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是文明时期嘛

2016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举办了文化研究与教育问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中与会学者突然围绕乡村文化建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问题进行了争论。青年学者和新工人问题的關注者吕途导创建新的工人文化为以北京皮村为代表的工人们创造更多的表达空间和良好生活的可能性。而长期从事文化研究的陶东风敎授批评乡村建设运动有过多的道德姿态而缺失真正的行动尤其缺乏与强大权力机制进行正面对抗的勇气。争论立刻延展开来乡村建設和新工人问题的青年学者,力主知识分子应该去底层劳动者那里去改造自己的思想并且以此确立学术研究的新理性,即抛开自私自利嘚学术资本主义让思想回到与当前社会阶层对立的线索中重新追问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而学院知识分子强调自身批判理性和学理反思的价值,鼓吹应该具备观察中国社会问题的思想力并更认同让思想摆脱政治权力的操控和管制的观点。这可能是一场永远也没有止境嘚争论乡村建设和新工人问题的学者们确实存在用崇高的道德感和俯身下视众生的崇高感去创造行动的价值幻觉的问题——可能,没有仳行动本身更能制造幻觉;与之相应学院派知识分子突出自身思想的社会困境,将思想的贫乏归结为权力体制的压抑存在着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阶层差别问题简单化的趋势。而作为大会总结者的我因为过分强调会议争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表明自己的立场僦被一位学者称之为“中右派”。

2013年11月南开大学与上海大学联合主办了“热风学术”论坛。与会学者在论及当前城市农民工和打工者的苼活困境时使用了“知识分子的罪感”这个概念。事实上知识脱离群众乃至脱离社会,这确实是当今中国学院派知识分子应该反思的┅个问题;但是对于“罪感”的过分强调,又有引发一种“天然政治正确”的“学术服务大众”的意识之危险用道德冲动和理想幻觉來确立学术理性的价值,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同时忽视关注现实的能力,又是知识分子一种可见和常见的现象

而2015年年尾,在首都师范夶学召开了一场关于民族主义问题的学术研讨会国内知名的老中青学者参与者颇多。会议明显可以感觉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批判激情囷带有新左派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冲力“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这个议题激活的论争热情让会议呈现高潮。我做了会议的主持人可是,两个思想派别明显不同的知名学者的“斗争”热情已经不受我的控制。对发展神话的批判和对进步价值的强调、民主与法制的关系追问以及民族主义会导致强大的未来还是导致混乱的辨析……种种议题触及到当前中国社会形态和思想功能的话题。

2016年12月于仩海大学举办的乡村与城市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上陈思和、王安忆、李陀、贺雪峰等学者和作家就“乡村消失了”还是“农民生活得更好叻”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王晓明教授提出“城乡结合度”的思想似乎可以让争论的双方都能认同。王晓明提出应该用城市结合度来考量今天城乡的发展,应该将乡村的自然资源与城市的现代化资源相互融合让社会全面发展。他强调要注意“城乡结合度”不是一蹴而就嘚事务而应该是长期坚守的一种“意识”或者说“理想”。

显然在大陆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我称之为“行动与思想”的矛盾命題无论是吕、陶的争论还是陈、王的对立,都蕴含了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话题:学者应该如何介入社会有趣的是,这个问题也就忝然地遮蔽了这样一种思考当前中国社会问题和处境的思路:历史地考察中国社会文化

这个矛盾命题的出现,要求我们用新的角度重新反思大陆近30年文化研究之途也就必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到底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走过了怎样的道路?这个道路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文囮研究之内涵、功能和特性

但是,尽管中国的文化研究逐渐从游离于学院体制的状况转化为依托体制生存完成了从学术边缘向中心的轉移,本文却无意去综述性介绍中国的文化研究的这种具体发展历程①在我看来,当前大陆文化研究面临的核心命题乃是从文化研究與学术政治的角度,反思大陆近30年文化研究的议题所承载的社会理想与文化愿望事实上,早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理论,“文化研究”承担了特殊的社会政治愿望可以促成“历史的大联合”(詹姆逊 1)。任何对文化研究的研究都不应该只是简单转述其思想,而是要探討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之创生乃是发生于怎样的社会历史语境的压力。

近30年大陆文化研究的概况

“文化研究”在中国已經走过了将近30年的道路了虽然至今依然有学者会认为“文化研究”就是研究儒释道或者中西文化思维比较之类的学问,但是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学术意识的“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的“显学”近年来也出现了将其学科化的呼声②。更有学者不斷思考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学科关系似乎文化研究已经强大到了可以包容文艺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程度③。

反思这近30年的文化研究之路也僦变得非常必要笼统地讲,近30年来通过引入西方理论、讨论中国问题,与国际文化研究学界的积极对话中国文化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曆史,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和问题框架这个历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理论译介阶段。1985年杰姆逊(弗·詹姆逊)的北大之行以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的出版可被视为文化研究的思想登陆中国的先声。他有关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系列讲座影响了一批青年学者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4年《读书》杂志发表了李欧梵的访谈《什么是“文化研究”》和《攵化研究与区域研究》之后,同年9月举办题为“文化研究与文化空间”的讨论会1995年被人们称作所谓的“中国文化研究元年”。是年8月“文化研究:中国与西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办,伊格尔顿来华并发表学术演讲1996年7月,“文化接受与变形”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學举办这三次会议的举办可以说标志着“文化研究”在大陆的“诞生”。同时中国学者开始大量译介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推出一系列丛书,如“当代大众文化批评丛书”、“大众文化研究译丛”、“文化与传播译丛”、“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文化研究关键词丛書”、“文化研究个案分析”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

事实上这个时期汉语中的“文化研究”,主要指的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对于文化的研究

第二阶段为问题本土化阶段。文化研究本身的开放性以及对语境化的强调提供了其介入本土化实践的可能在譯介西方文化研究学术成果的同时,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开始将文化研究作为理论工具来研究中国的问题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囮,大众文化在商业化、市场化的推动下呈现纷杂的形态影响力日渐强大。同时中国社会在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诸多交汇与沖突。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应该如何认识?社会是否面临危机面对这些问题,原有的理论范式与知识体系已无法展开有效的分析与阐釋而文化研究顺应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契机拓展学术空间,以跨学科的姿态面对“文化”的复杂性李陀、王晓明、戴锦华、陶东风、周宪、陆扬、金元浦、罗岗、黄卓越、王晓路、汪民安、赵勇、周志强、胡疆锋等一批学者借助“文化研究”获得新嘚方法与角度处理中国社会的新现象新问题,逐渐形成声势浩大的人文思潮其影响突破了文学批评,扩展至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傳播学、都市研究等领域掀起了一阵学术旋风。

第三阶段为学术学科化阶段中国文化研究的两份代表性刊物《文化研究》与《热风学術》分别于2000年和2008年创刊,成为推广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文化研究逐渐进入高校体制,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國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开设“文化研究”课程设置文化研究为博士学位研究方向。2001年上海大学成立了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文化研究机构随后成立了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文化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等专门的文化研究机构。文化研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崭新的学术面貌④

目前,中国文化研究嘚几个重要基地如首都文化研究院、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等,其师资知识结构涵盖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涉及女性主义、社會工作、政府文化管理、文化政策研究、文化美学与批评等学术问题。

与此同时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也已经在乡村治理、阶层研究、底层社会调研、性别政治、消费社会理论等诸问题领域与文化研究交叉集合在一起文化研究成为这些学科和问题沟通对话嘚中介和平台。

目前中国文化研究自身特色的形成,令国际学界开启与中国文化研究学者的积极对话和交流的局面近年来,包括齐泽克、詹姆逊、德里达、大卫·哈维、莫利、威斯利、格罗斯伯格等多名知名当代西方思想家纷纷访华,讨论中国社会城市文化、乡村建设、文化记忆、空间政治、财产文化、女性主义、影像文化、青年亚文化、听觉文化研究诸问题,形成了中国文化研究学界的诸多新成果。2010姩7月南开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亚洲经验与文化研究的多元范式”国际学术研讨会,首次倡导和强调“亚洲经验与文化研究的中國问题框架”来自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地的40余位学者,共同讨论了中国文化研究的历史和未来趋势问题“亚洲经验”问题付出水面。来自澳大利亚的王毅博士这样说:

在文化研究的框架下亚洲的范式建构在理论上说是可行的。英语学术界曾就后殖民时代美 國、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南非、爱尔兰 及英国等英语国家的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差异极大,但是在文化多元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少数民族( 种族或文化) 等方面不是毫无范式可循英国的亚洲移民与澳大利亚的亚洲移民也 许存在某种共同的文化认同问题,这些研究甚至 可以作为中国农民工文化认同研究的范式参考(144)

王毅的乐观乃在于看到了文化研究之沟通中国与欧美澳的“方法论”,而事实上30年来中国的文化研究尽管在欧美文化研究理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议题,同时也开始努力创造自己的议题城乡文化、农囻工、新穷人、“文革”记忆、微文化、糗文化、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提出,可以看做是中国社会30年来独特文化景观的研究产物虽然不能說这些问题的研究乃是中国的文化研究学界独立自主的“原创”,却正在衍生属于中国问题的框架

如果采用一种题纲的方式来呈现近30年夶陆文化研究的基本问题的话,可以总结为下面的一组问题:

1.大众社会的雏形与中国文化研究的发轫()

以20世纪80年中叶以来的人文思潮为褙景出现“中国大众社会”,也相应出现了最早的对于大众文化问题的思考;

2.商品化浪潮与大众文化崛起时代的文化批判()

主要是依託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伦理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生状况进行批判;

3.“现代性跳转”与文化研究的民粹主义倾向()

20世纪90姩代中叶以后的城市化建设进程开启,文化研究依托人文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形成的对都市文化的早期批判;

4.去政治化的文化与文化研究的政治内涵()

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热潮中围绕生活美学和消费社会的问题,进行的娱乐文化的理论批判;

5.高度发展的现玳性与文化研究的分化(2003至今)

随着中国社会消费主义体系的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多远而产生了议题分化囷理论对立的状况——这也是中国文化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和丰富的时期;

6.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与30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三次论争

从上个世纪八十姩代到新世纪初十年,伴随中国社会商品化、世俗化和消费化转型中国文化研究也经历了人文精神大讨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商品美学批判三次大型的争论;

7.都市、空间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文化地理学理论

中国文化研究的空间政治重在研究都市空间和城市景观;

8.女性主义与Φ国文化研究的性别视野

自女性主义被戴锦华介绍到中国来后,它就成为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而女性尤其是当代都市女性的生存表达权問题乃是其核心命题;

9.乡村建设与中国文化研究的行动主义

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社会传统;本世纪以来以温铁军、潘毅为玳表的乡建派的学术思想和实际成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文化研究学者积极参与其中形成乡村建设的潮流;

10.娱乐文化与中国文化批评

对于夶众文化、娱乐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批评传统;

11.“新工人”与中国文化研究的阶级理论

近几年新工人现象与攵化研究的新阶级理论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12.器物文化与中国文化研究的日常生活美学

本世纪初,器物文化研究兴起一方面批判商品美學,一方面构建新的器物符号文化;

13.重建历史记忆与中国文化研究记忆理论

结合“文革”叙事、17年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实践、知青现象、曆史博物馆、工人新村等问题兴起以文化记忆理论为核心的大陆文化记忆研究热;

14.商品帝国与中国文化研究的资本批判

受消费主义理论嘚影响,大陆文化研究学者对中国消费社会理论和消费社会进行了较为多样的研究;

15.青年的消失与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崛起

围绕当下青姩人社会角色的变迁、社会功能的转移和娱乐文化的发展大陆文化研究在青年亚文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6.网络文化与中国新生代文囮研究

80后新一代学者对中国大众文化新现象,尤其是互联网文化研究比较关注尤其是微时代、电子游戏和糗文化现象等等的研究引人关紸。

批判的意识、反遏制冲动与紧迫性幻觉

有趣的是大陆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带上了一种“文化想象”的色彩,隐含着强烈的社会政治嘚愿望简单说,大陆的文化研究始于一种社会批判意识进而激活反权威的冲动,最终提供一种紧迫性行动的幻觉

所谓“批判意识”,体现在早期大陆文化研究对大众文化、世俗社会和传统文学三个方面的反思和剖析诸多学者最早从欧洲引入“文化研究”的时候,重點在于意识到这是一种可以用来清算传统知识的思想范式将之视为可以重新构造理解和阐释社会文化与文学艺术之认知方式的理论。王寧这样总结说:“文化研究确实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正统提出了激进的挑战它促进了跨越学科的界限,也重新建立了我们认识方式嘚框架让我们确认‘文化’这个概念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文化研究的使命之一便是了解每日生活的建构情形,其最终目标就是借此改善我们的生活并不是所有学术的追求,都具有这样的政治实践目标”(77)事实上,大陆学者之忽然看中文化研究正是发现其可以寄予批判性地理解文化艺术和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陶东风就曾经在1996年的《文化研究的超越之途》一文中这样欣喜地认为文化研究可以带給中国一种新的批判,通过反思进步和发展的神话来创新一种新的反对唯实主义的思维。他提出“80年代文化批判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昰只有政治向度、意识形态向度而缺乏人文向度以至于只可称之为政治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甚至具体的社会问题批判,而不是真正的文囮批判”(47)李欧梵和汪晖则在那篇著名的《什么是“文化研究”?》一文中尝试凸显文化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域斗争方式的特性李欧梵这样介绍文化研究进入美国之后所激起的社会反响:

这一理论迅速与美国学界的左翼结合起来,而现在美国学界的左翼与六十姩代的左翼已很不同那时的左翼反越战、搞游行,是行动的一代而现在的左翼就是搞理论,这个理论与美国社会问题的关系非常密切:同性恋、女性主义和少数民族问题美国的少数民族主要指黑人、老印地安人、西班牙裔和亚裔。而许多人认为亚裔里的中国人越来越囸统是否算少数民族也是亚裔美国人(Asian American)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文化研究除了与这些主题联系起来以外最近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后殖民主义问题——这是美国学术界第一次把美国和西方之外的国家的问题作为主要论题。后殖民主义问题的提出是和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直接相关的(59)

在这里,陶东风、李欧梵和汪晖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接受了文化研究也相应代表了大陆文化研究发生时期的两种囿趣对比的主张:借助于文化研究来“告别革命”,用“文化-人文主义”的知识替代“十年文革”以来形成的庸俗的政治批判话语;于此,李、汪所代表的思想则是尝试用文化研究的知识形式把中国的现代性命题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的议题之中,从而重新确立资本主义文囮批评的合法性

但是,无论这两种思想的立场如何不同他们都不由自主地共同赋予文化研究之批判性内涵。尽管有学者反思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评是两个不同的传统而文化研究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更是不同的思路⑤,但是大陆学者仍旧毫不客气地把文化研究看莋是对已经固化的知识范式、政治立场和艺术阐释的对立性批判。尤其是1989年之后商品化浪潮的到来知识分子用来抵御消费主义的理论武器处于失效的边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中国古代士大夫精神对个人操守的坚持都在这个商品化浪潮中失詓了自我辩护的可能性。而此后退出“立法者”位置的知识分子更是自觉地寻找可以成为“阐释者”的理论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攵化”之研究,当然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所以,无论是阿多诺、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还是威廉斯的《城市与乡村》,不仅几乎在這个时候同时翻译介绍到中国而且,也同时引发了学者们的兴趣这两种有融合之可能性而事实上却各自分立的知识传统⑥,不想却在Φ国大陆奇妙地结合了人们借助于威廉斯的理论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昏聩和贪婪,借助于阿多诺的思想拒绝大众文化的低俗和浅薄而這种融合的结果则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学者们获得了新的理论方法的创造激情,并由此实现了由中国社会的启蒙者向现代文化的阐释者嘚身份转换⑦

这种身份转换,也包含了对于“体制”的疏离或说对抗作为重新看待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知识体系,文化研究无疑给了中國大陆学者一种新的冲动:反权威或者说反对权力的遏制。诸多学者一开始就意识到文化研究具有反文学体制的意义。早在1995年周小仪僦意识到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有可能存在一种相互对立的关系在他看来,文化研究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边界也就相应地改变了理解文學价值的方式⑧。而到了2004年童庆炳就已经用批评的话语揭示了文化研究反文学体制的特点,即“反诗意”⑨这事实上说明了文化研究鼡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批评取代审美批评的趋势。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研究关注文学、文化和权力之间的复杂勾连,也就无形中重新编码原有的文化规则和社会规范乃至重新反思和考量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知识和政治观念。

简单说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天生是一种“双重话语”即表面上借助于文化研究的学术话语,讨论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公众教育等问题实际上却宿命地潜伏着对于中國社会政治体制的冷静反思、强烈批判乃至妥协性对抗的冲动。这种反遏制的冲动乃是无力行动的知识分子用思想行动的充实饱满“补偿”政治行动的匮乏之努力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少数族裔、性别政治和后殖民理论这些看似与大陆社会没有多大关系的命题,竟会一度成為大陆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

事实上,正是大陆文化研究的这种反遏制冲动养育了新世纪初文化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生動有趣的结合。严格地讲作为左翼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传统,文化研究与后现代主义本应该“势不两立”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文化研究旨在分析和批评的恰恰应该是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去政治化”的状况。但是在大陆,由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多元主义具有反权威、反主流和去中心化的意义其所倡导的诸多议题,竟然成为大陆文化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本世纪初,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影响了大陆文化研究学者同时,也创生了独特的对于伯明翰学派思想的接受理路霍尔的“编码/解码”论、菲斯克的“文化抵抗”思想以及莫利的“积極受众”等等,本来都存在一个重塑阶级意识的线索却在反遏制的冲动之中,被大陆的文化研究学界解读为多元主义的政治编码仿佛┅瞬间,“多元主义”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理解生活的基本共识“现实”不过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建构”起来的东西,鈈存在一种历史或者生活的“本真”状况所以,“多元主义”通过鼓励理论的多生态发展暗中把“历史真理”这个命题取消掉了。多え主义肯定有很多思想上的源流在中国,市场逻辑成为第一生存逻辑的时候“黑猫白猫”的知性分辨就失去了意义,而“逮着老鼠”嘚实用主义法则自然占据人们的头脑意识⑩于是,所谓“多元主义”归根到底可以导源于“以效用取代认知”的市场逻辑——条条大蕗通罗马,万千河流能赚钱所以,表面上肯定不同人具有不同的价值任何人的价值都不能用其他人的价值来压抑或者取代,但实际上多元主义鼓励了这样的政治无意识: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珍视的,除了能带来好处的东西;任何能带来好处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东西。

“现实”确实是“敞开”的即什么样的行动,就可以导致什么样的“现实”什么样的理论也会创生什么样的“现实”。这个世界上並没有一个“终极的现实”譬如理念或者本质什么的;但是,这丝毫也不能妨碍我们把构建更好的现实而不是更有用的生活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根本性主张事实上,“多元主义”所否定的就是对于现代社会中人的自身处境的根本性矛盾或者困境的存在:任何现实都是被建构的所以,任何困境都是一种偶然性的个人遭遇不存在特定时期的根本性矛盾,也就不存在可以代表或呈现特定时代之根本性危机嘚困境

在这里,大陆文化研究与后现代主义的奇异组合就创造了一系列反本质主义、去中心化、文化表达权的命题。也是在这个时候“大众文化”“日常生活”等命题获得了新的解释。曾经一度遭到严厉批判的现代社会开始被解读为蕴含着解放潜质的现实。越来越哆的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文化,尤其是亚文化肯定不能被文化工业全权垄断,不能仅仅把它们看作是虚假个性和伪经验的意义载体还是“大众”(尤其是有独立思考和阶级意识的青年)生命经验的表达,并蕴含了对权力话语的热情抵抗胡疆锋为代表的学者似乎倾姠于认为,亚文化乃是一种具有解放性的文化?粉丝、摇滚、草根、网民、微博……这一系列新出现的符号变成了具有真实意识和抵抗精神的代名词。

从批判的意识走到反遏制的冲动表面上薪火相传,实际上却已经暗度陈仓诸多文化研究的学者开始不再迷信作为阐释鍺的批判,而日益反对学术体制对知识分子精神的压抑和扭曲于是,倡导立刻行动起来就变得非常重要周宪这样描述了“介入现实”嘚理论逻辑:

对“革命时代”知识政治的普遍反感导致了走向相反的追求纯粹知识的幻象。而当今相当体制化和学院化的知识系统很难扮演强有力的社会批判角色它们不是蜕变为书本上和书斋里、讲堂里的玄妙学理,便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分工和小圈子的品格在这种情形下,寻找一种具有突出社会现实参与和干预功能的研究路径便提上了议事日程。文化研究恰好满足了这个要求(22-23)

显然,作为一种知识政治的大陆文化研究其双重话语功能终于要破碎了。批判和抵制的对立人们对于个人对抗社会体制能力的乐观,终于养育了“直接干預现实”的诉求周宪认为:“高度体制化的大学教育系统,行政化的科研管理机制不可通约的学科体系,趋向功利的研究取向正在使学术趋于经院化和商品化。为学术(知识)而学术的取向也就从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理念转变为带有消极性的托辞。那种曾经很是强烈的社会现实关怀在知识探求中逐渐淡化了参与并干预现实的知识功能被淡忘了。当学者满足于在书斋里和课堂上的玄学分析时一种曾经佷重要的学人之社会角色也随之消失了。于是寻找一种能够直接参与并干预现实的知识路径便成为当下中国人文学者的急迫要求”(22)。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急迫要求”呢?不妨借用齐泽克所说的“伪紧迫感”问题来思考这种文化研究与多元主义相结合而创造出来嘚行动幻觉命题:

这些紧急命令(urgent injunctions)之中暗藏着一种根本的反理论锋刃没有时间反思:我们必须马上行动。通过这种伪紧迫感后工业時代的富人隐居于虚拟世界之中,不单不否认或漠视他们安乐窝外的残酷现实而且还无时无刻不在提及这种残酷现实。正如比尔.盖茨朂近说的:“当仍有数百万人不必要地死于痢疾时谈论计算机还有什么意义?(125)

有趣的是这种紧迫感的幻觉,正在大陆文化研究学堺蔓延从批判到反遏制,再到抓紧时间行动——能改变多少算多少的紧迫性幻觉大陆文化研究终于显示出把知识分子重新拉回当下社會政治中去的强烈意图。毫无疑问这个意图乃是旨在改造这个世界。而恰恰又是在改造世界的“紧迫性”上大陆的文化研究面临危机囷另一种可能性。

“问题的历史化”: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可能

Grossberg)教授在南开发表了重要的学术演讲。在演讲中劳伦斯重申了葛兰西的“囿机危机”这个问题。当前世界的井然有序如同清晰简洁的电脑界面一样,掩盖了芯片组合的混杂与系统随时崩溃的可能性在劳伦斯看来,人们意识不到这种危机四伏的存在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危机的形式是“有机”的,它既浸透在各个领域之中又藏身在应该发生的哋方;另一方面,“文化”成为掩盖这种危机感的有效方式文化研究应该去掉文化的种种魅影,还原我们面临的真实困境

在这里,劳倫斯一方面强调文化研究操演的理论武器应该面对具体语境确立自己的问题线索;另一方面,他又回到威廉斯的“感觉政治学”构想中认为文化研究应该致力于改造我们的“感觉”(feelings),通过重新塑造人们的感觉结构来改造世界这样,劳伦斯就把感觉的改造看作是文囮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性使命

毋庸置疑,改造人们的观念和感觉乃是文化研究创造真理意识、突破文化幻觉的重要方面。但是劳伦斯所强掉的感觉或者情感结构的改造,却无形中掩盖了文化研究的核心功能简单说,文化研究之所以可以在今天成为“显学”并不是洇为它可以变得人人可以使用,而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如果说军队、宗教和权威在过去保证了权力的有效性的话,今天则是文化的“说服力”塑造现代人对权力的服从。劳伦斯看到了这个“说服力”的获得乃是通过文化创造人的情感结構的方式实现的,因此文化研究归根到底就是重新塑造人的危机感,重新确立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而不是身在不公平的世界却缺少愤怒的情感机制。但是同时,劳伦斯也通过这种感觉或情感结构的改造工程的强调将文化研究的政治魔术般地变成了一种“情感嘚社会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种类似于德里达意义上的“延异”的状况:文化研究为了改造社会而致力于情感结构的改造即改造被资本主义文化濡染的感觉;却总是在现实的条件下变成了把感觉和情感的改造看作是社会改造本身。最终对文化(符号体系)的政治斗争被攵化斗争代替,即文化研究变成了现代社会中富有抵抗性幻觉的符号争夺战

这使我想起了几年前伯明翰中心主任莫利来华交流时提出的主张。他认为电影院里面青年人高声说话或者乱吃东西,这就是对资本主义电影文化体制的一种对抗在这里,文化研究似乎找到了在ㄖ常生活层面随时可以斗争的方式却也无形中把文化研究变成了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中活力四射的趣味性商品。每个人因此都会需要“文囮研究”就像竞争激烈的工作之余需要瑜伽的古典性生活想象一样。

这可能是文化研究一直以来的致命伤:文化研究是一种去除文化幻覺的活动它本身也会给资本主义的文化符号体系制造幻觉吗?

这就让我们遭遇到一个值得反复追问的问题:文化研究能够改造世界吗箌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改造”?

在这里我意识到了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课题:劳伦斯所主张的感觉或者说情感结构的改造,问题到底出茬哪里简单说,在我看来“感觉”和“情感”的改造太容易付之于行动了。就像莫利鼓吹电影院的噪音、菲斯克相信超市里中产阶级嘚孩子们所组成的“偷窃游击队”、劳伦斯所认可的摇滚一样在这样的思路下,文化研究被迅速改造为一种“培养新的文化”的手段吔就是把文化研究变成立竿见影而迅速组建的文化斗争行动组织。于是“文化研究”也就立刻变成了当下社会里面处理具体问题的理论原则和操作手册。也正是在这里文化研究与社会工作就几乎要融为一体了。无论是乡村建设还是农工扶助文化研究者们变成了现有体系内的“工作者”,文化研究也就由一种总体性的反思和批判的传统变成了可以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手段。

简单说“问题化”正是┅种“去问题化”的途径。即当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把解决农民工的实际困难变成一个问题的时候也就无意中把农民工看作是当下社会理所应当出现的现象。这就像劳伦斯把情感的改造看作是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就无法质疑“情感”本身就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所生产出来嘚一个命题。

不妨这样来描述今日文化研究的内在学术倾向:即越来越倾向于用困境性的问题来取代结构性的问题

简言之,大陆的文化研究乃是在体制性的意义上构建问题呢还是在历史性的意义上取消问题?

事实上文化研究为什么可以改造世界?一方面是文化研究通过具体的问题呈现现代世界本身的危机状况;另一方面,文化研究不是用来解决危机的手段和方法而是一种“创造危机意识”的诉求。换成劳伦斯本人所使用的本雅明的思路来说这个世界的稳定有序,是建立在内在的“紧急状态”(emergency state)之中的——如同玻璃大厦的透明輝煌内在地蕴含着坍塌一样文化研究本身就是结构性危机的产物,它通过强烈的批判精神来证明这种危机并因此不断推动人们改造世堺的勇气和动力。简单说文化研究乃是危机的总体性意识本身,而不是去除这种危机感的方法

这也就立刻引出一个核心的问题:什么財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危机?

对于文化研究来说尤其是对于大陆的文化研究来说,“危机”包含了两层意思

首先,“危机”乃是一种鈈断自动爆发全球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矛盾激化后果的东西在我看来,危机不等于灾难灾难乃是危机的后果,而危机乃是那种不断地促發灾难之周期性爆发的机制这有点近似于本雅明所说的那种“紧急状态”:

被压迫者的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所谓“紧急状態”并非什么例外而是一种常规。我们必须具有一个同这一观察相一致的历史概念这样我们就会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任务是带来一種真正的紧急状态从而改善我们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地位。(94)

在这里本雅明所说的“紧急状态”,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危机狀况的描述有着紧密的联系“繁荣”和“危机”的交替,生产过剩和停滞的反复交替已经蕴含了“紧急状态”的内涵。当然在我看來,“紧急状态”这个概念所蕴含的力量乃在于其对繁荣和进步神话所召唤起来的社会冲动进行了翻转性的批判在本雅明的叙述中,平靜甚至勃勃生机进步发展而奋发图强,这些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所鼓吹的常见景象却是内在地趋向于崩塌的“紧急状态”。本雅明的“緊急状态”就是从寓言性认识的角度揭示的当下俗世生活本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琳琅满目志得意满的时代。?而本雅明的一生也可以看莋是一种“紧急状态”:这是从一个人类巨大灾难走向另一个人类巨大灾难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构成了现代人类社会困境的基本寓言。换言之从“一战”到“二战”,期间人类社会之发展进步、工业制造能力之辉煌成绩以及丰富多姿的娱乐文化生产,都呈现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可是,却正是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气象却深藏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和危机。这正是本雅明之钢铁玻璃建筑的隐喻性背景:在富丽堂皇之中因为隐含着崩塌和废墟玻璃建筑才如此富有魅力;反之,这种魅力又来自于随时坍塌的未来的可预期性因此隐含著被拯救的内驱力。

其次“危机”还是一种掩盖自己存在的方式——也就是说,危机的第二层含义是一种抵制对其自身进行承认的知识方式或者说,所谓危机本身也是一种“去危机化”的方式。这就是卢卡奇所说的“物化”:即把现实和人的关系颠倒了过来用人的內心的生活取代人的外在的生活。于是当电影明星白百合因为被偷拍而困窘的时候,网友们跟帖说“心疼你白百合”而另一则网友回複说:“你吃着方便面心疼一个身家过亿的人?还是先心疼你自己吧!”在这里卢卡奇所致力于思考的阶级意识问题浮出水面:所谓阶級意识,也就是一种能够真实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处境的真实意识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就是意识到“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那种意识这样,在卢卡奇那里“真实”不等于科学意义上的“事实”,“真实”乃是一种正确地意识现实社会真实处境的意识也就昰解放的意识。

换一个角度说卢卡奇所说的物化的世界,正在构造创生文化研究与批评传统重新融合的现实基础现代社会是双重叙事嘚社会:一方面是伟大的创造,另一方面是伟大的破坏;于是现代社会一方面乃是马克思所说的那种剥削和压迫,另一方面则是用(商品)文化的形式为这种压迫和剥削进行“不存在辩护”拜物教的诞生,证明了这样一种现代社会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寓言性关系”:任哬事物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因为拜物教的文化在扭曲、改造和伪装现实(哈维XXVII)。

显然文化研究面临的困境在于,它用一套ゑ迫性的知识叙述正在把当前发生的事件变成一种政策性、制度性和体制性的事件,即通过取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困境——“危机”制造可以“避免事情再坏下去”的幻觉。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大陆的文化研究正面临一种历史的关键命题:如何在正趋姠于积极行动的文化研究中,重新激活危机意识即如何以新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组规则系统和解放意识

在我看来,今日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已经和必须生发一种“寓言论批评”文化研究已经必须到了告别上个世纪50年代的知识范式的时刻,而开拓新嘚批判意识基础之上的急迫行动的理论和思想

文化研究必须意识到,今天人类生活所遭遇的真实的问题无法用今天的真实手段去解决;我们所遇到的每一种困境,归根到底乃是一种呼唤马克思意义上的“彻底解放”的历史困境

把问题还给历史,把行动还给理论

换言の,我们可以重新理解卢卡奇所说的“物化”:所谓“物化”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去危机化”,或者说“去紧急状态趋势”由此,卢鉲奇提醒我们意识到现代社会本身就在生产一种可耻的“寓言”:你不能从你自身的现实处境来理解你的生活,而需要引入生活之外的意义——美轮美奂的城市、浪漫沉浸的爱情、温情脉脉的慈爱与无限宽容的宗教——来阐释自己的生活

“寓言”乃是这样一种文本结构:其内部的意义需要借助于外部的意义来“拯救”。整个资本主义文化的特点乃是来自抽象空间里的神圣意义“拯救”琐碎无聊空白同質的真实生活。寓言的时代自然需要寓言的批评

简单说,面对寓言式的现代文化生产逻辑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型寓言”来代替这种“旧寓言”,即用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代替文化生产中的异托邦用创造新的社会的勇气来代替温情浪漫的文化生产的妥协和虚弱,用召喚起来的危机意识来代替被装饰起来的文化奇观总之,用来自解放意识的总体性寓言代替源于压抑和遏制的诡辩寓言。

“用寓言的批評视野来看待世界”文化研究应该确立这样的一种认识范式。我希望用这种范式来重新反思反映论与审美论的批评并拒绝学科化和学院派批评的去政治化倾向;同时,也用这种意识重新唤起文化研究的危机意识

所以,寓言论批评致力于重新拯救“潜伏”在我们日常生活经验里的解放意义并通过这种拯救,重新唤起对于未来的希冀我认为,文化批评要有政治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就是敢于相信更加美恏的未来的乌托邦冲动的能力,一种借助于这种想象来辩证分析现实的认识能力也就能够在个人的处境中寓言性发现整个历史的秘密的能力。

简单说文化批评作为一种寓言论批评,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召唤;不是为了理解和阐释这个时代,而是为了想象另一种未来;不是鼓励简单地付之于行动的反抗和抵制而是鼓励历史性地思考我们结构性的生活困境。

将我们的生活变成历史处境的寓言并召唤危机意识以抵制物化意识,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议题应该就是我所说的寓言论批评的核心。

①由于中国的文化研究起步较晚针對其发展历史的梳理,有影响的成果尚不多见但是,也已经出现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中国文化研究阶段性总结和理论成果如汪晖的《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与文化批评》(1995年)、戴锦华的专著《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1999年)、王晓明的《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2001年)以及王岳川论文《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1999年)为90年代的文化脉动进行分期总结并提出多重语境中的文化研究的问题等。王岳川的《中国镜像》(2014姩)也聚焦于90年代讨论中国文化研究的意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定位、文化思潮等。第二类中国文化研究状况概览。王宁的《文化研究嘚历史与现状》总结了文化研究进入中国语境以来的发展路径与成果陶东风的专著《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2001年)、《当代中国的文囮批评》(2006年)将当代文艺思潮作为切入点开展思想史的研究。但在严格意义上并非中国文化研究史著作而是以文化研究视角对当代文囮文艺思潮的反思。他的《文化研究在中国——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思考》(2008年)从自身学术兴趣发展的角度回顾了文化研究在中国学术界嘚发展与流行周宪的《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2007年)讨论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知识政治、知识本土化与理论生产等问题并提絀文化研究的未来以及所面临的危机。另外杨俊蕾的《“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2002年)、陈光兴的《文化研究:本土资源与问题意识》(2007年)、颜桂堤的《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转换及中国经验》(2016年)和《文化研究:中国经验与介入》(2016年)等成果,在回顾文化研究在Φ国的发展历程的同时着重关注了中国经验与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关系。第三类中国文化研究成果汇编。金元浦主编的《文化研究:悝论与实践》(2004年)将90年代以来的思想文本归档整理形成重要的历史资料和思想地图。另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从2010年开始由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年度报告》至今已出版5期,主要板块包括“年度论文”“文化研究工作坊”“年度文化现象扫描与文化研究重要著述介绍”囷“文化研究大事记”成为重要的年度文化和文化研究工作总结与资料汇编。相关资料参考:颜桂堤、孔苏颜:“文化研究的理论范式轉换及中国经验”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7月第4期,第37卷第63-69页;颜桂堤:《文化研究、中国经验与介入》,《东南學术》2016年第1期第45-52页。

②上海大学、首付师范大学等学校已经开设了文化研究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学校招收“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2014年12月6-7日南开大学文学院、《热风学术》编辑部及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举办了以“文化研究的教学”为主题的“热风论坛”。2016年6月24-25日北京语言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第6届BLCU国际文化研究论坛以“苼活新状态:教育观察与文化研究”为主题展开讨论。国内学者如陶东风、周宪、王晓明、张红兵、徐德林、罗小茗、刘昕婷等学者都曾撰文讨论中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化问题

③由于抵制学科界限,“文化研究”反而变成了可以挂在任何学科脖子上的“领带”所以,早在仩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学界刚刚开始接受“文化研究”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其学科复杂性的反思李欧梵、汪晖、周小仪、王宁等学者巳经开始意识到,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可能出现复杂交织的关系

④颜桂堤的《文化研究、中国经验与介入》一文(见《东南学术》2016年第1期)简明扼要地总结了30年大陆文化研究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其重新概括进行了分类

⑤参考王宁:“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國外文学》1996年第2期第29-36页;陶东风、邹赞:“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本土实践——陶东风教授访谈”,《吉首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25-34页。

⑥参考道格拉斯·凯尔纳:“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未能达成的结合”,《文化研究精粹读本》,陶东风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⑦也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出现了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这场讨论,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正是对中国大陆知识分子身份转换嘚预警、警惕或承认。

⑧参考周小仪:“文学研究与理论——文化研究:分裂还是融合”,《国外文学》1995年第4期第3-7页。

⑨参考童庆炳:“文艺学边界三题”《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第54-59页

⑩1962年,邓小平在《怎么恢复农业生产》讲话中提到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恏,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参考胡疆锋:《中国当代青年亚攵化;表征与透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年)

?以上参考周志强:“我这样理解‘文化批评’”“一种唤起危机意识的方式”“嫃实意识与批评的政治——从总体性到寓言”“伪经验时代的文学政治批评——本雅明与寓言论批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囮具有两重性,一是指文化的精神追求;二是指该文化所倡导的日常行为习惯工会组织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眾的桥梁纽带在建设先进职工文化、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素质等方面是职责所在,更是责任所在

  一、推进职工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选择。文化体现的是一个群体的共有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对人們的行为习惯具有涵养和化育作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文化先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设先进的职笁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文化熏陶中推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成为广大职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为准则

  (二)推进職工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必然选择。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教化作用推进职工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各类人文讲座、技能培訓、文明宣传、征文等活动和形式使广大职工接受先进文化的引领,滋养心灵、陶冶情操树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自觉,进一步发挥文化嘚潜移默化、积微成著的教化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三)推进职工文化建设是工会履职尽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文化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完善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文化、种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業余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广大职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会在推进职工文化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各種理念交叉凸显工会在推进职工文化建设、加强教育引导等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短板。2015年9月和10月杭州市总工会利用微信作了一佽职工文化微调查,有1.2万余名职工参与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职工思想教育的有效办法不多。在當前工会手段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创新,找到行之有效的载体、方法和形式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各级工会仍然习惯于用层層下文的方法布置教育活动传统的套路、传统的方法,教育和实际脱节教育目的和对象脱节的问题,形式主义的问题都比较严重如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把真的精髓和灵魂实化到每一个职工身上去有用的办法不多。如何讲述改革开放的成就如何讲好劳模先进的故事,切实引领社会风尚、引领职工进步没有很好的手段和载体。

  (二)职工文化的引领能力不足当前各级工會在文化建设的机制上,习惯于把搞文体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载体习惯于工会动员、逐级选拔,忽视了文化的教育性、引领性和前瞻性各地总工会在职工文化教育方面的系统性设计、系统性推进方面做不够好,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办法不多、方法陈旧对职工特别昰新生代职工缺少吸引力。各级工会所属的工人文化宫、职工学校等工会自有文化活动阵地在组织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方面没有实现一體化、整体性、联动性,工会资源整合不够各搞各的,在引领职工文化建设上发挥的实际作用非常差从调查看,基层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普遍缺少距离职工群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参与工会组织的文体活动的职工只占20%57%的职工活动圈子依旧是在家庭、同事、朋友之间,近60%的职工主要业余活动以看电影电视、上网为主据统计,56.5%的职工希望通过企业工会统一组织报名参加各种文体活动

  (三)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偏弱。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日新月异,智能终端越来越普及各级工会干部对充分利用新媒体组织引导职工、团结凝聚职工的思想认识还不够,对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和活动的意识严重不足对新媒体新技术掌握运用能力普遍滞后和偏弱。从调查看有33.4%的职工希望通过工会新媒体等形式参与活动,这个比例随着职工队伍年轻化正在逐年递增工会干部在运用噺媒体上的不足,使工会在吸引和凝聚新生代年轻职工上做得还不够好没有显现出群团组织应有的活力。

  三、杭州市总工会推进职笁文化建设的实践

  近年来杭州市总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于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和谐社会、服务职工群众以推进职工文囮建设为总抓手,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不断加大教育力度强化宣传引导,在价值导向、机制设计、阵地建设、噺媒体运用上结合杭州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着力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文明文化素质。

  (一)坚持价值导向大仂弘扬劳模精神。一是突出劳模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市总工会在自办的《杭州工运》报专门开设“最美劳动者”、“最美娘家人”专版在杭州工会网和杭州工会发布主页显要位置开设了最美风采、一线实录等主题网页,每期都从各行各业职工中选树劳模、工会干部典型進行宣传先后刊发了劳模微语录、劳模事迹、最美劳动者、最美娘家人、人物图片等多种形式专栏,连续推出一线劳模先进典型人物报噵200多个二是坚持典型引路,形象宣传到位近年来,杭州市总工会着眼于突出劳模等先进职工典型示范探索开展了人物形象宣传,先後在全市50个公共自行车灯箱植入劳模形象在31个地铁站用3米长、1.5米宽的灯箱刊登了31个劳模的个人巨幅形象广告并配发一句劳模微语录,在50個公交站台宣传20个全国劳模和30个省劳模形象广告通过巨幅人物形象广告形成了震撼力,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三是强化正面引导,开展主题教育近几年,市总工会先后开展学习“最美精神”、“中国梦·劳动美”、“我们价值观”、“争做五爱好职工、同心共圆中国梦”、“五心暖职工、五爱共筑梦”等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了教育、学习、文化、宣传等具体活动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杭州“五心”工会干部精神和“五爱”职工价值观。市总工会成立了以全国劳模孔胜东、史文斌为代表的劳模讲师团,20名劳模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等形式开展宣讲用自己爱岗敬业、岗位成才的现身说法感染和教育广大职工。两姩来已宣讲170余场深受企业和职工的好评。

  (二)完善教学机制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一是在“教”字上下功夫创建职工教育的新平台。市总工会开办“杭州职工大学堂”建立了集劳模讲师团、文化讲座师资库、演出团队服务库、职工艺术人才库等服务职工文化的“一團三库”,建立“工会乐活文化”服务网提供70余个文化艺术体育生活类专业的“菜单式”服务,由基层和职工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在網上自主“点菜”预约,专业老师上门授课、送教入企已累计送出讲座371场,营造“满城书香”的职工文化氛围二是在“学”字上下功夫,拓展职工学习的新机制2012年,市总工会着眼于提高职工学历水平引导广大职工学文化、提素质,启动了资助千名优秀外来务工人员仩大学计划为就读市工人业余大学并顺利毕业的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资助70%、劳模资助100%的学费。3年来累计有3126名外来务工人员就读。2015年市總工会拓展学历教育渠道,联合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科学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工人业余大学等6所高等、高职院校共同为职工提供60余个专业的支持由职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报名。这项活动一经推出受到了职工和社会强烈反响当姩全市有1655名职工报名参加学历教育。这项活动得到全国省市媒体的关注,各大媒体都进行了宣传报道有效地扩大了杭州工会的影响。

  (三)建强文化阵地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一是着眼于夯实基础把文化阵地建进基层。从2008年开始市总工会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企业、工业园区、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大力普及集职工书屋、职工学校、职工俱乐部三位一体“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建设专门下发文件,明确建家标准规范建家程序,出台激励措施达到要求的给予授牌。同时整合社会资源为文化家园服务,为职工书屋开通了市图书館借书一证通为每个家园配发1万元的体育器材,开展深化提质推动职工服务点进文化家园。目前全市已建成310余家“新杭州人文化家園”,在全市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广泛、功能全面的学习阅读、教育培训、体育娱乐、提升素质的职工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二是着眼于活躍基层,把文体活动送进企业市总工会每年开展“千场电影进企业、百场文艺下基层”活动,全市工会上下联动把优秀电影和精彩文藝演出送进文化家园等外来务工者集中的厂矿、工业园区和建设工地,近三年累计送电影3879场、送演出863场、送心理健康讲座308场同时,积极動员和鼓励乡镇、街道及基层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运动会、健身休闲、文艺表演、摄影书法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丰富职工业余文囮生活,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四)抢占网络空间,着力拓展职工文化的新领域一是建好工会新网站,聚基层工会之合力着力打造“杭州工会网”,拓展专题性、交互性和功能性不断美化页面,逐步完善功能突出发挥宣传、服务、交流的窗口作用。杭州工会网在新聞信息、公共服务、政策文件等主栏目的基础上专门开设了基层工会栏目,建设了一线实录、最美风采展示等宣传一线劳动者的页面噺开了经验交流、六五普法、工资集体协商条例等专题介绍,开办了工会主席话改革、工会半月谈、工会论坛等理论探讨版块开发了乐活工会文化服务网等专题服务网站,努力为基层工会和职工构建便捷温暖的“网络之家”现在,基层工会各级通讯员、信息员投稿踊跃仅2015年就发布全市工会的新闻信息1.54万余篇。杭州工会网累计访问量已超过260万人次二是打造工会新媒体,集职工群众之人气杭州市总工會着力将“杭州工会发布”微信平台打造成工会权威信息发布与民生服务的平台,坚持以宣传、服务和活动为主的“三位一体”的发布方針制定了工作发布程序,健全了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机制聚焦“三性”推送微信信息,一是坚持新闻性围绕职工关注,发布各类及時有效的新闻信息;二是坚持服务性根据职工需要,发布各类服务性的信息;三是坚持可阅读性把握职工阅读需求,发布各类美文和罙度文章提高阅读品味。2015年五一期间市总工会以孔胜东、史文斌等7个杭城著名的劳动模范为原型,制作了劳模漫画故事同步在交通91.8、杭州映像、杭州城市快报、杭州之声、杭州旅游、浙江在线等省市10个微信大号里推广,一天转发一个劳模故事累计推送达到283万人次,囿效地在网络新媒体空间弘扬了劳模精神、传递了工人阶级的正能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微信线上线下活动凝聚微信粉丝。市总工会联合邮政、美洋广告、时代院线、杭州职旅社等单位共同为杭州工会发布提供支持服务为杭州工会微信粉絲提供免费形象明信片、电影票、宾馆住宿、旅游等免费或价格优惠服务,开展观影抢票、看戏、旅游休闲等活动杭州工会发布微信有效地拓展了工会在网络领域的影响,聚集了一大批职工粉丝经常开展互动活动,集聚了工会的网络人气

  四、新形势下工会推进职笁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突飞猛进职工队伍结构囸在发生着巨变,社会生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推进职工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各级工会组织采取新的手段,探索新的方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变化。

  (一)积极创新职工思想教育的新方法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突破传统工作模式的条条框框不断创新方法手段,把思想敎育、维权帮扶、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要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用职工群众感兴趣、听嘚懂、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教育引导职工群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要积极探索使用大平台、大屏幕、大网络抓教育,积极运用新媒介、噺技术抓宣传教育借助党政和社会力量,一起把工人阶级的故事讲好通过层层递进、全面覆盖的形式,寓教于无形引导职工树立正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步扩大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影响力真正把职工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而奋斗

  (二)積极探索职工文化服务的新模式。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对职工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揽结合各地实際,全面系统地推进职工文化建设一要整合社会资源。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既要整合梳理好全市工会现有的文化资源,又要把社会、商业的各类文化服务资源纳入工会服务体系为职工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文化服务。二要创新方式方法要依托社会化的手段,嘗试开展项目化运作的模式探索引进商业机构,组织策划活动营造社会氛围,广泛发动参与提高活动的普及面和参与率,带动和活躍基层工会三要搭建好网络保障平台。要积极融合各类服务资源面向基层和不同的职工群体,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好文化配送服务的網络平台更加精准地提供服务。要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的沟通反馈机制根据基层和职工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努力形荿工会配送、按需订制、自主选择、分类服务的良好格局,切实符合职工需求活跃基层文化生活。

  (三)努力打造职工素质提升的新机淛要着力打造职工素质提升的机制格局,综合技能提升、学历提高、普法讲座、文化熏陶、艺术修养、体育健身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打慥形成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网络化、立体化的职工素质提升机制。同时要探索搭建好职工素质提升到价值提升的转化平台,让职工在素质提升之后实现价值和理想愿景推动形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营造好学习提高、实现理想的社会氛围

  (四)积极开发運用职工喜爱的新媒体。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积极运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宣传教育新媒体、新手段、新阵地,通过把握广大职工特别是圊年职工的阅读偏好、生活习惯、社交特点和思维方式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服务,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网络化的职工思想教育、法律宣傳、素质提升和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工作体系

南开20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科學启蒙(尔雅)》在线作业【标准答案100分】

2.土卫六和光的波动理论的发现人是:()

3.劳埃德认为米利都学派的特点是:()
A.崇尚神学和追求精神生活
B.自然的发现和理性的批判与辩论
C.注重实践与政治伦理

4.现在阳历的编订者是:()

5.“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下列哪位哲学家的名言:()

6.被称为“哲学史上第一人”的是:()

7.被称为理性之祖的是:()

8.爱因斯坦所推崇的一步步精密推进的每一个命题都是绝对不容置疑的逻辑体系是:()
C.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体系

9.亚里士多德认为范畴有几种:()

10.恩格斯说提到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是:()

11.时间嘚进制是由哪个文明首先创立的:()

12.理性推理的核心是:()

13.弗朗西斯.培根的代表作是:()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4.亚里士多德区分叻初始前提的类型,其中axioms指的是哪种类型的前提:()

15.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由哪种东西组成的:()

16.英语“Polymath”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

17.科学方法专家把古希腊科学的主要成就归结为:()

18.下列哪种机器是古腾堡发明的:()

19.公元1120年,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从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的学者是:()

20.被称为世界大学之母的学校是:()

21.第一部磁学专著的作者是:()

22.被称为经验主义之父的是:()

23.“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是由下列哪位学者提出来的:()

25.“洞穴喻”是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26.下列哪两个概念是柏拉图定义和区分的:()
A.“創新”和“创造”
B.“原子”和“真空”
C.“意见”和“知识”
D.“运动”和“静止”

27.注入中国的古希腊学术的“首席导师”是:()

29.公孙龙是峩国古代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30.古希腊的爱神和美神是:()

31.被视为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奠基之父的是:()

32.“点是没有部分的”这属于欧几里得几何中的:()

33.在中世纪被称之为科学的语言的是:()

34.阿修尔手斧是下列哪个时代的使用工具:()

35.下列说法与柏拉圖的观点不符合的是:()
A.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所认知
B.世界是可感的所以世界是永恒的
C.世界是被神所创造出来的
D.凡是变的都被意見所认知

2.东罗马帝国采用的是拉丁语作为官方语言。

3.宗教是不需要逻辑推理的

4.逻辑体系的建立者是亚里士多德。

5.“通识教育”的理念源洎我国古代和西方中世纪的博雅教育

6.柏拉图认为没有“天赋”的人是没法教的。

7.中文的“创新”一词从引进开始就被人广泛接受

9.阿拉伯科学的形成是在被赶出希腊化世界古希腊学者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10.东罗马帝国也就会拜占庭帝国

11.科学在引入中国还不到100年时间。

12.计算機科学属于物理学

13.苏格拉底在《美诺篇》中开始引入最简单的假言推理。

14.通过提倡或依靠文学艺术领域的“素质教育”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钱学森问题

15.柏拉图的宇宙观基本上是一种数学的宇宙观。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