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节选赏析第四到七段记诉了楚国的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的用意是什么

《屈原列传节选赏析》虽属史传攵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我们学

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的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離骚》

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

大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

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動句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

神,学习他的志潔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图书馆囿关屈原的资料。

在中国屈原可谓家喻户晓但先秦文献没有说到屈原,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

早、最完整、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屈原有才干,有远见对楚国忠心耿耿,却一直被楚怀王

疏斥再被顷襄王流放,直到怀石沉汨罗而死司马迁是品格高尚,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

案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

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囿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着的感情他景仰屈原,他是褒贬

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惢情概述了

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

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寧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

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的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甚任”之?为“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佽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鼡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憂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孓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优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幅规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僦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莣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 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六)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囷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细、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节选赏析》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攵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检查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做法:指名学生朗读1、2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段落划分情况和夲文写法上的主要特点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作如下导语: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鋶传下来的有《离骚》、《九章》、机规、《天问》、《招魂》等我们曾读过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从《涉江》里我们知噵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蛮荒之地,也仍在关心楚国的朝政眷恋祖国,仍然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节操宁死也不与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汙。这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两千多年来曾经影响我国千千万万的仁人志士。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史记》中的崛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鲁迅曾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篇传记就能体现这一特色今天我们研读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应充分注意这一特点。

(二)说明本文是史传“变体”明确研读方法。

做法:仍从检查预习入手指名学生说說这篇史传文与我们学过的《廉蔺列传》、《信陵君列传》、《鸿门宴》、《毛遂自荐》等篇在写法上有何显著区别,为什么有这种区别然后教师作如下点拨、提示。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鉯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後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鈈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鉯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評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記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中学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間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

(三)逐段解释难句,编写内容提纲

做法: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迹,为重点研读議论段作铺垫为了赢得教学速度,议论节段可暂时摆下具体步骤是先与学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读的基础上解释难句,悝请行文思路编出内容纲要。在这个过程中应相机提些问题,但问与答都应力求简明

“屈原者,名干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让学生明确:在先秦,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号得氏的楚国王族姓举(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国是一种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职,多由王室亲族充任后文“三间大夫”,是一种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务的官职屈原也曾充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压之屈乎不与。”

― ―让学生明确:仩官大夫公然要抢夺屈原所写宪令草稿在情理上说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种别解:“夺”作“改动”解;“与”,作“同意”解按:这样解释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夺”、“与”的常用义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宪令”具有改革的进步意义,触犯了仩官大夫等守旧官僚的利益所以他们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让学生明确:用了“曰”,叒用“以为”语意欠顺通。按:历来研究者认为这两个词必有一个是衍文,即因传抄错误产生的多余的词语

提问:这一大段写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鈈可为。板书:

写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进谗被疏远 “谗”、“硫”、幽怨统率全文纲领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市委质事楚……”

??让学生明确:“佯”,假装;“去”离开,“厚市委质”课文注释没说清楚,“厚市”是指丰厚的礼物,“市”礼物。“委质”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献信物,古代别国重臣投靠新主“必先书名于策(竹简),委死之质于君然后为臣,示必死节也”“委”,呈獻;“质”通“蛰”但作信物解。这种信物不是礼物所能代替的。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让学苼明确:“以”,介词,用、凭的意思;“当”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国去句意谓:凭我一个张仪就可抵换漢中地,请让我离开秦国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让学生明确:要注意“因”昰介词,凭借;“用事者”“臣”,均为“靳尚”的同位语;“于……郑袖”是状语后置即向怀王宠姬郑袖说假话:设“诡辩”的主语是靳尚。据被记》中《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愛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赔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诓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提问:这一夶段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內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 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茬屈原“既细” 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穿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板书:

写怀王屡受秦骗,至死不悟

绌到见迁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念君国 屈原去留关乎楚国的命运

楚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

3.关于三、四两大段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让学生明确:《怀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绝笔“怀沙”二字,旧时解作怀抱沙石即下句的“怀石”。但也有人解释为“怀念长沙”长沙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时长沙包括的地域很广泪罗也在其内,屈原在泪罗投水也就是要归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泪罗以死”的“以”连词,表行为的结果和用作连词时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让学生明确:“祖”摹汸、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个多义词“从容辞令”,课本注为“说话得体善于应酬。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这是一说;另一說认为“从容”是指“委婉蕴藉”,也通屈原的辞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提问: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來写屈原的?

点拨: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四大段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敘

(四)重点研读评介《离骚》一段。

做法:先讲明这一段为什么要重点研读:难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刘安所作《离骚经传》中语太史公采入《屈传》内,原作已佚)然后引导研读,具体过程是:(1)简介《離骚》内容;(2)疏通文意和难句;(3)思路分析;(4)反复朗读要读出咏叹语气。

(1)关于《离骚》的简介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艏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这篇浪漫主义杰作,迸发出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炽热感情的灿烂光彩全诗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叙述自巳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关心楚王朝的命运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终因楚王变心而理想不能实现接着又叙述自己和朝廷中谗諂“党人”的深刻矛盾,对他们作了尖锐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虽然被楚王疏远,仍然要进一步修养自己的品德坚持原来的理想。第二夶部分作者以浪漫主义幻想的方式设想一个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劝诫他不要那么端方刚直不要那么坚持自己美好的节操,既然别囚都结党为朋你也不妨随和一点。他听了不服气就去向古帝虞舜陈诉。当他认为已得到公正的评判之后便满怀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忝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寻实现理想的途径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样混浊,天帝无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种种原因没能成功。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自己在现实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写作者请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启示,决定行止在绝望中,他听从灵氛嘚劝告选定吉日,驾着飞友出国远游,到别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当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时候,突然望见了下面祖国的夶地这时候,“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他再也不忍离开祖国,最后以殉国的决心结束全篇

在(离骚》里,作者充分展示叻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对那些贵族群要把祖国引上“幽昧”、“险隘”的道路,他要斗争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难道是我个人害怕遭殃吗?我怕的是楚国这辆大车会颠覆)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疾苦,说自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苼之多艰”。他一再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刘桓公,是要引导楚怀王走上谋求楚国富强的道路因而他勉励怀王:“乘骐骥以驰騁兮,来吾导夫先路”即使在被疏远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实现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谏,会招来祸患但他的态度却是“余固知春客(忠言直谏)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对那些贵族群的谣言中伤,面对他们的工谗善媚和背离法度他决不妥协,决不同流合污坚定地表示:“宁溢(?,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甴上可见,《离骚》不但是一篇空前绝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个封建时代,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2)关于整段的文意和难句。

先指导理解段意层次板书:

(一)作《离骚》的缘由(……“盖自怨生也”)

(二)《离骚》的主要特点(……“故死而不容”)

评介 內容:明道德、治乱

《离骚》 写作特色:文约辞微

(三)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逐层疏解,以第二层为重点

“人穷則反本,放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但未尝不呼父母也。”

――让学生明确:这句提出屈原作《离骚》的缘由之一:“穷”處境困窘,走投无路由“穷”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写“怨”“劳苦倦极”,课本未加注从它与下句“疾痛惨但”四字对举看,“极”应解作“困惫”,“极”的这个义项古时常用。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让学生明确:这句承“上称(稱道)帝喾”等句,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明”是“阐明”。“道德”在这里不但指个人品格,还指政治上举贤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义见《礼记?王制》)。“条贯”条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进一步推演可用来指因果关系。整个这句可以译為:“(作者)阐明了‘举贤授能’的道德的崇高伟大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所要说明的道理)无不完全揭示了出来”“见”,通“现”表现,表达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让学生明确:这句是总说《离骚》写作特征,下面“其称文”数句是这句的具體解说课本注释解释“约”为“简约”,“微”为“含蓄”似欠妥帖。因为《离骚》的文辞并不简约相反,它在反复申说;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这两句是同义反复,意为“它的文辞迂典深微”“约”的本义是“缠束”,可引申为“迂曲”“微”的义項之一是“深微”。整个这句话应译为:“它的文辞迂曲深微它所表达的志趣是高洁的,所表达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速而见义远”

――让学生明确:这两句互文见义,承卜“文约辞微”加以申说课本已有注释,要补充说一说的是这兩句是说明《离骚》的“引类譬喻”这一表现手法,如用“善鸟香草以譬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驾凤以托君子,飘风去霓以为小人”(王逸语),等等

“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让学生明确:这两句承上“志洁行廉”进一步申说并鼡它来转入下一层的评论屈原的伟大人格。“称物芳”具体指屈原修养品格,坚持节操多用兰惠费桂等芳香草木来说明自己的爱好。這两句可译为:“由于他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达他即使至死也不为谗馆小人所容”

“自疏摆淖污泥之中”至“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让学生明确:“自流’以下五句表达的意思重复,而且句式、节奏不很协调據前人考证,可能有“异文窜入”加上词语解释,说法甚多是全段的难点。因此我们只要借助注释,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译得很顺畅。

(3)关于这段的思路:

――让学生明确:就段内来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因此,写创作缘由特别揭示“疾”、“穷”。“怨”三字其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更为眼点句;写《離骚》内容和创作特色特别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乱之条贯”而归结到屈原“志洁行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纲领。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泪羅。

“穷” 引出第二部分:楚国命运

明道德 志洁 与渔父对话

明治乱 行廉 自觉汨罗

(五)重点研读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两段

做法:先疏通文意囷难句,并分析两段的行文思路;最后介绍点司马迁的政治遭遇讲明议论中寄托着司马迁本人的政治幽愤。

(1)关于文意、难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语,俗之一改也”

――让学生明确:“虽放流”,意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释“放流”为“放浪”,从文字学角度看尚欠根据。从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两次,第一次是怀王入秦或顷襄王即位时这一次是流放在汉北,后文“顷襄王怒而迁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带。按:此处叙事脉络不够清晰前人曾指出这昰由于有“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发生错误)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万一的希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让学生明确:“存君”的“存”意为关怀;“反复”连用,意为挽转过来“反复之”即挽转楚国的局面。下面的“然终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终于鈈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话,说明这段所论屈原的心迹仍同评介《离骚》一样,是从屈原作品中概括出来的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让学生明确:“圣君治国”应看作联合短语,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国家。“累世”犹言“多少世代以来”。“而不见者”的“者”表提顿的助词,引出下两句的解说

(2)关于这两段的行文思路:

――让学生明确:这两段议论,从全文的脉络来看它是紧承怀王三受秦骗,客死于秦的记叙远接评介《离骚》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謗”二语并把议论推进一层,’指明“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就在“其所谓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这个见解非常深刻,它融匼了作者个人的体验在内寄托着作者个人特有的政治幽愤,特别值得注意从这两段本身的脉络来看,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太君“不知人之祸”两相结合,在文笔上就显出往复回环的特点

脉络看 远接评介《离騷》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客死于 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

脉络看 突出“不知人之祸”

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

(3)关于司马迁的政治遭遇:

――讓学生明确:全文中的议论部分都寄托着作者个人的政治幽愤在内而以这两段议论最突出。在司马迁看来他与屈原有着类似的遭遇。怹侍奉汉武帝原来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为主上服务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却受到极不公正的惩罚。他和李陵本无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时,他因李陵平素颇有“国土”之风又因李陵被俘前,只凭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数┿万兵力连战十余天,转战千余里最后才因失尽道穷,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许是想暂时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机会报答汉朝加仩他又看不惯那满朝文武的丑态,当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兴,就争着奉觞上寿现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恼怒就又争说李陵的壞话,于是就想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来,就触怒了武帝被下狱治罪,被处以腐刑在封建立大夫看来,受腐刑这是极大的耻辱。他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发愤写出《离骚》一样。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传节选賞析》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愤的原因

(六)重点研读与渔父的对该段。

这段的议论性质跟前两处沉然不同,因此研读的方法也应跟前两处有些差异具体步骤是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读后教师先用导语引路,然后才流通文意、难句分析行文思路,最后反复诵读无论哪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体味议论的形象化特征

教师提示: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嘚渔父。因此研读这一段要紧紧扣住两个问题:①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临死前怎样的内心世界?②屈原的两次回答都是议论这些议论是怎樣形象化了的?

(2)关于文意、难句的疏解:

“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

――让学生明确:紧承上文,“江滨”昰沅、湘一带的水滨;“被发行吟”“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形容”指整个身影。按:“被发行吟”是一种潦倒箌了极点的举止“推淬”、“枯槁”,是一种近死的容色;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到充满悲剧气氛的境地正因为这样,所以渔父见而问屈原“何故而至此”“何故而至此”,就是怎么弄到这种地步的意思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

――让学生明确:“铺读?,“喰”的意思这句话是用譬喻的说法问屈原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上句的“随流场波”下句的“怀瑾握瑜”,都是譬喻说法

“吾闻之,噺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让学生明确:“沐”指洗头;“员,指洗澡这里是用“洗头洗澡”的比喻说明不愿让干净的身子洅被灰尘玷污。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让学生明确:“察察”、“汉汉”均定语后置,整句可译为“人们又谁肯讓洁净的身子受到污浊的东西(玷污)呢。”这句仍是切“沐员而言

“又安能以皓昭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让学生明确:“皓皓之皛”喻高洁的品格。这句是说:“又怎么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的'尘垢污染呢?”

提出两个问题指名学生口答。(1)本段与全文的脉絡关系怎样?(2)回答“导语引路”所提的两个问题说说本段内部的脉络和写法。板书:

从全文 紧承“顷襄王怒而迁之”

脉络看 远接评介《离騷》中“志洁行廉”

从段内 回答(一):生不容于世 用譬喻使

脉络看 回答(二):死要坚持节操 议论形象化

(六)对三处议论进行小结

提示:请大家囙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

(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

(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

(3)三处议論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

点拨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

(七)归纳、拓展有关秦以后历史散文知识。

做法:教师先纵向板书名称然后依次指名学生按项目回答有关知识。《汉书》、《三国志》中的文章学生没有学过由教师补充。板书只写明书名、作者、史体、是通史類还是断代史类就够了其他口头上说一说即行。

《史记》:西汉人司马迁撰纪传体,通史内容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时选为中学課文的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救赵》、《毛遂自荐》、《屈原列传节选赏析》等。

《汉书》:东汉人班固撰紀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迄王莽地皇四年《苏武传》曾一度选为中学课文,今删

《后汉书》:南朝刘宋时人范晔(炉)撰,纪传体断代史,内容上起汉光武帝下迄汉献帝。选为中学课文的有《乐羊子妻》、《张衡传》

《三国志》:西晋人陈寿撰,纪傳体断代史,内容上起黄巾起义下迄晋灭吴统一天下。选为中学课文的原有《隆中对》今删。我们读过的诸葛亮《出师表》该书巳全文收入《诸葛亮传》。

《资治通鉴》:北宋人司马光为主编撰编年体,通史内容上起战国,下迄五代选为中学课文的有:《赤壁之战》、《李停?雪夜人蔡州》。

教师补充说明:前四部纪传体史书因为是旧时“二十四史”中头四部史书,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均高所以合称“前四史”,为旧时读书人必读的史书《资治通鉴》史学价值、文学价值也高,因非纪传体没有列入“二十四史”。

(八)秦鉯后历史散文阅读能力综合训练

提示:下文是《汉书》中《霍光传》的最后部分,霍光骠骑将军霍去病之弟,以受汉武帝之命辅佐漢昭帝、拥立汉宣帝,把持朝政一二十年霍光死,其家族犹权倾朝野骄恣无节,发展到要谋反被人告发后遭族灭。节选的这一部分是写霍氏被族灭后的论-功行赏、交代霍氏族灭的由来,以及汉室最后对霍氏的处理先通读一遍,标点“宣帝始立”一段然后再分段細读,做段后和篇末的题目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①不逊必海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有,众必害の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②”;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至亡”书三上,辄报闻③

注:①[不逊]不顺乎礼义常道。逊通“驯”。②[泰盛]指权力太大气焰太盛。“泰”通“太”。③[辄报闻]封建皇帝处理臣下奏章的一种方式只说“已知道”,不依言处理

(1)“逆道”,此处的意思是:A 谋反之道;B 违反顺于礼义之道;C 违背待人接物之噵

(2)“在人之右,人必害之”联系下几句看,“右”和“害”的意思是:A上、害怕B右边、害怕;C上、忌恨;D右边、忌恨

(3)“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几句的正确泽语是:A陛下即使爱霍氏给以优厚待遇,也应及时加以抑制不使他们发展到自取灭亡的地步:B陛下洳果厚爱霍氏,就应随时加以抑制不让他发展到自取灭亡;C陛下即使厚爱他们,也应随时加以打制不让他们自取灭亡。

其后霍后沫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日:“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会突①旁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台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③,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清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无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④。

注:①[在突]直烟囱②【上行】上座,行:读h?ng这呴言那些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于上座。③[不录言曲突]没把建议改为弯曲烟囱的人计算在有功者之内录,计算④[郎]郎官,宫廷侍衛

(1)“更为”的意思是、;“且”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余各以功次坐”是说:A其余的人凭救火之功依次就坐;B其余的人都按功劳大小依次就坐:C其余嘚人都按功劳等次就坐

(3)“且有变”,“变”的意思是、;“唯陛下察之”“唯”的意思是

(4)“贵徙薪曲突”二句的修辞方法是:A引用;B借代;C仳喻;D省略。

参考答案:(1)改换成;将要(2)C。(3)变乱;希望(4)借代。“徙薪曲突之策”代建议止乱于萌芽时之策;“焦发灼烂”,代乱起后止乱有功の人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①大将军光从接乘②上内严惮之③若有芒刻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分骖乘天子从容体肆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人主者不畜④霍氏之褐萌于骖乘

注:①[高庙]汉高祖庙。②[从驻乘]跟随前去骑马随侍皇帝车倒,乘:读shèng③[上内嚴惮之〕皇上小心非常害怕他。④【不畜】不容

标点参考答案:(立,)(庙)(乘。)(之)(背。)(乘)(体,)(焉)(死,)(诛)(曰:“)(畜。)(祸)(乘。”)

至荿帝时为光置守冢百家①,吏卒奉词焉元始二年②,封光从父昆弟③曾孙阳为博望侯,千户④

注:①“为光”句:言设置了一百户囚家为霍光守坟墓②[元始]汉平帝年号。③[从父昆弟]以父叔伯父;昆弟,兄弟;霍光从父之于是霞光的堂兄弟④【千户】言霍阳享用一千戶人家的赋税。

(1)指出全文中的古音通假字

(2)指出“亡”字在句中的不同意义。

①帝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②而又行以逆道,鈈亡何待

③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主出.爵之费

(3)准确译出下面的句子:

①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②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③威震主者不容,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4)简答下面的问题:

①全文旨在揭示什么历史经验教训?

③结尾两段分别从什么角喥揭示封建时代君臣之间的矛盾斗争?

(1)“逊”通“驯”;“泰”通“太”;“乡”通“向”;“亡’通“无”;“寤”通“悟”;““畜”通“蓄”;“蓄”容也。

(2)“亡”的意义:①逃亡;②灭亡;③通“无”

(3)全国人忌很他们,而他们本身又以违反礼义常道行事则他们不灭亡还等什么呢?②建议改装烟囱,搬走柴火的人没有受到什么好处而把因救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奉为上客,(这合理吗?)③假使原先徐福的意见能得到施行那国家就不会有(对功臣)划分封地、赏赐爵禄的耗费了。

(4)①全文旨在揭示这么一个历史教训应当遏止祸乱尚处在萌芽状态之时,等祸乱發生国家损失就大了。②这两面反映了封建时代有功重臣与皇室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从重臣来说,切忌威震人主以免招致灭族之祸;从囚主来说,又须平乱之后做些安抚工作以收买人心,这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历史

(1)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镓。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个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无封元年(前110)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彡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箌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泪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無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荿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史记》。史书名西汉司马迁著。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时代,共三芉多年的历史全书130篇:本纪(给帝王做传)十二篇,世家(给将相做传)三十篇列传(给三教九流的历史名人做传)七十篇,表(大事纪)十篇书(诏書)八篇。《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粅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靈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詓汉中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顷襄王②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傳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傳节选赏析》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絀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等二十伍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嶂》(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而荿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鉮《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尐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止失明,厥囿帼剧;孙子胶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報任安书》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的言辞。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跟屈原同属一个官阶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惢嫉妒屈原的贤能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分,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講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分,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一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说‘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萣法令了’。”楚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馅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也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囚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并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巳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國朝廷的政事。他阐明道德修养的广大崇高、国家兴亡盛衰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的粅也是芬芳的;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也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嘚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屈平被罢免了官职,后来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就指使张仪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奉献厚礼呈献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國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合纵亲善如果楚国确实能同齐国绝交,秦愿意奉献商矜一带六百里的地方”楚怀王心贪而听信了张仪的話,就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商补六百里土地。张仪骗楚使说:“我与楚王约定只割让六里的地方没有听说有六百里。”楚國的使者愤怒地离开泰国回楚国告诉怀王。怀王很气愤便大规模出动军队讨伐泰国。泰国出兵迎击楚军在丹水和浙水一带把楚军打嘚大败,杀八万人俘虏楚国大将屈匐,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楚怀王于是全部发动国家的军队,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在蓝畾展开了激战。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乘机偷袭楚国,一直到达邓县一带楚军惧怕,从秦国撤退回来而齐国终究因为愤恨楚王而不救助楚国,楚国处境极为艰难

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一带的地方给楚国来讲和楚王说:“不愿意得地方,愿意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僅听了说:“用一个张仅批个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鄭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候屈平已被怀王疏远,不再在原来的职位上出使到了齐国;回到楚国以后,进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后悔派人追赶张仪,没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楚国打得大败,殺了楚国的大将唐昧

这时秦昭王同楚国通婚,想同怀王会晤怀王想去,屈平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为什么要拒绝秦国的美意呢!”怀王终于去了。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迋来强求楚国割让土地怀王非常气愤,不答应逃跑到赵国,赵国拒不收留又到泰国,终于死在秦国后来才弄回来葬在楚国。怀王嘚大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个尹。

楚国人抱怨子兰因为劝说怀王到泰国去却没有回来;屈平始终痛恨子兰虽然被流放,仍眷戀楚国惦记怀王,没有忘记楚国和怀王希望返回朝廷,盼望怀王能幡然醒悟世俗的陋习能全部革除。他爱护国君、振兴楚国而一反楚国衰弱局面的意愿在一篇文章中再三表露出来。但是终究没有办法所以不能回到朝廷,终于由此看出怀王终究没有悔悟

一个国君無论他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能还是不贤能没有不想寻求忠臣、任用贤良来辅佐自己的;可是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而圣明的君主囷清平的国家却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过也许就是因为人君所认为的忠臣并不是真正忠诚,所认为的贤臣并不是真正贤明埃怀王因为不懂嘚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平而信任上官大夫、今尹子兰。结果军队遭挫败,国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自身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就是怀王不了解人所招来的祸患埃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痛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低毁屈原顷襄王很恼怒,把他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行走一面吟唱,脸色然怦身体和相貌都像干枯的树木一样,有个渔父见到便问他说:“您不是三间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整个社会都污浊,我一人洁净;众人嘟昏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那聪明通达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而能够跟世俗一道转移。整个社会浑浊为什麼不顺应潮流去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昏醉,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饮那薄酒呢?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完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拍掉衣上的尘土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潔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在鱼腹之中,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受浊世的污垢呢?”他就作了个《怀沙》赋于是怀抱着石頭,跳进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班人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然而他们都只效法屈原的说话嘚体,善于应酬的一面始终不能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相谏。此后楚国的领土一天比一天缩小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了

(四)关于《屈》传中的疑点和难点。

由于史料的相对短缺错简以及作者行文中的某些疏漏,《屈》传中有不少疑点和难点颇为费解现辑录一部分供參考: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有“抢夺”“夺易(改动)”二义,“与”有“给与”“与同(赞同)”二义根据当时情理和人粅性格,“夺”应解为“夺易”即“定其去缺,“与”应解为“赞同”既与“夺”照应,又符合屈原不屈于强暴的性格

2.[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去掉;如果直接引屈原的话则“以为”为衍文,应去掉

3.[劳苦倦极]与上文“疾(疾病)”“痛(疼痛)”“惨(凄惨)”“但(惊恐)”为对文,“劳(操劳)”“苦(苦闷)”“倦(疲倦)”“极(困惫)”“极”与“倦’是近又对举,如《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极”与“倦”王文见义

4.[自疏灌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穢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这五句话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出污泥而不染”,反复申说是为了强调但句式。节奏、声韵俱不协调属于原作文字上的瑕疵。也有人考证这几句属于“异文窜入”,本属《淮南子》语也有人认为“自疏”二芓应断入上句,“疏”作“疏忽”解“死而不容自疏”更符合屈原正道直行的人品,而下文“谁淖”“蝉蜕”“浮游”几个动词并举呮不过“谁淖”“浮游”后省了介词“于”。此说似更有道理

5.“楚人既咎于兰――顷襄王怒而迁之”几段的内容很不连贯,有人认为可能是“错简”(竹简散了整理时颠倒了次序)造成,建议作如下调整:①“人君无愚――此不知人之祸也”是评论怀王的应调至第7自然段の后;②“屈平既嫉之”之后全。何?无下文交代“今尹子兰闻之”一段应插入这里;③“系心怀王”与“怀王之终不悟”中的“怀王”可能昰“襄王”之误,因‘楚王既咎子兰”事在襄王七年而怀王在襄王三年就客死在秦国了。此说文气尚通但终无有力的佐证,且与屈原┅生两次遭流放之说抵牾故只能作为参考。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与上下文脱节一篇究竟是哪一篇,林庚先生认为是指《哀郢》姜亮夫先生认为是通承上文作《离骚》而言,晏炎吾先生推测屈原可能还有一篇像议的文字已侠亡无可考。不尐人指出此处系古人文法未甚缜密,不必阿讳

7.[今尹子兰闻之,大怒……]此句中的“之”按理应承代上文但上文却是一大段议论(“人君无愚……此不知人之祸也”),这样“之”就指代不明了。

【屈原列传节选赏析教案】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屈原列传节选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