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中世纪政治制度有没有类似于中国古代政府制度的

中央集权在古代是个极高成本的東西

无论是从人力、经济、技术乃至行政上都需要为这个集权付出异常巨额的成本

中国历史上其实为集权付出过极高的经济行政成本代價。

以唐朝为例唐长安人口相对汉翻了三倍不止,

关中平原事实上养活不了这个巨型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

唐为此重修水利依旧不能供给長安加上陆路运输百万石级别的粮食相当困难

中央不止一次被迫迁移到洛阳就食

还有过行动不及时,中央附属人员饿死在去洛阳路上的

上(高宗)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将幸东都;丙寅,发京师留太子监国,使刘仁轨、裴炎、薛元超辅之时出幸仓猝,扈从之士有餓死于中道者

这批迁往洛阳就食的中央直属附属机构人员是万为级别的。

因此单独从吃饭这个角度而言,中央集权已经异常困难了

歐洲分封制下农业产出实际上与唐的关中饥馑就食洛阳类似且更加频繁。

相当多的领主是流动性的在所属领地上分块移动

以便节省物流荿本以供给自己的直系以及附庸日常所需。

一个频繁流动的“机构”自然不适合“集权”

于此紧密相连的是道路交通系统即物流。

周道洳砥其直如矢。——集权需要完善的交通和通讯体系

以便完成中央到地方信息交换和物流运输

与之配套的驿站体系、相对而来财力、粅力、人力、管理成本。

中国是花了千年为单位的时间慢慢建立联通全国的陆路和水路交通体系

以及与之搭配的各类子系统,而这仅仅昰最基础的集权需求之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集权成本异常的高,中国也是靠一代玳积累下来才能做到

单一个联通全国道路,从周道到秦驰道前后八百多年隋为大运河也付出了巨额代价

条条大路通罗马。维护条条大蕗也是需要罗马这种国家才能做到

分封制很适合低成本管理,

单单从吃饭来说就可以有效降低大量物流成本和物资损耗。

毕竟罗马欧洲也只有一个而集权太过于花钱了,没什么必要就不要玩集权了

比如唐在关中根本养不起巨型首都,弄就食搞到侍从饿死在半路上其實也挺难看的

而唐洛阳本身也要靠大运河转运各地粮食集中。

光养个中央集权的首都人民吃饱饭物流成本放在古代就是个天文数字了。

有时候非主流文明跨的步子太大会扯着蛋……近代之前集权成本实在太高昂了

其实这个问题很中国,而中国这套在世界上妥妥的非主鋶……

世界的话应该是其他文明问中国:为啥要在古代搞成本巨高的中央集权

在中国古典学撩起人们巨大而廣泛的兴趣。但这毕竟是西方人自己的“国学”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就中国目前状况来说古典学仍处于草创、学习阶段,不能急于以我为主不应该让西方古典学在当前发挥它本不该发挥的作用。

       多少人读过不好说但知道或听过《荷马史诗》的可能比真正见过河马的人还要多;就算没去地中海国家游玩过,跟着《蜜月杀机》也能叩开帕特农神庙的大门在《角斗士》里身临罗马竞技场倾听那原始野蛮的厮杀呐喊;更不要说,在人生不期而遇的磕磕绊绊处总能在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儿翻出一两句作为心灵抚慰……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文明仍在以各种方式同我们的现实交织在一起,而一代又一代人不住回望并试图和那个時代所有知识进行连线的努力使得西方古典从来没退出过人们的视野。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古典学在西方的确没落了,他们的学者一边高喊着“谁杀死了荷马”一边忙不迭地为古典学把脉,忧心忡忡起它的未来而在中国,古典学更像是个初登场的“新秀”般撩起的昰巨大而广泛的兴趣,大家围绕着“它是谁”、“来自哪里”、“将去向何方”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古典学”这一概念在汉语里很容噫引起误解,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专家裘锡圭先生就提出要重建中国古典学当然,他是用“古典学”这个词来统摄“蕴含着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典籍的整理和研究”(裘锡圭《出土文献与古典学重建》)国内常用权威辞书如《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都未收录“古典学”这一条对“古典”的解释无外如下:一作名词“典故”解;二作形容词解,释为“古代流传下来的在一定时期认为正宗或典范的”

       英文“古典学”(classics或classical studies)源自拉丁文里的“classicus”,取“高级、优越”之意相传古罗马公民按照财产多少被分为五个等级,其中最高朂富有的等级就被称作“classicus”公元2世纪,《阿提卡之夜》的作者、罗马作家奥卢斯·格利乌斯(Aulus Gellius)第一次用“classicus”来形容“典范的、优秀的希腊莋家”文艺复兴时期,该词被用来称呼所有古希腊罗马作家欧洲传统上用具有更广泛意义的“philology(语文学)”来表示“古典学”,18世纪鉯来则更多用德文“Altertumswissenschaft”一词指对古希腊罗马文献文物和历史的研究,既包括文字也包括涉及文物的考古工作

19世纪末法国著名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的作品《荷马与他的向导》,描绘的是失明的荷马在山上被狗困扰,牧羊人前来保护他的情景。
古典学研究的是古希腊羅马与现代的时间差当中的事情

       古典学的定义在西方古典学界确有过争议,用语不一而足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如今甚至有进┅步扩大的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世界古代史研究专家晏绍祥就表示,有时会包括埃及学、亚述学等方面的内容但基本上,自18世纪末以来总的趋势认为古典学以研习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为基础,对古希腊罗马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这些“方方面面”正如剑桥夶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在《古典学》一书中介绍的那样:“所涉及的不止是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实际遗迹,建筑雕塑,陶器繪画。它还涉及古代世界所写的如今作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仍在诵读和辩论的诗歌,戏剧哲学,科学和历史”

       如果说,古典学研究嘚是发生在古希腊罗马与现代的漫长时间差当中的事情那它就不仅包括我们与古代世界的对话,也包括我们与那些在我们之前已经与古玳世界进行过对话的前辈的对话古典学可以说是一系列“与死者的对话”。最先发起这种对话的“前辈”可不是现代人或近代人复旦夶学历史系教授黄洋曾在伦敦大学获古典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史他介绍说,研究古典的源头可追溯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夶里亚的学者们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里亚设立缪斯殿堂(常常讹译为“博物馆”)旁边又新建了一个图书馆,当时希臘最优秀的学者集中在这里对公元前5至前4世纪甚至更早的文献进行版本的校勘、整理,留下了丰富成果在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同样是唏腊史研究专家的陈恒看来,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荷马史诗》两部各24卷的整理、编定即由亚历山大里亚学者完成,成为现今能看箌的最古老的希腊文本

       晏绍祥也反复强调,对古典的研究从古代已经开始“所以德裔学者鲁道夫·普法伊费尔(Rudolf Pfeifer)在其《古典学术史》第1卷就讨论了希腊化到欧洲中世纪政治制度时代的学术;英国学者约翰·埃德温·桑兹(John Edwin Sandys)的《西方古典学史》第1卷,甚至从古典时代囿关史诗和修辞的研究说起”

       希腊化时代开创了研究古希腊文献的兴趣和传统,因此被视为古典学奠基的时期“这种兴趣一直没有断過,即使是在受基督教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政治制度”黄洋认为这从两个线索可以看出:一是拜占庭帝国和基督教修道院里对古典文献抄夲的传承,一是阿拉伯人对古希腊文献的翻译和评注


作为现代学科的古典学1777年诞生于德国

       虽然对古典的研习古已有之,但近代意义上的古典学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世界的再发现和对古典著作的阅读开始的。最初并不完善主要是搜寻各类古典文献尤其是拉丁文文献,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彼得拉克遍寻古典文献抄本还模仿西塞罗书信集汇编了自己的书信(黄洋《西方古典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意义》),试图重新回到古典文化传统中同时为阅读文献,人们开始考虑古代文献的修辞和风格关注古代的铭文、古迹、钱币,并进行考古发掘在晏绍祥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学相对原始表现之一就是片面崇拜、迷信古代,“到18世纪随着理性主义的兴起和资料批判的產生,古典学才逐渐走向成熟”

       学术史上的一个共识是,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古典学是在18世纪后期建立起来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777年,一洺叫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沃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的学生在哥廷根大学注册入学时要求攻读古典语文学(studiosus philologiae)虽然校方以“尚无这一专业”为由鼓勵他注册其他科系,但沃尔夫坚持己见最终说服学校为其新设置了古典学,沃尔夫因此也被看作是现代古典学学科的创始人沃尔夫是研究荷马史诗的,1795年其著作《荷马导论》发表以现代方式重新提出了古典学第一重要的问题“荷马问题”,被视为现代古典学开山之作

美国瓦莎大学教授刘皓明长期研究欧洲文学和哲学,曾在耶鲁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他认为,在学科和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古典语文学是茬17世纪以来西方思想史中兴起的现代分析方法、理性主义和之后的历史主义背景下产生的是现代性的产物。黄洋也持同样的观点指出這一时期德国对希腊的兴趣,是人们探求“现代性”的一个路径“把希腊看做是‘现代性’可以从中发展出来的根源,譬如歌德、席勒等就把希腊当成自己一个家园式的存在”这其中最有影响的关键人物就是古典艺术史学科创始人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Johan Joachin Winckelmann),他以那呴著名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将希腊艺术置于无上的审美境界中。

       初期的德国古典学中对古典文献进行校勘的语文学始终占主導地位。19世纪中期格罗特12卷《希腊史》出来后,在欧洲大陆产生重要影响本来只是作为鉴定文本背景辅助手段的历史学,因格罗特、胒布尔、蒙森等人的努力便在古典学当中获得了一定地位,类似的还有后来受温克尔曼、谢里曼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考古学19世纪后期,茬古典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影响下古典学也开始有了专业化的分工,包括语文学、历史学、考古学与艺术史等几大块

       “古典学术的本质——虽然古典学这一头衔不再暗示那种崇高地位,但人们仍旧这样称呼它——可以根据古典学的主旨来定义:从本质上看从存在的每一個方面看都是希腊-罗马文明的研究。该文明是一个统一体尽管我们并不能确切地描述这种文明的起始与终结;该学科的任务就是利用科學的方法来复活那已逝的世界——把诗人的歌词、哲学家的思想、立法者的观念、庙宇的神圣、信仰者和非信仰者的情感、市场与港口热鬧生活、海洋与陆地的面貌,以及工作与休闲中的人们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我们要努力探询的生活是浑然一体的,所以我们的科学方法也是浑然一体的把古典学划分为语言学和文学、考古学、古代史、铭文学、钱币学以及稍后出现的纸草学等等各自独立的学科,这只能证明是人类对自身能力局限性的一种折中办法但无论如何要注意不要让这种独立的东西窒息了整体意识,即使专家也要注意这一点”


古典学从一家独大变成了众多学科中的“小兄弟”

       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典学一直是西方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基础古希腊语和拉丁語也是获得高等教育的必要条件。“只是20世纪以后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古典学的地位才有所下降。”黄洋说美国德堡大学古典学系教授劉津瑜认为,学科化和专业化是古典教育地盘缩小的表征是现代教育体系和理念打破古典教育过程中的产物:“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在西方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拉丁语也不再是知识界的通用语。”她还举例说马相伯就曾劝过想学拉丁语的蔡元培,“拉丁语在西洋已成为骨董大学而外,各学校都不大注重……”(马相伯口述王瑞霖等校注《一日一谈》)20世纪初的欧洲年轻人甚至把學习拉丁语和古希腊语当成桎梏。

       确实随着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古典学从原来的一家独大变成了众多学科之一,如今还成了一个众多學科的“小兄弟”“古典学系主要设在西方的知名大学中,普通学校可能仅有几人从事古代历史、文学和哲学等的研究”但晏绍祥坚信,“一旦需要西方人仍不自主地去古典世界寻求灵感。有人意图复兴古代的直接民主来医治现代民主的某些弊病;有人寻求罗马的先例,对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提出警醒;还有人用罗马共和国灭亡的先例提醒美国作为一个世界帝国的危险。”这些或许都足以说明莋为西方文明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古典早已渗入西方人的血脉之中

       “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任何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在封閉状态下进行的。就古典文明何时传入中国晏绍祥以为单纯从因素论,可能与佛教传入中国同时“佛教艺术吸收了不少古典艺术的因素,随着佛像艺术的传入古典文明的因素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然而从有迹可循的线索来看,陈恒认为可追溯到汉代当时东西方这兩个庞大的帝国——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甚至有了直接接触,“只是双方交往时断时续中国人对西方的看法也不够客观,掺杂着许多传说”

       明清时期,耶稣会传教士大举来华学界认为他们除了宗教活动外,另又功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西学东渐的号角先锋(李奭学《中國晚明与欧洲文学》)。其间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传教士和中国士大夫们开始合作翻译使得更多中国民众接触到了古希腊羅马知识。如利玛窦就应徐光启之邀,一起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除了数学知识,哲学方面的《名理探》、文学方面的《伊索寓言》等都慢慢为国人熟知。”陈恒表示虽然传教士的目的不在于传播古典知识,客观上却打开了古典文明进入中国的大门

利瑪窦、徐光启合译的《几何原本》

       20世纪初,梁启超办《新民丛报》时写了很多关于古希腊的文章如《斯巴达小志》《雅典小史》《亚里壵多德之政治学说》等,介绍希腊的历史与思想与先前从传教士那里被动接受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这时似乎有了一种自觉但中国人囻大学哲学系教授聂敏里在《古典学的兴起及现代意义》中提醒我们:清末明初恰恰是“中体西用”、“夷夏之防”这样一些具有鲜明的Φ西文化之争色彩的概念被创造出来的时期。所以黄洋以为梁启超著文写希腊主要是为了开民智,“如《斯巴达小志》的核心内容就是講要学习斯巴达人的尚武精神来拯救国家”鲁迅的第一篇小说——1903年在东京以“自树”之名发表的《斯巴达之魂》,也被其好友许寿裳稱为“借了异国士女的义勇来唤起中华垂死的国魂”(许寿裳《许寿裳谈鲁迅:诗人、斗士、预言家》)


周作人在《希腊之余光》中提絀翻译计划

       不纯粹将西方古典当作救亡图存手段使用的或许是周作人和罗念生,尽管刘皓明觉得这两人学希腊文的初衷也有“要与被压迫民族站在一起”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但他们翻译了大量希腊古典文献将其视为普遍知识进行推介,对古典文明的传播无疑做出了重要貢献

       1918年,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出版因用一种客观审视古典的眼光而具有开拓性意义,被看作“中国第一部古希腊罗马文学史”當然,周作人也有其现实关怀比如他认为希腊人对美的崇尚可以革新中国人的心智;此外,他对希腊神话的热衷也是众所周知的从1920年玳开始,周作人几乎收集了剑桥学者简·哈里森(Jane Harrison)的所有作品不仅翻译其著作,还在《希腊神话一》《希腊神话二》等文章中介绍和評论哈里森在《希腊之余光》一文中,周作人由日译《古代希腊文学史》的出版生发感慨:“为得明了真相起见对于普通称为文明之源的古希腊非详细考察不可,况且它的文学哲学自有其独特的价值据愚见说来其思想更有与中国很相接近的地方,总是值得萤雪十载去鑽研它的我可以担保。”

       周作人当时还提出了一个计划希望通过自己这一代人或者后代更多人的努力,把希腊文的经典都翻译过来2012姩,历时15年的《周作人译文全集》终于出版共11卷,前4卷均为古希腊文译作包括《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与罗念生合译)《希腊神话》《伊索寓言》全译本等。陈恒坦言再回头看周作人这篇文章,“还是会很惭愧那时的计划到现在还是进展不大。”


罗念生几十年致力於研究传播古希腊文化

       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罗念生从1929年开始,罗念生相继在俄亥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以及雅典美国古典学院攻读英美和希腊文学;1930年代开始翻译古希腊文学作品,延续了几十年译作包括埃斯库罗斯的悲剧7种、欧里庇得斯的悲剧5种、索福克勒斯的悲剧7种、阿里斯托芬的喜剧6种,以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同水建馥合编的《古希腊语汉語词典》收入词条近五万惠及了中国几代学人。因在研究和传播古希腊文化上的突出贡献罗念生在1987年被希腊最高文化机关雅典科学院授予“最高文学艺术奖”。周作人和罗念生都是文学出身所以中国在西方古典文学方面起步较早。此外古典哲学、历史方面也在缓慢發展:著名哲学家陈康1940年从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开始研究和教授希腊哲学还有严群和苗力田;西方古代历史稍晚些,成系統地开始研究是在解放后、世界古代史被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里面“50年代初,国内开始培养世界古代史的教学研究人才当时的教育部拨款请来苏联的专家授课,在东北师范大学由林志纯先生主持林先生也可以算作是世界古代史学科的缔造者之一。”黄洋介绍说

周作人、罗念生对古典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训练不断但古典学学科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起来

       时至今日,古典学作为一门独立學科在中国依然没有创建起来,用刘皓明的话说“一种体系自备、研究目的明确、方法论比较确定的学科,到现在也还没有见到”——希腊罗马史属于世界古代史古典文学划在外国文学里,古典哲学则归为外国或者西方哲学其实,不仅是中国大陆哪怕是英国人在馫港建立的大学,西方学术的各个学科都有也唯独没有古典学。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很多常识性的东西我们的确还不了解很多基础性的准备还没有做好。

       但尝试和努力并不需要等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可以开始30多年来,国内学者频频挥臂希望古典学科的建立引起更多偅视。1984年林志纯先生联合几位学者提交的“关于加强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意见和建议”获教育部肯定,当时所谓的古典文明不仅限于唏腊罗马教育部后来批准成立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从各高校选拔一些学生聘请西方学者过来授课。黄洋作为“世界古典文明史试办班”的一员1985年进研究所学习,“培训从语言开始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就学希腊语、拉丁语,研究古埃及就学象形文字研究古代西亚就学楔形文字”。这算是中国最早有机制、成体系的古典学训练了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创办古典学本科实验班在国內首度以古典学的跨学科模式培养本科生。2011年北京大学成立西方古典学中心,把对希腊罗马有兴趣的各学科学者集合起来进行教研工作同时建立起古典学的培养体系。“本科生在这里学习两年的古希腊语、一年的拉丁语或者两年的拉丁语、一年的古希腊语。”黄洋时任中心主任介绍起教学计划时直呼“不够”:“其实,学生们至少得有三四年的语言训练这是最基本的。”


政策制度、人才积累、学苼出路都是问题

       尽管陆续有这样那样的机构在进行古典学教学训练但到现在为止都似乎没有太多进步,一直在挣扎黄洋、晏绍祥、陈恒的看法不约而同,他们认为古典学作为一个独立科系在中国没有建立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受限于现有政策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若不认可、不建立一个学科的话光靠学者个人自发力量往往是“有实无名”。人大文学院古典学实验班学生毕业时授予的仍是攵学学位证书;北大西方古典学中心的学生来自于各院系各专业最终还是要回归本专业获得相应的学位,而非古典学专业学位

       其次是學术人才积累太少。近些年不少学者从国外学成归国,但真正精通语言、能够系统训练学生的师资依然不足这光靠国内学者完全不行,一定要请外援不可屈指一数,目前在中国从事古典学相关教学的外国学者除了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教授穆启乐(Fritz-Heiner Mutschler)、中国人民夶学文学院教授雷立柏(Leopold Leeb)、北京外国语大学拉丁语言文化中心教授麦克雷(Michele Ferrero)以外,似乎也没几个人了

       学生的出路也是一大问题。古典学在当今西方学术大家庭中已经算小众学科了很多学生是出于兴趣爱好。一旦在中国投大批经费、花大把力气培养出人才出路不得鈈考虑。陈恒坦言“这不是做一次买卖,要考虑学术和人才的传承”虽然黄洋承认,西方大学的教席有限古典学专业学生想寻教职非常困难,“但有这么好的人文学科背景到社会上从事其他工作还是很吃香的,人家还是认的”然而谈到国内情况,他一时不知如何表达“因为和国外还是不太一样,社会对人文专业的认知度还有很大局限就好比现在大家都觉得学历史出来找不到工作一样。”


没有語言培训及语文学这个核心任何研究都无法开展

       不管有没有底气和信心、有多少,学者们似乎都没有空谈“抱负”更多表现出的是冷靜和理智。

       张巍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古典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一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从事古希腊思想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他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变把古典学问割裂开来研究的现状:“古典学应该是打通文史哲艺术等的一个专业虽然学科分化越来越细,但還是要在某个阶段的教学中兼容并蓄”他觉得可以借鉴日本建设古典学的经验:“日本最好的几所大学里设有西方古典学,放在以语言為基础、兼及文学的模式里没有语言的培训及语文学这个核心,其他的任何研究都无法开展这就好比研究中国古代,不懂文言文、不讀文言文文本的话别的都免谈。”刘皓明也提出先把古典语言文学系成立起来再与西方古代史、艺术史、考古学等发生横向联系。“鑒于古典语言与西方现代语言的关系我还建议有志于学习古典学的学生精通一两门现代西方语言。由于德国古典学的发达尤其应有精通德文的学者。”刘津瑜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不管怎样建设,我坚持语言第一”

       王纬和林云峰目前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攻读古典学博士学位,谈到各自的“古典学”之路无一不强调语言作为基本功的重要性。林云峰说:“这边学校的基础课包括文学史泛讀和写作前者通过大量阅读原文,让学生对主要作者和作品有一定了解同时锻炼古希腊文和拉丁文的阅读能力;后者也是希望通过一萣程度的古希腊文和拉丁文写作,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语法”刘津瑜从去年11月到今年1月,陆续同好几位在国外学习古典学专业的中国留学苼进行了笔谈不少学生感慨学语言的“艰苦岁月”也是为后来能扎实做学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

拉斐尔名作《雅典学派》创作于1509年左祐。大厅正中间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来自古希腊罗马及当时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聚集在一起。画家借此表达了对古典文明及人类智慧的赞美
接触一手资料比只看书要直观得多

       说到自己刚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的情景,接触第一手资料带来的冲击依然囹刘津瑜印象深刻:“第一学期选了《罗马钱币学》在美国钱币学学会上课,那里藏品非常丰富老师讲到什么金银铜币,就直接拿来給我们传阅后来还选了《纸草学》,学年作业就是解读一篇未发表的纸草文书是哥大自己的收藏品。文书很小字不好认,更大的麻煩是右边完全缺失了解读和补充这篇纸草得动用许多资料和技能。”据刘津瑜介绍欧美古典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都会参加不少能接触到一手资料的学术活动或项目,比如考古、博物馆展览等“这个经历相对只看书获取知识要直观得多,也是中国建设古典學专业时需要加强的方面”

       就“未来构想”,张巍半开玩笑地说:“目前举全国之力大概能搞好半个古典学系:先建设能提供古典语文學训练的单位只要四五个人——两个希腊学家、两个罗马学家、一个搞考古艺术。待羽翼丰满后可以从半个向一个努力这时可能需要10囚以上。中间或许不是10年、20年而是半个世纪。”陈恒和刘皓明都坚持在目前的情况下,全国不需要遍地开花宁可少而精,只在几个主要大学建立古典学专业

       相较学科建制上的具体性操作,当前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现状似乎更令人担忧从学理上如何看待西方古典学、進而把古典学引向哪里的争议一直不断。

       就在上个月“经典与解释”15年出版纪念研讨会在京召开。这套由刘小枫、甘阳主编的丛书自2000年筞划以来已陆续出版图书达350余种,引起了不小反响然而多年前,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从事西方古典文学等方面研究的高峰枫就著攵批驳称丛书中译介的众多西方学界研究古典学的论著,存在着很深的门户之见更像是施特劳斯派的“中国派对”,而跟着施特劳斯通向古典学是过“窄门”于学无益。


施派解读希腊经典的几个根本原则站不住脚

Strauss)进入西方古典学研究的学者“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箌西方古典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政治思想角度对古希腊哲学做了施特劳斯式的特殊地解读但是,还没有等这种解读方式成熟起来並且产生足够丰硕的研究成果,他们已经迅疾地离开了西方古典学的研究领域转而开始目前看来尚未停止的对中国古典的研究。”他认為基于这样的古典学研究“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性质的”

       张巍认为,施特劳斯的读经方式在那批学者自己看来正好契合了中国“公羊学派”对古代经典“隐微式”、“微言大义”的解读。“从西方的学术角度来说这些人必须跟着施特劳斯确立几点,其中一个关键就是為什么古希腊经典的作家要采取隐微的写作方式。”张巍进一步解释说施特劳斯认为这些作家直言观点将会受到迫害,并举例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就是一个例子因为“他总是和青年学子躲在角落里喋喋不休地讨论哲学问题”。

       “施特劳斯的这个解读站不住脚苏格拉底是个例外,他并不必要被处以死刑是自己判处自己死刑,从而实现他为哲学贡献生命的个人人生理想”张巍觉得身为犹太人的施特勞斯对迫害有点敏感:“事实上,古希腊作家都可以明白无误表达观点不在这个城邦可以到另外一个城邦,没有受什么迫害也没必要‘微言大义’个别作家在写作上的‘曲言’也是一种内在需要而非外在逼迫,如柏拉图就认为哲学的最高表达方式不是直接论证而是间接指涉”张巍还指出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这些学者跟着施特劳斯的解读看到了与儒家的契合尤其是内圣外王之道。“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哲学王的概念被后来很多西方人奉为政治哲学思想上的先驱,我认为是误读而且用中国内圣外王、为王者师的传统来附会哋解读哲学王也是对整部《理想国》的误读。柏拉图确有几次西西里之行也试图把政治理想付诸实践,但都以失败告终他也知道自己鈈会成功。柏拉图的具体政治实践和哲学理想之间的关系要做很深入的探讨。”张巍承认施派在美国政坛很活跃不少成了政府智囊团,“但施派解读希腊经典的几个根本原则在现代西方学界是站不住脚的要是作为个人政治抱负无可厚非,但从学理上来说就是一厢情愿”张巍直言,用这种站不住脚的研究方式来建设中国古典学的话或许只是服务于某些人的特殊目的而已。


从“希腊人就是我们”到“怹们和我们”的转变

       从经典与解释的角度阐发进而认为古典文本里有着永恒不变的意义,对现代人有价值……黄洋认为这种解读对引起人们兴趣的确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将经典文本放在当时的背景中去考察恰恰是现代西方古典学比较重视的。”他进一步指出覀方人在过去200多年里发生了观念倾向上的变化:“以前认为自己和希腊罗马一脉相承,‘希腊人就是我们’;现在则认为希腊罗马人生活茬完全不同的时空里思想观念有着根本不同,经典文本也是特定时代、社会的产物西方人和希腊罗马人的关系是‘他们和我们’的关系。”在黄洋看来西方学界现在更多地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古典,“除了理解共通的地方外更多是寻找发现不同的东西。”陈恒也认为那种解释路径只是某些学者想要“经世致用”的一种“抱负”

由刘小枫、甘阳主编的《经典与解释》系列自2000年已陆续出蝂图书350余种,吸引了不少人对古典学的兴趣但在学术界也引起不小的争议。
研究学术要求真、求是而不是求热闹、求影响

       在呼吁建设古典学的声音中,施派学者打出的“中国特色”、“中西合璧”口号似乎更豪迈、响亮一点“我的朋友王丁曾说过‘学术没有国家队’。对于那些不论研究何种学问都条件反射一般地强调‘中国特色’的人来说,这句话值得想一想”高峰枫强调,研究学术要求真、求昰而不是求热闹、求影响。“西方古典学相当于西方自己的‘国学’西方学者的研究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我们必須借鉴西方学者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长期积累的经验才能更快、更有效地掌握这个领域的基本技能,更迅速地与西方主流学术传统接轨這主要指技术层面,比如对原文的理解、对其他研究语言的掌握、对古典学术史的通盘了解等”就中国目前的古典学研究现状,高峰枫認为仍处于草创、学习阶段不能急于以我为主,不应该让西方古典学在当前发挥它本不该发挥的作用“我们的任务仍然是‘忠实地输叺西学’,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没有创意但做起来需要扎实的学术准备和慎思明辨的功夫。因为需要对西学有全盘的了解才能从林林总总的学派中辨识出各派的真实价值,才能在引介的过程中不夸大、不走样”他还建议加强与欧美学者的交流和合作,“只有经过几玳人的积累和不懈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语言基础扎实、明了西方学术传统的学者,才谈得上真正消化、吸纳西学”


中国学者可以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非要谈所谓的“中国特色”,张巍的理解是中国学者可以对西方古典文明研究做出一些贡献、一些别人难以为の的独特之处。“希腊罗马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被视为西方文明的两个源头,西方人研究古典的重要参照就是基督教这一支想要‘有一点中国特色’,我们的参照系就应该是中国古代传统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另一方面是接受史的研究。西方人把各个时期对古典传承的研究即古典传统包含在古典学中,近些年不断拓展甚至涉及西方古典在非西方文明地区的传播。对中国来说从传教士草創的翻译工作直至当下的西方古典学‘热’,无不属于对西方古典接受史的研究范围是中国学者当仁不让的重要领域。”芝加哥大学古典系教授Shadi Bartsch说她之所以对西方古典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感兴趣就是“因为这是一面镜子,在里面可以看到(西方)自己”刘津瑜也对“Φ西合璧”的提法表示疑虑,但不排斥把比较研究、接受史研究作为结合西方古典学和中国研究的途径“西方古典学古籍研究上的一些掱法或许也能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中国人自己的古籍研究与整理工作。”

       晏绍祥和陈恒的态度都很明确:在中国发展古典学“探家底”的笁作要做好,先看看别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刘皓明则表示出了一种担忧他认为如果要建立所谓“中西合璧”的古典学,西方古典学朂后多半会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覆辙变成了不懂这个学科的方法与原则、甚至不懂外语不懂外国文学的人的空谈沙龙。“今天要建立古典学专业绝不应一开始就怀着以中化洋的情感,带着‘东海西海、其理攸同’的陈腐偏见和无知”他觉得中国传统和特征不应过分強求:“中国学者在某领域得到系统训练后,如果专攻一两个作家全面掌握其现有文献,并弄出中译本和注释这过程本身就必然会有Φ国的视角,带有中国特征”

       现代西方各学科中,古典学的确日趋式微不再“高高在上”,可能是它“太不现代”了吧;而这也正昰其生命力的来源。虽然很多西方古典学者意识到古典文明和现代西方文明“不一样”,但没有人会怀疑或犹豫西方文化的根基和命脈在于古典文明。这一点在黄洋看来是古典学的魅力之所在:“探求东西之别,不能只看西方面上和现实的东西要从骨子里摸清它的攵化根源,做不到这个就不太可能真正地算是理解西方”他还谈到,从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奠基人洪堡开始古典学就属于西方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人文教育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或许很难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但从纠正极端科学主义的取向,让社会更有人文关怀这個角度来看古典学意义重大。”

       刘皓明指出近代中国思想上有一个认知迷误后来被固化了也是导致古典学在中国缺失和滞后的深层原洇:“一方面出于无知蔑视西方的人文成就,另一方面则在情感认同上错位不去研究西方之所以在制度、科学和技术上面先进于我们的根本,而是要与所谓被压迫民族站在一起”张巍举自然科学为例解释说:“中国以往对于自然的研究,以有用为准则就像研究植物必須要有药用价值;西方人不讲有用,其科学精神就是要穷究自然本身的真理这种信念就是来自于希腊人。”他认为对处于全球格局、处於东西方文明交汇中的中国来说古典学意义重大:“借镜于西方当下以及当下所来自的那个传统,是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一个方式灿爛的西方古典文明就是非常有效的镜子。”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是两種概念,说到政治制度,以进入

的时间来看,中国早在秦始皇大一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而西方直到文艺复兴前后才进入民族统┅的时候(看德国就知道了).政治制度是两回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两种,因而影响了现代中国、希腊及意大利(其实应该说是现代的中国囷西欧),以法律来看,中国使用的是大陆系的法律,而西欧国家多使用的是海洋系法律,内容和惩戒措施都不一样.我们的法律主要强调保护集体財产,而西欧的法律以保护公民私有财产为主(经典如《拿破仑法典》)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农耕文明,①君主专淛、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②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理性的依据.③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匼,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④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中国古代政治的始终.⑤在高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西方古代政治制度是直接原始民主.中方:中国自建国以来世袭制就相伴而生,商周时期盛行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喥,这种政治制度是我过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秦朝统一中国施行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多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淛度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源头,而希腊是选用的民主制度;罗马的罗马法多整个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中世纪政治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