差不多一岁两个月了,还不会走路,上个月他爸爸买台学步车给他坐老说矮把车调到最高,我发觉他坐学步车老是踮着脚跑,坐了一个月好像更不会走路了扶他走路老是踮着脚,好担心呀,我们小区像他那么大的宝宝都会走路了,不知道怎么办好?.

我宝宝也是一样。我把学步车下面那个都把座兜兜加长了。马上一岁了到现在还没有长牙。不要太担心。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我家宝宝也出现过这种情况,慢慢会好的。现在脚跟也贴地了。

我家女宝宝现在一岁两月还没长牙,不过到是大走路咯,,,,,

不用急,孩子走路有早有晚

不用着急、孩子有走早走晚的

主题:《家长问答-督导老师社群在线答疑》

为了解答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特此开放社群专项答疑通道!

本期我们收集了4个家长在干预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希望会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哦~~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

委员会认证行为分析师(BCBA)

教育行业12年自闭症行业10年

给孩子拿个飞机和汽车,并且多次告诉他,这个是飞机,然后让他拿飞机给我,他还是拿错,说不对,放在那,让他继续拿,还是会拿错,放了100遍,拿错100遍,教他100遍,还是不行。就是凶他,他看脸色,才会换一个,但还是没听到我是在让他拿飞机这句话,等下还拿错,脸色都会看了,讲话都进不到耳朵里。

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1、首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做个听力筛查,排除一下其他的原因。因为孩子会根据脸色来选,而不会根据听觉刺激(语言)来做选择。所以需要先排除一下其他的原因

2、孩子在最初学习理解语言的时候,如果开始时学习起来很艰难,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调整

1)选择差别特别大的两个事物,例如,形状、大小、颜色、类别、发音或者字长都差别非常大的两个物品。例如:猕猴桃和猪。

2)听起来孩子是一个视觉学习者,如果孩子听指令的能力还可以,建议先积累一些有视觉线索的指令,例如,扔垃圾,就把垃圾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听到指令,看到垃圾之后,去执行扔垃圾的指令;之后可以慢慢的把垃圾放得稍微远一些,孩子仅仅是听到“扔垃圾”这个语言刺激,然后去扔垃圾。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也有助于孩子听指令找物品能力的提升。

3)如果孩子会说话,可以尝试从命名转换到指认物品,先让孩子命名“飞机”,然后让孩子去找“飞机”。

孩子三周10个月,总是憋尿,便秘,看了好几个中医,也吃了些中药,最后还是好几天不大便,最近总是靠开塞露,感觉孩子总是没有大便意识,憋着,小的时候虽然也几天大便一次,但还能自己上,现在感觉孩子不会了,小便有时会告诉,有时是我们让他去上厕所,请问这种情况怎么改善?

1、首先,建议家长带孩子先把便秘的问题解决,然后再开始系统的如厕干预训练,因为有生理上因素,会降低干预的效果。

现在孩子不会去大便,有可能和大便时不舒服的感觉有关系,有可能是太疼,况且有时候还会用开塞露,小朋友可能会将大便和这些不舒服的感觉联系起来。

2、小便的情况,孩子有时候可以主动表达,家长也会定时带孩子去厕所。如果想要加强孩子主动表达小便的行为,可以降低家长让孩子去厕所的频率,等待孩子主动表达要去上厕所,这时候的重点是主动告诉家长,所以需要尽量减少提示,非要提示的话,可以用上厕所的图片提示孩子,不要用语言提示,语言提示会让孩子很容易依赖于你的提示。

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助理治疗师(BCaBA)

VB-MAPP语言行为里程碑评估及安置程序技能资历证书

四周岁半,没有主动语言,鹦鹉学舌,也只会简单的四五个字的话。不理人,经常自言自语,说的别人也听不懂,睡觉困难,吃饭困难。

1、孩子会鹦鹉学舌简单的四五个字,说明孩子有一定的仿说能力,可以从这个点入手,结合孩子的动机,比如说当他想要什么东西时,教他表达要求“我想要...”“我要...”,孩子说出后就给他。从他喜欢的想要的物品开始教,再慢慢撤出语言辅助,让孩子从仿说逐步过渡到独立提要求。

此外,家长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引发孩子的动机,比如每次少给予,藏起来或放在够不到的地方,引导孩子主动提要求,有主动语言的表达。

2、经常自言自语,说别人听不懂的话,初步判断可能是自我刺激行为,家长可以通过丰富周围环境来降低这种行为,安排丰富有趣的活动让他“有事可做”;另外,对于这种语言类的自我刺激,可以用仿说来阻断,教他说两三个词语或做几个简单指令,打断他并把他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3、睡眠问题是多数谱系孩子存在的问题,可以咨询专业医生,或者让孩子白天多活动活动,晚上可能会容易入睡一些。吃饭困难可能是吞咽不下去,也可能是偏食,如果是偏食问题,可以用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搭配不愿意吃的一起,先吃不喜欢的食物再吃喜欢的,慢慢改善。

六岁,不会说话,平时不理人也不和人玩,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一不如意就大喊大叫,怎么办?

1、孩子六岁不会说话,如果有一点音,可以从会发出的音入手,逐渐扩充,结合那个音寻找孩子日常能用到的物品名称,也就是有功能性的音节教他说,孩子只要发出近似音就要给他强化,鼓励他逐渐接近准确发音。抓住孩子动机,从他的强化物开始教提要求。

2、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较好,家长可以试试图片来沟通,比如用笑脸表示开心等等。

3、沟通不畅会导致他大喊大叫,很多问题行为都是表达不畅通造成的,需要教他合理的表达方式来替代不恰当的行为,比如通过仿说引导他提要求,用恰当方式表达我想要什么,或者我不想做什么,简单的一两个字或者物品。如果孩子想要获得物品而喊叫时,尽量少给他关注,平静地告诉他安静,数三到五个数,保持安静了就教他正确表达,有话好好说。期间如果又叫喊,重新开始计数直到安静。只要孩子在辅助下正确表达出来意思了,就给他强化奖励。这个替代行为相较于大喊大叫,他是容易做到的,这样以后相较于费劲的大喊大叫,孩子会更倾向于用相对容易的替代行为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好的行为才会逐渐增加,问题行为才会降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三岁走路不稳经常摔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