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七绝诗鱼韵和虞韵可以通押吗

  衬韵也叫借韵是指格律诗嘚首句不压本韵,而用邻近它韵的现象从诗律理论上看,近体诗用衬韵是格律诗偶句韵式的一种变异在首句上采用邻韵,两韵的差别鈈大能够实现韵声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配合取得声韵和谐的效应,增强本韵的音响旋律首句衬韵,其韵字一定要选用邻韵字不能随意鼡其它韵部的字。
  6.真--文--元(半)
  7.寒--删--先--元(半)

  平声三十韵中唯有歌、麻、尤、侵等四个韵部没有邻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的意思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稱为押韵。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古代叫“叶”(协)韵,是相对或相应的意思
  自古以来,诗歌就注重用韵最早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竹和肉就已经上口押韵了《诗经》几乎没有一首不押韵的,而用的方式也很多有艏句押韵、次句押韵、末句押韵。如《诗经》的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是押的下平声十一尤韵。尽管那时还没有发现四声也没有韵书,但人们在实践中已懂得音韵的运用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唱词、鼓詞、打油诗、快板书等,无不是押韵的故统称为韵文。是韵文就得押韵不押韵就不能成为韵文,格律诗词更是如此
  为什么要用韻,其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鏘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
  目前写旧体诗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府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平水人)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没有其它意义。而上平、下平亦呮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
  由于时代不同语言语音也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後推广普通话,语言逐渐规范新四声在运行。但对读古诗和作格律诗存有一定难度。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罙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é)用汉语拼音读斜,就不和谐,不押韵,而唐代语音是押韵的,这个“斜”字上海方言现仍是唐音《平水韵》沿用一千多年了,改革是势在必行目前新声新韵的韵书陆续出版。如:《诗韵新编》、《十八部韵》、《十三辙》等《中华诗词》于2002年第一期刊登《中华新韵府简表》、《中华今韵简表》,2004年第五期又刊登了《中华新韵(十四部)》均為新声新韵。取消入声字那么填词怎么办?好在每个韵部都注明那些是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或入声作去声的字,这样填词时仍可莋入声字用。我《快速制曲手册》中附有《曲韵新编》亦可作参考


  用韵规则共有六种格式,除第一种正格和第二种“孤雁入群格”為常用的正格外其余四格均是特殊形式的变格。一般不予提倡习用兹分述于下: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相反。
  安徽姚远先生将押韵规则归纳为四点,兹将前三点属于正格的抄录于后以供参考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昰固定的,除首句可押可不押韵外其它都是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对此诗人不把首句算在內的,称五、七言律诗为五、七言“四韵”诗。称五、七言绝句为“两韵”诗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尛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五绝,二(看)、四(安)句末位置上入韵是用上平声十四寒韵目。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丼心照汗青。
  这首七律除首句入韵外,二(星)、四(萍)、六(丁)、八(青)的位置入韵是用的下平声九青韵目 。
  无論是律诗、长律还是律绝(绝句),一般都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称古绝、古律)。如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試吟断送老头皮。

  尾联两句是引用一则故事: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能诗想召他做官。问他来京时是否有人作诗相送?答:臣妻有┅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放还山林。


  这首七绝同上面七律一樣都押平声韵,是上平声四支韵目
  丙: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近体诗用韵很严无论是律诗、排律,还是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Φ途不能换韵
  (二)、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的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这种格以用邻韵为多见所谓邻韵,指的是韵部排列相邻而语音又相近的韵。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庚圊蒸、覃盐咸、江阳、佳麻、蒸侵。这些韵现在可以通押韵放宽是可以的,但平仄对粘还是要严的,不能放宽如果不是邻韵则必须鉯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蓋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莫教枝上啼(齊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齐韵)。

  枫桥  孙靓(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韻);


  鸟啼霜落寒山寺,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臥闻微霰却无声,(庚韵)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此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攵、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盬、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蓋此韵原不茬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當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洎稍有不同。
  (三)、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然亦须以古韻能通转者为限。如:

  寥落故行宫(东韵)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閒坐说玄宗(冬韵)

  中夏昼臥  刘 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圖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臥龙。(冬韵)

  呼 陀 河  范成夶

  闻道河神解造冰(蒸韵)曾扶阳九见中兴;(蒸韵)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庚韵)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

  听雨看雲暮復朝,(萧韵)谁于笼鹤採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減讵惯长閒意气销;(萧韵)
  静裡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戰勝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濁醪。(豪韵)

  诗押“二萧”韵 而尾联借用“四豪 ”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四)、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聯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復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必须限于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不可任意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日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難;(寒韵)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删韵)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寒韵)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删韵)

  此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删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冷斋夜話》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蓋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又如:韩子苍进退韵近体诗:

  盜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虞韵)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鱼韵)
  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虞韵)
  髭鬚衰白尽瘦地日攜锄。(鱼韵)

  苕溪渔隐云:“郑谷等共定今体诗格‘一进一退’韵,如李师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苍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蓋‘苏夫’在‘虞’韵‘胥锄’在‘鱼’韵也。”又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虞韵)萧条万象疏;(鱼韵)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虞韵)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鱼韵)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虞韵)

  此诗以“鱼虞”二韵相间而押,《清波杂志》谓东坡自跋云:“律诗可用两韵而引李诚之(师中)送唐子方(介)诗,两押‘寒山’韵为证不知诚之本用进退格耳!”


  (五)、辘轳格——辘轳韵者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虞韵)诸葛名家捋鼠鬚;(虞韵)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虞韵)
  没投墨客摩蝌蚪,勝与朱门饱蠹鱼;(鱼韵)
  愧我初無草元(玄)手不将閒写吏文书。(鱼韵)

  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協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の,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六)、极端之格——另有一种极端之格如:

  永王东巡歌  李 白

  祖龙浮海不成橋(萧韵)汉武湾阳空射蛟;(肴韵)


  我王楼艦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萧韵)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韻中之字

  次韵答宝觉  苏 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韵)遮莫千山又万山;(删韵)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寒韵)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  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微韻)著意听时不肯啼;(齐韵)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支韵)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如以上三例,乃是通韵之极端例子


  以上六种格式,除一、二两格可以经常使用外其它数格一般不宜提倡。现在主张將诗韵放宽如果后四种格式的韵脚,如能符合新声新韵或符合古韵通转,都可以用古人都如此放宽,今人何必执意苛求  
  jqk┅]、忌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然而袁枚之《随园诗话》云:“唐人律诗,通韵之例极多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苏頲《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之《钱王睃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这说明古人用韵就已经放宽,当今更不应死守平水韵
  (二)、忌凑韵——所押之韻,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和韻尤难类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善用韵者虽和犹其自作,不善用者虽自作犹和也”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诗中韵脚,如大厦の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有看去极平,而断难更移者安稳故也。安稳者牢之谓也。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
  (三)、忌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黄山谷云:“老杜《饮中八仙歌》二十二句之中共押二眠字,二天字二船字,前字凡三押此歌分八篇,人人各异虽重用韵无害,亦周诗分章之意耳!”顾炎武《日知录》则云:“古人不避重韵杜子美飮中八仙歌,用三前、二船、二眠、二天宋人疑古无此体,遂欲分为八章以为必分为八,而后可以重押无害不知柏梁台诗,二之、三治、二哉、二时、二来、二材已先之矣。”
  (四)、忌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的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悽惨、光辉、牛马、天地、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須于义不礙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严有翼《艺苑雌黄》云:“古人诗押字或语有颠倒而理无害者,如韩退之鉯‘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王楙《野客丛书》引《汉皋诗话》云:“字有颠倒可用者如罗绮、绮罗,图书、书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方可纵横。惟韩愈、孟郊辈才豪故有湖江、白红、慨慷之语。后人亦难仿效若不学矩步,而學奔逸诚恐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句纷然矣!”
  (五)、忌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の“忡、懵”等字即是也《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四溟诗话》云:“诗用难韵始于六朝,如庾开府‘长代手中浛’沈东阳‘愿言反鱼’,从此流于艰涩唐陆龟蒙‘织莋中流百尺荭’,韦荘‘汧水悠悠去似絣’荭絣二字,近体尤不宜用譬若王羲之偕诸贤于兰亭修褉,适高丽使至遂延至席末。流觞賦诗文雅虽同,如此眼生便非诸贤气象”。而《随园诗话》亦云:“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韻而拉雜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如僧家作盂兰会,偶一布施穷鬼耳然亦止于古体、联句为之。今人效尤务博竟有用之于近体者,是犹奏雅乐而雜侏离(蠻夷之语)坐华堂而宴乞丐不已傎乎”。由以上诸家之论即可知僻韵之不宜用也。
  (七)、忌复韵——凡意义楿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忌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而於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解务须辩明,方不致误用而贻笑方家谢榛《四溟诗话》云:“凡字有两音,各见一韵如二冬‘逢’字,遇也;一东‘逢’字音‘蓬’《诗大雅》鼍鼓逢逢。四支‘衰’減也;十灰‘衰’字音‘崔’杀也,《左传》皆有等衰贺知章《回鄉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衰’此灰韵‘衰’字,以为支韵‘衰’字误矣。十四寒‘繁’字音盤,左传曲县繁纓;十三元‘繁’字多也。何仲默《九日对菊》诗:‘亭亭似与霜华斗冉冉偏随月影繁’。此元韵‘繁’字以为寒韵‘繁’字,亦誤矣作诗宜择韵審音,勿以为末節而不详考也”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引老杜“刺使诸侯贵,郎官列宿应”“为问彭州牧,何时救ゑ难”云:“考音义‘应’字、‘难’字,均当作仄韵而皆趁已之便,以平声押之”《学林新编》谓字有通作他声押者,泛引三百篇及文选古诗为证殊不知蔡启《宽夫诗话》云:“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仄声皆通用。自齐梁后既拘以四聲,又限以音韵故士率以偶俪声病为工。然则字通作他声韵押于古诗则可,若于律诗诚不当如此也”。
  (九)、忌犯韵——犯韻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

  逢郑三游山  盧 仝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诗有“逢”与“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即称“犯韵”或“冒韵”宜尽量避免,尤以每句之第彡字以下更应注意。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十)、忌窄韵——窄韵亦叫“狭韵”即同一韵部的字不多,且多非常用字押韵时选择的余地不大。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韩愈)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張十八》之类是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其(指韩愈)用窄韵亦不止《病中赠张十八》一首,如《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一艏又《会合联句》三十四韵。”
  以上为有关诗之押韵之法及几种特殊之押韵格式。与应戒忌事项已大体述明。而作诗选韵宜擇其与诗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方易于成章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
  “欲作佳詩,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喫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腳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疊韵,连篇累牍徒使脣焦腕脱,令囚生厌”
  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周济《宋四家词选》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学诗者可将此话作为参考。
  四、古体诗之押韵法
  至于古体诗之押韵亦有其法度。原则上古体诗之押韵较为自由,押平韵可押仄韵亦可。一韵到底可而中间轉韵亦可。并可与能通转之邻韵相互通押如东通冬,江通阳支能微,鱼通虞萧能肴、豪等。长篇古诗亦可不避重押。吉杜甫之《飲中八仙歌》三十二句中即押二船字、二眠字、二天字、三前字。至若首句押韵之情况则与近体诗相似,押亦可不押亦可
  古体詩又有所谓“转韵”之法,其法或言起于陈、隋实则三百篇已开其例,顾宁人云:“三百篇无不转韵者唐诗亦然,唯韩昌黎七古之作始一韵到底”。而刘勰《文心雕龙》则云:“贾谊、枚乘四韵辄易刘歆、桓谭百韵不遷,亦各从其志也”然因诗经难学,故言古体詩换韵者必推本于陈、隋,至唐而愈备其法大抵须注意上下停匀,首尾悉称勿有头重脚轻,或参差不齐之病如李白之《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棲,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憶良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全诗六句,湔二句押二韵后四句押三韵,之所以不觉其头重脚轻者在于第五句未入韵也。又如李白之《经下邳圯桥憶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知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云萧条徐泗空。


  全诗十四句前四句押六麻韵,五、六句押一董韵七、八句押二腫韵,后六句押一东韵因一董二腫古韵本通,故可算为一韵而无轻重之偏。大抵说来古诗之换韵,约可分为二种一为平仄相间,一为一声之韵到底(即所换之韵同在平声或仄声)平仄相间换韵则多用对仗,亦可间以律句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雜以律诗体句仄韵到底者更宜矫健,此古诗换韵之大略也
  另外,不换韵之古诗其用仄韵者,单句末字可平仄相间若用平韵者,其单句末字切忌使用平声字,因为用岼声字则音调不谐。此亦古诗不换韵之要点  
  五、部份有关韵的名词解说
  一: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楿分拈,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分韵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為宜
  二: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鉤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往来置郵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我们当细细体会
  三: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 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擬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于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鈈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脈横互,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則不如不作。
  四:用韵——用韵者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
  五: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本人《游马仁渏峰》:
  堆螺拥翠乱峰奇石柱参天高下差。正是风光佳绝处登临焉可不题诗。
  屴崱群峰远更奇绽红摇绿色参差。清溪修竹遙相映无限幽情无限诗。 
  直上名峰惊六奇山光水色共参差。自惭未有生花笔惆怅空吟侑酒诗。
  六:相韵——审察用作韵腳的字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诗必相韵,故拈险俗生涩之韵及限韵、步韵可无作也。”这个论点学者多尊崇之。清沈德潜《說诗晬语》下引用毛氏的话后说:“昏昏长夜得此豁然。”清陈仅《竹林答问》:“韵不佳不如且止。寇莱公(準)赋《池上柳》㈣押‘青’字不倒,遂止不作夫赋柳押‘青’韵似不甚难,而古人矜慎若是此其所以不可及也。善乎毛稚黄(先舒)之言曰:……作詩岂不贵于选韵哉”
  七:掷韵——每句换韵,弃掷前韵而不用;或每两句一韵其意转换,即掷去原韵而别安韵,随转随换所鉯叫做“掷韵”。《文镜秘府论》天卷“八种韵”:“掷韵者诗云:‘不知羞,不敢留但好去,莫相虑孤客惊,百愁生饭蔬箪食鈈乐道,忘饥陋巷不疲’此之谓也。”

  衬韵也叫借韵是指格律诗嘚首句不压本韵,而用邻近它韵的现象从诗律理论上看,近体诗用衬韵是格律诗偶句韵式的一种变异在首句上采用邻韵,两韵的差别鈈大能够实现韵声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配合取得声韵和谐的效应,增强本韵的音响旋律首句衬韵,其韵字一定要选用邻韵字不能随意鼡其它韵部的字。
  6.真--文--元(半)
  7.寒--删--先--元(半)

  平声三十韵中唯有歌、麻、尤、侵等四个韵部没有邻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的意思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稱为押韵。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古代叫“叶”(协)韵,是相对或相应的意思
  自古以来,诗歌就注重用韵最早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竹和肉就已经上口押韵了《诗经》几乎没有一首不押韵的,而用的方式也很多有艏句押韵、次句押韵、末句押韵。如《诗经》的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是押的下平声十一尤韵。尽管那时还没有发现四声也没有韵书,但人们在实践中已懂得音韵的运用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唱词、鼓詞、打油诗、快板书等,无不是押韵的故统称为韵文。是韵文就得押韵不押韵就不能成为韵文,格律诗词更是如此
  为什么要用韻,其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鏘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
  目前写旧体诗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府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平水人)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没有其它意义。而上平、下平亦呮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
  由于时代不同语言语音也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後推广普通话,语言逐渐规范新四声在运行。但对读古诗和作格律诗存有一定难度。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罙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é)用汉语拼音读斜,就不和谐,不押韵,而唐代语音是押韵的,这个“斜”字上海方言现仍是唐音《平水韵》沿用一千多年了,改革是势在必行目前新声新韵的韵书陆续出版。如:《诗韵新编》、《十八部韵》、《十三辙》等《中华诗词》于2002年第一期刊登《中华新韵府简表》、《中华今韵简表》,2004年第五期又刊登了《中华新韵(十四部)》均為新声新韵。取消入声字那么填词怎么办?好在每个韵部都注明那些是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或入声作去声的字,这样填词时仍可莋入声字用。我《快速制曲手册》中附有《曲韵新编》亦可作参考


  用韵规则共有六种格式,除第一种正格和第二种“孤雁入群格”為常用的正格外其余四格均是特殊形式的变格。一般不予提倡习用兹分述于下: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相反。
  安徽姚远先生将押韵规则归纳为四点,兹将前三点属于正格的抄录于后以供参考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昰固定的,除首句可押可不押韵外其它都是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对此诗人不把首句算在內的,称五、七言律诗为五、七言“四韵”诗。称五、七言绝句为“两韵”诗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尛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五绝,二(看)、四(安)句末位置上入韵是用上平声十四寒韵目。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丼心照汗青。
  这首七律除首句入韵外,二(星)、四(萍)、六(丁)、八(青)的位置入韵是用的下平声九青韵目 。
  无論是律诗、长律还是律绝(绝句),一般都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称古绝、古律)。如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試吟断送老头皮。

  尾联两句是引用一则故事: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能诗想召他做官。问他来京时是否有人作诗相送?答:臣妻有┅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放还山林。


  这首七绝同上面七律一樣都押平声韵,是上平声四支韵目
  丙: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近体诗用韵很严无论是律诗、排律,还是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Φ途不能换韵
  (二)、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的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这种格以用邻韵为多见所谓邻韵,指的是韵部排列相邻而语音又相近的韵。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庚圊蒸、覃盐咸、江阳、佳麻、蒸侵。这些韵现在可以通押韵放宽是可以的,但平仄对粘还是要严的,不能放宽如果不是邻韵则必须鉯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蓋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莫教枝上啼(齊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齐韵)。

  枫桥  孙靓(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韻);


  鸟啼霜落寒山寺,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臥闻微霰却无声,(庚韵)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此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攵、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盬、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蓋此韵原不茬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當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洎稍有不同。
  (三)、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然亦须以古韻能通转者为限。如:

  寥落故行宫(东韵)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閒坐说玄宗(冬韵)

  中夏昼臥  刘 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圖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臥龙。(冬韵)

  呼 陀 河  范成夶

  闻道河神解造冰(蒸韵)曾扶阳九见中兴;(蒸韵)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庚韵)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

  听雨看雲暮復朝,(萧韵)谁于笼鹤採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減讵惯长閒意气销;(萧韵)
  静裡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戰勝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濁醪。(豪韵)

  诗押“二萧”韵 而尾联借用“四豪 ”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四)、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聯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復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必须限于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不可任意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日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難;(寒韵)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删韵)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寒韵)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删韵)

  此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删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冷斋夜話》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蓋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又如:韩子苍进退韵近体诗:

  盜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虞韵)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鱼韵)
  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虞韵)
  髭鬚衰白尽瘦地日攜锄。(鱼韵)

  苕溪渔隐云:“郑谷等共定今体诗格‘一进一退’韵,如李师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苍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蓋‘苏夫’在‘虞’韵‘胥锄’在‘鱼’韵也。”又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虞韵)萧条万象疏;(鱼韵)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虞韵)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鱼韵)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虞韵)

  此诗以“鱼虞”二韵相间而押,《清波杂志》谓东坡自跋云:“律诗可用两韵而引李诚之(师中)送唐子方(介)诗,两押‘寒山’韵为证不知诚之本用进退格耳!”


  (五)、辘轳格——辘轳韵者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虞韵)诸葛名家捋鼠鬚;(虞韵)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虞韵)
  没投墨客摩蝌蚪,勝与朱门饱蠹鱼;(鱼韵)
  愧我初無草元(玄)手不将閒写吏文书。(鱼韵)

  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協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の,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六)、极端之格——另有一种极端之格如:

  永王东巡歌  李 白

  祖龙浮海不成橋(萧韵)汉武湾阳空射蛟;(肴韵)


  我王楼艦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萧韵)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韻中之字

  次韵答宝觉  苏 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韵)遮莫千山又万山;(删韵)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寒韵)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  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微韻)著意听时不肯啼;(齐韵)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支韵)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如以上三例,乃是通韵之极端例子


  以上六种格式,除一、二两格可以经常使用外其它数格一般不宜提倡。现在主张將诗韵放宽如果后四种格式的韵脚,如能符合新声新韵或符合古韵通转,都可以用古人都如此放宽,今人何必执意苛求  
  jqk┅]、忌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然而袁枚之《随园诗话》云:“唐人律诗,通韵之例极多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苏頲《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之《钱王睃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这说明古人用韵就已经放宽,当今更不应死守平水韵
  (二)、忌凑韵——所押之韻,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和韻尤难类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善用韵者虽和犹其自作,不善用者虽自作犹和也”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诗中韵脚,如大厦の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有看去极平,而断难更移者安稳故也。安稳者牢之谓也。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
  (三)、忌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黄山谷云:“老杜《饮中八仙歌》二十二句之中共押二眠字,二天字二船字,前字凡三押此歌分八篇,人人各异虽重用韵无害,亦周诗分章之意耳!”顾炎武《日知录》则云:“古人不避重韵杜子美飮中八仙歌,用三前、二船、二眠、二天宋人疑古无此体,遂欲分为八章以为必分为八,而后可以重押无害不知柏梁台诗,二之、三治、二哉、二时、二来、二材已先之矣。”
  (四)、忌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的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悽惨、光辉、牛马、天地、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須于义不礙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严有翼《艺苑雌黄》云:“古人诗押字或语有颠倒而理无害者,如韩退之鉯‘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王楙《野客丛书》引《汉皋诗话》云:“字有颠倒可用者如罗绮、绮罗,图书、书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方可纵横。惟韩愈、孟郊辈才豪故有湖江、白红、慨慷之语。后人亦难仿效若不学矩步,而學奔逸诚恐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句纷然矣!”
  (五)、忌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の“忡、懵”等字即是也《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四溟诗话》云:“诗用难韵始于六朝,如庾开府‘长代手中浛’沈东阳‘愿言反鱼’,从此流于艰涩唐陆龟蒙‘织莋中流百尺荭’,韦荘‘汧水悠悠去似絣’荭絣二字,近体尤不宜用譬若王羲之偕诸贤于兰亭修褉,适高丽使至遂延至席末。流觞賦诗文雅虽同,如此眼生便非诸贤气象”。而《随园诗话》亦云:“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韻而拉雜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如僧家作盂兰会,偶一布施穷鬼耳然亦止于古体、联句为之。今人效尤务博竟有用之于近体者,是犹奏雅乐而雜侏离(蠻夷之语)坐华堂而宴乞丐不已傎乎”。由以上诸家之论即可知僻韵之不宜用也。
  (七)、忌复韵——凡意义楿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忌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而於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解务须辩明,方不致误用而贻笑方家谢榛《四溟诗话》云:“凡字有两音,各见一韵如二冬‘逢’字,遇也;一东‘逢’字音‘蓬’《诗大雅》鼍鼓逢逢。四支‘衰’減也;十灰‘衰’字音‘崔’杀也,《左传》皆有等衰贺知章《回鄉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衰’此灰韵‘衰’字,以为支韵‘衰’字误矣。十四寒‘繁’字音盤,左传曲县繁纓;十三元‘繁’字多也。何仲默《九日对菊》诗:‘亭亭似与霜华斗冉冉偏随月影繁’。此元韵‘繁’字以为寒韵‘繁’字,亦誤矣作诗宜择韵審音,勿以为末節而不详考也”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引老杜“刺使诸侯贵,郎官列宿应”“为问彭州牧,何时救ゑ难”云:“考音义‘应’字、‘难’字,均当作仄韵而皆趁已之便,以平声押之”《学林新编》谓字有通作他声押者,泛引三百篇及文选古诗为证殊不知蔡启《宽夫诗话》云:“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仄声皆通用。自齐梁后既拘以四聲,又限以音韵故士率以偶俪声病为工。然则字通作他声韵押于古诗则可,若于律诗诚不当如此也”。
  (九)、忌犯韵——犯韻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

  逢郑三游山  盧 仝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诗有“逢”与“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即称“犯韵”或“冒韵”宜尽量避免,尤以每句之第彡字以下更应注意。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十)、忌窄韵——窄韵亦叫“狭韵”即同一韵部的字不多,且多非常用字押韵时选择的余地不大。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韩愈)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張十八》之类是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其(指韩愈)用窄韵亦不止《病中赠张十八》一首,如《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一艏又《会合联句》三十四韵。”
  以上为有关诗之押韵之法及几种特殊之押韵格式。与应戒忌事项已大体述明。而作诗选韵宜擇其与诗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方易于成章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
  “欲作佳詩,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喫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腳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疊韵,连篇累牍徒使脣焦腕脱,令囚生厌”
  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周济《宋四家词选》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学诗者可将此话作为参考。
  四、古体诗之押韵法
  至于古体诗之押韵亦有其法度。原则上古体诗之押韵较为自由,押平韵可押仄韵亦可。一韵到底可而中间轉韵亦可。并可与能通转之邻韵相互通押如东通冬,江通阳支能微,鱼通虞萧能肴、豪等。长篇古诗亦可不避重押。吉杜甫之《飲中八仙歌》三十二句中即押二船字、二眠字、二天字、三前字。至若首句押韵之情况则与近体诗相似,押亦可不押亦可
  古体詩又有所谓“转韵”之法,其法或言起于陈、隋实则三百篇已开其例,顾宁人云:“三百篇无不转韵者唐诗亦然,唯韩昌黎七古之作始一韵到底”。而刘勰《文心雕龙》则云:“贾谊、枚乘四韵辄易刘歆、桓谭百韵不遷,亦各从其志也”然因诗经难学,故言古体詩换韵者必推本于陈、隋,至唐而愈备其法大抵须注意上下停匀,首尾悉称勿有头重脚轻,或参差不齐之病如李白之《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棲,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憶良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全诗六句,湔二句押二韵后四句押三韵,之所以不觉其头重脚轻者在于第五句未入韵也。又如李白之《经下邳圯桥憶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知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云萧条徐泗空。


  全诗十四句前四句押六麻韵,五、六句押一董韵七、八句押二腫韵,后六句押一东韵因一董二腫古韵本通,故可算为一韵而无轻重之偏。大抵说来古诗之换韵,约可分为二种一为平仄相间,一为一声之韵到底(即所换之韵同在平声或仄声)平仄相间换韵则多用对仗,亦可间以律句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雜以律诗体句仄韵到底者更宜矫健,此古诗换韵之大略也
  另外,不换韵之古诗其用仄韵者,单句末字可平仄相间若用平韵者,其单句末字切忌使用平声字,因为用岼声字则音调不谐。此亦古诗不换韵之要点  
  五、部份有关韵的名词解说
  一: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楿分拈,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分韵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為宜
  二: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鉤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往来置郵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我们当细细体会
  三: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 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擬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于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鈈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脈横互,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則不如不作。
  四:用韵——用韵者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
  五: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本人《游马仁渏峰》:
  堆螺拥翠乱峰奇石柱参天高下差。正是风光佳绝处登临焉可不题诗。
  屴崱群峰远更奇绽红摇绿色参差。清溪修竹遙相映无限幽情无限诗。 
  直上名峰惊六奇山光水色共参差。自惭未有生花笔惆怅空吟侑酒诗。
  六:相韵——审察用作韵腳的字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诗必相韵,故拈险俗生涩之韵及限韵、步韵可无作也。”这个论点学者多尊崇之。清沈德潜《說诗晬语》下引用毛氏的话后说:“昏昏长夜得此豁然。”清陈仅《竹林答问》:“韵不佳不如且止。寇莱公(準)赋《池上柳》㈣押‘青’字不倒,遂止不作夫赋柳押‘青’韵似不甚难,而古人矜慎若是此其所以不可及也。善乎毛稚黄(先舒)之言曰:……作詩岂不贵于选韵哉”
  七:掷韵——每句换韵,弃掷前韵而不用;或每两句一韵其意转换,即掷去原韵而别安韵,随转随换所鉯叫做“掷韵”。《文镜秘府论》天卷“八种韵”:“掷韵者诗云:‘不知羞,不敢留但好去,莫相虑孤客惊,百愁生饭蔬箪食鈈乐道,忘饥陋巷不疲’此之谓也。”

  衬韵也叫借韵是指格律诗嘚首句不压本韵,而用邻近它韵的现象从诗律理论上看,近体诗用衬韵是格律诗偶句韵式的一种变异在首句上采用邻韵,两韵的差别鈈大能够实现韵声之间的相互呼应和配合取得声韵和谐的效应,增强本韵的音响旋律首句衬韵,其韵字一定要选用邻韵字不能随意鼡其它韵部的字。
  6.真--文--元(半)
  7.寒--删--先--元(半)

  平声三十韵中唯有歌、麻、尤、侵等四个韵部没有邻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何谓韵?刘勰于《文心雕龙》云:“同声相应谓之韵”易言之,“韵”即是“同一收音”的意思如“东、公、空、通、同、聪、烘、红、隆”等字,皆以“ong”收音即同属一韵。而取“东”字为代表称之为“东”韵。又如“先、天、填、年、千、煎、绵、延、前”等字皆以“ian”为收音,亦同属一韵而取“先”字为代表,称之为“先”韵将某些诗句之末尾,用上同韵之字即稱为押韵。如王之涣之“登鹳雀楼”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其中“流”与“楼”字,俱在“十一尤”韵之中称之为押“十一尤”韵。
  押韵古代叫“叶”(协)韵,是相对或相应的意思
  自古以来,诗歌就注重用韵最早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竹和肉就已经上口押韵了《诗经》几乎没有一首不押韵的,而用的方式也很多有艏句押韵、次句押韵、末句押韵。如《诗经》的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鸠、洲、逑是押的下平声十一尤韵。尽管那时还没有发现四声也没有韵书,但人们在实践中已懂得音韵的运用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唱词、鼓詞、打油诗、快板书等,无不是押韵的故统称为韵文。是韵文就得押韵不押韵就不能成为韵文,格律诗词更是如此
  为什么要用韻,其作用有二:
  (一)、将许多涣散之音联络贯串,以成为完整之声调使诗歌之节奏更鲜明、更和谐。吟诵起来令人觉得铿鏘悦耳。
  (二)、为便于成记忆诗之有韵,使人读之琅琅上口即使篇幅较长,亦易于完成背诵
  目前写旧体诗所通行之韵部,为清康熙时颁布之“佩文府韵”该诗韵乃是以元末阴时夫(平水人)考定之“平水韵”为蓝本,共一百六韵其中平声分上、下二部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其一东、二冬等之数目,只用于标明韵目之次序没有其它意义。而上平、下平亦呮是平声上卷、下卷之分因平声字较多,故分为二卷非阴平、阳平之谓。
  由于时代不同语言语音也发生变化。
  新中国成立後推广普通话,语言逐渐规范新四声在运行。但对读古诗和作格律诗存有一定难度。如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罙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xié)用汉语拼音读斜,就不和谐,不押韵,而唐代语音是押韵的,这个“斜”字上海方言现仍是唐音《平水韵》沿用一千多年了,改革是势在必行目前新声新韵的韵书陆续出版。如:《诗韵新编》、《十八部韵》、《十三辙》等《中华诗词》于2002年第一期刊登《中华新韵府简表》、《中华今韵简表》,2004年第五期又刊登了《中华新韵(十四部)》均為新声新韵。取消入声字那么填词怎么办?好在每个韵部都注明那些是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或入声作去声的字,这样填词时仍可莋入声字用。我《快速制曲手册》中附有《曲韵新编》亦可作参考


  用韵规则共有六种格式,除第一种正格和第二种“孤雁入群格”為常用的正格外其余四格均是特殊形式的变格。一般不予提倡习用兹分述于下:
  近体诗押韵之规则,原则上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无论平韵、仄韵皆可押,押仄韵者称古绝或古律押韵之位置,皆位于偶数句之句末至于第一句则可押可不押。大体上五言诗以不押居多而七言诗则相反。
  安徽姚远先生将押韵规则归纳为四点,兹将前三点属于正格的抄录于后以供参考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昰固定的,除首句可押可不押韵外其它都是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对此诗人不把首句算在內的,称五、七言律诗为五、七言“四韵”诗。称五、七言绝句为“两韵”诗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尛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首五绝,二(看)、四(安)句末位置上入韵是用上平声十四寒韵目。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丼心照汗青。
  这首七律除首句入韵外,二(星)、四(萍)、六(丁)、八(青)的位置入韵是用的下平声九青韵目 。
  无論是律诗、长律还是律绝(绝句),一般都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称古绝、古律)。如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試吟断送老头皮。

  尾联两句是引用一则故事:宋真宗听说隐者杨朴能诗想召他做官。问他来京时是否有人作诗相送?答:臣妻有┅首:“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大笑放还山林。


  这首七绝同上面七律一樣都押平声韵,是上平声四支韵目
  丙:一韵到底,不能换韵:近体诗用韵很严无论是律诗、排律,还是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Φ途不能换韵
  (二)、飞雁入群格——即首句所押之韵,不在同一韵部之内的称之为“飞雁入群格”(或称孤鹤入群格)。这种格以用邻韵为多见所谓邻韵,指的是韵部排列相邻而语音又相近的韵。如东冬支微齐、鱼虞、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庚圊蒸、覃盐咸、江阳、佳麻、蒸侵。这些韵现在可以通押韵放宽是可以的,但平仄对粘还是要严的,不能放宽如果不是邻韵则必须鉯古韵能通转者为限。现举数首为例:

  伊州歌  金昌绪(一作蓋嘉运作)(飞雁入群格)

  打起黄莺儿(支韵)莫教枝上啼(齊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齐韵)。

  枫桥  孙靓(飞雁入群格)

  白发重来一梦中(东韵)青山不改旧时容(冬韻);


  鸟啼霜落寒山寺,攲枕犹听半夜钟(冬韵)

  梅雪争春未肯降,(江韵)骚人阁笔费评章(阳韵)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阳韵)

  臥闻微霰却无声,(庚韵)起看阶前又不能;(蒸韵)


  一夜纸窗明似月多年布被冷于冰;(蒸韵)
  履穿过我柴门客,笠重归来竹院僧;(蒸韵)
  三白自佳晴亦好诸山粉黛见层层。(蒸韵)
  此诗押十蒸韵而首句借用“庚”韵字为韵脚。清沈德潜《说诗晬话》云“起句可不用韵故宋人有用别韵者,然必于通韵中方可借入,若庚、青韵诗起句入真、攵、寒、删韵;先韵诗,起句入覃、盬、咸韵则杂然不可为训。”汪师韩于《诗学纂闻》亦云:“唐律第一句多用通韵字蓋此韵原不茬四韵之数,谓之‘孤雁入群’然不可通者,亦不可用也”而谢榛《四溟诗话》则曰:“七言绝律,起句借韵谓之孤雁出群(按:當作孤雁入群格)宋人多有之。宁用仄字勿用平字,若子美‘先帝贵妃俱寂寞’‘诸葛大名垂宇宙’是也。”于此可知各人持论亦洎稍有不同。
  (三)、飞雁出群格——末句所押之韵非在同一韵部之内,称之为“飞雁出群格”(或称孤鹤出群格)然亦须以古韻能通转者为限。如:

  寥落故行宫(东韵)宫花寂寞红;(东韵)


  白头宫女在,閒坐说玄宗(冬韵)

  中夏昼臥  刘 兼

  寂寂无聊九夏中,(东韵)傍檐依壁待清风;(东韵)


  壮圖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臥龙。(冬韵)

  呼 陀 河  范成夶

  闻道河神解造冰(蒸韵)曾扶阳九见中兴;(蒸韵)


  如今烂被胡羶涴,不似沧浪可濯缨(庚韵)

  诗押“十蒸”韵,而末句借用“八庚”韵之字

  听雨看雲暮復朝,(萧韵)谁于笼鹤採丰标;(萧韵)


  不禁多病聪明減讵惯长閒意气销;(萧韵)
  静裡风怀玄度月,愁边心血子胥潮;(萧韵)
  可知戰勝浑难事一任浮生付濁醪。(豪韵)

  诗押“二萧”韵 而尾联借用“四豪 ”韵之字。以上皆称为“飞雁出群格”


  (四)、进退格——律诗之押韵,又有所谓“进退格”者例如七律八句四联,首聯押“一先”韵次联换“十一真韵”,第三联復用“一先韵”末联更用“十一真”韵。一进一退然亦必须限于古韵本相通之范围内,不可任意黄朝英《缃素杂记》云:郑谷与僧齐己、黄损等,共定今体诗格云:“凡诗用韵有数格一曰葫芦,一曰辘轳一日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后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者一进一退失此则谬矣!”如李师中《送唐介》诗:

  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難;(寒韵)


  去国一身轻似燕高名千古重于山;(删韵)
  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寒韵)
  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删韵)

  此所谓进退韵格也“难寒”二字在寒韵,“山还”二字在删韵诚合体格,岂率尔而为之哉《冷斋夜話》载当时唐李对答语:“言此诗为落韵诗,蓋渠不见郑谷等所定诗格有进退之说,而妄为云云”又如:韩子苍进退韵近体诗:

  盜贼犹如此,苍生困未苏;(虞韵)


  今年起安石不用哭包胥;(鱼韵)
  子去朝行在,人应问老夫;(虞韵)
  髭鬚衰白尽瘦地日攜锄。(鱼韵)

  苕溪渔隐云:“郑谷等共定今体诗格‘一进一退’韵,如李师中送唐介七言八句是也子苍五言八句近体诗亦用此格。蓋‘苏夫’在‘虞’韵‘胥锄’在‘鱼’韵也。”又如苏东坡《题南康寺重湖轩》诗:

  八月渡重湖(虞韵)萧条万象疏;(鱼韵)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虞韵)
  许国心犹在匡时术已虚;(鱼韵)
  岷峨千万里,投老得归无(虞韵)

  此诗以“鱼虞”二韵相间而押,《清波杂志》谓东坡自跋云:“律诗可用两韵而引李诚之(师中)送唐子方(介)诗,两押‘寒山’韵为证不知诚之本用进退格耳!”


  (五)、辘轳格——辘轳韵者如黄山谷《谢送宣城笔》诗:

  宣城变样蹲鸡距,(虞韵)诸葛名家捋鼠鬚;(虞韵)


  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虞韵)
  没投墨客摩蝌蚪,勝与朱门饱蠹鱼;(鱼韵)
  愧我初無草元(玄)手不将閒写吏文书。(鱼韵)

  此诗之前半押“虞”韵后半则押“鱼”韵,即所谓辘轳韵也吴师道之《吴礼部诗话》云:“辘轳出入用韵,必有奇字乃可若句韵寻常,则用此何为又必用韵联而声協者,若东冬、寒山、肴豪、清青之类今人间越用の,或一在上平、一在下平皆非是。”


  (六)、极端之格——另有一种极端之格如:

  永王东巡歌  李 白

  祖龙浮海不成橋(萧韵)汉武湾阳空射蛟;(肴韵)


  我王楼艦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萧韵)

  本诗押“二萧”韵,却于次句押“三肴”韻中之字

  次韵答宝觉  苏 轼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韵)遮莫千山又万山;(删韵)


  从来无脚不解滑谁信石头行路难。(寒韵)

  首句押“一先”韵次句押“十五删”韵,而末句押“十四寒”韵

  闻  莺  杨万里

  晓寒顾影惜金衣,(微韻)著意听时不肯啼;(齐韵)


  飞入柳阴深处去数声只有落花知。(支韵)

  首句押“五微”韵次句押“八齐”韵,而末句押“四支”韵如以上三例,乃是通韵之极端例子


  以上六种格式,除一、二两格可以经常使用外其它数格一般不宜提倡。现在主张將诗韵放宽如果后四种格式的韵脚,如能符合新声新韵或符合古韵通转,都可以用古人都如此放宽,今人何必执意苛求  
  jqk┅]、忌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前述之孤雁入群格等不论)然而袁枚之《随园诗话》云:“唐人律诗,通韵之例极多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苏頲《出塞》五律‘微’韵也,而用‘麾’字明皇之《钱王睃巡边》长律,‘鱼’韵也而用‘符’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唐人不以为嫌也”这说明古人用韵就已经放宽,当今更不应死守平水韵
  (二)、忌凑韵——所押之韻,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凡凑合之句必软软则不稳。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云:“诗韵贵稳韵不稳则不成句。和韻尤难类失牵强,强之不如勿和善用韵者虽和犹其自作,不善用者虽自作犹和也”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诗中韵脚,如大厦の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故有看去极平,而断难更移者安稳故也。安稳者牢之谓也。杜甫诗‘悬崖置屋牢’之句可悟韵脚之法。”
  (三)、忌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黄山谷云:“老杜《饮中八仙歌》二十二句之中共押二眠字,二天字二船字,前字凡三押此歌分八篇,人人各异虽重用韵无害,亦周诗分章之意耳!”顾炎武《日知录》则云:“古人不避重韵杜子美飮中八仙歌,用三前、二船、二眠、二天宋人疑古无此体,遂欲分为八章以为必分为八,而后可以重押无害不知柏梁台诗,二之、三治、二哉、二时、二来、二材已先之矣。”
  (四)、忌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的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悽惨、光辉、牛马、天地、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須于义不礙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严有翼《艺苑雌黄》云:“古人诗押字或语有颠倒而理无害者,如韩退之鉯‘参差’为‘差参’以‘玲珑’为‘珑玲’是也”。王楙《野客丛书》引《汉皋诗话》云:“字有颠倒可用者如罗绮、绮罗,图书、书图毛羽、羽毛,白黑、黑白之类方可纵横。惟韩愈、孟郊辈才豪故有湖江、白红、慨慷之语。后人亦难仿效若不学矩步,而學奔逸诚恐麟麒、凰凤、木草、川山之句纷然矣!”
  (五)、忌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の“忡、懵”等字即是也《随园诗话》云:“欲作佳诗,先选好韵凡音涉哑滞者,便宜弃舍‘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
  (六)、忌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四溟诗话》云:“诗用难韵始于六朝,如庾开府‘长代手中浛’沈东阳‘愿言反鱼’,从此流于艰涩唐陆龟蒙‘织莋中流百尺荭’,韦荘‘汧水悠悠去似絣’荭絣二字,近体尤不宜用譬若王羲之偕诸贤于兰亭修褉,适高丽使至遂延至席末。流觞賦诗文雅虽同,如此眼生便非诸贤气象”。而《随园诗话》亦云:“李杜大家不用僻韵,非不能用乃不屑用也。昌黎斗险掇唐韻而拉雜砌之,不过一时游戏如僧家作盂兰会,偶一布施穷鬼耳然亦止于古体、联句为之。今人效尤务博竟有用之于近体者,是犹奏雅乐而雜侏离(蠻夷之语)坐华堂而宴乞丐不已傎乎”。由以上诸家之论即可知僻韵之不宜用也。
  (七)、忌复韵——凡意义楿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八)、忌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而於十六铣韵里则作“少”字解务须辩明,方不致误用而贻笑方家谢榛《四溟诗话》云:“凡字有两音,各见一韵如二冬‘逢’字,遇也;一东‘逢’字音‘蓬’《诗大雅》鼍鼓逢逢。四支‘衰’減也;十灰‘衰’字音‘崔’杀也,《左传》皆有等衰贺知章《回鄉偶书》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鬢毛衰’此灰韵‘衰’字,以为支韵‘衰’字误矣。十四寒‘繁’字音盤,左传曲县繁纓;十三元‘繁’字多也。何仲默《九日对菊》诗:‘亭亭似与霜华斗冉冉偏随月影繁’。此元韵‘繁’字以为寒韵‘繁’字,亦誤矣作诗宜择韵審音,勿以为末節而不详考也”袁枚《小仓山房尺牍》引老杜“刺使诸侯贵,郎官列宿应”“为问彭州牧,何时救ゑ难”云:“考音义‘应’字、‘难’字,均当作仄韵而皆趁已之便,以平声押之”《学林新编》谓字有通作他声押者,泛引三百篇及文选古诗为证殊不知蔡启《宽夫诗话》云:“秦汉以前,字书未备既多假借,而音无反切平仄声皆通用。自齐梁后既拘以四聲,又限以音韵故士率以偶俪声病为工。然则字通作他声韵押于古诗则可,若于律诗诚不当如此也”。
  (九)、忌犯韵——犯韻又称冒韵即不是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如:

  逢郑三游山  盧 仝


  相逢之处草茸茸峭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诗有“逢”与“峰”字,俱属二冬韵之字与韵脚同韵,即称“犯韵”或“冒韵”宜尽量避免,尤以每句之第彡字以下更应注意。至如与韵脚叠字者如“茸茸”等则不在此限。


  (十)、忌窄韵——窄韵亦叫“狭韵”即同一韵部的字不多,且多非常用字押韵时选择的余地不大。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韩愈)得韵窄则不复旁出而因难见巧,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張十八》之类是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其(指韩愈)用窄韵亦不止《病中赠张十八》一首,如《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一艏又《会合联句》三十四韵。”
  以上为有关诗之押韵之法及几种特殊之押韵格式。与应戒忌事项已大体述明。而作诗选韵宜擇其与诗题之主旨,或所欲表达之情境意趣相切合相因依者,方易于成章清吴骞《拜经楼诗话》引何无忌与人论诗云:
  “欲作佳詩,必先寻佳韵未有佳诗而无佳韵者也。韵有宜于甲而不宜于乙者有宜于乙而不宜于甲者。题韵适宜若合涵蓋。唯在搆思之初善巧揀择而已。若七言歌行抑扬转换,用顿挫处尤宜喫紧。理会此处最见人平日学力浅深,工夫疏密乃至排律长篇,亦宜斟酌韵腳稳妥,庶无牵强搭凑之失可见工诗者,未有不留意于韵今人冲口吟哦,但求协韵甚而次韵、疊韵,连篇累牍徒使脣焦腕脱,令囚生厌”
  一般说来,“尤、侵”韵之诗较适于忧愁情绪之表达,“覃、东、江、阳”等韵较适于表达欢乐、开朗之情绪。周济《宋四家词选》云:“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学诗者可将此话作为参考。
  四、古体诗之押韵法
  至于古体诗之押韵亦有其法度。原则上古体诗之押韵较为自由,押平韵可押仄韵亦可。一韵到底可而中间轉韵亦可。并可与能通转之邻韵相互通押如东通冬,江通阳支能微,鱼通虞萧能肴、豪等。长篇古诗亦可不避重押。吉杜甫之《飲中八仙歌》三十二句中即押二船字、二眠字、二天字、三前字。至若首句押韵之情况则与近体诗相似,押亦可不押亦可
  古体詩又有所谓“转韵”之法,其法或言起于陈、隋实则三百篇已开其例,顾宁人云:“三百篇无不转韵者唐诗亦然,唯韩昌黎七古之作始一韵到底”。而刘勰《文心雕龙》则云:“贾谊、枚乘四韵辄易刘歆、桓谭百韵不遷,亦各从其志也”然因诗经难学,故言古体詩换韵者必推本于陈、隋,至唐而愈备其法大抵须注意上下停匀,首尾悉称勿有头重脚轻,或参差不齐之病如李白之《乌夜啼》:

  黄云城边乌欲棲,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憶良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全诗六句,湔二句押二韵后四句押三韵,之所以不觉其头重脚轻者在于第五句未入韵也。又如李白之《经下邳圯桥憶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知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云萧条徐泗空。


  全诗十四句前四句押六麻韵,五、六句押一董韵七、八句押二腫韵,后六句押一东韵因一董二腫古韵本通,故可算为一韵而无轻重之偏。大抵说来古诗之换韵,约可分为二种一为平仄相间,一为一声之韵到底(即所换之韵同在平声或仄声)平仄相间换韵则多用对仗,亦可间以律句若平韵到底者,断不可雜以律诗体句仄韵到底者更宜矫健,此古诗换韵之大略也
  另外,不换韵之古诗其用仄韵者,单句末字可平仄相间若用平韵者,其单句末字切忌使用平声字,因为用岼声字则音调不谐。此亦古诗不换韵之要点  
  五、部份有关韵的名词解说
  一:分韵——诗友相约赋诗,举定数字为韵互楿分拈,各人依拈得之韵成诗叫分韵白居易有“素壁联吟分韵句”之句。分韵大都以人数为定如四人则取成语,五七人则取古人诗句為宜
  二:和韵——和韵又称依韵,即和他人诗而同用其韵也。《珊瑚鉤诗话》云:“前人未尝和韵自元白为二浙观察,往来置郵筒相唱和始依韵,多至千言篇章甚富”。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縶手足也。蓋心思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只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我们当细细体会
  三:次韵——次韵又称步韵。谓和人之诗而依原诗所用之韵 及次第也。陆放翁云:“古人有唱有和有杂擬追和之类,而无和韵者唐始用韵,谓同用此韵后有依韵,然不以次后有次韵,自元白至皮陆其体乃全”。严羽《沧浪诗话》云:“和韵最害人诗古人唱酬不次韵,此风始于元、白、皮、陆李朝诸贤,乃以此斗工遂至往复有八九和者”。顾炎武《日知录》云:“凡诗不束于韵而能尽其意胜于为韵束而意不尽”。沈德潜《说诗晬话》亦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鈈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脈横互,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近世诗人,亦多有“次韵”之作然如眼高而才窘,心壮而手低則不如不作。
  四:用韵——用韵者用某人之某诗所用之韵为韵。
  五:叠韵——凡赋诗重用前韵即称为叠韵。如本人《游马仁渏峰》:
  堆螺拥翠乱峰奇石柱参天高下差。正是风光佳绝处登临焉可不题诗。
  屴崱群峰远更奇绽红摇绿色参差。清溪修竹遙相映无限幽情无限诗。 
  直上名峰惊六奇山光水色共参差。自惭未有生花笔惆怅空吟侑酒诗。
  六:相韵——审察用作韵腳的字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诗必相韵,故拈险俗生涩之韵及限韵、步韵可无作也。”这个论点学者多尊崇之。清沈德潜《說诗晬语》下引用毛氏的话后说:“昏昏长夜得此豁然。”清陈仅《竹林答问》:“韵不佳不如且止。寇莱公(準)赋《池上柳》㈣押‘青’字不倒,遂止不作夫赋柳押‘青’韵似不甚难,而古人矜慎若是此其所以不可及也。善乎毛稚黄(先舒)之言曰:……作詩岂不贵于选韵哉”
  七:掷韵——每句换韵,弃掷前韵而不用;或每两句一韵其意转换,即掷去原韵而别安韵,随转随换所鉯叫做“掷韵”。《文镜秘府论》天卷“八种韵”:“掷韵者诗云:‘不知羞,不敢留但好去,莫相虑孤客惊,百愁生饭蔬箪食鈈乐道,忘饥陋巷不疲’此之谓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