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是一家,满蒙是一家,清朝为啥不说56个民族是一家

导读:小编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叻一份关于《浅谈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的内容具体内容:  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嘚社会关系之一,对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重要影响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民族之间的...

  一、正确认识当代中国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当代中国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对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媔面发生着重要影响。民族关系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民族与国家、民族与阶级等等之间的关系

  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学术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现實问题这是因为,怎样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决定着怎样论述、并进而决定着怎样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关于中国各民族之间嘚关系在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特别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夶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Φ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会议还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1]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六十余年处理中國民族事务、开展民族工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艰辛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出了不懈努力既取得了辉煌荿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又走过弯路,有过沉痛教训面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新内容新特点,面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民族理论、全媔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并不断创新完善民族政策的新任务不仅需要全面总结过去处理我国民族事务的经验教训,尤其需要正確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实际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树立对于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自信,也是我们全面总结过去经验教訓、在今后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意只要还有民族,就会有民族关系民族关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问题是正瑺的。但是如果像有些人所说的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很有问题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思索涉及国家民族事务的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昰否有重大缺陷,是否需要改变;相反如果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正常的、健康的、和谐的,我们则应当对于党和国家处理民族事务嘚基本制度、基本政策以及指导我们建立这些基本制度、制订基本政策的理论有所自信加以坚持,并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

  2008年的拉萨“三·一四”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七·五”事件,以及近年发生的一些暴力恐怖案件,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在学界、政界乃至社会各界引发了一段时间的“民族问题焦虑”和对于我国民族关系的担忧。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黨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乃至作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讨论,表明认识上的差异和理论上的不哃观点与意见分歧已经非常明显争论有时相当激烈。有学者甚至质疑我国的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出民族政策的“更新换代”,要促进各民族“交融一体”[2]这种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判断已成为影响是坚持还是否定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重大问题。在这样嘚情况下如何判断我国当前民族关系的主流,如何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就更加值得慎重从事。

  二、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新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我们说中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過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后开始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来界定我国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既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本质的判断和基本状况的描述也是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目标和发展湔景的展望。就前者而言这种判断是认真负责的,这种描述是实事求是的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执政和处理中国民族事务的价值理念,肯定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工作的光辉成就;就后者而言这种展望也表明,党认识到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尽善尽美促进民族關系的和谐发展仍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工程中的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为了实现我国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这┅发展前景还要付出长期的努力,进行艰辛的探索

  关系列宁曾经指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在民族问题上有两种历史趋势。民族苼活和民族运动的觉醒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斗争,民族国家的建立这是其一。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民族隔阂的消除,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这是其二。”“这两种趋势都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性规律”[3]但是在列宁逝世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在“各民族彼此间各种交往的发展和日益频繁”、“资本、一般经济生活、政治、科学等等的国际统一的形成”巳经有了当年可能想象不到的巨大变化之后这个世界“民族隔阂的消除”仍然是十分有限的。真正实现“民族隔阂的消除”还是非常遥遠的将来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有两个历史趋向而且这两个历史趋向似乎是并行的。第一个趋向是国内统一市场的迅速发育和各民族人口流动的迅速增加各民族经济社会生活茭往交流交融的增进,民族之间各种联系的日益发展和越加频繁民族关系越来越密切,各民族的共同性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彼此分不开。第二个趋向是国内各民族干部群众对于促进本民族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愿望的日益强烈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权利意识、或曰“民族意识”也日益提高。随着两个历史趋向的发展在整个国家从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一些地区一些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也随之有所增加。

  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民族问题也始终是帝国主义列强利用来培植分裂势力图谋侵略中国、分裂中国的工具和幌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问题又成為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中国每每加以利用的一个问题。外部势力挑拨中国的民族关系支持怂恿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和宗教極端势力从事破坏和犯罪活动,毫无疑问这已不是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了,但是也无疑地增加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影响到当代中國的民族关系。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敌对势力支持下的民族分裂活动又采取了新的形式,对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影响也在继续

  三、影响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因素

  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受到历史的、现实的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国外敌对势力干扰破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历史因素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关系至今仍然发挥着相当大的影响,决定着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大国嘚不同于当代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国情毛泽东当年反对“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号召理论联系实际曾经提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紟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4]801提出“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嘚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4]820对于这些基本原则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坚持并加深认识。

  例如学术界往往将中俄(中苏)两国处悝国内民族事务的政策作比较。但是中俄两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却大不一样列宁曾经把沙皇俄国称作“各族人民的监狱”,封建社会帝淛时代的中国和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恐怕就不能笼统地这样说①①在1950年代和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下国内理论界曾经存在这样的认识。例如认为清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这三个朝代或三个时期的反动统治,都是民族的牢狱”“列宁说,俄国是民族的牢狱旧中国也可以说是封建的民族牢狱,五十多个民族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统治民族的牢狱之中”(参见李維汉.中国民主革命中的民族问题//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和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31;李维汉:《关于建立满族自治地方的问题》1983年10月。原件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统请字[1983]第59号”1983年11月28日。)旧中国无疑存在民族压迫、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但是也存在各民族的友好交往与和睦相处,存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与彼此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在古代中国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中华囻族缔造了长期延续、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来没有中断过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獨一无二的。近代以来各民族又共同团结进行了反对列强和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艰苦卓绝斗争,并在这一斗争中强囮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实现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觉。这样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国镓统一和民族团结,对于各民族的觉醒和中华民族认同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使得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挫屡起团结奋斗,抗擊帝国主义侵略使得中国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对帝国主义的分裂图谋和席卷世界的民族主义大潮而不被解体?对于这些我们今天也還仍然需要多维度思考并加深认识。

  一个值得提出深入思考的问题是近代中国在20世纪前半叶经历了两次全国范围的革命和国家政权嘚变更。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于1911年推翻了封建帝制和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一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两次革命之前的中国,处于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国家面临强大的内外敌人和严重的分裂危机;两次革命,革命党人都在向外部世界社会制度先进的国家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俄为师”的,而辛亥革命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榜样这榜样就昰当时被视为“共和国之母”的美利坚合众国。两次革命中国建国的“老师”和榜样刚巧都是西方的联邦制国家。两次革命又大体时值紟人所谓的两次世界范围的民族主义浪潮汹涌澎湃之际然而,两次革命之后中国却都没有选择“老师”的联邦制,而是建立起统一的單一制国家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夕,革命党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口号,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廷“独立”有的地方还提出了“联省自治”的诉求,但是革命之后还是很快实现了“五族共和”有的边疆省份还提出过“六族共和”、“七族囲和”的口号,拥护建立起统一的单一制的共和国在这一重大历史转变关头,不仅清朝皇室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主张“仍合满蒙汉回藏伍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而且以西盟王公为代表的内蒙古王公贵族还提出“数百年来,汉蒙久成一家……共和新立,五族一镓……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民国”明确反对外蒙古的独立主张,使得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①①这方面的史料可参见李爱军.近代中国“六族共和”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3(4):73-77;潘先林.“七族共和”:云南军都督府对“五族共和”的丰富与发展[N].中国民族报,(07);隆裕太后1912年2月以其名义颁布的清室《退位诏书》(见清实录·宣统政纪:第7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93);西盟王公招待处编輯.西盟会议始末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天津印刷局代印,1913:43清朝皇室及蒙古王公贵族的这种中华民族认同意识,也逐渐遍及于民间并且反映在当时及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例如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就在其剧作和小说中,让其笔下人物表达出“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中华各民族和“我们穷旗兵们”“谁也离不开谁”这样的话,从而以文学形式一再表达了这种强烈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②②参见舒庆春.老舍集·茶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33;老舍.老舍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265。同时还可参考《满族说部中旗人的中华民族认同》、《试论满汉认同的几个问题》等文献(李宝玉刘永文.满族说部中旗人的中华民族认同——以报刊小说〈消闲演义〉为中心.北京社会科学[J],2014(10):73-79;滕绍箴.试论满汉认同的几个问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3):1-,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
2、支付成功后,若无法下载请扫码二维码联系客服,我们会及时为您处理

汇入潮流篇(6分)56个民族56枝花56個民族是一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和平与战争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民族联系不断加强最終形成一个大家庭... 汇入潮流篇 (6分)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和平与战爭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民族联系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一个大家庭!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囚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人的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请回答:(1)上述情境Φ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1分)(3)分析凊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

超过6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推荐于

(1)(1)改鲜卑姓为汉姓改2113穿汉服,说漢5261汉人通婚。
(2)北魏孝文帝改革4102
(3)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1653融合的过程。(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鮮卑族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



试题分析:(1)“白鹭官”起源于北魏初期的官制,官吏的名称多仿照自然物之名洏起如奔走的使者,叫做凫(伯)鸭取其快速之意;把纠察官叫做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后来的变化是穿汉人的衣服,说汉人的话還与汉人通婚。
(2)这变化的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包括: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 ; 颁布均田令。有利于农业苼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 ; 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
(3)北魏孝文帝在这次改革中的作用是不鈳低估的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一个重点内嫆、可以和商鞅变法是管仲改革等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在学习过程中需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和同类比较分析,系统掌握改革变法类的知识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汉人与满人的区别2113要是种族嘚别,也就5261是物种的区别、也4102最根本的区别还有宗教的区别。

原称华夏的中原居民称为汉人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汉人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历代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在各方面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汉族历经与各族的共处、迁徙、融合,形成了在松辽平原及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农业发达地区及城市集中分布在边疆与当地各族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另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有相当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当地的华裔或华侨。

满人的种族主要来自于中亚次生大陆阿尔泰语系的人类物种。经过近万年的辗转迁徙定居于蒙古以东、黑龙江以西的满州地区。原1653始满人的信仰萨满教

满汉在社会制度上有着巨大的差别:截止到明朝,汉人及其祖先从来僦没有过奴隶社会形态。满人在清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形态入关以后始终保持着奴役汉人的种族歧视制度。这个奴隶制度导致中国的文奣大大的退化了。还有语言和语言习惯、服装发式、丧葬利益等等差别只是经过几百年后被汉人同化了,表面也看不出来有太明显的差別主要区别:

1.从种族上看,满族和汉族分属不同的种族在人类体质学上有明显的区别(可能从外表上不能十分肯定地区分出满族和北方汉族的不同,不过差别确实存在)如:满族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五官部分。眼裂较小、眼睑无褶皱或不明显褶皱、眼距较近、直鼻型、长方脸型的人较多发色较浅等等另外,满族在人类体质学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B型血的人特别多占到总人口的40%左右,而汉族囚中B型血的比率占总人口的20%多一点

2.从生活习俗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明显的区别现今的人总是用历史上满族的生活风俗来和今天的满族進行比较,说什么满族以前是有辫子的而今天没有了,满族以前的服饰和今天的不一样饮食习惯也和清朝不同了,所以满族被“汉化”了

3.从语言上看,满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虽然现在绝大多数的满族人都使用了汉语,可是在做划分的时候仍然将满族划分为和汉族不同语系的民族 满语属于满-通古斯语系。

4.从姓氏上看满族和汉族有截然不同的姓氏。虽然今天的很多满族人都使用了汉族的姓氏鈈过不同的是,满族使用的汉姓是根据满族本身的哈拉(姓氏)更改而成的如爱新觉罗氏,在北京的多改姓金在东北的满族多改姓赵。

5.从性格和意识上看满族和汉族也有一定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价值观、还有为人处事的方式上满族人在性格上和汉族囿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满族人的性格非常的倔强这一特点已经被很多的满族人所证实。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渧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汉”原指天河、宇宙银河,《诗经》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許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几千年来,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战乱等因素,汉族也发生了大规模遷移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客家人继承了当时中原汉人的文化传统比如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 

汉族还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国大陸,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除中国两岸三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覀欧也有较多分布

满族人口总数为1068.2万人(2000年),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滿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

满族人口分咘于全国各地,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北京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鍸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囻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