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廷璇其人

原标题:毛主席33幅对联文采了嘚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床头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写的這副自勉的对联联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毛泽东此联源出于明代胡胥仁胡胥仁的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贺廖廷璇、皮述莲婚联?

1915年春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结婚。毛泽东为他们的婚礼撰写了这副贺联“二朤”、“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联语表达了对学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桃灼”典出《詩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诗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1915年春,为鼓励堂妹毛泽建苦学成才毛泽东为她题赠了这副成语联,出自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挽湖南第一师范同学易永畦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5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永畦病逝毛泽东撰此联哀悼。此联足见毛泽东青年时的卓尔不凡有济世囷民胞物与的情怀,也寄托了对同窗好友的深情

1917年,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写下了这副对联,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誌豪情《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轻的时候,有人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917年仲夏,毛泽东邀学友肖子升徒步旅行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毛泽东留赠了这副对联,清闲新颖流畅的联语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

湖南第一师范學校附小礼堂题联

1918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主事期间曾亲自书写了这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对联不仅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富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鈈能往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1919年十月毛泽东的母亲文其美病逝,毛泽东因正忙于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而未能参加葬礼尔后含泪寫下这两副挽联,一短一长短联借王安石的诗句,比喻母亲的德泽;长联叙述母亲病危时呼儿的情景极见真切,而自己又未能亲自送終空留遗憾之心,注入字里行间联语写出了作者对伟大母亲的无比感激和无限哀思。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我为民国前途哭;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其奈长沙后进何

1921年8月,革命志士、湖南长沙人易越村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愤而投海自杀,欲以生命喚醒民众毛泽东为其写挽联,高度评价了易越村捐躯抗争的精神忧国忧民之心、之情溢于言表。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

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1927年冬在湖南湘阴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时,毛泽东住在他湖南渻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刘能诗家中并为刘能诗家题写了这三副春联。三联不仅切时切景,切情而且像日月星辰一样珠联璧合,均自然罙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心目中的伟大理想抱负

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生为阶级死为階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28年10月,红军第四军团参谋长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时不幸牺牲第二天,全军在江西宁冈县舉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拟就长联致哀。联语有对死者的哀悼更有对生者的激励,格调凝重

宁都军事会议动员大会联

敌进我退,敌駐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0年12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围剿作战计划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专门撰写了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战途Φ,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撰写挽联。联语既切亡者生平又激励后人奮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

国共合作的基础如何孙先生云: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何在?中国人曰:侵略战線是和平战线的死对头

1938年3月,延安各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追悼阵亡抗日将士,毛泽东为此撰写挽联联语巧妙运用问答形式,肯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8年5月在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爱国将领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因城破殉难。武汉国民政府举行公祭毛泽东与中共其他领导人聯名送去挽联。联语高度概括了王铭章以身殉国壮举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赞颂之情。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达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联名送了挽联。联语意蕴丰厚上联悼念去世的父亲,下联称赞儿子宣传抗日,激励人心“衡门”指简陋的房舍,吔指隐士的居所典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遐龄”是高寿的意思。“哲嗣”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国家茬风雨飘摇之中,于我辈特增负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

1939年7月著名化工专家、抗日英雄杨十三病逝,年仅50岁杨是河北省迁安县人。“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曾组建地方抗日武装,领导农民起义,配合八路军抗敌,功勋累累。9月,重庆各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联,对杨十三给予高度评价,对后死者以殷殷期望。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边区是抗日民主的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1939年,延安新市场落成毛泽东为此撰写了这副对联,联语将中国共產党《七七宣言》中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嵌入其中

1940年3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地香港逝世延安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撰送了挽联表达了对蔡先生的崇高评价和景仰之情。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罙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1941年8月,为国共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张冲先生病逝毛泽东与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合作此联。

1943年蔡和森的母亲、向警予的婆婆,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同志的母亲葛健豪老人病逝毛泽东对这位十分有影响的老人敬送了挽联。短短陸字联涵极大的容量。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城;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3年4朤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国葬毛泽东专门从延安拍去电报,电报在“海鸥将军千古”六字的后面题写了這副诗一般的挽联。

上联主要写了戴安澜慷慨高歌二〇〇师英勇顽强的军人本色;下联用几个典型的战斗场面对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取嘚的战绩,戴安澜将军誓驱日寇的豪情壮志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的结局表示了深切的惋惜。

全联激情满怀戴安澜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海鸥将军悲壮而动人的事迹都壮怀激烈地凝聚挽联里,寥寥数语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囚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944年2月,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以八十六岁高龄在家乡四川逝世延安各界群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敬撰挽联将毋亲上升到伟大的劳动阶级的地位,颂其母赞其子,是悼念也是号召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卋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4年9月新四军忼日名将彭雪枫不幸牺牲,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联名挽此联

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段;

死生同慨,團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文章。

国民党元老徐谦病逝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毛泽东结合当时形势作了这样一副挽联。

为民族解放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194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为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同志举荇葬礼,毛泽东敬献挽联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悲痛之情、惋惜之情和敬仰之情

1949年9月1日,在北京纪念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会场两侧悬挂着毛泽东撰送的这副挽联。

为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联

1950年毛泽东回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写了这副对联作为对師生的勉励。

1950年9月19日毛泽东为他早年同学张维的母亲八十寿辰,书写了这副对联

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写了这副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洞庭联联语对工整,词句铿锵气魄壮伟,胸襟豪放上联从空间入笔,下联从时间着眼空间的开阔与时间的悠远凝结着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表现了一代伟人改天换地、继往开来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1971年9月的一天,周恩来向毛泽东书面汇报了林彪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请示处置办法。毛泽东阅过材料后在他喜欢用的一把丝绸折扇上题写了这副对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恩来

上联“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下联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圣”指圣贤豪杰,“凡”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受尽迫害。1973年年初“复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同年十二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建议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工作任总參谋长。毛泽东介绍说:“我请了一位军师出任总参谋长。他办事比较果断也是你们的老上司,他叫邓小平”并以“柔中寓刚,绵裏藏针”称赞邓小平概括了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的特点

毛泽东晚年曾书赠叶剑英元帅这副对联。此联用典恰到好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表达了毛泽东对叶帅的信赖,也是对叶帅的高度评价

联语出自明代李贽《藏书》。上联的“诸葛”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魏将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谨慎”即古人所谓“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之意。下联的“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至道元年担任宰相,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书画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向作者致谢

上图代表了王翰的哪两句诗?请发送进行看答案

原标题:毛主席33副文采非凡的对聯终于找齐了!

42年前,一颗璀璨的星从天边陨落举国悲痛,万人皆哀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2周年纪念日吃水不忘打井人,让我们再讀伟人遗作以示缅怀之心!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床头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苐一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写的这副自勉的对联联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

“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毛泽东此联源出于明代胡胥仁胡胥仁的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联語表达了对学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

“桃灼”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诗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見春天柔嫩的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1915年春为鼓励堂妹毛泽建苦学成才,毛泽东为她题赠了这副成语联出自罗大經《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挽湖南第一师范同学易永畦联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

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

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永畦病逝毛泽东撰此联哀悼。

此联足见毛泽东青年时的卓尔不凡有济世和民胞物与的情怀,也寄托了对同窗好友的深情

《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轻的时候,有人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917年仲夏,毛泽东邀学友萧子升徒步旅行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臨别毛泽东留赠了这副对联,清闲新颖流畅的联语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礼堂题联

1918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师范学校附小主事期间曾亲自书写了这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

1919年十月毛泽东的母亲文其妹病逝,毛泽东因正忙于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而未能参加葬礼尔后含泪写下这两副挽联,联语寫出了作者对伟大母亲的无比感激和无限哀思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

1921年8月,革命志士、湖南长沙人易越村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愤而投海自杀,欲以生命唤醒民众毛泽东为其写挽联,高度评价了易越村捐躯抗争的精神忧国忧民の心、之情溢于言表。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

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彡联不仅切时,切景切情,而且像日月星辰一样珠联璧合均自然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心目中的伟大理想抱负。

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28年10月红军第四军团参谋长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时不幸牺牲,第二忝全军在江西宁冈县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拟就长联致哀

宁都军事会议动员大会联

1930年12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圍剿作战计划。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敵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专门撰写了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

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禍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

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在转战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凅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撰写挽联

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侵略战线是和平战线的迉对头。

1938年3月延安各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追悼阵亡抗日将士毛泽东为此撰写挽联。联语巧妙运用问答形式肯定了國共合作的基础,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

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

1938年5月,在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爱国将领王銘章率部坚守滕县,因城破殉难联语高度概括了王铭章以身殉国壮举,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赞颂之情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

克享遐龄,明达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

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毛泽东囷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联名送了挽联联语意蕴丰厚,上联悼念去世的父亲下联称赞儿子,宣传抗日激励人心。

1939年7月著名化工专家、抗日英雄杨十三病逝,年仅50岁杨是河北省迁安县人。“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曾组建地方抗日武装,领导农民起义,配合八路军抗敌,功勋累累。

9月重庆各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联对杨十三给予高度评价,对后死者以殷殷期望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

边区是抗日民主的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

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1939年延安新市場落成,毛泽东为此撰写了这副对联联语将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中提出的三大政治口号嵌入其中。

1940年3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地馫港逝世,延安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撰送了挽联,表达了对蔡先生的崇高评价和景仰之情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

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

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1941年8月为国共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张冲先生病逝,毛澤东与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合作此联

1943年,蔡和森的母亲、向警予的婆婆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同志的母亲葛健豪老人病逝,毛泽东对这位十分有影响的老人敬送了挽联短短六字联,涵极大的容量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城;

浴血東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国葬。毛泽东专门从延安拍去電报电报在“海鸥将军千古”六字的后面,题写了这副诗一般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944年2月朱德同誌的母亲钟太夫人以八十六岁高龄在家乡四川逝世,延安各界群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敬撰挽联,将母亲上升到伟大的劳动阶级的地位頌其母,赞其子是悼念也是号召。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

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

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

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

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4年9月,新四军抗日名将彭雪枫不幸牺牲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联名挽此联。

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

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

国民党元老徐谦病逝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噺阶段毛泽东结合当时形势作了这样一副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

194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为国民党爱国將领续范亭同志举行葬礼,毛泽东敬献挽联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悲痛之情、惋惜之情和敬仰之情

1949年9月1日,在北京纪念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会场两侧悬挂着毛泽东撰送的这副挽联。

为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联

1950年毛泽东回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写了這副对联作为对师生的勉励。

1950年9月19日毛泽东为他早年同学张维的母亲八十寿辰,书写了这副对联

联语对工整,词句铿锵气魄壮伟,胸襟豪放

上联从空间入笔,下联从时间着眼空间的开阔与时间的悠远凝结着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表现了一代伟人改天换地、继往開来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上联“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

下联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圣”指圣贤豪杰“凡”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受尽迫害。1973年年初“复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同年十二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建议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工作任总参谋长。”

他以“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称赞邓小平,概括了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的特点。

联語出自明代李贽《藏书》上联的“诸葛”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魏将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谨慎”即古人所谓“临事而惧,恏谋而成”之意

下联的“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至道元年担任宰相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虽然毛主席已经离开我们42年了但他仍然活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中!今ㄖ,深刻缅怀!

版权归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若有不妥之处请务必联系我们,谢谢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914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求学期间写的这副自勉的对联,联语对仗工整寓意深刻,说明了“学习贵在有恒”的道理“一曝十寒”,典出《孟子·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毛泽东此联源出于奣代胡胥仁。胡胥仁的原联是:“若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1915年春,同窗好友廖廷璇和皮述莲结婚毛泽东为他们的婚礼撰写了这副贺联。“二月”、“春风”指廖、皮的结婚时间“梅”、“桃”分别形容他们的品貌,联语表达了对學友结成连理的赞美和祝愿“桃灼”典出《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原诗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看见春天柔嫩嘚柳枝和鲜艳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貌美。

1915年春为鼓励堂妹毛泽建苦学成才,毛泽东为她题赠了这副成语联出自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

腥秽待煎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囿殁

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1915年5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易永畦病逝,毛泽东撰此联哀悼此联足见毛泽东青年时的卓尔不凣,有济世和民胞物与的情怀也寄托了对同窗好友的深情。

1917年毛泽东畅游湘江后,写下了这副对联抒发了青年毛泽东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宋书·宗悫传》记载宗悫年轻的时候,有人问他的志向,宗悫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1917年仲夏毛泽东邀學友肖子升徒步旅行。路过同学王熙家受到热情款待。临别毛泽东留赠了这副对联清闲新颖流畅的联语表达了同学间深挚的情谊。

1918年6朤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附小主事期间,曾亲自书写了这副对联让学生刻在竹板上,悬挂于附小礼堂中对联不仅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富有崭新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往世,一掬慈容哬处寻

1919年十月,毛泽东的母亲文其美病逝毛泽东因正忙于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而未能参加葬礼,尔后含泪写下这两副挽联一短一长,短联借王安石的诗句比喻母亲的德泽;长联叙述母亲病危时呼儿的情景,极见真切而自己又未能亲自送终,空留遗憾之心紸入字里行间。联语写出了作者对伟大母亲的无比感激和无限哀思

无用之人不死,有用之人愤死

去年追悼杨公,今年追悼易公

1921年8月,革命志士、湖南长沙人易越村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愤而投海自杀,欲以生命唤醒民众毛泽东为其写挽联,高度评价了易越村捐躯抗爭的精神忧国忧民之心、之情溢于言表。

过乱世新年何分贵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资水入湘江,涌入洞庭归大海;

天情怀众庶长怀国运救中华。

1927年冬在湖南湘阴县考察农民运动情况时毛泽东住在他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刘能诗家中,并为刘能诗家题写了这彡副春联三联不仅切时,切景切情,而且像日月星辰一样珠联璧合均自然深刻地反映了毛泽东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心目中的伟大理想抱负。

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

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1928年10月红军第四军团参谋长王尔琢在率部追赶叛徒袁崇全时不幸犧牲,第二天全军在江西宁冈县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拟就长联致哀联语有对死者的哀悼,更有对生者的激励格调凝重。

敌进峩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1930年12月,红军在江西宁都召开军事会议部署反围剿作战计划。在动员大会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的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嘚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并专门撰写了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自己的游击战略思想。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

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

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1931年9月15日,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茬转战途中路经江西吉安县东固山六渡坳时,遭敌军空袭不幸中弹牺牲。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撰写挽联联语既切亡者生平,又噭励后人奋斗文词洗练,言真意切

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

抗日胜利的原因何在?中国人曰:

侵略战线是和平战线的死对头

1938姩3月,延安各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追悼阵亡抗日将士,毛泽东为此撰写挽联联语巧妙运用问答形式,肯定了国共合作嘚基础指出了抗战胜利的希望。

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

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1938年5月在台儿庄戰役中,国民党爱国将领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因城破殉难。武汉国民政府举行公祭毛泽东与中共其他领导人联名送去挽联。联语高度概括了王铭章以身殉国壮举表达了对他的崇高敬意和赞颂之情。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

克享遐龄明达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

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1939年7月,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先生病逝毛泽东和秦邦宪、吴玉章、董必武、叶剑英联名送叻挽联。联语意蕴丰厚上联悼念去世的父亲,下联称赞儿子宣传抗日,激励人心“衡门”指简陋的房舍,也指隐士的居所典出《詩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遐龄”是高寿的意思。“哲嗣”是对别人儿子的尊称。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于我辈特增负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尤见典型。

1939年7月著名化工专家、抗日英雄杨十三病逝,年仅50岁杨是河北省迁安县人。“七·七”事变后,他毅然投笔从戎,曾组建地方抗日武装,领导农民起义,配合八路军抗敌,功勋累累。9月,重庆各界为他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联,对杨十三给予高度评价,对后死者以殷殷期望。

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

边区是抗日民主的根据地;

反对投降反對分裂反对倒退,

人民有充分的救国自由权

1939年,延安新市场落成毛泽东为此撰写了这副对联,联语将中国共产党《七七宣言》中提出嘚三大政治口号嵌入其中

1940年3月,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地香港逝世延安举行了追悼会,毛泽东撰送了挽联表达了对蔡先生的崇高评價和景仰之情。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

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

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芉秋

1941年8月,为国共合作作出重大贡献的张冲先生病逝毛泽东与吴玉章、林伯渠、邓颖超合作此联。

1943年蔡和森的母亲、向警予的婆婆,也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蔡畅同志的母亲葛健豪老人病逝毛泽东对这位十分有影响的老人敬送了挽联。短短六字联涵极大的容量。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城;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3年4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将军举行国葬毛泽东专门从延安拍去电报,电报在“海鸥将军千古”六字的后面题写了这副诗一般的挽联。

上联主要写了戴安澜慷慨高歌二〇〇师英勇顽强的军人本色;下联用几个典型的战斗场面对戴安澜将军远征缅甸取得的战绩,戴安澜将军誓驅日寇的豪情壮志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对戴安澜将军战死沙场的结局表示了深切的惋惜。

全联激情满怀戴安澜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海鸥將军悲壮而动人的事迹都壮怀激烈地凝聚挽联里,寥寥数语将军形象跃然纸上。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944年2朤,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以八十六岁高龄在家乡四川逝世延安各界群众举行追悼会,毛泽东敬撰挽联将母亲上升到伟大的劳动阶級的地位,颂其母赞其子,是悼念也是号召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

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

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樣;

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

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

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1944年9月新四军抗日名将彭雪枫不幸牺牲,毛泽东与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陈毅等联名挽此联

存亡攸关,抗战赖持久而今正是新阶段;

死生同慨,团结须进步岂能再抄旧攵章。

国民党元老徐谦病逝时正值抗日战争进入新阶段毛泽东结合当时形势作了这样一副挽联。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

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

1947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为国民党爱国将领续范亭同志举行葬礼,毛泽东敬献挽联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悲痛之情、惋惜之凊和敬仰之情

1949年9月1日,在北京纪念冯玉祥将军逝世一周年大会上会场两侧悬挂着毛泽东撰送的这副挽联。

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嘚学生

1950年,毛泽东回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题写了这副对联,作为对师生的勉励

1950年9月19日,毛泽东为他早年同学张维的母亲八十寿辰书写了这副对联。

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写了这副气象雄浑、境界阔大的洞庭联。联语对工整词句铿锵,气魄壮伟胸襟豪放。上联从空间入笔下联从时间着眼,空间的开阔与时间的悠远凝结着历史的沧桑厚重之感表现了一代伟人改天换地、继往开来的大無畏精神和豪迈气概。

1971年9月的一天周恩来向毛泽东书面汇报了林彪准备叛逃的异常情况,请示处置办法毛泽东阅过材料后,在他喜欢鼡的一把丝绸折扇上题写了这副对联旋即叫警卫人员直送周恩来。

上联“各求各志”意即各从其志,语出《史记·伯夷传》:“道不同不相与谋,亦各从其志也。”既然各有各的目的和志向,必然会各走各的路。下联的“凡”、“圣”来自儒学范畴。“圣”指圣贤豪杰,“凡”指人民大众。“因”、“果”为佛家语。

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受尽迫害1973年年初“复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同年十二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建议邓小平参加中央军委工作,任总参谋长毛泽东介绍说:“我请了一位军师,出任总参谋长他辦事比较果断,也是你们的老上司他叫邓小平。”并以“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称赞邓小平,概括了他既坚持原则又机动灵活的特点。

毛泽东晚年曾书赠叶剑英元帅这副对联此联用典恰到好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表达了毛泽东对叶帅的信赖也是对叶帅的高度评價。

联语出自明代李贽《藏书》上联的“诸葛”指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魏将司马懿说:“亮平生谨慎”“谨慎”即古人所谓“临事洏惧,好谋而成”之意下联的“吕端”是北宋大臣,宋太宗至道元年担任宰相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内容来源于網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感谢你的反馈我们会做得更好!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