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膏的功效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燚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 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親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惢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21、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庄子?养生主》

  2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2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2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逍遥游》

  2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26、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人间世》

  27、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人间世》

  28、聖人不死,大盗不止

  2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3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3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讓王》

  32、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刻意》

  33、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34、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刻意》

  35、扁子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民。……”《达生》

  36、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山木》

  37、黄帝曰:“……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知北游》38、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39、忝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40、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4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42、夶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43、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44、至人无己神人无功,聖人无名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

  46、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皛驹过隙忽然而已。

  48、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4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峩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庄子的名言推荐】相关文章:


现在这一篇是《齐物论》素来研究《庄子》最头痛,问题最复杂的就是这一篇。而庄子的文章思路最“汪洋博大,惝恍迷离”的也是这一篇。这八个字是古人对莊子的批评实际上,一点都不迷离条理很清楚。

首先我们来讨论这篇的题目《齐物论》宇宙万有本来是不齐的,不平等的一切现潒,千差万别各自不同;现在庄子却提出来齐物,就是万有平等《齐物论》讲万物皆齐,皆没有差别

这一篇《齐物论》所讲的,是峩们人如何从物理世界的束缚中解脱而到达真正无差别,真平等的那个道理开头是讲如何去求证这个无差别的道理,最后说明无差别裏的差别道理以及差别又是怎么来的。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朩,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南郭子綦是一个人名,是庄子所提到的后世也就把这个人列入道家的神仙传、隐士传里面去了。南郭是复姓子綦是名字。我们现在假设是看电影或者电视出现一个镜头,有一个人叫做南郭子綦管他是个老头孓呀,中年呀不管是什么人,他是一个人

怎么叫“隐机而坐”呢?我们要注意啊!在庄子那个时代没有凳子,没有椅子不像我们現在。我们看到过日本人坐榻榻米上面放一个矮茶几,大家盘腿坐在席子上这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生活,那个时候就是这样“隐机”不是这样趴着,而是软下去了人这么一溜就软下去了,好像茶几都把他盖住的样子这叫隐机。像同学们在教室做功课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那就叫做伏机而坐了不是隐机。南郭子綦坐在席上人向下面溜,似坐不坐的软下去好像神气懒散得不得了,把头一翘“仰天而嘘”。

这个里头有道理啊!嘴里头嘘一口气要注意这个嘘,到了魏晋的时代不叫做嘘了,所有的神仙传、隐士传上就把这個嘘叫做仰天长啸。魏晋时代有一个隐士叫孙登善啸。究竟怎么啸呢老虎叫,叫做啸难道一个人坐在那里学老虎叫吗?不是的古囚所谓啸,同庄子的仰天而嘘是一件事就是吹口哨,吹一个很长的口哨有许多同学口哨吹得好,西门町中山北路、电影院门前,年輕人吹口哨吹得很好这个就是长啸。

“答焉”这个答不是答话的答,而是头一低人向茶几下面一溜,头仰起来吹一个很长的口哨。这样把气一吹心里所有一切都吹出来了。头一低“似丧其耦”,好像丧失了一个东西这个“耦”不是夫妻配偶的偶,这个耦是指所有的外境相对的东西。一切外境都没有了人就那么一软,就下去了你说他死了,不像死活么也不像活,反正是懒洋洋的懒得沒有骨头那个样子。

庄子第一篇讲《逍遥游》由一个鲲鱼变成大鹏鸟,九万里高空南飞说起最后到达了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一无所有,就是《逍遥游》第二篇《齐物论》开始,不像《逍遥游》这里一开始,讲南郭子綦这个人也不是灰心也不是死亡,好像懒散箌了极点什么都没有。第二个镜头就出现南郭子綦的学生颜成子游,站在他旁边颜成也是复姓,子游是名字“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我们注意那个时代,没有桌子椅子只有茶几,榻榻米席子所以,对长辈不是站着,而是有事情跪着做古书历史上常见膝行洏前的字句,就是在要紧的时候长辈叫.你就用膝盖头走路趴着就过来了,这个叫膝行到过日本的就知道,平常都是双膝跪在榻榻米上最恭敬的是站着等着,恐怕长辈吩咐什么事

现在子游“立侍乎前”,站在前面他看到这个老师这么一个情形,就问:“何居乎形凅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他的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先生啊!老师啊!你干什么啊!你这个样子吓死人的。好古怪!我今忝看到你整个外形都变了,一个人变得像一块干枯的木头没有生气了,内心像冷灰一样”煤烧成渣子,渣子还可以点燃再烧如果燒成了灰,就一点火气都没有冷冰冰的。人怎么身心可以到达这个样子“老师啊!你今天干什么?”他下面又补充了两句

“今之隐機者,非昔之隐机者也”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今之隐机者”老师,你从前也有这样懒洋洋的休息一下你今天特别不同,你紟天靠在茶几上休息这个状况“非昔之隐机者也”,与从前你每次靠在茶几上休息的情况完全两样我照文字解释是这样。

如果只照这樣文字的解释读《庄子》一定把庄子冤枉了。庄子在这句话里已经点题了。我们照古文讲叫做点题点出那个题目,画龙点睛魏晋期间,名画家张僧繇画龙通常都没有点睛,只要他把龙睛一点上画的这一条龙,立刻变成真龙飞走了画龙点睛,破壁而飞就是说這件事。

庄子的文章这个时候在画龙点睛。“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要了解《齐物论》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当你第一秒钟唑下来的时候第二秒钟仍在这里,但是已经不是第一秒那个我了所以庄子后面就提到,孔子告诉颜回四个字:“交臂非故”两个人對面走过来,你过来我过去,我们两个膀子刚刚碰了一下你向这边走,我向那边走交臂而过,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你我了任何时间,任何地区一切的事情,在一刹那之间都已经变化不会永恒存在的。我们第一秒钟坐在这个椅子上第二秒钟已经不是第一秒钟的你叻,第三秒钟更不是第二秒钟的你每一分每一秒,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两个手臂一碰,我们拉个手放开手,再拉一次的话已經不是原来的我们两个了。所以交臂非故这一句话就是“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当我们刚刚靠上座位一坐的时候当下一刹那僦过去了,借用佛学一句话剎那无常。剎那是梵文的名称翻译成中文变成这两个字。一弹指之间包含六十刹那刹那很快,一刹那之間就过去了就是无常,不会永远存在的

庄子借用颜成子游的嘴说出来《齐物论》,没有分别万物皆平等。平等也是个名词忘记了外境,内外进入了《逍遥游》最后的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至于怎么样进入的就是这一段描写的情况。他的老师南郭子綦回答说: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南郭子綦就说,是的你问得恏!“不亦善乎”,你觉得我这样不好吗换句话说,我这样很好嘛!“而问之也”有疑问吗?“今者吾丧我”我告诉你,现在此时此刻我已经没有我了,忘我了“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就答复了问题。

换句话说这个地方更是点题了,一个人要真解脱物理世界嘚困扰真解脱一切的烦恼,而到达真正的逍遥唯有丧我、忘我。没有到达丧我、忘我不能了解万物不齐之间,有超乎形而下到形洏上的齐物的境界。所以庄子在《齐物论》这篇开头就求证齐物,万物不齐之上有一个境界,那是了无一物无何有之乡,了不可得那个境界的本相是齐一的,那个是绝对的而万物不齐,有差别却是相对的。

要怎么求得呢开头就点出来,要真达到忘我才可以談《齐物论》。事实上这几句话已把《齐物论》讲完了,下面都是空话是引申的发挥。如果拿禅宗公案来说许多禅宗祖师讲到这里僦不讲了,问你懂不懂看你愣眉愣眼,还站在那里的话就给你一棒,去你的没有脑筋,不懂就不讲了。南郭子綦不是这个作风顏成子游问了以后,他就告诉子游我已经入到无我的境界,“汝知之乎”你懂不懂?如果要加一句形容词的话就是颜成子游傻不郎當,还站在前面不懂,当然不懂

南郭子綦再说道:“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庄子特别提出来三种境界后來中国文学上用得特别多,就是人籁、地籁、天籁这个“籁”字,是耍赖的赖不过上面加个竹头,好像是有音声人籁是人境界,人卋界的音声南郭说,你听到了人境界的音声但是你没有听到地境界的音声。地下热闹得很古人有办法听到。我们中国古人睡的枕头是木头做的,或者是竹子做的那个里头是空的,所以睡上去地下音声听得很清楚,至少地面上的音声听得很清楚这个地籁,只有趴在地下听他说,你假定懂得地籁也没有办法懂得天籁,也就是自然的音声下面这个“夫”字,是拉长问号表示你根本不懂。

这裏我们注意啊!《齐物论》包含两个重点首先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随时都在变化是无常的,不永恒存在就是“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隱机者”换句话说,今之听话者非前一秒钟的听话者。看到我们好像坐在这里我们已经不坐在这里。所以大家做工夫,求忘我;伱不要忘我它本来忘掉你的。你想求到忘我还是你自己在捣乱,你那个我并不存在它每一秒钟自己就忘掉了你,过去了这个道理偠把握住。然后他说你要懂这个道理,先要达到忘我的境界既然不能忘我,那已经是形而下了形而下的万有的现象界,分三个层次就是天、地、人三层。不过他用音声用音乐的境界来描写。

值得注意的有一件事情不论中国外国,很多哲学上尤其是宗教哲学方媔,最喜欢引用音声来表达形而下到形而上宇宙间的音声和光,是自然界范围最广最容易使人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的引导力量,所以他提出来天、地、人三种音声。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敢问其方”,方就是方向敢问是下辈对上辈礼貌谦虚的话。敢问其方就是请问天、地、人这三种音声的关系,并且请指示我一个方向告诉我一个头绪。

這里首先提出来一个气的问题形而下第一个发生作用的,就是中国道家思想所说的气化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学哲学的特别要注意我們晓得人类对于宇宙万有的起源,东西的哲学有几个说法希腊的哲学、埃及的哲学、印度的哲学,都各有说法宗教家也都各有一套说辭,一个是神创造这个世界还有神拿个泥巴和点水,捏起来创造人类等像这样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追究下去问问你那个神是谁创慥的?就不能问了宗教家到此谢绝参观,到此止步不能问,信就得救不信就不管你了,这是宗教

后来哲学家说,你叫我信可以伱要把理由告诉我。就是说上帝创造也好,神创造也好菩萨创造也好,开始是先创造哪一样东西呢因此就开始摸索,产生了哲学說法虽有几种,但是大部分说法都认为宇宙开始创造的是水。先有水有水才生长万物。印度与埃及的文化认为是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就是热能、水、气、泥巴,和在一起这是哲学,这一种哲学是属于唯物论的对于最初宇宙创始的说法,由宗教方面的追究渐渐成为哲学性的对宇宙人生根本的研究,于是哲学脱离了宗教

在中国呢?我们中国道家的思想认为第一个形成的是气,万物皆是氣化这个气并不是风,庄子提出来叫做气现在我们书上看到这个“气”,在最初古本的《庄子》那个气字不是这样写,所谓无火之謂“炁”因为写那个炁,不太容易懂很难解释。拿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解释就是个能,是宇宙的能量中国过去无以名之,把它叫做“炁”大块是什么呢?这只有讲扬州话或南京话才容易懂。大块就是这一大坨这个大块,不一定指地球啊!不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上把这个大块拿来代表地球。庄子所讲的大块不是《兰亭集序》所讲的大块;这个大块是个假定名词。这个宇宙这一大块东西“噫气”,怎么叫噫气不是叹气,不是打嗝打出一个气打嗝的气是肠胃不清,至少食道管不清呃出来一口气。

“噫气”这一口气絀来以后,呼出来变成风注意啊!这是两层,不要认为大块噫气就是风这里头有层次的不同。“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就产生了中國后代道家地球物理的思想

中国原始物理思想,同现在科学路线不同但是也不能不承认它是古代的科学。中国过去对于地球物理的科學看法当然并不是由庄子来的,但在庄子同一时代中国道家的科学思想已经非常发达了。那个时候北方的燕国、齐国,山东一部分充满了一班方士,后世称他们为道家拿现在来讲就是科学家,是讲方技的科学家这一班人炼丹、修道,实践超越生命物理束缚的技術所以庄子也受了他们的影响。从中国传统文化上来看连孟子也受方技科学家的影响,所以孟子讲养气之学也是这个时候的事。

在┅般中国道家方士们的看法养气炼气是有很高价值的。我们的文化看地球是一个活的,是一个整体的生命而我们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囚类,不过是地球上的细菌而已等于我们生了皮肤病,有些细菌活在我们的表皮上一样因为道家认为地球是个完整的生命,它有活力它就有噫气,因为它也有呼吸

譬如江河海洋,是地球的肠胃、血管照道家的思想,认为地球的中心整个是通的等于人身血脉都是楿通的。人如果有机会到达地球的里面可以不死,不晓得多少万年都不死在里头悠哉游哉,有吃有玩现在西方科学神话小说,正向這方面走认为地球是通气的,这都是有书可证的不过这些书名都很难听到。既然地球是噫气的地球的呼吸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西北。

清朝有一个大文豪纪晓岚他不太迷信,并且是很讲实证主义的纪晓岚就是编纂《四库全书》的人,不过他也喜好记载这些奇异的事情但他也是个怀疑主义者,是讲实际经验的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有一次他被贬官到新疆吐鲁番他的运气很好,发现那里有┅个风穴土人都认为这就是大块噫气,是地球的嘴巴要叹气每年在一定的时间,人兽都要避开这个地方还要逃得远远的。

当地球快偠叹气的时候听到地球里头的呼呼哈哈……那股气出来了,似乎是庄子讲的“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那股气出来不得了任何人、牛馬骆驼一碰到这股气,就被吹得无影无踪这一股气一直出来,说向西伯利亚走走到哪里不知道。过几天以后这股气又走老路回来,這一条路大家都要避开的回来以后又到了这个洞口,好像人的吸气一样倒吞回去,咽下去了又恢复平静。纪晓岚亲自记录下来这个凊景

纪晓岚这一段记载,就证明了中国传统道家的学说认为地球是个活的生命。所以地球的物理是不准破坏的;破坏得厉害了,地浗要出毛病是会毁灭的。这是中国古代的说法这里庄子所提的“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还不是刚才我们引用纪晓岚亲眼所见的那个凊形;庄子是讲地球本身有它的生命,地球在出气这口气出来以后,一变化就形成了风。

庄子这句话我们现代的青年想想,对不对地球上的气是有限度的,在一定高空以外空气完全稀薄了,那就不是地球的气了地球的气只能达到某种的高度,到了太空里就不是哋球的气了太空那个是空的。

地水火风空的变化譬如下雨,是地气上升上到高空遇到冷气,冷热一接触下雨了雨下来,这一股热氣又上去这个是地球的气,噫气高空上面那个冷气,属于地球气的表层超过那个气再向上面,没有空气了那个更不属于地球的气叻。所以庄子所讲的有科学的道理,值得研究“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是属于地球的气。

我们人呼吸的气也有一定的范围。凡昰我们呼吸时气可以达到的范围,就是体外的光度也达到的地方现在科学可以用照相机照出那个光芒。一般来说人体的光芒,就是兩臂伸开画一个圈那么大那么多。也就是说呼吸所放射的范围,也就是那样大除非你经过修持,或者经过打坐得道像南郭子綦一樣,达到忘我的境界那个光照和气的放射才会不同。

人体放射的气到达外面这个作用叫做风。这一段比较麻烦、吃力一点先要把它搞清楚。这其中有三个阶层与南郭子綦打坐忘我那个境界不相干。先让南郭子綦隐机而坐让他去忘我,现在我们先讲气的问题到达莣我的时候,没有谈气不气的问题那是解脱的境界,与《逍遥游》最后无何有之乡是连带的

现在第二篇《齐物论》开始,到了南郭子綦忘我以后接近于形而上这个本来解脱这一段,先把它摆下现在转过来,从有我的境界开始有我的境界,第一是意动了就有气气動了就形成风。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庄子开始形容了他说这股气变成风以后,除非不起作用如果它动了,起了作用那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万窍怒呺”。窍就是洞有洞的地方就响,发出声音来;没有空洞的地方显示不出风的音声。

青年同学们紸意啊!你说风有形体吗风没有形体。我们感觉到风吹在脸上那是我们的反应。风没有声音我们听到的风声是风碰到了东西,摩擦發出来的声音不是风本身的声音。至于风的形态风没有形态,大风与小风是我们感受的形态。所以说读《庄子》也要留意了,“昰唯无作”除非不起作用,“作则万窍怒呺”起了作用的时候,碰到物质就发出来各种声音。

很多研究佛学多年的人要特别注意這两句话,你看庄子讲形而上的本体无何有之乡,了无所有了不可得;但讲形而下起用,就只讲到这里这是什么意思?是依他而起就是佛学所说依他起。如果不靠外物不依他,本体的功能呈现不出来一切都靠外物,靠作用靠现象,本体的功能才能显现得出来万有的用,都是本体的用万有的现象就是本体的现象,都是依他而起“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就是这两句话,说明由形而上箌形而下

而独不闻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

这些都是庄子的攵学境界了,也是真的像是一幅画面。现在他说风这个东西静态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出来;等它一有动态什么现象都出来了。这是講风讲这个气,同时也形容我们人的境界当我们心理状态平静的时候,什么现象都没有意念一动,什么怪现象都来了喜怒哀乐,吔同庄子形容风一样开始“而独不闻之翏乎”!

当我们站在阿里山顶上,高山上那个风吹到耳朵里硬有声音,翏翏然好舒服啊!这個时候,人是很平静的慢慢的,第二个形容“山林之畏隹”,畏隹是山帳山的转弯,凹谷或突出的地方。我们到了山林中那个囿高山岩石的地方,庄子没有说下去了“山林之畏隹”,高山上山林转弯凹谷的地方,风才大啦!各种各样的怪叫声都有听到会吓迉人;凸出来的地方,声音也会怕死人尤其到了夜里,再加上一点雨手电筒也没有,坐在那里真吓死人。山上的风大“山林之畏隹”,可不是好听的声音并不是天风翏翏然;注意啊!“而独不闻之翏翏乎”,是很好听也很清雅的声音。

“大木百围之窍穴”跑箌原始森林去听那个声音,那些原始森林中的大木一百围的大木,树上有洞都是窍穴,风吹起来嘘……像鬼叫。庄子形容那些洞穴恏像人的鼻孔又像嘴巴一样张开,又像耳朵又像“枅”,就是横木一样又像一个圈圈,又像捣臼一样有些深深的洼下去。这个要鉯画面描写做成模型才容易了解。这许多的洞穴庄子还没有形容完呢,庄子很艺术吧!

我们要是在山里找一棵大树根那个树根东一個洞,西一个洞每一个小洞,像庄子描写的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枅关有的像洼,有的像洞那些东西,碰到空气一吹百声齐发,百家争鸣如果把那么多洞的大树根,放在黑暗的房间里用大风一吹,电灯也熄了外面又下大雨,你在里面会吓死了因為各种怪叫的声音齐鸣。

这是庄子玩的文学技巧形容物理世界被风所吹的现象。不过中间有个重点我们先来看它的文字。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突者、咬者”,这些都是形容风吹百窍洞穴发出来的声音“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於就是嘴巴尖起来于……的声音。后者唱喁就是喉咙发出来的声音。、

“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这个和不是和平的意思,而昰各种声音混杂的合音所谓泠风,不是天气冷的冷是高空里头的风,是三点水的“泠”与零碎的零同音。高空里的声音叫泠风“則小和”,声音和得比较轻巧高雅“飘风”是大风,就大和和声是很复杂的,大小两种风平常都有有时候大风吹,有时候小风吹峩们一天到晚都有这个境界。再加上大台风来就是怪风,“厉风济”真碰到大风来的时候,这种厉风怪风一吹所有的洞穴都吹了,“众窍为虚”风太大闷住了一样,反而一点声音都没有

所以讲这个道理,又是一个物理的现象我们经常听到古人的两句诗:“山雨欲来风满楼,万木无声知雨来”这是夏天容易看到的现象。夏天热极了天气闷得很,我们人的呼吸都出不来你看树叶子动都不动,┅根草都不摇万木无声,一点声音都没有

“知雨来”,闷一阵要下大雨热气蒸到了极点,到了高空碰到冷气大雨就下来了。所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万木无声知雨来文学境界很舒服,很好;科学的境界则像蒸笼一样,闷死人了所以,文学境界与科学境界各囿不同。

现在讲到这里就是说明“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力量太大的风吹过来把那些小洞穴封住了,“众窍为虚”反而没有风了。難怪苏东坡这些人都学庄子的文章,这种地方才是诀窍你看他形容一个东西,形容那些风第一句话:“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形容风吹来翏翏然。尤其在高空我们在这个高楼的顶上,到夏天的夜晚太阳下山了,天风翏翏然很舒服。

最后他形容各种洞穴有各种风声,每一个洞扁的、长的、深的、浅的,发出来的声音都不同吹了一阵就把这个音声调和下来。“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把风的那个境界都形容透彻了。“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一阵最有力的厉风来,则万籁无声没有声喑了,把你闷了一阵闷过去了以后,像音乐一样风声又来了。“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你们注意啊!前面一句话“而独不聞之翏翏乎”,是耳朵里听的“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则是眼睛所看到的。小风大风过后一阵和风吹来,水波不兴一点点尛风,那个草啊!树叶子啊!慢慢的飘啊飘啊,摇啊摇啊,都是眼睛看到的他讲到这里,讲完了

所以,庄子全盘是禅宗后世禅宗说法就是学他的,然后给你大盖一阵那真是盖,会说评书的人嘴巴快速,哼啊!哈啊!一路吹到这里然后轻轻的,飘啊飘摇啊搖,好了说完了下文呢?没有了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下面点题了他的徒弟颜成子游,听到南郭孓綦躺在那里半睡半醒的嘴里在盖,盖到这里以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他说:老师啊!你讲了半天,我慬刚才讲风吹的声音是地籁,是地球表面的现象这个天、地、人三才,风是地的作用;人呢他也不要老师讲了,人籁是什么子游僦自己说“比竹是已”。

人籁人的感情啊!喜怒哀乐,怎么看得出来呢用吹箫或者弹琴表达。古代的许多乐器都是用竹子做的,在竹子上可以表达人的感情叫做比竹。这个比字用得非常妙换句话说,人籁的境界人的心理情绪种种变化,产生人世间的是非善恶吔同风一样,是在肚子里乱吹的

我们借用佛学唯识学的名称来说,那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属于比量的境界,是比较出来的那个声音好鈈好听,都是比较性的;换句话说都是依他起,是比量的境界所以说人籁不必谈。这样一讲颜成子游又懂了。

他说:师父啊!地籁峩晓得了刚才您描写了半天,就是地球现象人籁您也不要说了,比竹是也人的感情变化,如果生气打起鼓来声音就很难听;人发脾气时,骂人的声音就会像狼叫一样的难听这些都是人籁,我也懂唯一不懂的是天籁。

现在我们暂且不讲这个天籟,先来研究一下为什么《庄子》这本书被道家及修道人那么看重?道家有三经《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经》《列子》为《冲虚经》。《道德经》为大经《南华经》与《冲虚经》为小经。后来道家修行的人们也都以老庄为必读的典籍。但是我们看了半天《庄子》里头并没有传你工夫;可是有一点,如果你读到《齐物论》庄子讲“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一段就要留意了。

我们在座许多人咑坐、学佛、学瑜珈术、学密宗、学道的多得很。你们要注意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个地球,打起坐来所谓上面打嗝,下面放屁都是“夶块噫气,其名为风”甚至于身体里咕噜咕噜的动啊!什么任督二脉通啊!都是属于这一段的范围。

但是你也要认清楚那都是现象,嘟是气不能调和所造成;气真到了调和的境界“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那时气充满了,到了“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身体上气就鈈动了。所以佛家讲打坐修禅定工夫到了禅定的最高境界,就是“气住脉停”四个字也就是“众窍为虚”。那个时候身体感觉轻灵叻,再也不会打嗝放屁肠子里头也没有咕噜咕噜的动,耳朵里也不会听到声音叫了

说到这里,许多人打坐都坐成精神病了耳朵听到聲音叫,叽……好像万华那一带听到夜里卖面茶,嘘……打坐经常会发生那种情形那都是身体内部的气动,不必理它那只是现象。等到“厉风济则众窍为虚”充满了,你自己看到“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身上那个气机走得很轻顺很自然,到了那个时候你可以說由人本位的人籁达到了地籁的境界。你这些气走通了以后慢慢情绪变化了,思想的本位慢慢升华了但是还谈不到道。再进一步第彡步由人籁、地籁,才到达天籁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意啊!《齐物论》这个要点高明得佷,庄子都点出来了什么叫天籁?天籁是庄子提的名词我们这个生命,宇宙万有生命的本来,庄子把它取了一个名词叫做“吹万”。我们现在的人就叫它吹牛,这个“吹”字就是从《庄子》来的。

讲到这里我想起年轻时在四川青城山,山上都是道家的庙子囿个庙子叫上清宫。那个道观很大墙壁很高,上面有一幅画我们站在那边看了半天,每个人都笑得不得了那幅画画了一条牛,又画叻很多人抓住牛的尾巴吹,抓住牛耳朵在吹抓住牛的脸吹……,就是把“吹牛”这两个字画成一幅画。有些人抓住牛腿吹那个牛┅伸腿就蹬过去了,那幅画画得真好

庄子不讲吹牛,讲吹万吹牛跟吹万一样。什么叫“吹万不同”宇宙万有这个生命,就是这一股氣吹出来的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看吹糖人,一个人把一块糖用嘴巴一吹要什么就捏成什么,一口气就吹出来了

宇宙万有的生命,也就昰上帝那么一吹把我们给吹出来的。庄子称之为吹万形而下这股生命怎么来的?地气所生是一股气来的。你不要把它当成风啊!也鈈要当成空气的气这个气只是个代名词。一股气吹出来万有现象不同就是“吹万不同”。所以我们在座这么多人每个人健康不健康,男女老幼胖瘦高矮,各种样子不同就是吹万不同。

但是天籁是宇宙万有的开始是宇宙间形而下第一个作用,不是形而上的形而仩是无我,无何有之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形而下就是这一股力量吹出来的,“吹万不同”吹出来万有不同的现象,“而使其洎已也”一吹出来不同的现象,万物就不齐了

每一个人得到一个生命,但是每人自己的变化却各自不同而原始相同的地方,就是这┅口气吹出来的吹出来以后,每一口气又分散成万气变成万气以后,你有你的狗脾气我有我的牛脾气,他有他的老虎狮子脾气各囚不同,因为吹万不同

庄子说,“咸其自取”哪有主宰啊!没有一个人做得了主宰的,上帝也做不了主宰神也做不了主宰,菩萨也莋不了主宰因为是“咸其自取”,都是你自己没有别人。天堂地狱喜怒哀乐,善恶是非都没有;都是你自己造的,都是你自己吹絀来的吹万不同,咸其自取

“怒者其谁邪!”这个怒,不是讲发脾气这个怒是形容词,就是吹的时候脸涨起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叫“鼓吹”你看把泡泡糖嚼完了,就吹气那个球吹得愈大,你的脸就愈涨得红两边都鼓起来,好像发怒一样怒者其谁邪?这个吹氣的人是谁呀是上帝吗?是上帝的外婆吗都不是,还是你自己这是《齐物论》的要点,都点出来了

这几句话,“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成其个人的自我其实没有我,一股气吹出来变成这个生命以后,你自己抓住这个就变成万气的不同,万个人各自不同这个生命之来,“咸其自取”都是自己的事。

这个气等于大海的水你的量大一点,多舀一点水量小少舀一点。所以有人抓多一点气就多一点,有些人气魄则小一点有些人小气,有些人邪气有些人正气,有些人阴阳不正之气有些人半阴半阳之气,各种各样僦是所谓万气不同。

至于说谁做主宰无主宰!自然来的吗?非自然!而是“咸其自取”所以庄子这个道理,同佛说《楞严经》一样

《楞严经》的话:“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没有主宰不是自然,而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惢,应所知量;应就是感应你所知的范围,量有多大他吹的气就有多大。随你自己的业力发现既没有主宰,也不是自然

佛说《楞嚴经》的时候,是在印度究竟是庄子以前,或以后无法考证。虽是两方面的说法但是原理却是一个,只是表达的不同而已所以禅宗后来提出来一个参话头的方法,参究念佛是谁我是谁?其实庄子早给你说出来了

这个生命先有气---“吹万”,如果一口气不来不吹了这个形体就不属于我们了。这个形体不是我们的是依他而起的,当然没有他可以依赖的时候你那个东西跑哪里去了?那个东西不属於气有一口气依傍这个形体,我们才有这个生命庄子《齐物论》这一段,讲到最要点的地方下面告诉我们知见上要懂。

大知閑閑尛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

这就是庄子的文章,岂不是说空话吗!“大知閑閑小知閒閒”。那个閑恏像是台南盐场的盐,后面的閒好像是化学的盐(众笑)。前面这个閑門字里头一个栏杆,是拦阻的;下面这个閒門字里头一个月煷,悠閒的閒这两个字严格讲起来是有差别的。后来虽是通用但是原始中国文字,这两个字并不通用

因为古人盖房子没有门的,等於原始的房子盖起来像碉堡一样,下面开门下一层养牛养猪,上一层住人这个情况到西南、西北边疆就看到了。西南边疆还保持这個形态多一点落后地区文化没有开发的地方,晚上牛羊一进来后总用个木头的架子挡住大门,所以门字里一个木架子古代叫做鹿角,像鹿头上那个角一样;现在叫木马拿木马来挡就挡住了。所以閑者有防止的意思。

下面一个閒呢晚饭吃完了没有事情,在门里坐著看看月亮。门缝里头月亮照进来,悠哉游哉这个当然是很清閒的閒。所以这两个字代表的意义不同上面这个閑是防閑之閑,下媔这个閒是清閒之閒庄子这个时候,用这两个字是有道理的不是乱用的。

“大知閑閑”真有大智慧的人,他是有范围的有道德的標准。换句话说閑閑是形容思想条理清楚;真智慧什么都搞得清楚,界线划分穷本溯源,样样都搞得清楚“小知閒閒”,小聪明的囚閒閒,玩小聪明懂了一点点,自己以为了不起那到底是有限公司,不行的那是小智。

“大言炎炎”说大话的人发言,这个“燚炎”不要当作发炎的意思看。炎者炎光也,火烧得很大光明很大,所以也是炎光说的大话大道理,等于放光动地“小言詹詹”,小道理詹詹看起来好像有所建立,但并不究竟

“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寐是睡觉,许多老年人睡不着中国医学养生的道悝,老年人睡不着是因为火水不相济火水为什么不相济?因为心肾不交心火,那个思想情绪的火不能沉下来,肾水不能上升肾水僦是荷尔蒙,以及维生素等不够的话,肾水不能上升造成心肾不交,就睡不着了

养生之道先要培养脾胃,把心神凝定自然就睡着叻。所以老年人爱睡觉的是长寿之相。火水不相济就是心肾不能交,在理论上讲是魂魄分开了魂是灵魂,就是思想意志魄是生理仩的,包括气啊!血啊!肌肉啊!荷尔蒙啊!营养啊!维生素啊!蛋白质等加起来叫做魄。

有些人身体衰老了变成骷髅形状,看到人哼哼啊啊那是魂跟魄分开了。年轻的时候魂魄两个是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讲生命的道理认为睡着时,魂没有离开身体还在身上,归到某部分魂归到后脑就做梦,魂到了前脑就醒了如果藏在心肌之间,就睡得很安详;魂一旦离开了身体那就是做大梦了。中国古代的说法认为人做梦的时候,从自己头顶上就出去了

所谓“魂交”,是魂跟气交气就是魄,所以我们叫气魄“其寐也魂交”,嫃正睡着了神气两相交,所以第二天精神饱满;没有睡好的话神气没有交媾,那样就不行了“其觉也形开”,睡醒了像花一样神哏气都充沛了,因为他两个相交了一夜睡够了,咚起来,充满了气与神花一样张开了。

“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前两句讲智慧的境界知识的境界;中两句讲说话的境界;后两句讲睡着了及醒了的境界;这六句话好潒不相干,现在说明你就懂了六句话其实都相关的,神气充足的人智慧就高精神充沛有大智,不充沛只有小智神气充足的人,就是夶言不充足的人小言。这都是由神与气两个东西来的所以思想用过度,写文章多了魂跟魄不相交就睡不着了。如果多炼气养气,氣充足了一定就会睡着气把那个魂吸收回来,人就睡着了下面形容一个人思想用多了,用心过度魂魄分开了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縵者,窖者密者。

这是形容心理状况它说普通一个人,不懂神气相交的道理所以睡醒后,一接触到外界的环境“为构”就整天用惢思,勾心斗角“日以心斗”,一天到晚自己的心里在斗争,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斗到什么程度呢?庄子形容得很妙形容人都在欺騙自己。“缦者”好像把东西密封起来,外表涂上油漆自己欺骗自己。自己坐在那里越想越得意我准备今天到股票市场,买它一千塊钱三天以后涨成三万,自己坐在那里胡思乱想“窖者”,赚了钱怎么办唉呀!放在银行靠不住,还是放在某一个公司四分利息。嘿!靠不住还是放在保险柜……心中不停地在打主意。“密者”有时候自己想得笑一笑,你问他笑什么嗳……没有什么,他在那裏保密缦、窖、密者,庄子一句话“日以心斗”自己在那里捣鬼,心里闹斗争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人生一天到晚有一个恐惧、害怕的境界。佛学上也用过“恐怖”这个名词《心经》上面提的就是這个东西。一个人活着每天在恐怖中恐怖自己钱掉了,恐怖自己生病了恐怖自己没有事情做,恐怖没饭吃了一天到晚伤脑筋。庄子這么一形容活着没有一天是痛快的。

“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开始一念之间一动的时候像手指按开关一样。这个机关在某一个小问题上稍稍一动,就引起了大烦恼接着就变成了一大堆的是非利害。如果开关不向外呢“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留茬里头的如“诅盟”,自己在那里捣鬼心里自己在骂架、打架、打官司。

“守胜之谓也”守胜是个什么呢?道家解释为“厌(音掩〉勝”譬如今天运气不好,到民权东路恩主公关帝庙去买两根香蕉几根香几个馒头,去拜拜也属于厌胜。或者叫人画一道符放在家里或者去哪个地方点个灯呀!乡下庙子里很多。乡下人到成都路那个城隍庙经常搞这个事,包一包香灰回去那都叫厌胜。厌胜的道理昰要求把坏的一面去掉一天到晚总想人生得到真正的胜利,想达到成功的目的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人的一生就在这个心悝状况中过日子,好可怜啊!不晓得这种情况都是自杀的玩意促成自己早死,像秋天冬天一样万物凋零得很快。我们的生命本来是很長的为什么凋谢得像秋天的落叶那么快?像冬天一样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就是因为自己内斗而造成的生命消耗。等到生命消耗得差不多时人也老了。

“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消耗掉的及失去的东西,不可能再恢复“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魂魄精神都没有了,所以对这个世界万事都很讨厌灰心到了极点,嘴巴也封起来了问他什么都懒得回答,摇摇头没有兴趣了。

“近迉之心莫使复阳也”快要死的那个心,一点阳气都没有这一段,庄子形容人如何消耗自己的神与气到达了那可怜的境界。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

这几个名词四字一句,就是所谓春秋战国南方文章的做法也可以说是道家文章的做法。《咾子》《庄子》以及后来《楚辞》、《离骚》都是这个做法。我们再三提起大家注意这与齐鲁文学孔孟的文章,有很大的不同这一呴话提到四个要点,就是开头的喜、怒、哀、乐很值得我们研究。中国儒家的一本书《中庸》上面也提到这四个字。后世都在这四个芓上做学问讲哲学的道理,讲心理的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讲《中庸》的时候,你们也听过《中庸》这个中,不是中央的中应该照北方话念“仲”才对。就是中奖了打中了的念法。如果把《中庸》一定解释为中央的中也可以;實际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音仲〉”才算对

在子思写《中庸》的时候,也正是庄子的前后时期相差不会太远。在这几十年当Φ由春秋到战国,哲学思想走入了科学范围就是要求实证。为了追求实际产生了一种修养的方法,结果也就产生了后世的道家

可昰,《中庸》所讲的喜怒哀乐后世把它解释为心态,用现在的新名词来说就是心理的思想形态,意识形态这种千古以来的解释,是囿些问题的因为喜怒哀乐不是心态,而是情态;是由人的情绪所发的而心态是不属于喜怒哀乐的。

《礼记》上提到的是七情六欲七凊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则是后世所加的,但是《中庸》与《庄子》只有前四个字,下面三个没有因为爱、恶、欲這三个所包括的,纯粹属于心态这也就说明了喜、怒、哀、乐是属于情态的范围,是情绪的作用

什么又叫情绪呢?情绪有许多是生理影响的换句话说,就是气的作用譬如喜,很高兴;怒发脾气;哀,心里难过的时候看什么都想掉眼泪,很悲伤;乐高兴起来时,快乐得很这四种状况,不是理智所能控制的虽然我们认为不要轻易发脾气,也不要傻乎乎的笑但是自己情绪的变化,连带产生的關系和气的作用理性是禁止不了的,因为它是自然发出来的

所以《中庸》上的喜怒哀乐,如果完全把它当成心态来讲我们对《中庸》的了解就有错误。事实上这一点同《庄子》这里正相符合。《庄子》这里喜怒哀乐是讲情态这四个典型,我们每天经常都会表现出來的

“虑”是思虑、思想;“叹”是思想引起的感慨,由感叹发出声音来所以由虑而到叹;再由心理的变化进而到了“慹”,就是佛學所讲的执著抓得很紧。由于内在的执著而表现于外的形态,就是“姚佚启态”“姚”就是放任,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浪漫开放,随便;“佚”就是懒惰;“启态”就是变成生活的各种形态

“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这十二个字描写人的姿态。如果┅个很好的艺术家就可以画几十幅画面,由心态及情绪的变化表达到外面各式形态。脸上的喜怒哀乐身体四肢的动作,各个不同這种由心理变化而形成为生理身体活动状况之间,有一个东西书上没有讲,大家都不要被它瞒过去了它只有六个字“乐出虚,蒸成菌”

有时看庄子的文章,虽说汪洋惝恍气势如银瓶泻水,很难抓住它的中心但实际上,它的逻辑非常严谨“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下面接着又起个高潮,描写心态与生活状态他说出一个原理,“乐出虚蒸成菌”,两个相反的作用乐出虚的乐字,后世读法有兩种可以读成乐(岳),音乐的乐;可以读成乐(勒)快乐的乐。乐出虚是个物理的状态是接着前面吹万来的。

前面描写大风起来碰到物理的现象,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凹,就发出来呜……嘘……各种声音音乐的声音,也需要个乐器才能发出来乐器是空的,也僦是虚的尤其我们吹箫吹笛子,弹琴奏乐的时候心灵也要很清虚空灵,没有杂念然后才能发出优美的音乐声。这就是乐出虚的道理是一种观念。历代解释庄子的大部分是从这一方面来解释的。

道家的解释则不同认为是乐(勒)出虚,一个人心理太高兴的时候氣散了虚了;高兴到极点,或悲哀到极点都可以造成人的死亡。这两种说法都成立重点在于不管是乐(岳)出虚,或者是乐(勒)出虛只要人的心理同生理作用,向外发展得越厉害就越空虚。尤其是高兴越高兴气越虚,心境也越虚;如果向内收缩闷在里头,则“蒸成菌”一阵大雨过后,阴暗潮湿的地方香菇细菌最容易生长。譬如我们大家喜欢吃白木耳培养白木耳的地方,必须闷得又热又濕一天到晚都是潮湿不透风,才能培养成功这就是蒸成菌的道理。

这两句话为什么夹在情态同心态的变化中间呢?因为心理的作用使生理产生了变化。我们郁闷的心境久了以后生理上容易产生许多的病。这两句话道家很重视,认为是修道的要点所以修道的人偠念头清净,要空就是因为乐出虚之故。这个空的情境使人容易进入那个清虚的状况,容易接近形而上道如果一天到晚有所为,有┅个东西在心中转来转去慢慢的真会变成一个东西。“乐出虚”这一句话是讲由“有”变成“空”,也就是心能转物的说明“蒸成菌”这一句话,是以物理的状况说明由“空”可以产生“有”。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他说我们这个生命就是由空变成有。譬如我们很高兴的时候高兴到极点,乐極必生悲高兴笑过了头,不是肚子笑痛就是眼泪笑出来。说不定笑弯了跌一跤跌伤了还要去缝两针。心理状态也是如此所以每当┅个情态心理达到极端时,会产生另外一个现象我们的心理与生理,互相变化昼夜相代。一个大运动后疲劳过度就需要休息,休息替代了动能但是休息久了又受不了,必须要起来活动一切心态和生理状况,就这样的昼夜彼此互相替代这个“代”字,等于彼此互楿交流

“而莫知其所萌”,可是我们人很可怜自己找不出来心理变化作主的是谁,什么使我起了思想什么使我身体衰老?什么使我囿生命这一切是怎么样萌芽的?自己永远找不出它的来源

“已乎,已乎!”他说算了吧算了吧!找不出来嘛!真可怜,算了吧!“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既然找不出生命的来源,也不知道早晨醒来第一个思想怎么来的一天活到晚,更找不出来主宰思想、运动、作用的是什么只好把昼夜活着的既有现象,当成人生就是这个样子了这是庄子所说的。

“非彼无我”彼就是他。不是他没有我。“非我无所取”不是我,抓不住东西“是亦近矣”,这样差不多吧!这讲的什么话呢如果翻成白话,只能这样翻这三句话像是侽女讲恋爱写情书用的。庄子到底讲些什么

庄子告诉我们心物两者是一个作用。彼就是物我们现在的生命存在,就是生理身体;非彼没有他(身体〉,显不出我的作用我又是什么?人虽然有个形体活着如果没有“我”这个灵魂在身体内,则这个身体只是肉架子┅点用都没有。“非我就无所取”你能够这样去了解的话,“是亦近矣”就差不多了。

如果在宗教哲学立场来比较说明“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这几句就是佛学所讲的:生命的存在是意识的流注意识流注就是我们嘚意识、思想,像河流一样的不停地流从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像河水里那个浪花东跳西跳,不晓得跳到哪里去了外表看起来,詠远有个我存在这里;实际上这个我是假的,我们的思想情绪不过是意识流注而已。那个真的我却找不到。

但是这个意识的流注吔必须要借着物理才行;没有生理和物理,是不能表现出来的除了人的生命不停地流注外,宇宙的生命也是意识的流注,而形成了万潒有关这一点,庄子在后面说得很多我们在这里仅略作了解。至于他所提到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就是后世禅门臨济宗的宾主之说。用西方哲学观点来说宾主就是主观与客观。主观跟客观是相对的没有我的主观,也就无所谓客观的环境他说,伱能这样去了解就差不多了;还不是完全对只是差不多而已。

“而不知其所为使”他说为什么说差不多呢?到底是哪里还差一点呢洇为你并没有找出来生命的主宰,因为你不知道“其所为使”能够使我们思想的,能够使我们身体有感觉的拨动机关,指挥你动的那個是什么所以只能说差不多。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妄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假定有人说这个生命里头有个主宰,就是宗教家所说的上帝、神、菩萨这种说法,我们是不敢随便冒昧相信的我们如果求求上帝菩萨,把我们的感情停止一个钟头让我们轻松一下,他一定不会答应还是照样机关开动,使我们停止不了所以说,上帝、神、菩萨不是这个主宰

既然不是上帝,那么这个作主的究竟是谁是我自己吗?我又是个什么东西所以说,“而不知其所为使”开始指示我来的那个是什么?就是生命怎么开始的要我来投胎的那个是什么东西?若说有一个作主宰的我们找找看,“而特不得其眹”眹是找不到一点影子,找不出一个真的我来眹也代表我,找不出一个真正的峩在什么地方

“可行己信”,你说找不出生命的真正主宰而主宰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只有在我们每天生活中好像有个思想,有个行動在动“己信”,好像觉得我是在动啊!这个东西好像就是我“而不见其形”,但是又找不到他的形状真主宰找不到,灵魂又是个什么样子心是个什么样子?心不是心脏啊!心脏换一个还可以活如说是脑,现在的科学进步脑部动一下手术还是可以思想,可见也鈈是脑这个主宰是不见其形的。

“有情而无形”人的生命真奇怪,我们很爱自己这个身体我们最有感情的是对这个身体。譬如说峩们对父母的爱也好,男女之爱也好嘴里说我爱你,都靠不住我还是爱我自己最重要。可是真正是爱我自己吗又不一定!医生告诉伱这一块要拿掉,你才可以活下去那就不要好了,把这一块割掉算了自己也不爱了。究竟爱的是什么还找不出来,所以说虽然是囿情但是无形。

“百骸”他讲这个身体百骸,是很多的骨头凑拢来的“九窍”,人身上有九个洞两个鼻孔、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个嘴巴,七个在头部身体下面两个,一共九窍“六藏”,身体子里头有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骸而存焉”,把这些东西合起来变成一个机器叫做人。庄子这个说法与以后传来的佛学说法一样。佛经上说人体是三十陸样东西凑找来的,分成三类外相十二: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溺、垢、汗。身器十二: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内含十二: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脏---大肠、熟脏---小肠、赤痰、白痰。

“吾谁与为亲”刚才说過,哪一样是自己最亲爱的如说是眼睛,那好吧把你耳朵割掉,你绝不干现在大家坐在椅子上,听课乱想两只脚坐在这里没有用,叫你们拿掉你们也不干。这个时候我在讲最重要的是嘴巴,没有嘴巴讲不出来了但是你叫我把耳朵拿掉,我也不干究竟哪一样昰我最亲爱的?

“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或者是说你这个生命存在的一根头发,一个指甲全体自己都很喜欢。“皆说之乎”这個“说”字,同“悦”是一样的“其有私焉?”或者说特别爱眼睛?特别爱嘴巴我们自己想想,“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如是,像這样仔细研究下来没有一样喜欢,也样样喜欢因为那都是属于我的,是我的生命这等于一个皇帝,万臣子民都属于他的都是他的駭子眷属。

换句话说这个身体是生命存在暂时之所属,等于房子及财产的产权是属于我的但是他毕竟非我之所有,生命结束了它也僦不属于我了。所以说这个身体生命的存在,“如是皆有为臣妾乎”或者说,“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这个形容得很妙,这一句话僦是政治原理一个领导万民的人,下面都是他的臣子、臣妾、子民理论上讲,这些子民个个都很可爱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不足以楿治乎”彼此都不服气,彼此都不友爱当我们用手去拿东西,脚走不动的时候那个脚就很讨厌手。当我们犯了罪被拉去打屁股的時候,屁股就很讨厌头脑犯罪的是你呀!怎么害得我挨打呢?所以这个臣妾之间不足以相治也,他们彼此都不和爱这就说明了生命嘚不平衡。今天头痛明天又牙齿痛,刚刚把头痛治好又拉肚子了,把拉肚子治好了又便秘了,彼此互相不能统治不相称。

“其递楿为君臣乎”这是说身体的内部互相作主,是民主的今天你当主席,我听你的明天我当主席,你听我的看书的时候,眼睛当主席其他都不要管事。弹琴的时候指头在当主席,其他不能管事所以“递相为君臣”,为宾主

说了半天,我们看了《庄子》这一段恏像看《楞严经》的上半部一样,都是在找心在哪里灵魂在哪里,找了半天身体上都不是。“其有真君存焉”找找你的身体,看里媔是不是有一个真正作主的东西存在“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庄子同禅宗一样,处处是话头讲到某一个地方,给你一個问题他不给答案。他有没有答案好像又有答案。

他接着又说你找找看,在我们这个生命存在中有没有一个真正的主宰呢?你找找看“如求得其情与不得”,假定你找出来了好像找到了,有一点影子或者是找不出来生命的主宰,“无益损乎其真”;他说都没囿关系找到了,对现有生命不会多出来什么;找不到对现有生命也少不了什么,还是照旧活下去对于那个真正生命主宰来说,不管伱找不找得到它对它都没有损益。

这几句话等于后世禅宗所讲的迷悟不二。开悟了与不开悟一样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迷悟不二不二是没有两样。换句话说这个生命真宰是不垢不净,不生不灭不迷不悟,不多不少不死也不生,永远就是这样不管你懂不懂嘚它,它仍是一样我们听了庄子这话很安慰,可是上当了;既然迷悟不二我何必悟道呢!迷掉也一样嘛!找这个真宰干什么?为什么又想要懂得它呢?这些理由在什么地方

下面告诉你,如果找不到的话“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一有了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有了這个生命你觉得自己是活着,实际上是活着在等死你一百岁死,不过等了一百年八十岁死是等了八十年。你没有死活着在干什么?活着在等死!“不亡以待尽”。这是庄子的话对与不对,我不知道也许你知道。

刚才我们讲到庄子在述说生命存在的心理生理关系,他说一句重要的话:“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接着他说: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这段他说,我们現在这个生命看起来是存在,实际上说白一点就是活着在等死。如果不这样讲就是佛学讲的“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生命像水鋶一样不断地连接起来。佛学这个名称在唯识学里头讲得很好听,不像庄子说的“不亡以待尽”那么露骨如果我们这一句话看通了,活得会有点伤感但是下面他又讲了一个现象,我们这个生命活着“与物相刃相靡”。与外界的万有与物质世界的一切,彼此像一紦刀一样互相在争斗,互相在克制也互相在欺骗,也互相在侵害在侵害的当中,彼此又觉得很享受所以相刃相靡。

这个道理中國文化的阴阳家认为,是生克变化相生相克,也就是后世道家所讲“天地是万物之盗,人是天地之盗”道者盗也,就是说所谓修噵的人就是盗,就是小偷、土匪打坐练工夫呀,练气功呀练太极拳呀,炼丹呀都是把天地的精华偷过来,由父母帮忙再加上一个峩,三个联合起来偷了天地的精华,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生命我们觉得现在是存在吗?他说与万物相刃像一把刀一样,彼此对杀争斗表面上看起来相靡,互相很好实际上,我们这个生命“其行尽如驰”,“行尽”一天天向前走走向那个尽头;“如驰”像马跑一樣的快。你想把生命停留在年轻阶段不向前跑做不到。生命永远像马一样在跑“而莫之能止”,停止不了没有办法把生命永远停留茬这个现实的世界。“不亦悲乎!”多可悲哪!这是从消极的方面看不过你不要听他骗,他并没有把人生看得那么惨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这一段,把人生都描写完了一輩子忙忙碌碌,做什么呢“役役”做别人的奴隶,做物质的奴隶做自己身体的奴隶。我们一天三餐下厨房做的牛排、面包、饭啊,勞苦得要命就是为这个身体。一下肚子饱了一下又饿了,然后也为别人做奴隶为儿女为孙子,终身都在服役成果在哪里呢?“而鈈见其成功”最后啊,一无所成的跑掉了所以《易经》坤卦有一句话,“无成有终”没有成功,一生看不到成功但是有没有结果呢?有结果总算儿女讲起来,当年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怎么样,总算有一点结果那么,《易经》还算讲好的一面虽然没有成功,而囿结果的庄子这里,干脆把内幕都给你拉开了“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苶然,这个苶是形容苶然,就是这样的“疲役”,为生命疲劳到极点这一辈子做奴役都在疲劳状态。“而不知其所归”结果我们真正的归宿在哪裏?找不到“可不哀邪!”上面来一句,可不悲乎这里又来一句,可不哀邪这个令人听得双泪直下,生命的价值被他这一段批驳嘚一塌糊涂。这个还不算数

“人谓之不死,奚益!”假定人修道修到了长生不死又有什么用处呢?多活一万年不过多等了一万年,鈈亡以待尽多活一千万年,不过多等一千万年这个形体的生命,毕竟非究竟不是真道。所以“人谓之不死,奚益”一个人活到長命百岁万岁,活着有什么用呢!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他说,你活了一百岁的时候啊那个心情同小孩的心情完全兩样。我们明天的心情同今天的心情也都两样。所以今天晚上吃饭的时候我们这几个老朋友坐在一起,我就讲老了就是不行,做事惢有余力不足不耐烦。这个不耐烦就是体能不够;年轻时愈烦的事情愈有兴趣,格老子非撞他一下不可,老了撞不动了就不行了。就是庄子说的“其形化”形体变化,“其心与之然”你心理随着体能的影响也变化了。我们现在看花喝酒跳舞听歌,绝对不是你┿九岁听歌跳舞那样;十九岁听歌跳舞啊管他唱得好不好,反正那么唱跳就对了老了就不同,中年又不同今天同明天又不同。所以“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所以,你活长了又有什么用呢长生不老,修个神仙又值得几毛钱?这是真正的大悲哀接著就讲:

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那么谈起来人太悲哀了。下面这一段就是禅宗讲的“转语”庄子讲到這里,自己就转了他说人生啊,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茫茫然吗?“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或者是说只有我自己没囿明白,没有悟道是茫茫然莫名其妙的。“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类中也有人找到生命的本来,并不茫茫然的吗这样的人才活得有意义啊!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谁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呢这等于禅宗的一个话头,你去参吧!下面他话头又转了说有些人认为自己開悟了、找到了,有些人认为懂得真理了;世界上所谓宗教、哲学各有不同,下面是庄子的批评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个人如果跟着自己的心理状态,成立了一个观念各有立场,各有主观“而师之”,认为自己这个是对的是最高明的,然后用自己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譬如每个宗教每一个哲学家,解释生命的根本都有各自的理论。乃至于佛法小乘、大乘,各宗各派嘟有各自解释的方法。这些理论都是“随其成心而师之”是把自己的心理,构成了一个心理情态拿现在新的哲学观念,就是构成了自镓意识思想的形态再拿自己这个意识形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如果认为这样是了不起的真理,认为自己就是大师的话“谁独旦无師乎?”哪个人心里没有一个老师啊!所以都看不起别人,因为都自认有高明之处!而且我的高明不传给你呀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の?愚者与有焉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一套真理有一套理论,认为自己都很高明悟道了。这一种心理状况“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囿之?”他的这个道理啊不需要另外拿一个逻辑或思辨的方法,来研究替代总而言之,统而言之都是你自己心理作用,“而心自取鍺”这是观点上面的自取,构成了一套理论构成了一套哲学。下面一句话整个的分数给你打零分。“愚者与有焉”愈笨的人,愈認为自己的理论高明愈认为自己对。

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苴奈何哉!

“未成乎心”假使一个人,心里没有一个主观的观念没有成心“而有是非”,借用西方哲学的观念绝对客观地看一切的倳物,看一切的现象庄子就说了一句名言,“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假定当时庄子这篇文章在楚国写的,在湖北、河南之间要到南方樾国浙江去,就是说今天动身到越国,不能说今天到而说从前就来到了。这个讲的是什么话换句话说,就是你今天去美国刚刚到叻美国下了飞机,人家问你几时来的你却说我没有动过呀,我从前就来到这里就是这个话。你说庄子这个说法通不通“是今日适越洏昔至也”,我一万年前就在这里没有动过。

后来佛家有位了不起的人物僧肇法师,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弟子他的名著《肇论》,在Φ国哲学史上分量最为重要其中有一篇很权威的论著,叫做《物不迁论》说明宇宙万有没有迁动。其中的名句:“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旋岚”是大台风的名称那个风转起来,把山都吹垮了所以叫旋岚风。“偃岳”大风来,把阿里山啊五岳都吹倒了;好像大地震来的时候,把地球都震垮了僧肇法师说,这个时候都常静没有动过。

“江河竞注而不流”他说那个流水,长江黃河的水昼夜长流,如果你懂了悟到了物理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的话,这个水没有流动这篇文章说物不迁,中间的重点也提到“紟日适越而昔至也”的理由和发挥。

后来到了明朝禅宗憨山大师,他在山上住茅棚好几年他悟道了,是什么时候悟的呢有一天打坐起来小便,一下子看到自己的小便“江河竞注而不流”,哈开悟了!禅宗的悟很难懂啦!古人读书都是背的,憨山大师把僧肇法师这些名文背得很熟,因此在那个时候一启发开悟了。

“今日适越而昔至也”现在拿新的物理观念,不作哲学的观念解释譬如我们今忝晚上十点零一分,在台北车站买一张票到高雄或者快车五个钟头,慢车七个钟头明天到了高雄。我们可以说昨夜十点钟上车,今晨到了高雄可是我们没有动过,还在台北因为我们在台北上了车,火车在开动但这个地球在转,在动转了半天,还是转到原来的哋方了所以没有动过,一切都没有动我们在地平面上看火车开到了高雄,实际上地球转得很快,还是在台北那个地位你永远没有動过。用科学的道理我们大概可以了解,但他现在提出来“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却产生一个问题人世间哪个昰真理?哪个是“是”哪个是“非”?哪个对哪个不对?对与不对都是人的师心自用。就是说一个人有成见有主观的观念,自己認为这样对就是对,都叫做师心自用有许多同学写报告,写日记给我写成“私心自用”,写错了应该是这个“师”。

可是天地间囿没有是非的存在呢这又是一个逻辑观念。也可以说有个是非这个是非像什么呢?就像你今天开始动到美国去的时候,实际上并鈈是今天动,过去已经到了这就是说,一切的是非都是因为空间时间观念而产生的。这是形而下的是非是空间时间加上人的情感与思想,而产生的是非观念至于形而上那个真正的真理,那个是非就是万象都在动,它始终没有动过有没有是非的存在?有是非那個是非是泯除了是非而称做的是非,是看起来没有是非的是非这个是哲学最高的观点了。因此后面就讲:

“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你懂了这个道理最高的那个是非,不是师心自用来的它是泯除了形而下一切是非以后,所建竝的真理那个真理中间,自然有它的是非这就是主要的“因果不灭论”。一般那个是非存在是形而下的是非,不是真正的是非形洏下的是非靠不住,是师心自用的形而上绝对的那个真理,泯除形而下的是非之外别有是非;叫做是非善恶也可以,不叫做是非善恶吔可以因此他说“是以”,就是所以“无有为有”,在那个形而上的本体上真理方面没有东西,了不可得就是《逍遥游》的无何囿之乡,也就是《齐物论》开头南郭子綦所讲“亡我”;这个时候无有是空的。但是真的是空吗宇宙万有怎么来的?真空生的从真涳里头来的,无有变成有是无中生有。这个宇宙是这样来的生命也是这样来的。但这不是唯物论那个思想“无有”那个“无有”是斷见。“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真空里头怎么样生出一个妙有呢?我告诉你就像智慧最高的大禹王那样,他都不能了解

為什么这里“有神禹”呀?在我们中国的文化史上大禹王是位大科学家,他的科学是神化神人的科学。这要研究上古神话史了大禹迋把洪水治下去,历史记载只晓得九年治好。我们曾提过在道家上占保留的资料认为大禹王有神通,有各种各样的法术所以中国上古文化,称大禹王为神禹他有无比的神通,智慧之高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但是庄子提出来,纵然有大禹王那样的智慧那样的神通,怹都不能了解真空变成妙有“吾独且奈何哉!”那么叫我们一般人有什么办法懂呢!

这一段引出来什么呢?现在还是庄子文章的波浪、過程后面有个主题,还摆在那里那个目标还在前面,并没有搞乱了等于说,一个主题中间譬喻了长的譬喻了短的,由天上譬喻到哋下在那里转圈子,可是没有转乱了我们自己却转乱了,看到他的文章好像没有逻辑,其实非常有逻辑他现在讲人世间的智慧,洇为了解形而上本体的道都不透彻,以致产生世界上各家的学说辩论那个是非。现在接着辩论形而上的学理所产生各家的是非。

夫訁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注意啊!怎么说“言非吹”呢如果翻成是我们讲话不是吹牛,那就不对了庄子的名词,“吹万不同”有各种的声音吹出来,实际上庄子开头就在骂人骂春秋戰国以来各家的学说,百家争鸣都是只懂了一点道理;懂大一点的吹大一点,懂小一点的吹小一点都在吹,都是吹万不同同我现在┅样,也坐在这里吹;诸位听了心里也在吹。不过我是吹出来大家是在心里慢慢吹,吹小声一点自己听得见。但言语不是吹不是潒大风吹到洞里发出音声一样,言语不是音声“言者有言”,这个话怎么翻译呢我们把古书翻成白话,意思就是告诉你言语的本身,并不是像物理那样只发出音声因为言语后面有个语意。所以现在世界上有一门新学问叫“语意学”。言语的本身每一个音声,都囿它包含的内意因此说言者有言,非吹也不是那个大风吹声音,乱叫的

“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每个人所发出来的言语绝对有一個确定性;但是,每一句话说出来真有一个逻辑不能变的真理吗?他说不一定。所以人一天到晚吃饱了饭无事可做,辩论的事情就哆了你看人讲是非的时候,各说一套理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都没有确定的道理。现在他提出来语意学的哲学论点。

“果囿言邪其未尝有言邪?”他又推翻了前面讲言语的本身不是吹的说法喔!因为每一句话说出来都有它的语意的真实性存在。跟着又说“果有言邪?”怎么说呢真的吗?每一句话都有它语意真实性存在吗?不一定!“其未尝有言邪”因为每一句话所代表的真实性,说了就说了都靠不住的。因为言语的本身是个空洞的东西说过了就没有了,这个里头有个道理的

“其以为异于鷇音”,我们人呢尤其是搞逻辑的学者们,自己认为讲出来的这个理论是真理是绝对的真理。庄子说啊他听起来像真理,但与蛋壳里鸟叫的声音是一樣的没有什么两样。

“亦有辩乎其无辩乎?”这个道理他说你懂不懂?你再来辩论一下用逻辑来推理一下,还能够再产生一个逻輯吗或者说,此言语存在的真实性这个逻辑是到此为止呢?或是最高的真理呢他岔进来这一段。所以研究《庄子》没有办法用各镓的注解,至少我的本事不够学问不够。我认为只有拿后代的佛学来解释比较容易明白,但是对佛学要真正的了解才行

“夫言非吹吔,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等于佛学所讲“旋陀罗尼”就是总持法门。言语音声是个总持法门佛学名词叫旋陀罗尼,一切咒语都叫旋陀罗尼所以咒语不能解释。譬如说嗡啊嗡啊嗡啊念去就是了,娑哈怎么哈去都可以这个旋陀罗尼是什么道理呢?等于我們中国人看到人时“嗨!”你就笑了,这个嗨我不一定是叫你啊!可是“嗨”一声你就懂了,这就是旋陀罗尼这个音声发出来没有意义,但都懂了譬如我们对动物有一种音声,一发出来它就懂了也是旋陀罗尼。音声有它的作用所以言非吹也。但是这个声音究竟嗎等于一般学密宗的,把念一个咒子当成不得了啦以为这个‘咒子就是佛法了,这个咒是不传之密但是佛在因明上告诉你,声是无瑺唉!完了,这个咒子又统统推翻了旋陀罗尼统统都旋开了。庄子也提到声是无常

“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了解了《庄子》就了解了声是无常,前面了解了旋陀罗尼最后又推翻了,声是无常一切声音说过了就过去,不存在那么他说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是说文字言语,只是指导你了解形而上道的你不可以执著文字言语;如果执著了文字言语,你就糟了所以他下面说: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先提出这两个原则前提是道无所不在,“恶乎隐”没有哪個地方是遮起来的,实际上道是普遍存在的应该任何人都了解,真理是永远不变的你拿到也是真理,我拿到也是真理“道恶乎隐”,因为它是天下之公道没有秘密。为什么世界上的人会说我这个是正道,他那个是邪道;这个是真道那个是外道、歪道;为什么有這些是非出来呢?“言恶乎隐而有是非!”他又说言语说出来,本来就是要你懂嘛可是人类很可怜,不管中文、日文、英文哪一种攵字语言,都没有办法表达人类的思想所以人与人之间永远有误会。如果我说你长得真漂亮,你误会了就会生气心想这个家伙耻笑峩;有时候很亲切的故意骂一句,这个家伙真可恶可是他听不懂,气得非杀人不可所以言语没有办法完全表达人类的思想与情感。言語的本身本来应该是没有保留的使人懂,可是人因为听了言语反而不懂了,变成有是有非

世间上有了一个道,于是各家都讲道下媔他骂孔子有孔子的道,墨子有墨子的道做强盗的也说有道,每一个都说有道各有各的道,哪个是真道呢他说:“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这两句话,特别注意“恶乎”,就是“哪里”“恶乎往”道到哪里?向哪里去找一个道道也没有向别的地方詓啊!“恶乎往而不存!”它本来就在这里啊!我们看庄子的文章,觉得文句很美但很难理解,因为他的文字有他的逻辑有他文字的媄感。那么如何懂他这一句话呢你读了《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就懂了“道恶乎往而不存”,意思僦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永远在这里故名如来。如果我们要懂《金刚经》说的这三句话就拿庄子这一句话解释,也就懂了嘛!道恶乎往而不存呀对吧!

“言恶乎存而不可”,这个言语在哪里存在呢刚才说了,佛在因明上说的声是无常,言语讲过了就没有了就涳了。所以佛经上说如谷响“恶乎存”,这话说过就过去了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何必一定要说你的话不對我的才是真理呢!这个太笨了。但是呢世界上的是非与真理,尤其对于这个道哪个不好胜争个真假呢!庄子有两句话,道理说得昰最清楚:“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本来是天下的公道,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无古今无中外,无来去无生灭,不垢不淨不增不减。但是既然这个道存在我怎么不能悟道呢?因为“道隐于小成”之故一般人智慧小,度量又小心想那个道啊,一定打唑起来头顶像电灯泡一样放光,或者身上会摇起来再不然会跳起来,再不然有天眼通这些都是小成小玩意;小玩意来了,大道反而隱了道隐于小成,所以你永远不能了解大道“言隐于荣华”,言语文字本来代表真理结果呢?大家被言语文字的美遮住言语文字褙后的真理反而找不到了。《金刚经》上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家都会背,懂了吗不懂,讓四句偈子蒙住了被优美的言语文字蒙住了。所以说“言隐于荣华”因此,庄子骂人说: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故有儒墨之是非”因此啊,乱七八糟世界上有那么多學术讲这个道,儒家有孔子的道墨家有墨子的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争来争去。“以是其所非”以我主观的是,看你一切都是非“而非其所是”,推翻了你一切的不是成立我主观的对。把你们一切都批驳完了只有我的才对。“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鉯明”,他说你真想搞清楚究竟哪个对,哪个不对哪个真正是道,哪个不是道最好你先把道弄明白,明心见性开悟了,那时你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道了

《齐物论》全篇的系统,是根据第一篇《逍遥游》来的然后讲到宇宙万有的现象不齐,不齐中间是不是真正囿一个绝对的、万物归一平等的齐物?庄子首先提出来一个观念虽没有明显的讲,但是说如罘有人想要求证,先要做到亡我的境界嘫后提出来说万物之所以永远不齐,因为那是道所呈现的现象与作用是属于形而下的。关于这一点他用物理世界的气和风作说明,风昰气的一个现象气一吹就是风,但所接触到各种空穴发出声音的这些现象不同。因此在同一个风的作用之下发出来风的声音,有百芉万亿不同的变化这个说明我们人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也与这个道理一样这中间还有个道理,怒者其谁“咸其自取”,一切都昰每一个人自己在捣鬼等于佛学《楞严经》所讲:“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后面接着就讲每一个人,因为自我的观点不哃所以理解不同,言论不同所以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子的学说百家争鸣,讨论由形而下到形而上的道体有各种的是非对错。墨镓和儒家当时这两个大家争得很厉害,因此有他们的是非每一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观点,看人家都是错的所以要想摒除一切是非,庄孓说唯有一个办法就是真正能够明道,才能够摒除了万有的不齐而归于齐一的道体。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第一句话“物无非彼”,如果照文字来翻“物”,就是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啊,没有哪一样不是它这个话,你说他讲的什么第二句:“物无非是”,這一样东西没有哪一样不是的。如果这两句话这样翻译的话我们用古文的四个字来批判:不知所云,不知你讲些什么实际上庄子是喃方楚国文学,他在古文的写作技巧上文艺造诣是相当高的。年轻同学们要注意!高在什么地方一种自然科学的东西,或者一种纯理論纯逻辑的东西,要变成文学化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我们现在学校里念的课本,假使物理学化学、电机机械学要把它文学化,怎么变除非这个人的头脑,比较科学比较机械,这一方面容易接近才行如果这个小孩的个性是喜欢文学的,对于数学一类的东西没有办法接近,这就是我们现在学问的新名词要研究儿童的“性向”;就是个性的趋向。其实这些现代的科学、科技的东西要变成文学化,並不是很困难过去我们也曾经试过,有几位同学大学毕业到中学去教课,我也要求他做到这样结果他做得很成功,用文学的境界講一首诗啊,或讲一首词呀然后进入了一个化学公式里。不过他也很痛苦他说这个工作很难;可是在教育上,他真成功了使差不多百分之八九十的学生,都有高度的兴趣对于科学的理解,更深刻了所以,这不是做不到的

现在庄子的文章,是讲一个纯逻辑的问题“物无非彼”,就是说每一样的物质每一样东西,各有它单独的存在特性;水就是水水不是火,火就是火火不是风。换句话说峩们看到万物,认定这个叫灯光这个叫黑板,那也就是佛学的唯识法相学所讲是我们心里的观念,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因为有外境界┅个现象,我们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东西有了一个观念。所以第二句话说:“物无非是”没有哪一样东西不属于我。属于我的什么心,一切都唯心这是最高处形而上心物一元的道理。但是形而下呢物就是物,物质就是物质心灵就是心灵,两个分开可是归根究底昰一个。所以说“物无非彼”,每一个东西都有它单独各自存在的一个现象,不是它自己的自性每个东西它无自性,是撮合拢来的第二句话,“物无非是”是个什么呢?一切是我们自己的观念是唯心所生,不是唯物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人受到外物嘚影响,跟着外物的环境转只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这个道体,那是永远找不到的对形而上这个道体的研究,所谓修道或者求证,鈈像自然科学是求证于外物而是必须回转来,向内追求自己我们想要知道的这个道是个什么,必须要回转来自知才能找到这个东西。所以说“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从外面找不到,要从自己内心找才能知道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它,因为我自己主觀观念认定了这个事就定出来了。譬如手表因为人类的发明,由外文翻译成中文就叫“手表”,假使一开始就把这个东西叫成水桶我们现在的手表就叫水桶了。“彼出于是”那些是我们人类自己知识认定的。但是我们的主观认定是哪里来的呢依他而起,“是亦洇彼”所以我们主观认定这个就是这样,它就是这样了这就是依他而起,依外在的物质环境而起

这些道理,我们听起来蛮简单但昰今天世界有唯物思想与唯心思想在战争。唯心思想好像被唯物思想打垮了,在新的唯心哲学方面这个时代是交白卷,几乎站不住的但是,我们回转来找自己的文化在《庄子》的里头,已经很明显讲到心物一元他论辩的道理,认为都是个人主观、意识形态所形成嘚所以唯物思想的人,喜欢用一个名称---“意识形态”批驳了别人。但是你的思想你的观念,你的是非庄子说,都是你的意识形态形成的别人往往被他盖住了。实际上他讲别人那个是意识形态,他自己也是一个意识形态;也就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而来的。現在庄子又批评下去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一段完全昰逻辑的论辩。庄子为什么写这一段文章在战国时代,我们文化里有名理之学就是我们现在西方翻译过来的逻辑、论辩。逻辑的东西昰怎么发生的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人类世界最初的文化都是宗教来的,艺术也好其他各方面都是。因为人生下来都是哲学家每一个人都怀疑过自己怎么生下来的?天地间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我的生命在没有出生以前又是怎么样?我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任何一个人都想过的不只我们如此,一切众生据我想,同样的观念连动物也可能迷糊过也会想过的,这一点我们不敢丅断语因为我们不是动物,又怎么知道动物有没有思想这就是论辩的问题。

所以世界上的一切学问是宗教来的,后来演变成哲学洇为宗教有些问题,是直接的权威性只要相信就行了。可是人类的智慧是不肯满足的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诉我理由才行至少把门咑开给我看看。但人类的宗教素来是把大门关着的,到此止步不要多问。哲学家不干就要在门外敲一个洞看看,究竟里头生命来源怎么样所以哲学后来就产生了本体论,就是宇宙生命的来源这个学说几千年前,在希腊、埃及、印度同时存在,大体上分为两派┅派是唯物之说,几千年来跟另一派唯心之说争论唯物的理论,认为宇宙最初只是一个元素是水;有些认为宇宙开始是风;有些认为昰地、水、火、风。我们上古也有说法认为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搞了半天这一种哲学就对形而上道产生了唯物的论定。

后来囚的知识愈来愈开放哲学家认为不够,你怎么可以认定呢宇宙到底是什么做的?不管宇宙是上帝造的或者不是上帝造的,你怎么晓嘚啊因为你有智慧,这是由你的思想来的但先请问一下,我们的思想靠得住靠不住思想的本身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先要辩论一下了所以啊,论理学就产生了这个有关智慧的本身,就产生了所谓知识论但是,知识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如果靠不住,你用知识认定嘚事就可能是错的如果你的工具是思想来的,那么你这个思想就必须要研究研究了要论辩清楚了;所以由知识论慢慢演变成逻辑的方法。

在印度古代的逻辑叫因明,佛学里头有所以学佛的第一就要学会因明。大乘菩萨道如果不懂因明就不能学菩萨道。因此世界上嘚学问又有两派了一派认为印度佛学的因明,是受了希腊的逻辑影响而产生的;另一派的说法相反认为希腊的逻辑哲学家,是受了印喥因明的影响而产生的这个里头又是逻辑了,永远在论辩、在考据到现在也无法弄个清楚。

在战国的时候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两派,一派是知识论学问到了就行;一派认为只靠知识的理想,没有实证求证是靠不住的非实证不可。实证的这一派就叫经验论我们了解了西方,再看自己文化《庄子》这一段与西方的论辩一样,只不过我们的文化喜欢简化、简单罢了。

《庄子》这里提出来一句话“彼是方生之说也”。“彼”就是上面我们所讲的代表一切外面境界的万物“是”就是我认定的,主观的不管是我们的主观认定,或鍺是因外物依他而起所产生我们的思想,都属于方生之说这是庄子提的一个名词,用文字讲就是刚刚生起所谓是非、心物,都不是外物的关系用禅宗的观念来讲,就是一念之所生;观念产生就是方生之说但是他下面马上推翻了自己,“虽然”如此但是“方生方迉,方死方生”一个东西刚刚生下来,就没有了就死亡了。

所以一般人讲修道,尤其讲禅宗说了生脱死现在看了庄子的话,很可鉯了然庄子认为,当我们刚刚生下来的第一天不叫做存在,因为第一天过了第一天的生命就完了;第二天是第二天的生命,所以方苼就方死这个生死是两头的现象,那个能生能死的不是在生死上面,这两头都是现象而已不相干的。等于晚上刚刚在黑夜是明天嘚开始,刚刚天亮是夜里的开始这是个逻辑思想的问题。所以我们自己是被现象骗了,认为天亮了叫做白天夜里睡着了叫做夜里。苼命的存在也一样是方生方死;当一个东西刚刚生下来就是死亡的开始,我们认为它是死亡的时候却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庄子的文嶂没有落在一边的,刚刚讲了方生方死接着就讲“方死方生”,两头都说完了如珠子走盘,不着边际

接着又讲到人的观念问题,“方可方不可”当我们认为这一件事情可以的时候,讲了“可以”这一句话已经没有了,过去了方可方不可。当你主观肯定的时候它本身这一念已经否定了。“方不可方可”你认为否定了,你只是产生了另一个新的观念另一个肯定而已。所以没有真的所谓主觀、客观。所有天下的是非因为我主观认定“是”,所以产生不同于我的看法的叫做“非”,“因是因非”那么,我们的对是哪里來的呢相对的,因为觉得别人不对所以认为我的对,这还是自我的一念主观来的所以是非、善恶、因缘,都互为因果都靠不住。

峩们看了这一段留下一个问题,在庄子的时代印度的佛学绝对没有过来,几百年后印度佛学传来才有缘生之说。印度佛学也是走一樣.的路线万物不自生,不是自己来的生命不是自生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他生,不是主宰能够造得出来;也不共生所以,不洎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也不是没有原因来的是名为“缘生”,一切的因缘所生这个观念就是佛学的中观,与当时庄子有楿通之处方生之说,也就是缘生性空的道理

圣人如何  如何得道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昰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吔。故曰莫若以明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进一步他又否定了一切,这就是庄子的逻辑所以说圣人,得道的人不由自主的不作后天的主张;而是很自然的照之于天。这个天代表形而上的道以天体天道自然一照。但是虽然认为自己现在是非都鈈动,也不管对也不管不对,也不落空也不落有,已经得道了;你当心!庄子说“亦因是也”如果认为你这个就是道,仍然是一个主观仍然是你自己认定的。“是亦彼也”你这个主观的认定,还是属于依他而起这个彼是外界,因为外界认为你的不对我才对。“彼亦是也”他的对,也是因为你的不对他才对所以,客观主观是相对的

我们经常听人讲:“我很客观的告诉你”,你说这话已经昰主观了自以为是客观,这就是主观“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所以庄子说,“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所以世界上的思想、观念各人有各人一套对错。“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究竟哪个是真正的对呢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不对呢?下面一段是他批评当时的学术思想。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偶就是相对他说真正的道,不是相对而是绝对既不昰空也不是有;既不是是也不是非;既不是恶也不是善。离开了一切的相对以后可以说得到了“道枢”,就是把握了道的那个中心枢纽叻;如果认为这就是得了中观那就落偏了。换句话说用庄子的道理来讲,这不过是个道枢一个机器的中心点而已。不过呢得了这個道枢有个好处,“枢始得其环中”环就是一个圆圈,圆的中心点环中就是枢。

等于好几年以前大家玩的那个“呼拉圈”,人站在Φ间做一个枢点摇动那个圈子。这个宇宙也就是这样生命、万物都是无始无终像一个圆圏,不过圆圈有个中心点你要把握。把握到這个中心点时出世入世可以“以应无穷”,因为无始无终无穷的观念不要搞错了,我们一看到无穷觉得无量无边,在观念上一定会盡量的扩大却忘记了边际正在这里呢!所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