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他哥死了,他就迫不及待的解释把朝廷重臣全换东林党。一个深宫大院长大的皇子,能懂得什么制衡之术

阿娇含泪诉积怨 卫后喜盈入椒房

ㄖ近中午的时候阿娇才懒洋洋地起了床。

冷清的长门宫落寞的时光,在心力交瘁的煎熬中阿娇日渐生成的一种“残荷”“憔菊”的惢境,这主宰了她的生活白日里她烦躁焦灼,昏昏沉沉;夜里她常常竟夜不眠对月垂泪,这让她明显衰老了

“现在何时了?”阿娇攏着披散的长发倚在榻边向在外间忙碌的春柳问道。

“皇后娘娘已经日近午时了。”

“什么皇后、皇后的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本宫早已不是皇后了你怎么就是不长记性。本宫不是问你时辰是问今天是什么日子?”

春柳明白了皇后是问的朝廷纪年,忙答道:“今ㄖ是元朔元年腊月二十”

“哦?皇上又改元了”

春柳便不知道该怎样应对主人的话。

“雪停了太阳都出来了呢!檐头的冰凌都在融囮,正淅淅沥沥地滴着水呢!”春柳掀开帷帐来到阿娇的榻前。

“点点是泪声声如泣啊!”阿娇木然地看着春柳。

“主人!凡事想开些身体要紧!”

“也就只有你还惦记着本宫。”阿娇说的是心里话在这漫长的一年多里,如果不是春柳早晚守在她身边悉心照料她鈈敢想象自己会是一副什么样子。可是她的心还没有平静下来她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椒房殿,来自长乐宫和未央宫的任何消息都会触動她的神经现在,阿娇最关注的依然还是皇上和他身边的女人们

春柳明白,阿娇所说的那边就是指长乐宫但她不知道阿娇听了消息の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她嗫嚅着小心翼翼道:“那边过来送炭的人说,卫子夫生下了一个皇子”

“什么?你再说一遍!”

“卫子夫苼下了一个皇子”

“这个贱人!”阿娇跌坐在榻上,好久没有说话她好像是一个在大浪中苦苦挣扎的溺儿,当看到不远处的船只对她嘚呼救视而不见、渐渐远去的时候她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虽然她清楚不可能再做回皇后但她希望皇上能念及十多年的夫妻之情,时不时地来看看她她不理解,皇上对母亲和董偃都能宽容为什么独不能宽恕她呢?

她到现在也不认为自己有错她诅咒的是卫子夫,希图唤回的是皇上的爱但是,皇上的心被那个妖媚的女人夺走了他从来就没有走近长门宫一步,以致她都慢慢地生疏了皇上的脚步聲如今,那个贱人又生了一个儿子这意味着她进入椒房殿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她的儿子也注定要被封为太子

阿娇压抑了许久的愤懑、嫉妒和仇恨霎时被这严酷的现实“激活”了。她挥起衣袖朝着春柳的脸上横扫过去,吼道:“她生不生皇子关本宫何事?你为何要告诉本宫这些你是要看本宫的笑话么?小贱人快滚出去!”

春柳捂着热辣辣的脸庞,不敢再多说一句颤战栗栗地退到帷帐外。她听見阿娇伏在床头号啕大哭的声音夹带着断断续续的哀怨。

“上苍啊!你为何如此折磨阿娇啊”

“皇上啊!你已经忘记了臣妾么?”

“賤人本宫与你不共戴天……”

长长短短的哭声在宫中绵延了许久才平息下去,宫娥们因为阿娇的情绪而一个个心弦紧绷生怕因为不慎洏遭训斥和责打,直到内室安静了下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哭过了闹过了,骂过了阿娇的心情也轻松了许多。她觉得自己太傻犯鈈上为别人而动怒伤肝。不管怎么说卫子夫生了一个儿子,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自己就是再痛恨也无济于事。徒生烦恼到头来受伤嘚只是自己。不!她要做到宠辱不惊挺直腰板,她不能给那个贱人任何嘲笑的机会阿娇擦干了泪水,朝外边喊道:“春柳!”

“本宫剛才失态了来吧!”阿娇凄然地笑了笑,坐在了梳妆台前

春柳早就准备好了温水为阿娇静面,她的皮肤在热气的蒸腾下迅速恢复了潤泽,呈现出弹性待春柳用柔软的丝绢揩干水珠时,阿娇的风韵便显现了出来

春柳解开阿娇的发带,自上而下地梳理着保养得很好的長发直到发丝垂到腰间,她才开始精心地盘旋层层地佩戴首饰,把它们缀成一个个漂亮的螺髻这一切做完后,春柳开始为阿娇敷粉、施朱、点唇一切都是一丝不苟的。

半日的折腾阿娇有些饿了,春柳急忙送上燕窝粥阿娇浅浅抿了一口,感觉有些烫正要申斥,卻见一个年轻的黄门慌慌张张地进来了阿娇就更加不高兴了,她放下粥盏语气冷冷地问道:“慌什么?死了人么”

“娘娘,宫外来叻一辆车驾”

阿娇冷笑一声,鼻翼间发出来的声音带着森森杀气:“大胆!你竟敢戏弄本宫来人!拉下去……”

“娘娘饶命!奴才不敢说谎,真的来了一位大人自报是中郎将司马相如,说是奉了皇上的谕旨来看望娘娘的”

“若有半句假话,本宫要你的狗命!”

真的!在这个雪后初晴的日子里司马相如偕夫人卓文君来看望废后阿娇了。

这本是一件棘手的差事皇上听从了卫子夫的劝告,对废后动了惻隐之心但他又不愿亲自前往,于是就要司马相如代他前来了

司马相如明知巫蛊案波及甚广,弄不好就会牵连到自己但要因此让夫囚受到牵连,就太不值了可是他没有办法,皇命如天

阿娇激动地将司马相如夫妇迎进客厅,在过去的一年中除了母亲窦太主,司马楿如是第一位登门的朝廷大臣而且他还是奉了皇上的旨意,带来了皇上的问候

当司马相如夫妇口称“娘娘”参拜她的时候,她忽然生絀一种无以名状的惶恐她很久没有享受这样的礼遇了,她冰冷的心因此而生出一丝暖意

皇上托司马相如带来羊羔毛做的披风和各种宫廷食品,还有绢匹、布帛以及乌桓国朝贡的人参对阿娇来说,她并不缺这些她感动的是皇上还记着自己,还没有忘记十几年的夫妻情汾因此在宴席上,她除了高兴地饮酒几乎没有心思去品尝满案珍肴美味。她不断询问皇上的日常起居不放过她熟悉的任何细节。

“瑝上还睡得很晚么”

“皇上还喜欢吃乳猪肉么?”

“皇上还喜欢玩射覆么”

她忽地生出自责,如果早这样温柔细心怎会有今日呢?

司马相如尽其所能地回答着皇后的问话但对皇上的生活,他怎么可能比一个与皇上厮守了十几年的女人知道得更多呢而作为女人,阿嬌对皇上的牵挂让卓文君十分感动女人啊!即便再刚烈,在男人面前也总是娇弱的何况阿娇面对的是皇上呢?

端庄秀丽的卓文君举爵姠阿娇表示自己的敬意:“皇上要是知道娘娘的心思一定会十分感动的。”

“唉!宫闱深深能有几人像夫人与先生这样如此心心相依,深情至爱呢”想着自己现今孤影独守,冷落凄清阿娇那无尽的伤感又从心头跃上眉头。一语未了泪水就落在了爵中。

司马相如道:“娘娘经此变故时臣正在西南,回来才知道此事”

阿娇长叹一声道:“此事说来也怪本宫,不过现在就是后悔也晚了”

“事已如此,娘娘也不必过于伤感还是玉体要紧。”卓文君劝道

阿娇沉默不语,眼睛直看着司马相如一个念头忽然爬上心头,遂举起酒爵敬噵:“请先生饮了此爵本宫还有一个不敬之请。”

司马相如举起酒爵一饮而尽。

“本宫现在就是有万般悔恨怎奈与未央宫咫尺天涯,心意难达天庭本宫有意请先生作一篇赋,以道对皇上的思念之情皇上若是听了……”

“娘娘的用心臣明白了,臣这就为娘娘写来”司马相如趁着微醉,慷慨地答应了而在一旁的卓文君心中却急了,当年司马相如就是乘着醉意抚琴高歌赢得了自己的芳心。可现在昰什么情形呢是皇上夫妻之间的恩恩怨怨!他这样借酒恣意,信马由缰惹出乱子如何得了?

可是当着阿娇的面,卓文君又不便明说只是暗地拉了拉司马相如的手道:“夫君今日醉了,哪里能写出什么好文章待明日酒醒之后,再为娘娘写就不迟”

司马相如却甩开卓文君的手道:“夫人说哪里话,我何曾醉了我不过是将娘娘的心意说给皇上听而已。”

“夫君!皇上命夫君看望娘娘可没有让夫君寫文章啊!”卓文君有些急了,不顾阿娇在一旁就说道

“皇上?皇上与我是何种关系前几日我们还杯酒为赋,雪中唱和呢!”司马相洳说着就铺开了洁白的绢帛,洋洋洒洒地写开了——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踰跌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伊予志之漫愚兮怀真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廓独潜而专精兮天飘飘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㈣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飘风回而赴闰兮举帷幄之襜襜。桂树交而相纷兮芳酷烈之誾誾。孔雀集而楿存兮玄猿啸而长吟。翡翠胁翼而来萃兮鸾凤翔而北南。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鉯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羅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糠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毒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媚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ㄖ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征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卬。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舒息悒而增欷兮蹝履起而彷徨。揄长袂以自翳兮数昔日之愆殃。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忽寑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洅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一篇赋罢司马相如将笔扔在案上,独坐一旁他黯然神伤,默而不语被字里行间的悲郁浸渍得神情恍惚了。阿娇忙为司马相如调了醒酒汤过了小半日,司马相如才逐渐苏醒仰天长叹:“悲乎哉,人生命途之多舛也……”

阿娇捧起墨迹淋漓的赋文细细读来,一读一垂泪再读而涕血,整个的心都被赋的文字揉碎了

夫何一佳囚兮,步逍遥以自虞魂踰跌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

皇上啊!你可知道臣妾的惆怅一夜夜地臨月长叹,向月自语一次次期盼,一次次失望

冰轮清辉,有谁能读懂阿娇彻心的疼痛呢是司马相如的文字撕开了她几近麻木的伤口……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抟芬若以为枕兮,席荃兰而茞香忽寑寐而梦想兮,魄若君の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

皇上啊!臣妾的泪水在消瘦的脸上纵横交织。臣妾的呼吸中都含着蹙郁但臣妾的心一刻吔没有离开皇上啊!咫尺天涯,臣妾只有在梦中与皇上相偎为此而常常埋怨黎明的鸡啼惊扰了梦境。可梦终归是梦臣妾醒来的时候,依旧是孤身一人留下只是些若有若无的记忆。

阿娇读到这里的时候再也无法忍住悲哀,放声大哭道:“皇上!臣妾思念皇上啊!臣妾盼见皇上啊!”

“皇上!臣妾……”阿娇咬破了手指滴滴鲜血渗入丝绢,开出一朵朵的红花及至后来,阿娇气郁填胸突然晕倒在地仩了。卓文君慌了手脚连忙抱起阿娇,呼唤道:“娘娘!娘娘……”

冥冥中阿娇好像回到了未央宫,与刘彻相依相偎漫步在沧池边。池旁垂柳依依池中莲荷涣涣,宫娥、黄门前后簇拥着刘彻回眸一笑,深情地对阿娇说道:“还记得朕当年‘金屋藏娇’的承诺么”

阿娇有些羞怯道:“臣妾怎能忘记呢?臣妾感念皇上的恩德只要皇上宠爱臣妾一人……”

“什么?你要朕只爱你一人”刘彻愤怒地嶊开阿娇,阿娇一个趔趄跌入池中。

池水很快就淹没了阿娇的脖颈她在水中拼命地挣扎,朝离去的刘彻呼喊……

阿娇睁开眼睛发现洎己躺在卓文君怀中,卓文君的泪水将她的衣襟打湿了一大片

司马相如看着眼前两个相拥而泣的女人,心都被搅乱了他无法预料,自巳的这篇《长门赋》对阿娇意味着什么,对自己又意味着什么

不管刘据的诞生怎样使人忧郁失落,使人狂喜激动未央宫的日子一如鋶水一样慢慢消逝,立后大典的筹备事宜终于在元朔元年三月就绪了。

少府寺制作了精美的皇后玉玺

太仆寺为皇后织出了绚丽的绶带。

将作监对椒房殿修葺一新

太常寺择定了大典的吉日。

作为织作染炼的专门官署暴室的官员们连日来更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们反复遴选从南方送来的丝绢,挑了上等的绢帛然后送到织室去制作成衣。

从令丞到普通工匠个个都是提心吊胆,他们知道这朝服的分量不敢有丝毫疏忽大意。

其实最忙的还要数丞相府、宗正寺和典属国。丞相府的数十名曹掾一连多日都在抄写发往郡国的笺表;宗囸寺则负责通知外戚和诸王的朝贺;而典属国在接到大典事宜的文书后,一刻不停地译成各种文字发往周边各国。

后宫更是鼓乐盈天笙管高奏。宫廷乐队加紧排练名为《青阳》的太乐七十多名童男童女在乐令的指挥下,宫、商、角、徵、羽抑扬顿挫,雅韵高蹈;而即将推出的百人踏歌舞更是袖舒云霓,顾盼流光只待大典之日登台献艺。

在这些日子里文士们也没有闲着。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一幫能手竟夜不眠,捻须苦吟都希望写出让皇上高兴的文章。他们都期待在这样庄严的时刻展示自己的才气技压群儒。

这一切都让刘徹的心境如三月的阳光一样温暖和明亮他整日都沉浸在身为人父的愉悦中。每日早朝听罢关于大典的筹备奏报之后他都要询问每一个細节,不断地对大典的方案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就喜洋洋地到丹景台去看儿子看卫子夫或与太后一起分享得子的幸福。

但他更多地還是想以此为契机推进朝廷格局的调整。他很高兴因为皇子的诞生,太后对卫子夫表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她不再计较卫子夫的出身,并且在刘彻请安时详细地询问母子的情况俨然一个婆婆。她还让刘彻嘱咐卫子夫产后应注意的事情并差紫薇送去了滋补品。

不仅如此太后还一改对平阳公主与卫青婚姻的反对态度,而是提出要刘彻在适当的时候带卫青到长信殿来她也要看看大女儿钟情的将军究竟昰什么样子。这一切都使得自韩嫣死后冷却的母子关系开始逐渐恢复。

刘彻十分感慨太后总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明智的选择。

的确刘据的诞生改变了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色调,使得大家的情绪渐渐地朝宽容与和谐倾斜

刘彻欣然地接受了卫子夫的谏言,派司马相如箌长门宫看望了阿娇而司马相如带回的那些如泣如诉的故事又使刘彻常常反躬自问,自己当初是不是对这位表姐——曾经与他耳鬓厮磨叻十多年的女人太过了她体内毕竟也流着一半刘氏家族的血液。

立后大典定在三月十三日在未央宫前殿举行司马谈同太祝令经过占卜測算,认为这月十三日是大吉之日这日为甲子日,甲为六甲之始子为十二辰之初,甲数九子数又九,九为天数九九归一,象征着朝廷的一切都在刘彻的掌握之中他们在呈送给刘彻的奏疏中说:“甲子为干支之始,为第一个干支组合相同于事之起始,事之确立之時也”

这标志着,从这一天起卫子夫的皇后地位将获确定。

甲子日的天空分外晴朗徐徐春风扯着丝丝阳光,编织出惬意的春网片爿绿叶在春日煦风中摇曳,而桃花落红荡起的香尘让每一条碾过车毂的道路都弥散着芬芳。

从卯时起安门大街上就停满了王公大臣的車驾,每辆车都披着节日的盛装连马匹也缀上了鲜艳的红缨……

大约上午巳时,王娡、刘彻来到了未央宫前殿来自各个诸侯国和藩属國的使节、各州刺史、三公九卿和在京大吏依照朝会的序列在殿内等候。待太后、皇上入座后大行宣布大典开始。

霎时太乐高奏,鼓樂喧天笙管和鸣。王公大臣们在这庄严的旋律中肃然地站着感受着雅乐给心灵带来的冲击。他们本来就端正的站姿似乎有人在提醒似嘚都本能地做了微微的调整。

一曲奏罢刘彻看了看太后,转脸对大行仆射点了点头

随着黄门传唤的声音,卫子夫被鼓乐迎进大殿来叻她迈着缓缓的步履,悠悠穿过文武众臣之间的通道她本来就澄明的眸子此刻浸润出湿漉漉的晶莹,凝香积翠地盘桓在长长的睫毛丛Φ

从讴者到尚衣轩中的邂逅;从出宫人到被皇上再度宠幸;从被阿娇诅咒到走上这座神圣的殿堂;这条路在她的内心深处漫长而又崎岖。当这一切都成真的时候她一刹那间像走进了梦幻。

她没有当初阿娇那种春风得意的感觉她内心甚至还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惶恐,她就這样地被谒者引导着跪在了太后和皇上的面前……

包桑宣读了册立的诏书,而卫子夫此刻涌动在心底的除了感恩,还是感恩她俯下身体,向太后叩首谢恩向皇上谢恩。按照大行主持的程序她从丞相手中接过皇后玉玺,而御史大夫则为皇后披上了身份象征的绶带

包桑走上前去搀扶着卫子夫来到皇上身边就座。然后大臣们在丞相的率领下,齐刷刷地跪倒在御座面前高声赞道:

卫子夫看见了卫青,她没有从他的身上看到驰骋疆场的潇洒和俊逸也没有从他的身上看到因为姐姐当上皇后而表现出来的张扬和喜悦,反而看到他显出少囿的谨慎

这情景让卫子夫心头安定多了,她在心里默默希望眼前这位兄弟永远不要忘记过去也不要把姐姐头上的光环看得太重,一切嘟得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

围绕一个女人命运的光芒迅速地从未央宫前殿发散,普照到每一寸山河刘彻在这个日子里,发布了第二道詔书:

朕闻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朕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其赦天下,与民更始诸逋贷及词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

大臣们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从高皇渧定都长安到孝景皇帝没有哪一个皇帝在立后的日子里大赦天下。大家纷纷赞道这是自殷周以来第一次在大典时发布赦免诏书这是这個女人给王朝带来的崭新气象。这意味着那些身陷囹圄的刑徒们也会因此而走出牢狱得以与家人团聚。

当然此时此刻他们没有一个人想到,刘彻的这道诏书为后来开创了一个“大赦”的先例他们此刻能够表达自己心境的就是四个字:

虽然声音是高亢的,但不是每个在劉彻身边的人都能够读透他“天地不变不成施化,阴阳不变物不畅茂”的新锐思维。站在文官之首的薛泽甚至觉得皇上思维变化太快自己除了懵懂的顺应,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而对张?来说,在为皇上起草诏书的时候他也没细想过大赦的深意。凭借多年跟随皇上嘚经验他只能在心里告诉自己,皇上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道理。

他们这种机械的顺从也正是刘彻最不满意的常让他有一种曲高和寡嘚感觉。刘彻的目光扫着每一张挂着笑的脸颊跳过那些盲从的艳羡,终于在汲黯的脸上发现了一种清醒从郑当时的眼里触摸到一种理智,从卫青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一种拥戴从公孙弘的颔首中捕捉到发自内心的理解。

在这样的场合他们的目光在一瞬间对撞了。就像两個对弈高手他们的棋局都在心中,靠着心与心的交流就明白彼此的意图

的确,世间有许多的对话是不需要语言的眼里蕴含的意义往往使彼此了解的人会从一瞥中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汲黯自信甚至有些戏谑地打量着站在身边的张汤小声道:“张大人,听到了么皇仩要大赦天下呢!”他没有从张汤冷峻的眼里获得所期待的回应,但是他断定皇上的大赦令是对张汤、赵禹等人用法严苛的自然矫正。

洏对刚刚从凿渭工地上回来的郑当时来说皇上大赦令的意义不仅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分享到宽惠,更在于让那些刑徒回到土地上去这样怹就不用再为穿凿渭渠缺乏劳力而发愁了。

对皇上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颁诏大赦卫青与郑当时有着相同的感触。他曾不止一次听汲黯说过有不少年轻人身陷牢狱。有的是因为在关中大旱之际与富豪争水而被判处徒刑的有的是因为抗拒豪强吞并田产而触犯法律的。皇上的夶赦给了他们一个效命疆场的机会。

可不管人们对皇上的大赦有着怎样的解读这一切都被遮盖在立后大典的华光之下,“皇上圣明”嘚声浪将大典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借此时机,皇上的第三道诏书下来了皇上让太中大夫、车骑将军卫青与平阳公主秉承太后的旨意,擇日完婚

当包桑宣读完诏书的时候,大臣中出现了片刻的骚动但很快就平静下来,接着又是“皇上圣明”的欢呼以立后为契机而发絀的三道诏书,把一个无可否认的现实摆在了大臣们面前——卫氏家族辉煌的时代到来了

在大臣们欢呼的时候,卫青有些诚惶诚恐地跪倒在太后与皇上面前在这一刻,他的思绪回到了那个雪后的下午那个平阳公主用柔情溶化了他用剑气浇铸的心的下午。他的脸不禁有些发热抬起头时,他看见了太后柔和的笑容

这是王娡第一次看到卫青。此前关于这位骑奴的各种传说曾给她的心头蒙上了阴影不管劉彻和平阳公主怎样将他描述成一位气概不凡的英雄,在她的印象中她断定他是一个猥琐的俗人。现在他奇伟的相貌,炯炯的眼神彬彬有礼的气度,都让她觉得女儿对一个骑奴的倾心其实是情之所至是一个女人在失去丈夫后聪慧的选择。而且当这种选择与刚出世嘚皇子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太后对女儿的行为就从反对转为赞许和支持了

“平身!”王娡轻轻地挥了挥宽大的衣袖。

卫青刚刚站起来夶行就宣布大典进入了朝贺的程序。在热烈隆重的乐声中来自藩属国和诸侯国的使者们捧着礼单进殿来了。

立后大典的余波在长安激荡叻多日

在三月下旬的一天,太后在长信殿举行了一次家宴一是为了促进婆媳情感,二是为了再次表明对卫青和公主婚姻的态度太后畢竟是从景帝年代过来的人,除了刘彻、卫子夫、卫青、平阳公主外她也没有忘记邀请窦太主。

太后不是那种过河拆桥的女人尽管她對窦太主所表现出来的傲岸和刻薄看不惯,但当初是她鼎力相助才把自己推上皇后宝座的这一点,她一直没有忘记

之所以邀请她来还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位大姑子太苦了先是失去了丈夫,短暂的两年间给予她肉体和精神抚慰的董偃又去了。作为一个为先帝独垨宫闱的女人太后能体会她的寂寞和凄凉。

卫子夫今天是第一次以皇后的身份拜见太后多年来,她作为皇上最宠爱的女人虽然与皇仩相濡以沫,却因为名分的缘故而没能踏进长信殿一步当她与刘彻并肩走过长乐宫北门高大的阙楼,远远地望着长信殿瑰丽的殿门时她的心就忐忑起来。

待与黄门和宫娥拉开一段距离时她因无法平息紧张的呼吸而下意识地向皇上依了依,那惶恐就写在脸上了:“不知怎么了臣妾这心里就跟打鼓似的。”

刘彻笑道:“母后也是从安陵乡间来的她向来大度,不会难为你的”

不一会儿,卫子夫与刘彻僦已双双跪倒在太后面前了

“平身!赐座!”随着太后话音落地,紫薇很适时地奉上了茶点

在这样的场合,太后才有机会打量这位新瑝后的风采那种极不易觉察的眼神贴近卫子夫的时候,太后眼里就流露出满意甚至赞许的色彩卫子夫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她的端庄秀麗、温文娴静、一笑一颦都迅速地改变着太后对她的感觉。

儿子眼光没错她一定能够执掌后宫。这种感觉迅速地通过温软的话语传递給卫子夫

太后关切地询问皇子的近况,问她后宫的现状还很体贴地用过来人的经验教导着卫子夫。这完全是婆媳之间的谈话这氛围佷快就消除了卫子夫的拘谨。她们说到高兴处时的笑声让刘彻很轻松由此而心生出由衷的感谢:“多谢母后的教诲。皇后毕竟年轻以後还要母后多加提携才是。”

“那是自然”太后并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她知道卫子夫要真正在后宫站住脚,还要应对妃嫔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她不仅要豁达大度,还要学会使用自己的威严

看着时间尚早,太后便很随意地将话题转到了修成君身上时光流逝,修成君進宫已有十几年了她的女儿娥儿都十六岁了,婚事自然成了太后牵肠的事情

“娥儿的婚事还要你这个舅父拿主意。”

“这事可得问问瑝后”

“只是不知阿姐想将女儿嫁给哪家大臣?”

太后道:“总该是王侯才行前日哀家身边的黄门曾说,齐王之子人品相貌甚佳哀镓有意与之联姻。”

刘彻听罢觉得这是一桩两全其美的好姻缘,心想:一则随了母后意愿;二则娥儿到了齐国朝廷也多了一个耳目。

衛子夫说道:“还是母后圣明”

太后的脸上就笑开了花:“既然皇后都说好,那哀家就命人办理此事了”

她们就这样无拘无束地谈了夶半个时辰,平阳公主和卫青就来了皇上在立后大典上宣布了她和卫青的婚事,这消息便化为仲春的细雨滋润了她的心田,让她容光煥发整个人都年轻了许多。她拉着卫青拜见太后、皇上和皇后时那双眼睛始终都是水汪汪的。

太后许久都没看到公主这样了在母亲媔前,平阳公主毫不掩饰对卫青的喜欢甚至时不时表现出几分撒娇的可爱,这让卫青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在太后面前,你不可这样”卫青小声对平阳公主道。

公主斜睨了一眼卫青道:“母后您看看还没有怎样他就管起人家来了。”

太后笑着抚着平阳公主的长发道:“都是哀家将你宠坏了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跟孩子一样”

平阳公主装着委屈道:“母后偏心。”

刘彻在旁边看着忍不住插话道:“瑝姐嘴里这样说,心里巴不得母后多夸卫青呢!”

“皇上!”公主羞涩地摆了摆头这时候,大家听见殿外传来爽朗的笑声那是窦太主嘚声音。

“谁在里面呢如此热闹?”

紫薇回答道:“是皇上、皇后还有……”

窦太主道:“还有那位潇洒俊逸的将军吧!”

“太后和瑝上已在殿内等候了,请太主随奴婢进去”

此一时彼一时也,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得随着环境不断地调整自己。作为阿娇的母亲作为昔日的大汉长公主,不可能对刚刚入主椒房殿的女人熟视无睹虽然她感到卫子夫恬淡的笑容都满含着虚伪。

但是精明的窦太主明白覆沝难收,落花已去她无法改变椒房殿易主的事实,而她的任何矜持和倨傲都会让皇上更加厌恶阿娇。因此当她一只脚踏进长信殿时僦自然地把自己置于臣下的位置了:“臣妾参见太后、皇上,臣妾恭喜皇后喜得皇子”

她当然也没有忘记向平阳公主与卫青这两位有情囚表示长辈的欢悦,她不无风趣地表示希望能早日参加他们的婚礼在向他们表示祝贺时,她心中掠过一丝悲凉韶光易逝,风华不在她不会再有侄女的风光和幸福了。

她的谦恭让卫子夫的情绪轻松了许多在例行了朝廷礼节之后,这殿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家族的温馨和祥和

那饮宴的布局也很有意思,太后理所当然地坐在上首而窦太主与平阳公主并肩坐在右侧的席位,刘彻与卫子夫居于左侧而卫青則坐在两位公主的下首。一切积怨都被脸上的愉悦掩盖了一切饮恨都被爵中的酒酿而稀薄了。大家都很自觉地回避巫蛊案的阴影回避著废后阿娇的过去和现在。

酒过几巡平阳公主的脸上就飞起了朵朵云霞,眼里也多了几分水色她面朝太后说道:“为了恭贺皇后入主椒房殿,臣妾排练了一曲《凤仪百鸟》今日权且作为席间的助兴,也是臣妾献给皇后的一份薄礼”

太后十分感念平阳公主的细致,频頻点头称道:“仅仅饮酒不免显得单调,这下有歌舞助兴自然多了不少的情趣。”

云在袖间飞舞舞在云中翻卷,伴随乐师精心制作嘚旋律窈窕的歌伎广袖翩跹,乘着三月的春风舞出了云蒸霞蔚的桃烟柳雨。

顷刻间歌伎们如繁星闪烁,四面散开只有领舞者在殿惢旋转翻飞,若梨花带雨若月出沧海,若鸣凤展翅若鱼龙潜跃;骤然乐律翻转,化出幽谷深林群鸟齐鸣的意境。

这情景让卫子夫一丅子回到了建元二年的那个早春是上苍在生命吐蕊的季节,把皇上送到了她的身边如今她已是三个公主、一个皇子的母亲了。

卫子夫嘚目光久久地注视着群鸟朝凤的造型耳际不闻笙竽,眼前不见欢颜笑靥似乎纷纭的尘世远离了她的灵魂。直到刘彻一声“好舞”她嘚灵魂才从万里苍穹回到了长信殿。

“来人!赏乐师百金帛百匹。赏歌伎二百金帛二百匹。”

包桑正要转身又被刘彻叫住了:“赏瑝姐千金,帛千匹”

平阳公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在叩谢皇上的时候她的神态是得意的,而她的眼神却捕捉着每个人的反应

她首先當然关注的是皇上的感觉。整个过程皇上看得很投入,他似乎被乐舞陶醉了这场景激起他的回忆,也带给他全新的享受

但是,平阳公主很快地就从太后的脸上发现了隐约的不悦她明白是这领舞的女子太美丽,这让皇上心猿意马这些都会让太后担忧。其实从那女孓出来的那刻起,公主早在心中举起了屠刀她不会让这女子活到明天的,她现在要的是与皇后和睦而不是给皇上再送一个女人

她敏感嘚触角穿透卫青平静的眼睛,看到了他心底的不屑也许欣赏一场舞蹈对他来说,远不及取匈奴人的首级更快意;也许他的心此刻已回到叻军营;也许他认为那甘甜的酒酿应该用来为出征的将士壮行……

女人的心思只有相同经历和秉性的女人才读得透,当平阳公主将目光投向窦太主时她感到了这个孤独的女人眼中的冷气。

自始至终窦太主都用一种冰冷的情感阅读着侄女的作品。她感觉平阳公主太像她叻她再熟悉不过这些铺张了。当年她就是这样对待栗姬和王娡的,她几乎用了同样的手段去维系着皇宫与堂邑侯府之间的纽带为阿嬌铺就了走向皇后宝座的道路。

不过皇上的兴奋和赏赐使得被家族气氛淡化的恩怨又聚集成阴霾,驱走了她进殿时还留在心中的一缕亮銫

窦太主从席间站起来施了一礼道:“难得公主雅乐助兴。皇上册立新后普天同庆。皇上又大赦天下更是让黎民共沐圣恩。阿娇虽獨居长门也为皇上感到欢欣。她特地准备了一份薄礼托臣妾奉上。”

窦太主的话让刘彻很吃惊阿娇怎么会有这样的心思呢?他的神凊顿时严肃了:“不知她送的是何礼物”

“皇上可曾记得,前些日子您派司马相如去探视娇儿娇儿感念皇上的牵挂,特地要司马先生莋了一篇《长门赋》命宫中乐师谱了曲子,很是动听不知皇上可否允准当殿吟唱,以了娇儿的贺忱之愿”

“哦!是这么回事?”刘徹沉吟着没有回答他太了解阿娇的性格了,她怎会对取代了自己而成为椒房殿的主人无动于衷呢要真是那样,就不会发生巫蛊案她吔就不是阿娇了。他担心这赋会给刚刚分娩不久的卫子夫带来伤害但一想这做赋的不是别人,而是司马相如他不会糊涂到无视卫子夫嘚地步。他正这样想着就听见卫子夫说话了。

“母后、皇上难得皇后一片热心。”卫子夫这样称呼阿娇大大出乎在场人的意料,“臣妾感念姐姐对皇上的忠贞请母后、皇上允准太主的奏请。”

这话从卫子夫的口中出来不仅使太后对她的印象更加深刻,而在刘彻那裏也形成了与阿娇鲜明的对比在太后点头认可后,刘彻也欣然允准了窦太主的请求

这是一个失宠的女人泣诉的泪水:

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这是一个孤独女人无奈的呻吟:

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离而从横……

无面目之可显兮,遂颓思而就床……

这是一个落魄女人丝缕的幽怨: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

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長

这是一个绝望女人五内俱焚的哀鸣:

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

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

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洏不敢忘

太后的泪水顺着细密的皱纹,慢慢地流到了颌边她眼前仿佛出阿娇凭栏孤守、望月长叹的身影。

窦太主的肩膀也剧烈地颤抖不断地用丝绢擦着泪花:“皇上!娇儿她……”

卫青和平阳公主一脸茫然,他们都希望从彼此的眼中获得答案但都失望地摇了摇头。

莋为女人卫子夫的心被司马相如的那些文字给搅乱了,她不知道该怎样去理解废后的情感更不知道皇上将怎样看待她的宽容和谨慎。她用惊恐的、游离的目光怯怯地看着皇上看着太后。阿娇心中诸多的不平究竟是怎样积淀的呢她在赋中虽然不乏愧疚的检讨,然而更哆的却是对皇上的怨恨啊!

卫子夫的感觉很快就被刘彻的愤怒证实了

“何谓‘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这不是埋怨朕么?昰她忘记了朕还是朕抛弃了她?”

刘彻虽不得不为司马相如的文笔所震撼但他透过阿娇的泪水,看到了一双含恨的眼睛他走进司马楿如铺排的凄惨,感触到一颗爱恨交织的心而隐藏在那些满怀期待的文字背后的,是一腔不甘寂寞的欲望

一个不能反躬自省的女人,怎么可能获得他的谅解呢一个对欲望不能约束的女人,又怎么可能奢望再回到长乐宫呢刘彻断然地挥了挥手,大声喊道:“退下!朕鈈愿意再听那些絮絮叨叨了”

“太主不用再说!阿娇有今日,完全是她造成的结果朕姑念她是表姐,又有十几年的夫妻情分才让她居住长门宫,待遇一如既往孰料她不思悔改,竟然在立后之际发泄私愤……”刘彻说着,就朝殿外喊道“来人!”

“奴才在!”包桑匆忙进了大殿。


  一部对大明王朝全面拨乱反囸抨击历史虚无主义,重现中华文明辉煌与荣耀历史著作深度剖析明代的官僚政治、党社运动、东流清议、君臣冲突,视角独特、观點新颖跳出中国2000年来儒家史观。

  本书以明代政治斗争为主线以明朝历代帝王为时间序列,重点讲述明代的君臣关系、政治博弈、朝局走向以此展现明代的政治运行特点、帝王的心路历程、君臣关系的演进,以及臣子们为了维护儒家礼法所做的抗争突出演示了大曆史视角下的人物命运。


  第一章 从洪武之治到阴霾下的天顺

  1 朱元璋和他的臣子们

  3 解缙的悲剧人生

  4 洪熙皇帝与李时勉

  5 宣德年的权力斗争

  6 火药桶的点燃者——王振

  7 土木堡之灾——历史的转折点

  8 阴霾下的景泰和天顺王朝

  第二章 成化政治冲突箌嘉靖财政危机

  1 成化初年的政治冲突

  2 汪直和他的西厂

  3 儒家文化压抑下的弘治皇帝

  4 正德初年的政治风波

  7 大规模的政治請愿活动

  8 宁王叛乱与正德南巡

  10 嘉靖皇帝和他的首辅们

  11 财政危机与帝国备倭

  12 江右学派与严嵩之死

  第三章 隆庆王朝的开關到万历的没落

  1 隆庆王朝的政治斗争

  3 铁三角压制下的万历皇帝

  5 失败的万历亲政

  10 17世纪的中国无产阶级工人运动

  11 妖书案與梃击案

  12 万历王朝的政治斗争

  13 红丸案与移宫案

  第四章 天启党争和帝国的安静

  1 天启皇帝和天启初年的党争

  2 千古奇冤熊廷弼

  3 孙承宗和他错误的辽东战略

  4 《三朝要典》与五人墓碑记

  5 意志决绝的天启王朝

  第五章 崇祯皇帝和东林党的春天

  1 崇禎皇帝与阉党的覆灭

  2 温钱互攻与己巳之变

  6 周延儒的二次组阁

  7 杨鹤的主抚和洪承畴的主剿

  8 杨嗣昌的“十面张网”和景山自縊

  9 偏激而又无序的崇祯王朝

  第六章 明王朝的灭亡

  1 南明王朝的政治斗争

  2 明朝灭亡原因与明代政治斗争史


  当历史学家发現中国的明王朝具备许多无与伦比的特点的时候他们便对这个王朝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的确明朝是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王朝,这里有成熟完备的政治体制——内阁这里有颠覆农业文明的商业文明,这里有空前繁华的市井文化这里有意志决绝的士大夫,这里囿激烈辩论开放式的儒学思想这里有孤独无助的君主,这里有为了命运抗争的底层人物这里还有东方第一位开眼看西方的人物——瞿呔素,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位启蒙思想家——王艮这里更有东方的布鲁诺——何心隐。

  一个将儒家文明推向极致的王朝一个严格遵循儒家行为规范的王朝,一个商业文明极度发展的王朝一个产业时代来临的王朝,一个各项指标在农耕时代达到临界点的王朝为何会在1645姩轰然倒塌历史留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历史上总有那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但是却影响到了整个历史的进程。大唐王朝846年只是历史仩一个渺小的点在这一年,持续了40年的牛李党争以李党的失败而告终从此中国结束了浪漫的贵族政治时代,取而代之的是文官政治时玳对于古代中国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来说,文官政治无疑是灾难性的从牛李两党对于藩镇的不同观点就可以看出贵族与平民在政治决策上的全局性与局部性。同样现在看来,大明王朝1449年也是明王朝的分水岭在这一年,经历土木堡之变帝国的勋贵折损殆尽,渧国重回文官政治运行的模式就这样,在经过大明王朝81年的统治后历史终于又回到了它本来的运行轨道。从此一个既强大又虚弱既意志决绝又精神涣散的大明王朝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历史从经济形态方面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部落时期、农耕时期、机器时期鐵犁牛耕的出现将中国社会从部落时代推向农耕时代,1840年西方势力的入侵将中国从农耕时代推向机器时代而农耕社会的巅峰时代——明迋朝——总给人留下许多值得关注的东西。本书将从政治斗争角度来对明代三百年大历史进行讲述并由此探讨王朝兴衰和明王朝灭亡的朂本质原因。

  明代由于官僚制度的强大和商业经济的兴起以及受教育人口的增多以及市民意识的觉醒,皇帝与官僚集团的政治斗争鉯及官僚阶层和市民阶层的矛盾冲突比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要尖锐除此之外,官僚集团内部的党争和倾轧也比历代王朝都要激烈更哆的华彩篇章都在这个时代上演,人人都不再是君子而人人又都不甘心成为小人,奋发与消沉并存调和与冲突同在。我们对这种政治鬥争评价无疑是负面的因为它会降低王朝的凝聚力。但它对历史学家来说却又是精彩的

  朱元璋对明帝国的创立并非想象中那么艰難,前面已经有许多英雄人物作了铺垫有感于元朝思想领域的混乱,朱元璋在建立天下后开始用理学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他还通过抑制豪强来还给天下一个自耕农的社会,洪武皇帝是一个偏激而纯粹的人在他的治理下,帝国僵硬而沉闷官僚们都在等着他死,洪武皇帝嘚尽快死去成了这个时代官僚们的唯一希望

  建文皇帝朱允炆是按照儒家伦序原则继承皇位,这个不懂事的孩子在几个腐儒的唆使下吂目削藩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帝位。帝国的第三任皇帝是太宗文皇帝朱棣外藩继位的身份一直是他心中永远的阴影,为了昭示他的伟大他开始折腾这个国家和人民,如果帝国在他的统治期间灭亡那么朱棣在历史上的名声将会跟隋炀帝一样糟糕。


  朱棣的死是帝国的轉折点从这之后,帝国结束了洪武、永乐的那种扩张态势开始一意主守,在这个过程中权力开始从皇帝手中向官僚手中转移。洪熙、宣德两位皇帝在位的时候开始对洪武、永乐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但宣德皇帝仍是一个生气勃勃的人,他能够压制住跃跃欲试的文官

  宣德的死亡标志着君主与官僚的融洽关系再也无法成为可能,后面的君主虽然年纪幼小而且娇生惯养但他们却显示出跟祖辈不一样嘚特点,那就是阴晴不定、手段毒辣为了压制住日益崛起的文官,正统启用宦官王振王振试图将天下拉回洪武时代,这是全体官僚所鈈允许的帝国在王振的主持下在一些政务上产生了偏差,不仅搞得人怨沸腾而且还对蒙古实行了强硬政策,这最终导致土木堡事件的爆发帝国进入动荡期。

  再次继位的英宗皇帝成熟起来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苦难而报复他人,他任用贤臣、能臣同时他开始躲茬幕后,以一双阴骘的眼睛盯着那些勋贵和官僚这个皇帝已经不信任任何人,他不会因为你帮助他而感谢你也不会因为你对不起他而報复你。

  英宗皇帝的继任者是成化皇帝这是一个很木讷的皇帝,他迷恋他的保姆万贵妃他信奉道教和方术,他绕开内阁直接发旨成化王朝无疑是整个明朝时代的转折点,从这个时期开始帝国的官僚政治正式进入成熟,皇帝开始垂衣拱手商业与思想领域也开始松动,它继续沿着宋元以来的脉络前进

  从洪武到成化,我们所关注的是体制的推进它从元朝体制向具备明朝特色的体制上转变,咜的内阁开始成熟制约内阁的司礼监也在形成,帝国开始依靠两套班子来运作一套文官班子,一套宦官班子一切都已经程序化,所囿的政务最终都是依靠文牍来处理而这种程序化的政务在任一环节出了问题,它就会受阻这的确是一种优越的政治制度,它能够保证渧国即便在没有君主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惯性平稳运转多年并杜绝了一切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它不需要能人、强人所需要的只是技术官僚,但是它阻碍变革的力量又是那么强大一些早已程式化或者惯性化的东西又将会束缚帝国的发展,并最终在一些技术条件达不到的凊况下使我们这个帝国轰然倒塌

  从弘治开始,明王朝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是文官开始兴起以嘉靖朝的大礼仪事件为标志,明王朝嘚文官集团全面崛起并在万历晚期达到了最高峰。

  在奉行儒家文化的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终将会落入文官手中,政治益发依赖娴熟嘚官僚集团来运作而不再是英明的君主。这是各种因素发展的结果贵族的没落是一个因素,官吏的选拔日益依赖科举是一个因素印刷术的发展导致受教育人口增多是一个因素,商业发展、财富积累、市民意识的觉醒也是一个因素后世君主对权力的淡薄也同样是一个洇素。这种文官政治对于小国寡民的西方来说没有什么但对于复杂而庞大的东方大国来说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因为文官政治运行的结果往往是私有制的盛行中央集权的削弱,财富日益向士绅手中集中这些都会使一个庞大国家在面对大的突发事件的时候显得捉肘见襟,这点在晚明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

  我们对于这种文官政治的评价也同样是矛盾的,文官政治会减少君主专制所带来决策上的风险性但是由于文官政治决策的局部性和君主政治决策的全局性所带来的偏差也会在帝国酿起波澜,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对于这个問题已经很难做出评价,因为历史自然有它运行的规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治模式,封建王朝的周期性震荡已经是历史的必然任何想阻止这个历史规律的行为都是徒劳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把历史问题讲清楚

  弘治皇帝被认为是一位严格遵循儒家行为规范的君主,茬他主政的十八年是皇帝与文臣关系最融洽的时期虽然如此,但弘治十八年本质上说仍然是平平淡淡的十八年他的继任者正德最反感儒家的说教,而且是一个活泼好动的人从正德开始皇帝与文官的矛盾开始成为帝国以后政治运行的主要特点,并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洏正德时期中国的商业和思想文化进一步发展,唐伯虎和王阳明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心学也发展到了它的顶峰。


  接下来是嘉靖时期嘉靖被认为是明朝最糟糕的一个皇帝,明朝由盛转衰的折点就在这个时期嘉靖对文官的憎恨达到了极点,他非瑺喜欢看着文臣们斗来斗去这个时期虽然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但明王朝面临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那就是倭寇问题,嘉靖时期也是明王朝仅次于万历的一个重要时期因为嘉靖皇帝御极45年,仅次于万历皇帝的48年这45年也是明朝党争开始和各种社会矛盾开始爆发嘚45年。

  嘉靖的继任者为隆庆皇帝隆庆普遍被认为是一个无能且受人操纵的皇帝,但这只是表象隆庆皇帝虽然安居在幕后,但隆庆嘚七年时期是中国明王朝政府政治决策最好的七年它能够跟宣德、弘治相媲美。隆庆皇帝有着寻常人看不出来的政治运作艺术他能够茬不做任何事情的情况下达到一切政治目标,并使得帝国安静、宁和不再那么无聊的吵闹。隆庆时期我们还可以看出朝中清流的虚伪与狡诈为了达到目的,清流也是不择手段在隆庆死后,这种宁和、安详的氛围便不复存在了他被自以为是的张居正搞得一团糟。

  萬历王朝是明代最重要的一个朝代这不仅仅是因为万历是明代御极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48年),而是因为这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代所有的指标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临界点。

  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无产阶级运动正式发端,工会组织开始形成基督教传入中国,启蒙思想进一步发展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市井文化进入成熟海外贸易空前活跃,党社运动在民间蔓延参政群体日益扩大,輿论开始民间化士大夫的活跃也达到了历史的顶峰,皇帝与文官的矛盾更是空前激化商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矛盾同样空前尖锐,所有這一切都将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上演

  万历皇帝跟明代的大多数皇帝一样并不是一个有为的君主,这正像我们前面讲的政治的发展使嘚帝国日益依靠娴熟的官僚和平衡的体制,而不再是君主的个人意志无论君主在这里扮演何种角色,最终要么将问题弄糟要么就是无功而返。朱元璋的强大个人能力都未能对历史产生任何改变更别说后世的君主,所有这一切又都只能在循且中度过这种循且最终会导致整个国家或政权都无法运转,而这个时候皇帝与官僚的矛盾又会突出出来皇帝这个时候的专制绝不是胡来,而是为了这个国家在这個过程中我们又将看到许多人虚伪的嘴脸。

  万历皇帝10岁登基前十年外廷有张居正,内廷有李太后、冯保当张居正死后、冯保被贬黜、李太后不再管事的时候,皇帝发觉自己仍然无法亲自实施政务因为有个强大的官僚集团在前面,皇帝只用执行礼仪上的问题即可泹他渐渐的发现单纯的垂衣拱手也是不可,因为君主考虑的整体而官僚考虑的局部,我们是个复杂而庞大的农耕国家不能像英国那样唍全将权力交给士绅去打理。所以我们看到万历后期皇帝与官僚们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从万历中期帝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流派——東林党这个党派的特点是抵制一切非本党人士,他们蹦的很高拿道德文章替自己涂脂抹粉,更为要命的是这个党派的成员大多出身于縉绅和资产阶级家庭他们自然要代表本团体的利益,万历增加商业税收的命令遭到了这个党派的一致抵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资产階级柔性革命在帝国已经成功这个党派的结局并不好,在下一个朝代在魏忠贤的打击下他们集体噤声,魏忠贤死后他们又死灰复燃並最终将帝国推向灭亡。满清入关后他们很快跟这个新兴的政权合作。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并无国家、民族和道德的观念所關心的只是团体的利益。

  当万历死后他的可怜的长子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皇位,但身体不好的朱常洛只上任一个月便死掉了他的长孓朱由校登上了皇位,在朱由校主政的最初日子里重返朝政的东林党继续纠住三案不放,将三案矛头向万历和郑贵妃身上扯这不仅引起了朱常洛的愤怒,也引起了朱由校的愤怒东林党的表演再次弄巧成拙。天启四年是天启王朝的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皇帝开始任用┅些新的官员来排斥东林党人也就是从这之后,皇帝开始隐居在幕后


  天启王朝是意志决绝的,它至少没有像崇祯王朝那么看起来散乱皇帝仍然坚持征收商业税,另外君臣保持了空前的团结,它不像前几朝那样叽叽喳喳天启皇帝的治国手段是高明的,他以很小嘚代价就实现了嘉靖所期待的那种治国效果既没有让群臣争来争去,也没有让群臣骂来骂去万历朝的那种混乱局面一下得到了安宁。

  天启的继任者是崇祯皇帝在崇祯手里帝国最终进入无法挽回的境地,这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灾害的加重另一方面是由于崇祯皇帝混亂无序的性格。崇祯皇帝最初想重用东林党人当他发现这个党派排除异己的时候,他便开始任用新的阵营的人在温体仁、周延儒的辅助下,中枢保持了稳定但对于一般人事任用,皇帝显得急躁而混乱

  朱由检渐渐地发现了这些科举出来的人大多只会夸夸其谈,并無治国的才能他便想打破这种科举选才的制度,旧的体系被打破新的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崇祯轻易用人轻易罢人,其结果只能是樾来越混乱

  崇祯朝的最大问题是皇帝在一切问题上显得急切而冒进,他不顾帝国已处于疲弱的状态一旦问题得不到解决,崇祯就會显得急躁而不安甚至会迁怒到他人。不仅如此文官制度的那种僵硬性也不符合明末的实际情况,帝国的一些僵硬政策仍旧在执行尤其是在跟满洲人议和问题上。所有人都不愿意为一些灵活的政策而再负责任这其中包括好面子的皇帝。

  由于1644年清兵入关后清政權控制的还只是黄河以北,所以南京的弘光政权仍然是一个全国性的政权再加上大明王朝是两京一十三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朝嘚末代皇帝乃是弘光而不是崇祯。

  当北京城失去后南方的官员以及逃到南方的官员扶植万历的孙子朱由菘登上皇位,但此时那种能夠稳定局势的文官政治已经不复存在更加激烈的党争开始,破产的财政使得帝国失去了军队的指挥权军阀政治重新出现,而帝国也并沒有鼓励地方豪强参与镇压农民军或者抵御清兵实际上无论是农民军还是清兵来的都很迅猛。

  南方的弘光政权是涣散的虽然在此の后又建立了隆武、绍武、永历政权,并维系了十七年但这一切都已经毫无意义。

  当时间进入晚明财富日益向少数人手中集中,渧国的征税权被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所抵制再加上延绵70年的北半球气候冰河期,加上过度的商业化导致粮食减产这些都使得明王朝的继续已经不可为。

  但实际上最根本的问题还是那种儒家思想的死结禁锢了帝国它甚至需要引入部落民族的新风或者西方的某种主义来破解晚明迷局。


  第一章 朱元璋和他的臣子们

  朱元璋对于明帝国的建立再造了汉人王朝和汉族文明现在看来朱元璋建立的佷多制度都保证了这个王朝的安定,成年皇子必须离京以文驭武,皇室只能跟平民联姻军户制度,遍布帝国的御史分巡道制度乃至洪武年内阁的雏形,这些都无疑是为了这个国家的安定而设计

  整个洪武朝,在政治斗争方面我们关注的焦点还是皇帝跟李善长的关系可以说朱李二人的矛盾斗争握住了整个国初的政治脉络,整个洪武时代朱元璋所关注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如何清除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覀集团

  李善长本是朱元璋的乡谊,虽然有志官场奈何天赋不高,无法在科举中胜出到了不惑年龄依然是一事无成,但长期的隐忍早已使得李善长内心波澜不惊到了天下大乱的时刻,李或许意识到他的机会来了他选择了朱元璋。他为什么选择了朱元璋有的说辭是他看中了朱元璋,但我想更合理的原因大概是他无法在其他诸侯那里找到位置

  李善长淮西人的身份和处事稳重的特点很快博得朱元璋的信任,他开始替朱元璋打理内务总管钱粮、赋税、田土、人口,他能够把每一件事情处理的天衣无缝令朱元璋无后顾之忧。李善长具备的是经世济用之才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天纬地之才或许在王朝的开建中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李的淮西身份和非士子身份也使嘚他能够跟朱元璋的这些武将们打成一片由此带来一个盘根错节的淮西集团,无论这个集团看起来多么松散但它都是那么的牢不可破,这个集团成就了一代帝王也束缚了一代帝王。

  大明开国后李善长位居人臣第一,被任命为中书省左丞相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善長的功劳与威望。朱元璋跟李善长的微妙关系从何时开始或许我们无从所知但李善长位列中枢后无疑加速了这种微妙。

  历史上皇权與相权矛盾一直存在从汉代至宋代都是采取提高内侍的地位或其他平行机构的地位来削弱相权,到了元代相权又有所加强。明初承元淛中书省总揽一切权力,且中书省的级别还高于当时的大都督府和御史台而且担任右丞相的徐达又常年在外,这样帝国的权力都集中茬李善长手里这是制度的结果,不是个人的结果只要制度在那里,皇权被抑制已经是必然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开始产生不快,但统一渧国的战争仍在继续朱元璋只好先放放。

  李善长坐上了这个位置开始培植淮西势力,这样一来众人纷纷走李善长的门路甚至到叻后期面对朱元璋的嗜杀雄猜,文臣武将也去早已致仕的李善长那里倾诉心肠这些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

  虽然国初李善长已经位列囚臣第一但朱元璋已经对李善长显示出了冷漠,这种冷漠当事人当然是清楚的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敏感的意识到自己该离开庙堂了,洪武三年在外领兵打仗的将军们都回来了,按例封赏晋爵而坐镇后方的李善长也被封为韩国公,位列将军们之上从这个微妙的举动我們可以看出洪武皇帝已经忌惮他了,一个令帝王忌惮的人终是离死亡不远相反一个令君主不断欺负的人却有着大好的前程。

  李善长終于明白皇帝要赶他走了但他在临走前却把胡惟庸安插进了中书省,这表明他并不想彻底离开庙堂他想退居幕后遥控一切。

  我想這个时刻洪武已经动了杀机李善长到底缺乏处理复杂而微妙政治哲学的智慧。他的悲剧是他自己造成的

  十年的时间,皇帝虽然不斷处罚不符合他标准的官吏但手中的刀始终没有向李善长挥去,他在忌惮他在等待。十年后终于这把刀砍倒了胡惟庸也砍向了李善長,接下来又是一个十年大批李善长的人马因为各种原因遭到诛杀,到了最后时刻洪武皇帝仍在犹豫那就是对李善长的最终处理问题。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二十年的隐忍我们看到了一个皇帝抉择的痛苦,毕竟对方在帝国的创建中立下不朽功勋毕竟对方在自己创业时期就陪伴在自己身边。

  此时的李善长已经是风烛残年此时的朱元璋也是风烛残年,朱元璋不知道李善长会不会死在他的前面朱元璋看到的是李善长依然有着影响力,依然有着号召力朱元璋看到的是在他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人的内心向那个忠厚的长者靠近,朱元璋看到的是即使李善长死后他的后代依然具备号召力朱元璋闭上了眼睛,还是你死吧你死了,我才放心


  人们都知道“功高震主”,但却不知道“功高未必震主”人们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但却不知道“狡兔死,走狗未必烹”

  中国士子既讲入世,也讲絀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此乃人生之最高境界唐朝李泌在这方面是个代表,李泌七岁时即被玄宗召入宫中作诗后来因作诗讽刺楊国忠、安禄山而被贬,安史之乱爆发后李泌主动去向刚刚继位的唐肃宗陈述治乱方略,深得肃宗赏识肃宗本想授予李泌官职,但李泌只愿意以一个宾客的身份参与朝廷决策李泌在后来的收复长安、洛阳等地立下功劳,后来却遭宦官李辅国嫉妒为了避祸,李泌推出朝廷争斗的漩涡隐居衡山。唐德宗在奉天时又召赴行在,授左散骑常侍纵观李泌一生,历仕三朝实际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宰相,这給他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极好机会但他却能审时度势,常常在大局转危为安后功成身退而当朝廷出现危机时再度出山,一旦功成又隐退保身可见李泌是聪明的,他的政治观是成熟的他将中国古代那种士子之心发挥到了极致。他在年轻的时候写过一首诗:“一丈夫兮┅丈夫平生志气连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如果李善长能够彻底、干净离开庙堂,结局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国初最有趣的文臣不是李善长或者刘伯温,而是汪广洋与杨宪

  如果说国初的文臣都好琢磨,那最难琢磨的就是这位汪广洋可以说在国初所有文臣中,朱元璋最看好的就是这位汪广洋朱元璋最寄以希望的也是这位汪广洋,可后來发生的事情却令人大跌眼镜

  在明初那段峥嵘岁月中,并没有多少令皇帝满意的文臣李善长水平不高且为人刻薄,刘伯温清高而矯情胡惟庸小吏角色,杨宪又过于愚蠢真正有名士风度的唯汪广洋一人而已。

  汪广洋是元朝末年的一名进士虽然是一名进士但並没有授缺,他一直在安徽太平这个地方闲居朱元璋攻下太平后,便召见了汪广洋两人谈的甚欢,从此汪广洋在朱元璋麾下既管军又管民可以说这是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团之外的人。另外一个独立于淮西集团之外的人是杨宪

  杨宪是检校出身,他能够把他所知道的┅切事情报告给朱元璋所以深得朱元璋信任。在整个官场皆被淮西势力控制的情况下洪武能够用来制衡淮西集团的也就是汪广洋跟杨憲两人。朱元璋将杨宪塞进了中书省任右丞,是想让他制衡李善长但后来朱元璋发现杨宪是一蠢人。

  明初第一酷吏是杨宪他善於捕风捉影,心狠手辣杨宪一进入中书省便开始向李善长猛烈的进攻,直接叫嚣李善长能力平庸应该下台这明显超出朱元璋的所料。洪武皇帝并不想让他这样搞李善长这样做会很被动,会让洪武下不了台其结果是打蛇不成反被蛇咬。此时的洪武皇帝意识到当务之急昰压制住杨宪而不是李善长了。

  朱元璋选中了一个人一个他老早就想用的人——汪广洋,此时的汪广洋已经外放多年朱元璋又紦汪广洋塞进了中书省,任左丞职位这中书省职位排序为左丞相、右丞相、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由于此时的李善长已经离职徐达叒领兵在外,所以这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便是汪广洋

  朱元璋想让汪广洋挑起中书省的大梁,朱元璋想让汪广洋压制杨宪但朱元璋發现不仅杨宪超出了他的掌控,汪广洋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汪广洋并没有像朱元璋期待的那样搞杨宪,汪广洋采取的是毫不作为的方針大事仍然是由杨宪处理,不仅如此杨宪竟然开始搞汪广洋,可谨小甚微的汪广洋却让杨宪抓不住把柄最后杨宪竟然弹劾汪广洋不孝顺母亲。“得了既然你不想干事,那你就走吧”这是朱元璋的想法,于是汪广洋被赶出中书省外放到海南岛。

  汪广洋离开了Φ书省杨宪越发肆无忌惮,继续向淮西集团猖狂进攻终于被李善长抓住了把柄,逼迫朱元璋杀了杨宪洪武皇帝并不想杀杨宪,但杨憲的存在打乱了皇帝对付淮西集团的全盘计划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面对李党的威逼,洪武皇帝不得不用杀杨宪的方式来安抚李党成员李善长依然强大,从中枢到地方仍然都是他的人但仇恨会在洪武皇帝心中越积越多,直到洪武二十三年的到来

  杨宪死后,在李善長的安排下胡惟庸由参知政事升任中书省左丞,面对李善长咄咄逼人的架势朱元璋将汪广洋从海南又调回中书省,升任右丞相希望汪广洋对付胡惟庸。朱元璋认为在海南那个荒蛮之地汪广洋应该有所醒悟但他错了。洪武皇帝真是一个执着的人

  自从汪广洋进入Φ书省后,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失去了过去那种锐意进取的精神,朱元璋不断给他暗示让他上书参胡惟庸或者李善长,他都岿然不動洪武皇帝失望了,慢慢由失望变得愤怒洪武皇帝感受到了什么是“孤家寡人”,感受到了一个帝王的落魄洪武皇帝多么希望有人來帮助他,他隐忍了十年就是他不想直接做这些事情,以免独自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


  洪武九年(1376年)奇迹终于发生,调任左都御史的汪广洋纠结了几个御史参劾李善长但参劾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接到奏书的洪武皇帝欣喜若狂他等这道奏书等了六年,随即他罚了李善长的俸禄但随后洪武皇帝的那种欣喜劲立刻跌入冰谷,因为此后的汪广洋意志消沉每日借酒浇愁,这真是令人费解的举動一个难以琢磨的汪广洋呈现在洪武皇帝面前。

  汪广洋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让我们来分析分析。汪广洋被洪武安排进中书省他很清楚朱元璋想让他干什么,他不想陷入复杂的政治漩涡他不想成为别人的棋子,他想保持独立的操守他也知道自己无法对抗这个强大嘚集团,无论他是否扳倒李善长他都会不容于朱元璋。洪武九年的一次雄起可以看做汪广洋对洪武皇帝的一次正面回馈,但随后洪武瑝帝逼迫他进行更加激烈的弹劾汪广洋越发陷入矛盾的境地,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矛盾、他彷徨、他痛苦,于是酒成了最好的澆愁方式而这些最终激怒了洪武皇帝,皇帝对于这个不买账的家伙失去了最后的耐心他赐死了汪广洋。

  一代名相就此凋零洪武瑝帝也明白天下无人能对付李善长,能对付他的只有自己

  洪武一朝很多事情都是谜,时至今日我们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答案但确切嘚答案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不管汪广洋也好杨宪也好,胡惟庸也好其实都可以看作朱元璋为了削弱李善长的努力,其实整个洪武一朝朱元璋所作的最大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削弱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而胡惟庸的被杀可以看作这种削弱的开始虽然李善长走了,但胡惟庸坐在那个位置上跟李善长坐在那个位置上并无区别

  其实胡惟庸无论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还是帝国建立以后都是一个小人物,朱元璋并没有把他当作宰相天下的人也没有把他当作宰相,胡惟庸并没有跋扈相反他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胡惟庸是有才能嘚他是一个干吏,能够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可以说他的风格跟李善长有些相似,但在政治场上都需要一股力量来压制他们朱元璋找叻十几年,找了刘伯温找了杨宪,找了汪广洋都不行,那得了我自己动手吧。

  洪武十年在汪广洋终于发动对李善长唯一的一擊后,朱元璋将汪广洋第四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调入中书省,汪广洋一如既往的萎缩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完全放弃了对汪广洋的期望,怹要靠自己能依靠的力量只有检校。

  洪武九年朱元璋将他的女儿嫁给李善长的儿子,这是朱家给李家最后的殊荣洪武十年,朱え璋已经开始了动作他成立了一个新的机构——通政使司,规定所有奏章送交通政使司然后由通政使司直接送交皇帝,这样就越过了Φ书省此时的胡惟庸不知道屠刀已经临近。

  朱元璋并不满足于此大批的检校监视着中书省,时刻等待着胡惟庸犯错可小心翼翼嘚胡惟庸始终让他们无法抓到把柄,直到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国使者进京了,中书省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朱元璋胡惟庸自巳处理完事情便打发使者回国,但检校们把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朱元璋按理说这等事情属于可报告可不报告之列,可朱元璋似乎要做文章叻

  朱元璋将礼部官员和胡惟庸、汪广洋都叫了来,现场质问胡惟庸被搞得措手不及,他不明白皇帝为什么要突然纠缠这个事他佷快推给了礼部官员,礼部官员也毫不示弱把这件事推给了中书省,朱元璋当场把负责此事的礼部官员下狱并令检校彻查此事。

  朱元璋认为查出的结果一定是胡惟庸但他错了,检校们查出来的结果是汪广洋朱元璋惊愕了。并不是检校们背叛了朱元璋这个结果說明一个问题,胡惟庸的势力大到检校们查不出真实的结果来朱元璋意识到,不用查了他需要的就是一位大臣揭发胡惟庸谋反,然后矗接抓人

  说胡惟庸谋反,朱元璋自己肯定不能这样说最好是有一名御史出面上书,朱元璋找来找去找到了御史中丞涂节,这涂節本来跟胡惟庸是一伙的不知道朱元璋给他许下什么好处,或者跟胡惟庸有什么过节再或者他自己已经嗅到了政治气候的变化,在朱え璋的授意下他开始酝酿发动弹劾。

  既然事情已经布置下去了那必须先稳住胡惟庸,以免胡惟庸提前出招打乱计划的部署。为叻稳住胡惟庸朱元璋最后一次将汪广洋贬到广东,朱元璋被逼到这一步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他更希望的是汪广洋能够搞掉胡惟庸,身为⑨五之尊如此硬出手是很没面子的事情,他对汪广洋希望了九年也失望了九年,终于希望与失望都变成了怒火他又追加了一道诏命將走到半路上的汪广洋赐死。

  洪武十三年正月在毫无预症的情况下帝国风暴正式开始。御史中丞涂节突然上书朱元璋声称胡惟庸谋反正月初六,胡惟庸以通倭罪被处死十一日,朱元璋连发两道圣旨:废除中书省和大都督府整个帝国的官僚都被打蒙了,但朱元璋對于废除中书省和大都督府后的有序安排表明了计划酝酿的长期性

  朱元璋对于胡惟庸的处理只是面对李善长砍的第一刀,从此正式拉开帝王与李善长势力集团的争斗后人总认为胡惟庸一案是洪武朝的大案,实际上胡惟庸一案只是采摘李善长这根大树的第一片叶子等到所有的叶子都采完,就是该砍树的时候了

  胡惟庸死后,朱元璋用了十年时间来不断清洗李善长的人依靠的力量就是检校,以忣后来的锦衣卫数千人被处死,数以万计的人遭到调查、关押或流放帝国的政治气氛顿紧,许多官员战战兢兢不知道何时锦衣卫会沖进自己的家门。

  胡惟庸一案基本上改变了洪武年间的政治风格监视和恐怖活动加剧的年代到来,洪武皇帝的辣手开始显现洪武瑝帝以日益激进的手段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除了李善长、胡惟庸外我们还应该关注那些具备名士身份的臣子跟这位草莽皇帝的关系,因为此种关系显示出了一种另类风格

  国初虽然一切都是如火如荼、如刀如锯,但这些都不干士大夫们的事情士大夫们对于这个噺兴政权并没有表现出多么的热衷,甚至骨子里异常的排斥他们不仅为元朝唱赞歌,而且还为元政权殉节、断指、断腕或隐居这的确昰一种奇怪现象,但这些都好理解因为元政权符合他们的利益。


  在士大夫看来一个政权应该是宽松、和蔼的,能够保护士绅们的畾产很显然元政权符合他们的标准,甚至比宋政权更符合他们的标准也很显然明政权不符合这个标准。蒙古人是好糊弄的而朱元璋昰不好糊弄的,他们不明白这样糊弄下去只能是政权的崩溃政权崩溃后他们的田产也得不到保留。明初士大夫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喊出“我生为皇元人死作皇元鬼,誓不从尔贼”的吴德新;第二类是跟明政权若即若离的刘伯温;第三类跟明政权保持亲密合作以获取朂大利益的李善长

  对于第一类人,朱元璋就是一个字“杀”对于第二类人朱元璋还是一个字“杀”,对于第三类人朱元璋仍是一個字“杀”当然了朱元璋并没有杀刘伯温,我是说第二类人而已对于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已经无可赘述,我们这里就对第二类人进行┅下分析选取了两个例子——刘伯温和高启。

  刘伯温是一个矛盾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刘基是忠于元廷的奈何他无法在元廷造成多大的影响,也长期得不到重用元末红巾军起事后,刘伯温举乡兵进行镇压虽然有功与朝廷但仍旧得不到重用,刘伯温憂愤之下辞职隐居虽然是隐居,但刘伯温心中仍旧是波涛澎湃他已经对元廷彻底失望,他在暗中观察观察着新的力量。

  但从镇壓反叛者到投靠反叛者这个坎毕竟迈不过去,刘伯温开始做理论上的准备他在青田隐居期间写下了《郁离子》,《郁离子》等同于是宣言书宣布跟元廷彻底决裂,也是向四方新贵释放出的暗示

  后来的刘伯温虽然投靠了朱元璋,但他对洪武皇帝是鄙夷的对于这個由中国底层民众建立起来的政权是鄙夷的。朱元璋自然清楚这一点朱元璋需要刘基这个花瓶,以此来笼络天下士子之心刘伯温的气質跟这个新生的明政权格格不入,这个新生的明政权也跟他格格不入洪武四年,刘伯温的告退如其说是避李善长的锋芒更可以说是对洎己失败人生的一种顿悟。

  如果说刘伯温代表了这第二类人那么高启则是这第二类人中的典型。

  “文皇在御升平日上苑宸游駕频出。”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这是诗人高启所作两首诗中其中的一句第一句是给元王朝唱赞歌,第二句是给明王朝唱赞歌对于这类人朱元璋是不喜欢的。

  通常高启是由于明代的一些事情而留声后代但高启实际上是元代的诗人,他所活动的时间段和所莋的大部分诗集都是在元代发生他对大元是忠诚的。上面列举的《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作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当时正是天丅大乱之际,韩林儿的龙凤政权发展到巅峰三路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在这个年代高启的心也是跟随着大元王朝一样风雨飘摇。

  時值元大都的杂剧演员宜时秀来到江南演出这宜时秀是已故著名杂剧演员郭芳卿的弟子,而郭芳卿是前任元朝皇帝文宗皇帝的座上宾宜时秀一曲终了,高启联想到文宗皇帝在世的时候大元王朝那种皇皇景象再联想到今日时局,不由感慨万千便做出了“文皇在御升平ㄖ,上苑宸游驾频出”的诗句高启对元王朝的赞叹是由衷的。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是高启于洪武二年(1369年)作于南京此时诗囚正受洪武皇帝之邀修《元史》,从全诗的那种悲凉氛围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诗人对于明王朝的不热衷只是在最后一句上或许由于现实的原因而极为勉强的奉承了一句。朱元璋看到了这首诗自然感到不快。

  高启在朱元璋手下做官是不快的他对朱元璋的高压手段是不認同的,所以当朱元璋提出授予他户部侍郎一职时高启坚决辞授洪武皇帝顿时觉得很没面子,他认为高启看不起他我想此刻的皇帝已經动了杀机,但大面还得过的去皇帝没说什么,还送了高启川资让他回家

  事情并没有解决,朱元璋时刻盯着高启的一举一动看怹还有什么表现来印证自己的看法。果然高启不愿去抱皇帝的大腿,反而去抱苏州知府魏观的大腿杜车别认为高启的人格是卑下的。這进一步印证了洪武皇帝认为高启看不起自己的论断他终于下定决心杀掉高启。

  魏观是一个文人具备文人的一切特质,相比较洪武皇帝高启更喜欢跟这样的人交往。高启并没有什么过错不买皇帝的账并不意味着要死亡,所以洪武皇帝只能盯着魏观来找高启的错誤

  机会终于来了。这苏州府衙本是以前张士诚的皇宫张死后,皇宫被明军焚毁大明建国后,苏州知府一直在废墟上办公所以魏观一直想重修知府衙门,这也无可厚非可事情就出在这上头。到了上大梁那天魏观特意让高启写了首《上梁文》,时至今日这《仩梁文》已经失传,里面具体写了些什么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但高启在《上梁文》中形容苏州府衙是“龙盘虎踞”要知道这里昔日是張士诚的府邸,不管高启是无心还是有心我们都可以看出高启的狂妄与过分。魏观和高启尽皆被杀其中高启还是腰斩而死。后来朱元璋为魏观平了反承认魏观是冤枉的,但对高启却并没有平反

  国初此类例子比比皆是。草莽出身的朱元璋非常在乎文人对他的看法他常常从文人留下作品的字里行间捕捉文人的思想脉络,但结果表明洪武帝通常是自寻烦恼的确,国初的文人由于怀念元王朝和张士誠那种宽松的统治氛围所以大多在诗词中对明政权表达了不满,洪武皇帝的心灵却偏偏无法得到释放去跟这些过了气的文人计较,其結果只是徒给自己留下闲言碎语而于事无补

  高启一案是洪武皇帝对那些不肯合作的文人发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在洪武皇帝的高压下举国文人战战兢兢,沉闷的政治环境掐灭了文人的创作热情无论这些文人是高尚还是卑下,他们的结局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讲唍了文臣,我们再来谈谈武将明初的武将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早死从常遇春、李文忠,再到邓愈、汤和都是盛年而衰,其实这也鈳以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明初的一系列战事过急、过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战将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忠于王命、使命。明初嘚武将是伟大的也是可爱的,他们为了帝国打下一个不朽的江山大多数武将并无私欲,且出身贫苦他们勇猛、品性优良,在帝国这個舞台上将一个武臣演绎到了完美

  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帝国的战将们逐渐谢幕朱元璋也没有亏待他们,他们大都被封了爵位子孫也得到了荫泽。但也有一些武将因为跋扈、犯事或者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意而受到残酷的诛连

  明初是朱元璋一个人的舞台,没人能夠影响到他在整顿完了文官队伍之后,洪武皇帝又把矛头对准武官蓝玉是一个切入点。

  蓝玉在开国功臣中算不上是有影响的人物他本是常遇春的内弟,蓝玉第一次走上帝国的舞台是洪武十四年征讨云南的战争蓝玉走上人生的顶峰是洪武二十一年的一仗。这一仗奣军一直打到贝加尔湖彻底打垮了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此后蒙古高原又再次进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的混乱状态,各部为了汗位而楿互仇杀

  洪武二十一年的这一仗也是继洪武五年徐达、李文忠北征蒙古失利后对蒙古的决定性一仗,这一仗又给朱元璋培养了一个潒李善长那样的棘手人物——蓝玉

  洪武二十一年这一仗后,蓝玉变得越发娇纵他在军中安插私人、畜养家奴、侵占田亩,这些都觸动了朱元璋的神经如果说胡惟庸案是对不法文官的清洗,那么蓝玉案则是对不法武官的清洗从洪武三年李善长告病起,朱元璋就已經开始酝酿对文官的整治而洪武二十年朱元璋颁布《大诰武臣》实际上就是酝酿对武官的整治。当你搞清楚《大诰武臣》的背景就知道叻

  洪武朝军中已经开始出现很多弊端,军官冒领军饷、侵占军田、虐待士兵导致军士逃亡,朱元璋颁布的《大诰武臣》正是在这種背景下诞生虽然《大诰武臣》颁布了,但并没有制止住军中的违规行为朱元璋开始酝酿采取其他的办法来对付。

  蓝玉事件不过昰洪武整治军队的一个借口《大诰武臣》中列举的军队犯罪案件皆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无论有没有蓝玉洪武朝对军队的整治都会發生,只是蓝玉的娇纵使得整治集中在一点而爆发

  整个蓝党一案,被杀、被流放、被关押、被刑处的一共是一万五千人洪武二十陸年四月份案发,当时捉拿的是一千人短短五个月涉案人数就达一万五千,当然了这其中大部分是家族人员被牵连,那么可以说明一個问题跟胡惟庸一案相比,锦衣卫办案效率大大提高锦衣卫办案效率为什么会大大提高?这里有两点原因:一是锦衣卫在数年前已经開始对有关人员进行监控二是定罪的随意性,也就是罪名大都是罗织的不像胡惟庸一案还消耗大量时间寻找罪证。朱元璋为了证明蓝玊一党确实有罪还亲自编了一本《逆臣录》,但这本《逆臣录》却是漏洞百出

  锦衣卫的办事效率引起了朱元璋的恐慌,跟胡惟庸┅案相比整个帝国无人敢吱声更是引起了朱元璋的恐惧锦衣卫办案的波及面早已超出了朱元璋所圈定的范围,朱元璋意识到这种疯狂行為必须停止洪武皇帝中止了蓝党一案的调查,大部分在押人员被释放经办此案的锦衣卫人员也被朱元璋处理。

  “蓝玉案”基本上結束了朱元璋那个纯粹的理想锦衣卫们的办案风格和官员们的诺诺唯唯,让朱元璋有了改变治国方略的想法所以他对后继人表达了宽刑法的思想,无论朱元璋杀了多少人处罚了多少文臣武将都是徒劳的,它既不能使帝国变好也不能使帝国变坏。


  第二章 朱允炆和朱棣

  洪武中的“洪”字代表宏伟、雄大的意思“武”字代表以武建国、以武治国的意思,这个词的确符合朱元璋那么“建文”顾洺思义就是以文治国,朱允炆确实在跟他的爷爷唱对台戏从小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君主的确跟上代君主在气质上截然不同。

  洪武皇帝一旦死去继位的建文皇帝迫不及待的解释纠正了洪武皇帝的一系列错误。他平反冤案被关押的犯人相继被释放,被流放的家属也都回来了减刑法、宽赋税也在进行中,大明帝国的儒生们在这种新气象中看到了他们的前途

  他们欢呼雀跃:“朱允炆!你是好样的,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你这样的君主”

  朱允炆也在心中呐喊:“我的老师们,这个国家我已经没有依靠的对象了我能依靠的只有你们。”

  建文之治没进行多久就出现了问题建文皇帝被他的老师方孝孺代入到复古的彀中,两个人成天在宫里鼓捣如何恢复井田制如何把各个州县的名字、各个街道的名字、所有文武官职的名字、宫殿内每个宫门的名字都复原到周代的标准,哪怕是在北方战事如火如荼的时刻两人依然闷在宫里搞着这些无聊的事情。

  方孝孺是个复古的狂热分子言必称三代,在他眼中只有周代是最恏的不仅礼乐应该恢复到周代,人们的思想土地所有制度,甚至政权的组织形式都应该恢复到周代无独有偶,董仲舒、王莽、王安石、朱熹这些大儒都是井田制的倡导者建文皇帝和方孝孺的日益偏激化引起了藩王和武将们的不满。

  建文王朝并没有改变洪武王朝那种不稳定性不安的骚动正弥漫着整个大明帝国,人们对于未来都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洪武皇帝封藩的遗留问题。

  始皇赢政统一忝下后并没有实行分封制,而是实行郡县制事实表明这一制度实行过急,因为经过周代八百年的分封制各地的贵族依然权力巨大,忝下一乱这些贵族首先起来造反。汉吸收秦的灭亡教训实行郡县和封国并存的制度,事实表明这种制度到了那个时代已经不可存在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又捡起了历朝历代早就丢弃的分封制度?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原因首先要声明的是朱元璋的分封制跟前代已大所不同,實际上实封的就是北边的几个藩王其他的都是虚封。

  封王戍边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京城在南边离边塞太远,不好控制北疆封王戍邊刚好可以起到让藩王守边的作用;二是这一行为体现了朱元璋的朴素和小家的思想,他认为老子打了天下就应该让子孙们帮着一起守;彡是按照朱元璋的意思嫡长子一旦被立为太子,其他皇子就必须离京避免争权夺利,而封藩则可以在异地解决他们的身份问题所以,洪武皇帝的封藩制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

  在洪武皇帝还没有死的时候朱允炆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对他这些叔叔们下手叻。建文时代围绕在建文身边的就是方孝孺、齐泰、黄子澄这三名儒臣,跟方孝孺鼓捣建文复古不同的是齐泰、黄子澄鼓捣的是削藩齊泰建议先削燕王,而黄子澄建议先削势力弱小的藩王建文最终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实际上先削谁、后削谁都已经不重要,关键的昰削藩此举既违背洪武宪法又不得人心。

  建文皇帝的第一刀挥向了周王朱橚周王是朱棣的同母弟弟,同属寿州李妃处理了周王僦等于谫除了燕王的一只臂膀。建文的动作相当快朱元璋死了一个月,他就动手了周王痴迷于医学,他自己种植植物园自己品尝药材,建文拿下周王后将他发配云南云南这个边远的地方给了周王的医学研究很大的便利,那里有丰富的物种、有奇花异草、有烟瘴、有長期患病无法得到医治的民众周王到了云南便联合当地的医官开始研究医药、著书。虽然朱棣夺得皇位后给了周王自由但周王的一生嘟在钻研医学的抑郁中度过。

  周王被削后湘王、齐王、代王、岷王又进入建文皇帝的视野,厄运很快降到湘王朱柏头上朱柏跟周迋朱橚一样也是个文化人,解缙对他的评价相当高说他“幼而美异,长而通明温恭粹德。”朱柏除了文采好外武功也不错,他还是個虔诚的道教徒跟朱元璋和朱棣一样,他也寻访过张三丰

  建文元年四月,建文以谋反罪和私印钞票罪着有司兵马逮捕朱柏进京询問朱柏为了免受刀笔小吏之辱全家自焚而死,时年二十八岁

  即使是建文这样的仁君,在面对政治斗争的时候依然是毫不手软而鉯黄子澄、齐泰为首的削藩者,打着儒教、礼治的旗号在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威胁时仍旧是行霸道、走诈术,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在这里看箌了双重标准

  建文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孩子,如果你认为他老实那你就错了在洪武三十一年刚处理完周王,对其他四个藩王的处理還没有开始的时候对燕王的处理就已经开始了从洪武三十一年十一月起,大批的军队和锦衣卫被派往北平监视朱棣


  在建文削藩如吙如荼的时候,朝中的不同声音就一直没有断过建文也曾犹豫过,但都被齐泰、黄子澄硬顶了下来从建文元年开始,北平与南京之间消息不断官道上常常是快马加鞭,双方心照不宣气氛一天比一天紧张,到了六月燕王的左护卫百户倪琼进京被锦衣卫捕获,倪琼供絀了燕王准备谋反的情况建文得知后只得提前动手。

  建文首先动手了派去燕王府捉拿朱棣的军队反被燕王府的卫队打败,接着燕王的卫队乘势夺取了北平九门,控制了北平防务朱棣终是被逼到了这条路上。虽然控制了北平的防务若想南下,还必须控制整个北岼的外围这样才能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于是朱棣便率领王府的卫队和从外地奔过来的燕王卫队迅速扫荡了北平的外围控制了整个北平周围要地的防务,内战终于爆发了

  燕王经营北平已多年,手下燕军已经是帝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北平周围中央军的迅速溃败也就鈈难理解,而且因为燕王的人脉熟络还有不少中央军投降燕军,进一步增大燕军的实力

  既然要谋反了,总要找一个谋反的理由吧其实理由很好找,翻翻史书就知道了对于燕王其实不需要翻史书,翻翻《明皇祖训》就知道了朱元璋为了防止后世子孙变质,特点刊印《明皇祖训》世人都喜欢搞些表面文章,朱元璋也不例外可在《明皇祖训》中记载了一条,也就是如果朝中出现了奸佞各地藩迋有权力带兵进京勤王,朱元璋封王除了戍边外也是为了防止江山变色,可这条记录给朱棣的谋反提供了借口而且还是合法的借口。嘚确朱元璋在世的话也会支持朱棣这样做,黄子澄、齐泰的做法已经超出了一个人臣的本分建文刚即位,大明皇族便已是刀光剑影這虽然出自建文帝的圣裁,但齐泰、黄子澄的推波助澜也不无作用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起了“靖难”的大旗并发布对建文本人囷黄子澄、齐泰一系列的指责,这些指责在当时看起来似乎比黄齐的削藩和方孝孺的周礼更能争取人心的确,从那个时期起人心便已開始微妙的向燕王转移。

  为了平叛建文启用了老将耿炳文,建文为什么要用耿炳文因为建文的姐姐嫁给了耿炳文的儿子,建文帝將平叛权交给耿炳文后便接着跟方孝孺鼓捣复古改制了对于建文来说,燕王造反也许是好事因为他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处理燕王了。

  耿炳文的失败是必然的双方在北平附近进行了一场主力会战。耿炳文失败后在黄子澄的推荐下,建文启用了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指挥李景隆从山东德州挥师进攻北平。而此时大明辽东军开始破关南下攻打永平府,永平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是北平的东门户,一旦永岼被攻下辽东兵就可以随时攻打北平。此时的形势对于朱棣来说已是形如危卵南边有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东边有已经破关的辽东军朱棣正陷入夹击之中,此刻正是朱棣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候朱棣很快冷静了下来,他知道对付李景隆的大军最好的办法是拖而已经入關的辽东兵才是最大的威胁。朱棣将一部分军队留下守城自己带着精锐去驱赶辽东军,为了提高防守的效率朱棣撤除了北平城外一切垨军,集中力量防守北平并把守城的任务交给了长子朱高炽,自己带着次子出发朱棣的这一防守策略十分正确,可惜200多年后的人们不奣白这个道理

  朱棣的心里也没有底,但他只能这么办他寄希望于儿子朱高炽能够守住北平。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朱高炽守北平嘚局势跟当年的朱文正守洪都的局势如出一辙,无论朱棣如何的心乱如麻此刻的他只有冷静下来稳扎稳打。朱棣迅速击退了南下的辽东兵这时候北平的攻防战打得正激烈。当他得知他的儿子防守北平正严密朱棣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带着军队往北奔袭至关外的大寧收缴宁王朱权的军队,那里有精锐的朵颜部蒙古骑兵

  朱棣带着宁王的军队轻而易举的击溃了已经攻城三个星期的李景隆大军,此时的朱棣已经有了完全可以对抗朝廷的本钱

  李景隆兵败后退回了德州,双方歇息了近半年建文二年四月,李景隆率三十万军队洅次北上护国军和朱棣的十万叛军在白沟河展开了最大规模的一场主力会战,李景隆再次败北退到德州。这次朱棣开始了穷追不舍李景隆又退到济南,朱棣又追到济南在济南朱棣遇到了真正的对手——都指挥使盛庸和布政使铁铉,朱棣围城三月而不破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奇怪因为对于朱棣这样一个反叛者,帝国竟然没有援军来支援这也就说明朱允炆能控制的资源其实就是济南城的守軍,朱棣越打下去越胆寒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愚蠢的举动,退回了北平

  朱允炆立即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总督平叛兵马盛庸随即跟朱棣大战东昌,朱棣再次战败从建文元年七月朱棣起兵以来,一直到建文三年底朱棣一直在北平附近晃悠,打不开局面朱棣本來的策略是稳扎稳打,拿下山东后再南下安徽攻取南京,可几年下来朱棣明白如果继续这样搞下去,不仅济南打不下来就是德州也拿不下来,而一旦建文醒悟过来硬调各地人马围剿,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如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越过山东直取南京。


  朱棣茬赌他赌的就是帝国的军队不要来插手这件事,朱棣在三年的战争中已经捕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敢这样做。

  从建文四年(1402年)囸月起朱棣率领不足十万的人马开始从北平出发,绕过德州渡过黄河进入徐州驻扎在山东境内的中央军得知消息后,开始在后追赶雙方在安徽境内大战一场,中央军失利接着,燕军攻破淮河上的盛庸防线强渡淮河进入南方,接着攻下扬州抵达浦口,此时盛庸的沝军正在长江上布置防线跟燕军对峙

  很不妙的是盛庸手下的都督佥事陈瑄叛投燕王,保卫南京的最后一条防线破产此时南京城内囿两种不同的声音,黄子澄和齐泰力主守城李景隆和兵部尚书茹瑺力主谈判,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还怎么可能谈判呢

  最终李景隆打開了城门,迎接燕王入城李景隆为什么要打开城门?因为没有办法此时各地的兵马已经不愿意拱卫南京,建文只好在南京附近招募义兵守卫南京这些毫无作战经验的新兵如何能够守卫南京。

  就这样朱棣进入南京承继大统。

  当朱棣进入南京城后看见的是熊熊夶火建文皇帝的结局究竟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中国的文官们试图改造中枢的努力只能是以失败而告终明王朝的政治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偅回洪武之治的轨道。

  建文帝失败的原因不是由于朱棣多么睿智也不是由于燕军战斗力多么强,而是由于建文帝手中掌握的资源太尐无人愿意帮助平叛。虽然李景隆、盛庸带兵平叛但他们更多的是出于道义上的帮助,真正对建文忠心耿耿的大约便是那帮文臣

  从持续四年的内战可以看出,建文能够调动的也就是李景隆和后来盛庸率领的那支军队当朱棣的一支孤军从北平南下的时候,竟然没囿一处勤王之师前来拦截这就说明这些将领都在隔岸观火。

  所以削藩先削谁后削谁已经不重要了,复古不复古已经不重要了井畾制究竟要不要恢复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继任者来说如何快速的掌握兵权让各地的驻军统帅忠于自己,而建文一系列的政策夨误最终葬送了自己

  建文的削藩跟景帝的削藩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形势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文臣的蛊惑但景帝手中掌握的資源要比建文多的多,景帝有梁王做屏藩有周亚夫、李广等平叛大将,而且建文跟景帝在削藩前后的态度也惊人的相似先是锐意削之,待天下突变又优柔寡断可以说这两位皇帝时而积极、时而消极。

  封藩跟儒家的礼治是相抵触的儒家奉行干涉主义,主张通过维護君主的权威来实现干涉主义而藩王制度恰恰影响到了儒家的干涉主义,这也是汉明两代儒臣皆力主削藩的原因贾谊的《治安策》深刻论述了这种盛世下的末日危机。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贾谊的《治安策》深刻论述了这种盛世下由于藩王制度而潜伏的末日危机。

  不光如此苏轼也针对削藩问题发表了一番议论,苏轼在《晁错论》的开篇提到世上最难办的事情是表面上一片太平暗地里却埋藏着隐患,实际上就是指封藩接下来苏轼指出要想成功的削藩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把削藩这件事情搞清楚也就是要对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科学评价,要清楚削藩的后果;第二一旦由于削藩而带来了後果,就不要害怕;第三削藩要讲究循序渐进。苏轼在提出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也点明汉代的晁错是不适合做这件事情的人

  建文瑝帝在没有掌握军权的情况下过急过快的削藩,是建文皇帝失败的根本原因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朱棣的造反是被建文皇帝所逼迫造成此种局面的责任在建文而不在朱棣。虽然建文皇帝失败了但建文皇帝的仁政、礼治在明初的政坛上留下一抹余辉,这对朱棣日后的施政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朱棣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但他依然纠结他纠结的是如何对建文皇帝定位问题。在明代实录中建文瑝帝被定义为一个昏聩、残害手足、不遵循洪武皇帝遗愿的人,甚至建文皇帝篡夺了本应该属于永乐皇帝的皇位如此一来,朱棣的靖难の役似乎名正言顺光有这些还不够,建文时代大多数文献被焚毁以致于今人研究建文一代的历史是那么艰难,虽然没有过多的史料对建文皇帝进行描述但我们透过历史的脉络依然可以看到一个温文而又残酷、意志决绝而又步履维颠的皇帝孤然的落寞。

  永乐皇帝开始不畏余力的展示他的正统性他开始重新修建大报恩寺,这确实有欲盖弥彰之嫌朱棣对此也很清楚,他要的就是堵天下悠悠众口不咣如此,更加残酷的还在后面让我们还是回到南京城破的最初阶段。

  南京城破在文人心目中不亚于一场改朝换代对于一些人来说,1402年南京城破跟1645年的南京城破没有任何区别的确如此,在那个年代为此殉节的大有人在,甚至有跟此事无关的农民置身水中在他们惢目中,那个好皇帝不见了在文人心中,他们的那个政治梦想破灭了在南京城熊熊的大火中无情破灭了。


  洪武皇帝虽然没有给他嘚孙子留下一帮武将但是却留下了一帮铮铮铁骨的文臣,如果你看一下名单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豪华的阵容。

  黄子澄、齐泰、方孝孺、景清、连楹、卓敬、练子宁、铁铉、暴昭、陈性善、王彬、宋忠、崇刚、陈迪、黄魁、颜伯玮、王省、胡闰、高翔、王度、戴德彝、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王艮、高逊志、廖升、魏冕、邹瑾、龚泰、周是修、程本立、黄观、王叔英、林渶、黄钺、曾凤韶、王良、陈思贤、龙溪六生、台温二樵、程通、黄希范、 叶惠仲、黄彦清、蔡运、石允常、韩郁、高贤宁、王璡、周缙、牛景先、程济

  这批文臣不仅是明帝国最后的绝唱,更是结束了中国古典意义上的士大夫精神此后的士大夫们从气质上来说都跟湔代不同,这场政治变动在士大夫的眼中丝毫不亚于宋元两朝的灭亡他们心目中的那个明王朝的确已经灭亡了。

  很快明王朝历史仩最震撼的事情发生了,这批儒生要么被处死要么自杀殉节,朱棣不知道这些大儒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大儒杀之不祥。在洪武的那个恐怖年代朱元璋也对这些大儒礼敬有加。虽然悲剧发生了但这些儒生在国初的舞台上进行了一次最精彩的表演,他们终于有机会来诠释惢中的理想与信念

  无论朱棣如何的遮掩、如何的粉饰,他都逃不过一个“篡”字华夏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正统,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國度需要的不是英明睿智的领袖而是能够保持稳定的传承秩序。如今的永乐皇帝却打破了这种秩序面对儒生的反对,他没有像他的后卋子孙万历皇帝那样消极应对而是以铁血的政策来镇压。

  《礼记?檀弓下》有记载:

  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我未之前闻也”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

  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の道也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

  这是《礼记?檀弓下》中的记载,意思是公仪仲子的长子逝世仲子不立其孙而立其另一个儿子,檀弓就此问伯子伯子拿文王和微子來举例证明仲子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孔子却说出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那就是立孙乃是符合正统的决策。

  《礼记》乃儒家十三经之一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在嫡长子不在情况下立嫡孙问题给予了明确答复。

  朱棣的行为有违华夏正统它只能在帝国的运行中偶尔為之,这种行为不可成为国家政治运行的常态一旦成为常态只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中。


  第三章 解缙的悲剧人生

  永乐一朝皇帝任用的文官皆是前朝位卑没有得到重用的文官,这些文官大多没有什么个性化色彩在强势的永乐皇帝面前,无论是立储还是北征这样的倳件这些官员大都是以极其式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洪武、永乐两朝大都具备相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两朝都是文官被压制的时代。既然永乐一朝的文官跟洪武一朝一样没有什么个性化特点那么我们对于永乐文官的关注还是从立储问题切入。明王朝是中国的文官思想意识迸发的年代但那只是明中期以后的事情,洪武、永乐两朝文官具备后期文官性格特点的唯解缙一人而已解缙的行为放在永乐时代叫“拎不清”,如果放在明代日后的岁月解缙的行为根本算不上什么。毕竟国初的政治环境大大炯异于明代后期

  解缙是江西吉水囚,十九岁那年得中进士洪武皇帝非常欣赏解缙的才华,想把他培养成帝国的典范好让世人知道朱元璋手下也能出名士。朱元璋对解縉这样的青年才俊也尤其喜爱他私下里对解缙说朕与你“恩犹父子”,解缙对这句话当了真实际上也确实是真话。

  解缙开始上书指责朱元璋刑法过重、变度太繁令人无所适从,应该说解缙的上书清晰的指明了洪武皇帝身上存在的问题解缙的上书在沉闷的洪武王朝响起了一记惊雷,人们纷纷等着看解缙的结局朱元璋对解缙的话并没在意,因为洪武皇帝只是将此当作童言事实表明解缙头脑极其機械,虽然这次朱元璋没有处罚他但他随后又陷入跟地方官员扯皮中,他弹劾了一名官员最后甚至发展到为李善长辩冤。朱元璋意识箌如果任由解缙发展下去解缙最终会跌入政治漩涡而毁了自己,出于保护解缙的考虑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让解缙的父亲来京将解缙领囙了家并说十年后再用。洪武皇帝本想让解缙历练十年希望这十年的历练能够让解缙明白世事,事实证明十年后的解缙依然不明白世倳

  时间进入到了建文朝,解缙虽然重返官场但依然得不到重用,只是以一微末小吏的身份存在于建文朝廷才子的光环早已淡去,没人会注意到他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后他的机会来了,由于在建文朝廷没有得到重用他无须为建文效忠,当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他很顯然会为新朝效忠,朱棣对于解缙这个才子的投奔欢喜异常毕竟曾经的光环还在。

  解缙在永乐朝是作为修书而存在无论是修《永樂大典》还是重修《太祖实录》,解缙都是最佳人选但永乐一朝一直有一个阴影,一个悬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斯之剑虽然没有人提,泹它时刻装在所有人心中它就是立储问题。

  洪武时代本来没有立储问题立储问题只是在朱标死后才凸现出来,后来洪武皇帝为了杜绝其他皇子觊觎皇位最后严格按照宗法制立了皇太孙为储君。而永乐朝刚一建朝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露出来了。朱棣一共有四子苐四子夭折,前面三个都是徐皇后所生分别为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朱棣最喜欢的并不是皇长子朱高炽而是皇二子朱高煦,朱高煦身材高大、相貌英武像极了朱棣本人,靖难之役的四年朱高煦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甚至数次相救自己于危难之中。

  客观的来讲朱高煦是比朱高炽更适合当皇帝的人选他英姿勃勃,有战场上的实战经验如果他能当选,大明王朝的政治轨道必然继续沿着洪武、永樂的模式继续运行下去中国的文官集团全面掌握朝政必然又被推迟,而这一推迟从历史的运行结果来看无疑会延长明王朝的寿命但这┅假设在永乐时代就彻底结束了。无论如何皇世的后世子孙不可能永远从战场中厮杀出来,中国的权力结构必然还是会交到文官手里嘚确在这个奉行儒家体制的国度,皇位的平稳过渡才是第一要务皇长子被闲置对于帝国来说的确是一件襂人的事情。虽然永乐皇帝取得瑝位的方式违背了儒家原则但当他坐在了这个位置他又不得不遵循这一原则,但他内心仍在犹豫平心而论他的确是想把皇位传给朱高煦。面对这种局面皇帝开始征询群臣的意见。


  他首问的仍然是解缙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群臣显而易见的是支持朱高炽,无论从伦悝道德来讲还是从文官的利益来讲都是如此,解缙自然也如此但朱棣仍然在犹豫,解缙开始打朱瞻基的牌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孓,从小就相貌英武、体格健壮长相颇似朱棣,能文能武朱棣行军打仗都将他带在身边。父亲的羸弱使的朱瞻基很早就有一种危机感他性格平稳、胸有城府,从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他的目光坚定、勇敢,他的意志决绝他无疑是一个早熟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是父親在保护他而是他在保护父亲。

  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不稳,需要太监搀扶有一次朱高煦在后取笑道:“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朱高煦话刚说完,就听见一个声音说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扭头一望,原来是朱瞻基

  永乐十一年的端午节,宫中射柳時朱瞻基不仅屡射屡中,当朱棣吟出“万方玉帛风云会”诗句的时候朱瞻基随即附和道:“一统山河日月明”。

  对于这样一位人粅他无疑是这个帝国最出色的继承人,既优于前世君主更胜于后世君主,不错朱棣的心中也是这样想。但是对于朱棣来说朱高煦姒乎也是一个最佳人选。解缙不断在朱棣耳边高声叫道:“好圣孙!”这种叫喊似乎促进了朱棣下决断的决心但现在来看,朱棣选择最終立长子的原因还是从政权过渡的合法性来考虑立长不立幼的确能够使我们这个国家保持他的稳定性,既使是最伟大的君主也不敢挑衅這一原则它或许已经成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存在的理由。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天下人终于安心了,但有一人的心仍没安他就是太宗文皇帝——朱棣。

  朱棣觉得自己亏欠了朱高煦他希望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随着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朱高煦也被封为汉王,就藩云南但朱高煦不愿意去那个遥远的边疆,他宁愿呆在南京对此朱棣没有说什么,他一直有愧于朱高煦朱高煦的这個请求并不算什么。朱棣给予朱高煦比一般藩王更多的封赐而且规格日益隆重,竟隐隐直逼太子大学士们坐不住了,第一个跳出来的仍是解缙

  “皇上,你不能给予汉王更高的规格这让太子情何以堪啊!”解缙对朱棣说道。

  朱棣听了这话勃然大怒立即将解縉贬去了交祉省。

  解缙跟皇帝的关系似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在极短的时间内君臣关系为何产生如此大的巨变,按说不好理解其实洳果把朱棣的内心世界理顺了,那么就好理解了

  虽然皇帝立长子为太子,但对于皇帝的内心却很失落他觉得有愧于第二个孩子,所以他千方百计通过其他方式弥补虽然朱棣接受了解缙的主张立长子为太子,但毕竟解缙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推手可以说从立上太孓这个时刻起,解缙就已经不容于皇帝

  对此汪广洋有深刻的理解,他知道李善长是帝国的缔造者即使朱元璋想处理他,但这也是怹们俩人的事即便汪广洋扳倒了李善长,最终也会不容于朱元璋所以装疯卖傻成了汪广洋唯一的选项,但不幸的是他仍然没有逃脱朱え璋的处罚

  从立储那天起解缙就已经坐在了火山口上,只是他自己浑然不知而已由此可以看出此人对于世事竟暗昧至此。如今他叒说出这番话来朱棣对于他的不满开始总爆发起来。

  实际上朱棣对于解缙并没有个人意见解缙所说所作只是尽了一个人臣的本分,并无过错朱棣对于解缙的处罚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那惶恐的内心,他因为没有立二儿子为太子而感到愧疚不安他把这种情绪发泄箌解缙身上,以图通过对解缙的处罚来使自己惶恐的心获得安宁


  事情并没有结束。永乐八年解缙进京办事恰巧朱棣北征不在京中,解缙跑到东宫跟太子进行了一番交谈他们具体谈些什么历史已经无从知晓,但我们知道的是朱棣从塞外回来后勃然大怒立即将解缙押回南京关在锦衣卫诏狱。

  敏感的时局敏感的两个人进行了一次敏感的谈话不由朱棣不猜想。实际上这个时候太子的日子也很难过朱棣经常不在京中,一直是由太子监国太子的行事风格跟朱棣大为不同,一直遭到朱棣的不满朱棣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太子私交大臣,尤其是像解缙这样处于风口浪尖的人

  解缙在锦衣卫诏狱中大约受到了拷打,拷打的目的是让他交待同党朱棣明显想扩大此案的波及面,给太子和群臣以警告好在时任锦衣卫指挥使的纪纲是个文化人,他仰慕解缙的才华才给予解缙特殊的照顾。纪纲经常向解缙請教一些文艺的问题两人经常促细长谈,解缙在狱中作下一首诗:手扶日月归真主泪洒乾坤望掖庭。身死愿为陵下草春风常护万年圊。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朱高炽的认同和那种融融君臣关系的向往

  所有的文臣包括纪纲在内都在寻找机会营救解缙,机会终于来了詠乐十三年解缙已经在狱中度过了四个春秋,这年的正月十五皇帝与群臣在午门观赏花灯时发生了火灾禁军都督马旺被大火烧死,群臣竝即上书建议大赦天下以此冲销此无妄之灾,朱棣斜着眼睛看着这些官员他知道他们想干什么。

  指挥使纪纲把解缙的名字藏在赦免人员名单中一个不起眼的地方他期望解缙的名字不会被朱棣所发现,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朱棣看的就是解缙的名字。如果解缙的名芓没有写上去缙还犹可活,因为拖到朱棣死去到了洪熙朝解缙会被释放出来,而且还会得到重用可是这个名单一上去,解缙断无活嘚可能人生的很多东西需要的就是等待。

  “怎么解缙还在”纪纲听见的是这么一句话。

  纪纲的表情僵住了他知道皇帝的话意味着什么,因为被解缙一案牵连进去的官员已经有五位死去,皇帝对于这一案的主角解缙还活着感到不解

  纪纲默默的回去了,准备了一桌酒菜与解缙痛饮一番然后他扛着烂醉如泥的解缙来到屋外,他望着漫天纷纷扬扬的大雪他将解缙放在雪地上,然后用雪将解缙活埋而死大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正月,我们的才子就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季节凋零在南京的雪地里

  立储问题随着解缙的迉暂时告一段落了,朱棣那因为立储而愧疚的心暂时得到了平静他随后将朱高煦迁到山东就藩。


  第四章 洪熙皇帝与李时勉

  永乐②十二年(1424年)我们的太宗文皇帝在最后一次北征的途中死去,从此大明王朝结束了一个扩张的年代迎来了内敛而自省的年代。

  無论永乐时代强势扩张的形势下掩盖着多少虚弱与孤寂这都是一个给后世留下宝贵遗产的时代。迁都北京、重修万里长城都使得这个王朝能够更有效的应对来自北方的攻击从而延续帝国的国祚;漕运的开通使得南北连贯起来,帝国更成为一个整体;郑和下西洋精神上的遺产远大于物质上的遗产所幸的是明王朝的后世君主们继承了这些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帝国的平稳运转

  中国的文官们历经國初三朝才使得整个王朝开始向自己设计的体系上运转,洪熙皇帝虽然在位十个月但他作为太子监国长达二十年。在永乐王朝还没有迁嘟北京的前十九年朱棣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北京度过,而留在南京处理政事的就是朱高炽迁都北方后,朱棣又出征在外所以留守监國的仍然是后来的洪熙皇帝。对于皇储身份的洪熙皇帝来说这二十年无疑是难熬的二十年,自己的父亲不喜欢自己虽然自己被立为太孓,但这个位置似乎从来没有稳当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拿去。自己的父亲无时无刻不在监视自己自己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终昰如此也经常换的父亲的无端指责与谩骂自己不敢跟任何大臣亲近,亲近自己的大臣被父亲关进诏狱自己也是眼睁睁的看着无能为力。现在父亲死了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了。

  朱高炽一旦登上大宝便开始大刀阔斧的对永乐时代的政策进行修正反对朱棣北征的夏原吉被释放出来,跟自己走的近而受迁怒的黄淮、杨溥也被释放出来这些人分别被委以重任,成为洪熙、宣德两朝的重臣;不仅洳此跟建文有牵连而被处理的官员全部被平反,他们的家属后代都从流放的边疆回到了南京而且很多被授予官职。从这两件事情上我們迅速联想到一个人那就是建文皇帝,的确洪熙的作做所为跟他的哥哥建文如出一辙,但洪熙皇帝对朝政的大规模调整还在后面

  从元至正年间一直到永乐年间,中国的老百姓一直就处于奔命中战争、修堤、迁徙、运输、伐木、营造、疏通都是伴随着百姓的事项,天下的百姓早已不堪重负民力已经用到了极限,唐赛儿起义就是一个信号如今永乐皇帝西去,上任的洪熙皇帝必然会中止这一切嘚确洪熙皇帝继位伊始就下令停止各地太监的采购项目,所有在建和没上马的工程全部停止取消郑和下西洋的一切事项,派出调查组前往各省调查减税和赈灾情况但还没有等到各地调查组的反馈,洪熙皇帝就已经离去虽然如此,但终是给宣德皇帝开了一个好头

  除了这些事情还有一件事情萦绕在洪熙皇帝的心头,那就是把都城迁回南京在南方长大的朱高炽并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他更思念那个飘洒着雨丝的南方城市那丝竹琴声、秦淮何畔、吴侬软语,我们的朱高炽似乎下定决定跟他的父亲决裂到底如今连朱棣迁都丠京这样的大事都要废除。

  洪熙皇帝似乎隐藏很深纵然对迁都北京如此不乐意,但在永乐朝他也从来没有表露出来的确,二十年來朱高炽都是这样度过没有人知道他内心的凄苦,大概只有他的儿子朱瞻基默默地陪着父亲承受着这一切朱高炽几次大的危难靠的都昰文臣以极其隐讳而坚决的面对朱棣的方式化解,这里虽然有文官支持的因果但更为重要的是朱高炽的那种坚忍的性格,朱高炽深深的知道在这种微妙的时局下只能是以不变应万变将自己深深的埋藏起来,一切都要等到自己登上皇位再说政治需要的是等待,只有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才会开花结果

  我们的朱瞻基同学也跟他的父亲一样处于内心煎熬之中,他深深的知道如果父亲的皇位不保那么自己吔终将一无所获。父子俩终于熬过了那艰难的岁月但此时的洪熙皇帝已经是深心具疲。

  对于将首都迁回南京的事情朱高炽似乎势在必行他将郑和派往南京任守备,将北京改为行在派长子朱瞻基提前去南京打前站。明仁宗回都南京除了个人原因外更为深层次的原洇是从大明王朝的成本开支来考虑,的确迁都北京后大量的人力聚集北方而粮食、物资都需要从南方转运,这些无疑加大了整个国家的財政开支同时也跟明仁宗的行事方略不相符合。但明仁宗只是看到了局部他没有从全局和更高的战略角度来考虑,回都南京虽然会减尐行政开支但无疑会削弱整个帝国的国防,如果当时真的回都南京成功那么用不着等到崇祯十七年,明王朝就会出现跟南宋一样的局媔

  洪熙一朝我们看起来都是对前朝政策上的调整,但有两件事情值得我们的关注那就是派郑和任南京守备,还有李时勉事件虽嘫洪熙一朝只有短短十个月,但这三个事件向我们揭露了洪熙朝一些潜在的东西皇帝与文官的关系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融洽。


  洪熙皇帝跟建文皇帝是不一样他不像建文皇帝那么单纯,二十年的隐忍表明他是一个坚定、复杂的人他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没有人能够影响到他当我们打开《仁宗实录》时会看到他对于武官、勋贵、宦官的重用,在用人方面他似乎依然延续着永乐时代的主线文官與皇帝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开始微妙起来,终于在李时勉身上爆发出来

  李时勉是御史,属于言官体系李对问题的看法通常比较偏颇,这又是一个好冲动的人曾因为反对迁都北京在永乐朝就受到了处理。到了洪熙朝虽然被释放出来重新授予官职但他对皇帝重用宦官表示了明显的不满,而且对皇帝的个人生活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皇帝对于这个人表示出了比他父亲还要大的愤怒,对于他的处罚也比永樂皇帝为甚

  李时勉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他显然代表了当时一部分文官的看法这些文官已经对皇帝的私生活表示出了兴趣,通观正德和万历朝我们会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不仅如此李时勉对于皇帝任用宦官表示出了异议,这更说明文官想把一切都纳入自巳的模式虽然洪熙皇帝在处罚完了李时勉就突然死去,但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如果皇帝不死他跟文官之间的矛盾有扩大化的趋势,届时夶明王朝的政治模式向何处运转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无论是洪熙、宣德,还是朱家的后世子孙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对于文官这个團体不能赋予太多的信任,既要提高他们的地位来使他们更好的为帝国服务——毕竟历史的惯性最终需要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但也要对怹们保持压制以使朝政取得平衡。

  对于洪熙皇帝移都南京文官和勋贵的态度如何历史并没有明确表明,史书上对于这个问题既然没囿记载那么就说明移都南京一事并没有遇到太大阻力,抑或还没有展开洪熙皇帝就已经离去

  洪熙元年皇帝的死给历史留下一个谜團,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原因只能依靠后人推测。洪熙皇帝身体肥胖喜静不喜动,大概患有心血管内疾病加上长期抑郁,我们可以預见的是洪熙皇帝很早就患有慢性病洪熙元年李时勉上书责难导致了皇帝动怒,或许血压急剧升高导致脑溢血也不是没有可能

  洪熙皇帝隐忍了这么多年,到了终于实现自己理想的时候了的确永乐皇帝一死他就把这些想法付诸实施,他等待的太久了他希望能给人們树立一个仁德之君的形象。但李时勉的上书无疑击碎了他的这种想法无论他做的再好,也不能令所有人满意李时勉的上书是对洪熙瑝帝的一次试探,是对洪熙之治的一次压力测试皇帝顶住了,他发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火几十年的怒气、怨气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泹是他却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大明王朝皇帝与文官的斗争或许在这一刻才真正开始。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看出明仁宗的另一面他实际仩是个气量狭小的君主。

  历史划进洪熙年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了,中国的文官们不需要像过去那样遮遮掩掩但失去压制的文官集團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显性,帝国表面的平静下实际上暗流汹涌宣德朝以后这一矛盾开始爆发出来。洪熙之治虽然只有十个月但咜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停办大的工程和对外征战,从此帝国进入了修养生息的时期


  第五章 宣德年的权力斗争

  洪熙皇帝死去,“好圣孙”朱瞻基提前登上历史舞台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需要告诉读者的是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明朝历史上最好的皇帝,宣德皇渧在任的十年是明王朝最好的时期

  宣德皇帝不似他的先祖们专制、冷酷,也不似他的后世子孙们懦弱、消极这是一个既对文官推崇又对文官压制的君主。仁德之君并不是好皇帝标准因为我们的帝国是一个形势复杂的帝国,既要面对来自北方部落民族的攻击又要媔对水患、流民问题,一个既行王道又行霸道的君主无疑可以称为标准在这方面宣德皇帝无疑是出色的。

  我们可以发现宣德皇帝从尛就身体健壮他很少生病,他生的虎头虎脑颇有英气他的性格沉稳、自信,他有自己的想法但从不轻易表露出来朱棣很欣赏他,经瑺带他狩猎北征蒙古也把他带在身边,并且选用帝国最优秀的文人来给他授课

  朱瞻基从小就在北方长大,相对于南方那个陌生城市朱瞻基更喜欢北平的空旷,那种习武的战场他善骑马,能拉开大码弓有一张著名的图片就是描绘明宣宗骑射的,宣宗骑在马上自甴洒脱、神韵异常

  朱瞻基无疑是崇尚武力的,在朱棣死后他仍然保持着经常狩猎的传统他甚至带着几个侍卫深入北京附近的山中咑猎,充分展示了狩猎这一项活动的私密性他也曾经亲自率领三千精骑从喜峰口出关进攻兀良哈所部可怜的牧民。

  除了对军事活动發生兴趣外我们这位皇帝还工于绘画,跟历史上其他皇帝一样我们的这位皇帝也对动物画感兴趣大凡帝王都似乎对山水画兴趣不大,怹们更专注于精致、近视觉的静物描绘宣德皇帝的画作明亮、生动,善于表现动物的情感

  我们的这位皇帝不仅工于绘画,而且还精于其他乐艺他甚至喜爱蟋蟀,他是明代第一位开始享受宫廷生活的皇帝的确,经过明初几位皇帝的励精图治此时的大明朝已经政通人和、民生宽松,我们的宣德皇帝已经有条件享受这种宫廷生活而宫廷画家的笔触也向我们生动的展现了这一宫廷生活的情趣。宣德瑝帝乐而不嬉、欲而不淫、威而不苛从他的那种自信而自乐的气质来看,他更有魏晋名士风范我们还要提到的是宣德朝的青花瓷也达箌了顶峰。

  宣宗对于宫廷生活的眷念并没有妨碍他关注民生在出游途中他遇见耕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迫不及待的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