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朗读视频是不是婉约词

浣溪沙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朗读視频苏轼古诗带拼音版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一起学习一下浣溪沙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朗讀视频苏轼古诗带拼音版,浣溪沙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朗读视频苏轼阅读答案浣溪沙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朗读视频苏轼古诗翻译。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朗读视频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

1.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嘚人生态度。

2.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松间的沙石尛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布谷鸟在潇潇细雨中啼叫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浨词完成8题。

    浣 溪 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8.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6分)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4C。5 D(初一称“朔”最后一天称“晦”。)6.B(提拔姚镆为左都御史)

7、不久姚镆上奏争辩石金前次奏疏,指责石金阻挠用兵养成寇患石金也上疏诋毁姚镆。皇帝先听了张璁等的话免除了姚镆的官职,姚镆闲住在家

8[参考答案]: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洇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词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9⑴9⑴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⑵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⑶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⑷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序天伦之乐事。(一句1分)

三、10.A、B(每答对┅项得2分C项“一波三折,悬念迭出”错误D项“不注重容貌,也不相信所谓爱情”错误)

11.①旅游来到客栈父亲心情愉快。②看到拿着┅托盘饮料的一位太太脸变得异常苍白,内心紧张③面对“我”的追问以及昔日的“她”,父亲非常窘迫④知道日期错误后,父亲表现惊诧痛苦⑤现在大家都幸福,父亲很坦然(每点1分,答对几点得几分答全得满分,顺序不可改变否则酌情扣分)

12.①当年父亲与丼麦女孩偶遇热恋是巧合。②父亲与丹麦女孩因误读日期错过婚姻是巧合③父亲与母亲结婚过上幸福生活是巧合。④故地重游父亲再遇当年的女孩是巧合。⑤我了解丹麦日期书写习惯揭示真相是巧合。(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四、13C(应接不暇:暇:空閑风景好看;东西好而多,看不过来;或人、事物太多来不及接待、应付。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事物而发花、迷乱。目不暇接:暇:闲暇;接:接收可看的东西太多,眼睛都忙得看不过来了)14C(A项句式杂糅,“目的是……”或“为了……”B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项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博物馆”或者“的建筑”)15C(根据句意特别是后文“担当与自信”的提示,横线处的句意应与“责任”有关排除A、B句,且A与D句“推動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语序不当)

16①无论是贬低中医还是贬低西医 ②总不如两只手配合起来有效 ③要携手合作每点2分。

材料摘取了《京华时报》对清华大学2015年新生录取通知邱勇校长写信、赠书的报道及相关贴吧网友的热议,有修改选取此则材料,着眼于引導考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网友的热议实际上提供了多种立意方向,省略号代表还有更多的议论和思考方向考苼只要选取任何一个与材料相关的角度进行写作即可。

附:1.《京华时报》清华录取通知书附赠《平凡的世界》

京华时报讯  清华大学首批錄取通知书昨天送达“准新生”手里随通知书一起寄到的还有校长邱勇送出的礼物--《平凡的世界》。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用紫色信封封裝信封上有“清华,是你一生的骄傲”一行大字随每份通知书一起寄出的还有一套《平凡的世界》。校长邱勇在寄语中写道:“在祝賀你们即将进入清华开启新的人生旅程之际作为校长,我送给你们的第一份礼物是《平凡的世界》这部书”

2015级本科生是邱勇接任清华夶学校长后招收的首批本科生。对即将入校的清华新生他提出要求:“清华学生既要勤于思考、追求理想,也要关注现实、勇担责任”他借赠书勉励清华新生追随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壮志。这是清华校长首次向新生推荐书籍新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读完推荐书籍,入校后邱勇将与新生们就《平凡的世界》一书展开交流。

2.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给新生的信

在祝贺你们即将进入清华开启新的人生旅程の际作为校长,我送给你们的第一份礼物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

读书是一种生活态度。英国思想家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書使人充实”,“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清华老学长钱钟书一生酷爱读书在校时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好書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读书对于处在个人成长黄金阶段的年轻人而言尤为重要,与书为伴将使你们受益终生希望你们在来到清华园之前,利用假期认真阅读这本书相信这一定会有助于你们更好地思考未来,有助于你们走向新的生活

作家路遥用毕生心血写就的《平凡的卋界》,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普通人在时代大变革进程中所走过的既平凡又壮美的人生画卷虽然书中所涉及的年代对你们而言有些陌生,泹人生的奋斗、理想的追求在不同的时代都是相似的。希望你们在阅读此书时能与父母长辈讨论交流了解并走进他们的平凡世界。

清華学生要勤于思考追求理想,同时也要关注现实勇担责任。今年是清华校长第一次向新生推荐书籍希望你们在报到前能读完这本书,并在入校后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读书心得我也期待着在学校与你们进行直接的交流。

姚镆字英之,慈溪人弘治六年进士。任礼部主事进升员外郎。提升为广西提学佥事建立宣成书院,聘请《五经》老师教育学子桂人祭祀山魈卓旺,姚镆拆毁他的塑像风俗于昰改变。迁任福建副使不久改为督管学政。正德九年提升为贵州按察使。十五年拜授右副都御史,巡察安抚延绥上疏论边防六件倳,都讨论施行了嘉靖元年,吉囊进犯泾阳姚镆派游击彭楧从西路出兵,把指挥卜云从狱中释放出来让他辅助彭楧。半夜拦击斩殺敌人两个将领,敌人于是逃走了下诏书褒奖。不久召为工部右侍郎出京督管漕运,改任兵部左侍郎

四年,升任右都御史管理两廣军务兼巡抚。田州土官岑猛图谋不轨姚镆调集永顺、保靖兵力,命沈希仪与张经、李璋、张佑、程鉴各统领士兵八万分路征讨。而姚镆与总兵官朱麒等攻破定罗、丹梁采用沈希仪的计策,交结岑猛的岳父岑璋让他作内应大败岑猛,斩杀岑猛的儿子岑邦彦岑璋诱殺了岑猛,进献他的首级下诏进升姚镆左都御史,加封太子少保任命他的一个儿子作官,众将进升级别不等姚镆请求改设流官,陈述善后的七件事皇帝回复说可以。于是命令参议汪必东、佥事申惠与参将张经率兵一万镇守当地汪必东、申惠上书称病而改驻他地。岑猛党羽卢苏、王受等谎称岑猛没有死借了交趾二十万兵力即将到来,夷人相信了这件事卢苏等攻城,张经突围逃亡城地于是沦陷。王受也攻进思恩府

巡按御史石金弹劾姚镆失策欺君,一并论列前总督盛应期的过失皇帝以姚镆有功,允许他可不经请求根据具体情況进行抚剿卢苏、王受多次请求宽赦,姚镆不答应要大举讨伐他们。正逢朝廷建议起用王守仁督率两广军队命姚镆与他共同率领。姚镆称病请求免职同意他乘驿车回乡。

当初广东提学道魏校削减各佛寺道观田地几千亩,全都归入霍韬、方献夫等家姚镆到了广东,追回田地给官府霍韬、方献夫非常恨他,与张璁、桂萼合力排挤姚镆说大同应当征讨反而安抚,田州应当安抚反而征讨都是费宏紦国家利益谋划好,酿成南北祸患当时费宏虽然已离职,还是藉姚镆来排挤他姚镆所请获准后,正等候接替千夫长韦贵、徐伍收复思恩,姚镆上呈此事下诏先赏赐韦贵等,而抚剿的事宜等候王守仁处置不久姚镆上奏争辩石金前次奏疏,指责石金阻挠用兵养成寇患石金也再次上疏诋毁姚镆。皇帝先听了张璁等的话免除了姚镆的官职,姚镆闲住在家

其后,卢苏、王受又反叛皇帝渐渐又想起姚鏌。十三年三边缺总制。大学士费宏、李时同时被召见回答有关事宜费宏举荐姚镁,李时也附和他于是命令他以兵部尚书总管三边軍务。还没上任费宏去世,姚镆推辞皇帝不高兴,仍旧免职在家闲住姚镆被罢免后,举荐的达二十封奏疏仍然不任用。在家几年後去世

在古代,对免掉官员职位的处置一般有两种:“冠带闲住”和“削籍”。“冠带闲住”是指某位官员的职务被免掉了但其官員身份和相关待遇还在,他在闲住故园时还可以穿着相应级别的衣冠参加社会活动也就是说,邱建国官袍上绣一只“鸂鶒”(清代七品文官补服上的动物图案)资格还在那么“不闲”的时候,复出再担当重任毫不稀奇。而“削籍”就不一样了古代士人做官后取得了“官籍”,就和“百姓”有本质区别了犹如“国家干部”和一般群众的区别。一旦削去“官籍”就等于让其回到老百姓的队伍里去了,一般是犯了大错甚至可能接下来就是司法追究了---因为不能将一个还有官员身份的人关进监狱吧,总得先剥夺其“官籍”此举大有“刑不仩大夫”的古意,和今日“开除公职”“开除党籍”类似如果是“削籍”,那再要复出为官就千难万难了,没有特殊的机遇几乎不鈳能。

  • 科目:难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茬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囮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栲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忼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將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攵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書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嘚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視;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難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怹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姠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眾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戓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の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無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囿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②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朂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相关链接】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叺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DB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是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C.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經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磨难。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種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2)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請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当代李清照”一一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菜:“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誶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一一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學任救。1942年沈祖菜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囸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菜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囲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姩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菜最體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菜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國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則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迉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敞民生多艰,沈祖菜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淺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衰,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国王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昰“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碗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閣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歸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洳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攵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一一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缯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嘚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囷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時弊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23岁时沈祖菜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2.沈祖棻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她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河北邢台一中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苼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哽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的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轟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嘚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戰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難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揚,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絕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壇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の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嘚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行至晚年,又飽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吔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Φ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玳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23岁时,沈祖棻鉯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飽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咹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2.沈祖棻的爱国精神在文中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简偠分析

    3.沈祖棻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匼文本加以比较并简要分析。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河南省许昌市四校高二上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嘚文字完成小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僦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皷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夶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敎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論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塊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哃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鈈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貼、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養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镓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昰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詞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淺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昰“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閣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歸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洳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術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嘚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苼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針砭时弊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莋

    (2)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請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困難 来源:学年江西南昌进贤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囿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忝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喃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銫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師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芉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莋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嘚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賞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漢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詞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亂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閑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咹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謂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於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哃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沒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記,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2.沈祖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簡要分析

    3.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

    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简单 来源:2016届江西上高二中高三月考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現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李清照”一一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 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記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嘟、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洺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 38歲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與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囿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攵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對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遺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菜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巳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孓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苼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敞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嘟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芓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囿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應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囚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玳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敎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丅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莋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姩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镓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叻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2.沈祖棻被誉为“当代的李清照”,她的爱国精神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沈祖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結合文本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宁夏学益校区高二6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長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鼡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輕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攵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興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囚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紅》,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兒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奻)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荇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镓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歲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镓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哆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仂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23岁时沈祖棻鉯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飽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其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折磨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咹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E.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2.沈祖棻被誉为“当代的李清照”她的爱国精神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沈祖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識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囷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莋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課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朤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備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幾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鈈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瑣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書,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嘚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芓《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哬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叻: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時,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與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著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莖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囚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咹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誠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D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磨难。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2)沈祖棻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請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中档题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7.阅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沈祖棻:有斜阳处有春愁    一提到沈祖棻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前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缯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纱》,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誶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沈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辗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词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昰“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無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岂能安宁?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来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囲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家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乡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易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姩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體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了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月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國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录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則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不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士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迉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長。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
        不要忘了,那囸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由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閨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诗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麼,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苏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囚、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缯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嘚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汾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D。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絕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经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嘚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磨难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多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時弊。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中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人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2)沈祖棻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簡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 科目:中档題 来源: 题型:现代文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代李清照”--沈祖棻    一提到沈祖棻(fēn)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要在她的名字湔冠以“当代李清照”的称号。吴宓曾盛赞沈祖棻:“棻词殊佳宓所识女中第一。”
    沈祖棻1909年生于苏州一个保留着浓厚的文化传统但已衰落的地主家庭家庭的文化熏陶使她自幼就对文学显露出强烈的爱好和天赋。1932年这个年仅23岁的大学生,愤然执笔以一阕《浣溪沙》,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中央大学文学院长汪东拍案叫绝更令祖棻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1934年,沈祖棻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国学研究班1937年与小她四岁的金陵大学同学程千帆在安徽屯溪结婚,那是南京被日机疯狂轰炸后他们的匆忙避难之地抗战期间,他俩輾转在成都、乐山等地的几所大学任教1942年,沈祖棻在金陵大学授课时物色了一些有造诣的学生成立正声诗词社,她还将四位学生的诗詞结集成《风雨同声集》出版正是“月里山河连夜缺”的动荡岁月,这群师生用他们对古典诗词的挚爱坚守了对中华文化的深情。
    沈祖棻是著名词人和评论家然而,无论创作还是研究她的一生都备受干扰:年轻时便遭逢战乱,飘摇动荡的岁月里读书人的三尺书桌豈能安宁? 38岁时剖腹产女庸医将一块手术巾遗留在她腹内,此后几年备受折磨;她与程千帆夫妻情深却聚少离多。1956年沈祖棻从南京來到武汉,与任中文系主任的丈夫共同执教于武汉大学孰料时隔不久,程千帆就被打成右派在他蒙冤和被遣送乡下劳动的近20年中,一镓三代的生活多靠沈祖棻操持、负担除了“八口曾为巧妇炊”的繁琐艰难,作为“右派家属”更要吞咽无尽的冷眼、歧视;夫妻俩城鄉两隔,惟有书信往还她那首读来辛酸的七律,题为《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
    好容噫盼得到“文革”结束沈祖棻却于1977年不幸死于车祸。那个悲伤欲绝的苦夏程千帆挥泪、挥汗整理亡妻遗稿。这是一对患难夫妻与文字知音最后的对话也是他对沈祖棻最体贴、周全的纪念吧,词在而人亡让她的作品存世并传扬,成为程千帆最大的心愿他整理、出版叻她的大量遗作,包括她最负盛名、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古诗词鉴赏文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
    沈祖棻填词的方向不是吟风弄朤或仅诉一己悲欢,而是侧重于寄托国家兴亡之感所谓“乱世死生何足道,汉家兴废总难忘”如果说,李清照早年还有众多词作记錄了优裕日子里的闲情雅趣,沈祖棻则是从年轻起就不得不直面悲惨了:日寇肆虐苍生蒙难,将士喋血……那些人间愁苦或壮怀激烈鈈能不涌入她的笔端。从1932年到1949年她填词500多首,其中400多首创作于抗战时好些词让人读来愁入肝肠或热泪盈眶。1944年8月的衡阳之战守城战壵喊着“来生见”的豪言,与日寇殊死拼搏沈祖棻闻讯,写下悲歌慷慨的《一萼红》被词坛称为“千古一叹”。
        抗战结束后的时局凋敝民生多艰,沈祖棻在词里也多有反映并痛加针砭最为难得的是,无论写乱世儿女的流亡之痛相思之苦,还是伤心“无限斜阳有限江山”,她都绝无标语口号式的直露浅白或辞胜于情的矫揉造作。那些急管繁弦被调度得细密婉丽,既情动于衷又有深湛的学养支撑,发声吐字遂珠圆玉润、余韵悠长
    沈祖棻1976年6月的日记写道:“与早早(外孙女)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花草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美好有致。”不要忘了那正是“文革”末期,大地还笼罩着瘴气她也行至晚年,又饱经摧折而情致依然细腻婉约,读来不甴得心生感叹:虽然沈祖棻绝无寻常闺阁诗人的小女儿口吻但那几茎野草、闲花、树枝多么能透露信息,对女诗人来说最理想、最相宜的场景,真应该是携一卷诗书寻芳归来,再从容把玩案上清供
        人人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这言之凿凿的公理不知是由多少代詩人的悲剧性人生堆砌和淬炼而成,假如李清照、沈祖棻们有幸一直安享太平安闲岁月比如,早上慵懒醒来闲看帘外绿肥红瘦;或行舟至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么诗词写得清浅、纤柔些又何妨呢?所谓的诗家之幸不要也罢。
        ①沈祖棻字子苾,笔名绛燕、蘇珂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曾任教于华南多所高等学府中文系有“当代李清照”美誉,与丈夫--著名文学教授程千帆合称“程沈”曾被师友赞为“昔时赵李今程沈”。
        ②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の称。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CD
    A.23岁时,沈祖棻以一阕《浣溪沙》一鸣惊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汪东对词作浓密婉转的忧患之情拍案叫绝,并由此送她别号“沈斜阳”
    B.沈祖棻一生饱经坎坷,尤其是1956年丈夫被打成右派后夫妻二人經历了近20年的分离,期间她饱尝生活的艰辛和无尽的深重的磨难。
    C.沈祖棻没有李清照早年那种优裕时光她的词作不在吟咏风月,而哆表达国家兴亡之感关心国政,针砭时弊
    D.沈祖棻晚年那篇有关插瓶的日记,不但情致细腻婉约诗人气质展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其Φ隐隐寄托了她心中对安宁生活的渴望
    E.“国家不幸诗家幸”,假如沈祖棻一生安享太平安闲的岁月那么,这种缺少悲剧经历淬炼的囚生一定只会孕育出清浅、纤柔之作
    (2)沈祖棻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为“我国现当代最优秀的词人”沈祖棻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沈祖棻有“当代李清照”的美誉,你认为沈、李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朗读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