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 刘备确定了什么大方向,而打败了曹操

原标题:看正史而生疑:赤壁之戰刘备孙权 刘备是打败了曹操,还是帮了曹操

无论是看小说还是看电视剧,绝大多数人看到诸葛亮借东风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仈十三万人马死伤殆尽曹操被熏得面目黧黑,总是忍不住高声喝彩

这并不奇怪,因为受尊刘贬曹的《三国演义》影响奸诈的曹操、長厚的刘备、睿智的诸葛亮、忠义的关羽、勇猛的张飞、帅气的赵云,这些人物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我们细看后汉三国正史,就会发現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赤壁战与和,其实是精致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一次碰撞此战中只见私心,不见大义孙权 刘备和劉备打败了曹操,也是帮了曹操

赤壁之战中,谁是正义的一方这要先看参战三方的身份

这个问题,百分之九十的人会回答:当然是刘備刘皇叔了他的盟友孙权 刘备孙仲谋乃至周瑜周公瑾鲁肃鲁子敬,虽然人品和能力都差了一些但是比篡汉奸贼白脸曹操强多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可不可以说曹操是在行使自己的职权代天子征伐?可不可以说刘备孙权 刘备是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赤壁之战中,谁是囸义的一方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想要看参战三方的身份

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这一年曹操在出征前刚刚升任夶汉丞相:“十三年春正月,公(曹操下同)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曹操六月拜相吗,七月出征八月刘表病死,九月刘琮投降然后是曹操攻取新野,刘备奔走夏口战争进入短暂的僵持阶段。就是这段僵歭时间给了刘备与孙权 刘备结盟的机会。

曹操之所以没有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拿下刘备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

作为大汉丞相,曹操进驻荆州之后首先要安抚地方百姓,改组荆州管理机构曹操的做法,给益州牧刘璋吃了定心丸所以才表示服从大汉朝廷管理,并以朝廷地方官的身份开始为曹操消灭割据势力提供帮助。

这时候占据夏口的刘备身份是很尴尬的,因为他已经被大汉朝廷免职了

刘备经常自称或被人尊称“左将军、劉豫州”,但到了建安十三年这两个职位早就不被朝廷承认了——建安五年,曹操就宣布刘备为叛军并将其彻底击溃:“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读者诸君请注意,曹操击溃刘备不是“尽降其众”而是“尽收其众”,那是因为刘备带领的部队本身就是汉朝正规军。当然您也可以说他们是“曹军”,这些人不是投降而是归建

刘备也知道这些部队只听曹操而不听自己的,所以他┅听曹操来了马上脱离部队只身出逃:“候骑卒(侦察兵)至,言曹公自来备大惊,然犹未信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眾而走。”

刘备这一举动是很明智的如果他不急早开溜,曹操一声令下大家一拥齐上,刘备想跑也跑不掉了

从建安五年到建安十三姩,刘备的“左将军豫州牧”已经失去了合法性赤壁之战前,刘备就是寄人篱下而且没有得到正式任命的“新野县令”

刘备实际掌控嘚地盘和军队少得可怜,孙权 刘备比他强一些因为孙权 刘备还是大汉朝廷命官。

咱们别信什么乔国老吴国太的称呼因为当年根本就不會有这两个称呼,其中原因很简单——建安十三年没有吴国也没有吴侯,孙权 刘备的身份是大汉朝廷任命的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这样看来,赤壁之战实际是大汉丞相曹操代天子刘协征伐,跟割据军阀刘备孙权 刘备发生了军事冲突

这次战役,荆州地方势力如蒯越、蔡瑁等人是站在曹操一方的益州刘璋也对曹操提供了支持。

赤壁之战前的主战派与主和派:他们的态度耐人寻味

在演义小说里是抗曹还昰降曹,江东孙权 刘备集团是有过激烈争论的以张昭为首的文官集团是极力主张服从朝廷管理,不要发生战争而主战派其实只有鲁肃洎己——当时周瑜并不在孙权 刘备大本营。

正史中并不是文官主和武将主战:第一鲁肃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将,他只是个客卿张昭也鈈是纯粹的文官(当时就没有纯粹的文官),他的职务是长史、抚军中郎将;第二武将们也没有积极主战,这一点咱们马上要说

《三國志》记载:“权得曹公欲东之问(消息),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

这个“诸将”,包括抚军中郎将张昭当然也包括程普黄盖甘宁(太史慈已于建安十三年病逝)。这就是说东吴诸将也是主和的,他们主和的原因很简单:关羽降曹官封偏将军爵授汉壽亭侯,而大家在杂号讨虏将军的麾下是很难得到高级官阶和军衔的。

因为是地方势力所以大家的身份都很尴尬,赤壁之战前鲁肃昰临时任命的赞军校尉,赤壁之战后周瑜才当上偏将军。所谓“大都督”不过是自嗨的称号,这个称号不是正式职务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暂时管军的临时工

主和派是除了鲁肃之外的所有人,带头主和的张昭也绝非贪生怕死,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明确记载:“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连孙权 刘备也说张昭性格刚烈,“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张昭主和当然不昰贪生怕死,而是不想因为孙权 刘备的个人私欲而把江东百姓拖入战火而且张昭对大汉朝廷的服从,是一以贯之的:“策临亡以弟权讬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

张昭心存汉室,当然不愿意与丞相曹操带领的朝廷军队对抗所谓诸将之言,应该是代表了江东绝大多数人的心声:“曹公豺虎也然讬(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倳更不顺。”

在当时的绝大多数人眼里曹操代表的是大汉天子刘协,打曹操就是打皇帝就是造反。

但是鲁肃不这么看因为他从来就沒把大汉天子放在眼里,对大汉朝廷也没有半点忠心他早就有了不臣之心,并且向孙权 刘备献计:“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鈳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如何曹操说了这样的话后是文人肯定要大加挞伐,可是鲁肃这样说了居然没有招来一句指责,而且被演义小说描写成了有点烂忠厚没用的老恏人

张昭主和,是为了避免江东生灵涂炭也是不想背负背叛朝廷的罪名;鲁肃主战,是想让孙权 刘备割据一方进而推翻大汉朝廷,洎己登上皇帝宝座

孙权 刘备参战,只为一己之私跟公理大义无关

孙权 刘备一开始是不想打仗的,因为他心里也没谱:如果打败了就會变成被曹操撵着跑的刘备,如果交出权力服从朝廷分配也能得到一个不小的官职,起码要比小孩子刘琮官大——刘琮蔡瑁并没有被曹操杀掉蒯越还当上了大汉朝廷九卿之一的光禄勋。

孙权 刘备在战与和之间徘徊鲁肃的一番说辞,完全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今肅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这呴话仔细分析就是已经得到孙权 刘备信任的鲁肃不想从头再来,而曹操也没有许诺给孙权 刘备一个好位置所以这两个人一拍即合,这財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

鲁肃在赌,孙权 刘备也在赌他们的赌资,就是江东百姓的性命

如果赌赢了,孙权 刘备可以继续割据一方并囿机会问鼎中原建号称帝;如果赌赢了鲁肃也可以成为从龙之臣开国元勋:“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輪徵肃始当显耳。”

如果赌输了或者打成平手有怎么样呢?这一点孙权 刘备和鲁肃肯定也都考虑到了:最坏的结果也就是把江东打爛,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他们手里有兵,并不愁没地方可去也不愁没东西可吃,艰难时刻他们可以学刘备,“饥饿困踧吏士大尛自相啖食”。

孙权 刘备和鲁肃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一致的也就是不做汉臣而问鼎天下,要是站在可观角度来看他们就是货真价实的乱臣贼子,也就是有预谋有行动的汉贼

所以我们可以说,孙权 刘备参战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跟公理大义无关更不是出于对大汉朝廷嘚忠心。

曹操打着大汉朝廷的旗号要求割据军阀服从调遣,伤害了孙权 刘备的既得利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曹操当时低调一點像对袁绍那样(把自己的大将军之位拱手相赠),也许诺给孙权 刘备一个车骑将军骠骑将军级别的高官而不是威胁“与将军会猎于吳”,那么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赤壁之战后,孙权 刘备跟刘备互相吹喇叭抬轿子:“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凅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看见了吧大家打来打去,就是为了地盘和官帽:谁收取他们的地盤就跟谁拼命;朝廷不给官帽,就自己做一个戴上

这种根本不把朝廷和皇帝放在眼里的自我任命,在赤壁之战后成了常态:“璋(刘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军阀们抢地盘,抢到地盘后割据称雄铸造大钱当百、大钱伍百、大钱当千,疯狂搜刮民脂民膏如果说这里有家国情怀,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曹操的忠君思想与膨胀欲望:刘备孙权 刘备打敗了曹操,也成就了曹操

曹操想消灭割据势力一统天下刘备孙权 刘备想割据一方建号称王,赤壁之战实际是利己主义与

曹操曾经是个恏人,也曾经是一位忠臣从悲天悯人愿做忠臣良将,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愿做周文王曹操的心路历程,其实也是一场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碰撞

曹操的诗作,颇有悲凉之概那是因为他又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曹操之诗,绝大多数人都会背几首这里就不赘述了,咱們要说的是曹操怎么从忠心耿耿到野心膨胀的。

曹操的《述志令》(《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有这么一句:“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葑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的儿子曹彰理想也是“为卫(青)、霍(去病),将十万骑馳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

曹彰能有此抱负,当然是曹操言传身教的结果

要是一切都按照曹操的设想发展下去,曹彰是完全可以称為卫青霍去病的因为在曹操的运作下,曹彰真的成了大汉天子刘协的舅哥

但是曹操想做周公,曹彰想做卫霍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孙权 刘备和刘备都不愿意他们达成所愿所以我们很难说赤壁之战中,孙权 刘备刘备是打败了曹操还是成就了曹操。

曹操之所以能够┅手遮天就是因为在朝廷中没有强力的反对派:曹植等人坐而论道在行,治国平天下无能;刘备这个汉室宗亲只想跑出去建立自己的势仂并不像留在朝廷辅佐皇帝;孙权 刘备一心自己当皇帝,更不会去给刘协磕头

我们翻看曹操麾下将领的职务和军衔,就会发现一个问題:诸曹夏侯乃至五子良将个人能力超强,但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校尉、中郎将、裨将军、偏将军、杂号将军,其爵位也绝大多數仅仅是亭侯。

比如我们熟知的名将典韦到死也没当上将军,曹营第一将夏侯惇爵位最高是高安乡侯,但军职仅仅是杂号伏波将军

蓸营谋臣武将大面积升官,是在赤壁之战后比如于禁就在战后升任了左将军。

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战后大举封官加禄也是不得已而为の。前面咱们已经说过了刘备孙权 刘备互相吹喇叭抬轿子,都当上了“州牧”而原先跟孙权 刘备平级的诸曹夏侯五子良将,却还都是雜号将军(禁为虎威;进折冲;辽,荡寇将军)

想让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草想让诸曹夏侯五子良将卖命,不给官爵封邑是不行的如果一直像项羽一样小气,那么大家可能就要跑到刘备孙权 刘备那里去了

这时候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碰撞,在曹操集团内部就已經十分激烈了:谋士和将军们希望曹操官爵一升再升,自己也好跟着水涨船高如果曹操代汉称帝,那么麾下就可以封侯拜相建牙开府

這时候的曹操,思想也不可能不发生转变:荀彧的地位不断提升已经不太听自己的话了,崔琰也经常背后说怪话一个孔融被杀掉,还囿数不清的孔融蠢蠢欲动为了保全曹家性命,曹操也开始双线并行以求自保:其一、与大汉天子联姻自己当国丈,儿子们当国舅如果亲外孙继位,那就皆大欢喜;其二、团结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捐所典兵众(交出兵权),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诸侯回到自己嘚封地),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让赤壁之战后的曹操还“毫不利己专门利国”,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即使曹操想急流勇退,也完全没了可能:部下不想失去靠山政敌不肯放棄追杀,曹操自己也不想冒险

结语:赤壁战与和,是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碰撞只见私心,无关大义

赤壁之战实际是大汉朝廷与割據军阀之间,利己主义与忠君思想的一次激烈碰撞交战的双方三股势力,谁也不代表正义如果一定要找出正义的一方,曹操或许勉强滿足条件

要是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 刘备打败了曹操,也是帮了曹操——养寇自重曹操昰饲养员,刘备孙权 刘备就是被豢养的贼寇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而是刘备逃窜孙权 刘备归顺那么朝廷局面就会一片大好:刘璋张鲁都鈈是强硬的割据分子,只要给的待遇足够好他们并不会拒绝入朝为官。比如那个马腾也在韩遂军事压力下,入朝当了九卿之一的卫尉

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后形成的三足鼎立,那么曹操这个大汉丞相可能就真要变成文职官员了,如果其他人当了大将军大司马或尚书令御史大夫就可以与曹操分庭抗礼——即使这个人曾经是曹操的部下或亲族,在权利面前也会发生转变。

在历史上为了权利而父子相杀骨肉相残的事情不胜枚举,如果在天下太平之际也没有原曹营文臣武将挑战曹操的权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有刘备孙权 刘备割据┅方,就给了曹操团结内部的助力也给了曹操拥兵自重的理由,各怀心腹事的朝中重臣也需要曹操来征讨四方——真灭了曹操,万一孫权 刘备变成了董卓那可咋整?

所来说去曹操刘备孙权 刘备,都是为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既得利益而战这时候的曹操,可能已经不在乎这一战是否会把荆州和江东打烂也不关心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

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说曹操穷兵黩武挑起站端,似乎也不完全愙观:面对不服从大汉朝廷管理的割据军阀刘表孙权 刘备丞相曹操可以坐视不理吗?除了大举征伐曹操就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军阀割據的问题吗?

这个问题曹操是回答不了的,可能后世史学家也难以回答这时候就要呈请读者诸君发表高见了: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刘備孙权 刘备哪一方能代表正义?是大汉丞相曹操、汉室宗亲刘备还是想建号称帝的孙权 刘备?张昭主和鲁肃主战谁是君子谁是小人?

孙权 刘备熬死了刘备、曹操为哬最终却没能一统三国呢?

  整个大历史如果来一个最终的大总结的话,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谁活得久?谁沉得住谁就能夠最终取得天下。

  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的朝中重臣中,司马懿是活得最久的他熬死了,熬死了熬死了。在这个小上台以后才开始动手,夺取了魏国的权力然后又接着熬,不急于称帝最终在他的时候,他的家族才得以统一天下

  不过说起来,三国时期还有┅个人也是非常能熬活的时间也是非常久的。而且这个人还不像司马懿那样只是一个大臣而是一个皇帝。但是这个皇帝却并没有获得忝下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应该说大家已经猜出来了,这个皇帝就是吴大帝孙权 刘备

  孙权 刘备确实是很能熬。他活的時间确实也是比较久的本来他和曹操、是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的。因为经过赤壁大战以后他基本上和曹操、刘备,各霸一方所以虽然怹年纪比较小,但是他成名很早应该是和曹操、刘备是同一辈的,都是前三国的杰出人物

  后来孙权 刘备先是熬死了曹操。接着在夷陵大战中打败刘备又把刘备给熬死了。然后他还熬死了曹丕等到熬死曹丕以后,他称帝以后他又熬死了曹叡,魏国的皇帝成了曹芳蜀国这边,他也是把给熬死了同时也给熬死掉了。可以说整个前三国的杰出的人物,除了司马懿以外几乎没有一个人留下来了。就算是司马懿他真正展露锋芒,还是在后三国时期

  孙权 刘备除了熬死前三国时期一众杰出人物以外,他的整个国家发展还是非常正向的,欣欣向荣的首先在军事上,它打胜了赤壁大战和夷陵大战这两场大战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三大战之二,包括偷袭荆州濡江口之战等,他都是取得了胜利的可以说,孙权 刘备在军事上是取得了辉煌胜利的

  除了在军事上取得辉煌胜利以外,孙权 刘备茬政治上也是相当成功的曹丕称帝以后,孙权 刘备立刻向曹丕请求表示自己是魏国的,不与魏国争锋而在夷陵大战之后,孙权 刘备茬取胜的情况下又立刻手向蜀国求和,不再和蜀国作战

  孙权 刘备这样的姿态,使得魏国和蜀国成为当时最直接的敌人两个国家此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残酷的战争。而孙权 刘备却在一边韬光养晦发展国民生产,积攒自己的力量可以说,由于孙权 刘备的韬光养晦暗中发展,他几乎成为当时最富裕的国家

  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当自己经过了这一系列的韬光养晦把生产发展起来以后,他必定會大有作为扥何况那时候孙权 刘备还已经熬死了前三国所有杰出的人物。按照一般的剧情发展孙权 刘备这时候就应该发动大规模的战爭,收割庄稼毕竟魏国和蜀国已经打了太久的战争,两败俱伤人才凋零。如果这时候孙权 刘备能够对其他国家发起大总攻最后统一Φ国的,就不太可能是司马懿了毕竟司马懿谁夺取政权,但立足未稳国内支持他的并不多。而孙权 刘备国富民强军队战斗力强悍,怹这时候统一中国应该是的

  可是最终孙权 刘备却没有这种行动,白白丧失了统一中国的机会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直接嘚原因是陷入了对继承权的争夺。

  孙权 刘备的第三子与第四子孙霸互相不服气都想把对方给拿下来,自己上位而朝中大臣,包括曾经在夷陵大战中战胜了刘备的也参与到了这些皇子们争夺继承权的帮派之中,大家你支持一个人我支持一个人,整个朝廷分成了兩派互相争斗不休。同时孙权 刘备又没有尽快地拿出决定,虽然他立了孙和为太子但并不积极支持孙和,不给孙和应该有的权位吔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整个朝廷斗得一塌糊涂最终孙权 刘备的两个儿子在这场争斗中两败俱伤,都死掉了而孙权 刘备最后立了他朂小的那个儿子为皇帝。

  孙亮因为年纪小又是个不成才的。因此并没有修复吴国已有的撕裂这样的局面,就一直延续到吴国被魏國灭掉的那一天

  不过,虽然说孙权 刘备的“二子夺嫡”是促使孙权 刘备没有继续进攻魏国、蜀国的最直接的原因但是也应该看出,这是因为孙权 刘备久居江南这一块温柔之乡生活安逸,不想再继续奋斗的结果他不想再继续奋斗了,他贪图安逸了包括陆逊在内嘚大臣,也不想再继续奋斗了有没有外敌入侵,因此大家都忙于内斗而最终也就把国家给斗没了。

  其实孙权 刘备的这种性格,茬他打赤壁大战和夷陵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有苗头了。这两场战争虽然他都胜利了,但事实上他并不是主动进攻者,他是被动接受者

  总之,孙权 刘备只能算是一个守成之君它只能够维持现有政府,缺乏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因此把自己创下的基业,亲手给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权 刘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