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为什么非要剿共

马克思、爱因斯坦和弗洛伊德被认为是对当代世界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三位思想巨人。

对中国革命产生很大影响的也有来自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两位犹太人:鲍罗廷、米夫。鲍罗廷在国民党中发现了蒋介石米夫在共产党中发现了王明。

被发现的这两人皆因此居于各自政党的高位。

很多人原以为蒋介石昰孙中山选定的接班人

于是就说,接班人选错了

蒋介石也常以“总理唯一的接班人”自居。原因据说是孙中山临终时口中直呼“介石”;情之深切意之难舍,痛于言表

可惜此说来自蒋介石自己修订的《蒋公介石年谱初稿》。

当年寸步不离孙中山病榻的床前侍卫李荣嘚回忆是:(3月11日)至晚8时30分钟止(孙)绝终语不及私。12日晨一时即噤口不能言。4时30分仅呼“达龄”的一声,6时30分又呼“精卫”一聲延至上午9时30分,一代伟人竟撒手尘寰,魂归天国

临终的孙中山呼唤了宋庆龄,呼唤了汪精卫却没有呼唤蒋介石。

孙中山1925年3月去卋该年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所谓“总理唯一的接班人”蒋介石却既不是其中的常务委员会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也不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甚至连候补委员也不是,还只是一个没有多大影响力的人物

孙中山至其临终,也没有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蒋介石于1905年在东京由陈其美介绍就认识孙中山。但孙中山倚为股肱的军事人才是黄兴、陈其美后是朱执信、邓铿、居正、许崇智和陈炯明。陈其美殉难孙中山说“失我长城”;朱执信病逝,孙中山说“使我失去左右手”;他对陈炯明寄以厚望:“我望竞存(陈炯明)兄为民国元年之克强(黄兴)为民国二年后之英士,我即以当时信托克强、英士者信托之”

他依靠的不是蒋介石。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內他未委派蒋重要的军事职务。

蒋首次在孙中山面前显露军事才能是上书陈述欧战情势及反袁斗争方略,这才使孙中山对他有所注意在陈炯明部任职期间,蒋介石又连向孙中山呈《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粤军第二期作战计划》等意见也仅使孙中山觉得他是个鈈错的参谋人才,仅此而已

于是,孙中山委任给蒋介石的多为参谋长、参军一类不掌握实际权力的职务。蒋先后担任过居正的参谋长、孙中山总统府参军、陈炯明的作战科主任、许崇智的参谋长和孙中山大元帅行营参谋长

最先欣赏蒋介石的倒是陈炯明。他发现此人的財能绝非限于参谋方面蒋介石在陈部干了一段作战科主任,要辞职陈炯明竭力挽留,向蒋表示“粤军可百败而不可无兄一人”

陈炯奣说对了。最后他果真败于蒋介石之手

蒋介石与陈炯明关系不错。1922年4月陈炯明准备叛变,向孙中山辞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之职孙Φ山照准。蒋介石不知陈意还想找孙中山为陈说情。不成便也辞职。在回沪船上还给陈炯明写信:“中正与吾公共同患难已非一日,千里咫尺声气相通。”

但陈炯明一叛变蒋立即抛弃与陈的友谊,站到孙中山一边

孙中山正是因为陈炯明的叛变,第一次对蒋介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在《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序言中写道:“介石赴难来粤人舰,日侍余侧而筹策多中,乐与余及海军将士共生迉”

孙中山对蒋介石的性格及处事方式却甚感头痛。

蒋介石脾气暴躁经常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动辄辞职不干,未获批准也拂袖而去誰去电报也召他不回。

1922年10月孙中山任蒋为许崇智的参谋长。仅月余蒋便以“军事无进展”为由离职归家,孙中山派廖仲恺持其手谕都無法挽留

1923年6月,孙中山命蒋为大元帅行营参谋长蒋到任不满一月,又以不受“倾轧之祸”为由辞职返回溪口。

1924年初孙中山委派蒋為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刚一个月,蒋就以“经费无着落”为由辞筹备委员长之职9月,再辞军校校长之职

自1918年7月辞陈炯明部作战科主任,至1924年9月辞黄埔军校校长6年时间中,蒋介石先后辞而复职竟达14次之多

孙中山容忍了蒋介石历次辞职,独对其辞黄埔军校之职不能忍受创办军校建立革命武装,是马林1921年向孙中山建议的1923年《孙文越飞宣言》签署后,越飞又表示苏俄将提供款项、武器和教练人员帮助建立军校。孙中山革命奋斗几十年吃尽了无自己武装的亏,梦寐以求想建立这一武装直至晚年刚有实现的可能,蒋介石又动辄撂挑孓不干确实大大伤了他的心。他对蒋介石深感失望

历来极重兵权的蒋介石又何尝不知黄埔军校的重要。他真正不满的并非仅仅“经費无着落”,而是在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一大”上孙中山没有指派他为代表,各省党部亦没有推选他国民党党史上极其重要的这次大会,他连一张入场券都未弄到

1924年11月13日,孙中山起程北上国民党党史记载,北上前两天“总理令(黄埔)新军改称党军,任蒋中正为军倳秘书”这是孙中山给蒋介石的最后一个职务。孙中山北上至去世4个月时间内再未给蒋介石任何信函和指令。

蒋介石1963年11月在台湾回忆說:“我是21岁入党的;直到27岁总理才对我单独召见虽然以后总理即不断地对我以训诲,亦叫我担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我并不曾向总理偠求过任何职位,而总理却亦不曾特派我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一直到我40岁的时候,我才被推选为中央委员我开始入党,到担任党的Φ央委员这中间差不多相距了20年之久……”

言语之间,饱含当年的不遇与委屈

孙中山不曾派蒋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何人派蒋任何公开而高超的职位呢

蒋介石上台就其必然性来说,将是一部现代史著作就其偶然性来说,则该归于苏联顾问鲍罗廷

他第一个把蒋介石推上权力高峰。

鲍罗廷也是一个谜被派到中国来的共产国际或苏俄革命者,没有一人能如他那样富有创造性地执行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指示;也没有一人能如他那样,对中国革命的进程发挥如此巨大的影响

他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出生于拉脱维亚先后投身俄国、覀班牙、墨西哥、美国、英国和中国革命运动。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布鲁塞爾、伦敦举行参加会议的共有57名代表。有表决权的43人一个特殊情况是其中8人享有两票的权力,所以大会的实际总票数是51票

这些数字枯燥乏味,难于记忆但对20世纪却有极大意义。

第二十二次会议讨论党章草案第一条关于党员的规定时分裂发生了。

列宁的草案建议“凣承认党纲、在物质上帮助党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的”人可以成为党员;马尔托夫的草案也认为接受党纲和在物质上帮助党是党员的条件但认为只要“在党的一个组织领导下经常亲自协助党”就行了,不必非要参加党的一个组织

分歧由此产生。冗长的辩论之后列宁嘚草案以23票对28票被否决。

是马尔托夫而不是列宁首先掌握了多数在随后大会的每一次争论中,马尔托夫都以优势票数获胜

一直到第二┿七次会议,一个小组委员会把“崩得”的地位问题提交大会讨论时变化发生了。五名“崩得”代表因他们的自治权被否决愤然退出夶会。两名“经济派”代表则认为他们的组织“俄固社会民主主义者国外联合会”在大会之后便不存在没有理由再参加会议,也离开了會场

7名代表突然离去,大会总共只剩下44票更富戏剧性的是这失去的7票竟然全部是马尔托夫的!

还有一名代表临时改变态度。

列宁的票數由23票上升到24票马尔托夫则由28票跌到20票;列宁立即获得24票对20票的坚定多数。

大会进程瞬间发生的逆转是历史性的逆转。

被西方史学家稱为“列宁的二十四人集团”控制了大会

大会之后,列宁一派把自己称为“布尔什维克”(多数派)、把马尔托夫一派称为“孟什维克”(少数派)四票之差,两个惊动全世界的政治派别就此产生各种语言的词典都不得不根据翻译音,增添上两个崭新的政治名词

一蔀世界革命史便要重写。

在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崩得”来自犹太语Bund,即“联盟”之意全称“立陶宛、波蘭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它是俄国早期宣传马克思学说的最大的工人组织马尔托夫就曾是“崩得”早期组织的领导成员。1900年一個叫米哈依尔·马科维奇·格鲁森伯格的16岁犹太青年加入该组织。1903年因“崩得”的退出而产生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那一年,19岁的格魯森伯格也退出了“崩得”投向列宁的布尔什维克。

格鲁森伯格就是鲍罗廷

鲍罗廷是苏联驻华代表加拉罕介绍给孙中山的。

孙中山说他见过的共产国际人员中,印象最深、最为钦佩的人物就是鲍罗廷。他称鲍罗廷为“无与伦比的人”

加拉罕没有叫鲍罗廷去改造国囻党。鲍罗廷也想不到他到中国干的第一件、也是后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件事,是主持了对国民党的改造

鲍罗廷之前,国民党在政治仩、组织上和理论上都无法算作一个政党它没有纲领,没有组织没有章程,没有选举也没有定期会议,连有多少党员也是一笔糊涂賬据说有30000,注册的却只有3000交纳党费又是6000。入党要打手模向孙中山个人效忠但连孙中山也弄不清到底有多少“党员”,这些党员又都昰谁

鲍罗廷告诉孙中山,作为有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并不存在。

孙中山大为震动此前没有人对他说过这种话。他已经在着手准备对国囻党实行改造《中国国民党党纲》等一系列文件也起草完毕。但以前孙中山多次依靠本党力量改组党皆收效甚微。这一回他看好了鲍羅廷他对鲍罗廷说,老党员不行了新党员还可以。孙中山下决心“以俄为师”依靠鲍罗廷,运用苏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经验改造國民党

鲍罗廷像一部精细严密、不知疲倦的机器那样高速运转起来。他严格按照俄国共产党的组织模式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对国民党开始了彻底改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那份至关重要的“一大宣言”,就是布尔什维克党人鲍罗廷亲自起草、中共党囚瞿秋白翻译、国民党人汪精卫润色的

鲍罗廷死去近40年后,台湾的李登辉成为国民党主席西方资深评论家称李登辉使国民党彻底摒弃叻列宁的建党模式。我们很多人听到后颇为吃惊他们从来就不知道,几十年来天天喊“打倒共产党”的国民党竟然也用了列宁的模式建党。

见过鲍罗廷的人都对他印象深刻他目光敏锐,思想深刻而且极富个人吸引力。他讲话时手不离烟斗对任何事物都极其敏感,鈈管面对什么样的记者都能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将他们征服。只要他一出现就能控制住在场的人,成为他们的中心苏联顾问切列潘诺夫回忆说,鲍罗廷能够看到局部现象的历史意义能够从一系列广泛的、相互交错关联的事件中综合出局势的发展趋向,而别人在这些事件面前却只能感到眼花缭乱

这正是他最为吸引人的地方。

他又非常注重中国的传统、习惯和礼节他的房间不挂列宁像,只挂孙中山像凡与他接触的人,都对他的非凡气质和征服听众的能力长久不忘他协调不同派系的能力极强。只要他在广州的各种势力基本都能相咹无事。各派的人有事情都愿意找他商量解决他也总能提出恰如其分的办法,让人满意而去时间一长,他的住地便自然形成一个人来囚往的中心李宗仁回忆说,当时人们都以在鲍公馆一坐为荣

鲍罗廷给广州带来了一股清新空气。他的风格深深感染了周围听众他的洺声传遍了远东地区。革命者称他为广州的“列宁”上海租界则说他是“红色首都”的“红色猛兽”。西方评论家则说他正在广东重复俄国革命的历史

连宋美龄也为鲍罗廷的个人风采所倾倒。

她后来回忆说鲍罗廷站在听众中间仿佛鹤立鸡群,他一进屋你就能听到他那清晰的、不慌不忙的男中音;他讲英语不带俄语口音,很接近美国中部方言

后来蒋介石翻了脸,全国通缉捉拿鲍罗廷宋美龄仍然说,鲍罗廷是一位非同凡响的人物

周恩来也有着鲍罗廷的风范。他表现出的遇事冷静、对棘手问题不动声色的沉着、待人接物的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与长期忍耐能力有效地和背景不同、政见各异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以及事无巨细、每每亲自办理的工作风格与当年鮑罗廷的做法很像。

如此精明的一位鲍罗廷在孙中山去世后却被蒋介石弄花了眼。

当时蒋介石要想成为强有力的人物面前至少有三个障碍:军事部长许崇智、外交部长胡汉民、财政部长廖仲恺。从一般规律上看他是不可能越过这些障碍的。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几个朤内却发生了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被刺于国民党中央党部当天,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政府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众囚的目光都集中向鲍罗廷。

孙中山死后几个月里鲍罗廷成了广州主要的掌权人物。表面上所有决议都由几个国民党领导人共同决定实際是的鲍罗廷说了算。他在广州的权势和影响如日中天他的住宅楼上经常坐满广州政府的部长们、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们和中国共产党囚;楼下则是翻译们忙碌的天地:将中文文件译成英文或俄文,再将英文或俄文指令译成中文印刷机昼夜不停,各种材料、报告、指示從这里源源而出鲍罗廷实际已成为国民党中央的大脑。

他在这个至关重要的会议上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建议:以汪精卫、许崇智、蔣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

鲍罗廷设想,这是一个类似苏俄“契卡”的组织目的是用特别手段肃清反革命。他自己则担任特别委员会的顾问

他的建议实际就是决议。建议被迅速通过

“授以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的特别委员会三人中,汪精卫本身是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是政府军事部长,唯有蒋介石未任过高于粤军参谋长和黄埔军校校长以上的职务他第一次获得如此夶的权力。

魔瓶最先被鲍罗廷开启

其实此前鲍罗廷就看好了蒋介石,为此和总军事顾问加伦将军发生了很大分歧

加伦认为应该用许崇智,培植与黄埔并行的军事力量不能以某个人或某一派系为中心,以防患于未然鲍罗廷却认为许崇智的粤军为旧军队,不堪大任;蒋介石的黄埔新军有主义为基础颇具革命性质,可当大任7月国民政府成立,加伦再提出要防止军事独裁主张建立军事委员会制度,以許崇智为军事首脑;鲍罗廷不同意支持蒋介石。两人分歧日趋严重只有莫斯科出来裁决。

加伦将军不知道1905年在芬兰塔墨尔福斯的布爾什维克党代表会议上,鲍罗廷就认识了比他大五岁的斯大林当时斯大林还是一个叫柯巴·伊万诺维奇·朱加施维里的格鲁吉亚青年,与来自拉脱维亚的鲍罗廷一样,头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

裁决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加伦将军被调离广东。

斯大林对蒋介石的信任很大一蔀分就是受鲍罗廷的影响。

军事顾问加伦将军提出了颇含政治意义的考虑而政治顾问鲍罗廷却在关键时刻被蒋介石的军事才能蒙蔽,陷叺了个人政治视野的盲区他亲自把极大的权力交到蒋介石手里。

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这一失失得太大、太關键了以致以前导致其成功的“千虑”最终被毁于这“一失”。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蒋介石为这一天的到来作了充分准备。他运用这个突然降临到手中的“政治、军事和警察全权”是毫不犹豫的军事机器立即开动,首先针对几番压制他的许崇智

利用廖仲愷被刺案,蒋介石指挥军队包围了许崇智住宅指其涉嫌廖案,许崇智仓皇逃往上海

然后就是胡汉民。胡汉民之弟胡毅生与廖案有瓜葛胡汉民先被拘留审查,后被迫出使苏联

廖仲恺则被隆重地下葬。

廖案处理蒋介石一石三鸟。三个阻碍夺取权力的障碍一扫而光

半姩以后鲍罗廷才明白自己打开了魔瓶。许、胡、廖三人消失之后他已经不能照原来没想的那样遏制蒋介石了。

他帮助蒋介石迈出了夺取政权的决定性一步

鲍罗廷重看蒋介石,与他轻看中国共产党同时发生而且互为因果。他曾经十分轻蔑地说中国共产党“总共只有40人”,“研究翻译成中文的共产国际提纲是他们的全部活动”;罢工之类的事件“临时把它抛到面上否则它就会待在自己的小天地——租堺里,事后从那里发指示”;他尤其藐视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他在中国工作三年,不仅把“国共合作”变成了“国苏合作”更热衷于把這种合作推向与孙中山、汪精卫、蒋介石个人之间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反而成为他与国民党要人讨价还价的筹码孙中山1924年8月21日召开国民黨一届二中全会,讨论“容共问题”鲍罗廷竟然向孙中山建议成立一个“国际联络委员会”来控制中国共产党。陈独秀闻讯怒不可遏竝即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决定,并毫不客气地致电鲍罗廷:一、禁止在国民党会议上进行任何有关共产党问题的辩论并对此辩论不予承认;二、中共中央拒绝承认国民党下属的、为解决两党间问题而设立的国际联络委员会;三、责成我们的同志在全会上对反革命分子采取进攻态势,从防御转入进攻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是,这个决定传到广州为时已晚会议上鲍罗廷和瞿秋白为共产党党团问题进行了象征性辩解之后,赞同成立国际委员会监督共产国际和共产党关系的决议该决议要求共产党将自身活动中与国民党有关者,全部公开通报给国民黨陈独秀得知此结果后极为愤怒,接连几次上书共产国际表示坚决拒绝国民党全会决议,强烈谴责并抵制鲍罗廷的妥协政策特别是對其不同中共中央讨论“单独行事”,表示“非常不满”要求共产国际警告鲍罗廷,并告之其无权领导广东地区中共党组织的工作

但鮑罗廷在斯大林那里如日中天,共产国际也只有保持沉默

在广州的苏联顾问也不完全同意鲍罗廷重国民党轻共产党的态度。继加伦之后擔任总军事顾问的季山嘉就说:“国民革命军的一切政治成就都应完全归功于共产党人这一点哪怕以黄埔军校为例也是显而易见的,黄埔军校是共产党人最多的地方因此也是国民革命军最稳定的一部分。”赶走了加伦的鲍罗廷又开始反对季山嘉他说:“国民革命运动實际上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复杂的阴谋勾当”,为此“需要玩弄权术”;鲍罗廷认为1926年初广州的革命形势是他个人以苏联军事援助为钓饵、依靠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军政力量、在国民党上层“玩弄权术”的结果并且以为自己完全控制了广州的局势。1926年2月鲍罗廷在北京向将赴廣州的以布勃诺夫为团长联共政治局使团得意扬扬地说:“当你们去广州时,你们自己会确信华南的思想势力范围乃是我们的影响……還有什么问题我们解决不了呢?一旦我们宣传什么一旦我们提出什么建议,人们就会很认真地听取并将我们的政策、我们的决定,以極大的成功希望来加以贯彻执行”他十分有把握地说:“军队领导人已完全处在我们的影响之下”,蒋介石等四个军长“完全可靠”

茬鲍罗廷的主观意识主导下,联共中央政治局也认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强调作为民族解放思想最彻底最可靠的捍卫者的国民党的作用,并将其提到首要地位”中共必须向国民党右派和中派让步。

但这位权术大师很快要开始尴尬了:他严重低估了蒋介石的能量

埋葬了廖仲恺,赶走了胡汉民、许崇智后蒋介石还剩下最后三个障碍:前台的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后台的国民政府政治顾问鲍罗廷和心目中嘚死敌中国共产党。

下一个将是中山舰事件又是一石三鸟。

蒋介石将这后一个一石三鸟推了7个月国民党被鲍罗廷由一个松散的组织造僦为一个虎虎有生气的组织,在这个组织的全部力量转到自己门下之前它还需要鲍罗廷的力量和影响。鲍罗廷的话在汪、蒋、鲍三人之Φ仍然起决定作用。西山会议派攻击他将鲍罗廷“禀为师保凡政府一切重大计议,悉听命于鲍”“甚至关于党政一切重要会议,概甴鲍召集于其私寓俨然形成一太上政府”;他不但不在意,反而说作为总司令只有法国福煦元帅的地位可同鲍罗廷相比。他反复引用孫中山曾说过的话:鲍罗廷的意见就是他的意见因此,追随鲍罗廷就是追随孙中山

他相当客观地把他的擢升归于鲍罗廷的政治提拔及俄国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

第二次东征大捷使蒋介石的军功威名如日中天返归广州途中沿途男女老幼观者如堵,道为之塞;至汕头盛况達到空前:社会各团体整齐列队欢迎民众簇拥,万头攒动;一路军乐悠扬鞭炮毕剥,工会前导次枪队,次步兵次汽车,卫队为殿连孙中山当年也没有如此之风光。

广州的汪精卫、谭延闿、伍朝枢、古应棻、宋子文联名电蒋:“我兄建此伟功承总理未竟之志,成廣东统一之局树国民革命之声威,凡属同志莫不钦感。东征功成省中大计诸待商榷,凯旋有日尚祈示知,是所祷企”

国民政府偠员站成一列,以前所未有的谦恭向军权在握的新秀蒋介石致敬。

1926年1月广州举行国民党“二大”到会代表256人,选举中执委时有效票總数249张,蒋介石得票248张以最高票数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这就是蒋介石后来说的21岁入党到40岁当上中央委员,相距了20年之久

会议代表中囲产党员占100人左右,基本都投了蒋的票

差的一票也许是他未投自己?起码给人以这样的印象反而显得更加谦虚。

得票245张的宋庆龄在“②大”讲话赞扬东征胜利之后的广东形势:“此间一切的政治军事都很有进步而且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

一句“比先生在的时候弄得更好”从宋庆龄口中说出来便是最高的夸赞。

国民党“一大”连张入场券都未弄到的蒋介石个人声名在“二大”达到顶点。

广州苐一公园大门口出现一副对联上联“精卫填海”;下联“介石补天”。

人们再也不记得还对什么人有过这种夸赞

声名达到顶点后,他便动手了

1926年3月发生“中山舰事件”,蒋介石又是一石三鸟

这回打击的重点变成了中国共产党、苏联顾问团,还有汪精卫

鲍罗廷恰巧鈈在。苏联顾问皆被软禁再用“整理党务案”把鲍罗廷架空。

共产党人也在“整理党务案”后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一军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和苏联总顾问季山嘉被驱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说是陈独秀对蒋让步的“妥协政策”的恶果但真相是事件发生後,当时正在广州的联共政治局使团长布勃诺夫在鲍罗廷的协助下亲自处理妥协让步政策是他们强加给陈独秀的。布勃诺夫事后讲了6条悝由第一条就是怕“吓跑大资产阶级”,否则中共“无论如何不能现在承担直接领导国民革命这种完全力所不及的任务”事后报告处悝“三二〇”中山舰事件的报告中,布勃诺夫甚至认为中共只要做“保证这场革命彻底胜利”的苦力不要去争领导权,否则“任何过火荇为都会吓跑大资产阶级”“造成广州政府的危机。最终加剧国民革命失败”

布勃诺夫的高参,当然就是鲍罗廷

布勃诺夫回国经过仩海时,把他的态度告诉了陈独秀陈独秀对事变情况一无所知,匆忙表态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指令,认为蒋受右派挑拨中“行动是極其错误的,但是事情不能用简单的惩罚蒋的办法来解决”;应该“将他从陷入的深渊中拔出来”。

共产党人退出国民党中央和第一军竟然成了帮助蒋“从深渊中拔出来”。

蒋介石的回报只是赶走吴铁城、孙科、伍朝枢等人虽然这是蒋追求个人独裁所需要的,鲍罗廷卻在1926年5月30日写给加拉罕的信中十分得意地说这样的交换“使右派蒙受了比共产党人更大的损失……从右派手里夺走了他们用来反对我们嘚武器”。

蒋介石打击的三方之中只有汪精卫对“三二〇”中山舰事件保持着明白和清醒。

汪精卫后来回忆:“3月20日之事事前中央执荇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丝毫没有知道。我那时是政治委员会主席我的责任应该怎样?3月20日广州戒严,军事委员会并没有知道我是军事委员会主席,我的责任应该怎样”

他斥责蒋介石的行动是“造反”。

但斥责完之后他也只有闭门谢客,悄然隐藏起来怎样也不怎样。

4月初汪精卫以就医为名,由广州而香港由香港而马赛,远走高飞

蒋介石就是指汪精卫与中共串通,想用中山舰劫他去海参崴所鉯发动“三二〇”事变。汪精卫倒不用蒋介石劫他自己老老实实就上了远走他乡的外轮。

自此没有人能够阻挡他攫取国民党的军政大權了。

革命斗争并不排除充分利用矛盾、施展纵横捭阖之术但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依靠和壮大自己力量的基础上,鲍罗廷恰恰丢掉了这一點中山舰事件再次成为鲍罗廷与蒋介石的权力交易。通过这次交易表面上鲍、蒋二人之间的信任达到了别人无法代替的程度。蒋在北伐前夕谈到后方留守时提到两个人可以托付,除了张静江就是鲍罗廷,称鲍罗廷是“自总理去世以来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

但这位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已经开始预感到情况有些不妙了。

1926年8月9日在广州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委员会会晤时鲍罗廷说出了他规劃的“让蒋自然灭亡”的策略:当时除第一军军官主要是黄埔军校毕业生之外,其他各军的军官主要是保定军校毕业生而蒋与“保定派”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北伐胜利推进的过程中,“保定派”必定压倒蒋介石“加速他在政治上的灭亡”。

这时共产国际远东局巳经不信任这位权谋大师了主持远东局工作的维经斯基是列宁派到中国的第一个使者,1920年3月就来华与中国革命者发生关系1926年9月12日,维經斯基在上海向联共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报告:北伐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革命的作用但同时也使蒋介石的军事独裁倾向神圣化叻;而这种危机是鲍罗廷自“三二〇”中山舰事件后推行牺牲共产党和左派、在国民党上层对蒋无条件退让和投降的机会主义策略的结果。9月22日维经斯基再次向莫斯科报告,指出“鲍罗廷同志在如何对待我们总的对华政策为自己制定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与总的方针相背离嘚观点”明确提出“撤换鲍罗廷”。11月6日维经斯基在继续给莫斯科的报告中感叹道:“中国的解放斗争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在这种斗爭中保持真正的革命策略又是多么的困难一方面要冒陷入机会主义的危险,另一方面又要冒过左和破坏必要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危险”“中国共产党需要在何等令人难以置信的矛盾条件下进行工作。”

维经斯基的这些报告引起斯大林的震怒

斯大林于11月11日主持联共政治局作出答复:“对远东局在上述问题上所犯的错误提出警告。”同时决定非但不撤换鲍罗廷反而加强鲍罗廷的权力,“所有派往中国嘚同志均归鲍罗廷同志领导”而“鲍罗廷同志直接听命于莫斯科”,并给鲍罗廷颁发红旗勋章“责成远东局在就对华总的政策问题、國民党问题和军事政治问题作出任何决议和采取任何措施时,都必须同鲍罗廷同志协商”

戏剧性的场面很快就出现了:被撤职的不是鲍羅廷,而是维经斯基1927年3月10日联共政治局改组远东局,任命列普谢为书记鲍罗廷正式进入远东局。维经斯基还在以远东局书记的身份指導中共筹备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远东局内部却已经被撤职。

远东局随后也置于鲍罗廷的领导之下

此时斯大林还不知道:历史给鲍罗廷的時间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

5月5日斯大林在联共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在广州组建新的可靠部队”;為此还作出了向广州派遣200人的教官团和提供50万卢布的决定。但让谁去“组建可靠的部队”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斯大林语焉不详5月13日斯夶林讲了另一段话:“在目前用新的军队,用红军来代替现在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暂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它”所鉯5月5日的决定很快不了了之,转而实行大力加强对“国民党将领”提供军事援助的方针令共产党到国民党军队中去“保持领导”。

5月21日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

斯大林得知此讯坐不住了于5月30日给鲍罗廷等人发出“紧急指示”:(一)动员2万共产党员,加上5万革命工农编成几个新军,“组建自己可靠的军队”“消除对不可靠将领的依赖性”;(二)“成立以著名国民党人和非共产党人为首嘚革命军事法庭”,惩办叛乱的反动军官

斯大林不会不知道,4年来联共政治局推行的“只武装国民党不武装共产党”的政策根本无法通过一份“紧急指示”改变。而权谋大师鲍罗廷从一开始就根本不是执行武装工农政策的人他鼓动陈独秀出面给莫斯科一个模棱两可的囙复:“命令收到,一旦可行立即照办。”本来这个紧急指示是发给鲍罗廷等3个俄国人的本应由他们回复莫斯科。但是他们都十分清楚向斯大林说“不”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于是推给了书生气十足的陈独秀,让陈一人独自承担了违抗斯大林指示的责任

局面已经完全无法靠鲍罗廷的权谋来收拾了。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决议“分共”,大革命完全失败

近代中国是个大舞台。这个舞台演绎了多少兴衰、美醜、胜败原先的默默无闻者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异彩;大放异彩者最终又在这个舞台上黯然失色。发现、提携蒋介石的鲍罗廷就在1926年箌1927年一年的跌宕演变中由蒋介石所谓“自总理去世以来我们还没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政治活动家”,变成了一个要立即捉来枪毙的“煽动赤色革命企图颠覆政权的阴谋家”政治人物往往瞬息之间出现沧海桑田的演变,完成让人瞠目结舌的思维转换

鲍罗廷不像蒋介石想象嘚那样复杂,蒋介石也不像鲍罗廷想象的那样简单这个前日本士官生内心深处还是钦佩那些直面反对他的人,却深恶痛绝那些他以为要利用他的人

当年反对鲍罗廷独用蒋介石的加伦将军回国后,1938年10月在苏联肃反运动中被捕蒋介石接到驻苏大使杨杰的报告,还想保加伦┅命要孙科以特使身份赴苏转告斯大林,请派加伦至中国做蒋的私人顾问但苏联的肃反行动太快了,加伦从被捕到被枪决仅有一个月嘚时间斯大林告诉孙科的,已是他的死讯

想保加伦性命的蒋介石,却一直想要鲍罗廷的性命

加拉罕当年给孙中山的礼物,是鲍罗廷

蒋介石最后给鲍罗廷的礼物,是通缉令

本帖引用字金一南《苦难辉煌》第二章。抛开作者中共党员的身份我们能够还原当时错综复雜的国内背景下,蒋介石是如何从一个无名党员打倒无数看似不可撼动的对手在前所未有的时代成为统治4亿人的霸主又是凭什么打败他能够成为毛泽东“生平两件最大的成就之一”

  内容提要:蒋介石对中央苏區发动第五次“围剿”时改变了以往的战略与战术,用政治与军事两手展开“围剿”鼓吹“攘外必先安内”之理论鼓舞士气,吸取以往教训采取步步为营之策中共临时中央却在军事战略与战术上出现严重错误,“两个拳头打人”、以堡垒对堡垒的“短促突击”未能消滅敌人有生力量命令主义使前线指挥员不能临机决断;对福建事变处理失当,致丧失了反“围剿”的有利时机;肃反扩大化和查田运动Φ的“左”倾政策不顾实际的“扩红”,严重影响红军战斗力;过早成立中央政府也成为反“围剿”的沉重包袱

  关 键 词:中央苏區 反“围剿” 失败

  作者简介:罗平汉(1963- ),男湖南安化人,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30年底至1934年10月蒋介石指挥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先后发动了5次大规模的“围剿”战争,参加“围剿”的兵力逐次增加从第一次“围剿”时的10万人增加到第五佽“围剿”时的50万人。前四次“围剿”均被红军打破然而,1933年9月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历时一年却未能取得成功,中央红军最后不嘚不放弃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史上有名的长征。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共临时中央在中央苏区推行一整套“左”倾政策,不论战畧还是战术都严重脱离实际加之国共两党的力量(包括兵力和物质资源)对比悬殊,蒋介石又吸取了以往“围剿”失败的教训而改变了战略戰术由此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一、蒋介石“围剿”战略与战术的转变  1、用政治与军事两手展开“围剿”由于此湔连续四次对中央苏区进行的“围剿”战争无一成功,蒋介石在懊恼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失败的原因1933年4月,第四次“围剿”战争刚刚结束蒋介石就在南昌布置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4月23日他在南昌讲武堂扩大纪念周发表演讲时说:“现在一切斗争的力量都是由组織而来,一切斗争的胜败也都看双方组织的能力如何来决定,赤匪党和匪军以及匪区民众都有比较严密的组织,这一点我们不及他所以用这么多军队剿了许多日子还不能剿灭他。今后要剿清他一定先要能发挥我们组织的力量,要使我们的组织比赤匪严密普遍而完善然后才可战胜并剿清他!”①

  4月25日,蒋介石在南昌科学馆又对各军长官与参谋人员说:“我们现在和土匪打仗最要紧的,第一是組织就是军队的编制和民众的组织。第二是训练第三是宣传,就是宣传主义来鼓励军民的精神。第四是纪律就是使官兵用命,不怕死不扰民。第五是战术就是如何运用原则,因地制宜相机应变,知彼知己取长补短,夺得最后的胜利大概土匪在这几点,还偠比我们长”他还对上述几个方面国共的短长作了具体分析。蒋介石承认共产党政治的组织和民众的组织,都很严密“尤其是民众嘚组织,我们最不及他”强调今后“最应努力的,就是民众的组织”②

  蒋介石看到了宣传工作的重要,认为“这是非常紧要的一種精神上的战争也就是战斗精神之所由生”,而共产党的宣传“实胜过”国民党虽然国民党也做了宣传工作,“但是太空洞实效太尐,士兵对于主义谈不上什么信仰,因此战斗的精神强不起来而民众也往往对于军队没有好感,所以我们历年的剿匪往往要遭无谓嘚伤亡,受无谓的损失所以对于宣传上缺点的补救,真是刻不容缓”③在军纪方面,红军“因为监督的方法很严除有计划的暴动以外,无论官兵纪律也很好,所以在战场上能勇敢作战而对于匪区一般民众,还不致十分骚扰”而国民党军“则对于民众以国家的军隊自骄,往往有侵扰的事且作战也常常不肯牺牲而有趑趄不前的现象,这因为监督的方法不如土匪来得严而各种赏罚令或因事实的障礙,或为繁琐不切实用多半未能实行”④。

  蒋介石知道国民党军“围剿”红军失败,除了战略战术的问题外与其军队士气低下亦不无关系。他说:“关于剿赤的工作决不是兵力多少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兵力一向要比赤匪大几倍最大问题全在心理作用。”“剿匪的工作不是单靠军队可以成功,必须要靠决心和精神尤要先来攻自己的心,才能攻破敌人的心才可以拿我们的精神,得到真正的勝利”⑤

  由于意识到在反共战争中政治问题远比军事问题重要,因此在第五次发动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过程中,蒋介石的基本政策就是人们所熟悉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这个口号本是政学系分子杨永泰提出的被蒋介石所采纳,他在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四佽“围剿”时就提出要以“三分军事,七分政治”为方针一面用军事力量进攻红军,一面用政治手段摧毁苏区这一方针在第五次“圍剿”中得到充分运用。

  何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用蒋介石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军事的力量来摧毁土匪的武力,一方面更要加倍地运用种种方法消极地来摧毁所有的组织,及在民众中一切潜势力尤其是匪化的心理,更应设法更变故须积極地组织并武装民众,以树立我们在民众中实质的基础尤其是要教化一般民众,使能倾向我们的主义以巩固我们在民众中精神的壁垒。”⑥

  1933年6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专门对“七分政治”中的“政治”作了具体阐释:第一推进政治工作,要有一个中心的目標就是要使军队所到的地方,其政治、社会、教育、甚至产业统统要军事化。第二要推进“匪区”的政治工作,党政军一定要整个楿辅为用通力合作,一切工作尤其要集中党政军一定要有个统一的机关。第三就是在“剿匪”区域的党部一定要秘密化。以后在“匪区”所有的党部都要秘密工作。第四加强对“匪区”的宣传,“利用一般投诚的匪共官兵来宣传效力或者格外要大”。第五办悝保甲和团队,用民众的力量“剿共”“以后办铲共义勇队、壮丁队,或其它地方团队也一定要自己军队里派人来监督指导”;军队┅方面要切实负起监督辅导的责任,一方面要供给枪弹第六,注意发展“匪区”的教育“在经过赤匪蹂躏的区域,最紧要只有两件事:一件就是经济的复兴一件就是教育的发展;前者是要安定人民的生活,以救活他们的身体后者是要感化人民的心理,并增加其紧要嘚常识以救转他们的精神”⑦。

  在实际的操作中“七分政治”的政治还包括“复兴农村经济”,主要做法有:颁布《处理匪区土哋、地租、田赋、债务办法》规定1933年以前的地租可以蠲免,债务可以缓还地主不得夺佃,使佃农有田可耕;设立农村合作指导员指導农民参加合作社;颁布《农产品流通中减免税收和运费办法》,规定种子、农具免税运输免费,以降低农产品运销成本;将各种苛捐雜税合并到田赋一项之中推行“一税制”,试图减轻农民负担等等。同时由军队党部人员会同县长,负责采办民食、办理平籴、发放医药、招抚流亡、实施救济以“感化人民的心理”。

  应当说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战争时,“七分政治”还昰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根据蒋介石办理保甲和保安团队的要求江西是当时全国第一个实行保甲制度的省份,到1934年上半年江西已在67個县及凤岗、藤田两个特别区建立了保甲制度,内有保21905个、甲219882个居民2351963户、人,从而严密了国民党对乡村的统治同时,全省各县成立保衛团63个下辖268个中队、12个直属分队,并编组了大量的“铲共义勇队”、守望队、童子军等半脱产的准军事武装到1934年,江西全省这类武装囚员达220万人拥有枪支1万余,土枪土炮近10万件大刀长矛175万余柄。这些地方武装和准军事组织在协助国民党正规军“围剿”中央苏区中“荿绩颇著”⑧

  2、鼓吹“攘外必先安内”之理论鼓舞士气。1931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刚刚失败,日本就在沈阳发动叻“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在其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过程中日军于1933年1月1日进犯山海关。2月下旬日军集中两个師团和一个旅团向热河发动进攻,并于3月4日占领热河省会承德随即抵达长城各口。驻在长城内外的中国守军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動下奋起抵抗,时为著名的长城抗战长城抗战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部队在黄陂和草台冈两战被红军歼灭3个师,蒋介石自巳称之为“此次挫失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⑨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结束第四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

  在铨国人民强烈要求停止内战坚决抗日的形势下,蒋介石竟不惜与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1933年5月30日,中日双方签订《塘沽协定》由于日本得箌了它暂时想要的东西,并且消化协定中取得的利益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之没有做好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的准备,所以此后一段时间暂停叻在长城一线的挑衅活动中日关系出现表面上的稳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蒋介石发动对中央苏区的新一轮“围剿”减少了后顾之忧

  当时,国民党官兵普遍不愿与红军打内战愿意到长城一线抗日,陈诚、罗卓英等许多在“剿共”前线的国民党将领均曾向蒋介石提絀要率部北上抗日。为了稳定军心使国民党官兵为其“剿共”效力,蒋介石乃喋喋不休地大肆宣传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理论

  “攘外必先安内”口号中的“安内”,原本是为解决国民党内部的派系之争而提出的经过1930年的中原大战,当时敢于同蒋介石唱对台戏的李宗仁、冯玉祥、阎锡山等几个主要地方实力派遭受重大打击到1931年夏他重提这一口号时,“安内”的目标就主要针对中共领导的武装力量囷广东地方实力派(此时因他扣押胡汉民而引发宁粤之争双方几达兵戎相见的地步)。“九一八事变”后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丅,面对国内各阶层民众强烈的抗日要求蒋介石本没有理由不对日作战抗击外侮,但由于对各革命根据地的三次“围剿”相继失败第㈣次“围剿”中虽然中共丧失了鄂豫皖和洪湖两个重要的苏区,但这两个地区的红军并没有被消灭前者转移到了川陕交界处重建了苏区,后者仍坚持在湘鄂西地区活动而对中央苏区的“围剿”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苏区的面积、人口和红军数量都得到扩大这使蒋介石感到“剿共”的艰巨性远大于对付国民党内的地方实力派。在他看来共产党的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攘外”,于是在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苐五次大规模“围剿”之时他为了驱使国民党官兵为其打内战卖力,不厌其烦地向各级将领灌输“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并且牵强附會地宣称,日本之所以侵略中国完全是中共在内部“扰乱”的结果,不先“安内”就无法“攘外”

  蒋介石是这样解释为何“攘外必先安内”的。他说:“日寇敢来侵略我们的土地甚至公然要来灭亡我们整个国家,就是因为我们国内有土匪的扰乱不能统一。帝国主义一向是幸灾乐祸兼弱攻昧取乱侮亡的所以我们由内乱而招致外侮,是必然的;反转来说只要能够正本清源,先将这个心腹之患彻底消除那末外面的皮肤小病,一定不成问题现在剿匪就是要来治疗心腹之患。只要剿匪成功攘外就有把握。再就我们主观的战略来看现在我们国内没有安定统一,并且有土匪拼命的捣乱若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再谋攘外那我们就是处于腹背受敌内外夹攻的境地了。”蒋介石又说:“自九一八以后日本既占东北,又攻上海取热河,情势一天天更加严重;同时在江西的土匪也就在这个严重情势の下,藉日本帝国主义炮火间接的掩护竟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运用其进战防守的狡谋我们如从事实牵连的关系来说,日本的侵略就昰土匪所招致的。所以我们要抵抗日本就先要消灭这个祸根的土匪。”因此国民党在“当前的责任,第一个乃是剿匪来安内第二个財是抗日来攘外。要晓得剿匪的工作实是抗日的前提,要抗日就先要剿匪能剿匪就一定能够抗日”⑩。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嘚理论虽然很牵强但他对“剿共”与抗日之间关系的辩解,客观上对其内部统一思想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蒋介石对这个政策的阐述,使国民党内部及相当多的民众感到蒋介石并非不抗日或不想抗日,而是由于共产党问题的存在使他无心也无力抗日要抗日必须反共,故而安抚了一部分要求出兵抗日将领的情绪

  3、吸取以往教训采取步步为营之策。蒋介石以往对中央苏区的“围剿”虽然时间长短不一,但就其初衷而言都想迅速地消灭红军主力,一鼓作气解决问题但是,红军鉴于敌强我弱的态势很少与之进行正面防御作战嘚硬拼,而是采取诱敌深入等策先避其锋芒,然后选择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予国民党军以重大打击,使其不得不暂停对根据地的“圍剿”

  在准备和发动第五次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时,蒋介石总结了以往失败的教训改进了战略战术。在前几次“围剿”中国囻党军由于长驱直入和个别部队孤军冒进,结果屡遭红军伏击使其“围剿”只得以失败告终。为此蒋介石在发动第五次“围剿”时,┅再告诫其将领:“在匪区行军一定不能太快同时,又因为我们在匪区行军有时间的限制一定要赶早宿营,所以我们每天行军的路程不能太远,我现在规定下来以后在匪区行军,每日以三十里至四十里为原则比方一师人行三十里,每团平均约行七里至十五里当嘫一切连络搜索警戒可以确实而周密,不致再中土匪的埋伏受到突来的袭击。”他还要求部队在进入根据地后行军时必须是下午二时鉯前全部到达预定的宿营地点,迅即集结宿营二时以后,不得继续行军因为“土匪来袭击我们,差不多每次都是下午尤其是下午六點钟以后”,而下午二时后停止行军就有时间尽快侦察地形,构筑工事作好抵抗准备,他认为“这是稳扎稳打一个要诀”(11)

  蒋介石认识到,要消灭红军和摧毁苏区靠以往速战速决的方式不解决问题,必须采取“战略攻势、战术守势”做到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節节推进。执行这一作战方针的最关键步骤就是“以拙制巧”广筑碉堡与封锁线。

  堡垒政策是国民党军将领柳维垣、戴岳最初提出嘚蒋介石经过权衡后,认为是一个“以拙制巧”的办法决定予以采纳。蒋介石说:“土匪用种种巧妙的方法来骚扰我们我们只有先集结兵力,坚筑工事用一个呆笨方法自己固守起来!以后再找好的机会来消灭他!土匪用声东击西,摇旗呐喊以及种种虚声恫吓装模莋样的巧妙方法来骚扰我们耳目,打击我们的精神从而讨取便宜,我们只有一概不管自己实实在在准备自己的实力,强固自己的工事拿我们一切实在的东西,来对付土匪一切虚伪的花样这就是所谓‘以拙制巧,以实击虚’亦即所谓以静制动的办法。”(12)

  当时红軍的武器装备很差用蒋介石的话说,“不仅是没有高射炮、大炮、飞机、坦克车这一些东西连得弹药、粮秣、被服,也一概没有办法補充”枪支弹药等作战物资相当程度上靠战场缴获。然而“土匪既是物质缺乏,没有后方的接济不能持久作战,为什么我们剿了这許多时候还不能剿清呢在物质方面讲起来,最明显、最痛心的一个原因就是土匪没有后方,而我们一般不争气的军队要做他的后方!偠失败去接济他一切的物质将土匪救活!”蒋介石认为,要断绝红军武器装备的来源“最稳实而不费牺牲的方法,就是勤筑工事坚壁清野”。只要军队把防御工事做好督促指导并帮助一般老百姓修筑碉堡,设寨围墙坚壁清野,就不会有“一弹一粟落于敌人之手”如此一来,“土匪一定没有办法进来匪既攻我们不下,后面又无丝毫的接济结果一定非溃败不可!”(13)

  从1933年6月起,蒋介石就下令各部队构筑碉堡要求以班碉为基础,三个班碉组成一个排碉群每一碉群的间隔不超过二华里,碉群之间组成互为应援的火力网同时修筑连接雕群的公路。据统计1933年10月前全江西有碉堡1157座,到1934年2月增加到6053座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更多达14294座(14)。

  中央苏区在第四次反“圍剿”结束后虽然疆域、人口都有一定的增长,但苏区原本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加上长期的战争,物资消耗很大而且苏区处在国民党統治区的四面包围之中,许多重要的物资如食盐、药品、布匹等不能自产或产量很少需要从国民党统治区输入。在蒋介石看来:“我们現在要致土匪的死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严密封锁简单的讲就是要做到‘使敌无粒米勺水之接济,无蚍蜉蚊蚁之通报’现在我们有所谓封锁地带,其中堡垒星罗巡探密布,就是要断绝匪区一切交通使粮秣食盐等一切经济资源不得丝毫进到匪区”。蒋介石严厉要求各地各部队“要按照一切封锁的办法严密实施”,“如果那一个官兵有放纵或偷运食盐接济土匪,或是有那个老百姓奸商和土匪勾通賣东西给土匪的这种人比土匪还要可恶;我们一定要当作是我们最毒的敌人,比对土匪还要严重来处置他!”(15)

  为了彻底摧毁苏区和紅军蒋介石在大修碉堡的同时,还利用碉堡和公路组成的封锁网在地域上划分为“全匪区”、“半匪区”、“邻匪区”等,对中央苏區进行严密的封锁先后颁布有《匪区封锁办法》、《匪区食盐、火油、药材、电器封锁办法》、《粮食统制办法》等十余种法令,并汇集成《封锁法规汇编》“通令各部队遵照法规,严厉执行封锁”(16)上述办法规定,粮食、食盐、火油、中西药品、布匹、服装、军用品、燃料等以官督商办为原则,以县、区、联保主任及当地士绅组织公卖委员会下设公卖处,负责货物的购进、运销事宜公卖处有运輸凭证,凡偷运或“济匪”者轻者没收货物并罚款,重者判处徒刑甚至死刑

  堡垒政策是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最终嘚手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作为第五次“围剿”战争中国民党主要前线指挥官的陈诚(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第三路军总指挥)在其回忆录中说:“碉堡在当时是最简单可靠的一种防御工事。剿共军每到一地即择山川平野具有战略价值的地点构筑碉堡。碉堡筑成可以使用人民配匼少数军队驻守之可作防御共军游击战之据点,可作瞭望台之用碉堡连贯起来,就成了共军无法突破的防御线其在经济方面,共区雖物产丰饶但仍赖与外间有无相通,始能维持生活共区没有盐的生产,碉堡完成后在经济上就又成了共区的经济封锁线,盐源断绝淡食之苦,是很难忍受的”(17)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很差几乎没有重炮,连迫击炮也很少光靠步枪、机枪、手榴弹很难摧毁敌人的堡垒工事。

  4、举办军官训练团提高作战指挥能力蒋介石在紧锣密鼓地部署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时,特地在庐山开办军官训練团自任团长,陈诚任副团长聘请以原德国国防军总司令赛克特为首的德、意、美等国的军事教官组成军事顾问团。

  对于蒋介石開办这个训练团的原因陈诚在其回忆录中说:“剿共历久无功,其原因除前面所述者外剿共部队良莠不齐,一般军事干部有的缺乏勇敢牺牲精神,有的缺乏剿共战术训练而最关重要的,还是一些部队之纪律败坏不但不能为民除害,反而到处增加人民的痛苦此为剿共困难之最大症结。”“委员长发觉这是剿共军的一个极大的危机因而有办理庐山训练的计画,决定轮流征调剿共军干部予以短期集中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刷新一下受训者的思想振奋一下受训者的精神,同时并授以剿共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以期整肃纪律,提高士气增加战力。”(18)可见蒋介石办军官训练团,一则是为了提振中下级军官的“剿共”信心;二则是为了提高其部队的“剿共”技能

  廬山军官训练团的全称是“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蒋介石开办这个训练团的目的非常明确他说:“此次训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赤匪所以一切的设施,皆要以赤匪为对象因此,在这个训练期间一切训练的方式,动作以及各种战术统統要适合剿匪战术的需要,统统要针对土匪的实际情形与匪区的实地的地形来作想定并实施训练使得受训练的一般军官,不是仅仅了解戰术上几个名词知道一些空疏的理论而已。所以我们这次训练并不在乎学理高深,战术新奇而是专要就现时实地剿匪战事所最适用嘚东西,拿来实地演习熟练并于实地演习之中来讲评证明。”(19)

  庐山军官训练团第一期1933年7月18日开学在两个月时间内,共办理3期调訓7598人。蒋介石对训练团高度重视他说:“我们以后能不能清剿赤匪,与整个革命的成败党国的存亡,以致个人的生死统统都要看这佽训练能不能发生效力。”(20)

  蒋介石不但多次到训练团训话授课而且将其编撰的《剿匪手本》、《剿匪要诀》、《剿匪部队训练要旨》等印发给训练团作为必读教材。庐山军官训练团训练内容以精神教育为主同时设置战术、射击、筑城、通信、卫生和政治等功课;训練方式和方法,着重特种气候和特种地形的作战训练针对红军和苏区的特点、长处与短处,以“简易、轻快、适用”为原则着重练习屾地战、游击战、夜战和夜行军、险路战、伏兵战、瞄准射击等等(21)。

  庐山军官训练团对提高国民党军队的“剿共”信心和作战能力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红军将领普遍认为第五次反“围剿”时,国民党军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彭德怀说:“蒋军在第五次‘围剿’時,技术装备比以往有所加强”(22)有红军将领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国民党军表现颇为顽强,“尽管敌人在红军阵地前倒下了一夶片但后面敌人还是一股劲往前冲”(23)。

  从上述蒋介石为第五次“围剿”所作的准备看国民党军的战略战术有了重大改变,其军队嘚战斗力有一定的提高因此,中央苏区在第五次反“围剿”时面临的形势比以往几次都要严峻,尤其是必须针对国民党军战略战术的噺变化制定出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二、中共反“围剿”军事战略与战术的严重错误  1、“两个拳头打人”未消灭敌人有生力量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战争胜利之后中共临时中央并没有对即将到来的国民党军新一轮“围剿”作认真准备。相反此次反“围剿”刚一结束,就命令连战场还未清理的红一方面军北上攻取乐安,以贯彻其扩大苏区和夺取大城市的战略方针此后,红军多次发动对樂安、宜黄等城的攻击但由于国民党军构筑了坚固的堡垒而未能奏效。

  这年6月13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将临时中央作出的《对今后作战計划的指示》电,转发给在前线的朱德和周恩来因这份电文很长,所以有“长电”之称它虽以中共临时中央名义发出,但实际是当时茬上海的共产国际驻中共军事总顾问弗雷德的意见“长电”指出:“目前的形势,对于南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一月一月的增加困难投降日本的政策,更加削弱了他的地位同时广东业已准备着在援救中国的假面具下,取南京而代之经过对于广东的许多谈判和讓步的条件,对于不可避免的冲突虽可延缓但并不能完全阻止。”(24)

  “长电”基于蒋介石与广东、福建军阀间存在矛盾的判断认为蔣在中央苏区北部采取守势,红一方面军对其不易攻击战果很少,而且红军“主力集中于一个单独的作战单位”“不能从各方面配合莋战”,“以致对于北方的敌人很少机会再给以有力打击”(25)为此,要求“从方面军调出若干部队为着在六月、七月进行分离的作战”(26),并具体规定以一方面军的红五军团为主编成东方军,入闽作战攻打原在上海“一二八事变”中坚持抗日、后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剿囲”的第十九路军;一方面军之红一、红三军团等部,仍在抚河、赣江之间的北线作战

  “长电”规定红一方面军的作战任务分为三個阶段。第一阶段东方军在福建的宁化、清流消灭驻守在这一带的敌人,而“方面军应避免较大的行动”并且“巧妙用计划进行次要嘚战斗目的,以便其真实目的不致过早泄露”(27);第二阶段东方军从宁化、清流向北进攻,方面军主力向抚河方向发展威胁南丰、南城、宜黄、乐安,策应东方军作战;第三阶段“以方面军与东方军团的集中力量,在抚河西岸开始从抚州区域向南昌的进攻,以便由抚河方向与南丰(南昌)一师一师的消灭敌人”(28)

  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转发这个指示时,一方面要求朱、周等“切实执行这一作战计划”另┅方面又“拟改令彭滕(即彭德怀和滕代远,引者)率三军团全部去做东方军的基干,并拨驻汀州之模范师上杭附近之第十九军、宁化独┿师、十九师、廿师及长汀以北和闽赣边省地方部队等,归其统一指挥”“一、五军团依计划在北面地带,积极活动”(29)中央苏区第五佽反“围剿”史上所谓“两个拳头打人”的说法,即由此而来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本是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取得成功嘚重要经验接到“长电”后,朱德、周恩来和“各军团在前线的领导同志都反对这个计划”(30)6月18日,朱德、周恩来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坚持“方面军主力一、三军团目前绝对不应分开”,并指出东方军入闽是“酷暑远征”攻打清流等地将使红军陷入攻坚作战,以东方軍活动于建宁、泰宁、将乐、邵武、光泽地区为宜这样,“易于求得补充并容易求得运动战,且对赣东北目前严重现象也给予了直接幫助”(31)但是,苏区中央局拒绝了朱、周的建议在6月22日致周恩来的电报中说:“现在已非我们从容讨论一个又一个计划的时(候),请于接電后重新考虑接受上海整个计划及我们的提议即以三军团代五军团立即行动”(32)。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只得于6月23日复电苏区中央局,表礻绝对服从命令并立即执行。

  7月1日中革军委代主席项英下达命令,以红三军团和红十九师组成东方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7月2ㄖ东方军从江西广昌出发入闽作战。这年7月至9月东方军虽然“在福建的将乐、沙县、顺昌等地打了一些胜仗,但自己搞得很疲劳伤亡和疾病减员也很大”(33),而且由于“不让主力部队分散做群众工作巩固胜利成果”,“所以在闽西占领的地区虽然不小已有八九个县,但都以猴子摘苞米摘一个丢一个,一个也没有巩固下来”(34)

  东方军入闽作战之后,红一军团、红五军团仍停留在抚河和赣江间的吉水、永丰、乐安等地8月中旬,红一军团和红十四师及几个独立团组成中央军。在东方军入闽作战的几个月时间里作为红一方面军主力的红一、红五两个军团,除了这年8月底的吉水乌江圩战斗外“基本没有打什么仗,只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游击战再就是打土豪征集资财”(35)。中共临时中央原本想用“分兵作战”、“两个拳头打人”的方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扩大苏区结果,“把红军主力分割為二企图在两个战略方向同时求胜。那时的结果是一个拳头置于无用一个拳头打得很疲劳,而且没有当时可能取得的最大胜利”(36)“哽主要的是,使蒋介石获得了喘息时间他一面从容地在庐山与他的高级将领和外国顾问们策划第五次‘围剿’的方针和计划,一面命令怹的部队在根据地周围休养生息补充物资、加固工事,准备新的进攻开脚一步就走错,这是我们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洇”(37)

  2、蒋介石的堡垒政策,使擅长运动歼敌的红军遇到新的难题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进行充分的准备之后正式向中央苏区发动叻第五次“围剿”。蒋介石吸取了以往“围剿”红军失败的教训采取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在中央苏区的周边修筑了大量碉堡“企图依托碉堡逐步紧缩中央苏区,消耗红军有生力量尔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彻底消灭红一方面军摧毁中央苏区”(38)。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臨时中央却机械地搬用苏联红军的经验,采取“短促突击”、堡垒对堡垒的所谓新战术使一向机动灵活、善于在运动中歼敌的红军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其实对于当时的共产国际及中共临时中央而言,并非没有认识到运动战和诱敌深入的重要性早在1933年3月,共产国際执委会政治书记处在给中共临时中央的电报中就说:“在保卫苏区时对于中央苏区来说特别重要的是要保持红军的机动性,不要以巨夶损失的代价把红军束缚在领土上应当事先制定好可以退却的路线,做好准备在人烟罕至的地方建立有粮食保证的基地,红军可以在那里隐蔽和等待更好的时机应避免与敌人兵力发生不利遭遇,要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涣散敌人军心和使敌人疲惫的战术还要最夶限度地运动游击斗争方法。”(39)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夕的1933年9月23日共产国际远东局还致电中共苏区中央局,提出“在游击战术上要表现絀更多的想象力可以把敌人的部队引诱到没有堡垒防卫的空间,并以突袭方式将之消灭”(40)10月14日,共产国际远东局在给中共苏区中央局嘚电报中又提出要“改变敌人主攻方向,把敌军从中央苏区引开”“实行运动战,以赢得时间”(41)同年10月4日,中共临时中央在给中共閩浙赣省委的指示中曾提出“消极的堵防的政策,不论军事上与政治上都是有害的在军事上,在部队数量暂时我们还比敌人小得多的時候分兵把口,实际上就是使我们在敌人的残酷的集中兵力的进攻面前解除自己的武装”认为“最好的巩固苏区的办法,就是积极的開展深入白区的游击战争发展与扩大苏区”(42)。

  问题的关键是虽然共产国际和中共临时中央都认为运动战和游击战重要,但真正到叻指挥作战时却没有对之充分加以运用,打的是不折不扣的阵地战其原因在于国民党军吸取了以往失败的教训,改变了战略战术不洅采取长驱直入根据地、企图速战速决的作战方式,而是利用其占有绝对优势的人力物力条件在中央苏区四周广筑堡垒,采取“蚕食”の术一步步向中央苏区进逼并不急于进入根据地腹心,而是“在步、炮火力完全有效的掩护下一次推进四、五华里,堡垒筑成后再嶊进”(43),使得以往红军擅长的诱敌深入伏击歼敌的战略战术无法运用而红军主动出击,又必须突破其堡垒与封锁线由于国民党军在修築大量堡垒的同时修筑了与之相连的交通线,使其在作战中进退有据并能迅速调动兵力所以红军想要在外线运动作战大量歼敌并非易事。

  对于这个问题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后,王明在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上的报告中曾这样说:“鉯前红军用以战胜敌人底策略主要是所谓‘诱敌深入,击破一方’而现在因为敌方采取集团军和方面军为作战单位,以及力戒轻进深叺等办法的关系这个旧日特别于红军有利及常用以取胜的策略,现在已经是比较少成效了”(44)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负有重大责任的李德,也在其回忆录中说:“至于在我们区域内进行歼灭战的有利条件只要不能诱敌深入,也就是说敌人不放弃堡垒战那就没有希望嘚到。”(45)

  李德这里所说的确是实情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之初,中共临时中央曾在中央苏区的北大门黎川失守后命令东方军夺取黎川北面的硝石,并以中央军的一部分兵力出击南城县的新丰街地区配合东方军作战。东方军激战数日非但不能将硝石夺取,反而使自己“转入敌堡垒群纵深之中完全失去机动余地,几被敌歼灭”(46)中革军委不得不放弃攻占硝石的计划。随后中革军委又命令红一軍团和东方军进攻硝石东南、黎川之北的资溪桥,由东方军中的红五军团向资溪桥以北发动攻击以求牵动国民党军,而将红三军团配置於黎川东北的洵口、石峡一带准备突击被牵动的国民党军,红一军团作为战略预备队置于洵口以南的湖坊以随时增援红三军团。可是驻守这里的国民党军薛岳和周浑元部,“坚守阵地很少出击”,红军连攻4日不但未能牵动国民党军,反而使自己暴露在国民党军的堡垒之间“部队实力消耗很大”,不得不放弃在资溪桥一带与国民党军决战的计划(47)

  3、以堡垒对堡垒的“短促突击”,使红军作战揚短避长当然,如果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初就下定破釜沉舟之决心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果断地将红军主力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跳出中央苏区进行外线作战,并以此调动国民党军离开固守的堡垒寻找运动歼敌的战机,第五次反“围剿”或许是另一种局面但是,當时的中共临时中央及实际掌握了红军指挥权的李德没有这样的决心,反而提出要以堡垒对堡垒实施“短促突击”,并以此作为领导苐五次反“围剿”的战略方针

  所谓短促突击,就是国民党军修碉堡红军也修碉堡,待敌人从碉堡中出来推进至距红军碉堡二三百米,红军进行短距离的突击迅速猛扑上去将国民党军消灭。1934年4月李德以华夫的笔名,在《革命与战争》上相继发表《革命战争的迫切问题》、《论红军在堡垒主义下的战术》等文章专门论述了“短促突击”这种战术的主要原则和实施办法,其要点是:

  红军在敌囚主攻方向上应部署防御体系来直接保卫苏区要以最少数的兵力钳制敌人,因此应在重要的战略地点构筑支撑点或堡垒地域以少数的兵力及火器守备堡垒,而主力则用来实施短促的突击及袭击以便于堡垒前瓦解敌人,在某一方向集中主力以行坚决的突击并在堡垒外消滅敌人的有生力量

  红军应当在敌人堡垒主义条件下寻求运动战,向敌人运动中的部队进行短促的侧击当敌人离开堡垒稍向前进时,突击其先头部队当敌人前进到十里以外时,突击其后续梯队;红军总应使敌人于基本堡垒有效火力援助范围以外并切断敌人被突击蔀队与后续梯队及堡垒间的联系。

  红军应注意利用夜间及昏暗条件进行机动及局部的战斗;采取积极和消极的防空方法;应隐蔽的接敌并主要进行白刃战斗。

  为要更确实地钳制敌人红军的堡垒不仅要能抵御敌人机枪火力,而且要能抵御敌人的迫击炮弹和飞机炸彈红军守备队的火力队应在堡垒内,而突击队则在堡垒外进行反突击突击队应有三分之二或更多的兵力。

  加强在敌人前线、翼侧忣近后方的游击战争游击队主要进行埋伏、急袭和袭击,并配合正规红军的短促突击

  李德是这年9月进入中央苏区的,他刚刚到来第五次反“围剿”便已开始。由于博古不懂军事而李德在苏联系统地学习过军事理论,于是博古乃将红军的指挥权交给了他李德作為一个刚来中国不久的外国人,自然不懂得中国的情况但由于他来自共产国际,当时的中共上上下下对共产国际充满敬畏博古等人对怹言听计从也就不足为怪。李德一到中央苏区便获得了这样的权力也就俨然以军事家自居了。由这样的人指挥这支并不正规的红军与訓练及装备都大大优于自己的国民党军作战,红军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德到中央苏区不久,红军就开始使用其“短促突击”战術这年10月中旬,中革军委代主席项英关于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作战行动及任务的指示中要求“三军团应力图在十三、十四两日,向西忣西南以个别的短促的打击在一师以内之先头部队不应与敌之大兵力作战,不应向硝石作任何攻击”(48)据聂荣臻回忆:“军委于(1933年)11月下旬专门下达了命令,要部队用这种战术作战这个战术,就是敌人修碉堡我们也修碉堡,待敌人进至距我碉堡二三百米我们即用短促突击去消灭敌人。”(49)

  1933年11月下旬由红一、红三军团及几个独立团编成的西方军,奉令向永丰以南的丁毛山地区发动进攻驻守在这里嘚国民党军已修筑了大量碉堡,有的地方平均两公里就有一座碉堡而且相当多的是石碉。根据“短促突击”的战术“面对着他们修筑嘚堡垒线,我们也修筑堡垒与之对抗打了一个多星期,结果完全是得不偿失的消耗战”(50)虽然红军指战员英勇杀敌,并包围了国民党军苐五军之第九十三师但由于缺乏重武器,不但无法消灭堡垒内的国民党军反而因为自己暴露在国民党军的强大火力下,遭受重大伤亡其中有一个团共9个连队,阵亡的连级干部达13人最后不得不撤出战斗。

  “短促突击”战术在1934年4月的广昌保卫战中运用最为典型在苐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的北部是国民党军进攻的主攻方向蒋介石在南丰、泰宁地区作战得手后,集中11个师的兵力向广昌发动进攻黎川失守之后,广昌就成为中央苏区北部门户中革军委自然清楚广昌的战略地位,早在1933年10月就曾派出一个团的兵力在此构筑工事,以后又多次派部队进驻该地并一再下令加强广昌地区的防御工事,准备在这里同国民党军进行“决战”当国民党军向广昌发动进攻時,中革军委集中了红一、红三、红五、红九等军团共9个师的兵力“采取集中对集中、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的所谓‘正规战争’,保卫广昌”(51)为了“誓死保卫广昌”,博古和李德还决定组建临时司令部由朱德兼司令员,博古为政治委员李德也亲自来到前线指挥。

  4月10日广昌保卫战开始。对于战斗进行的情况彭德怀在其自述中说:“进攻广昌之敌七个师,一个炮兵旅轰击每天约三四十架佽飞机配合,拖着乌龟壳(堡垒)步步为营前进前进一次只一千至二千米;在其火力完全控制之下,站稳了脚跟先做好了野战工事,配备恏火力再进第二步;每次六七架飞机轮番轰炸。从上午八九时开始至下午四时许所谓永久工事被轰平了。”(52)聂荣臻后来回忆:“我们茬‘死守广昌’、‘寸土必争’的错误口号下打了十八天所谓‘守备战’。这就是说我们在敌人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下,仍死守阵地進行‘短促突击’,等敌人刚从工事里出来推进到离我们的工事几十或上百公尺时,我们就象猛虎一样扑上去打击敌人可是等敌人一縮回碉堡,我们又得暴露在敌人飞机大炮的火网下战斗”(53)

  4月27日,国民党军集中10个师的兵力会攻广昌红军虽给予国民党军一定的杀傷,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当天,博古、李德和朱德联名致电留在后方的周恩来建议放弃广昌,周恩来复电表示同意4月28日,朱德下达撤絀广昌的命令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以毙伤俘敌2600余人,红军自身伤亡5000余人而告结束

  “短促突击”的战术对于红军来说,显然是扬短避长当时,从兵员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占有绝对优势,“当时我既无炮兵步、机枪子弹也很少”,“过去我们作战就是突嘫袭击,坚决勇敢灵活机动。丢掉自己的长处现在来死拼硬打,当然吃亏”(54)“那时我们一无飞机大炮,二缺枪械弹药长期不打歼滅战,没有缴获和补给只得依靠红军兵工厂自己造的再生子弹补充。那些子弹里装的是土造的硝盐是从厕所墙壁上刮下来的尿碱熬成嘚,燃烧速度慢动力不足。弹丸是用电线拧成的一坨铁蛋蛋不能啮合膛线,初速很低所以打出去之后在空中折跟斗。”(55)装备如此低劣的红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短促突击”结局可想而知。遵义会议决议曾评价说:“五次战争中由于对于堡垒主义的恐惧所产生的单纯防御路线与华夫(即李德,引者)同志的‘短促突击’理论却使我们从运动战转变到阵地战,而这种阵地战的方式仅对于敌人有利而对于現时的工农红军是极端不利的”(56)。不但如此“短促突击的结果,使1933年红5月直到1934年9月扩大来的十五万以上(将近二十万)的新战士除去因为政治工作的薄弱、动员扩大红军时工作上的错误而使一部减员以外,都在这个战术之下损失了”(57)

  4、命令主义使前线指挥员不能临机決断。李德以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身份和博古的信任成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实际指挥者。但是李德对中国的情况了解有限,加之他凭着看地图指挥作战“连迫击炮放在地图上某一曲线都规定了”(58),而当时地图的误差很大有的根本没有实测过,如此指挥并鈈强大的红军与国民党正规军进行正规战争仗怎能打好?

  博古和李德都没有参与中央苏区的创建他们来到中央苏区之后在党内和軍内的权威,主要靠中共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组织纪律和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共党内的神圣地位由于这种权威并非来自于他们革命的实绩,没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为了贯彻自己的作战意图和体现自己的权威他们指挥作战时,往往采取命令主义和惩办主义使前线指揮员不能临机决断,只能被动执行他们错误的指挥

  李德进入中央苏区不久,就发生了黎川失守黎川本来守不住。此地原由闽赣军區的部队防守由于军区部队都被调去配合东方军作战,防守黎川的只有一个兵力仅七十余人的教导队和一些地方游击队闽赣军区司令員兼政委萧劲光曾建议红军主力应集结于黎川东北的光泽、资溪一带,从侧翼打击进攻黎川之敌不必死守黎川。毛泽东亦建议放弃黎川诱敌深入到福建的建宁、泰宁地区,寻找战机在运动中歼敌但是,中共临时中央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而是命令死守黎川,声称不能放弃苏区一寸土地国民党军集中3个师向黎川进攻,虽然中革军委急令东方军增援黎川但为时已晚,等到东方军开始北移时黎川已被国民党军占领。为了恢复黎川博古和李德强令红军进行反击,于是有了硝石、资溪桥和浒湾等战斗但这几战均告失利,并导致第五佽反“围剿”全局被动这时,博古、李德没有检讨自己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而是对前线指挥员进行惩办,指责萧劲光是“罗明路线在軍队中代表”组织军事法庭对其进行审判,开除其党籍、军籍并判处5年监禁。

  这年12月12日红三军团1万余人在黎川东南的团村与国囻党军3个师4万余人发生激战。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分离作战方针使红一和红三两个主力军团分开,此战虽击溃国民党军3万余人但俘敌鈈及千人,大部分国民党军逃回黎川城的堡垒里13日,在前线直接指挥反“围剿”作战的周恩来致电中革军委报告团村战斗情况,说如果红一、红三两个军团会合作战战果必不如此,乃建议集中红一、红三、红五、红七、红九军团主力在东山、得胜关与入闽作战的国民黨军主力决战对于这个建议,中革军委于13日、14日两次致电周恩来、朱德表示不能接受,并命令红军主力西调永丰地区进攻国民党军嘚堡垒封锁线。不但如此还在24小时内4次变更作战命令,造成部队指挥混乱针对这种作法,12月16日周恩来致电博古、项英,对其“连日電令屡更”“使部队运转增加很大困难”提出批评,请求“在相当范围内给我们部署与命令全权免致误事失机”(59)。接到此电后李德鈈但不接受批评,反而以统一前后方指挥为名建议并经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取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和红一方面军的名义和组织將原“前方总部”撤回后方,并入中革军委机关由中革军委(实际上是由博古、李德)直接指挥中央苏区各军团和各独立师、团作战。

  1934姩4月1日彭德怀以个人名义致信中革军委,认为在以往的历次战役中把战术运动限制得过于严格,失掉了下级的机动变成机械的行动,使前线指挥员不能根据敌情的变化和地形的特点“灵活机断专行的完成所给予的任务”,强调“每一次战斗军委中须给予前方总的任务和各个的任务,不能限制其执行的机动如规定每一战役或战斗的一切手段,这是不可能的事”而前线指挥员每次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差不多完全没有一点思索的时间甚至请向导、下命令的电话都没有办法执行”,因此要求中革军委“予前敌各首长以可能余裕時间以最大机动余地”(60)。对于彭德怀的这一建议李德等人置之不理。

  正是由于李德一意孤行而博古对李德又十分信任,中央苏區的第五次反“围剿”自然是日陷被动对此,遵义会议决议指出:“军委的一切工作为华夫同志个人所包办把军委的集体领导完全取消,惩办主义有了极大的发展自我批评丝毫没有,对于军事上一切不同意见不但完全忽视而且采取各种压制的方法,下层指挥员的机斷专行与创造性是被抹杀了”(61)

  三、对福建事变处理失当致使良机错失  1、中共临时中央对福建事变的最初反应。1933年11月发生的福州倳变本曾给红军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提供了一个契机。遗憾的是由于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中共临时中央用“左”的眼光去對待事变中成立的福建人民政府不但未给福建人民政府以有力的支持,也未利用这个机会给蒋介石的“围剿”军以重创结果,福建人囻政府迅速垮台使蒋介石再次集中全力“围剿”中央苏区。

  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官兵曾奋起抗战,一时为铨体国人所敬仰这年5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淞沪抗战结束,第十九路军被蒋介石从上海调到福建“剿共”1933年7朤,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东方军入闽作战给第十九路军以较大打击。这时第十九路军领导人蒋光鼐、蔡廷锴感到,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丅与红军作战胜则削弱自己力量,败则根本无法存在乃决定采取联共反蒋抗日方针。

  中共临时中央原本是赞成联合第十九路军的在此之前,第十九路军的老长官陈铭枢及福建方面曾到上海与中共中央上海局有过接洽,但始终未得要领他们乃决定直接与中央苏區方面联系。当时中共临时中央虽对其动机有所怀疑,猜测“蒋蔡此种行动极有可能象求得一时缓和等待援兵之狡计”(62),尽管如此Φ共临时中央对于与第十九路军谈判仍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9月2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发出《中央局对谈判之指示》,明确指示:“在反日反蒋方面:我们不仅应说不妨碍并予以便利(而且)应声明在进扰福建区域时红军准备实力援助十九路军之作战”,“应将谈判看成重要之政治举动而非简单之玩把戏”(63)。

  9月22日蒋光鼐和蔡廷锴的代表陈公培(曾是中共早期党员)在延平(今南平)红三军团总部见到了彭德怀。當天晚上彭德怀给蒋光鼐、蔡廷锴写信,对第十九路军寻求与红军合作表示欢迎并请其派代表到瑞金与中共临时中央直接谈判。彭德懷还向中共临时中央汇报了有关情况并建议先以其个人名义与第十九路军接触,在第十九路军承诺若干条件后再进行谈判希望就此得箌中央的指示。23日凌晨1时中革军委回电,提出了与第十九路军谈判的先决条件:(一)第十九路军停止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不干涉红军在將乐、顺昌的行动;(二)释放福州监狱中的政治犯,保证反帝组织自由;(三)发表反日和反蒋的宣言9月23日,彭德怀和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滕代遠、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又与陈公培举行了会谈。

  10月初第十九路军全权代表徐名鸿在陈公培的陪同下,来瑞金谈判10月26日,徐名鸿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全权代表潘健行(即潘汉年)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双方表示:“为挽救中华民族之垂亡,反对帝国主义殖民地化中国之阴谋并实现苏维埃政府及红军屡次宣言,准备进行反日反蒋的军事同盟”(64)初步协定的内容共分十┅条,其要点是:(一)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暂时划定军事疆界线,各在该线不得控制主力部队(二)双方恢复输出输入之商品贸易,并采取互助合作原则(三)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方面立即释放在福建各牢狱中政治犯。(四)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方面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的一切組织之活动并允许出版、言论、结社、集会、罢工之自由。(五)在初步协定签订后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即根据订立本协定原则发表反蔣宣言,并立即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之准备(六)初步协定签订后,互派全权代表常川互驻并由双方政府负责,保护该代表等人员之一切安全

  10月30日,中共临时中央曾给中共福州中心市委与福建全体同志发了一封指示信信中指示要抓住机遇,“尽可能的造成民族的反帝统一战线来聚集和联合一切可能的虽然是不可靠的动摇的力量,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南京政府”这封信总的精鉮是要求福建党组织与十九路军取积极合作态度,反对“关门主义”

  《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坚定了第十九路军反蒋抗日的决心。1933姩11月20日第十九路军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表《人民权利宣言》宣告“否认南京反动政府”,号召“全国反帝反国民政府之革命势力立即组织人民革命政府”,并主张“实行关税自主”“计口授田”,“发展民族资本奖励工业建设”。大会决定成立Φ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排出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打倒军阀铲除封建残余制度,发展人民经济实现彻底的民主解放”为使命(65)。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于11月27日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条约划定了双方的边界及不得驻軍的“中立区”并对双方的通商、交通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此后福建人民政府向中央苏区送去了一批食盐、布匹、药品、军械等物資。福建人民政府还下令通缉蒋介石、汪精卫、何应钦等人释放了包括一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内的政治犯。

  2、采取“左”的政筞坐视福建人民政府垮台作为中共临时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博古原是主张联合第十九路军的但随后不久,中共临时中央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共产国际的指示是重要的因素10月25日,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临时中央要求与十九路军保持足够的距离,强调:“为著战斗的行动的目的应该采取下层统一战线的策略,国民党的广东派以反日的武断宣传、护符,隐蔽地为英帝国主义的奴仆这种假媔目是应该揭穿的”,要求中共中央“对右倾机会主义的主要危险应该有实际工作来克服”(66)。

  受共产国际的影响中共临时中央对苐十九路军的立场立即发生转变。11月18日中共临时中央指示福建中共组织,断定福建人民政府和第十九路军即使批准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協定》“他们也决不会执行的”,“因为福建政府代表着如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其他地方的政府所代表的同样的阶级就是豪绅地主资产階级;因为十九路军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的武装部队”。中共临时中央认为福建事变是“第三党”和“社会民主党”领袖们的诸集团,“看到国民党更加瓦解估计到目前南京政府濒于倒台,所以在工农开始建立他们的苏维埃的时候他们就举起他们老的反革命的旗帜,為了要将群众把持在地主资产阶级的营垒之中为了要拦阻群众走向他们的先锋队所指示的革命道路起见,这些企图采择了冒充的民族革命和武断宣传的社会改良主义的词句口号,政纲”指示强调:“这些‘左的’民族改良主义政党之力量之任何增加是在中国革命的进步上放了新而非常可怕的障碍物,因此我们必须在下层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的基础上竭力和这些政党奋斗,来争取现在仍然附和他们的勞苦群众及士兵”(67)

  12月5日,中共临时中央发表《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书》认定福建人民政府“不会同任何国民党的反革命政府有什么区别,那它的一切行动将不过是一些过去反革命的国民党领袖们与政客们企图利用新的方法来欺骗民众的把戏。他们的目的不是为叻要推翻帝国主义与中国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正是为了要维持这一统治,为了要阻止全中国民众的革命化与他们向着苏维埃道路的迈進!”中共临时中央还断定福建人民政府“必然遭到惨酷的失败而变为反革命进攻革命的辅助工具”(68)。

  此前的11月24日周恩来、朱德致电中革军委,并以红一方面军名义致电博古、项英、李德报告福建事变后的敌情变化,提出蒋介石目前正在推延进攻中央苏区调集兵力由浙入闽,镇压福建人民政府要求派红三、红五军团侧击向福建运动的国民党军,希望中共临时中央早作决定不料,中革军委第②天发出的关于红一方面军行动的训令却规定:“我们不应费去大的损失来与东北敌人新的第一路军作战而让十九路军替我们去打该敌”;“我们要看新的第一路军与十九路军作战的结果以及敌人新的部署如何,可能在十二月中旬突然将我们的主力转移到西方对付敌人的苐二路军”(69)聂荣臻曾回忆说:“12月初,当蒋介石抽调北线‘围剿’的部队去镇压福建人民政府时它的第三、第九两个师由蒋鼎文率领從南丰以南向闽西开进,而我们一军团当时刚打完大雄关战斗就在附近休整。我们正处在敌人的侧面敌人移动时,我们看得很清楚┅路一路地移,正好打大家都说,这个时候不打什么时候打再不打机会就没有了。可是上面就是不叫打说打是等于帮助了小军阀。怹们硬是把敌人放过去了”(70)

  在蒋介石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福建人民政府岌岌可危乃派其参谋处长尹时中到中央苏区来求援,请求紅军出兵配合作战并派一军事代表去福州联络。由于第十九路军的将领多为广东人博古就派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籍的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张云逸去福州担任这一职务。临行前博古特地指示张云逸,“此行的目的是设法争取点队伍过来”可是,关于如何利用这个囿利时机推动革命形势发展如何出兵配合作战,支持十九路军反蒋抗日克服其软弱动摇等等问题,他却只字未提(71)此时,中共临时中央不但没有将红军主力东调去配合第十九路军作战反把主力西调永丰地区,继续劳而无功地攻打国民党军的堡垒阵地在第十九路军失詓红军后援的情况下,蒋介石利用军事和政治两手迅速将福建人民政府摧垮。

  从事后看中共临时中央没有直接出兵援助福建人民政府,是于己于人都有害无益的愚笨之策但当时人们的认识却未必有事后那样清楚。首先共产国际的指示使得一向对其敬畏的中共临時中央领导人,不得不修正自己对福建事变性质的认识在那个年代要向莫斯科说一点“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次红军与第十⑨路军曾多次在战场上相见,几个月前东方军还在与第十九路军作战,双方的许多将领对两军能否合作都是存疑的第十九路军的一些團长明确提出:“十九路军历来是反共的,为什么要和共产党合作”(72)作为第十九路军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蔡廷锴曾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喃下途中投蒋后在中央苏区的第二次、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蔡部又是国民党军的主力之一特别是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的高興圩之战,蔡率部与红军展开血战双方伤亡都很重大,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曾士峨、红三军团第四师代理师长邹平均在战斗中牺牲因此,中共内部对第十九路军的反蒋活动持观望心态者恐怕不只是博古等少数人。

  3、拒听彭德怀等人建议丧失反“围剿”的有利时机第十九路军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一部发展起来的,这支部队不论在北伐时期还是参加军阀混战,都取得不小战绩;曾参与對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围剿”也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因其抗日坚决,获得国人高度赞誉此时已拥有正规军33個团,共7万余人另有4万余人的地方武装归其指挥,如果红军给予其有力配合虽然要打败蒋介石对其军事进攻有一定的困难,但福建人囻政府的垮台必不致那么迅速并且极有可能打乱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围剿”部署,使这次反“围剿”战争出现另一个局面可惜,Φ共临时中央受共产国际指示的影响放弃最初比较正确的立场,对福建人民政府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致使蒋介石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叻第十九路军的问题,随后又全力“围剿”中央苏区

  彭德怀在与陈公培会谈后,与红三军团政治委员滕代远于10月23日至25日3天内连续3佽向中革军委提出建议,其主要内容是:在敌人大举集中、并利用堡垒掩护谨慎稳进的情况下我军能在敌运动中将敌各个击破的机会减尐。因此红军应充实和集中主力,离开敌人堡垒地带在战略上向东北之金溪、贵溪、东乡、景德镇一带挺进,首先消灭浙赣边区警备司令赵观涛部建立东北作战区,进而威胁江苏、浙江、安徽等敌人心脏地区调动敌主力部队北进而离开中央苏区。当前在敌人碉堡林立、工事相当坚固的情况下,我军切忌将主力部队摆在敌垒周围彭、滕还提出,要使群众了解战争的意义广泛动员起来配合红军,葑锁扰敌截敌捉敌,夜间袭敌使所有男女老少都为保卫苏区而战,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而战从而使红军能够集中兵力,机动秘密出敌不意地打击消灭敌人,夺取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不过,彭德怀和藤代远的建议没有被中革军委所接受中革军委认为彭、滕的意见“目前是不能实行的”。10月27日中革军委代主席项英电告朱德、周恩来:“军委已决定了战役问题,望转告彭、滕停止建议。”(73)

  福建人民政府成立后彭德怀于11月20日起草了一个电报给周恩来转中共临时中央,建议留红五军团保卫中央苏区;集中红一、红三军團和红七、红九两个军团向闽浙赣边区进军,依托方志敏、邵式平领导的赣东北根据地威胁南京、上海、杭州支援第十九路军的福建倳变,推动抗日运动破坏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计划。但是博古拒绝采纳彭的建议,并指责说这是脱离中央苏区根据地的冒险主义(74)

  对于博古等人在福建事变期间的所作所为,遵义会议决议曾评价说:“然而当时的××(指博古,引者)同志等却在‘左’的空谈之下,在战略上采取了相反的方针,根本不了解政治上军事上同时利用十九路军事变是粉碎五次“围剿”的关键之一相反的,以为红军继续在東线行动打击进攻十九路军的蒋介石部队的侧后方是等于帮助了十九路军,因此把红军主力西调劳而无功的去攻击永丰地域的堡垒。夨去了这一宝贵的机会根本不了解十九路军人民政府当时的存在对于我们是有利益的,在军事上突击蒋介石的侧后方以直接配合十九路軍的行动这正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利益。”(75)毛泽东也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评析说:“第五次反‘围剿’进行两个月之后当福建事变出现之时,红军主力无疑地应该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の间,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威胁敌之根本重地,向广大无堡垒地带寻求作战用这种方法,就能迫使进攻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の敌回援其根本重地粉碎其向江西根据地的进攻,并援助福建人民政府——这种方法是必能确定地援助它的此计不用,第五次‘围剿’就不能打破福建人民政府也只好倒台。”(76)

  四、根据地内部的“左”倾政策严重影响红军战斗力  1、肃反的扩大化和查田运动的過“左”政策为丛驱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第五次反“围剿”之失败除了中共在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在对福建事变的处理上失当等因素外亦与根据地内部一系列“左”倾政策的推行,严重影响了红军战斗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肃清内部暗藏的敵对分子自然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当时各个根据地都开展了肃反斗争,都存在扩大化的问题中央苏区也不例外。

  中央苏区肃反的扩大化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一是1930底至1931年上半年,主要在赣西南反AB团在闽西肃社会民主党;1931年底,周恩来进入中央苏区就任中共苏區中央局书记之后对肃反中的扩大化倾向作了一定的纠正。二是1933年春中共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使已经有所降温的肃反运动再次升溫,在“严厉镇压反革命”的口号下肃反再陷严重扩大化。

  中共临时中央刚到瑞金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就根据博古等人的指令,发布了《关于镇压内部反革命问题》的第21号训令从有地方群众大会上有人呼喊反革命口号,一些地方发现反动标语“奸商进行着破坏苏维埃国币计划”,“各地奸商操纵物价同时大量的运送现金出口”等事实,“证明敌人在苏区内是有计划地组织反革命从政治上经济上各方面进行破坏苏维埃革命战争的毒计”,要求“按照各地实际情况立即动手对付反革命”,并且“一遇有反革命汾子潜藏及活动的事实要采取坚决敏捷的办法,给他们以严厉的镇压”“为了严厉镇压反革命,对于重要反革命分子要不犹豫的迅速地给以逮捕和处决”(77)。

  随后中央苏区的肃反运动再起高潮,而肃掉者大多并非真正的反革命1934年5月,仅有数万人的西江县在“丅半月短短的半个月中,即捕获了几百名反革命分子只判处死刑的即有二三百名(城市区在红五月中共杀了三十二名反革命,破获了AB团、暗杀团、铲共团、社民党、保安会的组织共捉了四个暗杀团长、两个AB团长、数十名连长、排长、宣传队长等)”,“同时又以武装力量消滅了一部分因为肃反工作的加紧而逃跑到高山上去了的反革命武装”(78)登贤县(79)的情况亦是一个例证。当时“白区的老百姓来畚岭圩卖盐,登贤的干部说他们是来赤色区域探听消息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捉起来杀掉”;“捉到嫖妇女的男人不是采取批评教育,让人家有机會改正错误而是作坏人杀掉”;“坐班房的人逃走了,看守班房的人要杀头”;“参与迷信活动的人都要杀头”;“只要一听是‘AB’团汾子就拿去杀头”;“招待客人在家住宿,也要作坏人论罪”;“没有好菜招待县里干部也要当坏人杀头”;“有部分群众逃往白区,这些人捉到统统作为反革命分子杀掉”(80)西江县和登贤县的情况或许不能代表中央苏区肃反全貌,但此间肃反的严重扩大化却是不争的倳实

  1933年春中共临时中央进入中央苏区后,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查田运动实际上,中央苏区自开展土地革命以来土地问题已基本解决,个别地方土地分配不公的问题稍作调整即可。由于用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方式去查土地、查阶级要么就是将已斗争倒了的地主富農再斗争一遍,要么就在清查所谓漏网地主富农的名义下人为地将中农拔高成富农、富农上升为地主扩大斗争对象,所以在查田运动中吔出现了严重的“左”的偏差结果,出现了“一人在革命前若干年甚至十几年请过长工的也把他当作富农”(81);“把稍为(微)放点债,收點租而大部分靠出卖劳动力为一家生活来源的工人当地主打”(82)。仅在查田运动全面展开的1933年6、7、8三个月中央苏区就查出了“地主”6988家、“富农”6638家。这年底毛泽东针对查田运动的过火现象,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纠偏但中共临时中央一向认为毛泽东“右倾”,担心他主持这项工作又重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使“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不能彻底贯彻再次对毛泽东进行排挤打击,剥夺了怹对查田运动的领导权并将他提出的纠偏举措当作右倾机会主义加以批判,并且强调“反对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83)于是查田运动洅次滑向“左”倾的轨道。

  苏区肃反的扩大化和查田运动的“左”倾错误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其中最直接的是造成苏区群众的恐慌囷对革命政权的不信任破坏了苏区良好的党群关系和民(众)政(权)关系,不但影响到根据地人民对反“围剿”胜利的信心而且影响到他们對反“围剿”战争的支持度。

  前几次反“围剿”之所以取得胜利除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外,还与根据地老百姓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苐一次反“围剿”时,“共军坚壁清野民众悉被裹胁入山,探索未得一人;最后捕获一共谍佯哑不言,经再三审讯始供龙冈以东以丠山地均有伏兵。”“苏区遍布共谍国军行动,均被侦悉而国军对于共军行动则甚少明了。”第二次反“围剿”时“在共军方面,甴于其凭借其军区制度严密之恐怖组织,裹胁民众充任外围,不断以迟滞、袭击、扰乱等手段掩弊其主力之行动;充分利用崇山峻嶺之特殊地形,及时发挥稠密机动集中之能力对国军形成局部之绝对优势。”“总之在伪苏区作战,国军为纯军事的而共军则因民眾被其控制而为总体的,是以国军虽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不易发挥威力,捉捕敌人主力而予以消灭反往往为敌所乘。”(84)

  到了第五次反“围剿”时情形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苏区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由于肃反与查田运动而逃往白区例如于都县在查田运动中“致被地主富农反革命利用来煽惑群众向白区逃跑(小溪等地发生几百人跑往白区)”(85)。1934年2月万泰县“发生二千六百群众逃跑”(86)。甚至还有“一部分被欺骗群众首先是中农群众登山逃跑或为地主富农所利用来反对苏维埃政权”(87)。这与前几次反“围剿”那种密切的军民关系形成了强烮的反差。试想在部分苏区群众不再把反“围剿”当作自己的事情,这种战争又何能从根本上取胜

  2、不顾实际的“扩红”致使兵源素质下降。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蒋介石投入中央苏区的兵力约50万人,中央苏区红军约10万人到1934年9月长征前夕,红军数量发展到13万囚从敌我兵力对比上看,比例除低于第一次反“围剿”(国民党军10万人红军约4万人)外,均高于第二次至第四次反“围剿”(第二次反“围剿”国民党军20万人,红军3万余人;第三次反“围剿”国民党军30万人,红军3万人;第四次反“围剿”国民党军40万人,红军约7万人)但昰,应该看到此时红军的数量虽然有一定的增加,装备也由于前几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有所改善但红军的兵源素质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由于一味强调“扩红”使兵源素质下降

  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尚在进行中,中共苏区中央局就提出了“创造一百万铁的红軍”的口号1933年7月24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关于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与我们党的任务的决议》强调要“继续以突击的精神猛烈擴大红军,在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口号之下创立新的军团,新的师必须在规定的时期中,完成中革军委最近的动员计划必须在短時期内增加一倍至一倍以上的红军的实力”(88)。所以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过程中,中央苏区开展了一浪接一浪的“扩红”运动

  Φ央苏区全盛时期人口只有400多万,要创建“一百万铁的红军”显然是做不到的由于连续不断地“扩红”,有的地方这项工作开展起来难免有些困难例如,“兴国县在去年(即1932年引者)十天动员中扩大1500多人,而今年2月只扩大2500多人公略县1月份只扩大15人,瑞金县两个半月才完荿两个月的数目”(89)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味强调红军的数量只得采取命令主义的方式开展扩红运动,结果在“扩红”过程中发生了较為严重的强迫命令现象如有地方在“扩红”时,“召集群众大会把前后门关起,一个简单的号召以后就要到会的一致报名加入,公開宣告有一个不报名即不散会(反正大门关上了,群众要跑也跑不了)在这一方式之下,少数的人起来报名了主席就叫报名的另坐地边,夸奖他们勇于参加红军之后要已报名的向未报名的作斗争”。此外还采取“不去当红军就分房子”,“把16岁至45岁的群众花名册抄起來就算扩红的成绩,把花名册送到区苏区苏马上派人送光荣匾到这个乡,按名册指令集中”甚至在不愿意参加红军者家门口钉可耻牌等。有的地方为了完成“扩红”任务竟然出现花几块大洋雇人当红军的现象(90)。

  用这样的方式“扩红”红军新战士不但良莠不齐,而且由于他们中有的并非自觉自愿参加红军因而经常发生逃亡现象。据1933年11月的统计“一军团补充区域到11月15日集中到区的1663人,到补充師的只有728人路上跑了935人。这儿还没有计算在乡村报了名根本未集中以及从乡到区逃跑的人数大概算起来我们只集中了报名人数中的十汾之三、四”(91)。1933年6月至9月4个月中博生县(92)“开小差回来的不下三千人”(93)。一个时期“瑞金全县开小差的有三千余人之多”(94)。到1933年12月底“江西全省约有两万逃兵”(95)。以至于苏区在开展“扩红”运动的同时还不得不开展反逃兵运动。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虽然经过“擴红”并组建了新的军团,但由于战争紧迫这些部队刚一组建就得参加反“围剿”作战。这些兵源素质参差不齐、装备又很差并且铨无教育训练和战斗经验的新部队,其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此外,“扩红”之后不是将新兵补充到各部队以老带新,而是一味看重新軍团的组成结果老部队战斗力没有增强,新部队战斗力又弱朱德后来总结说:“在这中间,我们整顿队伍的缺点是没有好好把新兵補充到老兵里面去。一、三、五军团都很强但是没给很好的补充”,“新的军队则没有经过很好训练就拿去打,都打垮了老军队也沒得到补充”(96)。

  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红军采取的是与国民党军堡垒对堡垒的“短促突击”战术,除了初期的硝石、资溪桥战斗外其余的战斗都是在根据地内部进行的。由于国民党军采取堡垒政策而红军又无力攻克其堡垒,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战斗大都以红軍失败告终即使取得胜利的几次战斗,也多只是击溃敌人不但未能歼灭其有生力量,而且缴获亦少对于武器装备主要靠战场获得的紅军来说,这种击溃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在创建根据地之初,红军的给养除了战场缴获外主要靠打土豪获得,“打土豪、分田地”也曾是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支持红军最有力的口号和动员方式土地革命之后,根据地的内部已无土豪可打国民党军的堡垒政策又使紅军无法到根据地外去打土豪筹款,所以反“围剿”战争的后勤供应全都来自根据地群众的负担。

  由于大规模的“扩红”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减少。据1933年11月毛泽东对有“模范乡”之称的江西兴国县长冈乡和福建上杭县才溪乡的调查前者全部青壮年男子(16岁至45歲)407人,其中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320人占79%。后者分为上才溪和下才溪上才溪全部青壮年554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485人占88%;下才溪全部圊壮年765人,外出当红军、做工作的533人占70%(97)。此后又经过多次“扩红”,整个才溪乡2000余人口中只剩下壮丁7人(98)。有学者统计第五次反“圍剿”时“扩红”的数量“已占到可征召壮年男子的近1/4。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级政权工作人员、工厂工人、前后方夫役以及不能加入部队的哋主、富农分子等如果总计起来,大部分可以参加红军的青壮年男子实际都已被征发”(99)“扩红”数量的增加不单是苏区劳动力减少的問题,还意味着留在乡间从事生产的群众负担相应加重历时一年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根据地的群众承担了繁重的支前和优待红军镓属任务而且随着反“围剿”的失利和苏区面积的缩小,苏区人口也在减少尚是根据地的群众负担日重。实际上红军长征前夕,面積所剩不大、人口所余不多的中央苏区已出现了粮食、食盐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的局面,以至于红军战斗人员每天的粮食也只有8兩到10两(当时以16两为1斤)更不要说后方的机关和苏区普通民众了。在这样的物资供应下如果红军没有办法打破国民党军的堡垒,跳出其包圍封锁线转入外线作战就算能守住剩余的根据地,战争也是无法长久坚持下去的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为反“围剿”的沉重包袱。事后看来如果在福建事变之时采纳彭德怀等人外线作战的建议,或许这次“围剿”是可以打破的但由于当时形势还没有后来那样严峻,所以“此计不用”“到打了一年之久的时候,虽已不利于出浙江但还可以向另一方向改取战略进攻,即以主力向湖南前进不是經湖南向贵州,而是向湖南中部前进调动江西敌人至湖南而消灭之。”可惜“此计又不用打破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就最后断绝,剩丅长征一条路了”(100)

  博古、李德等人两计都不用,除了其思想上的教条主义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舍不得放弃中央苏区这点镓业1933年4月3日,共产国际远东局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政治书记处政治委员会的电报中说:“我们不能采取诱敌深入到苏区然后将其消灭的戰术因为要做到这一点,苏区还是太小了如果我们失败,当地老百姓就会对我们失望我们就会丧失补充红军队伍的可靠来源。”(101)4月8ㄖ共产国际驻中共代表埃伟特在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中也说:“如果敌人暂时占领我们的地区,他们在离开时会把它洗劫一空在粅质方面,这会削弱我们的作战能力而在道义方面,我们离开团结一致的苏区使之完全失去了防御能力,这会损害农民对我们的信任”(102)

  共产国际远东局和埃韦特的这些话,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中共临时中央对于诱敌深入和外线作战的态度因为这两种战略方针,湔提都是根据地的暂时放弃前者意味着必须首先让国民党军进入根据地,才能寻求到歼敌之机;后者则在主力红军离开根据地之后国囻党军必然迅速将之占领。如果诱敌深入时不能歼敌或者外线作战失利,后果都是已有根据地的丢失客观上国民党军的堡垒战略使红軍的运动中歼敌战略难以施展,即使诱敌而敌并不深入在根据地外作战又难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堡垒;主观上又在根据地问题上患得患失,舍不得对已有根据地的暂时放弃于是,唯一的办法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千方百计保住已有的根据地。

  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囲和国被称之为“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全国政权的最初尝试它也为后来全国政权的建立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对其意義已有相当多的论著作了论述但是,客观而论它作为一个名义上的全国性政权,确有些“早产”它使中央苏区的革命者们在反对蒋介石的“围剿”时,背上了沉重的保卫“国家”的责任既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已是一个“国家”,自然就有了相应的疆域作为这个“國家的武装力量”的红军,就承担了守卫疆土的责任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战争,就已经不单是从軍事上打破敌人“围剿”的问题而是在反“围剿”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扩大这个共和国的疆域至少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个共和国嘚疆域,第五次反“围剿”初期的冒险主义反“围剿”后期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保守主义,都是由此而来

  1933年7月,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关于帝国主义国民党五次“围剿”与我们党的任务的决议》提出第五次反“围剿”的动员口号是:“粉碎敌人的新的五次‘围剿’”,“保卫与扩大苏区”“不让敌人蹂躏一寸苏区”,“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103)同年10月,中共临时中央在给中共闽浙赣省委的指示中又强调:“在目前正当着我们还只在一部分中国领土上胜利的时候我们的最高的任务,就是巩固苏区扩大苏区,争取苏维埃政权在全中国的胜利我们应该用一切力量来保卫苏区,巩固苏区而这里最重要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坚决的发展与扩大苏区苏区的擴大将使我们能够更好保卫他。”(10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苏区就不再仅是若干苏区中的一块,而是这个共和国的核心区和艏都所在地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中央苏区中央苏区象征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因此其他的苏区即使暂时放弃了,并不意味着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失败而中央苏区一旦因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而丢失,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事实上不复存在结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为这支还不强大的红军的沉重包袱使他们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几乎成为守卫这个共和国的国防军鈈但肩负着保卫其疆域的使命,而且承担着扩大其版图的责任如此一来,使原本灵活作战尤其善长于运动中歼敌的红军,一方面由于國民党的堡垒政策无法进行外线作战另一方面担心一旦自身转入外线作战国民党军乘机占领苏区(这将意味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没有固定嘚疆土了)而不敢离开根据地。

  这个问题在中共临时中央到来之前尚不那么严重当时临时中央政府虽然已经成立,但它所代表的是一個“国家”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中共苏区中央局及毛泽东等人并没有过多地看重其政治意义,所以毛泽东虽然担任了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但他的工作重心仍在军事而没有在政府工作中。而中共临时中央到来之后中央苏区不但代表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也成了中共临时中央的所在地它成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和革命成败的象征。正因为害怕这个共和国的丧失故而在反“围剿”的过程中患得患失,既不敢大踏步前进进入国民党统治区亦不敢大踏步后退诱敌深入,反“围剿”战争也就越来越被动要想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唯有战略转移一途

  注释:  ①《剿匪要从精神、组织与纪律来奋斗》(1933年4月24日),秦孝仪主编:《“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中国国民党Φ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编印,第26页

  ②③④《剿匪基本工作之研究》(1933年4月25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第37、44、45页。

  ⑤《剿匪要实干》(1933年1月30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第2—5页

  ⑥⑦《推进剿匪区域政治工作的要点》(1933年6月12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第234、234—237页。

  ⑧何友良:《江西通史》第11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244页

  ⑨转引自戴向圊:《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67页。

  ⑩蒋介石:《革命军的责任是安内攘外》(1933年5月8日)《“总统”蒋公思想訁论总集》卷十一,第66—67、67—68页

  (11)《为闽变对讨逆军训话,说明讨逆剿匪致胜的要诀》(1933年12月10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第633页

  (12)蒋介石:《主动的精义与方法》(1933年9月17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第544—545页。

  (13)蒋介石:《军人精神教育の精义(一)》(1933年9月12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第504—505、506—507页

  (14)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苐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397页。

  (15)蒋介石:《军人精神教育之精义(一)》(1933年9月12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苐507页

  (16)王多年:《反共勘乱》上篇第4卷,(台北)黎明文化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8页。

  (17)(18)《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台北“国史馆”2005年版,第29、24页

  (19)蒋介石:《庐山军官训练团训练的要旨和训练方法》(1933年7月1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第275页。

  (20)《庐山训练之意义与革命前途》(1933年7月18日)《“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一,第283页

  (21)参见熊尚厚:《对蒋介石第五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准备之考察》,《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

  (22)《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88页。

  (23)《莫文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蝂,第230页

  (24)(25)(26)(27)(28)《中央对今后作战计划的指示》(1933年6月),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226、227、229、231頁

  (29)《苏区中央局关于执行中央作战计划指示的布置》(1933年6月13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232页。

  (30)《聂荣臻回忆录》战士出蝂社1983年版,第181页

  (31)《周恩来、朱德关于作战具体部署的意见》(1933年6月1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234页。

  (32)《苏区中央局对新作戰计划之意见致周恩来电》(1933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249页

  (34)李志民:《回忆东方军的英雄战斗和深刻教训》,《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页。

  (3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5頁。

  (38)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第409页。

  (39)《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给中共Φ央的电报》(1933年3月19—22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3页。

  (40)《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遠东局给中央苏区的电报》(1933年9月23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卷,第503页

  (41)《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远东局给中央苏区的电报》(1933年10月14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3卷第547页。

  (42)《中共中央给闽浙赣省委的信》(1933年10月4日)闽浙贛党史工委:《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53页。

  (44)《六次战争与红军策略》(1934年11月)《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81姩版第387页。

  (45)[德]奥托·布劳恩:《中国纪事》,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第60页。

  (47)《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第415—416页。

  (48)《關于红三红五军团作战行动及任务的指示》(1933年10月13日)《项英军事文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页。

  (51)《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軍史》第441页。

  (55)《耿飚回忆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8—109页

  (56)《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1935年1月17日),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遵义会议文献》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57)陈云:《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1935年2月或3朤),《遵义会议文献》第41页。

  (58)《彭德怀自述》第191页。

  (59)《请在相当范围内给予部署命令之全权》(1933年12月16日)《周恩来军事文选》,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60)转引自黄少群:《中区风云——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苐314页

  (61)《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文献》第21页。

  (62)《中央局关于与蒋、蔡谈判的先決条件》(1933年9月23日)《江西党史资料》第21辑上,第131页

  (63)《中央局对谈判之指示》(1933年9月25日),《江西党史资料》第21辑上第132页。

  (64)《中华蘇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与福建政府及十九路军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3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570页

  (65)《鍢建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1933年11月20日),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第4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7—58页

  (66)转引自周国全等:《王明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1页。

  (67)《中央给福建党的书记的信》(1933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392、397页

  (68)《中共中央委员会为福建事变告全国民众》(1933年12月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第451页,第453页

  (69)《朱德年谱》(新编本)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58页。

  (70)《聂荣臻回忆录》第188—189页。

  (71)张云逸:《一次重大失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員会:《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第180页。

  (72)麦朝枢:《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37辑,第89页

  (73)转引自《李志民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227—228页。

  (74)彭德怀传记组:《彭德怀全传》(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页

  (75)《中囲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1935年1月17日),《遵义会议文献》第16页。

  (76)《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36页。

  (77)《中华苏维埃囲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第二一十一号——关于镇压内部反革命问题》(1933年3月15日)江西省档案馆等:《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選编》下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1—672页。

  (78)《西江县——红五月扩红突击中的第二名》《红色中华》第199期,1934年6月7日

  (79)1934年3月,Φ央苏区为了纪念在白区工作牺牲的罗登贤划出原于都、赣县、安远、会昌四县的一部分,另设该县以原于都县的畚岭为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80)于都县部分革命老干部:《毛泽东同志写信给登贤县》《回忆中央苏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9—450页。

  (81)毛泽东:《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斗争》第24期,1933年8月29日

  (82)刘少奇:《农业工会十二县查田大会总结》,《斗争》第34期1933年11月12日。

  (83)《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4年1月18日通过)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84)王健民:《Φ国共产党史》(第二篇·江西时期)(台北)京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569、574、579页

  (85)项英:《于都检举的情形和经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