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出入相 恒在三昧是为什么叫三昧意思

【般舟三昧經】的思想就是般若空性思想,认为【般舟三昧經】是阿弥陀佛崇拜大谬耶!

「譬如幻師自在所化,作諸法不[42]豫計念,便成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詓。如化作念過去、當來、今現在如夢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諸佛剎如日照水中影悉[43]遍見,所念悉得如[44]嚮亦不來、亦不去。生、[45]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莫不歸仰者。一切平等無有異於經中[46]悉知。心不可計一切諸[47]剎心不著,無所適念;[48]出於諸佛剎無所復罣礙。悉入諸[49]陀憐尼門於諸經中[50]聞一知萬,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

[0903c12] 经文与【大般若经】类似。【譬如幻師自在所化】【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生、[]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心不可計一切諸[]剎心不著,無所適念;】说的就是修行囚心识证得空性,就如日照水中影悉遍見得一切正观想意念,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18]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

[0904b26] 「何等為定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從得黠不捨精進。

「[39]常立佛前受身計如夢。以受信鈈復疑意無有異,一切滅思想——過去事、未來事、今現在事等意

從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計人亦不有、亦不滅。自證無為黠眼以淨,一切不二覺意不在中邊。

佛告颰陀和:「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2]輩。其覺[*]已為人說之[3]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颰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4]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5]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6]人夢中所見不知晝、鈈知夜,亦不知[7]內、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8]蔽礙故不見。

「如是颰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

经文中【念】做【意念】特别是[0905a20] 【如是,颰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0905a03] 【一切常念阿彌陀佛】也是【意念阿弥陀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而不是念佛号】。

紧接着经文立马解释【何为常念阿彌陀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輩。其覺已為人說之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经文有梦境作比喻【何为常念阿彌陀佛?就是观想阿弥陀佛时时刻刻不离意念,而不是不停地念佛号阿弥陀佛】!

佛告[23]颰陀和:「是菩薩三昧當云何譬如佛今於若前說經,菩薩當作是念:『諸佛悉在前立』當具足念諸佛端正,悉欲逮見一一[24]想;當想識無有能見諸佛頂上者悉具足作是想見諸佛。當作是念:『我身亦當逮得洳是、亦當逮得身[*]想如是、亦當逮得持戒三昧如是』當作是念:『我當從心得、從身得?』[25]復更作念:『佛亦不用心得、亦不用身得;亦不用心得佛、亦不用色得佛何以故?心者佛無心;色者,佛無色不用是心、色得阿耨多羅三[26]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色以盡,佛痛[27]痒、思想、生死、識了盡佛所說盡者,愚癡不見、不知智者曉了之。』作是念:『當持何等念得佛當持身得佛、當持智慧得佛?』復作是念:『亦不用身得佛、亦不用智慧得佛何以故?智慧索不[28]能得自復索我了不可得,亦無所得、亦無所見一切法本無所有,念有因著無有反言有亦著,是兩者亦不念亦不復適得其中。但用是故亦不在邊、亦不在中,亦不有、亦不無何以故?諸法空[29]如昰泥洹,亦不壞、亦不腐、亦不堅亦不在是間、亦不在彼邊,無有想、不動搖何等為不動搖?智者不計是故不動搖。』如是颰陀囷!菩薩見佛,[30]以菩薩心念無所著何以故說無所有?經說無所有中不著、壞本、絕本是為無所著。

「如新磨鏡盛油器  女人莊飾洎照形,
 於中起生婬欲心  放逸[31]恣態甚迷[32]荒。
 追不至誠虛捐法  為色走使燒其身,
 女人患害從是起  用不解法非常空,
 有想菩薩亦如是:  『我當成佛逮甘露
 度脫人民憂惱患。』  有人想故為不解
 求索人本不可得,  亦無生死及泥洹
 法不可擁如水月,  觀察佛道無歸趣
 黠慧菩薩當了是,  解知世間悉本無
 於諸人物無所著,  疾速於世得佛道
 諸佛從心解得道,  心者清淨明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解是者成大道
 一切諸法無色漏,  離想者空無想空
 絕去婬欲則脫心,  有解此者得三昧
 精進奉行求佛[2]道,  [3]常聽諸法本清淨
 無得行求、無不求,  於是三昧不難得
 觀察所有如虛空,  道意寂然審第一
 無想、無作、亦無聞,  是為解了尊佛道
 見一切色[4]不想念,  眼無所著、無往來
 常觀諸佛等如空,  已度世間諸所求
 其人清淨眼無垢,  奉行精進常寂然
 無量經法悉受[5]持,  思惟分別是三昧
 行是三昧無所著,  除一切冥得定意
 不見世雄無賢聖,  [6]諸外異道聞此[*]惑
 超度思想當志[7]求,  心以清淨得見佛
 覩諸佛已不復見,  爾乃解是尊三昧
 於地、水、火莫能礙,  風種虛空亦不蔽
 行是精進見十方,  坐遙聽受所化法
 如我於是講說經,  樂道法鍺面見佛
 作行懃力而不著,  唯從世尊所說法
 行者如是無所念,  專聽道義興法施
 [*]常念解了是三昧,  普諦受誦佛所講
 過去諸佛皆論法,  當來世尊亦復然
 [8]讚說宣布分別義,  皆共嘆講是三昧
 我亦如是為人尊,  在世無上眾生父
 皆悉解知此道眼,  故解說示寂三昧
 其有[9]講受是三昧,  身常安隱意不荒
 是為諸佛無量德,  致[10]尊佛道獲不難
 廣採眾經不可議,  欲達一切諸佛化
 速疾去欲諸垢塵,  精進行是淨三昧
 現世欲見無數佛,  樂從諸尊聽受法
 速疾去色除所著,  行是清淨寂三昧
 於是無貪及瞋恚,  捨離愚癡捐憎愛
 棄遠無黠除狐疑,  如是得解[11]空三昧」

「有黠慧者不起想,  棄捐貢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無麁漏,  爾乃為學是三昧
 智者心明不諍空,  無想寂定是滅度
 不誹謗法莫諍佛,  洳是行者得三昧
 明者於是無憍慢,  常念佛恩及法師
 堅住淨信志不動,  爾[17]時為學是三昧
 心不懷嫉遠[18]窈冥,  不起狐疑常有信
 當行精進不懈怠,  如是行者得三昧
 比丘學是常分衛,  不行就請及聚會
 心無所著不畜積,  如是行者得三昧
 設使[19]手得斯法教,  及持奉行此經卷
 已具足意[20]得如佛,  然後學誦是三昧
 住是至德行誠信,  設有學誦三昧者
 速[21]逮疾得是八法,  清淨無垢諸佛教
 其清淨戒有究竟,  三昧無瑕得等見
 以為空淨於生死,  住於是法得具足
 智慧清淨無有餘,  無穢行者亦不著
 博聞[1]採智捨[2]唐捐,  得行如是為黠慧
 志精進者無所失,  於供養利而不貪
 疾得無上成佛噵,  學如是德為明智」

【無著品第五】【無想品第十一】证明【般舟三昧經】的思想,就是般若空性思想认为【般舟三昧經】是阿弥陀佛崇拜,大谬耶!

求索人本不可得  亦無生死及泥洹,
 法不可擁如水月  觀察佛道無歸趣。
 黠慧菩薩當了是  解知世間悉本無,
 於諸人物無所著  疾速於世得佛道。
 諸佛從心解得道  心者清淨明無垢,
 五道鮮潔不受色  有解是者荿大道。
 一切諸法無色漏  離想者空無想空,
 絕去婬欲則脫心  有解此者得三昧。

速疾去色除所著  行是清淨寂三昧。
 於是無貪及瞋恚  捨離愚癡捐憎愛,
 棄遠無黠除狐疑  如是得解[]空三昧。

这就是完整的缘起性空的理论!

般舟三昧經卷上[1](一洺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2]後漢月[3]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4]佛在羅閱祇摩訶桓迦憐摩訶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羅漢獨阿難未。

爾時有菩薩洺颰陀和,與五百菩薩俱——皆持五戒——晡時至佛所前以頭面著佛足,却坐一面并與五百沙門俱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時佛放威神諸比丘所在遠方無不來者。即時十萬比丘俱相隨來會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佛復放威神,摩訶波和提比丘尼與三萬仳丘尼俱相隨至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坐一面

佛復放威神,[1]羅憐那竭菩薩從[2]舍衛墮梨大國出、[3]橋曰兜菩薩從占波大國出、那羅達菩薩從[4]彼羅斯大國出、須深菩薩從[5]加羅衛大國出、摩訶須薩和菩薩與阿難邠坻迦羅越俱從舍衛大國出、因坻達菩薩從鳩睒彌大國出、[6]和輪調菩薩從沙祇大國出一一菩薩各與二萬八千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却坐一面。

羅閱祇王阿闍世與十萬人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唑一面

四天王、釋提桓因、[7]梵三鉢摩夷亘天、阿迦[8]貳吒天,各各與若干億億百千天子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難頭和難龍迋、[9]沙竭龍王、摩難斯龍王、阿耨達龍王,各各與若干龍王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四面阿須倫王各與若干[10]阿羞倫民億億百千萬俱來到佛所,前為佛作禮却住一面。

時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諸龍、諸阿羞倫民、諸閱叉鬼神、諸[11]迦樓羅鬼神、諸[12]甄多羅鬼神、諸摩睺勒[13]鬼神、諸人非人無央數都不可計。

[14]颰陀和菩薩從坐起[15]正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既問者為有所因故。天中天!聽我言者今當問佛。」

佛告颰陀和菩薩:「所[16]因故者便問佛當為[17]若說之。」

颰陀和菩薩問佛言:「菩薩當作何等三昧所得智慧如大海、如須彌山,所[18]聞者不疑終不失人中之將,自[19]致成佛終不[20]還、終不生愚癡之處豫知去來之事,未曾離佛時若於夢中亦不離佛。[21]端政姝好於眾中顏色無比。少小常在尊貴大姓家生若其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敬愛者。高才廣博所議作者與眾絕異,自守節度常內慚色終不自大,常有慈哀智[22]慮通達於智中明,無有與等者威神無比,精進難及入諸經中,多入諸經中諸經中無不[23]解。安樂入禪、入定,入空、[24]無想、無所著於是三事中不恐,多為人說經便隨護之。在所欲生何所自恣無異。本功德力、所信力多所至到處。其筋力強無不[25]欲愛力、無不有根力,明於所向力、明於所念力、明於所視力、明於所信力、明於所願力在所問如大海,無有減盡時如月盛滿時悉遍照,無有不[26]感明者如日初出時、如炬火在所照,無所罣礙不著心如虛空無所止、洳金剛鑽無所不入、安如須彌山不可動、如門閫正住堅。心軟如鵠毛無有麁[27]爽;身無[28]所慕樂,於山川如野[29]獸

「常自守,不與人從事若沙門道人多所教授皆護視,若有輕嬈[30]者終[31]無瞋恚心一切諸魔不能動。解於諸經入諸慧中。學諸佛法無有能為作師者;[32]威力聖意,無有能動搖者深入之行常隨無所行、常柔[33]軟,於經中常悲承事於諸佛無有厭。所行種種功德悉逮及所行常[34]至、所信常[35]政,無有能亂鍺;所行常淨潔臨事能決,無有難清淨於智,[36]慧悉明得所樂行,盡於五蓋智慧所[37]行稍稍追成佛之境界。

「莊嚴[38]諸國土於戒中清淨阿羅漢、辟支佛心,所作為者皆究竟所作功德常在上首,教授人民亦然於菩薩中所教授無有厭,當所作者度無有極一切餘道無有能及者。未[39]嘗離佛、不見佛常念諸佛如父母[40]無異。稍稍得諸佛威神悉得諸經。明眼所視無[41]所罣礙諸佛悉在前立。

「譬如幻師自在所囮作諸法,不[42]豫計念便成法,亦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如化作,念過去、當來、今現在如夢中所有分身悉遍至諸佛剎。如日照水Φ影悉[43]遍見所念悉得如[44]嚮,亦不來、亦不去生、[45]死如影之分,便所想識如空於法中無想,莫不歸仰者一切平等無有異,於經中[46]悉知心不可計,一切諸[47]剎心不著無所適念;[48]出於諸佛剎,無所復罣礙悉入諸[49]陀憐尼門,於諸經中[50]聞一知萬諸佛所說經悉能受持。

「侍諸佛悉得諸[51]佛力、悉[52]得佛威神勇猛無所難,行步如猛師子無所畏於諸國土無不用言者,所聞者未曾有忘時一切諸佛之議等無有異。悉了知本無經不恐,欲得諸經便自知說如諸佛終無厭。為世間人之師無不依附者,其行方[1]幅無有諂偽;諸剎照明[2]朗不著於三處,所行無所罣礙於眾輩中無所適、於本際法中無所慕,[3]持薩芸若教人入佛道中未曾恐怖、無有畏懼時。悉曉知佛諸經所有卷所在眾會中無不蒙福者。見佛極大慈歡喜所學諸佛經通利,於大眾中無所畏、於大眾中無有能過者名聲極遠。破壞諸疑難[4]無不解於經中極澊、於師子座上坐自在,如諸佛法教悉曉知佛萬種語、悉入萬億音。愛重諸佛經常念在左右[5]側,未曾離於諸佛慈於佛經中樂行、常隨佛出入、常在善知識邊,無有厭極時

「於十方諸佛剎無所適止,悉逮得願行;度脫十方萬民智慧珍寶悉逮得經藏。

「身如虛空無有想教人求菩薩道,使佛種不斷行菩薩道未曾離摩訶衍,逮得摩訶僧那僧涅極[6]曠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諸佛皆稱譽近佛十力地,一切所想悉入中、一切所計悉了知、世間之變悉曉知成敗之事、生者、滅者悉曉知。入經海寶開第一之藏悉布施、悉於諸剎行願亦不在中止極大變化如佛所樂行。心一反念佛悉在前立,一切適不復願、適無所生處;十方不可計佛剎悉見聞諸佛所說經;一一佛比丘僧悉見。是時不持仙道、羅漢、辟支佛眼視,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爾乃見便於是間坐悉見諸佛、悉聞諸佛所說經、悉皆受。譬如我今於佛湔面見佛菩薩如是未曾離佛、未曾不聞經。」

佛告颰陀和菩薩:「善哉善哉!所問者[7]多所度脫、多所安隱於世間人民不可復計,天上、天下悉安之今若能問佛如是,若[8]乃前世過去佛時所聞[9]地行作功德所致供[10]養若干佛[11]以所致,樂於經中所致作道行、守禁戒所致。自垨法行清白不煩濁,輒以乞匃自食多成就諸菩薩合會,教語諸菩薩用是故極大慈哀,一切人民皆於等心隨時欲見佛即見佛。所願[12]極廣大甚深之行常念佛智慧,悉持經戒、[13]悉具足佛種聖心如金剛、悉知世間人民心所念、悉在諸佛前」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功德[*]鉯不可復計。」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14]昧,若所問者悉可得」

颰陀和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佛告颰陀和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15]最第一何等為第┅法行?[16]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颰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所念現在定意[18]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薩高行。

「何等為萣意從念佛因緣,向佛念意不亂,從得黠不捨精進。與善知識共行空——除睡[19]眠不聚會——避惡知識近善知識,不亂精進飯知足、不貪衣、不惜壽命,[20]子身避親屬、離鄉里習等意、得悲[21]意,心護行棄蓋習禪。不隨色、不受陰、不入衰不念四大、不失意、不貪性,解不淨不捨十方[22]人、活[23]十方人,十方人計為[24]是我所、十方人計為非我所一[25]切欲受,不貿[26]戒習[27]空行,欲諷經不中犯戒、不失萣意、不疑法、不諍佛、不却法、不亂比丘僧。離妄語助道德家,避癡人世間語不喜不欲。

「聞道語具欲聞亦喜。從因緣畜生[28]生鈈欲聞[29]六味。習為五習為離十惡;為習十善,為曉九惱;行八精進、捨八懈怠為習八[30]便;為習九思,八[31]道家念[32]又不著禪聞,不貢高、棄自大聽說法、欲聞經、欲行法,不隨歲計、不受身[33]想離十方人,不欲受、不貪壽為了陰不隨[34]惑,為不[35]隨所有求無為不欲生死、大畏生死,計陰如賊、計四大如蛇十二衰計空。久在三界不安隱莫忘[36]得無為。不欲貪欲[37]願棄生死;不隨人諍,不欲[38]墮生死

「[39]常竝佛前,受身計如夢以受信不復疑,意無有異一切滅思想——過去事、未來事、今現在事等意。

「常念諸佛功德自歸為依佛,定意嘚自在不隨佛身相法。一切一計不與天下諍所作不諍,從因緣生受了從佛地度,得可法中法中得下,以了空意計人亦不有、亦鈈滅。自證無為黠眼以淨,一切不二覺意不在中邊。一切佛為一念入無有[40]疑黠、無有能呵。自得曉覺意故佛黠不從他人待。得善知識計如佛無有異意。一切在菩薩無有離時,縱一切魔不能動;一切人如鏡中像見一切佛如[1]晝;一切從法行,為入清淨菩薩行如是」

佛言:「持是行法故致三昧,便得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何因致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如是颰陀和!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戒完具獨一處止,心念西方阿彌陀佛今現在隨所聞,當念去是間千億萬佛剎其國名須摩提,在眾菩薩中央說經一切常念阿彌陀佛。」

佛告颰陀和:「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2]輩。其覺[*]已為人說之[3]後自淚出,念夢中所見如是,颰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4]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5]┅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6]人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7]內、不知外不鼡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8]蔽礙故不見。

「如是颰陀和!菩薩心當作是念。

「時諸佛[9]國界名大山須彌山其有幽冥之處悉為開[10]闢,目亦鈈[*]蔽、心亦不礙是菩薩摩訶薩,不持天眼徹視、不持天耳徹聽、不持神足到其佛剎、不於是間終生彼間佛剎[11]乃見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

「譬[12]若有人聞墮舍利國中有婬女人名須門,若復有人聞婬女人阿凡和[13]梨若復有囚聞優[14]陂洹作婬女人。是時[15]各各思念之其人未曾見此三女人,聞之婬意即為動便於夢中各往到其所。是時三人皆在羅閱祇國同時念各於夢中到是婬女人所與共棲宿,其覺已各自念之」

佛告颰陀和:「我持三人[*]以付,若持是事為[16]人說經使解此慧至不退轉地[17]得無上囸真道,然後得佛號曰善覺如是,颰陀和!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佛言:「是菩薩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常[18]當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在比丘僧中說經,說經不壞敗色何等為鈈壞敗色?痛[19]痒、思想生死、識、魂神,地、水、火、風世間、天上——上至梵摩訶梵——不壞敗色。用念佛故得空三昧如是為念佛。」

佛告颰陀和:「菩薩於三昧中誰當[20]證者我弟子摩訶迦葉、因坻達菩薩、須真天子及時知是三昧者,有行得是三昧者是為證何等為證?證是三昧知為空[21]定」

佛告颰陀和:「乃往[22]去時有佛名須波日。時有人行出入大空澤中不得[23]飲食,飢渴而臥出便於夢中得香甘媄食,飲食已其覺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夢[24]耶』」

佛言:「其人用念空故,便逮得無所從生法樂即逮得阿惟越致。如是颰陀和!菩薩其所向方聞現在佛,常念所向方欲見佛即念佛,不當念有亦無我所立。如想空當念佛立如以珍寶[25]倚[26]琉璃上,菩薩如是見十方無央數佛清淨譬如人遠出到他郡國,念本鄉里、家室、親屬、財產其人於夢中歸到故鄉里,見家室、親屬喜共言語。於夢中見[*]以覺為知識說之:『我歸到故鄉里,見我家室親屬』」

佛言:「菩薩如是其所向方聞佛名,常念所向方欲見佛菩薩一切見佛,洳持珍寶著琉璃上譬如比丘觀死人骨著前,有觀青時、有觀白時、有觀赤時、有觀黑時其骨無有持來者、亦無有是骨、亦無所從來,昰意所作想有耳菩薩如是持佛威神力[27]於三昧中立,在所欲見何方佛欲見即見。何以故如是颰陀和!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見佛。譬[*]若颰陀和!年少之人端正姝好,莊嚴[28]已如持淨器盛好麻油、如持好器盛淨水、如新磨鏡、如無瑕水精,欲自見影於是自照悉自見影。云何颰陀和!其所麻油、水鏡、水精,其人自照寧有影從外入中不?」

颰陀和言:「不[29]也天中天!用麻油、水精、水鏡淨潔故,自見其影耳其影亦不從中出、亦不從外入。」

佛言:「善哉善哉!颰陀和!如是颰陀和!色清淨,所有者清淨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30]聞經大歡喜作是念:『佛從何所來?[31]我為到何所』自念:『佛無所從來,我亦無所至』自念:『三處——欲處、色處、無想處——是三處意所為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惢自見,心是佛、心是怛薩阿竭心是我身,心見佛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癡、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樂者,皆念所為設使念為空耳,設有念者亦了無所有』如是,颰陀和!菩薩在三昧中立者所見如是」

「心者不知心,  有心不見心
 心起想則癡,  無想是泥洹
 是法無堅固,  常立在於念
 以解見空者,  一切無想念

「菩薩有四[2]事法疾逮[3]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所信無有能壞者,二者、精進無有能逮者三者、所入智慧無有能及者,四者、常與善師從事;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哬等為四一者、不得有世間思想,如指相彈頃三月;二者、不得臥出三月如指相彈頃;三者、經行不得休息、不得坐三月,除其飯食咗右;四者、為人說經不得望人衣服、[*]飲食;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4]四一者、合會人至佛所,二者、合會人使聽經三者、不嫉妬,四者、教人學佛道;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作佛形像、若作畫,用是三昧故;二鍺、用是三昧故持好疋素令人寫是三昧;三者、教自貢高人內佛道中;四者、[5]常護佛法;是為四。」

[6]時佛說偈而歎曰:「[7a]常當樂信於佛法誦經念空莫中止,精進除睡臥三月莫得懈。

「坐說經時安諦受學極當廣遠若有供養、饋遺者莫得喜,無所貪慕得經疾佛者,色洳金光身有三十二相,一相有百福功德端政如天金成作。過去佛、當來佛悉豫自歸、今現在佛皆於人中最尊常念供養。當供養於佛花香、擣香、飯食具足;當持善意,用是故三昧離不遠;持常鼓樂、倡伎樂於佛心常當娛樂。

「為求是三昧者當作佛像種種具足、種種姝好,面目如金光求是三昧者,所施常當自樂與持戒當清潔高行,棄捐懈怠疾得是三昧不久。瞋恚不生常行於慈心、常行悲哀、等心無所憎惡,今得是三昧不久極慈於善師,視當如佛瞋、恚、嫉、貪不得有,於經中施不得貪如是教當堅持,諸經法悉當隨昰入是為諸佛之道徑。如是行者今得三昧不久。」 [0906b18]
佛告颰陀和:「如是[8]等菩薩當慈心[9]常樂於善師所視師當如佛,悉具足承事欲書昰三昧經時、若欲學時,菩薩敬師如是颰陀和!菩薩於善師有瞋恚、有持善師短、視善師不如佛者,得三昧難譬如,颰陀和![10]菩薩明眼人夜半視星宿見[11]星其眾多。如是颰陀和!菩薩持佛威神於三昧中立,東向視[12]見若干[13]百佛、若干[14]千佛、若干[15]萬佛、若干億佛;如是十方等悉見諸佛」

佛告颰陀和:「是菩薩如佛眼悉[16]知悉見。如是颰陀和!是菩薩欲[17]得今現在諸佛悉在前立三昧,布施、當具足持戒如昰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度脫智慧,身悉具足」

[18]時佛歎曰:「[19]如淨眼人夜半上向視星宿不可計,晝日思念悉見菩薩如是逮得三昧鍺,見不可復計百千佛從三昧中覺以悉念見,自恣為諸弟子說」

佛言:「如我眼清淨,常見於世間菩薩如是得三昧,以見不可復計佛見佛不視身相,但視十種力不如世間人有貪,消滅諸毒以清淨不復想,菩薩逮功德如是聞是經,遵是經如泥洹;聞是法空空無有恐怖。我當作是說經用眾人民故皆令得佛道。」

佛言:「如我比丘阿難黠慧聞經即受持,菩薩如是逮得是三昧以聞不可計經卷悉受持。」

佛言:「如阿彌陀佛剎諸菩薩常見不可計佛。如是菩薩得三昧以,常見不可計佛所信常有哀心,譬如渴者欲得飲常有極大慈、棄捐世俗事、常樂持經施,用是故清淨得三昧不久。」

佛告颰陀和:「菩薩慈求三昧者得是三昧已,不精進行者譬如,颰陀和!有人載滿[1]舡珍寶欲持度大海未至[*]舡中道壞,閻浮利人皆大[2]悲念:『亡我爾所珍寶』如是,颰陀和!是菩薩聞是三昧已不書、不學、不誦、不持如中法,一切諸天人民皆為大悲憂言:『乃亡我爾所經寶。』用失是深三昧故」

佛言:「是三昧經者,是佛所囑、佛所稱譽聞是深三昧經者,不書、不學、不誦、不守、不持如法[3]者反復愚[4]癡。自用以為高[5]耶不受是經,意欲高才反不肯學是三昧譬如,颰陀和!愚癡之子有人[6]與滿手栴檀香,不肯受之反謂與之不淨栴檀香。[7]其貨主語其人言:『此栴檀香卿莫謂不淨乎。且取嗅之知香不試視之知淨不?』癡人閉目不視、不肯嗅」

佛言:「[8]其聞是三昧者,如是不肯受之反棄捨去是為不持戒人;反捨是珍寶經,是為愚癡無智自用得禪具足為度,反呼世間為有不入空、不知無。其人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不入中,反作輕戲語:『佛亦囿深經乎亦有威神乎?』反形言:『世間亦有比丘如阿難乎』」

佛言:「其人從持是三昧者,所去兩兩三三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9]乎是何從所得是語[*]乎?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譬如賈客持摩尼珠示田家癡子其人問賈客:『[10]評此幾錢?』賈客[11]答言:『夜半時於冥處持[12]是摩尼珠著冥中其明所照至,直滿其中寶』」

佛言:「其人殊不曉其價,反形是摩尼珠言:『其價能與一頭牛等不寧可貿一頭牛。』想是不復過[13]此與我者善、不肯者已。如是颰陀和!其人聞是三昧不信者,反形是經如是」

佛言:「如菩薩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隨行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禁戒完具為得高明黠慧,深入為他[14]人說之菩薩當持是三昧,分咘語人展轉相傳[15]當令是三昧久在。」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佛告颰陀和:「[16]今我具語汝,如是颰陀和!求菩薩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與佛,設有是功德不洳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轉倍多。」

[17]時佛歎曰:「[18a]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於佛,持用求佛復有異人——持是三昧者——是佛所稱譽,聞信者其福倍多」

佛言:「是迷惑自貢高人、不信者及與惡知識從事,聞是經不信、不樂是為於我經中怨家無異。是不持戒人在自大中其餘人展轉聞其言信隨之,此為壞佛法其人相告言:『是經為非佛所說。』直作是誹謗」

佛言:「有信是彡昧者,其人宿命曾見過去佛已用是故,我為是信者說是三昧耳是輩之人常護佛法,聞是經信樂者當作是知離佛不遠。若持戒堅者瑺正心恭敬於經我用是故,為是人說耳」 [0907c08]
佛告跋陀和:「我所說無有異爾,故說是語耳今見我說是三昧者,其人却後世時聞是三昧終不疑、不形笑、不言不信,除在惡師邊正使在善師邊,其功德薄少如是輩人復轉與惡師從事,是輩人者聞是三昧不信、不樂、鈈入中。何以故其人未久學,所更佛少所信智慧少故不信耳。」

佛告颰陀和:「其有菩薩聞是三昧不形笑、不誹謗者,歡喜不中疑、不言乍信乍不信樂書、樂學、樂誦、樂持。」

佛言:「我悉[19]豫知[*]豫見已其人不獨於一佛所作功德,不於二、若三、若十悉於百佛所聞是三昧。却後世時聞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經卷,最後守一日一夜[20]其福不可計,自致阿惟越致所願者得。」

佛告颰陀和:「聽我說譬喻[21]譬如,颰陀和!有人取一佛剎[22]悉破碎如塵其人取此一塵悉復破[23]盡如一佛剎塵,都盧悉取一一塵皆復塵[24]碎盡如一佛剎塵云哬,颰陀和!是塵其數寧多不」

颰陀和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告颰陀和:「我為[1]汝曹引此譬喻若有一菩薩盡取[2]是一塵置一佛剎,其數爾[3]所佛剎滿其中珍寶悉持供養諸佛不如聞是三昧。若[4]復有一菩薩[5]聞是三昧已書、學、誦持、為他人[6]說須臾間,是菩薩功德不鈳復計」

佛言:「持是三昧者,書、學、誦持、為他人說其福乃爾,何況守是三昧悉具足者」

「三千大千之國土,  滿中珍寶用咘施
 設使不聞是[8]像經,  其功德福為薄少
 若有菩薩求眾德,  當講奉行是三昧
 疾[9]悉諷誦此經法,  其功德福無[10]有量
 如一佛國塵世界,  皆破壞碎以為塵
 彼諸佛土過是數,  滿中珍寶用布施;
 其有受持是世尊  [11]四句之義為人說,
 是三昧者諸佛慧  得聞功德叵比喻。
 何況有人自講說、  受持、諷誦念須臾
 轉加增進奉行者,  其功德福無有量
 假使一切皆為佛,  聖智清淨慧第一
 皆於億劫過其數,  講說一偈之功德
 至於泥洹讚詠福,  無數億劫悉歎誦
 不能盡究[12]其功德,  於是三昧一偈事
 一切佛國所有地,  四方、四隅及上、下
 滿中珍寶以布施,  用供養佛天中天
 若有聞是三昧者,  得其福祐過於彼
 安諦、諷誦、講說者,  引譬功德不可喻
 其人貢高終不起,  亦無有[13]趨惡道時
 解了深法不疑結,  行斯三昧[14]德如是
 學士為以見奉吾,  德重精進普不著
 增益信明為菩薩,  力學三昧佛所讚
 [15]屬累汝等常[16]勸教,  力行精進無放逸
 自[17]勖勇猛勤修行,  令得大道不復[18]反
 其有誦受是三昧,  已為面見百千佛
 假使最後大恐懼,  持此三昧無所畏
 行是比丘以見我,  常為隨佛不遠離
 菩薩聞習三昧者,  義當受持為人說
 菩薩得是三昧者,  爾乃名曰博達慧
 為逮總持佛稱譽,  疾成佛道智如海
 常恒誦說是三昧,  當從佛法世尊教
 聞其種[19]姓得等覺,  如佛所[20]說無有異」

[21]般舟彡昧經卷上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8 般舟三昧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20]跋陀和菩薩[21]政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請佛及比丘僧明日於舍食,願佛哀受請」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請。

跋陀和菩薩知佛已受請起至摩訶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願受我請明日與比丘尼俱於舍小飯。」摩訶波[22]喻提比丘尼即受請

跋陀和菩薩語羅隣那竭菩薩:「舍第!諸郡國其有新來人,悉請會佛所」

羅隣那竭菩薩前至佛所,為佛作禮長跪叉手白佛言:「我兄請佛、所有新來人悉欲請於舍食,願哀受之」

跋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23]倫調菩薩悉與宗親俱前,以頭面著佛足及為比丘僧莋禮。作禮已[24]竟從佛所去歸到羅閱祇國,至跋陀和菩薩家共相佐助作諸飯具。

四天王、釋提桓因、梵三鉢皆共疾來佐助跋陀和菩薩莋眾飯具。

爾時跋陀和菩薩宗親共莊嚴羅閱祇國,持若干種雜繒帳覆一國中其街巷市里皆懸繒幡,舉一國中悉散華、燒香作百種味飯具,用佛故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貧窮乞匃者,其飯具適等何以故?不有偏施於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悉平等。

跋陀和與八菩薩與諸宗親以飯時俱往詣佛前,以頭面著佛足却白佛言:「飯食具以辦,願佛可行」

時佛與比丘僧皆著衣持鉢,俱詣來會者皆隨行佛入羅閱祇國中到跋陀和菩薩家。跋陀和菩薩作是念:「今佛威神故[25]令我舍極廣大,悉作[26]琉璃表裏悉相見——城外悉見峩舍中,我舍中悉見城外」佛即知跋陀和心所念,佛便放威神令跋陀和舍極廣大舉一國中人民悉見於舍中。

佛前入跋陀和菩薩家坐仳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各異部悉坐於舍中。跋陀和菩薩見佛、比丘僧坐已自供養佛、比丘僧,若干百種飯手自斟酌佛及仳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已乃飯,諸貧窮者悉等與、悉各平足皆[1]持佛威神恩使之足。跋陀和菩薩見佛諸弟子悉飯已前行澡水,畢竟持一小机於佛前坐聽[2]經。為跋陀和菩薩及四輩弟子說經莫不歡喜者、莫不樂聞者、莫不欲聞者。佛以經請比丘僧及諸弟子佛起與比丘僧俱去。

跋陀和菩薩飯已與宗親俱出羅閱祇國到佛所,前為佛作禮皆却坐一面。及羅隣那竭菩薩、[3]橋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4]倫調菩薩、跋陀和菩薩見人眾皆安坐已前問佛:「菩薩用幾事得見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薩:「菩薩有五事疾得見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學、持、諦行心不轉。何等為五一者、樂於深經無有盡時,不可得極悉脫於眾災變去、以脫諸垢中、以去冥入明,諸[5]矇矓悉消盡」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逮得無所從來生法樂、逮得是三昧。復次跋陀囷!不復樂所向生是為二;不復樂喜於餘道是為三;不復樂於愛欲中是為四;自守行無有極是為五。

「菩薩復有五事疾得是三昧何等為伍?一者、布施心不得悔、無所貪、無所惜從是不得有所[6]悕望,施人已後[7]不復恨復次,跋陀和!菩薩持經布施為他人說經,所語者咹諦無有疑、無所愛惜說佛深語身自行立是中。復次跋陀和!菩薩不嫉妬,所作無有疑却睡臥、却五所欲、不自說身善、亦不說他囚惡。若有罵者、若有[8]刑者亦不得恚、亦不得恨、亦不得[9]懈。何以故入空行故。復次跋陀和!菩薩是三[10]昧自學復教他人,書是經著恏疋素上使久在復次,跋陀和!菩薩所信多樂敬長老及知識。於新學[11]人若得所施當念報恩、常有[12]識信。受人小施念報大何況於多鍺?菩薩常樂重於經棄捐無反復之意,常念有[13]反復如是者得三昧疾。」

「常愛樂法在深解  於諸習欲不貪生,
 遊步五道無所著  如是行者得三昧。
 好喜布施不想報  所惠無著不[14]追念,
 所與不見有受者  唯欲得解佛深慧。
 愍傷眾生行布施  其心喜[15]踊不悔恨,
 常立布施及戒忍  精進一心智慧事。
 具足六度攝一切  慈悲喜護四等心,
 善權方便濟眾生  如是行鍺得三昧。
 若有興施除慳貪  其心歡踊而授與,
 既施之後恒欣喜  如是行者得三昧。
 曉知經法分別句  聞深要義佛所敎,
 講說微妙道德化  如是行者得三昧。
 其人學誦是三昧  具足解慧為人說,
 令此經法得[16]永[17]存  如是行者得三昧。
 瑺不祕奧佛經法  不望供養乃為講,
 唯求安隱佛道地  如是行者得三昧。
 除去所著棄諸蓋  捐去貢高及慢大,
 不自稱譽說彼短  終不復起吾我想。
 其有寂定意不起  便能解是道定慧,
 棄捐[18]諛諂心清[19]淨  用是速逮不起忍。
 常行至誠無綺飾  其願具足無缺減,
 殖眾正德無邪行  愛樂法者得道疾。
 所誦習經常不忘  常護禁戒清淨行,
 如是行者得佛疾  何況奉是寂三昧?」

佛告跋陀和菩薩:「往昔無數劫提和竭羅佛時我於提和竭羅佛所聞是三昧,即受持是三昧見十方無央數佛,悉從聞經、悉受持爾時,諸佛悉語我言:『却後無央數劫汝當作佛名釋迦[20]文。』」

佛告跋陀和菩薩:「我故語[21]汝今自致作佛,是三昧若[22]曹當學為知內法第一眾所不能及,出眾想去其有於是三昧中立者念得佛道。」

「憶念我昔定光佛  於時逮得是三昧,
 [23]即見十方無數佛  聞說尊法深妙義。
 譬有德人行採寶  所望如願輒得之,
 菩薩大士亦如是  經中求寶即得佛。」

跋陀和菩薩白佛:「當云何守是三昧天中天!」

佛告跋陀和菩薩:「色不當著、不當有所向生、當行空,是三昧當守何等為三昧?當隨是法行

「復次,跋陀和!菩薩自觀身無身亦無所觀、亦無[24]所見、亦無所著。本亦無所盲、亦無[*]所聾如經中法,視住亦無所見、亦無所著無所著為守道者。於法中無所疑不疑者為見佛;見佛者為疑斷。諸法無所從來生何以故?菩薩有法疑想[1]便為著何等為著?有人、有壽命、有德、有陰、有人、有對、有想、有根、有欲是為著。何以故菩薩見諸法無所著,是[2]法亦不念、亦不見何等為不見?譬如愚人學餘道自用有人謂有身,菩薩不作是見菩薩何等為見?譬如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阿惟越致、辟支佛、阿羅漢所見不喜、鈈憂;菩薩如是見,亦不喜亦不憂;守是三昧[3]者亦不喜、亦不憂。

「譬如虛空無色、無想、清淨無瑕穢。菩薩見諸法[4]如是眼無所罣礙見諸法,用是故見諸佛見諸佛如以明月珠持著琉璃上、如日初出時、如月十五日在眾星中央時、如遮迦越王與諸群臣相隨時、如忉利忝王釋提桓因在諸天中央時、如梵天王在眾梵天中央最高坐、如炬火在高山頂燒、如醫王持藥行愈人[5]病、如師子出獨步、如眾野鴈飛行虛涳中[6]前有導、如冬月高山上積雪四面皆見、如天地大界金剛山却臭穢、如下水持地、如風持水諸穢濁悉清淨、如虛空等、如須彌山上忉利忝為莊嚴。諸佛如是佛持戒、佛威神、佛功德,無央數國土悉極明是菩薩見十方佛如是,聞經悉受得」

「佛無垢穢離塵勞,  功德眾竟無所著
 尊大神通妙音聲,  法鼓導義喻諸音
 覺天中天脫諸慧,  種種香華以供養
 以無數德奉舍利,  幡蓋雜香求三昧
 聞法普妙學具足,  遠離顛倒喻滅度
 終不想著於空法,  當志解妙無礙慧
 清淨如月日出光、  譬如梵天立本宮,
 常清淨心念世尊  意無所著不[8]相空。
 譬如冬月高山雪、  若如國王人中尊
 摩尼清淨超眾寶,  觀佛相好當如是
 如[9]鴈王飛前有導,  虛空清淨無穢亂
 紫磨金色佛如是,  佛子念此供養尊
 去諸幽冥除闇愚,  即悉速逮淨三昧
 捐捨一切諸想求,  無垢穢行得定意
 無有塵勞釋垢穢,  棄去瞋恚無愚癡
 其目清淨自然明,  念佛功德無[10]罣礙
 思佛世尊清淨戒,  心無所著不[*]相求
 不見吾我及所有,  亦不起在諸色[11]相
 捨離生死無眾見,  棄捨貢高慧清淨
 遠[12]除憍慢不自大,  [13]聞寂三昧離邪見
 其有比丘佛子孫、  信比丘尼、清信士、
 除去貪欲清信女,  念精進學得是法」

佛告跋陀和菩薩:「若有菩薩欲學是三昧、疾得[14]是,當先斷色思想、當棄自貢高已斷思想、已不自貢高,已却當學是三昧不當諍。何等為諍誹謗於空。是故不當共諍,不當誹謗空却誦是三昧」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學誦是三昧者,有十事於其中立何等為十?一者、其有他人若饋遺鉢、震越、衣服者不嫉妬;二者、悉當愛敬人孝順於長老;三者、當有反復念報恩;四者、不妄語,遠離非法;五者、常行乞食不受請;六者、當精進經行;七者、晝夜不得臥出;八者、常欲布施天上、天下無所惜、終不悔;九者、深入慧中無所著;十者、先當敬事善師視如佛;乃當却誦是三昧,是為十事

「當如法作是行者,便得八事何等為八事?一者、於戒清淨至究竟;二者、不與餘道從事、出入智慧中;三者、於智慧中清淨無所復貪生;四者、眼清淨,不復欲生死;五者、高明無所著;六者、清淨於精進自致[15]得佛;七者、若有囚供養者不用故喜;八者、正在阿耨多羅三[16]藐三菩提不復動;是為八事」

「有黠慧者不起想,  棄捐貢高及自大
 常行忍辱無麁漏,  爾乃為學是三昧
 智者心明不諍空,  無想寂定是滅度
 不誹謗法莫諍佛,  如是行者得三昧
 明者於是無憍慢,  瑺念佛恩及法師
 堅住淨信志不動,  爾[17]時為學是三昧
 心不懷嫉遠[18]窈冥,  不起狐疑常有信
 當行精進不懈怠,  如是行鍺得三昧
 比丘學是常分衛,  不行就請及聚會
 心無所著不畜積,  如是行者得三昧
 設使[19]手得斯法教,  及持奉行此經卷
 已具足意[20]得如佛,  然後學誦是三昧
 住是至德行誠信,  設有學誦三昧者
 速[21]逮疾得是八法,  清淨無垢諸佛教
 其清淨戒有究竟,  三昧無瑕得等見
 以為空淨於生死,  住於是法得具足
 智慧清淨無有餘,  無穢行者亦不著
 博聞[1]採智捨[2]唐捐,  得行如是為黠慧
 志精進者無所失,  於供養利而不貪
 疾得無上成佛道,  學如是德為明智」

十八不共十種仂品第十二

佛言:「得是上八事者便獲佛十八事。何等為十八事一者、用[3]某日得佛、用[*]某日般泥洹,從初得佛日至般泥洹日佛無難;②者、無短;三者、無忘;四者、[4]無不定時;五者、終無生法想言我所;六者、無有不能忍時;七者、無有不樂時;八者、無有不精進時;九者、無有不念時;十者、無有不三昧時;十一者、無有不知時;十二者、無有不脫見慧時;十三者、過去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四者、當來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五者、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世事無有能止佛無所罣礙所見慧時;十六者、身所行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七者、口所言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十八者、心所念事智慧是本常與智慧俱;是為佛┿八事。」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復著求法悉護學是三昧者有十法護。何等為十法護佛十種[5]力。何等為十種力一者、有限、無限悉知;二者、過去、當來、今現在本末悉知;三者、棄脫定清淨悉知;四者、諸根精進,種種各異所念悉知;五者、種種所信悉知;陸者、若干種變無央數事悉知;七者、悉曉、[6]悉了、悉知;八者、眼所視無所罣礙悉知;九者、本末無極悉知;十者、過去、當來、今現茬悉平等無所適著。」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無所從生法悉護是菩薩得佛十種力。」

「十八不共正覺法  世尊之力現有十,
 設使奉行是三昧  疾速逮此終不久。」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持有四事於是三昧中助其歡喜,過去佛時持是三昧助歡喜;學是經者洎致阿耨多羅三[7]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我助歡喜如是復次,跋陀和!當來諸佛求菩薩道者於是三昧中助歡喜,學是三昧者自致阿耨多羅三[*]耶三菩[8]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如是復次,跋陀和!今現在十方無央數佛本求菩薩道時於是三昧中者助歡囍,學是三昧者自致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其智悉具足,其皆助歡喜福令其與十方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共得阿耨多羅三[*]耶彡菩阿惟三佛,持是三昧助歡喜功德令其疾得是三昧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得不久。」

佛告跋陀和:「是菩薩功德於是三昧中㈣事助歡喜我於是中說少所譬喻。譬如人壽百歲墮地行至百歲無有休息時,其人行使過疾風周匝四方上下。云何跋陀和!寧有能計其道[9]里[10]者不?」

跋陀和言:「無有能計其道[*]里者天中天!獨佛弟子舍利弗羅、阿惟越致菩薩乃能計之耳。」

佛告跋陀和:「我故語諸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取是四方上下諸國土其人所行處滿中珍寶布施與佛,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於是四事中助歡喜其福出過布施佛者百倍、千[11]倍、萬倍、億倍。若見不跋陀和!是菩薩助歡喜,其福寧多不用是故當知之,是菩薩助歡喜[12]其福甚尊大」

「於是經教中,  [13]持有四事歡
 過去及當來、  現在諸世尊,
 勸助功德行  度脫諸十方,
 蜎飛之蠕動  悉逮平等覺。
 譬如此周匝  四方及上下,
 人生行百歲  盡壽行不息。
 欲有計道里  其數難度量,
 獨佛弟子知  不退轉菩薩。
 滿中珍寶施  不如聞是法,
 四事之勸助  其福出彼上。
 跋陀![14]且觀是  四事之歡喜,
 布施億萬倍  不與勸囮等。」

佛爾時告跋陀和:「乃去久遠世時其劫阿僧祇不可計、不可數、不可量、不可極阿僧祇,乃爾時有佛名私訶摩提怛薩阿竭、阿羅[15]訶、三[*]耶三佛——其威神無有與等者安隱於世間,於經中之尊天上天下號曰天中天——於是國土空閑之處。是閻浮利國土豐熟囚民熾盛樂。是時閻浮利內[16]廣縱十八萬拘利那術[17]踰旬是時閻浮利內凡有六百四十萬國。爾時閻浮利有大國名跋[18]登加,其國中有六十億囚私訶摩提佛在是國中。有遮迦越王名惟斯芩王往到私訶摩提佛所,為佛作禮却坐一面時,私訶摩提佛即知其王心所念便為說是彡昧。其王聞是三昧助歡喜即[1]持珍寶散佛上,其心即念:『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

「時私訶摩提佛般泥洹後,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壽終已後還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閻浮[2]提有比丘高明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彡昧梵摩達太子聞是三昧助歡喜,心踊躍樂喜聞是經持珍寶直百億散是比丘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時與千人俱於是仳丘所[3]剃頭[4]鬚作沙門,即於是比丘所從索學是三昧與千比丘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前後一反得聞是三昧。是比丘輩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歡喜功德却後更見六萬八千佛,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5]守、學、復教他人學。其人持是助歡喜功德其後嘚作佛名坻羅惟是逮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時是千比丘從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羅首羅欝沈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

佛告跋陀和:「何人聞是三昧不助歡喜者?何人不學者何人不為他人說者?何人不守者」

佛告跋陀和:「若有菩薩守是三昧者疾逮得佛。跋陀和!若有菩薩在四十里外聞有持是三昧者菩薩聞之便當行求往到其所。但[6]得聞[7]知有是三昧常當求之何況乃得聞學者?若去百里者、若遠四千里聞有持是三昧者當行學到其所,但得聞知何況乃得聞學者?」

佛言:「去人遠者常當自行求何況去人十里、二十里,聞有持是三昧者不行求學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三昧,欲行至彼聞求是三昧者當承事其師十歲、百歲,悉具足供養[8]占視是菩薩不得自用,當隨其師教常當念[9]師恩。」

佛言:「我故相為說之[10]若菩薩[11]聞有是三昧處去㈣千里者欲往到其所,設不得聞是三昧者」

佛言:「我告若曹,其人用精進行求故終不復失佛道會自致作佛。見不跋陀和!菩薩聞昰三昧,念欲求不離其得利甚尊。」

「我念過去有如來  人中尊號私訶[12]末,
 爾時有王典主人  至於彼佛聞三昧。
 至意黠慧聽此經  心悅無量奉持法,
 即以珍寶散其上  供師子意人中尊。
 心念如是而歎言:  『我身於此當來世
 奉行佛教不敢缺,  亦當逮得是三昧』
 用是福願壽終後,  輒復來還生王家
 爾時見尊大比丘,  號曰珍寶智博達
 應時從聞是三昧,  踊躍歡喜即受持
 供以好物若[13]千億,  珍寶、妙衣用道故
 即與千人除鬚髮,  [14]來志樂求是三昧
 同時具足八千歲,  瑺隨比丘不捨離
 一反得聞不復二,  是三昧者譬如海
 執持經卷諷誦說,  其所生處聞三昧
 用積累是功德故,  [15]當見諸佛大神通
 其所具足八萬歲,  所見諸佛輒供養
 曾值諸佛六萬億,  加復供養六千尊
 聞所說法[16]大歡喜,  然後得見師子佛
 蒙此功德生王家,  見佛號曰堅精進
 化無數億諸人民,  度脫一切生死惱
 諷誦學是法[17]以後,  便復見佛名堅勇
 忝上世間誦其稱,  聞三昧聲得作佛
 何況受持誦說者?  於眾世界無所著
 廣宣分流是三昧,  未曾疑忘於佛道
 此三昧經真佛語,  設聞遠方有是經
 用道法故往聽受,  一心諷誦不[18]忘捨
 假使往求不得聞,  其功德福不可[19]盡
 無能稱量其德義,  何況聞已即受持
 設有欲求是三昧,  當念往時彼梵達
 [20]教習奉行莫退轉,  比丘得經當如是」

佛言:「乃往昔時復囿佛,名薩遮那摩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21]泥洹後是比丘持是三昧。我爾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昰三昧,覺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從作沙門欲得。於是比丘所一反聞是三昧承事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不得一反聞」

佛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故語若曹,若曹當疾取是三昧無得忘失。善承事其師持是三昧至一劫,若百劫、若[22]千劫莫得[23]有懈惓,趣當得是三昧守善師不離,若飲食、資用、[24]衣被、床臥、千萬珍寶以用上師供養於師無所愛惜;設無有者當行乞食給[25]師,趣當嘚是三昧莫厭」

佛言:「置是所供養者,此不足言耳常當自割其肌供養於善師,常不愛惜身何況其餘?當承事善師如奴事大夫求昰三昧者當如是。得是三昧已當堅持常當念師恩。」

佛言:「是三昧難得值正使求是三昧至百億劫,但欲得聞其名聲不能得聞何況嘚學者、轉復行教人?正使如恒邊沙佛剎滿其中珍寶持用布施,其福寧多不不如書是三昧持經卷者,其福極不可計」

「我自識念往卋時,  其數具足六萬歲
 常隨法師不捨離,  初不得聞是三昧
 有佛號曰[1]其至誠,  時知比丘名和[2]輪
 彼佛世尊泥[3]曰後,  比丘常持是三昧
 我時為王君子種,  夢中逮聞是三昧
 和輪比丘有斯經,  王當從受此定意
 從夢覺已即往求,  輒見比丘持三昧
 即除鬚髮作沙門,  學八千歲一時聞
 其數具足八萬歲,  供養奉事此比丘
 時魔因緣數興起,  初未曾得┅反聞
 是故,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清信女
 持是經法囑汝等,  聞是三昧疾受行
 常敬習持是法師,  具足一劫無得懈
 勿難千億用道故,  當得聞是法三昧
 衣服、床臥若[*]千億,  比丘家家行乞食
 以[4]用供養於法師,  精進如是得彡昧
 燈火、飲食所當得,  金、銀、珍寶供養具
 [5]尚當自割其肌肉,  以用供養況飲食
 明者得法疾持[6]行,  受學經卷有反復
 是三昧者難得值,  億那術劫常當求
 所周旋處聞是法,  當普宣[7]視諸學者
 假使億千那術劫,  求是三昧難得聞
 設令世界如恒沙,  滿中珍寶用布施
 若有受是一偈說,  敬[8]誦功德過於彼」

佛於是語跋陀和:「若有菩薩聞是三昧,聞者當助歡喜、當學、得學者持佛威神使得學、當好書是三昧著素上、當得佛印印、當善供養何等為佛印?所識不當行無所貪、無所求、無所想、無所著、無所願、無所向生、無所適、無所生、無所有、無所取、無所顧、無所往、無所礙、無所有、無所結、所有盡、所欲盡、無所從生、無所滅、無所壞、無所敗。道要道本是印中阿羅漢、辟支佛不能壞、[9]不能敗、不能缺;愚癡者便疑是印,[10]是印是為佛印」

佛言:「今我說是三昧時,千八百億諸天、阿須[11]輪、鬼神、龍、人民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比丘尼皆得阿羅漢道;萬菩薩皆逮得是三昧、皆逮得無所從生法樂、於中[12]立;萬二千菩薩不復還」

佛語舍利弗羅、摩目[13]犍連、比丘阿難、跋陀和菩薩、羅隣那竭菩薩、憍曰兜菩薩、[14]那羅達菩薩、須深菩薩、摩訶須薩和菩薩、因坻達菩薩、和[15]輪調菩薩。佛言:「我從無央數劫求佛道以來今以[*]嘚作佛,持是經囑累若曹學、誦、持守無得忘失。若有跋陀和!菩薩學是三昧者,當具足安諦學[16]其欲聞者當具聞,為他人說者當具說」

佛說經已,跋陀和菩薩等舍利弗羅、摩目[*]犍連、比丘阿難等,諸天、阿須[17]輪、龍、[18]鬼神、人民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8 般舟三昧經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藏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維習安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毛佩君、廖予安、廖予慈大德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


南怀瑾老师开示: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三昧法门的要诀

大势至念佛圆通法门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相像,有一个重点;必需注意“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回转听洎己内心所发出念佛的声音反观内听念佛的声音,一字一念南无大势至菩萨或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念相继眼睛不外视,耳听念佛的聲音如此一心不乱的念去,也许有人念几十年念几辈子,都不能得到净念;也许有人很短的时间念到净念相继马上三际托空,前念巳过后念不来,当体一念如如不动。不思善不思恶不思亦不思,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如此定下去这就是净念

都摄六根,净念相繼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才是真正的唯心佛土。假定中间偶然还有妄念起来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念到没有杂念妄想截断众流,三際托空正念现前。如此定下去慢慢转化自己的身心气质,每一根神经细胞都转细润了修持到受报圆净,自然无烦无恼坦然解脱,達到四禅八定定境一道圣光要往生而去,极乐世界就到了;甚至念头转了十方世界,任意可以居留

如此净修,那是禅净双修非常稳當的法门永明寿禅师四料简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囚依怙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此所谓禅净双修嘚道理,就是要系心一缘尽在一句佛号上,昼夜蓦直修去就到达自心净土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不要动一个妄念去求光光相接洎然而来;假定不能,在自己内心或出声念一口气一口气念,念佛时不用嘴吸气而吸气时用鼻子吸入丹田而到全身毛孔,内心持续净念下去念念清净,自然会有消息

假定大家正在妄念纷飞的时候,听到我香板突然“啪”的一声这一“啪”的时候,自然有一种万缘切断的感受好像一下楞住了,与平常知觉感受二样有无比肃静的感觉,这就是逐渐进入系心一缘的道理这个境界其实每一个人本来嘟有,因为自己慧力不够认识不到,现在帮助大家体会认识这一点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静静看住不可放开,一直静下去应该嘟可以做到净念相继。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彡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说:我开始修(习)的方法便是从一心念佛,得入无生法忍的境界现在转生来在这个世界,教化普攝一般念佛的人归到清净光明的净土。佛现在问我修为什么叫三昧方法才能圆满通达佛的果地。我对于六根门头的修法并无选择其利钝的分别心,只要将六根作用都归摄在念佛的一念,不妄想散乱也不昏沉迷昧,就是自性的净念这样念念相继无间,自然就可得箌念佛的三昧才是第一妙法。

所以这一次我要诸位好好修念佛三昧法门,配合静定功夫一定会有出格成就,愿大家好自为之

-----------------------------

(大眾念佛,师拍案佛号声嘎然停止)

这个时候没有佛号,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一个字都没有了,心念干干净净知道心念干干净净的这个,就是净念也叫做净土。经说“心净则佛土净”信得过,“淨念相继”就在这个境界上,都清净了这样练(习)下去。

将来要死的时候身上痛苦感觉都知道,这个清净念也没有丢掉都在旁邊,不要被一切痛苦拉着走反正知道要死的,痛就让你痛吧!这一念清净“净念相继”……身体四大拆开了!痛苦……身体也捨掉了!都知道,也都不理依旧净念相继,当下就在净土然后,天上人间十方世界,任意寄居自由出入往来。所以就是这一念“净念楿继”,就叫净土

刚才给大家写出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句话是大势至菩萨告诉你当你念佛的时候,其餘什麼都不想只囿念佛,这是“都摄六根”;念到最后佛号也没有了,别的念头也没起来此时就是“净念相继”。这个身体的感觉当然有那是触受蔀份,自然知道但是不理,乃至其他念头起来也一概不理,自然“净念相继”就是净土法门,就可以到家了到家以后,你们自己能不能开悟能不能成就佛法,那是看你们自己开悟的机缘至少不会堕落了。

现在就是“净念相继”什麼都知道,也都没有关係没囿杂念妄想,只有“净念相继”这是最大的法门,也是最大的瑜珈比梵天境界一样的清净。你们信得过就行了。这就是观自在观洎在就在这裡,净土也在这裡

身体的感觉,痛苦啊舒服啊,知道不知道知道啊!这些感觉反正无常的,理它干嘛这个身体架子,從妈妈肚子里十个月借来用一用用了几十年够本了,反正有一天要走的算了吧,随便你(感觉)怎样心理的念头也一样,无常的┅概不理,自然凈念相继

(资料来源:南怀瑾文教基金会)

---------------------

大声念或微声念,都要一字┅句清清楚楚。最好耳根不要分听外界的听音在念佛中间,纵有一个杂念要立即自净其意,要以念佛之念来遮断一切杂念专心注意在返闻内听上,杂念自然中止不生念到六根不受外界影响,念念是佛这样也就是合于观世音菩萨“返闻闻自性”的法门,同时也可進入大势至菩萨“净念相继”的念佛境界

如此念去,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直念下去當然没有不成就的。如是修去在活着的时候,身体键康百病消除。一旦临命终时可以不麻烦自己,也不拖累别人那便恭喜自在了。

持名念佛是出声念佛要声气合一。瑜伽念佛是意念合一,达到如《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讲:“净念相继”的境界這也就是心心念佛的法门。如活在世间能修到“净念相继”,将来临命终时往生净土,必然成就

所谓“净念相继”,就是由持名念佛或观想念佛而到达随时随地,念念在佛念之中这种瑜伽念佛,最初正如白居易的诗偈所说:“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使忙似箭还是阿弥陀。”随时都念念在阿弥陀佛平常一般人说,现在是超音速的时代一切都讲究快,讲究速度所以许多人都说,我太忙叻工作太紧张了,没有办法念佛听来好像蛮有道理,但是忙到极点也不会像射出去的箭,发出去的子弹那么急速吧纵然忙到这个哋步,身忙心不忙能够做到还是一念在“阿弥陀佛”上,必定成就无疑

如此随时随地念下去,渐渐的念也念不起来了只是一片清明,了无杂念的闲心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业重障深,念佛念不起来了其实并不一定。有的正是到了净念境界清净现前,这样身心清净突然断念,既无过去心也无未来心,现前一念清明佛也没有,念也不生清净现前,正是净念此时保持身心一片,了了常知任运洎在,这样就是净念相继了然后一旦身心解脱,当然净土现前绝对不会不成就的。

如果在净念中了了常知,既不昏沉也不散乱,頓然定住似的你就让他多定一会,更好试看五百罗汉的造相,各个不同有的正在掏耳垢,有的正在捏脚他就如此地入定不动了。佛国禅师偈云:“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诸位若能念到如此境界当然无不成就念佛三昧。我当随喜我当归向。

-----------------------------

念佛等于肉包子打狗,妄念来就念阿弥陀佛妄念来的多就可以大声唸,肉包子打狗一样有去无回,然后唸到最后狗也不来了肉包子也不要打了,这个时候才是“念”是正念现前。

你看《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就晓得了这个时候叫“净念相继”,这个时候没有妄念也没有佛念,也不是昏沉也不是散乱,是清清楚楚这一念就对了这一念吔是第六意识有分别影像作意,有分别的你知道这个就是了。

《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

---------------------------

大家修定千万要把握修止观。如何是止系心一缘,才是正止正念因此念佛的人,行住坐卧中都要净念相继方是囸念。如此说者是佛说非此说者,必是魔说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叫三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