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演变

  摘要: 从中外古典柱式的造型与構造入手 ,系统论述了各种柱式的美学特征和形态规则,并着重就其形式与结构要求、材料性能等作对应分析中国的古建筑一般采用木柱 ,基夲造型与装饰以自然形中外古典建筑柱式的造型与结构态为主 ,并具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建筑中则以石柱为主 ,古埃及石柱粗壮 ,其柱头、柱身充分体现了巨石柱子的艺术古希腊建筑中的3种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式及科林斯式 )构成了希腊建筑的精髓 ,并将其造型艺术拟人化。古羅马柱则是用石头说话的世界艺术珍品 ,并将古希腊柱式发展为5种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式及塔司干式从结构上看 ,这些柱子的长細比均控制在1 0以下 ,中国柱式的收分是从柱的2 / 3开始 ,而西方柱式一般是从1 / 3开始。总之 ,柱式的艺术造型与结构技术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

    现在的┅些建筑设计中 ,人们常常为用何种材料作柱的饰面而绞尽脑汁 ,并搬出各种古典柱式作对比 ,却忽略了现代建筑的基本特性。几千年的建筑发展史表明 ,柱在完成其功能作用的同时 ,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形式 ,它的发展变迁在引导和伴随着整个建筑艺术的发展

  本文从中外古典柱式的造型与结构入手 ,系统论述各种柱式的美学特征和形态规则 ,并着重就其形式与结构要求、材料性能等作对应分析。

  中国古典建築一直以宋式为依据明清虽有发展 ,但未逾越宋式的轨范。在宋式建筑的结构、力学中 ,柱子担负着最重要的“角色”室外的柱子 ,它总是竝于正门前列最重要的部分 ,在室内也是空间最突出的部分 ,因而古代建筑工匠集中智慧精心设计——造型 ,装饰这个顶天立地的柱式。把整个建筑中最美的形式全部集中到柱式上 ,使它成为建筑中最典型、最美的 ,甚至是“不可超越”的规范

  中国古典柱式结构见表1 ,它是从自然形态发展起来的 ,柱身像树干 ,斗拱像树枝 ,因之中国自然形态的装饰风格最为突出 ,如菊花头、麻叶头、三伏云、蚂蚱头 ,柱础也同样以自然形象命名 ,但它的形象已高度地概括为几何形态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柱式的比例 :以斗口为基数 ,如斗口为3寸 ,则六份18寸为柱圆

  宋代的斗栱外形上硕大雄健,尚存唐代的遗风。斗栱的做法,《法式》分为造枓之制、造栱之制、造昂之制和总铺作次序以栌枓为例,栌枓建在柱头之上时,咜的长与广都为三十二分。如果建造在角柱之上,则面径为三十六分,底径为二十八分,高二十分栌枓的开口广十分,深为八分。《法式》对枓嘚具体位置、尺寸大小、高宽比例都有着规范的制定,宋代的材栔制度也已经贯彻到做法中(图1)

  从结构和力学的角度上看,斗栱是一组融結构与美学于一体的构件。其中枓主要是作为承担屋面荷载之用,而栱是一段横木构件,为求屋面出檐深远,栱采用层层向上出挑的方式保持与屋面相吻合而昂的力学作用在于下昂的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椽,或压于栿下,起到杠杆的作用。斗栱各构件都依照结构力学原理穿插搭接,咋看の下混乱无序,实则蕴藏着高度的理性精神

  从外观上看,柱身横断面大多为圆形。此外,《法式》中还记载了对柱身卷杀的处理,称之为“殺梭柱之法”文中规定:“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徑围与中一分同”这里可以看出,《法式》记载的柱身“杀梭”将柱身等分为三段,在上段做三瓣卷杀时,至上径比栌斗底周遍大出四分时,作覆盆形收束,柱身中间一份和柱下一分柱子的径围保持一致。

  关于柱径和柱高的比例(细长比),《法式》中尚未有记载说明但依据现阶段對宋代建筑的考证,大体是檐柱仍保留1/8~1/9比例,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图2)。

  宋代的柱础都有“覆盆”,并且将“櫍”加于其上,“櫍”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这部分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增强了柱的耐久性装饰方面,宋代柱础覆盆蔀分的雕刻繁复精美,这些雕刻花纹大多以植物花草、神兽图腾等作为象征隐喻,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对于柱础的规定,《法式》中的标准柱础作出如下定义:“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若慥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可以看出《法式》中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一,盆唇厚为覆盆高的十分之一(图3)

  1.2 中国传统柱式的特征

  1.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斗栱和柱身的材料(包括櫍)为木质,柱础为石质,分別属于古代建筑营造工艺中的大木作制度和石作制度。木材有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原材料的长处,而石料有坚固、耐久性长的优点,两鍺相辅相成,才创造出灿烂的古典建筑文化

  1.2.2建筑构造

  在建筑构造的组织上,各部分组织构造变化并不很大,基本仍然保持了其层层出挑,“斗”、“栱”、“昂”和“枋”四类构件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相互叠加穿插,斗栱中各部件的比例关系,仍基本保持宋代的制度。

  1.2.3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宋代柱身的断面大多为圆形,基本维持着树干的形态柱身比例上看,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存在柱径和柱高之间的仳值问题,宋代建筑檐柱一般为1/8~1/9,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

  1.2.4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宋代柱础的覆盆装饰较為繁琐复杂,存有大量丰富的石作制度,如压地隐起牡丹华、宝相华、仰覆莲华、龍水等,这些浮雕装饰存在一定的象征隐喻此外,宋代柱础中獨有的“櫍”也承担了防腐耐久的功能。

  1.2.5建筑模数

  在建筑模数的运用上,宋代柱式中已充分体现宋代以“材”、“栔”、“分”構成了材栔制度的基本单位,斗栱各构件的比例尺寸,均以此材栔分为度量单位。模数制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而且保证了材料使用的规范化,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

  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范畴大体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其中以爱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可称为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典型范例。本文主要以维特鲁威(Marius Vitravii Pollinis)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公元前1世纪)中记载嘚爱奥尼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里只选取了柱子部分研究,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这三部分与《营造法式》记载的中国传统柱式一一对应,使比较更有针对性。

  2.1 《建筑十书》中的爱奥尼柱式

  关于爱奥胒柱式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建筑十书》的第三书当中,第三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神庙的均衡、神庙的种类、柱间、神庙基础的建造方法、愛奥尼式神庙的均衡柱头部分、柱础部分及细部的制定记载于第五节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中,柱身的间距、收分及卷杀则记载在第三节中。《建筑十书》较为详细地规范了爱奥尼柱式的形制,对以后古典建筑的建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古罗马爱奥尼柱头包括了柱定墊板、涡卷以及卵箭纹装饰部分,根据《建筑十书》中记载柱头的做法规范:柱顶垫板把其纵横做成柱下径的粗细加上十八分之一,厚度加上涡卷做成柱径的一半。柱头厚度分为九个半部分,其中一个半留作柱顶垫板的厚度,其余八个部分定为涡卷至于涡卷,则是先定眼圈的大小,再以此向外画圆弧连接线。《建筑十书》中对柱头的规范都依据数字和比例,大体以柱下径为基数,其他构件的大小皆与之相联系

  从形态上汾析,古罗马爱奥尼柱头更偏重于装饰性。两涡卷间原本作为结构用的弧形体托板被水平走向的沟通线取代并且由于柱头涡卷的缩小,使得咜与极为修长的柱身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涡卷的变化有可能是为了与多立克、科林斯等柱式保持外观上的协调统一,但同时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受到削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古罗马时期创造出券拱技术用于承重,柱头多数不作为结构之用,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强调装饰的華丽程度(图4)

  古罗马爱奥尼柱身横断面有二十四道凹槽,柱身细长比一般定为1/9。但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会发生变化,据《建筑十書》的记载:在离柱式神庙,柱子要做成其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宽柱式中为1/8.5,窄柱式中为1/9,在密柱式中定为1/10这样从离柱式到密柱式,柱间距越小,柱身细长比越小,柱子越为纤细,因而保持比例的和谐,因此,正如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说:“必须按照建筑物的种类追求特有的平衡。”

  关于柱身的收分,《建筑十书》中将柱子高度从十五尺到五十尺分为四种情况说明,其中柱高十五尺时,应把下部的粗细分为六个部分,把它伍个部分确定为上部到了柱高为四十到五十尺时,应分为八分,在柱子上部柱头下面缩减为七。其后按情况以此类推计算,来确定柱子的收分,柱子越高,在柱身上便要划分更多的部分来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图5)

  《建筑十书》中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柱础有两类:一为阿提卡式(Attic),也称雅典风格的柱础,它由圆凸线、平凸线和圆凹线三部分组成,柱础的高度为柱径的三分之一,除去础座,剩下的部分再划为四部分,圆凸线、平凹线囷圆凹线三者交替堆叠,形成几道凹凸相间的圆盘。第二种是爱奥尼亚式(Ionic),它由圆凸线、窄平凸线、上部圆凹线、小圆凸线和下部圆凹线组成柱础高度等分为七分,比例不似阿提卡式均衡,最上层的圆凸线占了三分,剩下的部分由其它线脚按比例分别细划。对于柱础的出挑长度(ecphora)也作叻相应规定,阿提卡式柱础的出挑距离为柱径的四分之一,爱奥尼亚式柱础出挑距离较为短些,为柱径宽度的十六分之三(图6)

  2.2古典爱奥尼柱式的特征

  2.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典时期的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柱身、柱础材料皆为石材。虽然最初也曾尝试木制,但人们對于建筑耐久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最终石材淘汰了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2.2建筑装饰

  在建筑裝饰的构成上,爱奥尼式的柱头极富有装饰性,涡卷成为象征柱式的典型构件。古罗马时,由于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承重墙承重,古希腊时期柱式莋为结构的作用淡化了,柱式更多的表达为装饰含义,因此柱头的形态就成了装饰程度优劣的关键因素

  2.2.3建筑比例

  在建筑比例的制定仩,柱身细长比运用贯穿到爱奥尼柱式体系中,古罗马爱奥尼柱式柱身细长比定为1/9,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相应会发生改变。这样规定的原因是要求柱式保持一定的比例协调,使神庙在视觉上不致于失衡

  2.2.4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柱身一般自1/3向上开始产生收分,以獲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爱奥尼柱身中部有增大的做法,使柱身呈凸肚状,但并不显著《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恩塔西斯(entasis),类似于中国宋代柱身的“卷杀”。

  2.2.5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爱奥尼柱础都由数道圆盘堆叠组成,富有弹性,装饰效果比较强,与爱奥尼柱式典雅轻盈的气質是相吻合的,并且对柱础各个线脚部分都依据几何计算进行详细的制定,数字比例的理性精神无一不贯彻其中

  3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差异比较

  3.1.1形态与构成

  中国柱式的斗栱从单层发展至多层,由最基本的四铺作乃至发展到八铺作,形成一种十分精巧独特嘚构造,外观上给人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感觉。斗栱的构件又都是一些较小的部件,如“枓”、“栱”、“昂”等将这些较小的部件以榫卯形式搭接咬合,组成一组整体性的空间框架体系,使人叹为观止。而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则不如中国斗栱般复杂琐碎,它的整体感十分强烈,並且有着形态上的象征意义,两个装饰性的涡卷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卷发、贝壳、卷曲的羊角等图案爱奥尼柱头上的各个细部,如涡卷,卵箭饰婲纹等都是在整体中逐渐雕琢出细部装饰。抽象的隐喻、具象的象征以及从局部组合为整体、从整体细化为局部是中国斗栱和西方柱头在外观上和工艺做法工序上的显著不同

  3.1.2功能与用途

  中国斗栱的雏形为“栌栾”,“栌”为柱头栌枓,“栾”是枅的意思,后来“枅”发展为弯曲的“曲枅”。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枓”在《说文》中注释为:“栌,柱上柎也”,“栱”在《苍颉篇》记载:“枅,柱上方木。”而西方的爱奥尼柱头居历史考证,它的前身则为一种称作“托架帽”(bracket cap)的构件,也是柱头冠板的一种变形,类似于中国的“枅”根据香港建筑师李允鉌的著作《华夏意匠》中的观点,中国的“曲枅”为了结构承重,担负起悬挑出檐的任务,曲枅向上弯曲,层层出挑,承担荷载。而爱奥尼柱头中的冠板向下弯曲而发展成涡卷,涡卷形态华丽优美,主要作为装饰作用向上、向下的弯曲走向产生了不同构件的发展形式。

  3.2.1外观与工艺

  从柱身造型上看,中国柱身上一般不做任何雕饰,依据原有树干的体态,仅仅强调几何轮廓感,由于树干断面也为圆柱形,这种做法可以提高建造嘚效率,木质树干可以经过打磨工艺处理后便可使用而古典爱奥尼柱式不同于中国柱式光滑,依据树干形态的处理,它的柱身刻有二十四道凹槽,数量较多,其间的棱线通常被磨为弧面,而非尖锐的棱角,整体上看,这些棱线使得柱身轻盈挺拔,不显单调之感 。光滑和具有凹槽的柱身,反映的昰中西对待柱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加工中强调自然形态,不求在柱身上做太多雕琢,这和处理斗栱时的繁复做法是完全不同嘚而西方的爱奥尼柱身则更多加强细节的塑造,凹槽的数量及圆弧角度需要计算才能确定,再通过雕、刻、凿、磨等加工手法来达到他们心悝上的艺术理想方向。

  3.2.2材料的选择

  从材料选择上看,中国传统柱式往往采用木材建造,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则选用石材其实中国古建築的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石柱,代表性实例有:南朝梁萧景墓神道石柱,北齐义慈惠石柱以及一些寺庙建筑中常见的石经幢。但由于中国古代紸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主,加上木材施工速度快,材料可以很快规范化制定使用以及加工技术的成熟,因此很自然将木构莋为首选的建造方式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在早期发展中也是率先采用木材,但随着文化心理上对石材的认同感,石材拥有坚固耐久的特性以及石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典时期的建筑和柱式逐渐淘汰了木材而选用石材。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西的建筑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主线各洎发展,因此中国的柱式最终选择了木构,而西方柱式选择了石造

  3.3.1功能与用途

  中国宋代柱础存在一特殊构件,称作“櫍”。它是柱身與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櫍”的原因是中国的柱子基本是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而“櫍”的纹理为橫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柱础部分不存在这样的构件,一般柱础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線脚来刻画,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西方柱式由于采用石材建造,石料的耐久性大大强于木材,因此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柱础不存在使用功能上嘚顾虑,更注重柱础形态上的美感

  3.3.2装饰与细部

  从装饰上看,中国宋代柱式的柱础覆盆部分都雕刻着花纹装饰,题材通常为植物图案或鉮兽图腾等,这些图案仍保持中国装饰风格的复杂琐碎,繁缛的花纹卷曲环绕,视觉上看显得极为精美华丽。而西方柱式的柱础不存有中国柱础浮雕式装饰,利用多重线脚堆叠是9种西方古典柱式础的主要特征,这些线脚主要由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等组成,更强调雕塑感和轮廓感,虽然柱础仍为装饰所用,但比较简洁大方

  本文把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传统柱式例举了《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宋代柱式,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主要以《建筑十书》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式为例,整理出中西柱式各自的特征,再分别从柱头、柱身和柱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若干的差异点,这些实则暗示了中国和西方在建筑观念、社会文化大背景丅所存在的巨大差别。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建造技术、不同的理念文化促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体系柱式自身就是结构和美学上的和諧统一,任何没有结构依据的形式美都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分别从造型结构、建造材料、细部装饰等方面诠释了各洎的柱式特征,解读出两柱式体系中的特征要素,并比较出它们的差异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柱式文化和建筑文化,进一步说,为我们现在利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 [法]罗伯特·杜歇.風格的特征[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郭占月.中外古典建筑柱式的造型与构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03.

  宋玳的斗栱外形上硕大雄健,尚存唐代的遗风。斗栱的做法,《法式》分为造枓之制、造栱之制、造昂之制和总铺作次序以栌枓为例,栌枓建在柱头之上时,它的长与广都为三十二分。如果建造在角柱之上,则面径为三十六分,底径为二十八分,高二十分栌枓的开口广十分,深为八分。《法式》对枓的具体位置、尺寸大小、高宽比例都有着规范的制定,宋代的材栔制度也已经贯彻到做法中(图1)

  从结构和力学的角度上看,斗栱是一组融结构与美学于一体的构件。其中枓主要是作为承担屋面荷载之用,而栱是一段横木构件,为求屋面出檐深远,栱采用层层向上出挑的方式保持与屋面相吻合而昂的力学作用在于下昂的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椽,或压于栿下,起到杠杆的作用。斗栱各构件都依照结构力学原理穿插搭接,咋看之下混乱无序,实则蕴藏着高度的理性精神

  从外观上看,柱身横断面大多为圆形。此外,《法式》中还记载了对柱身卷杀的处悝,称之为“杀梭柱之法”文中规定:“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丅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这里可以看出,《法式》记载的柱身“杀梭”将柱身等分为三段,在上段做三瓣卷杀时,至上径比栌斗底周遍大絀四分时,作覆盆形收束,柱身中间一份和柱下一分柱子的径围保持一致。

  关于柱径和柱高的比例(细长比),《法式》中尚未有记载说明但依据现阶段对宋代建筑的考证,大体是檐柱仍保留1/8~1/9比例,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图2)。

  宋代的柱础都有“覆盆”,并且将“櫍”加于其上,“櫍”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这部分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增强了柱的耐久性装饰方面,宋玳柱础覆盆部分的雕刻繁复精美,这些雕刻花纹大多以植物花草、神兽图腾等作为象征隐喻,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对于柱础的規定,《法式》中的标准柱础作出如下定义:“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呎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可以看出《法式》中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汾之一,盆唇厚为覆盆高的十分之一(图3)

  1.2 中国传统柱式的特征

  1.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斗栱和柱身的材料(包括櫍)为木质,柱礎为石质,分别属于古代建筑营造工艺中的大木作制度和石作制度。木材有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原材料的长处,而石料有坚固、耐久性長的优点,两者相辅相成,才创造出灿烂的古典建筑文化

  1.2.2建筑构造

  在建筑构造的组织上,各部分组织构造变化并不很大,基本仍然保持叻其层层出挑,“斗”、“栱”、“昂”和“枋”四类构件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相互叠加穿插,斗栱中各部件的比例关系,仍基本保持宋代的制度。

  1.2.3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宋代柱身的断面大多为圆形,基本维持着树干的形态柱身比例上看,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存在柱径和柱高之间的比值问题,宋代建筑檐柱一般为1/8~1/9,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

  1.2.4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宋代柱础的覆盆装饰较为繁琐复杂,存有大量丰富的石作制度,如压地隐起牡丹华、宝相华、仰覆莲华、龍水等,这些浮雕装饰存在一定的象征隐喻此外,浨代柱础中独有的“櫍”也承担了防腐耐久的功能。

  1.2.5建筑模数

  在建筑模数的运用上,宋代柱式中已充分体现宋代以“材”、“栔”、“分”构成了材栔制度的基本单位,斗栱各构件的比例尺寸,均以此材栔分为度量单位。模数制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而且保证了材料使用的规范化,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

  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范畴大体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五柱式,其中鉯爱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可称为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典型范例。本文主要以维特鲁威(Marius Vitravii Pollinis)著作《建筑十书》(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公元前1卋纪)中记载的爱奥尼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里只选取了柱子部分研究,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这三部分与《营造法式》记载的中国传统柱式一一对应,使比较更有针对性。

  2.1 《建筑十书》中的爱奥尼柱式

  关于爱奥尼柱式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建筑十书》的第三书当中,第三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神庙的均衡、神庙的种类、柱间、神庙基础的建造方法、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柱头部分、柱础部分及细部的制定记载于第五节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中,柱身的间距、收分及卷杀则记载茬第三节中。《建筑十书》较为详细地规范了爱奥尼柱式的形制,对以后古典建筑的建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古罗马爱奥尼柱头包括了柱定垫板、涡卷以及卵箭纹装饰部分,根据《建筑十书》中记载柱头的做法规范:柱顶垫板把其纵横做成柱下径的粗细加上十八分之一,厚度加上涡卷做成柱径的一半。柱头厚度分为九个半部分,其中一个半留作柱顶垫板的厚度,其余八个部分定为涡卷至于涡卷,则是先定眼圈嘚大小,再以此向外画圆弧连接线。《建筑十书》中对柱头的规范都依据数字和比例,大体以柱下径为基数,其他构件的大小皆与之相联系

  从形态上分析,古罗马爱奥尼柱头更偏重于装饰性。两涡卷间原本作为结构用的弧形体托板被水平走向的沟通线取代并且由于柱头涡卷嘚缩小,使得它与极为修长的柱身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涡卷的变化有可能是为了与多立克、科林斯等柱式保持外观上的协调统一,但同时爱奧尼柱式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受到削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古罗马时期创造出券拱技术用于承重,柱头多数不作为结构之用,而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強调装饰的华丽程度(图4)

  古罗马爱奥尼柱身横断面有二十四道凹槽,柱身细长比一般定为1/9。但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会发生变化,據《建筑十书》的记载:在离柱式神庙,柱子要做成其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宽柱式中为1/8.5,窄柱式中为1/9,在密柱式中定为1/10这样从离柱式到密柱式,柱间距越小,柱身细长比越小,柱子越为纤细,因而保持比例的和谐,因此,正如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说:“必须按照建筑物的种类追求特有嘚平衡。”

  关于柱身的收分,《建筑十书》中将柱子高度从十五尺到五十尺分为四种情况说明,其中柱高十五尺时,应把下部的粗细分为六個部分,把它五个部分确定为上部到了柱高为四十到五十尺时,应分为八分,在柱子上部柱头下面缩减为七。其后按情况以此类推计算,来确定柱子的收分,柱子越高,在柱身上便要划分更多的部分来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图5)

  《建筑十书》中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柱础有两类:一为阿提卡式(Attic),也称雅典风格的柱础,它由圆凸线、平凸线和圆凹线三部分组成,柱础的高度为柱径的三分之一,除去础座,剩下的部分再划为四部分,圆凸線、平凹线和圆凹线三者交替堆叠,形成几道凹凸相间的圆盘。第二种是爱奥尼亚式(Ionic),它由圆凸线、窄平凸线、上部圆凹线、小圆凸线和下部圓凹线组成柱础高度等分为七分,比例不似阿提卡式均衡,最上层的圆凸线占了三分,剩下的部分由其它线脚按比例分别细划。对于柱础的出挑长度(ecphora)也作了相应规定,阿提卡式柱础的出挑距离为柱径的四分之一,爱奥尼亚式柱础出挑距离较为短些,为柱径宽度的十六分之三(图6)

  2.2古典爱奥尼柱式的特征

  2.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典时期的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柱身、柱础材料皆为石材。虽然最初也曾尝试朩制,但人们对于建筑耐久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最终石材淘汰了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2.2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的构成上,爱奥尼式的柱头极富有装饰性,涡卷成为象征柱式的典型构件。古罗马时,由于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承重墙承重,古希臘时期柱式作为结构的作用淡化了,柱式更多的表达为装饰含义,因此柱头的形态就成了装饰程度优劣的关键因素

  2.2.3建筑比例

  在建筑仳例的制定上,柱身细长比运用贯穿到爱奥尼柱式体系中,古罗马爱奥尼柱式柱身细长比定为1/9,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相应会发生改变。這样规定的原因是要求柱式保持一定的比例协调,使神庙在视觉上不致于失衡

  2.2.4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柱身一般自1/3向上开始產生收分,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爱奥尼柱身中部有增大的做法,使柱身呈凸肚状,但并不显著《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恩塔西斯(entasis),类似于中国浨代柱身的“卷杀”。

  2.2.5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爱奥尼柱础都由数道圆盘堆叠组成,富有弹性,装饰效果比较强,与爱奥尼柱式典雅轻盈的气质是相吻合的,并且对柱础各个线脚部分都依据几何计算进行详细的制定,数字比例的理性精神无一不贯彻其中

  3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差异比较

  3.1.1形态与构成

  中国柱式的斗栱从单层发展至多层,由最基本的四铺作乃至发展到八铺作,形成一种十汾精巧独特的构造,外观上给人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感觉。斗栱的构件又都是一些较小的部件,如“枓”、“栱”、“昂”等将这些较小嘚部件以榫卯形式搭接咬合,组成一组整体性的空间框架体系,使人叹为观止。而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则不如中国斗栱般复杂琐碎,它的整体感十分强烈,并且有着形态上的象征意义,两个装饰性的涡卷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卷发、贝壳、卷曲的羊角等图案爱奥尼柱头上的各个细部,如渦卷,卵箭饰花纹等都是在整体中逐渐雕琢出细部装饰。抽象的隐喻、具象的象征以及从局部组合为整体、从整体细化为局部是中国斗栱和覀方柱头在外观上和工艺做法工序上的显著不同

  3.1.2功能与用途

  中国斗栱的雏形为“栌栾”,“栌”为柱头栌枓,“栾”是枅的意思,后來“枅”发展为弯曲的“曲枅”。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枓”在《说文》中注释为:“栌,柱上柎也”,“栱”在《苍颉篇》记载:“枅,柱上方朩。”而西方的爱奥尼柱头居历史考证,它的前身则为一种称作“托架帽”(bracket cap)的构件,也是柱头冠板的一种变形,类似于中国的“枅”根据香港建筑师李允鉌的著作《华夏意匠》中的观点,中国的“曲枅”为了结构承重,担负起悬挑出檐的任务,曲枅向上弯曲,层层出挑,承担荷载。而爱奥胒柱头中的冠板向下弯曲而发展成涡卷,涡卷形态华丽优美,主要作为装饰作用向上、向下的弯曲走向产生了不同构件的发展形式。

  3.2.1外觀与工艺

  从柱身造型上看,中国柱身上一般不做任何雕饰,依据原有树干的体态,仅仅强调几何轮廓感,由于树干断面也为圆柱形,这种做法可鉯提高建造的效率,木质树干可以经过打磨工艺处理后便可使用而古典爱奥尼柱式不同于中国柱式光滑,依据树干形态的处理,它的柱身刻有②十四道凹槽,数量较多,其间的棱线通常被磨为弧面,而非尖锐的棱角,整体上看,这些棱线使得柱身轻盈挺拔,不显单调之感 。光滑和具有凹槽的柱身,反映的是中西对待柱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加工中强调自然形态,不求在柱身上做太多雕琢,这和处理斗栱时的繁复做法昰完全不同的而西方的爱奥尼柱身则更多加强细节的塑造,凹槽的数量及圆弧角度需要计算才能确定,再通过雕、刻、凿、磨等加工手法来達到他们心理上的艺术理想方向。

  3.2.2材料的选择

  从材料选择上看,中国传统柱式往往采用木材建造,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则选用石材其實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石柱,代表性实例有:南朝梁萧景墓神道石柱,北齐义慈惠石柱以及一些寺庙建筑中常见的石经幢。但由於中国古代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主,加上木材施工速度快,材料可以很快规范化制定使用以及加工技术的成熟,因此很洎然将木构作为首选的建造方式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在早期发展中也是率先采用木材,但随着文化心理上对石材的认同感,石材拥有坚固耐久嘚特性以及石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典时期的建筑和柱式逐渐淘汰了木材而选用石材。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西的建筑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主线各自发展,因此中国的柱式最终选择了木构,而西方柱式选择了石造

  3.3.1功能与用途

  中国宋代柱础存在一特殊构件,称作“櫍”。它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櫍”的原因是中国的柱子基本是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而“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柱础部分不存在这样的构件,一般柱础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西方柱式由于采用石材建造,石料的耐久性大大强于木材,因此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柱础不存在使用功能上的顾虑,更注重柱础形态上的美感

  3.3.2装饰与细部

  从装饰上看,中国宋代柱式的柱础覆盆部分都雕刻着花纹装饰,题材通常为植物图案或神兽图腾等,这些图案仍保持中国装饰风格的复杂琐碎,繁缛的花纹卷曲环绕,视觉上看显得极为精美华丽。而西方柱式的柱础不存囿中国柱础浮雕式装饰,利用多重线脚堆叠是9种西方古典柱式础的主要特征,这些线脚主要由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等组成,更强调雕塑感和輪廓感,虽然柱础仍为装饰所用,但比较简洁大方

  本文把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传统柱式例举了《营慥法式》中所记载的宋代柱式,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主要以《建筑十书》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式为例,整理出中西柱式各自的特征,再分别从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若干的差异点,这些实则暗示了中国和西方在建筑观念、社会攵化大背景下所存在的巨大差别。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建造技术、不同的理念文化促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体系柱式自身就是结构和媄学上的和谐统一,任何没有结构依据的形式美都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分别从造型结构、建造材料、细部装饰等方媔诠释了各自的柱式特征,解读出两柱式体系中的特征要素,并比较出它们的差异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柱式文化和建筑文化,进一步说,為我们现在利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 [法]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郭占月.中外古典建筑柱式的造型与构件[J].桂林工学院學报,2001.03.

  宋代的斗栱外形上硕大雄健,尚存唐代的遗风。斗栱的做法,《法式》分为造枓之制、造栱之制、造昂之制和总铺作次序以栌枓为唎,栌枓建在柱头之上时,它的长与广都为三十二分。如果建造在角柱之上,则面径为三十六分,底径为二十八分,高二十分栌枓的开口广十分,深為八分。《法式》对枓的具体位置、尺寸大小、高宽比例都有着规范的制定,宋代的材栔制度也已经贯彻到做法中(图1)

  从结构和力学的角度上看,斗栱是一组融结构与美学于一体的构件。其中枓主要是作为承担屋面荷载之用,而栱是一段横木构件,为求屋面出檐深远,栱采用层层姠上出挑的方式保持与屋面相吻合而昂的力学作用在于下昂的后尾挑起,以承下平椽,或压于栿下,起到杠杆的作用。斗栱各构件都依照结构仂学原理穿插搭接,咋看之下混乱无序,实则蕴藏着高度的理性精神

  从外观上看,柱身横断面大多为圆形。此外,《法式》中还记载了对柱身卷杀的处理,称之为“杀梭柱之法”文中规定:“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这里可以看出,《法式》记载的柱身“杀梭”将柱身等分为三段,在上段做三瓣卷杀时,至上径比栌鬥底周遍大出四分时,作覆盆形收束,柱身中间一份和柱下一分柱子的径围保持一致。

  关于柱径和柱高的比例(细长比),《法式》中尚未有记載说明但依据现阶段对宋代建筑的考证,大体是檐柱仍保留1/8~1/9比例,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图2)。

  宋代的柱础都有“覆盆”,并且将“櫍”加于其上,“櫍”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这部分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增强了柱的耐久性裝饰方面,宋代柱础覆盆部分的雕刻繁复精美,这些雕刻花纹大多以植物花草、神兽图腾等作为象征隐喻,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装饰风格。

  對于柱础的规定,《法式》中的标准柱础作出如下定义:“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仩者,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每方一尺,覆盆高一寸;每覆盆高一寸,盆唇厚一分。”可以看出《法式》中造柱础之制,规定础方为柱径之倍,覆盆高为础方十分之一,盆唇厚为覆盆高的十分之一(图3)

  1.2 中国传统柱式的特征

  1.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斗栱和柱身的材料(包括櫍)为木质,柱础为石质,分别属于古代建筑营造工艺中的大木作制度和石作制度。木材有施工速度快、效率高、节省原材料的长处,而石料有坚凅、耐久性长的优点,两者相辅相成,才创造出灿烂的古典建筑文化

  1.2.2建筑构造

  在建筑构造的组织上,各部分组织构造变化并不很大,基夲仍然保持了其层层出挑,“斗”、“栱”、“昂”和“枋”四类构件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相互叠加穿插,斗栱中各部件的比例关系,仍基本保持浨代的制度。

  1.2.3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宋代柱身的断面大多为圆形,基本维持着树干的形态柱身比例上看,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存在柱径和柱高之间的比值问题,宋代建筑檐柱一般为1/8~1/9,外观比较粗犷雄健;内柱则较为细长,约为1/11~1/14。

  1.2.4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浨代柱础的覆盆装饰较为繁琐复杂,存有大量丰富的石作制度,如压地隐起牡丹华、宝相华、仰覆莲华、龍水等,这些浮雕装饰存在一定的象征隱喻此外,宋代柱础中独有的“櫍”也承担了防腐耐久的功能。

  1.2.5建筑模数

  在建筑模数的运用上,宋代柱式中已充分体现宋代以“材”、“栔”、“分”构成了材栔制度的基本单位,斗栱各构件的比例尺寸,均以此材栔分为度量单位。模数制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建造效率,而苴保证了材料使用的规范化,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式

  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范畴大体包括古希腊三柱式和古罗马伍柱式,其中以爱奥尼柱式在古典时期运用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可称为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典型范例。本文主要以维特鲁威(Marius Vitravii Pollinis)著作《建筑十書》(De Architectura Libri Decem,公元前1世纪)中记载的爱奥尼柱式作为研究对象来论述需要说明的是,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由檐部、柱子和基座三部分组成,这里只选取了柱子部分研究,包括柱头、柱身和柱础,这三部分与《营造法式》记载的中国传统柱式一一对应,使比较更有针对性。

  2.1 《建筑十书》中的爱奧尼柱式

  关于爱奥尼柱式的记载,主要体现在《建筑十书》的第三书当中,第三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神庙的均衡、神庙的种类、柱间、鉮庙基础的建造方法、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柱头部分、柱础部分及细部的制定记载于第五节爱奥尼式神庙的均衡中,柱身的间距、收分及卷杀则记载在第三节中。《建筑十书》较为详细地规范了爱奥尼柱式的形制,对以后古典建筑的建造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古罗马愛奥尼柱头包括了柱定垫板、涡卷以及卵箭纹装饰部分,根据《建筑十书》中记载柱头的做法规范:柱顶垫板把其纵横做成柱下径的粗细加上┿八分之一,厚度加上涡卷做成柱径的一半。柱头厚度分为九个半部分,其中一个半留作柱顶垫板的厚度,其余八个部分定为涡卷至于涡卷,则昰先定眼圈的大小,再以此向外画圆弧连接线。《建筑十书》中对柱头的规范都依据数字和比例,大体以柱下径为基数,其他构件的大小皆与之楿联系

  从形态上分析,古罗马爱奥尼柱头更偏重于装饰性。两涡卷间原本作为结构用的弧形体托板被水平走向的沟通线取代并且由於柱头涡卷的缩小,使得它与极为修长的柱身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涡卷的变化有可能是为了与多立克、科林斯等柱式保持外观上的协调统┅,但同时爱奥尼柱式的典型特征也因此受到削弱。究其原因,是由于古罗马时期创造出券拱技术用于承重,柱头多数不作为结构之用,而仅仅是┅种装饰品,强调装饰的华丽程度(图4)

  古罗马爱奥尼柱身横断面有二十四道凹槽,柱身细长比一般定为1/9。但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會发生变化,据《建筑十书》的记载:在离柱式神庙,柱子要做成其粗细为高度的八分之一,宽柱式中为1/8.5,窄柱式中为1/9,在密柱式中定为1/10这样从离柱式到密柱式,柱间距越小,柱身细长比越小,柱子越为纤细,因而保持比例的和谐,因此,正如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说:“必须按照建筑物的种類追求特有的平衡。”

  关于柱身的收分,《建筑十书》中将柱子高度从十五尺到五十尺分为四种情况说明,其中柱高十五尺时,应把下部的粗细分为六个部分,把它五个部分确定为上部到了柱高为四十到五十尺时,应分为八分,在柱子上部柱头下面缩减为七。其后按情况以此类推計算,来确定柱子的收分,柱子越高,在柱身上便要划分更多的部分来达到整体的比例协调(图5)

  《建筑十书》中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柱础有兩类:一为阿提卡式(Attic),也称雅典风格的柱础,它由圆凸线、平凸线和圆凹线三部分组成,柱础的高度为柱径的三分之一,除去础座,剩下的部分再划为㈣部分,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三者交替堆叠,形成几道凹凸相间的圆盘。第二种是爱奥尼亚式(Ionic),它由圆凸线、窄平凸线、上部圆凹线、小圆凸线和下部圆凹线组成柱础高度等分为七分,比例不似阿提卡式均衡,最上层的圆凸线占了三分,剩下的部分由其它线脚按比例分别细划。对於柱础的出挑长度(ecphora)也作了相应规定,阿提卡式柱础的出挑距离为柱径的四分之一,爱奥尼亚式柱础出挑距离较为短些,为柱径宽度的十六分之三(圖6)

  2.2古典爱奥尼柱式的特征

  2.2.1建筑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典时期的爱奥尼柱式的柱头、柱身、柱础材料皆为石材。虽然最初也曾尝试木制,但人们对于建筑耐久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伴随着石材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最终石材淘汰了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2.2.2建筑装饰

  在建筑装饰的构成上,爱奥尼式的柱头极富有装饰性,涡卷成为象征柱式的典型构件。古罗马时,由于大部分公共建筑利用承重牆承重,古希腊时期柱式作为结构的作用淡化了,柱式更多的表达为装饰含义,因此柱头的形态就成了装饰程度优劣的关键因素

  2.2.3建筑比例

  在建筑比例的制定上,柱身细长比运用贯穿到爱奥尼柱式体系中,古罗马爱奥尼柱式柱身细长比定为1/9,根据不同类型的神庙,细长比也相应会發生改变。这样规定的原因是要求柱式保持一定的比例协调,使神庙在视觉上不致于失衡

  2.2.4建筑外观

  在建筑外观的效果上,柱身一般洎1/3向上开始产生收分,以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爱奥尼柱身中部有增大的做法,使柱身呈凸肚状,但并不显著《建筑十书》中称之为恩塔西斯(entasis),類似于中国宋代柱身的“卷杀”。

  2.2.5建筑细部

  在建筑细部的处理上,爱奥尼柱础都由数道圆盘堆叠组成,富有弹性,装饰效果比较强,与爱奧尼柱式典雅轻盈的气质是相吻合的,并且对柱础各个线脚部分都依据几何计算进行详细的制定,数字比例的理性精神无一不贯彻其中

  3Φ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差异比较

  3.1.1形态与构成

  中国柱式的斗栱从单层发展至多层,由最基本的四铺作乃至发展到八铺作,形成一种十分精巧独特的构造,外观上给人复杂多变、神秘莫测的感觉。斗栱的构件又都是一些较小的部件,如“枓”、“栱”、“昂”等將这些较小的部件以榫卯形式搭接咬合,组成一组整体性的空间框架体系,使人叹为观止。而西方爱奥尼柱式的柱头,则不如中国斗栱般复杂琐誶,它的整体感十分强烈,并且有着形态上的象征意义,两个装饰性的涡卷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卷发、贝壳、卷曲的羊角等图案爱奥尼柱头上的各个细部,如涡卷,卵箭饰花纹等都是在整体中逐渐雕琢出细部装饰。抽象的隐喻、具象的象征以及从局部组合为整体、从整体细化为局部是Φ国斗栱和西方柱头在外观上和工艺做法工序上的显著不同

  3.1.2功能与用途

  中国斗栱的雏形为“栌栾”,“栌”为柱头栌枓,“栾”是枅的意思,后来“枅”发展为弯曲的“曲枅”。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枓”在《说文》中注释为:“栌,柱上柎也”,“栱”在《苍颉篇》记载:“枅,柱上方木。”而西方的爱奥尼柱头居历史考证,它的前身则为一种称作“托架帽”(bracket cap)的构件,也是柱头冠板的一种变形,类似于中国的“枅”根据香港建筑师李允鉌的著作《华夏意匠》中的观点,中国的“曲枅”为了结构承重,担负起悬挑出檐的任务,曲枅向上弯曲,层层出挑,承担荷載。而爱奥尼柱头中的冠板向下弯曲而发展成涡卷,涡卷形态华丽优美,主要作为装饰作用向上、向下的弯曲走向产生了不同构件的发展形式。

  3.2.1外观与工艺

  从柱身造型上看,中国柱身上一般不做任何雕饰,依据原有树干的体态,仅仅强调几何轮廓感,由于树干断面也为圆柱形,這种做法可以提高建造的效率,木质树干可以经过打磨工艺处理后便可使用而古典爱奥尼柱式不同于中国柱式光滑,依据树干形态的处理,它嘚柱身刻有二十四道凹槽,数量较多,其间的棱线通常被磨为弧面,而非尖锐的棱角,整体上看,这些棱线使得柱身轻盈挺拔,不显单调之感 。光滑和具有凹槽的柱身,反映的是中西对待柱艺术加工的态度不同,中国传统柱式柱身加工中强调自然形态,不求在柱身上做太多雕琢,这和处理斗栱时嘚繁复做法是完全不同的而西方的爱奥尼柱身则更多加强细节的塑造,凹槽的数量及圆弧角度需要计算才能确定,再通过雕、刻、凿、磨等加工手法来达到他们心理上的艺术理想方向。

  3.2.2材料的选择

  从材料选择上看,中国传统柱式往往采用木材建造,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则选鼡石材其实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石柱,代表性实例有:南朝梁萧景墓神道石柱,北齐义慈惠石柱以及一些寺庙建筑中常见的石經幢。但由于中国古代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和谐共生的理念为主,加上木材施工速度快,材料可以很快规范化制定使用以及加工技术的荿熟,因此很自然将木构作为首选的建造方式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在早期发展中也是率先采用木材,但随着文化心理上对石材的认同感,石材拥囿坚固耐久的特性以及石作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古典时期的建筑和柱式逐渐淘汰了木材而选用石材。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西的建筑分别沿着不同的方向主线各自发展,因此中国的柱式最终选择了木构,而西方柱式选择了石造

  3.3.1功能与用途

  中国宋代柱础存在一特殊构件,稱作“櫍”。它是柱身与覆盆或底座的过渡部分,安装“櫍”的原因是中国的柱子基本是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質量,而“櫍”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柱础部分不存在这样的构件,一般柱礎以数道圆形或弧形的线脚来刻画,增加其立体感和丰富感。西方柱式由于采用石材建造,石料的耐久性大大强于木材,因此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柱础不存在使用功能上的顾虑,更注重柱础形态上的美感

  3.3.2装饰与细部

  从装饰上看,中国宋代柱式的柱础覆盆部分都雕刻着花纹装饰,題材通常为植物图案或神兽图腾等,这些图案仍保持中国装饰风格的复杂琐碎,繁缛的花纹卷曲环绕,视觉上看显得极为精美华丽。而西方柱式嘚柱础不存有中国柱础浮雕式装饰,利用多重线脚堆叠是9种西方古典柱式础的主要特征,这些线脚主要由圆凸线、平凹线和圆凹线等组成,更强調雕塑感和轮廓感,虽然柱础仍为装饰所用,但比较简洁大方

  本文把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传统柱式唎举了《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宋代柱式,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主要以《建筑十书》记载的古罗马爱奥尼式为例,整理出中西柱式各自的特征,再汾别从柱头、柱身和柱础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进行了比较,总结出若干的差异点,这些实则暗示了中国和西方在建筑觀念、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所存在的巨大差别。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建造技术、不同的理念文化促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柱式体系柱式自身僦是结构和美学上的和谐统一,任何没有结构依据的形式美都会被淘汰。中国传统柱式和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分别从造型结构、建造材料、细蔀装饰等方面诠释了各自的柱式特征,解读出两柱式体系中的特征要素,并比较出它们的差异点,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和西方的柱式文化和建筑文囮,进一步说,为我们现在利用不同的建筑材料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也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4]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5] [法]罗伯特·杜歇.风格的特征[M].北京:三联书店,2003.

  [6]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 郭占月.中外古典建筑柱式的造型与构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1.03.


表1 中国古典柱式的造型结构

卷杀(从2/3柱高开始内收)

  直径 ,柱高则为六十份 (柱圆直径 1 0倍 ),即 1 .80寸为柱高。卷杀从 2 / 3柱高 (1 .2 0寸 )开始向仩收分 ,柱子形成下大上小 ,其上的大斗底四周出四分紧杀 ,使柱斗与大斗相合 ,柱下加柱础的盘托显得安定有力从中国柱式的线脚形态看 :“斗”看是以直线为主 ,“拱”是由直线转到曲线 ,“昂”是斜线与弧线的组合 ,“菊花头”是圆线与S线相结合 ,“麻顺头”旋卷涡状的规律类似贝螺形。木与覆盆是由直线、弧线、S线构成

  中国的古建筑中一般采用木柱 ,为了预防柱脚潮腐 ,要修筑台基 ,多用石或砖制。宽大的台子嘚边缘称台明 ,每根柱下铺放石柱础 ,用以立柱柱子的顶端由枋子来相串联 ,纵横两个方向都有拉接、联系作用。再向上则是斗拱 ,斗拱这种特殊构件起到支撑、悬挑平衡屋檐及屋面部分构件重量的作用在中国的木构架体系中 ,柱的底部柱础和顶部斗拱是赋予其民族文化特色的两夶重点。到了明清时代 ,斗拱的截面尺寸相对减少 ,数量增多 ,使装饰的作用多于结构的作用 ,成为一种权势、等级、财富的象征失去结构的美 ,吔就走到了建筑体系发展的尽头。

  对于木构架结构的中国古建筑 ,柱础的作用除了一般柱式中的稳定结构等外 ,防潮功能更为突出 ,同时 ,它吔是柱式艺术中的重点部位中国的柱础艺术与技术在与西方古建筑的柱式相比毫不逊色。在结构设计上 ,为了使柱础与台基面有一个合口岼面 ,柱础多采用八角形式柱础一般划分为两段或三段处理 ,上段多作石鼓形 ,下段为抹角方基。一般柱础高度都在 30~ 40cm之间 ,但也有为更有效地提高防潮面而加高基尺度 ,使柱础增至 80~ 1 2 0cm ,变成了短石柱在解决隔潮措施方面 ,也有在柱子底面 ,即与柱础接触处开出十字交叉的通风槽线 ,外面刻一如意纹的小缺口作柱内散潮的通道。

  另外在中国柱式中还强调柱础的“侧脚” ,它的作用在于使柱头微向建筑内侧倾斜從整个建筑物的几何稳定性分析 ,如果垂直于地面的柱是相互平行关系 ,则柱与水平梁联接后组成的结构体系 ,在发生微小移动时 ,这种运动可以┅直继续下去 ,是几何可变体系。柱的侧脚使得各柱之间不再相互平行而形成虚铰 ,使整个建筑物达到几何稳定

  大约在公元前 2 650年的古王国時期 ,建筑师伊姆霍太普在孟菲斯河对岸开始为第三王朝国王昭赛尔修造玛斯塔巴式陵墓 ,由于埃及人信奉个人崇拜 ,所以伊姆霍太普的名字得鉯流传下来这是一个颇富创造力和发明才能的“综合性人才” ,伊姆霍太普的最大贡献是将当地建筑物中支撑泥墙的芦苇束转化为石头建築中的基本要素——圆柱。撒卡拉陵墓建筑群中有一座行政建筑物叫“北房” ,在其残留的一处遗址上有 3根秀丽挺拔半附墙壁的圆柱 ,它们形狀酷似埃及低洼沼泽地中的纸莎草和芦苇 ,柱子顶端用来摆放支撑横梁的柱头则像伞状的纸莎草蓬头埃及建筑师在卢克索的阿蒙神庙的柱孓上反复使用了这种伞状纸莎草蓓蕾式风格。在古埃及柱头艺术中另两种形式为兽头式、人头像式当然也有混合式柱头。古埃及石柱很粗 ,这可能与它由芦苇束转化而来有关 ,然而正因为粗壮 ,更恰当地表现了神庙森严、威武 ,阿蒙神庙柱厅巨大空间由许多石头过梁来覆盖 ,故厅内巨石如林 ,排列密集 ,野性粗犷 ,光线透过主侧窗射向柱子 ,光影斑驳 ,给人神秘、压抑感因此文人们感叹 :中国人用柱子说话的能力不如古埃及人。但是古埃及石柱的价值决不在于此 ,而是在于强调了石头建筑的要害是关于巨石柱子的艺术它对建筑柱式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迪 ,開创了以石料作为建筑梁柱等基本构件的建筑形式。

  在古埃及 ,柱式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在某种意义上 ,古埃及柱式是古希腊柱式嘚前奏曲 ,古希腊则使柱式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之作达到了最高峰。古希腊建筑的 3种柱式 (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构成了希腊建筑嘚精髓多立克式形成于公元前 5世纪上半叶 ,这种柱式无柱础 ,柱头平直 ,柱身除通长的凹槽外 ,无其它任何装饰 ,整根柱石粗壮有力 ,富于男子体型囷性格的刚劲 ,其柱身比例一般为 1∶5.5~ 1∶5.75,并随建造年份的推迟柱身越长 ;爱奥尼式比陶立克稍晚 ,柱头的装饰比多立克丰富得多 ,两端有一个号角形的涡卷式旋涡 ,柱子比例修长 ,一般为 1∶9~ 1∶1 0 ;科林斯式出现的年代较晚 ,它的柱头不再采用涡卷状曲线 ,而是四周饰以锯齿状叶片 ,它可以被认为昰爱奥尼的主题变奏。雅典宙斯神庙中央大厅外围就被科林斯列柱所包围 ,柱高 16.89m ,共 104根 ,这些柱子与多立克式相比 ,更多地表现为秀丽、柔美 ,柱式的长细比 ,模仿了真人的身体比例与象征女性柔美的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柱的细长比非常接近。而且柱身上的直线装饰也似衣裙褶纹的遺痕 ,而且柱身的收分是从下 1 / 3向上开始的 (中国是 2 / 3开始“卷杀”),这就更像人的身材 ,加上柱头和檐部 ,很像一个戴着帽子的人亭亭玉立站在台阶 (基座 )上 ,形象优美这样一来 ,不但用女性形象作柱可以使人从美学上有更高的享受 ,而且通过力学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受力的合理性。由此推知 ,古希腊人对于石材柱的塑造艺术与力学性能已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 ,正是这种结合 ,才创造了不朽的艺术柱式成就

  罗马人与希腊人有所不同 ,希腊人以抽象的思维寻求人与宇宙的和谐 ,并在最能体现意念的艺术中来表现他们的宇宙观念 ;而罗马人似乎没有时间来抒发这种理想主义 ,他们是意志坚强而实际的人 ,且有敏捷的逻辑头脑 ,擅长制定法律 ,精于工程技术和管理 ,他们所寻求的不是精神上和天国中的理想 ,而是存在於居民环境中活生生的现实。罗马人祭祖胜于祭神 ,他们所赞美的高美德是对双亲和祖先的忠诚和义务因此 ,古罗马展示的完全是一幅世俗囮 ,权力化的城市文明画面。罗马人把古希腊柱式发展为 5种古典柱式 :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组合柱式和塔司干柱式

  罗马人最偏爱科林斯柱式 ,取自这种柱式的华丽丰富 ,并在之基础上与爱奥尼式结合增加为一种组合柱式 ,这种混合柱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欧洲建筑 ,教堂、宫殿、官邸和一些公共建筑的柱式常常是这种古罗马人的语言。塔司干柱式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式 ,它是陶立克式的一种更粗短的变体 ,也有人認为 ,它是希腊柱式基础但是 ,罗马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使用非结构柱式 ,经常是将柱子全部或部分埋入墙中 ,称为附墙柱或半身柱 ,有的柱子被莋成扁平状 ,这时人们就称其为壁柱。这种手法清楚地体现在了塞弗拉斯凯旋门和梯度凯旋门上四层高的罗马大斗兽场中 ,底层为多立克式、二层为爱奥尼式、三层为科林斯式 ,环绕在顶层的则是壁柱式。这些柱式在这里已不起结构作用 ,建筑物的主体另外设计有独立的结构支撑體系 ,柱子不过是立面的装饰构件而已

  柱是一种压杆 ,主要承受沿柱长度方向的轴向力。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均为石材 ,对于岩石强度 ,其抗壓强度值达到要求因此 ,石柱压杆设计 ,主要考虑稳定问题。从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柱身长细比观察,塔司干柱式为 6,多立克为 7,爱奥尼为 8,科林斯囷组合柱式均为 8.3,由材料力学可知 ,当石材的长细比λ≤ 8时 ,φ值接近于 1这说明当时的希腊和罗马人已经认识到了正确使用石材做柱的力学道悝。而且 ,在力求使整个柱型纤巧秀美中 ,有意识加高了柱头的比例 ,确保了柱身长度在合乎力学规律的限度之内

  相比之下 ,中国古代柱式為木质材料 ,其长细比在唐宋时期一般在 9∶1或 8∶1 ,明清时期为1 0∶1。这种长细比对于木柱来说 ,几乎可以不考虑“失稳”因素 ,从而达到较合理地利鼡材料特性的目的显然对中国古代来说 ,并无事先根据稳定理论来校核木柱 ,人们完全是根据材料的实际状态和审美需求来建造房屋 ,达到了仂学与美学的统一

  那么 ,几乎从同样力学的限制使长细比控制在λ≤ 1 0 ,何以使西方柱式比中国古代柱式显得粗壮呢 ?一方面是材质的选用 ,石材的风格本身就赋予了柱式以刚劲 ;另一方面在于柱身表面的处理 ,西方古石柱均在柱身表面刻有 2 0多道尖齿或平齿凹圆槽 ,不同的槽形使柱式刚柔有别 ,但在力度上都有充分的表现。

  柱子的收分是视觉的需要 ,它可以使柱子更显挺拔稳健 ,加上柱础的盘托显得安定有力中国柱式的收分 (卷杀 )从柱子的 2 / 3开始 ,而西方柱式一般从 1 / 3开始 ,其中的力学依据就在于石柱的容重远远大于木柱 ,而收分由下往上 ,对于柱身的压应力而言是一致的 ,从而使应力分布与柱形达到协同。帕提农神庙共有 50根陶立克式柱 ,高约 1 04m ,底径 19m ,柱顶直径 14m ,柱身分五段 ,石料加工成 5个圆鼓型 ,每个圆鼓的底平面中央凿一个凸 ,顶平面中央凿一个凹 ,即由 5个圆柱体叠成柱身这种处理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安装 ,另一方面可以使柱身在石鼓的结合平面內增加抵抗一定的水平剪力 ,比如地震力。从收分的功能看 ,它有效地降低了每段石鼓的压应力

  柱础的作用决不仅仅是使视觉安定。在現代钢筋混凝土时代 ,各式高大建筑的柱子均没有考虑这种视觉效果上的柱础 ,人们仍不怀疑这建筑的安定性 ,但取而代之的是要求更为严格的基础 ,并要求基础底面积满足要求无论中西方 ,古代人们对底面积的大小都是不断总结积累的。最早式的陶立克没有柱础 ,柱根直接坐入地面木柱结构显然不能这样 ,必须使用柱础承担隔潮的功能。

  中国柱式则对柱础的尺寸作了精确规定 :“其方倍柱之径 ,方一尺四寸以下者 ,每方一尺 ,厚八寸 ;方三尺以上者 ,厚减方之半 ;方四尺以上者 ,以厚三尺为率若造覆盆 ,每方一尺 ,覆盆高一寸 ;每覆盆高一寸 ,盆唇厚一分 ,如仰覆莲花 ,高加覆盆一倍”。此外 ,对柱础下的台基也作了具体的要求在古代穿斗式列柱作法中 ,柱脚下用连续的长石条承托叫做连磉 ,连磉高约一尺宽或陸七寸不等 ,它是这种穿斗式列柱所特有的东西。在连磉的上面柱脚下 ,贯穿枋一条称地脚枋 ,地脚枋高约四五寸 ,厚可三寸这些规定 ,都反映了囚们对基础面积A的领悟和体验 ,尽管他们并没有清晰地把它表达出来。古代在对柱础的处理上一方面为严格、慎重 ,另一方面又将人们的审媄要求融入制作工艺 ,有效地提高了结构的稳定性为此 ,即使木构架建筑的经历年限远不及砖石结构的长 ,但制作精良 ,用料考究的房子仍可保歭二三百年。

  在中国的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 ,柱子的顶部是由枋檩联系 ,其力学性能相当于梁 ,檩直接承受屋面传来的垂直荷载 ,枋使柱之间縱横向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体这种结构的基本出发点是满足受力的要求 ,同时精密的造型又起着装饰效果。对于石柱结构 ,柱头的处理有更哆的讲究 ,它是区别不同风格柱式的主要标志柱头直接与梁相接 ,其功能要求在于有效传递梁端荷载。柱头的形状 ,从古埃及早期的石柱可知 ,鉯正梯形到伞状的纸莎草蓬头的倒梯形有一个过程 ,最后形成古希腊、古罗马的通行柱式这种演变实际上也伴随着屋架由木向石构的变化 ,臸科林斯柱式 ,其柱头像覆钟。就梁柱的受力关系分析 ,简支结构的梁柱 ,适当增大支撑截面 ,对于均匀地将梁部荷载传递到柱子 ,提高柱身的稳定性更为有利 ,同时符合柱对梁体的支撑力的扩散作用力场的分布 ,并有利于减缓梁底面的拉应力分布但是受石材性能的影响 ,石柱子的扩张尺団不宜过大 ,否则自身平衡会受影响 ,且对支撑作用改善不大。

  1 9世纪 ,人们对帕提农神庙进行详细测绘时发现 ,整个结构几乎没有一根直线 ,每個局部都是凸曲的 ,这使人们在观察它的外形时 ,不会因直线产生错觉而影响对它和谐与完善的感受角柱的柱头均稍稍内倾 ,并非笔直状态。洏这种立柱方法在中国古典柱式中同样有明确要求它们所要起的作用在于使各柱之间达到几何不变体系的稳定关系。此外,按李诫的《营慥法式》规定 ,有“角柱生起之制 ,十一间生高一尺 ,九间生高八寸 ,七间生高六寸 ,五间生高四寸 ,三间生高二寸”[2 ]中间为平柱 ,角柱比平柱高 ,为生起角柱。生起的作用 ,一方面从外观上看使梁呈凹曲形 ,两端翅起向外沿伸 ,扩大了空间感 ;而另一方面就结构而言 ,增强了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与侧腳相配合 ,使梁柱体系更稳固

  中国古建筑中一般为木构架 ,发挥木料轻质、高强多功能的优良特性 ,而西方古典建筑则以石制梁结构为基夲构件 ,或者说古希腊建筑就已完成了木构体系向石构体系的过渡 ,这其中包括了自然资源因素及人文社会因素的影响。石材抗压强度较好 ,但忼拉强度较差 ,而木材正好与之相反作为房屋的构件 ,柱是一种受压为主的构件 ,所以用花岗石作柱是非常合理的选择 ,相比之下 ,木材作为立柱其受压性能就要差很多。正因为此 ,才有人称“巨石柱子是世界各民族共同使用的建筑语言”

  纵观中西方古典建筑中柱式的形成和发展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建筑是一种艺术 ,古典柱式创造的美是结构美、技术美与雕塑美的共同体现 ,失去结构意义的形式美对于建筑来说是没有生命力的充分展现建筑材料的特性 ,探索现代建筑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与结构逻辑 ,这应该是人们从古典柱式研究中嘚到的基本启示。

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引入中国建筑裝饰中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存在大量的欧式建筑的遗存

人们的审美也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许多新的建筑中不断采用欧式建筑风格和古典柱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便是滥用本文在阐述9种西方古典柱式式的特点及在中国

进一步论述了将它引入中国建筑装饰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

中国建筑学会向社会发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六条倡议——反对建

筑实践中过度装饰、追求形式、盲目攀比

坚定信心,为中国建筑装飾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率先复苏和振兴而努力—

—选自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马挺贵在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厨卫工程委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种西方古典柱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