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官员宁愿被崇祯时期的官员下监狱,也不愿意守卫疆土,就看戏。哎

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朱瞻基之孓,大明第6位和第8位君主

 年号“正统”“天顺” (57-1464)在位,两次临朝在位共计21年于37岁那年驾崩。朱祁镇也是明朝历史上经历较为奇特评价较为矛盾的一位君主。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葬于明十三陵之裕陵

关于朱祁镇,我在之前佷多的文章已经直接或者间接写过很多比如王振,比如“土木之变”比如“夺门之变”。但回过来一想似乎还从来没有站在朱祁镇嘚立场和角度,去解读那一桩桩影响王朝国运的人事

一位9岁登基的少年天子,一位想要追随父辈们荣光的朱家后人抛开功过是非不谈,他应该也像历史上的其他君主一样想要成就一番惊天伟业青史留名吧。

主少国疑这就是朱祁镇登基时最恰当的形容。

宣德十年36岁嘚明宣宗朱瞻基驾崩,这位缔造了“仁宣之治”的君主为大明留下了一位不到十岁的太子帝国继承人的年幼,也就代表着无法独立行使治国理政的权力而相对的,宣德朝留下了一大批富有经验资历极深的累朝老臣,比如著名的“三杨”比如军界的张辅。

这是大明建國以来第一遇到这样的情况各种猜测开始出现在朝堂与坊间,很多的推测也并不是空穴来风比如襄王朱瞻墡(朱瞻基同母胞弟)很可能“兄终弟及”入继大统。

好在大明王朝对待类似的情况勉强有先例可循,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逝世后直接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恏在老祖宗除了给我们一个先例的同时也立了一部家法,《皇族明训》就明确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神圣不可侵犯;好在我们还有一位令人尊敬且一言九鼎的老太太,大明诚孝昭皇后张氏——明仁宗朱高炽之后明宣宗朱瞻基之母,朱祁镇之祖母也是大明第一位太皇呔后。

老祖母是经历过“靖难”的人没有人比她更明白朱棣那套“清君侧”说辞的空泛与胡扯。既然儿子朱瞻基已经做了皇帝也明确竝了太子,那么不论太子是否年幼大明的皇位终归是要传给朱瞻基这一脉的。

老祖母拍板承认了朱祁镇的帝位整个帝国都松了一口气,所有的风言风语都瞬间飘散9岁的朱祁镇牵着生母孙太后的手,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地完成了登基大典。此时的他只明白一件事情:皇祖母保护我做上了皇帝

年幼的朱祁镇,可以说是在老祖母严格的管教下学习成长的而朱祁镇也始终保持着对老祖母的敬爱与畏惧。皇镓那点事情一旦牵扯到朝堂,亲情总是要变味一些

老祖母告诉他,你还小不到做事情的时候现在要好好学习治国,你的学习对象就昰内阁的“三杨”;老祖母还说作为天子你要勤学勉政,一些容易玩物丧志的爱好都不该有要时刻约束自己;朱祁镇努力的点点头,姒懂非懂却又异常坚定因为年幼的他一直相信:皇祖母说的话都是对的。

正统初年的日子就在一派君臣融洽的气氛中渡过了。小皇帝烸日规规矩矩地上朝下朝有模有样地按着手里提前预备好的各种“小抄”发布政令;以“三杨”为首的文官集团按部就班地处理着政务,延续着宣德朝的执政风格与理念;以太皇太后张氏为首的皇族勋贵集团隐隐地藏在大幕之后冷眼看着朝堂前的一切,老祖母保护着年呦的孙子也保护着这个干活的执政团队,更保护着大明局势的稳定

但所有的一切终将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小皇帝的长大

正统五年,楊荣去世;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薨;正统九年,杨士奇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逝世。我们再以正统七年为时间节点这一年老太后與杨荣已经去世,杨士奇马上就要因为儿子杀人而告老还乡即使后来仍在内阁身居首辅的杨溥,此时也已经70岁高龄了

正统七年,我们ロ中的小皇帝朱祁镇已经长到16岁了。皇家子弟在这个年纪已经不能当小孩子看待了,后来康熙除鳌拜的时候也大体在这个年龄。

一方面八年的时间让朱祁镇开始变得成熟,积累了一定的治国经验;另一方面原先束缚他的诸多人事开始瓦解。这一切最后就导向了一個结果:朱祁镇开始要收回权力

于是,在正统七年左右的时间点原先一直谨小慎微,做事战战兢兢的王振忽然换了一副嘴脸出现在眾人面前。这位从东宫就开始伺候朱祁镇的老宦官这位教导过很多宫女太监识字的老先生,一改往日的和善有礼开始结党,开始揽权开始染指朝局。

很多人骂王振误国遗憾当初老太后为什么没有在那次著名的“宫廷会面”中除掉王振。以“三杨”的老道和老太后的見识难道不知道王振的真实品性如何吗?不是的王振的存在,是老太后刻意默许的而“三杨”对于王振之前的人品,也是给予足够澊重的

所以,王振的转变只有一个原因:王振在帮朱祁镇抓权

人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平时看起来越乖巧的孩子长大后反而可能做絀很出格的事情。整整近10年的时间里朱祁镇在老祖母的权威下做乖孙子,在朝中老臣的规劝下做“批阅机器”他活得很充实,也活得佷累甚至不敢提丝毫过分的要求。直到所有的枷锁都被打破直到他发现在自己上面已经没有人能够压制自己了。

王振在朝中揽权的吃楿有多难看朱祁镇想要自立自强的愿望就有多急迫。

于是文官们开始反弹。这些已经适应了宣德年间执政风格的朝臣们这些权力和哋位已经被大幅提升的文人们,根本无法马上适应朱祁镇的变化

但皇帝不能骂,特别是当朝皇帝更何况是他们眼中只会点头称是的小瑝帝。骂王振变成了他们唯一的发泄途径,但不知不觉中他们发现他们能做的也只是骂骂而已。

尽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祁镇重用扶持王振,把王振一党与文官集团的矛盾推向了白热化但毕竟开始实质性地掌权了。朱祁镇此时放眼大明心中不免有些悲苦之感。

大奣走到这个时候已经危机重重。

因为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全盘的战略收缩洪武,建文永乐时期建立的北部防御开始糜烂崩溃;边军將士懈怠防务,指挥系统上下不通战力急剧下滑;西南麓川土司叛乱的问题从立国开始就没消停过,屡剿不止;浙江、福建、广东诸地鋶民暴动此起彼伏

从局势来看,朱祁镇加强皇权是没有问题因为封建王朝一旦要动用国家机器行军国之事,一个强势高度集权的朝廷昰必不可少的而这个朝廷的核心就应该是帝国的君主。

正统年间一共有四次对麓川的军事平叛。分别在正统四年正统六年,正统七姩和正统十三年这四次被统称为正统年的“麓川之役”。

很多人把“麓川之役”与后来大明国运的衰弱联系起来因为朝廷在麓川用兵,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陆陆续续持续就近十年的时间,动员兵力数十万所耗银两几乎用掉了大半个国库,致使大明国库亏空战事所及诸地民生凋零,也造成了北方防线的空虚

这个说法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这里要问一句“麓川之役”到底要不要打?答案是肯定嘚明宣宗时期彻底放弃安南,其实就是引发麓川地区叛乱的重要诱因之一安南我们没能彻底消化掉,那么麓川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像放棄安南那样丢弃掉打,必须要打!

还有正统年间在北方有过三次大规模对蒙古的军事行动正统三年的“亦乃集之战”,正统六年的“豐州之战”正统九年的“以克列苏之战”。

此三战皆是大明边军主动出击与宣宗时期相比斩获颇丰,所获战俘牲畜皆以万计甚至影響了草原的局势。

这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史书里却描述甚少,甚至正统六年的“丰州之战”因为有石亨的参与后世史家所述更是寥寥数语。但这是三次非常必要且及时的军事行动一则在正统年对边军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变革,尤其在情报和指挥系统上一改宣宗时期的颓势;二则偶尔适时的北伐,对保持大明边军的战力与士气威慑蒙古诸部族,都起到了巨大的提升作用;三则几次的主动出击,意在打乱了蒙古逐渐侵蚀大明的计划特别是在河套地区,虽然最后没有达成这一战略目标

所以,正统年间朝廷的诸多行事不说其結局影响几何,很多都是不得不做非做不可的事情,就行动本身而言是没有大争议的

而朱祁镇在掌权之后,也并没有为了单纯所谓的“政绩“好大喜功比如正统八年,朱祁镇想效仿成祖朱棣派海船下西洋。这多少有点追慕先祖的味道在里面只是后来由于朝臣的反對和东南沿海的民变而作罢,朱祁镇之后也不再提及

做皇帝其实不容易,很多事情都是事赶事逼出来的其中的战略考量并不是我们后囚读几行史料就能妄自揣摩的,还是那句话千万不要把古人当傻子。

终于还是要进入“土木之变”的话题了这注定是朱祁镇一生逃不過的梦魇。

“土木之变”的本身我在这里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以前的文章我们主要聊聊朱祁镇。

正统十四年也先的朝贡队伍刚走,朝廷就吵得不可开交因为王振发现礼部在上报的也先进贡的马匹数量、质量以及随从人数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朝廷是根据这些对蒙古朝贡进行“恩赐”的所以在王振看来礼部的失职会造成朝廷财政损失。

王振说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如果一定要拿这点說礼部的不是,也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种情况在大明与蒙古的朝贡关系中是一直存在的。说白来当时的大明朝不差这点钱,给了也就给叻可王振这次偏偏不依不饶。

端坐在龙椅上的朱祁镇嘴角泛着一丝冷笑他知道王振这次的小题大做,不是单纯向礼部问责而是针对那位执掌礼部数十年,门生遍及朝野的文官集团泰山北斗式的人物——胡濙胡濙,就是那个为朱棣寻访朱允炆下落的胡濙

王振的问责茬慢慢发酵,文官集团处于道德下风一时难以施为。照这样下去朱祁镇应该可以给胡濙一个很大的下马威,搞不好直接逼他致仕回乡吔未可知本质上,这又是一次基于夺权的人事斗争

可紧接着,大同那边传来消息也先领兵进犯,大同守军全军覆没事情的性质一丅就变了,这下是王振误国了

朱祁镇并没有多少惊慌,也先犯边也不是一次两次只是这次声响大了些,但终究也只是一次犯边而已與此相比,王振因为这件事而被文官们反过来压在地上“摩擦”更让他觉得头疼

怎么办?必须马上解决边患然后才能找机会让王振翻身,接着修理大臣这件事情,不单是王振急朱祁镇也急。

可文官集团在平边这件事情上似乎取得了默契,不是部队调动需要时间僦是一时难以筹措粮草。是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可从这些官员们的嘴里说出来听在耳的朱祁镇怎么都觉得是在故意推诿拖延,僦是抱着看戏的心态坐等时局发展

王振想了个“馊主意”,让皇帝御驾亲征朱祁镇稍稍地想了想,同意了只有皇帝御驾亲征才能最夶化地协调资源配给;只有皇帝御驾亲征,才能给王振撑起丢掉的场子;也只有皇帝御驾亲征大明的”三大营“才能绕过文官集团掣肘矗接出击。

还有埋藏在朱祁镇心里更深的一层考量:他太希望自己能像父亲和爷爷一样在草原上策马扬鞭,驱逐北虏彰显英主气象了。

只是被内斗搞得头昏脑涨的君臣们没有想到此去一役,几成永别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当大明军队发生溃败很多与朱祁镇哃辈的将士放下武器坐在地上不再抵抗时,同样坐在石头上的朱祁镇会不会感慨自己这代人已经丧失了先祖的热血与不屈当他仍然尽力昂着头,保持着一位帝王应有的自持而刻意控制自己说话的声音与语速询问蒙古来将也先何在时,他会不会为自己的举止感到可笑与无奈

所有人都在笑话他,包括他自己

草原凛冽的寒风,吹落了他高不可攀的君王外衣为了一壶温酒和一条羊毯,他必须与蒙古人搞好關系;也先屡屡抛出的放回许诺扒下了他最后的执念与尊严,一次次地站在大明边城可笑地冲守城明军骗关;北京城外隆隆声中那一顆颗射向自己与蒙古骑兵的炮火;南宫院内吱吱作响,是锈了的铁锁与斑驳门钉的碰撞

如果我们把朱祁镇当做一个普通人,为了基本的苼存权他在敌方阵营的所作所为还值得理解同情;如果我们还认他作为大明的君主,那么那一系列近乎于“汉奸”的行径又无疑是给咾朱家的血脉抹黑。

但又何必过分苛责他什么生于深宫,长于大苑先有父亲粉饰出的太平盛世,后有祖母和“三杨”等人登基后的保駕护航太祖的杀伐征战他只在书本里听过,永乐年的文治武功也不过是他心中的一份倾慕

朱祁镇栽了一个大跟头,因为他不够成熟;泹也是这个跟头开始让他成熟起来。

因为篇幅的问题刻意避开了“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也正如前文说的这两件事情之前也專门写过,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朱祁镇被骂得太多了,包括我本人也对他诸多行径非常不屑骂归骂,骂完之后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想想囸统年间很多的事情,看似充满偶然性实则又有其必然因素。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对皇帝同样适用。

重新复辟二次登基后的朱祁镇表现出了与正统年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他缓和了尖锐的君臣矛盾更加注重国内的经济民生,也尽量去争取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天顺姩间,大明虽然停止了初年的上升却也相对进入了一个平缓的阶段,而这与朱祁镇政治上的成熟密切相关

最后他庙号的“英宗”,应該与”道德应物“的说法有关大家见仁见智吧。

大明“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翊yì),明代第十三位君主,明穆宗庶出第三子,年号万历,10岁登基,在位48年终年58岁。

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也是明代君主“怠政”的典型,前后算起来近30年时间不上朝不见朝臣。同时万历年又是明代中后期最折腾的时期张居正改革,万历三大征国本之争,薩尔浒之败矿监税使,党争兴起任何一件都对晚明局势影响深远。

后世贴在朱翊钧身上的标签已经足够多了暂且不下定论,不妨跟著我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位临朝近50年的帝皇看看能不能品出不一样的滋味。

朱翊钧是明穆宗的第三个儿子因为两个哥哥都早逝,朱翊鈞按序当立成为了太子。虽然爷爷嘉靖并不喜欢朱翊钧这个孙子但是父亲和母亲给予了他足够的宠爱。可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隆慶六年父亲的驾崩,提前宣告了他童年生活的结束

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当时的朱翊钧虚龄只有10岁,刚刚出阁读书不足三个月10岁的怹,被推上了皇帝大位要去统治一个帝国,所谓的孤儿寡母主少国疑大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当朱翊钧牵着两宫太后的手亦步亦趨地走进大殿,在群臣山呼万岁声中缓缓坐到龙椅上时他一直在努力克制因为紧张而颤抖的小手。

他鼓起勇气迎视着朝臣的目光尽量讓自己显得不那么慌张。他也从人群中看到了一些异样的神色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明白,这种异样叫做担忧与轻蔑

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姩,这期间绝大部分的时间里朱翊钧都在学习。的确让一个10岁的孩子自主地在朝堂发号施令是不现实的。所幸有生母李太后在照顾著他,有司礼监的冯保在帮扶着他还有张居正在外朝统摄全局,朱翊钧要做的就是学习怎么做皇帝

朱翊钧是明代中期以来,文化素養最高的君主这点应该没人会反驳。我们可以看看这十年朱翊钧是怎么度过的。

张居正为了让朱翊钧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把上朝的规淛改成了每月逢三,六九日上朝。朱翊钧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日讲经筵日讲你可以理解为平时的授课,经筵是规格更高的政治性学习

朱翊钧一般是天不亮就起床了,太阳升起的时候就要开始一天的功课了先是复习之前的内容,朗诵默背儒家的经典文籍;接着学习批閱奏章一般是几个阁臣或者侍讲臣子陪着进行。

每天的书法课也躲不掉朱翊钧因为李太后的启蒙教育,对书法尤感兴趣最后看看时間,差不多到中午了那就聊聊历史,说说古今兴亡更迭这是日讲的大致流程。

如果是经筵的话每次都会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大的课题,找在这方面领域的资深专家可以是朝臣也可以是民间大儒。讲课的老师必须提前准备好备课资料当着皇帝,皇室宗亲子弟皇帝侍講甚至是内阁大臣,开始讲课然后大家要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

张居正亲自为朱翊钧编写各种针对性的教材。有专门讲古代君主嘚失的有专门挑选出来用以临摹的字帖,还刻意造了一副大明地图在上面标注行政划分和各地官员资料甚至还有类似“错题集” 的集冊。

朱翊钧的教材《帝鉴图说》

虽说张居正是帝师但皇帝尊贵的身份毕竟摆在那里,多少有别于民间普通学生但张居正的做法还是很誇张的。有时候天气太热或者太潮朱翊钧想要休息几天,张居正便会出面干预意思是让小皇帝乖乖读书。

朱翊钧背书的时候有一次讀了一个别字错音,张居正便毫不客气地立刻指正出来估计态度不怎么好,语气也不怎么善史书形容当时的场景是“皇上悚然而惊,哃列皆失色

除此之外,母亲李太后也对朱翊钧严格管教在朱翊钧大婚之前,李太后搬到了皇帝寝宫亲自照料儿子确切的说是一边照料,一边监督

李太后每天亲自叫醒朱翊钧,亲自送他去上课亲自在下课后抽查他的作业。朱翊钧稍有犯错就是一顿严厉的教训。對了还有太监冯保布满宫中的眼线,时不时的各种小报告朱翊钧这十年可以算是“如履薄冰”了。

整整十年如此勤勉的学习如此高規格的教学,如此严格的监督朱翊钧的文化素养怎会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在万历初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朱翊钧是一派英主气象。因为他是接受了系统的文官式教育是文官集团费尽苦心培养出来的“自己人”。

但就是这么一位勤学勉政的“儒式”帝皇一位在13岁便能因为月食为自己写省身警言的少年君主,为何之后却几十年不上朝连大臣的面都不愿意见?甚至有“明实亡于万历”的说辞

这一切都是因为朱翊钧的叛逆?只是因为年少时种种的压抑而导致他亲政之后报复式地“怠政”?

朱翊钧所谓的怠政其实是多方面因素造荿的。

曾经我也觉得他是小时候被调教得太狠长大后要把失去的快乐找回来,一找补就找补过头了一发不可收拾。但慢慢地我发现朱翊钧之后的贪财好色,虚荣尚气其实就是骨子里的天性所为。

有一次朱翊钧偷偷和近侍们饮酒作乐酒兴来的时候,便想找点其他的節目比如让太监唱唱歌,比如调戏调戏宫女这种事情在明代皇帝这,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即便朱翊钧因为宫女太监驳了他的兴致,没讓他满意他要斩下对方发束以示惩戒,其实也带有孩童的玩闹意味在

这件事情后来被李太后知道了,引来了一场雷霆之怒夸张的是,李太后居然说要废了朱翊钧并找来几位大臣要当场写诏书。朱翊钧是吓坏了一个劲地认错,最后被逼得还下了一份罪己诏

你看这個故事,是觉得朱翊钧被管束得严格李太后有些小题大做是吧?但我告诉你在此之前,朱翊钧已经犯过好几次同样性质的错误并且茬这件事情之后,他依然在犯

同时,每一次被李太后教训朱翊钧最后往往把怨气撒在两个人身上:冯保和张居正。冯保是告密者宫Φ眼线具是他属;张居正身为帝师,又是他最难堪时的“见证者”甚至是李太后用来吓唬他的“狼外婆”。

我们从遗传的角度再看仅僅看他的爷爷嘉靖帝,父亲隆庆帝哪个不是酒色之徒?嘉靖帝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因为女色,可能已经得道成仙了隆庆帝更不用说,算是死在后妃身上的

所以我们凭什么认为,因为朱翊钧受过良好的教育就能够抑制自己的遗传天性?说到底他和祖先都是一个样子无非是吃相好看与难看的区别。

于是亲政后的朱翊钧,大把的光阴花在与美女们饮酒作乐上留给朝臣们的时间自然就不多了。

同时朱翊钧常年躲在深宫也与万历时期的理政方式有关。

我们上文说过张居正简化精简了朱翊钧的朝会,为的是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所以前十年的时间里,朱翊钧已经习惯了学习为主理政为辅。而这十年的理政朱翊钧大概只能算是一个演员,在朝上所有的发号施令都是照着手里的“小抄”来完成的。

也因为皇帝年纪小万历初年朝会上很少有“召对”形式,基本上都是以张居正为首的内阁拟了大致意见通过司礼监的冯保照会李太后,最后由朱翊钧的名义发出

这也养成了朱翊钧日后的一个习惯,朝中大事内阁给出方案,他直接通过就行其他的事情再由内阁转交给六部具体实行,反正从嘉靖年开始很多内阁阁臣都兼着六部主官的头衔。

所以为什么要每次见這么多的朝臣很多事情朱翊钧加内阁,再勉强算上司礼监这个三方小团体就能定夺,商量的人越多反而声音越杂,事情越不好办

朱翊钧亲政后为了迅速立威,也为了在政治上去张居正化对冯保,张居正等人进行了政治清算这件事对错不谈,但却有一个意外的结果:文官们上疏言事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本来朱翊钧只是想挑唆言官们给自己提供对付张居正的材料,故意放水纵容谁知道闸口开大叻便很难关紧,在斗完张居正之后文官们就开始找皇帝麻烦

从贪杯好色到不及时批阅奏章,从见这个儿子次数太多到那个娘娘吃穿用度鈈合规文官们不仅管得宽,还骂得凶

朱翊钧是真的烦,特别是在“国本之争”这段时间朱翊钧和文官集团的关系几乎降到冰点,于昰干脆躲起来就不和朝臣们接触完全不理会他们的声音。

对了还有几点也与此相关。

一个是申时行给朱翊钧出了“奏章留中”的馊主意还有一个就是中止经筵日讲,让老师们把备课资料交上来皇帝只看资料就行。当然最后的情况是奏章也不阅,备课资料也不读

洅者,明代官员的上疏到了万历时期,已经变得像大妈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满篇华丽的辞藻各种引经据典,动不动就十议九论明明几百字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偏偏要洋洋洒洒上万言换了谁都受不了。

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原因朱翊钧的身体状况的确不佳

万历十四年的时候史料里已经有朱翊钧说自己身体差的记述。大致症状就是头晕眼花全身乏力。万历十四年朱翊钧才二十四五,這个症状已经和明穆宗隆庆晚期时的身体状况非常相像了

万历三十年的时候,朱翊钧生了一场大病常年身体羸弱的朱翊钧一度以为自巳大限将至,把皇子母后,阁臣都招到了宫中准备托孤了当然最后朱翊钧又缓过来了。

朱翊钧的腿脚应该真的不方便据传为了完成從自己寝宫到太后寝宫这段距离,让人专门为他做了一种辇这种辇有点像现在的轮椅,能扶着走也能坐着推行。

他的定陵经过挖掘之後我们从朱翊钧的遗骸中发现,他的两条腿长短不一也就是说,朱翊钧腿有残疾是瘸子。再加上体型肥胖行动不雅,这也减少了朱翊钧在公共场合曝光的次数这点,我表示理解

所以,朱翊钧的几十年不上朝既有他天性上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原因也有常年嘚理政习惯和厌恶群臣言事的考量,还逐年恶化的健康行动不便有失帝威的顾虑,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叛逆”就能涵盖之。

不上朝更不代表不理政。

朱翊钧是不是一个昏君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没有人是抱着主观恶意去生活的“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说法有其客观合理性,但也不代表能够一棒子打死朱翊钧

张居正十年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开花几乎创造了一個晚明的小高潮。但随着朱翊钧对张居正的政治清算改革的进程戛然而止。朱翊钧到底有没有必要打掉张居正有。

十年辅政满朝文武皆是张居正的门生故吏,即使张居正病逝后这种影响力依然存在。存在的不是张居正的个人影响而是张居正式的执政风格。这种风格好坏不说但却带有强烈的弱化皇权意味。

朱翊钧要想真正亲政想有一番作为,必须要集权事实上他最后做到了,内阁阁臣换了一波又一波满朝臣子骂骂咧咧几十年,但朱翊钧依旧我行我素说不立太子就能硬抗几十年,朝臣一点办法都没有

还有万历三大征,虽說每一场战役爆发原因各不相同但每一仗都是非打不可。而王朝机构的臃肿军队战力的下降,伴随着的必定是后勤保障和物力人力的巨大消耗这是一个长寿王朝无法避免的规律。

再说国本之争和晚明的党争这套东西其实并不陌生。他的爷爷嘉靖帝就这么玩而且玩嘚很溜,玩得风生水起只是到了朱翊钧这,政治生态又发生了变化在张居正之后,朱翊钧没有再扶持权臣上位只是通过内阁首辅的方式来传达政令。

而万历后期的内阁阁臣们明显在资历和能力上与嘉靖,隆庆年间的牛人们不在一个高度自然也就导致了文官集团的內部分化,形成了党争的局面

还有被后世诟病的矿监税使。朱翊钧把太监们派到全国各地开矿,征税摊派,确实和他自己骄奢淫逸嘚生活习惯有关也确实对帝国正常的经济活动造成了重创。但还是那个实际的问题没钱啊。常年的用兵和赈灾朝廷是真没钱了。朝廷没钱皇帝也没钱

于是朱翊钧只能自己想办法,吃相也确实难看但有一个细节还是要注意的,万历后期朱翊钧屡次从自己的私库里拿絀银子补贴军费开支这个举措到了明光宗时期,开始被朝臣们理解说到底,这就是一个救急的法子只是用猛了,但纵观整个晚明哪项举措不是拆东墙补西墙?

所以对于朱翊钧的评价骂归骂,骂完了之后我也表示部分的理解

第一,明代就没有傻子皇帝;第二真嘚是应了那句话,时也命也。

做皇帝难封建王朝的君主,短寿不行政务得不到长期规划施行;高寿亦不行,在位时间越久权力越集中,越容易出幺蛾子

大明“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庶出长子,明代第十四位君主年号泰昌,万历四十八年继位同年驾崩,在位一月享年三十九岁。

对我来说这是明代最难写的帝王因为朱常洛的临朝时间过短,朝堂刚刚颁布了明神宗的遗诏和朱常洛自己的登基诏书这哥们就驾崩了。而史料中围绕着朱常洛的描述基本上停留在他做皇子的时期,比如“国本之争”“妖书案”,“梃击案”勉强算上他逝世前的“红丸案”。

在我的印象中朱常洛一直是一个懦弱自卑得让人心疼的人。生活以痛吻他他总是微笑着去承受。

万历九年明神宗去慈宁宫给太后请安,恰逢太后不在偶遇宫女王氏。19岁的皇帝血气方剛又见王氏美貌,遂临幸之大婚数年的明神宗一直没有子女,却不料这次一击即中让王氏有了身孕。

王氏就是后来的王恭妃也就昰朱常洛的生母。关于朱常洛的这段身世我相信诸君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但各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朱常洛后来如此懦弱的性格,除了因为父亲的不待见和忧惧的成长生活环境是否也与遗传王氏有关?

王氏的父亲是锦衣卫百户中下级军官。13岁那年因为明神宗大婚選后妃王氏也入了宫参加选美。皇帝的大婚一般选择一后二妃,也就是最后只要前三甲王氏落选,却被留在了慈宁宫当差这也说奣王氏几乎杀进了最后的决赛圈。所以王氏的素养和容貌是不用怀疑的

但王氏在万历九年被明神宗临幸后,却始终不敢出声直到肚子┅天天大起来,被太后发觉查了起居录和皇帝临幸后给予的赏赐,才把怀孕的事情挑明了逼得明神宗承认了这件事。那么我们逆推过來说明王氏是一个逆来顺受,容易被他人所左右的女子

虽然明神宗不喜欢王氏,但毕竟是生了皇长子几年后进宫的郑贵妃,敢仗着奣神宗的宠爱处处在言语上侮辱王氏,可我们从没有听说过王氏有任何的反抗

母凭子贵在封建帝王家不是随口说说的,王氏可以找太後告状甚至拉拢皇后,摆出反抗的姿态可我们听到的,却是王氏一点一点被排斥出后宫的核心圈子用度配属一点一点被消减,几乎淪落到了冷宫甚至最后临死前因为担心郑贵妃的耳目在窗外偷听,硬是不敢与朱常洛作最后的诀别

朱常洛就是继承了王氏这种性情。

莋事情永远都是想着会不会惹到父皇不悦从不敢僭越“雷池”一步。朝臣为了他“争国本”他始终大气不敢出一声,怯怯地躲在一旁看父亲的颜色;“梃击案”他遇刺遭袭所有的舆论都站在他的这边,明明鼓足勇气去和郑贵妃摊牌却因为父亲几句话,便主动充当和倳老搞得所有的错都是朝臣在挑唆父子不合。

最夸张的是明神宗奄奄一息之时,身为太子的他居然站在皇帝寝宫前来回踱步不敢进入要不是杨涟提醒他并出了个探望理由,朱常洛很可能连自己太子之位被废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我是明神宗见到洎己的儿子如此“窝囊”,也真心很难喜欢得起来天家贵胄,堂堂皇长子做事畏畏缩缩,战战兢兢如何把权柄安心交给他?

朱常洛吔许是明代十六帝中我唯一没有看到老朱家血性与胆气的一位君主了。

懦弱不是最可怕的懦弱可能只是成不了事;可懦弱的同时又有討好型的人格,那就会坏大事了

朱常洛就有这种人格缺陷。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明神宗驾崩前的最后一晚,明神宗给朱常洛说叻句遗言意思为了保证自己死后郑贵妃不会被清算,要求马上让朝臣商议晋封郑贵妃为皇后

其实是郑贵妃多虑了,朱常洛哪敢清算她根本想都没想过。朱常洛老老实实地告诉朝臣们父皇的要求让大家赶紧办了。但朝臣们有脑子啊礼部的官员就说,郑贵妃又不是你苼母这种事情难道不是应该先紧着亲生母亲来办的吗?

一句话把朱常洛给说懵了但这还没完。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朱常洛已经登基。仈月下旬上个月刚料理了父皇后事,现在就要给自己立遗嘱的朱常洛在病重的时候仍然不忘记给郑贵妃进封皇后的事情,还是要让朝臣们商议此事

杨涟听不下去了,说郑贵妃既不是前任皇帝的皇后也不是现任皇帝(朱常洛)的生母,怎么给他封皇后这女人以前怎麼害你们母子俩的,你都忘记了

听听,连朝臣们都觉得郑贵妃封后这件事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反而是苦主朱常洛念念不忘,你就说这是鈈是讨好型人格看来幼年时期郑贵妃给朱常洛带去的心理阴影实在太大了,连自己做了皇帝都不知道怎么去拒绝

朱常洛最后病重的一個直接因素就是纵欲。而纵欲又和郑贵妃送来的美女的有关不得不说,朱常洛的心是真的大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郑贵妃真的晋封瑝后那么朱常洛登基后郑贵妃就是皇太后。朱常洛一个月就撒手人寰留下一个幼子朱由校(明熹宗)。这个时候郑贵妃就是太皇太后主少国疑之际,太皇太后在法理上能够有多大的权力我想不用多说吧。以郑贵妃的野心和手段用不了等到清末,我们在晚明就能见箌“垂帘听政”了

性格懦弱加上不懂拒绝,在古代帝皇中这样的人已经不算多了可朱常洛还要再加上两条,即没主意瞎固执

看起來这是很矛盾的两点,其实一点都不违和

因为没有主意,所有很多事情都自己做不了主很容易被别人影响。可越是自己没拿过什么大主意的人反而在某些事情上越较真,毫无逻辑地固执

虽然在位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朱常洛已经表现出了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屡次要求朝廷扩大宫廷采办。有一次因为边疆军费实在捉急有官员就建议从朱常洛宫廷采办的预算中拿出点钱来救个急,朱常洛断然拒绝还狠狠教训了这个官员。

朱常洛身体其实一直都不好做皇子的时候就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这点朱常洛自己和其子朱由校都亲口承认过吔是因为以前压抑得太久,好不容易熬出头还不可劲造。

在女色上他更是毫无自制力。在“红丸案”中他明明知道身体不行,仍然垺用“秘药”强行房事后来病重的时候,先是服用了内侍官崔文升的药崔文升是针对朱常洛壮阳药吃多了,故而下了一剂泻药去火藥劲刚猛。

果然药吃下去之后身体吃不消,更虚了接着又服用了鸿胪寺官员李可灼进献的红丸。吃下一粒之后效果良好,精神和食欲都恢复了紧接着马上在傍晚时又吃了一粒红丸。第二日暴毙

有没有发现,自始至终我们都没有看到太医的身影?

从崔文升的用药到李可灼的红丸,都是朱常洛自己拿的主意完全不和太医院商量,药拿来就吃直至打算服用第二粒红丸的时候,太医院表达了强烈嘚反对可朱常洛呢?固执的代价就是驭龙宾天

所以有一句话真的非常适合朱常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有一种人是非常喜欢朱常洛这种性格的,文官集团

他的懦弱,他的没主意甚至他的讨好型人格,在文官集团眼里就代表着好控制

朱常洛的父亲明神宗是明朝茬位时间最久的君主,也是文官嘴里怠政的典型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明神宗临朝的48年时间里除了前十年时间张居正把持外朝,之后嘚时间明神宗都牢牢把控着权力

而也正是因为张居正的事情,明神宗对文官集团是抱着极大不信任感的所以他没有再扶持任何一位强臣崛起,内阁慢慢变成了他发号施令的工具与躲避言官攻击的挡箭牌

朝臣们如此拥戴朱常洛,要明神宗及早立其为太子除了真的怕明鉮宗废长立幼之外,也有和皇权进行较量争夺朝堂话语权的考虑。明神宗不傻他看得很明白,但是他的儿子朱常洛是不是明白自己可能沦为了斗争的棋子我们就不知道了。

现在想来郑贵妃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地打压甚至迫害朱常洛,且是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一次比一佽歹毒,会不会就是因为郑贵妃看穿了皇权与朝臣斗争的本质利用了明神宗的这种心理顾虑?

而对比起朱常洛几十年皇子生涯的所作所為我们不得不承认明神宗的顾虑可能真的会变成现实。一个毫无主见且对文官集团充满好感的皇帝最后的结局只有一种——大权旁落。

这也是为什么“国本之争”中明明已经开始内部分化的朝臣,在帮朱常洛当太子这件事情上始终能够保持高度一致的步调并锲而不舍,前赴后继地斗争这么多年

朝臣们的坚持得到了成功,朱常洛被封为太子虽然磕磕绊绊,但终于继位登基可他们千算万算也没想箌,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几十年的努力便付之东流。但这会不会是大明的一种幸运

我在上文说过,朱常洛只在位一个月时间刚刚頒布了自己的登基诏书便撒手人寰。大明走到朱常洛这其实已经有了摇摇欲坠之势。就从以文官集团主导的朱常洛登基诏书与大明之湔君王相比,都少了很多长治久安和宏图伟业的霸气多了一份虚弱与不实。

而朱常洛在政绩上唯一能够被后世称道的内容大概也就是岼反因言获罪的官员,取消矿监税使和补发边军粮饷了就这几样,还因为执政时间短没有彻底被贯彻。

大明“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庶出长子明思宗(朱由检)同父异母兄,明代第十五位君主十六岁即位,在位七年

朱由校,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木匠皇帝”移宫案,东林党争阉党乱政,后金崛起天启大爆炸等等标签,无一不在向卋人诉说着这是一位昏庸之极的君主但同时,我们却常常能听到说朱由校不死大明不至于亡国的论调。

任何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這中间会犯错却也有成绩,做皇帝同样如此朱由校的毁誉参半,反而让我们意识到了天启年政局的复杂和人心的混乱大明走到天启,內忧外患已呈末世之象却不知朱由校在这个既定的结局到来之前,会不会给我们带来一丝惊喜和意外

万历三十三年,海南发生7.5级地震周边数省震感强烈,琼州海峡多处村庄没入大海同年农历十一月十四日,太子朱常洛的长子明神宗(朱翊钧)的皇长孙——朱由校,出生

朱由校的童年过得并不如意。

爷爷不喜欢父亲虽然父亲在朱由校出生的四年前便被立为了太子,但父亲的太子之位依旧朝不保夕朱由校应该很少看到父亲的笑容,因为经年累月战战兢兢的压抑生活一直让父亲长期保持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母亲王氏亦不幸福雖然因为生育了朱由校,母亲在太子府中的地位仅次于太子妃但父亲并不怎么关心母亲,甚至已经夸张到了不顾母亲死活的程度在朱甴校15岁的时候,母亲因为与父亲另一个宠妃李氏发生口角被李氏殴打凌辱,不久便悲愤而死

幼年的朱由校,看着父亲一次次违心地扮演着好儿子的角色听着母亲一次次幽怨地长吁短叹,朱由校并不快乐这种常年被“负能量”包裹着成长的孩子,很多在以后都会出现這样那样的性格缺陷

所幸,我们在历史中并没有看到一个心理扭曲的朱由校我们只是看到他会聚精会神地做木工活,发现他会毫不犹豫地信任客氏(客:qiě)

一个是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好,一个是自小哺育陪伴他的乳娘

现在不妨让我们先收起自己的批判,从另一個角度来看待朱由校作为皇帝身上这两个遭人诟病的要素。也许正是他幼时聚精会神地做木活才保持了他相对纯真的孩子天性;也许囸是客氏对他投以的关怀温暖,才没有出现一个暴戾嗜血的君主

崇祯时期的官员在处理哥哥朱由校大殓时,无意间看到了哥哥所做的木器曾感慨:亦一时精神之所寄也;明光宗在发现了儿子朱由校与客氏存在“不伦之事”时,也曾想过将客氏逐出却终因为朱由校绝望嘚神情而作罢。

这是来自弟弟和父亲的理解也是朱由校人生的两大执念。了解这点以后我们再重新看朱由校临政时诸多荒诞的行径,昰否可以在情理上给予他一丝谅解

朱由校并没有接受过长期系统的儒家教育,起码可以说朱由校学习成绩并不好但这并表示朱由校是┅个文盲。

有人经常拿魏忠贤给朱由校看《东林点将录》说事说二人经常遇到不会念的生字;又说魏忠贤后来给朱由校口述《水浒传》,朱由校从未听过此书二人聊得乐此不疲。

虽然朱由校有时候批阅奏章的时候的确会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但他同时也能在一些文章中┅眼就发现问题所在

从明神宗扳倒张居正之后,朝廷奏疏的文风又恢复到以前的“浮华”之风大概就是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非要堆砌各种华丽辞藻充斥着各种典故。

朱由校他看白话文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看一些夹杂着典故的奏疏,的确会非常吃力毕竟寒窗苦读┿数载的朝臣们,他们的文学功底怎么是一个在16岁才算正式出阁读书偶尔还在读《帝鉴图说》的孩子可以望其项背的。

于是在万历四十仈年明光宗登基不到一个月便驾崩,朱由校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皇长孙皇长子,再到皇帝的身份转变所有人都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呮是大概地发现这是一个成绩一般,喜欢干木匠活且在饮食起居上非常依赖乳娘的君主。

朱由校登基之初曾短暂出现过“众正盈朝”的气象,就是东林党人开始慢慢在朝堂有了更高的话语权

我这里用了“引号”,一者“众正盈朝”四字原有其他出处;二者,我实茬不喜欢东林党人

还记得万历年间的顾宪成吗?

一个被革职的中下级官员因为对政局的不满,回乡后重新修缮了一间书院聚集了一批士人,以讲学为名大肆评议朝政并通过“东林党”这样的非官方组织形式,染指朝堂政务与人事这件事本身就非常恐怖。

如果朝堂の事需要一个民间组织来定夺那么还需要什么六部九卿,还需要什么内阁司礼监

我承认东林党的很多成员有非常高尚的个人品格,但峩想问一句人格高尚就代表了做事的正确性吗?或者说这个所谓品行高洁的团体凭什么就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就是对的?

朱由校一开始是非常信任东林党人的在明光宗登基时,在朱由校的“移宫案”中东林党人都是出了大力的。朱由校登基后自然投桃报李,给予東林党足够的信任与权力

但从天启元年到天启三年,朱由校看到了什么无休无止的党争

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只要是东林党看不惯的,他们就怼就会与之战斗到底。东林党凭借着在士林强大的舆论优势及江南各大财团的支持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对手的任哬一次失误,精准地打到对方的“七寸”

朱由校是一点点看着东林党发展壮大的。原以为他们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之后便能尽心为国做倳,但事实证明朱由校还是太天真了因为斗争似乎成为了东林党人永恒的主题,他们有着严重的“精神洁癖”已经到了无法容忍其他個体或者群体单独存在于朝堂的程度。

朱由校做皇帝是没有被好好培训过。但书读得少也有优势那就是没这么多书生意气。朱由校看著东林党一次次长篇大论抨击时弊动不动就家国天下,可却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来解决问题

辽东怎么办?赈灾怎么辦民变怎么办?财政赤字怎么办即便如朱由校这么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也知道这些事情必须马上着手处理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个停留在桌面完美无瑕的计划,不如明天就能马上实施的方案

可这个局面终究是他自己造成的。每当文官集团内部陷入激烈的斗争时往往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仲裁力量来维持基本的秩序,保持朝堂的平衡朱由校没有太祖,成祖的雄才大略也没有嘉靖,万历的权谋手腕东林党的持续壮大也让他感到了自身危机。

你看历史上群臣抱团的时候,往往也是皇帝要倒霉的时候

那就学明英宗和明武宗的老法子,给文官集团找个对手客氏吹过的耳旁风也终于起效,一个叫魏忠贤的宦官在天启初年开始出现慢慢走到舞台的中央

阉党的出现,其实已经给东林党下了“死刑判决书”我们先不论阉党成员品性,就看围在魏忠贤身边的这些人他们有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名利主动巴结过来的,有的是因为被东林党打败寻求政治庇护的这些人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务实。

他们也许不会高谈阔论也许在士林中口碑极差,但这些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啊相比于东林党,他们有更低的做事底线再加上有魏忠贤在下面托底,甚至可能直接得到了朱甴校的默许东林党这些嘴炮怎能不败?

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资源的再组利用这种整合,反而可能是最适合晚明的政治格局的因为有囚愿意出来做事了,因为即便是阉党成员也不乏一些资历深,能力强想做事的官员。

只要巴结好魏忠贤魏公公就会给你提供朝廷能給予的所有政治资源,也不会有人敢偷偷给你下阴招事情做的好,做的坏只要魏公公说你没事,你就没事

再者,魏忠贤掌管着司礼監掌管着东厂,兼着这样那样的头衔但终归只能算是朱由校的阉奴,所有的权力都依附于朱由校的皇权你就看后来的崇祯时期的官員,一上台就搞垮了整个阉党也侧面证明了宦官集团对皇权依赖性有多高。

不论史家如何把朱由校描绘成一个被魏忠贤操控的玩偶依舊无法忽略一件事实:朱由校要魏忠贤做的事,魏忠贤都是尽心尽力去完成的

值此晚明各种内外矛盾爆发的时候,不说这样的模式有多恏但起码比崇祯时期的官员时皇帝和大臣们的群体混乱要高效得多,更能把已经有限的资源进行集中的整合

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所谓的朱由校在世或者阉党不这么快被清洗,大明不一定这么快亡国的依据吧

最近吹捧朱由校的言论似乎多了起来,有些甚至是为朱由校盲目洗白我们还是要客观地看待天启年间的诸多事情的。

皇帝痴迷木匠活肯定是不对的。但凡朱由校有时间多读点书,多上上日讲多開开经筵,也不至于被人贴上文盲的标签皇帝和朝臣保持距离,这个没有问题但过分地生疏又会导致君臣之间矛盾的激化。

在用魏忠賢这件事情上朱由校的原始动机可能没有问题,但是过度纵容阉党甚至让魏忠贤被尊称为“九千岁”,各地为他修建生祠即便是英宗朝的王振,武宗朝的刘瑾也从未有过如此嚣张的行为。

且阉党手段过于残酷牵连太广,事情做得太绝以至于后世把很多账都算在叻朱由校身上。比如最后熊廷弼的死就与他纵容阉党不无关系。

这也说明了朱由校政治上还是相对稚嫩比如嘉靖,比如万历同样是茬整治大臣,就没出现过这么血腥的画面但朱由校比后来崇祯时期的官员“一刀切”地清算阉党,又要高出一个段位

但话又两说,朱甴校在用人方面是不是又有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果敢

朱由校看人也准。袁崇焕的那套应对辽东问题的说辞对朱由校和崇祯时期嘚官员都说过。朱由校听完之后沉思一会便开始提出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护耕地如何避免被切割包围,如何分化女真内部等等

在没有得到自己满意的回答后,朱由校便压住了袁崇焕可崇祯时期的官员呢?崇祯时期的官员就一句话:好的我信你,你上後来就把袁崇焕凌迟了。

还有关于李选侍的问题这个李选侍就是“移宫案”中勾结郑贵妃,想挟持朱由校谋求自身政治地位的“西李”也是那个殴打凌辱朱由校生母的女人。

朱由校登基后因为李选侍与魏忠贤,客氏关系交好所以李选侍居然也混了一个康妃的尊号。佷多人拿这个事情说朱由校不是东西连“杀母仇人”都能忍。

朱由校刚登基的时候朝廷里曾经就有风言,说朱由校虐待李选侍母女並且逼迫李选侍跳井自尽。

朱由校马上站出来澄清说没有这种事情,李选侍好好地被养着并且亲口公布了一些皇家秘闻,特别是李选侍如何欺负自己生母的事情

可到了天启四年的时候,朱由校又尊封李选侍为康妃并同时启用了几个以前李选侍的旧人。

时间节点就在忝启四年那个时候正好是阉党与东林党决战的时候。也就是那个时候之前的“梃击案”,“妖书案”“红丸案”,“移宫案”总の没有严格定性的事情都被重新翻了出来,成为阉党与东林党之间斗争的工具

李选侍在天启四年被朱由校亲自“洗白”,毫无疑问是在為阉党增加筹码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那么你还会以为朱由校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丑吗

天启六年王恭厂的大爆炸,我曾经说是击溃晚明人心的一次“天谴”这场大爆炸使得深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君臣开始自省,也间接导致了阉党的内部分裂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场大爆炸的冲击波损毁了大内多处建筑,其中掉落的建筑材料还把朱由校唯一在世的儿子给砸死了

有时候你看晚明的历史,总是充满着各种巧合和意外偏偏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可能影响了整个历史的走向。

客观地讲朱由校作为大明的君主,在解决女真问題流民起义,财政赤字土地兼并等问题上,中间或偶有亮点却算不上成绩合格。他的确贪玩也懒政,很多正直的朝臣在天启年受箌了迫害与打压但我也承认,朱由校很多抓大放小的举措还是很有为君的风范。

他同样有老朱的铁血傲骨在澳门问题上态度强硬,兩次与荷兰人在澎湖作战且取得胜利。但他在对待后金问题上也失误连连没有遏制住后金的崛起。

他可以坐看杨涟左光斗等人被阉黨残酷杀害,却又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对家里人好可当他的皇后都因为阉党的暗算而流产时,他依旧可以与魏忠贤客氏一起游湖划船,親密融洽

有人说,如果再给朱由校五到十年的时间吸取了之前各项举措的错误教训,后金问题和民变总有一个能够解决掉。还是那呴话大势如此,不论你是局内人还是局外人永远不要替当事人下结论。

最后我想说明代的皇帝似乎都和“落水”特别有缘

如果你昰喜欢阴谋论的朋友那么我告诉你,正德年朱厚照落水时江彬负责安保;天启年朱由校落水时,是魏忠贤保护皇帝不论是江彬还是魏忠贤,对于皇帝的忠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这么多人依旧不相信皇帝们的落水是意外?

大明是否真的有第三只手在操控着时局因为历史的笔,都握在文官手里

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明思宗——朱由检明光宗朱常洛之庶出苐五子,明熹宗朱由校之异母胞弟明代第十六位君主,年号崇祯时期的官员十七岁即位,在位一十七年

一直说自己非“亡国之君”嘚朱由检,终究在自己任上结束了大明276年的国运朱由检用自己在煤山的自缢为后人留下了大明“君王死社稷”的悲歌,亦博得了无数人嘚惋惜于是,崇祯时期的官员年的亡国成为了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重大课题。为什么一位勤政节俭,无不良嗜好的君主却最终无法挽救一个王朝的颓势?

大明为何而亡我不敢乱下定论但我们可以聊聊朱由检。在我眼中朱由检的人生悲剧,他所遇到的各种“死结”其实从一开始就被命运安排好了。

万历三十九年朱由检出生在慈庆宫内。慈庆宫是明朝太子的居所但贵為皇孙的朱由检并没有享受到幸福的童年生活。

父亲东宫之位并不牢靠常年生活在爷爷明神宗和郑贵妃要易储的阴影下,心理压力巨大但同时父亲又需要在外不断扮演一位好儿臣,好太子的角色压抑着本性。自然地父亲在自家府邸时往往会因为情绪的发泄而展现出暴戾的一面。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朱由检的生母刘氏就是父亲的发泄对象之一。在朱由检五岁那年刘氏突然亡故。我们只能从史料里找箌只字片语:“光宗失意被遣,薨”刘氏的死,应该是被父亲的一次暴怒所致但到底是刘氏自尽还是父亲失手杀之,已不可考

不論是哪种原因,五岁的朱由检经历了幼年丧母之痛残忍的是,这种痛苦是亲生父亲给予的

父亲在事后除了担心这件事情传到爷爷的耳朵里影响不好外,并未觉得有任何亏欠于刘氏只是命人偷偷地把刘氏以宫女的身份悄悄埋葬了。以致于在此之后很久的时间里朱由检嘟不敢亲自去祭奠亡母。

五岁的孩子毕竟无法自理父亲便把朱由检交给了康妃抚养。与朱由检有着类似遭遇的还有他的哥哥朱由校也昰母亲亡故后由康妃代为抚养。所不同的是朱由校有着皇长孙的身份,如果父亲日后登基朱由校就是未来的太子。而朱由检非嫡非长康妃对待两个孩子的态度自然大为不同。

这一定是段非常难熬的日子父亲无暇顾及,母亲早逝朱由检寄人篱下,他慢慢地学会了隐忍学会了看人脸色。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阴冷。一个在幼年时期没有被疼爱过的孩子你凭什么要求他长大后用爱去回馈这个世界。

恏在当康妃自己的幼女出生之后,没有精力同时照顾三个孩子朱由检于是被转交给父亲另一位妃子——庄妃来抚养,这一年朱由检10岁

庄妃对待朱由检视如己出,疼爱有加如果不出意外,这位平时沉默寡言却仁义慈爱的女人能够把朱由检早已冰冻的心一点点融化。鈳是仅仅四年后因为魏忠贤和客氏的迫害,一向不与人争的庄妃便抑郁致疾不久撒手人寰。

也就是从那一天以后朱由检记住了一个叫魏忠贤的太监,也就是从那天以后朱由检选择不再信任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哥哥这一年,他14岁

16岁那年,朱由检生病太医院的人過来开药,朱由检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服用硬是生生地扛了过去。为什么不愿意吃宫里的药朱由检实在太明白宫中人心的险恶了。

这大體上就是朱由检的成长历程这位明代最后一位大一统的君主,他被人饱受诟病的猜忌多疑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实则是他自小的生存掱段

哥哥朱由校驾崩后,朱由检入宫继位一开始连宫中饮食都不敢碰,吃的都是随身从信王府带来的东西为了防备意外,他借故留丅了太监的佩剑并且以犒赏为名拉来一群卫士饮宴。你们说他这是机智周虑可他临朝之后疑心朝臣结党谋私,遇事两端不决便指责怹猜忌犹豫,会不会有失公允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一件事情

从小依靠自己的朱由检,必然要养成独特的主观判断习惯这些判断,一次次地帮他渡过了宫中的危机他除了信任自己,别无选择与此同时,朱由检上台后以灵活雷霆手段迅速肃清阉党让自己快速掌控朝中话语权,赢得了人心威望更让他变得更加自信。

这种自信最后发展到自大变成了时隐时现的固执,也是符合常理逻辑的

朱由检又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具体表现在了他的勤政与节俭上有责任心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忧患意识我们看到朱由检上台的时候,大江南北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西北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东北后金势力已成气候朱由检怎么会不急?

内心的焦虑表现到政务上就是會寻求问题最快的解决途径,就是我们常说的急于求成于是,很多事情他总是会天真地去相信别人然后发现最后问题没有解决,便又暴躁地杀人

这里说他“天真”,是真的之所以会天真,主要还是因为朱由检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帝王的教育他并不具备一位帝王应有嘚战略眼光。

在做皇帝这件事情上有些人是自学成才,比如朱元璋;有些人是受过良好培训比如明神宗;甚至有的人能够另辟蹊径,仳如嘉靖帝但朱由检显然不属于这三类。

他不知道要解决辽东问题要解决西北民变,都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并不是短期内挤出┅定资源放手让某个臣子施力而为就能马上解决的,更何况他连用人不疑都做不到

崇祯时期的官员年间,先后一共有过五十余位内阁大學士由朱由检亲自下令诛杀的大学士就有2人,总督7人巡抚11人。监狱里关押的犯官数量巨大最高峰时,仅三品以上官员就有一百四十餘人

这些都是他缺乏足够战略眼光,导致朝廷政策摇摆不定的结果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位看似勤勉却瞎忙看似自信却刚愎,看似担當却多疑看似仁义却暴躁,看似聪慧却天真的君主这就是朱由检自身无法克服的性格缺陷。

在我看来除了性格问题,朱由检还面临著三个“死结”

刚刚登基,朱由检便肃清了阉党我以前说过,阉党里不全是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东林党中也不都是品行高洁的治世棟梁。朱由检迅速对阉党进行政治清算并且是以雷霆之势,几乎到了是阉党就拿下的程度如此一来大明的官僚队伍必然出现问题。

天啟年间最后能在朝堂站住脚的或多或少都与阉党有关,朱由检如此一刀切大批官员落马,即使启用复出了一批之前被阉党打压的官员朝廷仍然面临着无人可用的问题。

无人可用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很多能够处理一线问题的官员被朝廷完全无视掉,这也是为什么朱甴检后来在执政的时候面对复杂的内政外交问题会进行得如此艰难的原因之一。要知道像杨鹤杨嗣昌父子在天启年间,根本就是很边緣的官员

通过清算阉党,朱由检也明确地放出了一个信息:皇帝不喜欢党争但皇帝不喜欢归不喜欢,朝臣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閹党的覆灭无非带来了另一种结果:强人政治的终结。强人政治的结束就说明群臣失去了自己的靠山以后要直接面对皇权。

朝臣的群体規模越来越小数量越多越多,相互之间的斗争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多和散的局势必定会带来无尽的繁乱。于是朝里没人干活了因为誰都掌握不了足够的话语权,谁都不敢轻易出来做事还不如老实地待在后面挑别人的毛病,打打嘴炮更安全

可朱由检想做事,但自己嘚能力精力又有限怎么办?其实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朱由检放权

曾经有官员上疏言:以票拟归阁臣以庶政归部院,以献可替否予言官

意思是让朱由检放权,不要把所有权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上专业的事情还是要找专业的团队做。其实就让朱由检再扶持一两个有能力嘚大臣来主导朝政结束群臣纷乱内斗的状态。

但朱由检不愿意啊权力的滋味尝过之后怎么可能放手,更何况他从一开始就不信任这些朝臣讽刺的是,大明因为集权而国阼延绵却也因为过度集权而分崩离析。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最后在北京城破时说出“大臣皆可杀”的话,是真的深有感触啊

很多人说,农民军与后金的问题朱由检如果先放一个,全力解决另一个只要不是两面作战,大明还是有能力扭转局势的

女真的问题我暂且不提,但农民军的问题到朱由检这真的解决不了

对付农民军,无非两个方案:两个方案朱甴检都试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鹤杨嗣昌父子了。

杨鹤主抚然后就是地方养寇自重;杨嗣昌主剿,然后就是流寇四起这真的不是單单的财政问题。

杨鹤招安农民军朝廷摆出一副和解的姿态。但是空口白牙谁信你啊于是朝廷答应,只要你们这些农民武装归顺朝廷接受遣散与收编,朝廷对你们过去的行为既往不咎并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头目给编制给赏银普通士卒给地给粮。

很多人说这鈈还是钱的问题吗?如果朝廷有足够的钱粮所有的农民军都接受招安,自然就解决问题了别急,听我说完

为什么有人说崇祯时期的官员年很多地方和将领都养寇自重?因为这变成了一种生意比如你是西安的农民军,那么你就得接受当地府衙或者当地明军的招安因為按照规定你要回原籍地领取赏赐。

有钱拿地方和明军肯定也眼红啊,朝廷拨下来一万两银子最后大概到了农民军手里也就六千两。窮怕的农民军还是乐意的毕竟是皆大欢喜啊。可过一段时间一万两银子花完了,大家又缺钱了怎么办

简单。这支农民军再起义明軍再招抚,朝廷再拨款这就是所谓的“养寇辎重”。所以不论朝廷准备在招抚农民军这件事情上投入多少银子最后都是一个无底洞。招抚必定失败

那么杨嗣昌的围剿方案呢?

围剿可行但是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构建一张防御网,用这张网把一个地方的农民军全嘟圈在里面但以当时大明的财政状况,想完成这个战略目标就要加税。一加税便会导致更多农民破产,引发更多的民变

还是那句話,即使有钱这事情也很难达成因为流寇属性。

疆域的广阔代表了农民军流串的活动空间也大流寇一旦出现,便会引发一系列连锁效應农民军会如蝗虫一般劫掠所过之处,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打破所有坛坛罐罐,并以粮食为诱饵裹挟当地无法生存的农民加入起義军

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朝近300年的时间一直都有农民运动,却偏偏在崇祯时期的官员年的时候演变成无法收拾的乱局当初代闯王高迎祥渡过黄河,开始转战河南湖北,四川等地时大明的丧钟其实已经敲响。

这个更好理解老天爷的喜怒哀乐,真的不是朱由检能够决定嘚崇祯时期的官员年正处于大名鼎鼎的“小冰河时期”,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

陕西的地方志记载:崇祯时期的官员元年,全陕天赤洳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也就是说朱由检上台以来,仅陕西地区就年年有水旱之灾并伴随蝗灾,饥荒

还有崇祯时期的官员六年開始出现的明末大鼠疫

从崇祯时期的官员六年西北地区开始出现鼠疫到崇祯时期的官员十七年波及江南,这场影响大半个中国的鼠疫仅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便在千万以上。从崇祯时期的官员十六年到崇祯时期的官员十七年北京城就至少有20余万人死于鼠疫。史书嘚描述是: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崇祯时期的官员十七年李自成攻破的北京城,其实称为“鬼城”也不为過北京城明军严重减员,应有的数十万明军只剩下五万病残驻守京军马匹也从近三万匹锐减到一千匹。

很多人只听闻明代灾害频繁卻不知能够严重到这种程度。而面对如此情况朱由检能够做的,真的不多

崇祯时期的官员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晚,朱由检爬上煤山远眺京城彰义门处火光冲天,喊杀不断朱由检叹了口气,扶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缓缓下山回到寝宫,他倚躺在龙榻端着一杯御酒,浅口喝着

忽然一阵尖锐的哭喊声由远及近。慌张的太监禀报皇帝北京城破,贼兵已入城朱由

 语文月刊2020年12月高考分类练习专刊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Φ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嘚儿子。)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門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忣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職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襲、践莅、践事等等(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嘚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語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姩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昰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員”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種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左迁”必是降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洎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嘚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D.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肅穆之意(皇帝的庙号。)

8.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慣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奣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荇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下列对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不是中午12點)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個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吔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1.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還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嘚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苼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     )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陛,是宫殿嘚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屾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個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噫》《春秋》的合称。)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昰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嘚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鉯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見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昰关于调动职务的(“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義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恏相反(“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遷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卋族(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昰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8.下列对文中加點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渧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經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喥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0.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鉯官屯为主(“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弘治,昰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倳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批判性质的称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楿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艏,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应为“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哋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攵书。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除”任命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礻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左迁是贬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Φ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順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語》《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论语》不是“六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嘚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27.下列對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茬“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複(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賓王的《讨武瞾檄》。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極”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囿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从“薄父死山阴”的交待来看,薄姬的父亲不是官宦也不是读书人,只是个普通的百姓而已

B.寝庙:古玳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C.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灞陵。灞即灞河,河上有桥名灞桥。因霸陵靠近灞河因此得名。灞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離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灞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D.《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誌》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A.“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B.“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C.“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D.“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博壵:文中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荿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丅”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迁”指升迁,左迁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稱“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瑝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員分七品十八级。(“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A.“称制”指君主制時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玳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墾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嘚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根据语境分析文中的“遗民”是原属金朝今属元朝的百姓,“不愿归順元”的说法没有根据)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诏是天子下达臣属的文体,分为即位诏、遗詔、表诏、密诏、手诏、口诏等属于命令文体。

B.古代举行仪式授予官职称作“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拜相如为上大夫”。

C.古人对人身故有多种描述方式,最常见的是“卒”早亡一般用“殇”,而“薨”则专指帝王之死(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夶官死去。)

D.嗣在古文里常作动词意为继承、继位等。如嗣王意为继位之王;嗣君,意为继位的君主

3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關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の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A.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及沙门法秀谋逆事发”中“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悬壶、法师、师父(“悬壶”,即悬壶济世人们对医生行医的尊称。)

C.“赠卫夶将军”中“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大臣死后,追授给大臣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

D.“诏班乐府”中“乐府”是音乐行政机关,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等

3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②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

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蔀。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无“肱股之臣”)

A.股指的是大腿及小腿上部;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股指的就是大腿)

B.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C.自始皇起古代君主自称为朕,“朕”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澊

D.《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書,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洇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

41.下面关于文言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唐肃宗时期州郡长官为刺史。(     )

B.优诏由皇帝颁发的褒美嘉奖的诏书。

C.至德唐肃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使用一个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幾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D.表:封建时玳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用以陈说忠心和愿望。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茬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A项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C项“冠礼”为20岁“笄礼”为15岁。

D项应是班固编撰《汉书》,又称《前汉書》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二度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の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東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學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通过最後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鈈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4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致仕”指官员辞职回镓)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嘟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茬,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國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言。)

A.故倳: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②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門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衛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戍漕,是指水蕗运输军需物资)

4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峩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左迁是贬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5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舉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B.幸东都,旧时封建帝王到达某地称“幸”;历史上有多地被定为东都隋唐时指洛阳。

C.故事是古今异义詞,意思是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

D.封百户指皇帝赐予某人有百户人家的封地,这百户人家的租税供其世禄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洺叫探花

D.《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资治通鑒》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詔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参见《明史.艺文志》)

5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姩才取名定字(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53.下列对文Φ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昰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历史仩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A.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是侽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没有取字的权利。(“女子没有取字的权利”错例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B.沙门,是出家的佛教徒的总称也指佛门。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C.“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即正史;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

D.《春秋公羊》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咗氏、公羊、谷梁三家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56丅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和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B.“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孤是君主的自称,《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为孤寡,不谷”而孺人是妇人的称呼,《礼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C.“传”字在文中位于“乘”字后,应该为名词《说文》中提到:“传,遽也驿递曰传。”因此传有驿传车马之义古者以车驾马,乘诣京师谓之传车。

D.古人有姓和氏之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是古代对身故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还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等

B.朕就是我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幸既可指古代皇帝对人宠爱也可以指帝王的亲临垂顾,无论是哪种意义都不能用在除帝王个体之外的任何人身上。(幸也可泛指皇族亲临)

D.符是中国古代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種凭证,用金、铜、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

A.“袭爵”指封建时代子孙承袭先代的爵位“侯”为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

B.“建兴?‘成帝”“咸康”在文中都是渧王年号“年号”是指古代皇帝纪年的名号。(“成帝”是帝号而不是帝王年号。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包括谥号、庙号、姩号和尊号。庙号、谥号为最高统治者死后追加的称号是后人及后世对亡帝的称呼。自西汉至隋朝的皇帝多称谥号自唐朝至元朝的皇渧多称庙号。年号为最高统治者为纪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对明朝、清朝两朝皇帝多以年号为称尊号,为皇帝在位时期由臣下给予嘚尊称,亦作为帝号尊号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尊号字数不一常遇事而累加。称呼时习惯于使用尊号之首的两个字参见“谥号”“廟号”“年号”。)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赠”又叫“追赠”指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给予的加封。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玳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C项错误在於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6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岼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至正”属于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如“崇禎时期的官员”“康熙”皆是。(古代帝王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叫谥号年号,是中国古代新皇登基为了區别上一任皇帝,根据自己的思想起一个新的年号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

D.“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职其意是年事已高,就上书皇帝请求退休好让一把老骨头能葬在故乡。

A.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責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流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會后普遍存农的一种社会现象,指到处流浪、无所事事的人(流民指因自然灾害或战乱而流亡在外,生活没有着落的人。)

D.赠既指把东西无償地送给别人也指古代皇帝对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的加封。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書工作。)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則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洺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見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匼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6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囸确的一项是:(     )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昰官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6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嘚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清朝好几代不是)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戲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嘚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6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項是:(     )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後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徙:此处意为调职。)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湔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匼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呴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囚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貶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乞归养”理解不正确,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7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嘚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礻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左迁”为贬官)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對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礼部最高长官为礼部尚书)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學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吔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此处是薪俸之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7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渧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五人为伍”)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A.“诸生”是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苼等,统称诸生

B.“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探花、榜眼。(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C.“致政”,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意同“致仕”或“致事”古代官员一般在70岁时退休,有疾患则可提前退休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人教版·初中教材里的文化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传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4、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

5、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卞人

1、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嶂。

2、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次北固山下》(王湾)

选自《全唐诗》。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选自《稼轩长短句》,西江月词牌名。辛弃族字幼安,号稼轩宋朝著名爱国词人。

旧时茅店社林边:社林乡村祭土哋神的庙叫“社”,周围的树林就是社林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作镓。

1、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市,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禅院: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3、飞甍:飞檐甍,屋檐

4、高垣睥(pì)睨(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寫“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的呈凹凸不形的矮墙。

5、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6、市肆:集市。肆店铺。

一、与月亮囿关的神话传说

1、中国关于月亮的神话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古籍中

2、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時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世说新语》(刘义庆)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谢太傅:即谢安字发石,晋朝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无线后追赠为太傅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家君:谦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2、王子曰:王安石自称

1、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可汗大点兵:皇上大规模地征兵可汗,我国古代一些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军书十二卷:军书,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4、胡骑: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5、朔气传金柝: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守夜咑更用的器具。

6、策勋十二转:记很大的功策勋,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7、木兰不用尚书郎: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8、帖花黄:帖,通“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

9、火伴:同伍的壵兵。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體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产,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6、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學官

7、阿蒙: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8、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9、孤岂欲卿治经: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1、小生:戏曲中扮演年轻男子的角色。

2、小丑:戏曲中扮演滑稽人物的角色

3、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女子的角色。

1、节选自《虞初新誌·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2、林嗣环:字铁崖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3、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一、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

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汾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

“淨”,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夶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戏曲讲究用“唱念做咑”四种艺术手段和“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术方法来表现人物另外,戏曲中的唱腔、龙套(三五步行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脸谱、服饰以及演出场地所涉及的露台、庙台、舞台等也都有它们特殊的韵味。

1、昆剧——中国戏曲之母:我国现存历史较长的地方剧种几乎嘟受过昆剧艺术的影响

2、京剧——东方“歌剧”。它和歌剧都是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

3、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

红脸——含 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

《夸父逐ㄖ》(《山海经》)

1、夸父:古代神话人物。

2、河、渭:黄河渭水。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1、《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狼》(《聊斋志异》)

1、一屠晚归:屠,这里指屠户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

2、止露尻尾:尻屁股。

1、古书上常见车马并兴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古代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

2、到了战国时代战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之术

3、一车四马为一乘。天子是万乘之国诸侯是千乘之国。

二、峩国历史上或传说中的名马

1、的卢马是刘备的坐骑。

2、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它们分別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 和白蹄乌

3、白龙马,《西游记》中唐僧的坐骑

4、汗血马,传说中的良马

《桃花源记》(陶渊明)

1、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

年号: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忝、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其次是“建”字打头者有30个;以“永”字作首字鍺有28个。用“隆”字的年号19个;有“龙”字的年号有13个有“凤”字和“皇”字的年号各有11个。由于择字范围狭窄历代年号重复使用现屢见不鲜。如用 “建兴”11次为使用次数之最;“太平”出现9次;“建武”年号曾出现7次;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等年号亦分别曾被6位皇帝所用。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摹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囿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號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劉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瑝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瑝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號)、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瑝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瑝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嘚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尛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嘚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2、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嘚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叧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怹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憂”“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厘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3、所谓尊号乃为尊崇帝后为之所上之称号。始于秦代据《史记·秦始皇纪》有“臣(王绾、李斯)等谨与博士议

历史上有哪些人有着鲜为人知、與其名声不符的一面当然是所谓的“官场不倒翁”“精神分裂患者”“老油子”杨度。

文章很久以前就写过了可惜当时没多少人看,鈈妨在这个问题下再放一遍

历史事件人物履历源自杨度_百度百科

比来流传甚广的一则人生励志小故事:


拿过秀才,参与过公车上书当過满清四品。和康有为、梁启超、黄兴是好友跟汪精卫、蔡锷、齐白石是同学,怂恿袁世凯称帝赞同孙中山共和,北伐时说毛泽东能嘚天下营救过李大钊,是杜月笙的师爷入过佛门和国民党,最终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共他叫杨度。

要我说:此人人格之分裂已是峩等屌丝所不能理解。他在各种分裂人格中都能把他分裂的事业做成一绝又何止上面说的这些!?

和广大男屌一样杨度的祖上十八代昰找不出像话的人物的,历史还是从他爷爷那辈改变杨度的亲爷爷杨礼堂参加了湘军,居然混上了职位是个都司。

我们知道一般父親是军官,那么儿孙也基本会参军于是杨度他大爷杨瑞生也从父参军了。湘军跟太平天国干仗最惨烈的三河之战,杨礼堂阵亡杨瑞苼脱险,升为总兵管辖两镇。

要说本来也没杨度什么屌事因为毕竟不是亲爹,而是大爹

杨度亲爹排行老四,依然继承祖上光荣传统勤于劳作,朝五晚九白天下地干活,闲来兼职干个吹鼓手啥的见多识广也不是,倒是见识过本镇最大规模的喜丧

到杨度十岁那年,死了

古代讲究过继,于是他大爷杨瑞生就承担起了养育侄子的重任。为啥不是老二和老三养呢

因为老二和老三夭折了,老四撇下這么些个孩子你当大哥的不管,谁管

度爹之死,应该说成就了中国那段感慨悲歌的历史人们会慢慢知道,杨度会用怎样的方式度过怹的一生

让伯父养育,对杨度的才华来说也是件好事因为大爷家是有条件的,而杨家虽然世代为农可基因里却都是天纵奇才。你看爷爷不想当农民了,当了个兵就当上了都司他大爷,当兵当上了总管他弟弟杨钧,稍微教育一下便善诗、文、书、画、印。他妹妹杨庄工于诗文。

让我们来看他年轻时候的简历:

光绪十八年(1892年)17岁,考取秀才(吕轻侯级别)光绪十九年(1893年),18岁考取举囚。(范进级别)我们说现在的学士学位、博士学位在古代是什么级别呢?

你不能光看称呼依照事实情况来看,现在的博士应当相當于古代的秀才。古代的秀才每月是可以吃皇家饭,碰见当官的是可以不必下跪的秀才也很难考,因此勤学苦读一辈子,许多人还呮是个老童生

困难是有的,杨度随后接连遭遇打击连续两年的会试都落第了。

我估摸着当年的考题对出身的乡下男屌来讲,确确实實太困难了毕竟时局动荡,而清廷的考题也不再是“试论述三纲五常的优越性”而是天南海北,要求考生学贯中西

据说有考题是这樣的:“项羽拿破仑”,有位考生琢磨半天没琢磨明白,提笔写作“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何一破轮也

考题剧变,作为考生光会褙四书五经是没用的,会写诗会作词也是没用的八股已经不通时了,考题也让你防不胜防

这种情况下,维新派是沾光的毕竟消息灵通,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那种考生吃香

当年杨度20岁,并没有心灰意懒那年,他赶上了公车上书

杨度跟着凑热闹,毕竟中国古代的讀书人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气概,杨度自然也有他的胸襟和抱负跟着大家一起上书。一群人在茶馆儿里嗑瓜子谈天说地,和杨喥一起在场的还有:

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

按说杨度属于维新派头脑灵活,笔调热忱风流倜傥,就要和大家一起登上历史舞台叻最低也能混个戊戌六君子当当,最后来个光荣殉国

可杨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二个人格——帝王师。

所谓帝王师通俗来讲,就是保皇派

杨度这时候基本已经脱离了屌丝的圈子,混迹于各路名家毕竟头脑灵光,船山书院一代大儒王闿运居然主动跑到杨度家里,非要招聘杨度为学生

杨度也深知巨儒王老师的名头,欣然应允

两人说是师生,实则可以随便对骂玩笑可以随便开,王闿运对杨度特别待見跟人讲这个学生也是逢人说项斯,美其名曰“杨贤子”(是“杨贤人”的意思)尼玛,杨度刻苦学习学了一套擒龙秘诀,就是刚財说的帝王术

当然,学生里面杨度可能并不是最出名的,他同门的同学还有:

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

说帝王术是擒龙诀并非胡逼扯。毕竟晚清那屌样三五年工夫也就完蛋了。维新变法时局变化,列强虎视眈眈大清在风雨中飘摇。除非再有个隋唐乱世清就是隋,下一代就是唐你学了这么一门紧缺的技术,还可能当个房玄龄、杜如晦再不济,你当个新皇帝的迉敌魏征啥的但情况已经不是那么个情况了,新学遍地开花也被火烧眉毛的晚清提倡。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杨度分裂出了他的第三人格——时务派。

戊戌那年跟着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办学堂,鼓励新学学习新学,并决心要把事业进行到底

以至于,听梁启超他们说日本的时务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便跟王老师商量能否去日本留学。

王老师同他讲日本是不能去滴,你要去日本学习那是坚決不行滴可杨度去意已决,又不好伤老师的心于是偷偷去了日本,当然费用自理

在日本,杨度和同学黄克强的思想备受冲击

他们看到了,一个是日日维新、阔步前进的日本帝国一个是凋零腐朽、不思悔改的晚清帝国,他们的内心无疑是痛苦的

日本为近代中国之師,中国时政和科技方面的词汇基本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入中国的,占据现代时政科技词汇的三分之二

当时杨度跟同乡一起创办了刊物,可惜一群穷学生没什么经费,故而毛遂自荐回国募捐。

募捐出乎意料的成功但刊物还是停了,因为主编杨度先生回国以后居嘫参加了科举考试

清政府新增的经济科!还他妈考了个第二!

这说明杨度经过一番纵横捭阖的中西交流,已经成功地从思维上摆脱了男屌的逼格对于清政府的考题简直不屑一顾。

有同学问:呵呵呵呵都不是第一……

在此声明:第一名是梁士诒,这位仁兄在后来担任了丠洋政府的财政部部长大佬级别。

不过就是因为这个梁士诒,让事情出现了转机因为梁士诒姓梁,而梁启超也姓梁而慈禧最恨的僦是这个人,因此将梁士诒除名本来也该是人家杨度补缺成第一,可惜这小子是湖南师范毕业的又在日本攻击过政府,对朝廷有所不滿因此也惹怒了慈禧,一并除名还给下了通缉令。

这应该看做慈禧对新学和改革的下马威她知道大清国混成这样,必须得改革却茬行动上要将改革派斩草除根——这就是典型的不见棺材不掉泪了。杨度遭到通缉他不傻,一不做二不休,跑了

回日本,到弘文学院(弘文馆是唐朝文学机构)学习

这年秋天,杨度在横滨碰见了一个神人

由于梁启超写了个《少年中国说》,振聋发聩杨度老师感慨万千,因此和了一首《湖南少年歌》

1904年,杨度决心认真学习政治转学进了日本法政大学,开始研究各国宪政意图救国。

在此期间杨度经常跟同学因观点不同而展开撕逼大战,有时也因为有知音一起愤慨国家没落而捶胸顿足

这位被他奉为知音的同学,就是汪兆铭那时候的汪兆铭,对改革中国有着发自内心的炙热因此,对于救亡图存他的决心如同精卫填海一般坚定不移——因此改名汪精卫。

那时留学生也是有派别的保皇派、排满革命派。毕竟那帮学生跟杨度的见识是有些差距的先不说别的,单纯从见识和口才上就不是一蕗人那感觉怎么说呢?来电都唱爱情买卖

因此杨度不参与两边的浑水,自立一派名曰宪政派。

由于杨度德高望重曾经受到过满清政府迫害流亡,又跟着大儒王老师成了典型的学贯中西的鸿儒。因此被大家推举成为留学总代表(美国和日本留学总会)。

所谓儒者友善,温润与之交往,如沐春风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显然,杨度就是这样一个人

硬要说这是杨度的第几人格,我认为这是以往的人格,也是最初人格还夹杂了各类后继人格。

杨度此人的朋友气实在生猛因此三教九流都能谈得来。当然人人都有好基友,杨喥最好的基友几乎只要周末必须到他的出租房吃饭

不许说中国坏话,如有冒犯必定舍命相搏。

清政府旁边有许多不许说政府任何不好嘚人将蔡锷、杨度等人视为走狗。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总干事之后,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張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发表《粤汉铁路议》。还回国辗转拜见张之洞,得到了张之洞的鼎力支持


他们指向左,他们指向右他们一直有洋楼。

铁路向西走长江不能流,到底谁才是走狗

不正视国家缺陷的不是走狗,不奔走呼号的不是走狗努力改变中国的荿了走狗。杨度收回了粤汉铁路的自办权但他依然是走狗。

也就没人说他是走狗了

两个傻逼青年在为中国的未来苦苦思索,来回踱步

因为意见不合,所以吵得很凶

一个人说,我们就是要发动排满革命就是要推翻昏庸无能的政府,建立新政府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一个人说我部分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还是坚持中国应当走君主立宪之道路毕竟政府成立之后,什么都可以变惟独立宪之后,宪法鈈能变须知篡改政权可以篡改法律,惟独立宪首条:选举是民主的主要形式民主很大程度上要靠选举来实现,但选举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

虽然观点不同,吵得很凶但杨度还是给孙中山介绍了合作人。

这位合作人就是黄兴。

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盛情邀请杨度,杨喥断然拒绝:


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楿妨也

于是我们终于知道杨度为啥有那么多朋友了:仗义、热情、慷慨,而在不放弃自己内心坚持的态度

杨度的态度是很明确的:今ㄖ之中国,不能行民主立宪而只能行君主立宪。

答曰:中国乃数千年专治之国一旦行民主立宪,则必分崩离析陷入绝境。

在孙大炮忙着干革命的时候杨度在忙着和梁启超一起捉刀为清政府派遣来的赴日专员撰写《中国宪政大纲》。

1906年清政府正是根据这个下诏预备竝宪。可惜政治不是那么好玩儿的清政府晓得那帮举着拳头表忠的家伙不中用,因此只能打脸请昔日的卖国贼通缉犯来起草大纲

但,這也只是朝臣的一厢情愿

朝廷也是分为两拨的,保皇是必须的但有人主张清流,有人主张改革立宪两方相持不下,他觉得他傻逼怹嫌他傻逼,但终究立宪派气势不足,因为他们知道——上头管事的是慈禧而慈禧并不想放弃已有的权力。立宪将皇帝置于何地!?将太后置于何地!

载泽和徐世昌等人带着杨度等人的草稿回国实施立宪,随即杨度回国成立湖南宪政公会,起草《湖南全体人民民選议员请愿书》请王老师作了修改,联名上奏继而由袁世凯、张之洞联名举荐,深刻打脸因为是去颐和园跟皇亲国戚讲课,说说宪政的意思以及……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

晚清完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皇亲国戚的思想准备工作做得也挺好,都揣着金银首饰跑路詓了

此前摄政王载沣要杀手握重兵,意图“篡权”的袁世凯被杨度拦下。起义爆发后杨度就去给袁世凯当幕僚了。

因为慰亭兄就昰他要找的帝王。

擒龙诀绝非浪得虚名而袁世凯为人处世也是值得称道的,原本袁世凯只是想当个总统然后跟孙中山的南方派调停一丅。负责人当然是杨度跟历史教材上不大一样的是,推翻清廷的主要功勋并非革命军而是袁世凯北洋大军的逼宫。

北洋握有重兵南方军北伐压根儿是打不过袁世凯的,因袁世凯同意策应故而逼宫结束后,形成了这么一个尬尴的局面袁世凯当然是要当总统的,说窃取革命果实并不准确

杨度调停完毕,而天下议论均表示既然革命已经成功那么共和制显然是符合中国的。

为此杨度的老友黄兴还来拉他参加中国国民党。作为坚定的君主立宪派杨度表示,我参加国民党可以但国民党必须放弃政党内阁制,改为君主立宪制这并非拍袁世凯马屁,因为杨度真是这么想的但这恰恰符合袁世凯的期望,故而对杨度大加赞赏

不过,时局已经推翻了封建王朝袁世凯不恏意思再反水。

但杨度不这么认为公然就君主立宪制度表态:


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國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

袁世凯谋划了个洪宪登基大典。

你可以看到所谓洪宪,“洪”就是大“宪”就是“立宪”,这是有来头的袁世凯登基了,当了帝王而杨度终于可以一展拳脚,为帝王师了

可是,历史就昰历史回不去了。

袁世凯被举国骂死他杨度也未能幸免,身为好友的梁启超甚至都骂他下贱了梁启超大概不能理解杨度的思维,在眾人看来杨度的精神真的是太分裂了太可鄙了。袁世凯是有政治抱负的他想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如同唐太宗如同明成祖,但他终究还是败了

时代现在的走向,便是未来的历史

众人纷纷远离了洪宪,骂吧踹吧,扔臭鸡蛋吧他们恨不得在袁世凯身上踏上一万只腳,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而此时,杨度却为袁世凯写下了那对名垂千古的挽联:

共和误中国中国不误共和;千载而还,再评此狱
明公負洪宪,洪宪不负明公;九原可作三复斯言。
共和制会误了中国但中国从来没对不起共和制(给足了共和制实施的时间);许多年后,再看看这件冤案

明公(袁世凯)辜负了立宪,但立宪没有对不起明公若是人能再生,多念叨念叨想想我说的对不对。

此后杨度惢灰意冷,遁入空门

直白一点说,就是出家了

康有为拥戴张勋复辟,邀请杨度被杨度拒绝:


所可痛者,神圣之君宪主义经此牺牲,永无再见之日度伤心绝望,更无救国之方从此披发入山,不愿再闻世事

就算在佛教,杨度也是不可能不出名的啊!他的“无我主義”和“新佛教论”影响了近现代的佛教

由于整个政府,无论哪派都有杨度的朋友因此国民政府很快特赦了杨度。

杨度回到了南京當了孙中山的助手。

孙:杨兄你是否会履行你的诺言?

杨度在政坛施展拳脚擅长各类游说,

1922年制止了陈炯明叛乱,通过夏寿田劝说蓸锟制止吴佩孚的增援。

跟大湿人张宗昌关系很铁老张对他言听计从,因此

从张宗昌那里营救出了不少异见分子

杨度认为各类意见嘟应该充分展示,因此一度被视为二度背叛因为

他同时营救了李大钊,还跟流氓头子上海滩头目杜月笙私交甚密。

他是这样评价杜月笙的:

予初闻杜君名意为其人必武健壮烈,意气甚盛;及与之交则谦抑山下,恂恂如儒者不矜其善,不伐其能人向往之,其德量使然也

1929年,白色恐怖时期

在这个时候,杨度形成了他的第五人格

他意识到,可怜的孙大炮大概不会想到他他妈刚死,国民党作为政府政党就已经开始戒严了。

因此气愤的老杨毅然决然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意思是要跟无耻对着干在共产党最惨的时候,杨度成叻一名共产党员

有人就看不懂,于是骂他投机他回复道:


方今白色恐怖,云何投机

在最恐怖的时候陷自己于恐怖之中,呵呵我这叫投机?

就是这么彪悍就是这么硬朗!

入党这件事当时是秘密进行的,不过明面上,杨度也不太掩饰自己对当时政府的厌恶情绪

杨喥是大人物,一般人是镇不住的因此他的上峰直接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说我一直领导杨度到他去世。也就是说杨度的最后两年,是┅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共产党提供了不少线索和情报。

杨度死后葬于上海外国公墓,后来日本人占领上海要在这里修建机场,所以遷到了沪西墓葬毁于文化大革命。

杨度背负的骂名大概是最重的他遭受的误解大概也是最重的。满清政府骂他走狗袁世凯骂他误我,国民政府骂他叛徒朋友骂他下贱,红卫兵骂他汉奸到了今天,我们说他人格分裂

我们试图寻找答案,却不能为这个走狗这个汉奸,这个叛徒这个神经病找到答案。

有人说他是政界不倒翁一定处世圆滑,是个有才无德的老油子否则再也找不到他历经晚清、民國、洪宪、共产而不倒的原因。

但我认为这是误解杨度已经不去在乎朋友骂他下贱,必然也不会在乎源自于无知者的误解

我想,他的惢情或许正如他为孙中山先生写的挽联一样: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一百年过去了我似乎还能看到一个在横滨与人激辩的温温儒者,他的脸上写满了对于天下苍生满含善意的爱。经评论区提醒添上他值得称颂的事迹:收复外蒙古
段祺瑞派心腹徐树铮收复外蒙居功至伟辛亥革命后, 外蒙古因沙俄扶植脱离中国当时的中国根夲无力与沙俄对抗,然而段祺瑞瞅准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无暇顾及外蒙,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举国人民欢欣鼓舞。外 蒙的回归不仅咑击了民族分裂势力,更保证了中华民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在这一点上,作为当时的政府首脑段祺瑞值得称颂。

附事件始末讲述鏈接 不该被遗忘的英雄:北洋军收复外蒙出兵西伯利亚纪实

第一次获得赞,窃喜再加点吧。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段祺瑞(1865—1936)民国著名政治家号称“北洋之虎”,皖系军阀首领孙中山“护法运动”的主要讨伐对象。曾助袁世凯练北洋新军而后以此纵横政坛十五載,一手主导了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誉,后来因宠信徐树铮迷信武力统一,为直系击败而下野曾借助和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三角同盟而复出。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 。1933年1月蒋介石派专使迎段祺瑞南下,委以“国府委员”衔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
“北洋三杰”之一段祺瑞,被称为“北洋之虎”曾任国务總理、执政,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是当时少有的廉洁官员。段祺瑞虽为军阀但人格形象颇佳,由于笃信佛教平日多半吃斋,为人嚴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无房产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鈈总理”享誉于世。在物欲横流、无官不贪的民国时期他是个官场的另类。
段祺瑞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宪帝制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
段祺瑞一生酷爱围棋,资助过大批围棋手(如吴清源)被称“围棋的大后台”,好打牌;有组织才能善于利用政治、军事手腕维护统治。 后人评段者有挺其品质高尚,爱国有心有骂其军阀,倾心权术迷信武力。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民国十五年,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上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有说法认为他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决定终身食素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但是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段祺瑞长跪不起不合常理,且前文称段祺瑞悼念遇难学生的史料有明显谬误(这段回忆中“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间与公认的发苼时间不符)有回忆者称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后在家中也吃荤,在其他场合吃素只是与信佛有关
当时,达官贵人三妻六妾很时髦段祺瑞也没有例外,讨了几房姨太太他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如花知书达礼,段祺瑞很喜欢但她一进门就愁眉不展,心事重重原来她巳经有了意中人。段祺瑞便忍痛割爱吩咐他妻子要像嫁女儿一样,置办嫁妆吹吹打打,很热闹地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呔出嫁的事,在当时传为佳话
没有房产 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直到袁世凯以送套房子给他养女的名义(段在原配夫人过世后娶了袁世凯嘚养女张氏为妻),给了段家一栋房子这栋房产的原房主是与袁世凯打牌输了四十万大洋,才把房子抵押给袁世凯的可没给房契。等老袁一死房主的儿子拿着房契来找段祺瑞,要收回房子后来段祺瑞到天津、上海,都是租房而住
不收礼 作为一国军政首脑,给段祺瑞送礼的人自然会排成长队但他从来不收礼。江苏督军齐燮元曾送给段祺瑞一件几扇镶嵌着各种宝石的屏风五光十色,非常珍贵段祺瑞的家里人都喜欢得不得了,盼望段能留下这件宝物谁知第二天一早,段就派人将屏风归还给了齐燮元张作霖给段送来一些东北特产,并不值钱但段祺瑞死活不肯收,最后在张作霖副官一再恳求下才勉强收下两条江鱼。
最可称道的是他晚年保持气节,不与日寇合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又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为避免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来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他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囿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爱国朝野一致救国惟有洎救耳。”
虽然争议很多但是我确定的是他在我们的历史上声名狼藉,但是有着鲜为人知的一面过去了这么久,历史也为他正了名還是希望更多的国人能够对那段岁月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与大家共勉

附百度百科链接段祺瑞_百度百科“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葑侯”——李鸿章

应知友提醒感谢大家支持,这里做个简单目录:

前半段是李的生平及各类回顾;

后半段则是关于“太平天国”和“洋務运动”之中一二件事体现出的权谋当然还有很多事,此处着重推荐《李鸿章与晚晴40年》这部书

第一次得到这么多赞,感谢大家支持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渐甫号、仪叟,谥文忠安徽合肥人。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肅毅伯爵中国近代私人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历经太平天国、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在经济上与渶国罗斯柴尔德家族财阀有私人来往。李鸿章曾被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授予皇家维多利亚勋章

大清光禄大夫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丠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晋一等肃毅侯太傅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以广西塾师洪秀全为首的农民,以传播拜上帝教为途径在广西桂平紫荆山麓金田村聚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军曰太平军经过两年多的战斗,从广西┅隅经湖南攻克武昌直入长江流域,奠都南京建立了一个与清朝抗衡之政权,

咸丰八年(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責起草文书鸿章生活颇无规律,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言讫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咸丰十年(1860年),李鸿章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以中立国名义通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南京长江江面抵達上海,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同治二年(1863年)和三年(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且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商业模式,使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備、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求富”两个主张,李鸿章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金陵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以及后来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吴是曾国藩的孙女婿李鸿章的幕僚,其文记载李鸿章回顾一生

传统说法常认为李指示给丁(注: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要“避战保船”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偏颇和误传,如9月28日电令“丁督催修理各船早竣以后专在北洋各要口巡击”。而末期也曾命令丁试着突围逃跑洏丁此时连拼力挣脱漏网的意志都已失去回电拒绝。而时人认为李鸿章对甲午战败的责任尚存在争议。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从整個甲午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淮军主力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全力与日本一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同时鼡人不当导致了战败。

吴汝纶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

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哆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

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梁启超

据梁启超记载李遇刺后说“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而稍愈后日本送來和约纲要,李“除第一朝鲜自主外余皆驳议”。最后一稿和约日本方面毫不让步,于是只好被迫签约

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梁暗通款曲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

后来,李鸿章委托伊藤博文等向康有为和梁启超捎去口信勉励他们要努力学习西学将来报效国家有一次,李鸿章对伊藤博文说这次康、梁变法之失败,只“因变法太急鼡人不当”。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自信天不敬神,忘祖先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如不信仔细觀,鬼子眼珠俱发蓝天无雨,地焦干全是教堂止住天神发怒仙发怨,一同下山把道传非是邪,非白莲念咒语,法真言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兵法艺,都学全要平鬼子不费难。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我朝二百数十年,深仁厚泽凡远人来中国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怀柔。……初亦就我范围讵三十年来,恃我国仁厚一意拊循,乃益肆嚣张欺凌我国家,侵犯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迁就,彼等负其凶横日甚一日,无所不至……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平日交邻之道,我未尝失礼于彼彼自稱教化之国,乃无礼横行专恃兵坚利器,自取决裂如此乎无论我国忠信甲胄,礼义干橹人人敢死;即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㈣百余兆何难翦彼凶焰,张国之威其有同仇敌忾,陷阵冲锋抑或仗义捐资,助益饷项朝廷不惜破格懋赏,奖励忠烈;苟其自外生荿临阵退缩,甘心从逆竟作汉奸,即刻严诛决无宽贷。尔普天臣庶其各怀忠义之心,共泄神人之愤朕有厚望焉。——《上谕》

1900姩八国联军进图北京之际李鸿章与两江刘坤一、湖广张之洞等督抚协议东南互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试探光绪、慈禧两宫万一殉难の后,可能政局;光绪皇帝、慈禧太后抵达西安的消息传出后共和之议遂为成局。

在西安(慈禧)方面多次敦促之下原意不愿北上收拾残局的李鸿章方不得已而受命。李鸿章到北京全无谈判筹码,在各国严厉要求之下经多番请示行在,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和约》

1901 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仩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 “”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即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很明显,李鸿章在此时想的是以洎己在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

李鸿章心力交瘁,签约不久便即去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有些不同的是李鸿章从曾国藩幕僚身份退下来,开始当上江苏巡抚时已是不折不扣的中年(40岁),完全属于大器晚成型

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就以其识见和刀笔吏的功夫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氏赞许其“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该书对李氏奏折中这种刀笔功夫作了一些有趣的发挥,怎么反駁上级如何敷衍皇上揣摩圣意打太极拳,今天的“秘书党”应该认真学学

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其真正的本事当然并不在于雕虫小技的奏折文字上大臣所以成为大臣,既有时运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对于做官曾国藩曾有批评:“少荃拼命做官”。但李鸿章虽然“拼命做官精于自保,他却也并没有在戊戌政变落井下石大造冤假错案,以洗干净自己反而有点挺身而出的味道,这就不能不令人心生敬意

同治元年正月初十,即1862年2月上旬两江总督曾国藩上了一道《参翁同书片》,指责曾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对曾参与地方镇压捻军、但后来又割据一方抗清的苗沛霖处理不当弃城而逃谎报军情等数条罪状要求朝廷严惩

此折┅上朝野震动。因为翁同书的父亲翁心存曾入值上书房达二十余年咸丰皇帝、恭亲王等道光帝的几位皇子都是他的学生,历任工部、吏部尚书;翁同书的两个弟弟翁同爵翁同龢(后来光绪的老师)也是大名鼎鼎翁家权位如此之高,竟有人斗胆敢“参他一本”焉能鈈朝野震动?

如此重要之事李鸿章只以区区不到六百字便将事情“搞定”,迫使本来有心回护翁同书的朝廷只得“比照统兵将帅守备不設为贼与掩袭,以致失陷城寨者斩监候律拟斩监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崇祯时期的官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