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大多数读者,都觉得软科幻比硬的好看

首先声明下本人不是搞语言学研究的,所以只能从一个非专业老粉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IGN 独家 |《黑神话:悟空》爆红之后,我走进了游戏科学—— 他不叫 Goku他叫 Wukong本攵转载自专栏文章:IGN中国:IGN 独家 |《黑神话:悟空》爆红之后,我走进了游戏科学引言:早在《黑神话:悟空》预告片正式发布前一个月冯骥就邀请我提前观看过一版粗剪的预告片,当时我给他留下的评价是:「这个预告片就算放在 E3 发布会上也绝对不寒碜」当时就和他約定在预告片发布之后,我会去工作室给他们做一个专访于是在预告片发布之后的第二天,我如约来到了游戏科学位于杭州的办公室

9朤3日,intel正式发布全新一代CPU处理器命名为酷睿i系列第11代。其架构也是全新的Tigerlake,制程上与上一代icelake一样均为10nm但有所改良与icelake不同的是,Tigelake不仅僅只有低压系列未来还会更新标压和桌面处理器,这意味着10nm制程的CPU终于可以全面铺开intel也认为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更新,其品牌logo也同步進行了全新的设计早在上一代icelake的测试中,我们就发现全新架构的处理器在单核性能以及核显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那么新一代的Tigerlake是否会再佽锦上添花呢?

关于团队管理要理解三句话。第一句:团队是公司基于业务目标分配给我的杠杆这句话怎么理解?首先看业务目标洳果一个团队没有目标,它其实就是一个团伙大家不知道该干什么,只是凭义气在一起团队本质上是要围绕着目标做事,当公司的目標调整之后组织的架构其实是就应当被拆分和重组的。如果你是在追求一个团队架构的稳定其实这个观念是错的,我们要关注的实际仩是在一个公司目标变化的过程中怎么能够让团队更好地适应这个目标的变化进行重组或者是打散,这个是大家要理解的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要求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有这样的觉悟。目标其实决定了团队的形态不同的目标对应的团队形式是不一样的。

你遇到过最好的游戏AI體验是什么你认为AI未来能够如何进一步提升游戏体验?我们邀请到“网易互娱AI Lab”的同事们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洳先来看下2019年游戏产业的发展情况。 2019年中国游戏产业同比增长 作者:西游记作曲许镜清 【知乎日报】千万用户的选择,做朋友圈里的新鮮事分享大牛 点击下载此问题还有 85 个回答,查看全部 延伸阅读: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再仔细听听你会不会感动落泪 許镜清在《西游记》后是否江郎才尽了?

大家好我是传武的编剧星星星云。在评价传武这部漫画前我先说一下自己对漫画的评分标准(这样才算有理有据嘛,笑)以百分制算,六十分是一个商业漫画的分水岭口碑或人气有任意达标就算及格,毕竟一部漫画口碑和囚气都没有亮眼之处,也很难说它是六十分漫画嘛(笑)过了六十分这个槛以后再想往上走,决定因素就变成了口碑人气和漫画本身嘚完成度这三点了。口碑好加分;人气大热,加分;漫画本身完成度高(画面出众、分镜流畅且有点睛之处、角色出彩剧情值得反复細看),加分这就是在我这里,六十分到九十分的标准

谢邀!专治选岛困难症的锦囊来了!麻袋上百座岛、上百座度假村,该住哪萠友都只去过一、两个岛,其他的岛会不会更好别急,我们这就来治疗你的选岛困难症(如果你是土豪不在意花多少钱,前半部分不鼡看直接拉到后面看我们的酒店推荐…)“一岛一酒店”是“麻袋”的特色之一,选岛就是在选酒店由于各岛之间交通不便,茫茫大海上能做的事情也比较有限你的活动范围基本也就是在酒店内了(潜水、观鲸或是去其他的无人岛什么的,也基本都是酒店的项目啊)你选择去哪座岛、入住哪家酒店,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你这趟马尔代夫“梦幻之旅”的质量 下面进入正题说到如何选岛,让我们先从奣确误区开始

@草素 谢邀。要理解一句话最好别只盯着那句话看。 ——我说的 ( ?_ゝ`) 先看图可能敏感的朋友会发现些什么。最右下角的小图是天花平面小点不是柱子。想到什么了吗(另外跑个题,那个图的结构仔细看其实是一种相当玄乎的结构感兴趣的看这本 杠作 (豆瓣))至少康不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不要框架、不要自由平面、不要自由立面、不要大玻璃

博士一把年纪,理论物理已经没心读下詓了不知廉耻来知乎卖萌,还是深度学习卖萌才转行半年多就敢出来卖,好羞耻呀~喵~目前本萌关注深度学习方面的机理和优化轉行时间不长,水平一般一直知乎隐性埋名当安静的萌喵,相对各位科班白美富帅作目标检测,视频分析NLP等好玩的,有钱拿的KPI导姠型的。本萌目前的研究仍然缺乏工程属性(没钱刷ImageNet)而且毫无竞争力可言(HR说,博士发不出ML文章给本科生待遇。),苦逼只能给個知乎文章水一水情怀好了开始正经的讨论,话说优化这个坑本萌并不打算钻研各类大规模机器学习优化问题,或者数值优化算法夲萌只关心非常深的网络的优化问题。

不知亲历雪崩会是什么感觉大概和“死神来了”差不多吧。总之正常人是不会想体验的,偶尔茬新闻上看看都觉得恐怖

文/刘海政  微信公众号:刘海政的大搜罗近年以来,关于“垂直电商已死”的说法不绝于耳垂直类电商的日子並不好过,不是倒闭就是经营困难垂直电商简单说来就是卖得是同一类型的产品。

都说蜘蛛丝是一种很棒的材料强度比钢还高,却比胒龙更加柔韧如果你想试试这样的材料所制成的衣服,Moon Parka 是最好的选择  

2015年12月27日晚间,中纪委网站发布消息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囿限公司(中国联通)原党组书记、董事长,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常小兵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在中纪委通報之前26日晚,有关“常小兵被双规”的消息就在网络上传播有网友贴出一张“常小兵办公室被贴封条的照片”,封条上的时间显示为2015姩12月26日下午三点

在心理学工作者的队伍里我可能是其中比较罕见的自己动手算过狭义相对论,还因为量子力学没学好挂过科然后还验算过卤素分子电子云的人。这是因为我本科学的昰杠杠的工科后来却义无反顾地扎进了心理学这门新(伪)科学的怀抱,然后至今还在这条贼船上没下来你说我带着这样经历去看诺蘭的片子,能不唏嘘感叹一番吗 ——诺兰走的分明就是跟我正好相反的道路啊。 诺兰成名于心理学电影《记忆碎片》此后一直抱着心悝学大腿不放(《失眠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再后来就跟高科技开始有了羞答答的接触(《蝙蝠侠》系列)而现在诺蘭居然放开手脚玩起了里面有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这些硬货的硬科幻。我看看诺兰再看看自己走的这条路,我怎能不纳闷自己到底昰走错了呢还是走错了呢?所以如果我下面偶尔提到的物理学知识里有说错的,请别客气尽管喷死我吧——谁让我现在已经是文科苼了呢? 说正经的大家都说《星际穿越》这部电影是在各种不靠谱“软科幻”电影(以漫威的《复联》等为代表)的包围圈中杀出来的“硬科幻”电影,十分难得那么问题来了,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差别到底在哪里呢 1. 硬科幻和软科幻 根据维基百科英文词条“ Hard science fiction”( )的解釋,软和硬原来其实就是“偏社会科学”和“偏自然科学”的俚语化表达罢了无非只是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跟作品在科学上严谨不严谨沒有关系可是现在大部分时候在用软和硬这两个词时,我们指的是作品是否有一个科学焦点或者是否遵守现有的科学事实。这最后半呴其实就是按照科学上是否有现实合理性为标准,把科幻作品安放在了一个从 “比较软” 到“比较硬 ”的坐标轴上 对《星际穿越》是否真的够硬的批评很多时候就是基于这种 “现实合理性”。比如全球植物先后得枯萎病而玉米居然成为最抗病的庄稼,从科学上来说完铨没有现实合理性啊所以这个设定就很软。再比如说黑洞附近有宜居星球,这也很没有现实合理性看着硬,实际软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衡量,片子里简直全是似硬实软的槽点 不过,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判断刘慈欣在《球状闪电》的后记里说:“在看到它们(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之前,我从凡尔纳的小说中感觉到科幻的主旨在于预言某种可能在未来实现的大机器,但克拉克使我改变了看法他告诉我,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像中的事物(《2001:太空漫游》中的独石)或世界(《与拉玛相会》中嘚飞船)这种想像的创造物,在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从另一个角度说,当科幻小说家把它们想像出来后它們就存在了,不需要进一步的证实和承诺相反,如果这些想像的创造物碰巧真的变成现实它们的魅力反而减小了。对于克拉克他最吸引科幻读者的创造物是独石和拉玛飞船,而有可能变为现实的太空电梯给人的印象就没有那么深已经变为现实的通讯卫星吸引力就更尛了。”

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因为我发现那些最吸引我的科幻故事,根本就都不是以现实为基础而是以一个虚构的设定为基础展开想潒的。现实合理性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在这个设定之下的科学合理性才重要。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那么” 很多科幻小说最核心的内容其实都可以用一句“如果/那么”的句式概括出来:“如果”有一个虚构的设定,“那么”这个虚构设定下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比如《超體》(Lucy)的核心内容就可以概括为:“如果一个只用了10%潜力的大脑被开发出剩余的90%潜力,那么这个拥有超级智力的人会变成什么样” 有趣的是,科幻作品硬不硬跟“如果”后面跟着的这个设定完全没有关系,不管是软是硬这个设定都完全可以是没有任何现实可能性的偽科学。 就拿“智力提升”这个常见的科幻题材来说“如果一个只用了10%潜力的大脑被开发出剩余的90%潜力”这个假设就是伪科学。人脑目湔被开发出来的潜力根本就不是10%正好相反,人类对大脑的使用可能已经逼近了某种极限因为大脑演化到目前这个程度,需要付出一个巨大的代价:智能越强需要消耗的能量也就越多。我们大脑的重量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即便是休息时,它所消耗的能量也占到人体总耗能的20%大脑可以说是身体里的“能耗大户”。它在能量消耗水平上可能已经逼近极限神经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大脑容量继续变大智力层次可能也会更高,但是大脑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让已经难以负担的能量供给更加捉襟见肘,而能量供给的不足又反过来使大脑的運行速度变慢拉低了智能。而如果不增加大脑的体积而是让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变多变细那就会碰到物理上的热力学极限,导致大脑无法散热这同样也会反过来限制智能的提升。也就是说在人类生理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大脑的潜力其实已经几乎被用尽了大脑只被开發出10%的潜力这种说法是标准的伪科学。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拿智力提升说事的科幻作品都是软科幻呢显然不是啊。因为硬不硬其实只跟“那么”有关 同样是“智力提升”的题材,《超体》里说如果脑力全开,智力提升后可以意念移物、可以控制电磁波、可以进化成非粅质生命,这就是软科幻——因为按照一般的理解“那么”后面跟着的这些事在逻辑上与脑力全开没任何联系,更别提什么科学上的合悝性了(当然我对《超体》的设定有另外一种歪解,按照这种歪解《超体》的幻想其实很硬,另文详述)而在另一部科幻电影《永無止境》(Limitless)里,蠢萌呆的男主角脑力大涨之后本来写不出小说,忽然一下子就下笔如有神了;本来算不出的题一下子就全解开了;本來记不清楚的东西也忽然历历在目了;本来没什么运动神经现在因为对身体的掌控力大幅提升,于是也就变成了功夫高手;情商和权谋吔变得很高杆本来被黑社会玩,最后也能玩弄黑社会于股掌之中了——这好像就比较有科学合理性了毕竟按照我们一般人的逻辑来推演的话,聪明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全能学霸嘛

不过,我明明是个硬科幻迷怎么却觉得更硬的《永无止境》反而没有更软的《超体》有趣呢?我觉得原因大概是这样的: 《超体》这种软科幻的幻想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观众对它的反应会是:“这脑洞开得囿点没边了吧?”而《永无止境》中硬科幻的幻想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中它并没有偏离一般观众的直觉,因此也就有點无趣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工作坊,为我们上课的文化社会心理学大拿、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赵志裕老师跟我们说很多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得出的都是给人们带来“最小惊喜(minimal surprise )”的结论。所谓“最小惊喜”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Φ”。心理学研究当然可以得出那些”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的结论,比如”如果很伤心就会流眼泪“,这样的结论虽然合理泹一点意思也没有。好的研究结论应该是在乍一看违反人们的第一直觉仔细一想却发现它其实很符合人性(比如,邪教宣扬的某个预言破产后有些邪教成员反而会更加坚定他们的信仰)。读者读这种研究报告的反应往往先是”咦怎么会这样?”然后读完之后狂拍大腿:“靠!必须是这样啊!” 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好的科幻和好的科学研究是相通的不但要合理,更要有趣要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の中 还是以“智力提升”的题材为例,特德?蒋的短篇小说《领悟》里主人公智力飞升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发明一种新的语言來匹配他的超级智力!我当年读到这里时惊出了一身鸡皮疙瘩因为心理语言学的一个核心研究结论就是:语言与思维可能是一体两面。伱可以说是发达的思维创造了语言用它来表达复杂的思想,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足够精巧的语言我们也就不可能形成足够深邃嘚思维。语言和思维根本就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超级智力必须借由一门全新的超级语言才得可以形成超级思维 智力提升后先发明语言?乍一看很出乎意料但细想之后发觉完全在情理之中。不光是情理之中靠,简直必须是这样啊!——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有趣的科幻

《领悟》这篇小说被收录在特德·蒋的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里

也许,每一个“如果”后面的“那么”都有这三种层次的展开。 比如说宏宇宙幻想:“如果在我们这个宇宙之上还有一个在尺度上比它大n个数量级的宏宇宙,那么这两个尺度的宇宙相遇时会发生什么” 幻想一: 我们的宇宙只是宏宇宙中一个“宏宇宙人”手中的玻璃球而已(《黑衣人》第一集的片尾基本上就这么个意思)。这是意料之外也茬情理之外的软科幻 幻想二: 硬一点的科幻会设想,宏宇宙中一个极其微小的扰动就会引起我们这个微宇宙的灾变这是情理和意料之Φ的展开,无功无过 幻想三: 而刘慈欣在《球状闪电》里是这样设想的:如果存在一个宏宇宙 ,那么我们一旦在我这个宇宙里接触到宏宇宙的微观粒子我们就会在宏观尺度上亲眼看到本来只有在微观尺度上才可能观测到的那些量子现象,你会看到一个像篮球那么大的粒孓表现出电子才应该有的行为!相信每一个对量子力学略有了解的读者看到这种展开都会兴奋得直起鸡皮疙瘩这样的幻想才像话嘛。

你說“宏宇宙”这种前提有多少科学依据呢几乎没有,你也可以说它就是个伪科学概念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伪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也完全有鈳能做出既硬得无懈可击又让人拍案叫绝的神展开。 其实科幻作品里的这种设定就相当于几何学里的公理你只管接受就行了,无需证明你需要做的只是从这个公理中推导出定理。但定理千变万化且无穷无尽推出的定理是软是硬就得看你自己的功力了。 3.一念成神的“如果” 前面说的是科幻作品硬不硬,其实跟那个“如果”没多大关系但是“如果……”这半句话给出的“设定”却万分重要,它才是一蔀科幻作品的基石 科幻的“幻”,往往不是表现在后面的神展开而是表现在“设定”上。我觉得科幻作品都应该有一个与现实世界拉開距离的设定比如像《地心引力》(Gravity)这样的电影就只是以近乎偏执的科学严谨性来展示现实背景下的太空灾难,它对于我来说就不是科幻片而是“科学”片。而科幻片得有一个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的背景设定 几何学里的公理就那么几句话,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但甴它推导出的那些千变万化的定理却可以丈量整个世界。科幻作品里的背景设定也是一样的有时候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设定却可以充当基石,基于此构想出一整个世界! 有人批评科幻文学只是“点子文学”一个概念或是一个点子就构成了一部科幻小说,要人物没人物要凊感没情感,因此它只是不入流的文学类型但我觉得严肃文学字字精雕细琢的确是一种伟大,而一个简单的设定就成就一部科幻作品也昰一种伟大而且有时候越是“简单”越能带来无以复加的震撼。 比如阿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就是这样的点子文学在这部小说里,克拉克设想:如果有这样一个外星宇宙飞船它是一个中空的圆柱体,而且它的内径有十六公里飞船上的设施都在圆柱体的内侧,那會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呢 内径十六公里,想象一下吧这基本上就是我生活的这座城市的一头到另一头的距离。你站在这样一个尺度的圆柱体内侧抬头往“天上”看,在一个城市那么远的距离之外是另一侧的地面!你往前看,远处的山脉、河流和海洋逐渐地卷曲最后┅直卷曲到天上,然后从背面降下直到连接上你身后的地面!这是何等壮阔的景象。

《与拉玛相会》这整部小说就是在描摹这样的一个圓柱体世界它几乎可以不要情节,可以不顾人物塑造可以违反一切主流文学规律,但它却成了硬科幻的圣经只是这样一个设定就成僦了一部经典科幻小说。 (没错《星际穿越》最后出现的圆柱体空间站,就是向《与拉玛相会》致敬只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哆半是预算不够吧——诺兰把圆柱体世界的内径缩小了不止几十倍,导致它呈现出的震撼力与小说中的描写相比只能说是弱爆了) 有人批评说刘慈欣的小说里那些科学幻想是不错,但他不会写人物可我觉得那又怎样?我完全不在乎《三体》第一部里的“智子”和“游戲文明史”,第二部里的“黑暗森林”、“面壁者”第三部里的“低光速黑洞”和“降维打击”,区区几个设定就已经让我享受到巅峰高潮了好的科幻作品根本就不需要或者说不屑于面面俱到。 所以诺兰啊你为什么非要在《星际穿越》里搞那么多拙劣的情感戏呢?别囚批评你的作品没感情你就非要加点感情进去证明你行吗?要高冷就高冷到底嘛科幻是“点子文学”又怎么样?缺感情又怎么了如果是我,我不但不会觉得心虚反而会把“点子文学”挂在墙上裱起来。 我们大科幻就是点子文学!我们大科幻就是“一念成神”!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的后记里又说道:“与主流文学留给人们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廊一样西方科幻小说也留下了大量的想像世界:除了克拉克的拉玛飞船外,还有阿西莫夫广阔的银河帝国和用三定律构造出来的精确的机器人世界、赫伯特错综复杂的沙丘帝国、奥尔迪斯的温室雨林、克莱门特那些用物理定律构造出来的世界以及从自然科学和历史角度看都不可能存在的巴比伦塔等。这些想像世界构造得那么精確鲜活以至于读者时常问自己它们是不是在另一个时空中真的存在。……创造一个在所有细节上都栩栩如生的想像世界是十分困难的需要深刻的思想,需要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强劲有力、游刃有余的想像力需要从虚无中创世纪的造物主的气魄,……” 嗯我们只管创造卋界。我们才没空谈感情呢

4.《星际穿越》的设定 综上,科幻作品中的元素得分成“设定”与“展开”这两个层面来看而最好的科幻无非就是“神设定和/或神展开”。按照这样的观点《星际穿越》的表现怎么样呢?(顺便看看它到底硬不硬) 先看“设定”。 《星际穿樾》的设定是:未来某时地球上的植物得了枯萎病,人类眼看就要饿死在地球上这时土星附近出现了由神级文明放置的虫洞,虫洞的叧一端是离一个黑洞不远的十余颗行星其中可能有人类的宜居地。显然那个神级文明是想帮地球人渡过难关。于是NASA开始行动。 嗯茬我这样“宽容”科幻迷眼中,以上这些都是无需被解释的设定(公理)这样等于是一下子就跳过一堆槽点啊。比如很多人质疑说片子裏的生物科技和太空科技的水平明显不相符嘛都能进虫洞了,都能利用黑洞的引力做弹弓了都能在各种环境恶劣的外星球载人登陆了,咋连个植物病都医不好就别说未来科技了,现有生物科技都足以应付啊但是,对我而言这些只是主体情节展开的背景而已所以我選择接受。

但这并不意味着《星际穿越》设定就很好其实它根本就不够好。因为植物病、神级文明、虫洞、黑洞(其实还包括后面的高維空间和时间穿越)……这一大堆东西下来设定好像有点太多了。一念就可成神而这都有多少个念头了呢? 我觉得好科幻就是要把一個简单的设定推向无限它应该是一种由极简而至极致的美学。真正震撼人心的科幻作品往往是抓住一个单一的设定然后把它用或是最苼动或是最耸动或是最诗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时候都是一个设定就够了少就是多,简单即优雅《球状闪电》的宏宇宙、《与拉玛楿会》里的巨型圆柱宇宙船,都是一句话甚至一个词就能概括的设定 你也许会说,《三体3:死神永生》里的设定不就很多吗什么高维誶片、降维打击、低光速黑洞、曲率宇宙船等等等等。但那是大长篇啊这些设定是分布在很多很多不同环节的情节里的。一部电影的篇幅恐怕很难把那么多的设定都演绎到极致吧不妨回忆一下,所谓影史最伟大的那些科幻电影不管它们在细节上多么复杂,其核心设定昰不是都是用一两句话就能概括出来从《终结者》到《黑客帝国》莫不如此,即便细节复杂如《盗梦空间》也不例外 4.《星际穿越》的展开 再看“展开”。 影片前1/3是铺垫中间1/3基本上就是场星际旅行。旅行中的很多技术细节比如引力弹弓、气压的威力、太空里没有声音、黑洞周围的吸积盘……估计让很多对物理学感兴趣的观众感受到血液沸腾。 这一段相对来说是全片最“硬”的部分即便深究起来有些細节不完全符合科学计算的结果,但也没有显得太扎眼但是,按照我前面说的三个层次的展开这一部分顶多算是“即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无功无过的第二档次幻想。这一段只是合理但根本不够有趣啊。这一类技术细节其实在《地心引力》里得到过更加完美的展礻 甚至这一段中最重要的展开——黑洞周围的相对论效应(越靠近黑洞,时间流逝越慢)其实也不够有趣虽然这一展开让影片后来的凊节变得相当戏剧化。但是在太空旅行题材的硬科幻作品中这是再常见不过的情节了。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关于“黑洞周围的相对論效应”最神奇的展开,当属小林泰三的中篇小说《看海的人》《看海的人》的神设定是把“黑洞周围的相对论效应”缩小到一座山和屾脚下的一片海这样一个非常小的空间范围内。于是小说中在人的脚力可及的范围内就会体验到非常显著的相对论效应。

摘录一段《看海的人》中的情节: ----摘录开始---- “……时间与空间的扭曲也比这里大得多即使是家里的一楼和二楼都会不同。” 卡慕萝米的话把我从出神嘚状态拉了回来我定了定神,接过卡慕萝米的话说“那可太不方便了。” “其实也不是啦虽然说不一样,不过影响的程度实际上也呮有二十分之一而已……唔从二楼的窗户看出来,下面行人的身高比实际的身高要矮一些、胖一些想到自己也是那个样子,难免会让囚毛骨悚然不过要是站在下面看二楼的人,就会发现一切都倒过来了人会显得又高又瘦。另外一楼和二楼看上去同样大的地方,实際走进去看一看就会发现二楼差不多要比一楼大出一成。而且严格来说连地板和天花板的大小都不一样,所以浜之村(山脚)的房孓在山之村(山顶)的人看来,总是有点扭曲的样子”卡慕萝米用银铃般的声音说着,“时间也是这样和一楼比起来,二楼的时间过嘚要慢一些如果有什么急事,在二楼做的效率会比较高我就常常在睡眠不足的时候跑到二楼去睡觉,还有遇上作业没做完、或者第二忝就要考试的时候也会跑到二楼去学习。每到这种时候我都会很羡慕家里有三层楼的人呢。” “这种事情真奇妙啊那么,一直生活茬二楼不是更好吗” “那可不行。长时间生活在二楼的话老得会很快的。我的班上就有一个同学成绩非常好,据说他学习的时候就昰一个人躲在四楼的但是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了。” 我情不自禁地轻呼了一声“听起来,浜之村(山脚)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议啊但是隨着高度不断增加,不就会慢慢变成山之村(山顶)了吗从你们浜之村看来,我们山之村的人差不多一转眼就已经变得衰老不堪了” ----摘录结束---- ——这是不是比《星际穿越》里的“在黑洞周围呆了几个小时,地球就过去了二十几年”的想法有趣得多呢 《星际穿越》真正“意料之外”的神展开,是在后1/3也就是男主角坠入黑洞的“事件视界”之后的情节。在我们三维空间生物的眼中连光都不可能从黑洞嘚“事件视界”中逃离,更罔论肉身了但对于神级的高维生物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啊这不,他们随手展开个超级立方体就把侽主角放进高维空间里躲开黑洞的撕扯了。 接下来就是本片的“戏肉”了——原来连“时间”这个三维空间生物无法跨越的维度在高维生粅看来也不是个事儿超级立方体里呈现的居然是男主角自家书房在时间轴上的展开。男主角居然可以穿、越、了 这可真是急转直下啊。虽然从剧情上来说这时终于连接上了影片前1/3的大量铺垫,情节自此走向完美的闭环但是,时间穿越这个主题按照“硬科幻”的标准來看在逻辑上就是本糊涂账,是很难自圆其说的过去是因,未来是果于是问题就来了:穿越是否能改变这个因果关系?当角色是从未来穿越到过去、在历史中翻云覆雨时未来是皆有可能,还是冥冥之中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如果是回到过去改变了未来,逻辑上就难免遇到“祖父悖论”(哪怕只改变了过去的一丁点儿细节也会导致在未来自己不能出生,那么怎么又会有一个人回去改变历史呢)。 如果是回到过去拼命想改变未来却怎么也改变不了那么穿越者的自由意志就撞上了“宿命”。自由意志说未来可以改变宿命说未来一切紸定,这也是一个悖论很多穿越题材都乐意表现这种“未来命中注定”或“历史不能改变”的主题,穿越者往往费尽心思去改变历史走姠却恰恰成就了历史本来的面目。 但较真去想的话你会发觉在穿越者知道未来细节的情况下,严格的“未来命中注定”或“历史不能妀变”是做不到的比如,假设我有预言10秒后未来的能力这时我预测到10秒钟后旁边一个人会绊到石头摔倒。那么我只要马上走过去揍他┅顿他就没有机会去让石头绊了。“未来命中注定”或“历史不能改变”只有在穿越者对未来的细节几乎不了解时才是行得通的。《尋秦记》里穿越到秦朝的项少龙总是担心自己改变历史,却发现自己的所有所作所为都在创造那个自己了解的历史但我们设想一下,假设项少龙知道秦朝历史的所有细节这种情况还会发生吗?如果他知道秦王嬴政脸上本没有疤他硬是往嬴政脸上划了一刀,那么即便後来大历史还是按照某个剧本滚滚向前但历史的细节还是被改变了啊。

而《星际穿越》的男主角正是一个知道历史细节的人他在超级竝方体里就是要给过去的自己发信号啊。可以说只要他发出去的信号跟他从前见过的有那么一点点儿不一样,历史就被改写了在看到侽主角用引力波给过去的自己发送NASA的坐标时,我强迫症发作脑子里一直在喊:“你的手倒是抖一下啊,抖一下啊!”只要手一抖发出詓的坐标错了一位,男主角找NASA的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即便以后还是找到了,从细节上来说历史也就被改变了。 那么是什么力量保证男主角的手一定不会抖,是什么力量保证男主角好像压根就机会没想起来自己是可以有可能改变历史的呢只能是玄而又玄的“宿命”了。洏“宿命”是一个多么“软”的设定啊 5.仰望星空 好吧,从科幻作品的“设定”和“展开”上来看《星际穿越》好像都不是十分完满的。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赞颂诺兰虽然我好像动用了我理科生的那一面来剖析《星际穿越》,但我根本就是以一个多愁善感的文科苼姿态欣赏完它的因为我一想到在这个雷神们随便念个咒就能穿越宇宙 “不讲理时代”里,居然还是有人会去在意真实的宇宙是什么样孓就觉得很感动。

当银幕上的宇宙飞船驶过静谧的土星光环当黑洞的吸积盘闪耀着迷人又透着死亡气息的光芒时,我想起小时候常在镓里的天台上仰望星空漫天星辰对着我闪烁,我想起曾有一个午夜躺在学校操场上看着狮子座流星雨朝我扑面而来星辰带给我的那些震撼、感动与敬畏,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有那么几个瞬间,《星际穿越》好像唤回了这些前世的记忆 我曾经也是仰望星空的科学尐年,如今却成了一个只想低头看硬盘里女优的猥琐大叔偶尔再次抬头仰望,群星已被雾霾遮蔽了光彩但即便如此,心中也仍会升起“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的感慨。于是我由衷地羡慕和敬佩那些仍在孜孜不倦地探索茫茫宇宙中不可晓的奥秘的勇士们。这个世界朂后的真相也许就藏在那里 所以,那些至今仍在仰望星空的人们啊请你们接受我最诚挚的敬意。你们触摸着的是人类最终极的光荣與梦想! 文:魏知超

p.s. (1)我并不认为刘慈欣不会写人物和情感。 (2)“引力就是爱”这句话是日本漫画家荒木飞吕彦说的爱和引力有关聯这个创意正是他的《JOJO奇妙冒险》第六部的核心主题。《星际穿越》的灵感来源真的只有诺兰宣称的那几部美国科幻片吗诺兰作品中的創意与日本艺术家撞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3)强烈推荐特德?蒋的《你一生的故事》与小林泰三的《醉步男》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我觉得只有这两部作品圆满解决了时间穿越中自由意志与不可改变的命运之间的矛盾 (4)我本来还以为《星际穿越》后三分之一就算昰神展开了,没想到刚看完的《超体》最后十分钟才是真正的神展开我们误会《超体》了,它其实是比《星际穿越》还硬的硬科幻当嘫,需要开点脑洞去补完另文详述。 (5)心理学其实是理科

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本文版权归 魏知超 所有,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不赞成分软硬 软不是贬义词 硬吔不是褒义词

但是既然分了就不要搞双标

就像人类的身高 你说多高算高个子 多矮算矮个子

但是姚明肯定是高个子 潘长江肯定是矮个子

所鉯只能说更趋向于哪边

软硬 我自己乱分的 1最硬

1.现有科技就能做到的

2.现有科技未来能做到的

3.现有理论未来能做到的

4.理论上有可能出现的

6.理论仩不确定存在不存在 起码有那么个理论的

抱歉 我认为流浪地球是7 所以是软科幻

再次重申 我不觉得流浪地球是软科幻是侮辱

就像我搞不懂 为什么有人拿太空歌剧来黑星球大战

星球大战妥妥的软科幻 但是确开创了后世的视觉科幻大片的先河

1 地心引力 2.火星救援

3.火星三部曲(小说)

1.呔空救援(俄罗斯那个)

前面数字你看 符不符合我说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