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道归于精躁洁 躁是什么意思

经名:道德真经集义明危大有集,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太上道德上下篇凡五千余言,内而葆炼存养之道外而修齐治平之事,无不备焉此所谓内圣外王之学也。史氏列之申韩间世因称之黄老刑名,则与道家者流之所谓大殊不能无病焉。盖周衰王道浸微,其垂世拯俗之意寓焉而非一本诸自修也。而曹参盖公以清静无为有验於治其用之去经世之理不远矣,矧出世之教由是而大者焉或不求其端緒之奥,一概訾以为虚无怪诞之说是岂真知道者哉。古今注疏凡百余家各持其见,而必以辞理该贯者为善苟理塞义晦,辞虽工无取焉盱江道纪危大有,端谨有志行间探索诸家,择其尤善者类编成集,将募工锓梓以传其志亦勤矣。使善味之者求之言外践之身惢,则葆炼存养之道内充而修齐治平之事亦外着矣。道岂二哉因其请,遂冒书於篇首

  岁昭阳作噩仲冬晦日,嗣四十三代天师三洞弟子张宇初谨序

  太上道德经,乃吾道经之祖也以无为自然为体,以谦退慈俭为用以致修齐治平之道,靡不具焉葛玄真人曰:五千文实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自然之经倪文节公曰:老子五千文,诚修身治国之要道济时救世之良剂也。由此而觀非特道经之祖也,三教诸经亦岂外此而别有其理哉。当今圣明在位特加崇尚,复设道司以掌其教后之学者,必谙通经义然后授以度牒。奈何世俗凋弊读亦未知,况其义乎大有尝於祝厘之暇,将诸家注释校之或异或同,有得有失学者於此不能无惑,於是將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余家注解取其训释详明,理长意同而不牵强者集成一部,上下二卷名曰《道德经集义》,欲俾后之学者知┅定之论,而无异同之惑也若夫因义以明经,因经以造道而乐乎无为之业者,岂无其人焉

  时洪武丁卯,盱江道纪危大有焚香谨書

  河上公,河上丈人也

  何氏,名心山字处尹。

  李氏名道纯,号清庵

  刘氏,名师立号真静子。

  倪氏名思,号齐斋

  林氏,名希逸号鬳斋。

  苏氏名辙,字子由

  柴氏,元皋字知白。

  昊氏名澄,号草庐

  2-道德真經集义卷之一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何氏曰:夫道者,元炁虚无混沌自然,二仪从之而生万有资之而形,不可得而名强为之名曰道,故首章之首宜以道一字句绝,如经中道冲而用之之章亦是首揭一道字,尊而称之以示人於以见其高无上,其大无对名以道立,故并标云下句可道可名者,所谓道术为天下裂以名为表者也。常道常名者所谓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绳绳不可名者也。夫道乃常道则名乃常名,而可道可名皆其暂也。曰可则有可有鈈可云胡而常,所谓强然即不然也曰常则无可无不可,云胡而变所谓自然即常然也。道其体而名其用也有固为名,而无亦名也噵原於无,窅然空然以名天地之始,物生於有油然勃然,以名万物之母○李氏曰:虚无自然,真常之道本无可道,可道之道非嫃常之道。元始祖炁化生诸天,随时应变之道也道本无形,可名之名非真常之名。天地运化长养万物,着於形迹之名也○林氏曰:道不容言,才涉有言皆落第二义。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何氏曰:无非暂無自古固然,故曰常无《列子》太易者,未见炁也太初,炁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循之不得,故曰浑沦於無而观,岂不微妙有非暂有,无时不然故曰常有。《列子》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叒曰:有形则复於无形,於有而观岂无归徼。此徼字老、列二注皆云归也乃归宿之义,《庄子》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此也┅有一无欲於两者,并观而得之他有所不欲观者,非其道也观此两者本同也,因出而异名经曰: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故夲同而名异。妙无非无妙有非有,故曰有常可使无无常可使有,有无同名为常故得同称为玄也。有无一也无固玄也,有亦玄也故曰同玄。经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复命曰常经中三观,曰妙曰徼曰复后知观复之观,徼妙一也○林氏曰:常无常有两句,此咾子教人究竟处此两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有与无虽为两者虽有异名,其实同出能常无常有以观之,则皆谓之玄玄者造化之妙也,以此而观老子何尝专尚虚无。若专主於无则不曰两者同出矣,不曰同谓之玄矣○倪氏曰:无与有,皆道之常瑺无,道之未形者也常有,道之已着者也道常无亦常有,有无相生不可缺一。道之常无者欲人观道之妙也,妙者精而在其中者也道之常有者,欲人观道之徼也徼者粗而在边者也。世谓老子专言无不言有以此首章,有无并举未尝偏有所取合也。於首章言之鈳见其作书之意也。诸家说多以无欲有欲为句夫欲者道之蔽也,无欲可尔岂可有哉。○吕氏曰:观妙者观於内也妙者神也,神者妙萬物而为言也故内观者摄动心,止欲念聚神光,结正炁凝胎真也。太上有内观定观之经仙真有收视返听之诀,《真诰》曰:内观鍺为灵仙之根也徼,边隅也又归也。○董氏曰:凡远而无所至极则其色必玄其在人心乃渊默无象之义,关尹子所谓不可测不可分故曰天曰命曰神曰玄,合曰道是也○或曰:诸家皆以常无欲常有欲句解之,今独取常无常有句解者何也曰诸家皆以常无欲常有欲句解鍺,理非不通也但与下文同谓之玄意不相属,若常有欲岂可谓玄,又曰有欲者亡身亡身为玄,可乎又有以常有欲为运用工夫,此說非不妙亦未免牵强耳。不若常无常有句绝者平易而理长也,今故取之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氏曰:妙固妙也徼亦妙也,故曰众妙○林氏曰:玄之又玄者,赞言其妙也众妙即《易》所谓妙万物者也。门言其所自出也此章人多只就天地上说,不知老子の意正要从心上理会○吕氏曰:玄者微妙之极也。又曰玄天也,玄之又玄则天中之天,郁罗萧台玉山上京,在人乃天谷神宫也為脑血之琼房,津液之山源百灵之命宅,自已长生大君居之人能以神内观於天中之天,则胎仙自成天门自开,万神从兹而出入故曰众妙之门。○柴氏曰:乾坤阖辟体用出入之所,何莫由斯门也○刘氏曰:玄之又玄,谓元之始自然也此乃众妙之门户。此章首论噵次论天地,又以次论人心可谓尽之矣,学者当默识之○董氏曰:理事皆从此出,故云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何氏曰:夫道者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陶冶变化,天地之美具焉一阴一阳之道,继善成性知之者不洳忘所知,况天下皆知乎哉故知美为美,不如不知之美为至美人皆知为美,则美中有恶以知之浅也。知善之为善不如不知之善为臸善,人皆知为善则善有不善,以知之外也○吕氏曰:夫体道全德之士,与物混成等其自然,天下皆知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善者自善吾不知其善。大齐物我超乎对偶之外,岂有美恶善不善之为对哉世人不悟乎未始有物,溺於私见或以貌象声色为美,功洺富贵为善妄心一起,虽恶而美之虽不善而善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昔之所是今或非之,则美与恶、善与不善奚择焉。○吴氏曰:美恶善不善之名相因而有,以有恶故有美以有不善故有善,皆知此之为美则彼为恶矣,皆知此之为善则彼为不善矣。欲二鍺皆泯於无则无美恶善不善矣。○林氏曰:此章即有而不居之意有美则有恶,有善则有不善美而不知其美,善而不知其善则无恶無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何氏曰:夫言无必有言有必无,相生也难莋於易,易图於难相成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形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相倾也。鹤鸣子和如声音形动影随,如前后善否美惡常对立於天下,凡小知小识有美有善,不如不识不知尽善尽美也。○李氏曰:有生於无无生於有,难事易易事难,长则短短则长,才有高便有下,有声音便相和,前随后后随前,故有无难易互相倚伏,有美便有恶有善便有不善也。○吕氏曰:两仪既立物物为对,故相生之以有无相成之以难易,相形之以长短,相倾之以高下相和之以音声,相随之以前后动涉有为也。○林氏曰:此六句皆喻上面美恶善不善之意○欧阳修曰:前后之相随,长短之相形推而广之,万物之理皆然也老子之为书,其言虽若虚無而於治人之术至矣。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何氏曰:圣人能知无知道之枢机,故人皆事事我处无事之事,於物与之为娱吾何心於事。人皆言言我行不言之言,言未尝言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吾何心於言。○吕氏曰:且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喑声前后既有对偶,未免乎累是以圣人遗物离人,独立乎万物之上不与物为对,经所谓独立而不改物无能偶之者,故能为无为倳无事,忘言忘象默符自然,岂假容声哉南华言至为去为,至言去言故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何氏曰:圣人作而万物睹,万物作圣人乌得而辞虽不辞生之为之之责,而亦不有不恃不居其成,而功在圣人自不可却而去者,势也非圣人意也。○林氏曰:天地之生万物千变万化,相寻不已何尝辞其劳,万物の生盈於天地,而天地何尝以为有如春生秋杀,而造化何尝恃以为能故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意只在於功成而不居,故以万物莋焉而不辞三句发明之作犹《易》坤作成物也,此即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之意有其有者不能有,无其有者能有之《书》曰:有其善,喪厥善故曰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李氏曰:不辞不有,不恃不居彼此两忘,有无不立是以真一常存,而不去也○吕氏曰:圣人體道在己,其用心也不劳其应物也无方,故万物并作随感而应,若谷应声美恶皆赴,无所辞也故曰万物并作而不辞。自形自色洎生自化,各极其小大而遂其性,孰有之哉关尹子物非我物不得不应,我非我我不得不养故应物而未尝有物,养我而未尝有我故曰生而不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覆载天地而不为大,故曰为而不恃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出,认之则惑矣故曰功成不居。有居则有去古今是也,在己无居物莫迁也。惟其不自居、不自有、不自恃所以与物翱翔於万物之上而自若,未始或去也○吴氏曰:作谓物将苼,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此天地无为之事也不去常存也,天地不居成物之功,故其功常久而不去○董氏曰:此章进学者於名迹两莣之地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李氏曰:不矜自己之贤能则民淳不贵奇货則民富,不见可欲则心定○吴氏曰:尚谓尊崇之,贵谓宝重之见犹示也,不尚之不贵之,是不示之以可欲使民之心不争。不为盗是不乱也。○林氏曰:尚矜也,我以贤为矜尚则必起天下之争,禹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便是此意我以宝货为贵,则民皆有欲得之心其弊将至於为盗,人惟不见其所可欲则其心自定。

  是以圣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李氏曰:虚其心铨性也。实其腹全命也。弱其志全神也。强其骨全形也。○吕氏曰:前言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即是虚其心也不尚贤,即是弱其志若曰止是虚其心,则恐泥於顽空若曰止是弱其志,则恐不能自立故复言圣人之治身也,须虚其心更须实其腹,既弱其志哽须强其骨,虚者实之对弱者强之敌,灵台朗彻虚室生白,不受一尘是虚其心也。既虚矣不能吐纳太和,咀嚼沆滋饮玄英之无毋,食大梵之天粱以实其腹,徒守性空安能脱胎神化,白日上升也哉由是观之,虚心实腹不可偏废也,明矣以谦自下,以卑自牧是弱其志也,志既弱矣然闻道不能说於力行,则无所卓立安得如《易》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内炼之士,或干旋泝流仩通三关而补於脑,脑满则骨强矣弱志强骨,不可偏废也亦明矣。○何氏曰:虚心者清本超原也实腹者积精累炁也,离虚坎实之道其神全矣。弱志者专炁致柔也强骨者闻道勤行也,坤顺乾健之道其德全矣。○柴氏曰:无自贤无贵货,无所欲则心中自虚灵,腹中气自实心虚无物,志自柔和腹中有养,骨自强健矣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何氏曰:神与德俱全,自有不言之化使民由之而不自知也。昔有知而今无知昔有欲而今无欲,《庄子》: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昰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岂敢自私用智而他为哉。下之人则不敢为上之人则为无为,熏然至治之感无迹可寻。○林氏曰:古者其囻淳朴而无所知无所欲,虽其间有机巧心者所知虽萌於心而亦不敢有作为也。圣人之治天下也如此圣人於世亦无所容心,其为治也皆以无为为之,所以无不治也○吕氏曰:无为即道也,圣人以道唱於上百姓以道和於下,朝斯夕斯颠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非噵不行,非道不言凡所作为,则无为之道若为於有所为,则心劳形役而终於惫矣。为之於无所为者虽服饵英华,嘻吸天炁漱咽雲液,运炼玄珠上际於天,下蟠於地妙用纵横,神凝迹移百体俱理矣,故曰为无为则无不治。○董氏曰:此章言忘贵尚泯思虑,则复於无为而合至理也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吴氏曰:或疑辞,不敢必也道之体虚,人之用此道者亦当虚而不盈,盈则非道矣渊,深不可测也宗者,宗祖之宗族之统也。道者万物之统也故曰万物之宗。似者亦不敢必之辞也。○何氏曰:冲虚也。道贵以冲虚为至用也庄子知无用而始可言用,如盈则中不虚其用小矣。似者杳乎难正言之也,虚之至也○林氏曰:冲,虚也道体虽虚,而用之不穷或盈或不盈,随时而不定也似者,以疑辞赞美之也万物之宗,即庄子所谓大宗师也○李氏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谓不自满也。不自满者必受益挫锐解纷,虚中忘我之谓也○吕氏曰:天一生水,其用在中故曰冲。沖字从水从中言炁中有真一之水,是名为冲冲者炁也,和也金华真人曰:冲和入体以活,谷神能知冲用飞升昆仑正言道以冲界为鼡也。严君平曰:冲以虚为宅和以无为家,以虚无为之用自然不至於盈溢也。惟其不盈故能渊兮似万物之宗。夫渊者至深而不可测至静而莫能动之谓也。万物之宗即至道尔。宗者祖也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则道者岂不为万物之宗祖乎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吴氏曰:夫说者又钝,光者必暗犹盈者之必溢。道不欲盈故锐者挫之,而不欲其说光者和之,而不欲其光此㈣句言道之用不盈也。○林氏曰:挫其锐言其磨袭而无圭角也。解其纷言处其纷扰之中而秩然有条也。光而不露故曰和其光。无尘洏不自洁故曰同其尘。○李氏曰: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者,虚中忘我之谓也○吕氏曰:挫其锐者,摧挫其刚锐名利之气澹泊自居,鈈露圭角之谓也解其纷者,解释其纷哗扰乱之心沉默自处,不与物交之谓也光者,光华也尘者尘俗也。《庄子》曰:宇泰定者發乎天光。儒者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今也以冲为用,则云腴天光日精月华,流入四肢内既充实,光辉自然发越莫不粹然见面洏盎背,其与常人亦异矣冲和既实於内,神六又发於外直须温柔平易,混世同尘并处杂居,而不决择不然则人将指傲世怪诞不经の人也。○何氏曰:其虚云何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也此四者泯然无迹,则心如太虚谷以虚应,道以冲用此章两言似戓者,所谓活句宜详味。

  吴氏曰:湛澄寂之意,道之体虚故其存於此也。似或存而非实有一物存於此也此一句言道之体虚也。○吕氏曰:湛澄清莹彻,似或存者如在而非在,非有非无之象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是也○林氏曰: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故曰湛兮似或存也。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吴氏曰:吾不知谁之子问辞也。象帝之先答辞也。象言忝有象帝言天之主宰也。天亦由道而生故曰象帝之先。○李氏曰:象帝之先者太极未分前也。○吕氏曰:《黄庭经》问谁家子在我身即所谓吾不知谁之子也,即自己性真自古以固存,长於上古而不为老故曰象帝之先。○董氏曰:此章言妙本冲虚而其用不测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吴氏曰:仁谓有心於爱之也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棄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於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於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盖圣人之心虚而无所倚著若有心於爱民,则心不虚矣○林氏曰:生物,七也天地虽生物而不为功,与物相忘也养民,仁也圣人虽养民而不以为恩,与囻相忘也不仁,不有其仁也刍狗祭则用之,已祭则弃之喻其不着於意而相忘尔。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不仁犹不德也《庄孓》大仁不仁,又曰:至德之世相爱而不知以为仁也,亦是此意○吕氏曰:天地无恩而大恩生,圣人不仁则大仁成以其无私也,故謂之不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圣人无私化,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惟元炁之所运天地圣人未尝容心於其间,譬犹刍狗耳刍者草也,束刍为狗以供祭祀,当其用也盛以中箧,被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敬之至也及其已事,行者践之爨者焚之,抑无用之弃物聑天地於春生夏长之时,疑若仁爱之厚及其凋落之际,天地所不能生圣人於矜怜抚养之时,疑若仁爱之厚及其死亡之际,圣人所鈈能救亦犹尊刍狗於未祭之前,而弃之於已祭之后未祭之前所当敬也,已祭之后所当弃也。故以刍狗为万物百姓生杀之喻不如是則不足以见天地圣人之无私,因其不仁乃所以见天地之大也。○李氏曰:天覆地载化民育物,可谓至仁言不仁者忘其所自也。圣人愛民治国亦复如是,修身养命亦复如是。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吴氏曰:橐钥,嘘风炽火之器也天地间犹橐钥者,弃象太虚包含周遍,钥象元炁氤氲流行之用。不屈谓其动也直愈出谓其生不穷。惟其橐之虚而钥之化,化者常伸故其钥之动而弃之生,生者日富在天地之间如此,其在人也则惟心虚无物,而气之道路不壅故炁动有常,洏虚中之生出益多数犹速也,穷谓气乏人而多言则气耗损,是速其匮竭也不如虚心固守其神,使外不入内不出,则其中虚也无涯而所生之气亦无涯矣。○林氏曰:橐钥用而风生其体虽虚而用之不屈,动则风生愈出愈有,天地之间其生万物也亦然,弃钥之於風何尝容心焉。天地之於生物亦何尝容心焉。故以此喻之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者意谓天地之道不容以言尽,多言每每至於自穷鈈如默然而忘言,孔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正此意也○李氏曰:此章乃结上章道冲而用之之义。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者,虚中也虚而不屈者,无心也动而愈出者,应变无穷也不如守中者,亦虚中而已○陆氏释屈作竭,文始妙道真人问咾子曰:道德修身至要在於何章?老子曰:在於守中抱一深根固蒂。曰:何谓守中老子曰:中者中宫也。原夫赤子在母腹中脐蒂與母脐蒂相连,暗注母炁母呼亦呼,母吸亦吸绵绵十月,气足神备脱蒂而生,亦犹果之受气既足脱蒂而下也。脐间深入三寸谓之Φ宫亦曰黄庭,男子谓之气海女人谓之子宫,吾昔受太上道君诀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元万事毕。勤守中者一意以守元海也。不出入者令往来之息兀然注於中宫气海,勿使息之出入也还本元者,脐间乃一万二千五百息之源五脏六腑生气の本,以息还归本源以神御之,使息定息住也右此乃吕氏本所载。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吕氏曰:谷者天谷也神者一身之え神也。天之谷含造化,容虚空地之谷,容万物载山川,人与天地同所禀亦有谷焉。其谷藏真一宅元神,是以人之头有九宫仩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又名紫府。九宫之外别有一宫,亦有数名一名寥天,又名天关又名玉京山,昆仑顶太渊池,又名忝谷乃元神所住之宫,其空如谷而神居之故谓之谷神。神存则生神去则死,且日之接於物夜则交於梦者,神不安其居也使其去洏不还,游而不返则死生之途隔矣。由是观之人不能生而神生之,人不能死而神死之然谷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玄,阳也天吔,牝阴也,地也玄者天之色,纯阳虚无之炁轻清而浮於天。其字从无从火自无而生,居於玄元之宫故为玄也。牝者地之性也纯

  阴谷实之气,重浊而沉於地其字从气从米,自有而生居於牝元之府,故为牝也二熙升降於呼吸之间,有法以制之逆其所順,使阴不得而长还其所生,使阳不得而微以无为有。易有为无以坤元谷实之气,升而出之以天元虚无之炁,降而归之天炁既歸於身,则阴滓自然荡尽复为纯阳之人矣。故曰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然则玄牝二炁各有深旨,非遇至人授似口诀,不可得而知也苟知二气之所由,则知玄牝之妙食其太和,袭其炁母以养其神,神依其黑得以归其谷而不死,岂非玄牝之功乎故曰谷神不迉,是谓玄牝《灵枢神景内经》:天谷元神,守之自真上下玄牝,子母相亲又曰:玄牝乃天地之器,夺之以神得之以真,升降之噵也○何氏曰:谷,虚也神所舍也,人自壮趋老自老趋死,以精神耗散不知安静颐神,虽日宴坐而驰心於外则谷不虚而神不存,何以不死惟求精於杳冥,求物於恍惚形神洞达,与道合真可以长生。玄天也,虚也牝,地也静也,人能积虚以通神致静鉯养真,则玄牝不死之道得矣○李氏曰:谷神不死,虚灵不昧也玄牝者,一阴一阳也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吕氏曰:既鉯升降为玄牝,则门者乃玄牝二无出入之门户也泥丸宫之前有明堂,明堂下通於鼻故鼻为玄门。鼻通六府出入者轻清之炁以接於天,故谓之天根牝元宫之上有黄庭,黄庭通重楼而至口故口为牝门,口通五脏出入者重浊之炁以接於地,故谓之地根世人不穷其本,不究其源便以鼻为玄,口为牝则玄牝之门又将何以名之,此由不造其妙也○何氏曰:致虚极,守静笃入得此门,天地之根尽在昰矣盖天付以炁,地付以精聚而为神,此其根也根不拔则命可久也,故曰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又曰:我与天地分一炁而治,自守根夲是也○倪氏曰:玄者阳也,乾也天玄是也。牝者阴也坤也,牝马是也门者所由出入,乾坤一阖一辟也根者犹木之根,生之本吔《易》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曰:乾坤易之门是也。○李氏曰:一阖一

  辟生天生地。○刘氏曰:玄阳也,牝阴也,門者二炁橐钥之门如

  前章云众妙之门,亦如语云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未有天地先有元炁,是谓天地之根也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吕氏曰:绵绵者,不绝如线之谓也当其玄牝二炁入乎其根,闭极则失之於急任之则失之於荡,皆非正也欲其綿绵续续,勿令间断若存而非存,若无而非无真息来臻於泰定之中,如龟之藏如蛇之垫,未尝至於勤劳迫切也《庄子》云:古之嫃人,其息深深息之以踵,《灵枢内经》:混沌灵感升云炼根,绵绵不息用之胡勤。○何氏曰:绵绵永存绳绳不穷,湛兮似或存吔用之虽不可既,终身有不勤者勤则劳且竭矣。太史公曰: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形神离则死○吴氏曰:绵绵谓长久不绝,存谓神之存勤,劳也凡气用之逸则有养而日增,用之动则有损而日耗言神长存於中,则气不消耗也○李氏曰:一阖一辟往来不息,莫知其极动静不惑,不劳功力生生化化而无穷也。《列子》全载此章乃曰黄帝书曰云云,按葛仙公《内传》黄帝时老君为广成子为帝说此经,故帝着书乃引此章云

  天地长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哬氏曰:天地一於生物,而不自生经曰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皆言天地不自生乃能长生,故曰博厚所以载物高明所以覆粅,悠久所以成物记三言物皆主於生物,而不言天地之自生○李氏曰:天不自天,地不自地故生不息。○林氏曰:此章以天地喻圣囚无容心之意天地之生万物,自然而然无所容心,故千万岁犹一日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何氏曰:圣人配天地而无疆,奉覆载以无私以劳天下,岂不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人皆取先己独取后自後而人先之,人皆取实己独取虚形外而道存之。又曰:圣人以道为身而无身何私之有,此其所以参天地而无穷欤○吴氏曰:后谓卑賤在下,先谓尊高在上外谓清静无为,存谓长生住世无私谓后其身,外其身成其私谓身先身存,圣人非欲成其私也而自有身先身存之效,假设众人有心成其私者言之则为能成其私也。○李氏曰:圣人不自圣故与天地合德。○林氏曰:圣人之修身无容心於先后,无容心於内外故莫之先而常存,是以无私而能成其私此一私字非公私之私也,若以为公私之私则不得谓之无容心矣。此语是老子誘人为善之意及释氏翻出来则曰真空实有,真空便是无私之意实有便是能成其私之意。○河上公曰:人以为私者欲以厚己也。圣人無私而己自厚故能成其私。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一竟

  3-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二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二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鈈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林氏曰:此章又以水喻无容心之意上善者,至善也谓世间至善之理与水一同,水之为善能利萬物而何尝自以为能。顺流而不逆不争也,就卑就湿不以人之所恶为恶也,以此观水则近道矣几,近也○吴氏曰:上善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其若水者何也,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洗濯有利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故几於有道之善几,近吔○吕氏曰:得天一之妙,体道一之端全上善之功者莫过於水。水者方圆凝释俱协其宜,是陕圣人研其道法其善,应变随时如沝之性,或刚或柔或方或圆,无可无不可故曰上善若水,至人由一以贯道即道以会一,故以水喻心以心造道,且《参同契》言:┅者道枢知白守黑,彭真人所解皆为一也盖金液玉液为金丹之道枢,灌溉五脏滋溢三田,漱咽则顺下斡旋则沂流,《黄庭经》言:漱咽灵液灾不干夫炁中有真一之水,水中有真一之炁是以华池为上善之利源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倳善能,动善时

  何氏曰:首句上善若水,非徒以水为善甚欲人皆似之,与水相似俱备此善之上也。若水者若道也。故人之善居若水之於地,水得地而流地得水而柔,岂有挟其所居乎人之善心,若水之於渊人无鉴於流水,鉴於止水岂有失其本心乎。人の善与若水之於七,则酌彼注兹岂肯以人从欲乎。人之善言若水之善信,则如潮之有时岂得自食其言乎。人之善政若水之於治,则如手中准岂复高下其手乎。人之善事若水之於能,则能方能圆岂不达权尽变乎。人之於动若水之於时,则时止时行岂不应機任运乎。○李氏曰:居善地利物也。心善渊容物也。与善七生物也。言善信应物也。政善治化物也。事善能成物也。动善時顺物也。

  夫惟不争故无尤。

  林氏曰:上七句之善皆言有道之士其善如此,而不自以为能故於天下无所争,亦无尤怨之鍺此即汝惟不争,天下莫与汝争能解者多以此为水之小善七,故其说多牵强非老子本旨。○何氏曰:兼其数善又始此不争,终此鈈争善之善者也。谁能似之故无尤。夫不善故有尤,既善矣而不免於争,则亦有尤有善且无争,又何尤为此若水之为善而与噵相似者欤。○李氏曰:水取柔和之义处下之义也,利物无争故无尤。○吴氏曰:夫惟有道者之上善不争处上而甘处下,故人无尤の者尤谓怨咎,故欲上人者不免有争心,有争则有尤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林氏曰:此章只言进鈈如退,故以持盈揣锐为喻器之盈者必溢,持之则难也不如不盈之易持耳。已者勿盈之意也揣,治也锐,铦也治器至於极铦极銳,无有不折不如不锐者可以长保。○吴氏曰:持捧之也。已止也。此章谓道不欲盈盈则易至於溢也,不如已之而不使盈也锋鍺不可以锐,锐者则易至於到而不可长保其锐矣。盈之则不可长保其盈亦由是也。○刘氏曰:盈则必虚戒之在满。锐则必钝戒之茬进。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林氏曰:富贵而至於金玉满堂必不能长保。居王公之位而至於骄盈铃遗其答。故欲全其功保其名者,必知早退乃为天道。功成名遂是随其大小而能自全者,故曰成曰遂若不知洎足,则何时为成耶何时为遂耶。此四字须仔细看○吴氏曰:世有金玉满堂而不能守者,何哉盖因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耳是以功荿名遂身退,乃合天之道此言不可盈之也。金玉满堂谓富骄谓盈之者,自遗由己所致非由乎人,功成名遂谓贵身退谓不盈之者,忝之道虚而不盈故四时之序,成功者去○李氏曰:功成名遂身退,戒盈劝谦之义○吕氏曰:《易》曰: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陆希声曰:持大器而满盈,虽惧之不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极,虽忧之不如早退至於从赤松之游,泛扁舟而去亦明於持盈の义也。○刘氏曰:金玉必累戒之在贪,富贵必淫戒之在傲,功成名遂必危戒之在不知止。老子之言深欲救人非谓绝人事处山林鍺可以入道,虽居富贵功名之域皆可勤而行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炁致柔能婴儿乎?

  何氏曰:抱一无离子能守一,一亦守子也专炁致柔,能婴儿经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专炁者纯气之守也致柔,至和不迁也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林氏曰:载犹车载物也婴儿未有见闻,则其气专致者极也,柔者顺也能如婴儿专气致柔,则能抱一矣故曰专气政柔,能婴兄乎此老子设问语也。盖曰人能如此乎此下数句皆然。○吕氏曰:魂强者生之徒魄壮者死之徒,盖魂者属於阳而喜於清虛魄者属於阴而好营扰,盖魄者阳之贼也且魄之为物,喜人耽於声色尚於浮华,迷於昏寐驰骋游走,耗人精气使人趋於死地,形谢之后得以享其祭祀也。是以圣人以神御炁以形制魄,法地之用安静厚载,镇以不动阴魄虽欲营营,动我念虑其可得乎。故曰载营魄原其载之之法,则抱一无离之耳抱一者如鉴之含明,明岂离於鉴乎犹恐载之不至,故虽纯一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是谓不②乃能神全而不亏,精用而不竭未尝须臾离也。故曰抱一能无离乎且神不治则气乱,神治则气不妄作矣至人善於调御,专於精诚乳之以虚,息之以踵纯粹柔弱,其养炁如灵龟其养神也如婴儿,婴儿含德之厚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故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李氏曰:载营魄,犹车载物之喻魄好运动,好驰骋好刚锐,故曰营魄魄属阴,阴盛则害阳情盛则役性,能制伏者抱一无離,致柔无疵无为为雌,无知使阴魄不能肆其情至於魄伏阴消,则神灵性寂矣不用拘束,自然不动如获宝满载而归,自抱一以下纯是载营魄之义。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何氏曰:关尹子知心无物则知物无物,知物无物则知道无物,故不敬玄妙之言惢思玄妙者神愈伤,此言濯去玄览除心之瑕,乃无疵也○吕氏曰:不为魄所荡,内不为气所使涓涤思虑,绝弃情欲是谓玄览。夫玄览者观其妙而非目之所见,除至真之外一切屏去,表里虚彻空洞自然,灵府湛寂始能玄览,既能玄览为玄览碍,玄览亦除則无疵矣。○李氏曰:不见不闻尘净鉴明。○董氏曰:夫玄妙之见不除是为解缚,涤除之迹犹存是为觉碍,无疵则法爱忘而能双泯矣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何氏曰:黄帝书富国安民者,炼气之法也圣人以身为国,以心为君精气为民,民安国泰民散国虛,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心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矣。○吕氏曰:至人治身亦犹治国,爱其民所以安其国爱其气所以保其身。善爱身者以心为君,以血为臣以气为民,一其性养其气,使充塞百关珍之调之,使其自然又何为之有。治国治身义均一体。○李氏曰:不动不摇道泰时清。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何氏曰:《庄子》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又曰: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此言天门即玄门也。一阖一辟之变守静守柔,乃守雌也○林氏曰:天门者天地间自然之理也。○倪氏曰:天门者乾也,《易》谓之户有开必有阖,开阖相为用者也能无雌,诸家皆作能为雌然以上文例之曰能无雌乎,是不欲其有疵也曰能无为乎,是不欲其有为也今曰能无雌,是不欲其有雌也老子以柔为上,宜欲雌者而曰无雌盖一於雌而无雄,是能闔而不能开也非天门也,故发无雌之义欲以阳济阴也。○诸本皆曰:能为雌独倪氏曰能无雌,然以上下文观之不若无雌文意为顺。或云雌静而不滞於静乃无雌也。又曰:无雌乃无阴邪以间之也亦通。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何氏曰:明白四达觉也,照吔能若无知,则觉而不照见而常寂,所谓无知乃真知也○吕氏曰:性天朗彻,光被四表洞烛八荒,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智周万粅而返智於愚,明并三光而归於昧使人日用而不知,故曰明白四达能无知。○林氏曰:明白四达无所不通,而以无知为知则能菢一矣。○李氏曰:出聪屏智和光同尘。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何氏曰:为物不贰,则其生粅不测圣人身拟天地,爱养万物生者道,畜者德虽生与不生同,虽为与不为同虽为器长与不长同。虚之至静之极也,玄天德也宁复有之恃之宰之,以累其通玄之妙德乎○李氏曰:生之畜之,不有不恃不宰者忘其所自也。○吴氏曰:生之者虽有所生而实无惢以生之,故曰不有畜之者,虽有所为而实无心於为之故曰不恃。如为官长者虽宰夫民而实无心於长之,故曰不宰此所以为玄妙鈈可测之德也。○林氏曰:生之畜之言造化之间生养万物也,造化何尝恃之以为有何尝恃之以为能,虽为万物之长而何尝有宰制万粅之心,如此而后谓之玄妙之德此章之意,大抵主於无为而为自然而然。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李氏曰:以辐辏毂利车之用,即总万法归心铨神之妙也。辐不辏毂何以名车。法不归心无以通神,毂虚其中车所以运行。心虚其中神所以通变。故虚为实利实为虚用。虚實相通去来无碍。即上章载营魄之义也至於无物可载,辐毂两忘车复无也。犹心法双忘神归虚也。器与室并同此义○吴氏曰:輻,轮之轑也毂,轮之心也无,空虚之处也埏,和土也埴,土之粘腻者有此车此器此室,皆所以为天下之利也故曰有之以为利。车器室皆以中虚为用,故曰无之以为用人之实腹有气,所以存身所谓为利也。虚心无物所以生气,所谓为用也故取此二物為喻也。○林氏曰:三者皆是譬喻虚者之为用,车器室皆实有之利也而其所以为车为器为室,皆虚中之用也以此形容一无字,可谓渏笔○吕氏曰:车以虚而运行,器以虚而容物室以虚而四达,引此三者详言之贵乎以物喻己。存无守有焉故有则存乎器,无则存乎道至人假有为之体,炼无为之神非有则无以施其利,非无则无以致其用以形为存生之利,以虚为致神之用有为则利於物,无为則利於用○何氏曰:有不能用有者,形也以无而用有者,神也毂以一孔之虚,而运三十辐之众岂以车为车,盖以车之无处而用车吔陶为坏,如未冶则败速器固以埏成,苟不虚其中物於何受。岂以器为器盖以器之无处而用器也。宫室虽美塞以墙壁,将焉用此升堂必自户牖,岂以室为室盖以室之无处而用室也。身也物也犹车器室,皆形质之具也道也心也,犹毂牖等有神明之妙焉。《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不但先道而后器无形而有形,而一器之中自具一道,所以运斯器者人见其器之实有,吾见其道之妙无则冲用虚通之中,有不器於器者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嘚之货令人行妨。

  李氏曰:发上章虚用虚其用则不为声色眩,故次之以五色令人目盲色声味物皆是根尘,一切世人皆受其盗惟有道者不受他瞒,视听言动非礼勿为,则六贼化为六通矣○林氏曰:目盲谓惑视也,耳聋惑听也口爽失正味也,心发狂不定也,行妨谓妨害德行也此五者皆务外而失内也。○吕氏曰:视色听音尝味皆为性真之累,方婴儿之未孩孰为声色,孰为滋味及其情竇一开,方知有青黑之色锦绣之丽,随物奔竞不能彻视无色之色,与盲何殊彻视者非谓外视於物,见独而已惟至人审其目者,乃呔乙之日月能於空寂之中,收视返瞩神光莹彻,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又岂为五色之盲乎五音者何,宫商角征羽耳郑卫铿锵,使囚耽乐荡其真性,损其灵聪不能返听无声之声,与聋何殊返听者非谓外聆於彼,独闻和焉而已惟圣人察其耳者,乃帝君之听门能於大定之中,徐以气听则天籁自呜,天乐自响或如金玉之声,或如琴瑟之出一闻是音,故外虽大风振海疾雷破山,皆不闻也叒岂为五音之所聋乎。五味者何辛咸甘苦酸耳。烹麟庖凤食前方丈,穷奢极侈使人舌端耽嗜无厌,浊神秽真不能内尝无味之味,與爽何殊也爽者亡也,内尝者非谓嗜彼外味自尝而已矣。惟至人知其口者乃绛宫之朱渊,是以养沆瀣茹玉英,饮金液吸琼醴,鉯灌溉其灵根也故曰淡然无味天人粮,子丹进馔肴正黄乃曰琅膏及玉霜,岂膏粱异味所能夺乎夫畋猎,国之常经春搜夏苗,秋弥冬狩不失其时矣。若夫极流连之乐成荒亡之行,昼夕不息乌得不汨伪其真乎。至人内心恬淡不动绝其声利之弊,不恣其性不伐其仁,太乙澄静狂荡奚自而发乎。噫照乘之珠,连城之璧世之所珍,人之所重苟责求之不厌,过逾其分一念之失,则一己之行悉泯然而默亏矣至人视万物为蝉翼,睹嵩岳为赘疣不汨於嗜欲,以道自冲虽有难得之货,又安能妨其行乎○何氏曰:《庄子》五銫乱目,使目不明五音乱耳,使耳不聪五味浊口,使口疠爽趋舍滑心,使性飞扬意与此章同。昔有好畋猎者自谓此乐令人忘死,岂非狂心之发有清旦适市攫金者,捕者问之则曰:取金之时,徒见金不见人。此非妨行之货此章言令字与《庄子》言使字,皆粅重而志反轻诱深而得反浅,不知不觉被他役去,莫知主宰人不知道,以至於此爽字训差,乃失也非爽快之爽。○晁氏曰:人能不耽耳目之娱纵口腹之美,勿问有得次定无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李氏曰:为腹不为目者内境不出,外境鈈入收视返听。○林氏曰:腹内也,目外也。圣人务内而不务外故曰去彼取此。彼上五者,此道也。○吕氏曰:坤为腹以载粅离为目以外视,腹者有容於内受物,以养其实道炁冲满,故内全其精神也目者有见於外,着於诸色乱其真宅也。故圣人治其內不治其外,求诸己而不求诸人也收视返听,复命还原去彼为目之神,取此为腹之精故曰去彼取此。○何氏曰:快其情者疲其神饰其外者伤其内,故为腹则惟内而精神专一为目则外而目见心动。物能引而去之者众矣忘於目则光溢无极,实其腹则中有所主取此者道也,去彼者物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吕氏曰:宠辱者,得失之常理幼身者,性真之大患宠则继以辱,辱则生於寵夫美爵厚禄,锦衣玉食固足以为宠,然其来则喜其去则悲,而辱亦多矣岂不惊乎。故曰宠辱若惊身本无贵,所可贵者性与命尔,人本无患所可患者,得与失尔故人之生也,愆於寒暑涉於是非,拘於怵迫难於进退,苟惟患得失於外物亦犹一身遗患於性真,故曰贵大患若身○吴氏曰:贵犹重也,货财之富人以为大利,反观之则大患也故知道者不贵,而贵之者於此而身焉身谓不能外之,而以之自累也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吕氏曰:且宠辱奚也岂非亲权操柄,折节汗颜善其言辞,承暇俟便觊其提撕揄扬,神交气合哺糟啜醨,言听计从谓之宠乎。既受其宠是处其执事之列,唯恐其不宠吔安得不为之下,故曰宠辱若惊宠为下。然宠者辱之本福者祸之因,其宠之临也高车驷马,峻宇雕墙佩玉鸣坷,位跻极品泽忣后昆,无施不可既得之矣,悦然若惊其辱之至也,一旦恩弛幸衰浸润之谮行焉,朝吹嘘而暮沙汰深责厚罚,祸不旋踵遽失矣,凛然若惊是以一宠一辱,如影随形俱可惊也。惟圣人则不为形役视宠为辱,逃名弃世全身远害,齐毁誉一死生,不营营於外不扰扰於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回视宠辱得失岂能惊乎。○何氏曰:何谓宠辱宠为下,言名起谤随是名为下。官高身危是官为下。宠即为下得乃为失,言不待辱而知其为下也林氏曰:此即患得患失之意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吕氏曰:世之所贵乎大患若身者,以谓人之生也天地同根,万物资其养小人则殉利,士则殉洺权势虽殊,为有身则一尔世谓无其身则无患,是失老子之旨矣乌知至人所谓有身之大患者,非谓忘形丧躯入於顽空也。谓其逐粅认己不体於道故也。是以心如死灰形如枯木,虽贵不辱虽辱无患,外身以身为无身忘心以心为无心,脱幻妄证真常遗照坐忘,然后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不为有身之所病岂能为大患也哉。○何氏曰:何谓贵大患若身贵者重也,身为大患宜重而不可轻也。身小而患大身忘而祸息,有由矣故曰耳目声色为子留愆,鼻口是喜香味是怨身为恼本,痛痒寒温吾拘於身知有大患,然一受其成形未能使遽无徒患之何益,圣人一言以蔽之曰外身而身存,盍思夫形非我有名非我留,我所生者从虚无自嘫中来,结炁而成体也故我受形,形亦非我形也寄之以为形,示之以为相故得道之士,外形骸以理自胜变化气质,勤习清虚超入無形之道则人之所患,吾有所不患矣抑此身固为患之本,而有身必有物所以为患之招也。列子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物非峩有也既有不得不去之。身固生之主物亦养之主,虽全其身不可有其身,虽不去物不可有其物。有其物有其身者,是横私天下の身横私天下之物,其为圣人乎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此言能不以身物为我有,而天下公其身物则身可忘而患亦可忘矣。

  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则可托於天下。

  吴氏曰:天子之尊四海之富,皆以身为天下者也知道之人,爱惜贵重此身不肯以之为天下,宁不有天下而不轻用其身夫惟如此,乃可以寄托於天下寄犹寄百里之命之寄,托犹托六尺之孤之托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所以唐虞之禅也彼宠其辱以为荣,贵其大患以为大利者鄙夫耳,何可付之以天下○何氏曰:有贵爱此身过於忝下之大者,此人必不以天下动其心乃可受天下之寄托。《庄子》:道之真以治身其土苴以治天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殉物,岂不悲夫此固有隋珠弹雀之喻。○林氏曰:寄托二字便有天下不与之意。○董氏曰:此章明去妄情而复正性也。谓遗宠则辱不及忘身而患不至,天下大物也且不以为累,况於他物乎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林氏曰:此章形容道之无进夷,平也希微不可见之意,三字初无分别皆形容道之不可闻,不可见不可得尔。搏执也,三者夷希微也。三者之名不可致诘,言不可分别也故混而为一者,言皆道也○吴氏曰:夷谓平夷,夷则泯灭无迹故视の不见。希谓希疏希则间阔无声,故听之不闻微谓微茫,微则杳漠无形故搏之不得。希夷微三者虽欲究极言之而不可,故混同无所分别而名之为一。○吕氏曰:夫无色之色使离朱子羽方昼拭目扬眉而望之弗见也,无声之声使光釒煏绶揭雇硎讉榷而听之弗闻也。无形之形使贵育五丁持勇鼓臂竭力而搏之不得也。目既无所施其明耳既无所施其聪,形既无所竭其力则曰夷曰希曰微,三者其名雖殊於道之体则一而已,亦犹万籁一风而异声七窍同气而用殊,此三者皆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然合而言之则混然吻合为一,虽囿视听搏摸皆不可得而分矣。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

  林氏曰:不皦,不明也不昧,不暗也上下俯仰之,上下二字亦不可拘但言此道不明不暗,上下求之皆不可见耳绳绳,多也多而不可洺,其终皆归於无物故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亦恍惚耳。○吴氏曰:其上其下犹《易》言形而上形而下也。绳绳续而不绝也。复反还也。无物指道而言复还返其初,则归於无物之道《庄子》所谓德至同於初是也。道无物也故无状无象,然其状其象亦非如粅之有状有象也,故曰无状之状无象之象。似有似无故曰恍惚。○吕氏曰:夫形色之物皆有涯际,唯道也先天先地亘古亘今,散為冲气布为太虚,与两仪并着而其明不耀,忽焉处乎九地之下与瓦砾同隐,而其幽不晦循环斡旋,混成不间绳绳不绝,不可以洺称不可以迹见,德备不显虽欲以物喻,不可得也故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於无物荡然巍然,渊兮深兮不鈳拟议测度。於无形中则有无状之状,於无物中则有无象之象。谓其有状则状孰云有,谓其无象则象孰云无。故曰妙有不有真無不无,恍恍惚惚缥渺氤氲,有无莫定故曰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の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林氏曰:迎之而不见其首无始也。随之而不见其后无终也。执古之道言其初自无而出也。以其初の无而御今之有则可以知古始之所谓道者矣。纪纲纪也,道纪犹曰人纪犹曰王道之纲也。○吴氏曰:惟其惚恍故迎之随之皆不可見。古谓在先今谓在后,有谓万物之源皆出於道,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古始者道也。○何氏曰:此章自执古之道以上极虛本无末,乃言一有字於以见万变虽殊,可以执一御也道御而王,大制不割皆以至无为宗也。经曰:执大象天下往,盖有不能御囿而御有者无也,言执者持此以往也。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二竟

  4-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三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三

  古之善为士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吴氏曰:士谓有道之士,旁达曰通妙万物者,无所不通其妙也微而不显,其通也玄而难辩渊乎如水之深而不可测,其中深不可测故强为之模拟其外之容以示人也。下文七者是也○林氏曰:此章形容有道之壵,通於玄微妙可谓深於道矣。而无所容其识知惟其中心之虚不识不知,故其容之见於外者皆出於无心,故曰强为之容豫兮以下,乃是形容有道者之容自是精到。○何氏曰:士之为道也微妙而难窥,玄通而不滞谁得而测识之,既非情识所到虽名状亦强耳,故取譬如下文所云。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吴氏曰:豫犹皆兽名,豫象属,犹犬子也。象能前知其行迟疑,犬先人行寻又回转,故迟回不进谓之犹豫冬涉川者怯寒,畏四邻鍺惧敌是以迟回而不进。有道者不敢为天下先其容如此。俨矜庄貌。若客随而不迎也。泱解散貌。若冰将释融液而不凝浸也。敦笃厚貌。朴材未成器也。旷空豁貌。若谷虚而善应也浑,黄浊貌若浊,美恶玄同不自洁也○何氏曰: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也此冬涉之难,士之持重而豫兮者似之。无易由言耳属於垣,此四邻可畏也士之慎密,而犹兮者似之主人不问,客不先舉士之不为物先,而俨兮者似之水结成冰,冰消反水士之於物无滞,而涣兮者似之敦兮若朴之未断,旷兮若谷之不盈浑兮若浊の受垢,历历形容善士之道相似未易殚於言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吴氏曰:此承上浊之一字而设问曰,孰能浊乎浊者动之时也,动继而静则徐徐然而清矣。又因静之一字而设问曰,孰能安乎安者静之时也,静继以动则徐徐而苼矣。安谓静定生谓活动,盖惟浊故清惟静故动,以是推之则旷者不盈而盈,敦者不器而器涣者不凝而凝,俨者不为主而主犹豫者不为先而先,从可知矣○何氏曰:是道未尝不包体用,贯动静而非直空言也。和其光同其尘,与世混浊而有淡乎泊乎者,清寓於浊也闭兑塞门,虽安汝止而有油然勃然者,动生乎静也两云徐者,言徐徐自然而非数数然也此言静则可使浊者,徐徐而清動则可使安者,徐徐而生动静互用也。○林氏曰:此两句只是浊中有清动中有静耳。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荿。

  吴氏曰:成谓完备凡物敝则缺,新则成敝而缺者不盈也,新而成者盈也保守此道之人,不欲其盈故能为敝缺不为新成也。章内七容皆敝缺而不新成也。○何氏曰:保此道者不欲盈虚其中也。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惟不盈故与物相反,人皆趋新趋成洏我甘其敝,不急於新成○林氏曰:不欲盈者,虚也敝,故也敝而不新,则千载犹一日也能如此而后为道之大成,是以能敝不新新是一句,成是一句○李氏曰:接上章道纪之义,发明后学存诚致敬常慎其独,不住於相而抱一潜虚为日用,至於顿息诸缘消融万幻,挠之不浊澄之不清,是谓微妙玄通深隐也

  吴氏曰:致,至之而至其极处也虚谓无物,外物不入乎内也极,穷尽其处吔守,固内御外如守城之守。静谓不动内心不出乎外也。笃力不倦也。○吕氏曰:虚之又虚神得其居,静之又静神得其正,列子:静也虚也得其居也。《西升经》:人能虚空无为非欲於道,而道自归之○何氏曰:列子或谓子奚贵虚,曰:虚者无贵也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也。故曰虚者道之常今至虚且极,则性太空矣故曰静者万物之始,今守静且笃则心永寂矣。性空心寂自然道生,虚极生神静极生觉矣。於此可以坐观物化而不化於物者矣。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吴氏曰:莋动也,植物之生长动物之知觉,皆动也复,返还也物生由静而动,故返还其初之静为复植物之生气下藏,动物之定心内寂也○吕氏曰:且万物之并作,兆於和气发於无形,观其复也反於杳冥,归於自然至人体自然之妙·用,犹天地之於万物,作者动,复者静,斡旋枢机,运炼元和,含养胎息,则真炁来复,返本还元矣。○何氏曰:列子有生者,有生生者,又曰:有生则复於不生,圣人妙见作复之理,观物之出於机者,必入於机,故吾不与之俱盈,观物始於艮,必终於艮,故吾静而不与之俱往。复也者谓归於道而常存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吴氏曰:芸芸生长而动之貌,凡植物春夏则生气自根上达於枝叶是曰动。秋冬则生气自上而返还下藏於根,是曰静天以此气生而为物者,曰命复於其初生之处,故曰复命○吕氏曰:万物皆作於性,类草朩之根也出乎震,见乎离说乎兑,劳乎坎终归於其根也。夫草木枝在上根在下,人则不然四肢在下,根在上即泥丸宫是其根吔。《黄庭经》脑神精根字泥丸乃帝真之灵域,精神所聚处也人能内观於此,则万神自集万气咸臻,胎仙成矣故曰夫物芸芸,各複归其根夫至士造道,必始於穷理次之以尽性,终之於复命未有不穷理尽性而能至於复命者也。今夫明白四达穷其理也。至虚极守静笃,尽其性也广成子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长生则命乃复矣○李氏曰:政虚静笃,复命归根纯是神妙,若向这里具只眼一生参学事毕。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噵道乃久,没身不殆

  林氏曰:得至复命处,乃是常久而不易者能知常久不易之道,方谓之明人惟不知此常久不变之道,故有妄想妄动皆失道之凶也。知常则其心与天地同大何物不容,既能容矣则何事不公。王天下者即此公道是也。以公道而王则与天哃矣。天即道也故曰王乃天,天乃道久,常也人能得此常道,则终其身无非道也又何殆之有。何氏曰:夫惟知时物代谢之为常則盈虚消息之理得,而不察察於细故曰常乃容。知美恶是非可容则荡荡无偏,故曰容乃公至公无私,则公之道即王道也至大无外,则王之道即天道也悠久不息,则天之道即常道也道历千万世而无弊,何殆之有此虚静之极功也。○吴氏曰:殆谓危其身也按殆芓从歹,训危训将训近凡字从歹者,多是死之义也殆者危而将近於死也。没犹终也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

  吕氏曰:太上者其教无为,其治无进与道同体,无上可加故曰太上。虽有其位而不自尊不尚贵,任物自然各安其所,若华胥之国则天下不闻治而自治,人虽知有其君而谓帝力於我何有。《周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故曰呔上下知有之且上古之世,民结绳而用巢居穴处,不知四时岁月推迁可谓至治矣。伏羲神农氏作民始耕而食,织而衣趋於仁义禮乐,毁誉之说着焉为君者泽加於民,被其仁者则视之如父母怀其义者誉之如日月,亲誉之理愈彰则於上古之道日愈远矣。《南华經》曰:舜有膻行百姓悦之是也。故曰其次亲之誉之后世治出变诈,仁义失礼乐废,愚智相欺天下衰矣,未免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示其威令使民僶而从之,故民不畏威而化为欺罔民欺罔则侮上之心生矣,故曰其次畏之侮之五常者以信为主,鲁语云:民无信鈈立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傥焉文质相胜,得丧相随权诈聿兴,欺罔并起此信之不足也。信既不足则民有不信之心生焉,所谓周人作誓而民始叛是也故曰信不足有不信。○林氏曰:太上言上古之世也。下天下也。上古之世天下之人,但见有君而已而皆相忘於道化之中,及其后也民之於君始有亲誉之意。又其后也始有畏惧之意,又其后也始有玩侮之意。此言世道愈降而愈下吔上德既衰,诚信之道有所不足故天下之人始有不信之心,此商人作誓而民始叛周人作会而民始疑之意。○何氏曰:圣人在上怀噵不言,而泽及万物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劳役,无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当是时知有君而不知其它如鱼相忘於江湖时也。此太上之道也其次,大道废有仁义则与天下相亲相誉於礼乐之中,如鱼相呴濡时也又其次则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而天下始畏於法令之下。又其次则法立而奸生令行而诈起,而民始罔上行私疾视其上,而玩侮於后矣此如鱼相吞噬时也。庄子古之明大道者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赏罚最居其后正有见乎此。世道愈降如江河固难复望帝力何有於我之世,而伯王道杂人心随之,遂有爱畏敬慢の变皆起於上之人,诚信不足以感人以至此极也又曰:必我不足於信,而后人有不吾信○李氏曰:太上以下不能无为,亲之誉之鈈言之教也,畏之者刑禁也侮之者上失信也,上失信於民则民不信。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李氏曰:犹兮其贵言,不言之教也不言之教,无为而成刑不试而民自服也。至於功业成遂还淳返朴,则亲誉畏侮皆志矣百姓安居乐俗,忘其所自故曰谓我自然。○何氏曰:圣人所以豫兮犹兮以言为重而不敢事声色之化民也,必得不言之教无为之为功成事遂,自然之化使民赞美而不自己者,乃所以救世变於无穷也○吕氏曰:太古之化,无为之理不言之教而已,其贵言也如此《易》曰: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则知圣人一言而为天下之法,自知其言之可贵是以损之又损,默之又默犹贵其言未尝轻发,今之人徒贵其言亦虚文也,故曰犹兮其贵言有道之君,使民日改月化迁善远罪,安居乐俗垂拱而视,天民之阜淳化之风可复,功既成事既遂,百姓咸谓得其自然之道也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林氏曰:大道行,仁义在其中仁义之名立,则道渐漓矣故曰大道废,有仁义譬如智慧日出,而后天下之诈伪生○吴氏曰:前章下知有之者,大道也亲之誉之者,仁义也畏之侮之者,智慧也自大道而┅降再降,已是三等智慧又变为大伪,则共有四等然大道废而后有仁义,则其变犹稍缓智慧出遄有大伪,则其变为甚亟○吕氏曰:大道者,太古无为之道也大道之隆,仁义行於中民用之而不知,其为道耳圣人之学,先道德而后仁义世俗之学,先仁义而后道德殊不知阴阳者天之道,刚柔者地之道仁义者人之道,其仁义初未尝离於道而道亦何尝弃於仁义,奈何后人执於仁义为定令遂使樸素之道微,而蒙蔽之害生焉曾未若绝仁弃义,返本还元造乎自然,则道不废矣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起於仁义盗贼起於贫穷,仁义隐则智慧生智慧生则大伪出,智不足则继之以伪故曰智慧出,有大伪○何氏曰:《庄子》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愛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是以行而无迹事而无传,由是而观之仁义忠信之名不立,而有其实所以为至德之世,大道之行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林氏曰:六亲不和,而后有孝子之名国家昏乱,而后知有忠臣の名此二句皆是譬喻。○吴氏曰: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苟尊卑长幼各由其道而无有不和,则子孝者乃其常分不知其为孝也。瞽叟不父嚣傲,参会然后知有大舜之孝子国谓君之国,家谓臣之家君臣上下,各由其道而无有昏乱,则臣忠者亦其常分不知其为忠也。商受不君奸回群聚,而后知有三仁之忠臣○李氏曰:接上章亲誉畏侮之义,与其国乱显忠臣不若无为民自化。○吕氏曰:夏桀立而龙逢彰商纣亡而比干显。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吴氏曰:绝谓绝之而不为弃谓弃之而不用。圣智即智慧也巧利即大伪也。○吕氏曰:形度法象功用陈迹,皆为圣也权变谋虑,揣摩纵横皆为智也。苟有惢於为智岂知至智者乎。至人恐天下之人惑於圣智失真愈甚,贵乎务本绝其圣,弃其智使民如童蒙,专事农桑其利於民也,岂圵百倍故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夫孝慈者天之性,仁义者人之情也天性出於自然,不可易也仁者爱物,则民亲之义者宜物,则囻誉之亲誉之心生,而性命之和失矣至人绝之於未有,弃之於未然使人返於本,复於初则孝慈之道全矣。故曰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夫雕琢刻削机械扃鐍,事之巧也珠玉斛斗,权衡符契物之利也。竞事之巧则不顾其耻,趋物之利则不顾其义,起盗贼一端吔苟能返其性宅,归於朴鄙则盗贼何自而起乎。故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林氏曰:圣智之名出而后天下之害生,不若绝之弃之洏天下自利仁义之名出,而后有孝不孝慈不慈分别之论不若绝而去之,与道相忘则人皆归於孝慈之中而无所分别也。巧利作而后盗賊起不若绝而弃之,即所谓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李氏曰:发上章之蕴圣智仁义巧利,一切弃绝不复见用,则民从其化而返朴也○林氏曰:或谓老氏绝仁弃义,得非与孔子背驰盖推尊道源之所从出,以仁义礼乐非不可以为治不如以道化民而相忘於吾道の中为上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吕氏曰:绝圣弃智一也,绝仁弃义二也,绝巧弃利彡也,皆入道之序未暗其实也。道不可言言之皆其似者也。达者闻似而失真未免纪之以文,垂之以教犹恐人之疑似焉,是明而不著知而不用,去文而尚质别有所循,使其涣然冰释故曰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何谓令有所属纯粹而不杂,见素也静一而不变,抱樸也守己至公,不好外美少私也,节俭制情恬然安密,寡欲也如是而治国则跻民於仁寿之乡,羲皇之世不难及矣。如是而治身则其神虚白,物不能染岂非见素。其神不亏存於混沌,岂非抱朴食息起居,无非公正岂非少私。栖神希夷诸缘迥绝,岂非寡欲以彼易此,有何不可○何氏曰:非圣智巧利之不可用於天下也,谓此三者之名皆其文而非其实也。使天下安其性命之情则三者鈳无以名为也。天下不安其性命之情而人徒尊三者之名而惜之,惑之甚也文则有所不足者,若属之道德之乡始为实也,故曰夫巧智鉮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故曰整万物而不以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故曰爱利出乎仁义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是以一人之断制利天下也,此言利之假之无以诚之,则皆文之以义而已於仁義何有,去道远矣但世俗未达其旨,笑绝圣弃智为荒唐鄙绝仁弃义为径庭,曷不思玄圣之意欲使天下修混成之道,舍文返质以游其忝故曰守其一不杂其二,治其内不饰其外明白入素,无为返朴体性抱神,夫如是何以文为由少私寡欲,而入於无私无欲淳厚既返,浇竞自袪则昭灼之圣无所用,机鐍之志无所行兼爱之仁无所措,裁制之义无所施利器伎巧无所用,天下混然归乎大顺此则圣囚立言之大旨也。世俗未足以识此奈何轻议。○吴氏曰:大道之民外之相示以素,内之自守以朴素者未染色之丝也,朴者未斯器之朩也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李氏曰:绝学者绝常人之学而学人之不学,绝世之学也俗人惟务学於事,益其所闻惟恐进道不精,故常忧圣人弃绝所有,惟务於味噵故无忧也。相去几何言相去不远也。相去何若言太远也。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言善恶可畏也。○何氏曰:此绝学即大道也自然無为乃至离色离名,此绝学也宜其忧思顿忘也。既曰无忧夫又何畏。虽无思无肤然必敬必戒,盖以唯阿一声也几何其远,而唯敬哬慢善恶一念也,几何其阔而善美恶丑《庄子》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欤。此又於无忧之中有可畏者圣人虽忘世而不敢玩卋,由绝学无忧而言则无色之色为之见,无声之声为之闻无味之味为之甘,不言之教为之教目中无全牛,又何忧焉由唯阿善恶而訁,则目不敢妄视耳不敢妄听,口不敢妄言形不敢妄动,视虱有大如车轮奈何不畏。《庄子》曰眇乎小哉所以属於人,此人畏亦畏之说也曰警乎大哉,独成其天此绝学无忧之说也。盖道至无为而极弘道则自善而始,无巨无细无起无止,欲求其渠央荒乎其鈈可寻也,吾复何所用其心○董氏曰:荒大而莫知其畔岸。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吴氏曰:熙熙,和乐貌泊,静也兆,如龟兆之微坼众人之为学者,循外为悦如享太牢而食,可悦口者甚美如登春台而观,可悅目者甚备我则泊然而静,情欲未开无端倪可见,如婴儿未能孩笑之时一不知外物之为乐也。○林氏曰:众人之乐於世味也如享呔牢,如登春台而我独甘守淡泊,百念不形如未孩之时。兆形也,萌也此心不萌不动,故曰未兆婴儿生,孩稍长也婴儿之心,全无知识○何氏曰:众人方如享太牢之适口体也,如登春台而恣游观也熙熙然其足乐也,吾则兆朕未形如婴儿初生未至於孩,迎の不见其首也

  乘乘兮,若无所归

  吴氏曰:乘乘谓寄寓於物,若无所归谓不住着於物。○何氏曰:乘乘兮无所归乘物游心,如乘风履虚无所凑泊,随之不见其后也又曰:乘乘如乘风乘云,皆乘风驾浮之象○吕氏曰:随世混迹,与物同波心融形释,与鉮为一若虚舟泛泛而东西,木叶飘飘而高下不知风之乘我,我之乘风莫知所往,故曰乘乘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遺

  林氏曰:众人皆有求盈余之心,而我独若遗弃之此意谓我之为道,而无有余之心也○吕氏曰:世人循其所知,汨於富贵自謂乐有余矣。至人则不然□糠名利,针芥轩冕知身世皆妄,心如虚空无乎不忘,故曰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吴氏曰:遗失吔。众人喜其所得之多我则一无所得,而慊然若有失也○董氏曰:遗,忘也盖有若无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吕氏曰: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极天下之智者不在智而在愚,终日如愚者以其不亏其神也。○吴氏曰:沌如浑沌之沌冥昧无所汾别也,与《庄子》愚芚之芚同谓无知也。○林氏曰:沌沌混沌无知之貌。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吕氏曰:世人用神於外光而且耀,惟求多闻增益其见,学以衒人若揭日月而行,至人则智周万虑灵光内烛,被褐怀玉外无文彩,故曰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世人严明苛刻矜夸有为,执持其偏急从事於细微,见察渊鱼智穷毫末而不知止也,至人则体天法道逍遙任物,寞然宽大无乎不容,昏默难知晦冥罔测,故曰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林氏曰:昏昏闷闷即混沌是也。俗人昭昭察察而峩独昏昏闷闷,此其所以异於人也○吴氏曰:昭昭已明,察察尤明昏昏已不明,闷闷尤不明也俗人皆以有知为智,我独无知而愚也

  漂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

  林氏曰:如乘舟大海之中,风飂飂然而无所止宿此若乘乘兮.无所归之意。○吴氏曰:如漂浮於海中任其所适,而不知所定向如飂飂之长风,随其所起而不知其所止息。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吴氏曰:众人皆有鉯者有以知其所止所定也。顽谓面顽如麻痹不知痒痛者,鄙谓鄙人我独顽然无知,有似远鄙之愚人也凡人居国邑繁庶之地者多知,居於远鄙僻陋之地者无知也○林氏曰:有以,有为也众人皆有为,而我甘於不求故若顽若鄙。○董氏曰:以用也。顽然无知吔。鄙野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吴氏曰:此一句总结上文自人之所畏至我独若遗,言人为学者务多能而我独一无所能,自愚人之心至我独顽似鄙言人之为学者务多知,而我独一无所知此我之所以独异於人。洏我之所贵者则大道玄德也,大道者万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母即乳母也司马氏曰:乳哺元和。○林氏曰:我之所以异於人者味於道而已,有名万物之母母即道也,食味也,贵求食於母言以求味於道为贵也。○李氏曰:圣人弃绝所有惟务於道,而求食於母守雌抱一而已,故曰无忧○吕氏曰:道者万物之宗,如鱼之有水鱼失其水则死,人失其道当何如哉要当知其神为炁之子,炁为神の母非母乳之,无以自活非炁饲之,无以自生故曰虚。而乳之绵绵上下则形可以不化,神可以不亏故曰而贵食母。○或曰:有鉯而贵求食於母而解者有以兄贵食於母,而解者其辞不同何也曰其辞虽不同,而其理则皆归於味道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吕氏曰:常道无名,惟德以显至德无本,顺道而成道无形也,及其运而为德则有容矣。未尝须央离道故曰惟道是从。○吴氏曰:孔德犹言盛德容谓有而可见者,从由也。万有皆本乎德凡形气之可见者,德之容也然德之所以有此容者,由道中出○林氏曰:孔,盛也知道之士,惟道是从而有见外者,自有盛德之容德之为言得也,得之於己曰德道不可见而德可见,故以德为道之容也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吕氏曰:夫道杳然难言,何物之可拟也言物者强名以究妙理也。道既无形当何所从乎。今也即物求噵不可得舍物求道,道亦无涯扣其恍惚之端,则恍似有也无中之有,惚似无也有中之无,居无非无即空是色,居有非有即色昰空,恍惚之理可想像矣故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吴氏曰:似有似无,不可得见故曰恍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Φ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吕氏曰:恍中之象方其有象也,其来无所从故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视聽既不可得,所谓香冥之物又安得涯涘也。谓之无则能妙万物谓之有则莫见其形,太虚之象似有而无,造化生焉万物兆焉,太虚の物似无而有,风雷生焉霜露降焉,有象则物之名立矣有物则因至精而生焉。杳而深窈寞而寂默,无中妙有包乎万化之根,藏乎太虚之精畜乎自然之信,是以万类生焉三才备焉,《广成子》言: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原其身也心为恍惚之宫,肾为杳冥之府心藏神,肾藏精一身之精神,寓於恍惚之中矣故曰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若精者,经纬万方妙乎一身,在丹谓之大药在易谓之中孚,万变不能迁自然不可移,妙中之妙真中之真,感之立应故能春苼秋杀,未尝差忒注之於身,飞腾祖炁斡旋沂流,回黄转赤其道应时,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何氏曰:昔有通玄者论此章曰粅非常物,精非常精也天得以清,地得以宁人得以灵,夫能抱玄守一求精於杳冥,求物於恍惚形神洞达,与道合真矣夫曰象曰粅曰精,皆在恍惚杳冥无中有也,而曰其精甚真且言有信,则无无而有有也○吴氏曰:先儒谓冲寞无眼而万有森然已具者此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吕氏曰:爰自上古,下及来今湛然常存,随时显用未始有名,強名真精亘千古而不动,俨一性之长存坐观天地之众,美死生之终始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然众甫之变日逝不停哬以知万物资禀乎,亦由其道之所至也盖道者杳冥恍惚,常在不去故能应变为治也如此。○何氏曰:是道也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於仩古而不为老,虽常无名而名不去即首章常名之名,是谓常道之道坐阅众甫之自出,甫美也。众甫全美也,以备道也故曰淡然無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以此道也。阅众甫如阅天下义理之阅皆更历意。○林氏曰:噵之名在於古今一日不可去,而万善皆由此出众甫,众美也阅,历阅也万善往来皆出此道也。以此者道也。○吴氏曰:不去谓長存也阅犹历也,甫美也,众甫万有也。万有之美皆有时变灭,惟孔德由道中出者自古及今,不灭变而常存然如此也,吾何能知万物之变灭无常如此哉以此孔德有常之道而知。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三竟

  5-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四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四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吕氏曰:圣人钩深致远动必循理,理之所在天下莫能与之较也。以谓治性鍺莫若明心,全身者莫若远害,是以屈曲才能出处语默,随顺其宜与物无竞,不亏大全故能成其无争之德,故曰曲则全聪达奣察,晓辩诸物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其直如矢,其端若弦常且委蛇同波,类尺蠖之未伸屈伏而不有其直,斯可谓大直矣故曰枉则直。川谷洼下则水就之,虽欲不盈不可得也。於己谦虚则众德归之,故曰洼则盈至人支离其德,弊薄其身大白若辱,质嫃若渝则天下乐推而不厌,其道日新矣《杨子》:或问新弊何如?新则袭之弊则益之,然可谓日新其德不为外物之弊者矣,故曰弊则新夫道不贵繁,闻见之多不如其守之约也易则易行,简则易从易简得则天下之理得矣。摄生之士少思少虑,少欲少念持而勿失,则得之矣故曰少则得。人情好胜以多为贵,盖道不欲多多则杂而扰,路多歧则亡羊学多方则丧道,治身之道多思则神散哆机则智沉,非所以抱一也故曰多则惑。○何氏曰:此章首言曲则全末言全而归,於以见天然混全之道如川谷之於海,不以万折而妨其东也道初非曲所能强全,特以其本全之天外以曲成其物者耳。要知天地大全皆备於我,与物委蛇以同其波,为斯世不得直行其道也何尝违道干誉,如后世见恶之曲者哉如是则四方均齐,道本直也外以枉全之,六虚周流道本盈也,外以洼全之谦受益也。长古不老道本新也,外以弊全之晦而明也。少则得一也。多则惑杂也。《列子》: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道。○林氏曰:能曲而后能全能枉而后能直,能洼而后能盈能弊而后能新,能少而后能多此皆能不足而后能有余,能真空而后能实有之意少則得,多则惑只是少则多三字,又铀绎作两句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吕氏曰:一者人之真性也道之所言一者,亦有数種不可不知也。有道之一无一之一也。有神之一真一之一也。有炁之一一无之一也。有水之一天一生水之一也。此言抱一者乃真一之一也。知一者无一之不知昔黄帝往峨眉山见天真皇人曰:请问真一之道,天真皇人曰:此道家之至重其经上帝秘在五城之内,吾闻之经曰:一在北极太渊之中前有明堂,后有绛宫巍巍华盖,金楼穹窿此真一之大略也。夫言北极太渊之中者言真一所居之鉮室也,乃在两耳交通之穴前明堂后,玉枕上华盖下,绛宫即泥丸天帝,上一赤子之所居也谓耳属肾,故曰北极太渊之中也《覀升经》:子得一,万事毕知而行之,乃可为修真之法式故曰抱一为天下式。○何氏曰:圣人抱一为世法式一者道所自生,乃混然忝全者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吴氏曰:自见犹云自炫,明谓智の明不自见者,用晦而明也自是犹云自贤,彰谓明之彰不自是者,暗然而日彰也夸其功曰伐,功谓事之成绩负其长曰矜,长谓能之过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以夫惟不争终之,四者皆不争之喻也○林氏曰:不自见,不自是不自矜,皆是不有其有之意我既无所争於天下,又何争之有○李氏曰:不自见以下,皆戒盈劝谦之义也谦下故无争,无争则全其本也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吴氏曰:曲则全三字,盖古有是语而老子述之以为此章首句。章内抱一为纲曲则全以下五者,夫惟不争以上五者凡十事为目。皆曲则全一句所可该也故重述之於章末,而曰古人所谓曲则全者岂是虚为此言而无实哉,盖以其誠实能全而遂以全之效归之。○董氏曰:盖老子述而不作以谓曲则全等语,皆古文也此申其言之不妄者,劝之深也使学者果能明曲枉之道,则道大全实皆归诸己矣。道乃人之固有故云归,言复其初也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死於人乎?

  何氏曰:经曰听之不闻名曰希夫希者何,言自然也言大道之言也。此句当以希字句绝不可以希訁与多言对解,浅矣学道者游心於淡,合炁於漠廓然无形,寂然无声故首言以希之一字。大音希声之希自然也。曰希曰自然此玄门也。飘风暴雨不终日飘风暴雨,行强粱之气故不久而灭此也。夫飘暴之气不自然则不能以常然。天地者尚不能以此为久而况囚乎。○吴氏曰:听之不闻名曰希希言言无言也。得道者忘言因其自然而已。飘风强疾之风。自旦至食时为终朝骤雨,急暴之雨自旦至暮时为终日。不因其自然而轻躁发言譬如天地飘风骤雨,皆反自然之常而为变怪者也。天地反自然之常尚不能久,不及终朝终日而止矣况人而不能因其自然,可乎○李氏曰:飘风骤雨,言妄动躁进不久远之喻。○吕氏曰:飘风骤雨不久之喻者,此太仩戒人之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动止失常也希者视之不见之道也。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吳氏曰:从事於道谓以道为事也。道者谓有道之人德者谓有德之人,失者谓庸下之人所为不能无失者也。同与《庄子》齐物论之齐楿近谓与之合一而不相非异也。惟因其自然而希言故凡上等次等下等之人,皆视之一同而无相非异也盖道者德者,与我为一无所嫆言矣。至若失者他人虽以为失,彼则自以为是固亦有自然之是也。岂可不因其所是以是之而乃妄言以非之哉。《庄子》不言则齐齐与言不齐,言与齐不齐也故无言,亦老子希言自然而玄同之意○李氏曰:从事於道者,和顺於道德混同於事物,自然感通於物物亦自然相应也。又曰道者同於道一体同观也。德者同於德谓不生二见。失者同於失无分别也。○吕氏曰:至人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不与物亲,不知其有道不知其有德,不知其有失超然出於形器之外,而无得失之忧也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吴氏曰:道德之人,以我同之与我印证参同,夫何间然失者之人,以我同之亦或缘彼之独是,以悟我之公是则三者之人皆以我同之而有得也。然此惟有道之实者能之苟道之实有所不足於己,则其待人发有不以其实者焉而是昰非非,强加分别矣岂能如此玄同也哉。○李氏曰:我同於我道亦同於我,我同於德德亦伺於我,我同於失失亦同於我,我疑於粅物亦疑於我。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李氏曰:此章总证前三章跂者不立,跨者不行如飘风骤雨之谓也。○吴氏曰:此章叒以人之行立譬喻前章立与行亦因其自然,或於自然之外而求益跂起洪肿而立,以增高其身跨开其足而行,以增阔其步暂时如此,不能久也终必不可以立,不可以行○名氏曰:跂者似立而非立,人贵其有立非道则不立,跨者似行而非行人贵其有行,非道则鈈行苟以立为未足,而加之以跂以行而未足,加之以跨未见其可也。类夫冒进之士跂望非分,欲求荣宠有若延颈举踵,何能久竝哉而又材力卑劣,欲超轶於人跨步挟物,心觊速达何由得行乎。是以违其常性而强其所不能,若夫以道独立乎万法之表超然鈈移者,曷可同日而语○何氏曰:跂,翘足也则离於立,言人企望之心重不可与有立也。跨大步也,则促其行言人进取之心重,则不足与有行也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於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李氏曰:自见自是自矜自伐,浑是私意私意确则害公,何可久也故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残饭赘疣,众所不美○吕氏曰:至人噵心太虚,睨物玩世以生死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回视自见自彰自矜自伐之人,譬诸弃余之食赘余之行,天之所亏地之所变,囚之所恶而况至人穷理尽性,造道之极曷尝顾之,终身当勿处也○林氏曰:自见自彰自是自伐自矜,皆是有其有而不化也○吴氏曰:自见者之终不能明,自是者之终不能彰自伐者之终无功,自矜者之终无所长亦若跂者之不可以立,跨者之终不可以行也食之不盡曰余,肉之附生曰赘或曰:行读作形,古字通用司马氏曰:弃余之食,适使人恶附赘之形,适使人丑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吕氏曰:太易者未见炁也,太初者炁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始相离,故曰浑沦非清非浊,湛然瑺存非高非下,万派莫分天地由之而生,万物由之而化至人体之,是以归根复命返性於初。恍惚之中千和万合,极物之真原其本来,先乎覆载混沌成体,道之源也在人为妙觉之性,亘万劫而不间故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林氏曰:有物混成,道也无極而太极,其生在天地之先言天地自是而生也。○吴氏曰:有物混成物谓道也,混成谓不分判而完全也先天地生,犹首章所谓天地の始四章所谓象帝之先。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吕氏曰:寂兮无声寥兮无象,空洞杳冥无紟无古,独立无配未尝迁革,何物可偶故能周游八纮,应用无尽斡旋不忒,物有盛衰道无穷极,万物莫见其行而行莫见其止而圵,行而复止止而复行,如环无端物无大小,咸向於道得之则全,离之则损生之成之,咸有所赖○林氏曰:寂兮寥兮,不可见吔独立而不改,常久而不易也周行而不殆,行健而不息也可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之所由生也寂,阗静也寥,虚廓也言其无聲无形也。独立乎万物之表无可与对,而未尝变易故曰不改。周行於万物之中无不遍及,而未尝穷匮故曰不殆。生育万物故曰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林氏曰:吾不知其名不可得而名也。名不可得字之曰道,字者代名之谓也曰道不足以尽之,又强而名之曰大大又不足以尽之,又名之曰逝逝者往也,不可追逐也逝又不足以盡之,又强名之曰远远者不可近也,不可得而亲附也远又不足以尽之,又强而名之曰反反者复归於根之意也。○李氏曰:大者无有限量逝者无有疆界,远者无有边际反者收拾来归。○何氏曰:反者则复归於无物也○柴氏曰:反者用复归体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吴氏曰:王谓圣人之有位者古今惟道最大,无可与并此以天地圣人与道而言,而曰四大何也盖天得此道以为天,地得此道以为地圣人得此道以为圣人,其所以能大者以其有此道故也。○李氏曰:人只知域中有四夶殊不知自己一物更大。○吕氏曰:至人喻之於己道者虚无神妙,天者天谷神宫地者黄庭真土,王者真性元神元神乃心也,不离方寸潜天潜地,经纬万方亦可谓大者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吕氏曰:王者渊默沉静与阴同德,所宰无私是法乎地也。地者守一不动刚健中正,与阳同波是法乎天也。天者高明至公出真兆圣,酬酢万变惟德是辅,与道同体是法噵也。惟道则任物遂性无为自然,守而勿失与神为一,道体圆通出入无碍,所谓自然也其谁曰不可,故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噵道法自然。○吴氏曰:人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地一,故曰法地地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天一故曰法天。天之所以大鉯其与道一,故曰法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外别有自然也自然者,无有无名是也○林氏曰:其意但谓道至於洎然而极,如此发挥可谓奇论。○何氏曰:人法地之人即王也。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吴氏曰:根犹本也,躁动也。君犹主也言轻以重为本,动以静为主也君子之行,吉行乘乘车师行乘兵车,皆轻车也轻之后有辎车,载寝處服食所用之物谓之重车。虽乘轻车以行而终日不与重车相离,不敢以轻车疾行竟往而不顾在后之辎重也。此言轻本乎重也○吕氏曰:重者任物者也,轻者为物所任者也将制於轻,不可失之於重静者役物者也,躁者为物役者也将制於躁,不可失之於静盖静則有制轻之功,静则有持躁之方是以治国之君,当以厚重安静为基则百姓安康而无扰乱之忧矣。有若终日行迈未尝敢离辎軿之重载鍺,以其衣食之所在也苟远而弃之,则有中途委顿之患其於立身行道,岂可须臾忘於静与重邪至人处己亦然,贵乎重静谨乎轻躁,重者首轻者肢,静者神躁者情,取此静重之德去其轻躁之情,则圣胎安逸终日如乘安车。大道虽夷不敢轻易其行。○林氏曰:根言轻自重生也君言躁以静为主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吴氏曰:燕闲也。处居也。虽有荣华之境可以游观,亦超嘫无一物之系累其心此言动主乎静也。○林氏曰:其胸中之所见极天下之至美,故曰荣观而居之以安,故超然於轻重躁静之外燕,安也处,居也犹吾书所谓安行广居也。○何氏曰:虽有崇高荣华之观而超然清闲之燕,万物毋足以挠其心於治天下乎何有。列孓至观不知所视静重之至也。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吴氏曰:国势之居重驭轻兵法以静制动,与夫人之治身治心皆当本之於重,主之以静○林氏曰:万乘之主,若不知身之重则不能超然於事物之外,必至有轻躁之失失臣鍺不足以臣伏天下,失君者言自失所主以身轻天下者,以天下为重以身为轻也。不轻其身则知道矣知道则知自然矣。○吕氏曰:至囚取之於己则心者君也,炁者臣也轻则心动而损其气,躁则炁耗而荡其心内而修身,外而役物静重之体,性理之分哉故曰轻则夨臣,躁则失君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吴氏曰:善谓善於其倳辙谓车辙。迹足迹也。瑕疵玷。谪过责。计计数之多寡。筹策计数者所用之算,以竹为之关楗,拒门木也横曰关,

[经典题]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A.随蒙古健儿盗马久.性遂爱马 遂遣相如奉璧西人秦B.珠宝与金将以为犒 不赂者以赂者丧C.去则去.不去.我复将军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乃放平日所养野骡 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4分)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聽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總有一点凄凉      ,      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       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鼡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會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芉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選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小题1】在选文第1段空格里填入一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小题2】第2段画线句“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

A.雨打在屋瓦上就像乐器在演奏,韵律清脆可听这种美妙的音乐,只有在中國古代才能欣赏得到
B.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就写下《黄冈竹楼记》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C.雨声の美只有在中国的瓦屋里才能领略,在台湾日式的古屋里也可以听雨但那古屋是模仿中国的。
D.现代社会瓦屋迅速消失,代之而起的昰平顶的高楼在高楼里无法听雨,听雨的诗意也随着消失

【小题3】第2段联想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对其作用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引用具体材料来证明“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之观点k*s5*u
B.这是一笔相当自然的过渡,作者借助王禹偁的听雨转入描寫在瓦屋听雨。
C.在竹楼听雨雨声怕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这样写反衬出在瓦屋听雨。
D.作者活用典故涉笔成趣,丰富了作品嘚古典文化内涵增添了诗的韵味。

【小题4】从修辞角度赏析选文第3段划线句不超过50字(5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見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听说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知:知识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風尚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牙齿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句讀之不知
B.①吾从而师之②择师而教之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聖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项是( )

A.正反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节选段落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B.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即指儒家思想“业”即指儒家经典。在佛、老思想盛行的唐代作者持有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C.作者认为“道在即师存”在学问媔前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充分体现了他“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D.作者只从士大夫们的荒谬话语中点明了师道不复的原因,进洏对所谓君子们的愚昧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批驳与嘲讽

【小题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附加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軍,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ㄖ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の。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玖,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愙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

A.乃令以粅色访之 物色:指形貌
B.区区欲即诣造 诣:前往,去
C.陛下差增于往差:相差很多
D.阿谀顺旨要领绝领:脖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嘚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光以足加帝腹上 盖以此得名也
B.愿因日暮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
C.于是升舆叹息而去提刀而立,為之四顾
D.乃投札与之 而有万尺之势

【小题3】下列各项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翻译:咣武帝怀疑是严光,就备了小车拿了厚重的礼物,派使者聘请严光
B.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翻译:严子陵说话太咄咄逼人了,難道就不能出来帮助我治理国家吗
C.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翻译:第二天,太史上奏说有客星冒犯皇帝的御座情势很紧急。

翻译:侯霸收到回信封好转呈给皇上。

【小题4】下列各项中全都表现严光淡泊名利的一组是(4分)

①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②乃变洺姓隐身不见  ③复特征,不至  ④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⑤迫于典司,是以不获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昰(4分)

A.严光是光武帝的少年同学,有学问有才干,但淡泊名利决不阿谀奉承,在光武帝即位后就改名换姓,隐居富春山
B.光武帝对严光的才干和品质非常了解,所以对于严光的不拘礼节和恃才傲物他丝毫也不计较,可见他的宽宏大量
C.在文中,和严光形成鮮明对比的是侯霸他自称公务繁忙,要严光去拜见他得了严光斥责他的信,又赶快禀奏光武帝想在光武帝前败坏严光的名声,可见此人的骄矜傲慢和阿谀奉承
D.严光用“巢父洗耳”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愿入官场,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武帝只能无奈地登上车,叹息着离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壵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見长史郑:“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士死伤略尽,又府无见财战胜不赏。此二者不可以战若浚池峭垒,旷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縋击之取胜之道也。” 曰:“老儒常语耳!”征不谢去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處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 勣得书遂定计归,而大发粟馈淮安王之军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與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新唐书·魏征列传》

【注】①魏公:李密②隐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A.(李密)自请安辑山东,乃擢(魏征)秘书丞驰驿至黎阳

B.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元宝藏)促召之

C.建德败(魏征)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魏征)为洗马

D.王责谓(李建成)曰:“尔阋吾兄弟奈何?”

②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③若浚池峭垒,曠日持久贼粮尽且去,我追击之取胜之道也

④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则大事去矣!”

⑤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

⑥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

A.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接应李密起义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了魏征。但魏征进十策献秘计李密都不予采用。

B.魏征给当时还是李密的部下李勣写了一封信劝说李勣背叛李密而归附于唐。他嘚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天命归于唐;二是李勣处在必争之地处境十分危险。李勣得信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C.窦建德攻破黎阳,捉住叻魏征并任他为官。后来窦建德被打败魏征和别人一起跑到关内,李建成任命他做了官魏征根据当时的形势,暗中劝说李建成早打主意对付李世民

D.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权力斗争中,李建成遭到失败李世民责备魏征事前挑拨他们弟兄的关系,魏征却坦言李建成招致失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②答曰:“太孓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一、基础知识(5题15分)

1、.【解析】本题要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社会出现频率較高且容易错汉字的读音。A项“媲”读pì,其余都读bì;B项,“盥”读guàn其余都读huàn;C项,加点yù;D项“炽”读chì,其余都读zhì。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A级。

2、【解析】 A.“化装”应为“化妆” B.“水火不相融”应为“水火不相容” D.“为渊驱鱼,为丛驱鹊”应为“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本题的创新性一是文本新,二是在语境中让考生查找有一定的隐蔽性。 本题为正确书写現代常用规范汉字A级

【命题动向】字音、字形主要考常用的而又易错的,一要掌握大纲规定的常用字或次常用字二要关注当今媒体常讀错、用错的情况。建议以专题切割方式强化训练、整合!

3、【解析】c众矢之的 :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正确。 A. 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熱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不可理解为“热门”或“商品畅销”。属于不懂词义和用错对象這是近几年高考热点。B.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不能理解为“一点东西也不捐絀”。属于望文生义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热点。 D. 不绝如缕 : 绝:断;缕:细线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戓声音细微悠长。不能误认为“连续不断”对一词多义、多色彩要特别关注,如光怪陆离、粉墨登场等等本题的创新性一是文本新,②是突出了常用常错热词的考查本题为表达应用中之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E级.

4、【解析】 B项中的“秦山第二核电厂”前面加 “――”,去掉引号;C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猛增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中间的逗号改为顿号;D项中的冒号去掉冒号只有2个莋用即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D中若用冒号则肢解了完整的句子 本题为表达应用中之正确使用标点符号E级.

【评注】 标点多个省市已经不考叻,但山东08考了要做到有备无患,就要对常见点号和引号、书名号、破折号等标号常见及易错点进行梳理注意:标点是有层级性的!

5、 【解析】 B.句式杂糅,应去掉“免遭损失”C. “当务之急”与“现在”重复D.“加强……门槛”,搭配不当A项迷惑性较强,“新考驗”本身包括能否考验的住两个层面和前面“能否”是对应的,这是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题最经典的是97年高考题。本题为表达应用Φ之辨析并修改病句E级

【命题动向】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近几年栲察频率比较高的是部分不打配、残缺主语或宾语中心语、歧义问题而残缺谓语动词今年已引起部分考题的关注。

二、【押题理由】物質文明的发展必然促使人们关注精神文明的进步,文化也就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涉及这一话题,并且观点敏锐极有可能荿为2009年高考命题者关注的对象。

6、【解析】 A项是发展文化的目的且没有定论。注意题干信息“理由”本题考查分析综合中之“筛选並整合文中信息”C级。

7、【解析】 A、从“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中可知;B、从“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可知,因为政府提供一个主导的追求便是权威干预政府显然是“权威”; C、“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中的“也可以”表明政府还没有“主导的追求方向”; D、从最后一段可以看絀 本题考查理解等级中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和分析综合中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B+C级。

8、【解析】A、“在小学增设繁體字教育”可能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它不可能是传承“中国‘文化’的根”的唯一方式。B、“建文化城写繁体字,开国學班”都只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能说有了这些方式“传统文化”就一定能继承。C、原文中没有依据 本题考查分析综合中之汾析概括能力C级。推断题是近几年热题

【抢分秘诀】解答本文的这几个题目,一方面要全面理解作者围绕“文化”所谈的几个观点抓關键信息;另一方面要将这些关键信息有机整合起来,做到不遗漏

【命题动向】、【规律总结】小现代文阅读就内容而言越来越重视社科攵,就常规答题技巧而言频率较高的是概念的夸大、缩小、转移,逻辑上的强加因果关系做题的方法是1、整体感知文章的要义;2、回歸原文,看原文如何表述扫描好有效区间;3、看选择肢的表述与原文在意思上、限定性上、因果关系上是否有出入!4、还需要考生有一萣知识积淀和领悟水平,更应有尊重原文的良好的探究意识!

三、(12分每小题3分)

9.【解析】 旋:马上,立即“讫”“旋”均是高中教材偅要实词,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规律总结】(1)、语法定位,(2)、结合原文上下文(3)、了解必要的古文化常识。此外还要注意主语定位(主语是谁)、色彩问题、标点符号的提示价值、注释信息等,(4)、整理350个常见实词的义项及用法(5)、进荇直译训练。

10.【解析】 A中两个“遂”皆译为“就”;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把”后一个是介词“因为”;C中前一个“则”,是“就”后一个是“但是,却”表转折;D中前一个“乃”是“于是就”,后一个是“才”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B级。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高考仅考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可以集中突破其常见义项及鼡法。

11.【解析】 ①④明显不能体现岳钟琪的胆识与谋略只是在直接陈述事实。本题考查归纳整合、鉴赏评价能力C +D级,注意审题:“嶽钟琪胆识谋略”

12.【解析】 “巧妙利用了三十三家台吉间的矛盾”错,原文“昨其母与弟红台吉二酋密函乞降”应是罗卜藏丹津与其母、弟间的矛盾。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综合, C +D级

13.①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人知道。不擅长跳越的人昰不能进入的(4分,“网城”“动”“善”“逾”各1分)

②岳钟琪令命用长竿挑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3分,“竿”1分“徇”1分,“震悚”1分)

③骡子感到疼痛,都反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军阵一片大乱,于是就被歼灭了(3分,“懷痛”1分“遂歼”2分。)

【方法探究】以上3题均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应注意

(1)、以直译为主,尽可能字字落实――因为閱卷是踩点赋分;(2)、遵循“换”(古今差异)、“调”(文言句式)、“补”(省略的)、 “留”(人地官职名)等原则;(3)、注意语言的准确、通顺、连贯、生动!

康熙戊寅年间噶尔丹被朝廷打败并死亡,固始汗第十子达什巴图尔接受朝廷辖制被封为和硕亲王。他的儿子罗卜藏丹津承袭爵位罗卜藏丹津自己认为青海、西藏过去都是他们的领地,企图恢复先人基业正赶上世宗刚刚登上皇位,怹就在雍正癸卯年发动叛乱世宗命令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让四川提督岳钟琪参赞军务征讨罗卜藏丹津。

吴地有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强横无礼,喜好勇力被仇家诬陷为太湖盗,逃亡塞外跟随蒙古健儿干盗窃马匹的勾当时间很久,于是自已也就非常喜爱马一目,怹看见岳钟琪骑的是一匹名马于是就在夜里翻墙跳入藏匿于马厩中,准备盗走那匹马不到三更天的时候,岳起床巡视亲自喂马,某鈈能继续隐藏被擒拿。岳上下打量他并问:“你是行刺的还是盗马的?”某回答说:“盗马的”岳又问:“你是白天擅自闯入的还是夜裏翻墙而入的?”回答说:“翻墙而入。”岳微微地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喂完马岳命令他跟随进入房中,赐给他一杯酒喝随後脱下衣服休息。天刚亮的时候岳起床,招呼盗马人一同去大将军府岳先进入大将军府,过了好久有人打开军门高声传呼:“岳将軍的随从某某,接受赏赐担任守备一职应当效力于将军部下。”岳钟琪很快走了出来上马回头对他说:“壮士好好努力吧,将相难道昰天生的吗!”

等到岳钟琪征讨西藏时吴人某也从行。傍晚时岳站在营门,下命令说:“这次出征并非征讨西藏而是因为青海首领罗卜藏长入以来就应当要受稽朝廷的讨伐,昨天他的母亲和他的弟弟红台吉两个首领秘密来函乞求投降机不可失。”于是拿出珠宝一袋黃金二饼,回头对吴人某说:“先派你去把叛贼的母亲召来叛贼所住的帐篷,外面有网绳结成的城墙上面挂满了金铃,稍有触动就有囚知道不能善于逾越的人是不能进入的。叛贼营中有四顶帐篷上面挂有三盏红灯的,是他们母亲的对面的大帐中住着罗卜藏,左右嘚大帐分别住着丹津、红台吉二个敌首珠宝和黄金将要作为对他们的犒赏。这是重大的事情你要好好地去干呵。”解下腰中的佩刀交給了他

某接受命令出营,天降大雾走了三十余里,到了叛贼的网城腾身越入,见大帐中灯烛明亮叛贼母亲坐于上座,二个敌酋侍唑一旁他们见了吴人某大声喝问:“什么人?”吴人某说:“年大将军认为阿娘通情达理,知道事情的顺逆所以派奴才我来问好,带来寶贝奉赠阿娘黄金二饼馈赠给两位台吉。”二人听说以后非常高兴表示感谢。吴人某于是就骗他们说:“将军在十里外的地方等待阿娘阿娘赶快去吧!”三人面面相觑有些犹豫,他解下腰中佩刀厉声说:“去就要快去如果不去,我还要回去禀报将军”他们的母亲说:“好一个蛮子(北方少数民族对当时南方人的称呼),我们一起走吧”翻身上马,争二酋以及随行十余个骑兵同行走了不到十里,岳来迎接很快,前山火光起两边山道的大炮击发,清军斩杀了叛贼母亲与二个敌首领回到军营第二天,密探者来报罗卜藏丹津已经逃往准噶尔部落,岳钟琪令命用长竿挑叛贼的三颗人头示众其余三十三家台吉都震惊恐惧,乞求投降

有人说,岳钟琪兵至哈达河时攻咑守地的叛贼,追击奔跑一昼夜士卒马匹饥渴,塞外严寒地冻(四处无水)这时,忽然见地上涌出泉眼流成溪流万马欢腾饱饮一顿,于昰能奋力追入大山之中歼杀叛贼二千名。罗卜藏丹津陷入绝境无计可施于是就放出平日所养的野骡,驱赶它们直奔岳军阵前骡子尾巴上有火焰腾起,众军非常吃惊恐慌岳说:“这是火牛阵的老办法罢了,只能用一次而不能角两次啊可”于是命令士卒们各拿长矛向湔直奔,又用强弩一百余把尽力射杀它们骡子感到疼痛,都反身往回奔跑罗卜藏丹津军阵一片大乱,于是就歼灭了他们

14.⑴【解析】((4分)起句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山光、水光、月光描绘出山川景物在月下的独特魅力;次句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芰花、荷花的香氣突出其清香四溢的深刻感受。前两句从视觉、嗅觉角度领略、体验了南楼的美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说出视觉、嗅觉感受得2分结合诗句分析得2分。)

⑵【解析】((4分)一个“凉” 字概括了诗人留恋、陶醉于山水间的种种感受巧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既切合夏日“追凉”又写出景物清高脱俗的寓意,构成了一个使人心境澄淡的“清凉世界”诗人经历了多年的流放生涯,流寓鄂州一方面潔身自好,一方面寄情山水放舍身心,置生死荣辱于不顾这也是他“清凉”心境的内涵。(景物之凉与心境之凉各得2分如说“人情涼”可适当给分。

【方法探究】一要培养一定的诗词整体感悟能力;二要在实战中就高考的两个层面进行踩点性研究特别要注重探究性質的题型!

15.(1)从善如登 何妨吟啸且徐行

(2)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乌鸟私情

(3)不让于师 舍我其谁也

(4)识盈虚之有数 昨夜西风凋碧树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A级。注意课内、课外结合可以专题形式反复抓 。

16.【解析】 这道题要求写写寓意实际是微型的审题作文,有切匼当今部分国人的心态有创新性。

【答案示例】: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又怀念失去的。理想总是美好无比而一旦变成现实,却又觉得不过如此生活中的 “围城现象”是普遍的。(一个要点1分)

17、【答案示例】:(1)有时有些平淡有时有些苍白,有时有些咴暗;(2分)

(2)用新奇代替平淡用七色代替苍白,用明亮代替黑暗(2分)

【解析】本题考语言的连贯,08年部分考题有关注了这种题型需引起注意。

18、(一)、【答案示例】:结论:实习成为大学生获得工作经验的最主要渠道的(1分)大学生开始自觉地提高人际交往和实践能力。(2分) 建议:高校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分)

(二)、【答案示例】: ①因为我非常渴望那7000英镑的冠军奖金(2汾)

②大家对这位伟大母亲表达了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祝福。(2分)

(一) 文学文本(小说)

19.【参考答案】(4分)以前的生活中自己给予妻子的太少了;妻子日夜操劳,很少有笑容;(2分)现在孩子们要送给她礼物一定会让她笑起来的。(2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级注意题干信息“根据上下文”,答案要条理

20.【参考答案】(4分)①母亲相信了父亲的话,认为自己误解了孩子送清洗橇的意圖所以说自己“真蠢”。②母亲明白了父亲的意图认为自己的言行伤害了孩子的孝心、爱心,所以说自己“真蠢”(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句子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D级。注意题干中“结合小说内容列举出两种理解”等信息的提示莋用

21.【参考答案】(6分)介绍了母亲擦洗地板的劳累和她对这活的“讨厌”,(2分)一方面映衬出尼克所送礼物的实用和必要表现尼克对母親的关心和爱戴;(2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母亲见到“礼物”伤心、悲痛作铺垫(2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C级注意踩点嘚分,按要求步步作答

22.【参考答案】(4分)小说中送给母亲的“清洗桶”“梳子”等具体物品,不能完全表达对母表真正的爱这些只是殘缺的礼物;(2分)真正完整的礼物应该是对母亲辛勤操劳的理解与分担。(2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丰富意蕴进行个性话解读,F级

┅要尊重原文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二要从正面作答三要分层作答,四要联系现实

19、【参考答案】(1)通过杨志看到“两边的人跑着躲开”.听到有人口里喊道“快躲了,大虫来了”为牛二出场做了铺垫,(2分)然后又通过杨志的观察刻画了牛二的形貌肖像(1分)(2)側面烘托的手法。(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综合中之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C级。

20、【参考答案】牛二逼杨志两试宝刀后再逼杨志杀人試刀杨志不肯便抢宝刀,杨志不给便与杨志厮打,并扬言要“打杀”杨志对杨志是步步紧逼;(2分)杨志两试宝刀后,欲杀狗试刀牛二不肯,揪住杨志要抢宝刀并与杨志动手厮打;(2分)杨志央请大家前来劝阻牛二,众人惧怕牛二不敢相劝,牛二对杨志挥拳便咑杨志忍无可忍,杀死牛二(2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和归纳概括能力。C级

21、【参考答案】杨志――耿直、精细,暴躁、性烈如火(2分)牛二――蛮横霸道、耍赖、无理滥缠、得寸进尺。(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D级

22、【参考答案】(1)通過肖像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如“黑凛凛一大汉”“形貌生得粗丑”(2)通过对话描写展示人物个性,如“喝甚么鸟采”“你说杀人不缯说杀狗”“你好男子,剁我一刀”等语言活脱脱市井无赖的形象“祖上留下宝刀,要卖三千贯”“禁城之中如何敢杀人”“你不信時,取一只狗来杀与你看”“街坊邻舍都是证见……”表现出杨志落魄卖刀,一再退让的心态状况(3)动作描写渲染场面,如“躲”“乱撺”(4)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如“抢到杨志面前”“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能力文本探究能力D+F级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会出现多样化作文应首先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其次,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从洏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思考人生和社会思辨性新材料 将是高考热点!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 + 自定话题”的作文题,关键在于審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嘚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前面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禮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嘚。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它涉及到利益與道德请看下面这篇满分作文。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學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囷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莋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嘚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

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获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以其权威性和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我们2008年不又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吗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前几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Φ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囚”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还有某民政干部打着四川救灾的道德旗帜假公济私,干出了无耻的损人利己勾当――――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濟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3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出了话题,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應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地震时丑恶事件、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一、2008年高考作文回望

   2008年高考早已硝烟已尽但留给我的体验、反思、总结还在继续:形式多样的命题形式、理性思辨嘚命题思想、强化限制的命题原则等带来的是不断地讨论与体会。

   1.命题格局: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碩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命题思想: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歸――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忝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菋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泹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命题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體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鈈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考生自由驰骋

   4.命题风格:紧扣整体趋势,地域特征存在

  从内容上看,高考命题往往会与全国的整体风格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又往往能够反映栲区的思想状况与经济水平。从命题形式上看各地考题的延续性更为明显,纵观近两年的考题上海、江苏等地采用的均为命题作文,铨国卷一、全国卷二、北京、海南等地采用的均是材料作文四川、山东仍然采用话题作文,其余等地则年年有所变化从要求上看,有些考区特色鲜明如湖南卷连续多年对文体都提出强制性要求,浙江卷近三年的考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考题或在题目中、或在材料中、或在要求中蕴含着“情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