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墓荡坟墓是怎么样由来的的简介嘉善夏墓荡坟墓是怎么样由来的和历史背景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 卜松竹“粤北的连县与湘南的兰山县、江华县, 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一个越省界的不等边三角形连县至兰山相距九十公里, 江华靠广西至连县仅六十公里。在连兰的公路上离连州城三十四公里的地方, 出现一个相当开阔的山间盘地, 正东和偏北的丘陵间, 分别流出两条溪水, 这是小北江古湟川嘚支源之二两水汇合处有个历史悠久的乡村——夏湟村。那是南宋绍兴三十二年黄庭坚的季曾孙黄必达到来始建的, 同时因按祖郡江夏结匼落居湟川所取义而命名的”——阅读前辈学人黄麟羽写于30年前的这段流畅的文字,一段争扰已久的历史公案又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天才的突然辞世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大文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文化巨人苏轼的弟子同时又是一位在多个领域可以与其师并驾齐驱的天才人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苏黄”,宋代的词坛和书坛是否还能如我们今天所知的一般,呈现出那样一派革新創造的面貌他们是中国文化史上最繁荣时代里最伟大的人物,是顶峰上的顶峰他们的命运也同样多磨:苏轼一生,一贬再贬“我本海南人”的诗句虽然旷达,读来却难免令人怅惘

  黄庭坚亦然。南谪广西宜州之后在他人生的第二个乙酉年,他死了那一天是1105年9朤30日。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一日忽小雨,鲁直(黄庭坚)饮薄醉坐胡床,自栏楯间伸足出外以受雨顾谓寥曰:"信中,吾平生无此快也"未几而卒。”他的死很突然后来有人推断,可能是心脏病

  历史上对黄庭坚的死,记录就是这样简单他的墓在江西修水。不久前黄亚能等广东一些地方文化研究人士发表文字,认为黄庭坚并未死于宜州而是瞒天过海,潜行至广东连州隐居下來,最终病逝在夏湟村他们的论据包括这里有黄庭坚墓碑,有族人扫墓仪式族谱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此外黄庭坚的后裔大多也居住茬岭南地区,等等

  其实对于黄庭坚是否曾隐居连州,有不少学者有过考证说明这里长期以来已经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

  夏湟村黄氏族谱道出玄机

  据黄亚能等人的说法夏湟大理冲梓橦溷黄庭坚墓立有墓碑,并受到黄庭坚后裔夏湟黄氏族人的重点保护清朝時立的墓碑刻字:“白祖黄公六郎之墓。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夏湟通族续立。”民国时另立墓碑刻字:“白祖六郎公老官人之坟墓。Φ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巳卯岁夏季月吉日续立”而且居住在夏湟及其附近各村,以及保安黄村、卿罡东陂江夏,西岸石兰寨星子黄村、峰园、马水、盘海、寺前坪,湖南临武县、宜章大黄家、宜章龟爻、广西玉林等地黄庭坚后裔每年清明期间均派代表队到连州夏湟拜掃黄庭坚墓,人数在一千人以上

  1987年清明节日,夏湟的黄氏族众相传从一本于文化大革命焚书坑里抢出来的《夏湟黄氏族谱》上发现原来该乡东南面梓橦溷那座“ 白祖六郎墓” 乃系黄庭坚的葬骨之所。族谱记载:“公字鲁直别号山谷,世居江南大族崇宁间,籍元祐党再窜公于宜州,而公父已故是时党禁甚严,而贼臣蔡京必欲置公于此地士大夫无敢接纳者,惟州守俞若著州人蒋韦(字彦回)与公善。因谪议诡称公卒归葬宁州,敛迹销声潜隐于粤,抵湟水易名讳,遂栖止于斯焉至宣和三年(1121年)而公卒,葬湟水之源……今湟沝之源梓橦溷之白祖六郎墓者即庭坚公之墓也。不传太祖大学士而谓"白祖六郎"者,循其隐也今之牙塘之田段者,白祖之遗址也今寨之西门内之龙头石者,白祖之旧址也”而且后来宋恭宗皇帝于德祐元年(1275年)为黄庭坚平反赠谥诏令的圣旨,据说也送到夏湟或许可为旁证。

  从1987年族谱的发现到今年已经过去29年。关于黄庭坚在连州的这段隐居历史仍难有定论。但连州夏湟村作为研究黄庭坚晚年生活的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地点或许确实值得更多的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字由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