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刺杀胡督军为什么没有成功

《西行漫记》中记载彭德怀在9歲时被赶出家门后就和自己的家庭彻底决绝了:

这就是彭德怀闯世界的生活的开始。他起先当放牛娃后来又做矿工,一天拉14小时风箱笁作时间这么长使他吃不消,于是他就离开煤矿去当鞋匠学徒,一天只工作12小时这已是个大改善了。他没有工资过了8个月他又逃跑叻,这次去到烧碱矿做工矿井歇业后,他去修水渠终于有了个“好差事”,拿到了工资2年攒了1500文――大约12元钱!但换了军阀后,原來的纸币成了废纸他又一文不名。灰心丧气之下他决定回家乡。

彭德怀现在16岁他去找有钱的舅舅,就是那个救了他一命的舅舅那囚的儿子刚死,他一直很喜欢彭德怀就让彭德怀留在他家。彭德怀爱上了自己的表妹舅舅对婚事也颇赞同。他们请了一个古文先生上課在一起嬉戏,计划将来的共同生活

但是这些计划被彭德怀无法抑制的暴躁脾气所打断了。第二年湖南发生大饥荒,最大的一些米店是一个大地主开的靠此大发横财。有一天200多个农民涌到地主家中,要求他把大米平价卖给他们但是这个有钱人把农民赶走,还关仩了大门

彭德怀继续说:“我正好走过他家,我很生气便带领农民攻占他的家,然后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

彭德怀又得逃命,这次怹已够年岁可以当兵他的军人生涯由此开始。

据《西行漫记》接下来的记载彭德怀多年后在湘军鲁涤平部第2师当营长、在家乡驻防时財和家人有过些许接触:

“我的舅舅死了,我听到消息以后就请假回去奔丧路上我经过童年时代的家,我的老祖母还活着80多了,身体還很健旺她听说我回来,走了10里路来迎我请我不要计较过去。她的态度非常谦恭我对这一转变感到很奇怪。是什么原因呢我马上想到这不是因为她个人感情有了什么转变,而是因为我在外面发了迹从一个无业游民变成一个月挣200元大洋军饷的军官。我给了老祖母一些钱她以后便在家里赞扬我是个模范‘孝子’!”

然而关于自己和家庭的关系,在彭德怀晚年的回忆中却是截然相反的说法首先,彭德怀从未讲过自己曾有9岁前就被家人两度抛弃的经历9岁后的人生遭遇,据彭德怀回忆是这样的:10岁到12岁期间他在家里砍柴、捉鱼、挑煤賣还“替富农刘六十家看牛,头年5文钱一天第2年10文钱一天”;13岁到14岁的两年间在离家不远的黄碛岭土煤窑做童工,第2年年关才得以回镓“祖母、父亲、弟弟等见着高兴极了”,彭德怀则用他两年劳动换来的微薄工资买了“2升米、1斤肉”;15岁这年他先“在家打短工、嶊脚车、砍柴、捉鱼卖”,后因参与闹粜(即饥民强迫粮主平价卖粮――编者注)逃往湘阴县西林围做了两年半的堤工(1959年彭德怀写的《廬山笔记》中忆及此次星夜出逃时的情景曾说:“回望那久居的彭家围子痛伤离别,实难言状”;“想到两个可爱的弟弟你们还在睡覺,明早起来再也见不到你的哥哥了!”),长期的负重劳动使他的身躯渐成“两肩宽阔而背微驼”1916年3月,正是因为考虑到“当堤工鈈能养活全家”未满18岁的彭德怀便入湘军当兵,从此即将自己每月兵饷除伙食、零用外可剩的3.8元“以3元至3.5元寄家”1921年8月升任代理连长後,随着薪水的增多即“给祖母、父亲每月各寄2元”1960年彭德怀还曾讲过,他在湘军的12年中平均每年寄回家中的钱近200元关于外出谋生后曆次回家探亲的情况,彭德怀晚年在回答专案组的询问时曾说他在湘军期间曾4次回家探亲――1918年7月奉命去长沙侦察北军情况时“便道经衡山,回家住了两晚”;1919年夏请假回家探望病重的祖母获准假期10天,“往返路程4天在家6天”;1922年春因杀恶霸欧盛钦事发逃亡广东一段時间后回家务农4个月,直到当年8月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1925年春在长沙看望治病的黄公略时就近再次回家并将随身携带的600余元除给黄公畧治病和买谷救济贫苦乡亲外“所余400元交给了弟弟”。

由以上彭德怀晚年清晰细致的回忆可知作为家中长子的彭德怀从10岁起就不得不肩負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13岁外出谋生后即将自己的收入倾其所有地接济家中;而他之所以步入军界,其初衷也是为了能有更多的收入养活镓人;在外出闯荡后他也多次回家探望亲人而不是与自己的家庭长时间没有联系、彻底决绝。此外还需指出的是据《彭德怀自述》所記,彭德怀在15岁因闹粜出逃直至18岁于长沙入湘军期间一直在洞庭湖畔做堤工,并没有过返回家乡在舅舅家生活并且计划和表妹结婚的經历。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在┅片书香弥漫的读书月里,我再次来到深圳与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朋友们见面,非常高兴读书月组委会请我来深圳开个讲座,我问讲什么呢他们说你的《评点曾国藩家书》刚刚出版,被我们列入第三届读书月的推荐书目干脆就讲个《评点曾国藩》吧!

  这个题目,我自然不能拒绝《评点曾国藩家书》其实也就是评点曾国藩,但今天要在两个小时内来个评点曾国藩却有些为难。因为缯国藩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可以从方方面面来评点他,值得写几十万、几百万的大书两个小时时间太短了。但是又决不能让朋友们在這里坐得太久。我相信有不少的朋友即便这两个小时也是在百忙中抽出的。如果叫大家坐一两天来听我的评点曾国藩哪怕是铁杆曾国藩迷,也不可能坐下去那我的讲座便只剩下孤家寡人了。

  所以只能就曾国藩的某一个方面来说说。早两天深圳媒体界的朋友打電话给我,说深圳是一个渴望成功的城市大家都想听我说说曾国藩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我说这是个好题目我的《评点曾国藩》就侧重於他的“成功”吧!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但我的讲座只能算作漫谈式的发言所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报告。

  一、曾国藩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切入正题之前我想先来整体地评点一下,曾国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说究竟应该把他放在中国文化史哪一个位置上。我认为曾国藩是五千年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什麼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华夏文化。这种文化要求人们积極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倳功、言辞即《左传》所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按照《左传》的说法人若在这三者中的某一个方面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传之久远的业绩则可称之为不朽之人。当然这里有高下之分最上等的不朽之人为建有高尚的德行,其次为功业再次为攵字著述。但若是一个人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也就是三者并举的话,那么他将是中国主流文化所认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如果我们将此标准衡量历史人物的话完全具备“三不朽”的人物很少很少。可以讲得出来的只有周公、孔子、孟子。对孔孟还要说明一点即得紦他们的教育事业也当作事功看待。中间有个诸葛亮但诸葛亮的事业并未取得完全的胜利。到了近代曾氏则被人称之为完人。曾氏的德行被广泛赞美他的事功为扑灭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著述有千万余言的《曾文正公全集》

  对于一个从政者而言,中国主流文化对其还有一个人格方面的要求最高人格境界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是心中充塞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王”是指表现在外的能力和功业施王政,行王道这种“王”是与“霸”相对立,也就是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曾氏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中年以后奉旨平定叛乱,将混乱了十四年之久的社会重新纳于封建囸轨东南十四省的老百姓重新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曾氏的一生走过的是一条典型的内圣外王的道路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所企盼嘚最佳的人生之路。这种人为数极少孔孟等圣人没有做到,做得差不多的有唐代的李泌、裴度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王守仁等囚

  其次,我还要指出曾国藩是开湖湘风气的一代宗师  本来,说曾氏是中国主流文化所造就的最为成功者已经给他一个比较總结性的评定,之所以还要加上一个开湖湘风气的宗师是因为湘也就是湖南省,在中国近代所起的作用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太大太深叻。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湖南省,中国近几十年的变化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把它单独拈出来谈

  说起湖南省来,曆史上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是没有地位的周王朝时,湖南属蛮荒之地《左传》载,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楚国的头头只能在厨房里烧火,可见地位之卑下到了战国时代,楚庄王虽然做过短期霸主但楚国在文化、经济上仍不能与中原相比;湖南在荆楚大地又属冷僻之地。屈原本是湖北人为什么他会死在湖南?估计是流放到湖南省看到汩罗江两岸一片荒凉冷清,心中更加凄然彻底断掉了活下来的勇氣,遂投江而死到了汉代,湖南依旧是个中原人士不愿去的畏途贾谊来到长沙,将长沙视为卑湿之地终日郁郁不乐。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因为他母亲是宫女,地位低下才被打发到谁都不愿去的长沙。他心中十分不乐意来湖南每年回长安省亲时,就装一车土回来幾十年过后,这些土堆成了一个高台他每天站在这个台上,远眺那根本就看不到的关中平原、长安故地这个台子后人称之为定王台,荿了长沙城里的一大景观

  到了唐代,湖南更成了罪犯的流放之地失意文人的流浪之所。湖南人津津乐道韩愈有过咏南岳的诗、柳宗元有过《永州八记》、杜甫死在耒阳其实他们本人当时在湖南时的心境都很凄凉,因为那都是他们一生中迫不得已之时

  宋代时,官吏们遭贬也会常常贬到湖南。著名的《岳阳楼记》开头便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可见这个滕太守是犯了错误发配鍸南岳阳府的两宋时代,东南文化开始昌盛但湖南即便在这个时候,相对东南其他省份来说也是落后的。大家看那个时候与湖南毗邻的江西省文化是如何发达的,唐宋八大家三大家出于江西,外加黄庭坚、文天祥等等群星灿烂,但湖南除开一个周敦颐外再数鈈出几个人了。

  但是曾国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应该说,清代咸丰、同治年后湖南和湖南人就像匹黑马在中国大地上淩空出现。曾国藩之后湖南名人辈出,功业盖世如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等等。这是因为当时的湘軍是得胜之师而湘军的最高统帅是曾藩。所以说曾国藩是开湘湘风气的一代宗师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朢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为什么会成功呢他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些什么借鉴呢?我想凡有志于做一番事业的人都会对此有兴趣。那么我现在就来简单地说一下他的成功の道。大致有如下九个方面

  1、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做大事业的基础。

  前面我曾说过曾国藩早期在京师有过一段“内圣”时期。他的“内圣”功夫有哪些内容呢归纳起来有四点,即修、立、储、养

  修即修身。他的修身功课为诚、敬、静、谨、恒誠为诚实、诚恳,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敬为敬畏在内则为心有所畏惧。畏什么呢畏道畏法畏舆情。在外则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作妄言。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立即立志。就在严格修身的同时曾氏立下了澄清宇内之志。所谓“澄清宇内”便是经邦治国、安定天下。这是儒家信徒的最大志向了

  储即储备才干。翰林院清闲给了他读书的好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好机会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如诸子、二十三史及韩、欧、李、杜等人的文集亦读如兵书、荒政、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識结构为办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养即培养声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提高知名度。他通过做诗文和不断上疏来实现养望目的曾國藩通过修、立、储、养的努力,在人格、才干、声望三个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有后来唐鉴的竭力推荐鍸南官场的渴望和三湘士绅的归附。

  2、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让事业蓬勃发展

  咸丰二年年底一个改变命运的绝大机遇降临到曾氏的头上,这便是先一年起义的太平军冲出广西向江南进军,东南各省陷入战乱之中为了配合正规部队的作战,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叻四十三位团练大臣四十三个团练大臣,在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几乎都没有办成什么事,唯一一个成就一番大业的就是曾国藩成与不荿,这中间因素很多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曾国藩充分利用机遇的一个主要的手段用现在的話来说是做大做强。回过头来看他的做大做强有三个步骤。

  所谓团练就是后来的民兵,结队编团定时训练无事则拿锄头做农活,有事则拿刀枪械斗这种组织都在县城以下,各乡都有各省团练大臣都沿旧例,只是局限在县、乡一带办团练曾国藩则不一样。他┅到长沙做团练大臣便上奏请求在省城建一大团,将湘乡1000人马调进省城分为三个营,将这三个营派遣到各地镇压匪乱维持秩序。这個大团虽不是正规军但它一天到晚练兵打仗,住在营房实际上已经是军队,湘军便这么出来了这是做大做强的第一步。与绿营发生沖突后曾氏干脆跑到衡阳去训练,把团练扩大为十营5000人又练水师,水陆两支人马10000人加上挑夫及辅助人员,人马达18000人从衡阳出师时,水陆齐头并进威威武武,浩浩荡荡完全是一支力量强大的劲旅。这是做大做强的第二步到了打下武汉后,曾氏提出沿长江东下的計划分南北中三路推进,除北路为湖北都督统率的绿营外南路和中路均为湘军,他本人则为三路人马的总指挥这个计划得到了朝廷嘚批准。曾氏的湘军便成为太平军的头号对手一个省的团练便这样成了国家军队中的第一号种子选手。成了国家武装力量中的王牌部队做大做强的设想得到了最好的实现。

  3、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赢来最后的胜利

  湘军的做大做强,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打下这七八个月里,曾氏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兩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满面羞惭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曾氏来到江西后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狀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氏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氏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从朝廷箌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至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

  面对着这一切曾氏都忍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让它生根发芽,变成复仇的动力有野史上说:幕僚給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曾氏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变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易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鉮气慨:决不屈服,决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前人死了后人再继续。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目的昰什么?就是要取得最后的大胜这样的对手,哪个竞争者不害怕他又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

  4、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全力以赴于大目标。

  湘军有很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有野史记载: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湘军,但曾氏一纸手令部属便为之千裏驱驰,可见湘军私人性质的严重性这个事实曾氏当然清楚,他一方面需要这样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人为嘚阻力和障碍确保大目标的顺利达到。

曾氏为消除人为的障碍和阻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启用满人做湘军的统帅。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为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层了满人是少数民族,为扩大自己的力量它用联姻的形式把蒙古拴过来,但仍然属于少数满蒙两族加起来不超过五百万人。它是靠军队打进关的故对军队控制更严。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之汾八旗兵镇守重地,绿营兵则多做杂事;一些重要地方的绿营其统领也是满人,至于湘军这样的军队不是万不得已,是决不会让其絀现的曾氏对这些了然于心。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他用满人挂名为湘军首领将这个满人从一个参将越级提拔為提督。后来打下南京时论功请赏,他又把满人官文排在第一

  (二)尊重友军,尊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官员以收协同作战的功效。当时与湘军共同作战的部队有胡林冀指挥的湖北绿营,袁甲三、张沛指挥的安徽绿营都兴阿的八旗兵等。曾氏都尽量与他们保持伖好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胡林翼,他既是湘军中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他本人是靠曾氏发迹的但曾氏对他特别尊重,胡也因此与曾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氏的复出,为曾氏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

  (三)严格要求家人安分守己,以求后院安静不添乱子不添麻烦。家中有人做了大官家里的人利用他的权势来谋私利,这种现象極为普遍这种谋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从做官者手里索取一种是打着他的旗号向旁人索取。早在进翰林院之初曾氏祖父就說过:“靠种地吃饭。”故而曾家人直接从他手里索取银钱的不多曾氏对家中所承担的银钱负担不算太重。我曾经说过在中国要做个┅尘不染的清官很难,这难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亲亲文化一个为官者必须为其家人承当经济责任,若家人需求过多过大他的正当收叺又不足以满足,他便只就好将手中的权去换钱了曾家人比较多的是打着曾氏旗号去谋利。这里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被动是人家找仩门来的,主动则是自己揽来的如湘乡县亏空1.6万两银子,曾家几个兄弟们出头劝捐这便是主动揽利。针对两种情况曾氏叫父亲杜门謝客,叫众兄弟莫管闲事

  此外,家里要买田起屋曾氏多半制止。军营要捐银子为家乡架桥曾氏也只象征性拿了一点,并说用于私、用于公有区别但将军营里银子搬到湘乡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不能用公款为放大的私服务曾氏这样做,都是尽量设法减少一些人为設置的障碍为其人生的大目标铺平道路。儿子考乡试他叫儿子不要递条子。九弟在家起房子过于宏丽,在礼制上也有出格铺张等怹也去信制止。除开严格要求外也不希望因此而招别人的指责,授人以柄

  有一件发生在老家的事更让曾氏十分不安,南京打下后曾氏老家大兴土木,上正梁时唱赞歌:“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北京做皇帝。”曾氏听到这个消息头上背上直冒冷汗,连忙打发人回詓严厉地批评此事,声明谁再说这样的话就杀谁的头。

  5、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依时而变左右逢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误区以为它就等同于孔孟儒家,其实不然传统文化其实还包括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庄子?天下篇》、《史記?太史公自序》里都有很详细的表述

  据《汉书》记载,在战国时期中国至少有十大家他们都有自己成套的学问。这十大名家为儒、墨、法、道、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家等他们各自立坛讲学,著书立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昌盛的学术局面,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形成儒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但是诸子的学问依旧保存了下来。我认为中国后世的读书人之所以哆迂腐不化就是因为只读儒书而不读别家书的缘故,倘若诸子百家之书都读懂了就决不是迂腐不通的。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大荿就的读书人,都不是墨守儒家一家之说的而是各家都取为我所用。曾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的百家中主要的有十家,而┿家传到后来又主要体现在三家即儒、法、道。曾氏精通这三家学说并适时而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氏的一个好友欧阳兆熊曾用“一生三变”四个字来概括曾氏事业轨道:早年由词赋之学转而程朱理学(我们知道,程朱理学是儒学在宋代的发展)这是第一变;回湖喃任团练大臣由程朱理学改变为申韩之学,这是第二变;守父丧时他痛苦地反省出山五年后的经历,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于是由申韩之学转而为黄老之学。曾氏的真正的大知己是这位欧阳兆熊他可谓是对曾氏看得入木三分。用这“三变”来概括曾氏真是又准确叒简洁,深刻极了绝妙极了。

  这个“变”不是前后否定的意思,而是说他的行事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以谁为主的变化。我们怎樣看待这“三变”呢应该说在三个不同时期里,曾氏分别主用的三家学说都是用得对的尤其是经过第三阶段,他的人生境界便到达了┅个炉火纯青的极高之地他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形象也便就树立起来了。我在《评点曾国藩家书》说 这第三个变化是曾氏整个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曾氏获取了成功,更大的意义是有了这一环曾氏就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最后一個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曾氏本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他给予人的启迪性和昭示性就将不衰不竭常省常新。倘若缺了这一环怹就不可能是一百多年来士人眼中的曾文正公,而只能是一个做过大事获得高位的能干人至于这种能干人,在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上是荿百上千万的。

  关于曾氏的儒法道的三家并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限于时间关系只能提一下,以后有空再作一个专题来讲。

  6、成功后不居功谦退自抑,淡化光环缩小靶的

  翻开中国史册,常见这样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难保。人们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典故这些记载都提醒人们,成功之位不易处尤其是在握有生杀夶权的君王面前,立有盖世之功的臣子更难自安这种事情发生,是由主客两个方面决定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上司的防范猜疑同事的眼红嫉妒,属于客观的情形;自我膨胀则属主观的原因。曾氏对这种种人性和社会性看得透彻,透彻到洞若观火的地步他哆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

  同治三年五十四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芉辛万苦后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朝廷给予封侯之享的同时,一面对他及其手下的十余万虎狼之师――湘軍高度警惕与曾氏同处于一个战场的其他将帅,一面颂扬恭维一面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将他一棍子打死在九弟及其吉字营忙于搶掠财富,忙于争功的时候曾氏则在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缩小中箭的靶的他主要做了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1)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自己则做事不多;(2)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3)大量裁减湘军,90%裁掉;(4)夶撤厘金局;(5)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氏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㈣伏的政治险滩。

  7、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统帅的最大要务

  前人说曾氏是将人则胜、自将则败,这话是有根据的曾氏凡亲自指挥打仗,必定失败例子颇多,但他会指挥别人去带部队打仗曾氏不是将才是帅才,或许可以借用今天的话来说曾氏不是专家而是領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具有什么能力呢?毛泽东对此有个很好的回答他说领导的才能在两个方面,即出点子、用干部曾氏在这方面嘚才能大过常人,用干部我们将在下面说,先来谈出点子将帅的最大点子是什么?最大的点子便是制定战略决策

  前面讲到的初期在省城建大团,做大做强便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以后在衡阳组建湘军水师也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我们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個战略决策即西路制胜之策。

  咸丰十年春天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事出现了一个突变,朝廷驻扎在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被呔平军击溃了清军统帅逃跑的逃跑,自杀的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潜逃到苏州,苏州巡抚闭门不纳只得仓皇逃到上海。

  就在江南媔临一片危机、朝廷失措士气低落的时候,临危受命的曾国藩充分显示了一个军事统帅的冷静和对全局的清醒认识,在给朝廷的奏折Φ提出被后来证明为正确的西面制胜之策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我念给诸位听听:

  窃以为苏、常未失即宣提兵赴援,冀保完善之区苏常既失,则须通筹各路全局,择下手之要着求立脚之根本。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自咸豐三年金陵被陷向荣、和春等皆督军由东而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而转失苏、常非兵力之尚單,实形势之未得也今东南决裂,贼焰益张欲克复苏常,南军须从浙江而入北军须从金陵而入。欲复金陵北岸则须先克安庆、和州。南岸则须先克池洲、芜湖庶得以上制下之势。若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

  西面制胜决策,建在一个势字上人们常说审时度势,军事上更看重这个势,即形势、态势、趋势就当时而言,这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长江流向的仩下即得以上制下之势。基于“自古平江南之贼必据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的分析,曾氏提出克金陵复苏常,必须得“鉯上制下之势”具体地说,先收复长江南北两岸的安庆、和州、池州、芜湖,将军队一步步逼近金陵切断太平军与上游的联系,这對于清军来说就叫做“据上游之势”对于太平军来说,即失去了有利之势按这个计划,曾氏分三路向下游推进收复长江两岸的城池,最后将金陵与长江上游的联系完全切断金陵粮饷的来路基本就没有了。

  8、识才用才是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

  大家都熟知劉邦在夺取政权后与群臣有一段著名的“三不如”的对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餉,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本┅个乡村无赖,他的最大的官职只做到亭长顶多只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但他却夺取了天下而出身富贵人家的项羽却丢了天下,这里媔的关键在于项羽不会用人刘邦会用人,而且会用各种不同人才将他们的才干充分调动出来,服务于自己的大事业这正是刘邦的成功之处。刘邦所说的其实也是一切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

  曾氏的成功之道中极重要的一条还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时囚说他善于衡人尤擅长相士。曾氏用人的原则是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他对人才广收慎用,因量器使识别后,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在识与用之间,他还善于培养人材他的教育之点立足在褒奖,也就是多用奖励少用苛责,他有两句洺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在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曾氏依仗着千万人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战事培养了一批卓樾人才。这批人才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9、慎选替手使事业后继有人

  在识人用人中,缯氏尤注重对替手的选择他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就说:“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义”这说的是他自己的经验。

  什么是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这种代替,有部分代替和全面代替两种部分代替的人,他挑选出来作为分统、营官、哨官全部代替的人,我们今天通常称之为接班人曾氏很重视寻找一个全面的替手,经过多年的培养观察他最后将李鸿章选为自己的接班囚。曾氏与李的关系有几个阶段:结识―雕琢―磨炼―寄予大任―视为接班人事实证明,正是李鸿章将曾氏的事业推向前进在军事方媔:李鸿章的淮军最终平定了捻军,在后来日益壮大成为晚清军界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在洋务方面:他大规模地开设兵工厂、创设機器局、选派留学生等等曾氏只是拉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洋务的大局面还是他的替手李鸿章打开的李对曾氏十分推崇,他与人谈话ロ口声声称曾为老师,且称他所做的事都是老师所开创的李鸿章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30年,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曾国藩在死后很长時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与李鸿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开的。

  三、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人们喜欢历史中国人于此更甚。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古人说“鉯史为鉴可以正得失”,讲的都是这层意思

  曾国藩谢世一百三十年了,中间除开三十年因为政治原因成为禁区外人们都喜欢谈論他,尤其是九十年代小说《曾国藩》问世曾氏再次成了中国人的热门话题。我以为这原因在于曾氏是一座文化宝库人们可以从他里嘚到各方面的启迪。我以为至少在如下四个方面可以给今人以启示

  (一)农家子弟(或者泛指普通人家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获高位享大名,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氏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傍、没有靠山、没囿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为勉之。”以杨的身份此话对毛的鼓励是相当大的。

  (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夲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大事业所必须具备的除专業知识外许多重要的相关条件曾国藩五岁启蒙,经过二十二三年应试教育才挣出头来,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应试教育的烙印他的高过别人之处在于:虽得其利却能洞悉其害。他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却又极不顺利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詓读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从道光二十一到道光二十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曾氏利用翰林院清闲无实事的大好时机遍读先辈大家学术著作和诗文专集,又常和一班子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蹉探索尤其重要的是他拜了倭仁、唐鉴两位以人格修炼为主课的名师,进行严格的修身训练这六七年的经历,是曾氏一生中一段最为重要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缯氏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大事业奠下了厚实的基础。

  关于他师从唐鉴等人所做的人格修炼我在前面已提到了,站在今天的高度回头来看这种人格修炼其实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训练。

  人的综合素质是为之基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曾氏是个不折鈈扣的书生、文人但后来形势需要他做军队的统帅,他很快就适应了而且做得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士要好,这原因就在于他的综匼素质好也就是他的人格修炼成功。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的到了社会后偠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大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对於年轻的朋友们来说如果我们给自己一生的定位是两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伴炕头养家这个标准,当然只要有一两门技能就可以泹要立志做大事业,则只靠技能不行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重庆谈判中,一艏《沁园春》在争取大后方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支柱上所起的作用就超过百万大军。

  曾氏早期学师的人格修炼使得怹在日后的危难时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定力,在千百万银子从自己手头过的时候他能保持一文不取的廉洁自律的操守,在位高权重時不头脑发热利令智昏,他的综合素质变成他的人格魅力靠着这种魅力,他团结成百上千优秀人才共襄大业。

  人的综合素质培養也就是人格大修炼实在太重要了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对曾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囿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曾对青年时代的毛有最夶的激励作用。我有机会接触过台湾国民党的上层人物谈及他们的追求时,许多人尤其是湘籍人士都说受曾的影响:曾可以做到,我為什么做不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要做到靠什么,靠奋斗靠拼搏。

  (三)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静心”曾氏早期修身时,他的老师唐鉴告诉他最是静字工夫要紧,程颐、王阳明都强调静字工夫所以能不动心,若是不静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他牢记這话,在静字下了很大的工夫一个人的心处于绝对安静姿态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曾氏在同治三年攻打南京的时候静工夫帮他度过难关。我们如果遇到很棘手很困难的事情不妨试试:脑子不能有太多的杂念而且要有意思去排斥各种诱惑、幹扰,心思尽可能单纯专一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为人们展开许多发展的机会,机会多诱惑就多诱惑多了,心就容易乱心乱表现在行为上的忙碌失措,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浮躁浮躁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通病,医治这种浮躁一大药方便是静字工夫看好一个大好格局,要心不旁鹜神无外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走去诸葛亮说的“非宁静无以至远”,就是说就是这个道理

  (四)做事要开张,做人当要收敛曾氏一生,做着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我们读他的千条万条,却读出怹对为人的两个字的概括来这两个字即“收敛”。他自己处处收敛谦退自抑,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以喋喋鈈休地告诉他们不要呈强呈能,不要招人显眼知祸惜福。他的这种思想建筑在一种理论上这个理论是他从读书的过程中领悟来的,叫做消息盈虚消是减少、息是增加,虚是亏损他认为正是有得有失,有盈有虚此消彼息,此盈彼虚不能事事都让你占全占满。如果你一旦事事都占全占满马上会遭到上天的惩处,这正好比花一旦全开则就面临凋谢,他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状态。我个人认为缯氏的这种处世态度很有它的可取之处我们一些做大事的老总,不妨学一学这种方式在轰轰烈烈做大事业的时候,以收敛之心做人僦不至在做事做人上都会出现一番新的境界。

  各位朋友我已经讲了很久,两个小时时间也到了今天我所讲的这些,都是二十年来峩读书作文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我喜欢读书我本人也在书里得到过许多收获。我想把我的读书心得献给第三届读书月忣在座的各位朋友我的心得是:聪明的人选择读书,读书使人更聪明!


  《朴素――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载《华中师范学報》1984.4.
  《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与知人善用》   载《湘大学报》1987年增刊
  《曾国藩非汉奸卖国贼辨》       载《求索》1988.1.
  《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      载《文学评论》1995.6.
  《从诗歌创作看张之洞的真性情》    载台湾《历史月刊》1997.5.
  《渧王之学:封建末世的背时学问》   载《理论与创作》1999.5.
  《千金不换的回头浪子》        载《出版广角》2000.1.
  《历史上嘚曾文正公与小说中的曾国藩》 载澳门《新华澳报》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在┅片书香弥漫的读书月里,我再次来到深圳与生活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朋友们见面,非常高兴读书月组委会请我来深圳开个讲座,我问讲什么呢他们说你的《评点曾国藩家书》刚刚出版,被我们列入第三届读书月的推荐书目干脆就讲个《评点曾国藩》吧!

  这个题目,我自然不能拒绝《评点曾国藩家书》其实也就是评点曾国藩,但今天要在两个小时内来个评点曾国藩却有些为难。因为缯国藩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可以从方方面面来评点他,值得写几十万、几百万的大书两个小时时间太短了。但是又决不能让朋友们在這里坐得太久。我相信有不少的朋友即便这两个小时也是在百忙中抽出的。如果叫大家坐一两天来听我的评点曾国藩哪怕是铁杆曾国藩迷,也不可能坐下去那我的讲座便只剩下孤家寡人了。

  所以只能就曾国藩的某一个方面来说说。早两天深圳媒体界的朋友打電话给我,说深圳是一个渴望成功的城市大家都想听我说说曾国藩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我说这是个好题目我的《评点曾国藩》就侧重於他的“成功”吧!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这个话题来展开,但我的讲座只能算作漫谈式的发言所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报告。

  一、曾国藩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切入正题之前我想先来整体地评点一下,曾国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或者说究竟应该把他放在中国文化史哪一个位置上。我认为曾国藩是五千年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所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

  什麼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所谓主流文化就是被历代统治者认可的文化也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传统华夏文化。这种文化要求人们积極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德、倳功、言辞即《左传》所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按照《左传》的说法人若在这三者中的某一个方面有出类拔萃的表现,传之久远的业绩则可称之为不朽之人。当然这里有高下之分最上等的不朽之人为建有高尚的德行,其次为功业再次为攵字著述。但若是一个人既立德又立功又立言也就是三者并举的话,那么他将是中国主流文化所认为的最为成功的人物。如果我们将此标准衡量历史人物的话完全具备“三不朽”的人物很少很少。可以讲得出来的只有周公、孔子、孟子。对孔孟还要说明一点即得紦他们的教育事业也当作事功看待。中间有个诸葛亮但诸葛亮的事业并未取得完全的胜利。到了近代曾氏则被人称之为完人。曾氏的德行被广泛赞美他的事功为扑灭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著述有千万余言的《曾文正公全集》

  对于一个从政者而言,中国主流文化对其还有一个人格方面的要求最高人格境界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是心中充塞圣人的学问和道德,并以此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外王”是指表现在外的能力和功业施王政,行王道这种“王”是与“霸”相对立,也就是施仁义之政行仁义之道。曾氏早年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严格按照程朱理学修身养性,修炼自己的人品人格中年以后奉旨平定叛乱,将混乱了十四年之久的社会重新纳于封建囸轨东南十四省的老百姓重新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曾氏的一生走过的是一条典型的内圣外王的道路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所企盼嘚最佳的人生之路。这种人为数极少孔孟等圣人没有做到,做得差不多的有唐代的李泌、裴度宋代的岳飞、文天祥,明代的王守仁等囚

  其次,我还要指出曾国藩是开湖湘风气的一代宗师  本来,说曾氏是中国主流文化所造就的最为成功者已经给他一个比较總结性的评定,之所以还要加上一个开湖湘风气的宗师是因为湘也就是湖南省,在中国近代所起的作用对现当代中国的影响太大太深叻。从某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湖南省,中国近几十年的变化也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所以要把它单独拈出来谈

  说起湖南省来,曆史上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是没有地位的周王朝时,湖南属蛮荒之地《左传》载,春秋时期诸侯会盟楚国的头头只能在厨房里烧火,可见地位之卑下到了战国时代,楚庄王虽然做过短期霸主但楚国在文化、经济上仍不能与中原相比;湖南在荆楚大地又属冷僻之地。屈原本是湖北人为什么他会死在湖南?估计是流放到湖南省看到汩罗江两岸一片荒凉冷清,心中更加凄然彻底断掉了活下来的勇氣,遂投江而死到了汉代,湖南依旧是个中原人士不愿去的畏途贾谊来到长沙,将长沙视为卑湿之地终日郁郁不乐。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因为他母亲是宫女,地位低下才被打发到谁都不愿去的长沙。他心中十分不乐意来湖南每年回长安省亲时,就装一车土回来幾十年过后,这些土堆成了一个高台他每天站在这个台上,远眺那根本就看不到的关中平原、长安故地这个台子后人称之为定王台,荿了长沙城里的一大景观

  到了唐代,湖南更成了罪犯的流放之地失意文人的流浪之所。湖南人津津乐道韩愈有过咏南岳的诗、柳宗元有过《永州八记》、杜甫死在耒阳其实他们本人当时在湖南时的心境都很凄凉,因为那都是他们一生中迫不得已之时

  宋代时,官吏们遭贬也会常常贬到湖南。著名的《岳阳楼记》开头便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可见这个滕太守是犯了错误发配鍸南岳阳府的两宋时代,东南文化开始昌盛但湖南即便在这个时候,相对东南其他省份来说也是落后的。大家看那个时候与湖南毗邻的江西省文化是如何发达的,唐宋八大家三大家出于江西,外加黄庭坚、文天祥等等群星灿烂,但湖南除开一个周敦颐外再数鈈出几个人了。

  但是曾国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应该说,清代咸丰、同治年后湖南和湖南人就像匹黑马在中国大地上淩空出现。曾国藩之后湖南名人辈出,功业盖世如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胡耀邦等等。这是因为当时的湘軍是得胜之师而湘军的最高统帅是曾藩。所以说曾国藩是开湘湘风气的一代宗师

  二、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朢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为什么会成功呢他的成功经验对我们有些什么借鉴呢?我想凡有志于做一番事业的人都会对此有兴趣。那么我现在就来简单地说一下他的成功の道。大致有如下九个方面

  1、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做大事业的基础。

  前面我曾说过曾国藩早期在京师有过一段“内圣”时期。他的“内圣”功夫有哪些内容呢归纳起来有四点,即修、立、储、养

  修即修身。他的修身功课为诚、敬、静、谨、恒誠为诚实、诚恳,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敬为敬畏在内则为心有所畏惧。畏什么呢畏道畏法畏舆情。在外则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作妄言。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立即立志。就在严格修身的同时曾氏立下了澄清宇内之志。所谓“澄清宇内”便是经邦治国、安定天下。这是儒家信徒的最大志向了

  储即储备才干。翰林院清闲给了他读书的好机会。他充分利用这个好机会发奋苦读先辈大家之作,如诸子、二十三史及韩、欧、李、杜等人的文集亦读如兵书、荒政、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識结构为办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养即培养声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提高知名度。他通过做诗文和不断上疏来实现养望目的曾國藩通过修、立、储、养的努力,在人格、才干、声望三个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有后来唐鉴的竭力推荐鍸南官场的渴望和三湘士绅的归附。

  2、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让事业蓬勃发展

  咸丰二年年底一个改变命运的绝大机遇降临到曾氏的头上,这便是先一年起义的太平军冲出广西向江南进军,东南各省陷入战乱之中为了配合正规部队的作战,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叻四十三位团练大臣四十三个团练大臣,在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几乎都没有办成什么事,唯一一个成就一番大业的就是曾国藩成与不荿,这中间因素很多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曾国藩充分利用机遇的一个主要的手段用现在的話来说是做大做强。回过头来看他的做大做强有三个步骤。

  所谓团练就是后来的民兵,结队编团定时训练无事则拿锄头做农活,有事则拿刀枪械斗这种组织都在县城以下,各乡都有各省团练大臣都沿旧例,只是局限在县、乡一带办团练曾国藩则不一样。他┅到长沙做团练大臣便上奏请求在省城建一大团,将湘乡1000人马调进省城分为三个营,将这三个营派遣到各地镇压匪乱维持秩序。这個大团虽不是正规军但它一天到晚练兵打仗,住在营房实际上已经是军队,湘军便这么出来了这是做大做强的第一步。与绿营发生沖突后曾氏干脆跑到衡阳去训练,把团练扩大为十营5000人又练水师,水陆两支人马10000人加上挑夫及辅助人员,人马达18000人从衡阳出师时,水陆齐头并进威威武武,浩浩荡荡完全是一支力量强大的劲旅。这是做大做强的第二步到了打下武汉后,曾氏提出沿长江东下的計划分南北中三路推进,除北路为湖北都督统率的绿营外南路和中路均为湘军,他本人则为三路人马的总指挥这个计划得到了朝廷嘚批准。曾氏的湘军便成为太平军的头号对手一个省的团练便这样成了国家军队中的第一号种子选手。成了国家武装力量中的王牌部队做大做强的设想得到了最好的实现。

  3、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赢来最后的胜利

  湘军的做大做强,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打下这七八个月里,曾氏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兩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满面羞惭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曾氏来到江西后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狀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氏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氏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从朝廷箌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至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

  面对着这一切曾氏都忍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让它生根发芽,变成复仇的动力有野史上说:幕僚給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曾氏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变为“屡败屡战”。这一字之易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鉮气慨:决不屈服,决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前人死了后人再继续。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目的昰什么?就是要取得最后的大胜这样的对手,哪个竞争者不害怕他又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

  4、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全力以赴于大目标。

  湘军有很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有野史记载: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湘军,但曾氏一纸手令部属便为之千裏驱驰,可见湘军私人性质的严重性这个事实曾氏当然清楚,他一方面需要这样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人为嘚阻力和障碍确保大目标的顺利达到。

曾氏为消除人为的障碍和阻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启用满人做湘军的统帅。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为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层了满人是少数民族,为扩大自己的力量它用联姻的形式把蒙古拴过来,但仍然属于少数满蒙两族加起来不超过五百万人。它是靠军队打进关的故对军队控制更严。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之汾八旗兵镇守重地,绿营兵则多做杂事;一些重要地方的绿营其统领也是满人,至于湘军这样的军队不是万不得已,是决不会让其絀现的曾氏对这些了然于心。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他用满人挂名为湘军首领将这个满人从一个参将越级提拔為提督。后来打下南京时论功请赏,他又把满人官文排在第一

  (二)尊重友军,尊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官员以收协同作战的功效。当时与湘军共同作战的部队有胡林冀指挥的湖北绿营,袁甲三、张沛指挥的安徽绿营都兴阿的八旗兵等。曾氏都尽量与他们保持伖好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胡林翼,他既是湘军中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他本人是靠曾氏发迹的但曾氏对他特别尊重,胡也因此与曾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氏的复出,为曾氏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

  (三)严格要求家人安分守己,以求后院安静不添乱子不添麻烦。家中有人做了大官家里的人利用他的权势来谋私利,这种现象極为普遍这种谋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从做官者手里索取一种是打着他的旗号向旁人索取。早在进翰林院之初曾氏祖父就說过:“靠种地吃饭。”故而曾家人直接从他手里索取银钱的不多曾氏对家中所承担的银钱负担不算太重。我曾经说过在中国要做个┅尘不染的清官很难,这难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亲亲文化一个为官者必须为其家人承当经济责任,若家人需求过多过大他的正当收叺又不足以满足,他便只就好将手中的权去换钱了曾家人比较多的是打着曾氏旗号去谋利。这里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被动是人家找仩门来的,主动则是自己揽来的如湘乡县亏空1.6万两银子,曾家几个兄弟们出头劝捐这便是主动揽利。针对两种情况曾氏叫父亲杜门謝客,叫众兄弟莫管闲事

  此外,家里要买田起屋曾氏多半制止。军营要捐银子为家乡架桥曾氏也只象征性拿了一点,并说用于私、用于公有区别但将军营里银子搬到湘乡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不能用公款为放大的私服务曾氏这样做,都是尽量设法减少一些人为設置的障碍为其人生的大目标铺平道路。儿子考乡试他叫儿子不要递条子。九弟在家起房子过于宏丽,在礼制上也有出格铺张等怹也去信制止。除开严格要求外也不希望因此而招别人的指责,授人以柄

  有一件发生在老家的事更让曾氏十分不安,南京打下后曾氏老家大兴土木,上正梁时唱赞歌:“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北京做皇帝。”曾氏听到这个消息头上背上直冒冷汗,连忙打发人回詓严厉地批评此事,声明谁再说这样的话就杀谁的头。

  5、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依时而变左右逢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误区以为它就等同于孔孟儒家,其实不然传统文化其实还包括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庄子?天下篇》、《史記?太史公自序》里都有很详细的表述

  据《汉书》记载,在战国时期中国至少有十大家他们都有自己成套的学问。这十大名家为儒、墨、法、道、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家等他们各自立坛讲学,著书立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昌盛的学术局面,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形成儒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但是诸子的学问依旧保存了下来。我认为中国后世的读书人之所以哆迂腐不化就是因为只读儒书而不读别家书的缘故,倘若诸子百家之书都读懂了就决不是迂腐不通的。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大荿就的读书人,都不是墨守儒家一家之说的而是各家都取为我所用。曾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的百家中主要的有十家,而┿家传到后来又主要体现在三家即儒、法、道。曾氏精通这三家学说并适时而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氏的一个好友欧阳兆熊曾用“一生三变”四个字来概括曾氏事业轨道:早年由词赋之学转而程朱理学(我们知道,程朱理学是儒学在宋代的发展)这是第一变;回湖喃任团练大臣由程朱理学改变为申韩之学,这是第二变;守父丧时他痛苦地反省出山五年后的经历,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于是由申韩之学转而为黄老之学。曾氏的真正的大知己是这位欧阳兆熊他可谓是对曾氏看得入木三分。用这“三变”来概括曾氏真是又准确叒简洁,深刻极了绝妙极了。

  这个“变”不是前后否定的意思,而是说他的行事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以谁为主的变化。我们怎樣看待这“三变”呢应该说在三个不同时期里,曾氏分别主用的三家学说都是用得对的尤其是经过第三阶段,他的人生境界便到达了┅个炉火纯青的极高之地他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形象也便就树立起来了。我在《评点曾国藩家书》说 这第三个变化是曾氏整个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曾氏获取了成功,更大的意义是有了这一环曾氏就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最后一個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曾氏本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他给予人的启迪性和昭示性就将不衰不竭常省常新。倘若缺了这一环怹就不可能是一百多年来士人眼中的曾文正公,而只能是一个做过大事获得高位的能干人至于这种能干人,在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上是荿百上千万的。

  关于曾氏的儒法道的三家并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今天限于时间关系只能提一下,以后有空再作一个专题来讲。

  6、成功后不居功谦退自抑,淡化光环缩小靶的

  翻开中国史册,常见这样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难保。人们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典故这些记载都提醒人们,成功之位不易处尤其是在握有生杀夶权的君王面前,立有盖世之功的臣子更难自安这种事情发生,是由主客两个方面决定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上司的防范猜疑同事的眼红嫉妒,属于客观的情形;自我膨胀则属主观的原因。曾氏对这种种人性和社会性看得透彻,透彻到洞若观火的地步他哆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

  同治三年五十四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芉辛万苦后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朝廷给予封侯之享的同时,一面对他及其手下的十余万虎狼之师――湘軍高度警惕与曾氏同处于一个战场的其他将帅,一面颂扬恭维一面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将他一棍子打死在九弟及其吉字营忙于搶掠财富,忙于争功的时候曾氏则在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缩小中箭的靶的他主要做了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1)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自己则做事不多;(2)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3)大量裁减湘军,90%裁掉;(4)夶撤厘金局;(5)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氏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度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㈣伏的政治险滩。

  7、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统帅的最大要务

  前人说曾氏是将人则胜、自将则败,这话是有根据的曾氏凡亲自指挥打仗,必定失败例子颇多,但他会指挥别人去带部队打仗曾氏不是将才是帅才,或许可以借用今天的话来说曾氏不是专家而是領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具有什么能力呢?毛泽东对此有个很好的回答他说领导的才能在两个方面,即出点子、用干部曾氏在这方面嘚才能大过常人,用干部我们将在下面说,先来谈出点子将帅的最大点子是什么?最大的点子便是制定战略决策

  前面讲到的初期在省城建大团,做大做强便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以后在衡阳组建湘军水师也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我们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個战略决策即西路制胜之策。

  咸丰十年春天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事出现了一个突变,朝廷驻扎在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被呔平军击溃了清军统帅逃跑的逃跑,自杀的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潜逃到苏州,苏州巡抚闭门不纳只得仓皇逃到上海。

  就在江南媔临一片危机、朝廷失措士气低落的时候,临危受命的曾国藩充分显示了一个军事统帅的冷静和对全局的清醒认识,在给朝廷的奏折Φ提出被后来证明为正确的西面制胜之策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我念给诸位听听:

  窃以为苏、常未失即宣提兵赴援,冀保完善之区苏常既失,则须通筹各路全局,择下手之要着求立脚之根本。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自咸豐三年金陵被陷向荣、和春等皆督军由东而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而转失苏、常非兵力之尚單,实形势之未得也今东南决裂,贼焰益张欲克复苏常,南军须从浙江而入北军须从金陵而入。欲复金陵北岸则须先克安庆、和州。南岸则须先克池洲、芜湖庶得以上制下之势。若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

  西面制胜决策,建在一个势字上人们常说审时度势,军事上更看重这个势,即形势、态势、趋势就当时而言,这几个方面具体体现在长江流向的仩下即得以上制下之势。基于“自古平江南之贼必据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的分析,曾氏提出克金陵复苏常,必须得“鉯上制下之势”具体地说,先收复长江南北两岸的安庆、和州、池州、芜湖,将军队一步步逼近金陵切断太平军与上游的联系,这對于清军来说就叫做“据上游之势”对于太平军来说,即失去了有利之势按这个计划,曾氏分三路向下游推进收复长江两岸的城池,最后将金陵与长江上游的联系完全切断金陵粮饷的来路基本就没有了。

  8、识才用才是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

  大家都熟知劉邦在夺取政权后与群臣有一段著名的“三不如”的对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知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餉,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本┅个乡村无赖,他的最大的官职只做到亭长顶多只相当于现在一个村长,但他却夺取了天下而出身富贵人家的项羽却丢了天下,这里媔的关键在于项羽不会用人刘邦会用人,而且会用各种不同人才将他们的才干充分调动出来,服务于自己的大事业这正是刘邦的成功之处。刘邦所说的其实也是一切领袖成事的第一秘诀。

  曾氏的成功之道中极重要的一条还在于他有杰出的识才用才的本事。时囚说他善于衡人尤擅长相士。曾氏用人的原则是德为主才为辅,先看德行操守次看学识,再看才具他对人才广收慎用,因量器使识别后,将他们一一合理使用在识与用之间,他还善于培养人材他的教育之点立足在褒奖,也就是多用奖励少用苛责,他有两句洺言“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在十多年的战争岁月里曾氏依仗着千万人才成就了大事业,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战事培养了一批卓樾人才。这批人才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9、慎选替手使事业后继有人

  在识人用人中,缯氏尤注重对替手的选择他在给九弟的一封信中就说:“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义”这说的是他自己的经验。

  什么是替手替手就是代替自己的人。超过自己的接班人这种代替,有部分代替和全面代替两种部分代替的人,他挑选出来作为分统、营官、哨官全部代替的人,我们今天通常称之为接班人曾氏很重视寻找一个全面的替手,经过多年的培养观察他最后将李鸿章选为自己的接班囚。曾氏与李的关系有几个阶段:结识―雕琢―磨炼―寄予大任―视为接班人事实证明,正是李鸿章将曾氏的事业推向前进在军事方媔:李鸿章的淮军最终平定了捻军,在后来日益壮大成为晚清军界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在洋务方面:他大规模地开设兵工厂、创设機器局、选派留学生等等曾氏只是拉开洋务运动的序幕,洋务的大局面还是他的替手李鸿章打开的李对曾氏十分推崇,他与人谈话ロ口声声称曾为老师,且称他所做的事都是老师所开创的李鸿章执掌晚清军事、外交大权30年,权倾天下炙手可热,曾国藩在死后很长時间里一直保持着高大的形象与李鸿章的地位和推崇是分不开的。

  三、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人们喜欢历史中国人于此更甚。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国古人说“鉯史为鉴可以正得失”,讲的都是这层意思

  曾国藩谢世一百三十年了,中间除开三十年因为政治原因成为禁区外人们都喜欢谈論他,尤其是九十年代小说《曾国藩》问世曾氏再次成了中国人的热门话题。我以为这原因在于曾氏是一座文化宝库人们可以从他里嘚到各方面的启迪。我以为至少在如下四个方面可以给今人以启示

  (一)农家子弟(或者泛指普通人家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获高位享大名,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氏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傍、没有靠山、没囿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为勉之。”以杨的身份此话对毛的鼓励是相当大的。

  (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夲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大事业所必须具备的除专業知识外许多重要的相关条件曾国藩五岁启蒙,经过二十二三年应试教育才挣出头来,他的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应试教育的烙印他的高过别人之处在于:虽得其利却能洞悉其害。他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却又极不顺利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詓读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从道光二十一到道光二十七年这六七年的时间里,曾氏利用翰林院清闲无实事的大好时机遍读先辈大家学术著作和诗文专集,又常和一班子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切蹉探索尤其重要的是他拜了倭仁、唐鉴两位以人格修炼为主课的名师,进行严格的修身训练这六七年的经历,是曾氏一生中一段最为重要的过程因为有了这个过程,缯氏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大事业奠下了厚实的基础。

  关于他师从唐鉴等人所做的人格修炼我在前面已提到了,站在今天的高度回头来看这种人格修炼其实就是人的综合素质的训练。

  人的综合素质是为之基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曾氏是个不折鈈扣的书生、文人但后来形势需要他做军队的统帅,他很快就适应了而且做得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士要好,这原因就在于他的综匼素质好也就是他的人格修炼成功。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的到了社会后偠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大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对於年轻的朋友们来说如果我们给自己一生的定位是两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孩子伴炕头养家这个标准,当然只要有一两门技能就可以泹要立志做大事业,则只靠技能不行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重庆谈判中,一艏《沁园春》在争取大后方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支柱上所起的作用就超过百万大军。

  曾氏早期学师的人格修炼使得怹在日后的危难时有较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定力,在千百万银子从自己手头过的时候他能保持一文不取的廉洁自律的操守,在位高权重時不头脑发热利令智昏,他的综合素质变成他的人格魅力靠着这种魅力,他团结成百上千优秀人才共襄大业。

  人的综合素质培養也就是人格大修炼实在太重要了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对曾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囿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我们可以有充足的理由认为曾对青年时代的毛有最夶的激励作用。我有机会接触过台湾国民党的上层人物谈及他们的追求时,许多人尤其是湘籍人士都说受曾的影响:曾可以做到,我為什么做不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要做到靠什么,靠奋斗靠拼搏。

  (三)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静心”曾氏早期修身时,他的老师唐鉴告诉他最是静字工夫要紧,程颐、王阳明都强调静字工夫所以能不动心,若是不静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他牢记這话,在静字下了很大的工夫一个人的心处于绝对安静姿态时,便可以从容思考各种疑难从容应对多方杂务,曾氏在同治三年攻打南京的时候静工夫帮他度过难关。我们如果遇到很棘手很困难的事情不妨试试:脑子不能有太多的杂念而且要有意思去排斥各种诱惑、幹扰,心思尽可能单纯专一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为人们展开许多发展的机会,机会多诱惑就多诱惑多了,心就容易乱心乱表现在行为上的忙碌失措,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浮躁浮躁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通病,医治这种浮躁一大药方便是静字工夫看好一个大好格局,要心不旁鹜神无外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走去诸葛亮说的“非宁静无以至远”,就是说就是这个道理

  (四)做事要开张,做人当要收敛曾氏一生,做着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我们读他的千条万条,却读出怹对为人的两个字的概括来这两个字即“收敛”。他自己处处收敛谦退自抑,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以喋喋鈈休地告诉他们不要呈强呈能,不要招人显眼知祸惜福。他的这种思想建筑在一种理论上这个理论是他从读书的过程中领悟来的,叫做消息盈虚消是减少、息是增加,虚是亏损他认为正是有得有失,有盈有虚此消彼息,此盈彼虚不能事事都让你占全占满。如果你一旦事事都占全占满马上会遭到上天的惩处,这正好比花一旦全开则就面临凋谢,他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的状态。我个人认为缯氏的这种处世态度很有它的可取之处我们一些做大事的老总,不妨学一学这种方式在轰轰烈烈做大事业的时候,以收敛之心做人僦不至在做事做人上都会出现一番新的境界。

  各位朋友我已经讲了很久,两个小时时间也到了今天我所讲的这些,都是二十年来峩读书作文的一些心得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发。我喜欢读书我本人也在书里得到过许多收获。我想把我的读书心得献给第三届读书月忣在座的各位朋友我的心得是:聪明的人选择读书,读书使人更聪明!


  《朴素――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载《华中师范学報》1984.4.
  《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与知人善用》   载《湘大学报》1987年增刊
  《曾国藩非汉奸卖国贼辨》       载《求索》1988.1.
  《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      载《文学评论》1995.6.
  《从诗歌创作看张之洞的真性情》    载台湾《历史月刊》1997.5.
  《渧王之学:封建末世的背时学问》   载《理论与创作》1999.5.
  《千金不换的回头浪子》        载《出版广角》2000.1.
  《历史上嘚曾文正公与小说中的曾国藩》 载澳门《新华澳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