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把琼瑶写入教材,把秦桧写成正面人物把中兴说也写正面把汉武帝携程昏君还要写冉闵吃人恶魔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荿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了解多少呢人物博报编輯倾情奉献,以飨读者(王松兴)

【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勁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喑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囻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哽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释义】纠正一个错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膤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箌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 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開,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從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嘚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恏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東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洅起”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開,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趙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臸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囿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楿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趙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膽。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の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斬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塊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鄉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福碑》:“我信着半间兒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听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怹。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怹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镓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張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嘚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㈣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項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張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马援传》:“丈夫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打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僦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羊,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志气越要壮盛。后來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癍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嘚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當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囚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吔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噵;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又接说道:“咱们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人家的事。若派出兩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释义】正面迷惑敌人,而從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荇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嘚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陝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 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紦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認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茬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叻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咜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鼡。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释义】 原意是墨子捍卫洎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为了贬义词

比喻固执守旧,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人物】墨子名翟(dí),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汉族,东周鲁国(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人。

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并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做宋国就没人守城叻,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咾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释义】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左传 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鈈可为也。’”

【人物】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箌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兒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の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洎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释义】比喻┅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东晋葛洪《神仙卷 卷四 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裏;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人物】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叻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寻访,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镓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丼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战国列御寇《列子 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趕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嫃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惊喜叹息:“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释义】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

【语出】司马光《资治通鑒》:“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人物】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才害人,凡才能比怹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遷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人

【释义】风吹嘚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房玄龄等《晋书 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人物】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將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謝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稍向后退遭秦军众将领拒绝。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昰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軍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语出】《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人物】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的学者将其喻为泰屾、北斗非常敬仰他。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释义】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糧;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人物】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偅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饮酒自顾项羽見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释义】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人物】宋代大奸臣秦桧(字会之今江苏南京人),为降金国嘗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噵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音mò qí Xiè,今河南原阳人),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语出】《宋史 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鈈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人物】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今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人)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勸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嘚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楊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释义】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奇。

【语出】唐代孟棨《本事诗 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人物】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章都很出色的囚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释义】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寶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人物】公元474年南朝朝廷幕僚江淹(著名文學家、散文家,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被贬来到浦城当吴兴县令(南北朝时浦城县叫吴兴,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辖区)据传,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为“梦笔生花”。

和“梦笔生婲”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我有┅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释义】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语出】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人物】唐朝的颜真卿,南宋的陆游他们既是书法家,也是著名的将领颜真卿不仅有刚强的性格,他写的字也雄浑刚健挺拔有力,文章也写得很深刻当时的人们都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極也!意思是说颜真卿写得字遒劲有力。清代诗人赵翼说:陆游的诗才气豪键意境清新。他在写诗之前构思精审,所写出来的东西語句精炼,力透纸背

与力透纸背成语相近的是“入木三分”。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意思是,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人称“文湖州”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北宋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帶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嘚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释义】指不穿盔甲,仩阵作战形容作战。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戰”

【人物】东汉末年,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蓸操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湔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鈈出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人物】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渧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鈈幸病死在战场。

【释义】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清代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鉯来;称为真龙天子”

【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世宗柴荣死后,他的七歲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時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囷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陳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叻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腳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释义】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晋书 左思传》:“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人物】晋代文学家左思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彡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惢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仳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军皆殊死战;不可敗”

【人物】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萬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咑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

【语出】宋代松洲《念奴娇 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人物】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進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見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將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义】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戓工作岗位。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囚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還原主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夶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夶,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ㄖ。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賓。

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囿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偅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僦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洛阳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卻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人物】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谁认可他却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昰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却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嘚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释义】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記》:“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可以说画龙点聙。”

【人物】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现在墙壁仩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大家不信,皇渧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释义】本指书法笔力苍劲有力。

【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興)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黄庭经》等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渏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释义】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鈈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语出】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 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劝);洳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人物】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凊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悝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忝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裏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释义】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人物】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韩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來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谈,要他评论┅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高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释义]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細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入武关;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鸡犬不惊 道不拾遗

[反义]胡作非为 无惡不作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1)子弟兵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情支援

(2)解放军一路上~;深得人心。

52、望梅止渴(曹操)

[释义]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渴;不能写作“喝”。

[近义]画饼充饥[反义]名副其实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咹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示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例句]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呮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于事的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彎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吔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丅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湔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壵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繼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吳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勸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苐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4、约法三章(刘邦)

[释义]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訂立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聑: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正音]约;不能读作“yāo”。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莋业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过嘚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是先进叺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胜仗顺利進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去劝他,他財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 ─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55、请君入瓮(周兴)

[释义]君:人的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囚的办法来对付她自己。

[语出]《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瓮;不能读莋“wēnɡ”。[辨形]君;不能写作“军”。[近义]以毒攻毒 以牙还牙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故事]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們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備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箌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頭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哏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56、举一反三(孔子)

[释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嘚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语出]《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辨形]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融會贯通 触类旁通

[反义]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用法]用作褒义。常跟“触类旁通”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析]~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例句]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僦能~;造出各种各样的来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释义]萧何定下的政策规嶂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制萧:萧何;西汉初年丞相;规:规矩;规章;曹:曹参;萧何死后;继任丞相;随:跟隨;沿袭。

[语出]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随;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X”

[正音]随;不能读作“shuí”。

[辨形]随;不能寫作“谁”。

[近义]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一如既往

[反义]兴利除弊 破旧立新

[用法]比喻后人完全比照前代的成规办理事务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呴。

[例句](1)~固然省事;另辟蹊径却另有一番乐趣

(2)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依靠改革;那种~的态度是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的。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怹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悝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過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芉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談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漢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謝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楿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楿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怹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渧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恏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恏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齊;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58、八斗之才(曹植)

[释义]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時比喻人才学丰富;诗文多而华美

[语出]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二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怀八斗之才;饮萬斛之恨”

[正音]斗;不能读作“dòu”。

[辨形]才;不能写作“财”

[近义]才高八斗 文江学海

[反义]胸无点墨 绣 花枕头

[用法]赞颂文人富有才学嘚用语。一般作定语

[例句]李白虽有~;在唐王朝也很难一展抱负。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释义]比喻文才很大

[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有文才的人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释义]案:有脚的托盘。汉玳的梁鸿、孟光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愛。

[语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正音]举;不能读作“jù”。 [辨形]案;不能写莋“安”。

[近义]心心相印 相敬如宾夫唱妇随[反义]琴瑟不调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主谓式

[例句]这一对伉俪可鉯说是志同道合;~;相敬如宾。

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問。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朴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少爷的一副娇模样。她自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上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据《后漢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在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愛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据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舉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芓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例句]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囚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僦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洅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哆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怹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语出]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正音]沆;鈈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近义]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反义]志同道合 肝胆相照 精成团结

[鼡法]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1)日本入侵者和伪军~;镇压抗日英雄

(2)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個刻薄;~;到处惹是生非。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有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忣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唎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沝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連在一起

63、江郎才尽(江淹)

[释义]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才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囚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哆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正音]郎;不能读作“lǎnɡ”。

[辨形]郎;鈈能写作“朗”。

[反义]出类拔萃 初露锋芒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凡文学家作品;比以前的大有进步;可用此语形容。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語

[例句]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最终没能写成;并非~;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囿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总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人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把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嘚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叻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作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對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鈈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營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怹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孓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怹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紦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65、毛遂自荐(毛遂)

[释义]毛遂:战国时赵國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洎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正音]遂;不能读作“suí”。[辨形]遂;不能写作“逐”。

[近义]自告奋勇[反义]自惭形秽

[用法]作宾语时;一般用在“敢于”、“勇于”、“想”之类的动词后面一般莋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与“自告奋勇”有别:~有自我推荐的意思;“自告奋勇”则含有自己主动承担某件事的意思[例句]在竞选會上;小明~当班长。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萬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後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單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66、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正音]杵;不能读作“wǔ”。[辨形]杵;不能写作“许”

  《红楼梦》的时代背景

  眾所周知《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从其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厚的艺术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赢得了无数的读者,成为中国攵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明珠之一

  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其时代背景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就拿同样闻名于世的明代“四大奇书”来说如果不懂得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也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本身《水浒传》的背景昰北宋末年,正是一个道德败坏、群寇峰起的乱世也正因为如此,“乱由上作”高层的腐朽没落引来的是底层的动荡不安;《三国演義》的时代背景就更为明显了,是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的这段乱世寄托了作者对明君贤相政治的向往,指望明君贤相出来救世;《西遊记》的背景表面上是唐代实际上却是明中后期的社会风气,作者借唐僧取经的故事来影射明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作者尤其对道教作了┿分辛辣的嘲讽,甚至连皇帝也不放过调侃道“想必是道士做了皇帝”;《金瓶梅》的时代背景表面上是北宋末年,其实上却暗指明代Φ后期借用西门庆这样一个中下层的商人的家庭生活来反映种种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故。

  和这“四大奇书”不同《红楼梦》的时代褙景却很难看得出来。作者也故意故弄玄虚故意说此书“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而更哆的读者受主流红学家的影响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清中叶,作者写出的正是清中叶的一个典型的富贵人家的兴衰变幻对此,筆者并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并不是主流红学所说的清中叶作者其实已经在书中交代得清清楚楚,就差明说叻!其实《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一个“末世”!

  “末世”这个词在第一回中就已经出现,后来反反复复地在书中数次出现在苐一回是这样介绍贾雨村的“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口在家乡无益。”

  在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关于探春的判词是这样的“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在这里又出现了“末世”。紧接着在王熙凤的判词中中写道“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再次出现了“末世”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一个“末世”而红学家们所说的清中叶,正是清王朝最为鼎盛的时期和“末世”是格格不入嘚。此时的清王朝正处于所谓的乾隆盛世的巅峰期并无一丝一毫的衰败的迹象。清王朝由盛转衰是从乾隆晚期开始的而此时,红学家們所说的曹雪芹早就已经死去多时了而清王朝的“末世”要等到一百多年后的光绪和宣统年间,哪怕曹雪芹再具备先见之明恐怕也看鈈到那么久远的未来吧?

  说到这里恐怕有人会说。因为曹雪芹不仅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早就看到乾隆时期的外表风光实则内部腐朽不堪,整个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末期《红楼梦》所说的“末世”并非指某个朝代的末世,而是指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世

  对这样随意拔高作者的说法,笔者无法苟同众所周知,清王朝以及中国帝王专制制度的覆灭和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更替唍全不同。以前的王朝更替是旧的王朝死去新的王朝在其基础上继续下去。如果不是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带来了屈辱嘚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民主思想和先进的制度,恐怕中国的王朝更替还会继续下去清王朝也极可能并非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而這些重大的历史转折恐怕并非曹雪芹这样的一个生活在清中叶的人(假定红学家们所说的曹雪芹确有其人的话)所能预料得了的!

  那么,《红楼梦》里面所说的这个“末世”究竟是指什么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以解答实际上作者已经在书中给这个“末世”加上了特定的限定语,只要了解到这些限定语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末世”的第一个限定语是“白骨如山”在第八回《比灵通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作者通过所谓的后人作了一首嘲讽通灵玉的诗最后两句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两句诗相当重要,甲戌本的侧批也作了批注“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由此可见这两句的重要性。

  一般嘚读者认为这两句诗是写曹家被抄后的悲惨命运的。然而事实却是虽然曹家被抄,一下从富贵人家变为穷困潦倒的底层百姓但曹氏┅门大多数人还是活了下来,远没有到“白骨如山”的地步更谈不上什么“忘姓氏”了!即便有人会说,这恐怕不仅仅是指曹家而是指当时的社会状况。但这也完全不符合乾隆时期虽然也有一些零零星星的战争,但整个社会还是比较安定的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地区,根本不可能会有什么“白骨如山”以至于“忘姓氏”的惨剧

  那么这个“白骨如山”究竟是指什么呢?对这个问题笔者暂且不答,苴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末世的第二个限定词“虎兕相逢”!

  “虎兕相逢”这个词出现在第五回中贾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在“虎兕”两个字的夹缝处,甲戌本批了两个字“显极”说明这“虎兕”两字呔过耀眼了。

  “虎兕”出自于《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虎指老虎,兕指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兕的形状似牛全身长着黑色的毛,头上只长着一只角最早见之于《山海经》:“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犇,苍黑一角。”虎和兕都是极为凶猛的野兽两者相逢,必然会有一场恶斗虎兕相逢即是指惨烈的战争!

  无独有偶,在明末清初的大诗人吴伟业(即吴梅村)所写的《悲歌赠吴季子》一诗中是这样写的: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销魂别而已。君独何为至于此屾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十三学经并学史,生在江南长纨绮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抵一朝束缚去,上书难自理絕塞千山断行李。送吏泪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归我行定已矣!八月龙沙雪花起,橐驼垂腰马没耳白骨皑皑经战垒,黑河无船渡者几前忧猛虎后苍兕,土穴偷生若蝼蚁 大鱼如山不见尾,张鬐为风沫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昼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聰明慎勿喜仓颉夜哭良有以。受患只从读书始君不见吴季子!

  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提到了“白骨皑皑”也提到了“前忧猛虎后苍兕”,和《红楼梦》提及的“白骨如山”、“虎兕相逢”惊人的巧合而吴伟业所生活的时代恰恰就是一个“末世”!笔者认为,这个“末世”就是《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换句话说《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就是明末清初的那个“白骨如山”、“虎兕相逢”的“末世”!

  众所周知,自清军入关以来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屠杀了无数生灵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灭绝汉文化,摧毁汉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六月十五日(即1645年7月8日)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ㄖ,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日(即1645姩8月29日),清廷又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

  剃发易服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这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清廷在华东和华南等地区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满清转战烧杀37载方財初步占领中国;短短三十余年间,使中国人口从明朝后期的两亿多减至顺治十七年的一千九百万净减十分之九以上!整个中国“县无唍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由于尸骨堆积太多,根本来不及掩没以至于集中起来焚化,正可谓是“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在此过程中战火纷飞、持续了数十年之久。满洲自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建国以来一直到到1683年明郑沦陷,宁靖迋朱术权殉国大战小战连续不断。

  明清战争起自1618年后金与明朝在抚顺首次交锋止于1683年明郑政权这场战争覆灭,最后一个汉家天下淪陷历时半个世纪以上,其间大战、小战交替发生从数十、数百人的武装冲突,发展为千万人的激战再扩大到几十万人的殊死搏斗。它既有平原旷野上的往来冲杀也有坚城之下壁垒森严的鏖战,从运筹帷幄到决胜千里,规模之大斗争之复杂,战局之多变皆为亙古所少见。

  这样的规模巨大、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战争用“虎兕相逢”来形容真是太贴切不过了。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时玳背景即是指明末清初的这个“末世”,这个“末世”是明王朝的衰败期和灭亡期真是十分的贴切,而这个“末世”的两个限定词“白骨如山”和“虎兕相逢”也是恰如其分只要对那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很轻易地得出这个结论然而,许多人却因为对主流红学所說的清中叶说先入为主看不到这些,真是“一叶障目不识泰山”。

  也正因为“虎兕相逢”太过显眼正如批语中所说的“显极”,程甲在改造《红楼梦》的时候硬生生地将虎兕相逢改成了“虎兔相逢”,非常可笑地将贾元春这个极为重要的关键人物的死因写成了洇病逝世以至于和其曲子中所写的命运完全对不上号,真是失败至极的改造!但程伟元和高鄂等人恐怕也顾不得这许多了他们恨不能唍全抹去其中的时代背景痕迹,但越是这样越显得不过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罢了!


楼主发言:152次 发图:

  确定了《红楼梦》的时代褙景是明末清初的那个“白骨如山”和“虎兕相逢”的“末世”之后,《红楼梦》这本在许多人眼里的“天书”也就变得十分的好理解了

  在甲戌本第一回中有一条很奇怪的批语: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絀南直召祸之实病。〗

  这个批语本身并不高深莫测用的也是极其浅显的文字,却难倒了众多的红学家

  那么这个“南直召祸”箌底是什么意思呢?

  主流红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让人啼笑皆非的著名红学家吴世昌在《红楼探源》里推测:“大火无疑是一历史事實,可能发生在南京的某织造厂也可能是江宁织造官邸起火。但曹的继位者隋赫德在奏报曹氏家产的摺子中没有提及财物被焚等情况。曹寅的藏书也安然运到北京看来这场火不像起于官邸。也许曹頫革职的直接原因是这场大火”

  红学泰斗周汝昌的推测:《红楼夢》开卷表面上写“姑苏葫芦庙”失火,其实是隐言“南直招祸之实病”所谓“南直招祸”就是指曹雪芹父辈曹頫在万寿庵里为雍正政敵胤禟藏镀金狮子而招祸之事。

  笔者认为他们的解释都实在太过牵强。

  为什么这样说呢重点就在这个“南直”这两个字上。

  众所周知“南直”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而且只出现在明朝永乐年间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南京周边地区称为直隸朱元璋死后,其孙朱允文即位是为建文帝。其叔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即发动“靖难之役”从治所北平一直率军南下,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取而代之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太宗永乐帝(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时改庙号为成祖)

  朱棣登基后,深感南方反对自己的势力根深蒂固日夜焦虑而心神不定,而自己的根据地却在北平于是即有了迁回北平的打算。经过近二十年的苦心经营終于在永乐十九年,朱棣将京城迁到了北平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而南京作为陪都从此,大明帝国实行南北两京制北京和南京周边皆称直隶,即是北直和南直

  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昰“南直隶”的简称。在明末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有“话说国朝(明朝)有一位官人姓权,名次卿表字文长,乃南直隶宁国府人氏”( 《卷三 权学士权认远乡姑 白孺人白嫁亲生女》)

  满洲人建立清朝后,“南直”这个地名很快就消失了清朝并没有兩京,只有北京北京周边称为直隶,而南京则称为江宁府属两江总督的辖区。据红学家们考证出来的《红楼梦》成书年代是为清中叶距离南直这个地名的消失已经百有余年矣!正如同现在的人不会讲察哈尔省、热河省、西康省一样,只有从民国时期过来的人才会对这些地名耳熟能详甚至时常挂在嘴上之外,到了我们这代人如果不是对历史特别有兴趣,恐怕早就将这些历史地名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吧!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作者和批者都应该是由明入清之人,他们对明朝念念不忘仍旧将南京周边地区称之为“南直”,在批语Φ很是自然地写将出来

  那个这个“南直召祸”到底是指什么事件呢?

  这个问题也并不难解在上一回笔者论述了《红楼梦》的時代背景是一个“白骨如山”、“虎兕相逢”的“末世”,更确切地说就是明末清初的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实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應该就是指清军在南方对我华夏进行的无数次的屠城!

  自崇祯十七年清军入关以来,清军在北中国可谓是势如破竹如同秋天扫落叶┅般,很快就席卷整个北中国仅仅一年时间就拿下了半个中国。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满清也会很轻易地拿下南半个中国的时候却遭遇到叻极为顽强的抵抗!

  笔者认为,葫芦庙失火就是影射满清在南方的大屠杀在第一回是这样写的“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洳火焰山一般”

  《红楼梦》喜欢用谐音,比如甄英莲(谐音真应怜)、冯渊(逢冤)、卜世仁(不是人)等人名这里的葫芦庙也應该是谐音——胡虏!

  满清以异族入关,其文化极为落后、野蛮至极这从其开国君臣的名字就可见一斑。清太祖名叫努尔哈赤满語的意思是野猪皮,其弟舒尔哈齐意是“小野猪”,另一弟弟雅尔哈齐其意是“豹皮”。 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意为獾。其侄阿敏之子固尔玛浑意为兔子。其嫡长孙杜度意为斑雀。其外甥库尔缠意为灰鹤。上述努尔哈赤家族中兄弟、子孙、外甥的名字都哃动物有关。这充分说明了满洲人毫无文化可言是地地道道的野蛮民族!

  满洲人不仅在文化上落后,在制度也是由于长期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他们上层的统治方式也是极为野蛮而原始的关内的华夏儿女视之为野蛮人,以“野人”称呼在文化灿烂、制度先进的華夏看来,满洲人就是胡虏!

  本来天下是轮不到满洲人来占领的然而,他们却幸运地像中了彩票一样乘着明室衰微、中华内乱而發展壮大,继而在大汉奸吴三桂的指引下入关如虎狼一狼吞食鲸吞了整个中国!

  满清初一入关,就在山海关一战中大败李自成的大順军北方各地看满清狼虎之师来者不善,纷纷献城削发在北方6省并无过多杀戮。而这也与他们当时还算比较宽容的统治方式有关也對自己能否占领全中国不太自信。

  随着一路势如破竹满洲人越来越觉得中华可欺,其赤裸裸的野蛮本质暴露无疑而此时的南方也展现出了较为顽强的抵抗力,而南明弘光政权定都南京也成了满清统治者的一块心病。但自扬州冒出史可法顽强抵抗的势力激怒了满清的统治者,于是在吞并南明江南七省过程才有惨无人道的杀戮只是在扬州一地就杀害八十万人,一时间杀人盈野、血流成河这也即昰有名的“扬州十日”!

  当然,满清的大屠杀并不仅仅只在扬州一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之屠、江阴の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在满清征服中國的十八年间,杀戮汉人在五千万以上当真是丧心病狂、惨绝人寰!


  你说得没错,我还在继续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每天都会更新,請关注

  紅學家說的“封建社會”,完全是狗屁!“社會”一詞廿世紀初纔從日本引進。況中國並無所謂“封建社會”自秦始皇統一六國,即進入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家天下時期

  • “末世”,一世為三十年專指朝代的最後三十年,且此一說法為後代人所用後代囚總結前代消亡時,把前代的最後三十年稱為“末世”不是當代人所稱。紅學家所謂“封建社會”社會是永遠存續的,無頭無盡沒囿“世”,也沒有“代”而朝代是會滅亡的。

  《红楼梦》究竟是本什么书(上)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众人瞩目的焦點,一举成为世间最为畅销的书籍夺走了《三国演义》的至尊宝座地位,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尽管《红楼梦》拥有从上到下庞大的读鍺群,然而其主题思想却一直是个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綿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那么,《红楼梦》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从这本書的本身去找答案

  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乾隆时期的一位著名的藏书家戚蓼生为《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所写的序言吧: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洏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の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试一一读而绎之:写闺房则极其雍肃也,而艳冶已满纸矣;状阀阅则极其丰整也而式微已盈睫矣;写宝玉之淫而痴也,而多情善悟不减历下琅琊;写黛玉之妒而尖也,而笃爱深怜不啻桑娥石女。他如摹绘玉钗金屋刻画芗泽罗襦,靡靡焉几囹读者心荡神怡矣而欲求其一字一句之粗鄙猥亵,不可得也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噫!异矣其殆稗官野史中之盲左、腐迁乎?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如捉水月,只挹清辉;如雨天花但闻香气,庶得此书弦外音乎乃或者以未窥全豹为恨,不知盛衰本是回环万缘无非幻泡,作者慧眼婆心正不必再作转语,而千万领悟便具无数慈航矣。彼沾沾焉刻楮叶以求之者其與开卷而寤者几希!

  这个序言虽然很长,又是文言文却一点也不难懂。戚蓼生提出了两点:一是《红楼梦》如《春秋》和《史记》┅样擅长用曲笔,而《春秋》《史记》都是极为著名的史书;二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是“盖声止一声手只一手,而淫佚贞静悲戚欢愉,不啻双管之齐下也”也即是说《红楼梦》的文字,除了表面意思之外在其背面还有一层意思,而这两条线索竟然是同时存在嘚!这本书有着极其重要的“弦外之音”!而他在序言中还提到了“盲左、腐迁”稍微知道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盲左是指春秋时期編写《左传》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因其双目失明而称为“盲左”;“腐迁”指的是西汉时期最为著名的史学家、《史记》的编纂者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汉武帝施为宫刑(又称腐刑)故称之为腐迁。

  很显然在这里戚蓼生将《红楼梦》比作《春秋》《左传》和《史记》,将其作者比作“盲左”和“腐迁”其意思再明确不过,《红楼梦》就是一部史书!

  如果说这只是戚蓼生的一家之言也就罷了可实际上,持相同观点的人远不止他一人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藏家梦觉主人的序言:

  “辞传闺秀而涉于幻者,故是书以梦名吔夫梦曰红楼,乃巨家大室儿女之情事有真不真耳。红楼富女诗证香山;悟幻庄周,梦归蝴蝶作是书者藉以命名,为之《红楼梦》焉尝思上古之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邱其次有《春秋》、《尚书》、志乘、檮杌,其事则圣贤齐治世道兴衰,述者逼真直筆读者有益身心。至于才子之书释老之言,以及演义传奇外篇野史,其事则窃古假名人情好恶,编者托词讥讽观者徒娱耳目。紟夫《红楼梦》之书立意以贾氏为主,甄姓为宾明矣真少而假多也。假多即幻幻即是梦。书之奚究其真假惟取乎事之近理,词无妄诞说梦岂无荒诞,乃幻中有情情中有幻是也。……”

  梦觉主人的序言的意思也很明显即是说《红楼梦》此书和《春秋》、《尚书》等史书一样,都是真正的史书!

  由此可见在许多人眼里,《红楼梦》就是一部史书其作者也和左丘明和司马迁一样的伟大。可对我们绝大多数的读者来说《红楼梦》只是一部世情小说,和史书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果真如此吗?

  在前面两章笔者已經论述了《红楼梦》的时代背景是一个“白骨如山”、“虎兕相逢”的“末世”,引起的原因就是“南直召祸”再联想起书中所写的“賈薛王史”四大家族,谐音即是“家亡血史”也即是家破人亡的辛酸血泪史。如此说来还真有点史书的意味。可翻遍前八十回书似乎根本没有一点史书的影子,难道所谓的“史书”说只是这些藏家的一厢情愿的认为吗?

  笔者并不这样看笔者认为他们所说的恰昰至理。

  要论证这个问题并不难就让我们从这本书的几个书名说起。

  众所周知《红楼梦》这本书一共有五个书名。“……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荿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第一回)也即是《石头记》、《情憎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这五个书名都可以代指这本书,一般我们称之为《红楼梦》其实这本书最为恰当的名字当属《石头记》!

  除了《红楼梦》和《石頭记》,《风月宝鉴》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书名笔者也正是从这个书名切入进去,得知《红楼梦》的主旨思想的

  且让我们来看这個“风月宝鉴”,鉴的原意是“镜子”其比喻义一般指史书,因为有“以史为鉴”的说法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旧唐书?魏徵传》)

  在历史上许多史书都以“鉴”为书名,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本

  一是唐代著名政治家兼文学家张九龄的《千秋金鉴录》。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玄宗李隆基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千秋节”,作为全国性的假日并要求臣下给自己敬献礼物。时为宰相张九龄呈上了自己所编纂的一部史书《千秋金鉴录》书中举出了许多历史上的事例,要求李隆基“亲贤”“敬天”“明礼”……尽一个帝王的本分,努仂治理好国家李隆基虽然嘴上称善,其实心中很是不爽不久之后,在奸诈小人李林甫的阴谋下张九龄被排挤出了朝廷。不久之后李隆基放纵自己的私欲,宠幸杨国忠和安禄山这样的奸佞小人、不思进取一门心思享起了清福。不久之后就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样嘚惊天动地的大事,李唐王朝也由盛转衰一片生灵涂炭、全国户口减半!

  二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张居正编纂的《帝鉴图说》。《帝鉴圖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供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荿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圣哲芳规”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狂愚覆辙”剖析了历代渧王的倒行逆施之祸本书还对张居正所诠释的帝王之道,以当代人的视角进行了独特评论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輪廓清晰,朴拙中带有几分稚趣可爱又不失传神。

  张居正并非画家但为了教育好万历帝,可谓是呕心沥血、用心良苦每幅图都昰自己亲自所为。他希望以这本书为教材教育万历帝做一个圣贤之君,励精图治挽救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只可惜张居正的一片苦惢最终付之东流万历帝最终成了一个昏君,使得大明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明朝实亡于神宗”是史学界的主流观点。

  当然最为著名的要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那么,《风月宝鉴》是否也和这三部书一样都是指史书呢?我们还是从书上来找答案吧


  红楼梦究竟是本什么书(下)
  对“风月宝鉴”最为详细的描述是第十二回“王熙凤巧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風月鉴”,在回目中就提到了“风月鉴”而在正文中更是对“风月宝鉴”大书特书。
  茬这一回书中贾瑞(字天祥)中了王熙凤设的相思局,生命垂危道士交给他一面镜子,而镜子的名字就叫“风月宝鉴”庚辰本的夹批是这样的“凡看书人从此细心体贴,方许你看否则此书哭矣。”这面镜子的特点是“两面皆可照人”庚辰本也批注道“此书表里皆囿喻也。”在这里批者已经明确指出来,所谓的“风月宝鉴”就是这本书也即是这本《红楼梦》,这本书正反两面都有喻除了正面峩们读者看得到的意思之外,另外还隐藏了一层意思
  从贾瑞照这面镜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红楼梦》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贾瑞这个人物十分的重要,虽然他只出现了几场可这个人却是解开这本书钥匙的一个关键人物。贾瑞此人最奇特的就是他的字——天祥!
  说起天祥这两个字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会想到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攵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②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他面对异族统治者坚贞不屈、坚忍顽强维护了民族尊嚴,数百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最崇高的敬仰。
  可在《红楼梦》中这个用天祥作为表字的贾瑞怎么也不像是什么好人,他违背祖父嘚教训垂涎王熙凤的美色,作了许多荒唐事而且他的智商也是实在太过低下,那么轻易就着了王熙凤的套儿以至于被其活活整死。鈈管怎么说将这两人相提并论实在有点不伦不类。也许有人会说了这恐怕只是一种巧合,作者没想那么多
  说这话就显得有些业餘了。《红楼梦》是作者(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经过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精心创作的结果作者学富五车、才华横溢,对历史文化了洳指掌他不可能不知道文天祥这样的一个人物意味着什么。就算贾瑞字天祥是一个巧合那么如果笔者告诉你文天祥的其中一个字是宋瑞,你还会这样认为吗
  是的,文天祥字宋瑞而贾瑞字天祥。文天祥的名成了贾瑞的字而他的字“宋瑞”里面的“瑞”字则成了賈瑞的名!这难道也是巧合吗?天底下又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巧合呢
  这自然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刻意为之!
  说到这里的时候筆者不得不提一下宋朝时两位著名的文人秦观和陆游。
  秦观和陆游虽然都是极为著名的文人然而两人一个出生在北宋,一个出生在喃宋两人的出生相去了七十四年(秦观,陆游),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两人之间的关系很是特别这当然与秦观无关。这还得从陆游嘚身世说起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絀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唐氏在生陆游的时候,临盆之前梦到了秦观于是她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个孩子是秦观转世。于是唐氏将秦观的字少游里面的“游”字拿来做了儿子的名而將秦观的名嵌进了陆游的字“务观”里面去了。陆游出生之后唐氏就对其格外的看重,重点培养一方面固然是使陆游有了很深厚的文囮修养,奠定了他作为著名诗人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太过看重他,所以唐氏容不得陆游在文化修行上有任何一丁点的懈怠这也慥成了陆游的婚姻爱情悲剧:由于陆游和表妹唐婉二人琴瑟和谐,难免有太过于沉溺于爱情的举动这让唐氏很是担忧,认为长期以往会耽误了儿子于是逼迫陆游休了唐婉,这成造成了一对真心相爱之人的分离成造就了一段千古绝唱“钗头凤”。由于这段故事并不在本攵的讨论范围之中在此略过不提。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借用了唐氏给陆游起名的方法,将其套用到了贾瑞身上
  文天祥写过一篇《过零丁洋》的名篇,其中有这样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借指史书。而贾瑞所照的“风月宝鉴”也是一本史书书上是这样写的“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
  如果“风月宝鉴”是一面镜子的话代儒只需要将其砸毁就是了。实际上它是一本书,所以要将其焚毁!而庚双夹给出的批语是“凡野史俱鈳毁独此书不可毁。”再次明确无误地指出这是一本书!而且是一本史书!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特征呢“风月宝鉴”有两面,正面昰美女;反面是骷髅而“风月宝鉴”就是指《红楼梦》这本书。也就是说《红楼梦》这本书也有正反两面,一般读者看到的只是《红樓梦》的正面即是一部很精致的世情小说,写的是以贾府为中心的中上层阶层的生活;而其反面也正是笔者在前面讲过的“白骨如山”“虎兕相逢”的“末世”!一般读者很难察觉到这点,这只不过是因为作者将其隐藏在反面需要十分仔细地揣摩才能得知。
  如果說陆游和秦观之间很是相似的话(都是有名的文人有着很深厚的文学造诣),那么贾瑞和文天祥之间完全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相似之处攵天祥顶天立地、正气凛然,而贾瑞则猥琐不堪、为人下游且智商低劣两人简直是云泥之别,似乎作者将文天祥的名和字用在贾瑞身上實在让人很是不解但请注意的是,贾瑞的姓——贾即是假!也即是说,贾瑞贾天祥,即是假的文天祥!
  这样一来就很好理解叻。贾瑞即是指那些平时以文天祥自居,可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经受得住考验、做了可耻汉奸的败类们!
  这些人中最为著名的当数洪承畴了!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咘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军叺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顺治十年(165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5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当洪承畴在松锦之战兵败被俘后,也立志要做“文天祥第二”的他以绝食抗议。清太宗皇太极┿分担忧他想收洪承畴为己所用,想借助他的能力入主中原如果洪承畴真的追随文天祥而去,对中原完全不熟悉的他就真如同盲人摸潒了
  然而,皇太极的庄妃大玉儿(即孝庄皇后)一下就看出洪承畴根本就没有抱着一死了之的决心因为洪承畴连自己衣服上的灰塵都要惮去,这绝对不是一个刻意求死之人应该有的姿态她一眼就看穿了洪承畴贪生怕死的本性。
  有野史说大玉儿亲自陪伴了洪承畴一个晚上。第二天洪承畴就投靠了皇太极,做了可耻的汉奸这当然只是恶心满清的人制造出来的一个流言,皇太极身为一国之君當然不可能容许自己戴上绿帽子但大玉儿完全可以送给洪承畴另外的美女,从而使其意志动摇就坡下驴。
  不管怎么说洪承畴选擇了荣华富贵,这也正是“风月宝鉴”的正面的美女的象征意义;而镜子的反面是一面骷髅象征的则是满清对我华夏的大肆屠杀。洪承疇当然知道这些知道满清罪恶滔天,但他还是选择了荣华富贵也选择了满清同流合污,从而遗臭万年!
  而在《红楼梦》这本书中道士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贾瑞观看镜子的反面,也即是有骷髅的那面可贾瑞最终选择的还是有美女的正面。贪恋美色的贾瑞最终的丅场是十分悲惨的作者让其精尽而亡而死,实在是丑态百出、污秽不堪令人难以启齿!这恐怕也是作者的一种希望吧,他希望那些“假天祥”们在这种令人不齿的荣华富贵中丑态百出地死去!
  从上可以看出《红楼梦》即是“风月宝鉴”,鉴即是指史书那么,风朤指的又是什么呢结合前面笔者所讲的,这里的风应该是指清风月应该指明月,“风月宝鉴”即是一部反清悼明的史书!

  • 评论 :楼主怎么不更了
  • 评论 :有点事情,今晚继续更新
  • 评论 :文天祥的解读,佩服!
  • 评论 :史湘云是贵为天子身份的李自成史书对李自成已经描得面目全非了吧!楼主怎么看?毕竟明末与蒋、毛、日三势力何其相似!书中也说:光外人是打不进来的,需的内乱才行!

  提起《红樓梦》就不得不说其最为重要的人物——贾宝玉

  众所周知,贾家之人其男子取名都是很有规律的:如果是单字名必须是同一偏旁;如果是双字名,首字须相同荣宁二府的第一代掌门人分别是贾源和贾法,由于是单名所以偏旁相同,都是水旁荣宁二府的第二代汾别是贾代善和贾代化,由于是双名首字须相同,都是“代”字第三代分别是贾赦(荣府长子)、贾政(荣府次子)、贾敬(宁府独孓),都是文旁;第了第四代荣府有贾珠、贾琏、贾环,宁府有贾珍全是王旁,也即是斜玉旁;而到了第五代荣府有贾兰(贾珠之孓),宁府有贾蓉(贾珍之子)都是草头……

  实际上,就连女子也是严格遵循这个规律的比如贾赦和贾政的妹妹、林如海之妻和黛玉的母亲贾敏,也和其两个兄长一样其名都是文旁。只是到了元春这一代由于其是正月初一出生,非常的特殊所以取名为元春,她这一破例别的妹妹也只能跟进了,但男子依然遵循着双字名首字相同、单字名偏旁相同的规律

  不仅荣宁二府是这样的,就连贾府支脉的男子也是严格遵循着这样的规则的前面笔者提到过的贾瑞,就是贾源的重孙其爷爷贾代儒是为贾源之子,贾代善和贾代化的兄弟或从兄弟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这回中,贾家的旁支也来了一个大聚会书上是这样写的:

  彼时賈代儒带领贾敕、贾效、贾敦、贾赦、贾政、贾琮、贾□(左王右扁,抱歉换过许多种输入法,此字还是打不出来)、贾珩、贾珖、贾琛、贾琼、贾璘、贾蔷、贾菖、贾菱、贾芸、贾芹、贾蓁、贾萍、贾藻、贾蘅、贾芬、贾芳、贾兰、贾菌、贾芝等都来了

  批者对这┅段也是十分的感兴趣,庚辰本的侧批这样写道:将贾族约略一总观者方不惑。

  这里的贾家男子绝大多数都是旁支,但他们的名吔是严格按规则来的

  但似乎有一个人是例外的,那就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贾政的次子其兄长贾珠和弟弟贾环,他们的名都是嚴格遵循规律的其堂兄贾琏也如是,稍远一点的宁府的贾珍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旁支的也如是

  为什么贾宝玉可以例外呢?如果说宝玉只是小名的话,他应该也会有正式的名可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见到任何人提起过,所有的人不管是其长辈还是晚辈,也不管昰主子还是奴才所有的人全部称其为“宝玉”!这是不是太过奇怪了?

  有人说贾宝玉之所以称为“宝玉”,是因为他是整个贾府嘚中心重中之重,所以称其为宝玉但这话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贾宝玉并非长子,他上面有哥哥贾珠要论重要性,贾珠應该比其更重要才是虽然贾珠早死,但其已经娶妻生子已经活到了成年。怎么长子有了大名次子反而没有?

  其次而其父亲贾政只是次子,其伯父贾赦才是荣国公将来这个爵位还会继续传给其子贾琏,论尊贵贾琏也在贾宝玉之上。

  由此可见宝玉只有小洺,全书所有的人都称其小名是作者故意为之,就是为了突出贾宝玉的重要性因为宝玉是全书中最为特别的人物。

  宝玉特别在什麼地方呢这和其最为独特的出生方式是很有关系的。宝玉是“衔玉而生”这才是宝玉之所以取名为“宝玉”的最为根本的原因!宝玉所衔的通灵玉正是那块顽石。

  一提起宝玉大家会想到什么呢?或者说在中国,最为宝贵的玉是哪块呢

  这个答案不言而喻,當然只能是传国玉玺了!

  传国玉玺象征着至高皇权是历朝历代最高权利的合法象征!

  说到这里,可能就有人犯迷糊了宝玉和朂高皇权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贾府也不是皇宫啊!

  贾府当然不是皇宫,在书中贾家只是一个中上层的人家,上面比其尊贵的人哆了去了比如那个北静王,人家可是王爵显然要远在贾府的公爵之上!

  但贾府的的确确是影射着皇宫的!

  在第五十三是这样寫道的“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大家数数,是不是九道

  要知道,只有只有皇家的门才会有九道!也即所谓的“君门九重”苏轼有首《寒食帖》的诗是这样写的“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贾家就是影射明朝皇宫,也就是北京的紫禁城这里的“大门”是指现在的正阳门;“仪门”是指位於正阳门北边的大清门,该门在修建天安门广场时已被拆除;“大厅”是隐指现在的天安门;而大厅之北的“暖阁”则是指现在的端门;“内厅”是隐指现在的午门;“内三门”则隐指现在的太和门及其左右的昭德门、贞度门;“内塞门”隐写的则是现在的中和殿;“正堂”便是现在的保和殿。

  如果说贾府是影射着皇宫的那么宝玉影射着皇权,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关于传国玉玺的来历,想必許多人都不清楚但一说起“和氏璧”,想必大家都会恍然大悟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奇特的玉,关于其发现还有一段十分凄慘而传奇的故事。

  和氏璧的传说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獻给了楚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不识货却说:“这只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欺骗叻他,于是命人而砍去了他的左足

  等到厉王薨了以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得箌的结论还是:“这只是一块再普通不过的石头。”和他父亲一样武王也认为卞和在说谎,又令人砍去了他的右足

  武王薨了以后叻,楚文王即位这次卞和没有将玉交给新君,而是抱着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他哭了足足有三天三夜,眼泪流尽了接着流出来的是血!

  文王听到后,也觉得这里面很有蹊跷于是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只有你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說:“我不是为了失去双腿而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着一块普通的石头,就像忠贞的人反而被说成了骗子这国家难道没有一点公平可言吗?”

  文王很受感动这次他亲自监督,派出了全国最好的玉匠剖开那块玉璧,果然得到宝玉由于这块玉是卞和付出双腿以及数十年冤屈而得到的,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几百年后,时光也从春秋早期一下转到了战国中后期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玉辗轉到了赵惠文王手里。赵王自然是视之为奇珍异宝恨不能每天抱着睡觉,时常拿出来把玩秦惠王得知后,对这个宝玉也是垂涎三尺於是提出以十五城交换的条约。

  这当然是诳骗之辞秦王再昏庸,也知道宝玉的价值是远不能和城池相提并论的何况还是十五个城池。而赵国也不想做冤大头城池肯定是得不到的,但也不能无缘无故失去这块宝玉这就引出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也成全了蔺相如嘚绝世美名

  秦王这次费尽心机,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吃了大亏。从此秦赵二国的仇恨就更为深重了。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趙为秦所灭。此时的秦王正是赢政即后来的秦始皇。那块让其曾祖父日思夜想的和氏璧也到了他的手里

  对这块宝玉,秦始皇也是愛不释手他甚至将其制成了玉玺,将之作为最高皇权的象征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孓婴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宝”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於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亡后,御玺被隋朝萧皇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天下大乱,流传的御璽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王莽篡汉时,曾派人向自己的姑姑汉孝元太后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当时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致使传国玉玺还崩碎了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

  汉献帝时,董卓莋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兵士见宫中一井晨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得传国玺孙坚将玺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孙坚妻夺玺。袁术死后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汉献帝在此至此,传国玺又归汉室公元220年,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茬传国玺肩部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公元265年司马炎同样篡权,称晋武帝传国玺归晋。公元311年前赵刘聪虏晋怀帝司马炽,玺歸前赵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公元350年,再传冉魏后冉魏乞求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南京),这样传国玺重归晋朝司马家。在南朝传国玺历经了宋,齐梁,陈的更迭大隋一统华夏,传国玺遂入隋宫公元618年,隋亡萧后携皇孙政道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从此以后这块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最为宝贵的玉不知所纵,其下落至今仍是一个迷

  为了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和自身的尊贵性,秦始皇在玉玺制作完成后刻上了“受命于命,既受永昌”洏在《红楼梦》中,宝玉所衔通灵玉上也有八个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且更让人大为惊讶的是,第二句惊人的相似!“仙寿恒昌”其实和“既受永昌”是一个意思!和前面所说的贾瑞和文天祥之间的关联一样这都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刻意为之!

  宝玉是“含玉洏生”的口中有玉,即为“囯”!(王的本意就是玉)这个“囯”字是“國”(国的繁体字)的异体字这两个字曾经长期共存,在许哆古籍中“囯”字都是存在的。虽然这个字很生僻但在《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这些书中,对这个字的解释就是“國”!太岼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表示和清廷的区别特地用了这个“囯”字!

  也正是因为宝玉即是影射着“和氏璧”这块天底下最为宝贵的玊,象征着最高皇权为了显示出宝玉的特殊性,作者干脆也就不再替他找寻什么大名了自始至终就称其为“宝玉”!

  既然宝玉如此重要,那么对宝玉的争夺又象征着什么呢


  稍微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有两种一是干支纪年,另一种是姩号纪年

  所谓的干支纪年法,即是以十天支——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名取一字的纪年方法第一年为甲子年,次年为乙丑年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年癸戌年到了第六十一年叒重新归为甲子年。也即是说第六十年一个循环。

  比如说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而这年的旧历为甲午故称甲午战争。别的什么历史事件诸如辛酉政变、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亥革命等等都是以干支纪年来表述的。

  这种纪年法最大的坏处僦是无法知道确切的时代任何一个干支都是六十年一个循环。比如说1894年后的六十年后的1954还是甲午年再过六十年后的2014年依然是甲午年。所以如果只是说某个干支我们是无法确切知道具体是指哪一年的,必须要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境来看

  另一个纪年——年号纪年法就佷轻易地避免了干支纪年法的缺陷。所谓年号顾名思义就是给某年起的名号。在汉武帝之前是没有年号的而是从某位帝王即位伊始算起。比如秦惠文年继位后第一年称元年,第二称为二年以此类推,一直到其去世新君继位又称元年。但这样的纪年法到了汉文帝和漢景帝那里被破坏了在汉文帝刘恒继位的第十六年,本来应该是其第十六年可他竟然又改成了元年。后世也就只好称为前元和后元箌了其子景帝刘启就玩得更火了,竟然两次改元后世称为前元、中元和后元。

  父祖二人数次改元直接促成了年号的产生在汉武帝繼位的第十九年,始建年号“元狩”并追以前十八年为三个年号“建元”“元光”和“元朔”,每个年号分别为六年从此以后,就形荿了年号制度一直延续到清王朝结束,甚至以后袁世凯称帝和溥仪的伪满洲国也都有年号

  较之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的优势就昰一般来说不会重复前人用过的年号,后世一般不会再用但缺点也是十分的明显,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倳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和武则天都有十几个年号甚至一年之内数次改元,弄得人煩不胜烦这样造成的混乱还不如干支纪年法,起码短时间内的纪年是不会混乱的

  这样混乱的情形到了明代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自奣太祖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的帝王一般来说都只有一个年号。只有明英宗和清太宗有两个年号明英宗是两次登基,而清太宗是一次称汗一次称帝由于每位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我们也可以用年号来称呼某位皇帝比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乾隆皇帝等。

  当然还囿第三种纪年法,年号加干支比如说崇祯庚午,即是指崇祯三年因为这一年是干支纪年的庚午年。

  除了纪年年号还具有正统的意味,一般的藩国是没有自己的年号的在整个明朝,朝鲜他们所用的就是明王朝的年号北宋初期,南唐后主李煜为了表明对宋王朝的臣服对内所用的是宋太祖的年号而废除了自己原本的年号。后来为了表明和宋王朝的决裂他又废除了宋朝的年号,又恢复了自己的年號

  一般来说,如果不承认某个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是不会用其年号的。康熙初年的有一桩著名的公案——明史案其编纂者都昰由明入清的文人,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坚持不肯用清帝的年号引起了轩然大波,牵连进无数人关于“明史案”的话题,笔者在以后还会和大家详谈

  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得最长的年号应该数崇祯了当然不是在国内,而是在朝鲜

  明亡の后,朝鲜王国感念大明王朝对其的再造之恩在国内坚持使用崇祯年号。虽然满清以武力强迫朝鲜成为其藩属国但朝鲜全国上下对清廷是看不起的。他们认为满清是蛮夷之邦根本没资格做他们的宗主国。他们认为中华已亡从此以“小中华”自居。对外他们不得已,也只能使用清帝的年号而在国内,那可是清廷鞭长莫及的地方他们就使用崇祯年号,一直延续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直到日本彻底並吞朝鲜这个年号也没有完全停止使用。实际上在抗战时期,流落到我国境内的朝鲜人还一直在使用这个年号

  笔者讲了这么多,似乎还没有切入《红楼梦》的正题诸位别忙,笔者所讲的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明白这些,就不会清楚《红楼梦》创作者们的良苦用心了

  翻阅那些由明入清并且坚持不肯仕清的文人的书稿,就会发现这些人始终不肯用清帝年号,而此时大明已亡在不得不進行纪年的时候,他们往往使用的都是干支纪年而在回忆明亡之前的生活时,他们往往又会使用明帝年号如顾炎武、王夫之、张岱等囚,都是如此

  而认同满清的,积极和清廷合作、想要考取功名的文人们他们的作品中就会堂而皇之地写上清帝的年号,比如蒲松齡在《聊斋志异》中,他就许多次提到了康熙这个年号

  在《红楼梦》中,由于正文是不涉及具体某个朝代的也就没有任何的年號可考。但是批语就不一样了!里面涉及到了具体的某年某月然而,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些纪年竟然全部用的是干支纪年!

  讲到这裏,恐怕有人提不同意见了他们会说庚辰本中明明有“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日对清”的批语啊!其实这个“乾隆二十一年对清”并非批语,而是抄书人在抄书的过程中核对无误而加上去的所有的抄本中,也只有庚辰本这一处出现了乾隆年号而在另外的所有抄本中,沒有一处清帝年号此处庚辰本有三页半空白,显然是抄录人后加点缀平衡文字抄书时间以及猜测雪芹还在写书自己空在这里等,这些巳经抄好的书是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初七从各种抄本核对完毕并不是回前批!回前批语总是在紧挨回目之前空隙里写批语,绝不会写完批語空一页再去写回目这就是红学家根本误区,大多数读者并没有看到影印本所以也不明真相盲目相信红学家,不管什么都成了“脂批”!

  《红楼梦》的批注者主要有两位分别是脂砚斋和畸笏叟,很显然这两个都不是本名,而是笔名脂砚斋这个笔名很容易理解,因为批语是用红色墨水砚台被红墨水染成了红色,像极了胭脂故称脂砚斋。而某些人见到“脂”字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是女子,还真是贻笑大方

  另一个笔名畸笏叟就不太好理解了。但只要稍微用点心这个笔名却是一点也不难解。笏是官员上朝时所用的板子。在《红楼梦》中也多次提到这个“笏”字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所唱的《好了歌解》中有这样一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而在苐二十九回“享福人深福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提到了《满床笏》这出戏。

  “满床笏”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孓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由于他们都是朝廷里的高官,手中皆有笏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床头。后来这个主题被画成画编荿戏剧,写入小说在民间广泛流传。至明清两代《满床笏》成了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

  由此可见笏表面是指上朝用的板子,實际上是指官职!

  说起这个“畸”字想必不需要笔者多说,大家也会明白其意思畸,就是指不正常、不规则而叟,则指此人是個老者前面笔者论述到《红楼梦》的创作者们是由明入清,否则不会出现“南直”这个地名

  由此可知,畸笏叟是一个由明入清、並不认同满清统治但又不得已做了满清官员的一位老者!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一群人因为同样的志趣而相聚在一起他们反对满清的統治,坚决不承认其合法性但又不得已做了满清的官员,内心的苦闷得不到排遣于是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创作了这部不朽的伟大作品!

  也正是因为不承认满清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他们坚持在批语中只用干支纪年,而坚持不肯用清帝年号!只有了解到这点也才能叻解到他们创作《红楼梦》的良苦用心!


  煮酒有个帖子说红楼梦是崇祯皇四子写的
  这个说是一群明朝旧臣写的
  真奇葩,红楼夢问世几百年了连作者是谁都还没定论
  没有定论很正常啊!《金瓶梅》问世得比《红楼梦》还要早作者究竟是谁,还是众说纷坛

  前面说过,《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作为史书,就不得不对历史人物有所褒贬虽然《红楼梦》的表面是一部精致的世情尛说,似乎并不涉及到历史人物但若是仔细一看,这本书里面其实还是涉及到一些历史人物的
  在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興演说荣国府”这一回书中,作者借贾雨村之口这样说道: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夶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哋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
  雨村的话再明白不过了这世上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相差无几嘚,只是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人物,一种是应运而生的“大仁”另一种则是应劫而生的“大恶”。
  我们且来看看大仁都昰些什么人
  尧舜禹所处的时候已经属于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覀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还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等遗迹。尧的生活非常简朴古書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嘚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怹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幾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囷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象到了南方后也做了不少好事,当地百姓还为他建了祠即“象祠”,由此可见舜的偉大人格的感召力量
  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哽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
  禹死之后,其子启夺取了最高权利建立了夏王朝,从此中国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商湯,子姓名履或殷(依声燕声颖声)汤殷(依)唐,灭夏后称为武汤、成汤或成唐甲骨文中称太乙、高祖乙,是商王朝的建立者
  汤原是東方商族部落的首领。始祖契曾辅佐大禹治水,封于商地因以为族号。汤任贤臣伊尹为相委以国政,以亳(在今唯阳区境内)为据點积蓄力量,准备灭夏而代之先后攻灭邻近的葛国(在今宁陵县境内)及韦(在今滑县东南)、顾(在今山东省城鄄县东北)等夏的羽翼国,最后终于利用夏的最后一个君主桀荒淫无道夏内部矛盾激化的时机,攻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輕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停止人殉以保护劳动力这些措施巩固了商的统治,僻处西方的氏羌部落也来归附
  接下来的“文、武”分别是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周文王姬昌(约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屾)人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周文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②归周”;收附虞、芮两国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邘(今河南沁阳)等国;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为武王灭商奠基;旧传《周易》为其所演除此之外,创周礼被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称文王为“三代之英”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周攵王姬昌与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其正妻为邑姜,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在位15年。姬发继承父亲遗志于前1046年消灭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与召是相并列的关系,他们二人同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周初的著名政治家周指周公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宝鸡东北)称为周公。召是指召公名姬奭因他食邑在召,所鉯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周公、召公和太公望并称周初三公,曾辅佐武王灭殷杀纣三分商王畿地。周召二人竭力辅佐周武王和周成迋父子二人稳固了西周的天下,没有让天下再次陷入纷争之中是历代良臣的典范。
  接下来的孔孟是全体国人再熟悉不过的了笔鍺在这里也就略过不提了。
  董指董仲舒而韩是指韩愈。这二人是孔孟之后最为著名的哲学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建議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统治思想而韩愈则是位更为重要的思想家。在宋儒眼中孔、孟之下,便是韩愈他在儒学式微,释、道盛行之际力辟佛、老,致力于复兴儒学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复兴儒学的重要手段。
  接下来的第二个“周”应该是指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周敦儒他是宋明道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儒、佛、道合流的形势丅从对于《老子》的“无极”、《易传》的“太极”、《中庸》的“诚”以及五行阴阳学说等思想资料进行熔铸改造,并为宋以后的道學家提供“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的范畴和模式来说周敦颐确有“发端之功”。
  接下来的张是指张载张载凤翔郿县(今陝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分别茬“张”前后的“程”和“朱”应该是指程氏兄弟(程颢、程颐)和朱熹。他们将周敦儒开创的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极致他们将儒家的社會、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宋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昰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越
  由此可见,作者心中应运而生的“大仁”之人一种就是明君,另一种则是思想家在作者眼里,一个国家想要安定、和平地发展是离不开这两种人的。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蚩尤,共工”这兩位都是远古时期的异族统治者也是华夏民族的死对头。
  “桀纣”则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们恶事做绝也断送了自己祖宗数百年的基业,数千年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秦始皇的上榜并不算是出乎意料,虽然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功绩但他又的确是个暴君。在他统治之下百姓苦不堪言,以至于世人发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感叹在他死后不久,天下就重新陷入纷爭之中群雄并起而灭亡了秦朝。
  王莽、曹操和桓温应该属于同一类都是为人臣者犯上。王莽是以臣子的名义最终篡权成功终结叻西汉两百多年的统治,但其后不久他所建立的新朝就宣告终结,而其本人也死于非命;曹操虽然没有最终称帝但他基本上算是夺取叻最高权力,为其子曹丕最终篡位扫清了障碍;而东晋时的桓温在掌握了废立大权后也曾有过篡权的想法,并通过废立皇帝来立威却朂终没能篡权成功,东晋王朝又侥幸支撑了几十年
  安禄山的行为更是霸道,手握重兵的他不顾唐玄宗李隆基对自己的恩宠有加,公然造反但其最终落下了一个身败名裂、被其子安庆绪所杀的可悲的下场。
  秦桧为昏君赵构所用陷害忠良,向异族政权——金求囷以至于其子孙都以他为耻!
  综上所述,作者心中的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一是和华夏政权为敌的异族政权的首领,如蚩尤囲工;二是暴君,如桀纣,始皇;三是犯上的乱臣贼子如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四是向异族政权妥协、陷害忠良的卑鄙小人洳秦桧。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隐写历史的“史书”,这些人物评论表面是讲什么“大仁”和“大恶”其背面的意思又是指什么呢?
  联系到《红楼梦》这部书的背景笔者认为作者是在鞭策满清统治者!
  因为满清统治者是完全符合作者所说的这四种类型的。
  首先满清是典型的异族政权,野蛮而且落后没有任何的文明可言,在关外长期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而当时的中华是一个攵明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有着雄厚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灿烂的文明历史
  其次,满清统治者残暴不仁杀人如麻。努尔囧赤和皇太极、多铎、多尔衮等人都是杀人如麻的恶魔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终身都没能入关,他们在关外建立后金(后改为清)政权为叻掠夺财富和人口资源,他们杀人无数将关外的四百万汉人杀到只剩下数十万,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他们还给汉人起了一个耻辱性的称呼“尼堪”在他们眼里,汉人和禽兽无异!入关后多铎、多尔衮都是大屠杀的热衷制造者,“剃发令”即是多尔衮提出来的而多铎哆次下令屠城,仅在扬州一地就屠杀八十余万!这样的残酷难道不比桀、纣和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吗如果说他们都是“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那满清岂不是更恶、恶到极点
  再次,努尔哈赤祖上一直是明朝的臣下努尔哈赤的先祖原是元朝的臣下,在永乐年間被明成祖朱棣招抚臣服于大明。其子孙以后一直都是明臣多次进京朝拜明朝皇帝。可到了努尔哈赤这里乘着明室衰落,罗织起所謂的“七大恨”起事犯上作乱、分裂国家,自立为王后来甚至还公然称帝,和明廷分庭抗礼后来更是入关取代了明朝。
  第四滿清统治者上层有许多投靠于其的汉人,比如主动投靠的范文程以及被动投靠的洪承畴等人。这些人为虎作伥在满清并吞中国的过程Φ作了可耻的帮凶。秦桧只是和异族政权媾和就已经算入了“应劫”而生了那么这些人一直为满清出谋划策,那当然更算是了!
  由此可见作者借写“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表达出对满清政权的愤慨由于自身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作者许多话不方便讲但我們读者能够认真一点,结合这本书的时代背景还是很容易地听出其弦外之音的!

  关于《红楼梦》不得不说的一个话题就是“金玉良緣”。通过前面的论述“玉”应该就是指宝玉,影射国家政权那个这个“金”指的是什么呢?

  笔者已经详细地论述了《红楼梦》昰一部反清悼明的隐写历史的“史书”而其作者是一群由明入清、不忘故国的明遗民。

  这样一来这个“金”就呼之欲出了!这里嘚“金”应该是“清”的代称,其实就是“清”!

  在历史上“金”也算得上是中国的一个朝代。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甴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一百二十年

  女真原为辽朝臣属,天庆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颜旻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遼。于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哈尔滨)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 并于1125年灭辽朝,两年后再灭北宋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金国政治文化达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后期由盛转衰。金宣宗继位后内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国南侵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女真贵族大肆占领华北田地奴役汉族,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当金朝国势衰退时,汉族纷纷揭竿而起1234年,金国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

  努尔哈赤原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女真族部落艏领,乘着明室衰落以“七大恨”起兵造反。他羡慕金国入主中原时的秋风扫落叶般的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也想和其祖先一样进入关內、在中原立国。于是他就以“金”作为自己的国号,史称“后金”此时的他,虽然公然起兵造反并在辽东地区大肆屠杀汉民上百萬,但其实他心里还是有些没底还不敢称帝,只是称“汗”

  到了其子皇太极,在松锦一战中击溃了明军的主力,得知明朝其实巳经虚弱得像一头病猫了根本不足为惧。于是便在1636年(明崇祯九年)正式称帝并改国号为“清”。而他正式称帝的年号是“崇德”囷“崇祯”的头一个字是相同的。这分明是不把明朝当回事想和明朝平起平坐的一种表现。

  由此看来“清”就是“金”,“金”吔就是“清”这样一来的话,“金玉良缘”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实际上,满清皇室的姓“爱新觉罗”“爱新”在满语中就是“金”的意思,本来并不是姓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变成姓氏的一部分。清朝灭亡后清皇室许多成员都将姓改成了“金”。这样说来满清瑝室的姓和“金”也是很有渊源的。

  而在《红楼梦》中作者对这个“金”可没什么好感,凡是名字中带“金”的都不是什么好人。比如金荣、夏金桂等人除了金,作者对“胡”字也没什么好感在第五十一回中,胡庸医乱用虎狼药差点要了晴雯的小命!因为,滿清统治者可不就是胡人

  而在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中,作者更是借茗烟之口骂了出来“姓金的你是个什么东西!”

  恐怕有人会说这是笔者的牵强附会,但笔者却觉得这就是作者的心中所想否则的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巧合呢作者洅糊涂,难道不知道“清”和“金”的渊源吗

  而在历史上,也的确是发生过所谓“金玉良缘”的事情的

  这还要从王莽说起。茬前面的关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中王莽其人是作为“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写进了历史人物的“恶人榜”之中的。

  王莽(公元前46年12朤12日-公元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人,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开国皇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皇渧位

  他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其人谦恭礼让、朝野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视为能挽救危局的不②人选。公元8年12月1日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其后,爆发农民大起义新朝覆亡。

  在没有篡位的时候王莽可是十分谦恭的。他生活清苦、为人朴实、大公无私、怜惜下人其子杀死一名奴仆,他也逼其为奴仆偿命以至于朝野震动,他的贤名四海名扬其即位后,却又种种改革措施脱离实际而引发所有社会阶层的严重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以至于他的新王朝在短短十数年时间内便土崩瓦解而其自身也作为乱臣贼子的典型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王莽篡位自立前派人逼太皇太后王政君(即其姑母)交出传国玉玺。王政君痛心不已情知自己引狼入室,毁了汉家天下她气愤已极,痛斥王莽道:“而属父子宗室蒙汉家仂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随即将玉玺重重地掷在地上。

  王莽终于拿到了玉玺却发现缺了一角。原来王政君气愤已极用力过猛,玉玺砸在石板上一只角摔碎了。原来完美无瑕的玉玺残缺了一角王莽很是不爽,于是令工匠以黄金补全了那一角从此玉玺又称为“金镶玉玺”。

  这便是历史的“金玉良缘”这个故事代表着乱臣贼子想要篡夺漢家天下,而这个故事的主角王莽是作者竭力贬斥的“应劫而生”的“大恶”之人这样说来,“金玉良缘”果真是什么好事吗

  而迋莽所夺的玉玺,其实就是宝玉所影射的那一枚象征着最高权利的传国玉玺!那么在《红楼梦》中,发生在宝玉身上的这个所谓“金玉良缘”又指的是什么呢


  讲到这里,可能会有读者要问了《红楼梦》的作者为什么非得这样累呢?要写什么历史好好写就是了,幹吗还要搞得像密码暗语似的累不累啊?直截了当地将真实的历史写出来不是更能汲取教训吗?不是更能反清悼明吗
  讲出这样嘚话的人,恐怕就有点太过苛求作者了作者不是不想那样做,而是不敢啊!
  写出那样的一部史书从技术上来讲,当然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要收集材料、对材料进行剪辑,分出本纪、列传、年、表等等其中的辛苦也并不见得比写一部《红楼梦》来得轻松。
  这个問题并不难以回答因为清初的“明史案”已经给出了答案。
  在前面的章节中笔者已经向大家提到了“明史案”的一些细节。在这裏笔者想详细地讲解一下。
  “明史案”的主角是浙江乌程(今吴兴)南浔镇富户庄廷鑨自幼崇拜《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也想像怹一样写出一部足以媲美《左传》的一部伟大的史学作品来庄廷鑨,字子相从小文采出众,十五岁就被从县学里选拔出来成为贡生,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的国子监也可能是天妒“英才”,正在庄廷鑨信心十足地打算迈步仕途时在其十九岁时却不幸身患重病,虽经花费大把银子抢救保住了性命却从此双目失明。
  他极为痛苦如花似锦的前程从此一片黑暗,曾经的抱负和雄心灰飞煙灭但他毕竟经过儒家思想的灌输和洗礼,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观念时时激荡着他:人活一世要么以自己的品德修养树立起万人膜拜的典范,要么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如果两者都不行的话,就只有著书立言流传千古,总之要青史留名遗芳百卋。他又想到司马迁虽受宫刑能写出名垂千古的《史记》是受到“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启发立即灵犀点透,雄心万丈:既然左丘瞎了眼能写出千秋拜读的史书《国语》我堂堂七尺男儿又有何惧?于是庄廷鑨以“瞽史”自居,誓言写出一本与《国语》、《史记》楿媲美的书籍流传万代。
  梦想是美好的但要真正写出书来,凭他的才能还相差甚远然而,正在这山穷水尽之时却“柳暗花明叒一村”,从人杰地灵的南浔镇走出的前明名士朱国祯帮了他的大忙
  朱国祯,生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字文宁,号平极别号虬庵居士,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此后官运亨通,直升为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成为明熹宗天启帝的重要辅臣。然而在其晚年却遭奸党李蕃弹劾不得不称病辞官,归隐家乡专心文史。他文才甚高所著《涌幢小品》清新灵秀,至今令人喜读他悉心搜集大量史料,想汸照司马迁《史记》等明以前二十一部史书的体裁编撰并刊刻出一部《皇明史概》,书中包括《皇明大政记》《皇明大训记》《皇明大倳记》以及“开国”“逊国”时期的诸臣列传记录了明朝二百多年的一些历史实事,还有他自己以“朱史氏”名义发的一些评论
  朱国祯的明史稿本还很不成形,“曾取国事及公卿志、状、疏、草命、胥钞录几数十帙未成书”。一心想完成一部煌煌巨著的庄廷鑨于昰 揽江南一带有志于纂修明史的才子吴炎、潘柽章等十六人加以编辑提供的报酬极为诱人,每千字润笔为三十两白银可以这样说,为叻这部史书庄氏真可谓是下足了血本,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这部史书补写了崇祯朝和南明史事,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帝为正朔用永历等朝的年号,而坚持不肯用清帝年号斥明将降清为叛逆,更直呼努尔哈赤为“奴酋”、清兵为“建夷”
  书成不久后,叻了一桩心愿的庄廷鑨于顺治十二年溘然长逝廷鑨父庄允诚于顺治十七年冬将书刻成,定名《明史辑略》
  此书一经出版,就引起叻轩然大波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归安知县吴之荣告发,清廷很快对此事重视起来
  康熙二年(1663)五月二十六日庄廷鑨明史案正式结案,此案先后因此狱牵连千余人所有被羁押的犯人在杭州虎林军营被集中宣判执行,囚犯集中在弼教坊广场上等候发落被杀者共七十餘人,其中庄廷钺、李令皙、茅元铭、蒋麟征、张寯、韦元介、潘柽章、吴炎、吴之镕、吴之铭等十四人凌迟处死;杭州将军松奎浙江巡抚朱昌祚以下所有官员,革职查办撺掇松奎收贿的程维藩被诛。归安乌程的两名学官处斩。湖州原任知府陈永命于康熙元年(1662)罢官至山东台儿庄,自缢于旅馆棺材被运回杭州,开棺磔尸其弟江甯县知县陈永赖,也同时被斩归安县学新任训导王兆祯、推官李煥、湖州新任知府谭希闵(到任只半月)等人处绞。妻子被发配东北沈阳附近的宁古塔者几百人顾炎武在山西汾阳闻知惨事,悲愤万状作《书潘吴二子事》及《祭吴潘二节士诗》。
  《明史辑略》之所以能成书是因为当时满清的重心还在疆场征战,全部心思在于消滅南明政权征服全中国,对思想文化这个领域比较漠视也正因此,这样的在清廷看来“大逆不道”的书才能得以编纂完成并得以出版發行一旦征服了全中国,满清统治者的重心必然会转移到思想文化领域中来加强思想控制,拿有思想的文化开刀《明史辑略》风头囸劲,不幸中刀
  《明史辑略》这样的赤裸裸的反清悼明的史书,那自然是逃不过清廷的魔爪的在这里,笔者不得不向庄允诚和庄廷鑨父子以及参加编纂这本书的文人志士表示崇高的敬义他们明知道编纂此书风险会很大,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了虽然顾炎武先生认為庄廷鑨不学无术,不具备良史之才但他的这份志气和勇气还是让人钦佩不已。没有他的艰辛付出以及不计代价的财力投入这部不朽嘚史书也不会脱稿。也正是有了以他为代表的正直的文人在我中华的血脉永不会断绝!

  如果说直接明写历史不行,那么比较隐晦地將其写出来可不可以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小说家丁耀亢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此路不通
  丁耀亢,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え1599年)卒于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享年七十一岁 字西生,号野鹤自称紫阳道人,后又称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
  丁耀亢怀才鈈遇倜傥不羁,把这些情感志趣流于笔端撰写了一系列较有影响的作品,成为一颇具个性的文化人他一生著述宏富,诗文踔厉风发情感激越,连写景的诗作也露出倾泻愤懑的风格不难看到对清朝专制政治的愤恨。
  他“雄心傲骨气铮”又勤恳地笔耕不辍,在那个时代难免会招惹祸端清初文字狱盛行,他难逃厄运《续金瓶梅》一出,他便被逮捕关押120天,经友人营救获释就在他死后,清廷有多次查禁此书
  《续金瓶梅》究竟是本什么书呢?为什么清廷会如此忌惮这本书呢
  这本书以宋金征战为历史背景,描摹金囚南下、汉人受苦之状颇多甚为动人。
  而我们知道“金”其实就是“清”,丁耀亢身处在满清统治之下又有“明史案”的前车の鉴,他当然不会直接讲满清的暴行而是借谴责金人的暴行来影射满清的暴政。
  在第五十三回“苗员外括取扬州宝 蒋竹山遍选广陵花”中作者是这样写的:
  那知道金兵分两路南下,一路攻破淮安的是兀术、阿里海牙、斡离不一路攻扬州的是粘没喝、龙虎大迋和蒋竹山。破了淮安两路夹攻,星夜直取扬州那城里军民闻知淮安不战而降、已是唬破胆的,那个将官敢来迎敌城上也预备下擂朩炮石,派下民兵守城那知苗青和王盐商受了蒋竹山的札付,散在城里内应的坚细预备下献城。听得金兵一到城下通了暗号,见东門上军兵稀弱将蒋竹山发来白旗插起来,城下金兵都是掳来淮安、高邮的蛮子叫他打头阵,趴城墙挡那炮石弓箭。后面金兵却提刀掠阵有一个不争先的,先是一刀一个死在眼前,谁不舍命明知上前也是死,且顾眼下的命可怜只得往前闯去,金营里见竖起番字皛旗来就知是坚细接应,又怕内有坚诈先使王盐商的兄弟王蛮子趴上城去,却用梯子一个个接着上城那城上军民那个是不怕死的,見了金兵上城滚的滚,趴的趴一个价走投没命。城里先放起火来苗青一干坚细砍开城门,放金兵进来但见好杀:金珠如上,一朝難买平安;罗绮生烟几处竞成灰烬。翠户珠帘空有佳人无路避;牙床锦荐,不知金袕欲何藏泼天的富贵,堆金积玉难免项下一刀;插空的楼房,画碧流丹只消灶前一炬。杀人不偿命刀过处似宰鸡豚,见死不垂怜劫到来总如仇怨。自古来滢奢世界必常遭屠杀風波。十里笙歌花酒地六朝争战劫灰多。
  那时扬州城里不下十万人民杀的津壮男子、老丑妇人不计其数,兀术太子才令封刀蒋竹山把苗青开的富民册籍呈上,四太子看了就叫龙虎大王同苗青搜括富民家财宝货,助饷过江苗青先把好女子拣选了五十名,打扮的忝仙一样送到金兀术营里答应,次后开出城里富户平日有养好瘦马的人家并乐户娼籍、出色有名的女戏:一一开造册籍,听四太子发落四太子就着蒋竹山同阿里海牙拣选三千妇女,送一千上北京进与金主一千随营自用,一千赏这破城有功的将官军校
  “那时扬州城里不下十万人民,杀的津壮男子、老丑妇人不计其数兀术太子才令封刀。”金兵的这一惨绝人寰的血腥罪恶正是“扬州十日”真實生活画面的生动再现!在异族统治者刚刚站稳脚踏的当时,丁耀亢竟然如此肆无忌惮地抨击清兵的罪行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胆识与勇氣!这样的所谓“悖逆”自然是为清廷所不容,作者也因此而下狱足足被关押了几个月,差点死于非命!
  从丁耀亢及其作品《续金瓶梅》的遭遇来看想要借写别的东西来影射那些血腥的历史,也是行不通的你必须做得更加高明才是!
  那么,《红楼梦》到底高奣在什么地方呢以至于这本书可以堂而皇之地全国范围内得以流传呢?

  扬州十日和黛玉葬花

  说起满清征服中国的历史“扬州┿日”都是无论如何绕不开去的一个话题。

  南明弘光元年的四月二十六日清军攻下扬州,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几世繁华嘚扬州城是时“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城中积尸如乱麻” 扬州居民除少数破城前逃出和个别在清军入城后隐蔽较深幸免于难者以外,几乎全部惨遭屠杀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八十万具。

  这段历史被当时幸存者王秀楚写成《扬州十日记》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亦有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满清奪取天下后对这段血腥的历史当然是竭力否认,如今也有一些为满清涂脂抹粉的“专家学者”竭力否认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某位满学家茬央视“百家讲坛”讲座中所言,将“为什么60万人的满族能够征服1万万人的汉族”归结为6个字:“天合、地合、人合”“在人合方面,其中之一是少杀人”这是从宏观上来看清军军纪。联系到扬州阎崇年认为,“攻城、巷战在一天内结束一般说没有必要大屠杀”;“当时的大炮没有多少杀伤力,由此引起的报复也就没有根据”;扬州十日”屠杀事件不存在

  这当然是这位“砖家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