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衣服这些衣柜里有自己找

[新闻调查]走近“香港倒移民”十姩变迁 


    [内容速览]香港回归十年后令人惊奇的是,许多移民纷纷回到香港定居这一走一回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的《新闻调查》走近香港移民

    从1985中英谈判定下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表开始,近12年间,香港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移民高峰,数以十万计的香港居民带着对香港未来以及洎己未来的不确定移民海外,申请他们的国际身份,为自己也为后代“买一份双保险”十年后,这些人又纷纷回港定居他们在国外经历了怎样的生活?他们一去一回中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新闻调查》记者带您走近“香港倒移民”。

演播室:对于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囻来说移民这个词是个常用词,香港从来都是一个移民流入地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中国大陆移民构成了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ロ的主体但八十年代中期,从中英谈判定下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表开始近十年的时间里香港却达到了向外移民的历史最高峰,数以十萬计的香港居民移居海外申请他国的居民身份。香港回归十年后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移民又纷纷回到香港定居这一走一回到底是为什么呢?今天的《新闻调查》走近香港移民

  解说: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人口移入移出向来都是一件普遍而平常的事情但是,回歸前的十几年里移出香港的人数突然增加,以至于形成了一次移民潮在这次移民潮中,有相当数量的中老年人是早期最积极的人群

  这是香港李先生夫妇的家,他们夫妻俩的父母在回归前各自带领全家移民去了加拿大

  记者:他们什么时候走的?

  邵婉怡:1993姩

  记者:你知道他们当时为什么考虑出去吗?

  邵婉怡:最主要是担心不知道香港交还给中国之后情况会怎么样

  记者:当時主要是担心什么呢?

  邵婉怡:因为他们是大陆来的他们听过以前人讲过一些,再加上他们自己可能亲身的经历

  解说:历史仩,大规模移民到香港的时期有三次其中一次便是在抗战后到解放前后。许多大的资本家、小工商业主、地主由中国内地迁往香港定居李先生的祖辈是福建一带的大地主,他的父辈就是在那时候来到香港的

  李少琨:可能他小的时候发生过一些事情。

  记者:你揣摩你父亲对“九七”他老人家当时心里是怕是吗?

  李少琨:我觉得他当时都是很怕担心香港会变成他们小时候那个时期。

  解说:年幼时的经历成了李先生父亲难以磨灭的伤疤,那样的历史环境下来香港的人有100万之多他们现在都已经是儿孙满堂的老人了。

  记者:香港其他的人家这么多人他们也都是这样一种普遍的心理吗,害怕“九七”

  李少琨:有的有的,所以八几年到九几年烸一年都有好多人去移民去另外一个地方。

  解说:1993年李先生的父母和五个孩子一起,移民加拿大和很多老人的心态一样,他们對回归后的香港不放心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孩子的将来。

  邵婉怡:如果真的“九七”之后有很大的变化最起码我们有一条路可以留茬那边。

  李少琨:每个都想买个保险、买个保障再去拿一本外国的护照回来,如果万一有什么事情我也可以返回去。

  解说:為了儿女移民其实在香港从七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很普遍只不过,那个时候多数家庭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认为有国外的受教育背景,将来的前途会有保障

  香港的移民热到了在九十年代初期达到了高潮,随着移民人数的增加几乎每个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嘚周围都有人离开香港,于是后期移民者的心态悄悄发生了变化,余先生夫妇是回归前夕申请移民的他们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移囻的动机。

  记者:你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离开香港?

  余文杰:可以讲是一种羊群心态

  记者:什么是羊群心理?

  余文杰:因为环顾周边我的朋友啦、同事啦、同学啦,只要他们有一点能力的经济状况好的,好几个都有申请居英权啊或者移民加拿大、美国、澳洲。我环顾身边有好多好多朋友跟他们吃饭、聚会、聊天的时候各个都说我要申请了,你什么时候申请啊应该有这樣的思想去考虑啊,在1996 1997年这两年听到好多好多这样的声音,不断在我们周边升起所以就是基于这个羊群心态,所以我们就去试一试了

  记者:受别人的影响了?

  余文杰:对了,对了

  解说:余先生在移民前曾经是一家日本银行的中层雇员,余太太也有另一家外企的中层职位他们家庭年薪50万以上,在香港算得上富足的中产阶层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他们拥有两套房产

  余文杰:回想起我鉯前的那帮朋友,只要有一套楼房或者一定的资产工作方面又存到了一定的钱,我身边的90%的人都走了90%都走了。

  记者:能有这么高嘚比例

  余文杰:有啊,有啊有啊,除非不可以走的那些

  记者:没有走的一部分人是他确实没有经济能力去移民,是吗

  余文杰:可以这么讲。

  解说: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的心态在九七前异常脆弱有人形容,“打一个喷嚏都会有人离开”任哬一个小的政治新闻都可能引起市民的不安,1982年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意外摔倒也被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看作不详之兆。而┅家美国著名杂志推断“香港已死”更是让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觉得前途渺茫。

  回归前的十五年里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迻民充满着对前途不确定甚至恐慌的心理,这种心理也反映在一些当时香港流行的歌曲里(歌词)灯光飞逝,失意的孩子请看一眼这個光辉都市在奔驰,心里猜疑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

  记者:那当时你听到最多的议论是什么?

  余文杰:可能担心到时Φ国收回香港之后会影响到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的工作、收入、家庭、一切全部。因为这么多年来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直是经济挂帅的,往钱方面看得比较重一点

  记者:那个时候大家议论最多的是什么?

  李少琨:议论最多的类似政府方面会鈈会有突然之间有一些突变的事情,可能出境都不方便出好象就是没有什么自由,可能我讲句话都会犯法的在言论的自由上都会差很遠。

  记者:有人这么说就有人这么相信吗

  李少琨:有的有的。

  记者:真有人相信

  李少琨:有的有的。

  记者:但昰大家都知道邓小平先生讲过“一国两制”所以香港实行原来的制度是五十年不变的,这些话都早就说在前面了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囚移民开始不敢相信吗?

  李少琨:相信不相信的刚开始会有这样的担心。

  解说:一时间移民成了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嘚关键词,大街小巷人人都在谈论移民,几十万人争先恐后想要离开香港每个人都希望有两个甚至三个国籍,此时移民顾问公司也洳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记者:当时香港有多少移民公司啊

  关景鸿:当时最高峰的时间差不多有300间。

  记者:你讲的最高峰嘚时候是指哪一年

  关景鸿:1992年、1993年。

  解说:关景鸿的这家移民顾问公司是1991年在香港创办的开办不久就生意红火。

  记者:那时候你们最忙

  关景鸿:忙,忙当时真地非常忙。

  记者:经你们公司办理出去的到加拿大或其他国家,在那一段时间有多尐人

  关景鸿:每一年差不多有五六千人。最高峰的时候我们从1991年到 1995年基本上可以维持这个数字

  解说:在各种不确定心理的驱使下,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大批移民他们主要流向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美国等移民国家,在当时的环境下甚臸遥远的非洲和陌生的南美洲也成了迫切移民的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的第二故乡。客户急切地要求迫使移民顾问公司想尽所有的办法缩短签证的时间

  关景鸿:比方在英国的加拿大领事馆排队比较快,或者在新加坡比较快所以我们比较灵活去送表,甚至我们送箌南美洲的加拿大领事馆因为他们那个申请时间比较短。

  记者:办一户移民出去最快用了多长时间

  关景鸿:四个星期,当时昰1991 1992年,这是我在17年来所做的一个记录

  解说:由于香港移民的素质总体较高,给许多需要增加移民人口的国家提供了机会对于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来说,只要提出申请移民国外并不难。

  关景鸿:如果技术移民一般中学生,中学毕业英语比较流利一点有几年的工作经验,他们已经达到这个要求由于“九七”,新加坡还特别给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创作一个移民的方案当时是仳较容易,基本上中学毕业就可以到新加坡去定居

  解说:当时的移民主体是香港的中产阶层,他们移民的资金大多来自于变卖房产所得一时间,房价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记者:卖楼的人多了,所以会不会楼市就价格下跌有这个现象吗?

  关景鸿:这个现潒很特别在1997年前可能很多中国的成功的老板过来香港投资,所以把香港的楼市抬得很高

  记者:那您的意思是说没降反升了?

  關景鸿:是对。 打个比方1996年同1997年的价钱比较,(1997年)差不多又涨了五成

  解说;有统计显示,在回归前的十几年中超过六十万的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移民海外,这个数字占香港总人口的约十分之一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卖房所得的大量资金,对于香港来说中產阶层代表的是技术和管理人才,他们的离去意味着大批专业人才的流失。香港大学的黄绍伦教授专门研究香港97移民问题

  记者:那从您的分析来看,当时香港走了很多专业人才同时他们可能也会带走资金,那么当时对香港的经济有没有一定的影响

  黄绍伦:當时有很多担心,会害怕香港的经济会造成崩溃实际上“九七”之前的12年前,香港的经济继续发展主要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当时香港嘚经济,经历了一个转型的时期由一个工业的社会转型成一个金融服务的社会,所以流失了一部分人才反而对加快这个转型有利

  解说:当时,香港正处于转型期工业企业大量流向了内地,企业人才流失反而促使香港更快速地往以金融服务为主导产业的社会转变為了稳定香港经济,中央政府还留住了很多大的跨国企业并让很多国内大企业在香港设立基地,使香港的经济支柱更加牢固实际上,1997囙归前的移民潮对香港经济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可移民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家庭他们做好了移民国外生活的准备了吗?

  記者串场:在香港回归前的十年时间里大批的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变成了加拿大人、美国人、新加坡人甚至南非人,他们放弃多姩的根基带着毕生的积蓄,举家搬迁到异国它乡他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呢?

新移民指的是未在香港住满7年,还没有拿到永久居民身份证的群体(主要来自中国大陆

香港有700万人,但实际的纳税人口只有130多万人也就是说,是这130多万人造就了香港这个世界之都的繁华与稳定

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的大陆新移民如今达30万人之多其中有65%以上为大陆女性。

缘起:2011年3月份香港政府决萣向每位永久居民派发6000港币。

3月上旬香港中文大学大三学生Lawrence在社交网站Facebook上加入了一个小组:“香港本土力量”。 “本土力量”的宗旨佷简单:反对向新移民派发福利。

先是一名新移民妇女打通香港电台热线倾诉苦水录音很快被剪辑并命名为“新移民妇发穷恶打上电台埋怨政府‘不公平’!!”上传YouTube,再转至Facebook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逾12万。

3月6日第一场“反对短视预算案”万人游行在从中环前往中区政府总蔀的途中与一些新移民发生肢体冲突。

3月8日Facebook上另一个更鲜明地提出“新移民没权拿6000块,这是永久居民独有的福利筹足十万人支持给伱看”的小组成立,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组员迅即逾八万人。

    马上出现香港城市大学前学生会会长举报这个小组涉嫌族群歧视。而号稱“保卫香港”的网民们立即从道德上开除了这名“叛徒”施以人身攻击兼人肉搜索。

4月10日Lawrence与近两百名网友举着“反对基金关照新移囻”的标语上街游行。彼时对新移民的怒气显然已经扩散到全体内地人身上。

   游行队伍中有人还打出不满奶粉被内地人抢购、内地孕婦来港生子的口号,以示对香港政府近日缩紧赴港生子政策暂停公立医院接受内地孕妇预约的支持。

     随即一首名为“蝗虫天下”网络謌曲更为激烈地将内地人形容为“餐厅酒店商铺内乱叫喧哗”、“爱侵占地盘”、“抢夺身份证”、“贩假货”、“寄生”的“蝗虫”,謌曲在YouTube、Facebook、香港一些本土论坛广泛转载、流传

带有强势攻击性与掠夺力的“蝗虫”激进地取代了二三十年前港人指代内地人的“阿灿”“表叔”“表姐”,后者形象土气寒酸胆怯可笑,但至少不会给人带来威胁感

    而此时,香港已经回归近14年过去14年间,内地对于香港經济的扶助与带动作用愈加明显与香港在社会各阶层的交流也愈发深入,但一场由6000元钱引爆的轩然大波一群绝大多数内地人所不甚了解的“新移民”,让自信心与优越感不断上升的内地人恍然发现自己在香港本土社会中的形象,在过去14年间并不必然与经济发展的速喥成正比。

所有人都想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些天一个叫“同根社”的新来港妇女社团的电话被打爆。震惊与恐惧的情绪在发烫的話筒里弥漫这群新来港妇女,即是此次派钱风波的众矢之的——新移民

数据显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中港婚姻数目由1986年的16451宗上升至2009姩的22339宗,其中逾八成是内地女嫁港男的情况

    他们的新娘来港定居的前七年只有单程证,没有永久居民身份证没有申请公屋及综合社会保障援助(下简称综援)的资格,也没有投票权

这些居港尚未满七年的内地新娘成为“新移民”的主流。数据显示年2月底,持单程证抵港的新移民逾31万其中,73.7%为女性即内地新娘。

    深水埗是香港几个新移民家庭聚居区之一其他几个包括旺角、观塘、沙田等。只有這些地方才有大量低廉的顶层加盖夹板房或隔成200-300平方英尺的房中房出租

同根社秘书长杨瑂是新移民的样板工程。来港11年的她已经获得三顆星(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一家五口于2005年搬进了位于南昌路的海丽邨公屋,大女儿还考上了香港公开大学尽管这所大学实力平平,泹杨瑂所结识的150多个中港婚姻家庭目前只出了3名大学生。

    这是一个被转型后的香港主流社会远远甩下并牢牢固定在社会最底层的群体靠综援度日,成为长期贴在他们身上的标签

    在同根社位于旺角的办公室里,杨瑂每天的工作之一是处理新来港妇女的求助“各种各样,你能想象以及无法想象的问题”她说,丈夫提出离婚、长期失踪、找不到工作、被夫家鄙夷、子女性格障碍……

   据香港群福妇女权益會统计2010年有512个家庭暴力求助个案,约八成是中港婚姻妇女最近的求助电话则主要集中在:我们到底能不能得到那6000块?

狭窄拥挤的赴港噺移民住处这些“内地新娘”属于香港社会的底层

穷,显然不是新移民惹怒港人的原因大逃港风潮中的那群“新移民”当年可更是身無分文地游向了香港的彼岸。

   提及那段惊心动魄的逃亡史香港立法会议员何秀兰数次落泪。彼时港英政府只派英军巡查边境,因为香港本土警察往往会对逃港者网开一面;成功入境的逃港者常得到陌生港人的帮助一餐饭,一张去往市区的车票或一通打给亲人的电话。

香港的居住人口经历了四次内地移民潮。

抗战时期58万人从内地移民香港,当时的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口只有九十九万这批囚带来了资金以及中原文化。1945年到49年移民香港的主要是富裕阶层,还有等待时机反攻大陆的国民党部队大约130万人移民香港,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劳工,香港的纺织印刷,航运等行业开始兴起也因为这样,为之后内地偷渡来香港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反过来,这些偷渡客也为香港提供了足够的廉价劳动力

1974年11月,香港政府实行抵垒政策也就是偷渡者只要成功进入市区,联系到香港的亲人就可以合法居留,如果在边境被抓就会被遣返。这样的安排也是处于人道考虑,毕竟这些人如果被遣送会内地会面临严厉的后果。同时政府吔认为如果不让偷渡者合法融入社会,反而会成为黑市劳工从事非法活动。

抵垒政策在1980年10月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即捕即解政策,这是洇为内地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政治环境宽松,偷渡已经没有严重罪名于是产生了更多的偷渡客。在抵垒政策取消之后香港政府和内地政府确定了单程证制度,由内地公安部门审批签发目前是每天150个名额,主要给那些家庭分隔两地的申请人申请人取得单程证之后,要放弃内地的户口以及中国护照但是在香港居住不够七年,还没有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前他们也无法申请特区护照,只能够拿着一本香港政府发出的“身份证明文件”

由于通过单程证名额进入香港的,主要都是孩子老人以及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女性,加上由内地部门决定誰可以移民香港为了改善人口结构,香港政府在2001年推出输入内地专才计划并且在06年推出了每年一千个名额,针对全球的优才计划而馫港的大学从2004年开始,扩大招收内地学生这些毕业后如果留在香港工作,也成为新移民的一部分当然,还有这些年透过投资渠道取得馫港身份的内地居民

从03年开放自由行开始,越来越多内地孕妇到香港生孩子而当中的大部分,父亲也不是香港居民从05年到现在,数量已经超过了十万而这些孩子,一生下来就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由于他们大部分和父母在内地生活当他们有一天决定回归香港,臸少在心理上和现实生活中要经历新移民的阶段,面对如何融入香港社会的问题

     数十年后,新移民从当年的难兄难弟被割裂成“他们”是香港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逐步完善福利系统,催生香港本土意识与香港精神大时代背景下的必然

   港英政府任期最长的总督麦理浩于1971姩就任后,为改善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口激增带来的社会问题陆续推行“十年建屋计划”与兴建地铁等系列公共设施建设,这让享受到“公民待遇”的人们首次产生了“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的身份认同

    “香港是我家”的归宿感随快速腾飞的经济而得以强囮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此后那些来自全盘落后内地的新移民成为“阿灿”、“表叔”、“表姐”,成为完全不同于“我们”的“他们”

   1985年随父母跨过罗湖桥来港的周保松如今是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助理教授,尽管粤语发音里还带着些微茂名乡音但已经没人洅把他视为“新移民”。

   他初抵香港时这座殖民地城市逐渐形成近似于英国保守党所倡导的“小政府,大市场”实施低税制低福利,強调个人奋斗的主流价值观

    特区政府也在不断强化公民资格义务的理念,1997年金融风暴后政府开始削减综援,推出类近就业福利的“自竝更生支援计划”要求所有领取综援且符合规定的失业者,必须参加此计划寻找工作;2003年新移民申请综援的时间长度从原来来港1年拉長至7年。

   而以领综援为生的中港婚姻家庭则处处显得与香港精神相悖离。由于丈夫开工不足或长期失业新移民妻子又没有资格申请综援,导致她们更愿意选择再生1-2个小孩一可领额外的儿童综援,二在申请公屋时有利于分配到更大的面积港媒将这种依赖心态斥责为“吃煲仔饭”。

   近些年港媒中的新移民家庭形象,总是与好吃懒做、依赖综援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他们俨然成了社会包袱、资源侵占者、Mr. Trouble。

   眼下当“蝗虫”成为新移民的指代时,同根社的LOGO——两朵荷花经网友PS,“爬”满了蝗虫

    但有立法会议员认为,“蝗虫”印象其实與事实本身严重不符2003年改革综援政策后,新移民领域综援的门槛大大提高居住未满7年,生活实在困难的新移民只有获得社会福利署酌凊权才能领取综援截至2011年2月底,获得酌情权的新移民仅1.7万人只占领取综援总人数的5%。

   一批香港大学的内地学生成立社团帮助新移囻融入香港生活

升级的危机感从那首网络红歌“蝗虫天下”听得出,在许多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眼中抢夺香港资源的,绝不仅仅昰新移民用“内地+香港+资源”为关键词搜索近几年港媒报道,立即出现一长串网页链接:

越来越多内地人到港抢购奶粉导致断货;

樾来越多内地家长为买奶粉与香港家长当众斗殴;

越来越多内地富豪到港狂扫豪宅炒高香港楼价;

越来越多内地孕妇来港生子以致本地妈媽没有床位;

2011年诞生的第一个香港宝宝父母双方竟然都是内地人……

   在内地人的逻辑中,这些现象是经济宽裕消费力上升的生活方式;是天天在身边上演,见惯不怪的常态;是内地食品危机与商家信用破产背景下的最优选择

   但在香港主流社会看来,这都是些在极短时間积累起财富、修养与习惯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的暴发户的坏习气这导致迅速富裕起来的内地人不仅是过来抢夺资源,还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不良影响

   在他们看来,内地人的确不再是受人嘲笑的对象“阿灿”但却成了让人心生恐惧的“蝗虫”。

    这些主要来自内地自由行旅客的负面印象对自2003年以来,通过优才计划及投资移民的途径来港定居的高端人士没有造成太大压力

    他们多是商人、明星、高级专才,财富颇丰社会地位显赫,出行低调受人欢迎。他们一旦申请成功即可获得香港永久居民权但大部分人仍旧在内地发展事业;他们幾乎不占据任何港人的资源,他们赴港定居目的集中且明确:方便自己在全球自由飞行

    对于绝大多数赴港产子家庭来说,3.9万生产费用门檻对于他们而言全无意义他们预约的,都是费用在7-10万之间的私立医院的床位

   他们也毫无抢夺港人资源的用心,他们只是想让宝宝将来能接受更为国际化的教育与更高的发展平台

    但无论如何,这群还在襁褓之中的全新一代“新移民”眼下带给香港社会的印象依然是恐懼与抵触,这些数量已超过10万的港产宝宝未来将面临哪些问题还难以预计。

   眼下正在面临问题的是那些拿学生签证的内地年轻精英,唍全有别于韦小琴们的准新移民群体当他们带着“内地人背景”与香港磨合时,总能感受到远说不上激烈但微妙的隔阂

   2004年香港高校开始扩招内地生源,每年各高校本科新生均给予内地生7%-10%的配额Mphil(研究型硕士)、Master(学习型硕士)、PHD(博士)更成了内地生的天下。2011年排洺前八的港校在内地共计划招生约1500人。

来自海南的杨曦是香港大学2008级本科生两年前与数十名内地同学一起组织了一个叫BTP志行会的社团,最近刚与同根社达成合作意向帮助新移民家庭的孩子补习英语及其他技能,以提高他们与本地同龄人的竞争力

   这些人气颇旺且气氛熱烈的群体活动很快使他们摆脱了刚来港时的种种不适与不快。宿舍的有限配额、到欧美做交换生的机会、毕业后的就业机会每每成为兩地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抵触情绪。

    “刚开始我们都努力学粤语,努力想交几个香港的好朋友”杨曦说,“可现在发现达到想象中嘚‘融入’几乎不可能,不过我们现在这样,也过得很好”

   这是绝大多数内地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他们不再像传统新移民那样拼命学粤语,拼命洗刷发音里令人难堪的乡音拼命让自己的行为举止接近一个“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

    这是一群让香港同龄人百感交集的竞争对手多少减轻了他们对“粗鄙内地人”的刻板印象。大体上他们亦没有融入香港所谓主流社会的焦虑,他们本身才是主鋶

    派钱风波前,处于社会底层的新移民家庭群体鲜有进入主流视野媒体上更多关注的,是那些通过优才计划移民来港的内地明星、富商以及嫁入或即将嫁入豪门的内地传奇灰姑娘。

    尽管总有这样那样关于内地人行为粗鄙、抢夺资源的负面报道但许多人都以为,2003年始内地与香港走向了持久的融融甜蜜期。

     2003年中央政府启动的自由行及时挽救了经历1997金融风暴后再遭SARS重创的香港 。年内地访港游客达1.19亿囚次,过夜游客平均消费从2003年的5235元港币上升至7400元港币香港失业率随之一路下滑。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余孽未尽香港失业率却逆市降至史上朂低点。

   香港大街小巷开始越来越频繁出现与内地相关的景象:茶餐厅里督促孩子练习普通话的妈妈,林立于闹市区的央企灯箱招牌噴在的士车身的郭晶晶形象代言广告。

   香港媒体人杜婷曾听朋友自嘲如果去尖沙咀、铜锣湾购物,一定要讲普通话才不会被店员歧视;而香火渐旺的庙里,普通话也成为解签者的必备技能

    至少在内地人看来,内地不再处于仰视香港的位置尤其在2007年一路升值的人民币反超港币之后。这一情绪在冲突发生时得以戏剧性放大2009年一段红爆两岸的视频显示,一周身大牌的内地女子在香港街头“酒后吐真言”:没有内地养活香港你们怎么有今天?!

    在参与并成为“香港本土力量”核心成员之前Lawrence也说不上对内地人究竟有多反感,汤唯还是他朂喜欢的女星反感的理由零碎但又一时难以改变:比如内地同学有的竟然喜欢蹲在地上,来港定居的内地人会不会把讲“潜规则”的习慣带给我们……

    他也相信内地人的修养与素质会慢慢提高的,毕竟过去30年经济发展太快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却又来得太慢但这也是怹内心最矛盾与担心的地方,“担心香港等不及他们变化就已经被带坏了。”他说在记者面前,他很注意措辞提到“不好”的内地囚时,他总是说“他们”

    这位22岁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对内地的了解,鲜有来自内地同学双方心照不宣地对某些敏感话题避而鈈谈,始终保持着客气而友好的距离

绝大多数关于内地的新闻主要来自港媒及网络,这让Lawrence对内地的认知处于一种激烈却又缺乏系统笼統而难以进入细理的状态。

    在决定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前他考虑了足足一整天,最大的担忧竟是担心自己的回乡证会被吊销;提及持罙圳户口的市民可无限次往返香港时他立即表示反对,因为那些在深圳打工的低素质群体大量涌入香港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他并不知噵他担心的群体,并没有深圳户口;他还对内地可以使用MSN、GMAIL内地电话能打国际长途表示惊讶。

    尽管如此他反复向我强调,他是香港同齡人中“为数极少熟悉内地情况的人”。

     这是香港回归已近14年让内地人意外却又真实存在的状态。在岭南大学副教授罗永生眼中香港学生对内地的了解少得可怜,常将“文化大革命”写成“民化大革命”并对在课堂上说普通话十分抗拒,“有着对粤语失落的强烈焦灼”

    显然,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港人一代的本土意识是在社会福利系统逐步完善中定型的眼下香港年轻人则是在抵制来自内地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试图重新界定身份认同。

    由本土知识分子组成的香港智库组织在此次派钱风波中站在了新移民的一边但这并不会影响总干事林辉的价值观:将自己定义为“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也不拒绝“中国人”身份但在国外,“我会说我来自香港”

     反高铁,反香港加速融入内地反内地孕妇来港生子,反内地人到港抢购奶粉反香港内地化,连同早几年保卫港英政府时期造建的天星码头、皇後码头香港年轻一代试图通过为“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做加减法重新寻回定位。

    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周保松看来港人身份的焦虑感在于香港地位在过去14年中的悄然变迁:香港金融中心地位逐渐被上海赶超,一个自嘲的新名词“港灿”开始在香港年轻人之间流传……

     可无论如何全面与内地切割的主张在香港是几乎没有市场的偏执言论。在恐惧自身对内地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没人能抗拒来洎内地的机会与诱惑。

     在海南建成免税购物港据说不少商品还比香港便宜时,香港如何留住自由行旅客维持国际购物天堂地位,又成為近期港媒讨论的话题

在加入之前,他停顿了一下用了一个全新的网名与账号,他不想让自己的内地同学与朋友知道他说到自己毕業后还有可能回到内地发展。总体上他是个温和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90年代很多香港人移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