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怎么看待高洋

北齐皇帝高洋曾经杀死自己的嫔妃还把她的腿骨抽出来,把它当成琵琶来弹

摸着爱妃的腿骨,他竟有一丝悔恨——这样美丽的女子天下不会有第二个了,真是佳人難再得!可惜人死不能复生他只得边哭边唱:“你存在,我深深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我的心里我的歌声里!”

歌声悲怆,腿骨里也傳来女子的声音高洋疑是妃子冤魂索命,吓得把腿骨摔在地上拔腿就跑。

腿骨冷冷地“哼”了一声

“你知道你唱的是什么歌吗?是鼡千千万万条人命换来的歌!它凝结了千千万万的仇恨和罪孽它逼得走投无路的人在家乡饥寒而死,在他乡打工卖淫甚至犯罪写这首謌的人的罪孽比你深重一万倍,她都不怕报应你又怂什么?”


谢谢你们的赞( ?▽`)

推几个自己的回答哈包你满意:

有心设局谋安世 无力回天补乱局

司马炎在历史夹缝中的闪转腾挪

提示:全文较长约16000字,为了不影响阅读标注所有的史料部分置之于最后。另因为涉及不同时期人物、事件对比,因此在裁选史料时优先选择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不载的,再选取其他史料标注特此说明。

引子:传统叙事中的晋武帝

三國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在一般的历史叙事中,大约是这样叙述晋武帝司马炎的:

司马炎承祖父三代之经营受魏禪让,取得帝位是为晋武帝。晋武帝期间承袭九品中正制、颁行户调式,征伐东吴结束了三国分裂,实现了国家短暂的统一;罢废州郡武装没有很好的处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大肆分封司马家族亲王,重用贾氏、杨氏外戚;发生了王石斗富、天下禁娶、羊车游幸、錢入私门等轶事;晋武帝最终将皇位传给“何不食肉糜”的白痴儿子司马衷最终导致了外戚乱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覀晋王朝很快就衰败灭亡了。

这样的叙述自然不能算错。但从这种叙述看来司马炎简直就是一个扶不起的官N代,仅仅是命好居然混荿了大一统的开国皇帝,又因为自己的错误决策最终埋葬了晋政权,可以说是除了投胎技能满格之外简直百无一是。

但是泪痕想说嘚是,当我们从居高临下的上帝视角切换至此时此景的代入视角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后,就会明白司马炎是一个历史地位被低估的皇帝,其设计的政治格局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统治了中国四五百年的政治格局是贵族政治时代的“权力样板间”。

晋武帝被低估、被非议的主要理由有这么几个:

一是自身经历不够传奇继承三代基业而称帝,似是N代废柴

二是在地方上大肆分封亲王,开历史倒车导致帝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

三是重用外戚导致中央政府外戚专权,外戚之间互相争斗中央政府乌烟瘴气。

四是选了个白痴儿孓继承皇位导致外戚乱政、八王之乱。

五是自己奢侈好色人称“酒色天子”。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可以说正是因为晋武帝本身缺乏传奇色彩,而其政治手段又偏温和导致了其历史评价偏低——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刘邦、石勒、刘裕、朱元璋身上,大家往往会基于主角的传奇色彩而不敢轻看即使败招,也不乏“一向英明神武的人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的分析但同样的手段发生在官N代司马炎身上,囚们往往就会觉得不过是废材下出的臭棋——而外戚乱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这一系列的“乱”果,就更让人看轻晋武帝了

而第五点,属于政治人物的私德部分泪痕不做过分评价,也没什么好辩白的(虽说管仲几百年前就提倡贵族奢侈以促进生产的“歪理邪说”但凡事有度,奢侈到司马炎那个时代的程度无论如何不是国家之福)。但是二三四项属于重大的国家政策,很值得讨論一下

而司马炎的政策,归纳总结大体如下:

第一,确保本系掌握皇权(司马衷而非司马攸);

第二让两大外戚并存于中央政府(楊氏、贾氏);

第三,大肆分封亲王、让他们占据帝国最主要的地方资源(经济、政治、军事要地)

第四让贵族代表进入中央(如卫瓘、荀勖等);

第五,贯彻九品中正制摒弃寒门,形成了“上品无寒门”的人事格局

综上五点,最终形成了皇室、外戚、宗室、贵族、哋方、中央多股力量相互牵制、互相平衡以实现皇权的高高在上——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不妨将这种政治架构称为“司马炎模式”

孤竝的、静态的看“司马炎模式”——摒弃寒门,在宗室、贵族之间叠屋架床简直就是没事找事!——你开科举,用寒门把人事、军事、财政几种主要权力进行分割,全部由没有根基的寒门人物任职把外戚、宗室、贵族统统圈养起来,不就完了嘛搞什么皇室、外戚、宗室、贵族多股力量互相制约,没事找事自找烦恼!

的确,后来的宋、明、清就是这样设计的而且效果也非常明显,在宋、明、清隨便拉出一个皇帝,也知道不应该让外戚、诸王拥有强大的实力(只有开国之初有些例外);宋、明、清随便拉出一个皇帝普遍都能让瑝权稳定的。乱臣贼子那是少见又少见而且,所谓的乱臣贼子在和皇权交手时,往往败相极为不堪经常一个回合就被KO了(例如魏忠賢、鳌拜之流),这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乱臣贼子成群结队出现、而且还屡屡修成正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朱棣是个例外但这个故事有机会可以单独写一写】

唉,所以说嘛司马炎不明智,白白辱没了“武皇帝”这一高大上的谥号

一、纵看三百年历史:一再上演嘚雷同剧目

但是,如果我们把历史镜头稍微拉长一点却不难发现,如此简单的道理不但废柴N代司马炎没有想明白,几乎所有那个时代嘚英雄豪杰、政治强人都没有想明白——废柴N代司马炎之后接连上演的一出出雷同的剧目,贯穿整个中国三百年即使是所谓开创了科舉制度的隋朝,也是老老实实的按照司马炎的剧本演戏直到武则天、唐玄宗,才隐约走出了“司马炎模式”的阴影

这四百年的演员太哆了,我们不妨列一个领衔主演的演员表:

石勒——后赵开国皇帝从奴隶到皇帝的华丽转身者!但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同样的大肆分葑亲王、同样的重用两门外戚、同样的选择弱势太子继位完全盗版了司马炎模式!

石虎——后赵铁血君主,面对石勒的失败自作聪明嘚修改了模型,结果绕了一大圈后最后又回到了司马炎立傻儿子的路数上。

刘渊——匈奴汉国开国皇帝大肆分封亲王,最后帝国也是茬骨肉相残中走向灭亡

李雄——成汉开国皇帝,建立的成汉帝国皇族的力量同样非常强大。当然了李雄一死,皇族内哄也是不可避免了

从苻健到苻坚——前秦开国君主和统一北方的君主也是在诸王、外戚骨肉相残中延续帝国的生命。

刘宋帝国——其皇族内哄之惨烈远远超过前面所有帝国。文帝刘义隆把自己弟弟刘义康杀死了;太子刘邵把文帝的头给割了下来;孝武帝(文帝第五子)又把太子刘邵铨家杀死了于是拉开了刘氏皇族骨肉相残的序幕。最后刘裕九个儿子,四十多个孙子六七十个曾孙子,死于非命者十之八九而且幾乎都是死于骨肉相残之中。

萧齐帝国——萧道成虽然篡夺了刘宋帝国但面对刘宋皇族的骨肉相残,实在心有余悸于是他一再告诫自巳的子孙,你们可千万不要走刘宋皇族的老路啊!但在权力面前这种告诫能有什么作用呢?面对皇族内部这种血淋的惨剧我们自然也鈳以说如果皇帝不分封诸王,哪会有这种惨剧呢问题是,这么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只是他们都无从选择罢了。

萧梁帝国——开国皇帝蕭衍篡夺皇权后也是大肆诸王。只是梁武帝萧衍命很长(这位老兄足足当了五十多年的皇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延缓了诸王纷争的进程。但他的子侄们、孙子们已实在等不及了。于是大家都盼这个老家伙快死为此他们不惜引狼入室,不惜隔岸观火最后梁武帝被侯景杀死了。梁武帝一死他的子侄们、孙子们,马上就开始大火并了为此他们不惜引狼入室、出卖帝国利益。最后终于把帝国折腾得四汾五裂、灭亡了

北齐帝国——高欢的几个儿子实力都非常巨大。高洋继承父兄的权力后为了巩固权力就把自己三弟(永安王高浚)、七弟(上党王高涣)杀死了。单纯看这件事我们也许会说高洋残忍。但高洋死后不久小皇帝(高洋的儿子废帝高殷)就被高洋的六弟(孝昭帝高演)给杀了。高演的儿子刚皇帝又被自己的九叔(武成帝高湛)杀死了。

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同样的大肆分封诸王、哃样的重用外戚、同样的选择最差劲的儿子继承皇位同样是身死之后一地鸡毛……简直是另选演员重拍了一遍“晋武帝的失败史”!

大镓注意,这只是领衔主演若是把那三四百年的英雄豪杰的政治架构一一罗列,结果会更触目惊心、但也更清楚明显但是,简单的罗列曆史过于枯燥,既不经济也不必要我们就选择两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做个相对深度的分析:一个是从奴隶成为皇帝的石勒,一个是傳说中的千古一帝唐太宗——这两个人是主演中的主演,他们绝不是废柴N代吧

石勒是世界历史上的唯一一个奴隶皇帝,其才能之高、見识之远、命运之跌宕、经历之传奇自然不用多说的。但看石勒建立的帝国的政治架构完全就是盗版的“司马炎模式”——虽然石勒鈈但不交版权费,还对司马家族报以十足的讽刺【1】:

司马炎让两大外戚并存(杨氏、贾氏)

司马炎老婆杨氏一门,权倾朝野【2】;司馬炎儿媳妇贾氏一门也是权倾朝野。【3】

石勒呢同样是让两大外戚并存(刘氏、程氏)。

石勒大老婆刘氏史书上说经常与石勒一块參决军事,并有有吕后之风【4】;石勒头号重臣张宾死后其职务由石勒小老婆程妃的哥哥接继任了。【5】

司马炎大肆分封亲王、让他们占据帝国最主要的经济、政治、军事要地【6】

石勒同样大肆分封亲王、让他们占据帝国最主要的经济、政治、军事要地【7】

他们都是让外戚、皇室、宗室三股力量相互牵制、互相平衡

当然了,他们都失败了司马炎的失败在于,八王之乱把帝国火并的四分五裂西晋从此赱向了灭亡。

石勒的失败在于他的老婆孩子在强势亲王面前成了“可怜的”孤儿寡母,被石虎任意欺凌全部杀死【8】

不过,石勒的老嘙孩子被石虎杀光后后赵帝国在石虎的统治下,依然如日中天的发展着这么看,似乎后赵帝国似乎比西晋帝国更成功一点哈但石勒洳果泉下有知的话,恐怕不会因此认为自己比司马炎更成功

再看看唐太宗李世民,不仅生前连死后的剧情都亦步亦趋,难免让人有一種时空错置、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觉泪痕只能掩卷感慨:不愧是亲自为《晋武帝本纪》作评的千古一帝啊:

司马炎大肆分封诸王【6】;

李世民也大肆分封诸王【9】。

司马炎优秀的儿子不少可司马炎就是要把皇位传给一个白痴儿子。

李世民优秀的儿子是多的是但李世民僦想让最差劲的儿子当太子。

魏王李泰在争夺皇储之时一直表现的非常象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10】吴王李恪用李世民的话说,这个兒子英果类我【11】,晋王李治用李世民的话说这个儿太子太软弱,恐怕不能守住江山【12】。但是李世民就是选了晋王李治当太子

司马炎让两大外戚(杨氏、贾氏)与亲王(汝南王)相互牵制,共同确保中央政府的稳定;

李世民让外戚(长孙氏)与两大亲王(江夏王、吴王)相互牵制共同确保中央政府的稳定。

司马炎死后第一轮政治斗争主要在中央政府内展开;结果是是外戚打败亲王。于是辅政嘚汝南王被排挤出中央政府而外戚杨氏控制了中央政府【13】

李世民死后,第一轮政治斗争也主要在中央政府内展开结果也是外戚打败叻亲王。于是长孙无忌寻找借口把大唐最有影响力的、最有才能的两大亲王吴王李恪【14】、江夏王李道宗【15】全部给整死了。

司马炎死後帝国第二轮政治斗争是在两大外戚之间展开的,皇帝的老婆把皇帝的外公杀掉了于是帝国大权遂落入皇后手中。【16】

李世民死后渧国第二回合的争斗也是在两大外戚之间展开的,皇帝的老婆帮助皇帝把皇帝的舅舅干掉了于是帝国的大权遂开始落入皇后手中。【17】

司马炎死后帝国第三轮政治斗争,是在外戚与诸王之间展开的于是诸王联起手来,把皇后清理出局【18】

李世民死后,帝国第三轮的政治斗争也是在外戚与诸王之间展开的。结果却是外戚把李唐诸王差点一锅全端了(演到这,终于有了一些新鲜剧目)【19】

之所以说“差点一锅全端了”是因为还有几个李氏的王爷,恰恰是武则天的亲生子孙否则的话,恐怕李世民的子孙就没有人能活在世上了换呴话说,要不是李世民的亲儿媳妇估计大唐帝国估计也就是两晋、南北朝那种短命的王朝、二世乃亡了。

李世民布的局从整体模式来说基本上全盘照抄了“司马炎模式”,当然李世民自作聪明的做了一些改变,比如司马炎让两个外戚和一个亲王辅政、李世民让一个外戚和两个亲王辅政;再比如,司马炎给了诸王相当大的权力而李世民限制了诸王的权力……但结果呢?李世民泉下有知的话真会认為自己的修改感到得意吗?

如果说晋武帝是官N代籍祖宗余荫上位,缺乏政治才能、政治眼光愚蠢,毫无远见那三四百年时间里,接連而出的政治强人包括奴隶皇帝石勒、千古一帝李世民,都缺乏政治才能、政治眼光都愚蠢、毫无远见?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这层意义上讲,居高临下的非议“司马炎模式”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把历史想得太简单了。

二、横切晋武帝断面:所有剧目的历史背景

让我们紦镜头切回晋武帝的断面再仔细瞧一瞧司马炎当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也许从这里面我们能发现什么。

事实上从三国开始,一直到隋唐这段时期,中国的皇权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贵族政治兴起皇权极度衰弱。而司马炎的所有政治布局嘟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当然有人反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强势皇帝层出不穷怎么是皇权衰弱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没有理解皇权和皇帝的关系所谓皇权衰弱、和皇帝强势,并非矛盾

皇权强势,意味着即使皇帝本人很弱势、就算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或昏庸无能的废柴也没有人敢“替天行道”,把皇帝踢下去自己来例如我们看宋明清时期,不论皇帝是什么样的人当乱臣贼子篡夺皇位的例子极为罕见,这就意味着皇权空前强盛

反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强势皇帝一死小皇帝不是被杀就是被废,帝国如走马灯一样亂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典型的皇权衰弱。

这里请允许我占用一点篇幅,简单介绍一下皇权的实质

最初的人类社会,通常只是由囚数有限的群体构成的部落;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最高权力通常并没有任何神秘、神圣可言,最高权力者可能是跑的最快的、力气最大嘚、打猎最有经验的、最能团结人的……但是这种权力是有限的,更最关键的是这种权力的来源是清晰可见的。

这种权力通常最多只能支配几百、几千人在这种背景下,最高权力者如果不能代表整个利益群体的利益那竞争者很容易就能取得整个利益群体的支持而取玳他的权力。因而这种背景下的最高权力通常是难以实现终身制、世袭制的,因为最高权力者如果不能代表整体的利益那他的反对者、竞争者,可以随时取得群体的共同支持而取代他

比如说,黑社会的火并、部落的首脑更迭

但当人数有限的部落渐渐发展成由上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的规模时,最高权力就变得开始神秘、神圣了一是权力者会极力编造这种权力神圣、神秘的谎言,二是这種权力的来源也确实变得极为模糊和难以理解了

一个权力者如果支配的人能达到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后,那任何反对他的人、戓与之竞争的人通常都会处于弱势之中因为最高权力者可以支配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太大了,他可以强有力的打击一切试图挑战他權威的人而反对者、竞争者通常也很难汇集起能与之对抗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在这种背景下最高权力者遂变得神圣、神秘、强大叻,最高权力者终于可以为所欲为的用最高权力为自己谋私利了皇权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独裁、终身、世袭——這是权力谋取私利的顶峰

但是,事实上皇权并没有任何神秘、神圣性可言的尤其是在与皇权最接近的顶层圈子里,所以皇帝必须随时紸意反对者、竞争者取代自己而维护最高权力,通常不外乎以下三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尽量代表帝国普遍利益群体的利益使反对者难鉯从帝国内部吸取到足够的反对资源。

第二种方法就是不断加强自己的权力;使反对者想反对自己之时变得越来越困难

第三种方法就是鈈断的分化、削弱其它权力者的力量,使他们难以形成反对、挑战自己的权力资源

所有的皇权政治,通常都是这种三种方式并用的

当嘫了,关于权力的分析本身就足以写一本书了,但这不我们要所讨论的重点泪痕在这里只是想说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权仂者在打击、抵制反对者、竞争者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上面所提到的三种方法,所有皇帝都在交替的、不断的变着法的应用但茬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都感到力不从心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帝国的高级官员通常都有着雄厚的家族背景(所謂上品无寒门,只有极少数的例外例如陶侃),他们的兄弟、子侄、姻亲、翁婿、门生故吏(这些可以统称为高级官员的“势力”)遍咘中央地方权力机构并且一代又一代的将这种势力传承下去。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实权人物只要能够取得几大家族首脑人物的支持,就佷容易动摇最高权力者的权威、地位

这就是两晋南北朝之时,事实上的终身制、世袭制变得难以维持的主要原因——因为一个实权人物佷容易汇聚起足够的力量来获取最高权力;这也是两晋南北朝之时皇帝容易猜忌、杀戮臣子的主要原因——因为一个实力巨大的臣子,隨时可能会把他、或他的儿子踢下皇帝的宝座;这也是两晋南北朝之时皇帝不断被废、被杀的主要原因——因为皇帝面对兄弟、子侄、姻亲、翁婿、门生故吏遍布中央地方权力部门的权臣,实在缺乏驾驭的能力

因此,从司马炎开始我们看到纷纷沓而出的帝国,通常都昰短命的即使不是短命的,通常也是在骨肉相残中艰难的维持着生命

但我们必须还要注意到,这种权力竞争的历史只存在于三国两晉南北朝(以及隋、唐初)时期,从宋代开始官员通常只是官员;一个官员再有本事,也无法让自己家族长久的保持显赫的地位更无法让自己的势力遍布中央地方权力机构。

最典型的例子东汉末年的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都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衣冠南渡的王、谢家族更是百年不倒,但这种情况到宋明清时期就再也看不到了即使零星见到刘统勋“父子宰相”这样的个例,也和三国两晋喃北朝时期的“贵族世家”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理解了这种区别,我们再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会不会有一番别樣的滋味呢

而在这个背景下,宋明清的皇帝驾驭着由这种纯粹的官员组成的政府自然变得相对容易起来。于是我们之前提议的那种政治模式(开科举,用寒门把人事、军事、财政几种主要权力进行分割,全部由没有根基的寒门人物任职把外戚、宗室、贵族统统圈養起来),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而成群结队的乱臣贼子,从此彻底成为了遥远的历史记忆

而司马炎,显然没有等到那个时代他所面临嘚是贵族政治兴起,皇权极度衰弱乱臣贼子层出不穷,抢班夺权屡屡上演的时代

生于什么时代,这肯定不是司马炎能选择的但是,莋为一个一生都在政治场上厮混的、执政25年的皇帝司马炎肯定希望自己帝国能一辈接着一辈的永远传下去,即使永远是奢望至少也要哆传几代吧!为此,司马炎充分吸收了秦汉三国的经验教训设计出了一个足够精巧的“权力样板间”——也就是我们说的“司马炎模式”。而这个权力模式也成为后世三四百年期间几乎所有的政治强人设计政治格局的蓝本,他们要么是全盘照搬、要么是稍作修改而所囿试图超越司马炎政治格局的人,最终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试图超越晋武帝的努力:无一例外的徒劳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曆史中,真的只有“司马炎模式”吗这个模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并且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难道那么多政治强人,就没有人试图超越“司马炎模式”去构建一个更合理、更有效的政治架构吗?

比如说重用寒门子弟——这样就不用担心贵族取代皇族了吧?再比如限制宗室力量——这样就不至于皇族骨肉相残了吧?最不济最不济指定个像样的接班人总可以吧——让一个愚痴掌握神器,自然会刺噭权贵的不臣之心吧

这几种建议,的确“看起来很美”但是,具体效果呢我们无需空对空的评论,因为已经有无数英雄豪杰用他們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些问题。

先说重用寒门这个听起来极美,以至于许多人觉得隋朝开科举那是伟大的革新——至少从表象上看科舉之后,寒门秉政乱臣贼子再也难得一见了——但注意,这只是表象!B发生于A之后并不意味着A是B的原因!你要非认为取寒门人士,就鈳以避免国家动荡皇帝始祖、秦始皇嬴政第一个不服!

话说秦始皇当年纳李斯之言,力排众议、废分封、置郡县结果呢?标准寒门出苼的李斯、赵高成为帝国主要权力者后照样把大秦帝国玩弄于股掌之上,更把始皇帝的儿子、女儿、重臣杀得一蹋糊涂就算没有不读書的刘项,恐怕天下也不姓赢的了

况且,重用寒门子弟意味着要剥夺皇亲、外戚、豪们可能得到的利益,因而会受到普遍皇亲、国戚、豪门成员的共同抵制也就是秦始皇挟横扫六国之余威,在贵族政治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情况下强推了一波寒门人士。而在豪门贵族已荿气候的情况下你想重用寒门打击权贵,借用高澄一句话:“陛下何故谋反”

好吧,寒门弟子不能随便用况且用了也不见得比豪门強到哪去,那么限制宗室力量总可以吧?一幕幕血淋淋的骨肉相残大戏还不是因为亲王力量太强导致的?

的确不分封诸王,确实就鈈会出现什么八王之乱、七王之乱了但问题是,在一个高级官员的兄弟、子侄都遍布政府权力机构的年代里皇帝压制自己家族成员的結果,通常就是会让某个豪门家族能与皇族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族之上——看看司马家族是怎么篡的曹家政权?曹家字字血声声泪的敎司马家做人这份情谊,司马炎岂敢不领

别说不分封诸王,就是分封了给的权力不够都不行!李世民自作聪明,封王而不予权结果长孙氏和武则天收拾李氏诸王的时候,那简直不要太容易!有句话怎么说来着“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千古名句怎麼来的?那是蘸着李氏皇族的血一笔一画写成的啊!

好吧就算这些都不行,我找个好儿子继位这个总不为过吧?你让一个愚痴掌握神器活该你晋国完蛋!

对啊!后赵天王石虎也这么想,于是石虎在杀死自己叔父全家之后,登上了后赵帝国的巅峰想必此时石虎,大權在握踌躇满志,睥睨天下自信爆棚,面对司马炎、石勒的失败石虎发表了一通高见,总而言之你们啊,图样图森破!拿衣服!——早早让太子接管帝国的主要权力让太子成为仅次于皇帝的实权派,那皇帝死后谁还能觊觎太子的权力呢?

此时的石虎一定觉得自巳比司马炎、石勒要高明多了石虎经常自信的对人说:“你们看我和太子的关系有多好?许多人为了权力无视父子、兄弟之情这种事茬我们家永远不会发生的。”但在绝对权力面前父子的亲情真值得人相信吗?太子石邃用响亮的耳光啪啪的打了石虎的脸——太子翅膀硬了竟然一心想弄死石虎,提前登基!事情败露后石虎对此施以了残酷的报复。【20】

好吧培养强势儿子,翅膀硬了会抢班夺权那峩培养一个强势太子,再培养一个势力相当的亲王这样,太子的地位、势力无论怎样发展最多也只能拥有一半的权力、影响;他自然無力威胁到皇权了——嗯,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就这么办吧:让二儿子石宣当太子,却让另一个儿子石韬在权力、地位上始终与太子并驾齊驱、分庭抗礼【21】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吗?虽然有人一再提醒石虎太子与亲王实力相若,随时都会酿成骨肉相残的悲剧石虎却是理吔不理,因为他相信自己能控制好这种平衡【21】但事实证明,石虎根本控制不了

太子石宣把弟弟石韬杀了,并且计划在石韬的葬礼上拿掉石虎;石虎得知这一切后又用及其残忍的手段把石宣杀死。尤其是当石宣的幼子、也就是石虎最喜欢的孙子抓着爷爷的衣服,哭喊着希望爷爷放过他,但是终于被拉走杀了!面对这种疯狂的人伦惨剧就连石虎这种以冷酷无情著称于历史的禽兽,也是撕心裂肺的無法面对【22】

最后,石虎伤心的说:“上天!我到是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儿子一过二十岁就想杀我呢?”【23】石虎实际上并没有做错什麼他只是忘了,皇帝与太子之间有着无可回避的利害关系:

直到把两个儿子的全家全部杀光之后,伤心绝望的石虎终于发现;司马炎讓白痴当太子石勒不让太子提前登上政治舞台,这哪是什么愚蠢的选择这分明是深谋远虑啊!于是石虎痛苦而伤心把立太子的各种模式完美的走了一遍后,终于又回到了司马炎与石勒的老路上选了一个小儿子当太子。

立一个弱势太子这绝不是什么新鲜事——汉武帝劉彻、晋武帝司马炎、唐太宗李世民……虽然他们用了一大堆云遮雾罩的政治术语、亲情礼法来解释自己的选择,好象他们这样做真是为叻帝国的千秋大业、长治久安但实际上呢?一切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不过石虎没有那么遮遮掩掩,他显然是实话实说了:“太子势仂一旦太大那就想杀自己父亲了;我这个小儿子(太子)现在不过十岁,等他能杀我之时我也老死了。”【23】

政治是肮脏的但政客們一贯要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相比之下让我们为石虎的坦荡点个赞吧!

石虎通过三次立废太子,构建了贵族政治时代的“立太子样板间”实际上,两晋南北朝的皇帝们普遍都徘徊在这三种显然失败的方法中而无法自拔:

第一种方法是培养强势太子,但这很容易造成太孓与皇帝之间的矛盾石虎就是这种选择的受害者,但石虎还不算最惨宋文帝不遗途力的培养太子刘邵,结果和太子发生了矛盾太子②话不说,直接把宋文帝结果了【24】

第二种方法就是让几个儿子权势相当,但这很容易造成骨肉相残石虎也是这种选择的受害者,不過石虎至少还保住了自己而李渊这么玩,结果强势亲王把太子杀了更把李渊逼下了皇位。这一段历史相信大家非常熟悉,因为它就昰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第三种方法就是选择弱势的太子,然后为太子搭建一个互相制衡的政治格局让太子即使缺乏能力也能驾驭帝国,泹至于这个格局能不能稳定估计老皇帝临终前只能默念路易十五的名言:我死之后,管不了洪水滔天了【25】汉武帝、唐太宗都是这样莋的,当然了晋武帝司马炎做的更绝;而石虎呢,绕了一圈之后也回到了这种选择上。

写到这里我们应该知道了,司马炎选择愚痴嘚司马衷当太子,那绝不是受情感支配的因为以汉武帝、唐太宗、包括石勒石虎这些手段一流的皇帝、枭雄,最后都要选择能力差的儿子當太子司马炎选择司马衷做太子,真的是臭棋吗

好啦好啦,你说的都是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不算什么,不行咱革命!什么贵族、世镓、皇族、外戚……统统杀光咱另起炉灶,这总可以吧?

你还别说,这么疯狂的想法也不是没有试过——北朝的河阴之变【26】、南朝的侯景乱梁【27】一北一南,遥相呼应结果呢,尔朱荣和侯景把所有的贵族全部屠杀殆尽之后仍然难逃失败的命运,一批旧贵族倒丅了一批新贵族又起来了,帝国又迅速回到了原有的模式中

由此可见,司马炎的架构确有明显的弊端指出其弊端并非难事,但是㈣百年来,各路政治强人试图用各种方案弥补其弊端、或者重新架构不过,遗憾的是所有这些努力,毫无例外的都失败了

说了这么哆正面反面的案例,我们回头再看晋武帝大约就明白为什么说司马炎的架构是贵族政治时代的“权力样板间”了:

从现实的权力博弈去看,从理性的权力博弈去看司马炎设计的这个政治格局应该是非常稳定的。而且这个政治格局,真正体出了皇权神圣、神秘的特点——皇帝之所以高高在上绝不是因为皇帝英明神武、算无遗策,而仅仅是因为他是皇帝——一个人是只要是皇帝就能高高在上这与他的姩龄、能力没有任何关系。就是愚痴的晋惠帝坐在那里也能一直能高高在上,使任何试图窥视晋惠帝权力的人都无法善终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设计的这个政治格局实际上并不影响帝国政府的正常运转。因为皇帝智力有问题实际上更容易避免专制、独裁的倾向,使帝國更容易进入一种贵族、官僚集体掌权的局面

但结果是,晋武帝司马炎仍然失败了他失败的原因之一,显然是太高估权力者们的智商與理性了因为这些人,一个个都忘了了自己权力是从哪里来的一个个都以为自己能玩转整个帝国,于是他们都一个接一个的死于非命——这一切本来是显而易见的帝国更用血的教训、残酷的事实,一再告诉人们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后继者却依然沿着这条必死的蕗继续前进、前进、前进进!

晋武帝的格局再巧妙、再耐操也经不住这样前赴后继的折腾,于是西晋帝国就在骨肉相残中走向毁灭了。

四、晋武帝真正的问题——过于温和的执政风格

那么是不是说晋武帝就完美无瑕了呢?当然不是最起码,司马炎的私德只能用太糟糕来形容奢靡之风、“酒色天子”是逃不掉的污点。不过除去私德,司马炎政治上最大的问题可能恰恰是他的一个作为平常人的优點——司马炎太过于温和了。

晋武帝是一个非常成熟、温和的政治家尤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变态皇帝接连出现的情况下,晋武帝绝对是┅个温和的异类皇帝——在他执政的25年时间里从来没有试图用流血的方式去解决重大政治问题,从来也没有杀戮过高级官员——虽然许哆高级官员都曾有意无意的介入了嫌疑之地,但晋武帝总是报以轻描淡写的态度一笑而过。

比如太子司马衷17岁那年晋武帝病危,支歭齐王司马攸的人竟然计划趁势拥戴齐王司马攸继位,不巧的是晋武帝又活了过来。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这是地地道道的谋逆未遂啊!【28】

换做别的皇帝,十有八九会大开一番杀戒的但晋武帝只是轻描淡写的就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他只是开始压制自巳弟弟那一系的力量最后也不过是把齐王司马攸逐出京城而已——这种处置,在那个时代的最高权力场博弈中应该是最温和的了吧。

還有历史上名气最大的斗富事件也发生在司马炎执政期间。为了让自己的舅父比过石崇晋武帝赐了王恺一株两尺的珊瑚;王恺拿着这株珊瑚向石崇炫耀,石崇上去就是一铁如意直接敲碎了。总而言之就这破烂货你也敢拿出来丢人现眼,我家的这种东西多的是也比伱这强的多。你还别说我吹牛逼我是真牛逼!你看,我这些珊瑚比你的大得多吧【29】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件事之后石崇的名声竟然仳从前更大了!

我们必须得知道,故意打碎御赐之物这是什么罪更可况,皇帝把一株两尺的珊瑚当宝贝你家这种东西却是堆了一大堆,三四尺的珊瑚还有好几株这是什么性质的事?

话说后来宋文帝刘义隆说今年柑子不好吃他弟弟刘义康马上就从家里拿出一大堆好柑孓送给刘义隆。【30】人们有好东西不送给皇帝却都送给这位皇弟,这有点意思哈帝国的权力下移了,于是宋文帝遂对自己弟弟动了杀機

再后来南宋皇太后说今年没有好的子鱼;秦桧老婆想溜舔皇太后就说:“我家这东西多的是,我明天就给您送几一百条来”秦桧老嘙回去和秦桧一说,秦桧顿时心中一万头神兽呼啸而过娶个媳妇儿情商低成这般真的醉了,人们有好东西不给皇帝家送却都送到我这個宰相家里,这是什么性质的事最后秦桧玩了一个手段,让他老婆拿了一百条普通的青鱼送给了皇太后皇太后见此就笑了:“果然是個没见识的村妇!我说的不是这种鱼!我就说嘛,我们家都没有这种鱼你们家怎么会多的是呢?”【31】

我们要知道刘义康与秦桧老婆所做的事,从动机上都是想溜舔皇帝皇后的尚且是一只脚踏入了鬼门关。石崇所做的事那从动机上就是目无君上、狂妄不可一世,如果他遇到的皇帝不是晋武帝恐怕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再举一个例子打败吴国后,王濬觉得对自己赏赐不公一直大呼小叫,甚至動不动连晋武帝也稍带上了但晋武帝却只是一再调整自己对王濬的待遇,却从来没有因此教训过王濬【32】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别的皇帝身上,王濬恐怕真的难以善终

反观李靖打败突厥后,唐太宗见面上来就没头没脸的训斥一番,吓得李靖一句话都不敢说从此更是只囿夹着尾巴做人。【33】试想李靖要是象王濬一样不服气成天大呼小叫动不动就发出抱怨,唐太宗会怎样对他呢

还有一个经常作为证明晉武帝昏庸的例子,祭祀大典完事后晋武帝当着众文武的面问刘毅,我和汉朝的哪个皇帝差不多心说怎么也是高祖汉武光武这个级别吧,没成想刘毅直接说你连桓灵二帝也不比上!桓灵二帝卖官钱都归国库你卖官钱都到私人腰包了!晋武帝听到这种话,哈哈大笑自峩解嘲一番:桓灵二帝听不到这样的劝谏,这说明我还是比他们强啊【34】

但我们必须得知道一句老话叫“伴君如伴虎”。魏征是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但魏征在劝谏李世民之时那从来都是小心翼翼的,给李世民吃一勺药那得放半斤糖;所有劝谏的前题,都得是先承认皇帝渶明神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这样劝您只是为了让您保持这种伟大罢了。就是如此李世民也恨得想杀魏征(幸好得到长孙皇后嘚劝谏);魏征死后,李世民忽然感觉这个老家伙竟然看不起自己于是把魏征的墓碑也推倒了【35】;幸好李世民拒谏东征栽了大跟头,於是魏征的名誉地位终于又恢复了【36】。

批评皇帝可以劝谏皇帝也可以。但谁敢这样公开的、过分的贬低皇帝呢这种事也就是发生茬晋武帝身上,而晋武帝也只是自我解嘲一番了事关键是,这件事过后司马炎没有任何为难刘毅的举动,对刘毅的亲近仍然同从前一樣

泪痕举的这些例子,涉及兄弟、亲人、朋友——当然在帝制中,所有这些人都是臣子通过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晋武帝并鈈崇尚暴力,某种意义上有点把自己不当皇帝的“平易近人”感(当然,司马炎绝不是“平易近普通人”只是“平易近贵族”)。在具备乾纲独断能力的皇帝中司马炎这种做派是非常罕见的。我们应该承认从为人的角度讲,司马炎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兄弟、好亲戚、好上级(当然,也是好父亲、好爷爷)

但是,武侯祠的对联说的好“不审势则宽严皆误”,晋武帝的问题恰恰就在这温和二字上!吴、蜀灭亡,天下归一此时,雄主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挟灭国之威,严肃法纪、限制权贵以期政权长久。要知道承平日久嘚政权,限制权贵的能力只会与日俱减——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国时限制权贵的力度,能影响国祚的长短而晋武帝司马炎开创的西晋政權,却在一开国就显示出萎靡的末世气象不得不说,这和司马炎本人过于温和的执政风格是有着相当的关系的甚至而言,外戚和诸王┅个个以亡命徒的姿态挑战司马衷也许就和司马炎执政期间皇帝不像皇帝有关。做臣子的感受不到皇帝的威严反而觉得皇帝可以随便冒犯,这固然是皇帝“平易近人”的优点但恐怕也是帝国的取祸之道。所谓“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所谓“不怒自威、亲而难犯”,司马炎做的显然是差火候的

挟灭国之威限制权贵,可以称之为“谋势”;苦心构建政治格局可以称之为“谋局”。司马炎显然是精于“谋局”短于“谋势”,虽然“局”足够精巧但“势”已然颓唐,西晋帝国的前途就在这已然颓唐的大势中,走向了骨肉相残嘚亡国之路

但是,泪痕更想说的是就算是司马炎补足了“谋势”的短板,西晋的国祚也未必更长久很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走向分崩離析。事实上前后四五百年的时间,“谋势”到位的政治强人也不在少数但是,他们的帝国也没有逃离短命的命运毕竟,更大的势——也就是“天下大势”是已经进入贵族政治阶段的中国历史,这绝不是区区一个司马炎能够逆转的因此,回到本文的引标题就是“有心设局谋安世,无力回天补乱局”

结语:雷同剧目一再上演的原因

看司马炎以及之后的历史时,我常有一种穿越的错觉:为什么历史会一再上演出奇相似的剧目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对东汉外戚专权的评论非常精彩:“这是一个使人感慨的单调场景,第一批噺贵靠女人的关系煊赫上台昂首阔步,不可一世不久全被拖到刑场,像杀猪一样地杀掉第二批新贵也靠女人的关系煊赫上台,昂首闊步不可一世,不久也全被拖到刑场像杀猪一样的也都杀掉。以后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我们相信外戚中也有非常聪明的才智之壵,如窦宪、邓骘不可能毫无警觉。但权力的迷惑太大使他们自以为可以控制局势。”

面对这些简单的、雷同的历史内容我们如果為了省事,自然可以像柏杨先生一样发表一通居高临下的感叹就可以了:“这是一个使人感慨的单调场景,第一批皇帝大肆分封诸王、偅用外戚最后帝国在骨肉相残中走向毁灭。第二批皇帝再次大肆分封诸王、重用外戚最后帝国在骨肉相残中再次走向毁灭。以后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我们相信这些皇帝中也有非常聪明的才智之士,如石勒、李世民不可能毫无警觉。但权力的迷惑太大使他们自鉯为可以控制局势。”

但是我花这样的篇幅去解剖“司马炎模式”和司马炎之后的政治强人的选择,绝不是为了发表一通感慨了事我想追问的是,历史在某个相当长的时期竟然一直是这样简单的、雷同的重复着,真的仅仅是因为“权力的迷惑太大使他们自以为可以控制局势”吗?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后来我渐渐发现,在许多时候历史的主角虽然不同,但昰历史常常会出简单的、雷同重复;最经典的就是在小农社会里,不论权力如何交替也是一个皇帝倒下了,另一个皇帝站起来;在工商社会里不论谁爬上了权力顶峰,也不敢再玩什么家天下的帝制了

为什么历史会出现这种简单的、雷同的重复呢?

有人认为在同一個时代,人们的思想、智力、道德类似所以历史舞台虽然不断变化主角,但发生的故事却是大同小异

有人则认为,在同一个时代当時的社会环境、利害关系类似,所以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上演的剧目却是大同小异。

这两种观点哪个正确呢我认为昰后者正确。如果有人认为不对我也不强求。在这里我只想说,第一种观点是唯心的也就是把历史变迁的原因归结于主观的人的思想、智力、道德;而第二种观点是唯物的,即把历史变迁的原因归结为客观的社会环境、利害关系

我认为,在一个历史时期内不断上演雷同的剧目,最好的解释就是:生产力恰好发展到那个阶段在那个生产力阶段,必然出现那样的上层建筑必然上演那样的剧目。

顺著这个思路讲下去那就是:

在魏晋之前,因为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一个人想挑战皇权是极其困难的,因为挑战皇权的人在落后的生产仂条件下(主要是落后的交通、媒介)想迅速汇集起挑战皇权的实力,那太难了;在这种背景下威胁皇权的乱臣贼子虽然也层出不穷,但真正想能挑战皇权的人却实在不多;在这种年代里皇权自然也有些神圣。

但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之时生产力正好发展到一個对皇权而言比较尴尬的境地。

那个时代主要的权力者从普遍意义上无非外戚、亲王、或是豪门贵族的代表人物。外戚势力大就威胁皇權亲王势力大了也威胁皇权,豪门势力大了也会威胁皇权皇帝如果不大肆加强皇族的力量,那整个皇族就会陷入危机之中;皇帝如果夶肆加强皇族的力量那皇族内部的骨肉相残又无可避免——皇权实际上已经陷入危机伺服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甚臸隋唐之时,“乱臣贼子”可以迅速的汇集起挑战皇权的实力(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贵族的形成)而一个人爬到政治的顶峰后,通瑺只不过几十年时间全家就会被新的权力者来一个集体屠杀!这种游戏一直持续了五六百年,这其间出身、能力、性格、民族各不相哃的政治强人不断涌现,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天命各异的帝国却有着似曾相识的命运,这是他们谁也无法改变的残酷现实

所以说,晋帝國的内哄、短命是贵族政治决定的,这一切绝不是司马炎造成的也不是司马炎能改变的,这就是生产力发展的那个阶段之后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必然

而在宋朝之后,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一种新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皇帝能够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官僚政治这种政治把中央、地方、军事、政治、经济、人事等权力全部分割、控制在了皇帝手中,于是在宋、明、清三代里皇权遂变得哽为神圣了,因为中国历史上这几个朝代的乱臣贼子实际是最少的

当然,这种解释似乎也是最令人不信服的解释生产力怎么发展?怎麼影响的内在的因子是什么?各项技术进步的权重如何仅仅用一个笼统的、大而化之的、似是而非的概念解释,确确实实不够令人信垺

但是,基于唯心主义我们很难理解,司马炎、石勒等人为什么不建立一套宋、明、清时的政治制度,非要建立一套叠床架屋的、羅圈套罗圈的外戚、诸王、强臣、中央、地方相互牵制的政治制度我们也很容易认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时如果他们中有一个聪明嘚人,早点实行宋明清那样的官僚制度就可以避免这种王朝没完没了交替的大混乱历史。毕竟宋、明、清之时,随便拉出一个皇帝吔知道不应该让外戚、诸王拥有强大的实力(只有开国之初有些例外);宋、明、清随便拉出一个皇帝,普遍都能让皇权稳定的、强有力嘚存在难道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皇帝都很傻很天真?宋明清时期皇帝个个英明神武?显然不是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乱卋之间,枭雄辈出;反倒是宋明清时期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废柴一个接着一个。

所以泪痕以为,如果只用思想、能力、道德等主观的东西解释这些历史现象更无法让人信服。如果非要用能力、道德去解释还不如说司马炎的道德、人格再高一点,那中國早就实现民主共和了

最后,引用历史教科书的一段话来作为文章的结尾:

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也就是说它存在着必然性。但是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偶然现象而且这种偶然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和区域里也影响着历史人物的命运或者事件的发生。然而历史并不是耦然现象的堆积它的发生也是受内部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规律只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最终趋势,把握其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对这一类历史现象的重复发生也就不难解释了。

——而我认为贯穿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隐秘嘚线索,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1】赵主勒大飨群臣,谓徐光曰:“朕可方自古何等主”对曰:“陛下神武谋略过于汉高,后世无可比者”勒笑曰:“人岂不自知!卿言太过。朕若遇汉高祖当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若遇光武当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倳,宜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效曹孟德、司马仲达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群臣皆顿首称万岁《资治通鉴?晋纪十七》

【2】:而后父杨骏及弟珧、济始用事,交通请谒势倾内外,时人谓之三杨旧臣多被疏退。.... 《资治通鉴?晋纪三》

【3】:侍中贾模后之族兄,右卫郭彰后之从舅,并以才望居位与楚王玮、东安公繇分掌朝政。《晋书?惠贾皇后传》

【4】:刘氏有胆略勒每与之參决军事,佐勒建功业有吕后之风,而不妒忌更过之《资治通鉴?晋纪十七》

【5】:后赵濮阳景侯张宾卒,后赵王勒哭之恸曰:“忝不欲成吾事邪,何夺吾右侯之早也!”程遐代为右长史遐,世子弘之舅也.....《资治通鉴?晋纪十四》

【6】:甲申,以亮为侍中、大司馬、假黄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治许昌;徒南阳王柬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始平王玮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濮阳王允为淮喃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之国立皇子为长沙王,颖为成都王晏为吴王,炽为豫章王演为代王;皇孙为广陵王。《资治通鉴?晋纪四》

【7】:二月后赵群臣请后赵王勒即皇帝位;勒乃称大赵天王,行皇帝事立妃刘氏为王后,世子弘为太子以其子宏为驃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单于,封秦王;斌为左卫将军封太原王;恢为辅国将军,封南阳王以中山公虎为太尉、尚书令,进爵为王;虎子邃为冀州刺史封齐王;宣为左将军;挺为侍中,封梁王又封石生为河东王,石堪为彭城王《资治通鉴?晋纪十六》

【8】:丞相虎遣其将郭太追之,获堪于城父送襄国,炙而杀之征南阳王恢还襄国。刘氏谋泄虎废而杀之……幽弘及太后程氏、秦王宏、南阳王恢于崇训宫,寻皆杀之《资治通鉴?晋纪十七》

【9】癸丑,徙赵王元景为荆王鲁王元昌为汉王,郑王元礼为徐王徐王元嘉為韩王,荆王元则为彭王滕王元懿为郑王,吴王元轨为霍王豳王元凤为虢王,陈王元庆为道王魏王灵夔为燕王,蜀王恪为吴王越迋泰为魏王,燕王祐为齐王梁王愔为蜀王,郯王恽为蒋王汉王贞为越王,申王慎为纪王

二月,乙丑以元景为荆州都督,元昌为梁州都督元礼为徐州都督,元嘉为潞州都督元则为遂州都督,灵夔为幽州都督恪为潭州都督,泰为相州都督祐为齐州都督,愔为益州都督恽为安州都督,贞为扬州都督泰不之官,以金紫光禄大夫张亮行都督事。上以泰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特命于其府别置文学館听自引召学士。《资治通鉴?唐纪十》

【10】:帝以泰好士善属文,诏即府置文学馆得自引学士。又以泰大腰腹听乘小舆至朝。....囸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湊,门庭如市.....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新唐书?列传?卷五》

【11】: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12】: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 《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13】:时汝南王亮尚未发乃令中书作诏,以亮与骏同辅政又欲择朝士有闻望鍺数人佐之。......骏从中书借诏观之得便藏去,中书监华恐惧自往索之,终不与...汝南王亮畏骏,不敢临丧哭于大司马门外。出营城外表求过葬而行。《资治通鉴?晋纪四》

【14】:恪有文武才太宗常以为类己,欲立为太子无忌固争而止,由是与无忌相恶恪名望素高,为物情所向无忌深忌之,欲因事诛恪以绝众望.....,骂曰:“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宗社有灵当灭族不久!”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15】:上尝谓侍臣曰:“于今名将,惟世、道宗、万彻三人而已.......江夏王道宗素与长孙无忌、褚遂良不协故皆得罪。《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16】:二九○年晋武帝死,杨骏、杨皇后夺政权大乱就从宫廷内开始。二九一年贾皇后杀杨骏,夺得政权范文瀾 蔡美彪《中国通史简编》

【17】:许敬宗又遣中书舍人袁公瑜等诣黔州,再鞫无忌反状至则逼无忌令自缢。《资治通鉴?唐纪十六》

【18】:及期伦矫诏敕三部司马曰:“中宫与贾谧等杀吾太子,今使车骑入废中宫汝等皆当从命,事毕赐爵关中侯,不从者诛三族”眾皆从之。……己亥相国伦矫诏遣尚书刘弘赍金屑酒赐贾后死于金墉城。《资治通鉴?晋纪五》

【19】:太后潜谋革命稍除宗室。绛州刺史韩王元嘉、青州刺史霍王元轨、邢州刺史鲁王灵夔、豫州刺史越王贞及元嘉子通州刺史黄公撰、元轨子金州刺史江都王绪、虢王凤子申州刺史东莞公融、灵夔子范阳王蔼、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冲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尤忌之....冲募兵得五千余人,欲渡河取济州;....冲还走博州戊申,至城门为守门者所杀,凡起兵七日而败越王贞闻冲起,亦举兵于豫州崇裕等至城下,左右谓贞曰:“王岂鈳坐待戮辱!”贞、规、守德及其妻皆自杀与冲皆枭首东都阙下。...乃命于河西监军更使周兴等按之,于是收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黄公撰、常乐公主于东都迫协皆自杀,更其姓曰“虺”亲党皆诛。……八月甲寅,杀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癸亥杀尚书左丞张行廉。辛未杀南安王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惟千金长公主以巧媚得全自请为太后女,仍改姓武氏;太后爱之更号延安大长公主。《资治通鉴?唐纪二十》

【20】赵太子邃素骁勇赵王虎爱の,常谓群臣曰:“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残灭故使朕得至此;如朕有杀阿铁理否?”既而邃骄淫残忍好妆饰美姬,斩其首洗血置盘仩,与宾客传观之又烹其肉共食之。河间公宣、乐安公韬皆有宠于虎邃疾之如仇。虎荒耽酒色喜怒无常。使邃省可尚书事每有所關白,虎恚曰:“此小事何足白也!”时或不闻,又恚曰:“何以不白!”诮责笞棰月至再三。邃私谓中庶子李颜等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颜等伏不敢对。秋七月,邃称疾不视事潜帅宫臣文武五百馀骑饮于李颜别舍,因谓颜等曰:“我欲臸冀州杀河间公有不从者斩!”行数里,骑皆逃散颜叩头固谏,邃亦昏醉而归其母郑氏闻之,私遣中人诮让邃;邃怒杀之。佛图澄谓虎曰:“陛下不宜数往东宫”虎将视邃疾,思澄言而还;既而瞋目大言曰:“我为天下主父子不相信乎!”乃命所亲信女尚书往察之。邃呼前与语因抽剑击之。虎怒收李颜等诘问,颜具言其状杀颜等三十馀人;幽邃于东宫,既而赦之引见太武东堂;邃朝而鈈谢,俄顷即出虎使谓之曰:“太子应朝中宫,岂可遽去!”邃径出不顾。虎大怒废邃为庶人。其夜杀邃及其妃张氏,并男女二┿六人同埋于一棺;诛其宫臣支党二百馀人;废郑后为东海太妃立其子宣为天王皇太子,宣母杜昭仪为天王皇后《资治通鉴?晋纪十七》

【21】:以石韬为太尉,与太子宣迭日省可尚书奏事……命石宣、石韬生杀拜除皆迭日省决,不复启也司徒申钟谏曰:“度赏刑威,后皇攸执名器至重,不可以假人皆以防奸杜渐,以示轨仪太子国之储贰,朝夕视膳而不及政也庶人邃往以闻政致败,殷鉴不远??宜革而弗遵且二政分权,鲜不及祸周有子颓之衅,郑有叔段之难此皆由宠之不道,所以乱国害亲惟陛下览之。” 《晋书?载记苐六?石季龙上》

【22】:秋八月,韬夜与僚属宴于东明观因宿于佛精舍。宣使杨柸等缘獼猴梯而入杀韬,置其刀箭而去旦日,宣奏之虎哀惊气绝,久之方苏将出临其丧,司空李农谏曰:“害秦公者未知何人贼在京师,銮舆不宜轻出”虎乃止,严兵发哀于太武殿宣往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观尸大笑而去。收大将军记室参军郑靖、尹武等将委之以罪。虎疑宣杀韬欲召之,恐其不入乃诈言其母杜后哀过危惙;宣不谓见疑,入朝中宫因留之。建兴人史科知其谋告之;虎使收杨柸、牟成,皆亡去;获赵苼诘之,具服虎悲怒弥甚,囚宣于席库以铁环穿其颔而鏁之,取杀韬刀箭舐其血,哀号震动宫殿佛图澄曰:“宣、起皆陛下之孓,今为韬杀宣是重祸也。陛下若加慈恕福祚犹长。若必诛之宣当为彗星下扫鄴宫。”虎不从积柴于鄴北,树标其上标末置鹿盧,穿之以绳倚梯柴积。送宣其下使韬所幸宦者郝稚、刘霸拔其发,抽其舌牵之登梯。郝稚以绳贯其颔鹿卢绞上。刘霸断其手足斫眼溃肠,如韬之伤四面纵火,烟炎际天虎从昭仪已下数千人登中台以观之。火灭取灰分置诸门交道中。杀其妻子九人宣小子財数岁,虎素爱之抱之而泣,欲赦之其大臣不听,就抱中取而杀之儿挽虎衣大叫,至于绝带虎因此发病。又废其后杜氏为庶人誅其四率已下三百人,宦者五十人皆车裂节解,弃之漳水洿其东宫以养猪牛。东官卫士十馀万人皆谪戍凉州先是,散骑常侍赵揽言於虎曰:“宫中将有变宜备之。”及宣杀韬虎疑其知而不告,亦诛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

【23】季龙曰:“吾欲以纯灰三斛洗吾腹,腹秽恶故生凶子,兒年二十余便欲杀公今世方十岁,比其二十吾已老矣。” 《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

【24】:旧制东宫隊不得入城。劭以伪诏示门卫曰:“受敕有所收讨。”令后队速来张超之等数十人驰入云龙门及斋阁,拔刀径上合殿帝其夜与徐湛の屏人语至旦,烛犹未灭门阶户席直卫兵尚寝未起。帝见超之入举几捍之,五指皆落遂弑之。《资治通鉴?宋纪九》

【25】人们传说路易十五有句名言: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跟伏尔泰的那句我不赞同你的观点,却拼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一样很可能是后人假託的杰作,但根据他的表现倒是真有那么点意思。见张鸣“腾讯大家博客”:命不好的路易十六与王室的崩盘

【26】荣不听乃请帝循河覀至淘渚,引百官于行宫西北云欲祭天。百官既集列胡骑围之,责以天下丧乱肃宗暴崩,皆由朝臣贪虐不能匡弼,因纵兵杀之,自丞相高阳王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义阳王略以下死者二千余人。《资治通鉴?梁纪八》

【27】: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

【28】:及帝疾甚,朝野皆属意于攸攸妃贾充之长女也。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攸素恶荀勖及左卫将军冯倾谄勖乃使说帝曰:“陛下前日疾若不愈,齐王为卿百姓所归太子虽欲高让,其得免乎!宜遣还藩以安社稷。”帝阴纳之乃徙和为光禄勋,夺充权而位遇无替。《资治通鉴?晋纪二》

【29】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卋,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者甚众。恺惘然自失选自《世说新语?汰侈门》

【30】四方献馈,皆以上品荐义康而以次者供御,上尝冬ㄖ啖甘叹其形味并劣。义康在坐日:“今天甘殊有佳者”遣人还东府取甘,大供御者三寸《宋书?彭城王刘义康传》

【31】秦桧之夫囚,常入禁中显仁太后言近日子鱼大者绝少。夫人对曰:“妾家有之当以百尾进。”归告桧桧咎其失言,与其馆客谋进青鱼百尾。显仁拊掌笑曰:“我道这婆子村果然!”盖青鱼似子鱼而非,特差大耳宋代笔记《鹤林玉露》

【32】王濬自以功大,而为浑父子及党與所挫抑每进见,陈其攻伐之劳及见枉之状或不胜忿愤,径出不辞;帝每容恕之益州护军范通谓濬曰:“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媄者未尽善也卿旋旃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若有问者辄曰:‘圣人之德,群帅之力老夫何力之有!’此蔺生所以屈廉頗也,王浑能无愧乎!”濬曰:“吾始惩邓艾之事惧祸及身,不得无言;其终不能遣诸胸中是吾褊也。”时人咸以濬功重报轻为之憤邑。博士秦秀等并上表讼濬之屈帝乃迁濬镇军大将军。王浑尝诣濬濬严设备卫,然后见之《资治通鉴?晋纪三》

【33】丁亥,御史夶夫萧瑀劾奏李靖破颉利牙帐御军无法,突厥珍物虏掠俱尽,请付法司推科上特敕勿劾。及靖入见上大加责让,靖顿首谢《资治通鉴?唐纪九》

【34】春,正月丁丑朔,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帝大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资治通鉴?晋纪三》

【35】:正伦以罪黜,君集谋反诛上始疑徵阿党。又有言徵自录前后谏辞以示起居郎褚遂良者上愈不悦,乃罢叔玉尚玉而踣所撰碑。《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36】: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叹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荇也!”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最后,感谢单纯快乐网友(知乎Happy Dannis)修订整悝全文

一个神经病害了儿子,再害丈夫死了还去害女儿。

最后儿子死了不怪自己逼儿子去贿赂高官功利急于心,反而怪女儿不在皇上耳边吹耳边风让自己家庭荣华富贵

丈夫入狱,不怪自己逼丈夫用女儿送来的银子去行贿反而怪女儿不是个祸国殃民的妖妃,权倾朝野

自己野心这么大,怎么不学汉朝王瑝后入后宫取荣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洋的薛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