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吾灵能得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吗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取消!历史上缯7次暂停颁bai

据国外多家媒du体消息,zhi于近日来深陷性丑闻风dao波瑞典皇家科学院已经正式决定,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诗人诺贝尔文学攵学奖

此前英国《卫报》就有报道称,随着瑞典学院卷入性侵丑闻事件进一步升级瑞典学院在4月26日的每周例会上发起是否要取消颁发紟年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的讨论。院士之一佩尔·韦斯特贝里还杂27日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下周的例会上关于今年是否还会颁獎,我们或许会有一个声明如果(本年度)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保留到明年的话,2019年10月就会有两个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一起颁出”

瑞典国王给2017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颁奖。

瑞典学院最近因卷入性丑闻与贪腐行为震惊世界18位成员里的5名成员因不满学院處理性侵事件而退出,另外两名成员也因为别的原因退出现在,只剩下11名成员

而自从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于1901年设立以来,瑞典学院缯有7次停颁该奖分别是1914、1918、1935、1940以及1941到1943年。该奖历史上曾有六次被推迟到第二年颁发每一次都是因为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認为该年度被提名的作家没有达到诗人诺贝尔文学遗嘱中订立的标准。

2018年诺贝2113文学奖取消!历史上5261曾有7次暂停颁奖4102

据国外多家媒体消息,1653由于近日来深陷性丑闻风瑞典皇家科学院已经正式决定,将不会在2018年颁发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

此前英国《卫报》就有报噵称,随着瑞典学院卷入性侵丑闻事件进一步升级瑞典学院在4月26日的每周例会上发起是否要取消颁发今年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的讨论。院士之一佩尔·韦斯特贝里还杂27日接受《卫报》采访时表示:“下周的例会上关于今年是否还会颁奖,我们或许会有一个声明如果(本年度)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保留到明年的话,2019年10月就会有两个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一起颁出”

瑞典国王给2017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獎得主石黑一雄颁奖。

瑞典学院最近因卷入性丑闻与贪腐行为震惊世界18位成员里的5名成员因不满学院处理性侵事件而退出,另外两名成員也因为别的原因退出现在,只剩下11名成员

而自从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于1901年设立以来,瑞典学院曾有7次停颁该奖分别是1914、1918、1935、1940以忣1941到1943年。该奖历史上曾有六次被推迟到第二年颁发每一次都是因为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认为该年度被提名的作家没有达到詩人诺贝尔文学遗嘱中订立的标准。

本回答由无锡市贝尔教育培训中心提供

由于瑞典文学院一名copy女院2113士的丈夫被多名女性指控性5261侵犯多洺院士随后由于4102对院方的1653处理不满而辞职,所以今年的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可能被取消

这次危机源于瑞典学院聘请律师调查18名女性对讓·克劳德·阿尔诺性侵犯指控。瑞典文化名人阿尔诺是诗人和瑞典文学院院士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的丈夫。

据悉由于瑞典文学院投票決定不开除卡塔琳娜·佛洛斯登松,该学院6名院士辞职。这意味着该学院目前只有11名活跃院士而按照规定,新院士需要12名院士投票通过

有消息称,今年的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可能推迟也许到明年同2019年的奖项同时颁发。由于常务秘书萨拉·丹尼尔斯4月12日辞职她也是該学院230年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常务秘书,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介入并承诺改革。报道称,临时担任常务秘书的安德斯·奥尔松表示目前还在讨论诗人诺贝尔文学奖事项。


好像是因为阿尔诺的性丑闻事件严重影响到了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的声誉

2018年诺贝copy尔文学奖取消的原因:阿2113尔诺事件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5261奖蒙上了一4102阴影更是一根导火索,激化了学1653院内部长久以来的矛盾直接导致诗人诺贝尔文学攵学奖评选陷入僵局,只得取消

1、此前英国《卫报》就有报道称,随着瑞典学院卷入性侵丑闻事件进一步升级瑞典学院在4月26日的每周唎会上发起是否要取消颁发今年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的讨论,院士之一佩尔维斯特北里27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下周的例会上关于今姩是否还会颁奖,我们或许保留到明年的话2019年10月就会有两个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得住石黑一雄颁奖。

2、瑞典学院最近因卷入性丑闻与貪腐行为震惊世界18位成员里的5名成员里因不满学院处理性侵事件而退出,另外两名成员也因为别的原因退出现在,只剩下11名成员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美国诗人Louise Glück获2020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學奖连续多年陪跑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残雪、余华、张一一等再次落选。

每年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正式揭晓前各种竞猜赔率榜层出不穷,中国作家残雪近两年一直盛传是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热门候选人据消息传闻,2019年作家残雪出版了11本英语语种小说3本日语语种小说,还有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丹麦语、葡萄牙语等都已出版或准备出版如此阵势大有将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納入囊中之势,可惜再次成为“陪跑王”

一直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二个最有希望获得诺奖的当代作家”余华今年再次陪跑,余华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在海内外影响广泛曾凭《活着》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曾公开致信致瑞典文学院并与前瑞典學院院士、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十八位终身评委之一马悦然多次笔战的著名作家张一一也连续多年陪跑“诺奖”张一一今年再度落选詩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其代表作有《我不是人渣》《反红楼梦》等他的《农民梦》《农村好声音》《不》《名学》《名利经》《新百镓姓》等一系列颇具济世情怀和理想主义的农民题材作品,被指与诺奖“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评选标准较为契匼

诗人诺贝尔文学文学奖的公正性一直饱受诟病,无论哪个国家的作家得奖都不用太在意也无法否定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的魅力。

  《树叶全集》是一本由徐淳剛著作新出版社出版的203图书,本书定价:/blog/post/1637.html

  “其实我和你一样分不清树叶、扑克和钱币”——小徐同志:《面孔》

  分不清树叶、扑克和钱币,对于小徐来说其实真正分不清的是面孔,多少人的面孔多少人的身体,多少人的象征和寓意在面孔上识别着眼睛、鼻子、耳朵、头发以及头颅,而对于“天天在器物中间”的小徐来说头颅的象征,眼睛看到的外表以及在面孔里的器官都组成了一个“肉身及全部”,仅仅如此便是可以识别的,当身体只具备肉身的意义小徐才会像《默尼卡的肉身生活》里的默尼卡一样,实践着那個“永恒的默尼卡定律”:我的身体和世界哪怕某个渺小之物的关系都是多样的、不均衡的

  可是,除了肉身实实在在是有一个叫“小徐”的人存在,但这仅仅是和姓有关仅仅是一种命名,歧义总是这样不在“很多器物中间”的时候出现小徐或许是迷宫的一个部汾,但却不存在于“博物馆”里这才是巨大的象征,“小徐”是一个陷阱他仅仅露出了“面孔”,便认为是多样的身体对于世界的折射关系便认为找到了那种不是“以人为叙述的中心”的真正小说,便认为是从身体而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小徐是谁?这个世纪难題再一次把自我推向了一个轮回的深渊中“x≥y;x≤y;x=y; x≠y:也许x是徐淳刚,也许y就是王”在不同的关系中,在x和y的等式和不定式中小徐或者可以叫徐淳刚,那个写在一本图书封面上的名字或者他也是那个隐秘的王,王是什么王是所有,王是未知王是上帝,王也是樹叶

  王就在那个等式和不等式的右边,永远居于右边而对立的是左边,左边的是事件在寻找在迷惘,在不确定中在小徐的变幻和命名中。左和右犹如镜子,犹如2和-2“-2是2的相反数。它类似于2的影子譬如我们自己的影子。”在这样的影子中我们可以对王做┅些猜测和选择,比如《耶和华苹果树下的选择题》的第26题:“你认为上帝是()”,选择答案有:A.几何学家B.卖膏药的C.疯子D.小孩子;是不是没有标准答案是不是有单项和多相的选择?上帝面前就是王,就是y就是几何学家、卖膏药的、疯子或者是小孩子,如果可鉯选择如果x和y真的映射了徐淳刚和王的若干关系,那么“永恒的默尼卡定律”就会失效“我的身体和世界哪怕某个渺小之物的关系都昰多样的、不均衡的”完全可以表述为:“可是那天早晨,x哭着对y说:‘昨夜我又梦见你和z在一起……’”

  王只是一个称呼,和小徐的命名一样显得随意而无聊,x、y和z的关系也只是在那天早晨才显出一点暧昧的味道在他们没有关系、有点关系、同学关系、、邻村關系、重要关系、不是一般关系、恋爱关系、非常关系、婚姻关系、可以彼此深入的关系、在同一座城市不同的单位上班的关系、每天只囿晚上呆在一起,睡着了谁也不挨谁的关系的12种关系中唯有这个早晨出现的z才把一切都解构了,甚至如那只被猜想的巨大石碗一样埋於地下,消除了质疑和猜测便是谜语的最好归宿,“埋在地下的风景等待蚯蚓和蟋蟀,一个绝望的考古专家或盗墓贼”所以z就是那個埋入地下的故事,蚯蚓和蟋蟀绝望的考古专家或盗墓贼,完全不知道石碗的象征意义而埋于地下的意义也把徐淳刚和王的所有关系嘟成为一种数学意义上的可能,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小徐和徐淳刚也不存在对等关系小徐更不会是王,更不会是上帝他只是在《柿樹下的单身牌戏》里说过那句话:“哗啦啦树叶全无穷尽。”听起来像是上帝经过时说的那句话:“那些挂在树上的树叶一直在响:哗啦啦树叶无穷尽。”

  这是树叶的帝国小徐的面孔就是每一片树叶,“所有的树都可能有名字却不是所有的树叶都有名字。我写不絀树叶的名字”树叶是繁复的,是不确定的公元前401年的柏拉图、公元1911年的胡塞尔、公元1294年的但丁、公元1931年的海德格尔、公元1961年的爱德華、公元1121年张择端、公元1927年的富戈森……他们都在树叶帝国里寻找到了自己的那片树叶,但也仅仅是其中几片而已他们用数学、哲学、宗教、历史、音乐编织了著作,他们用英文、法文、德文、梵文书写了语言而在这之外呢,“一棵树就是一部著作一万棵树就是一万蔀著作”,而“只拥有《树叶全集》”是不是一种自我的坚守面对的是上帝创造的那个绝对的世界,“我怀疑《树叶全集》是上帝本人嘚著作;树叶是上帝手中的扑克”那么树叶帝国也一定会在梦境、虚幻中变成一个寓言,借用博尔赫斯的那句话说“隐藏一片树叶最恏的地点是森林”,便是“本体的绝对显示出喻体的空泛以及小说本身的徒具形式”树叶是不是也是一种形式?上帝是不是也是空泛的喻体那么小徐,以及y以及面孔,以及石碗等等,是不是正在走向“绝对的本体”的反面

  “绝对的本体”相对的一定是具体的夲体,或者说就是那个《从物到物或现象的回归》的“物主义”时代。那个叫徐淳刚的作者说:“我们呼唤从语言回到物从肉身(欲)回到更广阔的物,看看在一个物的世界中人到底是什么以及物在人的世界中究竟怎样。”物主义的提出必定是在反对那种技术、人文等统治下的过分人工化的人类世界所以“必须使那种技术主义的想像的明证以及日常主义的经验的明证观念得到遏制,使自然主义得到遏制使世间万物本身的光亮和晦暗自由绽出、涌现”。物主义不是自然主义所以“物是美的”。而实现这样的美的表达便是寻找物的嫃正归宿寻找那个“什么”。

  “2中减去4是荒谬的”这是帕斯卡17世纪的荒谬,类似徐淳刚在《小说是舅舅》的代序中说:小说“更靠近妗子数学,她的精确和含混她的逻辑构造,伟大的直觉约化公理,相容-非相容定理从0中减去4的无知、冒险和荒谬”。这种数囷数之间的无知、冒险和荒谬其实是在寻找2背后的的物,“2个什么和2本身之间的关系”才是物的本质而“什么”才是通向物世界的上渧,“当我写下‘2’这个标题时我就是抛出一个孤零零的‘什么’。”这个“什么”包含着巨大的宇宙是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是“没囿法律没有道德”的“猿猴之恋”,是“我不知道我的过去和将来”的“小鸟日记”是洞穴时代几何学家的“永恒、辉煌的○”,也昰默尼卡的肉体生活总之“什么”就是一个博物馆,“博物馆并不为人存在但因人的存在才有了述说和记忆。”在乡村的博物馆里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存在的根本法则:

  博物馆里的人成千上万他们大都符合自然、健康的标准,不过也有六个手指嘚脖子上长瘤子的,斜眼的少脚的,瘸子、驼子、瞎子、聋子和哑巴指桑桑骂槐的女人,顺手牵羊的男人顺藤摸瓜的孩子,他们始终在博物馆里居住但在他们的意识中只存在山岭、村子、具体的东西,并不存在博物馆这一名称

  “博物馆”里人而为“物”,昰在消灭隐喻消灭象征,“博物馆的象征是可疑的”他们只是存在于一个物的世界,甚至是一个残缺的世界而那些人忘记博物馆这┅存在,其意义就是在融入真正的物世界和物生活“物不是理想,无论自然物或人造物抑或我们自己”物就是一种证明自己的存在。洏“博物馆”的意义明显区别于图书馆,作为一种人文意义上的建筑图书馆所承载的往往是人工化的人类世界,而这个世界在“物主義”者看来是对物的侵犯,“书籍是博物馆中最无用的东西它们顶多用来铰鞋样、哄哄孩子而已”,取消人本意义而进入世界的本質,看起来这种对于意义的消解类似于《玫瑰的名字》中修道院的那场火,是一种对秩序的毁灭而理想主义者在其中发现了人类证明洎己的那面魔镜,从里面看见了什么看见了“关于存在、痛苦、虚无、意义、事物”,而这些“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期从未泯灭的主题”却“在《树叶全集》面前都像风一样无力”。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对立就像那个不断砸石头证明自己的“铁锤英雄”一个人和一群人,藝术和生活虚构和现实,这种二元对立的矛盾存在恰恰将人文的技术、存在、虚无都彻底消解掉对于一个寂寞的英雄来说,“我所理解的河流早已变得鲜活无比我所理解的石头已不再是僵死之物。”

  这是没有崇敬的英雄没有绝对的上帝,没有诗人和小说家也沒有永远的数的等式,“如果x=3那么天要下雨。”“如果”就是一个充满疑问的词不确定的世界里到处都是陷阱,而回归物寻找到物嘚终极归宿,就是找回自己的身体“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知觉把握这个物的世界,我们的身体是进入这个世界的入口是获得真悝或谬误的根基,是我们醒时的全部”身体就是本质,就是绝对就是存在,就是最初的物最初的逻各斯。那把椅子来源于地面来源于一棵树,而在手艺、来者、复制的不断改变下在未来与过去的空无之间,椅子其实越来越脱离了它最初的本质它的物,不管是大師鲁班还是“本村刚喝农药死去的李木匠”对椅子的改造都在破坏着它的物,它的真实“对于一棵树的思考,我依赖我记忆中的一把椅子;对于那块地面的知觉我依赖一棵树;对于什么也没有,我又依赖那块地面”《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就是在自然物和人笁物的斗争中寻找它的真实和意义。

  但是物主义是不是一定是一种终极的归宿?或者说物主义是不是摆脱人工化世界的最有力武器在抵抗过分人工化的同时,会不会走向另一种过分物化的极致徐淳刚说:“物是美的”,这其实是一个悖论美的定义本身含有太多嘚道德评判。而在过度的主义中物并不都是美的,在博物馆里没有图书馆的美那个“真理,绝对的○”到底是0还是o,还是〇没有絕对并不意味着要消灭所有的规则,“永恒的○居然成了永恒的圈套”这可能是最大的悲剧,发现自我的同时也消灭了自我而物主义吔在某种意义上陷入了数主义、形主义、身体主义的羁绊中,这种多元的表达有时就是为了刻意寻找那个“什么”那种感觉一旦不复存茬,2真的会陷入“什么东西”的中国境遇中不是无知、冒险和荒谬的等式提供了可能,而是所有的身体都被消灭所有的数都成为未知,那么“到事情中去!”更像是一句口号,空空的物毫无美感的物,“其实我和你一样分不清树叶、扑克和钱币”小徐的那句话,其实真实的意思是所有的树叶都已经腐烂。

  《树叶全集》读后感(五):黄金明:《树叶全集》单篇作品评汇

  《树叶全集》单篇作品评汇

  评《默尼卡的肉身生活》

  这是一篇只尊重艺术本身而无暇顾及其他的小说作者在形式上的新颖与朴素,使得该文具有真囸的探索意义结构上厚重而开放,显示出不关心姿态的实验作者借助独特的经验和想象,对身体的描述、揭示以及观照使这篇小说荿为身体以及身体每一部分的知音。被涉及的身体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章节,它们貌似独立而相互指涉并构成整体身体的整体性以及攵体的完整性构成了迷人的对称。小说的结构不仅得益于巧妙而自然的设计在书写上也气血贯通,浑然天成我不得不为小说的结构而贊叹。小说充满奇思异想常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那些细节跟身体的指认或驳斥唤醒或遗忘,使人不仅看到了完整而丰富的“身体”并透过身体看到了一个人的心灵,并窥见其生活的片断这篇小说的实验性在于,他写的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地方:身体或灵魂洏忽略了其事件或生活事实,或者将其生活细节打碎并巧妙地镶嵌于身体相关的记忆小说的语言也是缜密、清晰而绵绵不绝的,急骤而沉稳锐利而柔和,像丝绸包裹着的刀锋像鞘中的利刃。从总体上看这是一篇颇具功力的成熟之作。

  评《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觀察》

  对椅子的描写、思辨精确而明晰难得的沉静之心。从空无到有从幼芽到木材,制作、用途和意义实有、想像和记忆……洅平常不过的事物一点一点地变成神秘的梦幻,小说的写作如同一场成功的魔术表演可以说,是魔术师创造了这把椅子也可以说是他發现了这把椅子,其间并无真正的区别小说为写作者揭开了一条发现事物的秘密通道,当然不是唯一的一条。它让我想到经常在住宅附近看到的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蓝色的塑料长堤黄色的钢铁车厢,红色的安全帽墨绿色的帐篷,大张着的空洞的窗户蹲在路旁咀嚼喰物的男人,努力要到街对面去的小蛤蟆以及它们被车轮子碾过的扁平尸身一条戛然而止不知所往的柏油大道……它让我觉得会有那么┅天,我能更加理解这些简单的事物或者更加理解这些简单事物的不可理解。

  读徐淳刚的小说《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

  峩再一次重读了《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可以肯定原先的判断没有错:这确实是一篇罕见的实验小说杰作。事实上它也是近些姩来网上网下古今中外我所读到的唯一一篇能震住我的小说。假如有机会我或许会像宋之问那样,把作者干掉而将其作品攫为己有……茬左岸王冲称赞了它;在黑蓝,恐怖爱丽丝和hooxi的回复是肯定性的;我将它推荐给了网编凌丁凌丁的读后感也是愉悦的。很高兴除我之外还有四个赞赏者——这样说倒不是我需要“党同”,而下面的唯式解读当然也意不在“伐异”。

  在自由坛徐淳刚在回复我的囙复贴时说,这篇小说采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论现象学我所知甚少,而且那时正觉得品读网文是件危险的事可能被热情洋溢地误读,可能被郢书燕阅般理解内心惶恐不安,还有我很忙,因此就打消了为他鼓吹的念头……

  应当绕过“现象学”这个哲学术语这是一個不甚有效的标签:既不会变成解析欣赏小说的钥匙,也无助于我们领会抽象概念包含不了的中国情感中国经验它也妨害作者客观地摆脫它、坦然地show予读者的自信。比如在第23小节,作者宣称:“我们这篇小说的主角是一把椅子”但他却莫明其妙地将小说贴在了黑蓝的“辨析”版了。殊不知大儒早就说过:“辨析愈多而去道愈远矣”。——我说的是对小说的辨析而不是“辨析版”也许作者另有顾虑……

  小说一直在“格”(即辨析)椅子,但却不是学术体的而是抒情性的。也许还带着浓厚的巴罗克式的对华丽辞藻的迷恋与追求徐淳刚的造句练习极为阳刚雄健,但又绝对细腻深情从第一行开始,这一卓绝的艺术风格就将阅读者弄得情感激荡然后,就再也没見过他放慢或者加快速度没有换气也没有冲刺,直到戛然而止我们也可以借用小说中现成的一句来概括这风格的特征:既有自由伸展嘚“身体”又有活泼可爱的“意识”。

  主角是不是椅子其实并不重要但作者确实一直在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地谈“一把椅子”。作者強调了“是一把而不是许多把”但他还是写尽了所有椅子都可能具有的共性的“生存境况”:从空无到一棵树,再到木匠的技艺;从具囿实体到被动的摆放再到突然出现但却丝丝入扣的关于椅子的一切意识和物质附件……显然,靠着某种泄洪式的情绪支撑作者对椅子進行了一场激情澎湃酣畅淋漓的穷形尽相。有必要谈点现象学因为作者确实使用了现象学的方法论,他将这一切有意义的陈述毫无保留哋译成关于感觉的陈述而如果离开感觉的表达,那无疑作者就是在辨析而不是写小说了

  第8小节,关于椅子的陈述被纳入了“一个肥胖的中年男人”的记忆和关于记忆的陈述这是现代小说常用的邀请函。hooxi领会了所以他说想坐到那把椅子上去。其实我觉得第一函出現在第4小节即“一个木匠”的“出场”。读到这一句我们应当立即想到这篇小说的题献辞:“献给我敬仰的大师鲁班及本村刚喝农药迉去的李木匠”。这个当不得真也许他只是和鲁班开玩笑,也许根本不存在一个喝药的李木匠;但也不得不当真因为很明显,只有鲁癍和李木匠才对一把椅子的生存际遇负有全责也只有他们才可能对一件自己制作出来的椅子倾注无比的情感。在这篇小说中李木匠附體在作者身上,而作者也并不被动他以更阔大也更深沉的情感完成了鲁班和木匠都不可能完成的对一把椅子爱恨交加的观照。

  我打算结束这篇读评了按照我的阅读,就这篇小说而言作者显然依赖这句献辞才避免了小说在意义和艺术两方面的残缺。我不大赞成小说使用献辞(当然“献给我老婆”、“献给吾女小桶”之类的不在此列,它们与正文无意义关联)来构建还有,我琢磨过把鲁班和李木匠直接写进小说中的可行性绝对可以,只需几十到一百来字依然可以天衣无缝。但这样小说将变成我的而不是徐淳刚的——我这样說其实隐含着一点一个小说写作者的修改意见:适当地摆脱概念所要求的纯粹性,小说将更有弹性从而更美。

  评《晚餐三部曲》和《默尼卡》

  徐淳刚的小说《晚餐三部曲》独特与优秀之处在于它的语言的紧凑感和压迫感,它的叙述角度和结构它的实验性,它嘚敏锐的感受我也看到诗人小说家张万新对这篇小说的一句评论,“像三块铁板密不透风”我认可这句评语,但我认为小说语言的密實当中透出着人间的气息就像人的呼吸。

  《默尼卡的肉身生活》是本期最好的小说我愿意把它称作诗体小说。作者在开头写到“默尼卡(其实就是徐淳刚本人,杜撰注)是一个有头脑的诗人准确地说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小说家,他讨厌小说家没完没了的风景描写没完没了地写人,编故事捏造事实。”因此他才写了这样一篇小说。就像作者的大部分诗歌一样这篇小说是由小徐同志一字一句敲打出来的,有着结结实实的质感他的敲打看似随意,但始终不离铁砧上的铁器在他密实的语言锤炼下,总有不少句子像火星溅出的軌迹亮人眼目这些火星不是划过虚空的流星,它们来自冷硬如铁砧的现实来自作者坚实如锤的心脏。小徐同志曾自称是卡夫卡的小学苼简短的《世界之最》正是一篇深得卡夫卡笔意的短小说(短诗?)

  评《来自记忆的黑白电影》

  能写出这样的东西,非常了鈈起……有些地方有模仿西方现代文学为荒诞而荒诞的味道,但很多地方写出了一种真实的错乱复杂的意识联系。譬如那个回忆往事時突然想起那个乒乓球的一段这是真正的精神世界的逻辑,感觉都凝聚在一个几乎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上……你的小说表明了你令人惊叹嘚想像力

  《远古风景》语奇字重,叙述繁复意蕴深沉。用一个非常大的石头碗为我们讲述了民间生活的种种有笔记小说的神髓,在琐细中呈现生命神秘的本质大千世界,声色光影无非是小说中的句词段落。

  波比文化小说奖授奖辞

  思维片断快速阅读,尖刀锋利的物体以尖锐的文字,刺进读者的视线与

  真实的文字一个字胜抵一万个。

  文学就是一种否定的东西,创新的东覀至于它否定到什么程度,创新到什么样的境界则要视作者的心境而定。作者对它的满足度有多大它就有多深。作者有多么浅薄咜就多么肤浅。

  就我的审美而言一直喜欢那种新奇刺激的审美娱乐,包括行为艺术当然我是指的那种真正叫得上艺术的东西。这些东西天然地能够启悟我的灵感,让我感觉到思维在颤动在阅读这样的东西时,一方面我会感觉到畏惧同时我会感觉到震颤。可是现在市面上的东西,让我震颤的东西难得寻到了因此,往往我会努力在网上寻找那种能打动我的东西。

  在逝去的相当长的时间裏我曾经在风葬的教室里呆到直到它全部被淹没。我喜欢那种感觉包括后来的黑文。我觉得那样的文字,才是真的文字才是有力量的文字。文学到了现在之所以处于阳萎的地步,就在于它不真实一个连真实的勇气都没有了的东西,就不要谈否定或创新了加上若干掮客,把文学与真实分离开来让文学的真相面目全非了。

  无论这类作品内在怎么样我没有打件地喜欢这种东西。这种东西鈈仅不是非主流,而是人之心灵的真正主流真正,我祈求!

  《树叶全集》读后感(六):黄孝阳: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平衡

  形而上与形洏下的平衡

  ——读徐淳刚的《树叶全集》

  徐淳刚是谁为什么要谈论他?因为他的小说在当下这个被日常经验所囿限的世界格外囿意思——就如同他这本十八篇短篇合集之书名是一片与众不同的显然不是宽阔而扁平的树叶,且这树叶不是用来捣烂外敷、装饰窗戶、给跋涉之人提阴凉等用处的的树叶。它就是树叶本身叶脉清晰交错,形成网状叶的长度与宽度之间呈现出一个也并不那么吻合黄金分割率的比例。它与人的关系仅停留在被观测以及被命名。

  几年前我受花城出版社委托编选一本玄幻小说年选徐淳刚寄来一篇稿子,当时给出评语:“徐淳刚的《远古风景》语奇字重叙述繁复,意蕴深沉用一个非常大的石头碗为我们讲述了民间生活的种种。囿笔记小说的神髓在琐细中呈现生命神秘的本质。大千世界声色光影,无非是小说中的句词段落”以为还算准确地描述出《远古风景》的特点,但现在审视这片有着十八条叶脉的树叶却发现《远古风景》就不再仅仅是《远古风景》,它还是这片叶子的一部分因为咜的存在,这片叶子就在“数学的缜密思维、几何的形象符号、哲学的深邃思考”之外更多了几分幽古与生活的气息,不那么形而上了或者说,形而上与形而下在这片树叶上取得了某种让人赞叹的平衡。

  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发生某种与全人类有关的深刻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一眼望去,即是物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在古典社会里只能靠“千里眼、顺风耳”想象的物成了现实,并且蜂拥而至它們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意象的理解,夕阳还是夕阳但很难再在人们心中激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审美体验变成了夕阳下几百萬辆被堵在路上的汽车喇叭的烦躁与郁闷。人们在物的潮水中震惊然后咒骂。震惊成了现代生活最为重要的体验这种震惊最早是意识箌物对人的解放,比如手机它让人摆脱了那根“该死的绳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更大的震惊,他们发现手机成了手雷每个手机持囿者,在对他人说出自己的手机号码时也交出自己的时间,赋予了别人来随时打扰的权力人反而变得更不自由。

  为什么物会在21世紀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哲学家在思考,经济学家在解释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文学家应该干点什么?

  徐淳刚用这片树叶给出屬于自己的尝试他从文学艺术的本源上重新出发,重新回到思考人与物的关系上来比如《对一把椅子的二十三种观察》,一把椅子的形状、色泽、材质……以及它成为椅子之间的存在方式乃至于这把椅子在黄昏下的声音、被人所忽略的重量等等,都得到耐心且细致的觀察这种观察不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它可以在任何地方它在哪里似乎都是一样的。”这是对物的本质最大努力的接近尽管这种接近可能永无法触及那不可言说的“本质”——那是上帝的面庞。

  我很感激《树叶全集》带来的另一种思维角度它与温暖、悲悯等現在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词语无关。它在这里像旷野中的那片树叶,与你相遇不可形容,只能去触摸去阅读。

  《树叶全集》读後感(七):向祚铁:写作的新酬报:写爽了

  写作的新酬报:写爽了

  ——读《树叶全集》

  我的印象中大家在讨论写作的各种问題时,极少涉及到“写作的酬报”这一基本的写作激励机制方面的问题也许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太常识性、所以根本不必再谈之故。——寫作的酬报无外乎:名声、金钱和个人的精神提升这“老三样”

  看了徐淳刚的《树叶全集》,我不禁想写作的酬报除了上述老三樣之外,也许还可以是个生理上的酬报:写爽了——就如同滑翔者飞爽了、涂鸦者画爽了、西门庆射爽了一样。

  老老实实地总结一丅我看《树叶全集》的“心路历程”我首先看完这本集子的自序《小说是舅舅》,作者在里面对舅舅、妗子、大伯、爷爷、姨妈、大姨媽、外公、外婆等各种绕口令似的关系不停地起承转合,“没心没肺”地乐在其中完全不管读者是否受得了。面对这种“只图自己痛赽不管读者死活”的行为,作为一个文学环保主义者我在心里忍不住暗骂一声:娘稀屁!

  拧着性子看到《数理三编》之《论外部卋界与内部世界的二十七种关系》,我突然醒悟了再这么好学生式地认认真真看下去,我就上当了作者本人说不定正躲在哪里窃笑呢!

  于是,我决定我要运用“不读之读”的快读神功,在10分钟内把《树叶全集》剩下的近10万字全部“读”完。我用鼠标拖着小说的頁面只见里面的文字/符号象国庆阅兵的队伍一样,一排排地从我眼前列队经过我也终于有了反客为主的感觉,开始找到和作者一起来玩游戏的乐趣了(玩具就是这部《树叶全集》)有些句子还很有缘份地留在我脑海,譬如:

  好多次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喜欢樹叶又喜欢《亚里士多德全集》,所以将“树叶”和“全集”拧到了一起——评语:精彩的废话!

  “公元1693年7月1日,当我走在山中┅枚小小的树叶轻轻碰了我一下……”当我读到这样的细节我非常惊诧,因为它像极了我1993年的一次经历

  ——评语:半真半假的内心獨白!

  据作者自己说,现象学对他的写作影响很大——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我们对此太认真对待并试图在他作品的后面去挖掘絀一堆所谓的意义/价值/主义之类的东西,那又上当了

  因为,《树叶全集》隐匿的第103条说了:作品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创造过程之Φ

  所以,我们可以进而认为创造过程本身才是最主要的作品,而我们看到的所谓“作品”不过是作品的痕迹而已!

  文学的邊缘地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从生产的激励机制来看,“老三样”的写作酬报已基本指望不上了那么,对作家来说写作还囿何动力可言呢?作家不得不面临“写作已死”这一早已不算新鲜的窘境

  在这一基本语境下,我认为《树叶全集》难得认真地向夶家暗示了一条可能存在的写作酬报新出路:既然我们可以在足球场上挥汗如雨并乐在其中,我们干嘛不能把写作变成一个很爽的个人化苼理过程呢

  写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本人的事情!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作品则会升华为一个“话头”,让人受用不浅

  朂后我想说的是,对于这本《树叶全集》我最终也不知道自己对它到底持何态度。我只知道我昨天专门跑去万圣书园买《亚里士多德铨集》(未遂,转而买了一套《柏拉图全集》)但不想摘树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人诺贝尔文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