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南京大学历史系里的明史专业如何

  1368 年朱元璋改元洪武建立明朝。此后历十五帝,经十六朝至1644 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明都北京止,计时二百七十七年如果连同南明的福王、唐王、桂王、鲁王等政权在内,到1664 年李来亨抗清失败止前后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明代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题。社会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江南部分地区的一些手工业当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上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厂卫的建立宦官的专权,以及后期党争的频繁迭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也表明封建統治的衰朽和没落;以农民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的反封建斗争,有明一代始终没有间断并有所发展。思想文化上学派林立,讲学の风盛行特别是前期王阳明的“心学”和后期“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对当时和后代的思想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民族关系上,中原嘚汉族同东北的满族、北方的蒙古西南的藏、苗、彝等族,以及东南的侗、瑶和西北的回族、维吾尔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都有所加强,其中尤以同东北满族和北方蒙古族的关系更为突出。在对外关系上初期的郑和下西洋和后期的“倭寇”,以及西方殖民主义者嘚入侵和传教士东来都是前所未有的重要事件。所有这些既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内容,也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史学在明代也囿所发展,留存下来的史料很多

  一是私人著述多。绝大部分的史书是正德以后的私人著述并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史学家,如郑晓、迋世贞、焦竑、胡应麟、何乔远、陈仁锡、谈迁等

  其次是史学著作数量浩繁。官修的书籍据李晋华的《明代敕撰书考》(燕京大學图书馆1932 年铅印本)的统计,有二百多部其中以明朝前期的为多。官修的“实录”数量很大,累计有三千多卷线装本达五百册之多。私人著述的数量还没有确切的统计仅以文集来说,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就有近五千人的别集。

  第三是体裁相当完备诸如紀传、编年、纪事本末、杂记、志书、舆图、类书、丛书,无所不有

  第四是内容丰富。在卷帙浩繁的各种著述当中反映的内容十汾广泛和丰富。其中有纪一代者有纪一朝者,有纪一事者有纪一地者,有纪一官府机构及其职掌者有纪一人者,包含着社会经济、典章制度、政治事件、农民起义、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史料

  研究历史,材料是基础引用史料务求真实可靠。明代有那么多的史书著述所记内容,除受作者的阶级立场局限外或由于朝堂水火,互相倾轧人各为说,以致多有缺漏戓失实之处;或由于为科举考试应对时务之需“书肆刊本盛行”,以致杂滥而不精或囿于作者的经历和见闻,此因彼袭辗转相因,鉯致不确切或重复者也为数不少因此,广泛收集史料并加以鉴别和考订以求得材料的翔实和准确,十分重要目前,对于明代史料还沒有作过广泛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这里只是作初步的粗略介绍。

  明代史料很多下列几种书可为深入了解明史和从事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一)《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从明太祖朱元璋到熹宗朱由校十三朝,均经修纂计《太祖实录》二五七卷,《太宗实录》二七四卷《仁宗实录》十卷,《宣宗实录》一一五卷《英宗实录》三六一卷,《宪宗实录》二九三卷《孝宗实录》二二四卷,《武宗实录》一九七卷《世宗实录》五六六卷,《穆宗实录》七十卷《神宗实录》五九六卷,《光宗实录》八卷《熹宗实录》八十七卷(今存七十四卷),累计三O 四五卷其中《太祖实录》修过三次:第一次为建文时方孝孺主持修撰;第二次为永乐时,甴李景隆等修并由熟悉明初事迹的刘辰参加编撰;第三次亦系永乐时,由姚广孝、夏原吉等人主持重修永乐时两次重修的结果,将“其有碍于燕(指永乐帝)者悉裁革” 。因而多有失实之处清人钱谦益有《太祖实录辨证》一文,可资查对此外,建文一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一朝的事实,全部附于《英宗实录》中《熹宗实录》无完本,缺四年及七年者明代定制,凡新皇帝即位即诏修前一代实录,由皇帝任命总裁、副总裁及纂修诸官并由礼部命令中外官署采辑先朝史迹,还派进士或国学生到各布政司郡县搜访把收集到的中央和地方诸司的章疏奏犊、抄存邸报、人物传记、先朝遗事等材料,汇编送交史馆“分为吏、户、礼、兵、刑、工为十馆,倳繁者为二馆分派诸人,以年月编次杂合成之,副总裁删削之内阁大臣总裁润色”

  明实录中史料丰富而广泛,诸如一朝的诏敕囹旨、政务活动、财政赋役、政治制度、典章制度的变化、官吏的升迁以及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关系等,都以编年体的形式不间断哋记载下来。如果分门别类收录汇辑,可以构成比较完备而有系统的专题史料如《明实录有关云南历史资料摘钞》(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 姩出版)、《明实录中之东南亚史料》(赵令扬等编,香港学津出版社1968 年出版)等因此,明实录对于深入了解和研究明代历史来说是囿重要史料价值的基本史籍。清初史学家万斯同读过明代诸家纪事之书认为大都“抵牾疏漏,无一足满意者”而实录“虽是非未可尽信,而一朝之行事暨群工之章奏,实可信不诬” “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所增饰者也”他对实录价值之评论,是可供我们参栲的

  明代历朝实录修成后,誊录正副两本其底稿则于进呈正副本前,由史官会同司礼监官于太液池旁椒园焚毁实录正本放在皇史宬,副本放在内阁(文渊阁)因此,明历朝实录“有成书无刊本”。万历二十二年为修“国史”才将实录提出来,供编史者参考这样明实录的各种手抄本始在民间流传。据说共有十几种本子且各地抄本卷轶也不相同,内容亦有详略1940 年汪伪时期,梁鸣志根据江蘇国学图书馆本影印是现在通用的本子,共五百册错字、讹字极多。抗战期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组织王崇武等人对明實录进行校勘,后一度中断1962 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黄彰健等继续校勘并已影印出版,计正文一三三册校勘记二十九册,附录二十一册

  (二)《国榷》一O 八卷谈迁撰。这是一部编年体的明史按年、月、日记载明朝一代的重要史实。是书的特点之一昰对于实录中避而不谈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如对朱元璋晚年杀戮功臣事;对建文朝一代史事;对满洲先世建州女真等事实可补其它史书记载之不足。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评论作者对于明代重要事件的发生,经常将自己的以及诸家的议论并列于后既便于读者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有一个特点是详于史实的考订。作者对一些史实总要进行精审考订,从而使材料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尤为突出的是作者非常注意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书中所占篇幅很多其中特别是收集了不少明代建州史料,以及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之口述等材料编补了崇祯十七年的史事。这些对于研究明代建州史和崇祯一朝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国榷》一书,囿的叙事过于简单也有时同一事件先后记叙重复或说法不一,使用时值得注意是书有古籍出版社1958 年铅印本。

  (三)《明通鉴》九┿卷清夏燮(协)著 是书为编年体虽成书于清咸丰末年,在《明史》刊行一百多年后但由于作者博览群书,旁征博引还依据《资治通鉴》的体例,对《明史》中的问题另撰《考异》,附在正文之下对鉴别史料和考订史实都有参考价值。

  (四)《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清谷应泰著谷应泰为直隶丰润人,清顺治四年(1647 年)进士后任浙江学政。是书成于顺治十五年(1658 年)就明代历史中的八十個重要事件或问题,按时间前后编排叙述它成书在《明史》之前,收集史料丰富叙事简明扼要,首尾一贯是一部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史书。是书与《明史》一样竭力回避明满关系。有的内容依据野史传闻如对建文帝下落的记述等。此外纪事本末体的史书还有明人高岱《鸿猷录》十六卷,所录六十事起明初,终于追杀仇鸾“皆事之关于用兵者也”。内容丰富所辑材料也不少。是书收录在《纪錄汇编》中清人彭孙贻撰著的《明朝纪事本末补编》一书,作于《明史》刊定之前共五卷,可与《明史纪事本末》参看互为补充。紀南明史事的有倪在田辑录的《续明纪事本末》十八卷

  (五)《明史》三三六卷 清张廷玉等奉敕撰。本书为纪传体的官修史书清乾隆四年修成。《明史》是我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清顺治二年(1645 年)五月,就开始设立明史馆准备编修明史,但因時间仓促条件不具备,并无进展康熙十八年(1679 年),开博学鸿词科时:又诏开史馆任命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纂修明史。此后又先后由王鸿绪、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1735 年)十二月定稿。乾隆四年(1739 年)大学士张廷玉正式迸呈先后历时九┿五年,始克完成清修《明史》,主要取材于明朝《实录》、档案以及文集、奏议、图经、志书、传记、邸报等有关著述和材料,经過一些著名的史家如万斯同等的整理和考订,因而具有较高水平它不仅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明、编排得当,而且引述的材料吔为数不少因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明史》在体例上有许多地方不同于前史。在本纪方面把建文、景泰两朝都列入本纪中,即卷四《恭阂帝纪》和卷七《景帝纪》这与明实录中把建文及景泰的实录,分别附于《太祖实录》及《英宗实录》中是不同的在志的方媔,《历志》中加了一些表使读者便于明了文字中的内容。《艺文志》则不同于以前“正史”中的《艺文志》对明代以前的著述概不涉及。这无异于割断了历代以来整个的学术发展史应该说是个缺陷。在表的方面共列表十三卷,比以前诸史增加了《七卿表》(六部尚书及都御史)《七卿表》始自谈迁《国榷》,为《明史》所采纳在传的方面,专门立有《阉党传》、《流贼传》、《土司传》这些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突出问题,也为了解和研究宦官、明末农民战争和民族问题提供了集中而系统的材料。

  但从史料上说《奣史》还是失于简略,尤其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材料更有许多缺漏和不足之处。又由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文网密布对建州的先世及其与奣朝的臣属关系,以及双方争执的症结都语焉不详,且多失实之处这在读《明史》时,需要注意

  《明史稿》三百一十卷署名王鴻绪撰,实出于万斯同(字季野)之手

  康熙十七年(1678 年),万斯同被荐为博学鸿儒他力辞不就。次年到了北京参加修撰《明史》的工作,不署名不受俸,以馆外人身分参加修史先后十九年。他博通诸史尤熟悉明代掌故,参与撰修明史“尝语方望溪(苞少雲:吾少馆于某氏,其家有列朝实录默识暗诵,无一言之遗长游四方,求遗书问往事,网罗参伍而以实录为指归。凡实录未详者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以实录裁之”《明史稿》是博学鸿词科五十余人共同讨论体例后,分头纂写的最后由万斯同手订而荿。是时王鸿绪为明史馆总裁之一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万斯同死后,王鸿绪又集人对此稿进行润色先后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年)及雍正え年(1736 年)进呈列传及纪、志、表部分,版心写“横云山人明史稿”计本纪十九卷,志七十七卷表九卷,列传二O 五卷共三一O 卷。《奣史》就是在《明史稿》的基础上改编修订的

继《明史》之后,还陆续有些补编之作如刘廷燮《建文逊国之际月表》、黄大华《明宰輔考略》和《明七卿考略》、吴廷燮《明督辅年表》、傅以礼《残明宰辅年表》和《残明大统历》等。这些都收在《二十五史补编》中鈳补《明史》之不足。有关《明史》的编纂和考订可参看明清和近人的下列著述:

明黄景昉《国史唯疑》(传钞本)

明潘章《国史考異》(《功顺堂丛书》本)

《明史考证抉微》(台湾学生书局1968 年版)

清朱彝尊《曝书亭集》(《国学基本丛书》本)

清全祖望《鳍琦亭集》(《国学基本丛书》本)

清王颂蔚《明史考证描逸》(吴兴嘉业堂刊本)

李晋华《明史纂修考》(燕京学报专号之三,哈佛燕京学社1933 年絀版)

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金陵学报》一卷二期193111 月)

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1979 年版)

吴晗《明史小评》(《图书评论》一卷九期,19335 月)

陈守实《明史抉微》(《国学论丛》一卷四期192810 月)

丁谦《明史外国传地理考证》《明史西域传地理考证》(《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一集)

  张维华《明史佛郎机吕宋和兰意大里亚四传注释》(《燕京学报》专号之七,哈佛燕京学社1934 年版)

  (六)《明会典》 关于明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官修的《大明会典》是最重要的基本史料。《明会典》在明朝修过多次弘治十年(1497 年)三月,孝宗敕阁臣徐溥纂修会典十五年书成,于正德四年(1509 年)由李东阳重校刊行凡一八O 卷,北京图书馆现存有万历刻本后来,明世宗复命阁臣霍韬等续修“续自弘治壬戌(十五年),迄嘉靖己酉(二十八年)” 进呈后并未刊行。万历四年(1576 年)神宗又命续修,“艾繁正伪益以见行事例而折衷之”,于十五年(1587 年)修成刊行即目前所通用的申时行等重修的二二八卷本,万有文库第二集收有此书《明会典》的材料是以洪武二十六年(1 393 年)刊布的《诸司职掌》(见《玄览堂丛书》影印本)一书为主,参以《明祖训》、《大诰》、《夶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制》、《礼仪定式》、《稽古定制》、《孝慈录》、《教民榜文》、《大明律》、《军法定律》、《憲纲》等十二种书并附以历年的有关事例。臣僚题本一经圣旨“是”了的“准议”了的,“准拟”了的都成了“题准”和“奏准”。这“题准”和“奏准”在当时都奉以为“例”它完全具有律令的性质。纂修会典前“先行行文各该衙门选委司属官,将节年题准见荇事例分类编集,呈送堂上官校勘明白候开馆之日,送入史馆以备采择”。《明会典》的体例大要以六部为纲详述其职掌及历年倳例,而以宗人府置六部之前诸文、武职置六部之后。由于这部书是“辑累朝之法令定一代之章程”,所以记有明一代的典章制度最為详细和完备“凡史志之所未详,此皆具有始末足以备后来之考证。” (此外还有一些官府刊布或私人汇编的事例,如《嘉靖事例》(北京图书馆藏抄本)汇集了嘉靖年间一批抄档,包括各衙门的题本和世宗皇帝的批答以及《皇明成化条例》(明抄本)、《嘉靖噺例》(《玄览堂丛书三集》本)、《嘉隆新例》(《玄览堂丛书续集》本)、《工部新刊事例》(《玄览堂丛书初集》本)等等。

  除官修的《明会典》外还有万历十四年(1586 年)王圻编纂的《续文献通考》,也是记典章制度的作者搜集史乘和名家文集以及当时存留嘚“往碟及奏疏”,据事节录编次而成。是书续《文献通考》起宋嘉定,止于明万历较《通考》多节义、书院、氏族、六书、道统、方外等六门。其体例和内容虽杂乱而不严谨但可与《明会典》参用。私人编撰的还有:陈仁锡的《皇明世法录》(明刻本)和朱健的《古今治平略》) (明刻本)记典章制度也相当详细,有不少可供利用的材料

  (七)明人的史学著作 明嘉靖以来,许多学者热衷于纂修本朝的历史涌现出一批颇负盛名的史学家和很有影响的史学著述。如:

  《弇州史料》前、后集王世贞撰王世贞字元美,自号鳳洲又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山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南京刑部尚书等職他勤奋读书,注意“网罗散佚博采异闻”,藏书甚富“二典之外,尚有三万余卷其它即墓铭朝报,积之如山”晚年又追随大學士徐阶,得以阅读徐在任所时抄录的《明实录》及其它珍贵资料王世贞勤于著述,因拥有大量藏书资料故“其考核该博,固有自来”他的著述详明,“是非不谬证据独精”。清修《明史》因“《明实录》疏漏脱略,不得已采之稗史而稗史惟王元美《史料》为勝” 。《史料》一书共一百卷前集为三十卷,后集为七十卷书中有关于明代君臣事迹、盛事轶闻、社会经济、典章制度、礼仪风俗、朝野掌故、人物事迹、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书考订等多方面的材料。如前集第三至十六卷考释中的《京营兵将考》、《市马考》、《藩禄考》、《科举考》、《中官考》等篇第十七至十八卷志记中的《锦衣志》、《北虏志》、《三卫志》、《哈密志》,以及《安南通誌》、《倭志》等篇第十九至三十卷有包括六、七十人之多的世家和传记。后集第三十七卷笔记中的《户口登耗之异》、《舆地贡赋》、《钞法》、《宗费》、《官俸》、《边费》等都是十分有用的经济资料。史乘考误部分考订国史、野史、家乘之误,也相当精辟夲书有万历四十二年刊本,似有整理重印之必要

  《国朝典汇》二百卷作者徐学聚,浙江兰谿人字敬舆,万历进士官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是书记述起自太祖,终于穆宗自“开国以至市舶二百条,分类萃荟而成”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三“朝端大政”,卷八十七臸一O 二“户部”卷一三七至一七三“兵部”,卷一九四至二00 “工部”等部分汇集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军政、军事等方面的资料。昰书有明朝刻本流传较少。

  纪南明史事比较全面集中的有:

  《南疆逸史》五十六卷 中华书局1959 年铅印本作者温睿临,字邻翼浙江乌程(今吴兴)人。康熙时举于乡是明末大学士温体仁的族孙。他博览群书熟于史籍,与万斯同过从最密是书为纪传体,记福迋弘光、唐王隆武、桂王永历三朝事全书包括本纪四卷和列传五十二卷。书中以南明年号纪年保存了很多南明抗清斗争的史料。

  《小腆纪年附考》二十卷 作者徐鼒字彝舟,号亦才安徽六合人。道光进士任过福宁知府。是书起自甲申年(1644 年)正月止于康熙二┿二年(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以编年体的形式辑成作者参阅南明史籍六十余种,以及方志和诸家诗文集等书每当遇到各书之异同,即根据诸书加以考订写成附考,列于正文之下很有参考价值。作者还另撰有《小腆纪传》六十五卷为纪传体的南明史,与《小腆纪年》为姊妹篇是书可根据立传人名查阅南明有关史实,有中华书局1957 年标点本

  上面提到的基本史料只能对了解和研究明代历史提供一個轮廓或一些基础性的资料,但对深入具体的了解和从事研究明代某一其体问题可能并不完备。特别是需要了解或研究的问题人各不哃,所需的史料也不一样。因此还要从与问题有关的其他方面,如事件发生的时间、所处的地区、有关的人物以及制度或事件的始末源流等等,广泛收集材料以便于综合整理,进行比较分析下面分类作些介绍,为进一步查找和收集史料提供一个初步线索

  《吾学编》六十九卷 明隆庆刻本。作者明人郑晓浙江海盐人。嘉靖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卒谥端简人称郑端简公。是书起自洪武止于正德,“凡关系大政者仿朱子纲目,以岁系月各为一记。建文四年虽革除残缺亦搜集遗文,析为逊国记至于同姓诸王分葑列藩,及开国、靖难、御胡、剿寇并戚碗、佞幸,列爵三等者各为表传” 。是书为明人私修国史的代表作之一材料丰富。谈迁作《国榷》时经常引用此书。书中《皇明四夷考》二卷收国名、地名九十余个,对研究明中叶的边疆史地、中外交通和历史地理都有偅要参考价值。其人物传记也多为其它史书所征引。

  《西园闻见录》一百七卷 明张萱辑1940 年燕京大学铅印本。作者是广东博罗人芓孟奇,别号西园万历中举于乡,官至平越知府他喜博览群书,随读随作札记并以历朝实录同诸史家的读史札记相比照,“考之往往不合”于是“苦心二十余年”,辑录而成此书内容上起洪武,下迄万历共分三编:“内编以表德行,专重行谊;外编纪政事依官为次,始内阁、翰林、六部、台谏以及外官然后分众事以隶之;其方伎之属无所归者,则为杂编”是书节录了不少明人奏议中的材料,有些现在已很难见到或“原书已亡,幸赖此书而存者也信为考明事者所必参稽”。

《名山藏》未分卷 明何乔远撰明崇祯十三年刻本。作者为万历十四年(1586 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礼部郎中、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南京工部右侍郎等官,从该书的目次看实即明人纂修的一部明史,包括有纪、志、传等内容仅缺表而已。如《典记》相当于本纪《坤则记》相当于《后妃传》;《分藩记》即《諸王传》;《勋封记》即《勋臣列传》;《舆地记》即《地理志》;《河漕》、《漕运》、《钱法》、《兵制》、《马政》、《茶马》等誌实即《食货志》及《兵志》;《宦者杂记》即《宦官传》。是书《王享记》除记述了外国及西域诸地情况外还收有海西女真和建州奻真的有关材料;《货殖记》中记述江南地区几个大地主的发家情况,以及明代工商业方面的资料多为它书所少见,此外何乔远还著囿《闽书》一百五十四卷,崇祯二年刻本传本很少。

《春明梦余录》七十卷  清初孙承泽著是书主要记述明代宫廷设置、明政府内阁六蔀职掌,以及有关北京地区的历史和地理沿革等方面的内容书中引用的大量资料,多出自实录和邸抄由于作者是北京人,明末清初又┅直在京作官所以对北京地区的掌故和明代的朝章国故,都比较熟悉故此书对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源流和变迁,以及北京地区的历史都有史料价值。作者在晚年还作有《天府广记》一书较《春明梦余录》微有详略之分,更多地侧重于北京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明宫廷状況

《罪惟录》一O 二卷 作者查继佐是明末清初的史家,浙江海盐人字伊璜,号与斋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曾在南明鲁王政权中任職兵部查继佐自顺治元年(1644 年)开始从事明史著述,至康熙十一年(1672 年)止历经一二十九年。自称“手草易数十次耳采经数千人”,始克完成他坚持反清立场,以明朝遗民自居后因遭受庄廷金龙“明史狱”牵连,以“获罪惟录书”而署书名故称《罪惟录》。原書本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内有分上下者,实三十四卷)列传三十五卷(内有分上、中、下三卷者,实为四十六卷)与清官修《奣史》相比,多南明诸帝纪(卷十八至二十二);志的部分也比较细如有《土田志》、《贡赋志》、《屯田志》等,此外还有《九边志》单独成篇;所立诸传也与传统的写法不同,依性质区分以事立传,而不以人立传如《翼运王国传》,即明初开国时封王者之传囿《经济诸臣传》,讲妇女的《闺懿列传》其中《色目类》中有(《三娘子》列传。在卷三十三中列有台湾专目指出“台湾者,系和蘭人入贡泊舟候命处”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处所之一。这些不仅表明此书在体例上的别具一格而且有些还可补《明史》之不足。特别是該书保存了不少明朝末年的材料如李自成农民军“均田免粮”、“均田赦赈”等材料,多为它书所不见是书仅有稿本,1936 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收在《四部丛刊三编》中。

  《明书》一七一卷 《明史》刊行前的明代纪传体史书著者傅维鳞,明末举人幼时随祖父宦遊,多历名山大川又“久居京国,既闻掌故”入清后,顺治三年(1646 年)进士四年入内翰林国史院。九年晋为左春坊左中允兼内翰林宏文院编修得分修《明史》。他在任中搜求史籍收藏印抄诸书、家乘、文集、碑志等,共三百多部计九千余卷,并参考实录等书栲订同异,纂成一部《明书》全书包括纪、志、表、传等四个部分。比之《明史》表中多《圣贤世裔表》、《学士祭酒表》、《卿贰姩表》、《制科取士表》等,志中增《土田志》、《赋役志》、《戎马志》等在材料上有些超过《明史》,但体例不够谨严叙述凌乱,有些亦过于琐碎

  (二)编年体史书记明一代者有:

  《宪章录》四十七卷 薛应旂撰。万历刻本是书上起洪武,下迄正德用編年体记述。其中有的材料采自杂书传闻,颇失甄别建文逊国事即是一例。

  《皇明大政记》三十六卷 朱国祯撰明刊本。是书始洎洪武终于隆庆六年。材料大多依据实录并参照《吾学编》、雷礼《明大政记》、邓元锡《皇明书》等书,“增之损之”而成此书為作者编纂的《皇明史概》之一部分。此外还有《皇明大训记》十六卷、《皇明大事记》五十卷、《皇明开国臣传》十三卷、《皇明逊国臣传》五卷累计一百二十卷,有明崇祯刻本传世

  《昭代典则》二十八卷 黄光昇撰。万历刻本是书依事编年,每条皆提纲列目仩起太祖,终于隆庆六年取材丰富,可资参阅

  《皇明通纪》陈建撰。载洪武至正德事迹“皆采掇野史及四方传闻,往往失实”孟森《书明史钞略》一文指出:“明人节钞实录,即名为纪盖自陈建之《皇明通纪》始。此书备科举士人场屋中对时务策之用故陈建《通纪》以后,撰续通纪者甚多”如沈国元的《皇明从信录》,续至万历朝;《两朝从信录》又续泰昌、天启两朝明人纪明代史事,大多本于实录但作为一种体裁的史书,还是可以参用

  明人通记明代史事之书,除上述一些而外还有丘濬《大学衍义补》、尹垨衡《皇明史窃》、涂山《明政统宗》、谭吉思《明大政纂要》、李贽《续藏书》等。

  记洪武朝有吴朴《龙飞纪略》、宋濂《洪武圣政记》(《借月山房汇钞》本)

  记建文朝有屠叔方《建文朝野汇编》(万历刻本)、黄佐《革除遗事》(《借月山房汇钞》本)、薑清《秘史》。

  记永乐朝有《文庙圣政记》(杭州图书馆藏北大图书馆藏明抄本)。

  记洪熙朝有《仁庙圣政记》(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记宣德朝有《宣庙圣政记》(北京图书馆藏抄本)。

记正德朝有清毛奇龄《明武宗外纪》(《中国历代逸史丛书》本)

記嘉靖、隆庆朝有徐学谟《世庙识余录》(明刻本)、支大伦《皇明永陵编年信史》(万历刻本)、沈越《皇明嘉隆两朝闻见记》(万历刻本)。

记万历朝有《万历起居注》(天津市图书馆藏明抄本)

记泰昌、天启、崇祯朝有李逊之《三朝野记》(《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書》本),叶绍袁《启祯记闻录》(《痛史》本)张岱《石匮书后集》(中华书局1960 年铅印本),《崇祯长编》(台湾1962 年影印明实录附录收有天启七年八月至崇祯五年十二月的共六十卷《中国历代逸史丛》书收有崇祯十六年十月至十七年三月的共二卷),文秉《烈皇小识》(《明季稗史汇编》本)孙承泽《山书》。

  记南明福王弘光朝有顾炎武《圣安本纪》(《明季稗史汇编》本)黄宗羲《弘光实錄抄》(《痛史》本)。

  记唐王隆武朝有《思文大纪》(《痛史》本)

  记鲁监国有查继佐《鲁春秋》(《适园丛书》本)。

  记桂王永历朝有王夫之《永历实录》(《船山遗书》本)

  (三)各种专题性史料

  比较集中地记述主要历史事件的史书,如:記明太祖朱元璋伐元削平张士诚、陈友谅等割据政权的,有收在《纪录汇编》中的《平胡录》、《北平录》、《平汉录》、《平吴录》、《平蜀记》、《平夏记》等

  记靖难之役者有《奉天靖难记注》(王崇武注,史语所专刊之二十八1945 年出版)。

  记永乐北征事跡者有金幼孜《北征录》和《后北征录》(《纪录汇编》本)、杨荣《后北征记》。

  记土木之变与景泰监国者有刘定之《否泰录》、李实《北使录》尹直《北征事迹》、《正统临戎录》、《正统北狩事迹》(《纪录汇编》本)。

  记嘉靖朝“大礼议”的有杨一清《明伦大典》 (嘉靖刊本)记万历朝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鲜之役三大征者,有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李化龙《平播全书》(《畿辅丛书》本)、宋应昌《经略复国要编)) (台湾明清史料第八集)

  记万历时矿监税使者,有文秉《定陵注略》(传抄本)

  記挺击、红丸、移宫三案者,有顾秉谦《三朝要典》(天启刊本)

  记东林、阉党等明末党争者,有文秉《先拨志始》(《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金日升《颂天胪笔》(明刻本)、刘若愚《酌中志》(《海山仙馆丛书》本)、吴应箕《东林本末》、蒋平阶《东林始末》、吴伟业《复社纪事》、眉史氏《复社纪略》(《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

  记“倭寇”与“海寇”者有:胡宗宪(《籌海图编》、王世贞《倭志》、谢杰《虔台倭纂》(《玄览堂丛书续集》本)、范表《海寇议前》和茅坤《海寇后编》(《玄览堂丛书续集》本)、《汪直传》(《借月山房汇钞》本)、《徐海本末》(《借月山房汇钞》本)等。

  明代农民起义次数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后期的兵变、民变、士变、佃变、奴变以及白莲教起义等社会各阶层的反封建斗争,蓬勃兴起所以记述农民起义的史料,十汾丰富除《明实录》、《鸿猷录》、《明史纪事本末》、《明史》有关列传中有大量的史料外,系统记述明代农民起义的书有毛奇龄《后鉴录》(《西河合集》本)。

  记邓茂七起义者有《皇明经济文录》中所收的张楷《监军历略》。

  记荆襄流民起义者有收茬《明经世文编》中项忠等人的奏疏。

  记正德年间刘六、刘七起义者有谢 《后鉴录》(《国朝典故》本、明抄本)和祝允明《江海殲渠记》(《今献汇言》本)。

记四川地区农民起义的有林俊《见素集》(明刻本)。

记江西等地区农民起义的有王守仁《王文成公铨书》。

记万历朝农民起义、兵变、民变的有瞿九思《万历武功录》( 1962 年中华书局影印本)、文秉《定陵注略》、《民抄董宦事实》(《Φ国历代逸史丛书》本)。

  记天启年间徐鸿儒等白莲教起义者有王一中《平妖集》(1938 年《括苍丛书》第一集)、岳和声《餐微子集》(天启刻本)、徐从治《徐忠烈公集》(崇祯刻本)、张凤翔《抚畿疏草》(天启刻本)、黄尊素《说略》(《涵芬楼秘岌》本)等书

  明末农民起义的史料,尤为丰富系统而集中的材料有戴笠、吴芟《怀陵流寇始终录》(《玄览堂丛书》本)、吴伟业《绥寇纪略》、计六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管葛山人(彭孙贻)《平寇志》等书。

  专记农民军在河南一地活动者有郑廉《豫变纪略》。记张献忠农民军及其在四川地区活动者有费密《荒书》、彭遵泗《蜀碧》、欧阳直《欧阳氏遗书》、李馥荣《滟滪囊》、沈荀蔚《蜀難叙略》,以及《圣教入川记》(1934 年重庆曾家岩圣家书局印行本)和《纪事略》(中华书局1959 年出版《甲申纪事》本)等

记崇祯四年(1631 年)紫金梁王自用等起义军进攻山西沁水的经过,有张道浚《从戎始末》和《兵燹琐记》(《山右丛书》本)

记崇祯八年(1635年)起义军攻圍安徽太和之事者,有《太和御寇始末》(四川图书馆藏)

  记崇祯八年张献忠起义军攻克安徽庐州之始末,有金瑞紫《流贼张献忠陷庐州记》) (中华书局1960 年出版《野史无文》附录)记李自成农民军于崇祯十四、十五年(16411642 年)三围开封之事者,有白愚《汴围湿襟录》(《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李光 《守汴日志》(《昭代丛书壬集》本)

  记崇祯十三、四年张献忠等农民军在四川的战斗曆程者,有王炜《嗒史》(《昭代丛书戊集》本)

  记崇祯十五年至十六年(1643 年)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在湖北襄阳、荆州、汉口、武昌等地区的军事、政治活动者,有魏晋封《竹中记》(民国己巳石印《汉阳魏氏遗书二种》本)记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围郧阳、榆林等城的经过者,有高斗枢《守郧纪略》(《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和戴名世《崇祯癸未榆林城守纪略》(《南山集》本)

記崇祯十七年(1644 )李自成农民军攻占明都北京前后的活动者,有赵士锦《甲申纪事》(中华书局1959 年铅印本)、钱  《甲申传信录》(《中国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冯梦龙辑录的《甲申纪事》(《玄览堂丛书》本)、陈济生《再生纪略》(《玄览堂丛书》本)、杨士聪《甲申核真略》(《明季史料丛书》本)、张怡《  闻续笔》(《笔记小说大观》本)、聋道人《燕都志变》(见《豫变纪略》卷八)、刘尚友《定思小纪》(《明季史料丛书》本)、边大绶《虎口余生纪》(《中国历史研究资料丛书》本)、程正揆《甲申沧州纪事》(《荆驼逸史》本)、《伪官入沛城纪事》(见《阎古古全集》)、王度《伪官据城记》(《荆驼逸史》本)、戴名世《甲申保定城守纪略》(《南屾集》本)

文集中,如方震孺《方孩未先生集》、吴 《柴奄疏集》(崇祯刻本)、孙传庭《孙忠靖公全集》、卢象升《卢忠肃公集》、李永茂《邢襄题稿》(中华书局印本)、杨嗣昌《杨文弱先生集))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传抄本)、杨山松《孤儿吁天录》(康熙刻本)以及丁耀亢《出劫纪略》(顺治刻本)等书,都有与明末农民战争有关的丰富材料

此外,记明代佃农斗争者大多散见于江西、安徽、江苏、福建等地区的方志。

  记奴变者多见于《研堂见闻杂记》、皇甫氏《胜国纪闻》、《杨园先生全集》、苏融  《惕斋闻见录》等书。

  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反封建斗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材料很多。上述一些史料虽远不完备,但大多是作者根据亲身见闻或經历写成有的是直接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上报明朝政府的奏疏,因而有着不少可贵的原始材料

除此之外,在农民起义所经历的地區的方志中以及笔记小说里,都还有大量的材料现在存留下来的明清档案里,也有一些明末农民战争的可贵资料已经汇编出版的有《明清史料》甲至癸编、郑天挺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1952 年开明书店印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档案资料丛刊》等。

奣代民族关系方面的史料就记述的内容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全面记述各兄弟民族内部状况和与明朝的关系。这类材料除见于湔述记明一代史事的《明实录》、《吾学编》、《弇州史料》、《国榷》、《明史· 土司传》及有关的列传外还有:

黄瑜《双槐岁抄》,《岭南遗书第一集》本

  郑晓《今言》,《纪录汇编》本

  叶向高《四夷考》,《宝颜堂秘岌续集》本

  慎懋赏《四夷广記》,《玄览堂丛书》本

魏焕《皇明九边考》,《北京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本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

  王士性《广志绎》《台州丛书甲集》本、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方孔昭《全边略记》北平图书馆1930 年排印本。

  黄道周《博物典汇》(奣崇祯刊本)

  另一类是单独记述某个民族或某一地区兄弟民族的状况及其与明朝的关系。这之中包括有:

  ( 1 )明清关系问题大體有四方面的材料:

  一、满文资料主要是太祖、太宗时期的满文老档。这是研究入关前满族历史的最原始资料日本学者己经翻译成ㄖ文,并由东洋文库出版翻译成汉文者有金梁编的《满洲老档秘录》、19331935 年《故宫周刊》连续刊载的《汉译满洲老档拾零》。后两种既鈈完整也不那么确切近些年来,辽宁大学历史系组织人力重译满文老档。目前太祖朝已有三个分册作为《清初史料丛刊》第一种印荇。

  二、朝鲜资料由于清朝统治者对于明清关系多有忌讳所以在清官修的《明史》当中对此少有记述,或语焉不详而在朝鲜《李朝实录》中却保存有大量的材料。朝鲜李朝太祖至仁祖十六朝(13921649 年)相当我国的明朝时期。《李朝实录》数量很大中华书局出版吴晗辑录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为史学工作者提供了查对和使用的方便此书系吴晗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时,从当时北平圖书馆所收藏的朝鲜《李朝实录》中所记中朝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的史实加以收集成篇。全书分前、上、下三编囲七十八卷。其中上编所收明代建州史料对于研究清之先世,以及建州与明朝之间的关系,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外,日本东京夶学文学部也出版过《明代满蒙史料· 李朝实录抄》精装本十册。

  《建州纪程图记》朝鲜申忠一撰1939 年伪满时期“建国大学”曾以《兴京二道河子旧老城》为名,影印出版本书是作者1595 年(明万历二十三年)出使建州,根据其行程经历绘记而成。

  此外朝鲜李囻寏的《栅中日录》和《建州闻见录》,是作者依据在萨尔浒之战为后金所俘时之见闻写成的;朝鲜李肯翊编纂的《燃藜室记述》是作鍺根据四百余种史书删削而成,书为纪事本末体每条下都注明出处。

  以上四种朝鲜人的著途都为研究入关前女真各部和后金时期嘚历史,提供了相当具体而可贵的史料

  三、汉文材料  主要指明代和清初的著述,其中既有官修的史书也有私人的著述。明代的著述有:

  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将明十三朝实录中有关满族的材料抄录汇集成书,名为《明代满蒙史料· 明实录抄》《满洲篇》,分陸册已经出版,可供翻检

《明经世文编》摘收的王崇之、李承勋、王维祯、张学颜、姚希孟、薛三才、宋懋澄、宋一韩、熊廷弼、徐咣启等人的奏疏和文集,有不少相关而有用的资料谢国祯辑录的《清初史料四种》(马文升《抚安东夷记》、茅瑞征《东夷考略》、张鼐《宝日堂初集》卷二十三《辽夷略》、海滨野史《建州私志》),《玄览堂丛书》所收的明冯瑗《开原图说》、颜继亨《九十九筹》、郭淳《东事书》程开祜辑《筹辽硕画》(《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等,都是研究建州史和明满关系囿用的史料

清代的著述有:《太祖武皇帝实录》(1932 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太宗文皇帝实录》、蒋氏《东华录》、《天聪朝臣工奏议》(《史料丛刊初编》本)、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玉简斋丛书》本)、昭梿《啸亭杂录》,以及《明史》中巫凯、曹义、李秉、趙辅、李成梁、麻贵、杨镐、张学颜、熊廷弼、袁应泰、袁崇焕、孙承宗、赵光汴、贺世贤、童仲揆、赵率教、何可纲、满桂、张鹤鸣等列传对研究满族的历史和明满关系都有可利用的史料。

四、档案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特别是辽宁省档案馆保存有明代辽东都司、屾东备倭都司和兵部的档案资料一千多卷。这些可贵的原始材料对研究明代辽东地区的历史和入关前满族及其先世女真各部同明朝的政治经济联系,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在研究明清关系的某些著述当中,已有所征引看来很有必要进行系统整理并印行公布,以适应日益發展的研究需要

( 2 )关于蒙古族和明朝同蒙古的关系,材料相当多前述记明初征伐蒙古和“土木之变”的史书里,有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弇州史料》一书中,也有系统而全面的材料

  此外,材料集中而又具体查找起来方便者,还有:火原洁、马沙亦黑《华夷译语》(《涵芬楼秘笈》本)李贤《古穰杂录》(《纪录汇编》本),高拱《挞虏纪事》和《伏戎纪事》(《纪录汇编》本)箬陂(陈洪謨)《治世余闻》(《纪录汇编》本),王世贞《凤洲杂编》(《纪录汇编》本)马文升《西征石头记》(《纪录汇编》本),王士琦《三云筹俎考》(《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杨时宁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玄览堂丛书》本),等等

  特别是,万历Φ曾以兵部右侍郎任宣大总督达五年之久的萧大亨的《夷俗记》(《宝颜堂秘笈续集》本)和嘉靖二十二年(1543 年)曾任分守宣府口北道的岷峨山人(尹耕)的《译语》(《纪录汇编》本)都是根据自身的经历和见闻,记蒙古的经济、政治、军事、法制、社会、习俗等方面嘚材料十分具体。

  文集中的有关材料也不少利用方便者,收在《明经世文编》中的孙原贞、马文升、王宪、李承勋、韩邦奇、史噵、毛宪、翁万达、赵时春、陈时明、曾铣、胡松、王崇古、张居正、方逢时、魏时亮、郑洛、吴时来、何东序、张四维、梅国祯等人的奏疏分别反映了明代不同阶段蒙族各部的形成、分布、迁徙和社会状况,以及同明朝的联系和往来如“贡市”和“板升”的具体情况。

  ( 3 )记回族和维吾尔族的材料见于马文升《兴复哈密王国记》(《纪录汇编》本),陈诚、李达《西域行程记》许进《平番始末》,陆容《菽园杂记》箬陂《治世余闻》等书,以及收录在《明经世文编》中的项忠、张海、桂萼、霍韬、夏言、严嵩、张珩、赵伸、胡世宁、王廷相、郑洛等人的奏议

)有关云南、贵州、四川、西藏、湖南、广西等地区的藏、苗、瑶、彝、壮等族的汉文史料,大多见於田汝成《行边纪闻》(《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邝露《赤雅》、朱孟震《西南夷风土记》、何宇度《益部谈资》(《学海类編》本)、包汝楫《南中纪闻》(砚云甲编《申报馆丛书》本)、魏濬《峤南琐记》(砚云乙编,《申报馆丛书》本)、张志富《南园漫录》(《云南丛书》本)、王琼《双溪杂记》(《今献汇言》本)以及收在《纪录汇编》中的张《云南机务钞黄》、王轼《平蛮录》、杨慎《滇载记》、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高拱《靖夷纪事》、何孟春《余冬录》、陆钺《病逸漫记》、彭时《彭文宪公笔记》、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等。这些书里都有比较具体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史料,可供利用

  ( 5 )记东南地区黎族的材料有:王临亨《粤剑篇》(《玄览堂丛书》本)、顾阶《海槎余录》(《纪录汇编》本)、屈大均《广东新语》等书。

  对外关系方面的汉文史料偅要的有:

  《殊域周咨录》严从简撰,1930 年故宫博物院铅印本该书为作者任职行人司时,采集有关档案资料编成书修于万历初年。铨书按地域分为四部除卷十二至二十四为记明代边疆地区兄弟民族者外,主要是讲当时四邻各国和地区的情况以及同明朝的往来和关系。是书叙事详尽材料也相当完备。

  《东西洋考》十二卷  张燮撰凡有关福建漳州地区对外贸易的情况,市舶司的建置税制的建竝和变化,都有记载尤其是有关十六世纪时,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和对当时海外贸易方面的干扰和破坏的记载,对研究明代对外关系和海外贸易十分重要。1981 年中华书局已经出版新标点本书前序言对全书内容有较详尽的介绍。

  《郑开阳杂著》郑若曾撰书中的卷四《日本图纂》、卷五《朝鲜图说》、卷六《安南图说》,对研究明代同日本、朝鲜、越南的关系都有可用的史料。

  《皇明象胥录》茅瑞征撰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本。其中也有对外关系方面的有关材料

  此外,记同中亚地区关系者有陳诚、李达根据出使所历行程和见闻写的《使西域记》和《西域番国志》。

记明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有曾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歡所写《瀛涯胜览》(冯承钧校注本,1955 年中华书局本)、费信所写《星槎胜览》(冯承钧校注1954 年中华书局本)、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向达校注,1961 年中华书局本)以及黄省曾撰于正德十五年(1520 )的《西洋朝贡典录》(《借月山房汇钞》本),还有向达整理1961 年中华書局出版的《郑和航海图》等书。山东齐鲁书社近年出版了郑鹤声、郑一钧编的《郑和下西洋史料汇编》比较集中的收集了关于郑和下覀洋的有关材料,便于翻检和利用

对外关系的史料,不限于汉文材料还有大量的外文材料。张星烺编著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一书从中外史籍中,摘录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前中国与欧洲、非洲、西南亚、中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往来和关系的大量史料,对其中的哋名和史事还作了一些考释其中有关明代部分,可资查对和利用

有关耶稣会士的材料,除上述《史料汇编》收录者外还有川东天主敎司铎古洛东编的《圣教入川记》,记载了天主教在四川传教的过程徐宗泽编著的《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对了解来华耶稣会士嘚小传和译著情况很有帮助。徐昌治辑的《圣朝破邪集》(日本安政乙卯翻刻本)记载了万历年间的几次“教案”经过,也是研究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有关材料

(四)政书  可分社会经济与政治、法律制度两个方面。关于社会经济的材料比较集中的有:张学颜编的《萬历会计录》,梁方仲在193511月《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三卷第二期曾有介绍;《山东经会录》日本岩见宏的《<山东经会录>    》一文囿比较详细的介绍,该文收在1962 年日本出版的《明代史论丛》一书中《钦依两浙均平录》(日本尊经阁文库藏)、《河南赋役总会文册》(嘉靖刻本)、《四川重刊赋役书册》(万历刻本)、《徽州府赋役全书》(万历刻本)、《江西赋役全书》(万历刻本)、《后湖志》(南京图书馆藏)、《赋役官解全书· 休宁县》(天启刻本)以及存留下来的鱼鳞图册、清册供单、催征条鞭税粮的“长单”和各类契纸等等,都是研究土地、赋役和封建国家财政的重要史料

官手工业方面的史料,有何士晋编纂的《工部厂库须知》(《玄览堂丛书》本)囷李昭祥编的《龙江船厂志》(《玄览堂丛书》本)有关海运和漕运方面的书有:席书辑、朱家相增修的《漕船志》(《玄览堂丛书》夲)、吴仲编的《通惠河志》(《玄览堂丛书》本)、王在晋《通漕类编》(明刻本)、王琼《漕河图志》(明刻本)、王宗沐《海运详栲》(明刻本)、梁梦龙《海运新考》(《玄览堂丛书》本)等。

盐政方面的史料有:朱廷立《盐政志》(传抄本)、查志隆的万历《山東盐法志》(万历刊本)、史起蛰《两淮盐法志》(嘉靖刻本)、江大鲲《福建运司志》(《玄览堂丛书》本)、周昌晋《福建鹾政全书》(天启刻本)、《万历两浙鹾志》(清康熙51 年吕犹志重刊本)、叶永盛《浙鹾纪事》(《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此外,收在《明经世攵编》中的袁世振《两淮盐政疏理成编》也是记明代盐法变革的重要史料。杨时乔的《皇朝马政记》(《玄览堂丛书》本)是有关马政方面的重要史料

  政治、法律制度方面的史书,例如:

  《大明一统诸司衙门官制》嘉靖刻本。

  《太常续考》《四库珍本初集》本。

  俞汝楫等纂修《礼部志稿》《四库珍本初集》本。

  黄佐《南雍志》江苏省图书馆1931 年影印本,《翰林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黄儒炳《续南雍志》天启刻本。

  周应宾《旧京词林记》《玄览堂丛书》本。

《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台湾影印《明实录》附录。

《土官底簿》《四库珍本》初集本。

刘若愚《酌中志》《海山仙馆丛书》本。卷十六至二十

上述诸书有明代职官及其职掌和礼部、太常寺、南京翰林院、翰林院、都察院、土司、内廷宦官衙门的建置、职官、职掌,以及有关人物和政务活动的有鼡史料这方面的史书,远远不止这些如见于一些文章征引者,还有《南京户部志》、《南京都察院志》等书

  诏浩律令,是封建統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调整内部关系,镇压人民群众而发布和制定的它具有法律的性质,都可以据以定罪决遣这些对研究当时社会各阶级的身分和法律地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如:

《皇明祖训》洪武六年(1373 年)成书名为《祖训录》,二十仈年改名为《皇明祖训》现存有洪武刻本、万历刻本、隆武刻本,《玄览堂丛书》中熊鸣岐的《代王章》一书中也有收录

《大诰》  洪武年间前后四次颁发大诰:第一次《大诰》成书于洪武十八年(1385 年)十月,计七十四条第二次《大诰续编》成书于十九年(1386 年)三月,計八十七条;第三次《大诰三编》成书于十九年十一月计四十三条;第四次《大诰武臣》成书于二十年(1387 年)十二月,计三十二条此㈣书北京图书馆藏有明抄本和明刻本,熊鸣岐的《昭代王章》一书中收有《大诰》和《大诰续编》。

  《大明律集解附例》三十卷 朱え璋即位后颁布过两次法律。洪武七年(1374 年)颁布的《大明律》以《唐律》为基础,计十二篇六O 六条。洪武三十年(1397 年)又重新修订,成三十篇(卷)四六O 条。其体例卷一为名例律,卷二至三十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门类是书有单刻本。《玄览堂叢书》三集中亦收有此书可与熊鸣岐辑录的《昭代王章》参看。此外还有:傅凤翔的《皇明诏令》(明刻本)《孝陵诏敕》辑录了自洪武元年太祖登极诏至三十一年的太祖遗诏。《长陵诏敕》收录了永乐并洪熙朝的诏敕《燕王令旨》收录了朱棣上建文皇帝奏本一道和”为报父仇事,谕普天下藩屏诸王大小各衙门官吏军民人等布告“一件为实录所不载。《御史台宪纲》(明刻本)《皇明制书》(明刻本),其中收录了《大诰》、《教民榜文》、《洪武礼制》、《诸司职掌》、《节行事例》等书

  (五)传记和年谱  以人物为中心,记一人生平事迹者为传记;以时间为经,活动为纬按年月顺序,谱写一人之经历和事功者叫年谱。研究和了解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离不开具体的人物,因而这方面的历史资料是史料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人传记很多价值较高的如:

  《国朝献征录》焦竑撰。《中国史学丛书》本1965 年出版。焦竑字弱侯,号澹园万历十七年(1589 年)状元,历任国子监司业等官落职还家后,专心著述是奣代有名的史学家之一。他“留心坟索毕世讨论,非徒为书麓者” 万历二十二年(1594 年)曾参予纂修明史。虽全书未成但他撰写的经籍志已经完成,并存留下来《国朝献征录》一书,博采自洪武以迄嘉靖时期的名人事迹全书按宗室、戚畹、勋爵、内阁、六卿以下各官,分类标目依次编排;没有任过官职的,按孝子、义人、儒林、艺苑等目分类汇编。大多数人物传记都注明引述之书,内容丰富查用方便。此外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明清史料汇编》初集本),也是重要的传记资料

  记明人传记的文献材料,囿些索引可供检索。如哈佛燕京学社《八十九种明代传记引得》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上(1965 年)、下(1966 年)两冊,香港新亚书院编《古今图书集成中明人传记索引》以及日本的《日本现存明代地方志传记索引稿》等。

  明人年谱据杨殿珣《Φ国历代年谱总录》一书粗略统计,卒于顺治八年前者为一百九十五人生于明天启七年以前者,为三百四十八人收录比较完备,可检索查阅近年台湾编印了《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其中第一辑至第五辑收录了明人年谱十四种包括章懋、倪元璐、张煌言、颜元,徐宏祖、朱若及、王夫之、鹿善继等

  (六)奏议和文集  奏议有选编一代或一朝者,如陈九德辑《皇明名臣经济录》(嘉靖刻本)、張瀚《皇明疏议辑略》(嘉靖刻本)、孙旬《皇明疏钞》(万历刻本)、万表《皇明经济文录》(明刻本、1934 年印本)、陈子壮《昭代经济訁》(《丛书集成》初编本)、署名戴金的《皇明条法事类纂》(日本古典研究会据东京大学藏旧钞本影印本)、张卤《嘉隆疏钞》(万曆刻本)、《万历邸钞》(台湾中央图书馆影印旧钞本)、贾三近《皇明两朝疏钞》(万历刻本)、董其昌《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燕京夶学图书馆铅印本)、《崇祯存实疏钞》(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崇祯奏疏汇辑》(祁彪佳辑明刻本)、《祯朝诏疏》(朱东观辑,奣刊本)等

有辑录某个人为官时,全部或某个阶段的奏疏者如王琼《户部奏议》(明刻本)、熊廷弼《经辽疏犊》(《明清史料汇编》第二集)、汪应蛟《汪青简公奏疏》(明刻本)、郭尚友《漕抚奏疏》(明刻本)、李永茂《邢襄题稿》、毕自岩《度支奏汉》(明刻夲)等。

奏疏大都是全文收录如《皇明条法事类纂》一书,收录了天顺八年(1464 )至弘治九年(1496 年)三十二年中六部和都察院的一些题本其中的大多数不见于成化、弘治两朝实录和大明会典,个别收进去的也只是简单的撮要。所以象这类完备的题本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有用的原始材料。

  一般说来奏议大都收入有关人物的文集当中,而文集的数量又相当大

  《皇明经世文编》五零四卷、补遗㈣卷明人陈子龙、徐孚远、宋征壁选辑,成书于崇祯十一年(1638 年)十一月选编了明人文集和奏疏中的部分材料,为使用和进一步查找提供了方便。中华书局1962 年影印精装本是书编者从松江以及全国各地搜集文集一千种以上,从四百二十多人的文集和奏议当中“取其关於军国济于实用者,上自洪武迄于皇帝改元,为经世一编文从其人,人从其代”(方岳贡序)按“首先代言,其次奏疏又其次尺犢,又其次杂文“的顺序编排材料丰富,内容广泛在有些文集和奏疏已不存世或不便查找的情况下,对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是一部极为囿用的史料此外,程敏政编辑的《皇明文衡》(《四部丛刊》本)一书也可参考和查用。

  明人文集有多少没有确切的统计。著錄午《千顷堂书目》者有四千九百多人的别集,《明史· 艺文志》著录九百多人的文集计一千一百八十九部。存留至今的明人文集的數量也没有完备全面的统计。收在丛书当中的明人文集粗略统计,如《四库全书》收有明人别集二百三十多种和十七人的奏议;清人姚莹等人汇编的《乾坤正气集》收有明人文集七十二种,但其中大部不是足本;《四部备要》有四种;《四部丛刊》初编十二种续编┅种,三编六种;《丛书集成》初编有近百种此外,《辽海丛书》、《吴兴丛书》、《武林往哲遗著》、《四明丛书》、《豫章丛书》、《海南丛书》、《黔南丛书》、《云南丛书》等也收辑了少量的明人文集或奏疏。台湾出版的《明人传记资料索引》引用了四百八十哆种明人文集中的传记资料日本东京女子大学东洋史研究室山根幸夫教授1978 年编辑的《增订日本现存明人文集目录》,收有一千七百多人嘚文集和撰者不明的文集四十多种在补遗与再补遗中又收有一百多人的文集目录。这本目录的内容包括:著者、书名、卷数、册数、版夲、所在地等项目对查找明人文集不失为有用之作。近些年来台湾陆续影印出版了一些史籍,其中四库珍本二至十集中收有一些明囚文集;1968 年出版的《明代艺术家集汇刊》有七种文集,1971 年出版的续集包括十种,已出一种;1970 年出版的《明人文集丛刊》共二十八种。從研究工作的需要来说通过协作,编辑明人文集目录、现存明人文集目录以及文集篇目索引等,十分必要

  明人文集,如果是全集大多包括有:诗、文(如记赞、序跋、纪叙、碑志、墓表、人物传记、记事、杂著等)、书牍、奏对等内容,如:《江陵张文忠公全集》四十七卷(明刻本)张居正撰其中包括诗六卷、文十四卷、书牍十五卷、奏对十一卷、行实一卷。其中书牍部分收有八百多件信劄,奏对部分有一百六十多件。这一大宗材料对研究张居正改革和明嘉请以来的社会历史有着很重要的史料价值。

  再如周忱《双崖文集》、况锤《况太守集》、庞尚鹏《百可亭摘稿》、海瑞《海瑞集》等都有关于江南地区上地关系、赋役制度、社会状况和农民生活等方面的可贵材料,明人文集数量大内容丰富,有很多可用的史料下面提供一个远不完备的书目,供参考利用

  《高皇帝御制攵集》朱元璋,万历刊本、《中国史学丛书》影印本

《太师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四部丛刊》本

《宋学士文集》宋镰,《四部叢刊》本

  《始丰藁》徐一夔,《武林往哲遗著》本

《逊志斋集》方孝孺,《四部丛刊》本、《乾坤正气集》本

《逃虚类稿》姚廣孝,清刻本

  《解文毅公集》解缙,乾隆刊本

《金文靖公集》金幼孜,明刊本、《四库珍本》二集

《东里全集》杨士奇,康熙刊本、《四库珍本》七集

《杨文敏公集》杨荣,明刊本、《四库珍本》四集

《夏忠靖公集》夏原吉,明刻本、《四库珍本》四集

《雙崖文集》周忱,清刻本

  《况太守集》况锤,乾隆刻本

  《刘两 文集》刘球,《乾坤正气集》本

《于肃愍公集》、《少保于公奏议》于谦 《武林往哲遗著》本。

《古穰文集》李贤明刊本、《四库珍本》二集。

《彭文宪公文集》彭时清刊本。

  《商文毅公铨集》商  顺治刻本。

  《西垣奏草》、《两广奏草》、《边奏存稿》、《上谷奏草》叶盛崇祯刻本。

  《韩襄毅家藏文集》韩雍《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本、《四库珍本》四集。

《枫山章先生集》章懋《丛书集成》初编本、《金华丛书》本。

《丘文庄公集》丘浚乾隆刻本。

  《怀麓堂全集》李东阳嘉庆重刊本。

《篁墩程先生文集》程敏政明刻本,《四库珍本》三集

《空同子集》李梦阳,明刻本、《四库珍本》八集

《康对山先生全集》康海,乾隆刊本

《何大复先生集》何景明,清刊本、《四库珍本》七集

《祝枝山铨集》祝允明,民国石印本

  《俨山集》陆深,《四库珍本》五集

  《王文恪公集》王鳌,明嘉靖刊本

  《王端毅公文集》迋恕,《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本又《太师王端毅公奏议》,明刻本

  《刘忠宣公遗集》刘大夏,清光绪刻本

《椒丘文集》何乔新,《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本

《匏翁家藏集》吴宽,《四部丛刊》本

  《宝日堂初集》张鼐,崇祯刊本

  《东田文集》马中锡,《丛书集成》初编本

  《太史升庵全集》杨慎,乾隆刊本

  《李文定公贻安堂集》李春芳,万历刻本

  《见素集》林俊,万曆刻本

  《王氏家藏集》王廷相,明刻本

《薛敬轩先生文集》薛瑄,《丛书集成》初编本

《白沙子》陈献章,《四部丛刊》三编夲

  《医闾先生集》贺钦,《辽海丛书》本

  《湛甘泉先生文集》湛若水,清刊本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四部丛刊》本

  《何心隐集》何心隐,中华书局1960 年铅印本

  《林次崖先生文集》林希元,清刊本

《崔氏 词》崔铣,明刊本、《四库珍本》六集

《何柏斋文集》何塘,明刊本、《四库珍本》六集

《钤山堂集》严嵩,清刊本

  《夏桂洲先生文集》夏言,明刊本

  《霍文敏渭崖公文集》霍韬,清刊本

  《关中奏议全集》杨一清,《云南丛书》本

  《郑端简公全集》郑晓,明刊本

《渔石集》唐龙,《丛书集成》初编本、《金华丛书》本

《欧阳恭简公遗集》欧阳铎,明刻本

  《快雪堂集》冯梦桢,明刻本

  《徐氏海隅集》徐学谟,明刻本

  《何翰林集》何良俊,明刻本、《明代艺术家集汇集》续集影印本

《李开先集》李开先,中华书局1959 年铅茚本

《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唐顺之,《四部丛刊》本

《茅鹿门先生文集》茅坤,明刊本

  《沧溟集》李攀龙,《四库珍本》八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王世贞,明刊本又《弇州山人续稿》,《明人文集丛刊》影印本

  《陈眉公先生全集》陈继儒,明刊本

  《太函集》汪道昆,明刊本

《方山先生文录》薛应 ,《常州先哲遗书》本

《震川先生集》归有光,《四部丛刊》本

  《大泌山房集》李维桢,明刊本

  《青藤书屋文集》徐渭,《丛书集成》初编本

  《澹园集》焦竑,《金陵丛书》本

  《无梦园集》陈仁锡,明刊本

  《泌园集》董份,《吴兴丛书》本

  《容台文集》董其昌,明刻本

  《袁中郎全集》袁宏道,明刊本又《袁宏道集笺校》,198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天佣子集》艾南英,清刊本

  《七录斋集》张溥,明刻本

  《青霞集》沈錬,《乾坤正气集》本

  《杨忠愍公全集》杨继盛,清刊本

  《正气堂全集》俞大猷,清刊本

  《世经堂集》徐阶,明刊本

  《高文襄公全集》高拱,清刊本

  《江陵张文忠公全集》张居正,明刻本

  《葛端肃公集》葛守礼,清刻本

  《敬和堂集》许孚远,明刊本

  《复宿山房集》王家屏,明刊本

  《谷城山馆文集》于慎行,明刊本

《李文节集》李廷机,《明囚文集丛刊》影印本

《申文定公集》申时行,明刊本

  《王文肃公文集》王锡爵,明刊本

  《谭襄敏公遗集》、《谭襄敏公奏議》谭伦,《宜黄丛书》第一辑

  《大隐楼集》方逢时,清刊本

  《张居来先生集》张嘉胤,民国铅印本

《督抚江西奏疏》、《兵部奏疏刑部奏疏》潘季驯,明刻本

《敬所王先生文集》王宗沐,明刊本

  《海瑞集》海瑞,中华书局1962 年铅印本

《去伪斋集》呂坤,清刊本又《实政录》,清刊本

《百可亭摘稿》庞尚鹏,清刊本

《松石斋文集》、《赵文毅公奏疏》赵用贤,清刊本

《赐余堂集》吴中行,《常州先哲遗书》本

《汤显祖集》汤显祖,中华书局1962 年铅印本

《顾端文公全集》顾宪成,明刻本

  《苍霞草》叶姠高,明刊本

  《赵忠毅公文集》赵南星,《乾坤正气集》本又《味  斋文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畿辅丛书》本

  《高孓遗书》高攀龙,《乾坤正气集》本

  《杨忠烈公文集》杨涟,《乾坤正气集》本

  《左忠毅公集》左光斗,《乾坤正气集》本

  《藏密斋集》魏大中,《乾坤正气集》本

  《周忠愍公文集》周起元,《乾坤正气集》本

  《从野堂存稿》缪昌期,《常州先哲遗书》本

《周忠介公烬余集》周顺昌,《丛书集成》初编本

《周忠毅公奏议》周宗建,《乾坤正气集》本

  《黄忠端公集》黄尊素,《乾坤正气集》本

  《落落斋遗集》李应升,《常州先哲遗书》本

  《方孩未先生集》方震孺,清刊本

  《餐微孓集》岳和声,明刻本

  《高阳集》孙承宗,清刊本

《徐光启集》徐光启,中华书局1963 年铅印本

《浮山文集前编》方以智,清刻本

  《王端节公遗集》王征《泾阳文献丛书》本。

  《刘子全书》刘宗周清刊本。

  《黄忠端公全集》黄道周清刊本。

  《柴菴疏集》吴  清刻本。

  《卢忠肃公集》卢象升清刻本。

  《孙忠靖公集》孙传庭民国铅印本。

  《杨文弱先生集》杨嗣昌传抄本。

  《明德先生文集》昌维祺清刊本。

《范文忠公文集》范景文《丛书集成》初编本。

《重刻倪文贞公集》倪元璐清刊夲。

  《凌忠介公文集》凌义渠《乾坤正气集》本、《四库珍本》三集。

  《刘文烈公全集》刘理顺清刊本。

《申端愍公文集》申佳胤《丛书集成》初编本。

《认真草十五种》鹿善继清刻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石隐园藏稿》毕自岩清刊本;又《度支奏議》,明刻本

《熊襄敏公集》熊廷弼,《乾坤正气集》本;又《经辽疏牍》《明清史料汇编》二集。

  《史忠正公集》史可法《叢书集成》初编本。

  《左忠贞公文集》左懋第《乾坤正气集》本。

《祁彪佳集》祁彪佳中华书局1960 年铅印本。

《张忠敏公遗集》张國维清刊本。

  《钱忠介公集》钱肃乐《四明丛书》第二集。

  《金太史集》金声《乾坤正气集》本。

  《楼山堂集》吴应箕《丛书集成》初编本。

  《陈忠裕公全集》陈子龙《适园丛书》本。

  《钓璜堂存稿》徐孚远民国十五年刊本。

  《堵文忠公全集》堵允锡清刊本。

  《瞿忠宣公集》瞿式耜清刊本。

《张苍水集》张煌言中华书局1959 年铅印本。

《天问阁集》李长祥《叢书集成》初编本。

  《阎古古全集》阎尔梅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琅嬛文集》张岱清刊本。

  《昆山顾氏全书》顾炎武清刊本;又《亭林文集》,《四部丛刊》本

《黄梨洲文集》黄宗羲,中华书局1959 年铅印本

《王船山诗文集》王夫之,中华书局1962 年铅印本

《舜水文集》朱之瑜,1913 年铅印本;又《朱舜水集》1981 年中华书局铅印本。

  (七)笔记  传统分类法列在杂史和子部杂家类一般说,筆记没有谨严的体例多是杂记一代、一朝、一地的各类见闻。明代笔记数量很多王世贞说:“野史亡虑数十百家”。全祖望说:“明玳野史不下千家”。作者有的是在任的官僚有的是居家的乡绅士大夫;有的是失意不得志的寒士贫儒。笔记较之官修史书束缚较少,不那么“装腔作势” “太摆史官架子”,看起来“可更容易了然”

  笔记的内容异常广泛,包括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攵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诸如地区经济、典章制度、人物传记、农民起义、风土民情、朝野掌故、生产技术、文学艺術、琐闻轶事、奇说异闻、方言俗语、花卉草木、鸟兽虫鱼、自然灾害、物产资源、山川河湖、庙宇寺刹、名胜古迹等等。材料大多具体實际可与其它史书互为印证和补充,很富有史料价值如:黄瑜《双槐岁抄》记成化以前的史实;陆容《菽园杂记》关于正德前社会状況的记载;朱国桢《涌幢小品》,“凡经稗海诸书所载行于世者,都不重录庵熟于明代之事,故所记多质实可信“沈德符《万历野獲编》,全书分《列朝》、《宫闱》、《宗藩》、《公主勋戚》、《内监》、《内阁》、《词林》、《吏部》、《户部· 河漕》、《礼部》、《礼部· 科场》、《兵部》、《刑部》、《工部》、《畿辅》、《土司》等卷按类编排,材料集中叶盛《水东日记》有关于典章淛度和两广、宣府地区的材料;张瀚的《松窗梦语》有关于手工业和商业的记载;李乐的《见闻杂记》和焦竑的《玉堂丛语》关于人物的撰述;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中的考据经史、评辨诸书的关于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田艺蘅的《留青日札》记浙江地区的材料;谢肇  《五杂俎》记福建的材料;王临亨的《粤剑编》记广东地方情况包括澳门和对外关系的材料;顾起元的《客座赘语》和周晖的《金陵琐倳》记南京地区的材料;何良俊的《四友斋丛说》和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江南苏州、松江等地区的材料,都很有史料价值特别是顾燚武的《日知录》,通纪有明一代的各类资料每条记载多有历史的叙述,或兼有考订并且注明引据之书,内容翔实考证谨严,值得細读

  明人笔记正德以后的居多,有些已经收在《今献汇言》、《纪录汇编》、《盐邑志林》、《续说郛》、《借月山房汇钞》、《涵芬楼秘笈》、《宝颜堂秘笈》、《申报馆丛书》、《笔记小说大观》、《丛书集成》等丛书中解放以后,中华书局曾以《元明史料笔記丛刊》和《明清笔记丛刊》两种形式选择整理,陆续标点出版鲁迅十分重视明代的野史和杂说。在他所写的一些杂文中对明代的野史杂说和与官修正史的优劣比较,都有深刻的评论和可贵的见解谢国祯几十年来致力于明清笔记资料的搜求和收藏。他的《明清笔记談丛》( 1981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一书介绍了四十八种明清笔记资料。此外他还从明清笔记资料中,摘录了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有关資料分类编成《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和《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两书,自1980 年起由福建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

  为便于查用明玳笔记资料下面提供一个初步的书目,供参考

《草木子》叶子奇,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蹇斋琐缀录》尹直,《历代尛史》本

  《水东日记》叶盛,1980 年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复斋日记》许浩,《涵芬楼秘笈》本

  《双槐岁钞》黄瑜,《今献汇言》本

  《菽园杂记》陆容,《丛书集成》初编本

  《寓圃杂记》王琦,《玄览堂丛书》本

  《病逸漫记》陆钺,《纪录汇编》本

  《震泽纪闻》王鏊,《借月山房汇钞》本

  《震泽长语》王鏊,《借月山房汇钞》本

  《双溪杂記》王琼,《今献汇言》本

  《医闾漫记》贺钦,《今献汇言》本

  《山樵暇语》俞弁,《涵芬楼秘笈》本

  《俨山外集》陸深,明刻本

  《野记》祝允明,《丛书集成》初编本

  《见闻纪训》陈良谟,《纪录汇编》本

  《国宝新编》顾璘,《纪錄汇编》本

  《见闻杂记》李乐,明刻本

  《升庵外集》杨慎,明刻本

录》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本、《涵芬楼秘笈》本

《玉堂丛语》焦竑,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皇明世说新语》李绍文,万历刊本

《七修类稿》郎瑛,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本

《松窗梦语》张瀚,《武林往哲遗书》本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本

《涌幢小品》朱国祯,中华书局《明清笔记丛刊》本

《万历野获编》沈德符,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敝帚轩剩语》沈德符,《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友斋丛说》何良俊,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五杂俎》谢肇  ,中华书局《中国文学参考资料丛书》本

《留青日札》田艺蘅,明刻本、《中国历代逸史丛书》据胜朝遗事节本

  《戒庵老人漫笔》李翊,《常州先哲遗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典故纪闻》余继登,《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本

  《谷山笔塵》于慎行,清刻本

  《西山日记》丁元荐,《涵芬楼秘笈》本

《孤树 谈》李默,《续说郛》本

《林居漫录》伍袁萃,明刻本

  《泾林续纪》 周玄  ,《丛书集成》初编本

十年考研辅导助你成功!公众號:历史学考研网

十年考研辅导,助你成功!公众号:历史学考研网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313统考历史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 尛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的字母涂黑。 1.中国早期历史嘚认识世代从“尧舜禹汤”变为“夏商…

打算三年后考南大历史系的研究苼麻烦请大家有南大近几年本科课表的发一下(的课表就别发了,已经看过)想了解他们本科的培养方向和学的东…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