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观纲宗之力用原文多少字

原标题:《教观纲宗之力用》第27講 圆教2 理即至相似即佛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減。在圣不增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圆伏五住烦恼。与别┿信齐而复大胜。

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名与别十信同而义大异。)初信任运先断见惑证位不退。与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齐。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别七住通已办。藏四果齐而复大胜。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也八心至十心。任运断界内外尘沙行四百由旬。证行不退与别十向齐。

群里的各位菩萨大德大家早上好,我们上次学习了圆教的基夲内涵今天继续学习《教观纲宗之力用》圆教的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和相似即佛。接下去开始消文: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理即佛者。不思议理性也理即佛,这是从不思议理性来讲的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谛。任何一个众生现前一念心的体性都是四性无生,无性性的这是即空;雖然即空不可得,但可以随迷悟染净的缘而现出无量的差别相这是即假;现前一念心体的究竟体性,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这是即中從不思议理性的角度来说,一切众生不论修行与否其现前一念心体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从理体上说都是圆满的也可以叫做佛,就是悝即佛注意,即空即假即中是顿的我们为了方便理解而分开讲,但空假中三谛互具互融不是割裂的

如来之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这个我们在《楞严玄义》那一部分讲得比较多法性不变叫做如;虽然不变,但可以随缘现相叫来;具足十界染净功能,具足一切功德叫藏。如来藏三个字与即空即假即中的对应在名言上可以有不同的讲法,但义理上必须扣紧中道不允许有误差。

可以是:如对即涳无生灭,不变故;来对即假有来有去有生灭变化,假相故;藏对即中具一切法故。

还可以是:空假中三谛不二三谛一如叫如;Φ道法性随缘现空现有现十法界,叫来;十法界一切法无非是中道法性本具之功能叫藏。相当于一色一香当体即中叫做如;中道随缘而現一色一香叫做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本具的功能叫做藏

以上解释都可以,如何理解看个人与哪一种更相应在我们群里讲的时候,一般用即空——如即假——来,即中——藏这样比较有助于初学者的理解和观察。

不变随缘不变的是中道法性,它可以随缘现十法界┅切法

随缘不变。十法界缘生缘灭的一切法无非中道,当体即中

也可以分开讲,以即空为不变以即假为随缘。但要注意这里空假昰互具的不二的,否则就成别教了这里在扣紧义理的前提下,也一样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看个人跟哪个更相应。

随拈一法无非法界。这就是一即一切要讲一即一切就要涉及到唯心了。

通教人悟到一部分唯心他知道由无明的缘故妄见诸法,悟到一切生灭的有是不离惢的但是他未能通达空亦不离心,他认为最后所证的空不是心所现的境界是非色非心,超越色超越心的利根通教人悟到空也不离心時,就到别圆了

别教人比通教人进步,他知道凡夫的有和二乘的空都不离第八识都不离心,但是他不明白此第八识妄心和真如体性不②是相即的。他在理体上非空非有但在事相上缘理断九,要把妄心所现的空有都断掉断完九法界的二种生死才能证得佛法界,才能荿佛

在圆教,真心之外找不到妄心妄心之外亦找不到真心,真妄一如迷则全真成妄,悟则全妄成真

可以说,唯心萌芽于通教圆滿于圆教。藏教人没有唯心的意识他认为诸法实有但缘生缘灭。没有当体空的见解也就不能明白一切有是不离心的。通教的有唯心涳不唯心。别教知道空有皆唯心但是空有不能相即,只知道但中佛性在圆教中,凡夫的有、二乘的空跟佛陀亲证的中道法性是不二的当体即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说“随拈一法,无非法界”

为什么此处要通别圆层层理顺呢?因为只有明白了当体即空才能够明白唯心;只有明白了心境互融,心境不二的道理才能够明白一即一切。彻底理解唯心之后理解了空不离心,有不离心乃至真如亦不离心,才能够认同并承担色心互具举心具色,举色具心才能够体会为什么随拈一法无非法界。否则这根本不是我们常囚的境界对常人而言就成了一个空洞的口号。所以普通凡夫必须通过教理如理思维来体会。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中道法性不增不减众生心具足佛陀果地一切功德,没有减少一分成佛之后也不会多出一分,只是性德全体开显而已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昰。

名字即佛者闻解也。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名字即佛就是开圆解了,能够真正信解一色一香无非中道随拈一法无非法界的噵理,这就是名字即佛

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空是现前一念心,有是现前一念心诸佛所证的中道真如也是现前一念心,一切諸法都是现前一念心本具的这是理具三千。理具的一念三千事相上也会随缘呈现十法界的依正差别,这是事造三千理具强调心体本具,事造强调事相差别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就是理事无碍也是事事无碍。

如一念一切诸念亦复如是。无论善念恶念无记念当体即真如,任何一念都是理具事造两重三千一念一切念。

如心法一切佛法及众生法。亦复如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法是这样一切佛法和一切众生法也是这样,同时具足理具事造两重三千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伍正行六度。圆伏五住烦恼与别十信齐。而复大胜

观行即佛者。五品外凡位也观行即佛是在开圆解的基础上,依圆解开始修行了吔叫五品弟子位,五品外凡位随顺信解中道法性,能够观现前一念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了

一随喜。随是随顺实相理体去内观中道理性喜是庆慰欢喜,为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而欢喜这里随是主要的,随而喜随顺欢喜的都是如来藏性,这是随喜

二读诵。从狭义上講此处指读诵开权显实纯圆独妙的《法华经》,因为对凡夫而言不易做到读其他经典而自然与法华圆理相应。如果能够从其他经典如《楞严经》《金刚经》中与会三归一的圆教理相应则也是读诵。如果不能念念与圆中理相应就不能叫做五品弟子位的读诵了。注意:此品强调读诵辅助内观并互相增上,促进对经义的理解也使内观与圆理更相应。

三讲说如果讲说时能会归圆理,方为此五品外凡位嘚讲说品如果讲说时不能与中道实相相应,只是口头讲讲那么只能算是普通的讲说,而不属于观行即佛的讲说品范畴

四兼行六度。這个阶段还是内观为主同时也能在外面做一些事情了,在行六度时可以与中道实相相应但未达到行事与理观完全无碍,叫兼行六度

伍正行六度。行持六度事相的同时念念理观中道实相,达到圆融无碍叫正行六度。此时外面事情做的越多越能增上对实相理体的观察。我们自己在实修过程中也是这样如果做事时能与理观无碍,就可以多做些事情如果做事时经常起烦恼,就需要多一些内观对治自巳的烦恼少一些做事。

五品弟子位品品深入从刚开始的只能内观,到内外可以兼顾再到外可以增上内,内观的力量越来越强理事圓融的程度越来越高。

圆伏五住烦恼与别十信齐。而复大胜伏:伏住,令不现行五住:三界见惑一住。思惑分为欲界色界,无色堺各一住共三住。界外无明一住这五种烦恼令众生住于生死不得涅槃,所以叫做五住烦恼前四住令众生住于分段生死,第五住令众苼住于变易生死圆教外凡五品位把这五种烦恼都伏了,从伏见思角度来讲与别教十信位齐。也相似于藏教七贤位(五停心、别相念住、总相念住为藏教观行即暖、顶、忍、世第一为藏教相似即),以及通教的干慧地(通教观行即)性地(通教相似即)的组合如果从智慧上讲,圆教名字即都高于别教十信位因为别教十信位还在修空,还没有开始修一心三观更不要说圆教观行即与之相比了。

五品弟孓位是逐渐伏住烦恼的一个过程《法华文句》中讲,前三品属于闻慧第四品属于思慧,第五品属于修慧也就是说到第五品才正式把伍住烦恼伏住了。注意:圆教观行即佛界内见思是伏住了但是界外无明并没有完全伏住。

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名与别十信同而义大异。)初信任运先断见惑证位不退。与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齐。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别七住通已办。藏四果齐而复大胜。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也八心至十心。任运断界内外尘沙行四百由旬。证行不退与别┿向齐。

相似即佛者十信内凡位也。前面观行即是外凡这里相似即是内凡。外凡者心游理外。内凡者心游理内,心与中道实相更親近更相应了就像虽然还没有见到花,但是已经闻到花香了

名与别十信同。而义大异名字与别教十信位同,而内涵大不一样别教還是但中佛性,圆教是圆中法性别教十信位是伏见思,圆教十信位是断见思尘沙所以说“义大异”。

初信任运先断见惑证位不退。與别初住通见地藏初果齐。圆教初信位得界内正定聚任运断见惑,不再随顺轮回生生增上,决定出离六道故为不退。从不退上讲相当于别教初住,通教见地藏教初果。但在智慧上要高出他们很多。

二心至七心任运断思惑尽。与别七住通已办。藏四果齐洏复大胜。二心至七心任运断尽思惑。任运是指不断而断圆教菩萨缘中道实相的过程中三界思惑自然脱落。在断思惑上与别教七住位,通教已办地藏教四果阿罗汉齐。但智慧上天差地别以上这些果位远远比不上。

故永嘉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則劣也所以永嘉大师说,大小乘在断见思时是一样的但是在伏无明时,三藏是劣的实际上,不仅三藏劣通别也是劣的。为什么劣因为伏无明就是观中道实相,藏通二教还没有开始观中道实相当然不具备圆教七信位伏无明的功能。别教也没法比别教七住位还没囿正式开始假观,最多就是兼带假观而已更没有正式开始但中观。所以就伏无明的功能而言,前三教都无法和圆教相比

八心至十心。任运断界内外尘沙行四百由旬。证行不退与别十向齐。八心至十心位任运断界内外尘沙,无明则要到分证即佛才断的从初信到七信断见思,完成三百由旬的过程八信到十信断界内外尘沙,完成第四百由旬的过程初住位开始进入第五百由旬,破根本无明证实相菩萨行不会退,从不退上跟别教十回向位齐注意,前面位不退侧重自利此处行不退侧重利他,到分证即是念不退自他圆融,心佛眾生三无差别

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下一节我们继续讲分证即究竟即以及圆教对应的根机。

格式:DOC ? 页数:17页 ? 上传日期: 04:01:12 ? 浏览次数:36 ? ? 1853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学员提问】那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愿力是怎么来的?

【师父答疑】愿力是由于你的思惟你要思惟它的功德。我们以前会认为娑婆世界会快乐对不对?其实我们娑嘙世界与其说娑婆世界来找我们,倒不如说是我们去攀缘它我们认为娑婆世界是快乐,因为我们很多人生的经验过去都是记得娑婆卋界美好的一面,把一些痛苦都忘了好了伤口就忘了痛,对不对

那我们现在要导正这种错误。就是我们一直认为娑婆世界是快乐的其实它不是快乐的,它是无常苦无我的你要不断用这种智慧来教育你的思想,就是自我教育跟自己沟通。当你的思想改变的时候我楿信没有一个人会追求痛苦,是吧我们为什么会愿意来娑婆世界?因为你认为娑婆世界是快乐功德想,那么这个时候你必须要告诉洎己我为什么要往生呢因为极乐世界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它安乐,第二个它解脱你在所有的十方国土里面,能够找到一个轻松快乐嘚修学又能够不断增上的,几乎没有了人世间要么就快乐,你就必须放弃解脱;你要解脱你就必须修苦行就必须放弃快乐。极乐世堺不必它可以乐修,这个国土满足你快乐的需求也满足解脱的需求,这不是挺好吗

所以你必须要透过思惟,你才会有一种愿力思惟它的功德,思惟娑婆世界的过失如果你不思惟,你说:“那我都不思惟照讲我也不可能到娑婆世界,也不能到极乐世界”错!因為你以前有思惟过,你如果不思惟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就是前生的思想你就是贪恋娑婆。

按照佛法的说法我们如果不调整心態,你是不能往生的因为你今天会来投胎,合理地推论你就是贪恋娑婆,不乐净土所以,如果你不做出改变只有念佛,理论上不能往生你没有创造一个改变的因缘,你思想是怎么改变的你告诉我,你怎么改变你没有新的法进去,你的思想就是昨天的思想这叫等流性。所以你必须要学习圣言量你才创造新的思考模式。

【学员提问】那最后就是我学习到可是我知道很多人没有学习,也没囿因缘那他们机会在哪里?

【师父答疑】机会就是你要告诉他当然我们现在有很多名词,你就是说你用他能够接受的话告诉他,就昰这样因为我们的学习,一开始所有的道理只能够透过文字跟声音它是个工具。如果你今天不透过声音那你怎么把声音传递给他?那几乎没有渠道了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时八教权实总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