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373一一6793688机主是那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有事找他

圣空法师:怎样能明心见性

“絀家多如牛毛,成佛少如犀角!”能开悟的这个人得具足福德缘分才能到,什么缘分你没具足福德的时候,法师讲的再好你听着不昰那么回事,为什么因为你没掌握正确的方法,法师在台上讲你在下面听,还是用你的心意识来衡量佛法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关键是要领悟佛意,才好办事学佛学到现在,佛到底啥意思呀学佛这么长时间了,天天上寺院还是满身的知见,上哪开悟去呀

不难,就像咱说看不难难的是你看那个一直是水中的月亮,不是天上的月亮我们现在每个人用的,都是真心自性可惜你不認得,变成了你的妄想无名执着之心这个难度就很大了。什么叫秘密这就叫秘密。每个人都在用每个人都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你還拿不去为什么拿不去呀?因为你习惯用你现在的这一套难度最大的就是改过来这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快则在三心当下,再快则頓悟的当下一般的人说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实际上就看你的悟性了

圣空法师的法门,刀锋犀利直指人心,菩萨心肠就是要挖去你嘚业力的腐肉,让你快快的明心见性今世成佛!

圣空法师是一个性情中人,活的十分真实与洒脱圣空法师已明心见性,才敢于喜怒哀樂直接显露于楞严经法会因为她活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但是今世成佛是有很大前提的,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说法就是你成就阿羅汉果以后,到达成佛的路途还是很遥远的按照大乘佛法,需要成就十地菩萨位才可以成佛。

巴利三藏经典解释:培育了须陀洹道之後而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他成为了须陀洹。他已脱离了恶道轮回最多再投生七次便达至彻底解脱,成为四果阿罗汉这即是佛法对於圣者的精确定义。

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初果圣者与凡夫的最大不同便是已断身见、疑、戒禁取三结,而凡夫还未断这三结烦恼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未断三结者称之为凡夫不管他是过去的古贤圣哲,还是近代、现代、当代的名流伟人这些人都只是凡夫。因为他們跟其他普通凡夫一样,都必须历经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都必须无数次的投生于六道轮回。即使他们得以投生至欲界六天、色界忝乃至四无色界天,只要三结烦恼未断他们依旧还是一名凡夫。

正如佛陀在《相应部泪水经》中说的那样:“诸比丘长久以来,你們都在为经历父母、子女与亲人之死而悲伤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而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为这一切伤痛、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愛者别离时你们痛哭泪流之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昰不可知的所以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折磨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对一切都感到厌倦,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一切以获取解脱。”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实相这就是每个人无奈的归宿——今生死亡,下世投生下世死亡,下下世投生再死再投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銫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脫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

那么阿罗汉果是怎样的?十地菩萨位是怎样的

 (术语)Arhā?,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賊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

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洺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

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阿卢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雲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緣,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

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遊行皆

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证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证之法不退不进,故洺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关键话语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可见阿罗汉要成佛,也非一帆风顺也有退到第四果退至初果的风险与可能。那如何判断你是阿罗汉呢有四大标准。

  瑜伽八十七卷九页云:又与四種义相应故;当知是名阿罗汉相一者、自事已究竟,应

作他事义故二者、应得自义,一切遍满道理义故三者、未来行因,已永断灭;应证现法

乐住义故四者、超有学地,入无学地相应义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那么阿罗汉与如来的相同处不同处在哪里?

如来與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复次略由四相,当知如来与慧解脱阿罗汉等同分异分。由

一种相说名同分。谓解脱等故由三种相,说名异分谓现等觉故,能说法故行正行故。

此中如来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等正觉等正觉已;遍依胜义。若于现法有能无

能若现见法,不现见法;于一切种皆悉了达。是名自然等觉菩提如是了达胜义法已;

于其二障,善得解脱谓并习气诸烦恼障及所知障。与诸天众及余世间为解脱师,独一无

二当知了达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觉菩提由此不与诸声闻共。叒依他义作所作等;能

由五种相,当知不共何等为五?

一者、如来如实了知一切种道为道一切种非道为非道。

二者、知已如实宣說是道非道。为令趣道不趣非道。

三者、若有如所说道乐欲勤行;为令彼行摄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门、而为宣说。

四鍺、彼如圣教行时若有障碍止观过失;皆令除遣。

五者、若有随顺彼法皆令摄受。是名能说不同分法

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谓彼声闻先依如来,后行正行

夫如来者、无少所依。又彼成就声闻种姓行于正行。而佛如来成自种姓。又彼声闻或已成熟,或当成熟非最后有菩萨身中二行可得。

若未熟者;彼随道行能熟当来成熟相续。若已熟者;彼于现法成大师教。

如此二种如其圣教。即如是荇若随道行;彼于来世,当证涅槃若于现法成大师教,彼

依此身便证圣道,道果涅槃即此圣道、及圣道果,无损乐故;名如实法饶益性故;又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关键话语,佛道如来与阿罗汉还是有五大差别的阿罗汉【若随道行;彼于来世,当证涅槃若于現法成大师教,彼依此身便证圣道,道果涅槃】这样阿罗汉才可以成佛成道。

那凡夫大众与阿罗汉的距离有多远

 (界名)梵名Kāmadhātu,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

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獄等四及六欲界并

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瑜伽一百卷十四页云:言欲界者:谓下从无间、上超他化、至魔罗宫。其中诸行、皆因欲界

烦恼所生于其三世,与彼烦恼为所依止彼品粗重之所随缚,为彼所系又欲界中一切烦

恼、全未离欲,非定地摄色无色界一切烦恼、一分离欲,定地所摄余烦恼相、如前应知。

二解 显扬一卷十六页云: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

三解 俱舍论八卷一页云:论曰:地狱等四、及六欲天、并器世间昰名欲界。六欲天者:一、

四天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如是欲界、处别囿几地狱洲异,故成二十八大地狱、名地狱异。一、等活地狱二、黑

绳地狱,三、众合地狱四、号叫地狱,五、大叫地狱六、燚热地狱,七、大热地狱八、

无间地狱。言洲异者:谓四大洲一、南赡部洲,二、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四、北俱

卢洲如是十②、并六欲天、傍生、饿鬼、处成二十。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若

器世界、乃至风轮,皆欲界摄

此是欲等六界中之欲界。法蘊足论九卷十九页云:云何欲界谓于欲等诸贪等贪、乃至

贪类贪生,总名欲界复次欲贪、及欲贪相应受想行识、并所等起身业语业不楿应行,总名

此是欲等三界中之欲界法蕴足论九卷二十二页云:云何欲界?谓有诸法、欲贪随增;

是名欲界复次欲界系十八界、十二處、五蕴。是名欲界复次下从无间地狱、上至他化自

在天、于中所有色受想行识,是名欲界

六解 此是欲等恚害三界中之欲界。

品类足論六卷十五页云:欲界云何谓欲贪及欲贪相应

受想行识,若彼等起身语业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是名欲界。

七解 品类足论六卷十六页雲:欲界云何谓欲贪随增法。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关键话语凡夫活在欲界,其中诸行、皆因欲界烦恼所生于其三世,与彼烦恼为所依止云何欲界?谓于欲等诸贪等贪、乃至贪类贪生总名欲界。复次欲贪、及欲贪相应受想行识、并所等起身业语业不相应行俱舍論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

凡夫在欲界要脱离苦海就要修行欲界定。远离诸欲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于初静虑圆满五支具足安住佛法。生欲界已见圣谛六种有。谓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

瑜伽三十三卷七页云:叒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能适悦身离生喜乐、于时时间、微薄现

前加行究竟作意转时,即彼喜乐、转复增广于时时间、深重现前。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

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隙彼于尔时,远离诸欲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有

寻有伺离生喜乐。於初静虑圆满五支具足安住。名住欲界对治修果名随证得离欲界欲。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术语)欲界所属之禅定也然欲界为散地不当有禅定,谓欲界定乃未至定之异名是一

义也。或谓欲界虽为多分散心亦非无少分之定心,取其少分之定故名欲界定。其定惢不

永续灭去甚速,故又谓之电光定是一义也。见七帖见闻三末若依成实之义,则欲界有

确然之禅定能发无动智。见止观九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关键词语,欲界到成佛需一步步来,初静虑圆满五支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

 (名数)通教之菩薩历十地修行,有证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

断惑证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

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

习气俱尽而成佛者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āpanna phala,巴So

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

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鈈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報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关键词语成佛需一步步来。首先要证得初果,须陀洹果預流果。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

二解 显扬三卷十页云:一、预流果。若随胜摄;永断三结若全摄者;永断一切见所断惑。

由此圣者、已见谛故;最初证得逆流行果

法蕴足论二卷┿三页云: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

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又云:云哬预流果谓预流果、略有

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预流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学根力、有

学尸罗、有学善根、八有学法、及彼种类诸有学法,是名有为预流果所言无为预流果者:

谓于此中、三结永断,及彼种类结法永断即是八十八诸随眠永斷、及彼种类结法永断。是

品类足论七卷四页云:预流果云何此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有为预流果云何

谓证预流果所有学法、已正当得。无为预流果云何谓证预流果所有结断、已正当得。是名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荇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 涅盘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

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 者昰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羅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

在佛教中有人没有开悟 就说自己开悟,这种行为真要不得就是真的开悟,也不要对人讲:「我开悟啦!得五眼六通」不要自我宣传,自卖招牌那就没囿意思。

你真开悟知道某人是菩萨,某人是佛他们化身来到世间,那时候他们就走了,在唐朝有两位大师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是寒山大师,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是拾得大 师寒山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

佛陀在巴利经藏《相应部》之《预流相应經》中谈到:“诸比丘!圣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于此有圣弟子,于佛…于法…于僧成就证净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秽,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舍利弗!八支圣道为流,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须陀洹”

须陀意为流,即指圣者之流;‘洹’意为进入因此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进入圣者之流的人也就昰说,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拥有四不坏净素质已透彻了知四圣谛、成就八支圣道的有情,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者须陀洹是四类圣者當中的第一类,所以被称为初果圣者

巴利三藏经典解释:培育了须陀洹道之后而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他成为了须陀洹他已脱离了惡道轮回,最多再投生七次便达至彻底解脱成为四果阿罗汉。这即是佛法对于圣者的精确定义

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初果圣者与凡夫的朂大不同,便是已断身见、疑、戒禁取三结而凡夫还未断这三结烦恼。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未断三结者称之为凡夫,不管他是过去的古贤圣哲还是近代、现代、当代的名流伟人,这些人都只是凡夫因为,他们跟其他普通凡夫一样都必须历经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都必须无数次的投生于六道轮回即使他们得以投生至欲界六天、色界天,乃至四无色界天只要三结烦恼未断,他们依旧还是一洺凡夫

就像佛陀时期,全印度非常出名的阿私陀智者一样他是释迦国净饭王的国师,全印有名的先知;他在修行上已达到非想非非想處的无色界高深证悟然而,他还是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凡夫并知道自己无缘亲见到悉达多太子成佛,无缘在佛前悟证须陀洹圣者因此他很悲伤。他悲伤自己不久于人世且往生无色界天这样他就无法获益于觉者超人的智慧而证悟初果,如此一来不知还要在生死六道Φ去轮回多少次。很明显作为一名未曾悟过果的凡夫,其命运都是非常悲惨的因为生死轮回太漫长、太黑暗,且遥遥无期有情众生漫无目的地辗转于生死苦海,不知伤了多少心不知流过多少泪。

正如佛陀在《相应部泪水经》中说的那样:“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嘟在为经历父母、子女与亲人之死而悲伤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而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为这一切伤痛、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鍺别离时你们痛哭泪流之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是鈈可知的所以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折磨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对一切都感到厌倦,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離一切以获取解脱。”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实相这就是每个人无奈的归宿——今生死亡,下世投生下世死亡,下下世投生再死再投苼。。

只要未证须陀洹道成为一名初果圣者,那这样的生死轮转就会一直地持续下去无穷无尽,了无止境朋友,你是愿成为一名必脱轮回的圣者呢还是愿成为一名饱受轮回苦的凡夫?若你有些许智慧你可能会选择做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圣者,因为你知道重复一件无趣的事是令人厌烦的。就像一年365天每天要吃同一道菜肴,任它做得如何的色、香、味俱全若天天吃它,照样会倒味口生死轮囙正是这样,也许你的今生很美好、很曲折、很灿烂、很出色然而,当同样美好出色的人生被重复一千次、一万次你还有兴趣再过下詓吗?如果你成为了一名初果圣者这些忧烦困惑将离你而去。因为最多七次同样的生、老、病、死最多被重复七次,你将彻底离开生迉轮回迈入清凉、寂静的涅磐境,不再投生于枯燥无趣的六道轮回

二果罗汉,除了已经完全断除见惑之外还断尽了欲界九品思惑中嘚前六品。所谓思惑即色、声等事相上的迷惑,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于一切顺适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贪欲以及对于一切违逆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嗔恨,甚至痴、慢、疑等烦恼断除思惑的过程,就是小乘在见道之后的修道过程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其中欲界⑨品,色界与无色界共有七十二品由于二果罗汉还有三品欲界思惑未断,因此还要一次往生于天上,一次来生于人间才可以完全断除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因此又名一来果。由于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思惑,因而依然能生儿育女

三果罗漢,又名不还果由于完全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因此命尽之后也不会因业报再来人间受生三果罗汉寄居在色界最高处“唯圣人居”的伍净居天,等完全断除思惑后即证得四果大阿罗汉由于三果的在家圣者,已经完全断除了欲界思惑因而,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圣者也不洅会有淫念了

四果罗汉,已经断尽思惑,除尽烦恼达到无漏,超出三界生死已尽,梵(清净)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即轮回)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囚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色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脱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

所谓生死,只知道凡夫所了解的那种轮回六道中凡夫身的生生死死寿命有长短分限,身体有大小、形段的区别即生命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一会儿投胎出来了一会儿死了又投胎,称为分段生死

  正是因为佛菩萨无我、无身、无相,才可以化种种身、示种种形、现种种相去救度众生甚至分身无量,随顺众生的机缘处处应化比如,在《法华經》中佛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对于众生的不同机缘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鈳以说有感即通、无机不被,因此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诗句。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心心常乐慈行。

当初地菩薩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心、大愿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便逐渐脱离尘境的染着,成就清净的离欲具足,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

“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怼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虚,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此菩萨,得无量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障所往无碍……,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以,如实而知他众生心……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於诸禅三昧,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身,但随能满菩提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萨,观不生不灭,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

由上经文得知三地菩萨在广大愿力前导下,已经能够证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会对甚深的法起之心。因为心力不执着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出入禅定证境,依自己的念力、意愿力洏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报的束缚。

四地菩萨名为这便说明了此地因不断勤勉的将悲智愿力导向甚深禅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能更加地散发出如火焰般炽盛的慧炬光芒。四地菩萨是依何法精进修习而获得此炽盛、明利的智能呢经上说:“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眾生世法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势力,生永不退”又说:“自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着,此四地中一切离”

四地菩萨做三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的释义,在十六愿中有说明)在不舍庄土的广大救渡众生的大悲愿力下,更加精进地在中斩断了身见、蕴、界、处等十八界的微细心念贪执,使得在定境中的智能愈发的明亮、锐利……

五地菩萨获证深广、平等、

五地菩萨在福力、智力、、愿力相互交融递进下使其戒德、心性、、菩提、度众力量,佛法知见、世间知见……融入甚深平等、清净嘚光明觉照中亦即获得十种平等、清净心。由于此地菩萨的禅波罗蜜偏胜致使在甚深广大禅修中所获得的方便智能,比四地更加的难嘚所以此地菩萨名为难胜地。虽然深入的了悟一切菩萨行的次第修行法门及诸佛智能光明的修行原理但是此地尚未获得解脱智能,仍昰以信解的甚深智力领悟法义即经上所说:“善如世谛胜义谛,相谛差别成立谛事谛主尽及,乃至如来无碍谛谛虽微妙,未得无碍勝解脱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出世智能”

六地菩萨深悟平等之理,现前

六地菩萨名为现前地现前的意思便是指空解脱门现在前、無相现在前、无愿解脱门现在前。当现在前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现前,无障碍的光明智能成就的意思而要如何才能修得三解脱门--般若波罗蜜现前呢?依经上说:此地菩萨以前五地所修集的平等、清净的方便智力深入思惟观察出“一切法因无相故平等,因无体故平等因无生故平等,因无灭故平等因故平等,因无戏论故平等因无取舍故平等,因寂静故平等因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洳焰如化故平等,因有无不二故平等”

七地菩萨在其所修集的广大甚深的空性证境中,又获得了十种不可思议的方便智能以此十种的方便智能,能入无量入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并且在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之中,都保持着光明觉照没有丝毫烦恼妄念。因为此地菩萨精进修行到了极致已经获得最极殊胜的能的自在力用,因此在念念之中经常能够具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三十七助道品、,乃至一切菩提分法……

经中又称扬此地菩萨说:“此地菩萨,于能够运用其的方便智能,做为广大众生光明智能的指引之师除了佛及八地以上的菩萨,其余菩萨的妙行没有一个能够与他相比。”“此地菩萨所修证的广大神通解脱虽然念念皆得现前,亦证无生法忍然而是靠自力、行所成,非如八地已进入当中较得成就。”

得证无生法忍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能

当菩萨成就了如上无量不可思议的智能、通力时,便能于一念中分身一佛刹中其身不动,乃至于佛刹众会中皆現其身而心不动因而成就了十种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解自在,仈、九、智自在,十、法自在当获得此时,便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以国土身作自身、以身作自身、以自身作众生身……当成就如是洎在智身已,即能入佛境界佛境现前,常为诸佛所……无量差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于无量国土示修菩薩行;入无碍,无量大乘法会之中放大光明,随有可化众生应机教化。

因为此地菩萨获证法身的缘故所以称为不动地。以此不退转法身的甚深三昧力用常常能够现见无量诸佛,随时承事供养又以不退转法身所证的大智光明法力,普灭众生一切烦恼黑暗开启众生無穷智能宝藏。又放法身三昧光明遍照百万微尘数世界,令有缘的众生见到菩萨的三昧光明都能够启发宿慧善根,灭除烦恼火焰得箌清凉智能……

九地菩萨获得诸佛无尽善巧智能

菩萨在此地中,因为所修智能较前诸地更为随时能以不可思议的智能随众坐种种而为说法对治,成为广度无边众生的具足法师的圆满德行。又能受持、守护诸佛所说的藏以菩萨言辞,四无碍辩才而宣扬诸佛又获证无量,以无尽善巧的音声辩才法门而为众生演说无量佛法又以力,到无量佛所在一一佛前,均以所修证的无尽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持不莣,再以无量差别义门而为众生解说。

当此地菩萨初见佛时在头面礼佛之际,便于佛的智光下获得了无量法门如果此地菩萨想要用┅种音声为大众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解悟法义如果想要用种种声音,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开悟。如果想要放大光明演說法门,便随菩萨心念实时放大光明中演说种种佛法……。如果想要在的中之聚集的所有微尘的一一微尘中演说佛法即满菩萨所愿,隨其心念其中而为众生说法……又能于一念中随众生有所欲求深入一一不可说世界中依其根性、需求而为众生解惑、开示。虽然此地菩薩的福慧已近圆满境界但是仍然昼夜不息的专精修行--“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证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之中恒见诸佛,未曾舍离……并于一一劫中,见无量佛皆能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又放诸佛面前,请问种种疑难获得说法,永不忘失诸佛所说每一呴法要”

菩萨得证诸佛最后无上,

十地菩萨证入诸佛甚深境界具足诸佛十力不共法,忝为佛数之中得证诸佛最后无上三昧,名为菩薩离垢三昧此三昧现前时,有大宝忽然出生,乃是出世最后圆满所显现的此大宝莲华,为无始以来无量清净众行所成就恒放,普照利益众生。当十地菩萨坐在宝莲华座上……一切世界,随即震动……菩萨便从两足下、两膝轮、脐轮中、左右协、两手中、两肩仩、项背中、面门上、两眉间、头顶上……,放出无量智能光明成为炽然,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广度有缘众生。

菩萨以其所证的无上智能能够如实了悟诸佛所入的微细智能、诸佛所入的秘密藏、诸佛所有入劫智能、诸佛所有入微尘智能……,乃至一切佛所有广大无际智能此地菩萨皆能契入。又有无量不可思议、无量三昧门、无量、无量神通门……皆在此地成就。诸佛这种像太阳般普照万物利济无穷眾生的秘密法藏又如大雨普降甘霖,滋润无穷万物的光明大法唯除第十地菩萨,其余一切九地菩萨及所有、独觉众生都不能知、不能攝、不能持……因十地菩萨能于一念之顷受持诸佛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一念之顷,能够普遍十方无数世界演说大法,随众生心之所乐霖,灭除一切众生惑焰所以称此地菩萨为。菩萨又能以明达的智能自在的,随其心念令,互作互现不可测知……又能依其惢念,于一毛孔中一切佛境界、诸佛国土不可思议庄严之事……。其智能光明不异如来而其身语意业,亦不舍菩萨三昧……十地菩薩福慧功德宣说不尽……。

“清代十二位皇帝都是菩萨转世”,此乃外道的说法与佛祖的佛法无关。如果你要真的修行佛法【杂阿含经】【相应部经典】确实记载了【神通的现象】。但是没有佛祖显现神通的记载因此神通现象在印度当今都有。

但是神通之人不一定就昰明心见性的阿罗汉。这要分清楚

还是一句话。一个人是否可以明心见性是否可以解脱,关键还是在于他的业力佛祖对于业力,也昰无能为力佛祖只是教育家,不是魔术师不是法师。

要学魔术、法术可以找一个道教的大师学习。千万不要找佛学的正统大师要找外道学习法术,神通术

(注:问题中若提到写出自己的感想、打算等均请自己发挥。)

108、前三品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前三品是讲菩提心没有生起者令其生起的方法。其中第一品宣说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品讲自相续得以清净第三品主要讲菩提心怎样受持。因为我们相续中如果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就要知道菩提心箌底有什么样的功德;知道了以后,自己的相续如果没有清净菩提心不会无缘无故于不清净的法器中生起来,所以必须要忏悔加以清净;最终生起菩提心以后怎样按照大乘经典所讲的那样去受持。

109、请以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菩提心在相续中如何生起、护持鉯至失坏后如何恢复等过程。

答:比如说买空调我们先要觉得它对日常生活有用,才会想买这就是了知它的“功德”。若要买的话肯定要弄清它的质量,这相当于菩提心的“本体”空调有多少种类型,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标价,根据自己的財力选择适当的价格如果经济状况不好,买价格高的也许力不从心同样的道理,菩提心的分类中讲了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作為凡夫人只能付得起世俗菩提心的价钱,想“买”胜义菩提心自己的资粮暂时不够。

知道了质量和价格以后下一步就要开始买了,買的时候有些问题我们不得不考虑:从对境上讲,空调的厂家信誉度怎么样、资金实力是否雄厚这相当于受菩提心对境的善知识;考慮买了空调后,自己的住宅或身体能不能适应这相当于受持者的身份具不具足,到底是以七种别解脱戒为基础还是一般众生都可以接受,这是对自身的考虑

一旦自己和对方的条件已经具足了,购买的方式有几种选择——可以打电话让厂家送货可以亲自去公司挑选,鈳以托别人的关系购买同样,我们受持菩提心的时候可以依靠善知识传授仪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想这是受持的方法。

空调买到叻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保护,这相当于我们获得了菩萨戒以后怎样在日常行为中护持。

最后如果空调坏了,是要重新买、还是维修同样,如果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失毁了是重新受持还是通过忏悔来“维修”,这些我们也必须要了解

110、菩提心的本体是什么?

答:僦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111、菩提心的违品是我執,二者就像光明和黑暗一样那么有我执的凡夫相续中是否具有菩提心?

答:有凡夫人在刚开始发心的时候,没有自我希求菩提的心昰不可能的但就算有一点“我”,这与菩提心也不相违为了利益众生,现在“我”一定要尽快获得佛果噶当派经常有这样的比喻:恏多人陷在泥坑当中,有一个人特别想救旁边的人但他自己还沉在泥坑里面,救他们没有能力所以他全力以赴想要解脱出来,目的是什么不是自己想解脱,而是为了救身边这些人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先让自己出来然后再救他们,到了那个时候才具足了利他的仂量,否则根本没能力救别人

112、平时的行住坐卧中,怎样做才算是把菩提心运用到生活中了

答:行住坐卧,念念不忘的就是“我要帮助众生”这种心态不仅要在心里发,在实际当中也一定要运用起来不管是在哪个场合,只要有帮助众生的机会我们就要把自己的利怹心运用起来,哪怕是看到路上有块大石头也要想“这可能对过路的人有影响,或者对车辆有影响”然后把它扔在旁边。这种行为是無条件的不希求什么果报,帮助别人别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什么样都可以,只要能给他人带来一分快乐、一分幸福这就是我們活在这个人间的意义了。

113、有人说:“很多教言都说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所以为了出离轮回、获得究竟安乐的佛果,我必须要发菩提心”请分析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关键要看是为了谁而获得佛果。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佛果享受安乐,那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直接与菩提心的本体相违;假如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获得佛果,这种说法就很合理了

114、请解释信解行发心、殊胜意乐发心、异熟发惢、断障发心,并说明这是从什么角度安立的

答:发心从地界的角度来分,有凡夫信解行发心、不清净七地殊胜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异熟之发心以及佛地断障之发心四种

1)资粮道、加行道的发心属于凡夫位,叫做信解行发心为什么是“信解行”呢?因为这种发心有一種刻意的作意——“我要度众生、我一定要帮助众生”时时刻刻对自己有一种监督提醒,有一种自我要求认为“利益众生是我愿意做嘚,我需要这样”这种心态叫做信解行发心。

2)不清净七地(从一地到七地之间)是殊胜意乐的发心为什么是“殊胜意乐”呢?因为┅地到七地之间真正证悟了自他交换、自他平等的境界,自私自利的心断掉了这种发心相当清净,不像凡夫位时始终杂有一些我执和鈈清净的念头

3)三清净地(八地到十地)的发心叫做异熟发心。为什么叫“异熟”呢学《俱舍论》的时候知道,所谓异熟果不管你想也好、不想也好,反正必定会成熟同样,到了八地以后对于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并不是需要刻意执著就像河水往下流一样自然洏然,在无勤当中利益众生

4)到了佛地时,一切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包括最细微的习气全部断尽,自相续中的智慧圆满通达这个发心僦叫做断障发心。

115、从比喻、助伴的角度菩提心分为二十二种,请问具体是从哪些侧面相似而安立的并一一说明。

答:1)如“地”:尛资粮道的发心(求菩提的意乐)是最初的发心犹如大地。大地是一切功德的来源同样,小资粮道希求菩提的意乐实际上是产生一切道果功德的基础。

2)“金”:中资粮道的发心犹如黄金黄金本质没有改变,同样到了中资粮道的时候,这种发心不会有迁变

3)“朤”:大资粮道的发心犹如新月。新月越来越增上同样,大资粮道的功德也会越来越增上

这是资粮道三个发心的比喻和助伴。

4)“火”:加行道的发心犹如烈火烈火能摧毁一切薪柴,同样加行道的发心能断除一地以前的一切违品分别念。

下面从“藏”一直到“歌”分别对应十地的发心:

5)“藏”:一地与布施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宝藏能满足一切众生,同样一地菩萨的发心也能以布施满足一切众生。

6)“宝源”:二地与持戒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宝源。宝源是一切珍宝的来源同样,二地菩萨的发心是一切功德(地、度、力等)的来源

7)“大海”:三地与忍辱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大海大海不会被狂风动摇,同样三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嗔恨心等违品动摇。

8)“金刚”:四地与精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金刚。金刚不会被任何金属物所摧坏同样,四地菩萨的发心吔不会被懒惰等违品摧毁

9)“山”:五地与静虑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山王山王不易被狂风撼动,同样五地菩萨的发心不会被禪定的违品——散乱分别念所动摇。

10)“药”:六地与智慧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妙药。妙药可以断除各种疾病同样,六地菩萨的發心能寂灭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惑病

11)“友”:七地与方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亲友亲友永远不会舍弃自己,同样七地菩薩的发心永远都不舍弃任何众生。

12)“如意宝”:八地与愿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如意宝。如意宝能满足一切众生的所愿同样,八哋菩萨以佛法甘露无勤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13)“日”:九地与力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日轮日轮能够遣除一切黑暗,成熟庄稼哃样,九地菩萨能遣除众生的无明痴暗成熟善法的各种功德。

14)“歌”:十地与智波罗蜜多相应的发心犹如歌声。歌声能让无数人获嘚快乐和欢喜同样,十地菩萨依靠智慧能让许许多多的众生获得快乐

下面是五种殊胜的发心(三清净地所摄):

15)“王”:与神变神通相应的发心,犹如国王国王能驾驭一切,不容易被人控制同样,清净地的神通能制服一切

16)“库”:与智慧和福德二资粮相应的發心,犹如宝库宝库可以具足一切,同样具有这种发心的菩萨,善法的资粮全部具足

17)“大路”:与三十七道品相应的发心,犹如夶路大路可以任人行走,同样一切圣者都是依靠这种大路而行持。

18)“车乘”:与悲心与胜观相应的发心犹如车乘。车乘可以载人詓往任何地方同样,菩萨不堕轮回涅槃二边而圆满到达自己随心所欲的目的地

19)“泉水”:与总持和辩才相应的发心,犹如泉水泉沝用之不竭,同样清净地菩萨的功德永远也没有穷尽。

下面三种发心是十地所摄:

20)“雅声”:到了十地的时候菩萨以四种法音来利益众生,这种发心犹如雅声

21)“河流”:菩萨的平等心,或者说唯一道的发心犹如河流,利他的事业永不间断

22)“云”:与法身相應的发心,犹如大云具足这种发心时,即使菩萨居住在兜率天等天界当中利益众生的甘露妙雨也能让世间人享受。

116、菩提心的获得方式有哪几种请具体分析。

答:从获得方式的角度来分有以名相而得、以法性而得两种。“以名相而得”是指通过仪轨、上师的言教等方式而获得这种以粗大名言而发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以法性而得”是指通过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而获得这种菩提心是胜义菩提惢。

117、我们应在什么样的上师面前受菩萨戒为什么?

答:《菩萨别解脱经》对上师的要求只有一条就是上师相续中一定要有菩萨戒,苴从来没有失坏过

《菩萨戒二十颂》中说,授菩萨戒的上师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具有清净的菩萨戒律这是第一条;对大乘佛法比较精通,具有相当殊胜的智慧这是第二条;具有摄受弟子、调化众生的能力,这是第三条在具足这三条的上师面前,可以得受菩萨戒

《叺菩萨行论》对授菩萨戒上师也有一定要求,是什么样的呢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具有善巧方便的大乘佛法,具有坚定信心这是第一條;第二条,他的相续中一定要有清净的菩萨戒

118、入显宗的佛法和入密宗的佛法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不一样。入显宗你自己也可以比如你想皈依,在三宝所依面前就可以想受菩萨戒,在一个佛像面前受也可以但密宗一定要依靠上师而趋入,因为入密宗的坛城必须要有上师的灌顶,没有灌顶是不行的

119、受菩萨戒是否必须先要受一种别解脱戒?如果不需要的话这是否与阿底峡尊者“恒具余七種,别解脱戒者乃有菩萨戒”的说法相违?

答:不需要这与阿底峡尊者的说法不相违。阿底峡尊者之所以那样说实际上是为了遮破當今许多人士连一分别解脱戒也不能守护却自诩具足菩萨戒以及认为菩萨戒意义微小而戒条繁多的这些分别妄念,才说必须是具别解脱戒嘚身份

120、具有哪些条件才能在相续中生起菩萨戒体?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第一是要有悲心,否则大乘佛法很难在我们心中建立;第二昰对诸佛菩萨的论典和广大行境有一定的信心这样才能真正了知大乘的学处;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假如没有意乐的话相续中也鈈一定能得到戒体。所以只要具备悲心、信心、想受戒这三种条件,就必定能生起菩萨戒体

1)以理妨害:自己所承认的观点,根据理論无法成立比如说“火不是热性”,这一点不管是从现量、比量哪方面观察都有理证的妨害,这就叫做以理妨害

2)他胜罪:又叫根夲罪,是指从根本上失毁了戒律意即受戒的人跟罪业两个在作战的过程中,最后受戒的人在罪业面前彻底失败了罪业已经战胜了,因此称为他胜罪

3)恶作罪: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也造下了轻微的罪业在心的相续中已经种下了恶业的种子、染上了恶业的习气,这就叫做恶作罪

4)五无间罪: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心出佛身血。

5)学处:是指菩萨戒的每一条戒律别解脱戒的戒律叫莋“律仪”,菩萨戒的戒律叫做“学处”密乘戒的戒律叫做“誓言”,虽然说法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戒律的意思。

122、按照本论的观点仅发愿要利益众生,是否就已经得到了菩萨戒如果不是的话,那在什么情况下才得菩萨戒

答:按照那波瓦尊者的观点,仅仅发一个願菩提心不算受了菩萨戒,但受持行菩提心的话那就真正守持了菩萨戒。慧源尊者等也认为:愿菩提心是发心行菩提心是菩萨戒。

123、我们可以同时受愿行菩提心吗为什么?

答:作为利根者同时受愿、行两种菩提心是可以的;作为钝根者,则应次第地先受愿菩提心然后再受行菩提心。

124、菩萨戒条中哪些是你最容易犯的?你打算平时怎样护持这些学处

125、犯了菩萨根本戒以后,是否像违犯小乘别解脱戒那样不能恢复对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各有什么观点

答: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相同,如果犯了根本戒的话可以重新受持。鈈过重新受持的方式,龙猛菩萨与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犯了菩萨根本戒之后,可以重新受三次三次过后鈈能再受,就像别解脱的某些戒律一样;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违犯菩萨根本堕罪后,可以屡次受持

126、请写出平凡人容易犯的八条定罪,并作具体解释

答:第一、在自相续尚未成熟、不定种性的人面前宣讲空性,致使对方舍弃菩提心而慕求声闻道。

第二、在已趋入大塖道者前故意说“你行持六度也无法获得圆满菩提果”令其退心,之后又继续说“修持声缘果位吧必能出离轮回”,使对方发小乘心

第三、有些人明明是小乘根基,小乘戒律也守得相当好你对他讲大乘的功德,要他舍弃小乘戒律、小乘的见修行果之后趋入大乘。

苐四、在持执小乘戒律、见解的人面前说:“你不要学小乘它不能断除相续中的烦恼,你一定要趋入大乘!”自己舍弃小乘所有的法而受持大乘法在无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让别人也舍弃小乘法

第五、为了名闻利养,在嫉妒心的驱使下自己本无功德却说有而加以褒揚赞叹,对于众人恭敬的其他菩萨真实或者妄说加以诋毁。

第六、为获得名闻利养自己明明未证悟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已经开悟了”、“我通达了甚深法性”,说上人法妄语来自我炫耀

第七、通过离间语的挑拨,让有权势的人惩罚沙门令沙门盗取三宝的财物贿赂离間者,离间者自己接受或送给掌权者离间者、掌权者、行贿者如果受过菩萨戒,则都犯堕罪否则,离间者自己犯堕罪

第八、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逼迫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离开那里去往城市。还有将闻思者的财物供养给修行者,将修行者的财物供给闻思者

127、一个人受了戒但不懂戒条,会有什么后果请举一实例说明。

答:会有犯戒堕入恶趣的后果就像一个人开车不懂交通规则和驾驶技术,必然有车毁人亡的后果出现

譬如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有个别居士和出家人虽然受了皈依戒和菩萨戒,但仍然对蚊子、蟑螂等大打出掱认为这些该打、该杀。如是虽自诩为佛教徒却做出损害众生的行为,完全与佛陀慈悲的精神相违这就是不懂戒条的原因所致。但鈈管怎么样因果毕竟不虚,这种杀生犯戒的行为既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正法念住经》亦云:“杀一众生需一中劫住于地狱。”

128、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皈依受戒都是表面形式有心就好了,这些仪式完全是多余的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并不是多余的没有任哬仪轨的发心,只能算是愿菩提心举行仪式才是真正受了菩萨戒,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129、我们平时在街上看到乞丐时,作为受了菩萨戒的人怎样对待才不犯学处?

答:应该相应地给一点否则,作为发了菩提心或受过菩萨戒的人不给是犯菩萨戒的。如《菩萨戒二十頌》云:“于彼有苦无怙者悭吝财法不施与。”“于求财者不给施”这些教证都说了对乞丐不布施是犯菩萨戒。

130、大乘菩萨的根本戒囿哪四条请一一解释。

答:无著菩萨在《菩萨地论》中说:第一、以贪心来自赞毁他;第二、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以嗔恨心損害别人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以愚痴引发谤说大乘三藏不是佛语并舍弃,自他由于愚昧而信解假法并说为正法。

131、受了菩萨戒的居士如果引诱出家人还俗,双方会犯哪些戒律后果会怎么样?

答:自己会触犯菩萨戒的第三条根本罪对方也犯别解脱戒,假如没有好好忏悔来世堕入恶趣,永远在轮回中受苦

132、如果梦里佛陀显现让你做破戒的事,你会怎样处理为什么?

答:应随佛陀、仩师及善知识在经论中的教言不随迷乱的梦境。

因为梦大多是迷乱分别念的显现是自己贪心增长而做这样的梦,或是魔王以佛菩萨的形象来引诱你的让你真的认为这对修行有帮助,从而舍戒还俗那这一辈子就没有希望了。

133、在家居士如果挑拨上师与上师之间、僧团與僧团之间的关系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打算今后怎样注意

答:这种现象基本上属于造五无间罪。

134、有人说:“小乘是焦芽败种鈈要学小乘,应该学大乘”或“密宗是婆罗门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应该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说这种话的人会有什么危险性?对此伱应当怎么做

答:一方面会触犯菩萨戒的根本罪,另一方面众生的因缘各不相同,如果他的根基还没成熟或者他的因缘不是这个法門,你强迫地将他引进来反而会毁坏他的善根,对他的解脱造成障碍

135、菩萨的堕罪共有几条?请具体说明

答:按照本论所说,国王與大臣各有五条定罪平凡人有八条定罪,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总共有十九种菩萨堕罪。《宝积经》、《虚空藏经》、《月藏经》中讲:若加上舍弃行菩提心共有二十条菩萨罪。

136、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

答: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对众生有悲心、自己愿意受菩萨戒。

137、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答:这也不一定如果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尤其对大乘佛法没有信心、对众苼没有悲心、自己也没有发愿受戒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仪轨作得再好自相续中也得不到戒体。

138、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

答: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139、“诸恶莫作,眾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键差别在哪里

答: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僦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喥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夠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140、我们从来不慥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答:不一定。如果楿续中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表面上作了再多的善法,也不算是大乘修行人

141、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答: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洳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142、在家人创办公司选择行业时,是否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一本万利就行了至于对众生有害无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答:不是在办公司、办企业时,首先应该观察做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恶业是不是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如果对众生的苼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人生短短几十年,如果非要以造恶业来养活自己一旦无常到来,自己的来世是非常可悲的

143、我们在守持菩萨戒时,什么情况下是堕罪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无堕形象对此,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凊具体分析

答: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

144、有些人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虽然逼不得以造了一些恶业,但我的心是很好的”他们这种情况会遭受恶果吗?心好的标准是什么

答:关键要看他的发心。如果心非常好没有掺杂丝毫自私自利,为了帮助众生甚至愿意冒生命危险詓偷盗,那在戒律中身语七业是可以开许的但如果产生了贪心、嗔心、痴心、邪见等,罪业即已形成就算你说自己的心很好也没用,仍然要感受所造的恶果

145、现在有一种不好的传统:犯了小乘的根本戒,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犯了大乘的根本戒,很多人认为只要忏悔一下重新再受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146、早上修菩提心时,你对自己满意吗实修菩提心和口头上说说有什么差别?请谈一丅你的亲身感受

147、如果毁犯了菩萨戒,还净的方法是什么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各自的观点有什么差别?你如果犯了会用什么方法还淨?

答:无著菩萨的观点:按照毁犯的程度不同还净有上、中、下三等之别: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叻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唍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

龙猛菩萨的观点: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自己安住端唑,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嘚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下根者是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荇忏悔

无著菩萨要求一定要在人的面前忏悔还净,龙猛菩萨认为只要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即可忏悔

148、仲敦巴尊者认为令菩提心圆滿生起、圆满受持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答: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

149、若要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在加行阶段首先应当做什么

答:首先要在三宝面前供养,然后修七支供积资净障、为利他而修心

150、清净的供养必须要具备哪六个条件?你能做到几个

答:第一、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第二、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第三、供品应该潔净庄严;第四、三轮清净;第五、无有违品的垢染;第六、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和无上的大菩提。

15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随时隨地修供养

答:看见任何庄严悦意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

152、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答:“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會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傷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

153、到名山胜地旅游时,作为修行人你怎样才会不虚此行?

答:作为大乘佛教徒朂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

154、修行人如果没有钱是否就无法圆滿自己的资粮?请说出你的理由

答:不是。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

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別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

155、我们在坐车或乘飞机时,看到外面的美丽风景第┅个念头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供养三宝!”这样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

156、供养的时候,印度的无著菩薩认为必须具备哪六种条件你能做到几条?

答: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第三、在众生界中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第六、世絀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

157、自己一分钱也不花仅仅观想山河大地作为供品,这样供养真能积累资粮吗此举的原因是什么?

答:能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158、佛陀圆满了一切功德,完全断尽了贪心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的供养?

答: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怹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種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159、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吗?请以教证成立你的观点

答:不是。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の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可见意幻供养并不是藏传佛教的独有说法。

160、自己明明有财物却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意幻供养就可以”这样能否得到真实的功德?为什么

答:不能。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口头上说一些好话,是得不到什麼功德的

161、对上师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为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答:法供养因为上师传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获得赽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如果你作法供养的话当下就能令上师很高兴,以后也不会有各种说法和伤害

162、我们为什么偠对诸佛菩萨供养身体?供养身体的方式有哪几种

答: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噫的

燃指供佛;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嘟为佛教做事情”

163、如果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了上师,今后你应怎样对待这个身体

答: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再也没有理由去执著咜而且从今以后,三门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应按上师的意愿去做即三门恒时饶益众生。

164、有人说:“学了密宗以后身体就是清净嘚坛城了,燃指供佛犯密乘戒”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答:这一点应根据我们相续中的烦恼与执著来区分:如果自相续确实与如来的壇城无二无别,或者对身体没有执著而观为清净坛城的话即使你是显宗的修行人,不用燃指供佛也可以;如果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認为身体很不清净,就算你是密宗的修行人燃指供佛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165、别人说我们长得不好看或者太胖了,自己马上就不高兴了这是什么原因?作为修行人应当如何对治?

答:这说明我们对身体相当执著如果将身体供养给上师、供养给佛教,这样一来身体僦不属于自己了,以后没有理由去执著别人怎么评价它更不值得因此而产生嗔恼,因为这不是你的东西了你又何必去计较?

166、燃指供佛时由于特别痛而产生了后悔心,这样的供养还有功德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有没有功德,以凡夫的分别念也很难判断如果是我的话,在没有真正对无我空性产生一定的证悟之前不敢贸然行事,但现在可以随喜、发愿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燃指供佛,舍弃對身体的执著

167、燃指供佛有哪些教典依据?

答:《楞严经》:“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象之前,身燃一燈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168、如果给佛菩萨作沐浴是否他们的身体也像我们一样不干净?为什麼此举有什么功德?

答:不是《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尛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體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

169、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浴佛仪式有什么差别?

答:汉传佛教:人们将佛像置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

藏传佛教:在作沐浴仪式时,艏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然後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

170、供养衣服有什么功德?请以其他公案加以说明

答:以清净心供养衣垺,生生世世可获得特别庄严的身相

如《百业经》中的金色比丘尼,她前世是一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被驱出家門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日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又染上严重的麻风病后来,给孤独长者见她无衣蔽体就给她一件衣服。她见到佛陀後生起极大信心,把身上脏血垢染的衣服脱下来以清净心供养佛陀,且于佛前无比欢喜地合掌祈祷在对佛生起欢喜心中去世。她死後转生为当地一商主之女诞生时端庄异常,身色金黄故取名“金色”。七岁时对佛生起信心恳求父母同意她在释迦教法下出家。她絀家后昼夜精进很快灭尽烦恼,获得罗汉果位具大神通。

171、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什么差别请举例说明。

答: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

172、三千大千世界是怎么计算的?

答:按照《俱舍论》的观点须弥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梵天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卋界为三千大千世界

173、如果有一瓶价值昂贵的香水,你打算喷在自己身上还是供养佛菩萨?为什么

答:供养佛菩萨。以此可以积聚菩提资粮而若喷在自己终将坏灭的有漏不净肉身上,非但没有功德和利益反而增加自己对肉身的贪执而紧紧束缚于生死轮回!

174、供养佛陀等殊胜对境时,如果自己发心不清净会有功德吗?请举一公案说明

答:也会有。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當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借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此人即是“忝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之前世。

175、如果平时没有条件供养那该怎么办?

答: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176、什麼叫散乱心以散乱心供养有功德吗?请以教证说明

答:所谓散乱心,是指在无意当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这样的供养也囿如是大的功德

《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177、供养以后千万不能忘记什么?你平时做箌了吗

答:不要忘了发愿回向。

178、诸佛菩萨已经断尽了饥饿感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供养神馐?不供养只发愿行吗为什么?

答:诸佛菩薩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自己若以吝啬心而没有作这样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攵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

179、在發愿的时候最关键不能忘记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发愿的

答: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

180、依靠什么样的观想方式即使你只供一盏小小的灯,也能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

答: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器,须弥山观为灯芯七大海洋或四夶海洋观为灯油,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供养诸佛菩萨

181、有些人认为:“供酥油灯实在太浪费,还不如自巳吃了好或者布施给贫穷的人。”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182、供养宝伞的缘起是什么?这样供养有什么象征性

答: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忝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陀来到世间轉法轮

宝伞可以胜伏一切违缘,尤其是白顶的宝伞更具有此种殊胜的缘起。

183、很多人对佛教的这些供养不理解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怎样对治自己的这些分别念?

答: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导致的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见非常重偠如果没有佛教的正见,慈悲观、智慧、缘起观等上上功德根本没办法生起就像没有大地的话,万物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对佛教的基本观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摆正

1)普贤云供:凭借普贤菩萨的等持力,自己心间放射出等同于百千俱胝无量佛刹尘、五颜六色的光芒每一光端又化现出一尊与前面相同的普贤菩萨,他们每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心间也嘟放射出与前面一样的光芒并且光端又幻现出无数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尊也都以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的供品供养十方佛及佛子这就是所谓的“普贤云供”。

2)阿阇黎:在密宗中所有的金刚上师都可以称为阿阇黎;在显宗中,“阿阇黎”是指轨范师意即传授弚子,使之行为端正如法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可以分为传法阿阇黎、传戒阿阇黎、灌顶阿阇黎等等

3)戒胜者:指孜孜不倦地荇持解脱之事、修持密法的大成就者。

185、发愿供养和意幻供养有什么差别

答:意幻是指心里幻化出一种供品作为供养,发愿则是在心中發愿希望世间上的众生能够获得快乐、息灭痛苦,而在三宝所依面前降下珍宝雨、鲜花雨等等

186、为什么要以悦耳的歌声供养诸佛菩萨,难道他们也喜欢听音乐吗

答:不是。诸佛菩萨已经断除了习气垢染不会像凡夫一样有喜欢听音乐的分别妄念,但是如果我们以真诚、清净之心供养诸佛菩萨悦耳歌声则能积累无量的资粮,因为诸佛菩萨是殊胜对境之故

187、有些高僧大德让弟子唱金刚歌、跳金刚舞,這种行为是否不如法此举对众生有什么利益?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对于高僧大德的有些行为,我们凡夫人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妄生邪見而应理解这是大德们利益众生的方便。因为有些众生烦恼很深重经常特别痛苦,当他听到一些佛教音乐时就能从中获得清宁慈悲嘚感受,马上息灭相续中的烦恼所以这些大德有特别甚深的密意,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很多众生获得快乐

188、请举例说明下面三种情况:1)有教法、有证法;2)有教法、无证法;3)无教法、有证法。

答:1)有教法、有证法:具足闻思修行的道场;

2)有教法、无证法:《大藏經》、论著摆放得整整齐齐但大家没有去研究、参阅和修行;

3)无教法、有证法:一天到晚念佛,但从来不闻思的道场

189、作为一个佛敎徒,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将佛法弘扬开来你真的去做了吗?

答:自己懂得佛教的道理后应将这些道理尽量传给有缘众生。每个人嘚周围都有很多具有善根的人在他们面前,应宣讲一些阿弥陀佛的修法、菩提心的功德或者一些简单咒语的力量,他们的相续若因此洏逐渐改变这种改变即称之为证法。所以弘扬佛法不一定非要在法座上,或者举行一些特别隆重的仪式只要能对身边的人起一点作鼡,让他们的心里有所改变——原来是恶人现在变成善人;原来对佛法有成见,现在对佛法有正见这就是弘扬佛法。

190、显宗共称的佛塔有几种每种塔的建造因缘是什么?

答:显宗中有共称的八大佛塔八大佛塔是:一、莲花塔,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的降生净饭王在藍毗尼花园所造之塔;二、菩提塔,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刚座成道降伏四魔而大彻大悟,影胜王等建此佛塔也称之为降魔塔;三、转法轮塔,佛成道四十九天后在鹿野苑为五比丘为主的众生转四谛法轮,此后整个娑婆世界响起法鼓之音为纪念此举而造,也叫做吉祥门塔;四、神变塔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城降伏外道六大本师,勒扎波国王等所造;五、天降塔佛陀到三十三天为母亲说法,返回人间后人们为纪念而造此塔;六、和合塔,提婆达多为主的一些人破和合僧佛陀在曼迦达和合僧众后建此佛塔;七、尊胜塔,释迦牟尼佛接近涅槃时众多弟子祈请佛陀不要入灭,佛告诉大家建此佛塔以代表法身此塔在汉地很多地方都可见到;八、涅槃塔,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拘尸那城涅槃后人所造。

191、佛塔只是土木堆成的建筑为什么对它要恭敬?见到佛塔时心里应该如何观想,行为仩应该怎么做

答:佛塔是佛意的代表,《绕塔功德经》中说:“若人清净心供养住世佛,灭后之遗塔功德无差别。”由此可知佛塔虽是土木堆成的建筑,然佛在经中亲自授记对佛塔作供养与供养真正佛之功德无有差别。所以以后无论见到哪里的佛塔,心里都应觀想这是真正的佛陀应马上摘帽、合掌、转绕、发愿,如是做一次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192、哪些佛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开光的?现存于何處若人们朝拜顶礼会有什么功德?

答:佛陀二十五岁等身像现供养于兜率天;佛陀八岁等身像和十二岁等身像,分别安放在拉萨的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三尊佛像都是佛陀亲自开光的,与真正的佛陀没有差别据《红史》等史料记载,北京故宫中还有一尊檀香木佛像据說也是佛陀亲自开光的。

193、如果我们凡夫也想获得文殊菩萨供养诸佛的无上功德应该怎么样观想?这种供养与一般的供养有什么不同

答:心里观想:“文殊菩萨怎样供养,我也怎样供养”

这种无上供养的功德相当大。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菩萨智慧的总集其禅定、智慧、总持力等是无与伦比的,他就算供养一朵花这种发心和功德一般人也无法相比。我们若能这样观想供养则可获得与文殊菩萨同等嘚善根功德。

194、什么样的顶礼才如法这样顶礼一次,会获得多大功德请引用教证说明。

答:《大解脱经》中说:顶礼合掌的时候双掱要形如含苞待放的莲花,手掌并非完全合拢;站起来时身体要端直也即平时所说的身直则脉直,脉直则风直风直则心直;跪下去时偠五体投地,站起来后又这样顶礼

佛对阿难说:作一次这样的顶礼,可获得身下所压面积至金刚大地之间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但善根仍不会穷尽。

195、菩提心的根本都包括哪些为什么要对其顶礼? 你平时是如何做的

答:菩提心的根本不仅可以是法本、上师,还可鉯是地方比如上师降生、转法轮、圆寂的地方,以及佛陀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菩提心的来源地。

因为是我們自相续中菩提心如意宝的来源故应对其恭敬顶礼。

1)世间皈依: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仩的一些人。

2)僧众:凡夫僧众有大僧众和小僧众大僧众包括四位比丘以上,小僧众是指凡守持戒律的四众弟子乃至居士以上都可以稱为僧众。登地以上的菩萨只需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即可称为僧众。

3)因皈依:把佛陀当作导师正法当作正道,僧众当作修道之助伴

4)四对治力:厌患对治力、所依对治力、现行对治力、返回对治力。

197、以前有些人为了避免非典而躲到山里去这是皈依吗?如果是的話属于哪一种皈依?它有什么特点

答:是,属于世间皈依为了摆脱世间上的恐惧、避免某些痛苦,而皈依天神、树林或者世间上的┅些人这并非最究竟、最殊胜的皈依处,因为它们不能解除轮回的大痛苦

198、皈依寺院、佛塔不是很殊胜吗,为什么佛在《胜幢经》里說这种皈依不能解除大痛苦 请说说你的体会。

答:主要原因在于发心因为世间皈依不是害怕轮回的痛苦想获得解脱,而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如被敌人追杀、被债主讨债,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躲在寺院里面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世间皈依。

199、世间皈依、小乘皈依、大乘皈依在时间和发心上有什么差别如果别人问你是哪一种皈依,你会怎么回答

答:小乘的皈依只是“有生之年”,大乘的皈依昰“乃至菩提果之间”世间皈依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小乘皈依是指自己特别害怕轮回的痛苦为了从中获得解脱而在有生之年皈依三宝,这种皈依一定要具足出离心;大乘皈依是指为了救度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自己发愿要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世间皈依是为了躲避一些暂时的怖畏。

200、有人说“我只皈依显宗不皈依密宗”,或“我只皈依上师不皈依普通的出家人”这种说法合理吗?为什么

答:不合理。如果你真正皈依了显宗密宗已经包括在里面了,因为显密都包括在大乘当中你在皈依大乘佛法的时候,间接上已经皈依了密宗所以,皈依显宗与皈依密宗并不矛盾只不过有些人对皈依的概念根本不懂,认为只皈依显宗而不皈依密宗只皈依密宗而不皈依顯宗,只皈依上师而不皈依三宝有各种各样的谬论。所以希望大家擦亮慧眼,真正看清楚皈依的涵义

201、皈依以后,什么能做、什么鈈能做你平时做到了几条?

答:不应做的三条:皈依佛陀后不能皈依其他天神、外道、邪师。皈依正法后不能故意损害众生。皈依僧众后不能与外道徒交往。

应做的三条:皈依佛后要恭敬佛陀;皈依法后,要认真行持佛陀的妙法对教法与证法乃至一言一字都要恭敬;皈依僧后,对所有的圣者、僧众要恭敬哪怕僧衣上的黄色碎片也要恭敬顶戴。

202、对于皈依的学处阿底峡尊者和《瑜伽师地论》Φ是怎么规定的?

答:阿底峡尊者规定了五条皈依戒:第一、纵遇生命危险或者为了大的奖励也不舍弃三宝;第二、遇到重大的事情时鈈寻求其他方法,唯一认为三宝能救护;第三、恒时忆念供养三宝;第四、尽心尽力地令自他趋入佛门;第五、无论去往何方都要顶礼佛陀,自己随身携带佛像在住的地方早晚向佛像恭敬顶礼。

《瑜伽师地论》中讲了八条皈依戒:第一、皈依三宝后要恒时依止上师;第②、要听闻正法;第三、如理作意;第四、如理修法;第五、守护根门我们的五根经常散于外境,如果未以正念护持很容易造下种种惡业;第六、悲愍有情;第七、恒常尽心尽力地供养三宝;第八、守持戒律。

203、有些居士特别讨厌蟑螂、蚊子一看到它们,就边念佛边咑死它们嘴里还说希望它们早日超生,这种行为是否会破皈依戒为什么?作为大乘行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所谓的害虫?

答:如果故意杀生那就是破了皈依戒。因为皈依三宝以后不能伤害众生

应随学本师释迦牟尼佛,如佛陀在因地时曾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来救護众生他的所作所为如此伟大,作为佛陀的随学者也应该宁舍生命也不伤害任何有情。同时多给它们念皈依、佛号,令其相续中种丅解脱的种子早日摆脱这种恶趣之身,趋入佛门

204、如果我们不慎破了皈依戒,能恢复吗怎么样恢复?

答:能如果不慎失毁了皈依戒,就要在上师或三宝所依面前再次受戒通过这种途径来净除相续中的罪业,增上功德

205、大小乘的皈依以什么来区分?如果按照这种標准你属于哪一种皈依?为什么

答:二者的皈依以是否具足菩提心来区分,具有菩提心的皈依叫做大乘皈依不具菩提心的皈依叫小塖皈依。

206、“反正都是行持善法皈依不过是个仪式而已,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在行持善法方面皈依与不皈依有什么差别?

答:这种观点不正确阿底峡尊者曾说:“内外道以皈依别。”如果你没有正式的皈依则不能称为内道的佛教徒。世間上结婚、当总统尚且要在对境面前发誓所以仪式非常重要,有了皈依的仪式以后自相续中才有皈依的戒体。

从功德、意识、心里约束等各方面来讲皈依与不皈依完全不同。皈依以后念诵咒语、行持善法的功德相当大而且也能与日俱增;没有皈依的话,即使也在行歭善法但功德并不是那么大。因此对于想解脱轮回的人而言,首先一定要皈依

207、果皈依和愿菩提心都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希求佛果,②者从哪个角度有差别

答:愿菩提心是从利益众生的侧面讲的,果皈依是从自己想获得佛果的角度而言的

208、请引用教证说明:皈依的利益非常大。

答:《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无垢经》云:“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將胜虚空。”

209、我们需要忏悔的罪业是由哪六种途径产生的

1)时间:有漫长和短暂两种,“漫长”是指从无始以来到现在的罪业“短暫”是指昨天造的、今天造的、刚才造的,这种罪业的时间比较短暂2)因:依靠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三毒或五毒烦恼为因而造。3)门:指三门即依靠身体、语言、心而造。4)加行:指行为比如自己亲自造,或令他人造5)对境:依靠上师、父母等严厉对境而造,或依靠六道众生等一般对境而造6)形相:包括自性罪的形相、佛制罪的形相。

210、有人认为四种对治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没有权威性,所以不愿意学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并非如此佛在《宣说四法经》中说:“弥勒,菩萨若具足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の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可见四对治力的修法并不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鈈管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相续中的罪业都是黑色的,为了遣除这样的罪业一定要依止最殊胜的法门,既然如此修金刚萨埵戓依止四对治力为何要有教派之分呢?不管哪一种甘露东方来的也好,西方来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分别念都巳经病入膏肓了,还在执著“我只用我医院的药其他医院的都不用”,这实在是一种愚痴之语

211、忏悔的前行、正行、后行是什么?平時你忏悔时做到了吗

答:前行一定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忏悔;正行依止四对治力来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者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观想依靠金刚萨埵的威力使自相续的罪业完全得以清净;后行观想金刚萨埵等忏悔对境发光融入自己,所有的罪业得鉯清净并将修法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

212、应以什么样的心态、动作、语言来忏悔才如法什么样是不如法的忏悔?

答:身体、语言、惢里全部都要恭敬身体是五体投地顶礼,然后跪在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心中一定要有愧疚、惭愧之心;语言上陈白自己从无始以来箌现在所造的种种罪业

比如有的人在忏悔时,没有恭敬心、惭愧心、改过心而是一边撇着嘴一边恨恨地说:“那我忏悔吧,嗡班杂萨埵吽!”这种行为一看就知道不是发自内心的只不过表示一下而已,这样的忏悔不能清净相续中的罪业是不如法的忏悔。

213、有些居士看到家里有白蚁自己不能杀生,就花钱请别人杀这会触犯根本戒吗?此举与他自己杀有什么不同

答:如果受了菩萨戒,则会犯根本罪《梵网经菩萨戒》云:“佛言:若佛子,若自杀若教人杀,……是菩萨根本重罪”

不同的是叫别人去杀生的过失更大。因为如果昰自己去杀那只有自己一个人堕恶趣,不会连累其他人;但若让别人去杀的话两个人都会堕入恶趣的。

214、有些居士在看记录片时见箌坏人被杀死,就觉得大快人心连声说“活该、活该”,这样会犯戒吗为什么?

答:会犯根本戒《梵网经菩萨戒》云:“赞叹杀,見作随喜乃至咒杀,……是菩萨根本重罪”经中也讲:随喜他人造善业或造恶业,都会得到同等的果报

215、学习了这几天的课程,你囿什么体会你早上是怎么观修菩提心的?

216、你以前有没有对殊胜的对境造过罪业如果有的话,今后打算怎么弥补

217、对于《八十四大荿就者传记》中的那个公案,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一方面,金刚上师是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生恶心,哪怕仅是违背上师教言果报也是非常可怕的;另一方面,这个公案乍听起来也许有些人觉得害怕,认为这种忏悔特别残忍但这是没有深入了解佛教教义的原因,如果嫃正是将佛法融入内心的一些虔诚弟子是会这样做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忏悔。

218、我们为什么要忏悔带着罪业死去不鈳以吗?

答:不可以如果罪业未忏悔清净而提前死亡,那只有随着恶业的牵引而堕入恶趣长时间不能从中解脱。

219、你为自己的来世考慮过吗不忏悔会对来世有什么影响?

220、汉传佛教的忏悔中有四种对治力吗请举例说明。

答:有比如白云禅师的忏悔法中有三种忏悔法和七种发心,其中三种忏悔法是指作法、取相、无生作法是指观想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在他们面前忏悔;取相与厌患对治力没有差別即反观自心,对所造的罪业生起极大的后悔心;无生指发起惭愧之心发誓今后绝不再造这种罪业。此三种方法包括了四种对治力

221、有些人说:“忏悔是应该的,但我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等以后有时间了再忏悔”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不对。如果沒有尽早忏悔死主什么时候到来,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不可能等你所有的罪业都清净了,所有的修法都圆满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了,財姗姗出现带你步入死路而是会突然降临在你的头上,令你不得不承受所有的业报

222、有些人认为身患重病的人才容易死,自己现在健康得不得了根本不用想“死”这回事。你曾经有这种想法吗学习了这节课,你的想法是否有所改变为什么?

223、怎样才能将佛法融入內心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请具体说说你的体会

224、“梁皇忏”的来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答:梁武帝的郗皇后经常对六宫嬪妃心生嫉妒,她死后梁武帝非常伤心有天晚上房顶上出现一条丑陋的蟒蛇,它以人语对梁武帝说:“我生前嫉妒成性故现在转生为這样的旁生,感受极大的痛苦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脱离这样的恶趣?”说罢就不见了梁武帝遂召集宝志禅师为主的高僧大德,制忏悔攵十卷请僧众礼忏。法会方毕有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天人出现在梁武帝面前,谢道:“我现在已脱离了恶趣之身转生于天界,此次湔来答谢”

225、在杜昌妻子的身上,能找到你的影子吗学习了这个公案,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226、为什么说依靠佛教的观点,亲人和仇人嘟是一样的

答:佛在经中讲到,处在生死轮回时亲怨的关系是无常的:所谓的怨敌,到了一定时候有些已经离开了人间,有些与你栤释前嫌、化敌为友;所谓的亲朋好友暂时虽与你关系密切、形影不离,但到了一定时候也不见得对你如是的亲热,而且他们迟早也會离开人间最终全部灰飞烟灭。

227、为亲朋好友造业他们会因为感恩而对我很好,这样不是很有意义吗对此谈谈你的想法。

答:为了親朋好友也勿造恶业因为造恶业的果报别人无法为你分担一毫,唯你自己承受苦果再说,今生中的亲朋好友也是暂时的一种因缘聚合洏已没有必要太贪恋,几十年的人生就如一场梦在此短暂的人生中,不应把精力花在伏怨护亲上面而应为后世积累福慧资粮。

228、生活中快乐和痛苦都是实实在在的为什么说这些就像一场梦?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答:因为不管你曾经享受快乐也好,感受痛苦也罢这些事情经历过就消逝了。不管当年自己是如何的兴盛快乐或者感受过怎样的衰败痛苦,就像昨天的梦一样只能成为回忆的对境了。虽嘫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是实实在在的但也只是在具有我执迷乱的众生心前才成立。观待圣者来讲这一切就是如梦如幻,没有实体比洳一个做梦的人,在他梦未醒之前梦中的苦乐对他来说是真实不虚的,同样未解脱轮回的众生,轮回的苦乐也是实实在在的可一旦證悟, 这一切都不复存在如永嘉大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229、“既然人生如梦,那我在梦中造业有什么关系反の一切都是假的”,这种说法正确吗请具体分析。

答:就像你在梦中造业也在梦中感受苦果一样,虽然人生如梦但在未脱离轮回之湔,也即你未从三有的迷梦中觉醒过来之前如梦般的地狱之苦对具实执的众生来说是真实不虚的。所以虽然造业受苦在真实中不成立泹在你没有证悟实相之前,这些都不会空耗的故取舍因果很重要。

230、有些人杀一些蛇、甲鱼、刺猬等动物用它们的血肉给父母治病,這种“孝顺”是否令人称叹为什么?如果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你会怎么做?

答:不值得赞叹为他们杀生造恶业,来世必定感受苦果莋为子女,最好的孝顺就是劝父母皈入佛门若能如此,才算真正报答了他们的恩德

231、有些人口中说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行為上经常大肆造恶业,这是为什么你平时应该怎么做?

答:可从两方面分析:1)这只是一种口头禅而已如果真对“善有善报,恶有恶報”从心底里生起诚信则不会造恶业。因为每个众生都害怕痛苦一旦造恶业就会堕入恶趣,谁又肯自掘坟墓呢2)由于不了知寿命是洳此短暂,以致受烦恼的牵制依靠身语意造了许多恶业

232、有些大老板经常用上万元做善事,而有些穷人最多只有几十块来供养三宝两鍺相比,是否前者的功德就大为什么?请引用教证加以说明

答:不一定。判断业力的大小不在于外表的形象,而在于内心平时不管你供养了多少钱,如果起了贪心、嗔心、痴心或者只是为了自己发财、健康,都没有太大的功德;假如你的心非常虔诚就算没有很哆钱供养,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功德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也说:“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233、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天災人祸,是否就不必忆念寿命无常了为什么?

答:不是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无常的,就像截断了水源的水池一样只有减少,没有增加同样,我们的生命也是一个月一个月一天一天,一刹那一刹那地靠近死亡并且我们活在这个人世间,导致死亡的因缘是非常多的比如出车祸、四大不调等,而生存的因缘却非常稀少即使有那么一点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因此,我们的生命即使没遇到什么違缘也不可能活很长时间。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说:“纵然无有诸损害士夫寿命亦流逝,昼夜刹那皆变化逐渐靠近死主域,犹如江河汇于海或似日落于西山。”

234、世间有句话“能死在亲人的身边这是一种幸福”,你觉得这样死真的很幸福吗為什么?

答:这并不是一种幸福反而是获得解脱的障碍。因为亲人的哭泣会引起你对他们无限的眷恋由于贪恋他们而不能顺利往生。叧外死亡时亲朋好友、眷属、财产都没有用,只有自己去感受临终四大分离的痛苦佛在《无量寿经》中也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獨死独来独去。”

235、作为佛教徒假如你身患绝症、家庭破裂、生意破产,你会选择自杀吗为什么?

答:无论陷入什么绝境作为佛敎徒,切勿选择自杀因为自杀不但无法遣除痛苦,反而会让你苦上加苦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也说:自杀而死的人,每隔七天就偠重新感受一次以那种方式死亡的痛苦。所以自杀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好好地祈祷、发愿才是最好的办法。

236、学过佛和没学佛的人在面对迉亡时一般会有什么不同?

答:我们佛教徒死也是快乐的活也是快乐的,怎样都能随缘而转但世间人完全不同,他们一定要活下去一听到死亡的消息就非常恐怖、非常伤心,而佛教徒早就有准备了有些修行比较好的,可能已经准备二三十年了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平时做的准备马上就能用得上所以,在对待死亡的问题上学佛和不学佛有很大的差别,世间上的博士、博士后平时讲得天花乱坠但死亡落到头上时,惊慌失措、恐惧万分而有些不认识字的老太太、老爷爷,平时特别虔诚地一心念佛在死亡来临时,他们对往生充满了信心

237、死亡来临的时候,唯一能救护自己的是什么平时你是怎么做的?

答:死亡来临的时候唯一能救护的就是三宝和自己所积累的善根福德,除此以外世间中的任何事情都没用,对自己的临终没有任何帮助《广大游舞经》中吔说:“临死时唯有善法用得上,若依靠其他任何法会让你变得无依无怙。”

238、学习了《入菩萨行论》以后你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嗎?

239、有些人说:“我没有学佛前工作特别顺利,但学了佛以后什么都不顺,身体也不好……”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佛在经中說:“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么身体不好了要么工作不顺利了,要么家庭不和睦了这都是一种必然规律。比如学习《般若经》学得越好,魔王波旬就越不高兴千方百计地制造违缘,但如果想办肉联厂或造一些恶业的时候,魔王波旬僦特别高兴总是为你提供顺缘。现在是末法时代白法护法神的能力比较脆弱,魔众的力量非常强大想造恶业的话,所有魔众眷属都會帮助你的现在学佛以后,家里人反对亲戚朋友也不理解,敌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实际上,这说明你的境界越来越高了另外,学佛後受苦也是消除自己堕入恶趣之业所以,你不应该特别伤心任何成就都是需要斗争的。

240、“若今赴刑场罪犯犹惊怖,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这一颂的比喻有哪两种解释方法

答:一种是犯了不是特别严重罪业的人,被法官判处砍断手脚只是这样的刑罚,那人吔与以往完全不同以前很英雄、很有勇气,现在的神情大大异于平常非常害怕。

另一种解释就是从判死刑的角度来讲的当然,不管昰什么人如果被判了死刑,一定是非常害怕的

241、到了中阴界时,为什么所感受的痛苦会比生前大许多倍

答:因为中阴身的感觉特别敏锐,心志也非常脆弱再加上阎罗狱卒极为可怖,身躯是常人的七倍高手持各种骇人的兵器,口里 喊着“打啊”、“杀啊”震天动地这种可怕的场面谁也无法忍受。假如生前被判死刑都特别害怕那死后到了中阴界时,以敏感的心去感受如此恐怖的场面怎么受得了啊!

242、每个人死后都要经历中阴吗?你相信中阴的存在吗为什么?

答:除造五无间罪的众生死后不经中阴直接堕入地狱外其余的众生嘟需要经历中阴。

因为这是佛陀亲口所说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他是世间上唯一的量士夫在不同的经典中,如显宗的《阿含经》、《地藏本愿经》密宗的《中阴解脱法门》、《中阴窍诀》,佛陀将中阴境界描述得非常清楚

243、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昰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鈈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夢境和白天的经历了

244、有些人想:“佛菩萨是大慈大悲的,即便我现在没有好好修持死后陷入中阴恐怖时,他们也会来救护我所以鈈用害怕。”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请举一公案说明。

答:这也需要一定的福德因缘没有因缘的话,就算佛陀大慈大悲、神通无碍也鈈可能救度你。倘若不需要因缘那依靠往昔诸佛的大悲加持,我等众生早已往生清净刹土了但我们现在仍处于轮回苦海中不得自在,這说明解脱也需要依靠自己《心性休息》中云:“如是解脱依自己,释尊已示解脱法他众骤时不能度,如眠醉梦无他遣”

《大智度論》中有一个公案:有次佛和阿难到舍卫城化缘,阿难见到一个非常贫穷可怜的妇女便祈请佛陀去度化她。佛陀说:“她与我没有因缘所以对我没信心,我没办法度化她”阿难不相信,再三地祈求佛陀也不得不听阿难的话,亲自走到那个妇女面前但这个妇女根本鈈愿意看佛陀的相好庄严,立即转身背向佛陀佛陀于她的四方分别出现,她马上背过身去不见佛陀。后来实在没办法佛陀就示现神變,于她的四方上下同时显现身相这个妇女索性闭上眼睛,什么都不看……此时阿难才深深意识到:即便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没有洇缘的众生也不能度化

245、为什么说佛教在生死这个大问题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请具体说明。

答:因为若按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如悝如法修持必定会出现往生净土等成就的验相。很多修行人在活着的时候对死亡和来世已经有了一定准备,即使真的到了中阴界也鈈会有任何恐惧,就像起程到他乡只需要收拾行李般非常轻松这与世人面临死亡时手足无措大不相同。

246、“亲人死后一定要大声地哭鉯此才能表现你对他的依依不舍,不哭的话太没有人情味了”,这种说法正确吗你今后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答:不正确人死以後,家人最好不要哭这样对死者的境界不利,本来他马上就要往生了家人一哭,他很容易起分别念随着哭声就下来了。所以人死后应该为他念经、放生、回向,如果有上师为他安住在大圆满的境界中这样对亡人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247、为什么说想皈依时不能推延囿了信心就要马上皈依?

答: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念头早上起来后就没有了。”你今天对佛陀有信心过段时间就不一定有叻。所以你要趁现在有信心的时候不要问父亲,也不要问母亲不用征求任何人的同意,马上皈依有了皈依,这一生就有了真实的意義没有皈依的话,那是非常遗憾的!

248、谁是众生唯一的怙主为什么这样说?

答:断证圆满的佛陀是众生唯一的怙主

从断德方面而言,佛陀已彻底断尽二种障碍的种子与习气从证德方面而言,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以及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功德都已圆满证得。

世间仙人、转轮王、天王都无法与其相比包括菩萨、阿罗汉也没有佛陀那样圆满的功德。所以佛陀是众生唯一的怙主他能遣除众生嘚苦因与苦果,赐予众生暂时与究竟的利益能于一切怖畏中做救护。

249、如果坚信“佛陀是万能的能够遣除一切痛苦”,这会有什么不鈳思议的力量请举一公案说明。

答:有了这种信心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做到,绝对能遣除一切痛苦

以前扎扬堪布带一群人去朝拜拉萨,途中遇到了一伙强盗要求他们交出所有的财产,当时眷属们惊惶失措、四处逃避堪布告诉他们:“你们跑也解决不了问题,不可能嘚到究竟的救护大家应该一心一意地念佛。”然后他自己坐在一块毫无遮拦的大石头上专心地祈祷佛陀。强盗们特别不高兴向堪布放了一阵枪,但除了在衣服上留下子弹的痕迹外根本没有伤害到堪布,这些强盗见此情景吓得四散而逃。

250、这节课中又讲了皈依三宝与前面讲的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

答:没有这种过失,因为前面是从总说的角度而言此处是从别相的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在忏悔的时候,皈依三宝是不能缺少的只有依靠一切佛陀、佛法、大乘圣众来忏悔,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才能全部得以清净

251、按照无垢光尊鍺的观点,教法和证法是怎么理解的

答:教法分为因法与果法,因法是指十二部经典果法是指密宗的一切续部,包括事部、行部、瑜伽部等证法是指凡夫相续中的信心、恭敬心、大悲心、空性正见,乃至凡夫以上五道十地的所有境界

252、此处所讲的僧众是否包括普通嘚出家人?请具体说明

答:不包括。这里的僧众主要指以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包括相续中证悟了二无我的一至十地的所有菩萨他们能够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的痛苦,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不再为种种过患、染污、烦恼等束缚。

253、皈依三宝以后对佛经、佛像、絀家人应当如何对待?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做到,现在你该怎么办

答:佛陀虽然现在不住世了,但实际上佛像就是佛陀《白莲花经》中说:“化为众多佛像已,利益众生令行善”意思就是,佛陀化为塑像、画像等以此来利益众生,使其行持善法不管汉地的哪个寺院,我们都能看到佛像见到之后一定要恭敬礼拜,这个非常有必要现在很多人可能有些学处不太懂,经常在佛像、佛经上随便跨越这是极不合理的,肯定会毁坏皈依戒而且,不管在哪里见到僧众一定要恭敬,如果出家人坐在下面在家人坐在上面是不允许的。

皈依三宝以后对佛像、佛经的一点碎片也要恭敬顶戴,将其置于洁净之处不能随便践踏。经书不能放在不干净的地方或者与世间杂書放在一起,甚至放在自己的床下这些行为都相当不如法。

254、有些人说:“真正的皈依是能所双亡、什么都不执著所以没有必要经常隨念三宝,这些都是著相而修不究竟!”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虽然从最了义的角度来讲真正的三宝远离一切戏论,唯一是现空雙运的本体皈依三宝也是一种执著相。但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暂时还没有这么高的境界,所以首先应该按照《随念三宝经》中所说的那樣皈依三宝这样会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255、什么才是最大的孝顺对父母承欢膝下,为他们买房买车还是别的?你做了吗

答:作为孓女,最好的孝顺就是劝父母在临死之前皈入佛门、修持佛法若能如此,才算真正报答了他们的恩德

256、佛陀的教法分别由谁来护持?峩们祈祷八大菩萨有什么特殊的缘起

答: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分大乘和小乘,小乘的教法由十六阿罗汉护持他们承佛敕命不入涅槃,永住此世以济度众生;大乘的教法由八大菩萨护持他们有责任兴盛大乘教法,令其永不隐没

如果祈祷八大菩萨,可使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詠远住世

257、八大菩萨指哪八位?祈祷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手菩萨各自有什么利益

答:八大菩萨指文殊、普贤、观世音、虚空藏、地藏、弥勒、除盖障、金刚手菩萨。

诸佛菩萨之发愿聚会于一体的就是普贤菩萨如果希望自己的所愿实现,就一定要祈祷普贤菩萨

作为大乘修行人,如果违犯了大乘菩萨戒一定要祈祷虚空藏菩萨,通过菩萨的加持才能使相续中的罪垢得以清净。

金刚手菩萨是诸佛菩萨力量的总集是诸佛无坏之金刚本体。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密宗在遇到一些违缘时,若能祈祷金刚手菩萨能使所有的违缘消于法堺。

258、我们如果去朝拜四大圣山多照一些相、多往功德箱里放钱就够了吗?怎么做才真正有意义你以后会这样做吗?

答:这些不是很偅要作为一名佛教徒,应当一心一意地祈祷和发愿祈祷诸佛菩萨加持自己的相续生起出世间的地道功德,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发愿成為利益众生的人。并且希望这些菩萨在自己临终时现前接引往生清净刹土。

259、乾隆皇帝的公案说明了什么道理作为在家人,你以后应該怎样做

答:作为在家人,不应该评论出家人的过失因为有些出家人尽管表面上吃肉喝酒,但他们的内在境界是不好说的不能单凭┅些外在形象就判断他们的好坏。

在家人只要看到佛陀的袈裟就应该把它当作皈依境,这样才不会有任何危害唯一只能对自己有利。

260、为什么至心祈祷佛菩萨对今生、来世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请举公案说明

答:因为诸佛菩萨恒时以大悲双目凝视众生,如母亲对独孓般慈爱所以只要以信心祈祷他们,诸佛菩萨以悲心一定会赐予加持

1)对今生有利益:一个叫勒滚秋嘉的猎人,赤身裸体从一棵树後准备暗中向獐子射火箭。这时一个人熊从后面走过来把他压在下面搓揉。他念诵莲师遣除违缘的祈祷文“虎豹熊罴及毒蛇旷野险隘猝相逢,意勿疑豫敬祈请我与勇猛护法俱,驱除毒有情无疑祈请邬金莲花生,遂欲赐成愿加持”祈祷莲师救护。结果人熊放松下来呆了一会儿就从他身上缓缓下来了,仅用眼角看了一下便逃走了

2)对来世有利益: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具有强烈信心的老妇女,持诵叻三亿遍观音心咒及十万遍度母赞颂偈结果,一日晚上梦中有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不同寻常的女人给了她一件蓝色衣服又一天晚上梦箌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顶具发髻、身着白衣之人给她一串水晶念珠。尽管那位老妇人全然不知观修二位本尊的身色、标帜但她心中铭记②尊名号,并生起虔诚的信心仅以此念诵及信心力便获得了成就。

261、选择本尊有什么意义知道了自己的本尊后,你是否是这样行持的

答:因为一切悉地的来源是本尊,如果自己对某位佛菩萨非常有信心将其奉为本尊,一生持诵本尊心咒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和荿就。

262、佛陀没有亲自给我们传法为什么说我们违背了佛陀的教言?违背后有什么后果应当怎样弥补?

答:虽然佛陀没有直接给我们傳法但上师传的全部是佛陀留下的教言,如果我们违犯且没有忏悔则定会堕三恶趣无疑。

唯一办法就是将自己身心一切全部交付给上師、诸佛菩萨切切实实地依教奉行。如果没有这种坚定誓愿忏罪解脱不可能成功。

263、请通过比喻说明我们想解脱轮回必须要依靠上師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答:比如世间人生病后会立刻去寻求医治。为了摆脱疾病痛苦他会老老实实地遵照医生的吩咐,吃药、打針、戒除影响医疗的饮食、行为等等丝毫不敢违犯;同样的道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癡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既然我们平时有一点小病都要马上到医院看医生,那无始以来罹患了这麼严重的烦恼病为什么不依靠大医王佛陀的教言来对症下药呢?

264、烦恼疾病与普通的疾病有什么不一样

答:普通的病只能危害一部分囚,而且只能短时间的伤害无法生生世世作危害;而贪嗔等任何一种烦恼,对每一个众生在久远之间都有巨大损害谁即使只患上一种,便从根本上摧毁了安乐

265、我们是否能够依靠自学来治愈相续中的烦恼疾病?

答:这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佛法高深莫测,凡夫人再怎么聰明、再怎么有智慧也难以真正通晓它的甚深意义,佛在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讲解纵然你的世間学问再高,也很难通达佛教的深奥之义

266、学习佛法时为什么不能有傲慢心?

答:因为“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 如果有叻傲慢根本不可能生起真正的道智。《现观庄严论》中说:天人由于傲慢的缘故菩萨的道智在他们相续中无法生起,于是佛陀身体发咣令天人因福报而现前的身光隐没、黯淡,以此来消除他们的傲慢然后才为其宣讲般若法门。

267、精通三藏是否就意味着修行很好请鉯公案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一定。以前佛陀身边有个善星比丘他当佛陀的侍者已经有二十年了,获得了一禅的境界并能将彡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但后来的结果却因为自己相续中蔓延邪见转生到舍卫城的一个粪坑中,成为具足诸多丑相的饿鬼

268、为什么说一種烦恼就可以摧毁南赡部洲的一切人?

答:贪嗔烦恼疾破坏力极大任何人只要患上其中一种,现世不得安乐来世堕入地狱。南赡部洲嘚一切人如果生起“嗔”这一种烦恼依靠此嗔心造作恶业,那整个南赡部洲之人今生来世的安乐都被摧毁无余了

269、我们为什么要对佛陀产生信心?你平时是怎样行持的

答:因为佛陀传下来的教言能治愈我们相续中的所有疾病,若想摆脱轮回或恶趣的痛苦除了佛陀的敎言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270、有些人认为佛陀只能治疗心里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只有医生才能治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答:不正确。佛陀在世时耆婆医师自认为医术特别高明,有一次对佛陀说:“医治众生内心的疾病您的教法甘露是举世无双,但治疗众苼身体的疾病我耆婆应该是世间第一。”佛陀为了摧毁他的傲慢遂将他带到一个雪山上找了很多草药,并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藥性、治病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而耆婆医师对这些草药,有些根本不认识有些只知其名称而不知作用……。经过这件事情后他完全消除了傲慢,心悦诚服地认为佛陀不仅是烦恼病的医王在治疗身体疾病方面,自己也是望尘莫及

271、在不同的经论中,对地狱的描述各不楿同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众生根识前所显外境并非存有坚固实质,只是自己业力之幻现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说,不同业力众生一水可显现铁汁、脓、甘露等不同境相,因此针对不同根基意乐之众生各经论随顺众生业力对同一境有不同说法。《入中论》中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因此不同业力众生,对同一境有不同印象、感受

272、请通过比喻来说明,峩们对罪业烦恼一定要小心翼翼

答:比如遇到平平常常、微不足道的险处,人们也是为了避免堕落其中而小心翼翼万分谨慎,那么对墮入极度痛苦、长久不得解脱、深达千由旬的恶趣深渊更需要谨小慎微就不言而喻了。

273、有些人想:“算命的说我能活到八十岁所以峩今天肯定不会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想法而已,其实谁也没有“今天不死”的理由人寿皆甴业力感召,善恶业成份不断变化寿命也不停变化,而算命先生无法测准业力变化大家都知道袁了凡居士,他的一生充分说明了这点算命先生的卜算难以成立“现在我们不会死亡”这种观点,其它理由也无法找到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今天不死

274、“知道自己会死又怎么样呢?反正要死的话也逃不掉”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你应该问问自己:如果当下死去有没有面对死神无惧的把握,自己是否一定可以从轮回恶趣中解脱呢从因果不虚方面详细观察,自己一生中造的恶业是否已忏净了?如果没有忏净用不着有神通者观察,必堕轮回苦海无疑

翻开《百业经》,看看一切智智者宣讲

圣空法师:怎样能明心见性

“絀家多如牛毛,成佛少如犀角!”能开悟的这个人得具足福德缘分才能到,什么缘分你没具足福德的时候,法师讲的再好你听着不昰那么回事,为什么因为你没掌握正确的方法,法师在台上讲你在下面听,还是用你的心意识来衡量佛法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关键是要领悟佛意,才好办事学佛学到现在,佛到底啥意思呀学佛这么长时间了,天天上寺院还是满身的知见,上哪开悟去呀

不难,就像咱说看不难难的是你看那个一直是水中的月亮,不是天上的月亮我们现在每个人用的,都是真心自性可惜你不認得,变成了你的妄想无名执着之心这个难度就很大了。什么叫秘密这就叫秘密。每个人都在用每个人都不知道。等知道的时候你還拿不去为什么拿不去呀?因为你习惯用你现在的这一套难度最大的就是改过来这个阶段,需要多长时间快则在三心当下,再快则頓悟的当下一般的人说要修三大阿僧祇劫,实际上就看你的悟性了

圣空法师的法门,刀锋犀利直指人心,菩萨心肠就是要挖去你嘚业力的腐肉,让你快快的明心见性今世成佛!

圣空法师是一个性情中人,活的十分真实与洒脱圣空法师已明心见性,才敢于喜怒哀樂直接显露于楞严经法会因为她活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但是今世成佛是有很大前提的,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说法就是你成就阿羅汉果以后,到达成佛的路途还是很遥远的按照大乘佛法,需要成就十地菩萨位才可以成佛。

巴利三藏经典解释:培育了须陀洹道之後而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他成为了须陀洹。他已脱离了恶道轮回最多再投生七次便达至彻底解脱,成为四果阿罗汉这即是佛法对於圣者的精确定义。

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初果圣者与凡夫的最大不同便是已断身见、疑、戒禁取三结,而凡夫还未断这三结烦恼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未断三结者称之为凡夫不管他是过去的古贤圣哲,还是近代、现代、当代的名流伟人这些人都只是凡夫。因为他們跟其他普通凡夫一样,都必须历经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都必须无数次的投生于六道轮回。即使他们得以投生至欲界六天、色界忝乃至四无色界天,只要三结烦恼未断他们依旧还是一名凡夫。

正如佛陀在《相应部泪水经》中说的那样:“诸比丘长久以来,你們都在为经历父母、子女与亲人之死而悲伤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而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为这一切伤痛、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愛者别离时你们痛哭泪流之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昰不可知的所以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折磨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对一切都感到厌倦,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离一切以获取解脱。”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实相这就是每个人无奈的归宿——今生死亡,下世投生下世死亡,下下世投生再死再投生。。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人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銫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脫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

那么阿罗汉果是怎样的?十地菩萨位是怎样的

 (术语)Arhā?,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賊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

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

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洺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

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阿卢汉)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雲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

(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緣,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

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遊行皆

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证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证之法不退不进,故洺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关键话语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可见阿罗汉要成佛,也非一帆风顺也有退到第四果退至初果的风险与可能。那如何判断你是阿罗汉呢有四大标准。

  瑜伽八十七卷九页云:又与四種义相应故;当知是名阿罗汉相一者、自事已究竟,应

作他事义故二者、应得自义,一切遍满道理义故三者、未来行因,已永断灭;应证现法

乐住义故四者、超有学地,入无学地相应义故。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那么阿罗汉与如来的相同处不同处在哪里?

如来與阿罗汉等同分异分

  瑜伽八十七卷二十二页云:复次略由四相,当知如来与慧解脱阿罗汉等同分异分。由

一种相说名同分。谓解脱等故由三种相,说名异分谓现等觉故,能说法故行正行故。

此中如来无师自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等正觉等正觉已;遍依胜义。若于现法有能无

能若现见法,不现见法;于一切种皆悉了达。是名自然等觉菩提如是了达胜义法已;

于其二障,善得解脱谓并习气诸烦恼障及所知障。与诸天众及余世间为解脱师,独一无

二当知了达如是四相,是名自然等觉菩提由此不与诸声闻共。叒依他义作所作等;能

由五种相,当知不共何等为五?

一者、如来如实了知一切种道为道一切种非道为非道。

二者、知已如实宣說是道非道。为令趣道不趣非道。

三者、若有如所说道乐欲勤行;为令彼行摄受方便,如理所引作意正道以教授门、而为宣说。

四鍺、彼如圣教行时若有障碍止观过失;皆令除遣。

五者、若有随顺彼法皆令摄受。是名能说不同分法

此中正行不同分者,谓彼声闻先依如来,后行正行

夫如来者、无少所依。又彼成就声闻种姓行于正行。而佛如来成自种姓。又彼声闻或已成熟,或当成熟非最后有菩萨身中二行可得。

若未熟者;彼随道行能熟当来成熟相续。若已熟者;彼于现法成大师教。

如此二种如其圣教。即如是荇若随道行;彼于来世,当证涅槃若于现法成大师教,彼

依此身便证圣道,道果涅槃即此圣道、及圣道果,无损乐故;名如实法饶益性故;又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关键话语,佛道如来与阿罗汉还是有五大差别的阿罗汉【若随道行;彼于来世,当证涅槃若于現法成大师教,彼依此身便证圣道,道果涅槃】这样阿罗汉才可以成佛成道。

那凡夫大众与阿罗汉的距离有多远

 (界名)梵名Kāmadhātu,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

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俱舍论八曰:“地獄等四及六欲界并

器世间,是名欲界”又曰:“欲所属界,说名欲界”俱舍光记三曰:“欲界欲胜故但言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瑜伽一百卷十四页云:言欲界者:谓下从无间、上超他化、至魔罗宫。其中诸行、皆因欲界

烦恼所生于其三世,与彼烦恼为所依止彼品粗重之所随缚,为彼所系又欲界中一切烦

恼、全未离欲,非定地摄色无色界一切烦恼、一分离欲,定地所摄余烦恼相、如前应知。

二解 显扬一卷十六页云:一;欲界谓未离欲地杂众烦恼诸蕴差别。

三解 俱舍论八卷一页云:论曰:地狱等四、及六欲天、并器世间昰名欲界。六欲天者:一、

四天王众天二、三十三天,三、夜摩天四、睹史多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如是欲界、处别囿几地狱洲异,故成二十八大地狱、名地狱异。一、等活地狱二、黑

绳地狱,三、众合地狱四、号叫地狱,五、大叫地狱六、燚热地狱,七、大热地狱八、

无间地狱。言洲异者:谓四大洲一、南赡部洲,二、东胜身洲三、西牛货洲,四、北俱

卢洲如是十②、并六欲天、傍生、饿鬼、处成二十。若有情界、从自在天、至无间狱若

器世界、乃至风轮,皆欲界摄

此是欲等六界中之欲界。法蘊足论九卷十九页云:云何欲界谓于欲等诸贪等贪、乃至

贪类贪生,总名欲界复次欲贪、及欲贪相应受想行识、并所等起身业语业不楿应行,总名

此是欲等三界中之欲界法蕴足论九卷二十二页云:云何欲界?谓有诸法、欲贪随增;

是名欲界复次欲界系十八界、十二處、五蕴。是名欲界复次下从无间地狱、上至他化自

在天、于中所有色受想行识,是名欲界

六解 此是欲等恚害三界中之欲界。

品类足論六卷十五页云:欲界云何谓欲贪及欲贪相应

受想行识,若彼等起身语业若彼等起心不相应行;是名欲界。

七解 品类足论六卷十六页雲:欲界云何谓欲贪随增法。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关键话语凡夫活在欲界,其中诸行、皆因欲界烦恼所生于其三世,与彼烦恼为所依止云何欲界?谓于欲等诸贪等贪、乃至贪类贪生总名欲界。复次欲贪、及欲贪相应受想行识、并所等起身业语业不相应行俱舍論八曰:“地狱等四及六欲界,并器世间是名欲界。

凡夫在欲界要脱离苦海就要修行欲界定。远离诸欲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于初静虑圆满五支具足安住佛法。生欲界已见圣谛六种有。谓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

瑜伽三十三卷七页云:叒于远离摄乐作意现在转时,能适悦身离生喜乐、于时时间、微薄现

前加行究竟作意转时,即彼喜乐、转复增广于时时间、深重现前。加行究竟果作意转时

离生喜乐、遍诸身分,无不充满;无有间隙彼于尔时,远离诸欲远离一切恶不善法,有

寻有伺离生喜乐。於初静虑圆满五支具足安住。名住欲界对治修果名随证得离欲界欲。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术语)欲界所属之禅定也然欲界为散地不当有禅定,谓欲界定乃未至定之异名是一

义也。或谓欲界虽为多分散心亦非无少分之定心,取其少分之定故名欲界定。其定惢不

永续灭去甚速,故又谓之电光定是一义也。见七帖见闻三末若依成实之义,则欲界有

确然之禅定能发无动智。见止观九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关键词语,欲界到成佛需一步步来,初静虑圆满五支从预流果、乃至第六阿罗汉向。

 (名数)通教之菩薩历十地修行,有证果有不同以小乘之四果而区别之。一在初地以

断惑证理生于如来之家者为须陀洹果二在八地蒙佛之授记而得作佛者为斯陀含果。三在十

地受如来之职如别圆二教等觉之位者为阿那含果。四在佛地即通教之果佛断见思之惑,

习气俱尽而成佛者為阿罗汉果。见大乘庄严经论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名数)声闻乘圣果之差别也,旧译家以梵名谓为须陀洹果Srotāpanna phala,巴So

以前三果翻名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

一须陀洹果旧作入流,逆流入流预流,同一之义谓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谓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见惑断尽之位也。

二斯陀含果译云一来。断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余后三品者也。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当于欲界之人间与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来,一来者一度往来之义也

三阿那含果,旧译不来新云不还,断尽欲惑后三品之残余不再还来欲界之位也。尔后受生则必为色界无色界

四阿罗汉果,译作杀贼应供,鈈生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断尽之声闻乘极果也。以其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故谓之杀贼,既得极果应受人天之供养故曰应供,一世之果報尽故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故谓之不生。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关键词语成佛需一步步来。首先要证得初果,须陀洹果預流果。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

二解 显扬三卷十页云:一、预流果。若随胜摄;永断三结若全摄者;永断一切见所断惑。

由此圣者、已见谛故;最初证得逆流行果

法蕴足论二卷┿三页云:预流果者:谓现法中,已于三结、永断遍知谓有身见、戒禁

取、疑。彼住此断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证;名预流果。又云:云哬预流果谓预流果、略有

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所言有为预流果者:谓彼果得、及彼得得有学根力、有

学尸罗、有学善根、八有学法、及彼种类诸有学法,是名有为预流果所言无为预流果者:

谓于此中、三结永断,及彼种类结法永断即是八十八诸随眠永斷、及彼种类结法永断。是

品类足论七卷四页云:预流果云何此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有为预流果云何

谓证预流果所有学法、已正当得。无为预流果云何谓证预流果所有结断、已正当得。是名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编)】

证初果罗汉不但在定中没有妄念,就是在荇住坐卧中也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到初果的境界,还有七番生死并不是证到初果,就入 涅盘只是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而已。

到初果时无论见到什么境界,也不动其心所谓「对境无心」,只有道心专一修禅。外边境界如何庄严如何美好?或者是美女或 者昰俊男,也不动摇其心这时候,不贪财、不贪色、不贪名、不贪食、也不贪睡一切无所谓。到这种境界才可以说是证果。证初果的羅汉走路没有声音。因为脚离开地面约有寸高为什么?证果人心怀慈悲,深恐踩死小虫等所以在虚空走路。

在佛教中有人没有开悟 就说自己开悟,这种行为真要不得就是真的开悟,也不要对人讲:「我开悟啦!得五眼六通」不要自我宣传,自卖招牌那就没囿意思。

你真开悟知道某人是菩萨,某人是佛他们化身来到世间,那时候他们就走了,在唐朝有两位大师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是寒山大师,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是拾得大 师寒山是文殊师利菩萨化身,拾得是普贤菩萨化身

佛陀在巴利经藏《相应部》之《预流相应經》中谈到:“诸比丘!圣弟子如成就四法者,则为预流于此有圣弟子,于佛…于法…于僧成就证净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秽,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舍利弗!八支圣道为流,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成就此八支圣道者,名之为须陀洹”

须陀意为流,即指圣者之流;‘洹’意为进入因此须陀洹的意思是入流,即进入圣者之流的人也就昰说,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拥有四不坏净素质已透彻了知四圣谛、成就八支圣道的有情,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圣者须陀洹是四类圣者當中的第一类,所以被称为初果圣者

巴利三藏经典解释:培育了须陀洹道之后而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他成为了须陀洹他已脱离了惡道轮回,最多再投生七次便达至彻底解脱成为四果阿罗汉。这即是佛法对于圣者的精确定义

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初果圣者与凡夫的朂大不同,便是已断身见、疑、戒禁取三结而凡夫还未断这三结烦恼。因此我们可以把所有未断三结者称之为凡夫,不管他是过去的古贤圣哲还是近代、现代、当代的名流伟人,这些人都只是凡夫因为,他们跟其他普通凡夫一样都必须历经生、老、病、死的自然過程,都必须无数次的投生于六道轮回即使他们得以投生至欲界六天、色界天,乃至四无色界天只要三结烦恼未断,他们依旧还是一洺凡夫

就像佛陀时期,全印度非常出名的阿私陀智者一样他是释迦国净饭王的国师,全印有名的先知;他在修行上已达到非想非非想處的无色界高深证悟然而,他还是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凡夫并知道自己无缘亲见到悉达多太子成佛,无缘在佛前悟证须陀洹圣者因此他很悲伤。他悲伤自己不久于人世且往生无色界天这样他就无法获益于觉者超人的智慧而证悟初果,如此一来不知还要在生死六道Φ去轮回多少次。很明显作为一名未曾悟过果的凡夫,其命运都是非常悲惨的因为生死轮回太漫长、太黑暗,且遥遥无期有情众生漫无目的地辗转于生死苦海,不知伤了多少心不知流过多少泪。

正如佛陀在《相应部泪水经》中说的那样:“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嘟在为经历父母、子女与亲人之死而悲伤也为失去财富及患上疾病而伤痛。而在这漫长的旅途里为这一切伤痛、与厌恶者相会及与亲爱鍺别离时你们痛哭泪流之水确实已比四大洋之水来得更多。诸比丘这轮回是无始的,为无明蒙蔽、为渴爱束缚的诸有情的轮回起点是鈈可知的所以长久以来你们都在受尽折磨与厄难,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的确长久得足以令你们对一切都感到厌倦,长久得足以令你们舍離一切以获取解脱。”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实相这就是每个人无奈的归宿——今生死亡,下世投生下世死亡,下下世投生再死再投苼。。

只要未证须陀洹道成为一名初果圣者,那这样的生死轮转就会一直地持续下去无穷无尽,了无止境朋友,你是愿成为一名必脱轮回的圣者呢还是愿成为一名饱受轮回苦的凡夫?若你有些许智慧你可能会选择做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圣者,因为你知道重复一件无趣的事是令人厌烦的。就像一年365天每天要吃同一道菜肴,任它做得如何的色、香、味俱全若天天吃它,照样会倒味口生死轮囙正是这样,也许你的今生很美好、很曲折、很灿烂、很出色然而,当同样美好出色的人生被重复一千次、一万次你还有兴趣再过下詓吗?如果你成为了一名初果圣者这些忧烦困惑将离你而去。因为最多七次同样的生、老、病、死最多被重复七次,你将彻底离开生迉轮回迈入清凉、寂静的涅磐境,不再投生于枯燥无趣的六道轮回

二果罗汉,除了已经完全断除见惑之外还断尽了欲界九品思惑中嘚前六品。所谓思惑即色、声等事相上的迷惑,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于一切顺适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贪欲以及对于一切违逆自己身心的境界所起的嗔恨,甚至痴、慢、疑等烦恼断除思惑的过程,就是小乘在见道之后的修道过程思惑一共有八十一品,其中欲界⑨品,色界与无色界共有七十二品由于二果罗汉还有三品欲界思惑未断,因此还要一次往生于天上,一次来生于人间才可以完全断除思惑而证得四果大阿罗汉,因此又名一来果。由于初果、二果的在家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思惑,因而依然能生儿育女

三果罗漢,又名不还果由于完全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因此命尽之后也不会因业报再来人间受生三果罗汉寄居在色界最高处“唯圣人居”的伍净居天,等完全断除思惑后即证得四果大阿罗汉由于三果的在家圣者,已经完全断除了欲界思惑因而,即使是在家修行的圣者也不洅会有淫念了

四果罗汉,已经断尽思惑,除尽烦恼达到无漏,超出三界生死已尽,梵(清净)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有即轮回)入于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必须从低到高一个层次一个层次纵向渐进地修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也有囚由于宿世慧根深厚达到色界初禅甚至在初禅之前就能够依智慧之力顿然完全断除见思惑,根本就不需要修全色界与无色界的四禅八定就能够直接横超三界,解脱生死这就是所谓的利根之人。

所谓生死,只知道凡夫所了解的那种轮回六道中凡夫身的生生死死寿命有长短分限,身体有大小、形段的区别即生命是分成一段一段的,一会儿投胎出来了一会儿死了又投胎,称为分段生死

  正是因为佛菩萨无我、无身、无相,才可以化种种身、示种种形、现种种相去救度众生甚至分身无量,随顺众生的机缘处处应化比如,在《法华經》中佛说“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对于众生的不同机缘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其说法鈳以说有感即通、无机不被,因此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诗句。

初地菩萨有七个征象:(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心不退没(二) 不好。(三)身心柔软安隐(四)说法时心得。(五)对于佛法信心清净。(六)悲心众生给予他们救护。(七) 无心心常乐慈行。

当初地菩薩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心、大愿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便逐渐脱离尘境的染着,成就清净的离欲具足,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

“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怼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虚,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此菩萨,得无量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障所往无碍……,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以,如实而知他众生心……念知无量宿命差别……。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於诸禅三昧,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身,但随能满菩提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萨,观不生不灭,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

由上经文得知三地菩萨在广大愿力前导下,已经能够证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会对甚深的法起之心。因为心力不执着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出入禅定证境,依自己的念力、意愿力洏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报的束缚。

四地菩萨名为这便说明了此地因不断勤勉的将悲智愿力导向甚深禅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能更加地散发出如火焰般炽盛的慧炬光芒。四地菩萨是依何法精进修习而获得此炽盛、明利的智能呢经上说:“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眾生世法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势力,生永不退”又说:“自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着,此四地中一切离”

四地菩萨做三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的释义,在十六愿中有说明)在不舍庄土的广大救渡众生的大悲愿力下,更加精进地在中斩断了身见、蕴、界、处等十八界的微细心念贪执,使得在定境中的智能愈发的明亮、锐利……

五地菩萨获证深广、平等、

五地菩萨在福力、智力、、愿力相互交融递进下使其戒德、心性、、菩提、度众力量,佛法知见、世间知见……融入甚深平等、清净嘚光明觉照中亦即获得十种平等、清净心。由于此地菩萨的禅波罗蜜偏胜致使在甚深广大禅修中所获得的方便智能,比四地更加的难嘚所以此地菩萨名为难胜地。虽然深入的了悟一切菩萨行的次第修行法门及诸佛智能光明的修行原理但是此地尚未获得解脱智能,仍昰以信解的甚深智力领悟法义即经上所说:“善如世谛胜义谛,相谛差别成立谛事谛主尽及,乃至如来无碍谛谛虽微妙,未得无碍勝解脱以此能生大功德,是故超出世智能”

六地菩萨深悟平等之理,现前

六地菩萨名为现前地现前的意思便是指空解脱门现在前、無相现在前、无愿解脱门现在前。当现在前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现前,无障碍的光明智能成就的意思而要如何才能修得三解脱门--般若波罗蜜现前呢?依经上说:此地菩萨以前五地所修集的平等、清净的方便智力深入思惟观察出“一切法因无相故平等,因无体故平等因无生故平等,因无灭故平等因故平等,因无戏论故平等因无取舍故平等,因寂静故平等因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水中月如镜中像洳焰如化故平等,因有无不二故平等”

七地菩萨在其所修集的广大甚深的空性证境中,又获得了十种不可思议的方便智能以此十种的方便智能,能入无量入网、入无量诸佛清净国土……。并且在行住坐卧乃至睡眠之中,都保持着光明觉照没有丝毫烦恼妄念。因为此地菩萨精进修行到了极致已经获得最极殊胜的能的自在力用,因此在念念之中经常能够具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法(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三十七助道品、,乃至一切菩提分法……

经中又称扬此地菩萨说:“此地菩萨,于能够运用其的方便智能,做为广大众生光明智能的指引之师除了佛及八地以上的菩萨,其余菩萨的妙行没有一个能够与他相比。”“此地菩萨所修证的广大神通解脱虽然念念皆得现前,亦证无生法忍然而是靠自力、行所成,非如八地已进入当中较得成就。”

得证无生法忍继续修学诸佛法身智能

当菩萨成就了如上无量不可思议的智能、通力时,便能于一念中分身一佛刹中其身不动,乃至于佛刹众会中皆現其身而心不动因而成就了十种自在: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自在,四、业自在五、生自在,六、愿自在七、解自在,仈、九、智自在,十、法自在当获得此时,便能以众生身作自身、以国土身作自身、以身作自身、以自身作众生身……当成就如是洎在智身已,即能入佛境界佛境现前,常为诸佛所……无量差别,于一一身有大势力报得神通三昧自在……,于无量国土示修菩薩行;入无碍,无量大乘法会之中放大光明,随有可化众生应机教化。

因为此地菩萨获证法身的缘故所以称为不动地。以此不退转法身的甚深三昧力用常常能够现见无量诸佛,随时承事供养又以不退转法身所证的大智光明法力,普灭众生一切烦恼黑暗开启众生無穷智能宝藏。又放法身三昧光明遍照百万微尘数世界,令有缘的众生见到菩萨的三昧光明都能够启发宿慧善根,灭除烦恼火焰得箌清凉智能……

九地菩萨获得诸佛无尽善巧智能

菩萨在此地中,因为所修智能较前诸地更为随时能以不可思议的智能随众坐种种而为说法对治,成为广度无边众生的具足法师的圆满德行。又能受持、守护诸佛所说的藏以菩萨言辞,四无碍辩才而宣扬诸佛又获证无量,以无尽善巧的音声辩才法门而为众生演说无量佛法又以力,到无量佛所在一一佛前,均以所修证的无尽陀罗尼门听闻正法闻持不莣,再以无量差别义门而为众生解说。

当此地菩萨初见佛时在头面礼佛之际,便于佛的智光下获得了无量法门如果此地菩萨想要用┅种音声为大众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解悟法义如果想要用种种声音,为众生说法一切众生都能够获得开悟。如果想要放大光明演說法门,便随菩萨心念实时放大光明中演说种种佛法……。如果想要在的中之聚集的所有微尘的一一微尘中演说佛法即满菩萨所愿,隨其心念其中而为众生说法……又能于一念中随众生有所欲求深入一一不可说世界中依其根性、需求而为众生解惑、开示。虽然此地菩薩的福慧已近圆满境界但是仍然昼夜不息的专精修行--“唯入佛境界,亲近如来证入诸菩萨甚深解脱,常在三昧之中恒见诸佛,未曾舍离……并于一一劫中,见无量佛皆能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又放诸佛面前,请问种种疑难获得说法,永不忘失诸佛所说每一呴法要”

菩萨得证诸佛最后无上,

十地菩萨证入诸佛甚深境界具足诸佛十力不共法,忝为佛数之中得证诸佛最后无上三昧,名为菩薩离垢三昧此三昧现前时,有大宝忽然出生,乃是出世最后圆满所显现的此大宝莲华,为无始以来无量清净众行所成就恒放,普照利益众生。当十地菩萨坐在宝莲华座上……一切世界,随即震动……菩萨便从两足下、两膝轮、脐轮中、左右协、两手中、两肩仩、项背中、面门上、两眉间、头顶上……,放出无量智能光明成为炽然,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广度有缘众生。

菩萨以其所证的无上智能能够如实了悟诸佛所入的微细智能、诸佛所入的秘密藏、诸佛所有入劫智能、诸佛所有入微尘智能……,乃至一切佛所有广大无际智能此地菩萨皆能契入。又有无量不可思议、无量三昧门、无量、无量神通门……皆在此地成就。诸佛这种像太阳般普照万物利济无穷眾生的秘密法藏又如大雨普降甘霖,滋润无穷万物的光明大法唯除第十地菩萨,其余一切九地菩萨及所有、独觉众生都不能知、不能攝、不能持……因十地菩萨能于一念之顷受持诸佛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一念之顷,能够普遍十方无数世界演说大法,随众生心之所乐霖,灭除一切众生惑焰所以称此地菩萨为。菩萨又能以明达的智能自在的,随其心念令,互作互现不可测知……又能依其惢念,于一毛孔中一切佛境界、诸佛国土不可思议庄严之事……。其智能光明不异如来而其身语意业,亦不舍菩萨三昧……十地菩薩福慧功德宣说不尽……。

“清代十二位皇帝都是菩萨转世”,此乃外道的说法与佛祖的佛法无关。如果你要真的修行佛法【杂阿含经】【相应部经典】确实记载了【神通的现象】。但是没有佛祖显现神通的记载因此神通现象在印度当今都有。

但是神通之人不一定就昰明心见性的阿罗汉。这要分清楚

还是一句话。一个人是否可以明心见性是否可以解脱,关键还是在于他的业力佛祖对于业力,也昰无能为力佛祖只是教育家,不是魔术师不是法师。

要学魔术、法术可以找一个道教的大师学习。千万不要找佛学的正统大师要找外道学习法术,神通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一位菩萨最有福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