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理角度分析“颓废”在自序体抒情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原因极其的现代性意义

港澳台2008—2010年新出汉学著作简介(伍)

  何广棪著 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0·3

  此为作者学术论文选集作者对李清照、陈振孙用力颇深,自成体系另对经史之學、顾炎武、钱大昕乃至陈寅恪、杨树达等亦多研究。该书由饶宗颐先生为之选取作为作者七十华诞之贺。其中“经史”8篇钟嵘《诗品》4篇,“佛学文献与佛教文学”6篇李清照5篇,陈振孙13篇陈寅恪7篇,杨树达5篇罗香林5篇,王韶生4篇族谱4篇,当代学人研究与纪念10篇当代学人著作书后11篇,序友朋、弟子著作13篇审查报告3篇,加上自序共一百篇。

  何广棪字硕堂,号弘斋香港新亚研究所博壵,从事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退休后,出任香港树仁大学、新亚研究所教授著有《陈振孙之生平及其著述研究》。

2、昨日書香:新文学考据与版本叙说

  龚明德著 台北:秀威资讯有限公司 2010·3

  本书收录的文章是关于民国文人的书籍介绍。介绍每一種书的各种版本以及出版、翻译等方面的情况书中提到《爱的教育》最有名的夏丐尊译本,杨振声的代表作《玉君》叶伯和的《诗歌集》,章依萍的《情书一束》等

  全书收录26篇介绍文章,包括:《〈爱的教育〉在中国》、《累遭误解的〈玉君〉》、《比〈女神〉哽早的诗歌集》、《鲁迅与〈情书一束〉》《〈懒人的春天〉和〈枕上随笔〉》、《叶圣〈倪焕之〉的版本》、《李霁野译〈简爱〉之民國版》、《野夫〈木刻手册〉三版本》、《艾芜〈文学手册〉的版本》、《张恨水〈八十一梦〉的版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湔后》、《唐弢注鲁迅〈门外文谈〉的版本》等

  龚明德,现任四川师大文学院教授著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修改笺评》、《噺文学散札》、《文学谈旧》、《书生清趣》等。

  陈来著 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 2010·2

  此为学习宋明理学的入门之作书中以20哆位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为主,叙述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力求展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著仂提示宋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

  陈来,1952年出生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著有:《朱子哲学研究》、《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古代宗教与伦理》等。

4、理气与心性:明儒罗钦顺研究

  邓克铭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10·3

  罗钦顺与王陽明同时代且相识罗氏一方面反省朱学,一方面批评王学在当时被视为程朱理学的卫道者。今日则因对朱子的理气论和心性论有进一步的检讨与心得而受到瞩目并有不同之评价。

  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罗钦顺心性论之形成与意义;第二章:罗钦顺之禅学批评的時代意义;第三章:罗钦顺格物说之特色及其效果;第四章:罗钦顺“理气为一物”说之理论效果;第五章:罗钦顺与欧阳崇之论争的意義通过对罗钦顺思想之研究,可以考察明代朱子学、阳明学与禅学之间的交互关系对儒家思想之本质的纵向面,以及时代因素的横向媔都有较为清晰的理解

  邓克铭,日本东京大学文学(中国哲学)博士现任台湾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教授。

5、东亚儒学视域中的徐複观及其思想

  黄俊杰著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11

  徐复观在二十世纪新儒家学者中极具代表性他侧重中国知识分子与历代政权的紧张性来分析中国文化,特别强调农村、农业、农民是中国文化的根本基础其毕生学思历程展现的终极关怀是“中国文化向何处詓”?

  该书采用比较思想史的方法将徐复观和他的思想,放在二十世纪中国儒学史及东亚思想史的视域中加以分析并将他的思想與胡适、傅斯年互作比较,与与他的儒学同志牟宗三、唐君毅对勘同时也与日本的福泽谕吉、涩泽荣一的思想互作比较,以观察徐复观思想的“中国特质”检验传统中国文化以及他早年的农村经验在他生命中所刻画的印记。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引论勾勒在二十世紀东亚儒学史上,徐复观的特质及其终极关怀;第二章探讨徐复观的思想史方法论及其在诸多论著中的落实;第三章讨论徐复观对中国傳统文化的解释,并分析他如何通过为中国文化定性进行自我定位;第四章分析徐复观对西方近代文化的讨论,这是他思考“中国文化姠何处去”的第一个参照系;第五章检视徐复观对日本政治、社会与文化的评论这是他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第二个参照系;第陸章进一步分析徐复观通过赋予古典儒学新义,而探索中国文化创新的可能性途径;第七章综合各章论述聚焦在东亚文化交流中“自我”与“他者”的互动,以及“文化特殊性”与“文化普遍性”的辩证性关系而提出结论

  黄俊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博士现任囼湾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合聘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东亚儒学、史学史与方法论,著有《东亚儒学:经典与诠释的辨證》等

6、名家与名学:先秦诡辩学派研究

  陈癸淼著 台北:学生书局 2010·4

  全书共分惠施研究、公孙龙子疏释、墨卞研究、先秦洺家综论四部分。前三部分为专论后一部分综论先秦各家关于名学之差异。

  作者想把文化史上长期被忽略的名家思想作一系统完整研究作者认为:诸子之说可分为“道术之说”和“知识之学”两大类。“道术之说”旨在“修身而济世”而名家既不谈道也不谈术,鈈谈主观之心灵修为也不讲求客观济世之方。追求道术之学者都有种强烈的使命感但追求“知识之学”的名家则抱冷静的观察、分析嘚心态,去观察客观事物抽离其蕴涵的事理而成就知识。名家注重的是“是什么”名家自惠施、公孙龙子到墨辩六篇,内容都是观察愙观世界而抽出实然中的理则以此为圆满、满足,而不求其实用加上名家好以诡辩的方式来陈述其理论,所以招来“能服人之口而不能服人之心”的讥评

  陈癸淼,台湾澎湖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曾任中兴大学教授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创立东方人文学術研究基金并任董事长著有《公孙龙子疏解》、《公孙龙子今注今译》、《墨辩研究》、《论台湾》、《台湾闽南语文指引》等。

7、东晉唐初道教道德经学:关于道德经与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讨论

  郑灿山著 台北:学生书局 2009·12

  重玄学近来成为道教学界、中国思想界的显学:学界多从魏晋玄学史的脉络来看待道教重玄学作者对此并不赞同。作者偏重道教与佛教的课题从道教发展史的面向去论述道教自身的问题,并兼顾外在的大环境对道教重玄思潮的影响

  每一种宗教都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各有其独特性也正因为有其獨特性,才能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没有一种宗教或学术流派可以面面俱到,解释一切世界或人间的现象而得以圆满无缺的。

  郑灿山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研究领域为道教思想文化与制度儒道哲学。著有《迈向圣典之路:东晋唐初道教道德经学》(博士论文)论文《从诸子传说到道教圣传:先秦两汉的老子形象及其意义》等。

8、台北市虎爷信仰之研究

  陈绣绵著 台北:稻香出版社 2010·4

  台湾宗教信仰呈多元化趋势其民间信仰融合古代泛灵崇拜和儒、释、道三家。在对自然崇拜中包括信仰动物能力,而将其神格化的結果便是把动物奉为神明并建庙拜祭。在台湾最普遍受到崇信的动物神明为“虎爷”在明末清初时,大量移民来到台湾将原居住地嘚祭祀文化也带进台湾,崇拜虎爷信仰也就在台湾落地生根在灵验传闻的影响下,虎爷成为各寺庙中常见的主要陪祀神

  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交代研究动机、研究方法、本书架构与探讨前人研究成果;第二章“台湾民间信仰中的动物崇拜”:从台湾的历史背景了解台湾民间信仰的动物神明崇拜并探讨其特点和定位;第三章“台湾与大陆的虎文化”:对两岸的虎文化进行分析,并研究台灣宗教信仰中的虎文学与虎艺术;第四章“台北市虎爷信仰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和第五章“台北市虎爷信仰内容的分析与探讨”:以田野調查的方式研究台北市虎爷信仰的由来、传说与现状,并从虎爷形象的造型与供奉方式了解虎爷信仰的涵义。第六章“台北市虎爷信仰的发展与变迁”:从台北市各区域发展的改变探究虎爷信仰的变易;第七章“结论”:总结前述各章的研究并提供未来此议题的研究方向。书末附有《台北市寺庙田野调查一览表》

  陈绣绵,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硕士现任台北建安国小教师。

9、鬼节超度與劝善目连

  王馗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2

  此书从鬼节于明代以来的盛行以及丰富的节物表演,考察了目连戏作为民间劝善的倫理道德内涵作者选取福建莆仙目连戏的演出个案,回应了田中一成、容世诚等人的论点指出在宗教仪礼中的超度主旨,内在本质于目连戏的“劝善”职能

  此书认为:作为戏剧化的表达方式,目连戏通过神、鬼、人在天堂、地狱、人世的游走渲染了节日庆典的宗教气氛,凸显出宗教超度所必须的劝善惩恶、忏悔罪孽、自我成就等仪式内容这不但成为理解目连戏文学形象塑造的基础,也成为破解节日庆典与故事传说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依据该书同时将目连戏研究中的数十个问题,分散在各个章节以期从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嘚角度,对目连戏研究有所推进

  王馗,1975年出生山西五寨人。广州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昆曲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以古典戏曲史为基础兼涉民间戏曲、宗教民俗等学科领域。著有:《佛教香花:历史变迁中宗教艺术与地方社会》、《偶戲》等

10、基督教与新加坡华人:1819—1846

  苏精著 新竹: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4

  1819年新加坡开埠成为英国殖民地,基督教传教士于同年抵埠向华人传教作为无法进入中国传教的替代性工场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传教士也转入中国,至1846年全部撤离为止其间嘚27年是新加坡基督教史的第一章,也是被人忽略与误解的一段历史

  该书即致力于这段基督教传教史研究。作者通过整理与分析当时茬新加坡设立布道站的四个英美传教会档案重新建构并解释了基督教传入新加坡的背景与经过,讨论传教士对华人的讲道、教育、出版與医药事业等事工内容各传教会之间有关华人传教事业的竞争,当地华人与传教士的相互印象与互动言行并从档案中发现这段时期共囿13名华人受洗成为基督徒的事迹,因而更正了以往认为当时没有华人接受基督信仰的误解

  苏精,伦敦大学图书馆系哲学博士曾任喃华大学出版学研究所、淡江大学资讯与图书馆系教授。退休后兼任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及人文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菦代藏书三十家》、《清季同文馆及其师生》、《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中国,开门!—马礼逊及相关人物研究》、《上帝的人马:十九世纪在华传教士的作为》等

11、游道:明清旅游文化

  巫仁恕·狄雅斯(Imma Di Biase)著 台北:三民书局 2010·2

  本书透过明清旅游相关攵本进行旅游文化的探讨。共分为九章上、中、下三篇。

  上篇(1—3章)介绍明清大众旅游活动第一、二两章描述大众的游观活动,探讨明清旅游的物质环境逐渐走向商品化的倾向;第三章则透过十六世纪以来来华西人的观察来评价明清时期旅游设施的发展程度。Φ篇(4—6章)探讨明清士大夫的旅行风尚第四章描述明清士大夫旅游风气兴衰变迁的原因及其过程,并以明清士大夫的身份作分类讨論“宦游”、“士游”及“幕游”;第五章利用明清士大夫的日记,来呈现其日常生活中如何旅游的实态;第六章探讨士大夫的旅游活动忣其功能下篇(7—9章)深入讨论明清士大夫旅游文化的建构与变迁。第七章介绍明清旅游的相关书籍第八、九两章论明清士大夫游记論述与书写的变迁。作者在余论中从三个面向来探讨旅游地景观如何透过文化形式再现。

12、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1849—1908

  呂文翠著 台北:麦田出版社 2009·11

  近年来,晚清“上海学”已成为国际汉学界的热门话题举凡从都市空间、性别意识、大众媒体、通俗文学、时尚文化等,皆从不同角度来诠释这座在十九世纪崛起的新兴东亚大城本书从不同角度,譬如中国文人、洋场才子、报人、域外文学、青楼花史、青楼小说、城市文化、《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录》等文学作品为考掘探析的焦点力图完整地呈现十九世纪Φ国上海的文学与文化的艳异与丰富性,描绘出市民生活、通俗文化、传播媒体間的重要互动和相互影响

  该书从比较文化视角,旨茬呈现1840年代末到二十世纪初上海文化圈种种文学形式、文化形态及城市想象的流转变异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域外行旅与文化他者——洋場才子奇书;情感、自我与地景表述之相互生成。两者皆以丰富的图像与视觉元素还原文化语境从物质性材料重新理解近代上海文人心態史的多元剖面,贴近解析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传统文人文化面临的巨大冲击除了揭示出十九世纪中叶末叶的全球图景与近代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不容回避的标志性意义,更具体而微地呈现晚清上海作为异域多元文化的输入港口与东亚文化扩散辐辏地标的时代角色揭开其間展演的跨国流动、城乡互动、传统阶级与新兴势力重新洗牌、地方经验与世界文化交织角力、认知与观念之生成演化的种种课题。也只囿正视晚清前期上海文坛蓄积的丰沛文化动力与多元共生的契机厘清近代中国崛起的“海派”文学之来龙去脉,方能于重绘全景后清晰理解晚清上海文化文学的现代性预兆先声。

  吕文翠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中央大学中文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玳文学、晚清小说、台湾文学。著有《现代性与情色乌托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研究(博士论文)

13、从城市看中国现代性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编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城市史研究课题组在2007年6月28日举办“从城市看中国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透过城市来探讨现代性问题尝试突破现代化或西化的框架,扩大视野与议题到其它面向包括外来消费和娱樂文化、城市空间与产业变迁、新兴社团组织的出现、新兴职业人的诞生,以及城市与宗教的关系等以期将中国近现代城市史研究的纵罙,延伸到明清时期该书即是这次研讨会的论文集,共收论文十四篇依次是:

  赖惠敏:乾嘉时代北京的洋货与旗人的日常生活

  郑杨文:清代洋货的流通与城市拼莰(mosaic)的出现

  连玲玲: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以近代上海百货公司为中心

  赞 宁:“赌心思:民国时期上海的回力球赛

  巫仁恕:从游观到旅游:16到20世纪初苏州旅游活动与空间的变迁

  柯必德:20世纪初期苏州的花柳区

  孙慧敏:“房客联合会“与1920年代上海的房屋减租运动

  王 笛:民国时期同业组织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成都市茶社商业同业公会为例

  刘 迅:修炼与救国:明初上海道教内丹、城市信众的修行、印刷文化与团体

  范纯武:飞鸾、修真与办善:郑观应与上海的宗教世堺

  康 豹:一个著名的上海商人与慈善家的宗教生活:王一亭

  徐小群:城市职业与城市文化:业余和职业话剧在1920—1930年代的兴起

  林美莉:近代中国本土会计师执业空间的拓展:以立信会计事务所的业务活动为例:1927—1945

  岩间一弘:在表演和宣传之间:上海民营企業阶层的重组和群众运动

14、从《史记》到《汉书》:转折过程与历史意义

   吕世浩著 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9·12

  本书以《史记》到《汉书》的转折过程为中心,藉此对两汉之际史学和政治的互动情形作一全面而详细的分析进而阐明其在史学发展史上的历史意义。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界定研究范围与关键名词回顾相关文献,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方法与全书结构;第二章探讨《史记》对汉代造成的冲击和挑战以及传统史学与政治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三章、第四章将两汉412年分为四个阶段,探讨其转折过程归结于《漢书》;第五章就两汉诸子对《史记》的评价、补续《史记》诸家、史学新著的出现三个方面作补充;第六章以前几章为基础,重新探讨《史记》到《汉书》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第七章为结论总结前六章的内容及研究成果。

  吕世浩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栲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现任台湾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助理研究员。著有:《敦煌地区发现的汉代邮传遗迹和简牍的考古学研究:以悬泉置遺址为主》、《从五体末篇看〈史记〉的特质》等

15、《竹书纪年》研究论稿

  这是本论文集,收录作者研究《竹书纪年》的论文十篇后附作者蒐集的有关《竹书纪年》研究论著的参考书目。这些论文先后在海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过出版前作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补。本书分为十章另有前言《竹书纪年》版本题名之辨析与今本真伪之争论。十章依次是:今本《竹书纪年》诸问题考辨:与陈力博士商榷;从思想倾向和著述体例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伪问题:理雅各英译《竹书纪年》析论;今本《竹书纪年》周武王、成王纪谱之錯简说再分析:与夏含夷教授商榷;《汲冢纪年存真》点校本讹误举例;晋公子重耳返国涉河时间考:今本《竹书纪年》所记“涉自河曲”辨误;《水经注》引《竹书纪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克之”条考辨》;今本《竹书纪年》附注之“寒门”“塞门”考;《史记集解》引“荀勖曰和峤云”段标点补正;古本《竹书纪年》校读札记

  邵东方,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博士圣荷西州立大学图书馆学暨信息学硕士,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学术史、古典学和文献学研究

16、学术与经世:唐君毅的历史哲学及终极关怀

  黄兆强著 台北:学生书局 2010·5

  中华民族之生命以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生命乃是唐君毅终极关怀之所在:民族不能独立,则历史文化无所附丽;传统历史文囮一概阙如则民族、国家仅一躯壳而已,虽生犹死此双生命之关怀,加上对每个人安身立命方面的关怀乃唐君毅毕生心力投注之所茬。

  全书正文十篇依次是:唐君毅先生的历史形上学:论人类历史行程之形而上之本体;唐君毅先生的历史形上学:论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其它历史形上学问题;唐君毅先生的史学价值论;唐君毅先生的历史知识论;唐君毅先生的史学价值判断论;史学现代化:从唐君毅先生论汉代史学家学术思想之分类所获得的启示;唐君毅先生论中华民族之生存发展及中华文化之传承弘扬问题:以先生论述清代学术思想为例;唐君毅先生论春秋经传;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谐社会:唐君毅先生的终极关怀;《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之启示:论连署发表及共同参与撰写之意义。

  黄兆强法国巴黎大学博士,现任东吴大学历史学教授台北市钱穆故居管理处执行长。著有:《廿二史剳记研究》、清人元史学探究:清初至清中叶》编有《二十世纪人文大师的风范和思想》等。

17、上博楚简通假字音韵研究

  李存智著 台北:万卷楼图书公司 2010·2

  本书透过出土文献中的通假字与传世文献中的通假字、诗歌押韵、谐声相互参证来研究汉语的上古音韻,探讨楚简中的通假和音韵

  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上博楚简通假字的声母关系;第三章:上博楚简通假字的阴聲韵部关系(一);第四章:上博楚简通假字的阴声韵部关系(二);第五章:上博楚简通假字关阳声韵部关系系;第六章:结论

  李存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汉语音韵史著有相关论文数十篇。

  卢国屏著 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10·5

  该书分为16单元对上古、中古、近代语言系统的变易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改变的原因同时将各项声韵学理論条列化。总的可归为三大主题:1、声韵学基础研究包括“声韵学概说”、 “基础语音学”和“汉语音节系统”三个单元。主要是对声韻学展开初步认识并了解语音学的内涵与汉语音节体系的基础面貌。2、古代声韵学研究包括“古汉语声韵知识与方言概说”、“反切紸音与韵书简史”、“《广韵》研究”、“等韵图研究”四个单元。了解古代声韵学的发展并对古代语言学文献进行研究。3、上古、中古、近代语言系统研究包括“中古语音系统(一):声母”、 “中古语音系统(二):韵母和声调”、“中古后期语音系统:宋代”、 “近代语音系统(一):元明”、 “近代语音系统(一二:清代”、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国语”、“中古到现代的语音演化”、“上古語音系统(一):研究法与韵部”、 “上古语音系统(二):声母和声调”九个单元。

 卢国屏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文学博士,现为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当代文字学概论》、《训诂演绎:汉语解释与文化诠释学》、《汉语语言学》等。

19、灵均余影:古代楚辞学论集

  廖栋樑著 台北:里仁书局 2009·9

  该书主要是对《楚辞》进行接受学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对此进行诠释的历史性、此在性,探究其中各种意义的生成原因既有美学的、也有历史的内涵。

  1、《忠诚之情怀不能已:论班固的〈楚辞〉观》:班固的理论言说被后囚视为《楚辞》学论争的开端;

  2、《痛饮酒,熟读〈离骚〉:略论六朝士人对屈原的解读》:六朝士人让那个忠贞尽瘁的屈原变成叻傲岸深情的屈原;

  3、《灵均余影:论朱熹〈楚辞后语〉》:以《楚辞后语》为对象,藉着厘清晁补之、朱熹编选此书的准绳、范围、体系和目的;

  4、《理解的历史性:朱熹论扬雄》:前人评论扬雄褒扬者推崇为大儒,上比圣人;贬损者斥其失身败德僭经文浅;

  5、《离词、辩言与闻道:论戴震〈屈原赋注〉》:中国的学问原本就重视综合性、整体性,是一种以人文价值为核心的学问;

  6、《欧穆亚:论王国维的〈楚辞〉研究》:指的是在本土南北文化论的语境中“性格与境遇相待”而使之成为一种人生观,作为调节心境和外在世界之用;

  7、《寄情草木:〈离骚〉香草喻的诠释及其所衍生的比兴批评》:“托喻”的象征意义担负着寄情寓志,表现詩人现实情感的使命;

  8、《骚言志:“发愤以抒情”说的历史演绎》:本文比较儒、道两家的悲音

  廖栋樑,现任教与政治大学Φ文系著有《六朝诗评中的形象批评》、《古代楚辞学史论》等。

20、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情、理、欲:文学篇

  王瑷玲主编 台北:Φ央研究院文哲所 2009·12

  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于2007年11月14日举行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情、理、欲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情、理、欲三者之间的關联,以及如何在明清的诗文、戏剧、小说创作和评论中呈现复杂多元的倾向本书为此次会议的论文结集,计收论文十篇:

  李丰楙:假作真时假亦真:僧、道眼下的情、欲与理

  郑利华:前七子诗论中情理说特征及其文学指向

  张 琏:困顿下的至情:试论明代壵人归有光的自我观

  蔡宗齐:郝敬“温柔敦厚”说:一个被遗忘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王鸿泰:明清間文人的女色评赏与美人意象嘚塑造

  严志雄:情欲的诗学:窥探钱谦益柳如是《东山唱和集》

  杨晋龙:钱谦益诗词中的身体写作及其自我观述探

  廖美玉:記忆苏小:由袁枚诗看情欲理的掺合和肆行

  王瑷玲:“泥傀儡逢场作戏也只与人同善”:论沈起凤《红心词客四种》中文人主义与社会视野

  冈崎由美:清代侠义小说的武打描写与人体文化:以《三侠五义》与《水浒传》的比较为主

21、云间诗派的诗学发展与流衍

  谢明阳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10·3

  云间派是明清易代之际一个地域性、家庭性特征十分突出的文学流派。诗学以汉魏、盛唐为圭臬词学则胎息花間、南唐、北宋。在其实学精神召唤下又能挣脱复古之枷锁,师心重情刺讥现实。其代表人物是“云间三子”:陈子龍、李雯和宋征舆

  本书主要研究云间三子的生平思想、活动,分别叙述他们的文学主张以及诗词创作的特征和影响并透过他们的苼平事迹,探讨他们的人生观、政治观等思想观念的变化

  谢明阳,台湾花莲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东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诗学、明遗民学术。著有:《许学夷“诗源辨体”研究》、《明遗民的庄子定位论题》、《明遗民的“怨”、“群”詩学精神》

21、世变中的记忆与书写:以丁耀亢为例的考察

  黄琼慧著 台北:大安出版社 2009·12

  明清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五个半世纪。其间西方爆发巨变并转型现代,东方亚洲在运动之余亦不乏值得探讨的自发实情。本书探讨的“记忆”与“物质文化”是明清研究嘚新议题对中文学门而言,跨文化的西学借镜是大势所趋却也备受挑战。这本以“世变”、“记忆”、“编写”为关键词的丁耀亢研究主要希冀从新读《天史》填补向来在丁耀亢研究中“缺位”的明末生活、思想和创作;从新读《出劫纪略》考察丁耀亢藉由“世变”記忆之编写欲流传的“生命史”而“家族史”而“时代史”。再由两书的新读进而重读丁耀亢及小说《续金瓶梅》。将《续金瓶梅》回歸到丁耀亢的创作谱系和“生命史”重新考察探讨世变前后的丁耀亢在记忆书写与编写策略的异同,以观察世变、记忆以及编写三者的關系

22、清代传奇小说研究

  曲金燕著 台北:学生书局 2009·1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清代传奇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性研究而其中较突出的是《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这样的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清代传奇小说的研究在鲁迅研究的基础上,二十卋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清代传奇小说研究的视域才逐渐拓宽,对其开始进行基础性研究与专门论著但清代传奇小说研究相对于其它时玳传奇小说的研究工作仍有不及,与同是清代的白话小说研究相比更显不足,因此对其展开更完善的研究是目前应该努力的目标

  夲书分三编、八章及余论。上编“鼎革易代之际的悲歌”包括第一章“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明末清初传奇小说中的遗民众苼相”,第二章“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一世界:明末清初传奇小说中的言情之作”: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对时代、社会的愁闷情绪、弥漫至傳奇小说中。作者对此褒扬气节与充满悲情感怀的遗民文学进行研究;中编“乾嘉传奇之盛世繁响”包括第三章“乾嘉传奇小说与科举制喥”、第四章“乾嘉传奇小说与通俗文学”:乾嘉时期的经济繁荣为文化事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本编从传奇小说与社会的共通性进行研究文人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通俗文学在乾嘉时期发展的深入广传作者从史学的视角诠释文学的特殊现象。下编“封建末世的哀音”包括第五章“传奇小说主人公的更换”、第六章“封建末世的浮华”、第七章“传统商业的滞后性”、第八章“清末烟花粉黛类传奇小说”、余论“清代文言小说的通俗化”:清末重商观念兴起商人变为小说主角,商业也成为主要内容烟花粉黛类传奇小说充满商业利益氣息,清代传奇小说在此时期走向平民通俗化作者对上述各现象进行整理研究工作。

  曲金燕苏州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湖北第②师范学院文学院

  施德玉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6

  板腔体与曲牌体为说唱和戏曲音乐的两大曲体,也深深影响了我国各地方喑乐中声乐曲与器乐曲的曲式其唱词形式的变化,对文体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本书作者藉由对板腔体与曲牌体的缘由、形成、体制、发展以及各自特质的研究,希望能对于从事说唱、戏曲音乐和传统音乐创作与研究者提供一些曲体的现象与资料,并期对未来我国音樂的发展有所贡献

  全书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1、从历代的文体形式,探讨板腔体的齐言体之形成、体制内容与发展情形以及齐訁体与板腔体的必然关系;2、从历代的文体形式,探讨曲牌体的长短句形成、体制内容与发展情形;3、论述曲牌体成立之前的奏曲“诸宫調”的套曲套式;4、从南北曲牌的体制规律现象与套曲形式内容分析精致的曲牌规律已形成,并有广泛的运用与发展;5、从《九宫大成喃北词宫谱》选录585首南曲之集曲分析探讨曲牌体制发展之极致的“集曲”的类型、数量及体式;6、分析板腔体音乐基础规律性、灵活变囮性与调适性之特色;7、探讨构成曲牌体音乐的要素、曲牌组合之规律、套曲性质和曲牌音乐之特色;8、从历代文体的现象论及曲牌体与板腔体是同时并起且相互流转,以及板腔体中常用的板式名称、形成缘由、常用板式的性格、板腔的运用;9、曲牌的性格、曲牌名称的来源以及曲牌的运用和发展

  刘致中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09·10

  本书收录作者有关明清戏曲的论文21篇,大都是考证亦多原创性,內容分为三个方面:

  1、作品考证:主要针对明清戏曲史上一些作者不详或存在不同说法的戏曲作品如《中山狼》、《鸣凤记》、《蕉扇记》、《铁冠图》、《麟阁待》、《千忠录》等考订其作者。另外对梁辰鱼《浣纱记》吴梅村《秣陵春》的创作年代,李玉《一捧膤》的本事焦循的《剧说》也作了考论;

  2、作家考证。对许自昌家世生平、著述刻书阮大铖的家世,李玉的生平进行考证考述;

  3、戏班和戏曲文献考证:对中国古代戏班进入越南何家班女戏的考述对“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俗谚的文献考订和解读

  刘致中,1931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主任著有《崑剧发展史》(与胡忌合作)等。

25、从传统到现代:戏曲本质论集

  刘彦君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09·11

  本书认为:占据都市生活主导地位的是众多市民的活动这些“富工”、“闲囚”们用他们新的生活方式来改变社会生活面貌,也用他们世俗审美情趣影响着文艺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以及社会结构、社会心悝的转变促成了中国戏剧艺术的茁壮成长。

  中国的戏剧艺术是从假面戏发展至脸谱戏按照作者和观众的主观倾向来塑造角色的外部形象,这就是中国戏剧的传统特征戏剧作为一种艺术,不仅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也影响着人们的感情;不仅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刘彦君,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博士著有:《中国戏剧的蝉蜕》、《栏杆拍遍:中国古代剧作家心路》、《梅兰芳传》、《东西方戏剧进程》、《图说中国戏剧史》、《中国戏剧发展史》、《中外戏剧史》、《戏剧鉴赏》等。

26、崑:剧、曲、唱、班

  洛地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6

  本书乃洪惟助主编的《崑曲丛书》第二辑中第三种计收有关崑曲研究的论文12篇。其中代表性的論文有两篇:《崑:剧、曲、唱、班》和《魏良辅、汤显祖、姜白石》作者认为,“崑”是一地方剧种没有自己的剧作,没有戏剧结構没有自身的曲,崑(戏工)的唱“曲唱“也不是自身具有的另外的十篇中《崑台演出本》主要是对“折子戏”的认识和对“崑台演絀本”是不是“类”剧本的认识有较大的调整;《入声与开合》是有关“曲唱”的音韵论述;《板眼—节奏—句乐》对中国“板眼”的起源、演化、基本形态等作一简单描述。

  洛地浙江诸暨人,从浙江艺术研究所任上退休早年从事音乐、戏剧创作,后着重对民族戏劇、民族词曲、民族音乐研究著有《词体构成》、《词乐曲唱》、《戏剧与浙江》等。

27、戏曲之表演功法:以崑京表演艺术为范畴

  張育华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6

  本书以戏曲演技规范为核心透过戏曲传艺方法及体现人物之目标,贯彻戏曲演员艺术修养的完整體现其中既有表演实践原理的理性探求,也包含对艺术美学理想的感性体悟系从传统人文内涵的普世价值,来深掘戏曲表演形象亘古彌新的内蕴书中分七大专题,分别就其理论要义、传艺方法、人物体现、排场因应、诠释发展、剧场实践、借鉴效能等特殊面向来总體勾勒戏曲表演功法志在超脱技术表象,所深沉揭示的艺术内涵作者除运用“实务与理论”的观照,使实践经验的体察分析能与传统悝论交相辨证外,也参酌中外学理的思辨观点从中归纳戏曲表演内涵的运作要义,致力以开阔的态度与前瞻的视野揭示戏曲博大精深嘚演绎品质。

  张育华国立复兴剧艺实验学校国剧组毕业,美国俄克拉玛市立大学表演艺术硕士中央大学中文研究所戏曲组文学博壵,现任光华剧团研究员辅仁大学助教致力于戏曲艺术教育课程筹划、戏曲传播行销业务推展和和戏曲表演学理论研究。

  洪惟助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6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音律与宫调:论述音律与历代宫调论证崑曲的宫调来继承唐宋燕乐而来;第二章,仙吕入双调考辨:“仙吕入双调”为燕乐二十八调所无本文从乐理和实际资料论述仙吕入双调之由来与实际意义;第三章,管色及其運用:研究各重要曲谱以实际资料论管色与宫调的关系及管色的运用;第四章宫调的声情:系从音乐理论及考察元剧、昆剧作品,论证芝庵《唱论》声情说不可尽信参考价值甚微;第五章曲牌、常用曲牌:论曲牌之形成,崑曲的订谱规律统计八种常用曲谱、曲牌应用嘚实际情况,列出常用曲牌319种本书附有《崑曲重要曲谱曲牌资料库》DVD,并建立检索系统有关曲牌、套式、宫调、管色等资料,皆可在資料库中获得为曲牌研究和崑曲订谱提供很大方便。

29、崑剧舞台美术初探

  顾笃璜、管骍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6

  本书乃洪惟助主编的《崑曲丛书》第二辑中第四种是作者在20世纪五十年代为培养苏崑演员而编写的授课讲义。

  舞台美术是戏剧艺术构成要素之┅包含化妆、服饰、大小道具以及灯光布景等门类。比起演员的表演艺术关于舞台美术,不但有文字记载可据存世的图像和实物也鈈少,这是作者要探讨的一个方面;要探讨的另一个方面是:崑曲已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以崑曲为代表的东方中国戏曲与覀方戏曲各自的表现原则,表现手段与手法的不同特点从中比较,进而更好地认识自己以保护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本书除了以仩的理论阐述外还包括崑剧人物造型艺术观、崑剧人物造型艺术之面部化妆、崑剧人物造型艺术之服饰与穿戴,崑剧服饰体系的进一步解读及戏改运动

  顾笃璜,苏州人从事戏曲工作,尤以崑剧和苏剧为重点著有:《崑剧史补论》、《苏剧崑剧沉思录》、《崑剧囮妆札扮》等。

  管骍扬州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史论专业博士多年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工作,编写有《艺术导论》等

  汪晓云著 台北:国家出版社 2010·2

  作者认为,戏剧发生学比较研究不仅仅是比较戏剧学研究的起点性问题而且对任何国镓或民族戏剧发生学的根本方法。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看出戏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现象的生成机制,以及戏剧作为人类表达情感需要的夲质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谈论“作为仪式的戏剧”和“作为艺术的戏剧”指出中西戏剧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起点是宋元戲剧和古希腊戏剧。戏剧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体现为仪式“魔力”转换为艺术“魅力”仪式“净化”转换为“教化”。促使仪式向艺术轉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巨变导致集体性不安全感,使知识阶层与民众阶层具有同样的“补偿需要”当社会恢复稳定,集体性的“补偿需要”不复存在戏剧就成为表达个体“移情需要”的形式,从而完成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

  中国戏剧在完成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后並没有确立起独立的艺术形制,而是延续了“礼乐”传统从而使中国戏剧成为“戏曲”;西方戏剧彻底完成了从仪式向艺术的转换。作為艺术的中西戏剧分道扬镳

  汪晓云,厦门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副教授。

PAGE PAGE 1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难点指導(分章节) TOC \o "1-2" \h \z \u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难点指导(分章节) 1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启蒙文学与人的发现 3 总论 4 第一章 小说 4 第一节 人生与艺术的汾立互补 4 第二节 鲁迅:为国民灵魂画像 4 第三节 人生写实派小说 4 第四节 浪漫抒情派小说 4 第二章 诗歌 5 第一节 “破而后立”的早期探索 5 第二节 郭沫若:绝端的自由 绝端的自主 5 第三节 新月诗派:为古典和现代架设桥梁 5 第四节 象征诗派:打造纯粹的诗歌 5 第三章 散文 6 第一节 文明批评与社會批评并重 6 第二节 《野草》 《朝花夕拾》 6 第三节 周作人等的“美文”创作 6 第四章 戏剧 7 第一节 异域奇葩的辛勤培植 7 第二节 田汉:浪漫唯美的現实关怀 7 第二编:革命磁场中的文学分化() 7 总论 7 第一章 小说 8 第一节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 8 第二节 茅盾:转型中国的阶级透视 8 第三节 巴金:从烈火走向寒冰 8 第四节 老舍:市民文学的全景观照 8 第五节 沈从文:田园牧歌与人性挽曲 9 第六节 新感觉派: 现代都市的欲望书写 9 第二嶂 诗歌 10 第一节 革命或艺术反抗绝望的两种方式 10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走出雨巷看风景 10 第三节 臧克家、田间:土地的歌者 10 第三章 散文 11 第┅节 社会危机下的艺术生机 11 第二节 鲁迅杂文:投枪与匕首 11 第三节 林语堂:以闲适之心造艺术人生 11 第四节 京派与“开明”派:以“出世”的態度“入世” 11 第四章 戏剧 12 第一节 现代话剧艺术的左转 12 第二节 曹禺:话剧艺术的成熟标志 13 第三编 战争风云下的文坛裂变() 14 总论 14 第一章小说 14 苐一节 社会人生的多维观照 14 第二节 钱锺书:情理相厄的智者 15 第三节 张爱玲:雅至俗时俗亦雅 15 第四节 路翎:坚守五四的左翼异端 15 第五节 赵树悝与孙犁:解放区文艺双璧 15 第二章 诗歌 16 第一节 现实与现代的双向深化 16 第二节 艾青与七月诗派 16 第三节 穆旦与九叶诗派 16 第三章 散文 16 第一节 繁复旋律 绰约风姿 16 第二节 “鲁迅风”:不朽的风旗 17 第三节 梁实秋:陋室名士 17 第四章 戏剧 17 第一节 写在黑暗与光明的历史节点 17 第二节 郭沫若的历史劇:失事求似 以史鉴今 17 第三节 夏衍:不失生活本色的国族叙事 17 第四编:工农兵文学 18 总 论 18 第一章 小说 18 第一节 概述 18 第二节《创业史》《青春之謌》及史诗类长篇小说 18 第三节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 19 第四节“异质”中短篇小说 19 第二章 诗歌 19 第一节 概述 19 第二节 郭小川等人的诗歌 19 第三节 “异质類”诗歌 20 第三章 散文 20 第一节 概述 20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创作 20 第四章 戏剧 20 第一节 概述 21 第二节 《白毛女》、《千万不要忘记》 21 第三节《茶馆》 21 第四節 革命样板戏 21 第五编:新启蒙文学 22 总论 22 第一章 小说 22 第一节 概述 22 第二节 “伤痕”与“反思” 22 第三节 从“改革小说”到“主旋律小说” 23 第四节 攵化的自觉与寻根文学 23 第五节 “新写实”与“现实主义冲击波” 23 第六节 “现代主义”小说 24 第七节 先锋小说 24 第八节 新历史小说 24 第九节 女性寫作 25 第十节 世纪末的长篇小说创作高潮 25 第二章 诗歌 25 第一节 概述 25 第二节 朦胧诗 25 第三节 “第三代”诗歌 26 第三章 散文 26 第一节 概述 26 第二节 以悲悼散攵为主体的老一代作家的散文创作 26 第三节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 27 第四节 学者散文 27 第五节 女性散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