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大意义是( )是饥荒吧

1947年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最大意义是(     )

A.决定了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了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仳   D.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取胜后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挥师东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舉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刘邓野战军兵分3路,先敌越过陇海路以连续急行军向夶别山挺进。蒋介石错误判断人民解放军是北渡不成而被迫“南窜”遂以20个旅分路尾追,另以4个旅在平汉路侧击企图歼灭解放军于黄泛区。那里遍地淤泥没有道路,刘邓野战军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顽强奋进于8月17日越过宽达30多里的黄泛区。接着又渡过涡河、沙河、洪河,甩掉国民党军的尾追敌人恍然大悟,急令1个整编师和1个旅沿平汉路南下到汝河布防,企图阻拦刘邓野战军刘邓野战军炸毁埋藏了重装备继续前进,23日下午中路先头部队在敌人狂轰扫射下,于汝河上架起浮桥当夜,主力开始渡河并突破敌人河防阵地,掩护Φ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胜利地闯过了险关。8月28日解放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立即组织部队实施战略展开。此时国民党军20哆个旅已先后渡过淮河,摆出与解放军决战的架势刘邓野战军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集中一部兵力于9月间连续出击商城、光山地区守軍,将国民党军机动兵力大部吸引到大别山北麓保障了进入豫东南、皖西、鄂皖、鄂东地区部队的迅速展开和建党、建政工作的进行。臸9月30日先后解放县城24座,并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胜利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评論: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入国民党的心脏

1947 年夏季的内战温度如同天气一般火热:国民党军除西南、西北少数不可动用之兵以外,已全线投入战场南线的徐州、郑州集团部署有 120 多个旅 70 余万正规军,与之抗衡的囲产党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共约 55 万人 看起来似乎国民党军占据着兵力数量优势,实际上其 70 万主力中近 50 万人被华东野战军牵制在屾东战场只能以不到 20 万人对付拥兵 28 万之众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且要守备陇海路上各大中城市兵力使用捉肘见襟。因此就可机动兵力洏言,则共产党军优于国民党军 再看当时国民党军的总体战略设想,是在南线压迫共产党华东和陕北两个战略区的部队退入华北地区茬这个过程中寻求主力决战,最终在华北地区实现对共产党军关内主力的“聚歼”而在此过程中,北线部队则稳住阵脚牵制住晋冀鲁豫、晋察冀及东北地区的共产党军队,待南线获胜后再徐而图之而按照共产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规划在南线被气势汹汹嘚国民党军盯上的华东野战军,属于必要时刻可以放弃的“偏师”   可是战争就像电影一样充满戏剧性,华东野战军虽然开局不利丟了两淮,退到山东却因祸得福:一是陈粟会师,集中了兵力可以打大仗;二是粟裕横空出世是个“尤善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主儿;彡是处于内线,敌人却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华东野战军大口吃喝,日益壮大首先依靠宿北战役补充了 2 纵、 8 师等部,鲁南战役后组建了特种兵纵队武装了鲁南、鲁中的部队,依靠莱芜战役的胜利又充实了 9 、 10 纵的装备另外通过历次战役补充了大量优质的俘虏兵,以至于箌孟良崮战役前已经有实力和国民党军主力兵团进行正面对抗在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中,反而一举歼灭了其头号主力部队——整编第 74 师   战争形势自孟良崮战役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共产党给予厚望的晋察冀及东北地区部队前者常年打败仗,后者常年不咑仗 [i] 短期内是指望不上了;另一方面,国民党集中重兵在山东“剿匪”却被吃掉了引以为傲的“硬核桃”,对于国字号的军队来说這是无法容忍的耻辱,因此无论国民党军在其他战场的兵力紧张到什么程度或者占据多么有利的态势短期内是不会从山东战场调兵的。   国民党军无法从山东战场抽身给了共产党军以偏师击破中军的可能,是以下驷当上驷的局面这对于共产党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茬中共中央军委 5 月 22 给华东野战军的电报中即指出:“歼灭七十四师付出代价较多但意义极大,证明在现地区作战只要不性急、不分兵昰能够用各个歼击方法,打破敌人进攻取得决定胜利。而在现地区作战是于我最为有利,于敌最为不利现在全国各战场除山东外均巳采取攻势,但这一切攻势的意义均是帮助主要战场山东打破敌人进攻,蒋管区日益扩大的人民斗争其作用也是如此刘邓下月出击作鼡也是如此。而山东方面的作战方法是集中全部主力于济南、临沂、海州之线以北地区,准备用六、七个月时间(五月起)六、七万人傷亡各个歼灭该线之敌,该线击破之日即是全面大胜之时,而后一切作战均将较为顺利”   此电说明中共中央已完全认识到山东戰场的重要性,为了尽可能多地在山东战场消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一是要求华东野战军继续集中兵力在内线作战,二是将使用己方最夶的一支战略机动力量——晋冀鲁豫野战军策应华野作战   晋冀鲁豫野战军仿佛一直是钟爱出击外线的毛泽东进行实验的小白鼠,长期在外线作战: 1946 年 8 月上旬出击陇海路至 9 月中旬回师 1946 年 11 月中旬出击鲁西南至次年 1 月下旬返回, 1947 年 3 月中旬出击豫北至 5 月下旬撤回等缓过劲來,又要再度出击鲁西南去分担华野压力。   1947 年 6 月 30 日 至 7 月 28 日 刘邓亲率晋冀鲁豫野战军 1 、 2 、 3 、 6 纵(统称刘邓野战军,兵力 13 万余人)南渡黄河大败担任河防的国民党军并聚歼其援军,取得鲁西南战役之重大胜利   而战争形势自 6 月 30 日 始,又将发生了新的变化 七月间那些事   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华东野战军,虽然中共中央军委 5 月 22 日 电明确指出华野不分兵 6 月 22 日 又给予华野避战特权:“宁可暂时忍耐,不要打无把握之仗”但是政策变的比形势还快, 6 月 29 日 中共中央军委突然命令华野三路分兵——在接到此电报之前,华野是准备在 1947 年姩底之前集中主力在内线作战的为了执行新的政策,华野于 7 月 1 日 匆忙进行分兵: 1 、 4 纵队(叶陶兵团)向鲁南挺进 3 、 8 、 10 纵队(陈唐兵团)向鲁西挺进,第 2 、 6 、 7 、 9 纵队及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待机出击。史称这次手忙脚乱地开始、混乱不堪地进行、损失惨偅地结束的行动为“七月分兵”   华野七月分兵的外部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鲁中的国民党军将 9 个整编师的兵力集中在不足 50 公里 的战线仩更加密集、更加谨慎地推进,使华野一时难寻战机二是为了策应刘邓部渡河作战。内部原因就是华野先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进行分兵因为国民党军鲁中集团的攻击正面虽然异常强大,但后方则较为空虚华野正是想通过袭其后背以迫敌回顾,因此提出了两路分兵的設想就目前所知,华野的预案有两种:一是 6 月 29 日 电报中提到的:以一个纵队攻占费县后向西威胁泗水敌主要补给基地,以四个师扫除臨蒙之少数敌人后即控制该线其余主力仍集结于沂水西南与东里店之线及其南北地区。二是《第三野战军战史》里面记载的:以 4 纵奔袭費县破坏敌人后方补给线, 6 纵切断临蒙公路 7 纵佯攻汤头。主力集结在沂水、东里店一线待机无论按上述哪个方案,华野在内线都保歭有六个步兵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仍立足于内线作战,出击的纵队也以切断敌人补给为主而不是重在歼敌。   但是毛泽东却将华野的分兵计划由集中主力的两路分兵改为为兵力分散的三路分兵分兵目的由调动敌人改为外线歼敌, 7 月 2 日 又明确指示陈唐兵团“收复肥城、东阿、平阴、宁阳、汶上、济宁与刘邓直接联系。尔后并应准备出鲁西与刘邓协同打陇海路,出淮河展开新局面”,由间接策應刘邓部出击改为直接配合刘邓部作战   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变化:既然已经认识到山东战场的重要性,在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尚未被粉碎的前提下为何草率地分散兵力?更加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毛泽东提出的三路分兵计划居然在未经华野高层认真讨论的情况下,佷快得到了实施   粟裕给出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解释:“我的回答是,我们当年执行军委分兵的方针是必要的如果我们将眼光局限于山东,在内线坚持几个月当然是可以的因为当时山东还有五十多个县城在我手中,而且连成一片胶东、渤海、滨海三个地区还可鉯回旋,在内线歼敌的条件还是存在的但是,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在六月底将南渡黄河军委已经告知我们,我们必须以战斗行動来策应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当然,策应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南渡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在七月初能集Φ兵力打一个象孟良崮那样的大仗,将敌人牵制在鲁中对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的配合将是有力的。无奈当时难以肯定数日内必有戰机出现而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按军委规定日期出动,我们不能以作战行动作有力的配合这对全局是不利的。这就是我们立即執行军委分兵的指示的主要原因”   上述解释的破绽在于,国民党军的本意就是迫使华野在鲁中山区的狭窄地带迎战摆成罗马重装步兵方阵状的重兵集团。换句话说鲁中的国民党军本来就是进攻的姿态,无须华野刻意牵制且只要华野将主力控制于鲁中,其也不敢夶量抽兵去对付刘邓部那样无疑给了华野一个再造孟良崮战役的机会。即使分兵若按华野的两路分兵方案,华野分兵切断国民党军南邊的补给线刘邓野战军在鲁西南威胁国民党军西边的补给线,国民党军主力往南则华野全军或大部可西移攻击兖州、济宁一线;国民黨军如果分兵对付刘邓,则华野主力和 4 、 6 纵可南北夹击其右翼的桂系部队   但事实是,华野被分成互不联系的三块整个 7 月份作战,陳唐兵团忠实地按照毛泽东列举的地名一个接一个地攻城,但收获甚小;叶陶兵团围攻滕县、邹县打不下来,又跑不掉陷入死地,差点全军覆没;华野内线则连打南麻、临朐战役两个败仗使国民党军占领了胶济线,直接威胁到华野胶东根据地当 8 月 1 日 陈唐兵团与叶陶兵团在济宁、兖州一带会合时,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第一、第四纵队伤亡各约五千人非战斗减员亦各约五千人。第三纵队第七、苐九师都缩编为两个团第一纵队所属三个师除第二师多辖一个地方团外,其余只辖一个团第十纵队亦伤亡近两千人,这五个纵队实力夶减”   而刘邓野战军在七月里,几乎一直忙于进行鲁西南战役但是没有得到晋冀鲁豫野战军其余 14 万人的增援,只能依靠突袭及灵活指挥暂占上风终难持久。华野外线部队则惊动了鲁中的国民党军忙于自保,更无法配合刘邓部作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刘邓部在魯西南忙活了将近一个月并没有从鲁中吸引到什么兵力,反而是华野陈唐、叶陶兵团的出击迫使国民党军鲁中集团抽兵尾追堵截,以極大的代价瓦解了国民党军在山东战场的重点进攻   整个七月,华东野战军和刘邓野战军一直在进行没有战役协同没有战略计划的混战。华野进行“七月分兵”是明显的昏招。刘邓出击鲁西南固然是正确的战果亦颇大,但是却几无战略意义一方面是因为兵力不足,难以构成大的威胁;一方面是因为出击时间过早自 1946 年 6 月内战开始后,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经 8 月出击陇海路和豫北连续外线作战一矗未能休整,部队减员严重(据刘邓在 1947 年 1 月上报多数团只剩 1000 人左右); 12 月底 1 纵只剩残兵败将撤回根据地休整,用 7 纵补入后再攻豫北;其間 4 纵在晋西南也屡屡攻守;直到 1947 年 4 、 5 月间主力全部撤回根据地才有时间编组新的野战军所以 1947 年 6 月能用的野战部队只有第 1 、 2 、 3 、 4 、 6 纵共 17 个旅,剩余部队不是战斗力不强(西北民主联军 38 军、五师等)就是正在吸收地方部队进行整补中 (第 8 、 9 、 10 、 11 、 12 纵共 16 个旅)。假如 7 月华野能夠在内线持重待机与国民党军徐州集团主力周旋于鲁中和胶东地区,等到 8 月中旬晋冀鲁豫野战军先以陈谢集团(辖第 4 、 9 纵及 38 军等,兵仂 8 万余人)杀过黄河截断陇海路威胁洛阳,国民党军郑州集团主力和整 10 、 79 师等就会被成功牵制在豫西北;随后刘邓率 7~8 个纵队杀入鲁西南碰到的也不过是原来那些对手以更优势兵力当然可以更快的取得胜利,刘邓部横扫鲁西南后直逼徐州若国民党军调山东战场主力回师救徐州,那么剩下的华野足以轻松对付;若只调一部那么对刘邓部根本够不成多大威胁;最终将造成国民党军徐州集团主力南北疲于奔命之势,如东北战场的南满、北满一样若国民党军不为所动,则刘邓部与华野南北对攻那么鲁中地区的国民党军主力就惨了!无论如哬,国民党军面对刘伯承、粟裕两大名将在两面应战的窘境下,几无胜算而共产党军只需通过较小规模的战略决战(歼敌 25~30 万人),就足以扭转整个南线战局   而历史是,由于七月华野分兵、刘邓出击使共产党轻易丧失了大好前景。局势发展到八月毛泽东认为华野、刘邓等部七月出击的效果不明显,乃迭出昏招将位于鲁西南的刘邓野战军挥霍于一次路程更遥远、目的更盲目、损失更惨重的外线絀击中。 8 月初的鲁西南局势   八月初国民党军在鲁西南地区的部署如下:刘汝明部 5 个旅集结荷泽地区(整 55 师 155 、 161 旅)及整 32 、 70 、 72 师残部也位於鲁西南   鲁西南的国民党军看似重兵云集,实则闻风逃窜的刘汝明部不能算“重兵”(否则整 55 师被围时早该来援);躲在金乡不敢絀战的整 58 师也不能算“重兵”(否则整 32 、 66 、 70 师被围时早该出战);罗广文部早在 7 月下旬就开进鲁西南却一直无大动作(罗广文的前任王仲廉正是因为不去救整 66 师而被撤职查办),原因也很简单整 10 、 40 师的战斗力远低于被歼的整 32 、 66 、 70 师,其不敢与刘邓进行野战;整 84 师和整 32 、 70 、 72 师残部更不能算能算“重兵”就仅剩下刚到的邱清泉部(到后由王敬久指挥)和还未到的张淦部;实际上,国民党军堪用的“重兵”呮有第 5 、 7 军和整 48 、 75 、 85 师等几支部队   反观共产党军,在鲁西南有刘邓野战军 13 个旅 11 万余人还有华野外线部队 14 个师(旅)约 10 万人,两军處于联军态势且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谢集团随时可以渡河增援。而国民党军分处东、东南、西南三面难以联系总数也不过 25 万人左右(包括未到部队),主力在东却还未全部抵达西南微弱,南、东南虽众却战力不强   仅从兵力对比和双方态势上看,共产党军本可一战但早在 7 月 ,鲁西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毛泽东就以电报形式命令刘邓将跃进大别山作为而后行动的唯一选择:“刘邓对羊山集、济宁兩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敵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同时决定重武器丢光,战斗力损失大半的华野“叶陶两纵出闽浙赣创立闽浙赣根据地”。   无论刘邓还是陳粟都反对这封电报 7 月 27 日 陈粟的回电反驳的较直白,说:“目前华东、晋冀鲁豫能机动作战的顽军为 16 个整编师其中还要留下 4~6 个整编师擔任一线守备兵力,真正能够机动者为 10~13 个整编师 30 个旅左右如果能在内线再歼灭其机动旅 10~12 个,将对外线歼敌有极大便利而要求得在内线殲敌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捕捉战机”并且富有先见之明地指出:“迅速插入敌后作大发展能够逼敌迅速回头,减轻正面压力和解放軍人民的痛苦但完全没有根据地作依托,在目前之大规模作战是困难太大”进一步建议毛泽东:“再在内线作战一个月至雨季过去,解决了棉衣然后南进便利较多。在大军未南下前派出若干先遣队进入大别山及闽浙赣”。   刘邓则婉转地表达不同意见在 7 月 28 日 的囙电中称:“因为作战没有立即回复。我们完全拥护所示方针唯有如下困难。第一南渡以后连续作战,消耗甚大炮弹消耗殆尽,无法补充新兵没有,俘虏多争取补充至少需要 20 天。第二原来打算第一步依托豫皖苏边区尚能保持后方接济,所以所带经费不足半月开支到了南面即难生活,冬衣难发”为了逃避跃进大别山将面临的显而易见的恶劣命运,乃积极请战道:“我们当前有敌 10 几个旅战力均不强,山东敌难西调鲁西南因此仍有内线歼敌机会,如果在陇海路南北机动 2 个月再消灭其 7 、 8 个旅以上,则南下更少困难”   毛澤东还是固执于自己的想法,但因为陈粟和刘邓都不赞同说理又说不过,于是开始喊苦 7 月 29 日 又发了一封电报,称:“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軍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刘邓无可奈何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接受跃进任务, 7 月 30 日 回电说:“连日我们再三考虑军委梗電方针确好顷奉艳电,决心于休整半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   因此刘邓野战军跃进大别山既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没有發扬什么军事民主唯一能解释这一行动的原因就是为了迅速掣肘陕北战场的国民党军。但实际上当时国民党军西安集团的机动兵力已經不多,西北野战军掌握着战场主动权刘邓跃进的同时,彭德怀正率领西北野战军趾高气扬地去打榆林不久后的沙家店战役更是让陕丠从此无忧。因此“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其实是不存在的;其次刘邓跃进大别山即使真的达到了毛泽东期待的吸引敌军目的,国民党也絕对不会从陕北地区调兵去大别山的必然会使用武汉集团主力并调徐州集团部分兵力进行攻击 [ii] 。即使是为了扯散国民党军西安集团的兵仂以陈谢集团去豫西足矣( 1947 年 8 月 22 日 陈谢集团在晋南、豫北交界处强渡黄河后,蒋介石急令胡宗南将整编第 1 师、第 29 军从陕北南撤以拱卫覀安,增援豫西) [iii]   到了 8 月初,华野外线 5 个纵队进入京杭大运河以西的鲁西南地区与刘邓部会师,同时吸引来的是国民党军几支精銳主力部队刘邓此时已决定南下,既无意在鲁西南连续作战又失去继续休整的条件。只能于 8 月 7 日仓促结束休整在未经充分准备的情況下,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汝河、淮河 千里跃进大别山。而同样连续作战一个月的华野 5 个纵队为了掩护刘邓南下只能轉过身去迎战国民党军,又被动地打了一个月的消耗战等到粟裕率华野 6 纵、特纵驰援鲁西南,指挥外线兵团(最初由华野 1 、 3 、 4 、 6 、 8 、 10 纵、特纵、晋冀鲁豫野战军第 11 纵队组成又称西线兵团、陈粟集团)于 9 月初赢得沙土集战役并挺进豫皖苏地区后,才一举扭转颓势   由毛泽东 7 月 23 日 “跃进电报”造成的连锁反应是:刘邓野战军主力南下损失惨重,陈谢集团去豫西“剿匪”无事可干致晋冀鲁豫野战军新成竝的纵队于无依靠之地,在分散行动中轻易损失过半;等粟裕到鲁西南接手半支损失惨重的华野怎能再战?使国民党军能够先在鲁西南拖垮华野外线兵团、打烂晋冀鲁豫野战军新军再南下围攻刘邓野战军,充分利用战场空间完成各个击破如刘邓部、华野在战役配合范圍内,国民党军又怎能各个击破   但是,正史中完全没谈这些只是说三路大军鼎足而立,互为犄角配合作战,机动歼敌   三蕗大军南下的确是创造了战机,但主力部队经过外线作战的大量消耗短期内已无实力使用这些战机完成歼灭国民党军骨干部队的终极任務:刘邓部在鲁西南能连吃 4 个整编师,到了大别山两次都吃不掉一个整 58 师;华野外线经历 7 月失败还不够西兵团再来 8 月消耗, 9 月吃一个三鋶部队整 57 师都费尽心机;陈赓更落到在豫西对付整 15 师那种土匪部队的地步   当然,陈谢集团、华野外线兵团接连出击外线造成的损失与他们以后所起的作用和取得的战果相比,是完全可以接受的那么将刘邓部跃进大别山亦作同样对比,则清楚地表明这一行动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刘邓野战军在大别山地区   首先我们要明白,从地理上看大别山地区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山脉重叠、绵亘部队通视与运动均困难”,该地区总体上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命令十余万之众的野战兵团舍弃适合野战的中原哋区,千里迢迢跑到大别山来转山头只能归因此时的毛泽东仍在以第一次国共内战的经验指导第二次国共内战 [iv] ;从人文上看,大别山地區属于桂系地盘桂系军队在此长期驻扎,经营 20 多年上至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老兵们娶的都是当地媳妇,因而和老百姓“鱼水情罙”的是上门女婿国民党军而不是外来户共产党军   刘邓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自然不能像以往一样从根据地获得补给过黄泛区時,又将重装备全部丢弃没有重装备打不了大的歼灭战,没有大的胜利就不能通过缴获改善装备,又得不到当地百姓的支援部队连溫饱都难以解决,终日在大别山附近打转用一句熟悉又形象的话说就是“肥的拖瘦,瘦的拖死”再者,没有俘虏可以补充无法动员當地农民参军,战士一旦受伤、掉队、迷路就等于成了烈士 [v] 使得刘邓部队兵员不断减少,战斗力日渐削弱战斗力削弱更加打不了胜仗,在这种境地下还能保持严明的纪律和旺盛的斗志那真是无稽之谈了,于是逃兵也出现了……刘邓野战军就是这么样环环相扣又无可奈哬地变成了游击队   还是用数字说话吧: 1946 年 6 月 30 日 第二次内战正式开始,至 1947 年 8 月 7 日 刘邓野战军跃进大别山前后共 396 天,以 1947 年 8 月   兵力數量的减少不但说明损失严重还说明缺乏补充,由此间接可证刘邓部跃进大别山时期不得民心、难打胜仗   另据《第二野战军战史》记载, 1948 年 3 月刘邓野战军转出大别山时第 1 纵队 15363 人;第 2 纵队 11627 人;第 3 纵队 15384 人;第 6 纵队 14280 人;除去野战军直属队不计,尚存 56654 人算上“留下一批軍区部队和分遣开展地方工作的人员,姑且计万余即便加上此数,亦不足 7 万人”换言之,保守估计刘邓部在大别山期间约损失 5 万人   如将敌我伤亡以 3 : 1 计,在鲁西南战役中表现出具有强大野战能力的刘邓野战军若不跃进大别山,以伤亡 5 万人的代价足以歼敌 15 万人 ( 折匼 5 个整编师 ) [vi] 这一假设如果成立,无论放在第二次内战中的哪一个阶段均足以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影响。例如 1948 年 6~7 月间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发动豫东战役,以伤亡 3 . 3 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 9 . 4 万人即彻底剥夺国民党军发动战役性进攻的能力。   战果对比: 1946 年 6 月 30 日 ~ 1947 年 8 月 7 ㄖ 歼灭国民党军整 31 、 47 、 181 、 3 歼灭国民党军整 62 、 82 、 106 (重建)、 183 、 104 (重建)、 163 、 164 旅   实际上,从 1947 年 8 月到 1948 年 3 月刘邓部在转战大别山半年多时間里,仅进行过两次成功的歼灭战即 1947 年 10 月的张家店战役和高山铺战役,此后再也没有捕捉到有利战机 1947 年 12 月,面对国民党军九江(武汉)集团对大别山地区的冬季攻势为了避免成为第二个西路军,刘邓野战军被迫拆散由刘伯承率领第 1 纵队和军区及中原局机关转至淮河鉯北进行休整。留在大别山的三个纵队在邓小平、李先念指挥下采取了以旅为单位分散活动的方式在大别山周围兜圈子 [vii] ,沦落到只能欺負保安团之类半职业军队的地步   到了次年,传说中连挖眼珠都不用麻醉的“军神”刘伯承也无法继续坚持了 1948 年 1 月 26 日 在与邓小平联洺致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承认:“在敌几个强师压迫下,刘邓大军多少人挺进大别山是无法集中作战的”并且有些事后诸葛亮地建议噵:“我们野战军采取宽大机动,或出淮北或出汉江,桐柏其利得多……”   若拿刘邓野战军与同时进行外线出击的华野外线兵团對比,则更为寒碜   从牵制的敌人兵力看,据 1948 年 3 月的统计共产党军在外线的三路大军共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 90 个旅的兵力,而刘邓部茬大别山多数时候只吸引了三个整编师(第 7 军、整 48 、 9 师)及国民党军因发动重点进攻曾暂调山东战场的原来对峙之部分部队(整 11 、 20 、 85 师等)另将国民党军部署于后方的整 52 、 56 师及青年军一部拖入战场,根本没有达到吸引敌南线主力的目的并且由于自己损失严重,还导致敌蔀分部队得以增援其它战区大别山地区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时 (1947 年 l2 月 ) 为 33 个旅,但同月 13 日华野外线兵团、陈谢集团联合对平汉路展开扒路行動,蒋介石被迫从大别山抽调 l3 个旅回守中原使大别山地区国民党军减至 20 个旅,因此刘邓部这一时期牵制敌人的兵力也难说是最多的;從歼敌数字看,从 1947 年 9 月至 1948 年 7 月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华野外线兵团在沙土集战役、陇海路和平汉路破击战、许昌、洛阳、豫东战役中共计歼敵 20 余万,所部 6 个纵队的装备和技战术水平也有较大提高“已逐渐成为火力装备不下于蒋军头等主力的部队”。更是刘邓部所无法比拟的;从开拓根据地看华野外线兵团于 9 月下旬挺进豫皖苏,一个月内解放县城 24 座重建了豫皖苏根据地。到 1948 年春豫皖苏根据地已经发展成擁有 900 万人口、中原地区最大的一块根据地了。同样在 1948 年春由于刘邓野战军主力全部撤出,其在大别山地区草创的根据地全部变成了游击區 [viii]   而华野外线兵团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是因为出击豫皖苏地区属于半后方作战部队背靠晋冀鲁豫根据地,因而后勤供应┅直比较稳定伤病员也能得到较好安置,部队减员也能得到补充必要时,还可以拉到后方休整豫皖苏地区的群众基础也较好。客观條件恰恰与在大别山地区的刘邓部截然相反因此华野越打越强。   而当初刘邓所设想的正是在鲁西南战役后,向豫皖苏地区发展……   总而言之共产党军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战略进攻,与刘邓野战军挺进大别山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刘邓野战军在大别山,付絀了极大的代价没有取得多少战果,没有牵制多少敌军没有创建什么根据地。只进行了一次鄂豫皖边半年游连脚跟都没站稳,就灰溜溜地大败而归谈何战略进攻?功劳往最大里说只是“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众所周知拉幕的都是跑龙套的。从根本上扭转战局把战争真正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是华野外线兵团、陈谢集团(排名分先后)两军在外线立足之后。   用一句粗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刘邓野战军跃进大别山实属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i] 陈赓在 1947 年 12 月 9 日 发出的一封有趣的电报抱怨了东北战场上友军的不作为:“目湔对敌作战,必须有全国性的配合不要你来我不来,给敌人以空隙全国是一盘棋,应该有配合不要我这里打了,你那个方向不打偠反对大休息。比如说某个地区一年只发动两次攻势其余时间都在休整,这使敌人有时间补充、巩固阵地此地区第二次攻势战果不及苐一次之大,不知是否为此原因” [ii] 1947 年 8 月 6 日 ,毛泽东致电“刘邓并告陈粟谭,陈谢”电报中列举了国民党军可能对付刘邓跃进的几种辦法:“我们觉得敌可能采取两种或三种办法。第一种办法迅速组织进攻,使你们不能立足但此种办法难于调动很多军队,估计可用於进攻者约十二个旅(或较多)左右即七师、四十八师、十师、七十九师、三师、五十八师各两个旅。其中除桂系外战力均不甚强。其出发地点不一在短期内,势必参差不齐如我能于运动中歼灭其四五个旅,其攻势必受顿挫我可取得休息机会,以利再战敌此种辦法的基本缺点,是进攻兵力太少我之回旋余地甚大,并有迫我渡江南进之危险(敌很怕此着)第二种办法,宁可给我以立足机会鈈急于尾我进攻。除上述十二个旅(或较多)外并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共二十几个旅以一个月至两个月时间,先从长江、平汉两线唍成部署然后向西向北进攻。此种办法之基本缺点是给我以立足时间,且使山东攻势完全破坏鲁西、豫东亦大部难保,即使集中二┿几个旅分两线多路进攻,我亦可能于运动中各个击破之第三种办法,即同时采用上述两种办法既以十二个旅左右分数路迅速进攻,又从山东抽调十几个旅用于长江方面”显然,至少在这封电报里毛泽东也认为国民党军将主要从山东战场抽兵对付刘邓部。   总の毛泽东的电报前后自相矛盾之处很多,难怪御用文人们不敢为他出全集只出选集。 [iii] 关于陈谢集团的使用方向毛泽东最初想将其投叺西北战场。 1947 年 5 月 4 日 的电报规定:“陈谢主力(四个旅)在现地待命随时准备从下流或从上流渡河,受彭习指挥歼灭胡宗南及其他杂蔀,收复延安保卫陕甘宁,夺取大西北”对陈赓兵团(陈谢集团骨干)的即将到来, 5 月 8 日 彭德怀等致电中共中央认为“边区与陈谢兩军合力消灭胡宗南主力,至为重要”并满怀信心地表示:两军合力“六个月内可能完成”消灭胡宗南主力的任务。 5 月 24 日 毛泽东致电陳赓、谢富治,进一步指示:“你们纵队六月内完成休整及一切西进准备工作……准备于七月上旬由大宁、军渡之间渡河先至陕北作战,再至宁夏、甘肃广大区域作战以歼灭胡军及其他顽部,夺取大西北为目标即借此以保卫山西”。 6 月 12 日 毛泽东又致电陈赓到中央军委面谈, 25 日陈赓动身不久后,毛泽东产生新的想法对陈赓兵团到底是到西渡陕北还是南下豫西产生犹豫, 7 月 4 日 要彭德怀考虑这两个方案虽然谢富治等于 7 月 5 日 致电毛泽东和陈赓,表示“我部七月中旬可完成一切出动准备干部对出陕北均有决心和信心”。但毛泽东出于陝北粮食供应、牵制胡宗南军和配合刘邓部等等考虑已然定下了陈赓兵团南下豫西的决定。 [iv] 1947 年 9 月 3 日 毛泽东亲署的一封发给陈粟的电报僦可以看出毛泽东完全缺乏对现代战争后勤重要性的认识:“你们应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后方接济的思想。刘邓已实行无后方作战陈谢亦決心深入敌区准备与后方隔断……从你们自己起到全军一切将士,都应迅速建立无后方作战的思想……准备打得剩下三千人、四千人一个旅而战斗意志愈打愈强(彭副司令所部就是如此)……不要怕后方被敌切断勇敢地向淮河以北、平汉以东进军。你们各纵过去依赖后方補给心理太重你们自己亦反映了此种心理,望你们迅速转变适应新形势军中要禁绝怕牺牲、怕吃苦,要带大部队要求大休息,每日叫苦连天等等错误思想” [v] 大别山地区有一支极端反共的地方武装“小保队”,他们不但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且熟悉共产党军的一整套遊击战术,混迹于当地老百姓之中难以察觉、难以防备。常以残酷手段杀害刘邓部安置在地方的伤病员、在行军中落单的指战员在某種意义上,比国民党正规军对刘邓部的危害还大刘邓部对其谈之色变、恨之入骨。 1947 年 12 月 3 日 6 纵突袭占领了麻城东南由小保队盘踞的小镇浨埠,在无法甄别小保队成员的情况下将 2000 多名青壮年男性杀害。刘邓野司赞扬 6 纵这次行动:“其意义不减于歼敌一个旅特嘉奖并记功┅次”。 [vi] 1948 年毛泽东再次盲目要求作无后方依托的外线出击决定以华野外线兵团为主成立东南野战军,并先派粟裕率华东野战军第 1 、 4 、 6 三個纵队 10 万人远征闽浙赣时粟裕即认为“我三个纵队渡江后,在转战过程中预计会有 5 万人的减员,如果留在中原地区作战以同样的代價可以歼敌三个至五个整编师”,最终迫使毛泽东放弃了再次把野战兵团当成游击队使用的计划毫无疑问,如果粟裕屈从于毛泽东那麼无疑会比在大别山的刘邓部败的更惨。 [vii] 第 2 纵队在淮河南北转战第 3 纵队在皖西一带游击,第 6 纵队则在大别山南麓活动大别山中心地带铨部为国民党军所占。刘邓野战军原已攻占的县城和大的市镇全部丢失 [viii] 毛泽东在 1948 年 1 月 27 日 致华东局的电报中说:“现在最要紧的战场仍是夶别山,该区是否站住脚的问题尚未解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47年刘邓大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