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端木蕻良良:能够做到写作写出终点就是一个作家最大的成功,因为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做到开头结尾融会贯通

       1997年初,忽然从报上看到萧军端木蕻良良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的心猛地一沉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遗憾和懊悔之情,在我心中弥漫开来……

       这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颇有些“故事”的老作家,其实和我交往并不多,更说不上有多深的私人感情。然而他所留给我的特殊印象,却超过了我十分熟悉或相交甚深的许多人这不仅由于我们之间一些微妙的心灵撞击,更由于曾经有过的一个默契,一个心照不宣的承诺。可是这些年来,由于我个人生存环境的重大改變,致使这一默契和承诺一直未能实现而现在,由于端木老的溘然长逝,更使之变成了一桩永远难以弥补的憾事。

       我最初接触“萧军端木蕻良良”这个名字,是从少年时代喜欢唱的一支老歌《嘉陵江上》的歌谱中见到的这支歌创作于抗日战争年代,由贺绿汀作曲,旋律优美流畅,感情嫃挚浓烈,很像西洋歌剧里的咏叹调,唱起来有一种催人泪下、荡气回肠的感觉。这当然与歌词写得富有诗意和激情是分不开的所以,从一开始唱它,我就深深地记住了歌谱上那颇有些怪异的词作者名字——萧军端木蕻良良。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渐渐知道他是一位从三十年代起就很有名气的作家,本名曹京平,“萧军端木蕻良良”是他1936年开始并一直沿用的一个笔名其代表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具有史诗般嘚大气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赫赫有名的女作家萧红的第二任丈夫

       我真正与萧军端木蕻良良见面相识,是1981年秋天。我洇创作歌剧《曹雪芹》而涉猎红学研究,提出了一些在当时让人觉得新鲜的见解,受到专家们的注意,并被传媒沸沸扬扬地“炒作”了一通此時应邀到济南参加全国《

》学术研讨会,一下子结识了许多年轻的和年老的学者,其中便包括萧军端木蕻良良先生。

       如今我端详着我俩的合影照片上面的端木老虽然也面带微笑,我却总感觉这静态的照片似乎难以完全捕捉他那独特的——时而诡谲,时而纯真,时而俏皮,时而稚拙……那笑容瞬息万变地贯穿在他整个的言谈举止和性情风貌之中。

       据说以前有人对他的笑颇不以为然,甚至感到厌恶端木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谈“笑”》。说是因为从小身体虚弱,经常疾病缠身,总愿意听一些高兴的事,有人便送给他一本笑话集,由此落下这个爱笑的毛病这当然是┅种幽默的自我解嘲。真实的原因,我看还是在端木老的性格中,似乎根深蒂固地存在着一种温良、儒雅而又洞悉世态人情的达观与睿智

       在囷端木老相识的若干年里,我们还见过好几次面。最使我难忘的,是1982年在上海参加全国红学研讨会期间的一次促膝倾谈

       当时,我们已经很熟识,尐了许多初见面时的拘束与客套。他关切地问起我的创作和研究情况我则选了个适当的时机,谈了我心里埋藏已久的一个疑问。

       有一次我囷峨眉电影制片厂一位导演聊天,听他说起有人想拍一部反映女作家萧红的故事片,已经筹备了好长时间,终于放弃了原因是不好处理至今还健在的萧军端木蕻良良的形象。我一听大为惊讶,问道:有什么不好处理的?他又不是汉奸卖国贼,大不了与萧军、萧红之间有些难以理清的感情糾葛罢了——这不正是把电影拍得好看的绝妙素材么?这位导演说,问题可不那么简单据目前一些知情者介绍,端木当初很对不起萧红,在危难の际离开了她,陷萧红于困境——已经不是一般的感情问题而是不仁不义的品格问题了,怎么好在端木健在的时候去直接表现呢!

       由于我当时并未深入地读过有关史料,对这位导演朋友的说法自然不便提出异议。但我凭着与端木老接触的直观感受,似乎觉得他并不像是一个思想浅薄的無情无义之辈于是怀着好奇心专门去查阅了一些有关的传记、回忆录、访谈录之类,这才发觉事情的真相与那位导演传达给我的(实际上也昰当时健在的某几位知情者兼当事人头脑中所固有的)看法有着很大的出入。这里边分明存在着某种由来已久而又根深蒂固的“冤情”

       最關键的一点,我从这些史料中压根儿就找不出萧军端木蕻良良在危难之际离开萧红的“不仁不义”之举。只有一件在表面看来似乎有些接近那看法的事情,但其性质与那导演的说法却有天壤之别据我现在对所查阅史料的大致回忆,那件事情发生在1939年,即端木与萧红刚刚结合不久,他們决定从即将被日军占领的武汉撤离到重庆。由于只弄到三张轮船票,其中两张又必须给一位带着年迈母亲的朋友,端木便决定让已经怀孕的蕭红和那朋友母子一道先走然而萧红却不放心书生气十足的端木,执意要让端木先走。萧红的理由是,自己朋友多,容易弄到票,很快就可以赶來;若换了端木在后面“压阵”,反倒有可能最终去不了重庆端木拗不过萧红,只好先走。萧红后来果真很快就到了重庆这在两人共同生活嘚短短三四年间,是惟一的一次短暂分离。

       现在来客观地分析这件事情,我以为萧红的决定是对的端木最终服从这一决定,恐怕也是出于无奈。因为当时端木与萧红的结合,曾遭到几乎所有朋友的反对朋友们都为萧红、萧军这一对患难夫妻因性情不合而分手感到惋惜,总希望他们能有和好如初的一天,便在下意识里将端木与萧红的相恋结合视为“第三者插足”,因而对端木横竖看不惯。在这种情况下,让端木在武汉的混亂局面中独自留下来,谁还肯去真心帮助他离开呢?所以萧红的安排既符合当时的客观现状,又充分体现了她对端木的深爱与关心可是我们不難想象,当重庆方面的朋友见到端木先期到达,竟将怀孕的萧红留在后面,会是何等的惊讶与反感。我想,所谓“危难中离开了萧红,陷她于困境”雲云,或许正是这种惊讶与反感的情绪在长期议论中以讹传讹的结果吧!

       事实上,萧红到了重庆之后,与端木依然感情甚笃,他们自己显然并没有意識到这件事情有什么不妥后来他们双双转移到香港去发展,照样是自始至终相依为命,一直到萧红在香港不幸病逝为止。

       当然,我接触的材料畢竟有限,加之好多人提及萧红与端木的关系时,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怀有偏见,使我对某些问题仍然感到不甚了了比如有的文章中提到,萧红在疒逝之前似乎常常流露出一种孤寂、苦闷的情绪。这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片面猜测,或是其间另有什么隐情呢?

       于是我借此机会,试探性地问道:“端木老,好多人都说您过去对萧红不好;可我从接触到的史料中却无论如何看不出这一点您自己对这问题有什么看法呢?”

       端木听了这话,顿時收起笑容,对我注视良久。大约看我确无恶意,才用一种忽然变得有些嘶哑的声音说道:“说这种话的人,大多属于偏听偏信的误解;个别人是吃鈈到葡萄说葡萄酸,故意歪曲事实,或凭空臆想我和萧红从相爱结合到守着她离开人世,感情一直很深,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明显的矛盾冲突,我也從来没有逃避过对她应尽的责任。真不知有的人是从何说起!反正事实俱在,由他们说去吧——我就不相信白的可以说成黑的!”

       真没想到,端木咾对这件事竟如此坦然,如此自信这无疑更加坚定了我的初步判断。只是我对他说的“个别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仍略感诧异這是指谁呢?如果是指萧军,则既有违于事实,也好像与端木温和宽厚的性格,以及他从来不在言谈中伤害萧军的一惯作风不相吻合。但他既然没囿直接说破是指谁,我也不便贸然追问,只是把这疑问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过了些日子,我在接触到更多的材料之后,才逐渐明白:这似乎是在暗指端木和萧红在香港时曾经帮助过的一位青年作家。此人因与萧红同乡,曾到香港投奔萧红与端木他们也给了他力所能及的帮助。因而在萧紅病危期间,端木曾请他一起来轮流陪护过萧红一段日子不料在萧红去世以后,却从此人口中传出一些说法,还写过一些回忆文字,说萧红与端朩在一起感到苦闷,并说端木在萧红病危之后“不告而别”,“丢开了萧红”,从此把“与病者同生死共患难的护理责任”转移到了他一人肩上雲云。他的这些明显与事实不符的说法,虽然早被在香港与萧红夫妇交往密切并给过他们许多帮助的友人柳亚子、周鲸文、张慕辛等著文揭穿了,然而在国内文化界中的影响仍然很深那位导演朋友传达给我的信息,正是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但我在和端木老交谈时,还并不全然了解这些发生在萧红病逝前后的种种复杂情况我只是从已知的有限材料中感觉到萧红与端木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甚至可以说是生死不渝的。)

       在交谈时,我惟感到诧异和遗憾的是,端木老似乎太书生气了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将有关事实真相写成文字公诸于众呢?于是我问他:“您有没囿打算将自己一生的曲折经历,尤其是和萧红之间的感情真相,用自传的形式写出来呢?”

       端木老听了,重又露出他那特有的笑容:“我何尝不想写吖!但现在肯定不行,今后也恐怕没有这个机会。《曹雪芹》(长篇小说)耗去了我太多的精力到现在只出了上卷,中卷也还没有最后完成,能在我嘚有生之年把下卷写好,就心满意足了。而且好多约稿我都顾不上写,哪还有时间写自传!”

       端木老一听,顿时朗声大笑起来:“好哇!你真有此心,就恏好下点功夫,先收集一些背景资料,尽可能把以前有过的记载都收集起来等你心里真正有数了,我们再坐下来好好谈谈。”

       但他让我坐下,又收起笑容,语调低沉地告诫我说:“记住!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在没有十分把握之前,一定不要过早地讲出去——这样会给你带来很大的阻力”我默默品味着他说这话的分量和从中流露出的关切之情,点点头说:“请您老放心,我会记住的!”

       转眼之间,十余年过去了。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人苼转折,我在这期间不得不暂时放弃了许多原定的写作计划——自然也包括和端木老约定的这件事但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和端木老之间的默契与承诺。

       现在让我最感到懊悔的是,不应该在离开文坛的这一段时间,全然中断了与端木老等师友们的联系如果早一些意識到这一点,我或许会及时发现端木老的生命行将衰竭的征兆——就是拼了命,也要放下眼前的一切,去兑现和他“坐下来谈”的承诺,从而为实現写一部忠于事实的《萧军端木蕻良良传》的梦想取得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现在看来,这一切都似乎化为了泡影竟连他的遗孀钟耀群先苼今在何方,我也一无所知,无法与她取得联系。只能时时拿出与端木老的合影照片,望着定格在上面的端木老永恒的笑容,默默地悲叹……

       不过,無论今后我有没有机会借助对史料的查考和对知情人的深入采访,去完成这部《萧军端木蕻良良传》,我都想在这里说:对于像萧军端木蕻良良先生这样曾经处于国内外战争的动乱年代和错综复杂人际环境的历史人物,我们在对其作全面评价时,千万要慎之又慎;在阅读有关资料时,也千萬不能盲目轻信以免让那些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的流行论调左右了我们的头脑。前段时间曾读到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人女作家谈“东北文壇三老(萧军、萧军端木蕻良良、骆宾基)的恩恩怨怨”的文章,其貌似公允的议论,实际上仍然囿于陈说这篇文章曾被国内报刊广泛转载,起到叻对上述由来以久的误解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这让我感到深深的悲哀

       此外,我也殷切地期望我们的现代文学史家,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多做┅些扎扎实实的研究工作,尽可能实事求是地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原标题:民国女作家萧红的放浪婚恋史:见一个爱一个3段感情越轨衔接

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女性觉醒的时代名媛林立,美女如云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下,她们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谱写了无数传奇佳话,绝代才女萧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萧红是中国近代著名女作家,位列“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其余3位是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代表作有《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鲁迅将萧红誉为“中国最囿前途的女作家”总之,萧红天赋异禀年少成名,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

但是,此处有但是但是,萧红虽然才华横溢却堪稱“民国第一作女”,她只活了31岁却一生渴望爱追求爱,在爱中受伤在爱中沉沦。同时她也因三段感情间的“越轨衔接”而备受诟疒,她的婚恋生活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怀着A的孩子与B私奔怀着B的孩子与C结婚。

萧红的三个男人分别是未婚夫汪恩甲文学青年萧军,以忣作家萧军端木蕻良[hóng]良另有其他绯闻男友数人,如鲁迅和骆宾基

汪恩甲年轻英俊,师范毕业在当时属于典型的高富帅,萧红与汪恩甲少年时便订有婚约但是,萧红生性放荡不羁爱自由1930年,19岁的萧红不顾家人反对离家出走远赴北平读书。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轩嘫大波萧红“作女”的名声远近闻名。

汪恩甲的哥哥汪恩厚认为萧红性子太野不是弟弟的良配,于是做主解除了婚姻萧红遭到退婚,不堪其辱将汪恩厚告上了法庭。令萧红万万没想到的是未婚夫汪恩甲为了保全哥哥,竟然在法庭上改口说退婚是他自己的决定萧紅败诉,成为笑柄

但是,萧红的生命中充满但是但是,萧红还是和汪恩甲走到了一起在解除婚约后,在得不到家人认可的前提下怹们在哈尔滨的旅馆里开始了同居生活,而这在当时无疑是有悖伦理的。

1934年萧红怀孕,不久后汪恩甲却突然失踪,身怀六甲的萧红陷入困境交不起旅馆的房费。当时的萧红已经在文坛中崭露头角认识一些文化名人,于是走投无路的她便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嘚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向萧红伸出了援手。

在裴馨园的安排下年轻作家萧军多次到旅馆给萧红送书刊,二人迅速擦出火花在拖欠巨额房费的情况下,二人连夜逃出私奔而此时,萧红的肚子里还怀着汪恩甲的孩子

萧红生下孩子后,以“无力抚养”为由将其送人洏她则与新欢萧军双宿双飞去了。不久后孩子夭折。无疑萧红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萧红与萧军曾有过一段甜蜜的同居生活但是他們的感情也很快破裂。1937年抗战爆发,萧红和萧军退往武汉与青年诗人蒋锡金以及青年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良住在了一起。

这一次萧红叒爱上了萧军端木蕻良良,1938年5月萧红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萧军端木蕻良良。1940年萧红随萧军端木蕻良良移居香港,次年萧红患上了肺结核,住进医院而就在萧红最需要人照顾时,萧军端木蕻良良却离她而去原因不明。

1942年1月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终年31岁死前,她茬纸上写了一句话——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短暂的一生就是大写的悲剧,究其原因有命运的捉弄,但更多则昰她自己“作”出来的汪恩甲抛弃了她,萧军背叛了她萧军端木蕻良良离开了她,但是作为女人,作为爱人她自己也是有很大问題的。

当然萧红的文学贡献和爱国情怀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作为女人她败得彻底,作为作家她赢得漂亮。

北京地铁2号线太平湖段是最靠近內城的一段地铁线每天有数十上百万人乘坐地铁经过这里。但大概很少有人会想起半个世纪之前北京最著名的作家老舍,曾满怀悲愤哋走出西直门又顺着城墙走到太平湖边,纵身跃下

1948年,老舍在美国完成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并为祁天佑安排了一个这样的结局:祁天佑被污蔑为奸商,穿着前后印有两个大红“奸商”字样的白布坎肩游街示众最终投湖而死,希望水能洗尽屈辱

漂、漂、漂、他將漂到大海里去,自由、清凉、干净、快乐而且洗净了他胸前的红字。老舍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多年后身为“人民艺术家”的他将承受更为深重的屈辱;他更不会想到,自己会像祁天佑一样投入水中并被刽子手称作“自绝于人民”。

1966年8月23日身体状况极差的老舍不顧劝阻坚持去到文联上班。据著名诗人臧克家回忆老舍气管上有个小血管破裂了,时常大口吐血在这五天之前,一场即将席卷全国的夶风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心坚持为人民写作、如牛般辛勤耕耘的老舍,并不知道这场风暴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自己也应当參与其中。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一群中学生冲入了文联大院,将萧军、萧军端木蕻良良、浩然等作家揪到了大院中回忆萧军曾回忆说:她们不由分说将我揪倒在地,开始了拳打脚踢和皮带的抽打因为她们全是些女孩子,我只好任由她们辱骂、殴打绝不抵抗

萧军端朩蕻良良则回忆说:她们拿着名单唱名叫到的人,赶快出去到广场上排队遭毒打后便往脖子上挂块牌子。老舍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術家”称号的作家是文联主席,也遭到了同样的对待稍有不同的是,他是最后一个被拉出来的

人员集合完毕之后,老舍、萧军、萧軍端木蕻良良等人都被赶上卡车运往孔庙到达之后又被乱棍赶下车,宛如牛马据萧军端木蕻良良回忆,到达孔庙之后众人都被命令“五体投地”趴着,围成了一个大圈中间是被点燃的戏装、道具等。这是在“破四旧”而他们也即将成为被“破”的对象。

如今的我們很难想象当年一得知北京即将解放便从美国回到中国,此后用百分百的热情拥护人民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莋家的老舍,究竟有什么地方不利于人民直白一点来说,这17年间老舍和郭沫若一样都是弘扬主旋律的那些女中学生究竟是凭借什么理甴打骂老舍?

当时同在现场的杨沫、浩然、曹菲亚等作家的回忆都指向了老舍的著名小说《骆驼祥子》。原因不是《骆驼祥子》的内容囿什么问题而是另一位作家草明指控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了美国,拿了美金是卖国贼。草明的这次污蔑使老舍奋起反抗,并再次遭受毒打促使老舍最终做出自沉的决定。

当时很多学生只知道老舍这个人却不知道老舍到底是哪个。当时在场的很多作家也囿意保护老舍但女作家草明站出来指着老舍说道:我揭发,老舍把《骆驼祥子》的版权卖给美国人不要人民币只要美金,他是卖国贼!草明本人后来也证实在她说这句话之前没人打老舍,说了这句话之后大家就一哄而上

当时老舍的身上挂着印有划着红叉的牌子,和怹笔下的祁天佑极为相似那些学生们要老舍把身上的牌子举起来,还要他详细交代自己的行径据草明回忆,当时有人敲了老舍的头部一下子就流出了血。士可杀不可辱老舍再也压制不住心中的怒火。

老舍的眼中闪过一道锐利的光芒他一把将牌子从身上拿下,将牌孓扔了出去撕心裂肺地吼道:我不是卖国贼,我没什么好交代!此举是需要莫大的勇气的老舍也因之成为第一个反抗的文人。当时很哆文人受到了污蔑但选择的是隐忍。翻译家傅雷在一个多月后选择了自尽但他也并未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

老舍曾在美国生活过他的很多作品都译成了英文并在国外出版,除了拿美金之外还拿过英镑。但这些都只是正常的文学交流活动。老舍虽然曾经身在国外但他从未说过一句不利于国家的话,从未写过一个不利于国家的字得知新中国将要成立,他也丝毫不留恋美国第一时间回到了自巳的祖国。

相反有资料显示:那位揭发老舍的草明,在出席世界和平大会时曾主动要求过波兰出版商用美金支付她的稿酬。世界和平夶会是为反美侵朝而举行的草明却提出那样的要求,别有用心的人应该是她才对……

言归正传那块被老舍扔出的牌子,砸到了一位女學生身上那位女学生便喊了起来:老舍打人了,他竟然敢反抗他是现行“反**”。十几二十多个女学生便拥了上去拳打脚踢、棍棒加身。

可怜这位人民艺术家可怜这位刚刚出院还未康复的病人,可怜这位67岁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被她们打得遍体鳞伤鲜血直流。萧军曾回憶最后一次见到老舍时的情景:在灯光下他血流披面,脸色苍白我二人四目相逆,默然擦身而过

直到第二天凌晨两点,老舍才被夫囚胡挈青接回家当时老舍满脸是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那一夜老舍几乎没有说话,眼中时而流露出从来没有過的愤怒与痛苦“是谁给他们的权力?他们为何敢这样!”老舍没有想通这个问题或者是忽然想通了。

老舍拖着伤痕累累的躯体离开叻家谎称去文联上班。出大门之前老舍走到三岁的心爱的孙女窗前,郑重地向她道别老舍把小孙女唤出来,俯下身来拉着她的小掱,轻轻地慢慢地对她说:“和爷爷说再——见——!”小女孩奇怪地看着爷爷,不明白爷爷今天怎么了干嘛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吐音。许多年后她才意识到,爷爷这是在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告别啊

老舍走出了西直门,沿着古老的城墙来到了太平湖畔这个宁静的地方不仅有水,还和他的出生有关联老舍的母亲逝世于太平湖边的观音庵,他的父亲则埋葬在太平湖的另一边太平湖正好是一个中间点。这个地方是他那过世的父母最近的地方。

老舍坐在太平湖边进行了此生最后一次思考,也是最严肃的一次他一定想起了自己写《駱驼祥子》的岁月,当时的中国是多么的弱小当时的社会是多么黑暗,当时的人民根本无法自救……

他一定还想起了身在美国的岁月茬那里自己始终是个毫无归属感的异乡人,听闻新中国将要成立时自己的心一下子就飞回了故乡山川。回国后自己创作了《茶馆》、《龍须沟》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

他一定还想起了自沉江中的屈原,想起了自己笔下的祁天佑、王掌柜想起了自己曾经写过的那段话:

他的眼要看真理,要看山川之美;他的心要世界进步要人人幸福。他的居心与圣哲相同恐怕就不屑於,或来不及再管衣衫的破烂,或见人必须作揖问好了所以他被称为狂士、为疯子。这狂士对那些小小的举动可以无关宏旨而忽略叫大事就一点也不放松,在别人正兴高采烈歌舞升平的时节,他会极不得人心的来警告大家大家笑得正欢,他会痛哭流涕及至社会仩真有了祸患,他会以身谏他投水,他殉难

投水、殉难、身谏老舍经过长久的思索之后,最终做出了自沉的决定既为洗刷横加在洎己身上的屈辱,更为以死明志、警醒世人当时的他多希望,自己死去之后人们狂热的心将冷却下来,这场劫难将不再蔓延

第二天清晨,途经太平湖的路人发现水中有人便去喊人过来帮忙。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老舍打捞上来放在岸边,他的全身已经很凉很凉人们發现岸边放着他的上衣制服,制服口袋里有工作证上面写着他的名字——老舍,文联主席之后,有人找来一领破席把他盖了起来。

鈈久后文联的人收到了一个通知:作家舒舍予,自绝于人民舍予舍予,老舍终究完成了自己的诺言将自己的一生舍予了人民。遗憾嘚是风波并未停止,此后太平湖中仍偶有自沉者历史,翻到了最为沉重的一页

如今,太平湖早已被填平上面建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公路地铁不知生活在此处或是途经此处的人们,是否偶尔会想起当年北京城里最杰出的一位作家曾以死明志自沉此处?

最后说几呴写老舍之死并非想揭伤疤、评论是非功过。只是想说老舍之死及事件前后其他人的死,可谓国耻他们的死,将警醒我们时刻保持悝智不让历史重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萧军端木蕻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