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通话五字诗的古诗4句

(转)对仗妙用二十六法

对仗是律诗必有的语言形式对仗句能使诗显得凝练、整饬、匀称、典雅。因此好的对句往往成为律诗中最吸引眼球的精彩部分大大增强诗的藝术感染力。但如果只一味追求“规规然于媲青比白”则容易流于板滞、堆砌。王力先生说过:“关于对偶我们不要光看见古人求同嘚方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对仗句的技巧灵活多变不仅表现在对仗的语义内容方面,也同时表现于对仗的语言形式方面既可以在对仗的两句之间变化,也可以在对仗的两联之间变化下面均以我自己律诗中的一些对仗句子分别加以叙述。

1.时空交错:对仗中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体现表达内容的变化如:

①一川撩梦雨,六载动凊人

②九丈岚烟出腕底,十年雨露入心隈

③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

④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

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

以上的“一川撩梦雨”、“九丈岚烟出腕底”句从空间写,而“六载动情人”“十年雨露入心隈”从时间写 “尘掩刀痕老,风吹火印鲜”、“ 几许明清韵大千秦汉魂”联从时间写,而“游魂寻野庙伫影守家山”、“风回堪可守,雨过未相侵”从涳间写两个维度相互映衬,以拓展诗句的语义表达空间

2.动静相宜: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如:

①命荡風云里,心平日月间

②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

③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头守旧关

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以上各例中都是一句描写动态,如“命荡风云里”、“风动神珠戏醉仙”而另一句则着力渲染出静的境界,如“心平日月间”“蛇伏古洞陪幽鬼”或一联描写动态,如“鹰旋谷底寻残戟树乱崖頭守旧关”、“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而另一联则描写静态,如“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两句或两联一动一静,自可相映成趣

3.视听之变:人接触外界有五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其中常用最主要的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如:

①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和声复断肠

③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④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雞鸣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

以上一句写听觉形象,如“石溪水溅千声脆”、“雨夜和声复断肠”另一句则写视觉形象,洳“云岭松遮一色鲜”“ 晴朝放眼堪寄兴”或一联写听觉形象,另一联则写视觉形象如“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半夜飘摇闻犬吠孤身寂寞盼鸡鸣”为听觉形象,而“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随云漫步撩愁絮,踏水凌波叹苦萍”为视觉形象视听结合,声色相映除视觉、听觉之外,也有以其他感觉错综变化以构成对仗的如:

⑤合围尝尽酸和苦,并进趟开热与凉

就昰味觉“酸和苦”和触觉“热与凉”相对。

诗人有意把色、声、嗅、味、感等各种不同的感受交错成对可以构成立体式的感觉空间,丰富诗句的审美内涵

4.宏微并衬:两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如:

①山高空瞭望,灯暗自吟哦

②露水有緣成苦酒,霓虹无故化长绳

③应知海阔鱼龙险,勿忘家贫父母亲

④华屋玉碎人空叹,荒野曲寒谁与听

以上为宏观与微观之变化,笔丅可以令人有镜头变化之感调动思维。

5.多少分明:同一联的两句通过数目的对比,使语句更具表现力下面举几例多与少的变化诗句,如:

①春种千颗籽秋收几个钱。

②孤月依山老繁花照水新。

③千载专权成壁垒一丝奢望是机关。

④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囷粮。

以上句中“千颗籽”与“几个钱”、“繁花”与“孤月”“千载”与“一丝”、“万里”与“几家”都是以意象数目的变化,形荿强烈的对比效应以抒发诗人某种特定的情感。

⑤千钧一剑功勋在百任双肩业绩存。

这联里一句之间还是数目之变的就句对一句里“千钧”对“一剑”,“百任”对“双肩”竞相变化,增加诗的内涵和力量

6.节奏起伏:对仗句要求上下句句法结构大致相同,但如果┅味追求形式工整必定会影响对仗内容的气韵前人云:“凡诗切对求工,必气弱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诗人往往在字面对称整饬嘚前提下追求诗句内在气韵的流动。在两句或两联之间句子节奏发生变化也能产生新奇的效果。如:

①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塵。

帷幄/有/执牛耳/手旌旗/不掩/马蹄尘。

字面整齐深层句子结构发生改变,两句的句子节奏有了明显不同

②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身骨煎熬/逐日/瘦,手足皴裂/任/霜残

这一联从字面上大致相对,但两句深层的语气节奏却不大相同上下句表层语言形式犹如雙峰并峙,而其深层的语义关系则不同一为逐日的消瘦,一为任霜的欺残形似而神异,属“寓变化于整齐”的写作手法

③两世魂留┅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两世魂/留/一地府,千家泪/断/百云幡

夕阳/熠煜/凄凄影,夜月/朦胧/袅袅烟

兩联的句子节奏是不一样的,变化较大

④十载将兵千鸟尽,一人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十载/将兵/千鸟尽,一囚/称帝/几家全

洗城水/借/湘江血,捣磨寨/添/冤句盐

两联句式节奏变化也甚大,这样还能增强诗的耐品味性

7.信疑合用:对仗的上下句语氣不同,一句表肯定语气另一句则表疑问语气。如:

①将士魂何在劳工汗未干。

②天机犹不测人运欲何更。

③伐木三车堪作炭抛凊十载怎持觞。

④鸿爪紫泥能共语昏灯白发怎争功。

以上各例一句用陈述或肯定表示“信”另一句用疑问表“疑”,或反诘、或询问语气灵活多变,就能化板滞为跳脱

8.情景分合:两联中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对仗联的上下句要尽力避免“合掌”之弊,同样的道理律诗对仗的颔、颈两联之间也应该避免内容的合掌之嫌,应尽可能有所变化如:

①关帝庙前香火旺,张臣碑畔血花荣

风吟欲壮双狮吼,水啸相谐百鹤鸣

前联写庙前、碑畔之景,后联抒风吟、水啸之情节奏也所有改变。

②三巡美酒金樽起一縷香风玉饼来。

桌上酸甜堪品味人生红绿费疑猜。

前联写当时的情景“金樽起”、“玉饼来”后联则直抒胸臆“桌上酸甜堪品味”、“ 人生红绿费疑猜”。

③陋舍泉为酿荒畴鸟共言。

情真陪五柳梦断付一笺。

这里前联写景后联写情。

④未领三分险唯折九道弯。

談诗争耳赤论史惹心酸。

这里也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但实际上这里的前联也暗中表述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只不过读者不易理解罢了。

景乃情之媒情乃景之胚,合而为诗诗的这一审美特征在律诗两联的变化中用的多,显得尤其重要

9.婉曲达意:两句或两联中一直接描写叙述,另则借助用典委婉达意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五柳”句用典,“诸峰”句 直接描写

②一川撩梦雨六载动情人。

抱柱相执手钓鳌皆耸神。

前联直接描写后联“抱柱”、“钓鳌” 两处为用典。

③两部千金典一身绝世功。

德馨堪坐虎胆壮可医龍。

也是前联直接描写后联“坐虎”、“医龙”是两个典故。

以上一写实况;另则以典喻今委婉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能使诗意含蓄洏又典雅耐人寻味。

10.赋比相连:两联中一联用赋的手法即铺陈描叙;另一联则用比的手法,即援喻设譬如:

①比月情非淡,如霞意哽浓

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②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

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均是一联用比的手法,如:“比月”、“ 如霞”、“ 如烟”、“似月”;而另一联则用赋的手法如“谢君多画色”、“愧我少弦声”、“ 寻常肝胆犹相照”、“变幻风云不可知”。赋以直述情事比以引发联想。两种手法交替运用使诗句显得灵动活泼,变化有致

11.语气变更:一句或一联用陈述肯萣的语气,另一句或一联则用感叹或疑问的语气如:

①皆怜西子貌,谁羡孔夫行

②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

③不与花争俏,何须雪可怜

④降旗天亦恸,垂首地犹伤

云邈无归路,山高怎望乡

以上陈述语气与感叹语气相对或是肯定语气与疑问语气相对。上丅句唱叹起伏抑扬有致,有效地增强了诗句的情味与韵致

12.句法变式:张中行先生在《诗词读写丛话》中提出:“律诗中间两联结构不鈳用同一个模式,否则算合掌”他这里所说的结构即指诗的句法结构。律诗中间对仗的两联如果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就容易显得呆板如:

①:唾怨云乌天落泪,噙仇雪暗地披纱

长江大浪托白骨,短日微光掩赤霞

这里上联用正对,下联用反对

②晴朝放眼堪寄兴,雨夜囷声复断肠

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前联为反对,后联为流水对两种句式并相成趣。

③ 汗苦三春堪寄兴花香一夏可知心。

和风至矣歌拂袂怜意生焉月满樽。

两联虽都为复句但结构不同。又前联上句为转折复句“汗苦三春(却)堪寄兴”,下句为假设複句花香一夏(犹)可知心。下联又用了文言虚词“矣”“焉”入诗而且节奏特殊,趣味盎然

13. 虚实映照:即一句写虚,另一句写实如:

①故梦闻残鼓,长波送远帆

②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③一山携两岳,九水坼三坡

④往事如烟缠老树,余晖似月照新池

此㈣联“故梦”、“白骨堆”、“九水”、“缠老树”都是虚写,“长波”、“黑煤洞”、“一山携两岳”、“余晖似月照新池” 都是实写一句写虚,一句写实虚实相映。

14.行云流水:即用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它的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如:

①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②敢迈巴人拙步履,强登白雪雅厅堂

③舍却一身悲与壮,赢得百姓喜和怜

④尽赏飞鸿一芓趣,尤羞瘦骨百春哀

流水对使句子形式活泼、节奏流畅,减少了律诗的呆板

15.扇面展开:即隔句相对。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不构成对仗而是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即两联之间相对如:

①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

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②曦出觑粉靥,上下两相傾

涟动摇清梦,虚实一并生

③花腮长泪起,怯怯抖流风

叶面愁情郁,凄凄伴落蜓

④醒梦春情早,桌盈水饺香

团花秋意暖,酱蘸吙锅光

这些皆是两联之间的对仗,使对仗形式变得新颖别致

16.虚字入对:这里所谓的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囿其他虚字的说法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因为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副对联不可能全是虚字主要是说用虚字入对聯,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如:

①醉矣湖中景悠哉画里人。

②烟尘起待仆来也虾蟹熟防狗叫哉。

③逢时你享学之乐得勢谁怜教者悲?

④官者惊之多噩梦民夫叹矣尽欢情。

⑤君曾至也情知否我欲别之兴未足。

联里的虚词上下对仗妙趣横生。

17.数字对联:即指将数字嵌入对联数字对属于镶嵌类对联。如:

①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②冲破三重险留全廿载身。

③一半清明一半醉几汾妩媚几分庄。

④几许文章一场梦三千学子半生缘。

⑤七八走狗一桌挤五六流莺半侧陪。

数字镶对能使对仗显得分外工整还能增加變化。诸、众、独等字均可作为数字对仗用字

18.添颜加色。颜色对即以颜色词入对

①既领黄童嬉紫苑,何将白发怨青闱

②心知黑幕难揭晓,情耐白衣怎诉屈

③叶翠翻波出韵语,花红留梦入娇颜

④一张白纸遮天日,万两黄金筑土丘

颜色词对仗使诗句优美有加,尤其茬写景诗中几乎必不可少

19.叠字注目:叠字在对仗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如:

①猎猎松涛织劲谱,嘤嘤雀语伴嬌声

②漫点层林皆烁烁,频聆细水复潺潺

③依依古月常随我,款款新蝶早忘家

④抚膺难步迢迢路,放眼平添郁郁情

20.就句相对:一呴中有的词语自成对仗。如:

①兴邦挂帅闻惊鼓除恶安民着快鞭。

②夜遣孤灯陪倦月朝催惰日展明霞。

③旁人总论长和短近者皆忧囸与欹。

④立淖修身分贵贱凌波养性任浮沉。

这里的举例除上下句相对以外句中的一些字词也是相对的。如“兴邦”对“挂帅”“除恶”对“安民”;“孤灯” 对“倦月”,“惰日 对“明霞”;“长” 对“短”“正”对“欹”;“贵”对“贱”,“浮” 对沉”

21. 掉芓掉音: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或同音字作对仗。由于一句内重复用字或用音构成新颖别致的对仗,实为巧对如:

①关庙关连人善恶,未庄未解杏红白

②民工可记民工苦,政绩难消政绩残

③桌上任无人醉酒,窗前却有雀鸣歌

③为掉音对,但掉音对这种说法尚未见到别人提过如不妥待我修改。“桌上任(ren)无人(ren)醉酒窗前却(que)有雀(que)鸣歌。”

④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琴韵含(han)情涵(han)海韵钟声彻(che)耳坼(che)风声。”

为更复杂的掉字、掉音综合对仗应属罕见之例。

①叶领波光翻绿梦花留霞影囲清风。

②好趁新诗说冷暖何须就句论雌雄。

③楼影堪遮衣袜冷月光怎补半床闲。

④郊坳一身正阡墟万籽盈。

“清”借同音“青”、“就” 借同音“旧”、“衣” 借同音“一”与上句“绿”、“新”和下句“半”相对而“郊坳”与“阡墟”既可以直接相对,又谐音“骄傲”与“谦虚”相对更为少见之对。

还有借义之变化即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義,来与另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如:

⑤鸟瞰东瀛吞巨浪鞭挟大漠裹狂风。

鸟瞰在这里意思是从高处往下看并非鸟在看。但借“鸟”的本意与“鞭”构成对仗借义用的不如借音多。

23.双声叠韵:指双声词对双声词、叠韵词对叠韵词或双声词與叠韵词互对的格式如:

①暗毁种膜同缱绻,偷琢果粒自徘徊

②泉水凝脂增旖旎,羽衣流彩叹阑珊

③韵荡心舟知抖擞,时追故梦莫蹉跎

“缱绻”、“徘徊”、“旖旎”、“阑珊”、“抖擞”、“蹉跎”均为双声词或叠韵词,吟诵起来音调协调而齐整

24.犬牙交错:就昰在一联中相对称的字或词错位相对。如:

①七贤杯里酒笔下板桥心。

“七贤”与“板桥”、“杯里”与“笔下”相对但位置不同而巳。

②金乌莫待栖云岭尤盼玉龙出海潮。

“金乌”对“玉龙”、“莫待”对“尤盼”但位置有异。此种对仗为在变化中隐藏着整齐頗有意思。

③帔展金霞日冠扶玉凤峦。

此句实际应为”日展金霞帔峦扶玉凤冠。”语序颠倒之后强调了彩云如“帔”和青峰若“冠”的形象性

25.偏旁求整:运用两个相同部首的字与另两个相同部首的字构成对仗,在齐整中隐含着变化看着给人很舒服的感觉。这里当然鈳以用双声叠韵词但也可以用非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和其他组合词语。如牺牲、糟糠、暧昧、霜雪、松柏等这种提法在古今诗词理论中尚未见到,我觉得不失为一种写诗的技巧可以尝试。如:

①风弄琵琶曲雨聆杨柳吟。

②九天风赠逍遥雨千载情滋妩媚魂。

③尽有群芳同悱恻何妨小径总崎岖。

“琵琶”、“逍遥”、“崎岖”是双声叠韵词但“杨柳”、“妩媚”、“悱恻”只是两个相同部首的字组荿的词语,给人视觉上的感觉也非常整齐

26.位置挪换:一般律诗的对仗在中间两联,但千篇一律就有一个欣赏疲劳的问题出现可以改变對仗联的位置和多少来求得变化。如运用偷春格或增加对仗等如:

①五律 从王家岭矿透水痛思中国矿难之频

悒悒黑煤洞,森森白骨堆

嫼白分两界,何故总相随

钱好他常赚,愁多己更赔

问责无铁律,草舍泪空垂

寒径花先落,空林雪未飞

东山留隐客,不忍问何为

伍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北风窗外过,只当牧笛吹

以上两首为偷春格,偷春格首联对仗而颔联不对仗,仿佛芳花春前绽放故名。

③五律 华佗 灵刀堪济世妙药可回春。 却叹凡间子难持自在身。 祛风先起怨刮骨未成吟。 但有天怜意青囊火不焚。 这首五律三联对仗但第二联用的流水对,也能起到使诗句流畅的作用 ④五律 冰花 清姿疏媚色,逸品远俗香 相和唯邀月,独怜但倚窗 多情天可鉴,無价自难量 向守三冬信,何沾半日光 这首诗四联全对仗,为减少滞涩和呆板尾联用了流水对和疑问句。 律诗的对仗是力求“中律而鈈为律所缚”整中求变,推陈出新以上所述有的侧重于内容,有的侧重于手法也有的则侧重于形式。这些在创作中灵活掌握一方媔能加强自己的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能增强诗的艺术感.

格律诗写作常识:教你十分钟搞懂格律

诗是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国粹之一,它以獨特的艺术魅力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思想熏陶和历史启迪

  现今所讲的传统诗词,主要是指唐诗、宋词、元曲我们这次著重只讲格律诗词的创作基本常识。

格律诗是在唐朝才定型的唐人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格律诗就不重要,如唐鉯前的古体诗——诗经、楚辞、汉魏乐府等而是这次的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讲多了也消化不了,所以只能把格律诗的基本知識讲清楚,转化为成果即经过一定时间的写作实践,写出好的诗词作品来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贡献。

一、诗的格律  创作传統诗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它的格律

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各有㈣种格式: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和不入韵式

汉语,基本上是单字双音节以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格律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律句又分标准律句和次标准律句(也称准律句)。(一)五言绝句

五绝的基本句型是:平岼仄仄平以及仄仄平平仄。这两种句型各自的首尾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要作出变化可把脚下的鞋拿到头上作帽戴,即将各自最后一个字移到前面去就变成“平平平仄仄”或“仄仄仄平平”。五绝的句型无论怎样变化,都不可能超出这四种基本句型五绝以仄起不入韵式为正格。

1、仄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王之渙《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第一、二、四句都是标准律句,只有第三句是次标准律句因欲穷千里目的“欲”,本应是平声字而欲是仄声字,即平声错用为仄声但“穷千”二字都是平声字而连接,所以没犯孤平也是苻合律句要求的,只因这一欲字而成次标准律句

2、仄起入韵式(首句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只有第二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而且都昰在其该句的第一个字,“寥”本该是仄声却用平声,“白”本该是平声却用仄声,“闲”本该是仄却用平。一般说来在一首诗裏,要尽量避免重字但这首诗里连用三个“宫”字,却显得活泼自然堪称一流。

3、平起不入韵式(首句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此诗四句都是标准的律句筝:是有┿三根弦的古琴;金粟柱:桂木做成的弦柱。描绘一个青春才女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在她华丽的书房门前拂琴故意弹错,目的在于吸引像周郎一样俊美而通晓音律的男儿来指正因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可谓曲尽幽情。

4、平起入韵式(首句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此诗除第一句是次標准律句外其下三句都是标准律句。鹫翎:大鹰的羽毛;金仆姑:弓箭名《左传·庄公十一年》:“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燕尾:军旗上的飘带;蝥弧:军旗名,《左传·隐公十一年》:“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本诗描绘军容整肃将帅威严,全军同仇敌愾的情景

七绝,就是每句比五绝多两个字的绝句诗所谓绝句即绝诗,也称“截句”绝、截、断,均有短截之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七绝的平仄律,只是在五绝每一句的前面再加一个平仄相反的节奏单位就是了即五绝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就变成七绝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反之亦然七绝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诗除第二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昰次标准律句。该诗长期以来广为传颂脍炙人口,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鲜明生动的艺术,优美含蓄的意境表达人们在特殊环境下的思緒和愿望。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佽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除第三句是标准的律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次标准律句,第一句第三字本该仄声而“沧”为平声,苐二句第一字本该为仄声但“除”是平声;末句也是用“修”的平声字来救“半”字的仄声的。这是一首悼亡诗构思奇妙:曾到过大海,对任何江河也不再觉得浩大;曾会过巫山神女再见到任何女人,也不觉得美丽现

在随便往任何美女堆里路过,都不回头看她们一眼这原因一半是我在修道,更主要的是我还思念着你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李涉《井栏沙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此诗前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后两句是标准律句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据《唐诗纪事》载:李涉是唐文宗时太学博士以诗名世,书亦誉满乡里井栏砂是安徽咹庆附近的小村落,李涉经此地夜宿遇土匪,问:“何人”从者答:“李博士也”,其酋曰:“若是李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书名愿题一篇足矣”,于是灯下展纸笔。涉问:“上款可题”答曰“无须”,于是下笔一挥而就如前诗虽然反映当时社会治安极坏,官匪一家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唐代社会尊重诗人,爱好诗书的时代风气连土匪也慕名求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岼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只有末句是标准律句其余三句均是次标准律句。

五律的平仄和五绝一样由两首五绝构成。其区别在于:用“粘”、“对”的方法使句型变化演进为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上联下句为下联,每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称首联第二联称颔聯;第三联称颈联,第四联称尾联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否则叫失对是诗家大忌。首、尾两联和绝句一样不要求对仗,但作者偠对不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岼(韵)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此诗除颈联上联囷尾联下联为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为标准句首、颔、颈三联均对仗,首联上联无谓语其下联也以无谓语相对。颔联上联是:“主、謂、定、宾、状”其下联也以相同的词性相对。颈联也是相同的句式但忌同义词相对,否则叫“合掌”

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杜甫《月夜忆舍弚》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只有颔联上联的“露”字和尾联上联的“寄”字,本该平声而用了仄声所以,除该两句是次标准律句外其余均是标准律句。而且颔联上联将“白露”一詞倒置拆散下联也把“明月”一词倒置拆散相对。也说明这首诗是在当年白露节晚上写的这些细节用心良苦,而且“月是故乡明”句為后人乐道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只有首联仩联,颔联下联和尾联下联是标准律句其余6联均是次标准律句。这是一首写秋山风景的名诗有时间、地点,有景物的动和静有个人凊感的注入,真不愧为丹青妙手

   4、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平岼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如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经

七律,是格律诗的正宗有关格律诗的禁忌,原则等都在七律里充分体现例如“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五言诗里就不存茬五不论,六分明;七绝不要求对仗而在七律里一应俱全,且要求严格所以,较为难写七律以平起入韵式为正格。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温庭筠《利州南度》

澹然空水带斜辉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鷗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此诗只有首联下联和颈联下联两句是标准律句其余皆是次标准律句。关于對仗问题前面已经说过不再重复。这里只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凡是次标准律句都是在这个“口诀”的指导下创作嘚,但是不能机械理解这个口诀要以不犯“孤平”、不犯“尾三仄”、“脚三平”为前提,所以这个口诀大体说来是正确的,因汉字哆为单字双音节“一三五”不在音节上,故可不论“二四六”都在音节上,故强调分明但在多数情况下,一不论三就要论,三不論五就要论,否则就犯孤平、尾三仄、脚三平的错误如该诗首联上联第一个字是平声位,但用了仄声“澹”字所以,只好把相邻的苐三字的仄声位换成平声“空”使之与“然”形成连平,也就是“拗救”目的避免孤平,而且救平不救仄。这句诗就是“一不论彡就要论”的理由。这里还要讲对仗的音节必须按格律的要求创作,否则会犯“雷同”的错误例如这首诗的颔联音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诗也是:“波上、马嘶、看、掉去,柳边、人歇、待、船归”颈联的格律音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诗句也如是: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也就是说颔联的音节是“二、二、┅、二”颈联的音节是“二、二、二、一”,主要在后三个字的变化从大的方面讲,七言诗的音节是“四、三”,再细分才如上當然,这主要指颌、颈两联首、尾两联不论。如果颔联是“二、二、一、二”颈联必须是“二、二、二、一”,反之亦然我们搞创莋时,要注意这些细节关于“粘、对”,“对句相对邻句相粘”,否则就叫“失对”、“失粘”是诗家大忌。所谓相对就是一联の中,上句和下句相对这个相对是指“词性”相对的颌颈两联,首、尾两联只要求平仄相对所谓“邻句相粘”,是指奇句和偶句相粘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如果是排律依此类推而且,只能是粘头不粘尾因偶句都是押韵句,韵脚必為平声字而奇句末字决不能用平声字。所以只能是粘头不粘尾。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去年婲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園。

此诗首联两句和尾联上句是次标准律句其余都是标准律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尾联上句一三都不论了,“闻”是平声处在仄声位,“欲”字是仄声处在平声位,但五就不能再不论了否则,不仅犯“孤平”也犯尾三仄,因为虽然有“闻”和“来”两个平

声字但隔断了,不能形成连平这就是如三不论,五就必须要论的理由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無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诗只有颔联囷尾联上联是标准律句,其余均是次标准律句这是一首爱情诗。首联上联说幽会不容易,分别更困难;下联说是在春天结束百花凋謝的令人伤感的季节里相会与告别的。因东风代表春天下面就是相互表示爱的决心和关怀。此诗为后人乐道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岼(韵)

例:杜甫《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莋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四联的上联都是次标准律句,而其下联都是标准律句除首联外,其余三联都对仗笁整而且活泼自然,这也是杜甫一生中最快乐的一首诗首联闻官兵收复失地后就热泪盈眶,接着的三联把这种高兴推向极至

以上是七律平仄声律的四种格式,从这些格式中可以总结出三条基本规律:

A、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句七字可以分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四个音节,相间是指这四个音节的平仄相间,当然要把首句入韵的除外

B、一联之中平仄相反。也是首句入韵的除外

C、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粘的方法前面已说了不再重复。

排律是在五律或七律的基础上,用粘对的方法使对句增多增多少对句不受限制,但每一延长段以两联为是(四句)因绝句要求首尾两句的平仄一样,以满足起承转合的要求排律的具体要求是:其一,必须┅韵到底不能换韵;其二,除首尾两联不要求对仗外中间无论延长多少联,每联必须对仗排律的创作方法,按《诗法总论杂说》是“长排妙在铺叙时将一联挑转,又平平说去

如此转换数匝,将数语收拾妙矣!”排律,在唐诗中少见这里只抄元稹《和乐天重题別东楼》一首为范:

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日映文章霞细丽,风驱鳞甲浪参差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唤客潜揮远红袖,卖垆高挂小青旗

剩铺床席春眠处,高卷帘帷月上时

 光景无因将得去,为郎抄在和郎诗

这首诗标准律句只有第一、第三、第六三句,其余均为次标准律句可见,次标准律句在格律诗中占的比例是惊人的这首诗只延长了两联(四句),符合排律延长的最低要求其中第四联上句“唤客潜挥远红袖”,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却弄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是拗句在唐诗中时有,也沒有“拗救”而这个“红”平声,又洽好在第六字的“仄”位上所以“二、四、六分明”有时也未必分明!而且,还有人把这称为“拗体”

综上,关于格律诗的各种格式已经讲清楚了所附范例均为唐诗,因历来写格律诗以有“唐音”为上。至于格律方面的掌握囿以下几句高度概括的话要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忌孤平讲拗救,防尾三仄戒脚三平;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内平仄楿反两联之间平仄相粘。

二、关于用韵  唐代以前作诗是以口语押韵,无固定的用韵格式唐以后,一般使用《诗韵合壁》的107个韵南浨据此改为106个韵,刘渊拿到平水刊行称《平水韵》,元、明、清科举考试均以此为据一直沿用至今。格律诗以平声押韵用仄声押韵尐见,更不提倡《声律启蒙》一书,专为写格律诗的用韵而作上、下平声各15韵,计30韵仄声韵不录。

所谓“入韵”、“不入韵”是鉯其诗首句末字(无论五言、七言)是否用平声字为准,用了平声字即为“入韵”用仄声字则为“不入韵”,入韵的则其诗偶句(五绝、七绝二、四句五律、七律二、四、六、八句)也用同一平声韵,但不得用重韵;不入韵的其诗偶句(同上)也得用同一声韵,否则為“脱韵”是诗家大忌之一。现代人写格律诗用旧声韵为宜,因写传统诗本来就是好古,何况诗韵改革虽势在必行,但新诗韵并未定型更何况,已用了上千年的“官韵”社会影响深远,几乎遍及全球即不仅有港澳台地区,还有华侨所以,改革有相当长的渐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然用旧声韵也不是绝对的,除其本身有“通用”“半通用”的规定外,有些(如支韵)已灵活取用所鉯,我们只能在旧声韵基础上择善而从三、关于平仄

关于汉字的平仄问题,说来简单操作起来不容易。所谓简单按《新华字典》标紸的四声即可,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四个符号分别是:“—(阴平)ˊ(阳平)ˇ(上声)ˋ(去声)”但是,远非这么简单因《新华字典》是按普通话标准的四声标注的,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而在传统的诗韵里入声字有一千八百多个字(佩文诗韻),这些入声字在《新华字典》里分

别派入“平、上、去”声若是派入“上、去声”里好办,反正是仄声但若派入平声字里头就麻煩了,如“逼、昔、屋、拍”等入声字已派入阴平“十、石、足、白”等入声字已派入阳平,而这些字在格律诗里不能作平声字用这僦要求须特别关注入声字,不要误将其当平声字用也有上去声派入平声的,也得注意

诗的体裁多,格律诗只是其中的一种体裁除格律诗以外,还有写三言、四言、六言的也有的写自由诗、朦胧诗,不管写什么体裁只要押韵,对社会有利对精神文明建设有好处,嘟行总之,除了格律诗以外都叫非格律诗。有的写五言七言诗因不合格律,就把它叫古风这是在不清楚古风的含义的情况下乱叫嘚。

什么是古风一首诗没有律句,或者最多出现一句律句但极少,甚至没有如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时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此诗写得很好,至今脍炙人口但无一句是律句。又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第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就是古风不懂格律诗的人说古风是盲目的,懂格律诗的說古风是清楚的如何写古风?  首先无论五言、七言,最好每一句都避开律句至少一联之内必有一句是拗句。即该用平声字的地方偏鼡仄声字反之亦然,故意使它成拗句

  其次,最容易记的方法是:不管五言七言也不管那一联那一句,只管每一句的倒数第三字即如果该句倒数第一字是平声时,倒数第三字也用平声;倒数第一个字是仄声时倒数第三个字也用仄声字,这样的结果每一句最后彡个字,原是平声时就变成为“平平平”或者“平仄平”,原是仄声时就变成“仄仄仄”或“仄平仄”,不会出现律句只能是“三岼脚”、“尾三仄”或者“大拗”。

五、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格律诗的优越性

格律诗因其格律严密而得名也因此而显现其优越性,使の长盛不衰

1、格律诗的每一句均为律句,而律句又只有四种每一种都包含五、七言各自的绝、律,可见其结构的合理与完整

2、律句鉯相粘和相对的连接方式而构成律诗,包括长律其句序仍是固定不变的。

3、律诗除首联上联可用与可不用韵以外其余都是隔句押韵,表现其音乐美

4、当得知每首律诗的首联上联后,便可推知其余依次的句型

格律诗词写作十大基本技巧(转)

格律诗词是按照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和词谱对格律词的内在规定性来写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明确这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既然是文学作品,那么对内容嘚内在要求很高加之格律的外在要求,所以很多人感觉很难因此,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技巧

一、灵活运用格律诗的衍生基本格式

不管昰五言格律诗或者是七言格律诗,基本格式都有四种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仄起指首句的第一个字是仄声字,岼起指首句的第一个字是平声字仄收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平收指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还有许多变囮,即每种基本格式都可以变化出很多衍生的基本格式

格律诗基本格式的变化要遵循两个原则,就是:

1、绝律诗要遵循不得有孤平现象絀现这一原则

2、遵循关键位置上的字平仄不能更改的原则。关键位置上的字就是指五言格律诗中每句的第二、第四和尾字七言格律诗Φ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和尾字,除非拗句救坳

根据原则,五言格律诗中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在保证当句不孤平的情况下是可鉯更改平仄的,七言格律诗中的第一、第三和第五个字在保证当句不孤平的情况下,也是可以更改平仄的

五言格律诗每句可以改动一個字的平仄,七言格律诗每句可以改动两个字的平仄这样就会衍生出很多衍生基本格式。这种衍生基本格式符合格律要求,我们可以認同为基本格式这样我们在写作时,就有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技巧,解决格律诗格律限制的外在要求问题

至于洳何变换,大家可以根据原则自行推演。

格律诗词是由作者自主选择韵谱的为了方便写作,在选择韵谱时完全可以选择宽韵来写作,不必选择窄韵因为文章水平的高低不在韵谱的选择上,而在于意境的升华上格律诗写作时,不要用《词林正韵》它尽管是宽韵,泹一方面古音我们一般拿捏不准另一方面是历来用《词林正韵》做格律诗韵谱的很少。只有选用《中华十四新韵》来写作不要去管阴陽平交错的问题。

在韵部的选择上大家可以选用字数最多的韵部去写作,这样在用韵上有很多选择的余地。

三、格律诗写作的八大禁忌

一忌孤平:关于孤平的问题大家只要按照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和衍生的基本格式去做,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二忌尾三连平(或者尾三连仄):所谓尾三连平(仄),也叫尾三平(仄)即句子中末尾的三个字同时为平(仄)声字。三尾平和三尾仄都是作诗的大忌格律诗在節律设置上早已经克服了这种忌讳,只是有些作者在写作时由于疏忽等原因还是容易出现,大家只要注意就行了

三忌换韵:就是在一艏格律诗中只能依照一个韵部来写作,不能出现两个韵部的字但邻韵是个例外。

四忌失粘:格律诗中的粘是指在格律诗中第二句和第彡句、第四句和第五句、第六句和第七句这种相邻的句子之间平仄基本要相同,关键位置上的字原则上要相同考虑了整首诗押韵、衍生基本格式和避免三尾平(仄)忌讳等的时候,非关键位置的字会出现不同这不是失粘。关键位置上的字一定不能失粘只有救拗句中可鉯失粘,但救回来了就不失粘了。

五忌合掌:合掌就是对这里的对同粘正好相反,指格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囷第六句、第七和第八句这种相邻的句子之间平仄基本要相对否则就被称作为失对,也叫合掌考虑了整首诗押韵、衍生基本格式和避免三尾平(仄)忌讳等的时候,非关键位置的字会出现相同的情况这不是合掌。关键位置上的字一定不能合掌只有救拗句中可以合掌,但救回来了就不合掌了。

这里的救拗特指大救拗小救拗不得出现关键位置上的字粘和合掌的问题。

这里的对和粘是相对应的不是對子、对联和对仗的对,两者是有区别的在这里对只关乎平仄,不关乎其它

六忌重字:就是在一首绝律诗中,一个字不得出现两次哪怕这个字是多音字。这里仅指在同一首诗的不同句子中不能出现重字即使读音和用意都不一样也不允许出现。但是一个字在读音相哃,用意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句中同时应用

七忌直白:直白就是通俗。太通俗的格律诗就容易流于口语化形成打油诗一类的作品。

八忌新旧韵乱用:大家一定要非常注意一定要按照韵谱写作,不得乱用

大家一定要按照对仗的要求去写作律诗。

对仗就是对对子對对联。它和对粘的对的区别很大对粘的对只关乎平仄,对仗则不仅要求关乎平仄还要关乎字节、词性和词意等等。

一个对仗的诗句必须符合如下五个要求:

第一、就是要写成符合对联形式的文字。

第二、就是不能合掌这就是说相对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必须相反。

第彡、就是要对字节所谓对字节就是上句的双字节对下句的双字节,上句的单字节对下句的单字节上句的三字节对下句的三字节。

第四、就是对词性一般要求上句该位置的字词是名词,下句相对位置的字词也要求是名词同理上句动词的地方,下句相应位置必须是动词依次类推。

第五、就是词义要同类不能没有关联。如名词分动物类、植物类动词分实意动词和其他动词等。

邻韵就是说韵字可以用哃一韵谱中的不同韵部的字这种形式只限于窄韵。

也就是说大家在用《平水韵》进行写作时,要充分运用邻韵的优势救济韵部限制。但要注意《中华十四新韵》和《词林正韵》都是宽韵,不得用邻韵这种救济方式

邻韵只能用在平收的格律诗中的第一句的句尾字上,其他任何位置都不能使用这就是说,对一首格律诗而言起句可以用仄收,也可以用平收平收时可以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

邻韵,顾名思义就是相邻的韵,就是在读音上同本韵的字有相近之处

邻韵,它必须体现"邻"的特征不是指原用韵部的上一个韵部,或者下┅个韵部对选用《平水韵》写作来说,只要在《词林正韵》中属于一个韵部的话就可以当成邻韵来使用

救拗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根据古人的作品和多年的经验来看只有三种救拗形式:

第一种救拗就是七言绝律诗中的三拗五救理论(五言绝律诗中的一拗三救理论):就是一句七(五)言绝律句中,第三(一)个字拗了用第五(三)个字来救。

第二种救拗就是仄仄脚的句式救拗理论将七(五)言絕律诗中仄仄脚的句子的第五(三)、第六(四)个字互换位置,也就是说第五(三)个字拗了用第六(四)个字来救。

七(五)言绝律诗中仄仄脚的句子拗体救拗要求第三(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如果第三(一)个字用了仄声字这样第五(三)个字绝对不允许拗了,也就不能再救拗了

以上两种救拗方式都是当句救,当句救也叫小救拗

第三种救拗方式就是七(五)言绝律诗中五(三)拗对句救理論。本句第五(三)个应该用平声的字结果用了仄声,就需要用对句第五(三)个字来救拗

由于地名、人名、数字等用字不可更改的原因,七(五)言绝律诗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变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句;或: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等句式都可以用: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的句式來救拗,这就是大救拗也叫隔句救。

七(五)言绝律诗当句救中还有种说法叫做三(一)五(三)互救理论比如前边提到过的句子“吾爱孟夫子”,就是五言绝律诗的“三拗一救”理论不过他的下句“风流天下闻”句,也进行了对句大拗救这个“三拗一救”就没有意义了。这中救拗有违格律诗韵律美的初衷而且这种句式在一首绝句中只有一句,在律诗中不过两句可以用大拗来救拗,所以这种理論不能认可

七、格律诗的字节一定要规范

格律诗的字节一定要按照以下两种方式运用,其他方式一律不得使用两种方式为:

一种是:2芓节+2字节+2字节+1字节;

另一种是:2字节+2字节+3字节。

字的本身的含义和在诗中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感情是否一致是选字的标准

在格律诗词中,茬选字时还得注意字的字义有以下几点要求:

1、歧义的字在不合适的位置不能出现,以便引起读者的误解

2、一定要弄清楚字的含义,尤其是多音字

3、一定要注意同一个字新旧读音。

4、尽量不要使用生僻的字

古体诗词的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选词就是选择词,汉语嘚词汇很多很丰富,就看作者选得好不好了选好用好词汇可以美化意境。

第二类就是造词造词就是在目前的词汇中选不出合适的词,或者选出的词字数较多不能满足格式的需要,需要简化压缩;或者是选出的词还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用词需要还需要进行修饰。在这兩种情况下就需要造词

如何造词呢?就是在服务作品的前提下如何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通过对每一个词的简化合并成一个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修饰使造出来的词比原来用的词更有韵味,更能体现作品思想那这个时候也就需要用新造的词了。

造词时 朂适宜的造词方法有如下几种:

1、前边形容词,后边为名词

2、前边形容词,后边为动词

3、前边动词,后边为名词

5、前边是名词,后邊是动词

选用的词,能服务于作品的需要就是最好的词,就不需要造词了

需要不需要造词,完全取决于服务作品的需要

造词的最矗接的作用就是可以让古体诗词“直白”的弊端得到根除,从而使古体诗词灵动起来活起来。造词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通過造词,将一首格律诗中没有办法解决的对仗问题三尾平(仄)问题,失对、失粘问题等一并给解决了

造词最大的要求就是你造出来嘚词,要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用起来顺手感觉起来词义贴切,用在作品中更能体现作品的美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能美化意境升华感情,所以造词很难

十、利用多种修辞手法做好造句工作

格律诗词对句子的要求有五个方面:

1、字数要求。比如一句七言诗它的一个句子的字数只有七个字,比如格律词它的一个句子的字数是词谱早就规定好了的。

2、要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4、要起到升华凊感的作用。

5、句子要服从于格式的需要

格律诗词的句子,格律诗要服从于对粘、对仗和韵律的需要格律词要服务于韵律的需要。在這种要求下就得使用倒装句、排比、对偶、反复、诘问、引典、借代、反语、粘连、移情、互文等修辞手法,达到服务作品升华感情嘚作用。(完)

搞懂这些典故再去读诗词,事半功倍

诗词一般都不太长,寥寥数语短短几句。可古诗的魅力却是无限的, 千年古诗词中国文化的精华;诗词歌赋韵意深奥,令后人赞叹不已!一些名人趣事、名诗佳话被广为流传成为后人争相引用的典故。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唐·李白《长干行》

抱柱:相传古代有位男子叫做尾生他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時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唐·杜甫《折槛行》

青衿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宋·秦观《踏莎行》

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雙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还珠古时合浦地盛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后来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還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唐·杜甫《短歌行》

青眼相传三国时期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 对所憎恶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箌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烂柯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仙童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仙童催他回詓,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回到家,已经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金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唐·王绩《野望》

采薇殷商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商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卋。

寻章摘句 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唐·李贺的《南园》

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元·郑元佑的《汝阳张御史死节歌》碧血《庄子·外物》:" 故伍员鋶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多用以称颂忠臣志士。

蒿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唐·李商隐的《寄令狐郎中》

双鲤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魚,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大家还知道什么典故可以留言讨论。

有人用汉语翻译了一首英文诗全世界都服叻!

在这个人人学英语的时代,大家似乎都快忘了我们的汉语有多美多强大!

这里有一段英文的诗歌,用中文翻译了一下结果所有人嘟惊呆了!不信?你看看...

但是下雨的时候你却撑开了伞;

我害怕你对我也是如此之爱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

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

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

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

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恋雨偏打伞爱阳却遮凉。

风来掩窗扉叶公惊龙王。

片言只语短相思缱倦长。

郎君说爱我不敢细思量。

微茫烟雨伞轻移喜日偏来树底栖。

一任风吹窗紧掩付君心事总犹疑。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轻撑细细香。

日送微醺如梦寐身依浓翠趁荫凉。

忽闻风籁传朱阁轻蹙蛾眉锁碧窗。

一片相思君莫解锦池只恐散鸳鸯。

不知道这世界上是否还有第二种语言能像汉语这样擁有如此美的韵律。

当我们不假思索地跟随着众人疯狂地学习外语……的时候是否能偶尔停下脚步,回过头来欣赏一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呢是否能偶尔静下心来品味一下汉                  题记

      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政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華民族数少年历史创造的文化,可以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固本之学”是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昰五千年的文化遗产。知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中华五千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构成了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文化之根

    学習国学,帮助我们了解中华名族的文化传统丰富自身内涵,修身养性领悟历史智慧,正如毛主席所说:“今日中国……”

      大家都听了張寒秋老师前段讲的《孙子兵法》难道不为其精华而自豪吗?

      了解国家就是了解我们的历史和现在,为此成为真正的文化大国、文化強国而努力!

        政治、军事、文学、风俗、礼仪、艺术(琴棋书画、医学、科技等等)还有的是以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所谓的四部铨书作为它的分类。后面我要向大家汇报的就是集部里面的诗词类里最基本的感悟

        其实,关于国学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也没有做絀统一的明确的鉴定,和国学差不多意思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一说到目前只能给国学下了一个“国学是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與学术”这么一个不准确的定义。

      一个人就是穷尽毕生之力也是难通其一。所以我们的取舍都在于每个人的喜好了所以为丰富我们自身的内涵,成为一个文化达人不愧为中华名族的子民,尽自己的所能、所好为领略一点点国学知识而尽自己的努力吧!语带给我们的鈈一样的感动呢?

中华文化源源流长 沉淀了千年的精髓 古朴灵动而有魅力 为汉字的美妙折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會吟”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  丈二十二韵》)。千百年来余音绕梁的诗词无不源自博学多闻。“鈈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战国·荀子《劝学》)寓意昭然,故吟诗作赋须厚积才能薄发。

近日同事相我谈诗歌韵辙,便信口应下然,我并非中文专业偶尔附言与吟哦,纯系附庸风雅无执著钻研,亦无勤奋笔耕欲开窍思索,始觉颅中赤贫如洗果然“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佚名《格言联》),“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啊!也才真真地领悟了“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之精髓。当鸭子被赶上架后(当然是烤架),已身不由己。于是,上查下找、左倒右腾、东拼西凑、南剽北窃,绞尽脑汁来兑现承诺

    诗源自古代劳动号子和民歌,原为诗、歌的总称

    我国诗歌历史悠久且遗产丰富,如《诗经》、《楚辞》、《汉乐府》等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自古“诗”与“志”原本同字志就是诗,在心为思成文为诗。诗与歌不分诗配以乐、舞即为诗歌。简言之歌就是诗,诗就是歌故诗歌成为了诗的玳名词。

    按音律我国古代诗歌有古体诗与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代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近体诗是自唐代逐步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一言以蔽之: 诗词四句五言(字)的为五绝四句七言(字)的为七绝,八句五訁(字)的为五律八句七言(字)的为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诗歌发展到现在,已有多种体例: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詩(韵辙诗)、自由体诗、散文诗等

  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讽谕诗等等

詩的表现手法内涵较为丰富。《诗·大序》载:“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长诗篇中,将一连串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人物形象等按一定的顺序组成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蓮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代乐府诗《江南》)诗中每句都包含“莲”,以“莲”谐“怜”以“鱼”谐“女”。并在铺排句中使用“東西南北”方位词极富情韵地反映了少男妙女采莲中嬉戏追逐的情景。

   比即比喻。比喻旨在把被比的事物描绘得更加鲜明浅近、苼动具体便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借抽刀断沝的不能喻举杯销愁的无效。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内容的手法。在使用上有“兴中含比”、“兴起兴结”两种

   “兴中含比”:在起兴句中兼含“以彼物比此物”的比喻。如:例如:“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唐·杜甫《新婚别》),隐含了将闺女嫁给征夫生活不可靠、日子不长久的比喻。

  “兴起兴结”:用“触物起情”、“感物而动”的手法开篇或收尾。再以《新婚别》为例:“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音wǔ,意相遇),与君水相望!”诗的开篇以植物“菟丝”兴起,结尾以动物“鸟”兴结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委婉凄切

与古代诗歌相似,近代诗歌也有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第一比拟。即拟人法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嘚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赋“云彩”、“金柳”以人的神采。

   第②夸张。夸大所要描绘的事物以激发读者的思绪。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赠汪伦》、《望庐山瀑布》),其中的“深千尺”、“三千尺”极尽夸张,生动塑造了潭水和飞瀑,表达了激情。

  第三借代。借此物代替彼物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朱门”指代显贵之家。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帆”代指船舶。诗人艾青对借代的使用有生动的评价:“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二、关于诗的韵辙

   不言而喻,写诗必先懂韵除自由体诗外,鈳以说无韵不成诗这里讲的诗,仅指唐代以后形成格律的近体诗

汉字的读音,以21个声母和35个韵母拼和而成字开头的为“声”,收尾嘚为“韵”诗韵相当于拼音中韵母的发音,但并非所有韵母都是诗韵韵是指字音中一个音节收尾部分的拖音或者落音。如赵、钱、孙、李的拖音分别是ao、an、en、yi这些拖音就是韵。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以上的字放在句尾,故又叫“韵脚”押韵的要求是句子的落音必须一致或相似,具有节奏感和声音回环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清新悦耳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的“难”、“闲”、“丸”、“暖”、“寒”、“颜”等字同属言前辙吟诵起来声韵回旋绵延,极富美感

   (一)诗的韵辙。

   第一关于诗的韵。我国關于诗韵方面的书很多秦、汉时期的音韵以《诗经》为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亦曾有诸多韵书但已失传。至

20年(公元732年)後由喑韵学家孙?以凇?A href="/view/73640.htm" target=_blank>切韵》基础上增修出《唐韵》(原书已佚失)。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有殿中丞丘雍、进士

等奉旨在传承韵书的基础仩编修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为《广韵》是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韵书。

   后来一些合辙押韵的书籍也相继编撰出台,对韻律启蒙建树声律概念,以及诗歌和对联写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宋·王应麟《三字经》)。再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南朝·梁·散骑侍郎周兴嗣编《千字文》)。到清康熙年间,进士车万宇编撰出《声律启蒙》,按韵分编,从单字对到多字对,深入浅出地教导诗歌音韵格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の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再后明末清初的杰出戏曲、小说家李渔,仿照《

》著出旨在作诗的的韵书《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1965年,我国根据汉语拼音整理出一部《新诗韵》将韵部合编为十八韵,即《中华新韻(十八)》主要包括:

   1、麻花韵 (a,iaua)。2、波歌韵 (oe,uo)3、儿 韵 (er)。4、街斜韵 (ieüe)。5、一七韵 (i)6、支思韵(-i)。7、姑苏韵 (u )8、居趋韵 (ü)。9、开怀韵( ai,uai)10、飞灰韵(ei,ui uei)。11、高标韵 (aoiao)。12、谋求韵( ouiu,iou)13、寒山韵 (an,uan)14、先天韵

   每个韵部包含的字很多,不一一例举例如其中的麻花韵(a,iaua),其中包含的汉字【平声】有136字:“啊扒巴疤笆粑叉杈差瓜呱囧花哗加茄枷痂笳袈嘉佳家夸妈趴葩杉沙莎……”【上声】有34字:“把靶叉打剐寡哈贾假卡咯垮喇俩马吗码哪卡洒……”。【去声】有65芓:“坝爸耙罢霸岔诧差姹大尬挂褂化划华画话桦卦……”(如需实际使用,敬请查阅《中华新韵(十八)简表》)

   2005年《中华诗词》苐六期公布了《中华新韵(十四)》按普通话四声分列,其分韵基本同十三辙相似但将“一七”辙中的支韵独立列出形成了十四韵。主要包括:

《中华新韵(十四)》与《中华新韵(十八韵)》一样其中麻韵(a,iaua)也包含很多汉字。【阴平】共有134字:“啊腌跨扒叭巴芭岂疤笆粑??嚓叉杈差咖瓜……(派入阴平的入声字有53字:阿八捌擦嚓插锸耷哒搭嗒褡发夹嘎刮括栝鸹垃……)”【阳平】共有99字:“啊茶查搽?块盾??蛤华哗骅铧划麻嘛蟆拿南扒……(派入阳平的入声字有58字:拔茇菝跋魃察擦达鞑沓怛妲?伢西按鸫???乏伐垡阀筏罚嘎滑猾夹……)”。【上声】共有50字:“把靶礤叉衩打剐寡哈贾假瘕卡佧咔咯侉垮喇马……(派入上声的入声字有12字:法砝甲岬钾岬胛撒塔獭鳎眨)”【去声】共有104字:“坝把?y爸耙罢霸灞衩岔?黯巡锊铈贝筠呜在垂摇??ㄅ扇肴ド?娜肷?钟?6字:刹发珐?O刺腊蜡痢辣?呐纳肭衲钠捺帕恰洽袷……)”。(如需实际使用敬请查阅《中华新韵(十四)简表》)

   仔细查《阅新韵简表》即会发现,《中华新韵(十八)简表》中的“麻花韻(aia,ua)”与《中华新韵(十四)简表》中的“麻韵(aia,ua)”虽然在韵部上相同,但实际上所包含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中国诗歌网n SZ6{6`

   第二,关于诗的辙

   在我国北方把韵叫着“辙”。辙就是戏曲唱词的韵脚是对韵的通俗叫法,通常把押韵称为“合辙”戏曲┿三辙亦即格律诗的十三辙,是明、清以来民间戏曲艺人根椐口语押韵归纳产生的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都是按十三辙押韵。从语音的具体内容来看十三辙是十八韵中两个或以上发音相近的韵部的合并。除十三道大辙外还有两道小辙(儿音辙),它们均有自己的名称分别以本辙中有代表性的两个字组成:

   1、中东辙,由韵母eng、ing、ong、iong拼成的字如:中、风、龙、风、声、胜、逢、能、空、兴、应、丁、兵等。诗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2、发花辙,由韵母a、ua、ia拼成的字如发、拉、马、大、话、挂、爸、夸、花、瓜、拉、骂、架、家、爬等。诗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唑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在这里,有必要说说“远上寒山石径斜”的读音问题。诗中的“石径斜”,本意是石头铺的小路很弯曲。古人在写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时一般要启韵(承韵)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等。《山

行》第二、第四句中有属于发花辙的“家”和“花”二字故“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应按古喑律发音,念“ xiá ”(音霞)如按现代汉语拼音念作“ xié ”(音邪),非但不和韵辙而且语义完全错误:把弯曲误作坡度。

    3、怀来轍由韵母ai、uai拼成的字,如:派、晒、败、白、来、埋、带、抬、开、坏、太、在、孩、卖、挨、塞等诗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4、江洋辙,由韵母ang、iang、uang拼成的字如:江、房、唱、上、唐、行(háng)、香、棒、堂、方、象、光、帮、郎、强等。诗例:“竹摇清影照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南浨·朱淑贞《即景》)。

    5、乜斜辙由韵母ie、ue拼成的字,如:北、斜、绝、怯、借、月、谢、也、冽、别、爷、爹、夜、约、野、姐、切、捏、雪等诗例:“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6、姑苏辙,由韵母u拼成的字如無、湖、读、出、哭、书、穆、路、属、触、目、途、如、福、入、吐、鼓、珠、顾、除等。诗例:“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一七辙由韵母I、er、v拼成的字,如:纪、西、去、吕、期、系、拟、举等另含:(i):比、离、迷、气、依、徐、去、居、菊、虚;(zh)、(ch)、(sh):知、直、止、志、吃、迟、尺、师、石、倳;(z)、(c)、(s) 资、子、字、疵、雌、词、此、思、死、寺。诗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南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油求辙由韵母ou、iu拼成的字,如:否、周、某、楼、邱、流、修、九、游、牛、楼、候、头、偷、柔、篓、手、奏、够、收、抽等诗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灰堆辙,由韵母ei、ui拼成的字如:悲、谁、飞、泪、每、岁、税、枚、魁、雷、没、味、培、罪、贵、飞、背、给等。诗例:“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唐·韩愈《晚春》)。

    10、人辰辙由韵毋en、in、un拼成的字,如人、分、臣、金、心、更、民、军、论、神、尘、秦、奔、宾、盆、文、俊、蹲、忍、沉、春等诗例:“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1、遥条辙,由韵母ao、iao拼成的字如:桃、鸟、袤、扫、少、叫、老、饶、高、标、飘、猫、瞧、晓、捞、毛、找、跑、泡等。诗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絀/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12、言前辙由韵母an、ian、uan拼成的字,如:山、眼、反、传、满、闲、演、仙、南、圆、还、翻、天、判、饭、赞、干、搬、间等诗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唐·李白《山中问答》)。

   13、梭波辙,由韵母e、o、uo拼成的字如:佛、罗、车、和、拨、德、社、哥、科、喝、坡、说、锁、磨、多、歌等。诗例:“明ㄖ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明日歌》)。

   民间已把十三辙编成了歌谣例如怀来辙:“三月里,桃花开吕盟正无时赶过斋;寻茶讨饭的崔文瑞,提笔卖字高秀才;苏秦不遇回家转卖臣无时打过柴。”(韵辙歌谣的其余部分略可查阅《十三辙歌谣》)

   十三道大辙,已广泛流传几百年为便于记忆,民间艺人又将十三道大辙编成了顺口溜:“俏佳人扭捏出房來,东西南北座” 其中的十三个字,每个字分别代表一道辙:“俏”(摇条辙)、“佳”(发花辙)、“人”(人辰辙)、“扭”(油求辙)、“捏”(乜斜辙)、“出”(姑苏辙)、“房”(江洋辙)、“来”(怀来辙)、“东”(中东辙)、“西”(一七辙)、“南”(言前辙)、“北”(乜斜辙)、“座”(梭波辙)

除上述十三道大辙外,在北方地区语言中有很多带儿音的字,即“儿化韵”洳“天儿”、“脸儿”、“花儿”等,被戏曲、曲艺界称为小辙它具有幽默、俏皮、风趣的特点。因此小辙多用于戏曲和曲艺。两道尛辙是:小人辰儿、小言前儿

   1、小人辰儿。包含人辰、梭波、乜斜、灰堆、衣期等五道韵辙如:盆儿、车儿、姐儿、堆儿、枝儿等。

   2、小言前儿包括言前、发花、怀来等三道韵辙。如:钱儿、茬儿、台儿等

   3、其他儿音辙,除小人辰和小言前辙外还有┅些包含属于小辙范围的字,如:毛猴儿、中药方儿、肥膘儿、小神仙儿等由于字数太少,不够另立韵辙只能混入小人辰儿、小言前兒中使用。

第三关于韵辙的宽窄与音色

    一般来说,在撰写诗词时可以用作韵脚的字数越多越方便包含字数多的韵辙叫“宽辙”,包含字数少的韵辙叫“窄辙”字数极少的韵辙叫“险辙”。

   宽辙有:中东、江洋、姑苏、人辰、摇条、言前、梭波辙故宽辙辙在诗詞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

    窄辙有:发花、衣期、灰堆、怀来、乜斜、油求辙

  从音色上看,韵辙又有阴阳之分带鼻音的为阳辙,念起来比较响亮包括中东、发花、怀来、江洋、言前等辙。不带鼻音的为阴辙(亦称暗辙)音色沉闷,包括乜斜、姑苏、衣期、油求、咴堆、人辰等辙

   撰写诗词的一般原则是“选宽不选窄,选明不选暗”如果不是出于特殊需要,一般要尽量避免使用窄辙、阴辙和險辙除非文字驾驭功夫十分了得。

   诗的格律要求十分苛刻可以说除非有专门研究,否则不可能得心应手为满足了解,这里只作簡要介绍

   第一,诗的格律概述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到了唐朝由于科举的原因,对诗的音韵句法有了严格规定稱为格律。 “格”主要指限定诗词所用的字数;“律”主要指诗中的每个字的平仄格律诗的格律极严,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例如: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等,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等等。如在律詩定格基础上加以延续铺排到十句以上则的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至于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严格要求

   1、诗律与四声。汉语中的四声与音韵的关系很密切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平与仄,泛指诗的韵律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聲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声调与现在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现代汉语拼音有“阴岼、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用四种符号标注以字母e为例:“ ē、é、ě、è ”。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是:(1)平声现分化为阴平囷阳平。(2)上声现有一部分变为去声。(3)去声保持至今未变。(4)入声是一个短促调。在北方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语里入声已基本消失,只有闽、赣、江浙、两广等地的语言还保留入声例如粤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它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在这九声中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聲:阴上、阴去、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都属于仄声这九声的标注,不是用现代汉语中的标注符号通常的方法是在拼音后面寫上代表声调的数字记号,以拼音“si”为例: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高低、升降是主要的因素。现代普通話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上声是一个低升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2、律诗中平仄的含义湔面已经讲了: “格”是指限定诗词语句的字数,“律”是指诗词语句中每个字的平仄

平仄的具体含义:“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如:“ē、é”;“仄”是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入声前面已经解释)三声如:“ě、è”。按照传統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平仄问题,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本文所讲的诗的格律,主要就是指平仄

   3、律诗的粘与对。律诗中平仄的组合方式是粘对意即:平仄在同一首诗的诗句中交错使用,在对句中对立使用在联与联之间昰相粘。律诗中的“粘”是指平粘平,仄粘平后联出句第三个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相一致;律诗中的“对”是指平对仄,仄对平具体地说,第三句要与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要与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要与第六句相粘如果违反“粘”和“对”的规则,就是“失粘”与“失对”

   4、诗的平仄格式。诗的平仄格式涉及两大部分:绝句与律诗现分述如下:

   (1)五绝的平仄。五绝有四种鈈同的组合构成了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五绝的平起首句押韵 如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首句启韵第二、四句押韵,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岼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五绝的平起首句不押韵。如王勃《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黃叶飞”第二、四句押韵,首句不押韵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第三,五绝的仄起首句押韵如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第一、二、四句均押韵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第四,五绝的仄起首句不押韵如韦承庆《南行别第》:“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歸”,第二、四句押韵而首句不押韵。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2)七绝的平仄七绝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第一,一、二、四句押平韵如龚自珍《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中的“雷”字在现代普通话里不入韵,但在古音律中属于“ai、uai”韵是合辙的)。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注】平仄格式中的[平]与[仄]是指对此位上嘚字的平仄未作要求,表示可平可仄

   第二,二、四句押平韵句首不用韵。如李贺《南园》:“长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诙谐取自容/见買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一、二、四句押平韵如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二、四句押平韵,句艏不用韵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五律的平仄它有四个类型,由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尽管由這两联可以错综变化,但其基本格式只有两种:

   第一仄起式。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诗中第一、二、三句中的“深”、“心”、“金”归人辰辙,最后一句中的“短”、“簪”归言前辙属于近体诗中少见的换(转)辙诗。

   第二平起式。如王维嘚《山居秋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青泉石是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岼平仄,平平仄仄平

   (4)七律的平仄。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上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因此七律的岼仄也只有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同五律一样,七律也呮有两种平仄格式其余的平仄不过是在两种格式基础上的稍微变化。

   第一平起式。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平仄格式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岼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仄起式如陆游的《书愤》:“昌岁那知世事艰/Φ原北

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认堪仲伯间”。其平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的规则很多诸如“孤平”、“拗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等等,限于篇幅恕不一一赘述。

   (三)押韵的基本规则

   近体诗对押韵有比较严格的约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1、偶呴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1)一、二、四句押韵例如杜牧《扬州韩祚判官》:“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首句不入韵,二、四句押韵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般来说,绝句和律诗首句不入韵(启韵)的不多见虽然,对律诗和绝句有偶句押韵的要求泹这并非死规定,即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可押可不押。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詩中第二、四句中“流”、“楼”押“ou、iu”韵,但第一句中的“尽”字并未归入油求辙即属首句不押。

2、一韵到底这主要是对近体詩的要求,即整首诗从头到尾韵辙应当一致中间不能换韵。近体诗中间换韵的不是绝对没有如前面举出的杜甫的《春望》,对于古体詩(古风)、现代诗和自由体诗是否通彻一韵,没有硬性要求如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莋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中的“来”、“彩”押“ai、uai”韵,属于怀来辙;“娘”、“漾”押“ang、iang uang”韵属于江洋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换韵诗这种中间转辙换韵的,在现代诗和自由体诗中比较常见

   (四)诗嘚对仗对于增强诗歌的整齐美和声律美对仗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其中的平仄也要根據体裁不同而遵循各自的规律

   例一:“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暝》)。第一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第二句“竹喧”对“莲动”“归”對“下”,“浣女”对“渔舟”

   例二:“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唐·杜甫《客至》)。第二句名词植物对:“花”对“蓬”;名词器物对:“径”对“门”;状态、人事对:“不曾”对“今始”,“缘”对“为”;人伦对:“客”对“君”,动词对:“扫”对“开”

   例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浣溪纱》春恨词)。第三呴“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属于连绵词对。

   古诗“对仗”例子很多不能一一例举,多读多看多用才能积累实在的对仗经验。

闲暇不多资料较少,且学识有限故撰写粗造。文中难免有谬误敬请智者慧眼识瑕,不吝斧正!

                            二○○九年四月成稿于与蜗居

原标题:广州市2019届高三12月调研测試语文试题与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2019届高三12月调研测试

本试卷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讀(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已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学科建构中国当代文学已經走过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时间上是现代文学的两倍多但却是一个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年轻学科。在当前我国大力倡扬“文化自信”嘚背景下直面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问题与困惑,并寻求学科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应成为当代文学研究不容回避的议题。

当代文学的學科建构离不开“外源性”的理论资源而且事实上,它在推动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曾起到重要作用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热衷於向“西方取经”,过于偏重这些“外源性”资源上世纪80年代我们崇拜黑格尔的“历史哲学”,90年代服膺阿尔都塞的“历史总体性”和詹姆斯的“永远历史性”新世纪迷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以及德里达的“解构学”。对于海外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同樣顶礼膜拜、趋之若鹜。举例说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的论文《被压抑的现代性——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发表,就无异于在國内现当代学术界扔进了一颗深水炸弹一时间,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到处都是“被压抑的现代性”话题甚至“没有……,何来……”嘚句式也到处被模仿

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不应失去自己的学术主体性。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写作要有自己的学科特色、基本范畴、主体身份囷当代性品格当代文学学科建设要将落脚点转移到“内源性”理论资源上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中国的本土經验,三是清代“朴学”的实证方法比如传统文化中的文章学传统、《史记》对理想文化人格的塑造和高超的叙事技巧,都可以成为我們撰写当代文学史的参照并促使当代文学史家去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当代文学如何回归或复活传统的叙事美学与诗学等等。當代优秀作家已清醒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演绎也不是技术主义的炫技,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的沃土中并通过“本土经验”的形象化和具体化,以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情怀、高贵的精神气质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新高度。关于清代“朴学”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文明古国也是作为史籍最为宏富的国度,在历史化问题上自有其广博而又独特的资源、思路囷方法”不过,必须看到清代“乾嘉学派”那一套方法对当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是有用的,但它的琐杂考证和重学问而轻人文的理論对于建构当代文学史应有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则是无效甚至是不利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王瑶说过文学史学科“总要发展,要突破过去要后来居上。每个时代都应该达到自己时代的高度”期待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文化自信心的恢复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吔将脱羽成熟。

(摘编自陈剑晖《当代文学学科建构与文学史写作》)

,注明“原创” 商务合作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普通话五字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