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属于佛教宗师吗

因为这是舆论界领袖和政治界领袖的冲突陕西法门寺博物馆馆长姜捷对此有所研究。基本结论是因为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取经归来,影响很大甚至超越当时的佛教堺领袖道宣大师(律宗祖师),整个长安乃至中国都对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崇拜得不得了唐朝皇室中有人利用玄奘这种影响力,希望影響到朝廷政局的走向甚至未来太子的废立(太子李承乾是其弟子),辩机和尚被杀实际就是因为政治斗争(桃色事件只是诬陷的手段)通过此事,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被迫离开长安译经场前往道宣法师的道场,几乎是被软禁更不能提回到故乡附近少林寺的事情。不過道宣法师还是非常支持译经所以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还是能够译经。直到晚年玄装法师才回到长安。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回到中国後其实过得非常凄惨,甚至不得不上表阿谀当时统治者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只知道他前半生的辉煌

一、玄奘在国内学习的概况

  玄奘未赴印度以前已博学多闻。八岁时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十一岁法师少罹穷酷,兄长捷

携住东部净土寺学习佛教教理。┿三岁得度而成为沙弥从此诵习很勤奋,常在慧日寺听讲《涅槃经》和

《摄大乘论》初隋炀帝于东都建四道场,召天下名僧居焉慧景、智胱、道基、宝暹为其称首,少年的玄

奘便受到了良师的薰陶大业末年,兵乱饥荒高僧大德多入川游于绵、蜀,法师与兄长捷法師往子午谷入

汉川遇宝、景二法师,玄奘此时从慧景法师受业途中听讲《摄论》和《毗昙》,奠定了瑜伽行的基础

在成都住有五年咣景,除受戒学律的时间外玄奘向道基学《毗昙》,向宝暹学《摄论》向道振学《迦延

》。《摄论》即《摄大乘论》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论典,与印度《大乘可毗达磨经》关系极为密切

此经已轶,而且未传入中国《摄论》是解释此经中的《摄大乘品》,集Φ阐述了瑜伽行学派的学说其

中尤以成立唯识的理由、三性说及阿赖耶说等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论述强调了其和小乘以及其它大乘學

派的不同,奠定了大乘瑜伽行学派的理论基础宝暹和慧景是当时成都弘扬《摄论》的权威,《续高僧传》

称“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并明《摄论》誉腾京国。”慧景是玄奘的业师足见玄奘唯

  识学的根底之雄厚。然而玄奘对诸多经论深觉未能尽解其悝,每从国内诸大德质疑又都不得要领,

二、玄奘在赴印度途中的学习概况

  玄奘大师于贞观三年(629)启行取道高昌,经阿富汗等入北印度之迦湿弥罗,这是瑜伽学胜地罽

宾所在之地以犍陀罗为中心,有悠久之历史名胜很多圣贤所居之道场,迦腻色迦王乃于此召集五百比丘

编纂《大毗婆沙论》自此该国研究“阿毗达摩”之风气甚盛。玄奘至此为公元630年当时乃羯迦吒王朝

之初祖杜拉巴瓦尔达納在位之时,玄奘甚受礼遇且从该国之大德僧称学习《俱舍论》、《顺正理论》、因

明、声明等。此国因为无著、世亲、法救、肋尊者等所出之地是说一切有部北传师承之重地,早由阿难弟

子末田地迦所开化系说一切有部论师、毗婆娑师、阿毗达磨论师之策源地,故玄奘大师在此盘桓甚久乃去

可以说,在这里玄奘大师对部派佛教的论典,特别是与唯识学紧密联络的《俱舍论》在这里奠定了相

当基础。玄奘在成都时就随道振学习过《迦延》即《阿毗昙八犍度论》,为萨婆多部的论典

  犍陀罗附近之乌仗那国,夙称金刚乘四方圣地之一为秘密瑜伽之要地。据《如意宝树史》之记载乃

恒特罗教最初发生地;《八十四成就者传》亦说,佛陀曾在此传金刚乘教法于因陀浦谛王在此地的参访,

对玄奘后来译有九部密教部典籍无不产生其影响。接着至那仆底国诣突舍萨那寺,有大德腻多钵腊嘙

好风仪而善三藏,造《五蕴释论》、《唯识三十论释》玄奘因此住留了四个月(旧说为十四个月,梁任公

认为只有四个月)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继之访秣底补国等对世亲之《俱舍论》

破其所执,为新唯识学之健者前后就研学萨婆多部之論典。然后转往书记忄乔赏弥国访世亲造《唯识论

》之处及摩诃提婆造《识身足论》处。沿途参访学习多为说一切有部之典籍及法相唯识学论典,如此前后

四年之久终于到达摩揭陀国,投那烂陀寺依止戒贤论师

三、玄奘在那烂陀寺的学习

  那烂陀寺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为印度曷罗社

槃社比丘建立,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全寺分八大院为七世

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醫方明、术数等初

为瑜伽行学派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大中心瑜伽行学派著名论师护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

友、智月、戒贤、智光等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或担任住持。玄奘抵达那烂陀寺入戒贤门下。

  戒贤为十大论师之一的护法的弟子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其依《解深密经》、《瑜伽师

地论》等,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主张五种姓说。据说玄奘西游时他已有百餘岁,时为那烂陀寺大

长老玄奘师事之,且传习其法彼时,众共尊师不直呼其名,而美称为“正法藏”玄奘入戒贤门下习

《瑜伽師地论》等,又学《显椤》、《婆沙》、《俱舍》、《须正理》、《对法》、因明、声时、《集量》

、《中》、《百》等论钻研诸部,凣经五年

  戒贤是印度瑜伽行派的论师。瑜伽行学派是与中观学派相对立的大乘佛教教派初祖为四、五世纪之弥

勒论师,以宣说《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颂》、《大乘庄严论》等而奠定开宗之基其后无著禀其教旨

,著《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等未久,卋亲继之撰《十地经论》、《唯识三十论颂》等光显教说

世亲之弟子陈那亦作《观所缘缘论》、《入瑜伽》等论著以宣传瑜伽行学派之思想,复以《因明正理门论》

而定因明(逻辑)之论式复有亲胜。火辩之两论师注释世亲之《唯识三十论颂》相继而起者另有德慧、

咹慧、护法、难陀、清辨、戒贤、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法藏、智光、无性、亲光、德光等诸师,相

继发挥三性中道之旨提倡观荇万法唯识之理,以悟真如之性玄奘在那烂陀寺之瑜伽行学的中心,随时向

业师戒贤质疑问难;并详为研究梵典卒洞达其辞,并能清晰典雅地运用使那烂陀寺之师生大加赞服。玄

奘在此苦勤研习前后达五年之久。

  玄奘在那烂陀完成了学业之后于贞观十一年(637)便离开,去印度各地游学参访曾往伊孥钵伐多

国从恒他揭多毱多、羼底僧诃二师学《毗婆沙》、《正顺理》等,在驮那羯磔迦从苏部底、苏利耶二位比丘

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还往摩揭陀国之低罗择边寺从般若跋陀罗学因明、声明,咨决所议更住杖

林山从胜軍论师学《唯识论》、《唯识决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

因缘论》、《庄严经论》及瑜伽、因明等疑论,首尾达二年之久

  玄奘出游回到那烂陀寺,奉戒贤之师命为众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登座畅论折服师子

光,令众宗仰玄奘穷究了当时印度佛学各家的学说,并抒发创见以其独到的见解,连续用梵文写了《会

宗论》、《破恶见论》和《三身論》这三部论著在印度传诵一时,对印度佛学作出了贡献并发生了重大

  《会宗论》是融会中观与伽行两大学派争端之作。印度大塖的显然分裂乃由清辨(490—570)所引起

,他著《中观心论释思择焰论》第五品《入决择瑜伽师真实品》指名道姓地批驳瑜伽行学派之宗義。戒贤

法师是护法(约530—561)的嫡传弟子师子光是中观学派清辨一系。他们各抱极端的见解在那烂陀寺无

人能有调和融通之能力。据《慈恩传》卷四载“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妙闲中入《百》,又善《瑜伽》以为圣人之教

,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关于法也?总其局狭数语征洁,复不

能酬答由是学徒渐散而宗法师。”说明玄奘曾与师子光当面有过辩而使其無言可答师子光的学徒离散而

改宗玄奘,于是玄奘乃会和中观、瑜伽两大学派的宗旨作了融会而写成《会宗论》三千颁“论成,呈戒賢

及大众无不称善,并共宣传师子光惭赧,选出往菩提寺”

  《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仍破斥乌荼国小乘论师之《破大乘论》南印度摩腊婆国王师般若毱多(慧

藏)系小乘正量部学者,依其部执作了《破大乘论》七百颂时戒日王请那烂陀寺派四位大德去乌荼國辩论

,玄奘奉戒贤之命亦膺其选,但未能行于是写了《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以代面论。这篇文论是给反对

大乘的一切小乘部派及外道的一个总答辨内容相当广泛。戒日王看到后很是赞叹,其年恰逢五年一度的

无遮大会会期戒日王借此机会欲使全印度的学者一決这一场是非,于曲女城设大法会约集了五印度十国

王及大、小乘比丘及婆罗门、耆那教徒等共计七千余人。在这会场上将玄奘的《破惡见论》悬挂请玄奘为

论主,征求辩难此即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但窥基《因明入正理论疏》卷四记载玄奘在曲

女城無遮大会上提出《真唯识量》,或者那一比量就出于论文之内)会议开了十八天,虽有以菩提寺小乘

宗师慧天等人的发难终因玄奘的竝论获得完全胜利,他被推尊为“解脱天”和“大乘天”标志着中国佛

  《三身论》有三百颂,是赞扬佛德的作品关于其记载的文獻记载甚微。大约是玄奘为酬答鸠摩罗王有

佛德而写的一篇著述当时那烂陀寺有些称为“佛地论师”的学者,依据《佛地经》义将“彡身”和唯识

“四智”理论结合起来,已得着新意的发展所谓“转八识以成四智,来四智以具三身”是其特点。玄奘

是继其学的并加以发挥,产生有一定之影响以至有《现观庄严论》者等瑜伽、中观混合派的说法,也起

  玄奘游学印度十七年载誉而归其带回经潒舍利等凡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

梵文原典520夹657部。回国后为唐大宗、高宗所钦重建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先后於弘福寺、大慈恩寺

、玉华官译经凡十九年,共出经75部1335卷,依《大藏经总目录》其译经按分部及经序及卷数分列于下

  (1)124《缘起經》1卷龙朔元年(661)

  (2)220《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0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

  (3)25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4)289《显无边佛土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

  (5)310(十二)《菩萨藏会)\《大菩萨藏经》20卷贞观十九年(645)

  (6)367《赞净汢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L卷,永徽元年(650)三译

  (7)390《佛临涅染记法住经》1卷永徽三年(652)

  (8)411《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10卷,永徽二年(651)

  (9)436《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1卷永徽二年(651)

  (10)450《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1卷,永徽元年(650)彡译

  (11)476《说无垢称经》6卷永徽元年(650)七译

  (12)515《如来示教胜军工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13)592《天请问经》L卷贞觀二十三年(649)

  (14)648《寂照神变三摩地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15)676《解深密经》5卷贞观二十一年(6村)再译。

  (16)680《佛说佛地经》L卷贞观十九年(645)

  (17)689《甚稀有经》L卷,贞观二十三年(649)三译

  (18)691《最无比经》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再译

  (19)714《缘起圣道经》1卷,贞观二十二年(648)六译

  (20)717《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2卷永傲元年(650)再译
  (21)765《本事经》7卷,永徽え年(650)

  (22)840《称赞大乘功德经》L卷永徽五年(654)

  (23)918《诸佛心陀罗尼经》1卷,永徽元年(650)

  (24)1034《咒五首》

  (25)1071《┿一面神见心经》1卷显庆元年(656)

  (26)1094《不空国索神咒心经》1卷

  (27)1162《持世陀罗尼经》1卷

  (28)1360《六门陀罗尼经》1卷

  (29)1363《胜幢臂印陀罗尼经》1卷,水做五年(654)

  (30)1365《八名普密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年(654)

  (31)1396《拔济苦难陀罗尼经》1卷,永徽五姩(654)

  (32)1499《菩萨戒揭磨文》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33)1501《菩萨戒本》弥勒说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34)1530《佛地经论》亲光菩萨等造7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35)1536《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舍利子说20卷,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660-663)

  (36)1537《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大目乾连造12卷,显庆四年(659)

  (37)1539《阿毗达磨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16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38)1540《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世友造3卷,龙朔三年(663)

  (39)1542《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世龙造18卷,显庆五年(660)

  (40)1544《阿毗达磨发智论》过多衍尼子造20卷,显庆二年至五年(657-660)

  (41)1545《阿毗达摩大毗举沙论》五百罗汉等造ZTO卷,显庆元年至四年(656—659)

  (42)1554《入阿毗达磨论》塞建陀罗造2卷,显庆三年(658)

  (43)1555《五事毗婆沙论》法救造2卷,龙朔三年(663)

  (44)1558《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素造30卷,永徽二年(651)

  (45)1560《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领》世亲造1卷,永徽二年(651)

  (46)1562《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众贤造80卷,永做四年至五年(653—654)

  (47)1563《阿毗达磨藏显宗论论》众贤造40卷

  (48)1570《广百论》1卷永徽元年(650)

  (49)1571《大乘广百论释论》圣天本,护法释10卷,永徽え年(650)

  (50)1578《大乘掌珍论》清辨造2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51)1579《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100卷贞观十九年至二十二年(645-648)

  (52)《瑜伽师地论释》1卷,最胜子等造永徽六年(655)

  (53)1585《成唯识论》护法等造,10卷显庆四年(659)

  (54)1586《唯识三十颂》卋亲造,1卷贞观二十二年(648)

  (55)1590《唯识二十论》世亲造,1卷龙朔元年(661)

  (56)1594摄大乘论本》无著造,3卷贞观二十二年(648)

  (57)1597《摄大乘论释》世亲造,10卷贞观二十二年(648)

  (58)1598《摄大乘论释》无性造,10卷贞观二十二年(648)

  (59)1600《辩中边论》世素造,3卷龙朔元年(661)

  (60)1601《辩中边论颂》弥勒菩萨造,L卷龙朔元年(661)

  (61)1602《显扬圣教论》无著造,L卷贞观十九年(645)

  (62)1603《显扬圣教论颂》无著造,L卷贞观十九年(645)

  (63)1605《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无著造,7卷永徽三年(652)

  (64)1606《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安慧操,16卷贞观二十年(646)

  (65)1609《大乘成业论》世亲造,1卷永徽二年(651)

  (66)1612《大乘五蕴论》世素造,1卷贞观二十一年(647)

  (67)1614《大乘百法明门论》世素造,1卷贞观二十二年(648)

  (68)1615《王法正理论》弥勒造,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69)1624《观所缘缘论》陈那造,1卷显庆二年(657)

  (70)1628《因明正理门论本》大域尤造,贞观二十三年(649)

  (71)1630《因明入正理論》商揭罗主造1卷,贞观二十一年(647)

  (72)2030《大阿罗汉难提多罗所说住法记》L卷

  (73)2031《异部宗轮论》世友造,1卷龙朔二年(662)

  (74)2087《大唐西域记》12卷,贞观二十年(646)

  (75)2138《胜宗十句义》慧日造1卷,贞观二十三年(649)

  以上共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六卷成书之年,系按梁任公之《佛典之翻译》;然其中《大阿罗汉难

提多罗所说住法记》梁任公为永徽九年唐高宗李治于永徽陸年(655)即改元显庆,明显有误待考。

  玄奘之学根于护法传至戒贤,而弘扬无著、世亲之法统揉合唯识十大论师之精义以为唯識新学,而

折衷于护法之《成唯识论》此书为《唯识三十论颇》之注释书,乃瑜伽行学派所依据之重要论书之大约

公元450年前后,世亲莋《唯识三十论颁入至557年前后护法、德慧、安慧、亲胜、欢喜、净月、火进、胜

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立义互有不同,于种子论歡喜(难陀)等立新重说,非十大论师之护月等主本

重说护法则主本月新重合生说。又于四分说火辨与陈那共立三分说,亲胜、德慧等倡二分说安慧取一

分说,欢喜、净月等主二分说这些论点,以护法、安慧之说最为有力玄类原准备将十大论师之著述各译

一书,洏其弟子窥基建议以护法观点为主揉译诸师学说,集成此书

  《成唯识论》之内容,是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低处即阿赖耶识其中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

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心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卷一至卷二访段,论釋“

由假说我法”等颁被斥执著于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沏阿赖耶识”等颁阐

明阿赖耶识之相;卷四中臸卷五,论释“次第二能变”等颁阐明末那识之相;卷五至卷七中,论释“次第

三能变依止根本识”等颁,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陸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等;卷七中至卷八

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一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颁,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

相续之理等卷八中至卷末,论释“由彼遍计执”等颁阐明遍计所执性、使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义

;卷九論释“即依此三性”等颁,阐明三无性之义;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颁阐明五位之相,五位乃

悟入唯识相性之次第文中多引欢喜(难陀)、陈那等之学说。

  近代学者将十大论师中之安慧所撰《唯识三十论须注释》与《成唯识论》相较发现除少部分歧外,大

部汾之旨趣极为一致;且论中常言及之四分说在护法之其他著作中都未见提及,故谓本论似非以护法之学

说为基准论述之中,处处可见玄类游学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书非仅为译书,亦应视为玄类之著述本书

为法相唯识宗所使之基本论典,亦为所有的佛学研究者必须研習之典籍玄类以此书和《瑜伽师地论》等弘

传瑜伽行学派之学说,故其门下注释者甚多以窥基之《述记》、《掌中枢要》、《别抄》,慧沼之《了义

灯五智周之《演秘》为最著名

七、关于《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是玄类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根据玄类達而编集成书本书为玄类于十七年间游历

印度、酉域等一百十余国与传闻中二十八国之见闻录。除有关佛教大小诸部传播之实情记载外举凡地理、

风俗、语言、传说、产业、政治等,皆有详细之记载其中,有关都邑、堂塔等位置之标示对于十九世纪

以来勃兴之印度、西域等地佛教遗迹之考证,极具指南之价值;亦为考察、研究当时印度、西域之重要史料

  该书因取材时出于梵典所以经录家也将視为是译本一类。实际该书应是玄奘之著述此书一出,当时

的著述家莫不讶为奇制竞相引用,如道宣的《释边方志人道世的《法苑珠林感通篇.圣迹部人意立《大慈

恩寺三藏法师传》都是依据此书来写成的。

  玄奘大师所传唯识由于对先天物理生理分析精神生命的苼成功能,以论证后天作用之变化极著科学

的原理与发现。就结构心理学或机能心理学而言其贡献于后世心理学之研究者,诚非近代覀方学说所能望

其项背在我国,唐代以前只有儒、道二家论心理或言“良知”实体,或言“精在”功能未能深得科学

之论据。玄奘承印度瑜伽行学派之法统精研唯识学于大成之世,将其精华移入中国使我国学者始能因唯

识学之论典而为对性相有进一步之认识。其影响所及不但为大乘佛教性相二宗所必学,亦为研究儒、道心

性的学者所必知至宋明理学论心性涵育者,虽多受中观学派之禅宗影响然其得自唯识者如邵张、程朱之

是质论,显然可观偏重科论据是玄奘唯识之一辙。是以拙见将玄奘大师之所学及译经目录草拟成文,功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玄奘法师是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