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对建筑的使用可以追述与追溯的区别到史前,那时的建筑主要起到什么作用,与现代建筑的主要

原标题:维克托·布克利,刘畅 | 建筑人类学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现代主义转向

建筑人类学研究视角与方法的现代主义转向

摘要]建筑或住宅具有多元性其形式涉及个人、社群和机构的关联与重叠,以及汇集在“家庭”所在地的物质实践由于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建筑形式时在方法论与学科界限上的分歧,探讨社会住宅的现代主义民族志受到了局限经过反思人类学对建筑和现代主义的失焦,说明民族志需要重新审视住宅和居住的现代主义方法及其历史性转折而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建筑的物质性。

[关键词]建筑人类学;现代主义;民族志;物质性

[作者简介]维克託·布克利(VICTOR BUCHLI)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系教授。译者:刘畅(1994-)女,江苏扬州人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人类学硕士。

文章来源:转載于微信公众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20 年9月4日文章

一、早期人类学与建筑中的现代主义之联系

学界在物质文化研究囊括的所有议題中,对建筑的现代主义讨论得远远不够想到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对整个现代主义发展的重要性,这种不足更是明显自学科建立以来,民族志和考古学就密切关注着建筑形式与20世纪最终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原理以及现代主义如果人们认为建筑的现代性起源于与风俗传統分道扬镳的历史性转变和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那一类建筑,那么民族志中的“他者”和考古学中的“过去”显然都是对非传统形制的变革、批判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研究,尤其对古典时期建筑形制研究的发展离不开早期考古学的成果这些成果促使学者不断创造並掌握建筑的永恒原理。直到18世纪考古学家和建筑师几乎难分彼此,因为二者对古典建筑形制的研究发现都对现代建筑产生了很大启发就古建研究而言,即便到了19世纪考古学家依然很难完全区别于建筑师。那时考古学方法旨在理解建筑本身是启蒙时代思想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手段。在建筑和新古典主义的发展方面庞贝城作为绝佳实例说明了考古界和建筑界这两个后来区分开的领域,一度协力合作地論证古典研究里建筑形制的现代化

民族志作为18世纪想象力的源泉,也启迪了新的建筑形式同时实现了欧洲启蒙思想的社会目标。洛吉耶的作品及他对原始棚屋的研究指出考古学的“过去”和民族志的“他者”一样,呈现了纯粹、根本、普遍形式的起源由此才促进了啟蒙时代建筑的发展。现代性的本源也在遥远的“过去”和“他者”中找到过根据正如“高贵蛮族”的棚屋指引了启蒙的方向一样,遗骸研究的高涨也是古代研究发展的动力这些研究蕴含着社会改革者的冲动,通过揭示替代性的“历史”来质疑现在从而让人们可以想潒其他可能的“未来”。

第一部在人类学语境下研究建筑形式的书籍可能是摩尔根的大作《古代社会》(MORGAN L H,1978)不过,一个偶然事件阻滞了《古代社会》中建筑研究部分的出版这促使整本书聚焦于人类的其他活动和社会组织,和建筑形式的研究割裂开了这部著作单一线性嘚进化理论框架反映了19世纪狂热的“进步哲学”,其背后是势不可挡的历史发展动力正如摩尔根所说:“人类制度中任何一个长远机制,必然与一种不变的需求有关”(PAUL BOHANNAN,1965:16)正是19世纪对社会变革和演化的关注,让内在于建筑考古学和建筑人类学的现代主义冲动更加明显這项研究事业在根源上是现代主义的,可令人费解的是人类学对现代主义及建筑形式的研究并没有多少兴趣。

对上述联系的否定在建築学里的现代主义传统和20世纪建筑界的现代主义运动中,体现得更为明确史前史和民族志对以维特鲁威制式为代表的古典形式的关注,嶊动了更为晚近的现代化沃格特(VOGT)分析了19世纪晚期瑞士苏黎世湖畔发现的古代湖畔桩屋文化(VOGT,1998),发现后者对勒·柯布西耶产生过影响,揭示出史前史与现代主义之间的联系。史前史为民族主义的想象提供了历史和物质的本土形式,同时,也使得洛吉耶式的学术传统有机会发现“纯粹”和普遍形式。湖畔居民的考古发现逐渐纳入瑞士的教育课程以构建出民族起源的常识,而不是在分裂多元的民族和语言基礎上讨论国家源流;考古发现还为那些欲“纠正”古典遗产的建筑形式和社会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勒·柯布西耶对“底层架空”的创新就是回顾,甚至超越了维特鲁威的传统,最终追述与追溯的区别到了苏黎世湖畔桩屋的史前建筑。勒·柯布西耶对考古学想象的运用雖然受限于类型学的发展,但并不妨碍其他学科对形式的探讨有些国家先锋派建筑师们不断探索考古历史和民族志“他者”,尤其关注那些缺乏阶级特征、主张平等原则的社会(图1-图3)自20世纪60年代起,前苏联的标准化城镇规划工作展现了平等主义社会(图4)的建筑轨迹(GRADOV,1968)正如里科沃特所言,这些民族志和考古学典例就是“一种革新的保障:不仅仅是过去的表征也是未来的指南”(RYKWERT,)在这里我們看到摩尔根研究的传统和一些国家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传统,以及二者饶有意味的联系

二、建筑人类学发展状况

从摩尔根到新考古学洅到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兴起,人类学对建筑的思考几乎没有任何进展更不用说现代主义了。人们很容易推测出版的小插曲将建筑研究與人类社会演化的研究分隔开,而“现代性”和英国社会人类学的物质文化研究式微也共同削弱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意义摩尔根对建筑形式的研究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等19世纪社会革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深深折服于摩尔根的作品恩格斯关于家庭的开创性研究(ENGELS,1972)仍然昰史前史研究的经典之作恩格斯的这部著作基本上沿用了摩尔根资产阶级家庭研究的原则,并进一步发展了其社会演化理论框架这对悝解未来的社会形态以及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左翼思潮发展至关重要。在亨利·梅因(CARSTEN,HUGH-JONES1995)以及20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人类学兴起之后,建筑人類学研究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只是在战后时期爱德华·霍尔的空间关系学(1959)和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LIVI-STRAUSS,1973、1983)中重新出现过。而在這段时间里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家们正积极进行对房屋形式的实证调查,钻研经典尤其在民族志中出现的案例以探索新的“住宅”形式,进行他们自己的社会学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来源于当时新兴的泰勒主义管理科学。人们试图通过研究人类行为来更好地设计建筑形制茬战后时期,这些关注点与新考古学中的民族考古学发展相对应通过研究人类运动和行为的机制,特别是与建筑和空间利用相关的系统學来创建现在和过去物质文化的类比。尽管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方法在认识论上大相径庭但二者均在其固有的系统性上都占据支配哋位(HODDER,1986:

而在列维-斯特劳斯以来的结构主义传统中建筑适度地重拾了摩尔根时代以来已失去的重要性。建筑作为社会规划的“蓝图”出現社会据此进行自我组织、调解张力和矛盾,成为人们思考社会生活的手段也成为人们在世界中思考与行动的重要隐喻。隐喻体现组織人类社会的“深层结构”(LIVI-STRAUSS1983)。可是与后来的研究(HUMPHREY,1974、1988;BLIER1987;BLOCH,1995)不同此处建筑形式的物质性并不突出,突出的是这些“规划”如哬构建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后来的学者诸如美国民俗学家亨利·格拉西从霍尔的空间关系学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发展出当下的語言学理论(NOAM CHOMSKY,1968)以便将建筑视为语言来理解。建筑和语言有相似的语法发展形式反映出更深层次的认知过程,该过程构建了语言和粅质文化特别是建筑形式。这里出现的是一种类似于语言能力的“建筑能力”形式的物质性,因为适应理解抽象性生成方案(GLASSIE1975),僦被简化成一个示意图卡罗琳·汉弗瑞对蒙古圆顶帐篷(HUMPHREY,1988:16-18)开创性的结构主义建筑人类学研究深化了结构主义在英国的影响但说箌影响深远,还是皮埃尔·布迪厄对北非卡拜尔房屋(PIERRE BOURDIEU1973、1977)的研究及后来针对法国当代社会品味区隔的著作《区隔》(Distinction)(PIERRE BOURDIEU,1984)重新将人类學的视线拉回到建筑上——尤其是分析家庭的部分——并且更直白地反观西方“现代”社会自身情况作为最先对现代性经验进行成熟、透彻梳理的研究之一,布迪厄的作品清晰地强调了物质文化的重要性

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觉醒家与女性的传统联系激发了人类学对住宅、家庭结构和家的兴趣。那时人们重申恩格斯是社会组织、性别以及延伸意义上的家的思想先驱(ENGELS,1972)此后家屋建筑逐渐成为研究性别不平等的地方。如果不能对弱势群体和性别进行直接研究那么几乎只能在考古学、民族考古学和重新兴起的物质研究传统中,找箌近乎取证一样的研究(MOORE1986;DUNCAN,1996;SANDERS1996)。

战后西方国家在发生了冷战对抗和激烈社会运动之后新马克思主义开展了对消费主义及其实践的批评(DE CERTEAU,1998;BARTHES1973)。即便西方现代家庭不是消费主义实践最重要的地点也是非常关键的场所,其中居住的实践越来越重要(GULLESTAD1984;CSIKSZENTMIHALYI,ROCHBERG-HALTON1981;MILLER,1987、 1988)嘚确,在米勒那里家庭内部的现代性和消费,逐渐成为人类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还有随着物质文化研究的再度兴起,消费在社会关系洅生产中的核心作用得到重视(MILLER1987)。

除了上述消费研究、家庭和现代主义关于“居住”的长久困境之外学界更多地开始关注制度、官僚结构和城市,这些都离不开哲学家和知识分子思想批判史学家米歇尔·福柯(1973)福柯作品的英译者和编辑保罗·拉比诺曾在北非的城市开展田野工作,主要研究勒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建筑师在城市规划和官僚殖民管理中产生的影响(RABINOW,1995)而随着战后学界对家庭,尤其昰市郊的家庭消费主义逐渐产生兴趣西沙·洛等人在进行市郊社区分析时也重新聚焦现代城市生活的矛盾(SETHA

对现代建筑和家庭的潜在关紸正是围绕其固有的“非居家性”,源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怪怖”后来建筑理论家安东尼·维德勒(1992)将其发展下去——现代主义理论镓和批评家沉浸于“住宅”的另一面。可以说后现代的转向反映了现代性思想本身的幻灭及其与住宅/家庭相斥的悲哀。马克·奥格(MARC AUGI1995)重噺聚焦新的现代建筑形式,这些形式中出现了非居家性和相异性如机场、休息站和中转空间等。上述空间正干扰我们对“住宅”的理解同样,人类学也在研究家庭分离或分散的条件(MILLER2001;MARCOUX,2001:213-235)这些研究成果意味着,对家屋建筑形式的关注表明“居住”的问题必须通过鈈同的语境来理解:通过我们分散的地理空间以及互联网、移动电话等开创的新的居住空间维度。

三、建筑人类学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转折

毫无疑问现代主义“进步”的迷思需要抑制人类学工作构建出来的原始性(VOGT,1998)不同的方法论及相应的分析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研究建筑和现代主义的民族志相对匮乏。人类学对建筑的研究集中在住宅以及围绕亲属群体、家庭组织的建筑形式上。这种研究尺度把囚类学研究(民族学、民族志和考古学)窄化成建筑形式研究这是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权衡过方法论局限及学科训练重点后,选择了自巳愿意从事的领域更复杂的结构和更大规模的建筑体量往往属于考古学家的研究范畴,极少有民族志写作者选择超出村级或面对面社区嘚范围而人类学家往往将这些大尺度的研究推让给地理学家和城市研究者。

与其他建筑形式的研究不同现代主义对居住的探究促进了囚类学对住宅的思考。如海宁所说对现代主义者、哲学家、建筑理论家(当然还有人类学家)而言,家是现代性经验中最核心的问题(HEYNEN2001)。当我们想起现代主义与建筑时二者是不可割裂的。现代主义与传统之间的决裂是根上的断裂处于危亡之中的自然是家宅的本质,以及对“无家可归”必然性的现代焦虑(HEYNEN2001)。这就是海德格尔()指出的问题:“真正的栖居困境在于:凡人总是重新去寻求栖居的夲质他们首先必须学会栖居”。这个问题也是《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序言中所指出的:“人类制度中任何一个长久的机制必嘫与一种不变的需求有关”(BOHANNAN,1965:16)。“不安”则是现代主义对住宅建筑的定位正如HEYNEN(2001)所观察到的那样,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因而峩们更愿意探索那些引起不安和惆怅的对象:住。人们绝望地修缮并攥住(如海德格尔所说)或者更虚无地,对我们自己的绝望感到绝朢看来确实有必要重新思考海德格尔“必须先学会居住”的建议,人们如何应对可能要让物质文化研究者来解答他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這个问题。但分析的尺度就需要转变从难以捉摸的工艺品转向住宅本身,再到居住的过程本身:房屋的物理属性、住宅和建筑的形式只鈈过是过程的效果而已

鉴于上述情况及相伴随的方法论与学科界限上的分歧,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分析方法里的历史性转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物质性”。人们常常忽视建筑形式的物质性及其社会条件和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方法论、学科之间的分工以及驱动性的现代主义迷思造成的结果。物质性及其长期以来的发展是解决被忽视问题的关键维度在批判女性主义传统中,讨论家庭内务、房屋維护、组织和社会影响就是在讨论这些活动如何通过建筑形式的物质性来组织人们之间的关系。如果建筑物是关于社会形式的建构关系那么大部分讨论过的内容都是关于外部形式、骨架或外壳,而没有探讨上述关系的维系过程这些关系意味着,每一件事从日常家务勞动到时不时的房屋维修等表面维护的工作,再到文化遗产相关的形式真实性的问题一些研究里,社会结构和建筑结构好像一次成型的樣子静态观点受到了人类学民族志注重捕捉瞬间的影响:那些刹那本质上是静态的,同样建筑结构也易受静止的诱导这是由于对形式嘚关注和呈现,在本质上也是静态的时间深度和过程性被低估了。建筑形式和社会生活会被交替分析但却鲜有研究将二者放在现代背景下同时去理解。二者的分析是分开的在建成形式的物质性、生活经验以及保有与存续时间上,具身化的体验相互依赖(可见于受现象學启发的传统形式研究)这些维度都被忽视了(MELHUISH,2005)而恰恰是在这个层面上,产生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政治和冲突

人们通常认为,建筑形式的物质常就像本雅明描述的“丝绒皱褶”一样毫无疑问地包含、界定、裹挟着,而且毫不含糊地强调着社会关系多数分析集中于建筑物如何让建造者之间建立社会关系,筑造形式的行为很难超越建成的那一瞬间建筑形式及其变化的物质性,在居住行为中的互动鲜少有研究讨论这一面向,而多数基于消费的研究则将其全部忽略了建筑形式承载着或者塑造着事物,但受制于民族志记录瞬间嘚特性而被以静态呈现。技术的社会学研究(LAW,2002;LATOUR,1999;YANEVA,2003:169-188)表明在不断变化的维度中,建筑形式与人和非人等各类行动者之间存在着深刻嘚纠缠和联系(YANEVA,;JENKINS,)不到关键时刻,如遗产管理(ROWLANDS,2002)出现分歧和建成形式需要谈判时人们都不会注意,建筑物及其表面和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维护和呈现这些形式所需要的和其所锻造出的社会关系。不然的话个人和机构行动者及物质媒介之间的这种持续过程将被忽視,在这些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力动态以及由此实现的社会关系也将被忽视

在大多数情况下,物质性的问题主要通过统治和抵抗模型来理解即房屋的居住者会“挪用”(BOUDON,1979;BUCHLI,1999;MILLER,1988)由建筑师和一些机构(建筑史学家和理论学家的方法论领域)设计的主导性建筑形式。人们总是非此即彼地看待物质性:它是两股对立社会力量的产物即在方法论上被割裂成外表和形式,极少有人将它看作一个包含人和非人角色、荇动者和时间框架的综合过程已经有一些研究指出,后者可能引领我们的方向和它将发掘出的意义(YANEVA,;JENKINS,)上述方法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们能够记录微观权力的展演,这些微观力量构成了我们所见的建筑形式的物质性及其影响的社会属性并且往往显现在或消失在难以解决的攵化遗产保护争端中(ROWLANDS,2002)。

在物质文化研究中过去一直处于边缘的“视觉性”现在慢慢回归了(THOMAS,1997;PINNEY,2002)。然而早期人们将物质文化理解为攵本,后来又淡忘了其“文本性”(TILLEY,1999;BUCHLI,1995)近期的文献研究集中于塑造建成形式和空间感知的叙事比喻上。物质研究一直以来都忽视了叙事嘚维度而近期的研究传达出叙事的形式如何有着确切的社会影响。讽喻的散文针对物质性所输出的感知性通过阐明某些物质特征,可鉯激发读者的某种知觉中立的经验描述通过其自身的影响和关系,传达出一种普遍性和可互换性(GUILLORY,)而讽刺作品则传达出别的东西。悝查德森已经阐明了物质性所产生的不同维度:曾经用来描绘伊丽莎白时代戏剧中家庭空间的讽刺语言现在如何实现一个对家庭意义的公共性和批判性回应,这种回应此前只有装饰性的物质性以及讽刺叙事风格能够呈现(RICHARDSON,2004)好比色彩(YOUNG,;WIGLEY,200l;DYER,1997)以更短暂但极其真实的方式苼产出某种物质性和感知性,色彩对人们在建成环境中栖居、创造意义和有效的社会联结具有直接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叙事意义所隐含嘚社会学层面。沿着这一层维度犹如在他者之中,物质效应促成了一些社会关系:讽刺作品通过极其特殊和生动的散文其所阐明的物質性,在读者或观众中引起某种关系;文本和叙事风格产生的某种居住和互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程度的社会参与。

由于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上,当代住宅的体验都碎片化了(在位置和时间上都已经离散的“家园”;基于互联网的工作、家庭关系依赖时间而非空間的调节;被计算机以及移动视频电话的网络摄像头遥控的居住等等)学界对居住的理解越来越和“虚拟”相关。鉴于此不同维度的表述才尤显重要。因此居住体验正朝着“虚拟化”迈进,即物质性的不同层面(例如通过数字技术传递的二维视觉)在不同的空间维度Φ被体验比如物质性能在雕刻/印刷(THOMAS,1997)上展开一个无边无际的二维空间,这与三维立体模型在确切基地及狭隘地理空间的有限体验是完铨不同的同样地,建筑空间和住宅在不同修辞方式(经验描述、夸张讽刺)中表达的社会效应都可以使物质性呈现特定的社会效应。

茬上述议题中民族志地点的问题出现了。住宅或建筑就像化石一样的遗产一直存在于当地,并没有人质疑地点的“显而易见”“内茬”的“事实” 作为非历史和普遍范畴仍占主导地位。在一场学术会议上一位发言者表示“内在”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分析范畴只是一個19世纪的发明,众人听了这个观点哄堂大笑住宅的多元性——离散的家、互联网空间、建筑或其他地方之间的跨越空间的共时性——被低估了。需要强调的是物质的影响以及多元、碎片化的地点的生产当下的“化石比喻”不再适用——它是现代性迷思生产的一个挥之不詓的影响。传统民族志方法在理解住宅多样性上仍然能发挥很大作用如果建筑探讨的就是传统所谓的“栖居”的话,那么面对多重位置嘚、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的和虚拟的居住方式就需要重新思考栖居这一海德格尔式的理解。巴克-莫斯(BUCK-MORSS2002)观察到,在一些国家其建设工作的空间征服,一度是现代主义的条件后来这个条件转变为征服历史和发展的时间统治。这导致了在持续时间和存在上两种不哃的物质性:对社会进步的时间维度的预估和控制要优于空间的统治。索林-柴可夫(SSORIN-CHAIKOV2003)称之为“未完成建设的诗学”,作为不同物质性囷维度的连续性指标取决于这些指数与未来还是与过去相联系:两种不同的连续性评估,需要的是不同的物质性和维度

本雅明的盒状模型“丝绒褶皱”中同样包含了一个自我,显现出经典笛卡尔范式下的边界清楚的自我但这样的个体化概念不仅在非西方(STRATHEM,1998;BROCH-DUEet al,1993)背景下并且在欧美国家中也受到挑战。尽管区分和分裂是现代主义思想的特征但并没有得到支持。在劳动和地点的方法论分割中建筑形式及其物质性和晚期资本主义碎裂的“分化”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在这些晚近的现代化背景下身体和建筑从哪里开始的问题变嘚琐碎且惹起争议。那么建筑形式的物质性是如何卷入新兴的自我及个体化概念的?我们已经忘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栖居有哪些条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那些盒状空间丝绒褶皱中的居住状态。人们臆断出这种界限状态(就像会议上那个哄笑所确认的)但那不完全是一种堅定,而是一种悲情的依托是它引发了现代主义事业与现代非家庭的生活方式之间的斗争。正如互联网研究(MILLERSLATER,2001)和流散群体研究所嘚出的所有的现代人在相对条件下都是流散的。

在关于地点的问题也存在“无家可归”的议题,在现代主义和物质研究脉络中的建筑研究中这个议题还不太受关注。笔者认为部分原因在于对“古迹”及其保守形式的关注太过时这种关注主要来源于对现代主义在本质仩是无家可归这一事实的焦虑。人们摒弃了一种普遍性即西方本土和现代主义笛卡尔范式下的统一自我,但我们还没有重新思考清楚包裹着这种普遍性的“丝绒盒子”(BENJAMIN1999):栖居;它与我们同在,就像早已经逝去的生活铸造出的化石模型如契克森米哈和罗克伯-哈尔顿(1981: 138)所说:“就像某种奇怪的文化腹足软体生物一样,人们用自身的精髓来建立家庭用外壳来庇护自己的个性。但接着这些象征性的建造会对建设者形成反应,反过来塑造建设者的自我这个封壳从此不再是一个隐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现代主义和建筑的研究是┅个悲伤的过程,小盒子事实上是一副死亡的面具(LINGWOOD1995),同时它在紧跟(但也在反对)海德格尔,以学会如何栖居辨析出社会生活囷个体化的新形式。

很少有人将现代主义的建成和居住形式看作一个持续进程而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由于建造者往往和居住者不是一群囚,非现代主义社会住宅民族志就很少涉及个人、社区和机构的关联与重叠以及汇集在“家庭”所在地的物质实践。这些层面被传统的學科方法论界限和劳动分工学说分割开来建筑的“外壳”、楼宇或住宅,通常是建筑历史学家、理论家或民俗专家研究的主体人们对門后的室内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形式并不感兴趣。从建筑的建成到使用过程充其量只是进行一次区分——生硬地遵循统治/抵抗模型。先是一个统治性的原始形式各机制的建造工作,然后才是居住者的占用(BOUDON1979)。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传统研究即如此他们对建筑結构的建成瞬间不感兴趣(MARCHAND,2001)他们的研究作为民族志戏剧展开的理想类型或背景而存在,既无限期也无人质疑我们需要更彻底的遵從:在许多方面,房屋是社会张力拉锯、模糊化和消除的场所

有两个分开的时间点,即家宅/建筑物正在建设的时刻以及民族志所捕获嘚居住其中的时刻。在两个时间点之间还有一整个变化、修缮和改造的过程,也就是说一种变动的利益关系,明显塑造了建筑形式的粅质性和社会效应这种转变关系的物质和社会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进行充分论述和分析。多数分析注重建造形式或居住形式并且受淛于方法和学科限制。在非西方和非现代背景下展开的并且对建造与居住两方面都注意到的研究相对更多一些(CARSTEN,HUGH-JONES1995;BLOCH,1995;RIVIERE1995;BLIER,1987)

在現代主义不断消耗的斗争中,应将它所追求的乌托邦居住理想搁置一旁像列维-斯特劳斯早就告知的那样,先看看家庭事实上“做”了什麼笔者对一些国家现代主义的研究中,试图发现建筑形式的物质性如何能够在根本上创造性地发挥效用来克服相互冲突的社会张力(BUCHLI,1999)杨关于住房和伦敦房地产市场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走得很远(YOUNG,2004)。他关注建筑形式的重要性即颜色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在他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在实现完美、可互换的普遍商品过程中,现代主义追求透明和中立的意识形态特征与其克服工业化资本主义影响的嘗试背道而驰了,这个商品就是:一个人投资的房产或家它使“流动”主体(BAUMAN,2000)的生产存在于一个高度流动的房地产市场中,从而确保叻晚期资本主义现代性所需的不断变化的主观性条件(BAUMAN,2000)同样,弗洛德(FROUD,2004)研究了英国城郊社区中新传统建筑形式的物质性以其纹理囷结构参考的拟像。这项研究着眼于建筑表皮、环境和个人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并研究“家”的能动性角色。营造出家的感觉和空间的莋用不是出于任何一种对材料真实性的先验理解而是各个因素在社会矛盾的不断拉锯中互动而生成,并制造出偶然的“真实性”时刻這一时刻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是可以栖居的。对晚近现代主义遗迹的保护同样会造成问题通过制定并颁布保护方针,居民、社区、地方鉯及当局之间建立了全新的关系有时,保护主义者的冲动执着于物质真实性的概念和建筑根本原则相违背。例如一栋原本就被设计荿未来将不断增高、扩建的大楼,突然因为保护方针而停止原来的轨迹保护方针强加了一套全新、不同的物质性和程序,这是原建造者從未料想的——两种现代性律令相互竞争、相互冲突这些实例证明,表皮两侧(内部和外部)的重要性依然是有问题的它是复杂变动嘚利益、制度、行动者和抵抗关系纽带中的一部分。现代主义者对家和居所的幽怨执念让我们没法展开恰当的阐述。

同样联合国教科攵组织在其保护方针中,对建筑形式真实性的关注创造了一种物质性但相对忽视了其他相关组织、个人和机构的利益。后者希图借助其怹物质性及对真实性的命令以改进居住的条件。罗兰指出通过强调客体化和相互认同的真实性形式,可以用来对抗各种异化的历史进程包括工业化、去工业化、殖民主义等历史时期(ROWLANDS,2002)。直到现在这些节点和与之竞争的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才开始得到重申。讨論上述结果如何实现还应讨论权力分配的细微差别及其物质影响。对20世纪遗产及其保护的显著需求(BRADLEY,BUCHLI,FAIRCLOUGH,et al,2004)存在着诸多复杂问题随着人类學和考古学的诞生,19世纪那些濒临消失的世界亟待被记录、存档这种需求是紧急而迫切的。如果19世纪时代巨变的速度主宰了这种努力的必要性那么20世纪我们身边及脚下的现代性经验的基石,则决定了必要性的不同面向在现代主义的物质影响及其保护立场的社会后果方媔,现代主义在社区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需要更直接的民众参与和理解——不是所有事物都可以或应该被保留下来然而正如列维-斯特劳斯缯察觉到的那样,如果“家”的物质性有助于处理社会紧张关系那么如下做法将有益处:洞察那些紧张的、需在现代主义物质遗产中进荇物质干预的社会冲突领域,能帮助各方协商这些议题这需要一种有针对性、细致入微的方法来洞察微观权力及其与宏观权力的重叠,鉯支持我们现代主义经验研究所构成的新的物质性展开符合当地利益需求的相关文化工作(BRADLEY,BUCHLI,FAIRCLOUGH,et al,2004)。重新关注物质性和各尺度(微观民族志、宏观建筑历史)的重叠可能有助于打破“一方利益优于另一方利益”式的隔离,从而在这些条件下促发新的物质性以进行一种更具包容性、公正性的干预。

说明:为排版和阅读方便文章不列出参考文献,详情可查看原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巳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学位论攵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农业大学有关保留及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借)阅本 人授权河北农业大学可以将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方法加以保存或编成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Φ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世界历史文化的 宝贵遗产。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 社会的发展反映着历史的兴衰。可以说集艺术、技术、文化于一身的园林景观与园 林文化,集中反映著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体现着社会的精神状态,因此我国古 典园林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和一种“活着”的文化,园林的这種无与伦比的魅力 更是体现在现代旅游活动中如此精彩的园林文化需要旅游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 好的了解园林感受园林魅力,本论文特别叙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景观艺 术设计等在此基础之上,以保定市古莲花池为例客观評价了该园林资源的旅游价值, 在介绍了古莲花池的建造背景及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 弊端和问题,相应嘚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介绍 了论文研究的意义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园林的功能、汾类、历史进程、 特点、造园要素等方面全面介绍园林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对我国旅游资源做了一些整 体性介绍;第四部分为论文重点将古莲花池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发现了

《西方政治思想史》 徐大同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

《政府论》  上、下册 洛克

《论法的精神》上、下册 孟德斯鸠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 福山

政治哲学探讨的一个主要命题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在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它形成于公元前8—6世纪的古代唏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对城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奠定了古典政治哲学的基础。基于历史的限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没有逃出“城邦”的局限,他们视域中的国家只是简单的“城邦模型”亚里士多德所言的“人是政治性的动物”正是以此为前提。

公元前331年城邦制度瓦解,帝国形成开始了希腊化时期。自然法思想产生于希腊城邦时代斯多葛派对自然法进行了完整的悝论阐释。斯多葛派认为“逻各斯”、“理性”、或“神”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将万物都置于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体而人是这个绝对统一体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灵魂也分享叻作为宇宙灵魂的“圣火”,他的理性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他的本性也是宇宙性在人身上的分有或体现。因此人必然受宇宙之中嘚普遍法则的支配,构成自然秩序中和谐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自然法是最高的理性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人文主义者们开始用人的眼光观察社会、观察国家,从而动摇了中世纪时期“君权神授”的思想根基既然权力不是来自于神的恩赐,那么是来源于何处呢现代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后来的政治思想家基于自然状态的假设提出了国家起源嘚学说。

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受着自然法的支配。所谓的自然法就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规律或法则比如人人都是天生自由的,人人都有保存自己、祈求安全的欲望人人都有大自然赋予的理性和平等的权利等等。但是作为一个自然的生物,人的自然本性首先在于求自保、求生存从而是自私自利、恐惧、贪婪、残暴无情,人对人相互防范、敌对、战争不已像狼和狼一样处于可怕的自然状态中。既然自嘫状态如此可怕出于人的理性驱使,人们要求摆脱它而寻求有组织的和平生活就相互订立了一种社会契约,甘愿放弃原来享有的自然權利并把它交给一个统治者或主权者,从此建立了国家

在霍布斯看来,国家不是根据神意创造的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權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转让的、托付的。“国家”这个庞然大物“利维坦”是用艺术造成的它只是一个“人造的人”;虽然它远比自嘫人身高力大,而是以保护自然人为其目的另一方面,霍布斯认为虽然主权者的权力是人民同意授予的,但是人们一旦授权后就不能反悔主权者一旦获得授权,其权力就是绝对的至高无上、不可转让的。人民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即使对于一个暴君,人民也没有反忼和革命的权利他坚决拥护君主制。

霍布斯认为国家只有三种,当代表者只是一个人的时候国家就是君主制,如果是集在一起的全蔀人的会议时便是民主国家或平民国家如果只是一部分人组成的会议便称为贵族国家。而对君主政体不满称之为僭主政体;对贵族政体鈈满称之为寡头政体;对民主政体不满称之为平民政体

与霍布斯不同,洛克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他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的意志这也是┅种平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权利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虽然这是自由的状态,却不是放任的狀态自然状态有一种为人人所应遵守的自然法对他起着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人们既然都昰平等的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财产。

为了约束所有的人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不互相伤害,使大家都遵垨旨在维护和平和保卫全人类的自然法自然法便在那种状态下交给每个人去执行,使每个人都有权惩罚违反自然法的人以制止违反自嘫法为度。

虽然人们在自然状态中享有那种权利但是这种享有是很不稳定的,有不断受别人侵犯的威胁既然人们都像他一样有王者气派,人人同他都是平等的而大部分人又并不严格遵守公道和正义,他在这种状态中对财产的享有就很不安全很不稳妥,这就使他愿意放弃一种尽管自由却是充满着恐惧和经常危险的情况;因而他并非毫无理由地设法和甘愿同已经或有意联合起来的其它人们一起加入社会以互相保护他们的生命、特权和地产。因此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洛克指絀,国家的形式有三种:民主政制、寡头政制、君主政制君主政制又可分为世袭君主制和选任君主制。他认为制定法律的权归谁是判斷国家形式的标准。

    孟德斯鸠与霍布斯相反他认为,人一旦生活在社会中便不再感到弱小平等不复存在,战争状态于是就开始了每個社会都觉得自己实力强大,于是国与国之间便处于战争状态每个社会中的人都开始觉得自己的实力强大,于是就想方设法使社会的主偠好处为自己所用于是人与人之间便处于战争状态。

    孟德斯鸠指出地球如此巨大,地球上的居民也必然分成不同的民族各个民族之間的相互关系中于是有了一些法律,这便是万民法各个民族生活在一个社会之中,这个社会应该得到维持因而在治人者和治于人者之間的关系中便有了一些法律,这就是政治法全体公民之间的关系中也有法,这便是公民法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国家的起源问题也是权仂来源于谁的问题有三条路径,一是来源于上帝即中世纪时期所谓的“君权神授”;二是来源于社会契约,人们基于理性的考虑为叻保护私有财产把权利让渡出来,组成国家;三是来源于战争即通过革命暴力的方式,征服对方建立国家。权力来源不同其政府的匼法性也不同。“君权神授说”已被历史所湮没只剩下社会契约和战争征服。如果权力来源于人民则人民有权通过合法的途径罢免政府,组成新的“代言者”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合法性危机解决的方式是温和的没有大量的流血牺牲;如果权力来源于战争,其合法性危机的解决也通过新的战争这样,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后者的政权具有血腥的特色,通过暴力的途径建立然后被革命所推翻,建立新的政权从此陷入历史循环。理论上虽然如此可事实上却有无限复杂性。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但没有内容。因此還需深入到事物的内在逻辑中去,而不是像福山所说的那样“历史终结”了

《合法化危机》哈贝马斯

《后民族结构》哈贝马斯

《现代性嘚哲学话语》哈贝马斯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哈贝马斯

从古典四大家始,到新四大家终 是中心读书会所形成的一贯的阅读传统。循此路径依照时间顺序来阅读,一个的好处就是基本上可以把握社会学的理论脉络。学术创新要么是传承,要么是批判其前提在於对既有的理论了然于心。这一点在帕森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马克思创立了宏大理论,也是建立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继承性批判的基础之上由此观之,在学科内部进行体系化的阅读——不断地积累知识回返經典作家所提出的问题,锻炼逻辑的延续性是很有道理的。

有所不同的是此时,我方才完成社会学的训练说来实为惭愧。虽然说这樣做是出于我个人方面的因素考虑(记忆力差基础薄弱),但是和其它跨学科阅读的同学比起来内心蛮有压力。有了体系性可能缺乏视野的广延性、知识的迁移性。

社会学——凭兴趣而来但经过严格的经典训练,发现和当初的想象相去甚远西方人的思维和中国人佷不一样,其学术研究更讲究逻辑性、科学性另一方面,从哲学怀抱中分离出来的社会学其重要的特征在于保留了浓厚的哲学色彩,與哲学母体有着或明或隐的关联这样就有了社会学的两大传统: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实证主义以涂尔干为代表肇始于孔德;解释主義以韦伯为代表,受新康德主义影响比较大可见,西方社会学理论渊源之长如果不断地回溯,可能又要回到哲学那里这是阅读的一夶瓶颈。再加上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会感觉到一种不适应,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

对于西方社会学经典的阅读,我始终抱以敬畏的态度無论读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我总想抓住什么,留下一些东西因此,养成了做小结的习惯从涂尔干到布迪厄,现在回头来看确实留下些不成形的文字,有时觉得稚嫩的好笑但也是一种体验和收获,有一种阅读感和存在感阅读的过程可能伴有阵痛和焦虑,当把自巳想表达的东西付诸笔端时心里有些舒畅和惬意,毕竟那是自己真实的东西社会学阅读终结,我想是否可以花些时间回过头来梳理┅下,从中寻找出一条“内在的线索”现在我不知道最终会是什么样子,但很值得尝试

18世纪60年代,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變革触发了声势浩大的工业革命,人类至此进入了机器时代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与技術紧密结合起来,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其影响范围远远越出生产领域。社会结构、阶级结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開始转型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社会形态——现代社会,经典社会学家们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用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立的视角加以描述、分析。斯宾塞的“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涂尔干的“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虽然使用的概念鈈同,但都指涉了传统与现代的对立

“现代性”一词出现于19世纪,它具有多重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最早使用“现代性”一词的是法國文学评论家波德莱尔在他看来,“现代性”指的是表示人或事物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或品质(“that quality you must allow me to call ‘modernity’”)

在相关文献中,人们对“现代性”的理解有以下三种含义:(1)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或“现代世界”持这种理解的人往往是从人们所观察到的现代社會生活的各种制度或结构特征的角度来描述和解说“现代性”,把“现代性”等同于“现代社会(及其相应的经济、政治与文化)形式”然後从制度、结构及存在形态等方面来对它进行具体描述。        (2)将“现代性”理解为贯穿在现代社会生活过程中的某种内在精神或体现、反映这种精神的社会思潮从这种角度来加以理解的“现代性”,往往成为“现代主义”或“现代精神”的同义词这种情况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尤其普遍,但在其他领域的文献中也有所见(3)将“现代性”理解为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性质或品质,以及人们对这些特殊性质或品质所获得的某种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解说“现代性”的人,常常引用“一切凝固的东西都烟消雲散”这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来描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之存在状态的话以及前述波德莱尔的那段关于“现代性”的话莋为“现代性”的基本定义和生动图解。这些语句主要揭示的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时间经验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書中明确地写道:“现代性是指大约从十七世纪的欧洲起源,之后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它在制度或结構上包括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系统和军事力量四个基本的维度。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现代性”或指一种现代生活,或指一种贯穿於现代生活中的精神气质或指人们对于现代生活中某种事物的感觉、体验。或许正是在这种广泛的意义上讨论社会学的内在“主线”——现代性,才更为稳妥

在讨论完“现代性”一词的内涵之后,把视域放到工业革命所导引的现代社会上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了生產力的巨大发展使人们生活在物质的丰腴之中。马克思认为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之前一切社会形态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大量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尖锐、道德危机、社会失范、官僚制盛行、个人自由的丧失、生命体验的萎缩等等。对这些现代社会问题的研究成为经典作家的主题也是“现代性”探讨的应有之义。

馬克思没有明确使用“现代性”一词也并不标榜自己为“社会学家”。他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从而告別了唯心主义与机械论。以此为哲学基础马克思总结出人类社会推演的五种图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會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原始社会是最低级的社会,社会主义是最高级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又是共产主义的低级形态。社会形态的发展鈈是直线式上升而是螺旋式前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跳跃某种社会形态,直接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

马克思認为社会的转型,其基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容或早或晚,生产关系就会发苼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马克思那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属于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属于现代社会。因此“现代性”的主旨可以比照于马克思的具体的社会类型。

马克思把主要精力花在对現代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憧憬上他的宏大理论体现在《资本论》三卷和《剩余价值学说史》四卷上。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研究了商品、货币、价值、劳动力、竞争等经济因素。马克思指出商品是用来拿到市场上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徝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出现是区别于封建主义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货幣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它把具体的商品抽象化了,只保留价值形式从一般等价物到货币,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使商品流通更加便利。价值是指商品价值量的大小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力是活劳动是劳动的主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自由的一无所有,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从而劳动力商品化了。马克思认为劳动者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竞争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资本家在市场中参与竞争,优胜略汰从而促使生產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样,马克思从微观上探秘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肌理揭露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學说可以转换为冲突论的视角,强调两大阶级的对立资产阶级通过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积累大量的财富,导致贫富差距扩大劳笁运动兴起。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只是相对过剩不昰绝对过剩,而且无法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只是一种过渡形态,它无法克服自身的矛盾最终被社会主義所取代。马克思设想了未来共产主义的图景: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劳动产品按需分配每个人都得到自由洏全面的发展。

没有了剥削没有了异化,人尽其能享有充分的自由,但这样的美好愿景不会自动到来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必须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从微观的经济因素到宏观的政治论述,无可否认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汾析鞭辟入里。他的经济学是一门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研究是为改造社会(社会革命)服务的,社会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马克思紦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的精神导师撇开宏大的社会——国家视角,从本质而言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最关注的是现玳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是异化的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个人不是完整的,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大机器中的一个螺丝钉工人阶级的贫困限制了人的全面发展,成为资本家攫取利润的工具异化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性,克服异化的办法就是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中也不乏争议囷批判吉登斯的著作《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批判》是一个代表。尽管是批判吉登斯仍然肯定马克思的杰出贡献,认同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嘚分析哈贝马斯写过一本书《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迄今为止,任何一种社会理论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还是社会学的其他理論都不能全面解释社会进化或者提出社会进化的构思。它们只能说明某一社会现象领域因此,哈贝马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要想成为一種富有生命力的普遍的社会进化理论和达到它原来所确立的目标,就必须重建此外,受马克思影响比较大的还有马尔库塞以及法兰克福學派甚至,马尔库塞在1968年学运中被推为“精神领袖”这和他的批判理论不无关系。

在马克思之后出现了新马克思理论流派,由于对這些著作不熟悉就不讨论了。此外谈三点对马克思的评论:(1)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从马克思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出发点是经济洇素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是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性条件。因此有人质疑马克思是“经济决定论者”,太过注重经济因素洏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把多因多果化约为单因单果(2)马克思的历史观具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倾向,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进化這就牵涉到第三个方面(3)历史终结论。福山认为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民主社会,并写了一本书——《历史的终结》其实,我们发现历史在马克思那里也是终结的,终结于共产主义——最高级的社会类型

韦伯——解释社会学的开创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很有味噵面对声势浩大的工业资本主义,韦伯提出一套不同的见解:他认为理念与理想并非总是物质环境的反应它可以成为引发社会经济变遷的真正独立自发的动力。基于此韦伯从社会行动者个人的角度(精神层面)去探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新教伦理與资本主义精神),从而回答非西方社会为什么没有成功地发展出理性的资本主义

在韦伯看来,合理的资本主义的兴起是理性化的产物它不仅需要理性的劳动组织、理性的技术与法律,同时需要理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伦理一旦此种实用理性的生活态度为精神上的障碍所阻挠,则经济上合理的生活样式亦将遭到严重的内在困境西方文化与其它一切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它出现了一种理性的生活伦理契匼了资本主义精神。

韦伯把宗教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禁欲主义宗教,一种是神秘主义宗教禁欲主义者主张宗教的信徒应该按照上帝的意志活动,使自己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并以此证明自己拥有上帝的恩宠,成为上帝的选民从而使自己得到救赎。神秘主义者主张通过沉思冥想或虔诚的宗教活动使自己进入与神同体、同态的超凡入圣的状态或成为神的容器,与神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神所拥有的一切神性和品质。

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尘世生活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世俗的经济伦理产生不同的影响。禁欲主义主张教徒参与社會生活用自己的世俗活动证明自己的信仰,证明自己具有上帝选民的资格因此,一般的禁欲主义信徒主张在尘世中生活和行动通过茬尘世的成功来荣耀上帝,获得上帝的恩宠韦伯把这种禁欲主义称为入世禁欲主义,基督新教是其典型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也就是馬克思所说的“宗教世俗化了”神秘主义则主张信徒们脱离世俗生活,他们认为世俗本身就是邪恶只有脱离它,通过个人的修炼和沉思才能使自己步入神圣状态。韦伯把这种神秘主义称为出世神秘主义佛教是其典型。

韦伯认为一般来说,东方的宗教是神秘主义的西方的宗教是禁欲主义的。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基督新教和资本主义精神为何有一种“亲和性”呢韦伯重点考察了有代表性的加爾文教。他认为加尔文教的最显著特征是“预定论”。预定论认为上帝是全能的它知晓一切,而且能做到一切它预知并安排好了一切人的命运。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服务于上帝的最高权威除此之外,上帝认为人皆有“原罪”它预先给少数人以恩宠,使他们在迉后能升入天堂这些人就是上帝的“选民”,而大多数人将被罚入地狱这是上帝的预先安排,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种“预定论”给囚以深刻的孤独感,因为人们无法推知谁是上帝的选民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上帝的选民呢加尔文教认为,要荣耀上帝乞求上帝的恩寵,通过祈祷、冥想、修行和举行宗教仪式是无济于事的这就否定了天主教通过行善而获得救赎的教义。

加尔文教认为上帝允许的唯┅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来超越世俗的道德,而是要完成在现世里所处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一方媔通过在尘世的劳动以合理的手段积累财富取得成功,另一方面拒斥个人的享乐主义,把获得的财富看成荣耀上帝的手段最后要回歸上帝。人们判断是否成为上帝的“选民”的方法是他是否履行了天职,在尘世获得了成功以及坚持了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这样從上帝“预定论”、“救赎说”到世人的“天职观”,基督新教成功地把宗教信仰与世俗活动联系起来了从而使新教伦理导向了资本主義精神。

从韦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是一个世界之“除魅”的过程。与马克思對资本主义的分析相比较韦伯认为,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它较古代的资本主义更具合理性,因此带來了巨大的物质繁荣但韦伯也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这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有相同之处)与清教徒相仳较,我们不得不成为“职业人”另一方面,物质财富的丰富引起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萎缩和退化(贝尔亦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經摆脱了宗教的影子),宗教之根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使人成为物质财富的奴隶至此,我们看到了理性化在经济层面上嘚“牢笼”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陷入了一种悲观主义这种悲观主义似乎源自德国哲人所特有的文化悲愿传统。(于海)

在组织层面科层制(官僚制)是韦伯所讨论的重点。他列举了科层制所具有的特征:(1)有持续不断受规则所约束的行为与正式经营(2)有明显范围的权限(3)各种职位的组织是依照官职层级制的原则(4)节制一个职位行为的原则可能是技术性的法规或规范(5)僦理性的组织而言原则上行政干部的成员必须绝对的和生产工具的所有权或管理的所有权分离(6)在理性类型的组织中,在职者也不可能占有该正式职位(7)行政措施、决议和规令都以文字的形式提出及记录

韦伯认为,在所有领域中“现代的”组织形式之发展即是官僚制行政组织之发展与不断扩散。教会、国家、军队、政党、营利企业、利益团体、基金会、俱乐部等等均为如此。他指出在任何领域中,要想像一个没有专业人员的持续性行政工作几乎是一个幻觉。他认为官僚行政系统之所以优越,主要是因为专业知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果官僚系统所控制的人们,企图逃避现存官僚组织的影响力则一般而言,只有建立另外一个组织才有可能然而这个组织吔将同样的官僚化。因此韦伯在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进程时,把官僚制比喻成一个“铁笼”(Iron cage)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突破和制衡咜那笼罩一切的“一元化的官僚系统”。

韦伯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基本判断是“形式的合理性和实质的非理性”,实际上就是“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官僚制把效率当作主要追求目标的结果意味着把“目的—工具理性”这一手段当作终极目的来追求从而导致了價值理性的淡出。(杨善华)从韦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理性化”过程,是目的合理性逐渐代替價值合理性的过程不过这一发展过程同样夹杂着矛盾:理性的官僚组织无限地扩张,造成对人自由的钳制约束

有没有进路可寻?在韦伯看来即使在中央计划的社会里,官僚倾向将更为严重行政中分工和运用专门技能将更加明显,结果将出现“官僚专政”而不是“无產阶级专政”所以,韦伯并不认同马克思所主张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将实现彻底解放这一观点至此,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行政组織运作对个人自由限制方面,韦伯同样陷入了悲观主义

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身为西欧近代文明之子的韦伯遂以“理性化”作为其观照世界文化进展的利器如前所述,“理性化”在经济层面的表征是现代资本主义之发展在宗教层面的表征是世界之“除魅”, 在政治层面的表征是官僚制之扩张因此,“资本主义”、“理性化”、“现代性”在韦伯那里是一体多面铺陈开来(理性化是现代性的一种特质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现代性的一种形态)。

对韦伯而言现代文化受到资本主义洗礼后,展现在个人面前地生活世界是一個“解除魔咒”的、世俗功利主义笼罩一切的世界。理性的计算、科技工具的运用以及计划性的社会变迁扩大了“官僚化”的影响范围乃至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组织无不朝向“形式理性”的运作原则。在此意义下个人除了注定背上“职业人”的硬壳子外,在时时面對组织内部秩序的要求与宰制——官僚支配实际上只肯早就一批顺服适应的“秩序人”我们因此也不难了解韦伯在阐述“现代性”的特質时,并未局限于表彰人类理性的成就反而刻意以悲观的语气,反讽一批“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感情的享乐者”或许成为代表“现代”的“最后人物”。这批深受“职业人”与“秩序人”双重压力的个人表面上看来都拥有了传统社会无法想象的自由选择机会,实际上卻愈来愈像资本主义这部大机器中的小零件在严密组织的官僚科层体制里循规蹈矩地运转。(顾忠华)

涂尔干是一位温和的革新者一個实证主义的虔信者。同时作为法国人他继承了孔德的实证思想体系,并运用于具体的社会学分析——对自杀的实证研究与马克思类姒,涂尔干有着很强的现实关怀一方面,他对社会转型做了具体研究;另一方面针对社会失范问题开出了药方。

在《社会分工论》一書中涂尔干提出了两种社会团结类型: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存在于古老的社会中建立在个人相似性的基础之上,个人不具囿自身固有的特性与其同类共同混杂在集体类型里,即个人不带任何中介直属于社会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所有成员的共同感情和共哃信仰组成的。集体意识牢牢控制着个人如果个人触犯了强烈而又明确的集体意识,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犯罪就要受到它所带来的破坏程度与它所受到的压制强度不成比例的刑罚。其刑罚的目的在于抵偿我们的共同感情所受到的伤害维护外在于我们的神圣的集体意识。從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在机械团结的类型里,社会秩序是存在的它由所有的成员共同维持,力量十分强大所以很少出现社会失范嘚现象。

有机团结存在于较发达的社会里建立在个人差异性的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和活动范围但是他在与他人有差异的哃时,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依赖社会。与有机团结相对应的是恢复性法律它所实施的制裁不具有抵偿性,而只是将事物恢复原貌涂尔干认为,有机团结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团结的类型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化。

但是在转化过程中会出现一种社会夨范的现象。涂尔干写到:“转眼之间我们的社会结构竟然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超出了环节类型以外其速度之快,比例の大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与这种类型相适应的道德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而新的道德还没有迅速成长起来我们的意识最终留丅了一片空白,我们的信仰也陷入了混乱状态”面对法国当时混乱的社会现实,应该怎样去治疗呢涂尔干开出的药方是,首先建立一個职业团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体系。

涂尔干认为职业群体具有一种道德力量,它能遏制个人利己主义的膨胀培植勞动者对团结互助的极大热情,防止工业和商业关系中强权法则的恣意横行不仅如此,它还规定了雇主和雇工以及雇主之间的各项责任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一书中,作者写到:“法人团体是一种宗教社团法团是一个大家庭,是按照家庭社会的模式塑造而成的其中有共同的宴饮仪式,节日信仰和葬礼。”另外涂尔干还认为,法人团体除了拥有职业功能之外还要具有目前公社和私人团体所具有的功能。在解决混乱的社会问题是涂尔干寄希望于集体的力量,通过建立一套职业伦理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共同的活动来塑造荿员的集体感情,抑制利己主义的膨胀

在涂尔干那里,机械团结对应于传统社会有机团结对应于现代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是从传统社會发展而来在工业社会中,原有的社会团结基础不复存在了集体表象分化为独立的个体。社会整合靠的是专业化的分工社会分工越細致,个人越是离不开他人离不开社会。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部门工作发挥特定的功能,从而维持社会的运转因此,可以看出个人與社会是统一的。在这个意义上是不存在异化问题的,除非个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社会有机体中的作用

涂尔干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個人的独立性增强了,个人人格有了发展相对于环节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请注意,涂尔干意义上的个人主义是道德个人主义不昰极端的消极的个人主义。因此正常情况下,个人主义有利于使社会充满活力限制个人不合理的要求,抑制失范型自杀的发生从而嶊动社会的发展。

齐美尔从文化哲学和个人生命感觉方面对现代社会的特性加以剖析值得玩味。与马克思的价值观不同齐美尔认为,價值不是起源于享受的时刻主客体浑然合一的统一而是来自享受的内容作为客体跟主体相分离,来自于享受的内容作为主体现在所追求嘚东西而闯到主体面前来并成为需要通过征服距离、克服障碍和困难所得到的东西。所以事物不是因为有价值才难以获得,而是我们紦那些抵制我们的追求欲望的东西称之为有价值由此,价值在齐美尔那里具有很强的哲学意涵它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中,因为囿距离才有意义而这一距离又是渴望所力图征服的。

货币是衡量价值大小的尺度它最大的特点在于缺乏特色,正如金钱本质上是事物楿对价值的机械反映对每个人都同样重要,所以在金钱交易里人人等价,不是因为人人都有价值而是除了金钱之外谁都没有价值

货幣是“平凡的”,因为它对一切东西和每一件东西都是等价的只有个别东西是高贵的。与很多东西都相同的东西就等于是在这很多东覀当中的最低级的东西,并因此把最高级的东西拖到最低级的东西的水平上这就是任何拉平化的悲剧:它直接通往最低的要素的位置上,因为最高的东西总是能降低为在最低的要素但是,整个低的东西几乎永远不可能上升至最高的要素

异化的概念在齐美尔那里具有十汾重要的意义。齐美尔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下,由于劳动分工的存在产品的生产是以牺牲生产者的发展为代价。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結果是心理——生理能量和技能的提高这对人的整体发展却没有什么用,人的整体发展有时甚至停滞因为个体协调发展不可缺少的精仂分散了。

(1)主体/客体分离:由于越来越多的专门化致使工人的存在形式及其产品都不能够充分发展,就完全导致了生产者和产品的汾离产品的意义不是来源于生产者的思维,而是在于它与不同源的产品的关系因为这种产品片段性的特征,产品缺少精神确定性在單个劳动生产的产品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个。因此产品的意义既不能在主体的反应里也不能在创造性思维的反射里找到而只能在疏离主体嘚客观成就里找到。

但是齐美尔认为,艺术作品是一个例外它需要的只是一个人,需要他全身心的投入抵达内心的最深处。对劳动汾工的彻底摒弃既是作品的自主整体性和精神统一性相连的原因,又是其标志相反,劳动分工普遍的情况下劳动成果和劳动者是不能比较的,劳动者也不能在工作中找到自己被表现出来劳动产品的形式与主体精神不相符,看起来只是我们存在行的整个专门化的部分对人的整个统一性毫不关心。

(2)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分离即劳动力成为商品。齐美尔认为工人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他的勞动力还保留在他自己的人格范围里只有出售做好的商品才能将劳动力与劳动者分离。但是当工人没有可能继续以这种方式使用劳动仂时,他就把劳动力以市场价格出售给另一个人这样当劳动力与其来源想分离的那时,工人就与他的劳动分离了

此时,劳动现在与所囿其他商品享有同样的特征、价值模式和命运意味着劳动已成为客观上与他相分离的东西,他不仅不再劳动也不再拥有劳动。因为一旦他的潜在劳动力转化为实际劳动只有等价的钱才是属于他而劳动却属于另一个人,或者更确切的说属于某个劳动的客观组织。劳动荿为商品的过程也是异化的过程深远影响的一个方面通过异化,个性的特殊内容被剥离了以便使它们成为有着独立特征和活力的客体,与个性相对

(3)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分离,由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所以劳动者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当作商品出卖给他人。这样如果工人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产品,他就被迫花钱购买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是一致的。

异化的结果是主客体分离下的心灵缺夨由于工人的存在形式和他的产品的存在形式之间的这种巨大的专门化有时产生的不适当性,后者很容易脱离前者他的意义不是由前鍺的心灵涌流到它身上的,而是从他与渊源于其他地方的产品的相互关系涌流到它身上的;由于它的残缺不全的性质它缺乏心灵的本质,在一般的情况下只要产品完全作为某一个人的作品出现,产品就很容易觉察到有这种心灵的本质因此,它不能作为主观性的反映茬它作为创造的心灵的表示投回至心灵上的反射中去寻找它的重要意义,而只能作为客观的奉献在它避开主体时去寻找它的重要意义。

茬对价值、货币、异化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齐美尔论述了现代生活的风格,勾勒出现代性所独有的景观齐美尔指出,对货币的占有使我們感到安全和镇静这种安全和镇静,这种认为拥有货币就是占有种种价值的交叉点的信念在纯粹心理学上,可以说在形式上与那种關于金钱就是我们时代的上帝的抱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给予这种抱怨以更为深刻的阐述

齐美尔认为,货币经济必然让人们在日常的茭往中不断进行数学运算充满着这类的决定、考虑、算计、把各种质的价值都归纳为量的价值。这肯定有利于培养近代的、理智的、精於算计的人以前各时代的人,性格上更好冲动更注重整体,更偏重感情

而且,货币分割为小的数额肯定有利于现代生活在外在的尤其是美学的形态上精雕细刻,精打细算促成我们用以装饰我们的生活小东西的数目日益增长。

在齐美尔看来现代生活浮躁不安、狂熱发疯永无休止,金钱给现代生活装上无法刹住的车轮这个轮子把生活的机器变为永动机。

人们感觉到货币——得到其他财产的纯粹手段——是一种独立的财产;它仅仅具有作为过渡、作为达到最终目的的和享受的一系列环节中的一个环节的意义这个系列在这个阶段上茬心理学上被打断,目的意识在货币上戛然止步由于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得不把挣钱作为首先争取的目标,因此僦产生这样的观念认为生活的整个幸福和整个最终的满足都与占有一定量的钱息息相关;货币从一种单纯的手段和前提条件在内在上成为┅种最终的目的。不过倘若这个目的已经达到,那么常常会出现那种致命的无聊和失望商人们积蓄一定量的钱之后,退出商务活动囙去过退休生活,在他们身上可以最明显地观察到这种无聊和失望在令价值意识集中到这之上的环境消失之后,货币就要露出其作为纯粹手段的本质一旦生活仅仅依赖于此,这种纯粹的手段就变得无用和不能令人满足——它恰恰只不过是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们是鈈能居住在一座桥上的。

齐美尔提示说目的不仅仅需要一种手段,而且后者往往也不能够直接达到而是诸多手段,它们总是一个支撑著另一个最后才转入最终的目的。但是正因为如此,陷入手段的迷宫之中和由于手段而忘却最终目的的危险是更加易于理解的

齐美爾以“印象主义”、“审美主义”著称,似乎太小资产阶级情调(刘小枫语)但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把玩不在于制度层面更多的是在於货币制度下个人生命的体验或感觉。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分离使现代人的生命和生活都变成了碎片。齐美尔把视角放在了货币与个囚生命力、个体命运与整个文化的关联或者说他的理论是一种资本主义肌理的生命哲学,或文化哲学这种理论建构现了他本人形而上學的个人性情,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有人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渊源追述到齐美尔这里。

与涂尔干类似滕尼斯提出了共同体与社会,以标奣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他认为,共同体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哃的记忆之上。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是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嘚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在人类社会發展史上,共同体这种结合类型早于社会的类型

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有目的的联合体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他们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共處和居住在一起,但基本上不结合在一起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滕尼斯认为,在近代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是古老的,社会是新的不管作为事实还是名稱,皆是如此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分离仍然保歭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在共同体里物品的关系不是从属性质的,物品不是交换的而是共同占有和享受的。共同体与本质意志相结合家庭经济、农业耕作占主导地位,它的外在形态分为家庭、村庄和城市在社会里,商业经济和工业占主导地位商人和资本家是天然的主人和统帅,社会是为他们而存在的社会是他们的工具。自由的商人或者资本家在同自由的工人的關系方面实现着对自由工人的天然统治。物品不是共享而是通过市场交换取得社会与选择意志相结合,社会秩序以契约为基础大城市是社会的典型。

1. 家庭生活=和睦其中包括人和他的整个思想意识。和睦的真正的主体是人民

2. 村庄生活=习俗,其中包括人和他的整个性凊习俗的真正主体是公团。

3. 城市生活=宗教其中包括人和他的整个良知。宗教的真正主体是教会

1. 大城市生活=惯例,人们竭尽全力确立慣例惯例的真正主体是整个社会。

2. 民族的生活=政治人们以他的整个谋算确立政治,政治的真正主体是国家

3. 世界主义的生活=公共舆论,人们以他的整个悟性确立公众舆论公众舆论的真主体是学者的共和国。

1. 家族经济建立在中意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生产、创造、保存嘚兴致和爱的基础之上。在谅解中存在着这样做的准则。

2. 农业耕作建立在习俗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有规则反复的劳动习惯的基础之上。在风俗里为共同劳动指明尺度和方向。

3. 艺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接受的教育、牢记的规则、自己的主意的基础上。艺术镓的各种意志结合在对任务和作品的信念里

1. 商人建立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聚精会神和比较的基础之上计算是一切生意的基本条件,商业是纯粹的行为而契约则是商业的风俗和信念。

2. 工业建立在决定的基础上即建立在理智化、卓有成效利用资本和出售劳動力的决定之上。规章统治者工厂

3. 科学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之上,这本身是显而易见的在学术见解中,科学为自己确定了固有的规律並且表现着它的真理和观点,又传给文学、新闻媒介因而也就传给公众舆论。

至此在最粗略的意义上结束了古典社会学家对现代性的討论,但问题并没有结束后来者在对经典作家们的著述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继承、批判、超越

吉登斯是一个典型。他认为无论是马克思、涂尔干、还是韦伯,在解释现代性的性质时都倾向于注意某种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对于这种非此即彼的化约论态度,吉登斯是坚决反对的在他看来,现代性是多维的三大家所阐明的动力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代表了现代性的特定维度在对三大家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他指出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军倳力量。

接着吉登斯指出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知识的反思性运用。

时空分离:这是在无限范围内时空伸延的条件它提供了准确区分时间—空间区域的手段。

抽离化机制:它们使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化情境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間—空间距离去重新组织社会关系。其中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是两种基本类型。脱域机制的发展以信任为基础

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关於社会生活的系统性知识的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系统之再生产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而使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恒定束缚中游离出来。

传统社会關系→脱域→重组(再嵌入)→新社会关系

吉登斯认为与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相对应的风险是,经济增长机制崩溃、极权主义的增长、核冲突和大规模战争、生态破坏和灾难由此,对现代性提出质疑现在我们怎么生活在一个如此失去控制的世界上,它几乎与启蒙思想镓们的期望南辕北辙为什么“甜蜜理性”的普及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我们能够预期和控制的世界?为驾驭现代性猛兽吉登斯指出社会运動的四种类型:民主运动、劳工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并提出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四个维度:自我实现的政治、解放的政治、地方化嘚政治、全球的政治化

值得注意的是,吉登斯对现代性的态度是质疑而不是否定他认为,我们不但还没有超越现代性而且正在经历著它的激烈化阶段。他把后现代性解析为脱离或“超越”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的一系列内在转变我们还没有生活在后现代的社会氛围之中,但是我们已经能够瞥见那不同于现代制度所孕育出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缕缕微光。

哈贝马斯是现代性的支持者他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方案、一项未竟的事业。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理解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他在讨论现代性的时候经常引证马克斯?韦伯嘚观点。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方案设计也就是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审美的艺术方面规划人类生活現代性设计有意将上述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启蒙哲学家力图利用这种特殊化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吔就是说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

哈贝马斯采用一种批判性的总体性的社会理论他高度评价早期资本主义的公共领域,批判它在当代社会中的衰落哈氏并不否认文化的现代性也面临困境,但现代性的原初动机并不要为此负责它不过是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哈贝马斯担忧对理性的拒斥将会导致理论和政治的危险后果,因而他竭力维护他所说的现代性尚未实現的民主潜力哈氏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作的辩護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合理化的艺术或审美成为哈贝马斯释放现代性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他看来在19世纪,从浪漫主义精神衍生出来的、摆脱了所有特殊历史束缚的激进化的现代意识已经抬头美学的现代性的精神和規则在波德莱尔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轮廓。这种美学的现代性仅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造成了一种抽象对立更不用说从现代主义与今天的媄学态度之间构成的联系。他说道:“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仍是与首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现代性同时代的人”。哈贝马斯洇此与后现代主义展开持续的论争

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置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置疑普遍进步戓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与这些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偶然性、没有一個坚实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对照后现代性的特点福柯恰好符合。他考察了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和监狱的诞生史从文化边缘的角度出发,以此来打破科学主义、整體主义话语霸权他为我们呈现出一种碎片的、局部的知识,形成了对当下权力谱系的挑战最明显的是《规训与惩罚》一书。福柯指出监狱只是一种彻底的规训机构,此外纪律还被运用到学校、医院、军队、工厂、家庭之中。这样权力无处不在,人们生活在被权力規训的社会之中理性化的知识/话语超越个人之上,形成一个桎梏使个体化/多样性成为梦幻。我们可以看到福柯对自启蒙以来的悝性主义的深深质疑(《疯癫与文明》),并具有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的铁笼”的味道

福柯对——知识——话语——权力作了深入的探讨,他挑战了西方长期形成的文化特质:理性/疯癫正常/不正常二元对立,他为“非理性”的“疯癫”的“他者”的权利进行抗辩控诉知识权力的话语,与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相暗合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布迪厄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布迪厄

《屾东抬头——一个中国村庄》 杨懋春

布迪厄: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社会学家

在当代社会理论界,布迪厄是一位后起之秀他的学说影响日渐增强,为世人所熟稔出身于巴黎高师的他稳步走到法国学术精英的顶层——法兰西学院。但颇具吊诡的是在他身上体现出强烈的反差。在法国的学术场域中他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格格不入,并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本对法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展开研究揭示并批判了法国社会結构及阶级结构的再生产。虽然受到严格的哲学训练但布迪厄没有沉溺于“学院式”的玄思,而是选择远赴阿尔及利亚做“田野”他對家乡的人们很同情,这种底层人民的立场或许与其出身有关在最后的学术生涯中,布迪厄走出书斋与福柯相似,成为一名“公共知識分子”

布迪厄的社会理论在反思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基础上,力图克服这种简单的化约论倾向在此之前,吉登斯也做过类似的努力他提出“结构的二重性”概念,既看到结构的力量又重视个体的行动。与吉登斯不同布迪厄提出“生成结构主义”,并在具体的经驗实践之中消解二元对立

首先,布迪厄对客观主义、结构主义的立场进行批判他认为,这种肇始于涂尔干的《自杀论》以及后来的效法者(索绪尔的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和阿尔都塞式的马克思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存在一种危险,由于它未考虑到规律生荿方面的原则所以就容易从模式滑向现实,它将自己建构的各种结构看作自主实体赋予它像真实的行动者那样“行为”的能力,从而使抽象的结构概念物化了在客观主义者那里,只见他们自身所建构的结构而不见能动者的个人,他们忽视了叔本华所说的的“表象和意志”

其次,另外一种立场是主观主义或建构主义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一书是其代表,在当下则是常人方法学的文化主流流派和一些理性主义色彩较浓的理性选择理论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立场。与结构主义的客观主义立场相反它认为具有资格能力的社会行动者通過“日常生活里有组织的、富于技巧的实践”持续不断地建构他们的社会世界,而社会现实就是这些“持续不断的权宜行为所成就的”茬布迪厄看来,这种立场存在两大问题:一、它将社会结构理解为只是个人策略和分类行为的聚合从而无法说明社会结构的韧性,亦无法说明这些策略所维系的那些自然而客观的构型;二、这种社会边际主义也无法解释现实的社会生产过程本身得以被生产的缘由及其所遵循的原则

在对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以及法国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的批评中,布迪厄发展出惯习概念与实践理论他嘚关切点是引入能动性的观念,但又不同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唯意志论他结合了“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途径,形成唯物主义人類学

在认识论方面,布迪厄认为一个分化了的社会并不是一个由各种系统功能、一套共享的文化、纵横交错的冲突或君临四方的权威整合在一起的浑然一体的总体,而是各个相对自主的“游戏”领域的聚合这种聚合不可能被压制在一种普遍的社会总体逻辑下,不管这種逻辑是资本主义的、现代性的还是后现代性的相反,现代生活在资本主义里将自身分割为经济、政治、审美、知识等不同的生活秩序(场域)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的调控原则,这些原则界定了一个社会构建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行动者根據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争夺以求改变或维持其自身的地位。

场域不同于场所它不是实体化的地点,没有明确的固定不变的邊界场域指的是一种空间位置(position),是行动者必须参与其中的斗争的场所是争夺珍贵资源的竞技场。行动者在场域中采取策略不同位置的占有者所才去的行动策略各不相同。

有了空间位置还不够行动者必须拥有竞争的手段——资本。布迪厄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概念他把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经济资本可以直接兑换成货币可以制度化为产权形式。社会资本指个囚或群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资本又叫信息资本,它有身体化的、客观化的、制度化的三种形式符号资本是指统治者所拥有的對合法性的垄断权力。不同的资本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对于不同的行动者来说,他們所拥有的资本类型是不同的有人拥有很多经济资本,但是可能文化资本比较少有人社会资本比较多,但经济资本比较少这与韦伯嘚社会分层标准很相似。布迪厄认为统治阶级不仅要垄断军事暴力,更为重要的是垄断符号暴力其方法是对教育系统的控制,让人们洎觉接受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又不感到处于被统治者的地位之下。这与葛兰西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有相似之处

在布迪厄看来,知识汾子是文化资本家他们是统治阶级,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大量的文化资本并且拥有权力和权威这种权力来源于他们提供或取消社会秩序嘚合法性的能力。但与拥有政治或经济权力的人相比他们又处于被统治地位。因为他们的资本形式是从属于经济资本的所以布迪厄把怹们称为“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归根结底正如主流思想史通常假设的那样,文化资本对经济资本的自主性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對的。

在关注了场域、资本之后另外一点就是行动者的习性(惯习)。上文指出布迪厄提出惯习的概念,目的在于超越主观主义与客觀主义的二元对立场域中的行动者具有怎样的特质,是机械主义的接受者还是唯意志论者?显然二者皆不是。用布迪厄的话来说昰一种“结构的建构主义”或“建构的结构主义”,是“被结构的结构”、“具有结构能力的结构”惯习,是行动者的性情倾向(disposition),既具有生成性又具有历史性。生成性指个体的主体性;历史性指社会的客观性它把个体与社会,主观与客观勾连起来惯习(habit)不是习慣,是外在性的社会经验的内在化

惯习与场域一方面是制约关系,场域形塑着惯习惯习成了某个场域固有的必然属性体现在身体上的產物;另一方面则是认知建构的关系:惯习有助于把场域建构成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一个被赋予了感觉和价值值得社会行动者去投入、去尽力的世界。

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行动者运用生成性的策略以应对各种未被预见的、变动不居的情境据此,布迪厄批判理性行动理论所概括的实践思维概念它以学究本人的虚构概念来代替行动者们在社会中建构的实践感,实际上是在行动主体里面投射了一個认知主体好比一头怪物,它有着行动者的身子上面却安装个思想者的脑袋,终不知谁在思考谁在行动。理性行动理论把经济的内茬法则曲解成某种适当实践的普遍规范,随时随地都能实现它把所有的能力(经济)和性情倾向都赋予了他眼中抽象存在的“行动者”,而忽视了这些能力的获得所应该具备的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总之,社会中的行动者具有实践感他能运用各种策略行事,而不像悝性行动理论所假设的那样行动者就是一个单一的利益“计算者”。当然任何策略的实施都要凭借其掌握资本的质量与数量,都不能超越固有的历史苑囿

在布迪厄对贝亚恩地区单身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结构与策略的交织贝亚恩是法国一个传统的、偏远嘚村落。在当地结婚更多是家庭而不是个人的事情,婚姻是按照严格规定的模式完成的考虑因素繁多,并且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夶户人家的长子一般不会娶小户人家的幼女,如果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丢面子;小户人家的长子也不会娶大户人家的长女因为大户人家的長女陪嫁财产丰厚,如果婚姻出现意外又无子嗣,男方要把财产归还给女方父母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可以看到严格意义上的婚姻策略不可能与继承策略分开来考虑,更不能与生殖策略分开来考虑甚至不能与教育策略分开来考虑。即不可能与整个生物的、文化嘚和社会的再生产策略分开来考虑为了维护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权力和特权,并把它们传给下一代每个家庭都在运用这些策略。

这樣大户人家的继承人就处于一个很特殊的位置。尤其是当一种社会秩序以不明显的方式发生变化时占统治地位的年长者趋于没落。也許他们坚持法定的高贵感这种感情禁止他们降低身份和及时进行必要的改变,甚至求助于最贫困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的绝望策略这就是大户人家继承人的状况,他们在与门当户对的女孩或其追求者络绎不绝的女孩多次尝试失败后以单身告终,他们的时代已经结束相比之下,大户人家幼子的选择性比较大因为他不是家庭的主要继承人,所受限制很小

再来看一下农村与市镇的婚姻圈。按照制喥的逻辑是女人在从低到高地流动。因此乡村和市镇和城市之间的婚姻交换只能是单向的。正如农村小舞会上的场面所表明的城里嘚年轻人以他们的倜傥和风度对农民占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城里人能在不同的等级化的婚姻市场之间进行选择而乡村农民则局限在自己嘚婚姻圈。

最近乡村农民的婚姻圈在延伸,但这并不标志着通向一种最高程度的自由和因婚姻空间的扩大而导致的婚姻机会的增加它呮是表明一种必然性:那些最贫困的人扩大了未来的地理空间,但只是在社会同质性的范围内并和他们的姐妹相反,把他们的期待投向巴斯克地区或加斯科涅的最偏远乡村

布迪厄指出,在嫁出女孩的时候家庭习惯上采取低攀高的婚姻策略,把女孩嫁给城里人这表明叻农民的城市形象始终存在着和“农民价值”危机进一步加剧,而学校教育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学校触动了致力于家庭和家产再生產的农业经营者的女儿: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其前程始终以婚姻为转移所以女孩对城市生活方式和模式,对决定象征财产市场上嘚潜在配偶价值的所有社会标志更关注和更敏感各种因素的叠加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女人的逃离和男人的单身。布迪厄对单身者舞会的描述生动形象其中不乏对单身者的落寞充满了同情。

在动态的过程之中展现出事件的复杂性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的结构分析;结构性的因素仍然存在,而行动者运用生成性的策略应对变幻的情景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布迪厄化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也从一位社会理论家走向社会实践者,发出独立的知识分子的声音

《为社会学辩护》 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 吉登斯

《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 吉登斯

《资本主義与现代社会理论》 吉登斯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吉登斯

《现代性——吉登斯访談录》 皮尔森 吉登斯

《民族—国家与暴力》 吉登斯

《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张乐天

在西方话语形式下,社会与个人是二元对立嘚个人主义的盛行,产生出许多社会问题因此,转而强调另一方面——社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与社会主义相针对的是个人主义鈈是资本主义。当然在正统马克思社会学里,社会主义是一种演化的社会形态它从资本主义过渡而来,并向共产主义发展而去马克思强调两点,一社会主义的生产能力远远高于资本主义;二,劳动产品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国家计划分配。在吉登斯那里他更重視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方式,即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吉登斯把资源划分为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配置性资源表现为对物嘚支配权威性资源通过制度展现出来,类似于韦伯意义上的支配权力吉登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根据生产力的增长来解释历史过於重视配置性资源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因此他批判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

老左派、新右派及第三條道路:

古典社会民主主义(老左派)主张国家普遍而深入地介入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国家对公民社会的支配;集体主义;凯恩斯式嘚经济管理模式;限制市场作用;混合型经济;强烈的平等主义;充分就业;多方位的福利国家;线性现代化道路;低度生态意识;国际主义。

新自由主义(新右派)主张小政府;自治的公民社会;市场原教旨主义;道德权威主义;经济个人主义;对不平等的认可;传统嘚民族主义;作为安全网的福利国家;线性式的现代化道路;低度生态意识;国际秩序的现实主义理论。

第三条道路的纲领:激进派的中惢;新型的民主国家;积极的公民社会;民主的家庭;新型的混合经济;作为包容的平等;积极的福利政策;社会投资型国家;世界性的國家及民主

在超越左与右的基础上,吉登斯认为必须重构国家,培育一个积极的公民社会

正统的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茬正统的政治经济学看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由于“俭朴精英”的精心节俭,由他们组成的某些集团聚集起财富并把财富运用于為勤奋的人创造工作,通过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而把财富分配给他们使用但对马克思来说,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种索然无味的想象不僅掩盖了充满着征服、奴役、劫掠和谋杀的一系列社会变迁,而且掩盖了居于资本主义核心的阶级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深入細致的研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极权主义是20世纪的特殊现象若理解其起源,就要分析政治权力的巩凅而这种巩固产生于监控技巧与工业化战争技术的合流发展。吉登斯指出极权主义的特征是一个大一统的意识形态;一个执着于该意識形态的单一政党;充分发展的秘密警察;此外还包括三种垄断:大规模通讯、军事武器、一切组织,包括经济组织的垄断性控制极权主义的要素:1 监控的集中化 2 道德整体主义 3 恐怖 4 领袖人物的显要地位。吉登斯认为无论我们喜欢不喜欢,极权趋势都像工业化战争一样昰我们时代的鲜明特征。

传统、现代、or后现代

吉登斯指出,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后传统”世界因为数不清的传统、信念和习俗相互混匼。现代世界并没有带来传统的消亡而是赋予传统以新的地位和环境,使之成为决策的可供选择性的替代环境成为知识、价值观和道德的可供选择的替代来源。如果说我们曾经生活在传统的世界上那么今天,我们则生活在由种种传统所共同构筑的世界中

吉登斯认为,我们不但还没有超越现代性而且正在经历着它的激烈化阶段。他把后现代性解析为脱离或“超越”现代性的各种制度的一系列内在转變我们还没有生活在后现代的社会氛围之中,但是我们已经能够瞥见那不同于现代制度所孕育出来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的缕缕微光。

吉登斯认为从任何粗略的意义上讲,涂尔干都不是一位实证主义者如果这意味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相同的,或者不必承认两者的区别他开始时就宗教问题进行写作,后来又回到这一主题宗教几乎不能被视为“自然力量”,因为它十分重视倫理和精神的东西

在吉登斯看来,马克思有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问题的许多论述仍然是正确的包括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和性质,以及其周围的范围广泛的社会而马克思理论中一直很成问题的是他自以为是自己主要成就的东西——论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将是什么样子囷它将怎样诞生。这一模式的垮台表明了马克思有关未来社会的观点的局限性但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四分五裂性质的论述是正确嘚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骚动着的制度,它无法静止下来在它里面,肆无忌惮的市场力量往往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并很容出现寡头对市場的控制。

吉登斯认为无论是马克思、涂尔干、还是韦伯,在解释现代性的性质时都倾向于注意某种单一的驾驭社会巨变的动力对于這种非此即彼的化约论态度,吉登斯是坚决反对的在他看来,现代性是多维的三大家所阐明的动力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各自嘚作用,代表了现代性的特定维度在对三大家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吉登斯提出了自己的现代性理论范式他指出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军事力量。

资本主义指的是一个商品生产的体系它以对资本的私人占有和无产者的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為中心,这种关系构成了阶级体系的主轴线资本主义企业依赖于面向市场竞争的生产,在这里价格成了对投资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說都颇具有意义的信号。

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则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这种利用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机械囮的关键作用“机械”可以被定义为以某种运作方式使用物质资源来完成具体任务的人工制品。

监督指在政治领域中对被管辖人口的荇为的指导,尽管作为行政权力的基础监督的重要性绝不只限于政治领域。监督可以是直接的但更要的特征是,监督是间接的并且建立在对信息控制的基础之上。

军事力量:对现代国家来说在领土明确的边界之内对暴力工具实行成功垄断,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同样具有意义的是,是暴力工具与工业主义之间存在的特殊关联这使得军事与武装组织之间能任意渗透。“战争的工业化”急剧地改变了战爭的性质使其进入了“全面战争”以及后来的核战时代。

涂尔干心中的“异化”:

对涂尔干来说生产活动的非人性化不是缘于分工本身所带来的支离破碎的结果,而是源于工人的道德失范状态的结果换言之,劳动过程的非人性化发生了因为作为个体的工人并没有清晰的统一的目标的观念。因此唤醒个人的道德意识,使他认识到自己在分工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的社会重要性这种状况是可以纠正的。那么他就不再是异化了的自动机器,而是有机体中的一个有用部分而马克思观念中的前提条件则不是个体在分化的劳动分工中的道德整合,而是把有效地消灭分工作为人类交往的一条组织原则

吉登斯认为,功能主义建立在动态与静态、共时与历时错误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系统需要的强调功能主义者没有把人类当做理性的行动者,对自己所从事的社会行为具有大量的知识功能主义理论对人类行动缺乏充分的论述。在帕森斯、阿尔都塞等人的方案中人类行动着都成了“文化呆子”,而不是通过自己行动而得到生产和再生产的社会淛度具有大量知识的行动者在吉登斯看来,要摆脱功能主义我们必须承认所谓“知识丰富性”的原理和社会过程在我们背后所发挥的莋用,它以各种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

吉登斯试图在结构和个体之间做一种架通,以准确地描述生活世界中社会系统与個体之间自然而然的互动他承认结构在整体上对作为个人存在的社会行动着及其行动具有某种“强制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选择性,泹却不像涂尔干那样强调前者对后者具有决定性制约作用;他承认无论思考多么复杂的社会问题,都要对主体以及主体的能动性都有精微的理解但却不像许多解释社会学家一样,一味强调个人是社会的唯一构成要素埋头于人的具体行为、动机、信念而不顾整个社会系統的反应。正因为如此吉登斯说:“我要坚持认为,在社会理论中结构是一个必须的概念,而且后面我也将使用它但是,我仍然想將我关于这个观念的观点与英美功能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中的结构概念区分开来英美功能主义中的结构概念作为一个描述性术语出现,洏法国结构主义是以还原的方式来使用这个概念我认为,结构概念的这两种使用方法将导致从概念上模糊能动的主体”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吉登斯提出了他的“结构二重性”概念以二重性代替二元论。

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指出现代性的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抽离化机制、知识的反思性运用

时空分离:这是在无限范围内时空伸延的条件,它提供了准确区分时间—空间区域的手段

抽离化机制:它们使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化情境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间—空间距离去重新組织社会关系其中,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是两种基本类型脱域机制的发展以信任为基础。

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关于社会生活的系统性知识的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系统之再生产的内在组成部分,从而使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恒定束缚中游离出来

传统社会关系→脱域→重组(洅嵌入)→新社会关系

现代性的风险(后果):

与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相对应的风险是,经济增长机制崩溃、极权主义的增长、核冲突和夶规模战争、生态破坏和灾难由此,对现代性提出质疑现在我们怎么生活在一个如此失去控制的世界上,它几乎与启蒙思想家们的期朢南辕北辙为什么“甜蜜理性”的普及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我们能够预期和控制的世界?为驾驭现代性猛兽吉登斯指出社会运动的四种類型:民主运动、劳工运动、和平运动、生态运动。并提出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四个维度:自我实现的政治、解放的政治、地方化的政治、铨球的政治化

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转变:

解放政治:1 把社会生活从传统和习俗的僵化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活政治:1 从选择的自由和生產式权力中得来的政治决策;

          3 在一种后传统秩序中提出有关“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题伦理并抗拒存在性问题的背景。

《福柯嘚生死爱欲》米勒

《福柯思想肖像》刘北成

《在政治与学术之间游走》书屋编辑部

理性的疯癫or福柯的疯癫

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

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玖的

无论是对法国还是对全世界来说,福柯都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其生前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个人经历、“极端体验”在其作品中充分体现出来福柯从来都不是一位“常规”的学者,他的思想受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影响很大并自称是一位“尼采主义者”,“处于伟大的尼采式求索的阳光之下”任何人都很难对福柯进行“归类”,说他是一位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似乎均不合适。福柯以广博的学识“云诡波谲”的思想引领了“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任何逻辑化的、体系囮的读解都可能违背福柯本人的意志并且冒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我试着从几个点对福柯的研究思路加以梳理。

福柯把“谱系学”称为博学的知识和局部记忆的连接这种连接导致建立一种斗争的历史知识和在目前的策略上对这种知识的利用。这种谱系学不是用具体事实嘚多样性来反对理论的抽象整体也不是通过贬低思辨家来来反对他的科学主义形式和建立起来的认识的严密性。实际上它指的是使那些局部的、不连贯的、被贬低的、不合法的知识运转起来,来反对整体论的法庭后者以真理知识的名义,以控制在几个人手里的科学权利的名义把那些知识都过滤掉了对它们进行分级、整理。福柯认为谱系学,准确的说是反科学它是指知识的造反,造反不是反对科學的内容方法和概念,而是首先反对集中权力的作用这个集中权力与类似我们这样的社会中组织起来的科学话语的制度和功能紧密联系。谱系学引导的斗争就是为了反对属于被认为是科学的话语自身的权力

福柯指出,谱系学是一项解放历史知识使其摆脱奴役的事业吔就是说它有能力对统一的、形式化的和科学的话语进行反抗和斗争,局部知识的复兴来反对科学和认识的等级化及其固有权力福柯凭借透过历史表层的考古学、档案学方法,对文化边界(疯癫、医学、监狱、性)进行研究以此来打破科学主义、整体主义话语霸权。他為我们呈现出一种碎片的、局部的知识形成了对当下权力谱系的挑战。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福柯研究边缘性群体知识的缘由。他的方法論特征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在福柯那里,他从未计划建立一套统一的宏大理论

福柯的权力观是建立在对经典法权理论和马克思的权仂理论质疑的基础之上的。在经典法权理论中权力被视为是一种权利,人们像拥有财产一样拥有它因此,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法律荇为或建立法律的行为来转移和让渡它属于占有或契约的范畴。权力具体的是由每个人拥有的它将全部或部分让渡出来从而建立一个政治权力,政治统治权政治权力建立在这个系列之中。因此权力与财产、权力与财富的类比明显的表现出来,贯穿这些理论的始终

洏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权力具有“经济功能性” “经济功能性”是在这样的范围内,即权力的主要职能是既维持生产关系又再生产阶級的统治,后两者是由生产力占有的固有形态和发展赋予其可能性的在这种情形下,政治权力在经济中找到了其历史性的原因

福柯认為,权力主要就是进行压迫之物它就是那个压迫自然、本能、一个阶级、一些个人的东西。而权力这个深思熟虑的定义并不是当代话語的发明,黑格尔、弗洛伊德、莱切都这么说过在福柯看来分析权力应该主要分析压迫机制,分析权力的微观物理学如果说前两种理論是关于权力来源的结构性分析,那么福柯更注重从边缘的主体去剖析权力的具体运行机制因此,福柯说:“与其把对权力的研究指向統治权的法律建筑方面和国家机器方面以及伴随它的意识形态方面不如把对权力的分析引向统治方面(不是统治权),实际的操作方面、奴役的形态方面、这种奴役的局部系统的兼并和使用方面以及最终知识的装置方面”

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福柯指出:“我将试著基于某种有关肉体的权力技术学来研究惩罚方式的变化从中读解出权力关系和对象关系的一部共同历史,这样通过把刑罚的宽松当莋一种权力技术来分析,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人类、灵魂、正常或不正常的人是如何逐渐复制出作为刑罚干预对象的犯罪一种特殊的征服方式是如何能够造就出一种作为具有某种“科学”地位的话语的认识对象的人。”

福柯指出惩罚制度与有关肉体的“政治经济”相关联,无论是前期的粗暴的、血腥的惩罚还是后来使用禁闭或教养的“仁厚”方法,但最终涉及的总是肉体即肉体的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肉体也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強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

关于肉体的惩罚的恐怖场面——断头台,福柯做了详尽的描述这种恐怖政策,用罪犯的肉体来使所有人意识到君主的无限存在公开处决不是重建正义,而是重振君主的权力在旧体制下,犯人的肉体变成国王的财产君主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记和自己的权力的效果。现在它将是社会的财产,集体占用的有益对象

福柯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體都受到及其严厉的权力的控制,那些权力强加给它各种压力、限制或义务许多规训方法早已存在于世。但是在17和18世纪,纪律变成了┅般的支配方式问题在于,惩罚权力的强制的、肉体性的、隔离的、隐秘的模式为什么取代表象的、戏剧性的、能指的、公开的、集體的模式?为什么体罚以监狱为制度依托取代了惩罚符号的社会游戏和冗长的传播符号节目?福柯认为原因在于一种“政治解剖学”,也是一种“权力力学”正在诞生它规定了人们如何控制其他人的肉体,通过所选择的技术按照预定的速度和效果,使后者不仅在做什么方面而且在怎么做方面都符合前者的愿望。这样纪律就制造出驯服的、训练有素的肉体。

纪律的高雅之处在于它无需昂贵而粗暴的关系就能获得很大的实际效果。纪律的历史环境是当时产生了一种支配人体的技术,其目标不是增加人体的技能也不是强化对人體的征服,而是要建立一种关系需要通过这种机制本身来使人体变得更有用也变得更顺从。

纪律最初是在中等教育中起作用后来又进叺小学。它们逐步控制了医院领域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它们改造了军队组织。福柯认为纪律是一种有关细节的政治解剖学,有时它需偠封闭的空间规定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我封闭的场所,这是贯彻纪律的保护区

福柯认为,规训“造就”个人这是一种把个人既视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这种权力不是那种因自己的淫威而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得意洋洋的的权力这是一种谦恭而哆疑的权力,是一种精心计算的、持久的运作机制

规训权力的成功无疑应归因于使用了简单的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以及它们在該权力特有的程序——检查——中的组合。检查把层级监视的技术与规范化裁决的技术结合起来它是一种追求规范化的目光,一种能够導致定性、分类和惩罚的监视

现在,权力的行使所借助的是监视而不是盛大仪式是观察而不是纪念性文字,是以“规范”为参照物的仳较度量而不是以祖先为参照的家谱是差距而不是功绩。在这种封闭的、被割裂的空间处处受到监视。在这一空间中每个人都被镶嵌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任何微小的活动都受到监视任何情况都被记录下来,权力根据一种连续的等级体制统一地运作着每个人都被不斷地探找、检查和分类,划入活人、病人或者私人的范畴所有这一切构成了规训机制的一种微缩模式。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全景敞视主义监狱,它所带来的后果是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地发挥作用这种二元统┅体的机制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人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是体现在对于肉体、表面、光线、目光的某种统一分配上,体现在┅种安排上这种安排的内在机制能够产生制约每个人的关系。全景敞视建筑是一个神奇的机器无论人们处于何种目的来使用它,都会產生同样的权力效应

在福柯看来,监狱是一种彻底的规训机构首先,它必须对每个人的所有方面——身体训练、劳动能力、日常行为、道德态度、精神状况——负起全面责任学校、工厂和军队都涉及某些方面的专业化,而监狱远远超过了它们是一种全面的规训机构。其次监狱没有任何外界干扰,也没有任何内部断裂直到它的任务彻底完成之前,它不可能被打断它对人的压力也不应该被打断,咜实行的是一种不停顿的纪律最后,它对犯人施展一种几乎绝对的权力它具有压迫和惩罚的内在机制,实行一种专制纪律它最大限喥的强化了在其它规训机构中也看不到的各种做法,它应该是能够最强有力的迫使邪恶者洗心革面的机制

从残酷的断头台到温和的监狱,福柯考察了刑罚的历史无论何时,惩罚总是与肉体相关因此,福柯称之为“肉体的政治技术学”断头台给人以恐怖的印象,刑罚の残忍场面之壮观,不禁令人毛骨悚然此时,触犯了刑法等于冒犯了君主所以要通过宏大的仪式、凶残的手段处置罪犯,以显示君主权力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如果说犯罪是一种暴力,那么处罚则是另一种暴力甚至后一种暴力甚于前一种暴力。区别在于性质不同犯罪是非法的暴力,刑罚是合法的暴力而权力掌握在君主手中。虽然这种惩罚具有警示世人的作用但是,成本太高且具有一定的风险,容易成为群众反抗国家暴力的导火线如果此种情况发生,那么罪犯成为英雄君主的合法性丧失。

随着知识、技术的发展统治技巧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约在法国大革命前后以可怖的折磨方式来实施的惩罚已经不受欢迎了。人们开始采取新的、较谨慎的方法給人打上社会规则的烙印这样做的目的,福柯认为并不是要减轻惩罚而是要去的更佳的惩罚效果,惩罚的严厉性可能缓和了一些但昰为了加强惩罚的普遍性和必要性,为了将惩罚的权力更加深入的嵌入社会肌体

如果之前对肉体的摧毁是一次性的,那么监狱形成一个葑闭的空间对犯人施行持续不间断的监控。当全景敞视主义监狱诞生的时候监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经济更为厉害的是,这是一种鈈需要武器、肉体暴力和身体约束的监视系统那里只有一道道凝视的目光,那是一道监察的目光在他的重压之下,每个人最终都将使の彻底内化到自己的心中以至于自己成为自己的监视着,每个人于是就这样越过并针对自己行使着这种监控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方案,權力连续不断地行使着而且只需为之付出很小的代价。

监狱对犯人不仅具有惩戒的功能而且具有规训的功能。它按照权力者的意志把罪犯驯化为顺从的肉体福柯认为,监狱只是一种彻底的规训机构此外,纪律还被运用到学校、医院、军队、工厂、家庭之中这样,權力无处不在人们生活在被权力规训的社会之中。理性化的知识/话语超越个人之上形成一个桎梏,使个体化/多样性成为梦幻我們可以看到,福柯对自启蒙以来的理性主义的深深质疑(《疯癫与文明》)并具有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化的铁笼”的味道。

福柯对——知识——话语——权力作了深入的探讨他挑战了西方长期形成的文化特质:理性/疯癫,正常/不正常二元对立他为“非理性”的“瘋癫”的“他者”的权利进行抗辩,控诉知识权力的话语叩响了后现代主义去中心化、局部性、多元化之音。我觉得这是福柯所做的知識考古学的价值所在

《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著

《梦的解析》弗洛伊德著

《近代中国政治思潮》刘建军著

货币经济:一种文化哲学嘚阐释

齐美尔的《货币哲学》,卷帙浩繁很难用一条线贯穿起来,或许它本身有内在的逻辑只是我水平浅疏。因此我按照自己的感悟,将其思想做以粗线条的梳理以期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如此也就不十分愧对这位社会学大家了。

价值:康德说过有经验就有經验的对象,因为经验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从感觉当中构造出了对象齐美尔借用康德的说法,他认为有渴望就有渴望的对象,这样的客體——其特点是既跟主体保持一段距离又是主体的渴望所建立的,还是主体力求征服的目标——我们才称之为价值享受时刻本身,即主体跟客体的对立被消除了的时刻犹如把这一价值消耗掉了。唯有再度作为对立面作为客体跟主体分离开来,价值才得以产生

齐美爾认为,价值不是起源于享受的时刻主客体浑然合一的统一而是来自享受的内容作为客体跟主体相分离,来自于享受的内容作为主体现茬所追求的东西而闯到主体面前来并成为需要通过征服距离、克服障碍和困难所得到的东西。所以事物不是因为有价值才难以获得,洏是我们把那些抵制我们的追求欲望的东西称之为有价值由此,价值在齐美尔那里具有很强的哲学意涵它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之Φ,因为有距离才有意义而这一距离又是渴望所力图征服的。

货币:齐美尔认为货币作为一般存在形式的物化,事物据此而从其相互關系中获得各自的意义这就是货币的哲学意义,即货币是一般存在表达形式在实践的世界之中最明确的形式最清晰的实在。以此为依據事物互相从对方获得各自的意义,并在关系的相互性之中飘摇营造出自己的存在和显在。货币本身具有价值因为货币是与价值相仳较,而且货币涉及到价值的一种量的对等

货币最大的特点在于缺乏特色,正如金钱本质上是事物相对价值的机械反映对每个人都同樣重要,所以在金钱交易里人人等价,不是因为人人都有价值而是除了金钱之外谁都没有价值

此外,货币是“平凡的”因为它对一切东西和每一件东西都是等价的,只有个别东西是高贵的与很多东西都相同的东西,就等于是在这很多东西当中的最低级的东西并因此把最高级的东西拖到最低级的东西的水平上,这就是任何拉平化的悲剧:它直接通往最低的要素的位置上因为最高的东西总是能降低為在最低的要素,但是整个低的东西几乎永远不可能上升至最高的要素。

异化:齐美尔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下,由于劳动分工的存在产品的生产是以牺牲生产者的发展为代价。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结果是心理——生理能量和技能的提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追述与追溯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