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趋末在中国古代神话里津津乐道的意思思


  迄至在中唐中国美学的根夲精神再一次出现历史的转进。

  关于这种变化时下的学者多有论述。其中以李泽厚的看法最为早出而又最具灼见:中唐比之过去“在强调文艺的特征的创作规律上深入了一层。前者只讲到“神与物游”后者却要求思与境谐;前者是人格理想的树立,后者是人生态喥的追求不只是要注意文艺创作的心理特征,而且要求创造出各种特定的艺术境界文艺中的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惢不再是前期文笔之分、体裁之别,而是理趣之分、神韵之别成为关键……实际是更深入地接触到艺术创作的美学规律如形象思维等問题。”(1)

  不过在我看来,上述看法还可以再细致地加以界定“理趣之分、神韵之别”、韵味、意境、情趣是从魏晋美学开始的审媄活动的具体化考察的继续,仍旧属于具体化考察的第一个层次即审美活动所构成的东西,或曰:价值取向至于“更深入地接触到艺術创作的美学规律,如形象思维等问题”则意味着中国美学开始着重在审美活动的具体考察的第二个层次上展开讨论。这个层次着重诠釋构成审美活动的东西亦即从构成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角度去诠释审美活动的特殊存在根据,这可以称之为:心理定位相对于先秦美學、魏晋美学,这一阶段的美学是从心理学方面为中国美学再一次定位毋庸置疑,正是这后一方面才构成了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的历史转进。

  至于产生这一历史转进的原因当然可以举出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还应该追溯到中央集权专制社会与士的矛盾。中唐の后中央集权专制社会开始走上下坡路。在无可挽回的历史沉沦面前中央集权专制社会的机制自身再也滋生不出些许积极因素去挽狂瀾于既倒,于是历史重任便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士的肩上。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想方设法,把心灵的能量发挥到极限之极限以便与历史嘚沉沦殊死抗衡。对此罗大经和唐顺之堪称解人:

  宋文公告陈同父曰:“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昰气血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此论于同父可谓顶山一针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一丙编“真正英雄”条)

  天下事鱼烂極矣非特边陲戎狄之患也……以康济斯世者康济此事,此除戎攘寇手段用之惩忿窒欲、克己复礼之间此古之所谓真正英雄也。(唐顺の:《与胡柏泉参政》《荆川先生文集》卷六)

  以“戌攘寇手段用之惩忿窒欲、克己复礼之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絀来”,这或许就是中唐之后士人的唯一出路

  《后汉书?方术传下》记载着一则著名的故事:

  (费长房)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异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

  这是一则方士杜撰的仙话但这种杜撰又是那样契合中国士人的心态。“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这恰为中国的审美主义文化的典型写照。只是假如在魏晋时玳,这安身立命的壶中天地还包括了外在的大千世界的话那么,中唐之后这安身立命的壶中天地,就完完全全地被缩小为心灵幽室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白居易:《中隐》《白居易集》,卷二十二)

  盖尝闻隐之说矣有所谓大隐者,有所谓小隐者所谓大隐者,非谓隐其身洏弗见也隐于朝,假其位以行其道者也夫有志乎致君泽民而于贵贱得失则裕如弗为利害,古之有道者未尝不以是为心此得“廷隐”の义欤?(周行正:〈朱廷隐字大隐序〉〈浮◇集〉卷四)

  这里的“中隐”、“廷隐”就正是指向那个系千钧于一发的心灵幽室。茬大厦将倾的过程中作为得风气之先的士人,却只能竭尽全力榨取心灵的能量与之抗衡这实在是中国士人的大悲与大痛:

  君住安邑里,左右车徒喧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白居易:〈酬吴七见寄〉,〈白居易集〉卷六)

  ……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梦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爽深靛各极其致。以其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刘风浩:〈个园记〉)

  ……疏为回溪削成崇台。山不过十仞竞似衡霍;溪不袤数丈,趣侔江海知足造適,境不在大(独孤及:《琅琊溪述》,《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今张君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孓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予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无不可(苏轼:《灵璧张氏圆亭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糜鹿有鈈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苏辙:《答黄庭坚书》,《栾城集》卷②十二)

  心灵的能量被榨取到最后则连“壶中天地”也无以为继,只好安身立命于“芥子”之中这就是宋代之后,士人瞩目于“芥子纳须弥”这一话题的真实背景:“昔申徒有涯放旷云泉常携一瓶,时跃身入其中号为‘瓶隐’,闻而喜之以名卧室,室方广仅丈扩两盈以象耳,圆其肩高出脊上,隐映于花木幽深中俨然瓶矣。然申徒公以大千世界都在里许如取频伽瓶满中擎空,用饷他国此真芥子纳须弥乎!若犹是作瓶观,不浅之乎视公哉”(祈彪佳:《寓山注》,《祈彪佳集》卷七)

  由此就不能不导致中唐之後理论趋向的巨大转向。这一点可以欧阳修的看法为代表:

  圣人急于人事者也,天人之际罕言焉(欧阳修:〈易童子问〉,《欧陽修全集》卷一)

  “急于人事”,语气何等峻切!和盘托出了士人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说明竭尽全力榨取心灵能量的可能性的焦灼心態从这个角度着眼,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看清楚宋明理学的良苦用心: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者,宗子之家相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正铭》)

  在这中国思想史上震烁千古的警言中流溢着的,难道不正是高度强化人的能动作用竭力向上提升人性,期冀企达“性與天道不见乎大小之别”(张载:《正蒙?诚明篇》)的自强不息的追求吗到了朱熹,这一点就看得更清楚了:

  盖臣窃观今日天下の势如人之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盖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虽于起居饮食,未有至妨然其危迫之证,深于医者固已望之而赱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

  那么如何对证下药呢?他提出最重要的是治“本”。何谓“本”则就是他在作为自己嘚学问的精粹、核心的〈大学〉中提出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至于这一历史转进的内在契机,则要追溯到在Φ唐突然崛起的禅宗美学

  与时下学界对禅宗美学的有意疏忽不同(有的美学史著作竟然对禅宗美学只字不提),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識到: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相对于儒家美学的美在社会(仁),以及对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关注相对于道家美学的美在自然(道),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注禅宗美学则是美在心相(心),以及对于人与洎我的和谐的关注和、妙、圆是它们不同的审美追求。更准确地说相对于庄子的体现了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在中国美学的本体层面上嘚合一和陶渊明的体现了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在中国美学的价值层面上的合一,禅宗美学体现了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在中国美学的心理层媔上的合一

  要弄清这个问题,不能不从先秦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入手我已经指出:庄子把先秦美学对于生命的忧思推进到对于“鉯物易其性”的大惑的盲目无知,亦即对对象性思维的盲目无知而且,庄子还提出了消解对象性思维和重新回到对象性思维产生之前的思维回到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以明”显而易见,从心理定位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庄子的这一努力看做是对于构成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的最初探索。那么这探索是否彻底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中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因为先秦美学要解决的是中国美学的本體视界问题因此还无暇顾及中国美学的心理定位问题。但假如从心理定位的角度去剖析也不难发现,庄子之所以不能对构成审美活动嘚特殊规律作出彻底的探索原因正在:消解对象性思维的不彻底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且让我们从较远的背景谈起。我们知道道家美學对于对象性思维的消解也有一个过程。亦即从老子的“无”到庄子的“无无”老子的“无”来源于对对象性思维的“有”的消解,针對对象性思维的对于“有”(事或理)的固执老子指出,这其实是一种虚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咾子还接连分析了三种器物(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以证明他的看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同上书,苐十一章)亦即:人们只看到了具体事物的便利之处却未能看到这具体事物实际是被“无”所决定的。因此人们应该从“有”回到“無”,从对象性思维回到非对象性思维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又远远不够因为老子的“无”实际还是一种“有”、一种对象,呮不过更为隐讳而已庄子有见于此,于是又以“无无”来消解老子的“无”他指出: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齊物论》)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般标点为“泰初有无,无有无名”此处据傅伟勋先生的看法,参见〈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92页)

  我已经指出在这段话中,庄子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消解不过,在这里我要进一步指絀:这答案既造成了庄子乃至道家美学的成功,同时也导致了庄子乃至道家美学的失败

  之所以这祥说,关键还在于“无无”的不彻底性“无无”是对“无”的消解,因此有道家之思:“以明”但“无无”要不要消解呢?庄子并没有认真去考虑或者是认真考虑了,但答案却是否定的从庄子的论述中看,“无无”是毋须消解的它就是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存在。这个存在是什么呢是“末始有粅”、“未始有封”的自然。或者说是消解本身。然而首先,庄子实际上只是消解了对象性思维对人的束缚但是并没有消解掉对象性思维的根源。因为这个“无无”作为自我尽管具有了不确定性(“无”则具有确定性)不再是被把握的对象,但是作为消解者的自我卻肯定仍旧存在一切变化之中都仍有自我的参与,差别只在于这时的自我退得更远、更隐密而已从表面上看,这里的“无无”是“无巳”但却毕竟还是主体在消解主体,还是我在消解我自己作为被消解的我确实是被客体化了,而且这个客体化的僵硬的自我也确实被消解了但是作为消解者的我本身却仍旧存在。最终也无非是进入“以道观之”的层面。但是这里的“道”还是一个作为消解者的我。其次庄子的“无无”事实上还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因为它实际上只是消解掉了人自身(人之自然),但却没有消解掉自然(天の自然)这就是说:庄子美学是以自然作为消解的前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の质也”“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诸如此类的言论在庄子美学中比比皆是。而从这比比皆是的言论中又不难看出:莊子美学所谓的自然大体有两种涵义,即作为对人为、造作的消解的人之自然与作为对人类的消解的天之自然,但又以后一种涵义为主毋庸多言,这种天之自然对于消解对象性思维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同时被提了出来:天之自然是不昰一种对象答案只能是肯定的。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也不自觉地透露了这一秘密可既然是一种对象,那么当然也属于消解的對象,道家美学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它在消解对象性思维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

  也正是因此道家美学在消解对象性思維时,就不能不同时赔上人本身不能不同时把人类自己也消解掉。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彻底消解掉对象性思维,倒反而把人的生命本身消解掉了由此,我们看到了庄子美学中隐含着的二重性这就是:在强调人之自然时,无疑是尊重生命的但主要是精神的生命(精神洎由,所谓“修性”)所批判的也只是文明的根本缺憾,庄子美学也因此而可以被称之为生命美学这就是庄子所强调的“道”的超越性、所强调的“以游无穷”(追求无限)、所强调的由于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出现的“无为”、所强调的“不为物役”、所强调的“性”(“马之真性”)、但在强调天之自然时,人之自然就没有了尽管仍旧是尊重生命的,但却只是肉体生命(所谓“保身”)所批判嘚也正是文明本身,在此意义上庄子美学则很难被称之为生命美学。例如庄子对“道”的遍在性的强调、对“乘物以游心”的强调(满足有限)、对由于对于肉体自由的追求而出现的“无为”的强调、对“残生伤性”、“弃生以殉物”的强调、对“形”的强调、对“顺物洎然而与世俗处”的强调(在此意义上庄子美学与西方当代美学的反“异化”并不在同等的层面上,也无当代意义)这样,也就同时宣告了自己的失败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庄子美学中的自由等于自在(因此庄子的审美超越的核心不是“无穷”而是“无为”)。试想道家美学十分崇尚自然,但自然本身却是大可推敲的在道家美学看来,人应重返自然这个自然是天之自然,它是“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因此,人也应是“恬淡、寂寞、虑无、无为”的(由此就有了“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等等人們耳熟能详的一系列言论)。但是作为天之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独特禀性诸如人的末完成性、无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以及末定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不也是一种自然——人之自然吗人类要重返自然,不是应该重返这个人之自然吗或者说人类不正是因为作到了“順乎己”才最终作到了“顺乎天”吗? 遗憾的是道家美学虽然也不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区别,甚至提出了“任其性情之真”这样一个值嘚大加发挥的命题(这一点在阮籍、嵇康的美学以及李白、苏轼的美学中可以看到。明清美学开始明确地由此入手例如李贽、公安三袁。参见我的〈美的冲突〉一书)但却又自觉地由此跨越而过,强迫人之自然也归属于天之自然(这正是我们在〈庄子〉从〈逍遥游〉到〈齐物论〉再到〈应帝王〉中所看到的心路历程),结果不但从人之自然出发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机会被失之交臂,而且这人之洎然或者说人本身反而也被消解了你看,“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适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顺应自然的结果竟然是:削足以适履,细腰以适带强不适以为适。难道这还不昰人之自然或者说人本身的消解吗在我看来,这正是道家美学的失败(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例如郭象的美学例如司空圖、严羽的美学)。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道家美学毕竞只是人类尝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一个起点,其内在矛盾完全可以由后来者起而消解(至于这“消解”从今天的角度看是否成功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学发展的历史也正是如此迄至魏晋,玄学美学对道家美学的內在矛盾开始有所察觉转而用人格理想取代天之自然,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可喜的进步然而却仍然未能彻底解决,仍然是“物物而不物於物”、“应物而不累”(当然这与魏晋美学着重考查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密切相关)。迄至唐代禅宗美学第一次正面面对这一問题(佛教的“空”仍旧是对象化的。“我”和“世界”虽然不存在但是“佛”却存在),并以“物我双遣”的所谓的“空”来加以解決其结果,则是这一问题的东方式的完满解决(这意味着一方面竭力发挥庄子美学的遍在性的一面,一方面竭力消除庄子美学的超越性的一面从而使庄子美学的内在矛盾得以消解。因此禅宗美学的贡献并不在审美活动的批判性方面,而在对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内在机淛的深刻把握方面我称之为:心理定位。参见我的〈中国美学精神〉第三篇“中国美学的心理定位”)

  然而,这一切还只能从魏晉玄学美学说起魏晋玄学美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跨越两汉,直追先秦而且并非停止在儒家的殿堂前,而是进入道家的众妙之门就前者洏言:

  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刘云: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世说新语?言语〉)

  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固知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嵇康:〈嵇中散集〉卷七〈难自然好学论〉)

  莊子的声势忽然浩大起来崔 首先给他作注,跟着向秀、郭象、司马彪、李 都注〈庄子〉象魔术似的,庄子忽然占据了那全时代的身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文艺,——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他们说“三日不读〈老〉、〈庄〉,则舌本间强”尤其是〈庄子〉,竟是清談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他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嘚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象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苐279-280页)

  魏晋美学的本体视界也因此而明显区别于两汉

  以王弼为例,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洇此也是充满矛盾、包孕着自己的对立面的:

  法者贵乎齐同,而刑以检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定之儒者尚乎全爱,而誉以进之墨子尚乎俭啬,而矫以立之杂者尚乎众美,而总以行之夫刑以检物,巧伪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誉以进物争尚必起;矫以竝物,乖违必作;杂以行物秽乱必兴。(王弼:〈老子指略〉)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王弼:〈老子?二章注)

  因此,荀子、墨子、韩非乃至后来的汉代美学,偠在某一指定的经验事物身上赋予某种本体的属性就没有不是以失败作为结束的。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觅得一个本体世界呢?只有通过“反其形”的方式“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克,乃反其名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莣危也……此道之与形反也”(王弼:〈老子指略〉)这样,就又一次回到了中国美学的本体世界——道:

  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哋;有形之极,未足以府万物是故叹之者不能尽乎斯美,咏之者不能畅乎斯弘……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王弼:〈老子指略〉)

  而且这道同样是既超越、又遍在的:

  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王弼:〈老子?五十一章注〉

  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音非大音也。(同上)

  显然易见这正类似庄子所再三致意的中国美学的本体視界。

  在这个意义上汤用彤先生对于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的剖析堪称精辟:“玄学与汉学差别甚大。简言之玄学盖为本体论而汉学則为宇宙论或宇宙构成论。玄学主体用一如用者依真体而起,故体外无用体者非于用后别为一物,故亦可言用外无体汉学主万物依え气而始生。元气永存而执为实物自宇宙构成言之,万物未形之前元气生存。万物全毁之后元气不灭。如此则似万有之外、之后別有实体”。“汉学元气化用固有无物而有气之时(元气在时空以内)。玄学即体即用实不可谓无用而有空洞之体也(体超时空)。”(汤用彤:〈魏晋玄学?王弼大衍义略释〉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不过,魏晋美学刻意重返庄子美学又并不仅仅意在再一次重演历史的一幕。时代毕竟已经不同了在庄子的时代,是为了建立一种美学理想;而在魏晋的时代则是意在重返一种美学理想的基础上詓实践这一美学理想。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对此绝不能忽视。

  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粅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宴、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囮,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乎度外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触死权之网也;辑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山巨源以积蓄取讥,背哆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无支离拥肿之鉴也;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 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郭子玄以倾动专势宁后身外己之风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相诫之譬也;谢幼舆脏贿黜削违弃其余鱼之旨也:彼诸人者,并其领袖玄宗所归。其余桎 尘宰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岂可备言乎!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賓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三〈勉学〉)

  在这一条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材料中,我们看到所有的玄学领袖虽然都倾慕老、庄,但都并没有满足于一种本体视界、一种美学理想也都并没有离开他们所立足的现实生活,而是致仂于由此出发去探索一条现实可行的向生命的无限复归的美学道路。换言之魏晋美学已经不再满足于坐而论道,去津津乐道中国美学嘚本体视界现实的需要迫使他们身体力行地把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具体化,从而完成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这一重任

  在对庄子美学嘚诠释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这一十分重要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我们知道,庄子美学的出发点是约定和建构一种美学本体建竝一种美学理想,并借此去批判现实美学理想以及借此去批判现实社会(庄子认为,现实社会应该是审美的但是实际上却根本不是)。至于这一美学本体的具体价值取向庄子并不关心,这一美学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行得通庄子也并不关心。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他把美学的本体世界描绘得何等至高至大,便可了然: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漂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

  确实是玄而又玄,有哲理深度而无实践品格这无疑会令期望借美学来寻找现实出路的魏晋美学深感不满足。这不满足可以郭象的看法为代表:

  夫莊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而不行。(郭象:〈庄子注序〉)

  既然“虽当无用”、“虽高不行”怎么办呢?只有设法赋予它一种可实践性品格使它可“用”、可“行”。在我看来魏晉美学的所有努力,都是朝向这一方向的也因此区别于庄子美学。王弼在魏晋美学中是最早回到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上来的的但他的罙刻之处却不在这里。在他看来老、庄甚至不如孔子深刻。老、庄推崇不可言的“无”但又偏偏总去对“无”大讲特讲,难免“无”反为“有”之嫌孔子只讲“有”而不讲“无”,但“无”已在不言中这才是真正知道什么是“无”。自然这里的孔子并非历史上的孔子,而是一种假托是对他自己的价值取向的一种隐喻。而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我们也看到,王弼虽然也讲“道”讲“无”,但却并未着重在本体世界的至高至大方面再去刻意发挥而是借之去批判汉代的美学,为魏晋美学的诞生清除牛圈亦即:借助于作为道的“无”,把个体从族类、群体共同性中剥离出来强调社会与社会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是彼此隔断、互不楿属的都是“无”,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既定的强制性的绝对权威的价值阐释体系诸如“天地之仁”之类的美。由此可见王弼尽管尚未论证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但却已经论证了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不应该是什么其视角是具体的,其论证也是具体嘚与庄子美学存在着深刻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

  其他人也是如此例如,庄子主张“忘情”在〈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庄孓与惠子的对话庄子提出:人无情。惠子反驳道: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呢?庄子答曰:

  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鈈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在这里庄子把情等同于自然,因此必然主张人无情或曰:人只有无情之情。如是最终必然走向只重心灵自由、贵心贱身不言而喻,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可实践性品格因为人不可能无情。于是魏晋美学便对之加以改造,反过来把自然等同于情走向了人有情,从而肯定了情的本体地位向秀指出:

  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

  夫人含五情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且生之为乐以恩爱相接。天理囚伦燕婉娱心,荣华悦志服飨滋味,以宣五情纳御声色,以达性气此天理自然,人之所宜三王所不宜也。(向秀:〈难自然养苼论〉载〈嵇康集校注〉卷四附)

  这里的情较之庄子,显然更为现实、具体具备了可实践性。又如庄子美学的美学理想的至高臸大同样为人所不取。支遁认为: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悬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嘫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蒸尝于 粮绝觞爵于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引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文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0-221页)

  这显然已经把庄孓至高至大的美学思想拉回到现实当中既“物物”又不“物于物”,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此谓“至足”王曦之说得明白:“夫囚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唔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嘫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戴逵说得更清楚:“况物莫不以适为得以足为至。彼闲游者奚往而不适,奚待而不足故荫映岩流之际,偃息琴书之侧寄心松竹,取乐鱼鸟则淡泊之愿于是毕矣。”(〈闲游赞〉)在这里“欣于所遇”、“奚往而不适,奚待而不足”就是讲的“物物”;“快然自足”、“以适为得,以足为至”则是讲的“不物于物”。

  不过最值得紸意的还是郭象,在中国美学从本体视界到价值取向的具体过程中是郭象提供了理论支持。他对庄子美学的改铸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偅大意义(王弼只是“得意忘言”,郭象却是“寄言出意”这“出意”更类似于西方解释学的思路)我已经讲过,王弼着重论证了美学價值取向的内涵不应该是什么那么,是谁论证了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应该是什么呢无疑是郭象。不少治中国美学者往往只注意他们之間的区别遂有“唯心”、“唯物”之说,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由于魏晋美学的逻辑演进的前后差异所造成的。汤一介先生曾把怹们之间的区别列如下图:

  王弼 以无为本从无生有 “道”即无(本体)

  ──────────────────────────

  郭象 造物无物从各自生 “道”为“非有”(不存在)


  王弼 反本不居成 反一本

  ──────────────────────────

  郭象 安命顺性各反其极


  王弼 抱一(存体)用反于体 用不离体(着眼于体)

  ──────────────────────────

  郭象 独化(即用)即用是体 用外无体(着眼于用)


  王弼 统一于无(体用如一) 求宇宙的统一

  ──────────────────────────

  郭象 统一于无(体用如一) 求自身的统一

  上面四个方面的比较虽然是哲学精神嘚但却予我们以启发。在美学方面王弼认为现实世界彼此隔断,互不相属因此无法回归本体,因为本体是“与形反”的是“无”。然而按照这一逻辑推论下去既然现实万物的本性不可能被外在的东西规定,也不能为本体的东西规定那么,现实万物的本性的规定性何在呢只能是走向自身,只能以此时自己的任何存在方式作为根据这就从“无”走向了“有”。因此在两人之间不存在对立,只存在对于一个问题的两个讨论角度一个问题,是指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两个讨论角度则是指,王弼从即世间到出世间为了强调什么樣的现实是不美的,他着意论证的是出世间与即世间的不同;郭象是从出世间到即世间为了强调什么样的现实是美的,他着意指出的是即世间与出世间的同一这样,既然王弼与庄子美学之间存在着深刻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郭象与庄子美学之间必然也存在着深刻津津樂道的意思向差异。

  事实确实如此庄子要否定他置身其中的现实,论证现实的一切都是丑的(现实的应当是审美的)因此需要一个臸高至大的美学思想以便为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郭象却是要肯定他置身其中的现实论证现实的一切都是美的(审美的应当是现實的),因此需要一个现实可行的美学取向以便为人提供一个进入美的殿堂的路径。这样郭象对于美学的阐释自然也就别有会心。〈莊子注〉伊始郭象就指出:

  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耳

  在这里,郭象显然避开了与汉代传统的那种“章句之学”的注经方法的繁琐为了不“死于句下”,他转而采取了一种新的注释方法即将〈庄子〉看作一个无限开放的文本。从而“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而遗其所寄”,将精力集中在创造性的“出意”之中这样,在他看来庄子美学“宜要其会归”,大体为:一是“逍遥”问题也僦是即世间与超世间的问题;二是“无为”的问题;三是“性分”问题亦即事物的本性问题,其余的问题则不妨“遗其所寄”了然而,吔正是在这三个问题上最能看出郭象的独特解读。例如关于事物的“性分”问题,庄子坚持认为有生于无.“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郭象却别出心裁把这个“一而未形”解释为:“至一”。它“上不资于无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天地注〉)原来,庄子在〈庚桑楚〉中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为有,必出乎无有”郭象依旧别出手眼:“夫有之未知,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此所以明有之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吔,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庚桑楚注〉)那么郭象为什么对“无”斤斤计较呢?原来在他看来,“无”即非“有”并非生“有”的根源。“无”不能给“有”以任何根据“有”与“有”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相关性。万“有”各以自己为自己存在的根据:

  無既无矣则不能生一;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而既然“块然而自生”,一切存在物也就全都找箌了自己的存在根据庄子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本意是讲万有皆为相对。郭象却笔锋一转转出了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根据——物自性:“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獨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万物万形,同于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矣理无所言。”(〈齐物论注〉)又如关于“无为”问题庄子认为:万物的存在根据是“无”,既然如此最好的方式便是“任物之性”,即“无为”〈庄子?秋水篇〉云:“牛马四足,谓の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里的“天”即天生如此,可称之为“无为”郭象也主张“无为”,但却从他的“自生”出发因洏只能是“各任其自为”津津乐道的意思思了。还是上面那段话请看郭象的改造:”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秋水篇注〉)再如“逍遥”问题,既然庄子认为“无为”是“任物之性”就必然把离人群、超社会的出世间视为“逍遥”之至境。在〈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孔孓曰:彼游方之外者也,丘游方之内者也”假借孔子之口说出的,正是出世间(‘游方之外“)这一“逍遥”观但郭象却不以为然:

  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雖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

  其中一个重要差别是:把“方之外”与“方之内”不相冥变成了“外内相冥”。由此郭象甚至反过来批评:“游方之外者”“若独亢然立乎高山之顶,非夫人有情于自守守一家之偏尚,何得专此故此俗中之一物,而为尧之外臣耳若以外臣代乎内主,斯有为君之名而无任君之实也。”“至远之所顺者更近而至高之所会者反下吔。若乃厉然以独高为至而不夷乎俗者,斯山谷之士非无待者也。奚足以语至极而游无穷哉”(〈逍遥游注〉)于是,郭象便把庄孓的出世间安放在即世间把“方之外”安放在“方之内”,成为即世间即出世间“方之内”即“方之外”。在他的〈庄子注〉中贯穿的正是这一改造之后的对庄子美学的发挥:“夫游外者依内,离人者合俗”(〈大宗师注〉)“圣人未尝独异于世,必与时消息故茬皇为皇,在王为王岂有背俗而用我哉!”(〈天地注〉)“天然在内,而天然之所顺者在外故〈大宗师〉曰:知天人所为者至矣。奣内外之分皆非为也。”(〈秋水注〉)

  这样不难看出,经过王弼、郭象等人的创造性的误读道家美学犹如找到了一个强有力嘚思想转换机制,在魏晋时代引人瞩目地得以充分展开

  例如“有”与“无”。“有”“无”范畴在先秦道家美学中便已有之。不過在那里它们是作为本体视界的讨论而存在的,服从于对于本体世界的讨论但在魏晋美学中,却被转过来作为价值取向时的中心范畴因此,已经不再是指本体世界的存在与不存在而是指生命世界的有限与无限,并且最终凝聚为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通过无限以表现囿限这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一方面把老子的“道”、“气”、“象”、“大美”、“有”、“无”、“虚”、“实”。庄子嘚“道”、“真”、“以天合天”、“通天下一气耳”、“虚室生白”、“唯道集虚”、“象罔”等一系列思想整合为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姠的基本内容一方面,又蒸发、提炼出一大批在不同层面体现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的新的范畴如“澄怀味象”、“气韵生动”、“隱秀”、“虚实”、“声无哀乐”、“度物象而取其真”、“体远”、“滋味”、“意境”,等等

  又如“形”与“神”。“形”与“神”范畴也是在先秦道家美学中便已有之。但那时还只是用来讨论“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美学意味无多。汉代也是如此只是箌了魏晋,为了更好地实现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通过无限以表现有限这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就有必要深入回答怎样才能从“有”中詓追求“无”、从有限中去追求无限这一重要问题“形”、“神”正是因此而上升转化为美学的基本范畴,并且体现着魏晋美学对这一偅要问题的回答这意味着,魏晋美学在价值取向上大大深入了一步把审美对象展开为现象与本体、外在与内在、空灵与充实等多种维喥去加以讨论,并且通过对先秦道家美学中“形”、“神”范畴的继承又推演出一系列体现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的美学范畴,如“传鉮写照”、“以形写神”、“风骨”、“神韵”、“神品”、“神似”、“不似之似”、“观象取影”等等。

  又如“言不尽意”既然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瞩目于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通过无限以表现有限既然这一价值取向要通过“以形写神”去实现,那么语言與“意”(无限)的关系问题就又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大迷惑了。不难想到语言问题在先秦道家美学中也曾涉及,不过它还只是就本体卋界与语言的关系展开讨论魏晋美学则把这一讨论推进到价值取向层面来进行,并且最终得出“言不尽意”这一合乎中国美学价值取向嘚回答在此之后,又把这一回答推进到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美学关于这一问题的丰富成果:“意存笔先”、“画近意在”、“妙不可訁”、“欲辨忘言”、“得意忘言”、“象外之象”,等等

  再如“有情”与“无情”。以上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论之从审美主体嘚角度看,人什么要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呢在魏晋美学看来,关键在于人是“有情”的换言之,情是人之为人的本体属性这就导致叻“有情”与“无情”的讨论(两者都主“情’,但涵义不同)而且正是借助这一讨论,魏晋美学为中国美学最终确立了审美主体即情感主体这一价值取向至于后来的“畅万物之情”、“畅神”、“发愤以抒情”、“兴会”、“吟咏情性”、“写胸中之逸气”、“师心”、“写意”、“世总为情”、“趣味”,则不过是这一价值取向的推演和丰富

  最后是“名教”与“自然”。把情感主体的问题推洏广之则是审美人生这一归宿。我已经分析过从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出发,必然推导出诗性的人生这一问题不过,先秦美学只是展礻出这一可能性真正要使之成为现实,则必须把中国美学从本体视界推进到价值取向层面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论,正是在这┅时刻应运而生至于具体看法,虽有推崇“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三种但肯定现实人生应是审美人生则昰一致的。这在此后美学演进中便演化为对诗性人生的孜孜追求。诸如:“以适为系”、“自胜之道”、“无待于物”、“寓意于物”、“随处为主”、“安身立命”、“一切放下”、“一切提起”、“道隐”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透过魏晋美学,禅宗美学的应运洏生也就指日可待了。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派别其中的南禅,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思想上,它固然继承了佛教理论的衣缽但尤其是承领了中国思想遗产(特别是道家)的一瓣心香。因此道家所留下的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思想课题,就不能不引起它的高度重视而且,它所处的特殊位置又必然引起它对这一思想课题的高度重视就后者而言,不难看出禅宗美学的诞生过程,在某种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向先秦美学尤其是庄子美学的复归过程。我们知道在郭象之后,道家思想就再无实质性的发展并几荿绝学,为此后代学人痛责郭象者不乏其人。然而实际上郭象在发展道家美学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更为重要的问题却在于:道镓美学为什么在郭象之后再也开不出新境界?而且为什么会转向与禅宗美学的对话(在这方面似可注意类似于郭象对于庄子的创造性误讀的张湛的在〈列子注〉中对于郭象的误读)?

  本文无疑无暇回答上述问题在这里,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是我们在禅宗美学身上所看到的在更高的层面上向先秦美学尤其是庄子美学的复归过程是如何出现的?简单而言在这当中,不论是道家美学还是禅宗美学都存在著一个思想转换的中介具体来说,道家美学是通过玄学的再阐释这一思想转换的中介而禅宗美学则是通过般若学的再阐释这一思想转換的中介(佛教佛学的中国化最初是通过神仙方术化、玄学化、儒学化三种方式)。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正是通过玄学与般若学这样两个Φ介方才得以彼此融会当然,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也并非没有思想的契合点这就是“有无”。道家从天地世界的“始终、本末”谈“囿无”禅宗则是从人生世界的“真假、虚实”谈“有无”,但是都在谈“有无”则是相同的。而道家美学之所以要走向禅宗美学则主要是由于只有禅宗美学才有可能使道家美学最终走出思想的根本困境。我已经指出:道家美学只是注意到了“有”与“无”的区分以及“无无”的问题郭象则干脆取消了“有”“无”问题。但无论如何两者毕竟都是“即有即无”,或者偏重“无”或者偏重“有”。禪宗美学的明快之处是“非有非无”例如庄子美学的“齐物”是在有差别的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否定万物的存在禅宗美学却否定万物嘚存在,结果就从道家美学的“同一”走向禅宗美学的“空”又如庄子美学只是天人之学,最高范畴为道即自然(本性、本然、无为),而禅宗美学则是心性之学最高范畴为心,即空这无疑也使得思想的发展更为深刻、深入。僧肇、道信就发现庄子“犹滞于一也”庄子提出的“游道”、“入天”、“见独”、“无待”、“忘适”、“无物”、“无情”,都并非无懈可击“游道”是由于有“道”嘚存在,“入天”是由于有“天”的存在“见独”是由于有“独”的存在。“无待”是因为有“待”的存在“忘适”是因为有“适”嘚存在。“无物”是因为有“物”的存在“无情”也是因为有“情”的存在。而禅宗美学的出现则使得中国美学的思考从“无物”走姠“无相”,从“无情”走向“无念”从“无待”走向“无住”。再如庄子美学对于“分别”的批判和对“无分别”的推崇无疑是十汾深刻的,但却毕竟还有缺陷禅宗美学进而从批判“无分别”又在更高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回到了“分别”。所谓别即是别同即是同(这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例如巴什勒提出的“本体上的平等”“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相近),显然就更为深刻由此,中国美學的一线血脉在禅宗美学的手中得以第二次地被开掘、接通、延续并发扬光大,就是必然的

  具体来说,禅宗美学与道家美学之间嘚关联只要举出僧肇、道生便可略见端倪。在他们那里庄子的“物化”思想与“缘起”思想、“诸法性空”思想,庄子的“两行”、“以明”思想与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的“中道”思想庄子的逍遥“思想”与“般若无知”的思想彼此交融、对话。具体来说在僧肇那里,迈出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步在他的几篇传世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流行于中国的佛教的六家七宗的批评他认为这六镓七宗可以分为三类:“心无”、“即色”和“本无”。“心无”虽然对心不执着于物有所认识但对万物自虚的精义若明若暗;“即色”意识到万物的色相是因人而起,却不了解当下的色相就是一种色相尽管它是虚空不实的:“本无”把一切归之于“无”,但“道”实際并不就是“无”而是“非有”、“非无”。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所遇而顺是,故则能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 故则离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噫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不真空论》)

  至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僧肇:《涅 真空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庄子美学的嫃谛所在倘若再对禅宗美学详加了解,便不难看到僧肇在这二者之间穿针引线、前后呼应的良苦用心至于道生,则偏重于儒家美学与禪宗美学之间的穿针引线、前后呼应他所疾呼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以及“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的顿悟,代表着佛教中国化嘚第二步应该说,它已经预示了禅宗美学的应运而生

  就前者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佛教之外的原因,禅宗同佛教┅样面对着人类的“苦谛”(诸如“色、受、想、行、识”等等)以及贪、◇、痴、慢、疑、见等大烦恼同样苦苦思索着如何进入“无餘涅 ”、“如何得自由分”之类大解脱、大超越,这一点实际上与道家面临的思想起点是一致的本文在论道家美学时已多有涉及,这里從略其二是佛教之内的原因。这方面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成佛的内容在佛教理论中,佛始终是一个外在的彼岸对象众生呮有不断排除“无明”才能趋近之,因此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对象性思维;第二个层次是成佛的途径佛教的戒律森严,往往令人迷失于歧途加之,由于佛教西来对它的翻译、注释因此成为一门深奥的学问,以至慧能之前的道安、罗什、智◇、吉藏、智俨、玄奘、法藏等高僧竟均以翻译而名世那么,这门学问究竟有多么深奥不妨让高僧自己来痛陈一番:

  奘闻江海遐深,济之者必凭舟揖;群生滞惑导之者实假圣言……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紜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佗际。(玄奘语《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你看,甚至连高僧也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佗际”,那么这令众苼“济之者”的“舟楫”——“圣言”又怎么可能救渡“群生滞惑”呢?何况人类自身一旦被淹没在“圣言”的抽象符号之中、岂不又┅次陷入了“苦谛”之中,因而是苦上加苦吗就是这样,禅宗被推上了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前沿阵地令人欣慰的是,禅宗果真不辱使命它敏捷地注意到了道家在消解对象性思维时所留下的真理颗粒,既剔除了天之自然的弊端又发展了人之自然的优良之处,使之进┅步为“空”所消解从而彻底消解掉了对象性思维(当然又产生了新的偏颇)。这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形成佛”。

  那么禅宗究竟是怎样以“空”消解对象性思维的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神秀与慧能所写的两个偈语。它出自著名的禅宗故事:“莋偈呈心慧能得法”。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又是一个编造得十分深刻的故事神秀的偈语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鏡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应该说,这是一首对于佛教真缔有着深刻理解的偈语因此,弘忍才会赞叹:“依此修行不墮三恶道”;才会表示:“作偈者,应得我法”但另一方面,又有其不足之处这就是慧能所批评的:“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为什麼呢?原来神秀准确地把握了进入成佛境界的三大因素:我——世界——佛。“身”、“心”是指我;外在于我的“尘埃”是指世界;“菩提树”、“明镜台”则是指佛其中,我与世界都是虚幻的只有佛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美则美矣”但何以“了则未了”呢?关键在于我、世界与佛的二分这样作,表面上看来是要排除掉我与世界但实际上却反而使它僭越成为面北朝南的君王。它外在于佛由于是否能够不被世界污染,就实际上决定了是否能够成佛因此,佛性的存在与否就反而要靠它来赋予这样,只要存在着我、世界與佛的二分我就永无成佛之日。这就是“了则未了”正是有鉴于此,慧能这个岭南“ 獠”、舂米行者,也写了一偈:

  菩提本无樹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确实是堪称千古奇偈它的核心之处是消解了对象性思维对我、世界与佛的二分。佛不能被界定为对象性的“菩提树”、“明镜台”世界也不能界定为对象性的“尘埃”。我即世界即佛我-世界-佛都是同一的,除此之外“本来无一物”。于是对象性思维被彻底消解掉了。人类重新回到了“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非对潒性思维,回到了思即妙悟。

  不难看出禅宗的跃身于“空”、返求诸心的妙悟,立即引发了两个方面的令人触目惊心的革命

  第一个方面,是在成佛的内容方面禅宗引发了一场“何谓成佛”的革命。禅宗意识到:对象性思维“如痴人山上叫一声响从谷出,便走下山趁及寻觅不得,又叫一声山上响又应,亦走上山趁结果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是不可能成佛的因此,不再斤斤计较于我与世界的二分、现象与本质的二分、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有限与无限的二分、空与有的二分、真与假的二分、凡与聖的二分、存在与毁灭的二分也不再津津乐道于因缘论、实相论与解脱论的二分,而是直接进入这一切二分之前的同一世界我即世界即佛。一切圆满一切现成,青山自青山绿水自绿水,无世可出无苦可避,关键之处就在于你能否“一朝开悟”。

  帝(唐代肃)问:“百年之后所需何物”师曰:“与老僧个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云:“吾囿付法弟子耽源却会此事”……(师迁化,帝诏问源)源曰:“湘之南潭之北。”(《五灯会元》)

  一日随头游山次头曰:“汝與我拆却面前树子,免碍我”师曰:“不将刀来。”头乃抽刀倒与师曰:“何不过那头来?”头曰:“你用那头作什么”师乃大悟。(《五灯会元》)

  师一日在僧堂内烧火闭却前后门,乃呼:“救火救火!”玄沙将一片柴从窗棂中抛下,师便开门(《五灯會元》)

  师于言下大悟,拜起而曰:“万古碧谭空界月再三捞 始应知。”(《古尊宿语录》)

  上面是我从大量的公案中选出的幾则美学意味较强的公案稍微熟悉佛教沿革的读者,从中都不难清楚地体察到:禅宗已经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体现我—世界—佛三位一体的“真如”的电光石火的一刹那(后期中国思想家也开始对此的强调。例如高攀龙的“电光一闪透体通明”,罗洪先的“霹雳手段”)集中在成就一个全新的生命以及这个全新的生命的凛然重返尘世之上。于是“怫性遍一切处”,返观自心的“本觉”取代需要鈈断驱除的外在的“无明”成为能否成佛的焦点。这就鲜明区别于佛教中其他派别《五灯会元》中有一个故事也深刻地涉及到这个问題:灵◇点化智闲开悟后,又派他的师兄仰山慧寂去“亲自勘过”于是,智闲作了一偈: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姩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別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祖师禅即南禅如来禅则被南禅用来泛指一切“未了了之名相”的传统禅法。智闲的第一偈拼命去区分开悟的过程、程度、层次(所谓“贫”、“无”之分),这正是如来禅第二偈则气度非凡,直指本心┅了百了,一通百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世界—佛三位一体的“真如”——伊,这就是祖师禅也正是禅宗为佛敎理论提供的全新的内容。

  第二个方面是在成佛途径方面,禅宗引发了一场“怎样成佛”的革命并且,假如前一个方面是“直指夲心见性成佛”,这一个方面则是指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在禅宗看来成佛的途径不在于佛教那样费尽心机地在比丘250戒囷比丘尼350戒之中“灭”世界,以“定”发慧不象中国初期的高僧那样埋首经书,苦注六经甚至也不象北宗神秀那样去煞有介事哋拂拭那子虚乌有的“尘埃”,而是“释门事相一切不行……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是妄想,所住之院不置佛事。”(《圆觉经大疏钞》)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網,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坛经》见宗玉本)

  “但吃肉边菜”!这僦是禅宗的革命!确实,繁琐复杂的戒律经典统统出自对象性思维是把佛教置在彼岸世界的必然产物。现在既然对象性思维已经被彻底消解,这繁琐复杂的戒律经典又怎能不被彻底消解呢所以,《金刚经》才指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颜丙的解说则更为明确:“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随说随划。”于是戒律经典随之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尽从彼岸送来而是“尽从这里出去”:

  ┅日,原问师曰:“有人道岭南消息”师曰:“有人不道岭南消息。”曰:“若恁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师曰:“尽从这里出去”原然之。(《五灯会元》)

  “道岭南消息”则戒律、经典外在于自我。然而对禅宗来说,我即世界即佛又何戒律、经典之有?即便有也只能是“我”自己带来的,并且是服务于我的慧寂说的:“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 头边”(《五燈会元》)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只能“不道岭南消息”。这祥正是在禅宗手上,长期僵化封闭的“如一口气不接”的佛学传统又偅被注入了新生命:

  有一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轉;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坛经》见宗玉本)

  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來时如何”州曰:“放下着。师曰:“既是一物不将来还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担取去。”师言下大悟(《五灯会元》)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空中一片石”僧礼拜。 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赖汝不会若会则打破汝头。”(《五灯会元》)

  投子问:“西来密意和尚如何示人?”师驻步少时子曰:“乞师垂示。”师曰:“更要二◇恶水那”子便礼谢。(《五灯会元》)

  ……师了然开悟远曰:“汝妙悟玄机耶?”师曰:“设有也须吐却”(《五灯会元》)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云:“佛亦是尘”(《古尊宿语录》)

  请看,这就是禅宗的革命从对象性思维回到前对象性思维,回箌妙悟的革命


  显而易见,禅宗对妙悟的瞩目意味着审美活动作为最高的生存方式在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也意味着从心理层面为中国美学定位的开始

  当然,严格说来禅宗对于妙悟的瞩目,与美学对于妙悟的瞩目并非完全一致首先,妙悟并非禅宗所得而私也非禅宗独擅之秘,而是人性之本然所以,它也是早期中国美学在不自觉地探索着的对象这一点,禅宗自巳也是承认的“问:‘达摩未来时,此土还有祖师意否’师曰‘有。’曰:‘既有祖师又来作什么’师曰:‘只为有,所以来’”(《五灯会元〉)而刘辰翁也曾代中国美学陈言:“此我辈禅也在达摩前。”(刘辰翁批本《世说》评乐令举尘条)可见未有禅宗,巳有妙悟其次,禅宗的妙悟与审美的妙悟毕竟也有深刻的差异例如,禅宗玄知断见审美根于性灵。又如“诗‘入神’境而文外独絕,禅彻悟境而思议俱断”(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5页)因此,不宜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然而,正潒我在《众妙之门》一书中所着重强调的:“倘若剔除禅宗身上的种种宗教内容禅宗宣扬的神秘体验不是又十分接近审美的心理体验吗?你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拈花微笑,道体心传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一幕。融自身于鲜花之中以非功利的态度看待人苼稍纵即逝的当下的现在,这无疑给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在生存过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去体验自由快乐以极为重要的启迪。而在‘如何得自由分’的人生谜、生死关的凿穿后壁中它完全藉助于个体的独特感受和直观体会,也就是借助于个体感性经验的某種飞跃超越有无、是非、生灭、得失,‘用智慧观照用一切法,不取不舍’‘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知惠观照不假文字’,认萣有是有同时又是非有无是无同时又是非无,‘在不住中又常住’同时又无所谓‘住不住’‘闻中生解、意下丹青,目前即美久蕴荿病’,‘直下了知当处超越。’它‘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的‘不指天地,唯我独尊’……不是也在在同審美经验暗相勾通、契合无间吗”因此,我们又有充分的理由把禅宗对于妙悟之瞩目与美学对于妙悟之瞩目相提并论,把禅宗对于妙悟之瞩目作为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予以认真讨论

  何况,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讲美学中的妙悟也确实是在禅宗的影响下产生的。这┅点在南北宋之际伊始的种种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韩驹:〈赠赵伯鱼〉)“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龚相:〈学诗诗〉)这样的訁论举不胜举,而且为一般读者所熟知毋庸赘述。倒是严羽的一段话虽然已为读者所熟知,却仍有举出的必要: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沧浪诗話〉)

  在我看来,这段话不 是从心理层面为中国美学定位的宣言书从此,在中国美学的殿堂内便开始上演一幕又一幕心理定位的活剧。值得指出的是当我们赞美这一幕又一幕心理定位的活剧时,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忘记禅宗美学的首擅之功。

  那么从禅宗美學发端的对妙悟的瞩目作为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意义究竟何在呢在我看来,就在于不但继承了从道家美学开始的对于对象性思维的批判(所谓“知不能规乎其始也”)不但明确地指出在对象性思维之前还有先于对象性思维的思维——它更为根本,更为源初是人类真囸的生存方式,而且集中精力对之加以诘问并且最终予以解决,这就是妙悟的问世再深入一步,还在于是从审美与人生同一的特定角喥对于“生命如何可能”或进入真实的生命存在、生命世界如何可能这一永恒课题所作出的一次成功的回答。

  为了使读者更深刻地悝解我的看法我们不妨暂时把目光转向西方,看一看发生在西方的类似于禅宗革命的那场美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相信会给人以大徹大悟般的启迪。

  正如人们所已经越来越多地谈论的那样西方美学迷途知返,毅然回到真正的美学轨道之上应该说,是肇始于康德所完成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以后,西方现代美学就逐渐不无艰难地登上了美学舞台导演了一幕幕划时代变革的正剧。也正是從此以后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西方现代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之间的令人惊奇的神似。这种绝非巧合的曆史邂逅使我们不能不对禅宗美学刮目相看,也不能不对禅宗美学所蕴含的普遍性和人类性的内容重新予以审视和清理

  回顾西方媄学的历程,也许应该说西方传统美学从一开始就蕴含了某种内在的偏颇,因为它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是┅种理性思维的形象阐释,而没有能够意识到审美活动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因此也就更不可能对这种特殊的生命活动作出认真的栲察了。

  导致这一偏颇出现的原因无疑应该在理性主义传统中去寻找。简单来说在理性主义传统,不论其中存在着多少差异在假定存在一种脱离人类生命活动的纯粹本原、假定人类生命活动只是外在地附属于纯粹本原而并不内在地参与纯粹本原方面,则是十分一致的因此,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人世界的本质优先于人的本质,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的本质最终要还原为世界的本质,就成为理性主义的基本的特征而且,既然作为本体的存在是理性预设的是抽象的、外在的,也是先于人类的生命活动的显然只有能够对此加以認识、把握的认识活动才是至高无上的,至于作为情感宣泄的审美活动自然不会有什么地位,而只能以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甚至认识活動的反动的形式出现当然,这是完全合乎理性主义传统的所谓理性逻辑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也正是这样的情景。可以说从亚裏士多德的“‘何谓实是’亦即‘何谓本体’”,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都是从理性、本质的角度对于巴门尼德的“能被思维鍺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这一命题的片面阐释。

  在这方面关于诗歌与哲学的争论颇具代表性。早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在希腊僦存在诗歌与哲学谁更具有智慧的被柏拉图称之为“诗歌和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柏拉图本人的选择更能说明问题“柏拉图原打算做個戏剧诗人,但是青年时代遇到苏格拉底以后他把自己所有的原稿都烧掉,并且献身于智慧的追求这正是苏格拉底舍命以赴的。从此柏拉图的余生就跟诗人奋战这个战争,首先乃是跟他自身里的诗人作战。经过那次跟苏格拉底改变命运式的会面以后柏拉图的事业┅步步地进展,可以命名为:诗人之死”(6)对于那场“诗歌和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柏拉图竟然遗憾自己没能赶上而从他在著作中罗列的“诗人的罪状”以及宣布的放逐诗人的决定来看,他的立场是十分清楚的至于亚里士多德,他虽然说过诗歌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但这只是为了说明它更接近哲学,而且也只是为了在比附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把它称作一种“比较不庸俗的艺术”而已假如说柏拉图昰在理想中放逐艺术,亚里士多德就是在现实中放逐艺术直到康德,仍然如此康德同样贬低艺术。他虽然强调审美活动是某种中介泹之所以要这样强调还是为了强调审美活动的相对于理性活动而言的特殊性。确实他不再强调艺术只会说谎话了,但是也并没有强调艺術可以说出真理因此,康德对于审美活动的看法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贬低艺术的路子这种贬低同样出于“诗人之死”嘚古老传统。黑格尔也是如此他对审美活动的兴趣,同样是一种“哲学兴趣”——而且连康德还不如(起码是退回到了把艺术当做认识嘚预备阶段的莱布尼茨)他只是出于一种精神发展的完整性的考虑才把艺术纳入其中(这一点,从他提出的直观-表象-概念与艺术-宗教-哲学的对应可知)甚至连经验主义哲学大师洛克,在谈到审美活动、艺术的时候也是如此。总而言之只有理性本身才是世界嘚本体、基础。它或者是在客体中表现为必然性与人对立,或者是在主体中表现为理性与感性对立。至于审美活动则只能是一种作為本体的理性世界的附庸的生命活动。因此“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就是它最好的定义。审美活动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也就成为对于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了。当然传统美学也可以承认直觉,例如柏拉图但是却只是出于要证明审美活动鈈具备尊贵的理性地位的狭隘目的,因此也就谈不上承认它的独立性、本体地位了。克罗齐指出:西方美学就是以哲学与诗歌的对立为開端的正是有鉴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看法,在二十世纪美学中终于遇到了强劲的挑战

  不过,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康德说起作为一位真正深刻的美学大师,康德尽管没有能够真正走出传统美学的藩篱但是却毕竟最早意识到了对象性思维的失误。他所做出嘚本体界与现象界的著名二分或许无论在什么意义上都应该被视为消解根深蒂固的对象性思维的第一声号角。正是康德导致了传统本體论的终结。他摧毁了人类对传统本体论的迷信并且只是在界定认识的有限性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为本体观念保留了一个位置对此,只要回顾一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论的证明”部分以及他所强调的:“存在(Sein)显然非一实在的宾辞,即此非能加于倳物概念上之某某事物之概念”(7)就可以一目了然。对此尼采可以说是心领神会的:“当此之时,一些天性广瀚伟大的人物竭精殚虑地試图运用科学普遍有效和充当普遍目的的要求由于这种证明,那种自命凭借因果律便能穷究事物至深本质的想法才第一次被看作一种幻想康德……的非凡勇气和智慧取得了最艰难的胜利,战胜了隐藏在逻辑本质中作为现代文化之根茎的乐观主义。当这种乐观主义依靠茬它看来毋庸置疑的永恒真理相信一切宇宙之谜均可认识和穷究,并且把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视作普遍有效的绝对规律的时候康德揭示了这些范畴的功用如何仅仅在于把纯粹的现象,即摩耶的作品提高为唯一和最高的实在,以之取代事物至深的真正本质而对一种夲质的真正认识是不可能借此达到的:也就是说,按照叔本华的表述只是使梦者更加沉睡罢了。”(8)

  而在康德关于鉴赏判断的考察中应该说已经包含了直觉的成份,并且已经开始了对于审美活动的独立性的追求这一点,如前所述就体现在康德对于审美活动的“中介”性质的强调上,然而毕竟并非审美活动的彻底性的实现这原因,无疑与康德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理性”从“神性”中剥离出來密切相关康德虽然把审美活动作为中介,而且赋予它自己独特的先验原理:“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及其变体“对象的主观合目的性”,但毕竟只是中介没有进而把它推进到独立的审美活动的世界之中。在我看来康德之所以要通过四个悖论来不无艰难地考察审美活动,奥秘正在这里因此,康德所考察的问题只是:一方面通过审美活动,理性的自由原则怎样到达那充满诗意的必然性的王国理性的原则怎样渗透到感性中去?显然这是从理性化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通过审美活动,自然的机械的世界怎样具有道德意义美为什么是道德的象征?显然这则是从道德化的角度出发。

  康德之后出人意料的是,黑格尔并没有从康德出发去完成他的工作,而昰逆向而动把对象性思维发展到了极点,构筑了一个泛逻辑主义的美学体系在其中,理性甚至成为精神实体而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洎主、独立、个性,失去了自由结果就更为严密地窒息了空灵的审美生命。因此在“绝对正确”的背后又隐含着绝对的错误。不过革命已经无可避免。稍加审视就不难发现,与此同时甚至一些哲学大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对象性思维后面的审美之思。谢林把消除┅切矛盾引导人们达到绝对同一体的唯一途径设定为审美直观,甚至宣称:“我坚信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富有精神的人”“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在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的女教师”(9)席勒则从对于人类的沦为“断片”的生存困境出发,指出通向自由生存之路即审美(“游戏”)之路从而在美学史上首次把审美之思提到了与对象性思维彼此平等的高喥。

  不过更为令人瞩目的还是两位最为当时学界切齿难容的美学家,他们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服膺于康德,同时又超出于康德他与德国几位著名的美学家生活在同一时代,但美学禀赋却又截然不同对于当时人们所津津有味、争论不休的种种话题,他似乎絕无兴趣但对对象性思维所造成的生命消解却又深恶痛绝。在他看来最为根本的东西,不是上帝但也不是物自体,而是生命意志咜不受对象性思维的支配,是一种盲目而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痛苦”)同时,在本体论上也应该由传统的理性本体论转向现代的生命本体论这样,一向为人们所奉为唯一的、神圣的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也就必然要转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审美静观在美学史仩,审美之思第一次凌驾于对象性思维之上并且成为生存的根基。毫无疑问这实在是石破天惊的发现。如是西方源远流长的美学理論以及顽强支撑着这一美学理论的对象性思维本身,就不能不面对着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的认真的挑战

  比之叔本华,尼采虽只是一個后来者但又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同样自觉地拒斥根深蒂固的理性本体论而瞩目于生命本体论;同样自觉地拒斥对象性思维,洏瞩目于审美静观在他看来,源远流长的西方理性传统应该一笔勾销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对象性思维去追求外在世界却偏偏遗忘了内在的生命世界。但问题的重要性恰恰在于:人类绝不可以遗忘了内在的生命世界因此,必须消解掉对象性思维并且代之以審美“沉醉”这个沉沦了的世界才能最终得到拯救。“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才是科学意识”(狄尔泰的概括)这就是尼采的结论。不过尼采又与叔本华不同,后者是否定生命强调悲观的生命意志,他却是肯定生命强调乐观的强力意志。嘫而也正是因此,尼采也就更为深刻地觉察到了二十世纪人类生存中的“颓废”与“虚无”境遇

  迄至20世纪,我们看到的更是極为壮观的一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在1900年就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就在这一年,胡塞尔出版了他的〈逻辑研究〉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梦的释义〉,桑塔耶那出版了他的〈诗和宗教的说明〉……本世纪声名昭著而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象学美学、精神汾析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直觉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应该说在世纪初就分秒不差地应运而生。而在这些美学流派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再次谛听到从康德、叔本华、尼采一脉相传下来的主旋律: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使美学真正服从于自己的天命Iu Selbst(直面事物夲身),这就是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大声疾呼的一句名言以他提出的“本质直观”为例,本质而又可以被直观这在传统的理性思蕗中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胡塞尔认为:通过“悬置”和“加括号”的方法把对象性思维放在一边,使人类不再受其所累就不难达到对“逻辑背后”的事物自身的“本质直观”。为此他十分强调“幻想”,认为“幻想”是构成现象学的关键因素而诗歌、艺术正是通过幻想而达到本质直观。弗洛伊德超出理性思维的基础——意识转而走进了更为深层的无意识,并且从充盈着“焦虑”的无意识深渊的角喥重新解释了审美活动从而也就高扬了人类的审美方式。克罗齐也十分类似他指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两种而并非只有一种,即除了理性思维(逻辑)之外还存在审美直觉。而且前者依赖于后者,后者却并不依赖于前者柏格森以“绵延”来界定对象世界,从洏把本体论从实在的、存在的转向生命的、生存的本体论与此相应,他指出: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审美直觉。至于桑塔耶那自嘫也不例外。在“美是客观化的快感”的定义中同样隐含着对于远远超出于理性之外的全部感性存在的瞩目;“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对媄感有贡献”(10)原来如此!

  再从世纪之交艺术思潮的演变看,也是如此与从肯定性主题向否定性主题的转换这一美学潮流相一致,世紀之交的艺术思潮表现为:在内容方面是非道德、非理性、非历史的自我表现在形式上是非形式的自我表现。无对象的审美是其根本特征。一方面是消解客体对世界的否定,一方面是高扬非理性的理性、实体的非理性具体来说,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世纪之交现实主義走向了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走向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则经过了一个从客观到主观最终又转化为主观的客观化的过程,其Φ的内在原因在我看来,就是源于对非理性的主体的强调以及对于超出理性思维之上的审美方式的高扬。而从移情说、摹仿说到抽象說的转移同样可以看到,只有当艺术活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认识关系转化为生命关系之时由我及物的移情才可能被注意到。移情势必是全身心的因此又有了由物及我的内摹仿,最终就导致抽象的出现。它强调非理性的主体可以自由地自我创造审美对象是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表现。因此距审美直觉的出现也就一步之遥了。再如有意味的形式、新批评、格式塔、符号学美学等的出现也是如此。审媄活动一旦成为生命的内在需要而且是独立的、自足的需要,作品就势必只是与生命的内在体验一致而不再与外在的世界一致(点、线、面、光、色都成为独立于外在世界的存在)这样,就必然转向对艺术的独立与自足的讨论从美术的角度考察的“有意味的形式”,從文学的角度考察的新批评从形式的表现属性的角度考察的格式塔、从广义的角度即抽象美感与抽象对象考察的符号学美学,都是因此應运而生同样与对于非理性的主体的强调,以及对于超出于理性思维之上的审美方式的高扬密切相关

  在这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克罗齐从美学史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看,他的美学贡献有其独特之处在席勒,是通过审美方式(游戏)完成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审媄融合而叔本华则是把理性冲动抛在一边,唯独以感性存在为基础通过审美方式(静观)以达到“弃生”境界。尼采同样是把理性冲動抛在一边唯独以感性存在为基础,但是方式又有不同是通过审美方式(沉醉)以达到“乐生”的境界。克罗齐同样坚持了这一高扬審美方式的思路但是没有采取上述那样两种极端的方式,既不坠入生命之地狱也不升入生命之天堂,而是就停留于生命之中去内在哋体验生命,当代审美观念中强调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直觉、体验的心境强调审美创造与生活创造的同一性的倾向,显然就与克罗齐有关(11) 从美学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看,则正是他为审美方式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克罗齐把审美活动作为直觉活动从理性活动、噵德中剥离出来确立为独立于理性活动、道德活动的一种活动。这样直觉就不再是理性、道德的奴仆了,而是审美的源头和唯一源泉它可以支撑所有审美现象并解释所有审美现象,但却不必为其它原则所解释而且,既然“人的心灵是一个毫不间断的、永不停息津津樂道的意思识的川流”因此,就应该是认识依赖于直觉而直觉却并不依赖于认识。必须指出克罗齐的发现是十分深刻的。它通过消解对象世界的方式简洁明快地把康德提出的四个悖论统一为直觉。作为理性思维的反题直觉不再是低级的(黑格尔),也不再是中介嘚(康德)而成为一种高级的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直觉也不同于传统的直觉。因为在传统的直觉那里只是对一个对象的矗觉,是空间化了的直觉这个空间化的直觉,在古代社会表现为对于一个有限、静态的宇宙的把握(摹仿)即通过外在形式去把握世堺或者去象征世界,在近代社会表现为对于一个动态、无限的宇宙的把握(想象)此时形式已经无能为力,因此转而强调内在感官(天財)但是克罗齐的直觉却是时间化的,表现为对于一个相对宇宙的把握这一直觉是摹仿与直觉的断裂的结果,因此不同于摹仿、想象它没有直接的对等对象,而是直觉到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根本就却不存在什么对象,完全就是心灵的创造所以克罗齐才会说:“世界铨是直觉品,其中可证明为实际存在的就是历史的直觉品;只是作为可能的,或想象的东西出现的就是狭义的艺术的直觉品”(12)因此,茬康德以及传统美学那里的对象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直觉中就不存在了。直觉创造了内容直覺创造了形式,直觉也创造了美(丑)于是,审美活动有史以来第一次既不依赖于外部的客体世界的束缚也不依赖于内部的理性世界嘚束缚,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而且是根本性的生命活动而且,由此推论以直觉为满足的精神活动就是表现,表现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从直觉-表现-艺术,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白也构成了一块美学真正可以独享的领地。对它的内容、特征、价值、功能加以考察僦正是20世纪美学的重大使命。

  而在这一切背后的正是关于审美方式的地位的观念的转型。我们看到不论是叔本华的以“静观”超越“理性”,还是尼采的以“沉醉”超越“理性”、柏格森以“绵延”超越“理智”、弗洛伊德的以“无意识”超越“意识”抑或克罗齐以“直觉”超越“认识”……都隐含着对于审美方式的地位的一种全新的观念。这就是:人类的审美方式不再只是一种认识方式洏是转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超越方式,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成为生命存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我直觉故我在”审美活動成为生命的根本需要,审美方式成为生命的根本方式这意味着,美学家们开始从超越理性、本质的角度对于巴门尼德的“能被思维者囷能存在者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中的“能存在者”方面加以阐释这就是说,开始从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它不再是对“我們”的存在方式的理解,而是对“我”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不难想见,既然是“我”的存在方式那无疑就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一個体验的问题“我”的存在无法用理性来表达,而只能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且,“我”也不可能与抽象本质等同不可能以种或者属嘚形式出现,而只能是个体的与变化、过程、偶然、死亡息息相关。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就不再是被理性演绎出来的,而是选择出來的显而易见,鉴于审美活动与人类的非理性的存在方式的密切关系这也就必然导致对审美方式的地位的重新理解。

  至于审美活動与人类的非理性的存在方式的密切关系的关键所在无疑应该是情欲、情感。马克思说过:人“是有情欲的存在物情欲(passion)是人强烈縋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3)皮亚杰更从动力的角度强调说:“当行为从它的认识方面进行研究时我们讨论的是它的结构;当行为从咜的情感方面进行考虑时,我们讨论的是它的动力”(14)事实上,情感是人与世界的根本通道它的自我实现与否,将会对人本身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有史以来,审美活动都是情感的自我实现的载体杜卡斯就把“对情感的内在目的性的接受”(15)称之为审美活动,而科林伍德则指出:“如我们所看到的一种未予表现的情感伴随有一种压抑感,一旦情感得到表现并被人所意识到同样的情感就伴随有一种缓和或舒适的新感受,……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成功的自我表现中的那种特殊感受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称之为特殊的审美情感。”(16)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内在的情感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以及情感的内部的自我调节而不是外部的人为调节,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内涵在此意义仩,尽管在传统美学中由于理性传统的压抑,作为情感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中介的审美方式未能受到重视在二十世纪的世纪之交,由于理性传统的失落情感的本体地位被极大地突出出来,因此审美方式的高扬,也就是必然的了

  在克罗齐之后,从康德、叔夲华、尼采一脉相传下来的主旋律更是响彻西方天宇经过长期的左拼右突,上下求索恰似佛教的由小乘而大乘,西方美学也开始日益清醒逐渐把目标集中在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集中在刻意去探求某种先于对象性思维的审美方式上在西方美学看来,源远流长的传统媄学必须全盘予以重新审视和检讨长期雄霸天下的对象性思维必须彻底予以深刻反省和批判。原因很清楚甚至也很简单:西方美学一貫以对象性思维作为人类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思维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了数之不尽的美学体系、美学派别然而,这一切却绝非真实实际上,在理性思维之前还有先于理性思维的思维,在传统美学所津津乐道的我思、反思、自我、逻辑、理怀、認识、意识之前也还有先于我思、先于反思、先于自我、先于逻辑、先于理性、先于认识、先于意识的东西。只有它才是最为根本、朂为源初的,也才是人类真正的生存方式因此,美学也就必须把理性思维放到“括号”里悬置起来,而去集中全力研究先于理性思维嘚东西或者说,必须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向“纯粹非理性批判”必须把目光从“认识论意义上的知如何可能”转向“本体论意义上嘚思如何可能”。

  在克罗齐之后的形形色色的美学派别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叶维廉指出:“所有的现代思想及艺术,由现象哲学家到Jean Duduffet的“反文化立场”都极力要推翻古典哲人(尤指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抽象思维系统,而回到具体的存茬现象几乎所有的现象哲学家都提出此问题。”(17)应该说叶氏的洞见是准确的。

  具体来说弗雷泽、马雷特、列维—布留尔、卡西爾、荣格和拉康是立足于从时间上的“先于”去探求某种先于理性思维的东西。在这方面的探索甚至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维科,它对於“想象的类概念”的考察应该说,开了从时间上的“先于”去探求某种先于理性思维的东西这一路径的先河当然,与他相比弗雷澤、马雷特、列维—布留尔、卡西尔、荣格和拉康的工作要更为深刻。例如列维—布留尔通过对于“原始思维”的研究指出:“ 在同一社会中,常常(也可能是始终)在同一意识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结构”(18)并且实证地说明了“原始思维”在时间上的早于“逻辑思维”(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中也指出审美活动与“旧逻辑思维”的关系)。例如卡西尔也提出了一种神话的隐喻思维并且强调:人早在他苼活在科学的世界中之前,就已经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中了……给予这种世界以综合统一性的概念与我们的科学概念不是同一种类型,也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它们是神话的或语言的概念。因此除了纯粹的认识功能以外,我们还必须努力去理解语言思维的功能、神話思维和宗教思维的功能以及艺术直观的功能。苏珊?朗格在为卡西尔〈语言与神话〉所写的序言中说:卡西尔要求郑重研究“先于逻輯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这样一种观点必将改变我们对人类心智的全部看法。”(19)确实如此荣格则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衣钵,一方媔又受19世纪末开始兴盛起来的人类学、神话学、语言学的影响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论证了先于理性思维的思维的存在这先于理性思维的思维,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只能被保护在审美活动之中。至于拉康则从个体发展的早期状态的角度说明,在婴儿的身上哃样存在着某种先于理性思维的东西。

  更多的美学家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说:审美方式不仅仅在时间上洏且在逻辑上就是先于理性思维的。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出发闵斯特堡从“孤立”角度,谷鲁斯从“内摹仿”角度立普斯从“移凊”角度,布洛从“距离”角度论证了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科林伍德则把克罗齐的“直觉”改造为“想象”,全面突出了与理性思维的對立杜威继承了桑塔耶那的衣钵,从“人们经验可以具有美”的角度论证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格风靡西方世界的现象学也如此:“现潒学并不纯是研究客体的科学,也不纯是研究主体的科学而是研究‘经验’的科学。现象学不会只注意经验中的客体或


  迄至在中唐中国美学的根夲精神再一次出现历史的转进。

  关于这种变化时下的学者多有论述。其中以李泽厚的看法最为早出而又最具灼见:中唐比之过去“在强调文艺的特征的创作规律上深入了一层。前者只讲到“神与物游”后者却要求思与境谐;前者是人格理想的树立,后者是人生态喥的追求不只是要注意文艺创作的心理特征,而且要求创造出各种特定的艺术境界文艺中的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惢不再是前期文笔之分、体裁之别,而是理趣之分、神韵之别成为关键……实际是更深入地接触到艺术创作的美学规律如形象思维等問题。”(1)

  不过在我看来,上述看法还可以再细致地加以界定“理趣之分、神韵之别”、韵味、意境、情趣是从魏晋美学开始的审媄活动的具体化考察的继续,仍旧属于具体化考察的第一个层次即审美活动所构成的东西,或曰:价值取向至于“更深入地接触到艺術创作的美学规律,如形象思维等问题”则意味着中国美学开始着重在审美活动的具体考察的第二个层次上展开讨论。这个层次着重诠釋构成审美活动的东西亦即从构成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角度去诠释审美活动的特殊存在根据,这可以称之为:心理定位相对于先秦美學、魏晋美学,这一阶段的美学是从心理学方面为中国美学再一次定位毋庸置疑,正是这后一方面才构成了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的历史转进。

  至于产生这一历史转进的原因当然可以举出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还应该追溯到中央集权专制社会与士的矛盾。中唐の后中央集权专制社会开始走上下坡路。在无可挽回的历史沉沦面前中央集权专制社会的机制自身再也滋生不出些许积极因素去挽狂瀾于既倒,于是历史重任便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士的肩上。他们别无选择只有想方设法,把心灵的能量发挥到极限之极限以便与历史嘚沉沦殊死抗衡。对此罗大经和唐顺之堪称解人:

  宋文公告陈同父曰:“真正大英雄人,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昰气血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此论于同父可谓顶山一针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之一丙编“真正英雄”条)

  天下事鱼烂極矣非特边陲戎狄之患也……以康济斯世者康济此事,此除戎攘寇手段用之惩忿窒欲、克己复礼之间此古之所谓真正英雄也。(唐顺の:《与胡柏泉参政》《荆川先生文集》卷六)

  以“戌攘寇手段用之惩忿窒欲、克己复礼之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絀来”,这或许就是中唐之后士人的唯一出路

  《后汉书?方术传下》记载着一则著名的故事:

  (费长房)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异其神也谓之曰:“子明日可更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入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

  这是一则方士杜撰的仙话但这种杜撰又是那样契合中国士人的心态。“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这恰为中国的审美主义文化的典型写照。只是假如在魏晋时玳,这安身立命的壶中天地还包括了外在的大千世界的话那么,中唐之后这安身立命的壶中天地,就完完全全地被缩小为心灵幽室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白居易:《中隐》《白居易集》,卷二十二)

  盖尝闻隐之说矣有所谓大隐者,有所谓小隐者所谓大隐者,非谓隐其身洏弗见也隐于朝,假其位以行其道者也夫有志乎致君泽民而于贵贱得失则裕如弗为利害,古之有道者未尝不以是为心此得“廷隐”の义欤?(周行正:〈朱廷隐字大隐序〉〈浮◇集〉卷四)

  这里的“中隐”、“廷隐”就正是指向那个系千钧于一发的心灵幽室。茬大厦将倾的过程中作为得风气之先的士人,却只能竭尽全力榨取心灵的能量与之抗衡这实在是中国士人的大悲与大痛:

  君住安邑里,左右车徒喧竹药闭深院,琴樽开小轩谁知市南地,转作壶中天(白居易:〈酬吴七见寄〉,〈白居易集〉卷六)

  ……曲廊邃宇周以虚栏,敞以层楼叠石为小山,通泉为平池、绿梦袅烟而依回嘉树翳晴而蓊◇,◇爽深靛各极其致。以其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刘风浩:〈个园记〉)

  ……疏为回溪削成崇台。山不过十仞竞似衡霍;溪不袤数丈,趣侔江海知足造適,境不在大(独孤及:《琅琊溪述》,《全唐文》卷三百八十九)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今张君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孓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予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无不可(苏轼:《灵璧张氏圆亭记》,《苏轼文集》卷十一)

  盖古之君子不用于世必寄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无酒嵇无琴,则其食草木而友糜鹿有鈈安者矣,独颜氏子饮水啜菽居于陋巷,无假于外而不改其乐,此孔子所以叹其不可及也(苏辙:《答黄庭坚书》,《栾城集》卷②十二)

  心灵的能量被榨取到最后则连“壶中天地”也无以为继,只好安身立命于“芥子”之中这就是宋代之后,士人瞩目于“芥子纳须弥”这一话题的真实背景:“昔申徒有涯放旷云泉常携一瓶,时跃身入其中号为‘瓶隐’,闻而喜之以名卧室,室方广仅丈扩两盈以象耳,圆其肩高出脊上,隐映于花木幽深中俨然瓶矣。然申徒公以大千世界都在里许如取频伽瓶满中擎空,用饷他国此真芥子纳须弥乎!若犹是作瓶观,不浅之乎视公哉”(祈彪佳:《寓山注》,《祈彪佳集》卷七)

  由此就不能不导致中唐之後理论趋向的巨大转向。这一点可以欧阳修的看法为代表:

  圣人急于人事者也,天人之际罕言焉(欧阳修:〈易童子问〉,《欧陽修全集》卷一)

  “急于人事”,语气何等峻切!和盘托出了士人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说明竭尽全力榨取心灵能量的可能性的焦灼心態从这个角度着眼,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看清楚宋明理学的良苦用心: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者,宗子之家相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张载,《正铭》)

  在这中国思想史上震烁千古的警言中流溢着的,难道不正是高度强化人的能动作用竭力向上提升人性,期冀企达“性與天道不见乎大小之别”(张载:《正蒙?诚明篇》)的自强不息的追求吗到了朱熹,这一点就看得更清楚了:

  盖臣窃观今日天下の势如人之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盖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虽于起居饮食,未有至妨然其危迫之证,深于医者固已望之而赱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一)

  那么如何对证下药呢?他提出最重要的是治“本”。何谓“本”则就是他在作为自己嘚学问的精粹、核心的〈大学〉中提出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至于这一历史转进的内在契机,则要追溯到在Φ唐突然崛起的禅宗美学

  与时下学界对禅宗美学的有意疏忽不同(有的美学史著作竟然对禅宗美学只字不提),我越来越强烈地意識到:禅宗美学是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相对于儒家美学的美在社会(仁),以及对于人与社会的和谐的关注相对于道家美学的美在自然(道),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注禅宗美学则是美在心相(心),以及对于人与洎我的和谐的关注和、妙、圆是它们不同的审美追求。更准确地说相对于庄子的体现了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在中国美学的本体层面上嘚合一和陶渊明的体现了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在中国美学的价值层面上的合一,禅宗美学体现了道家美学与儒家美学在中国美学的心理层媔上的合一

  要弄清这个问题,不能不从先秦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入手我已经指出:庄子把先秦美学对于生命的忧思推进到对于“鉯物易其性”的大惑的盲目无知,亦即对对象性思维的盲目无知而且,庄子还提出了消解对象性思维和重新回到对象性思维产生之前的思维回到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以明”显而易见,从心理定位的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庄子的这一努力看做是对于构成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的最初探索。那么这探索是否彻底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中的原因,当然主要是因为先秦美学要解决的是中国美学的本體视界问题因此还无暇顾及中国美学的心理定位问题。但假如从心理定位的角度去剖析也不难发现,庄子之所以不能对构成审美活动嘚特殊规律作出彻底的探索原因正在:消解对象性思维的不彻底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且让我们从较远的背景谈起。我们知道道家美學对于对象性思维的消解也有一个过程。亦即从老子的“无”到庄子的“无无”老子的“无”来源于对对象性思维的“有”的消解,针對对象性思维的对于“有”(事或理)的固执老子指出,这其实是一种虚幻:“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咾子还接连分析了三种器物(如“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以证明他的看法:“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同上书,苐十一章)亦即:人们只看到了具体事物的便利之处却未能看到这具体事物实际是被“无”所决定的。因此人们应该从“有”回到“無”,从对象性思维回到非对象性思维这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又远远不够因为老子的“无”实际还是一种“有”、一种对象,呮不过更为隐讳而已庄子有见于此,于是又以“无无”来消解老子的“无”他指出: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庄子?齊物论》)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般标点为“泰初有无,无有无名”此处据傅伟勋先生的看法,参见〈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92页)

  我已经指出在这段话中,庄子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思想消解不过,在这里我要进一步指絀:这答案既造成了庄子乃至道家美学的成功,同时也导致了庄子乃至道家美学的失败

  之所以这祥说,关键还在于“无无”的不彻底性“无无”是对“无”的消解,因此有道家之思:“以明”但“无无”要不要消解呢?庄子并没有认真去考虑或者是认真考虑了,但答案却是否定的从庄子的论述中看,“无无”是毋须消解的它就是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存在。这个存在是什么呢是“末始有粅”、“未始有封”的自然。或者说是消解本身。然而首先,庄子实际上只是消解了对象性思维对人的束缚但是并没有消解掉对象性思维的根源。因为这个“无无”作为自我尽管具有了不确定性(“无”则具有确定性)不再是被把握的对象,但是作为消解者的自我卻肯定仍旧存在一切变化之中都仍有自我的参与,差别只在于这时的自我退得更远、更隐密而已从表面上看,这里的“无无”是“无巳”但却毕竟还是主体在消解主体,还是我在消解我自己作为被消解的我确实是被客体化了,而且这个客体化的僵硬的自我也确实被消解了但是作为消解者的我本身却仍旧存在。最终也无非是进入“以道观之”的层面。但是这里的“道”还是一个作为消解者的我。其次庄子的“无无”事实上还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因为它实际上只是消解掉了人自身(人之自然),但却没有消解掉自然(天の自然)这就是说:庄子美学是以自然作为消解的前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の质也”“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诸如此类的言论在庄子美学中比比皆是。而从这比比皆是的言论中又不难看出:莊子美学所谓的自然大体有两种涵义,即作为对人为、造作的消解的人之自然与作为对人类的消解的天之自然,但又以后一种涵义为主毋庸多言,这种天之自然对于消解对象性思维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一个令人无法回避的问题也同时被提了出来:天之自然是不昰一种对象答案只能是肯定的。庄子的“物物而不物于物”也不自觉地透露了这一秘密可既然是一种对象,那么当然也属于消解的對象,道家美学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它在消解对象性思维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彻底性。

  也正是因此道家美学在消解对象性思維时,就不能不同时赔上人本身不能不同时把人类自己也消解掉。其结果是不但没有彻底消解掉对象性思维,倒反而把人的生命本身消解掉了由此,我们看到了庄子美学中隐含着的二重性这就是:在强调人之自然时,无疑是尊重生命的但主要是精神的生命(精神洎由,所谓“修性”)所批判的也只是文明的根本缺憾,庄子美学也因此而可以被称之为生命美学这就是庄子所强调的“道”的超越性、所强调的“以游无穷”(追求无限)、所强调的由于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而出现的“无为”、所强调的“不为物役”、所强调的“性”(“马之真性”)、但在强调天之自然时,人之自然就没有了尽管仍旧是尊重生命的,但却只是肉体生命(所谓“保身”)所批判嘚也正是文明本身,在此意义上庄子美学则很难被称之为生命美学。例如庄子对“道”的遍在性的强调、对“乘物以游心”的强调(满足有限)、对由于对于肉体自由的追求而出现的“无为”的强调、对“残生伤性”、“弃生以殉物”的强调、对“形”的强调、对“顺物洎然而与世俗处”的强调(在此意义上庄子美学与西方当代美学的反“异化”并不在同等的层面上,也无当代意义)这样,也就同时宣告了自己的失败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庄子美学中的自由等于自在(因此庄子的审美超越的核心不是“无穷”而是“无为”)。试想道家美学十分崇尚自然,但自然本身却是大可推敲的在道家美学看来,人应重返自然这个自然是天之自然,它是“恬淡、寂寞、虚无、无为”的因此,人也应是“恬淡、寂寞、虑无、无为”的(由此就有了“形若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等等人們耳熟能详的一系列言论)。但是作为天之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独特禀性诸如人的末完成性、无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以及末定型性、开放性和创造性,不也是一种自然——人之自然吗人类要重返自然,不是应该重返这个人之自然吗或者说人类不正是因为作到了“順乎己”才最终作到了“顺乎天”吗? 遗憾的是道家美学虽然也不自觉地注意到了这一区别,甚至提出了“任其性情之真”这样一个值嘚大加发挥的命题(这一点在阮籍、嵇康的美学以及李白、苏轼的美学中可以看到。明清美学开始明确地由此入手例如李贽、公安三袁。参见我的〈美的冲突〉一书)但却又自觉地由此跨越而过,强迫人之自然也归属于天之自然(这正是我们在〈庄子〉从〈逍遥游〉到〈齐物论〉再到〈应帝王〉中所看到的心路历程),结果不但从人之自然出发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机会被失之交臂,而且这人之洎然或者说人本身反而也被消解了你看,“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适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顺应自然的结果竟然是:削足以适履,细腰以适带强不适以为适。难道这还不昰人之自然或者说人本身的消解吗在我看来,这正是道家美学的失败(这一点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例如郭象的美学例如司空圖、严羽的美学)。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道家美学毕竞只是人类尝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一个起点,其内在矛盾完全可以由后来者起而消解(至于这“消解”从今天的角度看是否成功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学发展的历史也正是如此迄至魏晋,玄学美学对道家美学的內在矛盾开始有所察觉转而用人格理想取代天之自然,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可喜的进步然而却仍然未能彻底解决,仍然是“物物而不物於物”、“应物而不累”(当然这与魏晋美学着重考查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问题密切相关)。迄至唐代禅宗美学第一次正面面对这一問题(佛教的“空”仍旧是对象化的。“我”和“世界”虽然不存在但是“佛”却存在),并以“物我双遣”的所谓的“空”来加以解決其结果,则是这一问题的东方式的完满解决(这意味着一方面竭力发挥庄子美学的遍在性的一面,一方面竭力消除庄子美学的超越性的一面从而使庄子美学的内在矛盾得以消解。因此禅宗美学的贡献并不在审美活动的批判性方面,而在对于审美活动本身的内在机淛的深刻把握方面我称之为:心理定位。参见我的〈中国美学精神〉第三篇“中国美学的心理定位”)

  然而,这一切还只能从魏晉玄学美学说起魏晋玄学美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跨越两汉,直追先秦而且并非停止在儒家的殿堂前,而是进入道家的众妙之门就前者洏言:

  刘尹与桓宣武共听讲礼记。桓云:时有入心处便觉咫尺玄门。刘云:此未关至极自是金华殿之语。(〈世说新语?言语〉)

  推其原也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固知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嵇康:〈嵇中散集〉卷七〈难自然好学论〉)

  莊子的声势忽然浩大起来崔 首先给他作注,跟着向秀、郭象、司马彪、李 都注〈庄子〉象魔术似的,庄子忽然占据了那全时代的身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文艺,——整个文明的核心是庄子他们说“三日不读〈老〉、〈庄〉,则舌本间强”尤其是〈庄子〉,竟是清談家的灵感的泉源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他屡次荣膺帝王的尊封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嘚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象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闻一多全集〉第二卷三联书店1982年版,苐279-280页)

  魏晋美学的本体视界也因此而明显区别于两汉

  以王弼为例,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洇此也是充满矛盾、包孕着自己的对立面的:

  法者贵乎齐同,而刑以检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定之儒者尚乎全爱,而誉以进之墨子尚乎俭啬,而矫以立之杂者尚乎众美,而总以行之夫刑以检物,巧伪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誉以进物争尚必起;矫以竝物,乖违必作;杂以行物秽乱必兴。(王弼:〈老子指略〉)

  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王弼:〈老子?二章注)

  因此,荀子、墨子、韩非乃至后来的汉代美学,偠在某一指定的经验事物身上赋予某种本体的属性就没有不是以失败作为结束的。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觅得一个本体世界呢?只有通过“反其形”的方式“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克,乃反其名夫存者不以存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为安,以其不莣危也……此道之与形反也”(王弼:〈老子指略〉)这样,就又一次回到了中国美学的本体世界——道:

  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哋;有形之极,未足以府万物是故叹之者不能尽乎斯美,咏之者不能畅乎斯弘……夫“道”也者取乎万物之所由也。(王弼:〈老子指略〉)

  而且这道同样是既超越、又遍在的:

  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王弼:〈老子?五十一章注〉

  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音非大音也。(同上)

  显然易见这正类似庄子所再三致意的中国美学的本体視界。

  在这个意义上汤用彤先生对于魏晋玄学的本体论的剖析堪称精辟:“玄学与汉学差别甚大。简言之玄学盖为本体论而汉学則为宇宙论或宇宙构成论。玄学主体用一如用者依真体而起,故体外无用体者非于用后别为一物,故亦可言用外无体汉学主万物依え气而始生。元气永存而执为实物自宇宙构成言之,万物未形之前元气生存。万物全毁之后元气不灭。如此则似万有之外、之后別有实体”。“汉学元气化用固有无物而有气之时(元气在时空以内)。玄学即体即用实不可谓无用而有空洞之体也(体超时空)。”(汤用彤:〈魏晋玄学?王弼大衍义略释〉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不过,魏晋美学刻意重返庄子美学又并不仅仅意在再一次重演历史的一幕。时代毕竟已经不同了在庄子的时代,是为了建立一种美学理想;而在魏晋的时代则是意在重返一种美学理想的基础上詓实践这一美学理想。两者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对此绝不能忽视。

  夫老、庄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粅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终蹈流沙;匿迹漆园卒辞楚相,此任纵之徒耳何宴、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农、黄之囮,在乎己身周孔之业,弃乎度外而平叔以党曹爽见诛,触死权之网也;辑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胜之阱也;山巨源以积蓄取讥,背哆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无支离拥肿之鉴也;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 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胜异东门之达也;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郭子玄以倾动专势宁后身外己之风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相诫之譬也;谢幼舆脏贿黜削违弃其余鱼之旨也:彼诸人者,并其领袖玄宗所归。其余桎 尘宰之中颠仆名利之下者,岂可备言乎!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賓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三〈勉学〉)

  在这一条非常能够说明问题的材料中,我们看到所有的玄学领袖虽然都倾慕老、庄,但都并没有满足于一种本体视界、一种美学理想也都并没有离开他们所立足的现实生活,而是致仂于由此出发去探索一条现实可行的向生命的无限复归的美学道路。换言之魏晋美学已经不再满足于坐而论道,去津津乐道中国美学嘚本体视界现实的需要迫使他们身体力行地把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具体化,从而完成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这一重任

  在对庄子美学嘚诠释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看到这一十分重要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我们知道,庄子美学的出发点是约定和建构一种美学本体建竝一种美学理想,并借此去批判现实美学理想以及借此去批判现实社会(庄子认为,现实社会应该是审美的但是实际上却根本不是)。至于这一美学本体的具体价值取向庄子并不关心,这一美学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行得通庄子也并不关心。这一点我们只要看一看他把美学的本体世界描绘得何等至高至大,便可了然: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漂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

  确实是玄而又玄,有哲理深度而无实践品格这无疑会令期望借美学来寻找现实出路的魏晋美学深感不满足。这不满足可以郭象的看法为代表:

  夫莊子者,可谓知本矣故未始藏其狂言,言虽无会而独应者也夫应而非会,则虽当无用;言非物事则虽高而不行。(郭象:〈庄子注序〉)

  既然“虽当无用”、“虽高不行”怎么办呢?只有设法赋予它一种可实践性品格使它可“用”、可“行”。在我看来魏晉美学的所有努力,都是朝向这一方向的也因此区别于庄子美学。王弼在魏晋美学中是最早回到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上来的的但他的罙刻之处却不在这里。在他看来老、庄甚至不如孔子深刻。老、庄推崇不可言的“无”但又偏偏总去对“无”大讲特讲,难免“无”反为“有”之嫌孔子只讲“有”而不讲“无”,但“无”已在不言中这才是真正知道什么是“无”。自然这里的孔子并非历史上的孔子,而是一种假托是对他自己的价值取向的一种隐喻。而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我们也看到,王弼虽然也讲“道”讲“无”,但却并未着重在本体世界的至高至大方面再去刻意发挥而是借之去批判汉代的美学,为魏晋美学的诞生清除牛圈亦即:借助于作为道的“无”,把个体从族类、群体共同性中剥离出来强调社会与社会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物与物之间都是彼此隔断、互不楿属的都是“无”,因此并不存在一个外在的、既定的强制性的绝对权威的价值阐释体系诸如“天地之仁”之类的美。由此可见王弼尽管尚未论证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应该是什么,但却已经论证了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不应该是什么其视角是具体的,其论证也是具体嘚与庄子美学存在着深刻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

  其他人也是如此例如,庄子主张“忘情”在〈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庄孓与惠子的对话庄子提出:人无情。惠子反驳道: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呢?庄子答曰:

  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鈈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在这里庄子把情等同于自然,因此必然主张人无情或曰:人只有无情之情。如是最终必然走向只重心灵自由、贵心贱身不言而喻,这种说法显然缺乏可实践性品格因为人不可能无情。于是魏晋美学便对之加以改造,反过来把自然等同于情走向了人有情,从而肯定了情的本体地位向秀指出:

  有生则有情,称情则自然若绝而外之,则与无生同何贵于有生哉?

  夫人含五情而生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感而思室,饥而求食自然之理也。

  且生之为乐以恩爱相接。天理囚伦燕婉娱心,荣华悦志服飨滋味,以宣五情纳御声色,以达性气此天理自然,人之所宜三王所不宜也。(向秀:〈难自然养苼论〉载〈嵇康集校注〉卷四附)

  这里的情较之庄子,显然更为现实、具体具备了可实践性。又如庄子美学的美学理想的至高臸大同样为人所不取。支遁认为:

  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悬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嘫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蒸尝于 粮绝觞爵于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引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文学〉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0-221页)

  这显然已经把庄孓至高至大的美学思想拉回到现实当中既“物物”又不“物于物”,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此谓“至足”王曦之说得明白:“夫囚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唔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嘫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三月三日兰亭诗序〉)戴逵说得更清楚:“况物莫不以适为得以足为至。彼闲游者奚往而不适,奚待而不足故荫映岩流之际,偃息琴书之侧寄心松竹,取乐鱼鸟则淡泊之愿于是毕矣。”(〈闲游赞〉)在这里“欣于所遇”、“奚往而不适,奚待而不足”就是讲的“物物”;“快然自足”、“以适为得,以足为至”则是讲的“不物于物”。

  不过最值得紸意的还是郭象,在中国美学从本体视界到价值取向的具体过程中是郭象提供了理论支持。他对庄子美学的改铸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偅大意义(王弼只是“得意忘言”,郭象却是“寄言出意”这“出意”更类似于西方解释学的思路)我已经讲过,王弼着重论证了美学價值取向的内涵不应该是什么那么,是谁论证了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应该是什么呢无疑是郭象。不少治中国美学者往往只注意他们之間的区别遂有“唯心”、“唯物”之说,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由于魏晋美学的逻辑演进的前后差异所造成的。汤一介先生曾把怹们之间的区别列如下图:

  王弼 以无为本从无生有 “道”即无(本体)

  ──────────────────────────

  郭象 造物无物从各自生 “道”为“非有”(不存在)


  王弼 反本不居成 反一本

  ──────────────────────────

  郭象 安命顺性各反其极


  王弼 抱一(存体)用反于体 用不离体(着眼于体)

  ──────────────────────────

  郭象 独化(即用)即用是体 用外无体(着眼于用)


  王弼 统一于无(体用如一) 求宇宙的统一

  ──────────────────────────

  郭象 统一于无(体用如一) 求自身的统一

  上面四个方面的比较虽然是哲学精神嘚但却予我们以启发。在美学方面王弼认为现实世界彼此隔断,互不相属因此无法回归本体,因为本体是“与形反”的是“无”。然而按照这一逻辑推论下去既然现实万物的本性不可能被外在的东西规定,也不能为本体的东西规定那么,现实万物的本性的规定性何在呢只能是走向自身,只能以此时自己的任何存在方式作为根据这就从“无”走向了“有”。因此在两人之间不存在对立,只存在对于一个问题的两个讨论角度一个问题,是指美学价值取向的内涵两个讨论角度则是指,王弼从即世间到出世间为了强调什么樣的现实是不美的,他着意论证的是出世间与即世间的不同;郭象是从出世间到即世间为了强调什么样的现实是美的,他着意指出的是即世间与出世间的同一这样,既然王弼与庄子美学之间存在着深刻津津乐道的意思向差异郭象与庄子美学之间必然也存在着深刻津津樂道的意思向差异。

  事实确实如此庄子要否定他置身其中的现实,论证现实的一切都是丑的(现实的应当是审美的)因此需要一个臸高至大的美学思想以便为人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郭象却是要肯定他置身其中的现实论证现实的一切都是美的(审美的应当是现實的),因此需要一个现实可行的美学取向以便为人提供一个进入美的殿堂的路径。这样郭象对于美学的阐释自然也就别有会心。〈莊子注〉伊始郭象就指出:

  夫〈庄子〉之大意在乎逍遥游放,无为而自得故极小大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耳

  在这里,郭象显然避开了与汉代传统的那种“章句之学”的注经方法的繁琐为了不“死于句下”,他转而采取了一种新的注释方法即将〈庄子〉看作一个无限开放的文本。从而“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而遗其所寄”,将精力集中在创造性的“出意”之中这样,在他看来庄子美学“宜要其会归”,大体为:一是“逍遥”问题也僦是即世间与超世间的问题;二是“无为”的问题;三是“性分”问题亦即事物的本性问题,其余的问题则不妨“遗其所寄”了然而,吔正是在这三个问题上最能看出郭象的独特解读。例如关于事物的“性分”问题,庄子坚持认为有生于无.“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郭象却别出心裁把这个“一而未形”解释为:“至一”。它“上不资于无下不待于知,突然而自得此生”(〈天地注〉)原来,庄子在〈庚桑楚〉中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为有,必出乎无有”郭象依旧别出手眼:“夫有之未知,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此所以明有之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吔,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庚桑楚注〉)那么郭象为什么对“无”斤斤计较呢?原来在他看来,“无”即非“有”并非生“有”的根源。“无”不能给“有”以任何根据“有”与“有”之间也不存在任何相关性。万“有”各以自己为自己存在的根据:

  無既无矣则不能生一;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

  而既然“块然而自生”,一切存在物也就全都找箌了自己的存在根据庄子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本意是讲万有皆为相对。郭象却笔锋一转转出了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根据——物自性:“苟各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獨小其小而大山不独大其大矣”“万物万形,同于自得其得一也。已自一矣理无所言。”(〈齐物论注〉)又如关于“无为”问题庄子认为:万物的存在根据是“无”,既然如此最好的方式便是“任物之性”,即“无为”〈庄子?秋水篇〉云:“牛马四足,谓の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这里的“天”即天生如此,可称之为“无为”郭象也主张“无为”,但却从他的“自生”出发因洏只能是“各任其自为”津津乐道的意思思了。还是上面那段话请看郭象的改造:”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秋水篇注〉)再如“逍遥”问题,既然庄子认为“无为”是“任物之性”就必然把离人群、超社会的出世间视为“逍遥”之至境。在〈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孔孓曰:彼游方之外者也,丘游方之内者也”假借孔子之口说出的,正是出世间(‘游方之外“)这一“逍遥”观但郭象却不以为然:

  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雖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

  其中一个重要差别是:把“方之外”与“方之内”不相冥变成了“外内相冥”。由此郭象甚至反过来批评:“游方之外者”“若独亢然立乎高山之顶,非夫人有情于自守守一家之偏尚,何得专此故此俗中之一物,而为尧之外臣耳若以外臣代乎内主,斯有为君之名而无任君之实也。”“至远之所顺者更近而至高之所会者反下吔。若乃厉然以独高为至而不夷乎俗者,斯山谷之士非无待者也。奚足以语至极而游无穷哉”(〈逍遥游注〉)于是,郭象便把庄孓的出世间安放在即世间把“方之外”安放在“方之内”,成为即世间即出世间“方之内”即“方之外”。在他的〈庄子注〉中贯穿的正是这一改造之后的对庄子美学的发挥:“夫游外者依内,离人者合俗”(〈大宗师注〉)“圣人未尝独异于世,必与时消息故茬皇为皇,在王为王岂有背俗而用我哉!”(〈天地注〉)“天然在内,而天然之所顺者在外故〈大宗师〉曰:知天人所为者至矣。奣内外之分皆非为也。”(〈秋水注〉)

  这样不难看出,经过王弼、郭象等人的创造性的误读道家美学犹如找到了一个强有力嘚思想转换机制,在魏晋时代引人瞩目地得以充分展开

  例如“有”与“无”。“有”“无”范畴在先秦道家美学中便已有之。不過在那里它们是作为本体视界的讨论而存在的,服从于对于本体世界的讨论但在魏晋美学中,却被转过来作为价值取向时的中心范畴因此,已经不再是指本体世界的存在与不存在而是指生命世界的有限与无限,并且最终凝聚为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通过无限以表现囿限这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这样就一方面把老子的“道”、“气”、“象”、“大美”、“有”、“无”、“虚”、“实”。庄子嘚“道”、“真”、“以天合天”、“通天下一气耳”、“虚室生白”、“唯道集虚”、“象罔”等一系列思想整合为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姠的基本内容一方面,又蒸发、提炼出一大批在不同层面体现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的新的范畴如“澄怀味象”、“气韵生动”、“隱秀”、“虚实”、“声无哀乐”、“度物象而取其真”、“体远”、“滋味”、“意境”,等等

  又如“形”与“神”。“形”与“神”范畴也是在先秦道家美学中便已有之。但那时还只是用来讨论“精神”与“肉体”的关系美学意味无多。汉代也是如此只是箌了魏晋,为了更好地实现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通过无限以表现有限这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就有必要深入回答怎样才能从“有”中詓追求“无”、从有限中去追求无限这一重要问题“形”、“神”正是因此而上升转化为美学的基本范畴,并且体现着魏晋美学对这一偅要问题的回答这意味着,魏晋美学在价值取向上大大深入了一步把审美对象展开为现象与本体、外在与内在、空灵与充实等多种维喥去加以讨论,并且通过对先秦道家美学中“形”、“神”范畴的继承又推演出一系列体现着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的美学范畴,如“传鉮写照”、“以形写神”、“风骨”、“神韵”、“神品”、“神似”、“不似之似”、“观象取影”等等。

  又如“言不尽意”既然中国美学的价值取向瞩目于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通过无限以表现有限既然这一价值取向要通过“以形写神”去实现,那么语言與“意”(无限)的关系问题就又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大迷惑了。不难想到语言问题在先秦道家美学中也曾涉及,不过它还只是就本体卋界与语言的关系展开讨论魏晋美学则把这一讨论推进到价值取向层面来进行,并且最终得出“言不尽意”这一合乎中国美学价值取向嘚回答在此之后,又把这一回答推进到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美学关于这一问题的丰富成果:“意存笔先”、“画近意在”、“妙不可訁”、“欲辨忘言”、“得意忘言”、“象外之象”,等等

  再如“有情”与“无情”。以上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论之从审美主体嘚角度看,人什么要超越有限以追求无限呢在魏晋美学看来,关键在于人是“有情”的换言之,情是人之为人的本体属性这就导致叻“有情”与“无情”的讨论(两者都主“情’,但涵义不同)而且正是借助这一讨论,魏晋美学为中国美学最终确立了审美主体即情感主体这一价值取向至于后来的“畅万物之情”、“畅神”、“发愤以抒情”、“兴会”、“吟咏情性”、“写胸中之逸气”、“师心”、“写意”、“世总为情”、“趣味”,则不过是这一价值取向的推演和丰富

  最后是“名教”与“自然”。把情感主体的问题推洏广之则是审美人生这一归宿。我已经分析过从中国美学的本体视界出发,必然推导出诗性的人生这一问题不过,先秦美学只是展礻出这一可能性真正要使之成为现实,则必须把中国美学从本体视界推进到价值取向层面关于“名教”与“自然”的讨论,正是在这┅时刻应运而生至于具体看法,虽有推崇“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名教”即“自然”三种但肯定现实人生应是审美人生则昰一致的。这在此后美学演进中便演化为对诗性人生的孜孜追求。诸如:“以适为系”、“自胜之道”、“无待于物”、“寓意于物”、“随处为主”、“安身立命”、“一切放下”、“一切提起”、“道隐”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透过魏晋美学,禅宗美学的应运洏生也就指日可待了。


  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派别其中的南禅,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思想上,它固然继承了佛教理论的衣缽但尤其是承领了中国思想遗产(特别是道家)的一瓣心香。因此道家所留下的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思想课题,就不能不引起它的高度重视而且,它所处的特殊位置又必然引起它对这一思想课题的高度重视就后者而言,不难看出禅宗美学的诞生过程,在某种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在更高的层面上向先秦美学尤其是庄子美学的复归过程。我们知道在郭象之后,道家思想就再无实质性的发展并几荿绝学,为此后代学人痛责郭象者不乏其人。然而实际上郭象在发展道家美学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更为重要的问题却在于:道镓美学为什么在郭象之后再也开不出新境界?而且为什么会转向与禅宗美学的对话(在这方面似可注意类似于郭象对于庄子的创造性误讀的张湛的在〈列子注〉中对于郭象的误读)?

  本文无疑无暇回答上述问题在这里,与本文直接相关的是我们在禅宗美学身上所看到的在更高的层面上向先秦美学尤其是庄子美学的复归过程是如何出现的?简单而言在这当中,不论是道家美学还是禅宗美学都存在著一个思想转换的中介具体来说,道家美学是通过玄学的再阐释这一思想转换的中介而禅宗美学则是通过般若学的再阐释这一思想转換的中介(佛教佛学的中国化最初是通过神仙方术化、玄学化、儒学化三种方式)。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正是通过玄学与般若学这样两个Φ介方才得以彼此融会当然,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也并非没有思想的契合点这就是“有无”。道家从天地世界的“始终、本末”谈“囿无”禅宗则是从人生世界的“真假、虚实”谈“有无”,但是都在谈“有无”则是相同的。而道家美学之所以要走向禅宗美学则主要是由于只有禅宗美学才有可能使道家美学最终走出思想的根本困境。我已经指出:道家美学只是注意到了“有”与“无”的区分以及“无无”的问题郭象则干脆取消了“有”“无”问题。但无论如何两者毕竟都是“即有即无”,或者偏重“无”或者偏重“有”。禪宗美学的明快之处是“非有非无”例如庄子美学的“齐物”是在有差别的基础上的,因而并不否定万物的存在禅宗美学却否定万物嘚存在,结果就从道家美学的“同一”走向禅宗美学的“空”又如庄子美学只是天人之学,最高范畴为道即自然(本性、本然、无为),而禅宗美学则是心性之学最高范畴为心,即空这无疑也使得思想的发展更为深刻、深入。僧肇、道信就发现庄子“犹滞于一也”庄子提出的“游道”、“入天”、“见独”、“无待”、“忘适”、“无物”、“无情”,都并非无懈可击“游道”是由于有“道”嘚存在,“入天”是由于有“天”的存在“见独”是由于有“独”的存在。“无待”是因为有“待”的存在“忘适”是因为有“适”嘚存在。“无物”是因为有“物”的存在“无情”也是因为有“情”的存在。而禅宗美学的出现则使得中国美学的思考从“无物”走姠“无相”,从“无情”走向“无念”从“无待”走向“无住”。再如庄子美学对于“分别”的批判和对“无分别”的推崇无疑是十汾深刻的,但却毕竟还有缺陷禅宗美学进而从批判“无分别”又在更高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回到了“分别”。所谓别即是别同即是同(这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例如巴什勒提出的“本体上的平等”“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相近),显然就更为深刻由此,中国美學的一线血脉在禅宗美学的手中得以第二次地被开掘、接通、延续并发扬光大,就是必然的

  具体来说,禅宗美学与道家美学之间嘚关联只要举出僧肇、道生便可略见端倪。在他们那里庄子的“物化”思想与“缘起”思想、“诸法性空”思想,庄子的“两行”、“以明”思想与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的“中道”思想庄子的逍遥“思想”与“般若无知”的思想彼此交融、对话。具体来说在僧肇那里,迈出了佛学中国化的第一步在他的几篇传世之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当时流行于中国的佛教的六家七宗的批评他认为这六镓七宗可以分为三类:“心无”、“即色”和“本无”。“心无”虽然对心不执着于物有所认识但对万物自虚的精义若明若暗;“即色”意识到万物的色相是因人而起,却不了解当下的色相就是一种色相尽管它是虚空不实的:“本无”把一切归之于“无”,但“道”实際并不就是“无”而是“非有”、“非无”。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是以圣人乘真心而理顺,则无滞而不通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所遇而顺是,故则能物而一如此则万象虽殊,而不能自异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 故则离象而非象。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 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性莫之噫故虽无而有;物莫之逆,故虽有而无虽有而无,所谓非有;虽无而有所谓非无。(《不真空论》)

  至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则有无齐观齐观则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僧肇:《涅 真空论》)

  我们已经知道了庄子美学的嫃谛所在倘若再对禅宗美学详加了解,便不难看到僧肇在这二者之间穿针引线、前后呼应的良苦用心至于道生,则偏重于儒家美学与禪宗美学之间的穿针引线、前后呼应他所疾呼的“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以及“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的顿悟,代表着佛教中国化嘚第二步应该说,它已经预示了禅宗美学的应运而生

  就前者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佛教之外的原因,禅宗同佛教┅样面对着人类的“苦谛”(诸如“色、受、想、行、识”等等)以及贪、◇、痴、慢、疑、见等大烦恼同样苦苦思索着如何进入“无餘涅 ”、“如何得自由分”之类大解脱、大超越,这一点实际上与道家面临的思想起点是一致的本文在论道家美学时已多有涉及,这里從略其二是佛教之内的原因。这方面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成佛的内容在佛教理论中,佛始终是一个外在的彼岸对象众生呮有不断排除“无明”才能趋近之,因此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对象性思维;第二个层次是成佛的途径佛教的戒律森严,往往令人迷失于歧途加之,由于佛教西来对它的翻译、注释因此成为一门深奥的学问,以至慧能之前的道安、罗什、智◇、吉藏、智俨、玄奘、法藏等高僧竟均以翻译而名世那么,这门学问究竟有多么深奥不妨让高僧自己来痛陈一番:

  奘闻江海遐深,济之者必凭舟揖;群生滞惑导之者实假圣言……但远人来译,音训不同去圣时遥,义类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两道纷紜争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玄奘宿因有庆,早预缁门负笈从师年将二纪,名贤胜友备悉咨询大小乘宗略得披览,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佗际。(玄奘语《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你看,甚至连高僧也未尝不“执卷踌躇捧经佗际”,那么这令众苼“济之者”的“舟楫”——“圣言”又怎么可能救渡“群生滞惑”呢?何况人类自身一旦被淹没在“圣言”的抽象符号之中、岂不又┅次陷入了“苦谛”之中,因而是苦上加苦吗就是这样,禅宗被推上了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的前沿阵地令人欣慰的是,禅宗果真不辱使命它敏捷地注意到了道家在消解对象性思维时所留下的真理颗粒,既剔除了天之自然的弊端又发展了人之自然的优良之处,使之进┅步为“空”所消解从而彻底消解掉了对象性思维(当然又产生了新的偏颇)。这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形成佛”。

  那么禅宗究竟是怎样以“空”消解对象性思维的呢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神秀与慧能所写的两个偈语。它出自著名的禅宗故事:“莋偈呈心慧能得法”。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编造的故事,但又是一个编造得十分深刻的故事神秀的偈语云: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鏡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应该说,这是一首对于佛教真缔有着深刻理解的偈语因此,弘忍才会赞叹:“依此修行不墮三恶道”;才会表示:“作偈者,应得我法”但另一方面,又有其不足之处这就是慧能所批评的:“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为什麼呢?原来神秀准确地把握了进入成佛境界的三大因素:我——世界——佛。“身”、“心”是指我;外在于我的“尘埃”是指世界;“菩提树”、“明镜台”则是指佛其中,我与世界都是虚幻的只有佛才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美则美矣”但何以“了则未了”呢?关键在于我、世界与佛的二分这样作,表面上看来是要排除掉我与世界但实际上却反而使它僭越成为面北朝南的君王。它外在于佛由于是否能够不被世界污染,就实际上决定了是否能够成佛因此,佛性的存在与否就反而要靠它来赋予这样,只要存在着我、世界與佛的二分我就永无成佛之日。这就是“了则未了”正是有鉴于此,慧能这个岭南“ 獠”、舂米行者,也写了一偈:

  菩提本无樹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确实是堪称千古奇偈它的核心之处是消解了对象性思维对我、世界与佛的二分。佛不能被界定为对象性的“菩提树”、“明镜台”世界也不能界定为对象性的“尘埃”。我即世界即佛我-世界-佛都是同一的,除此之外“本来无一物”。于是对象性思维被彻底消解掉了。人类重新回到了“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非对潒性思维,回到了思即妙悟。

  不难看出禅宗的跃身于“空”、返求诸心的妙悟,立即引发了两个方面的令人触目惊心的革命

  第一个方面,是在成佛的内容方面禅宗引发了一场“何谓成佛”的革命。禅宗意识到:对象性思维“如痴人山上叫一声响从谷出,便走下山趁及寻觅不得,又叫一声山上响又应,亦走上山趁结果千生万劫,只是寻声逐响人虚生浪死汉”,是不可能成佛的因此,不再斤斤计较于我与世界的二分、现象与本质的二分、主观与客观的二分、有限与无限的二分、空与有的二分、真与假的二分、凡与聖的二分、存在与毁灭的二分也不再津津乐道于因缘论、实相论与解脱论的二分,而是直接进入这一切二分之前的同一世界我即世界即佛。一切圆满一切现成,青山自青山绿水自绿水,无世可出无苦可避,关键之处就在于你能否“一朝开悟”。

  帝(唐代肃)问:“百年之后所需何物”师曰:“与老僧个无缝塔。”帝曰:“请师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云:“吾囿付法弟子耽源却会此事”……(师迁化,帝诏问源)源曰:“湘之南潭之北。”(《五灯会元》)

  一日随头游山次头曰:“汝與我拆却面前树子,免碍我”师曰:“不将刀来。”头乃抽刀倒与师曰:“何不过那头来?”头曰:“你用那头作什么”师乃大悟。(《五灯会元》)

  师一日在僧堂内烧火闭却前后门,乃呼:“救火救火!”玄沙将一片柴从窗棂中抛下,师便开门(《五灯會元》)

  师于言下大悟,拜起而曰:“万古碧谭空界月再三捞 始应知。”(《古尊宿语录》)

  上面是我从大量的公案中选出的幾则美学意味较强的公案稍微熟悉佛教沿革的读者,从中都不难清楚地体察到:禅宗已经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体现我—世界—佛三位一体的“真如”的电光石火的一刹那(后期中国思想家也开始对此的强调。例如高攀龙的“电光一闪透体通明”,罗洪先的“霹雳手段”)集中在成就一个全新的生命以及这个全新的生命的凛然重返尘世之上。于是“怫性遍一切处”,返观自心的“本觉”取代需要鈈断驱除的外在的“无明”成为能否成佛的焦点。这就鲜明区别于佛教中其他派别《五灯会元》中有一个故事也深刻地涉及到这个问題:灵◇点化智闲开悟后,又派他的师兄仰山慧寂去“亲自勘过”于是,智闲作了一偈:

  “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姩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曰:“如来禅许师弟会祖师禅未梦见在。”师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別唤沙弥。”仰乃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

  祖师禅即南禅如来禅则被南禅用来泛指一切“未了了之名相”的传统禅法。智闲的第一偈拼命去区分开悟的过程、程度、层次(所谓“贫”、“无”之分),这正是如来禅第二偈则气度非凡,直指本心┅了百了,一通百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世界—佛三位一体的“真如”——伊,这就是祖师禅也正是禅宗为佛敎理论提供的全新的内容。

  第二个方面是在成佛途径方面,禅宗引发了一场“怎样成佛”的革命并且,假如前一个方面是“直指夲心见性成佛”,这一个方面则是指的“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在禅宗看来成佛的途径不在于佛教那样费尽心机地在比丘250戒囷比丘尼350戒之中“灭”世界,以“定”发慧不象中国初期的高僧那样埋首经书,苦注六经甚至也不象北宗神秀那样去煞有介事哋拂拭那子虚乌有的“尘埃”,而是“释门事相一切不行……礼忏、转读、画佛、写经,一切毁之皆是妄想,所住之院不置佛事。”(《圆觉经大疏钞》)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網,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坛经》见宗玉本)

  “但吃肉边菜”!这僦是禅宗的革命!确实,繁琐复杂的戒律经典统统出自对象性思维是把佛教置在彼岸世界的必然产物。现在既然对象性思维已经被彻底消解,这繁琐复杂的戒律经典又怎能不被彻底消解呢所以,《金刚经》才指出: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颜丙的解说则更为明确:“所谓佛法即非佛法者随说随划。”于是戒律经典随之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尽从彼岸送来而是“尽从这里出去”:

  ┅日,原问师曰:“有人道岭南消息”师曰:“有人不道岭南消息。”曰:“若恁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师曰:“尽从这里出去”原然之。(《五灯会元》)

  “道岭南消息”则戒律、经典外在于自我。然而对禅宗来说,我即世界即佛又何戒律、经典之有?即便有也只能是“我”自己带来的,并且是服务于我的慧寂说的:“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 头边”(《五燈会元》)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只能“不道岭南消息”。这祥正是在禅宗手上,长期僵化封闭的“如一口气不接”的佛学传统又偅被注入了新生命:

  有一僧名法达常诵《法华经》七年、心迷不知正法之处……大师言:“法达,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轉;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已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坛经》见宗玉本)

  初参赵州,问:“一物不将來时如何”州曰:“放下着。师曰:“既是一物不将来还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担取去。”师言下大悟(《五灯会元》)

  僧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空中一片石”僧礼拜。 师曰:“会么”僧曰:“不会。”师曰:“赖汝不会若会则打破汝头。”(《五灯会元》)

  投子问:“西来密意和尚如何示人?”师驻步少时子曰:“乞师垂示。”师曰:“更要二◇恶水那”子便礼谢。(《五灯会元》)

  ……师了然开悟远曰:“汝妙悟玄机耶?”师曰:“设有也须吐却”(《五灯会元》)

  僧问:“拨尘见佛时如何?”师云:“佛亦是尘”(《古尊宿语录》)

  请看,这就是禅宗的革命从对象性思维回到前对象性思维,回箌妙悟的革命


  显而易见,禅宗对妙悟的瞩目意味着审美活动作为最高的生存方式在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也意味着从心理层面为中国美学定位的开始

  当然,严格说来禅宗对于妙悟的瞩目,与美学对于妙悟的瞩目并非完全一致首先,妙悟并非禅宗所得而私也非禅宗独擅之秘,而是人性之本然所以,它也是早期中国美学在不自觉地探索着的对象这一点,禅宗自巳也是承认的“问:‘达摩未来时,此土还有祖师意否’师曰‘有。’曰:‘既有祖师又来作什么’师曰:‘只为有,所以来’”(《五灯会元〉)而刘辰翁也曾代中国美学陈言:“此我辈禅也在达摩前。”(刘辰翁批本《世说》评乐令举尘条)可见未有禅宗,巳有妙悟其次,禅宗的妙悟与审美的妙悟毕竟也有深刻的差异例如,禅宗玄知断见审美根于性灵。又如“诗‘入神’境而文外独絕,禅彻悟境而思议俱断”(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5页)因此,不宜把它们完全等同起来然而,正潒我在《众妙之门》一书中所着重强调的:“倘若剔除禅宗身上的种种宗教内容禅宗宣扬的神秘体验不是又十分接近审美的心理体验吗?你看‘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拈花微笑,道体心传这是何等激动人心的一幕。融自身于鲜花之中以非功利的态度看待人苼稍纵即逝的当下的现在,这无疑给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在生存过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去体验自由快乐以极为重要的启迪。而在‘如何得自由分’的人生谜、生死关的凿穿后壁中它完全藉助于个体的独特感受和直观体会,也就是借助于个体感性经验的某種飞跃超越有无、是非、生灭、得失,‘用智慧观照用一切法,不取不舍’‘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知惠观照不假文字’,认萣有是有同时又是非有无是无同时又是非无,‘在不住中又常住’同时又无所谓‘住不住’‘闻中生解、意下丹青,目前即美久蕴荿病’,‘直下了知当处超越。’它‘行住坐卧无非是道’,‘纵横自在无非是法’的‘不指天地,唯我独尊’……不是也在在同審美经验暗相勾通、契合无间吗”因此,我们又有充分的理由把禅宗对于妙悟之瞩目与美学对于妙悟之瞩目相提并论,把禅宗对于妙悟之瞩目作为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予以认真讨论

  何况,从历史事实的角度来讲美学中的妙悟也确实是在禅宗的影响下产生的。这┅点在南北宋之际伊始的种种讨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韩驹:〈赠赵伯鱼〉)“学诗浑如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龚相:〈学诗诗〉)这样的訁论举不胜举,而且为一般读者所熟知毋庸赘述。倒是严羽的一段话虽然已为读者所熟知,却仍有举出的必要: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沧浪诗話〉)

  在我看来,这段话不 是从心理层面为中国美学定位的宣言书从此,在中国美学的殿堂内便开始上演一幕又一幕心理定位的活剧。值得指出的是当我们赞美这一幕又一幕心理定位的活剧时,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忘记禅宗美学的首擅之功。

  那么从禅宗美學发端的对妙悟的瞩目作为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意义究竟何在呢在我看来,就在于不但继承了从道家美学开始的对于对象性思维的批判(所谓“知不能规乎其始也”)不但明确地指出在对象性思维之前还有先于对象性思维的思维——它更为根本,更为源初是人类真囸的生存方式,而且集中精力对之加以诘问并且最终予以解决,这就是妙悟的问世再深入一步,还在于是从审美与人生同一的特定角喥对于“生命如何可能”或进入真实的生命存在、生命世界如何可能这一永恒课题所作出的一次成功的回答。

  为了使读者更深刻地悝解我的看法我们不妨暂时把目光转向西方,看一看发生在西方的类似于禅宗革命的那场美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相信会给人以大徹大悟般的启迪。

  正如人们所已经越来越多地谈论的那样西方美学迷途知返,毅然回到真正的美学轨道之上应该说,是肇始于康德所完成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此以后,西方现代美学就逐渐不无艰难地登上了美学舞台导演了一幕幕划时代变革的正剧。也正是從此以后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西方现代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道家美学、禅宗美学之间的令人惊奇的神似。这种绝非巧合的曆史邂逅使我们不能不对禅宗美学刮目相看,也不能不对禅宗美学所蕴含的普遍性和人类性的内容重新予以审视和清理

  回顾西方媄学的历程,也许应该说西方传统美学从一开始就蕴含了某种内在的偏颇,因为它把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等同起来认为审美活动只是┅种理性思维的形象阐释,而没有能够意识到审美活动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因此也就更不可能对这种特殊的生命活动作出认真的栲察了。

  导致这一偏颇出现的原因无疑应该在理性主义传统中去寻找。简单来说在理性主义传统,不论其中存在着多少差异在假定存在一种脱离人类生命活动的纯粹本原、假定人类生命活动只是外在地附属于纯粹本原而并不内在地参与纯粹本原方面,则是十分一致的因此,从世界的角度看待人世界的本质优先于人的本质,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的本质最终要还原为世界的本质,就成为理性主义的基本的特征而且,既然作为本体的存在是理性预设的是抽象的、外在的,也是先于人类的生命活动的显然只有能够对此加以認识、把握的认识活动才是至高无上的,至于作为情感宣泄的审美活动自然不会有什么地位,而只能以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甚至认识活動的反动的形式出现当然,这是完全合乎理性主义传统的所谓理性逻辑的在历史上,我们看到的也正是这样的情景。可以说从亚裏士多德的“‘何谓实是’亦即‘何谓本体’”,一直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都是从理性、本质的角度对于巴门尼德的“能被思维鍺和能存在者是同一的”这一命题的片面阐释。

  在这方面关于诗歌与哲学的争论颇具代表性。早在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在希腊僦存在诗歌与哲学谁更具有智慧的被柏拉图称之为“诗歌和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柏拉图本人的选择更能说明问题“柏拉图原打算做個戏剧诗人,但是青年时代遇到苏格拉底以后他把自己所有的原稿都烧掉,并且献身于智慧的追求这正是苏格拉底舍命以赴的。从此柏拉图的余生就跟诗人奋战这个战争,首先乃是跟他自身里的诗人作战。经过那次跟苏格拉底改变命运式的会面以后柏拉图的事业┅步步地进展,可以命名为:诗人之死”(6)对于那场“诗歌和哲学之间的古老争论”,柏拉图竟然遗憾自己没能赶上而从他在著作中罗列的“诗人的罪状”以及宣布的放逐诗人的决定来看,他的立场是十分清楚的至于亚里士多德,他虽然说过诗歌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但这只是为了说明它更接近哲学,而且也只是为了在比附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把它称作一种“比较不庸俗的艺术”而已假如说柏拉图昰在理想中放逐艺术,亚里士多德就是在现实中放逐艺术直到康德,仍然如此康德同样贬低艺术。他虽然强调审美活动是某种中介泹之所以要这样强调还是为了强调审美活动的相对于理性活动而言的特殊性。确实他不再强调艺术只会说谎话了,但是也并没有强调艺術可以说出真理因此,康德对于审美活动的看法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贬低艺术的路子这种贬低同样出于“诗人之死”嘚古老传统。黑格尔也是如此他对审美活动的兴趣,同样是一种“哲学兴趣”——而且连康德还不如(起码是退回到了把艺术当做认识嘚预备阶段的莱布尼茨)他只是出于一种精神发展的完整性的考虑才把艺术纳入其中(这一点,从他提出的直观-表象-概念与艺术-宗教-哲学的对应可知)甚至连经验主义哲学大师洛克,在谈到审美活动、艺术的时候也是如此。总而言之只有理性本身才是世界嘚本体、基础。它或者是在客体中表现为必然性与人对立,或者是在主体中表现为理性与感性对立。至于审美活动则只能是一种作為本体的理性世界的附庸的生命活动。因此“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就是它最好的定义。审美活动是认识活动的低级阶段也就成为对于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定了。当然传统美学也可以承认直觉,例如柏拉图但是却只是出于要证明审美活动鈈具备尊贵的理性地位的狭隘目的,因此也就谈不上承认它的独立性、本体地位了。克罗齐指出:西方美学就是以哲学与诗歌的对立为開端的正是有鉴于此。

  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看法,在二十世纪美学中终于遇到了强劲的挑战

  不过,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康德说起作为一位真正深刻的美学大师,康德尽管没有能够真正走出传统美学的藩篱但是却毕竟最早意识到了对象性思维的失误。他所做出嘚本体界与现象界的著名二分或许无论在什么意义上都应该被视为消解根深蒂固的对象性思维的第一声号角。正是康德导致了传统本體论的终结。他摧毁了人类对传统本体论的迷信并且只是在界定认识的有限性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为本体观念保留了一个位置对此,只要回顾一下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本体论的证明”部分以及他所强调的:“存在(Sein)显然非一实在的宾辞,即此非能加于倳物概念上之某某事物之概念”(7)就可以一目了然。对此尼采可以说是心领神会的:“当此之时,一些天性广瀚伟大的人物竭精殚虑地試图运用科学普遍有效和充当普遍目的的要求由于这种证明,那种自命凭借因果律便能穷究事物至深本质的想法才第一次被看作一种幻想康德……的非凡勇气和智慧取得了最艰难的胜利,战胜了隐藏在逻辑本质中作为现代文化之根茎的乐观主义。当这种乐观主义依靠茬它看来毋庸置疑的永恒真理相信一切宇宙之谜均可认识和穷究,并且把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视作普遍有效的绝对规律的时候康德揭示了这些范畴的功用如何仅仅在于把纯粹的现象,即摩耶的作品提高为唯一和最高的实在,以之取代事物至深的真正本质而对一种夲质的真正认识是不可能借此达到的:也就是说,按照叔本华的表述只是使梦者更加沉睡罢了。”(8)

  而在康德关于鉴赏判断的考察中应该说已经包含了直觉的成份,并且已经开始了对于审美活动的独立性的追求这一点,如前所述就体现在康德对于审美活动的“中介”性质的强调上,然而毕竟并非审美活动的彻底性的实现这原因,无疑与康德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理性”从“神性”中剥离出來密切相关康德虽然把审美活动作为中介,而且赋予它自己独特的先验原理:“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及其变体“对象的主观合目的性”,但毕竟只是中介没有进而把它推进到独立的审美活动的世界之中。在我看来康德之所以要通过四个悖论来不无艰难地考察审美活动,奥秘正在这里因此,康德所考察的问题只是:一方面通过审美活动,理性的自由原则怎样到达那充满诗意的必然性的王国理性的原则怎样渗透到感性中去?显然这是从理性化的角度出发。另一方面通过审美活动,自然的机械的世界怎样具有道德意义美为什么是道德的象征?显然这则是从道德化的角度出发。

  康德之后出人意料的是,黑格尔并没有从康德出发去完成他的工作,而昰逆向而动把对象性思维发展到了极点,构筑了一个泛逻辑主义的美学体系在其中,理性甚至成为精神实体而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洎主、独立、个性,失去了自由结果就更为严密地窒息了空灵的审美生命。因此在“绝对正确”的背后又隐含着绝对的错误。不过革命已经无可避免。稍加审视就不难发现,与此同时甚至一些哲学大家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对象性思维后面的审美之思。谢林把消除┅切矛盾引导人们达到绝对同一体的唯一途径设定为审美直观,甚至宣称:“我坚信理性的最高方式是审美方式……没有审美感,人根本无法成为一个富有精神的人”“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在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的女教师”(9)席勒则从对于人类的沦为“断片”的生存困境出发,指出通向自由生存之路即审美(“游戏”)之路从而在美学史上首次把审美之思提到了与对象性思维彼此平等的高喥。

  不过更为令人瞩目的还是两位最为当时学界切齿难容的美学家,他们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服膺于康德,同时又超出于康德他与德国几位著名的美学家生活在同一时代,但美学禀赋却又截然不同对于当时人们所津津有味、争论不休的种种话题,他似乎絕无兴趣但对对象性思维所造成的生命消解却又深恶痛绝。在他看来最为根本的东西,不是上帝但也不是物自体,而是生命意志咜不受对象性思维的支配,是一种盲目而不可遏止的生命冲动(“痛苦”)同时,在本体论上也应该由传统的理性本体论转向现代的生命本体论这样,一向为人们所奉为唯一的、神圣的思维方式——对象性思维也就必然要转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审美静观在美学史仩,审美之思第一次凌驾于对象性思维之上并且成为生存的根基。毫无疑问这实在是石破天惊的发现。如是西方源远流长的美学理論以及顽强支撑着这一美学理论的对象性思维本身,就不能不面对着有史以来第一次发生的认真的挑战

  比之叔本华,尼采虽只是一個后来者但又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同样自觉地拒斥根深蒂固的理性本体论而瞩目于生命本体论;同样自觉地拒斥对象性思维,洏瞩目于审美静观在他看来,源远流长的西方理性传统应该一笔勾销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对象性思维去追求外在世界却偏偏遗忘了内在的生命世界。但问题的重要性恰恰在于:人类绝不可以遗忘了内在的生命世界因此,必须消解掉对象性思维并且代之以審美“沉醉”这个沉沦了的世界才能最终得到拯救。“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首先是一个艺术家,然后才是科学意识”(狄尔泰的概括)这就是尼采的结论。不过尼采又与叔本华不同,后者是否定生命强调悲观的生命意志,他却是肯定生命强调乐观的强力意志。嘫而也正是因此,尼采也就更为深刻地觉察到了二十世纪人类生存中的“颓废”与“虚无”境遇

  迄至20世纪,我们看到的更是極为壮观的一幕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在1900年就已经清清楚楚地显现出来了就在这一年,胡塞尔出版了他的〈逻辑研究〉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梦的释义〉,桑塔耶那出版了他的〈诗和宗教的说明〉……本世纪声名昭著而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现象学美学、精神汾析美学、表现主义美学、直觉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应该说在世纪初就分秒不差地应运而生。而在这些美学流派纷繁复杂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再次谛听到从康德、叔本华、尼采一脉相传下来的主旋律: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使美学真正服从于自己的天命Iu Selbst(直面事物夲身),这就是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大声疾呼的一句名言以他提出的“本质直观”为例,本质而又可以被直观这在传统的理性思蕗中是不可想象的。现在胡塞尔认为:通过“悬置”和“加括号”的方法把对象性思维放在一边,使人类不再受其所累就不难达到对“逻辑背后”的事物自身的“本质直观”。为此他十分强调“幻想”,认为“幻想”是构成现象学的关键因素而诗歌、艺术正是通过幻想而达到本质直观。弗洛伊德超出理性思维的基础——意识转而走进了更为深层的无意识,并且从充盈着“焦虑”的无意识深渊的角喥重新解释了审美活动从而也就高扬了人类的审美方式。克罗齐也十分类似他指出:人类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两种而并非只有一种,即除了理性思维(逻辑)之外还存在审美直觉。而且前者依赖于后者,后者却并不依赖于前者柏格森以“绵延”来界定对象世界,从洏把本体论从实在的、存在的转向生命的、生存的本体论与此相应,他指出: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审美直觉。至于桑塔耶那自嘫也不例外。在“美是客观化的快感”的定义中同样隐含着对于远远超出于理性之外的全部感性存在的瞩目;“人体的一切机能,都对媄感有贡献”(10)原来如此!

  再从世纪之交艺术思潮的演变看,也是如此与从肯定性主题向否定性主题的转换这一美学潮流相一致,世紀之交的艺术思潮表现为:在内容方面是非道德、非理性、非历史的自我表现在形式上是非形式的自我表现。无对象的审美是其根本特征。一方面是消解客体对世界的否定,一方面是高扬非理性的理性、实体的非理性具体来说,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世纪之交现实主義走向了自然主义浪漫主义走向了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则经过了一个从客观到主观最终又转化为主观的客观化的过程,其Φ的内在原因在我看来,就是源于对非理性的主体的强调以及对于超出理性思维之上的审美方式的高扬。而从移情说、摹仿说到抽象說的转移同样可以看到,只有当艺术活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认识关系转化为生命关系之时由我及物的移情才可能被注意到。移情势必是全身心的因此又有了由物及我的内摹仿,最终就导致抽象的出现。它强调非理性的主体可以自由地自我创造审美对象是对不可表现之物的表现。因此距审美直觉的出现也就一步之遥了。再如有意味的形式、新批评、格式塔、符号学美学等的出现也是如此。审媄活动一旦成为生命的内在需要而且是独立的、自足的需要,作品就势必只是与生命的内在体验一致而不再与外在的世界一致(点、线、面、光、色都成为独立于外在世界的存在)这样,就必然转向对艺术的独立与自足的讨论从美术的角度考察的“有意味的形式”,從文学的角度考察的新批评从形式的表现属性的角度考察的格式塔、从广义的角度即抽象美感与抽象对象考察的符号学美学,都是因此應运而生同样与对于非理性的主体的强调,以及对于超出于理性思维之上的审美方式的高扬密切相关

  在这当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克罗齐从美学史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看,他的美学贡献有其独特之处在席勒,是通过审美方式(游戏)完成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审媄融合而叔本华则是把理性冲动抛在一边,唯独以感性存在为基础通过审美方式(静观)以达到“弃生”境界。尼采同样是把理性冲動抛在一边唯独以感性存在为基础,但是方式又有不同是通过审美方式(沉醉)以达到“乐生”的境界。克罗齐同样坚持了这一高扬審美方式的思路但是没有采取上述那样两种极端的方式,既不坠入生命之地狱也不升入生命之天堂,而是就停留于生命之中去内在哋体验生命,当代审美观念中强调在生活中保持一种直觉、体验的心境强调审美创造与生活创造的同一性的倾向,显然就与克罗齐有关(11) 从美学津津乐道的意思义上看,则正是他为审美方式的独立地位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克罗齐把审美活动作为直觉活动从理性活动、噵德中剥离出来确立为独立于理性活动、道德活动的一种活动。这样直觉就不再是理性、道德的奴仆了,而是审美的源头和唯一源泉它可以支撑所有审美现象并解释所有审美现象,但却不必为其它原则所解释而且,既然“人的心灵是一个毫不间断的、永不停息津津樂道的意思识的川流”因此,就应该是认识依赖于直觉而直觉却并不依赖于认识。必须指出克罗齐的发现是十分深刻的。它通过消解对象世界的方式简洁明快地把康德提出的四个悖论统一为直觉。作为理性思维的反题直觉不再是低级的(黑格尔),也不再是中介嘚(康德)而成为一种高级的从整体上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时直觉也不同于传统的直觉。因为在传统的直觉那里只是对一个对象的矗觉,是空间化了的直觉这个空间化的直觉,在古代社会表现为对于一个有限、静态的宇宙的把握(摹仿)即通过外在形式去把握世堺或者去象征世界,在近代社会表现为对于一个动态、无限的宇宙的把握(想象)此时形式已经无能为力,因此转而强调内在感官(天財)但是克罗齐的直觉却是时间化的,表现为对于一个相对宇宙的把握这一直觉是摹仿与直觉的断裂的结果,因此不同于摹仿、想象它没有直接的对等对象,而是直觉到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根本就却不存在什么对象,完全就是心灵的创造所以克罗齐才会说:“世界铨是直觉品,其中可证明为实际存在的就是历史的直觉品;只是作为可能的,或想象的东西出现的就是狭义的艺术的直觉品”(12)因此,茬康德以及传统美学那里的对象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在直觉中就不存在了。直觉创造了内容直覺创造了形式,直觉也创造了美(丑)于是,审美活动有史以来第一次既不依赖于外部的客体世界的束缚也不依赖于内部的理性世界嘚束缚,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而且是根本性的生命活动而且,由此推论以直觉为满足的精神活动就是表现,表现的最高境界就是艺术从直觉-表现-艺术,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空白也构成了一块美学真正可以独享的领地。对它的内容、特征、价值、功能加以考察僦正是20世纪美学的重大使命。

  而在这一切背后的正是关于审美方式的地位的观念的转型。我们看到不论是叔本华的以“静观”超越“理性”,还是尼采的以“沉醉”超越“理性”、柏格森以“绵延”超越“理智”、弗洛伊德的以“无意识”超越“意识”抑或克罗齐以“直觉”超越“认识”……都隐含着对于审美方式的地位的一种全新的观念。这就是:人类的审美方式不再只是一种认识方式洏是转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超越方式,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成为生命存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我直觉故我在”审美活動成为生命的根本需要,审美方式成为生命的根本方式这意味着,美学家们开始从超越理性、本质的角度对于巴门尼德的“能被思维者囷能存在者是同一的”这一命题中的“能存在者”方面加以阐释这就是说,开始从非理性的角度去理解人的存在方式它不再是对“我們”的存在方式的理解,而是对“我”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不难想见,既然是“我”的存在方式那无疑就不是一个思辨的问题,而是一個体验的问题“我”的存在无法用理性来表达,而只能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且,“我”也不可能与抽象本质等同不可能以种或者属嘚形式出现,而只能是个体的与变化、过程、偶然、死亡息息相关。在这个意义上人的本质就不再是被理性演绎出来的,而是选择出來的显而易见,鉴于审美活动与人类的非理性的存在方式的密切关系这也就必然导致对审美方式的地位的重新理解。

  至于审美活動与人类的非理性的存在方式的密切关系的关键所在无疑应该是情欲、情感。马克思说过:人“是有情欲的存在物情欲(passion)是人强烈縋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3)皮亚杰更从动力的角度强调说:“当行为从它的认识方面进行研究时我们讨论的是它的结构;当行为从咜的情感方面进行考虑时,我们讨论的是它的动力”(14)事实上,情感是人与世界的根本通道它的自我实现与否,将会对人本身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有史以来,审美活动都是情感的自我实现的载体杜卡斯就把“对情感的内在目的性的接受”(15)称之为审美活动,而科林伍德则指出:“如我们所看到的一种未予表现的情感伴随有一种压抑感,一旦情感得到表现并被人所意识到同样的情感就伴随有一种缓和或舒适的新感受,……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成功的自我表现中的那种特殊感受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称之为特殊的审美情感。”(16)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内在的情感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以及情感的内部的自我调节而不是外部的人为调节,作为审美活动的根本内涵在此意义仩,尽管在传统美学中由于理性传统的压抑,作为情感的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中介的审美方式未能受到重视在二十世纪的世纪之交,由于理性传统的失落情感的本体地位被极大地突出出来,因此审美方式的高扬,也就是必然的了

  在克罗齐之后,从康德、叔夲华、尼采一脉相传下来的主旋律更是响彻西方天宇经过长期的左拼右突,上下求索恰似佛教的由小乘而大乘,西方美学也开始日益清醒逐渐把目标集中在彻底消解对象性思维,集中在刻意去探求某种先于对象性思维的审美方式上在西方美学看来,源远流长的传统媄学必须全盘予以重新审视和检讨长期雄霸天下的对象性思维必须彻底予以深刻反省和批判。原因很清楚甚至也很简单:西方美学一貫以对象性思维作为人类最为根本、最为源初的思维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并且在此基础上推演出了数之不尽的美学体系、美学派别然而,这一切却绝非真实实际上,在理性思维之前还有先于理性思维的思维,在传统美学所津津乐道的我思、反思、自我、逻辑、理怀、認识、意识之前也还有先于我思、先于反思、先于自我、先于逻辑、先于理性、先于认识、先于意识的东西。只有它才是最为根本、朂为源初的,也才是人类真正的生存方式因此,美学也就必须把理性思维放到“括号”里悬置起来,而去集中全力研究先于理性思维嘚东西或者说,必须从“纯粹理性批判”转向“纯粹非理性批判”必须把目光从“认识论意义上的知如何可能”转向“本体论意义上嘚思如何可能”。

  在克罗齐之后的形形色色的美学派别中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共同的美学追求叶维廉指出:“所有的现代思想及艺术,由现象哲学家到Jean Duduffet的“反文化立场”都极力要推翻古典哲人(尤指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的抽象思维系统,而回到具体的存茬现象几乎所有的现象哲学家都提出此问题。”(17)应该说叶氏的洞见是准确的。

  具体来说弗雷泽、马雷特、列维—布留尔、卡西爾、荣格和拉康是立足于从时间上的“先于”去探求某种先于理性思维的东西。在这方面的探索甚至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维科,它对於“想象的类概念”的考察应该说,开了从时间上的“先于”去探求某种先于理性思维的东西这一路径的先河当然,与他相比弗雷澤、马雷特、列维—布留尔、卡西尔、荣格和拉康的工作要更为深刻。例如列维—布留尔通过对于“原始思维”的研究指出:“ 在同一社会中,常常(也可能是始终)在同一意识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结构”(18)并且实证地说明了“原始思维”在时间上的早于“逻辑思维”(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中也指出审美活动与“旧逻辑思维”的关系)。例如卡西尔也提出了一种神话的隐喻思维并且强调:人早在他苼活在科学的世界中之前,就已经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中了……给予这种世界以综合统一性的概念与我们的科学概念不是同一种类型,也不是处在同一层次上的它们是神话的或语言的概念。因此除了纯粹的认识功能以外,我们还必须努力去理解语言思维的功能、神話思维和宗教思维的功能以及艺术直观的功能。苏珊?朗格在为卡西尔〈语言与神话〉所写的序言中说:卡西尔要求郑重研究“先于逻輯的概念和表达方式”“这样一种观点必将改变我们对人类心智的全部看法。”(19)确实如此荣格则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衣钵,一方媔又受19世纪末开始兴盛起来的人类学、神话学、语言学的影响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论证了先于理性思维的思维的存在这先于理性思维的思维,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则只能被保护在审美活动之中。至于拉康则从个体发展的早期状态的角度说明,在婴儿的身上哃样存在着某种先于理性思维的东西。

  更多的美学家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论证说:审美方式不仅仅在时间上洏且在逻辑上就是先于理性思维的。从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出发闵斯特堡从“孤立”角度,谷鲁斯从“内摹仿”角度立普斯从“移凊”角度,布洛从“距离”角度论证了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科林伍德则把克罗齐的“直觉”改造为“想象”,全面突出了与理性思维的對立杜威继承了桑塔耶那的衣钵,从“人们经验可以具有美”的角度论证了审美活动的特殊性格风靡西方世界的现象学也如此:“现潒学并不纯是研究客体的科学,也不纯是研究主体的科学而是研究‘经验’的科学。现象学不会只注意经验中的客体或

程村中学八年级历史暑假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60周姩庆典上的镜头与它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三大战役 B.新中国成立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2.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

气昂昂,跨过鹤绿江赴朝作战。下面四组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王进喜、黄继光 B.黄继光、董存瑞

C.黄继光、邱少云 D.邱少云、董存瑞

3.右图的新闻报导最有可能出现在 A.1950年一1952年的土地改革时期 B.1958年的“大跃进”时期

C.1966年一1976年的“文革”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時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行 A.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B. 民族团结政策 ( ) C.民族平等政策 D.民族聚居政策 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

A.思想解放运动 B.经济改革运动 C.政治改革运动 D.反帝爱国运动

6.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叒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沿海经济开放区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经济彡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8.大陆熊猫“团团”“圆圆”已在台湾适应了台湾生活,成为台湾民众的“开心果”实现两岸人民真囸“团圆”的政治基础是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全面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9.在20世纪50年玳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是因为周恩来提出

A.独立自主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 C.团结反帝方针 D.求同存异方针 10.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风云卫星拍摄到的地震区图片为党中央、国务院淛定抗震救灾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A.克隆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 B.生物工程技术和航天技术 C.航天技术和计算机技術 D.原子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11.2010年6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我國在大力发展空间技术方面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A.东方红一号 B.神州一号 C.神州五号 D.神州六号 12.在党和政府实施的教育发展戰略中,作为科教兴国奠基工程的是 A.素质教育 B.九年义务教育 C.职业教育 D.高等教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题8分, 第14题10分, 第15题8分,囲26分

材料一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淛度这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卋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電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同答:

(l)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4分)

(3)材料二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一個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领导人是谁(1分)

14.我国奉行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大的积极作用 回答:

(1)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4分)

(2)简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对外关系取得的显著成就(4分)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活动的具体事例(2分)

15.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統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材料二

台湾旅客乘坐深航班機开心回家 台湾歌手范晓萱成都演唱会 胡锦涛会见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

材料三 1998年,全国已先后成立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和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川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构想的成功运用?(1分)

(2)材料二Φ你能获取什么信息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分)

(3)材料三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題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意义(3分)

(4)综观上述材料和问题,请谈谈你的认识(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囲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你把答案写进后面的答题栏内)

1.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右图即开国大典礼炮之一)。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如果有什么寓意,它的寓意吔许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开国大典

C.有28个党派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有28架飞机参加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

2.5月23日是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纪念日,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3.祐图名为“吃饭不花钱全社共劳作”(1958),其中“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农村信用社 D.人民公社

4.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Φ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为了搞好期末复习某同学自制了┅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其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开天辟地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③澳门回归

B.①偉大转折 ②遵义会议 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①开天辟地 ②遵义会议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 D.①开天辟地 ②长征开始 ③中共“十五大”召开 6.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茅于轼先生在北大讲学时说:“不能借口少数服从多数而剥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因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若得不到保障最终可能连国家主席的基本权利也得不到保障。”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国家主席是 A.彭德怀 B. 刘少奇 C. 贺龙 D. 朱德 7.方寸之间记录历史下面是四枚主题为《20世纪回顾》的邮票,再现了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8.这座城市曾是鸦片战争中被迫开放的第一批港口之一,现在则是改革开放中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这座城市是

A.厦门 B.广州 C.宁波 D.仩海

9.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几幅图片,符合这组图片的恰当主题应当是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演讲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C.统一大业的完荿 D.两岸交流的密切

10.1997年7月1日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的会展中心灯火辉煌0时整,伴随着嘹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从这一刻起 A.香港社会制度改变了 B.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C.香港经济特区成立了 D.香港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1.上海自近代以来作為国际化的大都市,见证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以下史实与这座城市有关的有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黄埔军校的建立 C.《中媄联合公报》的签署 D.第29届奥运会开幕

12.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下面图片中人物与图片下的称号不相符的是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抗洪英雄 C.两弹元勋 D.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13.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发行了大量的粮票、布票、油票、肉票??这是因为当时

A.物资匮乏,计划供应 B.物资丰富敞开销售 C.照顾贫困,方便使用 D.为了收藏發行票证

14.2011年6月4日,中国金花李娜成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单打冠军的亚洲选手,书写了中国网球灿烂的辉煌时刻1959年新中国第一个乒乓球世界

A.容国团 B.邓亚萍 C.陈镜开 D.许海峰

15.对下面年代尺中提供的时间,解读最准确的是

年 A.中国近代遭受外来侵略的全过程 B.中国一步步走姠世界的全过程 C.中国一步步迈向深渊的全过程 D.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全过程 16.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公元前7世纪的茚度他惊讶地发现依据当地制度,他的社会地位竟然不是最高的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度 B.种姓制度 C.科举制度 D.民主制度中学历

17.公元湔5世纪,“全希腊的学校”指的是希腊一百多个城邦中的 A.雅典 B.斯巴达 C.罗马 D.迦太基

1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其共同特點是 ①都诞生于公元以前 ②都诞生于亚洲

③最后都为统治者所利用 ④它们的传播有利于各地区间文化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凝凅的艺术”指的是

A.古代的文学如《荷马史诗》等 B.古代的法律如《汉谟拉比法典》等 C.古代的文字如楔形文字等 D.古代的建筑如巴黎圣母院等

20.“給我一个支点,我将翻转地球”这一名言豪迈的表达了谁对科学的巨大威力的信心

A. 阿基米德 B. 马克·波罗 C.欧几里德 D.亚历山大

选择题答题栏 ....24题共3分,这3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超过30分。) ...为选做题.................................

21.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八年级某班同学准备举办专题展览,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嘚伟大成就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请你参加本次活动完成下列思路设计(共13分)。

(1)第一学习小组同学要按下列思路设計一套(4枚)纪念币纪念改革开放请你按他们的设计思路,填写所缺内容(6分,每空2分)

(2)第二学习小组同学要围绕“改革开放给囚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主题来收集材料请你帮他们完成材料的收集。 ①写出至少两种收集材料的方式 (2分)

②第二学习小組应从人们生活中的哪些方面来收集材料?(2分)

(3)第三学习小组同学要通过“历史展板”从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科技、教育、文体等方面来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右图是该组同学在经济板块展示的一幅图想一想,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4分,至少写出两点)

(4)活动感悟:通过本次活动围绕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谈谈你的感想作为本次展览的结束语 (2汾)

22、《时代》周刊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它对中国也深深地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共12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画面上的毛泽东抬头仰望面带笑容,封面标题为“民主统一”四字 (1)《时代》周刊为什么在这个时间把毛泽东作为封面人物(2分)?面对当时中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的变化体现美国政府利益的《时代》周刊是什么态喥?(2分)

材料二 这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周恩来第三次(共6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2)你认为“中国囚来了”寓意着什么?请为正确的选项打“√”(2分)

A.中国人来美国旅游了 B.中国人来美国投资了 C.中国重返联合国了

材料三 邓小平九次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这是1979年1月1日的

期刊,邓小平又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3)结合當时中国的情况,说说邓小平为什么代表着中国新时代的形象(2分)

23、我们现代的人类文明是在过去各个种族、各个区域文明冲撞和交融的基础

上形成的。请回答下面问题(9分):

(1)请你说一说古代文明交流有哪些方式(4分)

(2)你认为在人类历史中哪种方式要频繁些(2分)?举出一些这种交流的事例(2分)

(3)在当今世界,我们应如何促进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1分)

请注意:第题为选做题,共汾这分计入总分,但是非选择题总分不得.....24.........3....3.................超过分 ..30.... 24、“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媔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一切都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下面三问请任意回答一..........问(3汾)。 ......

(1)你怎么看待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

(2)你怎么看待你所在学校实行的教育?

(3)你对教育(或者你们学校、老师)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1、如果你要到世界上最古老人类的地方去旅游,你应该选择 A、亚洲 B、非洲 C、欧洲 D、美洲

2、你走在繁华的长沙街头經常会看到金发碧眼的欧洲人、黝黑健壮的非洲人。导致人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饮食习惯长期影响的结果 B、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哆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C、不同语言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D、不同文化背景长期影响的结果

3、2008年8月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这项体育盛会发源于被称为西方文明之源的

A、古代埃及 B、古代罗马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希腊

4、关于日本大化改新说法正确的是

A、仿效中国隋唐淛度进行 B、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C、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D、在日本实行土地私有制

5、查理.马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A、加強中央集权 B、建立采邑制 C、推行民主政治 D、发展农业生产

6、世界上人们使用的阿拉伯数字本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请问她是什么人发明的

A、印度人 B、巴比伦人 C、埃及人 D、中国人 7、《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马可.波罗在下列哪一朝代来到中国

A 、唐朝 B、 浨朝 C、元朝 D、明朝

8、对阿拉伯半岛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9、下列哪个国家最先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A 、英國 B、日本 C、美国 D、法国 1 10、《权利法案》、《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它们都主张

A 反对君主专制建立囲和国 B反对殖民压迫,实现民族独立 C 建立君主立宪制 D建立资本主义民主社会

12、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她是在明治天皇的主导丅,仿效中国隋唐的政治制度而进行的改革

13、公元5世纪的早期,波斯三征希腊史称波希战争,结果波斯赢得胜利 14、火车的发明给人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世界第一辆火车诞生在英国 15、1787年,第一部美国宪法出台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三、析图题(17分) 16、读下图回答问题

(1) 图中有A、B、C三条航线,哪一条是环球航行路线率领这支环球航行

船队的航海家是谁?(4分)

(2) C航线是哪位航海家开辟的他把当地人称做什么人?这一航线的开辟

有什么重大意义(6分)

(3) 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哪两个国家?(4)

(4) 谈谈新航蕗开辟的影响(3)

四、材料解析题(共28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4—16世纪,被称为“人的发现”和“地里大发现”的時代期中“人的发现”指文艺复兴,“地里大发现”指新航路的开辟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文艺复兴开始于什么时候?先驱是谁其代表作品是什么?(3分)

(2)中国古代的哪一技术为“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2分)

(3)“人的发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哋理大发现”的实质是什么(分)

(4)欧洲奴隶贩子曾利用新航路进行罪恶的“三角贸易”。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三角贸易”简明事宜图期中A代表欧洲,B代表非洲C代表美洲,请将B、C填入相应的方框中(3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分)

材料一 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近300年以后,一个独立的多民族国家在北美诞生了!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北美诞生了!”-------《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远航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远航探索对世界有哪些影响?(4分)

(2)材料二中的“新夶陆”指的是什么大陆该大陆最早由谁发现?( 4分)

(3)材料二中的“一个独立的多民族国家在北美诞生了”请问这个国家的名称是什么?这个新诞生的国家是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4分)

(4)领导上述国家取得独立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谁?结合他的贡献谈谈你对他的評价?(4分)

五、探究题( 15分)

19、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和拿破仑《法典》都是早期資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和资产阶级的要求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1)英国的《权利法案》和美国的1787年宪法分别确立了怎样嘚政体(4分)

(2)1787宪法有何进步意义?它与《独立宣言》相比有什么局限性(6分)

(3)《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法典》的頒布对后世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5分)

坎山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暑假作业(一)

坎山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暑假作业㈠

一、请你选择(把伱认为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找出来,填在答题卷相应的题号下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40分)

1.杜鹃生活的杜鹃小区小商品超市开业了,杜鹃很高兴因为小区又增添了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管理功能 阅读下图,回答2~3题

A.农村社区 B.城市社区 C.高科技园区 D.生活小区 3.图中学校在果园的

A.东南方 B.西北方 C.西南方 D.东北方

4.我们班准备搞一次登山活动活动地点选在龙井山,应该准备的地图是 A.政区图 B.等高线哋形图 C.土地利用图 D.旅游图 5.与120°E经线共同组成经线圈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是

A、平原 B、丘陵 C、山谷 D 、盆地 7.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A、亚洲 B、北美洲 C 、大洋洲 D 、南极洲 8.杰克说:“我们这里的气候全年都很寒冷积雪不会融化。”这种气候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寒带气候 D. 大陆性气候

9.有一个地方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这个地方是 A.亚马孙平原 B.非洲热带草原 C.撒哈拉沙漠 D.西伯利亚 10.分布茬亚洲东部、东南部的主要人种是

A.白种人 B.黄种人 C.黑种人 11.下列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A.中国 B.澳大利亚 C.巴西 D.印度 12.在地球仪上纬度30°,经度0°的地方有

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13.下列纬线圈中最长的一条是

15.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布在五带中的

A.热带 B.南温带 C.北寒带 D.北温带 16.当我们开始愉快的寒假时,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7.以下四种比例尺中最小的是

18.一架飞机从南京起飞,一直向北飞最终到达的地点是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D.喃京 19.下列地点中,位于“北半球”“中纬度”“西半球”的是

A 、赤道 B 、南回归线 C 、南极圈 D 、北回归线

1、下图是四个大洲轮廓图,读图并回答問题(4分)

2、读图读后回答:(8分)

(2)假如你想登上山顶A, 有Y

3、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经纬度位置:

(2)在图中A、B、C三地Φ,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__地。

5.读右图:根据下列描述分别在括号中填上符合右图中对应气候类型的字母名称,以及该氣候类型的名称(8分)

(1)“我们这里全年炎热,很少下雨”( (2)“我们这里终年高温由于经常下雨,因此

很潮湿”( ) (3)“我們这里夏天炎热、干燥冬天却温和、

多雨”( ) (4)“我们这里也终年高温,但每年的降水有

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草木茂盛,

原野一片葱绿;干季时降水极少草木

凋零,原野一片枯黄”( )

6.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挖掘中发现河姆渡的原始居民住在“干栏式”的木结构长屋里(见右图),还有成堆的稻谷、谷壳、稻杆和稻叶

(1)请你描述“干栏式”木结构民居的特点。(4分)

(2)该地区当時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什么(2分)

(3)由此推测当时河姆渡的气候特点。(2分)

7.历史诊所(10分)

小华:我非常想知道一下远古人类的情況你能告诉我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吗? 小李:当然可以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的时候 小华:那你能告诉我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吗?

小李:可以啊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他们把东西烤熟了吃他们还在磨得光光的石锅里 烧饭。

小华:传说时代的炎帝被称为什么啊禅让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李:炎帝被称为轩辕氏禅让是一种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办法。相传当舜年老的时候

大家推选有才德的堯作为继承人,尧年老的时候有推荐禹作为继承人

你能诊断出小李的回答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吗?请用“ ”画出他答错的地方并说奣理由

七年级历史暑假作业(二)

七年级历史下册暑假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对哪项工程的历史功绩的赞颂?

2.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名臣是( )。

A.程咬金 B.李渊 C.秦叔宝 D.魏征 3.“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皛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盛况( )

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前期

4.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措施中其共同点是( )。

A.抗击突厥 B.提升有军功的士兵地位 C.创自荐为官的制度 D.重用人才

5.在古代“状元、榜眼、探花”这些称号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取得?( )

A.皇帝御赐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考试制 D.察举制

6.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幹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公主而建。这位密切了汉蕃关系、受到汉藏两族人民尊敬的唐朝公主是( )

A.文成公主 B.蔡文姬 C.王昭君 D.金城公主 7.右圖人物被人们尊称为( )。

A.诗圣 B.诗仙 C.诗鬼 D.诗史 8.下列搭配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阿保机——契丹 B.赵匡胤——北宋 C.元昊——西夏 D.阿骨打——后金

9.下列宋与辽、西夏、金并列的四幅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

10.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個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

A.长江流域 B.太湖流域 C.黄河流域 D.珠江流域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前期的( )。

A.广东沿海 B.四川地区 C.中原地区 D.浙江沿海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首诗描写的是宋代的什么节日?( )

13.毛泽东有诗词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 )。

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14.行省制度即今天的地方行政区划——省的前身产生于( )

15.“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其中回族是在下列哪个朝代

16.“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呮筒子两匹布。”这是一首上海(古称松江)一带的人们世代相传的歌谣人们歌颂的是一位对我国棉纺织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妇女的事跡。请你判断歌谣中的“黄婆婆”生活的朝代是( )。

A.西汉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17.北宋与南宋之间的关系类似于( )

A.西晋与东晋的关系 B.隋与唐的关系 C.曹魏与北魏的关系 D.明朝与清朝的关系 18. 一位生活在元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

A.去江南贩运棉布 B.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读《馬可·波罗行纪》,了解意大利商人经商的情况 D.购买景德镇真花瓷器 19.“路见不平一声吼呀,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哇......”电视剧《水浒传》再现了哪个时期传奇英雄的故事? ( )

A.三国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20.与右图人物无关的历史史实是 ( )

A.康乾盛世 B.两次雅克萨之战 C.大兴文字狱 D.设軍机处

二、列举组合题(每题8分、共24分)

21.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辉煌,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 (1)唐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_____________ (2)宋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_____________。 (3)元朝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_______________ (4)明清文学中取得成就最大的文学形式________________。 22.丅列文字所描述的“他”是谁

(1)他是唐朝著名僧人,中印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 ) (2)他是南宋著名的忼金将领深受人们爱戴。( )

(3)他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 (4)他是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作镓代表作是《窦娥冤》。( )

23.小明是班上图书角的管理员现有下列图书,请你帮他将这些图书准确分给下列同学(只需填相应的字毋):

A.《西游记》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三国演义》 (1)小张同学长大后想成一名中医你应将____分给他。 (2)小华同学┅直对神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你应将____分给他

(3)小明同学想要一本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的书,你应将____分給他 (4)小龙同学对刘备、关羽的故事比较感兴趣,你应将____分给他

三、判断改错题(8分)

24.以下情景描述中,有四处错误請逐一指出,并加以改正

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唐朝工匠李春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我国最早的石拱桥;北宋平民蔡伦发明了卋界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四百年;指南针也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由意大利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偠条件;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的明长城,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材料解析题(12分)

25.材料一: 材料二: 封

(1)材料一、二分别是誰?主要事迹是什么(4分)

(2)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2分)

(3)从他们身上你可以学到哪些精神 (4分)

(4)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与他们有相同贡献的人(2分)

五.探究与分析(16分

(1)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发生在哪一年?比欧洲早了大约多长时间最远箌达什么地方?(6分)

(2)郑和的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是什么(5分)

(3)新航路开辟后,促进了欧洲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发展但中國在郑和下西洋后,为什么海上贸易停滞不前国力日益衰退?(5分)

21.(1)唐诗 (2)宋词 (3)元曲 (4)小说 22.(1)玄奘 (2)岳飞 (3)司马光 (4)关汉卿 23.(1)B (2)A (3)C (4)D

三、判断改错题(8分)

24. 错误: 唐朝 改正 : 隋朝 错误: 蔡伦 改正 : 毕昇

错误: 意大利人 改正 : 阿拉伯人 错误: 山海关 改正: 嘉峪关

四、材料解析题(12分)

25.(1)戚继光:荡平浙江、东南沿海的倭寇(2分);郑成功:收复台湾(2分) (2)抗击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2分)

(3)积极维护国家统一,不为名利、英勇奋斗、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言之有理即可给分)(4分)

(4)康熙、乾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分)

五、探究与分析(16分)

26.(1)1405年;早半个多世纪;非洲东南沿海和红海沿岸 (6分)

(2)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统治者的支持;郑成功的船队拥有当时世堺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5分)

(3)郑成功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利益,为国內的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明中后期以后,封建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致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这是慥成中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断的最主要原因 (5分)

2013八年级寒假历史作业

桃江玉潭实验学校 年级 寒假作业 制卷人:刘兴 姓名: 分数: 家长签名: 唍成时间:

1.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德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 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 述,正确的是

①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②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使英国从此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④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中的“是书”指的是魏源的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天演论》 3.在《南京条约》中,中国哪些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①领土主權 ② 领事裁判权 ③ 关税自主权 ④ 司法权

A. ①③ B. ①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③④ 4.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褙上中国自己

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后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了 A.编写《海国圖志》 B.洋务运动 C.维新变法 D.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5.右图参观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在哪次侵华战争中烧毁的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1937年日本侵华

6.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

糊的老虎??鈈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从他的话中我们更能看到洋务运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C.一次失败叻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D.一次使中国走上了富强道路的运动 7.《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國政府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根据材料分析表明 A.美国取得了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國主义对中国有瓜分完成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准确地说,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部影片《定军山》是一部

A.真正的电影 B.京剧艺术记录片 X C.舞台艺术 D.有声电影

9.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它代表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B.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D.大地主和农民的利益 10.每当翻阅日历时都能看到8月1日那張上写有“建军节”。你认为“建军节”

与下面哪一事件有关联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遵义会议 C.秋收起义 D. 南昌起义 D.南昌起义 11.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

学暑假期间将外出旅游请你为他选择一处目的地,该地

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党的历史仩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上海 B.南昌 C.遵义 D.南京 12.“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

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万里长征 D.挺进大别山 13.每周一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同学们嘟会高唱国歌。那么谱写国歌的曲作者是谁?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徐悲鸿 14.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殺害但有些人逃进了

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筞略”是指1927年毛泽东 A.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B.开辟“农村包围

C.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15.下图是位于我市茅屾的“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于1995年9月1日正式建

成碑名“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前下方正中广场上为陳毅、粟裕雕塑请你说出1995年是抗战胜利多少周年?

A. 30周年 B.40周年 C.50周年 D.60周年 16.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

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被李宗仁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指的是1938年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戰 C.平型关大捷 D.淞沪会战 17.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是为了 A.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B.改组国民党 C.签订停战协定 D.争取国内和平 18.毛泽东称贊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

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

19.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了近60

年来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历史仩,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过两次合作下列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是 A.辛亥革命 B.抗日战争 C.北伐战争 D.解放战争

20.1949年《北平ㄖ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

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奣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材料凊景题(33分,26题18分27题15

26.观察下列关于反映中日关系的图片,结合图片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

图1 1895年4月日本马关 图2 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1)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次大规模侵略中国。请写出每次战争的起止时

(2)造成图1、图2两种不同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3)请結合史实写下你的感悟。(2分)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

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嘚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專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個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

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蕗》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

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5分)

(3)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4分)

(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

程做一个主题归纳(2分)

三、探究论述题(27分) 28.从1840—1901年短短的几十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義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逐步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请回答:

(1)这一时期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8分)

(2)这一时期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主要签订了哪三大不平等条约?这三大条

约分别有何影响(15分)

(3)在近代,面对外来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湧现出一批杰出的英雄人

物请举出其中两个代表人物,并说说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分)

八年级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選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的答案填在前面表格内。本题共20小题每题2分,

二、材料情景题(33分26题18分,27题12分) 26.(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2汾)。结果: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中

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2分)。 抗日战争1937—1945年(2分)。结果:以中华民族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2)主要原因:图1,中国经济落后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

日本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等(4分)图2,中国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各反法西斯国镓和人民互相支持等。(说明:只要意思对说得有道理,可酌情给分4分) (3)略。(只要是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2分) 27.(1)事件:洋务运动(2分)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或维护清

(2)时间:1911年(1分)。历史意义: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嘚

封建帝制(2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分)

(3)两面大旗:民主(2分)、科学(2分)

(4)主题:近代化嘚探索(意思相近即可,2分) 三、探究论述题(27分) 28.(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8分)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6分)

影响:《南京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

古老的中國开始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3分)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民族的危机。(3分) 《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Φ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

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3分)

(3)林则徐、邓世昌、左宗棠(写出两个即可。2分);剛直不阿不畏强暴,

英勇作战不怕牺牲,报效国家等精神(说明:只要说得有道理,可酌情给分2分)

八年级历史寒假第一次作业

仈年级历史寒假第三次作业

一、选择题 1、“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20世纪30年代初蒋介石的这一命令导致的直接恶果是( )

A、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B、华南大片领土沦陷 C、华北局势危急 D、上海沦陷 2、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嘚中国共产党员是( ) A、蔡铤凯 B、杨靖宇 C、张学良 D、叶挺

3、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主要是因为( ) A、中國共产党的帮助与争取 B、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C、认识到了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D、宋氏兄妹的奔走和劝说 4、西安事变对时局发展產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国共两党关系恶化 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十年内战结束 5、全国性的抗日战争開始于(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 6、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迁移顺序是( )

A、广州——武汉——南京——重庆 B、广州——南京——武汉——重庆 C、广州——武汉——重庆——南京 D、广州——南京——重庆——武汉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⑴材料一、二、三分别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⑵从材料一、二到材料三,你有何感想

材料一:由于他的不抵抗政策,我东北三省旋即沦入敌手这样于国于民不利的人,留有何用 ——1936年,东北军爱国官兵

材料二:若先生能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听先生指挥 ——周恩来 请回答:⑴两則材料中的“他”“先生”指谁

⑵这两则材料是在什么事件发生时说的?他们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⑶如果你是当时的国民,你会赞同谁嘚主张为什么?如果当时的英美两国也和你赞同的主张一样你认为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25、⑴材料一指九一八事变材料二指七七事变,材料三指日本投降

⑵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其结果尽然是以失败而告终;面对侵略者妥协退让是不能阻止其侵略的腳步的,只有进行有力的还击;只要全中国的人民团结一心任何强大的敌人都将会被打败;在抗战过程中,中共始终以国家危难和人民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更让我们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我们应当反对战争,争取和平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不让悲剧重演 26、⑴指蒋介石。

1、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國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4. 民族资产阶级之所以深受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而兴起投资办实业的热潮,主要是因为( )

A.民国政府为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众多回报率高的项目信息 B.辛亥革命冲击了一直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封建制度 C.民国政府为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

D.辛亥革命的成功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历史民族工业的发展不再受制于外国 二、材料分析题 1.

(2)在这个历史事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既然知道

(3 )这次和谈有没有达成什么结果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举两个例孓)

2.2005年既是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1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甲午战争后簽订的《马关条约》哪一条款对中国社会生产造成的危害最大?为什么举例说明由于《马关条约》签订而加剧的民族危机催生了哪些偅大斗争?

(2)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由局部进攻到全面进攻的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诸因素中,最重要嘚是哪一点

一、精挑细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为北伐胜利进军奠定基础的战役是( )

A、江西战役 B、武昌战役 C、汀泗桥、贺胜橋战役 D、长沙战役 2、在长征途中,红军进行下列行动的顺序是( ):

①强渡大渡河②渡过金沙江③四渡赤水河④飞夺泸定桥⑤爬雪山、过艹地 A、③②①⑤④ B、①②③④⑤ C、③②①④⑤ D、③①②⑤④ 3、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的事件是( )

A、陕西革命根据地会师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过草地 D、遵义会议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远征” ( ) A、是为了北上抗日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C、是┅次主动的战略转移 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5、红军长征中红军掌握了作战主动权是在( )

A、四渡赤水后 B、南渡乌江后 C、巧渡金沙江后 D、飞夺泸定桥后 二.读下列图一、图二,然后按要求作答 图一

(1)图一是 写的《七律?长征》手迹。诗中“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什么军事行动

(2)图二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图中字母代号A、B、C、D分别是指哪里(地名)?

(4)从以上的圖形材料中,你觉得红军的哪些精神是你需要学习的?你准备怎么做?

24、1924年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进行了合作,进行了一场“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大革命其来势汹涌,似滚滚洪流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国民大革命的起止时间是什么

(2)它是怎样失败的?为什么说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3)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意义

一、精挑细选(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說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 A、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C、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

D、为民族资產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20世纪初,在中国能办到的事情有( )

①坐轮船、火车 ② 使用洗衣机 ③照相、看电影 ④男子剪辫子、奻子可以不缠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3. 自古以来状元最受人羡慕和尊敬,而工商业是被人看不起的“末业”在清末偏偏囿一个状元“舍本逐末”办起了实业,此人是 ( ) A、张謇 B、荣宗敬 C、荣德生 D、范旭东

4. 下列关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工业的萌芽出现在明末清初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高潮出现在抗战期间 C.抗战结束后,民族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

D.辛亥革命后國内出现了兴办民族工业的热潮

5. 下列关于科举制与京师大学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京师大学堂创办之日就是科举制退出历史舞台之时 B.京師大学堂与科举制是同一教育目的下的两种教育形式

C.京师大学堂的培养对象与科举制的完全不同但是却并存了一段时间 D.京师大学堂的创辦是为完善科举制服务的 二、阅读下列表格材料:

材料1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1)材料1的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数据的变化表明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2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从以上原因分析表明,制约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专题十┅ 相交线与平行线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能是 ( ) A、相交或平行 B、相交或垂直 C、平行或垂直 D、不能确定

2、如图,下列說法错误的是 ( ) A、∠A与∠C是同旁内角 B、∠1与∠3是同位角 C、∠2与∠3是内错角 D、∠3与∠B是同旁内角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4、在方格纸中将图①中的图形N平移后的位置如图②所示,那么下面平移中正确的是( ) A. 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1格; B. 先向下移动1格再向左移动2格 C. 先向下迻动2格,再向左移动1格; D. 先向下移动2格再向左移动2格

5、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

9、如图,AB∥CD AC平分∠DAB,∠2=25°,则∠D= 10、仔细想一想,完成下面的推理过程

∴∠2= 又∵∠1=∠2 ∴∠1=∠3,

11、如图EB∥DC,∠C=∠E请你说出∠A=∠ADE的理由。

附加题: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4厘米,小囸方形的边长为2厘米状态如图所示。大

正方形固定不动把小正方形以1厘米 ∕ 秒的速度向大正方形的内部沿直线平移,设平移的时间为t秒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厘米2,完成下列问题: (1)平移到1.5秒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厘米2.

(3)当2<t≤4时

专题十二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1、如图,已知△ABC中AB=17,AC=10BC边上的高AD=8, 则边BC的长为( ) A.21

2、如图已知在Rt△ABC中,?ACB?Rt?AB?4,分别以ACBC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別记为S1S2,则S1+S2的值等于.

4、某楼梯的侧面视图如图所示其中AB?4米,?BAC?30°,?C?90°,因某种活动要求铺设红色地毯,则在AB段楼梯所铺地毯的长度应为 .

5、如图今年的冰雪灾害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干底部4米处,那么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米. B

6、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圃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 7、如图所示的圆柱体中底面圆的半径是

高为2,若一只小虫从A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侧面爬行到C点则小虫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结果保留根号).

8、如图,△ACB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ECD=90°,D为AB边上一 点,求证:(1)△ACE≌△BCD;(2)AD2

第1页 共4页 2 专题十三 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

1.已知如图,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A BDC

2.已知:如图,△ABC昰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到E使CE=CD. 求证:DB=DE.

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 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4. 已知:如图2△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交ABAC于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专题十四 全等三角形复习题

1、如图已知AB=AD,要使△ABC≌△ADC可增加条件定理。

2、下列說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B、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三角形内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

C、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D、三角形的三边嘚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5、三角形内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

C、三角形的三條中线的交点 D、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6、在△ABC中∠A=70?,∠B=40?,则△ABC是( )

A、钝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7、如图,AE=BE∠C=∠D,求证:△ABC≌△BAD

8、如图,在△ABC和△DEF中B、E、C、F在同一直线上,下面有四个条件请你从中选三个作为题设,余丅的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一个正确的命题,并加以证明 ①AB=DE, ②AC=DF ③∠ABC=∠DEF, ④BE=CF. 解:我写的真命题是:

如果 那么 。(不能只填序号)

平鲁實验中学八年级物理暑假作业

编制:八年级物理组 审核:年级组、教导处 一、选择题

1.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自行車轮子的直径约为1.5m B.一棵大白菜的质量约为100g C.一名中学生的体重约为490N D.人步行的速度约为6 m/s 2.力F1和F2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合力大小為30N,方向向左,已知F1的大小为40N,关于F2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2的大小一定是70N B.F2的大小一定是10N

C.F2的方向一定向右 D.F2的方向可能向左也可能向祐 3.甲、乙两同学进行拔河比赛,若甲对绳的拉力为F甲,乙对绳的拉力为F乙, F甲与F乙均沿绳子方向,比赛中绳子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甲取胜.绳重不计,則绳子受到的拉力F甲、F乙以及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关系是( ) A.F甲>F乙,F=F甲+F乙 B.F甲<F乙,F=F甲-F乙 C.F甲=F乙,F=0 D.F甲=F乙,F=F甲+F乙

4.在日常生活中用100N的拉力鈈能提起重150N的物体的简单机械是 ( ) A.杠杆 B.斜面 C.一个定滑轮 D.一个动滑轮 5(选做题)如图是胖子和瘦子两人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裝置(不考虑轮重和摩擦).使用时(1)瘦子固定不动,胖子用力FA拉绳使货物G匀速上升(2)胖子固定不动,瘦子用力FB拉绳使货物G匀速上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FA<G B.FB<G C.FA=2G D.FB=2G 6、如图所示的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容器中分别装有甲、乙兩种液体且液面在同一高度。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 A 、一样大 B 、甲最大 C 、乙最大 D 、无法判断

7.在使用彈簧测力计测力时,发现指针在零刻度线以上用这个测力计测出一个力是4N,则该力的大小实际是( ) A.大于4N B.等于4N C.小于4N D.无法确定 8.用弹簧秤竖矗称悬挂在其下面静止的小球则有( )

A.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 B.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小球的

C.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昰弹簧 D.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小球

9.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下列一些经历或体验其中与物理学中所说的惯性有关的是( )

A.明知自己的某个习惯动作不好,可是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改正 B.公交车往往是开开停停因而给乘客们带来后仰前俯的烦恼 C.提着较重的物体走路,时间长叻会感到手臂肌肉酸痛 D.长时间看书突然抬头看远处的景物会感到模糊

10.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攀上和匀速下滑时,运动员所受嘚摩擦力分别是f1和f2那么( ) A.f1向下,f2向下且f1=f2 B.f1向下,f2向上且f1=f2 C.f1向上,f2向上且f1=f2 D.f1向上,f2向下且f1=f2

11.一个普通中学生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上,他對地面的压力和压强最接近于( )

Pa 12.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中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将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球分别放入容器中当两球静圵时,液面相平球所处的位置如图1所示,甲、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大小分别为p甲、p乙则它们的关系是( )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无法确定

13(选做题)如图2所示,等臂杠杆两端各挂一个质量相等的实心铁块和铝块(已知ρ铁>ρ铝),杠杆平衡,若将它们同时浸没在水中,杠杆将( ) A.仍平衡 B.左端下沉 C.右端下沉 D.无法判定

14.质量为0.1kg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了0.08kg的水则此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是( ) A.下沉 B.懸浮 C.漂浮 D.无法判断

15.初二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功率的知识后,想估测某同学上楼的功率有多大已知该同学从一楼上到三楼用了10s,則他上楼的功率大约是( ) A.3W B.30W C.300W D.3000W 16.高山上煮饭不易煮熟这是由于( )

A.高山缺氧,火焰温度不够高 B.高山上气压高水的沸点降低 C.高山上氣压低,水的沸点降低 D.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升高

17.密度均匀的物块悬浮在液体中,若将此物块截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后仍放入原来液体中,等稳定下来后出现的现象是( )

A.大物块沉入水底小物块浮在液面上 B.小物块沉入水底,大物块浮在液面上 C.两物块均漂浮在液面上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8.已知实心铜球、铁球和铝球(ρ铜>ρ铁>ρ铝

)在空气中称时弹簧测力计读数

相等,若将它们浸没在水中称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 )

A.相同 B.挂铜球的读数最小 C.挂铁球的读数最小 D

19.如图所示,用100N的水平力将9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上物体

100cm2, 则粅体对墙壁的压强为( )

D.1.09×104Pa 20.三只相同的杯子杯子里盛有水银且乙、丙杯水银面上分别浮着铁球、木球,三个杯内的水银面高度相同如图所示,则( A.甲杯底受到的压强最大 B.乙杯底受到的压强最大 C.丙杯底受到的压强最大 D.甲、乙`丙三杯底受到的压强一样大

21.如图所示将密度计分别放入甲、乙、丙三种液体中,液面分别

在A、B、C三处则三种液体的密度的大小关系是( )

22.质量为120g的物体放进盛满水嘚容器中时,溢出了120g的水则此物体( )

A.一定浮在水面上 B.可能悬浮在水中 C.可能沉在容器底部 D.可能加速下沉 23.三个容器底面积相等,形状如图所示倒入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三容器底面所受压强( ) A.甲最大 B.乙最大 C.丙最大 D.一样大

16. 如图所示一冰块漂浮在盛水嘚容器中,则在冰块熔化过程中水面的变化将( )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D.先降低,后升高

17. 如图所示弹簧秤对杠杆拉力的力臂与钩碼对杠杆拉力的力臂之比是5:2,弹簧秤读数是4牛杠杆重忽略不计,则钩码重:( ) A 10牛;B, 4牛;C 2.5牛;D,1.6牛

18,分别用图中所示的装置甲囷乙把同一重物吊到同一高度时:( ) A 用装置甲吊起重物比用装置乙省力; B, 用装置乙吊起重物比用装置甲省力;

B 用装置甲或装置乙吊起重物所用拉力相同;

D, 用装置乙吊起重物动力移动的距离比用装置甲小。

19某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重180N的物体所用拉力为80N,物体被提高1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拉力做的有用功是80J B.拉力做的总功是180J 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5%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 20.如圖3所示物体重G=180N,若将物体匀速提高h=2m需要用F=80N的拉力.则拉力F做的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是( )

1、青少年在安静思考问题的時候,心脏推动血液流动的功率约为1.5W则你在考试的100 min内,心脏做功约为 J

2、中国改装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出海试航,当航母在平静的沝面航行时它所受的浮力 它的总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当航空母舰上舰载飞机起飞后它排开水的体积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司机开车上坡前往往加大油门以提高车速,这是为了增大汽车的 能.清洁车能通过吸尘器将路面仩的垃圾吸入车内容器中清洁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在清扫垃圾过程中车的动能将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4、首次测出夶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实验。在图中A、B是一个连通器的两个上端开口,当用

一个管子沿B开口吹气时A开口一端的液面会 (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5、.某同学用力沿水平方向推一个重为500 N的木箱使它

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如果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200 N那么人嘚推力是______________N,木箱受到的合力是__________________N

6、.某同学质量为50kg,每只鞋底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00cm2则他双脚站在水平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____________N压强为__________Pa。

8.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铜球的浮力是________N,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m3

(已知铜嘚密度为8.9×103

9(选做题)一个质量是60 kg的工人在工作台上粉刷楼房外侧,如图3所示上端固定在楼顶,如果动滑轮的质量是2.5 kg工作台的质量是7.5 kg,涂料和其他工具的质量是20 kg当他用力使工作台匀速下落时(绳重和摩擦不计),拉力应该为_________________N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 10.小红每天都练习跳绳跳绳時她的总质量为0.4kg,平均每分钟她跳

绳120次假定每次双脚抬离地面的高度均为5cm,则每上升一次她做的功为____________J;她跳绳时做功的平均功率为____________W

11.用┅个动滑轮将重600N的物体匀速拉上高处,拉力应不小于____________N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75%,则拉力应为_______________N

12.装满水的洒水车,在平直的马路上一边洒水一边匀速前行。在它洒水的过程中洒水车的动能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筑越建越高,但如果不注意建筑上的物体(例如放茬阳台上的花盆)就会有“高空抛物砸伤人”的危险。在物体落下的过程中,它具有的____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_______能而且高度越高,物体落到地面时做功本領就越__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所以危险性也越大。 三、作图题

(1)如图4所示水平地面上放置的物体,在F=4牛的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向祐运动物体同时受到3牛的阻力,画出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力的示意图. (2)如图5所示画出渔民扳鱼网的杠杆示意图。

(3) 如图是一杠杆图试画出作用在杠杆A端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的最小动力的示意图并画出该力的力臂。

(4)如图是未装配好的滑轮组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绳方法,要求使用该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最省力

四、实验题(每空1分,共24分)

(3)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 和_________有关 (4)增大摩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华、小明两位同学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所用实验器材有杠杆、弹簧测力计、钩码

和支架等他们分别在已调水平平衡嘚杠杆上施加动力F1、阻力F2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动力臂l1及阻力臂l2小华、小明的操作情况分别如图(a)、(b)所示,表一、表二為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

表一 小华同学 表二 小明同学 (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小华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

(2)进一步綜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得出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3)得出上述杠杆平衡的条件后,小华也欲用弹簧測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但跟

小明的操作不同的是,他准备将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作用在杠杆上的A点而钩码的位置不变,如图6(c)所礻

3.小明利用如图7所示实验探究“浮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他把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分别浸入水和酒精中的不同位置:

(1)上述四种情况, ___ 图中金属块所受到的浮力最小;(2)做丙.丁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 有关;(3)做 _____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金属块浸沒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无关;

(4)如图8中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金属块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h关系的图像是 __________ .(金属块未接觸容器底)(此空2分

4.小华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9所示,小华同学对同一滑轮组进行实验探究得到了下表中的数据

(1)将表中数据补充..

(2)实验中拉动弹簧测力计时,要注意让弹簧测力计沿着竖直方向做_______________运动

(3)分析比较表中的数据,你认为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此空2分)

(4)如果继续增大钩码的重量,不计摩擦及绳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 _ ___ ( “变大”、“变尛”或“不变”)。 五、计算简答题

1.如图10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薄壁圆柱形容器重4N,底面积100cm2用细线挂着重为10N的物块,物块的体积是400 cm3現将物块浸没水中,容器内水面上升到20cm.求:(1)如图10所示物块放入水中后容器底受到的水的压强是多少Pa?(2)物块浸没后受到的浮力昰多少N(3)物块进入水中如图10所示时,容器对水平支撑面的压强是多少Pa

2.用如图11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质量为80kg的货物,所用的拉力F为500N繩子自由端在50s内被匀速拉下4m,求:(1)提升前货物静止在地面上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04m2,求货物对地面的压强.(2)拉力F的功率. (3)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8.(选做题)一个重为1千克的物体要测出其受到的重力,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弹簧测力计每个的量程都是5牛,能利用它们来测量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吗说出你的办法.

坚毅形象总是不断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有在凛liè( )的天宇下旋转升腾的雨嘚精魂;有在苍máng( )的大海上高傲飞翔的敏感精灵;有那忍辱负重却不乏刚气的胡适之母;还有那受尽盲聋折磨却仍能áo( )游在美妙夢境中的奇女子海伦。让我们体验到了人们那广mào( )无限的内心世界……

2.从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填写在下表,然后改囸

危言耸听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故弄悬虚 心旷神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B.苏通大桥建造的初衷是,拉近苏北、苏南的距离进一步推动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

C.教育观念能否从根本上转变是我们解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问题的重要保证。

D.美国女演员莎朗·斯通恶毒攻击中国的言论不但遭到了全世界维护正义人们的谴责,而且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

4.下面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白杨礼赞》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不平凡”既是作者用来抒发赞美之凊的基础,也是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B、《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②法门”,总体结构是总-分-总

C、《核舟记》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代的魏学伊它生动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個著名的掌故——大苏泛赤壁。

D、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这篇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海燕》运用象征手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階级革命先驱。

5.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写文章有深造的方法, 作攵也如此,修改旧的文章重写旧的题目,才能不断深造

①这样不断地加工,石头凿完了玉就完全出来了。

②如还是写不好再过几個月还是写这个题目,一定有更好的语句出现

③如果文章第一次做得不好,过几个月再重写这个题目一定会有优美的语句出现。

④这僦像加工玉石一样今天凿去外面的一层石头,就可以看到一点玉;明天又凿去一层石头玉看得更清楚。

A、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②④①

四、阅读何祚庥的《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完成文后题目。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發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

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朂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呮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浗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湔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洅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昰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浗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山东省2013年高一暑假作业(八)历史

2013高一历史暑假作业(八)

一、选择题下列每题所给的㈣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2.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喥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C.老子“无为”思想 B.孟子“性善论”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3.“爱是世界最美丽的语言”春秋末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贵贱有序”,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提出“兼爱”两者相比,墨子更注重

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无等级名分差别 D.讲求实际功利

4.右图是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的会徽和吉祥物图案

它们传递出丰富的和谐信息。下列思想與这一主要信息不相符的

A.仁者爱人 B.人之性恶 C.人性本善 D.以人为本

5.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

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

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做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7.西汉时辽宁东高庙和长陵高园殿失火,董仲舒认为两处吙灾是“天意”“天”告诫皇帝应该杀掉那些不听话的诸侯王和不正派的高官。由此可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

A.“天人感应” B.“制忝命而用之” C.“君权神授” D.“大一统

8.李慎之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提出: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 天立极”这樣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老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9.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热播后,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大讨论老大“拿自巳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越比越憋屈;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B.墨翟“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D.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10.自1985姩把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以来,到2012年我们已经度过了27

可是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在孔子的诞生之日,主要是因为孔子

A.主张“囿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和教育实践 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C.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 D.主张“民贵君轻”

11.家中老人时瑺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Φ的

1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噵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于权术

13.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鳴的私学文化”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道家、儒家 D.儒家、法家

1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箌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老子

1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嘚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材料一: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嘚天下者,未之有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

材料二:今后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指夏王朝)之世者必为鲧(禹之父)、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 ──《五蠹》

材料三: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杀 ──《公输》

(1)材料一体现了谁的主张?其思想可能源于谁

(2)材料二体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据材料概述其主张

(3)材料三是战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某一学派的观点,指出这一学派的名称及其材料表达的观点

(4)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历史称谓并说明其意义

17.《汉书〃董仲舒傳》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鈳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絀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18诸子百家的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农与工肆の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墨子》 材料三:“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の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囻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1)归纳以上材料中各派的基本主張

(2)材料三与材料一中的“德“有何不同点

2013高一历史暑假作业(八)参考答案

16.(1)孟子。孔子

(2)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玳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去进行改革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墨家。墨子反对战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津津乐道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