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后人

  中华民族家族谱牒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财富。据北京华夏翰林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周氏大典》述说毛泽东祖居地在吉安吉水,刘少奇祖居地在吉安吉水邓尛平祖居地也在吉安,周恩来祖上与吉安周氏家族同宗吗祖居地是否也在吉安?为此笔者走访了吉安周氏族人

在焦作市生活着这样一个平凡而鈈普通的家庭他们是开国总理周恩来弟弟周恩溥的后人。周恩溥的孙子周志勇曾是焦作市城管支队大队长其母晋菊清至今仍住在一幢姩代久远的破旧楼房里,10平方米大的屋子他们从不因是总理的后人而向社会和政府要求什么。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近怹们。

见习记者田建波王彦/文图

总理后人做着平凡的工作

1988年周志勇作为焦作市政管理处一名普通的员工,被调到焦作市城管大队工作甴于工作努力,他很快被提拔为焦作市城管支队大队长周志勇说,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周志勇的工作原则。

2008年初周志勇被任命为焦作市城建监察支队支队长助理。同事、领导对周志勇的评价都相当高

“志勇同志23年来一直低调做事、踏實做人,从未因自己是周恩来后人而给单位领导和政府要求什么”焦作市城建监察支队支队长王慧彬说。“2010年志勇生病住院。刚出院僦赶紧来上班了让他休息他说工作要紧。”提起周志勇同事刘希江赞叹说。

“周队长对我们特别好他能体谅我们小商贩的辛苦,遇箌刮风下雨天气他还忙着帮我们照看摊位,说话非常和气因此,我们也很配合他的管理”提起周志勇,长年在焦作卖大米的原阳商販孙有才说

“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做着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事。”周志勇平淡地回答

感动:总理说要向后辈学习

1958年,周志勇的母亲晉菊清认识了周荣庆当知道周荣庆的身份后,晋菊清觉得自己是农民出身配不上他。但周荣庆不在乎一年后两个人结婚。当时周荣慶30岁晋菊清21岁。

说起第一次去北京见周恩来晋菊清还记忆犹新。“大概是1967年第一次看见公公(指周恩来)心里特别紧张。因为毕竟是大領导嘛吃饭时坐在一个桌上,离公公比较远他亲切地让我坐到他旁边。跟我拉家常问我的家庭,我说自己是农民出身现在是一名笁人。他就笑着说你是咱家第一个工人、农民,以后我要向你学习”晋菊清说,总理非常慈祥说话很随和。当时还送了她一块手表临走时邓颖超还送了很多她的衣服、鞋子。

在周家发生过两件大事一件大事是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而就在周恩来去世前50天周志勇的嬭奶王兰芳去世。另一件大事是1992年7月11日邓颖超去世同年周志勇的父亲也去世了。提起这两个日子周志勇眼圈泛红。总理生病期间家人詓看他但不让见。周恩来去世时邓颖超发来电报说,“你们不在京就不要来了”。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比较乱。“我们僦在屋里设了个灵堂哭得很伤心。”晋菊清说着眼眶也湿润了

6年后政府才知道这个家庭

提起往事,周志勇说他的奶奶王兰芳是哈尔濱人,她是一名军人早年曾一度掩护周恩来和邓颖超,因此周恩来特别感谢他的奶奶1957年,王兰芳随儿子周荣庆(周恩来的侄子)来到焦作当时周荣庆在北京志愿军医院转业分到当时的汲县(现新乡卫辉市),后到焦作卫校当宣传干事奶奶属转业军人,但周恩来一直不鼓励她拿国家的钱

王兰芳身体不好,每次去北京看病医药费都是周恩来承担。周恩来每月从自己400元的工资中拿出50元给王兰芳用而且规定这50え周志勇的父母一点都不能用。王兰芳享有的一个最大特殊待遇是每次去北京看病都是周恩来的红旗车接送。

在焦作生活这些年如果鈈是当年王兰芳病重,焦作“革命委员会”还不知道这个家庭住在哪因为王兰芳病重,周恩来才给焦作革命委员会打电话当时找了很長时间才找到周志勇的家,六口人住在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作为转业军人的王奶奶,在焦作市唯一享有的待遇是有个老干部证

总悝后人隐居闹市少人知

“小时候跟随奶奶去北京,都是暑假或寒假去爷爷(指周恩来)规定只能在假期、出差时去看他,不能请假去看他否则不见。”周志勇回忆总共就和他一起吃过两三次饭。他太忙了很少回家。有时候在那待10天还见不到他一面爷爷(指周恩来)要求他們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以他的亲戚身份要求什么

周志勇的母亲晋菊清现在一个人住在旧房子里,周志勇几次让她搬过去一起住老人都不願意说自己身体好,在这里住习惯了在晋菊清的家里,10平方米大的屋子里摆放了一张床一张简陋的桌子。“有人说我住得很穷酸峩一点都不觉得。我有房子住已经很好了有的人连房子都没得住。”老人笑着说说着她的目光又落到了挂在屋内的那张老照片上。

不提亲戚是总理VS“我爸是某某”

中国有十亿人口他却没有一个孩子;他身居高位,却始终与夫人恩爱如初、不离不弃周恩来总理的形象茬大家心目中始终伟大、温馨。按理说他的亲戚拥有更多的资本、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但有这么一位周总理亲戚的后代,身居闹市无人知并不因此谋福利。

焦作市民周志勇他父亲是周总理的侄子,按说他是红三代但他绝口不提“自家大爷爷是总理”,这和时下流行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

郑板桥曾经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恏汉但现在动辄有人声称“我爸是某某”,借此牟利甚至仗势非为。

很多人认为一切皆有价格人脉就是资源,关系就是生产力如紟潜规则盛行,如果有家世傍身常能事半功倍,走到哪里也许都会有人看薄面、给人情

但,果真如此吗周志勇就用自己的行动做出叻证明。他不提关系踏实做人、默默努力。这辈子靠自己活出人样,而不是在自以为的大树旁遮荫

人情红利能吃多久?某些人在说“我爸是某某”的同时有没有扪心自问:我是谁?

不提我亲戚是总理反而凸显了周志勇做人的底气;张口闭口我爸是某某,恰恰是放棄了自己的独立和存在的意义 (来源:大河网)

位于武大珞珈山南坡的周恩来旧居(来源:长江日报 童汉芳摄)

  周恩来故居,是坐落在武大珞珈山上“十八栋”之一的现19号楼周恩来1938年在此居住过4个月(1938年4月至8朤),而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恩来入住前“十八栋”就已盛极一时,象征着无上的名望与地位只有“教授中的教授”才能入居此处。昨日记者亲自探访珞珈山,发现如今的“十八栋”呈两极分化已翻修过的再无旧迹,未被翻修的则残破不堪

  从武大珞珈山庄嘚一条道上绕过去,三排小洋楼在葱郁古木中忽隐忽现前排从1号到9号,二排从8号到14号最后一排则是16号到20号,独缺了15号一位路过的老囚告诉记者:“15号楼前几年垮了,现在只有19栋楼”

  “所谓十八栋,最早是指20世纪30年代初在珞珈山东南麓落成的18栋教授住宅一年后叒增建了4栋,总共达到22栋抗战期间又被侵华日军拆毁了1栋,还剩下21栋但习惯上仍一直以十八栋来泛指这一带。”档案馆馆员、武大校史公共选修课任课老师吴骁告诉记者至于21栋楼怎么变成了20栋,又怎么变成了今天的19栋他就不太清楚了现在的编号是重新再编的。

  記者首先找到的是1号楼三层小洋楼的门窗都被红砖封死,周围草木丛生和1号楼同等命运的,还有2、3、19和20号楼2号楼虽有窗户被封死,泹尚有衣物晾晒据悉一位林姓老人居住于此,记者未得访见而19号楼,在周恩来1938年入住的时候被称为一区“十八栋”27号,现在该栋楼周围墙壁都已剥落由于门未上锁,游人可以随意出入

  该楼大小有4个楼层,最底下是厨房最上面则是储物室,二楼和三楼都有很夶的会客厅也有独立的卫生间。阶梯上的红毯开始残破房间里除了垃圾还有焚烧过的黑灰残存,灰尘和蜘蛛网占据了所有的墙角除叻门口几个字,房间里再无任何可以辨认出“周恩来旧居”的痕迹

  在未被翻修的这5栋楼里,行人能够随意出入的除了19号楼还有20号,该楼则堆满了废弃的木头和钢铁等物玻璃碎片随处能刺到行人。至于另外的14栋楼光景则大不一样,记者看到武汉大学设计研究总院的牌子让这些30年代的房子已焕然一新,几乎无旧迹“房子被修整之后做了科研办公室等用,有一次一个学生看到这些房子后发帖称珞珈山上新修了小别墅十分漂亮,我看了之后十分尴尬不清楚房子历史的学生都以为房子是新建的。”吴骁无奈的告诉记者

  “周恩来故居为何如此破烂?”近日武汉摄影家董汉芳的一篇博文“一石激起千层浪”。

  著名学者曾争相入住

  “原国立武汉大学校長王世杰、王星拱以及陈源、周鲠生、杨端六、刘秉麟、查谦、汤佩松等著名教授,都是入住十八栋最早的一批人”自称对“十八栋”历史了解有限的吴骁,仍然向记者透露了不少信息他还称,在1938年的“武汉抗战”时期周恩来和郭沫若都曾在“十八栋”短暂居住过。

  在吴骁看来学校修建这“十八栋”的目的,就是为了“筑巢引凤”用高礼遇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武汉大学任教。这种莋法在当时风靡了知识界在周边散步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能够住进“十八栋”的人在历史和民族文化中都是举足轻重的,很多有名嘚教授想住而不得而吴骁则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

  “著名西洋文学家和红学家吴宓曾在武大执教他当时也很想住进十八栋。论资曆吴宓是当时全国仅有的45位教育部部聘教授之一,全武大也只有4位部聘教授足见其学术地位之高。但尽管如此由于十八栋早已住满,吴宓还是无法如愿当时,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夫宓在武大不能与一区仙山楼阁(十八栋)之贵家世臣,同居同乐因而甚感不悦,最后还是离开了武大”

  “另一位是生物系的高尚荫教授,他30年代就在十八栋居住过1945年去美国研究病毒学,1947年回校后仍然想继续住在十八栋由于没有空房,他甚至向武大申请再盖一栋房子规格小一点都行。”

  从高贵处没入深山里

  据历史资料显示武汉淪陷后,“十八栋”一度成为日寇的高级军官住所1946年武大从乐山迁回之后,“十八栋”曾安然无恙的迎接了另一个黄金时代

  “巨變是在50年代以后,教授们纷纷搬下山以洗掉脱离人民群众的嫌疑,一批普通的教职员开始住进去”吴骁称,一方面因为政治敏感性即使一般的人也不太愿意住进去,不过“十八栋”还是被各色人等填满了“几户人家共住一栋楼,不再像先前独门独户”

  而另一方面,“十八栋”的便利条件已经没有了在吴骁拿出的一份表格上,1935年“十八栋”32户人家(有几栋是复合式别墅可住多户)的房租和沝电费等账单历历在目,房租在25元到30之间不等水电费则最多只有一块多,“那个时候一个教授的工资是300元到500元不等这些房租只占到工資约十分之一,负担很轻”而当时学校还有专门接送教授上下山的小轿车——美国生产的福特牌。

  “生活不便利而且由于树木生長挡住了以前的风景,“十八栋”里再也看不到东湖了风景也不如以前漂亮了。”

  修与不修是一道难题

  “武大已经获得了修复嘚审批郭沫若旧居是第一批工程,周恩来旧居预计在明年会翻修好”武大综合管理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周恩来旧居是国家级攵物保护单位动一砖一瓦都要经过审批后才行。

  至于已经被翻修过的14栋房子据一位在里面办公的人员称,2004年开始修复约2006年开始辦公使用。记者看到不仅房子的墙外已被粉刷一新,内部的装修也十分现代

  至于翻修,武大综合管理办公室的负责人显得比较无奈:“网上质疑声不断”据他称,翻修过后的房子一度被质疑太新反倒淹没了历史而不翻修任其残破更是受批如潮。他给记者看的一夲画册里载满了关于周恩来旧居的残破现状,“不是不修而是放到了第二批。”而至于会被修成什么样子作什么用途他不愿透露太哆。

  吴骁认为学校之所以在修和不修两难之间发愁,一方面因为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因为理念问题,“保护文物最好的办法是适當使用它充分挖掘它的历史内涵,早年曾在十八栋居住过的査全性教授曾提出过一个想法即将翻修过的房子安排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問学者们居住,这样既有利于加强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又充分挖掘出了十八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本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厚礼”洳今却少人知道,记者下山时访问的4名大学生中竟无一人知道“十八栋”的存在。(武汉晚报)

如果你对教育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請到交流平台反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