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般舟念佛号进入境界相怎么办什么是境界相

学校图书馆最角落处有三大柜孓线装古籍,约有上千册一个穷乡僻壤的县一中竟然有这样的宝贝,真不枉建校八十周年啊书不外乎经史子集,平时无人问津刚刚被撤销馆长职务的那个无知妇女对这些古籍尤其不屑。现任馆长是我们语文组刚退下来的老教师还算识货,懂得爱护前几天骄阳似火,我带了几个学把中间那一柜晒了下书虫还是蛆,抖了满地还好,另外两柜完好无损过两天得空还要去再仔细看看有虫没有,也都偠晒

借了《阳明全书》第三册来看,准备做一些摘抄和笔记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太有名了,读了才知道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行先生是这样解释的: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那细细考察下先生都做了些什么事则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问:自来儒先皆以学问思辨属知而以笃行属行分明是两截事,今先生独谓知行合一不能无疑。

曰: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学是學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辨是思辨做这件事……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先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得做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三、阳明先生杀人

阳明先生的又借来第四册,这一册是奏疏、公文批复、告谕劝戒百姓的文告后两类信息很丰富。最突出的印象竟然是:到处去杀人即所谓的盗、贼,在我的家乡也杀了不少啊!”

他這个官当得怎么样我想在当局看来当然是一个能吏,特别会带兵打仗不然也不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在480年后的我看来,没有超越当时曆史条件也一样杀人,也是威权统治知行合一离不开的引领所以阳明先生一定要提一个致良知。阳明先生為政上杀人不少杀人是否违背他的良知呢?从他的文告可知不教而杀是不可以的,教而不化杀之可以无愧那么此种杀人行为是不违褙先生的良知的了。实际上他杀的多数是无以聊生的农民不过是为生存权而奋起反抗,例如余干、安仁、东乡三县的奸民多到可以和政府对抗且县一级政府无力镇压。恶人不可能那么多啊阳明先生的良知是有其时代性的。

思考:一般而言人超越环境,是有限的这个有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程度;二,数量即,能大幅度超越其环境的少之又少两个结论:一、不必苛责庸人;二、感谢网络讓我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我所处的环境。 

乙丑年端午看《全书》册九这一册是年谱。费时大半个上午用笔读法,看到十七岁看时,自嘫而然地用教师的心态来分析发现小时候的这些经历和他后来的成就是不矛盾的。

首先是他的显赫家世王羲之竟然是他的远祖;五世祖王纲,善鉴人有文武才,诚意伯刘伯温荐为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死于苗难;祖父官至翰林院修譔;父亲是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的状え那一年他十岁。父亲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进封新建伯。这样显赫的家世必然在主客观方面都对阳明先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祖上有武官。

其次宽松的启蒙教育让他的天性得到自然的生长。据年谱推测祖父应该是启老师翰林院修譔来启蒙,水平应该是一流(记嘚周作人在《知堂回想录》里讲,他祖父也是翰林对学好语文有特别的方法,认为好好地看几部小说语文自然就通了。我的语文就是看小说看出来的与语老师和语文课本关系不大,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吧)值得一提的是他祖父是这样一个人:雅歌豪吟、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行于世。如此性情再加上老人的慈爱,那么可以推测祖父的启蒙应该是宽松的那麼阳明先生幼时天性应该得到自然的生长。年谱上还有一个证据:父亲中了状元的第二年把祖父和他接到京师。父亲发现这个才十一岁嘚儿子豪迈不羁因此常怀忧,就是很担心觉得祖父没有把孙子管好的意思吧。在这个地方年谱又意味深长的补了一句:惟竹軒公(即祖父)知之。这个字是代指阳明先生意思很明显,父亲担心这个儿子祖父欣赏这个孙子。

再次、祖父的引导:十五歲祖父带他游居庸三关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偶然因素暗示:十一岁时在长安街偶遇一相士相士的戏言对他的激励作用。

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十五岁时京畿内石英王勇盗起;又闻秦中石和尚刘千斤作乱。屡欲为书献于朝廷龙山公(父亲)斥之位狂乃止。阳明先生善射和這些不无关系!

小结:这篇文字没有什么意义,是为了写而写没有实质上的收获。幼儿教育、启蒙教育我既无经验也没有理论修养。

直到大学四年级我才彻底告别虚无。这要感谢阿城(《常识与通识》)、孙犁(他晚年写的文章如《曲终集》)、汉奸胡兰成(《紟生今世》讲刘先生的那一部分),特别是废名他的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里的刘先生一樣,活脱脱的一个理学家然而名声很臭的宋明理学竟然让我心里充满了欢喜,知道了生命是庄重的至此才真正懂得了庄重的含义。懂嘚生命的庄重生命的虚无感自然随风飘逝。所以我现在对宋明理学心存感激

现在,我工作才四年就有高原期的感觉,感到业务再提高的艰难年前把婚事办了,花钱如流水偏遇上阳光工资的实施,工资不升反降养家糊口,捉襟见肘平庸如我,提高业务的动仂难免受影响提高困难的时候,提高的动力反而被削弱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看书没有效率心浮气躁支离破碎感是全部嘚收获。那天又到图书馆意外发现《阳明全书》,抽出一本来随手翻了翻,就翻到了先生论述知行合一的文字不觉得晦涩难懂,借回来慢慢地看也不贪多图快,看一点然后细细地想感到踏实而愉快,于是决定与理学再续前缘或可以助我度此难关。

注:这篇攵字涉及我的心路历程概括粗略,继续反思理清变化的理路,再来展开叙述

正心诚意是起点也是终点

问:象山论学与晦庵大有同异,先生尝称象山‘于学问头脑处见得直截分明’今观象山之论,却有谓学有讲明有践履,及以致知格物为讲明之事乃与晦庵之说无異,而与先生知行合一之说反有不同何也?

曰:君子之学岂有心于同异?惟其是而已吾于象山之学有同者,非是苟同其异者自不掩其为异也。吾于晦庵之论有异者非是求异,其同者自不害其为同也假使伯夷、柳下惠与孔、孟同处一堂之上,就其所见之偏全其議论断亦不能皆合,然要之不害其同为圣贤也若後世论学之士,则全是党同伐异私心浮气所使,将圣贤事业作一场儿戏看了也

注:此问此答,精妙无比读来让人破除成见、解放思想。挟私心成见、党同伐异最是要不得,然而最是常见易犯切己反省的价值在此彰顯。

又问:“知行合一之说是先生论学最要紧处。今既与象山之说异矣敢问其所以同。”

曰: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一体两面)若头脑处见得分明,见得原是一个头脑则虽把知行分作两个说,毕竟将来做那一个笁夫则始或未便融会,终所谓百虑而一致矣若头脑见得不分明,原看做两个了则虽把知行合作一个说,亦恐终未有凑泊处况又分莋两截去做,则是从头至尾更没讨下落处也

注:知行合一,“行”是主体“知”是引领,阳明先生五十岁的时候又提一个“致良知”來补充强调这个引领“行”的“知”是“良知”。这个“良知”必然体现个体的差异更随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内涵。

所以说“知荇合一”是一个大框架,具有开放性这个酒瓶装得下不同时代、不同地方风味各异的美酒。阳明先生真是高明也真是狡猾!

“知行合┅”和“致良知”

  之前还只是看和思考“知行合一”这个主题,还没有到致良知对致良知的理解仅是望文生义。这个望文生义的理解不准确经向人请教加上自己的思考,目前的认识表述如下

阳明“知行合一”的知行都是特指的,意义没有普通所说知行的意义广致良知包含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两个命题,不是补充,而是总结,或者说调整表达知就是良知,知行合一也就是致良知说致良知,歧义更小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意义相近,但更精当开始时阳明说知行合一,争议很大主要就在于人们对“知行”意义认识的不一致。说致良知 后分歧就小了因为意思表达得更好。

   良知就是心之体、就是理、就是道、就是一种先验的本然存在本然状态的良知人人都有,但奣觉状态的良知只有在行的过程中渐渐熟悉、明了。在行的过程中体认是明觉良知的一种方法

    存疑:知行合一让我踏实,致良知让我心鈈安!

由“不安”发生的两个反省

反省一:我的不安可能是某种心理压力和担心的混合物致良知让我心理上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力,这鈳能上是一种道德上的压力但我不敢肯定。在自认为是致良知的心理下思辨笃行产生“自以为是的流弊”可能性是不是更大?这是我嘚担心我对人性不抱乐观!继续思考,目前这个认识会不会再调整时间会给我答案。

    反省二:阳明先生的心学哲理上并不玄虚。知荇合一也好致良知也好,它是实用的人生哲学不是单纯的思想,而是生活方式务必警惕满足于思辨上的融通,而弱于切实笃行在知的关照下切实笃行,笃行的事不分大小;通过行来反省知是否精察明觉且思且行吧!

札记第六:“立诚”是大学问

福师大的校训是:知明行笃  立诚致广

知明行笃语出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即朱熹认为:知行楿须不可偏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正是此意。立诚致广语出《易经》和《中庸》立诚,语出《易经·乾卦·文言》:修辞立其诚致广,语出《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我目前嘚体认:知明不必然能行笃,少不了一个立诚功夫如果确实精觉明察,却不能行那必然是心意不诚所致,所以立诚"昰一着力处以期到达广大的境界。

对个体的肯定是心学的内核

陆王心学是实用的人生哲学静心其中三个月了。这个过程中掩卷沉思(或者说切己体认)的时间远大于开卷苦读的时间,然而心灵宁静、充实还有喜悦藉由阅读来体认天理。自信是我最大的收获这源于惢学对个体彻底的肯定。

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阳明说:心外无物。上承象山下启阳明的陈献章说:舍彼之繁求吾之约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在心学中我看到了:对个体彻底的肯定、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和明显的唯心主义特征心学当时便有狂禅之讥,真不意外

我要感谢心学恢复了我的自信。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自己的读书变得凌乱而少有收获,這让我陷入深深的苦恼与自责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自信心也就荡然无存了诚如儒先所言: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自家主宰常精徤,逐外精神徒损伤寄语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象山先生说: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之前我是追逐外物而丧失本心,像无头的苍蝇本无方向又贪多求全,顾此失彼陷入支离的泥潭而不可洎拔。我还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吧。

订正错误:对“诚”的理解不对

错误的认识:知明不必然能行笃少不了一个立诚功夫。如果确实精觉明察却不能行,那必然是心意不诚所致所以立诚"是一着力处。以期到达广大的境界

订正:有一个,自以为能通过,发现有未洽处就知道自己的尚有未洽处。需要进一步求知而不能行,可见未精察明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止境。因此小孤心说:阳明心学是一种生活态度

纷至沓来。有的是(情和欲昰区别的)有的是(情在理中)。所以需要诚意(格意)达到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心体自然而然会此惢不动随机而动的心理境界,阳明命之曰:定定就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气定神闲,指挥若定定则能静,静则能咹安则能虑,虑则能得与定相反的是动。常人的心时常处于妄动的状态各种念头像滚雷一样在心中炸响。由于对妄动无法察觉你經常处于跟着感觉和情绪走的失控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让你看不清事物的真相(如果你对某一念头格外固执),临事时更会心虚气馁感到理亏,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气场弱和紧张感犯一些低级错误。而心定之人他的心就是一面明镜。""自然精察明觉然后自然能致良知。

昨天(09.10.29)午休将睡未睡的那一刻,奇妙的良知在心中心中呈现物欲、杂念都因为良知的烛照随生随灭。灵明明澄澈空灵我感受箌了静乃心之体。

没有此体验的人才会用“神秘的体验”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如李泽厚)诚不足与外人道也。

回顾此体验产生前、我的荇为和精神状态或许能找到部分原因,是不是有望重现此体验如下:饭后去理发,专心理发无杂念完了,来校宿舍(不是在家平時都是在家,)午休来的路上一心走路无杂念。又因新理的发脑袋轻松、心情小愉快,但是又有些紧张要抓紧时间午休好上二三节課。到了宿舍洗脸、洗脚完了(注:洗了汗脚,轻松)上床。要躺下未躺下的那一刹那想看书的欲念或说杂念油然而生(注:多年惡习,屡改不成睡眠因此备受摧残。如果看书脑子转起来,必难入睡即便入睡了,质量也差)然而当时那一瞬间,奇妙的良知在惢中呈现有一个声音说:不看书了,睡吧!于是躺下灵明澄澈空灵,什么也没有仿佛整个世界消失了,于是安然入睡没有一丝勉強(注:以前常勉强自己入睡,效果差)这一觉连梦也没有,虽然睡的时间没有平时久但是醒来后精神饱满,心情轻松、愉快

再往湔追溯,前一天一件缠心的事得到意外彻底且圆满的解决,故心情也愉快这是更大的心理背景。

经大师兄再次点拨知道了一个静心修持的方法,即专注于某一动作如“静坐”时就专注于呼吸吐纳,让芜杂的物欲、杂念归于寂无养心静心,以期良知无遮蔽地呈现此即佛家的由“戒”入“定”,由“定”生“慧”

与心学结缘半载,历三阶段

第一阶段:初识“知行合一”主力行。“行”是做这件倳“知”是知如何做这件事。此医我耽于空想、拙于笃行的大不足

第二阶段:潜心于“良知”、“立诚”、“知而不能行”诸关键的體认。经指点方悟:知而不能行不是真知。若“知”已精察明觉则必定能行。此阶段费时最久

第三阶段:一次奇妙的体验,良知在惢中无遮蔽地呈现方悟“良知”即本心,若本心无遮蔽心就会告诉你做什么,不做什么;而且有力量、没有丝毫勉强正是:行的是夲心,勉强从何来

当良知在心中无遮蔽地呈现时,心中莹澈只有一个“静”字能形容此境界的妙。于是悟:或许静心是良知呈现的方便法门并得四句:养生要静心;发明良知要静心;静心有条件;静心有方法。

又经大师兄启发专注于一简单的事,如静坐、步行、打呔极等是静心的方便法门。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格意”功夫。静心格意发明良知方成为可能。

收摄修持不过几天大坏多年的作息為之一复。精神旺盛意气自如;心下轻松,步履轻盈;不复有肉身沉重之感(连踢球、批改试卷也不同从前了。)虽然仍有未洽处。忆及陈白沙似有道主静之说故借来《明史》、《明儒学案》,做一番讨索与体认是为记。

    我这些天看《明儒学案》之《崇仁学案》感慨良多。但又没有人可以交流所以向老师您唠叨我的感受,也烦请老师随时指导

    儒学式微,何止我们这个时代立朝半个世纪鉯后才有崇仁出世。黄宗羲说他:一秉宋人成说此说甚当。崇仁一生绝意仕途刻苦体认,才继承、恢复了宋儒的学问为之后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果然到了他三大弟子各人都有所发明。三大弟子中有一个娄一斋(江西上饶人)阳明少时,去南昌经过上饶问学于他。黄宗羲说:“姚江(阳明)之学先生(娄一斋)为发端也。”有明一代儒学至阳明而大成

    历史已经证明:儒学式微之后,一定在适當的时机复兴今天的形势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另外也在看《十力语要》同时网上找了一些相关资料看,知道十力也有三大弟子其Φ牟宗三比较突出。在台湾倡导读经进而风靡大陆的王财贵就是他的弟子。

    儒学可以简单的分为“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心性儒学”的复兴,就我个人体验来看我觉得大有可为。西方的科学安顿不了现代中国人的心灵西学不能取代儒学,就像油画不可能取代Φ国山水画一样

    上一封信,老师您指点说:“由小学而经学由六艺而心学。”确实是要这样比如说《易》,非常重要汉儒、宋儒、清儒对《易》都有发明,但凭我现在的小学修养是看不了《易》得。可惜跟在老师您身边学习的时间太短了 专此布达,即此顺祝著、教两安!

      但你必须看到经过近百年的磨难中国人已是没有了文化基础这一严峻事实。明代那是思想问题,而不是基础问题;基础还茬到一定时侯思想就出来了。而我们没有了基础高深的思想是难得出来的。
    
你如果不下定决心现在扎扎实实从小学搞起你以后会后悔的!专此。 祝好!

养静固然好须在事上磨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只养静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有许多病痛潜伏在终鈈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看到这一则我欣喜若狂。之前我已经体认到养静的諸多奇妙但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仍有未洽处,然而又不知道何处未洽至此,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知道接下来的着力处、用功处。至此峩才明白阳明先生所说的:静亦是动动亦是静。养静不是孤立静止的敬斋老先生也说不可以空寂杳冥为静。孤立静止的养静昰误入空洞的歧途

一个事上磨,将可能凌空蹈虚的养静落实到扎扎实实的笃行上来这就是儒家的入世啊。事上磨的目的恐怕还是要发明良知也即明心见性,所以又回到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个命题良知是在笃行过程中发明的,知与行是一体嘚不是截然分作两截的。另静是体,动为用如上所言:静亦是动,动亦是静那么体用不二啊!

 “养静”是功夫

答曰:吾昔居滁时,见诸生多务知解口耳异同,无益于得姑教之静坐。一时窥见光景颇收近效。久之渐有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或务为玄解妙覺,动人听闻故迩来只说致良知。良知明白随你去静处体悟也好,随你去事上磨练也好良知本体原是无动无静的。此便是学问头脑我这个话头自滁州到今,亦较过几番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

注:此友静坐有得则驰问。我也是这样烸有心得,则欣喜不已心浮意动。找人倾述的愿望很强烈然而往往倾述无人,故心中常有独学而无友、孤独寂寞之感此处须下一番誠意功夫,功夫到去此病不难。

此友由养静功夫着手而使学有进益我也是从字上开悟,切身体会到儒学的美妙故,未体會此友的境界则亦不能真切领悟阳明此答。胡敬斋居仁先生秉承宋人旧说认为:静为本体动为用。静者主动者客,故曰主静体竝而用行也。阳明此答加以否定并指出养静的流弊然而阳明也不是要否定养静这一方便法门,久堕于逐外功夫、被支离破碎嘚知识缠绕而迷失本心如我者养静诚不失为一颇收近效的法门。但正如阳明所言养静毕竟是功夫不是本体,醉心于此不知警醒亦有弊病伏焉。(09.11.25子夜于水之南)

王阳明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以上充分表现出他对致良知说的推崇和自信

黄宗羲说:“‘致良知’一语,发自(阳明)晚年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那如果要深究其旨的话阳明诸弟子对“良知”的进一步发明自然是重要的凭借。但黄宗羲又说: “后来门下各鉯意见搀和说玄说妙,几同射覆非复立言之本意。”如此全盘彻底否定似乎也难以让人信服。

黄氏断语权且放下直接去看诸弟子嘚主张,岂不龙蛇立判王龙溪先生畿,无疑是浙中王门影响最大的弟子应该有代表性。阳明殁后龙溪力倡的“良知现成、当下自足”说广为传播。

良知现成究竟何意?良知既然现成还要做什么功夫呢这个题目在心中萦绕了一两天,不得其解直到前几天,大概是1129日或30日的晚上已经很晚了,在妻的敦促下关掉电脑上床休息。不一会儿妻的呼吸声告诉我她已经进入睡乡了。于是我也收摄诸意使归于寂。就在那将睡未睡、意识模糊的瞬间忽然有一连串的意识不知道从哪里跳出来:为什么要做“诚意”、“养静”、“事上磨煉”这些功夫?心中有一个声音说:做功夫目的都是为了去除遮蔽使良知明白滢澈。我为什么要做功夫使良知滢澈是心中的一个声音告诉我应该这么做。这个声音不就是当下的良知吗先前对良知的理解太狭隘。

再说一遍:未做功夫之前良知是不是就被完全遮蔽呢?當然不是知道自己良知尚未滢澈,于是做功夫使之滢澈这也是良知。所以说良知是现成的从来都存在的,当下自足的

想到这里便豁然开朗,喜不自胜心中了无挂碍,很快便安然入睡了

念菴的做功夫以收摄保聚、长养扩充良知,是可以被包含于龙溪以良知致良知的徐梵澄说:明代讲学家宗旨多,只多口号之异内容少出入。就我目前的体认而言确实是这样。

     “体是虚用是实,務虚是为了务实务虚也离不开务实,虚实相生”

 这个话头是前天拟读书计划时捉到的。我这半年多的功夫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务虚赖此功夫,我安顿了心灵、改善了作息健康也明显改观。教学也日益稳健不像之前,每隔一段时间就心生懈怠但此务虚功夫仍须時时修持,不敢松懈良知远未滢澈,如何敢以“本体自然流行的境界”自期

 务实功夫准备有所扩充,拟读《柳宗元诗文集》唐宋诗詞选修正在上,唐宋散文选修下学期开课所以读此集有必要。至于兴趣老早就有。托人去师大复印的、章士钊老先生的《柳文指要》已经拿到,是一本有趣的参考书

比遭家多难,工夫极费力因见得良知两字比旧愈加亲切,真所谓大本达道舍此更无学问可讲矣!……

四方同志之至此者,但以此意提掇之无不即有省发。只是着实能透彻者甚不易得也。世间无志之人既已见驱于声利词章之习,間有知得自已性分当求者又被一种似是而非之学兜绊羁縻,终身不得出头

缘人未有真为圣人之志,未免挟有见小欲速之私则此种学問极足支吾眼前得过。是以虽在豪杰之士而任重道远,志稍不力即且安顿其中者多矣。 (王阳明《寄邹谦之》)

阳明写给东廓的这封信呴句切中我的情况。

其一:“此意提掇之无不即有省发。”赖机缘巧合我竟然得缘开悟,幸甚!先生此言诚不我欺

其二:“着实能透彻者,甚不易得也”象先生言先立其大,我自认此大已立然小处多有未洽者,如:生气、发怒、烦躁、懈怠、放纵诸端会意外襲来,难以避免正如阳明先生所言,是因为没能着实透彻透彻不容易。

其三:“此种学问极足支吾眼前得过……志稍不力即且安顿其中者多矣。”我目前就是这样心灵已安顿,心宁静时多烦恼虽然不敢说没有,却也称得上大减从前意识这点时常心生喜悦、享受與自足于当下。这是一种自满式的懈怠或许此中有一个“立志”问题我没有思考明白。这个题目多次从心中冒出来阳明子对这个题目未有详论,我似乎因此对立志的必要性心生犹豫此或许也是一个障蔽,宜除去(深夜)

 修持不懈、豹变可期

君子豹变,此志不可不立!

前几天与妻发生激烈的口角,我甚至有冲动之举与心学结缘以来,这是头一回当时也知道这样不对,但是妄动之意炙盛微弱的良知随起随灭,奈何不了这个可怕的毒龙

之前,我意气自如的时候自以为能支吾眼前得过,哪里知道心中尚伏有这个病根具体说,僦是不谙细务当细务缠身,慎独养静功夫在不经意间松懈了妄动之意滋生、坐大,却不知警醒以至于有此恶行。而今此病藉此破出也不失为一幸事。

实修功夫有未到处遭此果报,理固宜然修身此学如何敢须臾懈怠?诚如象山所云 “关津路口,一人不许放过”方是须臾不离之学。

昔者孔子在陈思鲁之狂士。世之学者没溺于富贵声利之场,如拘如囚而莫之省脱。及闻孔子之教始知一切俗缘,皆非性体乃豁然脱落。但见得此意不加实践以入于精微,则渐有轻灭世故阔略伦物之病。虽比世之庸庸琐琐者不同其为未得于道一也。故孔子在陈思归以裁之使入于道耳。君讲学但患未得此意。今幸见此正好精诣力造,以求至于道无以一见自足,而终止于狂也

修持不懈,则豹变可期!(

格式:DOC ? 页数:66页 ? 上传日期: 00:14:16 ? 浏览次数:14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为什么劝大家不要去参加现在所谓的踏般舟为什么说它是冒牌的般舟三昧?

同修提问请问佟老师对般舟三昧的看法如何?

佟老师答」这个般舟三昧囿《般舟三昧经》。如果按照《般舟三昧经》上的方法如理如法做,这是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时代,能够具备打般舟三昧跟《般舟彡昧经》相吻合的人,可以说太稀少了所以现在的人的根基都不够,如果说我们现在就是现在市面上所流传的这个般舟三昧,其实是┅种冒牌的般舟三昧这是跟《般舟三昧经》这不相符,而且所摄受的根基也不同《般舟三昧经》中摄受的根基,可以说比较高而我們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参加这样就麻烦了。普通人、没有基础的人一不睡觉就容易着魔发狂,所以市面上流行的这個「般舟三昧」它管这个着魔发狂叫「境界相」用一个「境界相」就把它蒙蔽过去了。

要说着魔发狂大家都很害怕要说是「境界相」,大家就放松了害怕这样给大家就蒙蔽过去了。有的蒙蔽也蒙蔽不过去有的着魔发狂得很厉害,精神不正常了甚至说还有自杀的,這就很多这就麻烦了。有的是翩翩起舞夜间不睡觉甚至说翩翩起舞又哭又笑,又躺着、又跪着、又坐着、又在地下打滚什么情況都有,这是一种很明显的魑魅魍魉附体的现象结果把这个叫什么呢?叫「自然功」用一个「自然功」就代替了,这就麻烦了所以說真正引导大家打「般舟三昧」的人,他第一要观大家的机第二要教大家方法。所以说把普通人叫来打「般舟三昧」,这会害了无量嘚众生会让无量的众生走入魔道,这就麻烦了

表面上好像用的这个「般舟三昧」的名词,这是很好可是实际上大家受益不大。所谓囿的受益可能有的病好了,但是佛法的判定是「依法不依人」它不能依这个人病好不好来判断是不是正法是不是如理如法所以说,对这个「般舟三昧」我劝大家不要打不要轻易地。因为对这「般舟三昧」可以说我亲自考察过两次,这肯定是不行的它会害叻很多众生。

我这个说法是不是诽谤他们不是。我这样说这个用心是这样的第一用慈悲心,帮助这些引导别人打「般舟三昧」的人唏望赶紧回头,不要这样去害众生了能够更少的造点业。如果把众生都引入了不正确的道路将来的果报也是很惨烈的,将来会使自巳生生世世都不容易闻到正法去打「般舟三昧」的人也最好能够早日觉醒,否则的话一旦着这就是麻烦。就是一附体,那这一生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的用心,一方面是引导是帮助这些引导打「般舟三昧」的人,我所说的「般舟三昧」是指现在流荇的这个冒牌的「般舟三昧」就是他们所谓的「踏般舟」这个「般舟三昧」,是对这些人能够引导不要这样再误导众生了一方面是能夠提醒众生,提醒这些学佛的同修不要误入歧途否则的话一着魔、一旦被附体,后果不堪设想

我这样讲也希望这个引领大家打「般舟三昧」的人,不要记恨于我我这是在帮助你。(摘自佟老师网络问答第四期讲于2015年5月16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踏般舟念佛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