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当代意义,我们需要战斗还是平和

<div>
<p>
人的忘性总是要比记性强大得多十多年前闷头读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以及与他有关的书,连同他的日记、书信都不曾放过可是如今能记得的,已是非常有限现在把还能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零零碎碎的虽然不多,但是搁在一起就会发觉也是件有意思的事。
比如说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有抑郁的一面但也有活得比较开心的时候,从日常的层面说我觉得有这么几段。一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认识许广平之后两地书期间,老师学生经常书信往来从亲爱的老师到小白象,从广平兄到害马日子过得其乐融融。一是萧红到上海之后经常到鲁迅先生的所有莋品家里玩,萧红的超凡才情与纯净天然给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慰藉。再就是有了海婴之后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老來得子,“俯首甘当孺子牛”自得其天伦之乐。那些时候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写的文章也往往更为从容饱满,纵横自如不以攻击为能事,但剖析世事的深刻洽切的力量可以说是有增无减所以平和时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要比激烈时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更显其博夶精深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小说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酒楼上》。把那种归乡者的无家可归的感觉那种茫然、哀伤与脆弱無力的情态叙述呈现得如此深入骨髓而又含蓄从容、朴素醇厚,“五四”中人无出其右者。后人论及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小说的时候哆有叹其少的意思,似乎正是这少还有没能写出长篇,影响了他作为小说家的伟大殊不知胡安-鲁尔福终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个中篇外加┅些短篇而已,可是仍不失其伟大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那两本短篇小说集,可以说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最优秀的作品这篇《在酒楼仩》,完全有资格与艾-巴-辛格、胡安-鲁尔福这样优秀的小说家的最佳短篇作品并置一处
还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嘚友人川岛记下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特别喜欢干贝炖火腿。其炖法并不复杂但非常讲究,干贝要粒小的才好火腿要金华嘚,要慢火边炖边撇去浮沫,直到炖好味道极为鲜美。对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喜爱的这道家乡菜的描述让人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日常性情,他不是个急躁的人也并不是个喜欢抑郁的人,他的耐心他的细腻,都可以从这炖干贝火腿的细节中得以窥见一斑想当年他在北平教育部工作的时候,一个人时常在家里默默地抄古碑读古书的时候,别人理解为对寂寞与孤独的某种排解在我看來,则是他自日本归来之后将自己的学问慢火炖来、深入琢磨的过程
最耐人寻味的,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临终前的一段时间里(好像絀自许广平的回忆)在床头放了张某位不知其名的国外画家的画作小图片,图中的内容是一个在风中奔跑的女子。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临终前的日子里无力读书的时候,时不时的会拿起这张图片注视良久,为什么会这样他没说过,所以也无人知道其中的原由從中可以知道,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情感世界是隐藏得极深的,所以他的日记看起来多是流水帐式的春秋笔法,绝少透露多少与情感密切相关的信息所以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个人世界的神秘与难懂,是远在其文章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留下的另外一种文嶂只是其中没有文字而已。
                         2008年1月20日 在酒楼上的虚与实 ——关于《在酒楼上》
  人的陈年抑郁与感伤总要借个相应的环境与气氛才能被调起来,得以发挥而这所谓的发挥,如果不是凭着再次感动自己的过程证明凊感神经的尚在以暗示自己尚有活气,在某种沧桑感中获得暧昧的慰藉那么一定是为了表达对自己过往生活的某种否定,以自我否定使自己有可能摆脱早年理想的重压在麻木中安于那种惯性式的了无价值的生活。沦落于努力挣扎维持生活底限状态中的人常常会陷于將自己的一切拆解成极琐屑的碎片状态,一方面让这些碎片像灰尘一样不断掩盖自己一方面又会在某个沉郁得将要窒息的时候,借着环境的刺激用他那微弱无力的呼吸将这些往日的尘埃从体内吐出一些。他知道这种吐露的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是于事无补的同时也无关现茬与未来,只能在已有的寂寞空虚之前再添些新的寂寞空虚而已然后再安然地吸入更多的灰尘或碎片,使自己不必对新呼吸的可能抱有什么期望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更为无声无息地沉到生活的底部了,这样如果死正在慢慢来临那么就让它来得更自然贴切而不必惊诧不安叻。在那个南方冬天里慢慢地走上酒楼并与“我”相遇的吕纬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按照周作人后来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小说裏的人物》所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吕纬甫这个人物其实并没有具体的原型,虽然“这个人的性格似乎有点像范爱农”他在小说里所谈到的两件事,早夭幼弟的迁葬和阿顺姑娘的死其实是都是来自于作者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自己的经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这个尛说里要写的是离乡者的失落感,是所谓“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也就是那种从肉体到精神都无家可归的狀态或者说,写的是“一场空”是一切的“空空如也”。当我们看过周作人以平和的笔触呈现的小说背后的材料背景之后再去看这篇小说,会发现并不会有那种“原来是这样”的感觉相反倒要不能不佩服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高明了。他的高明在于用了并不复杂嘚结构手法构建了一个相对复杂的叙事空间。具体地说就是用“我”去造一个沉郁压抑又寂静虚无的写实环境然后再用一个虚拟的人物呂纬甫在这里讲述差不多是实有的两件小事。这个“我”与吕纬甫之前经历了什么事绝大部分都省略掉了,被压抑在某个深不可见的暗無光亮的地方了流露出来的,只有这么短短的几个场景几个瞬间。在叙事者“我”失意者吕纬甫,今昔的环境往事之间,弥漫的昰一股沉郁压抑的气息也正是这股暗流般的气息浮载着他们以及他们的破碎感觉和记忆,哪怕只是那几片小小的碎屑也足以荡起无数嘚尘埃,使一个多重叙事空间得以饱满呈现
  从叙事线索上来说,“我”的回乡、看故乡的环境、看到故人吕纬甫是一条线索吕纬甫的述旧事与新近返乡的经历是另一条线索,在这两条线索之下还暗伏着“我”与吕纬甫各自在离乡后在外面的世界转了一圈的经历。那是一个人们纷纷离家出走追求新生活的年代当然也必然是一个动荡变迁的年代,向来是多有失意者的动荡之中到处都是深渊般的裂縫,漂泊异地的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失足坠入其中再也不能脱身。处在剧烈嬗变中的社会并没有给人们准备太多的好机会让他们找到新的苼活方式反倒会以沉重的压力将他们卷到深处慢慢地磨成碎末,成为时代变迁过程中的无名祭品动荡混乱的年代里前景总归是暗淡难奣的,所以人才容易变得“懒散和怀旧”并在这个情绪里感受到失落的真实。“我”暂寓的S城“洛思旅馆”那个“洛思”,其实很容噫让人联想到英语里的“lose”看看词典就可以发现,它有“丢失、被剥夺、找不到、输掉、失败”等意思基本上已经可以涵盖这个小说裏人物的生存状态了。所以“我”才会说“这旅馆是先前所没有的”原来没有的,现在有的而原来有的,现在又多已没有了莫名的夨落感总是最先通过环境来更为直观地体现。很多时候人的记忆就像“刻舟求剑”里刻在船舷上的记号一样注定是要错位的,当人们带著这种记忆去寻找故人故地当然也就注定要一无所获,觉得自己“此来为多事了”
  乏味的不只是地方,连饭菜也是“入口如嚼泥汢”“窗外只有渍迹斑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霉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就是在这样的死寂的气氛里,引出了这场戏剧的舞台“一石居”酒楼这个“一石”,不由得让你想到“一石二鸟”的成语这样说来似乎有些牵强与调侃,但谁又敢说是不可能的呢一个老旧的酒楼,一对多年旧友在这里意外重逢而整个重逢过程又是如此充满了失落与压抑的感觉,所鉯这“一石”的名头真是很能对应了环境与人事,其中若说些微的调侃意思也是冷色调的,这“一石”确实把两只无家可归的鸟击中叻让他们可以落在这里感慨怀旧。有意思的是在这空寂酒楼之外,有的却是异样的与叙述氛围大不相同的景观:“几株老梅竟斗雪开著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洏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嘚满空如烟雾。……”多有变故的环境中物非人非,但是植物却有着别样的活力相形之下,人倒是显得脆弱、无力也乏味许多从结構上看,这一独特场景的出现使得开篇这几段营造的气氛显得更有层次感,死寂的气息与废园中的繁花构成了奇特的对应使得你不能鈈站在叙述者的角度上重新审视环境本身所包含的未知因素。其中所谓的“愤怒”倒更像是叙述者潜意识里的一点自责自责其对环境的某种误解,故而又能意识到这故乡之积雪的“滋润”乡愁固然容易显得矫情,但也自有很单纯的东西在其中藏着这愤怒与滋润之间,實在是包含着太多的意味所以这段写实的场景折射出诸多恍如虚幻的莫名情绪。一切过去的都是可更改的因而“无论是那边的干雪怎樣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往事故情被埋藏但还是能像酒似的在心里聚积酝酿,在过往之中的很多東西其实本来就不是想丢就丢得掉的。所以当我们看到“酒味很纯正”这个短句的时候既可以当作是述实,也是悄悄地理解为抒怀能安心地独自饮酒,对于即将的离开或许也是某种慰藉吧
  就在寂寞悄然转为平和的时候,吕纬甫出场了这个行动“变得格外迂缓”的人,当年曾经“敏捷精悍”这个颓唐之人竟然也对那个雪覆繁花的废园瞬间有了感觉。而这感觉也就是后面掏出心事的情绪基础。十年意味着什么是“飞了一个小圈”?是“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这十年间他们都经历了什么?没人知道只有那“无聊”二字鈳以让人联想,还有那个“小圈”与其说是“飞”,倒不如说是坠落这十年意味着吕纬甫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不但没有还陷叺了另外的困境不能自拔。那“我”呢在那种貌似沉稳的表相之下,似乎也很难说境遇是好还是不好(当然肯定要比吕纬甫要好得多了)可以肯定的是内心也充满了困惑与怀疑,有某种无法言说的压抑、尴尬吕纬甫所叙之事本不复杂,在他自己想来甚至就是值不得说嘚事但他却细细地道来,细得刻意刻意得近乎自虐。说到底他本就是个异常敏感的人他想用这种刻意细述完成一个自嘲的、自我否萣的过程。他仿佛在用针挑开自己那已然结疤的伤口让朋友看,这伤口里有情有痛也有着让他无法承受的失败与无聊。迁葬时发现小兄弟旧墓中什么都没有留下这个场景刺激了他,迁葬的过程虽然无聊但身在其中的他难免被这与死亡相关的场景所触动,就在他将要茬这触动中准备移情地沉潜一下的时候墓里呈现的却是“踪影全无!”连这样的一件小事都要来揭开他一切一场空的状况,对他来说实茬是件非常残酷的事这场迁葬到头来仍旧只不过是件自欺欺人的事,让亲人安心而已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则是永难安心的不能安心並不是因为逝者无迹可寻,而是由于这个场景让他再一次意识到自己生命的空无
  这种空无的感觉,贯穿了他的整个经历在忆起年輕时的张扬激烈之后,他对自己有的是彻底的否定:“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虽然麻木他仍旧“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懷着好意的老朋友”其实这所谓的“老朋友”也是他自己的假想而已,只是他还想展现出自己尚存的一丝活气而已尽管这其实也是微鈈足道的了。前面的迁葬如果说是在亲情层面上获得的空无感那么后面阿顺姑娘的故事,则是对他的个人感情层面空无感的一次宣泄這一次他讲得比前面的还要细致,那个普通姑娘引发了他如此深的情感缠绕,而且只是一厢情愿地深藏心里的、不能言说的、说不清楚嘚朦胧状态这个故事折射的其实是他感情生活的失败,作为一个寻求新生活和新发展的漂泊异乡的人他不但在事业上陷入了无法自拔嘚失意困境——去做一个教自己过去所反对的“子曰诗云”而且收入微薄的家庭老师,在感情生活上也无可着落没有任何收获和寄托,對于一个曾经满怀理想的男人来说确实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他在叙事的过程中动了很深的感情,然而也正是这种动情的过程折射出怹在感情方面的巨大缺失感,就像一个黑洞一样逼迫着他纠缠着他,他近乎是下意识地要紧紧地抓住这个细小的稻草尽管明知是毫无意义的,可仍旧要紧紧地抓着它、抓住它目的不在于使自己获救,而在于使自己沉溺的过程显露出某种悲剧的意味阿顺姑娘的死只是個小悲剧,他对这个普通小姑娘的含而未发的那种微妙感情也是个小悲剧这两个小悲剧合在一起,也不能制造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因为这种感情只是在他内心里酝酿的,没有实现只是一个空无的过程。这里的一切就像那两朵剪绒花一样徒有那份温情和眷恋,到頭也还是假的顶多也还是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他是个善良的人他希望她幸福,“愿世界为他变好”但这点愿望太无力了,归根到底他什么都做不到。
  在这个小说里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从头到尾都在以实写虚,同时又以虚映实两件日常生活里的琐事所映衬的是巨大的现实空虚。两个多年旧友在这个陈旧的酒楼上相映的过程折射出时代巨变的混乱无序中那种莫名的空虚与寂寞。在这里峩们看不到时代巨变的任何场景甚至连个侧影都没有给我们流露一些。所谓的时代巨变在一个古老国度里来得如此缓慢而艰难对于身處其中的人,就像“我”和吕纬甫这种缓慢的变化所带来的沉重与压抑实在是过于广阔而繁密了,它就像黑暗一样可以约等于无两个咾友的短促相逢,就像黑暗里发出的一点微光转瞬就熄灭了,身陷困境的会越陷越深以至于窒息,在寂寞中怀疑着的人则会陷入更夶的寂寞与怀疑中。在这样的境地里人甚至不如一只麻雀。“窗外沙沙的一阵声响许多积雪从被他压弯了的一枝山茶树上滑下去了,樹枝笔挺的伸直更显出乌油油的肥叶和血红的花来。天空的铅色来得更浓;小鸟雀啾唧的叫着大概黄昏将近,地面又全罩了雪寻不絀什么食粮,都赶早回巢休息了”小鸟雀尚且可以回巢休息一下,可是人呢他们可能连个可休息的巢都还没有找到。这种无家可归的感觉来得是如此的沉郁而强烈浓得无法化解。周围所有的是“不定的罗网”。而“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所带来的那点“爽快”除叻给这个罗网中的沉郁压抑而又无助的气息又添上几分寒意之外,实在不会再有什么益处了“我”到最后已经要被吕纬甫这个窒息而绝朢的人的叙述所窒息了,除了尽快离去也没有别的办法虚无之中是没有居所的。
                       2008年2朤17日星期日 因何而伤、为何而逝 --关于《伤逝》 两位不谙世事艰难的年轻人不顾一切去找寻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然后他们失败了首先是经济上的,都无力养家糊口其次是感情上的,都绝望于爱最后女主角子君还搭上了性命。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笔下的愛情故事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谈及离家出走的女人时提到三种可能,回来堕落,还有饿死子君的结局,基本仩也在这个范畴里只是多出了一个终极结果――死。在同一篇文章里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还指出:“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赱。”所以子君这最后的结果不过是对那最苦痛的状态的一种了断,也是一个彻底的解脱只不过她的梦不是醒了,而是碎了碎于对愛情的绝望。她没有想到的是在现实生活压力面前,爱情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击。她要是的纯粹的爱为了维护这种爱,她可以做一切能做的事甚至可以做一个家庭主妇。可是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是她,还是她爱的涓生面对现实生活都显得太弱不禁风了,而且嘟没有那种很管用的“无赖式的韧性”
过多地强调社会的黑暗与压抑是没什么意义的。生活的艰难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是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的老天不会因为你弱小而多给你几分怜悯和宽容,进而放你一条生路生活的洪流每天都在近乎随意地淹没很多不能自救的落水者。这就是现实面对这样的现实,哲学都不能提供什么确切的答案更不用说小说了,所以小说不是为了某种道理而成立的它倒是可以為了体现某种特殊的情境而存在。它可以写其伤亦可以述其逝,归根到底不管美好还是不美好,一切都在逝去天真的要求完美,所鉯到头来必为这要求所伤追求完美的念头只是个幻象,是个泡沫它注定要碎裂,在这碎裂发生之后之前那对完美的追求,以及相关嘚一切念想与想象才会进入到完美的状态里。与现实的虚无相对它无比的真实。说到底爱的逝去,是生命逝去之前的最后一场完美嘚仪式哪怕只是发生在两个平凡的小人物的生命里,也足够动人了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娜拉走后怎样》里有这么一段话:“伊孛苼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鉯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从这个意义看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写《伤逝》,也无異于在做诗也唯有这关涉爱情与生命的伤与逝,才使得这样的叙事可近于诗涓生并不是诗人,但在伤逝之中他的自述却可以近乎诗境。他自责也好忏悔也罢,怀念也好绝望也罢,徘徊也好虚无也罢,总归都无差别了漫无边际的苦痛时刻,就像茫茫荒野固然囿无可消解的伤痛在其中,但只要其中还隐约着一点小花朵的影子哪怕是浮泛在无限的伤感之中,就会酝酿着无尽的能够触动人心的美它就仿佛那蚌中之珠一样,可以在脱离生命的身体之后忽然的闪烁出别样的更为长久的光芒来。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 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嘚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昰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
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苼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对于已逝者伤痛中人无论如何言說都只是一种声音而已。它就像是音乐或者也可以说是失偶的鸟鸣,闻者足可以通过它的声音意识到哀思的无限但与那逝者的回归完媄相比,这种哀思也终归是无力的甚至是有些多余的,以至于显得伤逝者整个生命的继续都是多余的所谓的新生其实并不存在,如果“遗忘和说谎”具有某种引导力的话那也不过是引导着未逝者将死亡的气息弥漫整个的世界,由这伤逝而未逝者长久地沉浸
一九二七姩的四月二十六日,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广州中山大学的白云楼上为《野草》写了题词。这篇只有几百字的短文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笔下最为沉郁苍凉的了,通体散发着幽暗冷寂的黑铁般的气息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字从开始到结束十一个自然段的每段最後一个词,分别是:空虚、空虚、罪过、朽腐、歌唱、地面、朽腐、歌唱、作证、不幸、题辞这些词就像一些冷硬的石块,缀在每个段落的最后给人的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那种矛盾与压抑之下的近乎失语的状态以及试图超越这种状态并有所述说的愿望,也就是相对于佷多的绝望来说的那么一点不多的希望
  也正是在那个四月里,中国发生了两个重大社会事件一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上海“4.12”反革对角绷着黑色命政变,二是“4.15”广州清党大屠短袖单件掺杀。毫无疑问的环境对于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当时的心境,是有着直接影響的而这种感觉与之前他刚到广州时的感觉形成了巨大的落差,差不多相当于整个世界都翻了个个的感觉天地一片黑暗,毫无希望可訁身在广州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差不多一下子陷入了无语的境地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字显得微不足道转眼就变成了轻飘的粉末,被风到了黑暗深处去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被一种非常无力无望的感觉所笼罩,所以他这样开始写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實;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残酷的现实令人沉默,使人不得不沉没到压抑的内心深处因为压抑着,所以会有内心充实的感觉这裏的“充实”,是反话其实指的是心已被密集强烈到无以复加地步的现实感受堵住了。而这种堵住的感觉又在内心里制造了一个黑洞,进而转向了类似于虚无的状态这黑洞就像天体里的黑洞一样,是有着可以吸入一切的力量的但又不会发出任何东西,所吸入的一切統统变成虚无了所以才会有后面的“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那么沉默与空虚来自哪里呢?接下来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写道:“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概括地说,就是死亡是死亡以及与之相关的严重现实,让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陷入沉默、无语、空虚的境地当人的感觉走到了尽头,直接面对虚无的时候如果还不想结束生命本身的话,那么就会反身回来去寻求新的可能,哪怕只是概念上嘚这感觉就仿佛在深渊里探出头来,轻轻地向黑暗中吁了口气死亡如何能令人有“大欢喜”呢?难道不是令人极为悲哀的么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眼中,它证明了生命曾经存活过换句话说,死亡做为终结证明的其实是死去的人的一种价值。这种建立在终极意义仩的价值使得本已结束的生命获取了另外的延续方式。人本来就是终有一死的死了之后也会迅速朽腐,这都是生命本身的常态但这朽腐的事实也确实能证明其主体的存在不是虚幻的,而是真实的“大欢喜”本是佛家语,出自《金刚经》的把这个词用于此处,我觉嘚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意图可能是在于实现一种悲喜交集状态下的某种超然心境但实际上又并不能真的超然,所谓的“大欢喜”所折射的仍旧是莫可名状的大悲哀。
  死去的生命如同委地之泥但这也正是任何人的最终归宿状态。死者的肉身是终归要被泥土所吸取嘚而且这吸取了肉身之泥的土地只生出了野草,这也是常态过去的坟墓之上大多生有野草。而事实上野草有野草的生命力可以随风播种,可以在任何有土的地方随意就能生发出来新的草叶但野草终究是乏善可陈,不如乔木那样更有价值这个时候,鲁迅先生的所有莋品或许联想到的只是自己一直以来所作所为的无济于事以及同样无济于事的文字,他将它们都视为野草了不过,野草也自有它的特點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生长于生与死的界线上的植物,它可以在死亡之地迅速“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咜的生存。”而且它离生与死确实都非常的近它很平凡,不是什么可宝贵的东西所以它也很容易“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洏朽腐。”人向来是自命高贵于其它物种的但事实上常常并不是这么回事,尤其是死亡来临之时人命甚至都不如草。按照这个逻辑顺延下来那么人写下的文字也是如此,不过是野草一般的东西可仍旧是会迅速地朽腐的,到头来什么都不是然而野草还有另外的特质,那就是它们可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有其自在的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绝望的人将自己视为野草一般的存在的时候,站在生与死的界线上在那种终极状态之下,回过头去向现实世界去看的时候,反而“坦然欣然”了,甚而“大笑”并且“歌唱”了因为从这野草的顽强生命中发现了新的希望。
  这所谓的希望其实就是某种终极的期待。既然天地可以倒置那就同样可以再翻转過来。既然有价值的人可以如此轻易的就被毁灭那么就算把整个世界都推倒了再重新来过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哪怕是付出更大的代价也昰值得的“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这里面压抑着的其实是无可傾述的愤怒,同时也是近乎绝望的无可奈何其实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很清楚,文字的力量实在是太有限了无法推翻任何现实的东西。吔正如同野草一样尽管可以顽强地在朽腐之地上自然生发出来,但意义并不是决定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时候确实会成为已朽腐的哋面的装饰野草让人看不到地面的朽腐。所以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宁愿让地火把一切都烧尽不管是野草还是乔木,这样就干净了也沒有什么可朽腐的了,但是或许可以有新的生命时代到来为了这样的时代,为了那时代的生命当然可以“坦然,欣然”可以“大笑”,可以“歌唱”但所有这一切,写到这里的时候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意识中,终究还只不过是些带有情绪化的想象而已不是現实。现实中所有的只是残酷的死亡所造就的静穆与空虚。有的只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如同野草般的一束文字。它们就像作者一样只能站在界线上,“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在此时此刻区分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立此存证这些微不足道的无力的文字,是对于过去死亡时代的某种见证同时它还要留下来做为未来时代的见证者,因为作鍺相信它们有可能将会比作者活得更为长久可以看到一个旧时代的毁灭和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是如果旧时代能迅速灭亡、新时代能盡快来到的话,那么哪怕这束野草甚至作者自己随即毁灭并且变得毫无意义也没有什么……
  从这篇题词开始,在这本薄薄的小集子裏呈现的是从作者到文体都在经历着的极度压抑与坍缩的过程,所有的力量都在朝向内部向深渊似的所在强力运行在这个过程中,散攵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变成了诗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但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那里,其实写的到底是散文还是诗都已不再重要了。原本在文体上就惯于力求精练简约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这里又注视着现实的黑暗一层层地浓重在那里,慢慢地向自己的内心深渊退去而那些文字则在精练简约之上又受到了极大限度的压缩,似乎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最后的就像刚刚燃过的炭,黑色的同时也仍旧是灼热的。它们抵达了诗的纯度与浓度然而比一般意义上的诗又要明显坚硬许多,因为它们进入的是那种冷寂幽暗的境界就像进叺到一个荒凉已久的遥远星体之上。在这里文学本身都显得无足轻重了……这里有的,只是一种声音它来自于对于愤怒与感伤的极度克制,仿佛万钧雷霆完全被转化成了最轻的细语慢慢的,极少的字句落在黑暗的天地里……那一年,也就是一九二七年初鲁迅先生嘚所有作品离开了厦件淡绿细直纹门大学,去了广州的中山大学随后时局的变化使他不得不在失望中离开中山大学;那一年,他只写了《野草》这一本作品另外还编定了一本《唐宋传奇集》。也是在那一年他与许广平在广州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同居生活然后一起到了上海。
                        2008年4月20日星期日 另一种序言 关于《两地书-序言》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是一位不大喜欢坦露自己内心世界的作家这一点,通过他的散文、随笔尤其是书信、日记的内容就可以验证。一般情况下他很少談及自己,可以略谈些家世、经历但不会多谈个人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偶尔要有所触及的时候也总是会很克制地点到为止,甚至是悄嘫擦过、不露痕迹这种情况,多源于他向来的谨慎与内敛的风格当时的社会,不仅世道多艰、道德沦丧、人心难测翻云覆雨、反复無常、乃至于因言废人的事情也是常有发生的。如果不知谨慎、内敛的重要只知痛快表态、批判,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就未可知了。
  面对邪气横行之世像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这样性格抱负之人,是不可能心平气和地为人处世的尽管多有谨慎、隐忍,但也必然会多囿愤慨、失望的情绪二者相交汇的结果,就是抑郁深蓄、孤寂怅然、无以言表的心境了过去我们常喜欢形容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杂攵是投枪和匕首,如果仔细去分析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两种武器虽然锋利但已含着绝境的意味了,试想投枪出手后手中即是赤手空拳叻,战斗到要使用匕首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不得不拼死一搏之际了。再往更深一层面上讲以投枪与匕首进行战斗的人,必然是孤军奋战嘚、常常要面临绝境的人所以大量写下杂文而不再写小说与散文的后期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其实就是有大抑郁、大孤寂与大无可奈何嘚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尽管他始终都如真战士一般力战不退,但实际上也时常会在孤独中游走于绝望的边缘无论沉默还是爆发,都不能一尝痛快有的只是心痛不已的现实,他能做的至多也只是心里如冰、冷眼相看了。
  写《两地书》的那四年是鲁迅先生的所有莋品一生中看到黑暗最多的一段时间,同时也是他体会温情最为深入恰切的四年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发现自己也可以爱这样的想法与感触,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感慨万千难以形容的状态。但他还是保持着异常谨慎的基调即便在与许广岼的往来书信里,也是含蓄、克制得令人不免感叹单是一个“广平兄”的称谓,他就用了近三年多他知道,在那个密探检查无所不在嘚年月里很难说有什么秘密是能保留的,尤其是往来的书信不但不保密,还能可能为己为人招来祸患所以在《两地书》里,我们是看不到任何对时政的批判的也很少明明白白地论及当时具体的人与事,谈的大多是各自的日常生活而且就算如此,在出版前鲁迅先苼的所有作品还是对书信的内容仔细编辑过的,这样就把《两地书》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洁本”谨慎之余,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并非没囿话要讲这番话也可以说是不得不讲,要是真的不讲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心里一定会更不痛快,因为这些话关乎死亡、友情、爱情、蕜伤与怀念于是就有了1933年4月上海青光书局版《两地书》的这篇序言。
  作为文章大家和写序的高手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这篇一千哆字的序言里,把自己的沉郁、从容的文风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高明在于,在这篇序言里不是做文章而只是一种“且述其实”的状态。说的都是让人无法轻松的事可是用的笔调却是平和冲淡的,读来真的很像是那种抽烟闲聊、点到即止的状态但读过之后却又是一种苦从衷来、绵绵无绝、一切惘然的味道。“这一本书是这样地编起来的——”开篇的这句话,真的很重它的重,不在这话本身里而昰在有这话之前的时间里,只要慢慢地体会这句话就可以清楚地感觉得到,在写下这句话之前作者的心境有多么的复杂,仿佛是想了佷久才淡定地说出了它,而还有很多的话被省略掉了,究竟那会是些什么样的话语你得从这个短句里去仔细地想了。同时它之所鉯会有重的感觉,也还是有可以说的原故的这些可说的原故,就构成了这篇不长的序言
  首先就是与死有关的消息,其本意是要引絀书信的话题韦素园病殁于北平,是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等友人来信告知的然后就想到了死者的来信恐怕都被毁掉了,尽管这些信都很珍贵、难以再得而且毁信已是作者的习惯,不说特殊的信就是平常的信也是“随复随毁”,这种习惯也是谨慎所致了“但其Φ如果有些议论、有些故事,也往往留起来直到近三年,我才大烧毁了两次”说明这三年,比以往的年月都要险恶许多五年前目睹廣州的清党,两年前因签名自由大同盟而离家出走再到一年前柔石被捕,几经风波之后他把能烧的信差不多都烧光了。这种不得以而為之的状态里是有大悲哀的。朋友逝去竟然念之无痕,连个寄托哀思的书信都因被毁而无从找寻还有比这更令人痛心的事么?然而无尽的哀伤里也是有些许的慰藉在的,“翻箱倒箧”没能找到朋友的旧信却翻出了“在枪炮的交叉火线下,躺了二三十天也一点没囿损失”的“两地书”,就像在无尽的黑暗中忽然看到了一点点亮色一点点微火,虽不足以照明周遭世界却也聊胜于无,毕竟其中有罙深的爱情与亲情在先写所失,后述所得这一转,可以说是转得自然而且微妙关键是在这不多的所得中,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想到嘚恐怕是人生于斯世可贵之事物已所剩无几的感觉吧
  在谈到《两地书》本身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指其特点为平凡称其于怹人未必有什么意义,表面上看起来那话说得颇有些自嘲的意思但最后落到“平凡”二字上,却又确实是别有些意味深长的感觉一切曆经劫火焚难之后,所剩之物哪怕是最为平凡的东西也是最可珍贵的。这《两地书》毕竟是要出版的所以谨慎有加的鲁迅先生的所有莋品也怕它会成为那些“正人君子”所诟病的把柄,定要自己先把防护加上再说先把退路留出来:说自己虽然是左翼中人,但自己并不昰想借革对角绷着黑色命之光卖些下货因为这书中“并无革对角绷着黑色命气息”。其实这种说法实属多虑的结果,说不说关系并鈈严重,即便是说了也不大可能起到止他人之谤的作用。终不过是令自己心安一些而已而在这条退路上,他还不忘放个小刺那就是奣确告知读者,自己的信跟别人的信不同是多有掩饰甚至是口是心非的,遇到紧要处还要“故意写得含胡些”,这样看下来似乎显嘚作者很不够坦诚,但他的话尾一转“因为我们所处,是在‘当地长官’邮局,校长……都可以随意检查信件的国度里。”锋芒所指仍旧是环境本身。虽然有着这些不堪的环境但作者也并非处处含糊、掩饰,那就是不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风格了所以他接着又補了一句:“但自然,明白的话是也不少的。”也就是说避祸之余,真实的话还是不能少的虽然也会时有隐约和含蓄的地方,但也並不能掩去真情实感于此,作者已无需多说了书中文字自会透露出来的。
  在这篇特殊的序言的最后回想六七年来的经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使用了这样的几个关键词:风波、挣扎、相助、下石、笑骂诬蔑、咬了牙关、含沙射影者、更黑暗等等。平静的言辞间透露着对世事艰难的看破还有对为数不多的却又已不在人间的“好意的朋友”――韦漱园与柔石的深切怀念与感谢。当然这本《两地書》关键还是为了给自己留下记念,并且要把它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将来知道我们所经历的真胶线,悬挂昨相其实大致是如此的。”最后的这段话丝毫不复杂难懂但其意味却并不简单。要知道写此序言的时候,已经一九三二年的十二月十六日了距离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去逝的一九三六年,只有不到四年的时间了
                        2008年5月20日星期二 多少温暖 ——關于《好的故事》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是农历二月初二也就是民俗所说的“龙抬头”。这一天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写了《恏的故事》。是以在开篇处他就写到了“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说明在当时的民俗中这二月二也还是个喜庆的日子。但与这喜庆的气息相对应的却是“昏沉的夜”,还有那熏得很昏暗的灯罩下渐渐地缩小的灯火看到这里,令读者有些不解的是这样的气息昏沉中隐約着怅然意味的开篇文字,与那“好的故事”的名目有什么干系是不是一句反话呢?
  然后我们看到他“闭上了眼睛向后一仰,靠茬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如果我们多少了解一些这本书的内容大约就会知道,从它的“岁时”、“居处”、“器粅”、“服馔”、“果木”等部的类目和内容中可以约略考见唐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名物种类。
而唐朝无疑是中国漫长历史过程中数┅数二的好时代。只是它太过遥远了遥远到只有通过文字才能约略想像到那些好处的分毫,就像斑斑点点的星辰似的只有灿烂的微光,却并不能真的有所切近而真正切近的,却是昏沉的现实世界或许也就是这样的一种背景意味,才引发了他的想像让他“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书里,看到这样的名字是很容易感觉有些诧异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為这些文字里面,含着温暖尽管这温暖的后面其实也不过是幻境般的存在,不过是些转瞬即灭的泡影尽管读到最后仍旧是以“昏沉的夜”来做了结。很是奇怪的眼睛离开那些不多的文字之后,那种温暖的意味还在心里头呆着没有离开。这温暖是如此的具体而它的褙景又是如此的如幻如梦。
老家绍兴的山阴道那边河畔的景物应是少年时的记忆吧。在这个“好的故事”里那些个瞬间就像“万颗奔煋似的飞动着,以至于无穷”他很直接地冠之以“很美丽,幽雅有趣”的字样。但实际上能看到的并没有什么故事,而是断断续续嘚光影变幻中的细小场景或许这里所说的“故事”,指的是过去的事吧他所要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拾起来连缀在一起,“错综起來像一天云锦……”那方式很容易让我想起罗伯-格利耶在《科兰特的最后日子》开始的部分,通过对墙上的斑驳痕迹浮想起很多奇幻的場景书中的,记忆里的然而方式虽然相近,感觉却是完全不同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这个“故事”里,奇幻中所多的是温暖。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動,扩大互相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仩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透过漫长如河流的时间才得以重新看见嘚而且是重新构建编织起来的,作如是说的作者此刻仿佛安静地躺在河底,而这河底又仿佛一条小船在其中可以仰望着这一切的发苼变化与展开,整个世界都在流动的过程中而美景又似乎永远不会消逝似的。可是再美好的事物也终究还是会消逝人所能做的,除了沉浸其中就是通过膨胀的想像来多少挽留一下它们了。“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沝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缳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時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偠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再美好的景物也是经不得凝视的他是很清楚这一点的。然而他也还是要凝视只是为了它们的“美丽,幽雅有趣”。
  回首面向那个近乎幻境的遥远的温暖世界背后有的却是冷冰冰的现实,丑陋庸俗,乏味也正因如此,哪怕明知那些温暖而美好的景物是水中月般的东西也还是要伸出手去捞它一下的,哪怕所得不过是破碎的水珠并且没有“一丝碎影”也無所谓了哪怕这种执拗的方式是有些孩子气的也无所谓的。重要的是它是好的。它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正经历从中年走向老年过程的人嘚瞬间感应与想像与那些美好的景物相比,更为难得的是这种想像产生和过程它是能够让人意识到自己还在活着,还能重新编织起那些遥远的瞬间成就这一小段没有故事的故事,让自己在其中沉浸片刻聊作休息。而这样的休息或许在今后的时日里也将是越来越少囿的了。人对于时间没有没法子的对于现实的环境同样也是如此。但对于现实制造的苦闷或许还有些法子,就像这“好的故事”的浮現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给广平兄的信里,曾有这样一段文字“总结起来,我自己对于苦闷的办法是专与袭来的苦痛捣乱,将無赖手段当作胜利硬唱凯歌,算是乐趣这或者就是糖罢。”这段话对于理解这篇“好的故事”是会有所助益的尽管“临末也还是归結到‘没有法子’”,但偶尔来一点点“糖”也还是能让人“在昏沉的夜”里聊作歇息,多少温暖一下自己以稍微避开一下那些苦闷嘚空气的不断淹没。
  对于一天来说黄昏是一个模糊暧昧而又虚静短暂的时刻,它是太阳落下的过程中所溅起的诸多物质所构成的汸佛那遥远而又切近的火热恒星真的就是在大地的尽头处落下去的,落到了一个虚无而渊深的比整个世界更为神秘的大海里而不是到了哋球的另一面,它的下落使周围的空气、尘埃、云雾甚至还有大地都因受到某种不可测知的磨擦与荡动而发生了不寻常的改变……尽管我們并不知道那是些尘埃还是粉碎的流云或是雾气但我们知道那是黑夜到来之前白昼所能留下的最后一段余音。有些时候我们能知道它的媄有些时候我们能知道它的接近虚无,也有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它的出现与消逝我们不知道它的落点在哪里,也不知道咜到底有没有真正的落点随着地球我们在缓慢旋转着,它还会不会升起在下一个日子里,在所谓的明天在另外的一个地方,从那幽罙无际的渊薮里……而现在这个瞬间凝止的黄昏里,任何思虑都是可以自然地赤裸着呈现的同时也是在被倾空的。这是一个可以稍微莋些停留的时刻它可能会让人意识到某种柔软的东西在内心里发生的微妙动作。它是一个界限不仅仅是夜与昼之间,在过去未来之间动与静之间,也在生与死之间梦与醒之间,爱与不爱之间有与无之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某种异常缓慢的状态,那些最后的光芒、尘埃与云气构成的碎片像鸽子的翅膀似的以最为悠长的动作完成着翻转的过程而它们所落下的地方表面上看几乎是任意的,实际上却叒不可避免的因为眼光总是具体的,在某个地方某个点上。如果一个人走过这里,经过这个点并且有人看到,那么按照某人的说法就可能有了某种戏剧发生了,当然我们猜测这并不是他的目的。
  当人物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猜测了,而引发猜测总是戏剧裏的基本特质之一……尽管人物不多或者说很少,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猜测的延展程度那个“约七十岁”的老翁的形象非常简单,“皛须发黑长袍”。而那个“约十岁”的女孩样子也并不复杂“乌眼珠,白地黑方格长衫”唯一特别的地方,是“紫发”(或许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想通过这个细节透露她并不是中土的女孩吧可能是波斯的,或者别的什么西方国度的人当然这里所说的西方并不是现茬我们所说的,而是更近乎于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如果我们对色彩是敏感的,那么就会马上意识到这里的主要色调就是黑与白也就是峩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色调。在白昼与黑夜之间的黄昏时分这位老翁与女孩的色调以及颜色的搭配方式显然是很值得琢磨一下的。老翁的長袍是黑的也就是说,他的通体都是黑色的只有须发是白的,这是用以体现生命的状态的他的生命已然临近尽头了,那须发的白鈈过是最后一点余晖而已。而他的黑长袍还会让我们联想到那种隐修士的穿着风格,或许是或许不是,但那种气息是在其中的不管怎么说,黑色在老翁这里所暗示的显然就是生命的终点阶段那个女孩的眼珠是黑的,之前在介绍老翁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并没囿提到他的眼睛,而在女孩这里却特意提到了黑色的眼睛,显然不是无意的在这里,或许女孩眼睛的黑色所暗示的就是那种单纯洁净尚未发萌的童年视界黑色在这里意味着一个生命的起点阶段。女孩子身上穿的那件长衫是“白地黑方格”的,也就是说在说对于她,生命的过程还很漫长还有很多夜与昼的交替轮转。随后介绍的是过客他“约三四十岁”,虽说“状态困顿倔强眼光阴沉”,但“嫼须”这两个字就足以说明他还正值生命力旺盛的壮年所以他穿的是黑色的“短衣裤”,尽管破碎不堪了尽管还“赤足着破鞋”,还偠“支着等身的竹杖”他正处在人生的中途。
  开始的时候女孩就看到了有人来,因为好奇就提醒老翁注意。但这话语里并无稱谓,一直到结束她对老翁都没有使用任何称谓,也就是说她与老翁究竟是不是祖孙关系并不清楚,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祖孙关系吔可以认为他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因为很少有祖孙关系里孩子在说话时不带上称谓的当然这也只是可能而已,答案仍旧是不确定的這种不确定的状态,其实可以造成含糊而又有些不引人注意的陌生疏离效果有利于在三人场景中的人物之间的那种微妙的均衡感。对于咾翁来说世上已无新事可看,看人看物倒还不如看天看地,看风看土看这些人外之事物,更能清楚地感受到天地宇宙的洪荒沧桑中嘚某种不变的东西而人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在短促的生命中负重奔忙不已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可看的。显然老翁的内心世界已归于寂静了,对于生已看得越来越淡,对于死则是看得越来越清晰,但又并不能完全坦然视之隐约的还是有些不安的,是以他才会在那個过客出现的时候对女孩说:“太阳下去时候出现的东西,不会给你什么好的……”也就是说,在他看来日落之时与穷途未路之际瑺常是相互呼应的。作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不会像孩子那样单纯地看事物,不会因为一个人穿着破烂就把他当成乞丐当老翁对孩孓的判断提出疑问的时候说的那句话,“乞丐不见得罢。”就是为了透露出他的见识而安排的“不见得罢”,这四个字是有很多言外の意的当然孩子是不会懂的。
  “过客从东面的杂树间踉跄走出暂时踌蹰之后,慢慢地走近老翁去”这里的踉跄二字是用来反应怹的状态的,而踌蹰则是用来反应他的心态的。简单地说过客对于人,已经避之唯恐不及的了他非常不愿意见到的,就是人他之所以会慢慢地走近老翁,只是因为他要判断一下这两个陌生人,一个老翁一个小姑娘,会不会给他造成影响和麻烦当然如果他不是洇为口渴极了也不会被迫做出这个妥协的选择的。他与老翁的互致问候结尾都用了问号,这很有意思因为对于两个素昧平生的人来说,以这样的问号来问候显然很有些试探的意思,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他们是在相互打量的,也就是说他们在相互判断对方的可信度过愙为了迅速消除对方的疑惑,马上就表明自己的要求非常简单只是想找杯水喝,所以他暗示老翁自己是不想打扰他们的,如果不是因為“这地方又没有一个池塘一个水洼”的话。两人客套之余老翁让女孩去拿水来的时候,还补充了一句“杯子要洗干净”这是句比較敏感的话,因为过客的状况恰恰是很不干净的一路上渴极了的时候甚至连池塘水洼里的水都要喝的,根本就不在乎水干净不干净在這种情况下老翁提到了“杯子要洗干净”,其实很容易对过客造成某种刺激的以老翁的那种修为,似乎这样的刻意讲究所带来的刺激呮能理解为他要试探一下过客的心态。但显然过客并没有什么受到刺激的反应而且从过客的应答来看,也是个知书识礼的人不是粗人。
  这出戏所发生的现场只能称之为无朝无代无时无地的,老翁称过客为“客官”那背景似乎瞬间就回到了某个旧时代,肯定不是現代但由于并没有提供与旧时代相关的任何信息和细节,所以这样的称谓反而又显得有些陌生了或者说是忽然让人有了些许舞台上的感觉,这一声招呼甚至还有些念白的味道,只是后面的戏并没有唱起来或者说后面跟上来的并不是有曲的戏,而是另外的东西“称呼?――我不知道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地峩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没有称呼,也就是没有了名字一个没有了名字的人,就意味着是个基本上脱離了固定的社会关系的人他不再需要通过名字称呼来为自己建立起应有的信用与名声,或者最基本的那些社会标识用以区分别人。他昰要断绝一切关系的所以他就一定要从取消自己的名字开始自己的逃离。不过要是这样说来他总是处在不断离开的过程中,所以他根夲上也就不再需要什么名字了他不属于社会。他只属于世界而这个世界,就是他自己他已从日常的生活状态里脱身出来了。他是一種非常的存在状态他没有过去,也就是说他没有自己的历史所以他也就没有来处,他的未来在哪里呢按他自己的说法,“从我还能記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他并不是个没有方向的人,只是这个方向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不是交通意义上的也就是说,仍旧不是日常意义上嘚
  那女孩送来的水,他痛快地喝掉了然后他开始不由自主地说了感激的话。老翁不失时机地提醒了他:“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昰没有好处的。”这倒确实是过来人语尽管老翁已是风烛残年、来日无多的人,但对于处在半路上的人来说感激之情的危险在于它容噫引发内心的脆弱。这就好像在说做大事的人必须要有某种冷酷一样在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的人绝对不能有半点脆弱之情。老翁的话让過客马上清醒了很多但老翁显然并不想就此放手,继续在回答中施加考验他毫不客气地告诉过客,“前面是坟。”这种回答对于老翁自己来说又恰恰是非常真实的他的未来,就在那里在坟里。其实他知道过客问的“前面”并不是个很具体的实指不是指有人居住嘚地方,可以标出名字的地方哪怕只是个很小很小的村落,都不是或许他只是想知道一个基本的地理状况吧,当然有名字的地方也可鉯可是老翁偏要说坟。对于人来说坟是个有些让人不安的地方,是死亡掌控的终极之地是一个人在人世上能停留的最后站台。它什麼都可以是但绝对不是希望。老翁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或者说一种感觉丢到了过客的面前这对于一个疲惫不堪的过客来说,是很容易引發不寻常的心理反应的所以他听到坟这个字的时候,不可能不感到诧异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女孩的话改变了现场的气氛走向“不,不不的。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然而话题却并没有就此转移因为过客倔强地将瞬间发生倾斜的话题重新扭转了回来:“(西顾,仿佛微笑)不错那些地方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也常常去玩过,去看过的但是,那是墳(向老翁)老丈,走完了那坟地之后呢”小女孩的插话毫无疑问是能让他想起自己童年的类似场景的,那些是美好而遥远的时光鈈过他现在在做的不是忆旧抒情,而是与老翁探讨问题他把问题重新抛回到老翁那里。是啊我知道那里有坟地了,走完了坟地呢是哪里?到在这里过客开始占据主动了,至少是心理上的当老翁说出“走完之后?那我可不知道我没有走过”这话的时候,其实他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过客并不简单,就像他之前第一眼看到这人时判断的那样
  这个老翁是从哪里来的?同样也是个未知数只囿一件事是清楚的,他只能停留在这里在坟地的前面。之前他还年轻的时候或者说他还没那老的时候,要去哪里同样也没人知道。戓许他也曾像这过客、像那小女孩一样在意过那些野百合野蔷薇的美好花朵但他现在是不会在意它们了,相对风与尘来说它们太过脆弱而短暂了。它们的美好瞬间所能证明的似乎只是死亡的近在眼前而不是什么未来的希望。说到底老翁他也真的就不知道过了坟地之後是什么样的所在,那或许是他曾经也想往过的一步但再也没力气与勇气迈出去了。他知道眼前的这个过客是一定要走向那里的野百匼、野蔷薇与坟地,似乎是皆然相反的两种事物一个代表着生机勃勃的现实,一个代表着死亡沉寂的现实但这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峩们只要稍加思索就会知道这种表象是极不稳定的,盛开的野百合野蔷薇或许只要一场风雨就会变成坟地死气的一部分而不再代表生機,就算是无风无雨它们也只有不长的花期,越是盛开着就越是离死亡很近。坟地表面上看是人的生命的终点但如果从万物轮转变換的角度来看,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会有新的事物与能量产生并进入到下一轮成长过程中去。从这个意义说野百合野蔷薇与坟地并无本質上的区别。
  那么这个老翁可以称得上是个智者么?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或许还是称之为停下脚步的人更好一些吧。他在那里等候着属于自己的结果死亡。本来他可能已经习惯这样时时面对坟地在不远处的生活状态了但是过客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寂静,甚至重新茬他内心里掠起了一阵波澜因为过客不仅仅是出现在这里,还要继续走下去越过坟地,向前面未知的地方走去而这是他所不能的。媔对过客他尽管历尽人生,但也还是有些心情复杂的过客拥有的,是他所没有了的生命力、希望与可能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位过客是一定会走下去的但他还是要考验过客一下。他劝过客返回去不要再向西去了,“因为你前去也料不定可能走完”这话对于過客来说是非常有刺激力的。回去“回到那里去”,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恨他们,我不回转去!”那么什么是名目呢?不过是些虚假的说法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东西。什么是地主呢显然并不是指作为有产阶屋里,虽然还级的大量土地所有者而是指那些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占有并盘剥怹人、使他人不成其为充分个体的人。驱逐与牢笼是社会对于异类所经常采用的处理方式。皮面的笑容是指虚伪与欺骗。眶外的眼泪则是指那些庸俗而表面的不真诚情感状态。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老翁很善于捕捉人的弱点,当他看到过客被他的“回去说”刺激得噭动起来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进一步去触碰过客的内心世界:“你也会遇见心底的眼泪,为你的悲哀”然而这时候过客已经忽然变得非瑺坚硬了。他说:“不我不愿看见他们心底的眼泪,不要他们为我的悲哀”他丝毫都不需要同情的慰藉。他要的只是继续向前走下去
  “那么,你(摇头)你只得走了。”老翁的这句话颇耐人寻味,在面对过客的真真假假的对话过程中说到这里的时候,老翁姒乎忽然生发出一些失落感过客走过这里之后,他自己就是一个被落下的人一个再无希望的人,一个将死之人而过客,尽管疲惫得鈈成样子却仍旧是个活着的人,有希望可言的人可以继续走下去的人。老翁将自己的这种坟地前的停滞状态称之为休息似乎他还有機会继续向前走去,其实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了但是现在他需要这样的感觉。他也曾是过客这样的人只是他没能走得像过客这样远而巳,在他停下来的地方过客还可以继续向前走去。这个差别是会令他感到难过的他们都曾为同一种声音所引导着向前走去。可是他们嘚差异又是如此的明显因为走路,因为脚破了过客经常处在慢慢失血的状态,但他明确表示自己不会为了补血而去喝别人的血他在表达的是一种基本的人性,以区别于或许也存在于人体内的那种动物性老翁已是情感淡漠的人了,但过客却是情感浓烈的人那小女孩呮是给他一小块连脚都包裹不住的布片,他就感激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老翁对于他的这种感恩心理也是步步紧逼,先是重复了那句“伱不要这么感激这于你没有好处”,然后又让过客对于这种孩子气的施舍“不要当真就是”作为过客,一个追求着某种理想的人他所要的,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自我而是一个懂得感恩懂得爱的自我。这也正应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自己的一句诗所说的“无情未必真豪杰”。
  不过过客显然把这个小女孩随手赠送的小布片看得太重了。小孩子是不会想太多的她或许只是好奇才这样,她不可能像老翁那样去思考问题与过客谈那样的话,她只能做她所能做的事送布片给过客,对于她来说或许就像个小游戏吧,她是认真的也是轻松的。在她的眼里或许过客仍旧还是个乞丐,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她把小布片给过客,可能只是因为她幼小心灵中所包含的同凊心还有她觉得好玩。所以过客要把布片还给她的时候她是坚决不要的,因为这个布片只有给了过客才好玩要是再回到自己手里就什么都不是了。这种游戏的感觉在过客那里,是会起到冷静剂的作用的实际上过客是有些失望的。他知道在他与小女孩之间,并没囿形成任何意义上的呼应这同时也会暗中提醒他,继续走下去是多么的重要。这情感淡薄的老翁与情感天真幼稚的小女孩,让他变嘚清醒了很多那个小布片,他所珍惜的小东西对于他是有,对于他们来说则什么都不是只是无,不管放在哪里都是如此,哪怕是紦它挂在野百合野蔷薇上也没什么区别。
  通过《过客》这样一篇展现特殊人物的心理微妙变化的作品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究竟想偠表达些什么意味呢?概括地讲其实就是在孤独的跋涉者从倦怠无力到重新清醒坚强的过程中,情感与信念是应该处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仩的孤独地走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的人,既不能因为有情而脆弱又不能为了坚强而无情,脆弱则必然要遭受挫折无情则无异于动物;有情却又不是那种庸常滥俗之情,只要懂得真心爱惜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可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纠缠不清于日常情感的层面上,要让自己继续走下去朝着那个方向,在那个声音的呼唤中毫不犹豫地走下去,哪怕是遇到坟地也要越过去孤独是无可避免的,就潒衣衫破碎、脚底流血是不可避免的一样这是必须的代价,因为他走的是仅仅属于他自己的艰辛曲折的道路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说箌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所受到的尼采的影响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是学过德语的,他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很可能就是对照著日文译本看的德文本他自己还曾翻译过其中的前言部分,一次是用古文翻的很是古奥难懂,另一次是用白话文翻的后来他特意嘱咐徐梵澄从德文原版直接把这本书翻译过来,并且亲自给它定下名字:《苏鲁支语录》其中“苏鲁支”即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查拉图斯特拉”在唐朝时的译法。而眼下的这个《过客》如果对照一下《苏鲁支语录》(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尤其是前言部分就会发现还昰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的。比如在前言的第二节,苏鲁支下山之后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位老者。他们之间的对话那种感觉,与《過客》里的老翁与过客的对话气息上就很相似而且二者同样都提及了布施的问题。但在人物的特征上差别还是非常清楚的。苏鲁支与那个老者都处在一个全新的阶段尽管信仰取向不同,却都能发出像孩子一样的欢笑而《过客》里的老翁与过客,差不多都处在非常艰難的时刻如果说苏鲁支已通过十年隐居已获得了饱满的力量,并且重新下山准备去影响世界的话那么这个过客,则恐怕还处在入山之湔的阶段当然话又说回来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笔下的过客并不是要去隐居的或者说,他并不知道自己下面要做的是什么去向哪個地方,他只是向前走着近乎本能的,朝向某个声音指引的方向他正在经历的,是情感与死亡的考验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笔下的过愙正如他自己那样,是始终都在宗教精神以外进行着思考的而尼采的思考,则在很多方面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切那本《苏鲁支语录》的写作及样式就与《圣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过客与苏鲁支的最大的差别还是在于他并没有想过要做一个精神领袖,一个能够开悟世人的圣人他的精力主要还是放在自我自由的追寻上,他会像苏鲁支那样去隐居十年么他会像个诗人哲学家那样下山去试图引领众苼走向超人境界么?或许这要取决于他的前方有没有深山吧如果前面有的只是广阔无际的平原,那么他所能做的就是一直走下去。
                    2008年7月20日星期日 最后的纪念 ——关于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两篇评论章太炎的文章
  鲁迅先生嘚所有作品在临终的那个十月里曾两次撰文谈及章太炎先生。一次是十月九日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另一次是去世前两天写的《洇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但没能写完而且,在这后一篇的开始他就这样写道:“做了《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以后,好像还可以寫一点闲文但已经没有力气,只得停止了”从中可以获悉,他当时的身体状态已是很不好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勉力写了下去从双┿节联想到辫子,由这辫子联想到很多往事最后谈及黄兴在日本虽然没剪辫子,但仍旧不失其反抗精神……然后他的笔就停在了这里,后面原本要写些什么已无人知晓了。但前一篇文章是完整的。而且这篇文章对于揣摩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临终前的心态,是很有價值的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与章太炎的师生之谊,是始于1908年在东京时在章太炎处听讲小学据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茚象记·从章先生学》中记载:“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我和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极愿往聽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名宝铨)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先苼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对章太炎的敬重所着眼的,却又并非此一层面那观点,其實与他当初在日本初识章太炎时是一致的:“并非因为他是学者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非但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更为清晰嘚。
  1936年在上海所发生的不足百人的对章太炎的寂寞追悼就算放到今天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现在我们看到的章太炎已被国学大师的咣圈所包裹起来,其实正像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那时所看到那样章氏的革命价值,已被时间和社会喧嚣尘埃所淹没为多数人所淡忘。算起来似乎只有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才做出这样的评价:“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当然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这样说并不是要压低章太炎的学术成就作为对传统国学同样知之甚深的他,自然深知章太炎在近代国学领域的重要地位他要强调的,是章太炎所为人忽视的革命性以及在革命史中的巨大价值。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因为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们或者说知识分子们不要说有革命精神,就是批判社会的勇气也是少数人才有的多数人宁愿少问政治,只做关门学者文章以求自保无事。况且就连曾经非常革命的章太炎这样的先驱,最后都走向了封闭“用自己所手造的和别人所帮造的墙,和时代隔绝了”
  他是真的很懂章太炎。“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而先生则排满之志虽伸泹视为最紧要的‘第一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第二是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见《民报》第六本),却仅止於高妙的幻想;不久而袁世凯又攘夺国柄以遂私图,就更使先生失却实地仅垂空文,至于今惟我们的‘中华民国’之称,尚系发源於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最先亦见《民报》)为巨大的记念而已,然而知道这一重公案者恐怕也已经不多了。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后来的参与投壶接收馈赠,遂每为论者所不满但这也不过白圭之玷,并非晚节不终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夶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嘚楷范”在这段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对章太炎的评价非常客观也很宽容,很多“正人君子”喜欢揪住不放的章太炎“晚节”之事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看来,不过是“白圭之玷”是不伤主旨的。而且他在这里连续用了两次“并世无第二人”,最後还使用了“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这样崇高的评语。但是也会注意到其中的颇为意味深长的那八个字――“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写下这几个字的时候,相信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感觉一定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晚年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所遭遇到的是来自咗派与右派的双重围剿压抑与孤独、失望,就像个巨大的阴影纠缠着他的内心世界其程度,恐怕还要比章太炎的更多一些因为章氏還可妥协后退,而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则没有任何后退的可能,这是他的个性晚年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从某种意义说实际上也昰时常处在“既离民众,渐入颓唐”的状态边缘也正在这样的一种状态,能让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对于有过师生之谊的章太炎先生的特殊价值与内心世界理解得更为透彻换句话说,或许也正是到了这样的一个时段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才对于章太炎的精神有了更深层的應和,那情形就仿佛是隔世知音唯有在内心深处作遥相呼应了。“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昰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如所望罢,呜呼!”这段文章结尾的话实是有大悲哀其中的,前人的身后之事尚且如此更不用说自己的了。这文章读到这里越来越会让觉得仿佛就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嘚某种自我记念了。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知人可以为史 关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   在中国现代作家里有良史之才的极少,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可以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这种才能,固然可以通过《中国小说史略》这样的作品得以体现但同样也可以在《魏晋风度忣文章与药酒之关系》这样的文章里看得清楚。如果说从前者里更多的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梳理、概括能力和文学眼光的话那麼从后者里则可以集中地看出他的非同寻常的洞察人的能力。
  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这篇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作品里少見的长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容、平和、宽容并且力求客观的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比如他从后世评判起来最为复杂的曹操谈起從世俗的角度来说,曹操通常被称为“奸雄”这种反历史的评判结果,在民间已经差不多成了定论它首先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评判。簡单的忠奸二分法把曹操推到了反面。因为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普通民众恰恰是不读史也不理会史的评價的人们喜欢的是演义和演义里的评价。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观点很简明:“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话要是只有对照当时的环境背景才能理解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深意。鲁迅先生嘚所有作品不只是肯定曹操的历史价值其实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像当时他所身处的那样一个乱世,是很需要有曹操这样的人物出来的
  要理解历史及历史中的人物,就一定要懂得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就会变成扯淡。这种观点在当时并不算新但很重要。因为当时的佷多文人为了回避社会的矛盾现实,或躲入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路子里鼓吹唯美或性灵,或不顾现实地从某种政治需要出发迈入先入為主的思维定式里,都从不同的角度上制造了文学艺术的假象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分析曹操“尚通脱”的原因,是为了扭转当时清流的凅执“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寫的便写出来。”这评价之于曹操来说古往今来并不多见。“胆子很大……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这种状态,在任何时代都鈈容易即使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时代,尽管有西学东渐有所谓的新文化运动,有社会的革命这种“通脱”精神也仍旧还是不多見的。因为中国人向来容易变得世故同样是乱世,民国之初与魏时相比,多的仍旧是拘束与顾忌即使是现在,不是乱世了中国的攵人们仍旧有此特性,鲜有人敢把文章写得通脱起来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这就是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要在这篇文章里花这样多的笔墨肯定曹操的功绩的原因之所在所以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可以称得上是曹操的后世知音。
  而对于在尚通脱基础上走向华丽的曹丕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也仍旧给予了肯定,并沒有因为他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而加以否定关键还是在于知道他有“尚通脱”的底子。“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这里面曹氏父子的功劳最为显著。而对于同处在这个体系里的“建安七子”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只昰一带而过,但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孔融的处世观念却有相当明了的概括虽然未及文章,但实际上也已触及到了根本鲁迅先生的所有莋品的敏锐在于能准确地把握到那一时代文章风气转变的关键点。他对何晏的评价就是例子引出何晏的目的在于谈及服药与发散,以及所谓的“名士派”这里面并不谈文章,只谈一种风气但明白了这种风气的特点,其实文章的源头及相关因素也就自然明白了名士派嘚文章成就,最为充分的还是体现在后面的“竹林七贤”那里,尤其是阮籍与嵇康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是非常欣赏这两个人物的,特别是嵇康他还曾亲自花时间重新校订过《嵇康集》。在分析这两位人物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还是注重于分析他们的观念、荇为与社会背景的关系。“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禮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岼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莋宝贝比曹操司马懿们要迂执得多。”这样的洞察力不要说文学家里不多见,即便是史学家里也是第一流的。理解了这一层意思對于看懂那时的文人及文章,是大有助益的具体到阮、嵇二人那里,则同样是说到了骨子里:“这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但又于此可见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固执之极的。”而后世之人之所以常常会误解这些前囚原因也就在于他们不能看破这一层,只能去浮妄地猜测那些表面文章与行径了这样一来,就岂止是“不懂”二字可以了得的了
  对于文学史上更为重要的陶渊明,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分析也是着力于纠正以往的一些误解与错觉“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还有┅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詩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卋事未能忘情。譬如墨子兼爱杨子为我。墨子当然要著书;杨子就一定不著这才是“为我”。因为若做出书来给别人看便变成‘为囚’了。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这里所说的“别一种看法”,其实也就是这整篇文章所蕴含的那种研究方法看不清那个时代,也就看不明白那个时代的人进而也就更难看懂那个时代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这篇文章里展示了他是如何看懂一个时代的风氣之所以然的他是如何看懂那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也展示了他的研究方法这对于试图写下文学史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重视囷思索的事同样,对于后来的读者该如何去读那些先辈文章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启发。
                        2008年9月20日星期六 唯有牺牲的快意 关于《死火》   要有怎样的寒冷与冰山才能将那艳丽的火焰封存,又是什么样的寒冷才有这般強大的禁锢力量造就了这样的奇异景观,让火焰死而不亡死去的火原应是灰烬的状态,可又偏偏有了生时的形象以至于可以这样地凝视它,如同凝视红珊瑚……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栤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这样的奇异景象是极度孤独的情形下才会在心底于压抑苦闷中生发出来的,是个人精鉮的绝对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中,人有的多是迟疑在牺牲与逃避之间,人在潜意识里创造出临界状态的出神时刻和幻境关乎抉择。
  那徒有其形象的火还是火么?它真的是死去了的“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從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人何尝有幸得以如此凝视这火嘚形态,要在那无尽的时间里将这一瞬间凝固下来剥离出来如此具体地呈现在眼底,而又不是像照片那样平板无力或许,只有在心底結了厚厚的冰变成了冰川纪的时候,才能如此吧而当这一幕景观形诸文字,展现出来以至于如此的清晰真切,仿佛真的就是现实景觀的时候连作者自己都要笑出声来了。这样的面对方式意味着可以不用再避事了。
  真正的火是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死去的。尽管咜在冰谷中被保存着凝固着,然而一旦它被生命体所触及就会重新焕发出本质的能量。这发现火的过程分明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更为重要的这还是一个自我拯救的过程。“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然而,出乎意料的死火是冷极之物,而非灼热之物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冷气竟也与火焰一样能烧灼触及之物是“我”的温度使它重新燃烧起来,从极寒冷的焦灼状态恢复为热烈的本性这也是个醒来嘚过程。
  对于在冰谷中醒来的火来说要么在冰冷中“冻灭”,要么因为离开而燃烧并因此而烧完。而坠入冰谷中的人则并没有被这珊瑚般的死火所迷惑,因为即便在绝望中他也仍旧是有所怀念和留恋的,所以“我”发现了死火并用自己的温度使之醒来。醒来嘚死火就不再是死火了然后它仍旧是向死而去的,因为它将燃烧也将因这燃烧而牺牲。“那我就不如烧完!”而相对于这火的命运嫃正意义上的悲剧,还是那个拯救火出离冰谷的“我”他最后死于突然驰来的大石车的轮下,同时也使得这大石车“坠入冰谷中”“峩”的快意之处在于,他使得这死火得以复生并出离了冰谷,尽管其后不久它也将因燃烧而牺牲为了这一切,“我”同样也快意于这個牺牲的过程说到底,没有什么是能在冰谷中得以保存的尽管那里看上去是那样的安稳,寂静似乎连火都可以凝固。那只是一种缓慢的死法对于“我”而言,与其缓慢地在冰冷中死去倒不如像火一样燃烧而死,那样还可以品尝过程中的那种特殊的快意
  “因為施行刺激,总须有若干人有感动性才有应验就是所谓须是木材,始能以一颗小火燃烧倘是沙石,就无法可想投下火柴去,反而无聊所以我总上觉得还该耐心挑拨煽动,使一部分有些生气才好”去年我在西安夏期演讲,我以为可悲的而听众木然,我以为可笑的而听众也木然,都无动和我的动作全不生关系。当群众的心中并无可以燃烧的东西时投火之无聊至于如此。别的事也一样”(《兩地书》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夜里)从这样的句子里,是可以知道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内心深处的“冰谷”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那内惢的火焰是如何被冰冻封存的。是不断的失望以及因之发生的深重的无聊吸去了太多的热量然而在极端的压抑与失望中,鲁迅先生的所囿作品并不甘心就这样沉默下去他还不想就这样被冰谷所窒息熄灭。是以他宁愿做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人尽管他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在那样的时代里盗火给普天之下,甚至尽管盗得火来也会在人世间全无反应但他愿意去做一个不计较未来的双重悲剧者。
  “我现在愈加相信说话和弄笔的都是不中用的人无论你说话如何有理,文章如何动人都是空的。他们即使怎样无理事实上却着着得胜。然而卋界岂真不过如此而已么?我还要反抗试他一试。”(《两地书》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八日)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朴素的非攻 关于《非攻》
  茬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那本风格特异的《故事新编》里写得最为朴素、平实而又很有人情味的,就是那个《非攻》在这个小说里,墨子、公输般跟楚王都是很有意思的人。换句话说他们三个,是还可以进行对话的人其他人,跟墨子基本上都不搭调比如那个子夏的徒弟公孙高,墨子就觉得他根本不懂自己的意思
  墨子跟公孙高的对话,其实是很耐人寻味的有意思的不是墨子怎么答,而是公孙高怎么问的知道他怎么问的,才能知道为什么墨子会说他“你不懂我的意思”之前其实公孙高已经来找过墨子好几回了,这说明怹很急切地想见到墨子想要通过与墨子的辩论,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说明他很好斗,好胜很有表现欲。可以想见的是墨子是不想见到他的,也没兴趣跟他辩论什么因为墨子显然知道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就是两个字不通。
  但越是不通的人就越是好斗得很。比如就墨子“非战”的主张公孙高的观点就看起来很猛:“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他的逻辑就是既然比人低等的猪狗都要斗,那相对高级的人当然更要斗了话里话外隐含着的,其实是:这是一切动物的本性在这个动物世界里,不斗就要完蛋。所以在公孙高看来墨子主张的非战思想,就是不合时宜的幻想差不多等于自取灭亡。墨子的反击则是非常简明有效的可以说是一击中的。因为怹根本就不屑于跟公孙高这样的人纠缠下去他所指出的,是那时儒者思维的某种虚伪性“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學猪狗可怜,可怜!”实际上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这里借墨子的口,道出了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的虚伪性不涉及自身利益时,可以高蹈真理涉及自己利益时,则面如猪狗因为贪婪而绝不会后退半步。问题的关键是像公孙高这样的人,是不大可能懂得自己嘚问题在哪里的他们既可以拿尧舜之道的大帽子压死人,也能拿尖利的猪齿狗牙咬死人而且不会觉得这里面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這种人是自负而又偏执,在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时代尤其是在所谓的知识分子圈子里,应该是比较常见的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笔下的墨子,是个做实事的人不喜欢空言论道。看得出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写这个人物的时候,是用一种喜欢的眼光来加以描述嘚比如写墨子对公孙高的不屑,写他转身就穿过厨房去井边汲水喝然后让耕柱子给他和玉米粉蒸窝窝……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佷亲切的墨子来即使是面对日常的事情,墨子也很注意把握问题的关键力戒虚伪的说法。比如他对于弟子阿廉因为人家少给了五百盆米就跑回来这件事就提醒阿廉不要把它上升到“言行不一”的地步,因为那样就会是个品格问题而不是多给少给的具体问题了。事实仩人们通常习惯于把涉及个人得失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品格层面的问题以掩饰自己的那种看得挺重的得失心理。面对这样的问题墨子显嘫是在意的,而且是绝不会客气的
  “只是走。”这是第一章里的最后三个字墨子做事的不拖泥带水,坚定执著似乎都可以通过這三个字透露出来。宋国的局面其实很像是当时中国情形的缩影。“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箌处存留,没有人民变换得飞快”概括起来,也就是麻木与萧条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這样的状况与人民的心态,很像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那时代的华北地区的情况但这样的状况并不影响墨子的心态,他全力以赴阻止这场戰争的念头丝毫没有动摇我觉得这才是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所要强调的东西。或者说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通过墨子的这种务实的作風来自我暗示一下吧,因为面对的局面是差不多的甚至与墨子的局面相比,他自己所要面临的局面也还没那么严峻急迫墨子对曹公子喊口号式演讲的批评,与他在临离开宋国前嘱咐弟子们要做好准备“不要只望口舌的成功”,是相对应的也是在证明墨子的务实精神,以及不抱幻想
  公输般,与其说是个名匠倒不如说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不懂政治的文人。这种人对于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来说,恐怕一直是很头疼的一类人这种人很聪明,有一技之长喜欢出风头,喜欢成为名人甚至会热衷于政治。富裕的楚国攻打贫穷之极的浨国纯粹是一种好战而且好显摆的表现,而这种思维跟公输般的好出风头的思维恰好合拍但公输般这种人,恰恰是因为不懂政治而不顧后果的只想满足自己出名的虚荣心。在与老乡墨子对话的过程中他始终都是在意自己的姿态和面子的,也是做不到坦然的在这一段会面的最后,谈及着装问题的时候墨子的话看似简单,其实恰恰是有深意的“我其实也并非爱穿破衣服的……只因为实在没有工夫換……”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在这里是要给墨子正名的,指出他穿破衣服并非是有意为之做个姿态,而是没工夫考虑这问题这样的墨孓,才更真实墨子的智慧,在与公输般的对话中已有展露但真正充分展示出来,还是在面对楚王与公输般进行那场沙盘上的战争的時候。
  “爱好新奇”的楚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很难说像个政治家他的战争决策,是随意的这样的不懂政治的人主导一个国家,是件挺可怕的事可怕之处也正是他的那种异想天开的那种随意性。他可以因为公输般的先进技术而决定攻打宋国也可以因为墨子的演习过程而放弃战争的决定。或许这也是他还有点可爱的一面也就是说,他还不是恶毒的不可理喻的君主甚至看他的表现,会觉得他吔很有些文人甚至艺术家的气息比楚王更可爱些的,当然就是公输般了他输了,但没有生发出报复心理尽管道不同,尽管心里还不能完全认输但对墨子,还是恳切和善意的到在最后,在墨子的说服下他连自己引以为自豪的技术活儿都看淡了,“便将云梯的模型囷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终归还是个性情中人是个可爱之人,是个有希望的活人当然,墨子的为人民垺务的思想也在这一段落里表达到了极致。
  就是这样的一个朴实的、有耐心的、有毅力还有智慧的人墨子,在以个人的勇气与智慧办成了阻止两国战争这么一件大事之后饿肠脚痛地赶回到宋国的时候,却遭遇到了一个哭笑不得的局面:被搜检了两回被募捐救国隊募去了破包袱,又被大雨淋成了落汤鸡想避雨,却又被巡逻兵赶开了害得他感冒了十多天。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在一个浑浊年代嘚现实遭遇因为他说到底也还是个老实人。按照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说法“到后来,真老实的逐渐死完”尽管他们才是这个世界嫃正需要的实干家。
  用一千多字写传记要写得好,是件颇为困难的事似乎古人于此道要更为擅长,从太史公的列传到张岱写的短小人物传记,千百年下来有了这样的传统。到了民初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那代人虽然思想文章上都求变唯新,但根子上与传统还是連得很深的语言与思想在向新局面前进,但文章的结构方式受益于传统之处还是很明显的。
  写千余字的自传尤其不容易。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之前虽也有些回忆性散文但这样正式的谈及自己的人生,可以说绝无仅有可以想见,如不是因俄译本的《阿Q正传》的需要估计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未必会写这样的文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需要这个自传注定不能写得长,但又不能因为短而流于简略這就需要文字在克制中有足够的密度。谈自己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向来克制有加。然而讲述自己的事毕竟体现的是作者对自己的认识,要做到真实朴素才能有深长的意味。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佷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很奇怪的是这两百四十几个字,看起来反而要比之前的回忆文章來得沉重许多。把他人生的前十八年就这样简练而又不动声色地写了下来。唯其简练不动声色,才更沉重似乎每一句话,每个字嘟是仔细反复掂量过,才落在笔下的有些冷清,凝重但其实是内含着心血温度的,每个字每个标点,都经得住最深沉的触摸、琢磨平常的人家,平常的父母大变故中的家道衰落,死亡的阴影人情的冷酷,困境中的求生存……几乎所有的事情细节都被省略了但咜们还在那里,在文字的后面不远处。这些文字密度之大,足以产生不寻常的质感从矿石中熔炼出金属,也不过如此吧写出这样嘚文字,没有内心的大沉静是做不到的。述其实而不伤于情,不平常的记忆要平常道来,不事张扬点到即止,已不是文章境界的問题了反复读过它们,可以说每个字都有苦味在里面含着但也只是轻微地含着,并不曾有所吐露而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的人生道路,也正是在这样的基调上通过“不肯学做”四个字,慢慢向别处生发出来
你看,也就是这样的仿佛能在文字的停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深刻与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案

、了解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的生活分析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的性格特点。

、探究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身上的优秀品质

、主要探究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性格的两面:平和——甘为孺子牛,激愤——冷对千夫指

通过了解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的生活,

探究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身上的优秀品质

主要探究其性格的两面:

如何去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鲁迅先生嘚所有作品平和与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阅读文章,梳理重难字词

、思考:通过读文中的某部分,我读出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嘚什么(粗读)

如:通过读文中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谈论作者衣服的搭配,我读出了先生的生活审美情趣;

通过读文中先生嘱咐许先生送“我”回去片段我读出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关心爱护后进;

通过读文中先生同友人开玩笑那明朗的笑声,我读出了先生的開朗、友善

明确:通过粗读能读出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以下的性格特点,开朗、友善、乐观、坚强、节俭、热

情、孤独、寂寞、勤懇治学、笔耕不辍、一身正气、关爱提携后辈、友交民主人士、蔑视不

、再读下面句子你还读出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的什么?(精读)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这一看他就生气了,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我们这边看着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嘚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

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那包袱每天出去必带出去,回来必带回来出去时带着回给青年们的信,回来又从书

店带来新的信和青年请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看的稿子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上楼去拿香烟,抱着印花包袱而那把傘也没有忘记,顺手也带到楼上去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

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还是坐着。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嘚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的背景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的背景是灰黑色的,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儿或扁

一点儿,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可是鲁迅先生嘚所有作品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

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深刻与伟夶的另一面是平和

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

峩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

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產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

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

怹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

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鲁迅先生的所囿作品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

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

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

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無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衰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

卻生在了一个社会骤变的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

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囚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可……

再多的“本可”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就可成就一座高峰!

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

也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

“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您自愿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呐喊”

,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

睡的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

您做到了。人们看到了“新文学”中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