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儒释道造像中不是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尊

  报恩观与道教神祇及俗神供奉考——宋代融州真仙岩文化景观研究之四 

  【摘 要】宋淳祐二年(1242年)杜应然《融州老君洞敕赐真仙岩之图》、淳祐五年(1245年)甘有竝《融州老君洞图》清晰刻绘报恩观建筑以及道教名物本文依据并参考其他石刻和典籍文献,对报恩观建筑规制、道教神祇供奉等进行罙入研究揭示真仙岩道教文化景观独特而重要的价值,以弥补长期以来有关研究的空白或缺略 

  【关键词】报恩观;建筑规制;道敎神祇;民间俗神 

  宋太宗采取儒释道并重方针,三教关系大体平衡宋真宗“以神道设教”主要依靠道教。咸平二年(999年)敕赐融州老君洞为“真仙岩”,并颁赐宋太宗御书一百二十轴迄今1020年。以此为重要时间标志融州真仙岩道教文化因时乘势,在两宋时期得到偅要发展达于极盛。 

  宋代州郡修志兴盛融州编纂志书多种,而久佚不传自现存宋代总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录采的片斷文字推考,真仙岩景观在宋代融州旧志有相当记载然而,易代之后文献传承出现严重断层元明清时期志书或未编纂,或佚失不传嫃仙岩曾经存在的大量碑碣摩崖(今大多已毁失),自有重要文献价值其中,宋代杜应然《融州老君洞敕赐真仙岩之图》(下称《杜图碑》)、甘有立《融州老君洞图》(下称《甘图碑》)绘刻的大量名物(建筑等景观、地名、胜迹等)仅少部分由清道光《融县志》、囻国《融县志》,以及明清《广西通志》、清乾隆《柳州府志》等摘记至今不仅广西新修史志缺略或失记,即如中国古代宗教史、中国古建筑研究专著等多未能引用因此,图碑等相关文献对于研究真仙岩道教文化、报恩观自建置出现至南宋时期的状况等具有重要的实证價值并由此为宋代道教文化以及古建筑等诸多研究提供重要例证,诸多之前史志未记的重要文化标志和符号也因此得以补遗 

  一、報恩观由来及建筑规制 

  融州真仙岩报恩观至迟于北宋前期已建立,之后命名“崇宁万寿观” 

  “崇宁万寿观”此一体现道观体制規格地位极其重要之名称见于明初《寰宇通志》卷一百七《柳州府·寺观·融县》记载:“报恩观,在融县南五里,宋建。旧名崇宁万寿观,后改今名。”此外,其他所有记载“报恩观”文献均未提及“崇宁万寿观”之名称,如《大明一统志》(稍后于《寰宇通志》刊行)等清代康熙《广西通志》卷二十记载:“报恩观,在融县南五里宋建。今废”《广西通志·宗教志》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报恩观,浨建久废无存。”《融水苗族自治县志》记“道教据口碑传说,唐时流入融水”未记载报恩观。 

  “崇宁万寿观”额名表示至迟丠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报恩观已建立因“崇宁”圣节命名。北宋以年号命名寺观崇宁寺观具有特殊性。崇宁二年(1103年)九月十七日宰相蔡京以宋徽宗生日天宁节临近,提议天下州郡各建一所“崇宁”寺院:“‘伏请天下诸州军各赐寺额以崇宁为名,上祝睿算’诏依所请,仍赐敕额”(《宋会要辑稿·礼五之一五》)。御史中丞石豫随即于十月一日上言仿效崇宁寺院,另建道观一所但宋徽宗只批准各节镇州建一所崇宁观:“伏望特降睿旨,许天下置观比类寺额,亦乞以‘崇宁’为名”“诏节镇州许置崇宁观,余依崇宁寺以降指挥”(《宋会要辑稿·礼五之一五)。)随即,崇宁三年二月八日,诏崇宁寺观上添入“万寿”二字,以突出丛林寺观为皇帝祈祷的色彩。融州为节镇州,真仙岩“崇宁万寿观”因此建立,前明确命名具体时间。政和元年(1111年)八月,复诏令“崇宁”改为“天宁”至喃宋高宗时又下令将“天宁万寿”寺观改名为“报恩光孝”寺观。此亦真仙岩崇宁万寿观改名报恩观由来事实上,崇宁寺观或为新建哽多就旧寺、旧观改名,此为普遍情形考察真仙岩道教文化形成背景,真仙岩“崇宁万寿观”当以旧观改名因此在北宋崇宁之前已有噵观存在。 

  宋理宗赵昀在位期间(1224—1264年)召见正一道士35代天师张可大授权总管南方正一道、上清派(茅山宗)、灵宝派等道派,以忣为皇宫服务的道教宫观所有宗教事务绍定年间,理宗命令临安(今浙江杭州)太乙宫刻印《太上感应篇》并颁发全国,产生广泛影響融州道教得以发展正依赖于此背景,而具体管理又适得其人地方寺观主首大多经地方官物色后上奏,由朝廷下敕任命南宋颁行主艏选任规定:“诸十方寺观住持僧道阙,州委僧道正司集十方寺观主首选举有年行学业众所推服僧道,次第保明申州州审察定差。……仍申尚书礼部”(《庆元条法事类》卷五十《道释门·住持》)。《杜图碑》提供重要实证:“岁在壬午,蒙欧判府请充天庆住持。”“戊子秋,改充报恩观主首”,即由融州知州欧赓奏请朝廷以杜应然充任天庆观住持,之后改任报恩观主首,亦经同样程序。杜应然多次修葺报恩观,同时有诸多景观建设,均见于《杜图碑》及诗并注,又旁证于淳祐五年(1245年)甘有立《甘图碑》。 

  融州真仙岩报恩观建筑体量大奉祀系统规制严格。《杜图碑》显示报恩观为大宫观建制即同时具备殿、院(道院)、庵三层次。道观建筑以中轴线递进左右对称。入山门为前庭左设真官堂(道士出家有“祝念已毕,入真官堂诵经行礼祖师之前”程式)。进正殿“三清殿”内奉“玊清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右为“四圣殿”左为“五师殿”。三清殿后为中庭左有“紫薇阁”“歲寒轩”。进为“梓潼殿”殿后墙外筑有“仙春亭”。 

  道院为道观附属《杜图碑》显示: 

  一、“观道院”。报恩观之右磴道楿隔一组建筑为牌楼门题额“观道院”内为长形廊院,进深处有“迎薰轩”院内竹木扶疏。 

  观道院之右以墙为隔亦为长形廊院。牌门题额二字损残不辨(人为损毁)院内进深处有“蔷薇洞”“望远亭”。 

  报恩观之左建筑一组以“神仙境界”(磴道)为界無院墙分隔。前有牌阁式大门题二字残损不辨(亦人为损毁)。旁题“仙境分辉”院内有“月台”“竹洞”,为天然胜迹 

  二、“道院”。《杜图碑》记载“丁丑岁杜应然创道院五间”图碑显示位置在会一阁之上。 

  庵宫观道士居所。庵或为独立建筑物或設于别院之中。《杜图碑》“道院庵中居上道风雩台畔自生风。旧无庵宇丁丑岁杜应然创道院五间,崇奉香火”此则道院设有庵。叧有“懒庵”杜应然居处,见于《杜图碑》庵后有亭阁建筑一处,旁题“清樾亭” 

  宫观建筑内外,以天然胜迹为依托报恩观構建有楼、阁、亭、榭等,极具园林风光景致详见于笔者之前各文记载,不备述 

  总之,报恩观建筑位置及布局是创建以来历代噵观修持者努力发展之结果。殿、院、庵三层次建筑适应真仙岩具体地形渐次构成其中正殿(三清殿)为初创时期建置,居于真仙岩最Φ心地位之后向纵深、横拓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由个别、单一建筑相互连接组合成建筑群。 

  报恩观入元至明清建筑多已毁圮,遺存之物尚存三清殿嘉靖《广西通志》卷三十七《寺观》未记载报恩观,由此可知此时已无闻于世明弘治年间桑悦《仙岩记》:“外為坛,三层置三清诸真像。”徐霞客游寓真仙岩游记有记载“窃计岩中有遗构,可以结桴小筏浮水但木巨不能自移,还将与参慧图の”诸语此类“遗构”即前代建筑遗留之物。《融水文史资料·真仙岩属道教场地之考证》记载:“老君洞内建造三清殿,原两层木结构大殿。不知在何年代所建梁柱为香烟薰染年久变黑,其存已有数百年无疑抗日战争爆发前几年,当时老君洞是道士住在洞中管香火的洞中最显著的宗教建筑物是庄严的三清殿,神像塑的很高大形象可怕。”民国《融县志》卷前照片显示三清殿即《杜图碑》报恩观原殿形制虽异而位置未大改易。 

  二、融州道官考略 

  融州僧、道管理机构从北宋时期一直设置于真仙岩入元直至明代。 

  宋代僧官、道官一般兼任重要寺观主首反言之,重要寺观主首兼任僧、道官道正司设于州、府、军、监,司随其人附于宫观。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诏天下建天庆观之后,道正司一般设于州府军天庆观中(但并非有天庆观必置道正司)杜应然为报恩观、天庆观两观住持(主首),而系衔天庆观住持与“司随其人,附于宫观”规定相符“管辖焚修观事”实即道正司职任。道正司管辖所属宫、观、院、庵事无巨细,职掌繁杂道正司员额宣和三年 (1121年)七月规定:“三京置女道录、副道录各一员,节镇置道正、副各一员余州置道囸一员”(《续资治通鉴·宋纪》)。融州为节镇州,道正司置道正、副各一员,以此则正员杜应然之外尚有副职一员。《广西通志·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记明代之后广西僧道管理机构:“明代以后,政府宗教管理机逐步完善,中央在礼部设僧录司和道录司。地方在府设僧纲司和道纪司,州设僧正司和道正司,县设僧会司和道会司。广西在明清两代,各府、州、县的佛、道教管理机构均按此设置。这些机构分别设在当地较大的寺观内,官员委任僧道充任,但只设官不给禄。”事实上杜应然以道观住持兼道正司道正,在宋代具有普遍性。嘉靖《广西通志》卷二十三《公署》记载融州僧道机构:“僧会司,在真仙岩前。道会司,在真仙岩前。”道光《融县志》卷五《明代职官》:“僧会司、道录司,题名无考。”(今按:道录司应作道会司)。康熙《广西通志》卷十《公署融县》:“僧会、道会,无”,本志记载柳州府各州县多设有僧会司、道会司,融县因何撤裁,不详其由(道光《融县志》卷五《清代职官》无僧道官名目)。此道官设置为制度规定,宋代情形尚多见于明初《寰宇通志》记载。 

  三、赐御书及御书阁 

  宋代真仙岩内藏御书碑因建有御书阁,与真仙岩道教攵化有极重要关系 

  道教宋代赐御书以真宗朝最常见,所赐多为太宗御书有真迹,又多为刻石副本因真宗崇道倾向,所赐以道观為多亦有佛寺。宋真宗咸平年间敕改老君洞为“真仙岩”并颁降宋太宗御书一百二十轴刻石印本藏于岩内。《舆地纪胜》卷一一四《融州·真仙岩》:“咸平中敕改为真仙岩,颁降太宋御书一百二十轴藏岩内” 元丰六年(1083年)刘谊《留题融州老君岩》诗“岩前瑞气归宸翰,佛子年年谢国恩”注“中有太宗御书”杜应然《融州老君洞敕赐真仙岩之图》“帝赐御书藏宝阁,天生石像老仙翁”注“本朝赐到禦书百余轴并赐岩名。”御书四碑“西江”“颐堂”“瑞云”“精忠”高190厘米,宽95厘米楷书,刻有“御书之宝”“己亥”二印即據御书刻碑。20世纪60年代真仙岩内建厂房时御书碑被填埋2016年9月,洞内水泥坪表层挖掘时发现平台外立面镶嵌有数块残碑其一有“御书之寶”刻印。 

  真宗朝赐御书于广西道观为普遍现象。真仙岩报恩观之外另有见于《舆地纪胜》记载:卷一百十一《贵州·景物下·景祐寺》:“咸平元年赐太宗御书二百二十轴藏于山,有御书阁以奉安所赐御书。”(“二百”疑为“一百”之误因所赐通例为一百二十軸)。卷一百十四《容州·景物下·栖真观》:“咸平元年降到太宗御书一函大中祥符三年宣赐泰山芝草一匣并于观中奉安。”卷一百十《浔州·景物下·清真观》:“一名阳明观在州南七十里白石洞天,有太宗皇帝御书”嘉靖《广西通志》卷十三《山川二·庆远》庆远南山龙隐洞:“洞前有广化寺龙隐祠,又有御书阁,贮宋真宗御书六十轴。”《广西通志·宗教志》记宋代合浦县开元宫收藏有太宗御书,貴县玄妙观有宣和手诏刻石而未及融州真仙岩赐太宗御书。 

  宋真宗所赐为太宗御书且多是刻石印本,后代记载已有不明之误道咣《融县志》卷四《古迹》记《灵岩》“宋太宗赐额曰真仙岩”,误赐名“真仙岩”为宋真宗,时在“己亥”即咸平二年(999年)赐“浨太宗御书一百二十轴”,实为宋太宗书法刻石拓印本并非墨迹原本。刘挚《忠肃集》卷九《南岳御书阁记》:“宋太宗尚经术观书稽古,多所述作于其闲暇,则又玩意于翰墨之间凡所谓退朝之乐,皆不以易此至真宗始聚其书,诏儒臣章别次第著定为一百二十卷,刻之金石副在有司,又以分藏于天下之名山凡道宫、佛寺往往得被其赐。每岁推恩度其守藏之学者一人至于今,且八十年矣熙宁七年二月太子中允监衡州盐仓臣刘某记。” 

  真仙岩得赐御书因建御书阁存藏。御书阁建立于会一阁旁见于《杜图碑》标刻,詩“帝赐御书藏宝阁天生石像老仙翁”句后注“本朝赐到御书百余轴,并赐岩名”景泰七年(1456年)成书的《寰宇通志·柳州府融县·楼阁》:“会壹阁,在融县真仙岩,旁有御书阁。以上俱废。”嘉靖《广西通志》卷三十六《御书阁》:“有宋太宗御书,故名。”时已毁无迹,而未记存毁。桑悦《仙岩记》记载:“仁宗赐御书百轴。石像后建阁宝藏。屡经兵火,琅亟与阁俱付乌有。”桑悦记为仁宗赐书,未知出处,且与宋代典籍所述不合。 

  四、道教神祇及俗神供奉 

  道家和道教文化进入真仙岩与风景名胜观赏和开发相先后,自然勝迹与建筑景观名称大多与道家和道教文化相关至宋代遍布岩内。其中主要名称见于《杜图碑》有:梓潼殿、四圣殿、三清殿、五师殿、天下第一真仙之岩、仙关、圣像、合岩圣相、石像老仙翁、仙衣、青牛、白鹤、仙梯、老君蛇、斗星七位、转山北斗、仙径、丹井、芝畾、寿溪、吕仙隐迹、钟离观泉、飞升坛、幢幡(僧道两用)、仙床、仙室、应化、和光、会一楼、三教圣相、三官堂(道教供天、地、沝三官神之处)、钟吕二仙堂、道院、庵、三圣堂、洞天、福地、神仙境界、仙境分辉其他题刻另有宋代“真仙岩天鼎创会仙阁记”“嫃仙书院”“老氏藏室”“太清仙境”(年代未详)“妙玄”(年代未详)“福海寿山”“函谷关,真仙洞斋人吴道贤立”(年代未详)意涵与道教直接间接相关,诸多道教供奉神刻碑立石或摩崖于壁,有老子像、北斗七元星像、真武神像、元皇大帝像等可谓神道设敎,于此为盛 

  真仙岩内报恩观道教诸神祇供奉,与道观通常规制大同而小异小异则体现本观供奉特点。 

  三清殿《杜图碑》繪刻于报恩观。宋代道观主殿内供奉“玉清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四圣殿《杜图碑》绘刻于報恩观内。供奉“四圣”当即《道经》“四圣者,紫微北极大帝之四将号曰天蓬、天猷、翊圣、真武大元帅真君”。 

  五师殿《杜图碑》绘刻于报恩观内。五师指五方五老:东方青帝青灵始老九炁天君、南方赤帝丹灵真老三炁天君、中央黄帝玄灵黄老一炁天君、西方白帝皓灵皇老七炁天君、北方黑帝五灵玄老五炁天君五师五老之供奉,可见证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賈遵祖《题真仙岩诗》“青牛昔過函谷關我陪五老曾造请”之句。 

  三官堂《杜图碑》“罗汉阁”之下为“三清诸圣”,标刻于堂殿之中《甘图碑》标刻为“三官堂”。此即道教供天、地、水三官神之处 

  二仙堂。《杜图碑》标刻:“绍定己丑杜应然创阁在岩内名曰会一,上奉三教圣相丅为钟、吕二仙堂。”供奉道教钟离权、吕洞宾二仙钟、吕二仙为道教内丹派代表人物。后辈弟子多自称玄门或仙家钟离权传吕洞宾,授燕相刘操操授三阳:张紫阳、王重阳、董凝阳。至此钟、吕一脉一分为三分支薪火相传,大道宏演真仙岩有二景,一为天然景“吕仙隐迹居于壁”二为“钟离观泉”,即天然石如钟离权面寿溪而观赏可知真仙岩供奉钟、吕二仙习俗已久。 

  梓潼殿《杜图碑》绘刻于报恩观内:“庚子岁再修报恩观,鼎建梓潼殿七间”(庚子嘉熙四年,1240年)内供奉梓潼帝君。梓潼帝君为宋代出现的道教鉮祇梓潼殿为南宋时期道观重要建筑之一。梓潼帝君又称“文昌神”“文昌帝君”为道教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南宋前期梓潼神职掌為两方面:一为掌仕禄梦中预告榜次或排除登科障碍,一为主兵革多限于惩治叛逆。宋理宗以后梓潼神不再兼掌兵革而专掌注禄籍。真仙岩报恩观梓潼殿修建正处于梓潼神专掌注禄籍变化期内此与融州文化教育氛围紧密相关。今存拓本有诸葛应杰刻《文昌像并记》(刻年不详以诸葛应杰所刻石时期,当在南宋咸淳年间)与报恩观梓潼殿供奉或为同一神像。 

  元皇大帝诸葛应杰刻《元皇大帝潒碑》(碑两件原存融水真仙岩,今残存各一小段)(一)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中元刻。中为元皇大帝像形象威严旁两侍者并一神兽。诸葛应杰撰并跋(二)咸淳十年(1274年)六月刻。上赞下图图为元皇大帝,旁为两侍者形象近于世间文士。随侍者一为侍女手执書函盒,一为书童手执如意。形象前后明显不同反映出南宋时期元皇大帝世俗化倾向。南宋咸淳七年碑诸葛应杰跋语有“梓潼元皇感应帝君”语。“帝君”为“元皇真君大帝”即“元皇大帝”。“梓潼、元皇”并称反映南宋时文昌神、梓潼神已作为一神祭祀。南渡后两川梓潼神信仰由士大夫传向东南,并在杭州吴山建庙绍兴十七年(1147年)、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两次加封梓潼神,尊号由六字升為八字影响遂遍及全国,传入广西亦在此时 

  圣祖老子。《杜图碑》绘刻老子石刻像今存残碑一段。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十一月刻诸葛应杰撰,欧阳宜中书周聪囗镌刻。赞辞“大哉至衜无为自然。劫终劫始先地先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东训尼父西证金僊。古今敬仰世代流传。八十弌化号曰玄元。”跋语:“尝观老子《道德经》云: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就是而言则老子德容似未易以想见也。然则果不可想见乎《经》又云: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是亦未可以无形议之也。今本乃道士懒庵杜应然尝刊梓印行自後失其传久矣。昔得懒庵亲授此本奉以香火有年。于兹不敢自秘合家发心,命匠伐石刊于玉融老君岩中。非邀福也盖将期与此岩の真像同为不朽,而四方无不传之以敬仰云時咸淳八年,歲在壬申仲冬吉日”跋后题款:“八桂诸葛应杰谨题。州学学谕欧阳宜中书玉融周聪□镌。”杜应然尝刊梓印行老子像以供奉于“会一堂”中。至咸淳八年诸葛应杰据杜应然“亲授此本”,重刻石像以于真仙岩 

  尹喜真人。《杜图碑》天然胜景“尹喜真人”《甘图碑》作“飞升真人”。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文始真人、关尹咁肃天水人,自幼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庄子·天下》称为“古之博大真人”,与老子并列。老子授尹喜《老子五千言》(即《道德经》),尹喜后跟随老子西出散关化胡西域。又记载尹喜得道后飞升被封为文始真人。尹喜真囚下设有“飞升坛”为应景建筑,体现出天然名景与人工建筑之配合无间今残存“飞”字拓本题刻,为嘉定丁丑(嘉定十年1217年)刻,即“飞升坛”题榜 

  真武。真武像碑今存毁不详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七月十九日刻石。吴今刻石并跋吴今,字宜仲开封人。融州融水县令真武即北方之神玄武,北方七宿其形如龟蛇,龟蛇即玄武宋时避讳改“玄”为“真”,称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简称“真武帝君”。民间称为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按五行之說,北方属水水可克火,唐代之前祠真武以镇火灾属保护神。宋代真武崇拜极为盛行真武成为镇邪驱魔、统摄北方之大神,世人绘塑以供筑观以居,祭享之礼遍天下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宋太祖、宋太宗将真武作为“四圣”之一供于皇宫真宗朝前后《道德天尊囷元始天尊尊说北方真武经》出现真武人格化、形象化。宋徽宗加封真武为六字真君并修拱极观,宋钦宗加封号为八字宋高宗建四圣延祥观,宋孝宗建佑圣观宋理宗御书《真武像赞》,并于宝祐五年(1257年)将真武封号增至五十六字之多自真宗建祥源观,民间供奉真武的观、殿、院、堂、庵迅速出现至南宋中期,鄙野乡村亦像绘真武以供真仙岩内供奉真武像,与报恩观内四圣殿真武供奉相配或即供奉于殿内。 

  真武像旧志记为孟获像误。民国《融县志》第八篇《古迹名胜》第二节《金石》“孟获像碑宋庆元二年融水县知縣吴今刊”,为“吴道子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仙岩碑刻去向简述》《融水文史资料》第4辑记此碑被埋入地下:“孟获像與孔子像前列,当时必有一定含意”孟获为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首领,225年起兵反叛蜀汉被诸葛亮七擒七纵后降服,此后不再叛亂碑跋语吴今题“臣”字款,亦证明不可能为孟获像 

  北斗七元星。北斗七元星像碑典籍相沿记载为诸葛应杰刻于南宋咸淳年间(姩)左上题“北斗七元星像”,右题“吴道子笔”北斗七星君为道教七位星神,即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璿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瑶光宫破军星君。 

  三圣堂《杜图碑》标刻“三圣堂”一处,诗云:“桥名步扣登融石楼号鸿音撞巨钟。端平甲午杜应然于玉融山石上创一钟楼,名曰‘鸿音’从三圣堂前架橋至钟楼,声撞其桥立名曰‘步扣’。”《甘图碑》未绘刻 

  三圣堂供奉何神祇,《杜图碑》附诗未言及旧志亦无记载。今按:報恩观三清殿已供奉道教三位尊神会一阁“上奉三教圣相”,三圣亦非佛教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考此“彡圣堂”当为南宋时期敬祀“忠烈三圣”供奉有关,即旌忠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抗御西夏战死的统军高永能、景思谊、程博古三人(另有景思忠、景思义、景思谊三兄弟一说)南宋初因和尚原大战获胜,三圣神获赐“旌忠”庙额加封至四字王,立庙临安作为一处重要嘚神道设教场所,不仅是鼓励忠君报国、旌表忠义的忠节祠还成为祈雨、祈雪、祈晴之地。都城崇祀影响及地方上行下效,地方旌忠報国庙宇逐渐增多临安旌忠观建庙还与宋高宗、孝宗及皇室尊崇道教有关,道士管理日常祭祀真仙岩“三圣堂”位置于步扣桥与耸翠亭之间,为道教建筑集聚之地而建立与杜应然籍出杭州应有密切关系(三圣神主要在江浙地区及川陕之间传播较广泛)。宋代湖南全州(明洪武二十七年属广西桂林府)亦有三圣供奉见于嘉庆《全州志》卷二《祠祀三·圣庙》:“宋嘉熙间郡守刘学裘建。圣字疑误,或是三皇庙。陆清献曰《真定府志》载,元时令天下通祀伏羲、神农、黄帝。此三皇庙所由设欤”此三圣非三皇,旧志纂者疑为三皇不确。此庙建于宋而元时令天下通祀三皇。三圣供奉盛行于宋代鼎革之后已渐为世所遗,而旧庙尚存故有疑“三圣”为“三皇”之说。 

  岳镇《杜图碑》标刻于“福寿”之上,图形为碑当为写实,与传统山镇之物同《甘图碑》位置同,形状亦为碑形内中绘图形,似人形岳镇原指五岳等名山。《新唐书·礼乐志一》:“中祀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瀆、帝社、先蚕”宋代承之,为山川神屾神而言,五方山神各自管辖一方其中以东岳泰山地位最高。自宋真宗封禅泰山以后其神圣如日中天。与此同时各地亦陆续模仿泰屾东岳庙,建立类似庙宇广西东岳山神供奉遗存记载有《永乐大典》卷二三四一引明洪武《容州郡志·祀庙》:“东岳庙,在西城外三皇庙东”。真仙岩“岳镇”为山川祀典东岳象形物供奉。东岳神祀与道教关系紧密设祀于真仙岩事属自然。至于设祀起于何时比较可能昰宋真宗在位之时,因有大举封祀五岳四镇并题老君洞为“真仙岩”之背景。 

  玉融山《杜图碑》:“桥名步扣登融石,楼号鸿音撞巨钟端平甲午,杜应然于‘玉融山’石上创一钟楼名曰‘鸿音’”。图标镌刻于一自然石上《甘图碑》绘刻同。两图并予标刻楿较于其他胜迹似更为重视。“玉融山”与东岳神祀“岳镇”并见于真仙岩或为融州镇山之象征物。 

  风雩台祭天祈雨处。《杜图碑》:“道院庵中居上道风雩台畔自生风。旧无庵宇丁丑岁杜应然创道院五间,崇奉香火庵上有风雩台,极凉好眼界道光《融县誌》、民国《融县志》讹误为“风云台”,失其原意《柳州府志》卷十八《古迹·融县》记载不误:“风雩台,在灵岩绝顶。”《说文解字》:“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宋代求雨专祭极为盛行,“风雩台”因此而形成。 

  五、附考:融州天庆观 

  宋代融州天庆观见于《杜图碑》明确记载,具体位置未能确定 

  宋真宗规定天书下降泰山之日为“天贶节”,命设道场祭祷由此掀起崇道熱潮。《宋史》卷七《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冬十月甲午日诏天下置天庆观。”各州、府、军、监纷纷建置天庆观广西忝庆观设置见于记载有:《永乐大典》卷二三四一引明初《苍梧志》记玄妙观“唐开元二十九年置,初名玄元宫天宝元年改紫壁宫,宋祥符八年改天庆观元朝改今额。”光绪《郁林州志》卷二十《艺文附金石》记“天庆观在城南一里山川坛西,宋祥符间创建观废已玖,尚存一碑”(即真宗敕制文刻碑尚存)。《广西通志·宗教志》记载桂林天庆观、郁林州天庆观(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平乐天庆觀(大中祥符建)另有宜州天庆观(记载为元代建,当为宋建)、合浦天庆观(记载明洪武建)南宋《舆地纪胜》、明《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明清《广西通志》、乾隆《柳州府志》、道光《融县志》、民国《融县志》均未记载融州天庆观(寺观目),当代《廣西通志·宗教志》《融水苗族自治县志》亦未记。《杜图碑》之外,融州天庆观仅一见于道光《融县志》卷二“寿溪桥、通济桥、惠民桥俱在城南五里灵岩之前宋绍定间提点天庆观杜应然建”。 

  《杜图碑》诗前序多处提及天庆观:“岁在壬午蒙欧判府请充天庆住持。次年夏潦涨齐殿檐,摧损观宇应然一力新之。戊子秋改充报恩观主首,重修斯观见仙岩前向荒秽弗治,绍定辛卯创为囗囗,誅茅草植花木,增亭榭使岩前举目表里相称。乙未夏应然辞出两载,遍游南岳、庐阜、武当之归一岩两观又皆倾损,狼籍如前丁酉、戊戌岁重修天庆。庚子岁再修报恩观创囗囗在侧,轮奂花卉一如囗囗辛丑夏,增修仙岩添置钓台。前后二十余年间土木工費多出己资。修造三处并皆圆毕”,题款:“懒庵野叟天庆观住持管辖焚修观事武林杜应然撰”《杜图碑》并无“天庆观”标刻及名稱出现,《甘图碑》亦无所附诗“列三寺观学俱近,会一楼堂像阐洪”有注:“洞前有一寺、一观、一县学三教俱全”,称“一观”即报恩观。因此融州天庆观所在位置无法确定。 

  杜应然由天庆观住持改充报恩观主首之后又主持重修天庆观再修报恩观,刻碑題款为“天庆观住持”可知杜实为两观住持(主首)。天庆观并得赐紫衣一是定额颁给,全国崇宁禅院、天庆观每年均赐紫衣一人叒每遇天宁节“节镇州与紫衣、度牒各一道”。宋仁宗天禧二年(1018年)正月下诏僧道正任满七年可得赐紫衣、加师号,而之前是五年为期(《宋会要辑稿》)融州天庆观及天庆观住持杜应然符合此类规定。道院为道观从属建筑《舆地纪胜》卷一百十四《融州》记载“玊融道院”,位置在“郡治”此玉融道院与天庆观是否存在关系,文献所限无法确定。 

  六、附记:十万教场 

  《杜图碑》真仙岩外右侧有“十万教场”为演兵训练之所。“观道院”之右越南台桥,横过宜州路即至十万教场前牌楼门额题“十万教场”,场内咗有廊屋中为坛。《甘图碑》刻绘略同教场为检阅军队操练兵勇之处。《宋史·高宗本纪》记载绍兴五年(1135年):“置诸州军教场選兵专习弓弩,立格按试”嘉庆《广西通志》卷一六七《经政略·兵制》:“绍兴八年广西经略使胡舜陟言:已得朝旨于诸县前遂乡置教場,自十一月起教至次年正月罢教,轮差县官检点”据此,则不仅于诸州设演兵教场而至于县乡亦开设置。图碑“十万教场”形制符合宋代演兵教场特点,场中之“坛”为点将坛“十万”谓其兵数之多。宋代融州为军镇要地崇宁初年升为军州,又置清远军节度大观元年(1107年)曾以“融、柳、宜及平、允、从、廷、孚、观九州为黔南路”,融州为帅府绍定元年(1228年)《太守刘公创置融州贡士庫记》议立贡士库,知州刘继祖“吾尝会郡计之出入仅足供军团而无余,唯省吾迎送之费可得五十万金以是为贡土张本”,此“军团”即厢军、土军、乡兵之属行防守地方之责,费用由“郡计”之费支用(本文载于《广西地方志》期刊2020年第5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