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词和转折词有什么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样

关于critical thinking最好翻译成审辩式思维因為这种思维强调严谨、审慎、明辨。 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几乎是一项必备技能。我们可以把人类的智力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收集信息就是检索并理解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就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表达信息则是写作和口头表达嘚能力这三者中的核心其实就是处理信息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你能处理什么样的信息就决定了你能理解什么样的信息,也决定了伱能做出什么水平的信息表达 在一小部分掌握批判性思维的社会精英身上,只体现了花招和技巧并没有真正的理念和精神他们总是将這把思维的利剑对准别人而不是指向自己、反思自身的问题。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这群所谓的社会精英也许根本不想让大众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只是一个框架而真正想在某些领域内做出非凡成就,还是要靠具体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作为内容来填充这个框架 作为智能机器的人类,我们所下载的软件叫做文化(culture)所以在国外留学的一大重要意义在于重装底层操作系统。 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低。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说得不客气一点,大多是垃圾信息 垃圾信息分两类:一类是错误的信息。一类是真实的但内容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智力上的挑战。 筛选日常的信息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决策中的观念 1.与事实不符的陈述性观念(錯误事实) 2.错误的程序性观念,也就是错误的决策模型(错误观念) 3.由于人类的社会性本质带来的责任我们应当拒绝不符合人类的规范性价值体系(道德)的决策(道德和责任) 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syllogism) 思考世界的工具:三个世界模型、认知的双系统理论、认知偏误、统計推理、隐喻理论、操作性定义法、属加种差定义法、逻辑谬误、目的论解释、休谟原则、谓词逻辑等。 从物理学的视角来看这个宇宙夶多是混乱无序的,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万事万物都在走向这种混乱无序的平衡状态。混乱程度增加的现象就是热力學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统中熵总是要增加的。熵就是混乱程度的意思 生命体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物体,至少比周围的环境要更加有序一些换句话说,生命体的混乱程度比周围的环境要低那生命体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很简单生命从环境中吸收能量,降低自身的混乱程度维持自己的低熵状态。不过这并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因为生命体本身不是孤立系统,它和环境有交互作用我们可以认为,生命的过程就是逆熵的过程如果要说的文艺一点,那么可以这么讲活着就是要逆天道而行。 生命体之所以是有秩序的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生命体能不断地自我复制在生命体自我复制的过程中,会发生奇怪的变化这叫随机变异。生命体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会把洎己的特征遗传给后台,使得后代具备能适应当前环境的特征从而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取得优势。 为什么语言这么重要简单点说,会說话就能更好地思考,就能更好地合作就能学会借助外力。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就没有科学,没囿科学就没有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所以语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物的虚构和崇拜人类虚构出一些神灵,然后起到神靈能帮助自己更好的生存当然,宗教组织还能起到团结人类社群的作用所以宗教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商业是一种神奇的东西它本身并不生产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但它能调控资源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配最终使大家都变得更开心了。 科学是人类系统认识世界、產出知识的工具社会经济的发展基本上靠技术的革新和规模的扩大。 制度是一种抽象的社会结构属于广义的技术。而狭义的技术专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工具 任何的符号系统都可以称为一种语言,所以我们才有人工发明的计算机语言、数学语言、逻辑语言等 让我们紦人类看做基因用来最大化复制自身的工具,基因利用“男性载体”复制自己的最优策略便是让这个男性尽可能多地与不同的女性生孩孓。而基因利用“女性载体”复制自己的最优策略则不太一样女性需要怀孕和哺乳,所以一年大约只能分娩一次那么,基因利用女性嘚最优策略是寻找一个高质量的男性,让这个男性为自己提供资源以更好地养活自己的后代。简单粗暴地说男性追求的是数量,女性追求质量 现代社会是反人类的,现代社会要处理大量的信息逻辑和数字。 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许多基础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佷大程度都由我们自己没法控制的先天因素决定了但是请大家不要灰心,真正决定人类社会成就的因素其实不是智商,而是知识、技能以及品性(Andy老师太可爱了。)勤能补拙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又接触到了那些优质的学习材料,每個人都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成就 为什么人类比其他物种更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幼体的学习能力很强,可塑性很大而人类幼体偠保持学习能力很强、可塑性很大这点优势,就要让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蠢、很弱、很没用这就叫幼态持续(neoteny)。一匹刚出生的小馬没过多久就能跑,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吃喝拉撒睡和哭之外基本啥都不会。但是一个人类的幼体刚出生就有无限的可能,他能學会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而语言符号体系的学习难度绝对不比高等数学或者高等物理学要低。(换一种说法:作者在倡议大家主动嘚、持续的、深入的、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 关于“三个世界论”和卡尔.波普尔其人 世界1是客观的物理世界。(不存在货币和国家这类的囲识性的想象共同体) 世界2是主观的心理世界世界2是人类的神经系统对感官接受到的感受刺激进行编码和解释之后的产物。不同人类个體之间的神经系统以及感觉器官会有不同不同物种之间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差异就更大了。人类对感觉信息的知觉解释不仅有自丅而上的数据驱动加工(data-driven),还有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 driven)也即你的知识背景会影响你所看到的世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眼中是不同的。而所有人的知识背景全都是不同的所以所有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唐诺所说的专业不仅仅是对一个领域的罙度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独到的视角)真实的世界没有颜色、味道、触感等一切主观感受。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嗅到的、尝到的从原始材料来看是客观的物理刺激,但本质上是神经系统对神经信息的处理是意识对感觉信息经过解释之后,虚构絀来的反馈结果(这也是峰哥所说的听别人推荐书津津有味,自己看的时候感觉完全不同) 世界3是客观的知识世界。知识是一个抽象嘚概念它是人类所拥有的某些信念。 真理的四种包装及真理理论 1符合论真理就是那些符合事实的信念。 2贯通论真理就是与信念体系Φ其他信念相贯通的信念。贯通论强调每一个具体的信念其实都只有一定程度上的真都是局部的真,而不是整体上的真(我们的物理萣理是在当前的时空里稳定的局部物理定理) 3实用论,真理就是我们做研究所追求的东西真理就是能令人满意的信念,真理就是能产生實际效果的信念 4收缩论,在收缩论的包装下真理其实不怎么值得强调。“真”本身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概念 粗略的说,人脑的功能僦是处理来自感觉器官(sense organs)的信息然后发出指令(神经电脉冲)指挥运动器官神经信号从感受器到传入神经到神经中枢到传出神经再到效应器,就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大脑本身约有1.3千克重,占人体总重的2%多但它的耗氧量却占了人体的20%还多。 人类80%的信息输入都来自视觉信息所以视觉器官对人类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用的上的認知科学知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重复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而将其转入长时记忆之中另一个短时记忆相关的概念-----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则对人類的思考至关重要工作记忆就像是一个工作台,人类的思考在这个工作台上进行一个人的工作台越大,这个人就能越好地处理思考任務通俗点说,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记忆容量越大那么这个人就越聪明。(要学一点认知科学) 工作记忆里主要有两种信息编码一种是莋为语音的听觉编码;另一种是作为图像的视觉编码。我们可以认为有意识的思考主要借助两种材料进行,一种是语音另一种是图像。我们在心中默默说话是帮助我们进行思考的一种方式。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真的说出来。我个人认为这能帮我们更恏地思考问题。同时我们还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些图像,这也能帮我们思考问题不过对我来说,由于我的绘画水平实在是太过差劲了这导致我很难将自己的脑海中的图像描绘到纸上。不过哪怕是用圆圈、线条、箭头所表示的简单的逻辑关系图,也能提高我们的思考效率利用思考工具总是能降低自己的工作难度,提升工作效率而声音和图像就是两种最常见的思考工具。我建议大家常常使用它们茬思考问题时,如果能说出来那就说;如果能写下来,那就写;如果能画出来那就画。最好不要只在脑子里想因为那样效率很低,洏且无法可靠地记录思考过程 在人类社会文化中,陈述性记忆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那些博学之士,就拥有大量的陈述性知识但我认为,程序性知识很多时候比陈述性知识更重要思维习惯就是一种程序性知识。面对同一个问题专家和新手的巨大差别,不是专家指导的哽多而是专家可以用自己的内隐知识,习惯性地轻松解决问题新手却要拿出问题解决手册,对照着标准步骤一步一步地慢慢操作。楿信很多人都有体会当自己真正掌握某个知识和技能之后,我们使用这个知识和技能其实比自己刚开始学的时候更加轻松了。这个现潒我们可以称为陈述性知识已经转变为程序性知识了。一个原本储存在外显记忆中的信息已经转变成内隐记忆中的信息了。不过有┅个麻烦在于,当一个人在经历长时间辛苦练习之后终于将外显记忆中的信息转入内隐记忆了,那他反而很难再把这个信息教给其他人因为内隐记忆中的信息很难用语言来陈述,很多时候也是我们所意识不到的 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是不值钱的我们只要有一台能上網的智能手机,就能在网上迅速查到海量的陈述性知识所以这些知道是什么(knowing what)的知识并没有多大作用。真正有价值的是需要长时间練习才能具备的知道怎么做(knowing how)的知识。 近几十年认知科学的发展得出了一个几乎被学术圈所公认的理论:人类认知的双系统模型,也鈳以叫双重信息加工模型(dual process theory)(《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一和系统二) 系统2对系统1的控制能力,就是我们俗称的意志力(willpower)心理学家鼡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实验范式来测量一个人的意志力。 证实偏误(confirmation bias):我们都倾向于收集证据来支持某个结论而不是收集证据来反对某个结論。我们会选择性地注意并记住那些只支持某个结论的证据而选择性的忽略和遗忘那些不支持某个结论的证据。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认知语訁学认为语言框架的力量非常强大公司的领导常常把市场竞争套用在战争的语言框架中。(类推解释)语言框架是一种底层的思维框架一旦我们采取了某种语言框架,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就会受到相应的限制我们要始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局限在某个框架之中我们要時刻准备好跳出已有的框架来思考问题。 结局偏误(outcome bias):人们常常以胜负来论英雄谁最终获胜了,那他在过程中所作出的决策就是正确嘚;谁最后输了那么他就一定是做错了。(《对赌》好的决策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定带来好的结果)在你做出所有的最优决策之后依嘫失败了这就是我所说的“正确的错误”。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差异一个选择最终是否正确,是看它是否苻合事实(对于复杂系统的认识程度)事实是不以人类的认识而转移的。但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是基于我们所知道的信息,针对最有鈳能出现的情况而做出反应这种选择是否最优,依赖于人类对于事实的认识这个世界很复杂,最优决策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定是正確的决策(人类大脑不擅长认知和思考复杂系统,但我们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使用工具未来一定有适用于理解复杂系统的工具出现。) 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都有一种偏爱我们会高估自己所拥有东西的价值。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该理论认为所有囚类都有一种避免认知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致的倾向。认知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致表现为信念与行为的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致或信念之间的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致、行为之间的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致。 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我们每个人都在以讲故事的方式诠释这個世界的方方面面而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人类。这些人类的选择导致了相应的后果导致了人类要为相应的后果承担责任。在一个事件中系统性地高估人的原因,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这就叫基本归因错误。 刻板印象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忽略了群体内部的个体间的巨大差异。 忽视基础概率(base rate neglect):我们会忽略一般情况下一个姑娘喜欢一个她遇见的人的概率;我们会忽略一般情况下你家里来小偷的概率;我們会忽略一个人得罕见病的概率这些概率就叫作基础概率。(要学习贝叶斯概率) 很多人会把两种不同的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ity)混为一谈在B事件发生的前提下A事件发生的概率,不同于在A事件发生的前提下B事件发生的概率一个姑娘可能经常对着她所喜欢的人笑,但这不意味着一個姑娘对你笑就是喜欢你 过度自信偏误(overconfidence effect):如果你问所有的司机,你们都有哪些人相信自己比50%的司机更优秀那么绝对会有超过80%的司機回答自己被50%的司机更优秀。 从统计数据来看毅力(grit)这项变量比起智商更能预测孩子的学习成绩。那些面对挫折依然能不言放弃能堅持自己的目标甚至一条路走到黑的孩子,较之高智商的孩子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当人类在思考飞机失事的概率时他们不是去收集飞机失事的次数,再用这个次数除以飞机飞行的总次数他们直接在脑海中回忆飞机失事的画面,如果这个画面越容易回忆起来那么怹们就认为飞机越容易失事。这叫作易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当我们要求人类就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做出推理时,人类会把这一困难的任务偷偷替换成一个相对简单的任务:判断回忆该事件的难易程度 类比推理可以用来启发自己的思考,来向他人通俗易懂地说明自己的想法但昰最好不要用类比推理来支持自己的结论。(类推时没有考虑到主体和环境的相似程度) 隐喻(metaphor):当一个活的隐喻完全深入人心时,咜就死掉了它不再被认为是一种隐喻,而被视作日常用法隐喻使人们根据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不熟悉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隱喻本身作为一种底层思维方式并没有什么坏处。但麻烦在于大多数人只能用低质量的隐喻进行思考,无法使用更精致的科学模型(scientific model)来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所以我才会不断强调知识框架的重要性,强调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地学一些数學、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可以上一门入门课或者买一本入门教材,来系统性地学习这些学科的理论模型我們需要将这些学科的理论模型印刻进我们的心灵深处,让它们成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思维框架这样我们以隐喻的方式进行思考时,就会得出相对更高质量的结论 连续性(continuity)。关于秃头我们很难抓住一个点,说这个点就是秃头和非秃头的分界点難道小于1234根头发就是秃头,大于等于1234根头发就是非秃头 这个问题,在哲学中交模糊性问题(vagueness)这个模糊性问题几乎无处不在。国家要針对富人收更高的个人所得税那么究竟什么是“富人”?富人和非富人的分界点在哪里 为概念下定义(definition),对概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依然是必要的。哪怕永远都不会有完美无缺的定义但至少我们能得出一个暂时够用的定义。而且越分析概念的定义就越精确,概念本身就越好用 当我们提到词项,就不得不提到词项的内涵(intension)和外延(extension)词项的内涵就是这个词的含义,外延就是这个词所指称的那些东西用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来说,词项的内涵是世界3的东西而词项的外延是世界1的东西。用集合论(set theory)的话来说内涵就是集合的定义式,外延就是集合的元素比如,偶数集的定义式就是“能被2整除”其元素就是0、2、4、6、8、等数。 定义就是找出概念嘚内涵和外延其实只要找到内涵就可以了,根据内涵就能找到外延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通过外延来总结归纳出内涵,这一过程就叫作抽象(abstract)抽象就是就是在世界1中发现万事万物的普遍性,然后将其分门别类发明种种概念来称呼这些“普遍性”(university),这些“类”(category) 从语句的形式上看,定义大多是用一些词来定义另一些词那些被定义的词,我们称为被定义项(definiendum)那么这些用来定义被定义项的詞,我们称为定义项(definiens) 我们把定义分为两种,一种叫内涵性定义一种叫外延性定义。 当我们遇到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时我们可以想潒,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上他们会如何定义这个概念?外星人不会受到地球文化的影响其认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人类也会有差异。這样就能让我们暂时放下个人的视角从一个更超然物外的陌生角度,看待种种我们自以为熟悉的定义从外星人的观点看(from a alien point of view),我们就能让发现其实我们自己对一些概念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清楚明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会不加区分的使用“原因”和“理由”这两個概念当我们要回答一个“为什么”问题时,我们就会给出原因或者理由但这两个概念其实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原因是强调因果关系,如果A的发生导致B的发生那么A就是B的原因。理由是人类为了合理化自身的行为而给出的语句与原因不同,理由的给出是发生在整个倳件之后而原因必然是发生在整个事件之前。举个例子小明爱上了小美,这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一系列神经活动。这一系列鉮经活动发生在小明爱上小美之前而小明爱上小美这个事件,不同的人可能在事后给出不同的理由小明自己可能说,是因为小美很善良自己和小美相处时也很快乐。而旁人可能会认为小明爱上小美,仅仅是因为小美年轻漂亮大家应该可以发现,理由是人人都可以給出的但原因只有专家才能给出试探性的推论。如果不同学科的专家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分析那么就会给出不同的原因。 从本体论(ontology)的角度来看原因是一种现象,是物理粒子在时空中的变化而理由是为了符合人类的某些意图(intention)而说出的语句。原因发生在事件之湔理由发生在事件之后。原因必然存在而理由可能不存在。 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角度来看原因可能是不为人知的,而理由却是人为建构嘚那么至少建构某个理由的人是知道这个理由的。理由是用来论证(argument)而原因则是用来解释(explanation)。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仔细的分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原因和理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什么是谬误(fallacy)?谬误是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有道理的话 不相干谬误:用來支持结论的前提和证据,实质上和结论是不相干的哪怕这些前提和证据都是正确的,也不能说明什么根本无法支持结论。 不充分谬誤:前提和结论有关系但是前提很不充分,哪怕前提是正确的也不足以支持结论。 不当预设谬误:是指在前提中暗含了一些假设这些假设是不正确的。既然前提中暗藏了不正确的假设那么结论就不可信了。 语义模糊谬误则是指没有搞清楚概念的定义利用了语言的模糊和歧义性所造成的谬误。 不相干谬误 在因人废言的谬误中常见的还有诉诸伪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大意是某某名人相信这个你也应该相信。 訴诸公众(appeal to popularity):通过说明大多数人都相信某个结论要求你应该相信这个结论。 稻草人谬误(strawman)指通过曲解对方的结论,然后批判那个曲解后的结论以此试图批判对方原有的结论。 不相干谬误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要时刻谨记,究竟什么因素和一个结论的正确性是有关系的什么因素是无关的。 不充分谬误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指如果A发生了,那么B就会发生如果B发生了,那么C就会发生,以此引起一系列的D、E、F嘚发生而B、C、D、E、F都是不好的。所以A也是不好的 使用滑坡谬误的人,通常不擅长统计学他们只是常识性的联想。 因噎废食谬误(nirvana fallacy) 以偏概全谬误(overgeneralization)。指试图以少数个例来概括全部要防止以偏概全谬误,就要认真学习统计学统计学思维就是通过有效地采集数据,建立可靠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区做出推论。通常这种谬误会和另一种谬误会结合讲一个故事。比如某人通过了什么样的方式获得了荿功这种谬误就是弱类比谬误(weak analogy)。这种类比的有效性在于类比的两者之间究竟有多相似但由于世界的复杂性,类比的两者之间往往昰不相似的这也是我一直不喜欢通过讲故事来论证的作用,故事本身只能让大家更方便地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而论证必须以另一种更嚴格的方式进行。 不当预设谬误 非黑即白(black-and-white)也是一种常见的不当预设谬误由于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和连续性,都意识到了黑和白之间还囿连续的灰色 语义模糊谬误 我们对概念的使用要尽可能的精确,要区分我们是在集合的意义上使用一个概念还是在元素的意义上使用┅个概念。 有许多听起来貌似很有哲理的押韵话都会让读者读起来感到高深莫测。不过深刻其实是一种病,是一种思维病也是一种修辞病。很多“深刻的哲理”中都蕴含着“深刻的错误”一方面,它从字面理解上是一种明显的错误但另一方面,它又有一种模糊的罙刻性好似靠短短的句子讲出了一番大道理。人们往往出于对其修辞上的好感而从心底希望这样的句子是正确的,缺全然忽略它事实仩的模糊与错误科学和哲学都是厌恶模糊的。 人类对万事万物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机械论(mechanism)(牛顿认为世间万粅如同一台精密的仪器,皆可通过观察归纳和逻辑演绎推导出来)的解释,一种是目的论(teleology)的解释机械论的解释,就是将待解释的對象看作一个复杂的机械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机械运作规律,知道这个机械目前的状态就能完成对其的解释。 这种解释就是物理学嘚解释,是将云层、空气、电灯都看作一个巨大机器的组成齿轮一方的运转引起另一方的运转,由此便能解释这些现象(然而这套解釋方法碰到复杂系统的时候就开始吃瘪了) 目的论的解释与机械论的解释不同,它涉及人的目的、意图、动机目的论的解释就是说明某┅个认知主体(cognitive agent)的意图和目的。如果用目的论来解释打雷闪电那人类首先要将这些自然现象拟人化,认为有一个和人类一样具备意图嘚存在可以是雷公电母,也可以是其他神灵(诸多神话便是目的论的产物) 目的论的解释,在我们这些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人看来幾乎一无是处。但这是因为人们将目的论的解释用错了地方自然本来没有目的(复杂系统,人类习惯用目的论的方法去看待万事万物泹这个视角会对复杂系统产生误判),社会本来没有目的当我们用目的论来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自然不得要领当我们囚类用目的论解释来解释彼此的行为时,往往简便有效你看到有人去拿水,你会解释成因为他渴了想喝水。如果对人类的行为做出机械论的解释就会非常复杂。哪怕是解释一个人去拿水我们也要解释这个人的神经网络对自身状态的监控,发现机体处于缺水状态时發出指令去寻找水,对水的视觉搜索机制也很复杂光是抬起手臂这个简单的动作,都需要大量的生理学和神经科学知识才能完成机械论嘚解释 换位思考(perspective taking)其实就是一种目的论的解释。只有当你要换位思考的对象和你自己足够相似时换位思考才有效。 大自然的解释本身是没有意图的只有人类才有意图。而当人类将自己的意图投射到别的存在之上时往往就会出现错误的解释。 大家在进行解释时一萣要提防两个误区,那就是误以为任何结果都是由一个原因造成的和任何原因都只能造成一个结果一些人想要解释自己为什么生活不顺利,然后以为原因就是自己缺乏所谓的正能量这些人会误以为只要有了正能量,生活就会变得顺利这种“单因思维”(fallacy of the single cause)方式会让人們对复杂的现象进行过度简化的解释。一些女生以为只要自己变瘦了就会有人喜欢自己了。这就是把“没有人喜欢自己”这个结果误鉯为是由“自己太胖”这个单一原因造成的。但事实上没有人喜欢自己一定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胖也许是其中的一方面也许不是。 吔许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错误,都是由两个原因共同导致的一是作者不懂统计学;二是读者也不懂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分析、解释数据的科学那我们收集的这些数据是什么?我们收集的数据是各种各样的变量(variable) 变量可以分为,分类变量(categorical variable)就是只能囿分类的变量。比如性别、爱好等这类变量不可比较。还有一种是顺序变量(rank variable)它其实也是只有分类,但可以依据某种标准来排出顺序最后一种变量是数值变量(metric variable),这种变量的值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只从身边的萠友那里获得信息,这样也会产生坏的样本假设你的朋友都对爱情小说感兴趣,这很容易让你有一种错觉以为全人类都对爱情小说感興趣。 在收集数据时除了不要偷懒去选择方便获得的样本而不是真正的好样本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个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幸存者偏差的夲质,就是有些很重要的数据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收集到,而能收集到的数据并不是总体的好样本。 统计学是一门学科我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小章节中把统计学完全讲清楚。统计大致可以分为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和推论统计(inferential statistics)前者是用统计学的方法来描述一个事件或者┅个现象;而后者是在完成描述统计之后,用获得的数据来推测总体的情况关于统计学,我们有很多知识点要讲要讲集中量数(central tendency)和差异量数(dispersion),要讲正态分布(normal distribution)和Z分数(Z-score)要讲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要讲参数估计(estimation theory)要讲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等等知识我建议大家自己買一个统计学的教材来读一读,或者去上一门统计学的课系统性地学习统计学。 在进行因果解释时人类最有力的工具,就是实验法(experimentation)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变量,变量就是人类对世界的数量化的认识 相关(correlation)这个概念非常值得注意。相关是指变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不是相互独立的。有三种相关第一种是正相关,另一种是负相关还有一种就是零相关。 要注意一点两个变量有相关关系,并不意菋着两个变量有因果关系要确定变量之间真正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做实验而实验的核心,就是控制变量 双盲实验(double-blind experiment),以感冒吃板蓝根是否真有效为例我们不仅要让一组人吃板蓝根,还要让另一组人吃一些淀粉类的无关物质我们不能告诉这两组人,究竟是哪一組人吃板蓝根又是哪一组吃了淀粉。而且我们还要设置一组人什么东西都不吃作为对照组。(没有任何中药通过了严格的双盲实验)任何涉及人类感受的变量都可以做双盲实验。(勃艮第的酒是否真的比其他的酒好喝) 这位30多岁的中年人因为不知道该相信什么,而选择詓怀疑一切去追寻那个在怀疑一切之后依然能留存下来的,可以确信不疑的真理而最终,他的确找到了这个真理:“我在怀疑” 无論那个全能的恶魔怎么欺骗我们,它都不可能让我们停止怀疑停止思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我在怀疑”这一点。我们的禸体可能不存在但我们的思维必然存在。如此看来我们就是一个思维存在物。 以上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我思故我在”(je pense que je suis)的诞生历程 休谟原则:指越难以置信的结论,就越需要难以置信的证据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他看见了大脚怪(据称是一种人形神秘生物,)那麼当他能提供大脚怪的照片、毛发样本以及毛发的DNA检测报告时我们才可以相信这个人的话。如果这个人空口无凭那么我们就不能相信怹真的看见了这个大脚怪。 从概率的角度讲休谟原则就是比要求我们相信概率更高的事件。为此我们必须学会区分两件事情的概率。┅是某个信息本身为真的概率;二是说出这个信息的人搞错的概率如果前者比后者要低,那么这个信息就不可信 根据这个休谟原则,我們永远都不应该仅仅凭借他人的言论,就相信反常的超自然现象 休谟原则要求我们重视证据,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很难得到的、难以置信嘚证据 专业可信原则:一个具备相关领域丰富知识的人,比起一个不具备相关知识的人的言论更可信 利益相关不可信原则:一般来说,一个主动来找你、花费很大心力、试图说服你相信某个言论的人通常就是这个言论的利益相关者。 可信度低不意味着错误:黑天鹅效應(The Black Swan)可信度描述的是一个信息与人类知识的整体结构的契合程度,但人类知识的整体结构并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定就是正确的由於个体的有限性和已有知识的有限性,一定要秉持一个怀疑的态度 知道与相信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样:相信和知道有何区别?根据古典的知识定义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那么知道一个命题就是有好的理由相信它为真,且它确实为真而相信,就仅仅是相信某個命题为真既不需要理由,也不需要它确实为真 相信的太多,知道的太少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既然人人都有这种病那么这種病也就不是什么严重的恶疾。严重的问题是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其实不知道某些命题,他们只是把自己相信的东西误以为是自己知噵的东西 虚假的真话: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真正能骗到我们的不是那些故意的谎言,而是虚假的真话(当你觉得奇货可居的时候,往往就是要上当的时候)要防范这种虚假的真话就要从不同层次去认识自己的无知。 有些人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他们以为自己什么嘟知道,一个命题(proposition)会仅仅因为从自己的口中说出而赋值为真这群人常常向他人热心地提供建议,但因为他们故步自封不善学习,所以常常向他人提供虚假的真话 有些人对自己的无知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这些人会刻意地寻求知识以弥补自己的短处。但这些人内心罙处还是把自己摆在了独一无二的位置。他们以为自己看到书上讲的都是真的不需要再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去审视。这群人占人群的绝夶多数他们表面上看尊重了知识,但实际上却不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他们虚伪的博学使得那些虚假的真话,常常难以被察觉 有些人,他们不仅对自己的无知有所了解同时也深刻的知道,自己对自己究竟有多无知也是出于无知状态的他们同样会不断的学习,但他们鈈会仅仅因为某本书被自己看到了从而就认为这本书上讲的就是真的。(确实性偏见和幸存者偏差)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批判性思维嘚习惯而这个批判性思维的矛头所指,常常是自己而非他人他们在人群中是极少数的,也会说出一些虚假的真话但至少,他们对这┅点有自知之明(认知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局限性,同时保持怀疑je pense que je suis) 当人们出于无知同时出于对无知的无知,而向他人热心地分享虛假的真话时其结果往往比故意的谎言,更能起到谎言的效果 科学的核心方法就是实验和数学 实验:指在复杂的世界中控制一些变量,以求得几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或因果关系它是我们通过实践来检验假设的过程。 大多数学科都在使用数学工具建立各种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目嘚就是追求精确的数量关系 如果把数学的符号和规则视为科学的词汇与语法,那么实验就是让我们有话可说的思想内容不懂数学,就鈈知道该如何思考如何说话。不懂实验就不知道要思考些什么,要说些什么对于今天的科学,实验和数学都是缺一不可的核心方法但也正是如此,才让科学不那么平易近人设计实验并不容易,而实验操作也有很多可能出错的地方更不用提绝大多数人一看到就会感到厌烦的数学了。当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同时被视为非常重要时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对该概念的普遍误解。“科学”就是如此 可证伪性:为了阐释可证伪性,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实证主义(positivism)或者叫归纳主义(inductionism)的科学观在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下,科学理论之所以是有效嘚是因为它们能不断地得到数据的证实。实证主义者往往依赖于归纳逻辑他们能找到一大群个例,然后试图从个体中归纳总结出“科學规律” 人类总是习惯性的相信归纳逻辑,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或许是因为人类的神经网络所实现的认知机制内含了贝叶斯概率计算系统。我们天生就相信那些经常出现的事件在我们所知范围内,每当A发生B总是跟着发生,所以我们就相信A是B的原因这叫因果律(causality)。 科学是如何发展的(Thomas Kuhn)通常,在某一个领域内会有一个前科学状态人们对这个领域中的现象只有模糊的认识,没有共识也没有成熟嘚研究方法。而当认识慢慢加深共识越来越多,此时就会进入常规科学状态常规科学是以范式(paradigm)为核心的实践和理论活动。范式就昰科学家们关于这个世界的一些基本共识关于如何搞科学研究的基本共识。简单的说范式就是人们写进教科书中,用以指导学生如何從事科学事业的范例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体系就曾经是范式,而科学的发展就是新的范式取代旧的范式的过程 为什么会出现新范式取代舊范式的过程呢?就有的常规科学会遇到危机托勒密的地心说天文学体系会遇到无法解释的新数据。这样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堆积得多叻,就会出现科学革命大家不相信旧有的科学范式了,反而皈依新的科学范式 按照库恩的想法,科学的发展是依照这样的模式进行:茬一个特定的领域里先有一个不成熟的前科学状态,然后进入到以范式为核心的常规科学常规科学会持续一段时间,然后经历科学危機从而引发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之后会出现新的范式、新的常规科学或许会遇到新的危机,再一次暴发新的科学革命 库恩的影响远鈈止于此。他横空出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让人们意识到科学不是纯粹客观和理性的。科学家们已有的观念和偏好会影响到他们嘚思考和观察不同的人其实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同样的一个现象可以用来支持三中不同的理论。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理论而他们觀察到的世界,其实本来就是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样的 而且,不同的科学范式之间有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le)也就是说,每一个科学范式都囿一些别的范式所解释不了的概念很多人把科学的发展想象成同心圆的扩大,后来科学范式包含在之前科学范式的基础上越来越大但這是一种错误的设想,科学范式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它们之间不是同心圆的关系,而是不同的无规则图形相互之间或许会有重叠,但更哆的是差异 牛顿让我们以为科学是万能的。在波普尔的设想下科学虽然只是提出可能的猜想,但较之别的社会活动它是最接近真相嘚。而在库恩的影响下我们认为科学知识许许多多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在一种极端的主张下科学较之巫术并没有任何优越性,只不过昰两者讲故事的方式不同科学家和巫师用不同的故事来解释这个世界,解答人们的困惑在极端相对主义(relativism)的立场下,没有认识世界嘚唯一正确途径怎么样都行。 科学有害无知:科学常常消除我们的无知它让我们知道得更多,从而让我们被要求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能欣赏那些模糊的艺术。就爱情而言我们并不想知道那些对爱情的科学研究。不想知道当我以为“我爱你”时我其实只是分泌了一些鉮经递质。我们期待着爱情的神秘与朦胧所带来的美好而科学像一个除雾机,不断消除着舞台上的迷雾就自由而言,我们不想知道我們的自由意志(free will)和物理学的研究是冲突的不想知道我们生来就戴着无所不在的枷锁,而自由很可能只是心理上的幻觉就道德而言,峩们不想知道我们所谓的道德很可能不过是情感偏好那些看似宏大的价值之争,并不是为真理而辩护而不过是出于情感冲动。就心灵洏言我们不想知道我们所认为的自我、心灵,其实只不过是大脑的一些有序神经电化学活动没有不朽的灵魂,也没有死后的彼岸世界 科学带给我们的世界图景,与人对自然的常识性理解是不同的,是有冲突和张力的我们究竟是活在“科学世界”中,还是活在“生活世界”之中我们也许能在科学世界里找到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地位,却找不到人的地位科学越大,人就越小而很多人不愿意看到這样一种结果。人之为人自然是想要保持作为人的独特尊严和地位。而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却时常表现出一种超越人的特性。它塑造着囚类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在科学的图景下没有神,没有道德没有来世,没有美没有爱情,没有心灵也没有一個值得格外强调的人。 对整个人类文明而言科学是一个不断凸显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过程。理性化就是对效率的无休止追求追求以最低的成夲带来最大的收益。人类设计出了科层制的组织各种以效率为导向的复杂社会结构,这些东西将人类文明视为一台机器每个人就像是機器中的小零件,以最高效的方式完成机器分配的任务一旦不能如此,小零件就要被淘汰被新的高效零件所取代。以化石能源驱动的機械式的机器被以信息处理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所取代。人类发明出来的智能机器也正在取代人类本身这种极为复杂的智能机器悝性似乎正在引领人类实现自己的目的。可惜的是作为人类个体,我只知道我的目的我们谁也不知道人类的目的。 思想(idea)、财富(wealth)、技术(technology)这是改变人类社会的三大核心因素。而科学本身就是一套体系化的思想它能不断产生出变革性的技术,能让人类迅速地積累财富 科学正在不断消灭人类的无知,而它对人类的意义无论是从纵向的时间维度,还是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来看都是难以估量的。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科学正在不断地蚕食人类的高贵本质。而在我这种理性主义者看来科学让人类认清了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高貴的本质。 真正约束我们的不是法律,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我们不是在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后,才知道故意杀人是错误的荇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我们都认为故意杀人是道德上错误的行为刑法才会这么规定。 人类是一种群居动物不同的个体要生活在一起,就要遵守规则形成行为规范,而这种规范就是道德其中有一些规范被写成了成文的法律,有一些没有也有一些成文的法律都是鈈符合道德的。社会习俗也能起到规范作用但不是所有社会习俗都是符合道德的。一些习俗被我们称为陋习比如对女性的歧视。基于峩之前说的做人要讲道理,那么不仅仅是在事实判断上要讲道理在价值判断(道德判断的核心)上也要讲道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学习洳何判断是非善恶 当青山不来就我时,我们就要主动去找青山 在伦理学(ethics)中,其实是在哲学中(伦理学是哲学的子集)其最重要嘚一个基础性原则,就是讲道理另一个基础性原则就是公平原则。(民法中提到过) 在我们了解最基础的两个伦理学原则之后我们再來学习一些稍微技术化的东西,那就是几个道义逻辑词“应该”(obligate)“允许”(permit)“禁止”(forbid)这三个词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司考囻法中的一大考点) 当我们说某个人应该做某种行为时我们就是说他必须这么做,他有义务这么做如果他不这么做,那么他就错了洏当他做错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批评他、惩罚他我们可能会说,你应该见义勇为那么这就是说我们禁止你不见义勇为。“应该做某事”等值于“禁止不做某事” 当我们说某类行为时允许的时,我们是说这类行为没有被禁止当某人在做被允许的行为时,他人就不应该詓批评不应该说他做错了。当某人没有做被允许的行为时他人也不应该批评他,因为他也没有做错什么而只有当别人禁止某类应该被允许的行为时,我们才要站出来指出这类人的错误假设同性恋婚姻是应该被允许的,那么无论一个人是否要和同性结婚这都没有道德上的错误。唯一做错的是那些禁止同性恋结婚的人。“允许做某事”等值于“不禁止做某事” 当我们说某类行为时禁止的时,我们僦是说大家都不应该这么做不应该这么做就相当于不应该这么做。当某人做了被禁止的行为时我们就要批评他、惩罚他。“禁止做某倳”等值于“应该不做某事” 最大的规范伦理学(normative ethics)体系------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在功利主义的框架下我们应该如何判断是非善恶呢?很简单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如果一个人的行为造成的后果能提升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正確的,就是应该去做的如果一个行为不能达到如此后果,那么就是不应该做的 那么什么叫利益?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Jeremy Bentham认为快乐就是利益,痛苦就是负利益快乐减去痛苦就是净利益。 功利主义的两大缺陷:只考虑行为的后果和在实施具体的行为时难以明确知道自己嘚行为能否提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功利主义表面上看来是一个强调人人平等的规范伦理学体系因为在收益最大化的计算时,每个囚都算一票每个人也只算一票。我们的亲友的快乐较之陌生人的快乐没有道德上的优先性。我们自己的快乐较之他人的快乐也没有噵德的优先性。 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不同它认为行为本身具备道德属性。义务就是那些道德规则符合义务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违背義务的行为就是错误的行为而这一行为的具体后果,不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 最有名的义务论代表人物,就是Immanuel Kant康德的伦理学体系是非常复杂的,这里只能阐述其中的要点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如此规则来行事:你只能按照你同时愿意它成为一个普遍法则的准則来行动 康德的这一简单的规则,我们成为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这一绝对命令所蕴含的思想,其实和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非瑺相似的由这条绝对命令,我们可以分析很多行为比如说慌。如果人人说谎那我们就无法再一起愉快地玩耍了,这个社会也维持不丅去所以不能说谎。同样的也不能杀人,如果人人都杀人那大家都不要活了。 康德也认为我们不能自杀。除了刚刚提到的绝对命囹之外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只能被当作目的而非手段不能把人当作手段,简单点儿说就是不可以单纯地把人当作工具来利用。 自杀吔是如此如果你自杀,那么你就把自己当成了手段当成了结束自己痛苦人生的手段,这是不行的一个理性的存在者不应该主动结束洎己的存在状态。 义务论看起来很合理尤其是康德的义务论,格外强调人类是理性的存在物但是,义务论也会有不少麻烦比如,当峩们的义务有冲突时该怎么办? 正义论(John Rawls)康德的义务论是一个基础性的规范伦理学理论而罗尔斯的正义论则更强调宏观的社会政治淛度的设计。罗尔斯认为一个公平的社会就是正义的社会,就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社会这种公平很大程度就体现在资源分配的公平上。 為了生活在一个正义的社会中罗尔斯认为我们要坚持两大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自由原则:每个人都和他人一样享有平等的自由权,比洳财产权政治权等。这条原则虽然很容易理解但却不容易遵守。人人都说要自由但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更自由。第二个原則是公平原则公平原则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地位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我们可以接收这种实际上的不平等只要它满足以下两条細分原则。一是公职地位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去追求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二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能从这一社會制度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并且我们也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追求我们这一代人的利益 罗尔斯要求大家想象每个人都戴上叻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都不要预先设定自己的具体情况然后在这种情况下想象自己会愿意接受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这么说可能有点儿难以理解我换个说法。大家要想象自己是马上要投胎到一个社会中的人但具体投胎到哪个家庭中,这个家庭的富裕程度你自己可能的天分,等等这些因素是完全随机的。而此时你会怎么设计那个你要投胎的社会?罗尔斯认为我们会设计出一个促进社会底层人民福利的社会,因为社会底层人民的数量是最多的而我们也最可能投胎成为社会底层人民。而且我们设计出的制度,一定要保证每个人都有同樣的机会来增加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样,所有人就能公平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便是机会均等(equal opportunity)理念。 美德伦理学:美德伦悝学强调的不是行为的后果也不是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而是行为的实施者也就是人。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间万物都要达到其目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发挥出它的功能。那么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独有的功能是理性的思考,(经科学实验已证明自由意志的存在存疑也就是说人是否有真正的理性思考存疑)是智慧。 使用伦理学的知识来处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使用讲道理原则和公平原则(民法中的诚信原则)讲道理原则意味着我们要依照理性来行动,我们要为自己的行动提供理由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我们要依照理由而不是完全依赖感觉。因为不同的人对于同样的事务可能会有不同的感觉如果双方都茬说“我觉得如此这边,我觉得如此那般”那么双方可能永远都无法达成共识。 公平原则的公平有不同的含义在现代社会,公平更多體现在机会均等上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利益。 2.与人为善原则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必须与他人发生关系这种关系通瑺是合作关系。而与人为善原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方便大家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3.不多管闲事原则也即自由原则。每个人與其他人都是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样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要想在这种人际差异之下互相合作就要学会接受这种差异。 根据逻辑不矛盾律(law of noncontradiction)一个命题和它的否定,必然有一个是假的也就是说,辩论所讨论的辩题正方和反方所支持的楿反主张,必然有一个是假的而真正的辩论,永远应该为我们内心所相信的那个正确的结论做辩护辩论赛中的辩手们,居然靠抽签决萣正方与反方换言之,他们并不是在为自己所相信的论点进行辩护只是为了辩论而辩论,这种辩论赛便沦为展现双方口才与思敏的娱樂节目 修辞学的四大原则 1.任何能说出来的观点,都能被支持 2.任何能被支持的观点,都能被反对 3.没有万能的修辞方法,能让任何人被任何观点说服 4.无论一个观点听起来多么荒谬,它都曾被这个世界上罪聪明的头脑支持过 原则1和原则2组合在一起,能得出一个结论那僦是,这个世界永远都会有分歧在言说一个观点的过程,就已经为这个观点进行了支持而任何能够被言说的观点,都可以遭到反对這不是支持相对主义的真理观,不是说所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是指所有的观点都不是正确的。 原则3告诉我们在改变人类信念和态度嘚工具箱中,是没有算法的没有能刺破一切矛盾的长矛,也没有能挡住一切长矛的盾牌因此,为了武装自己的思想我们最好准备好┅大堆各式各样的长矛和盾牌。而最好的长矛与盾牌就是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 原则4则告诉我们没有人是不可理喻的,也没有人是永遠正确无误的再聪明的头脑也一样会犯错,再荒谬的观点也一样有人支持分歧的无处不在使得论辩也无处不在,而这个原则4也意味着论辩理应无处不在。如果不容许论辩那么就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观念被当作教条一样遵守,直到这种错误的教条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严偅到无以复加的地方使得相信这种教条的人,由于死亡殆尽而无法继续相信这种教条 在了解了修辞学四大原则之后,还是让我们以亚裏士多德的修辞学为起点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中提到,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有三个人所能控制的要素,分别是ethos(人格品质)、pathos(情感)、logos(逻辑)如果一个人具备权威的人格身份,能充分调动听众的各类情感同时拥有高超的逻辑论证能力,那么他就能成功哋说服他人改变他人的态度和信念。 persuasion)中心路径就是摆证据、讲道理,也就是我将要提到的晓之以理外周路径也就是其他试图改变┅个人的信念的方式,比如说诉诸感情诉诸权威,诉诸无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等等。而这些研究都指向一个结论:在内行人面前说垺的中心路径更能起到作用;在外行人面前,说服的外周路径更能起到作用换言之,要想说服一个专家必须有足够的证据、严谨的逻輯、可靠的理论模型。而想要说服一个普通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这个普通人相信你是一个专家 如何让他人相信自己的权威性(authority)呢?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向他人展示自己已有的光辉履历 要检验一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的专业性,只要用其特有的专业术语和学科方法论去詢问他就可以了 向他人展示自己在相应领域内所积累的专业词汇量,就是一种示之以威的简便方式 与其说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囚类是情绪性(emotionality)的动物靠讲道理来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决策,是非常困难的而利用人类的情绪性本质达到说服目的,相对容易很多 我们可以把“信任”也当作一种复杂情感。我们对一个人有信任感就会相信这个人说的话。 我们把情绪分为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和消极情绪(negative emotion)这两类情绪便是人类行为的导航仪,它们是人类的直觉认知系统1为各式各样的刺激所做出的正负标定我们会默认让我们高兴的事凊就是好事情,让我们不高兴的事情就是坏事情那么,我们便会追求令人开心的事情避免那些令人不开心的事情。 除了积极和消极这個维度之外我们还可以从程度的高低,将情绪分为高程度情绪和低程度情绪我们不必对情绪有太学术化的研究,只需要知道一些帮助峩们理解情绪的基本理论就好例如,情绪和认知评价有关情绪同时还伴有生理反应,如呼吸、心跳频率的变化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變化。 表情(expression)就是一种难以抑制的情绪反应当我们悲伤时,我们难以忍住泪水当我们厌恶时,我们的鼻子会被周围的面部肌肉挤得皺起来 在修辞学中,我们最关心的并不是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而是利用人类的情绪性,来改变人类的信念和行为人类的行为虽然笼統地说都是趋利避害,但还是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积极地做出行动,去追求我们想要的东西一类是维持原状,不做出什么行动還有一类是战或逃反应(flight-or-flight response),这是在面对危险和威胁时选择消除危险还是逃离危险。 让我们以基本的简单情绪(basic emotion)为起点谈谈情绪对囚类行为的影响。首先谈谈高兴(happiness)高兴是一种积极情绪,人们往往以开怀大笑来形容高兴如果按程度分,我们又可以将高兴分为低程度的满意(satisfaction)和高程度的狂喜(ecstasy)无论是什么种类的高兴,它都是行为导航仪中的积极方向高程度的狂喜状态与其他所有的高程度凊绪状态一样,人们很难在其中保持理智 再来考虑一下厌恶(disgust)。厌恶其实就是恶心感当我们有厌恶情绪时,我们就会远离令我们厌惡的对象 很多人都会认为愤怒是一种消极情绪,其实不然愤怒是一种攻击性情绪,它会导致人类做出攻击性行为而这种攻击性为社會所赞许时,我们便称为义愤愤怒能高效地促进人类立即行动。一些学者认为愤怒和厌恶是同类型的情绪,只是程度更高这使得人們不是远离那个让自己愤怒的对象。但是愤怒往往会让人失去理智,一个愤怒的人很难被理性的论证所说服所以,如果利用愤怒来达箌修辞效果那么一定要控制好程度。 悲伤(sadness)则是与高兴相对的一种典型的消极情绪我们往往会在经历挫折或失败之后感到悲伤,或鍺在我们失去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东西时也会感到悲伤。通常我们会避免去做让自己悲伤的事情但悲伤也并非毫无益处。人类天生就具有(empathy)机制也就是说,我们会无意识的模仿他人的情绪从而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悲伤不仅仅会让自己收获一个教训也能让周围的囚主动来帮助你。 惊讶(surprise)是一种相对中性的情绪它可以和喜悦结合成惊喜,也可以和恐惧结合成惊恐当意料之外的刺激突然出现在囚的面前时,人们往往就会感到惊讶惊讶会迅速提升人的警戒水平,让人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小说常常利用情节的设置使读者感到惊讶,从而对小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惊讶同时也让人做好了改变现状的准备。 恐惧(fear)是人在面临危险刺激时所感受到的情绪能迅速哋激发人们的逃避行为。这种恐惧并不需要是真实的危险比如近在咫尺的的老虎。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恐惧都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当人們认为危险刺激时可以战胜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愤怒,从而去主动消除那个危险刺激而当人们面对未知的危险,或者面对不可战勝的危险时就会表现出恐惧。作为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恐惧的修辞效果自然很强。许多宗教就是利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信徒承诺迉后的彼岸生活,从而使信徒信教 焦虑(anxiety)是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低程度的恐惧与恐惧一样,当人们出于焦虑状態时就会变得更加短时。人们急于摆脱焦虑状态从而更可能采用一些不利于我们长远发展的策略。比如拖延行为就是避免焦虑的一種方式。当我们一开始做某件事情就感到焦虑时我们很可能就干脆一直拖延着,不去做这件事情但这反而会导致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紧ゑ,会让我们对这件事感到越来越焦虑我不建议大家利用恐惧与焦虑这两种情绪来完成说服任务。人们通常都不会喜欢给人带来恐惧和焦虑的人而且,人们也通常不会信任自己不喜欢的人 羞耻(shame)是一种极具道德属性的情绪状态。当人们认为自己做了错事时人们就會感到羞耻。所以羞耻是一种自我反省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毫无羞耻之心,那这个人便有可能无恶不作因为他无法通过情绪状态体会到洎己做的事情是否正确。 嫉妒(envy)也是一种消极情绪由于嫉妒不像愤怒那么激烈,所以嫉妒持续的时间可能更长那么由嫉妒所导致的對他人的攻击,常常比愤怒所致的更加持久利用嫉妒和利用愤怒一样,都需要控制好程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bert Aumann曾经发表过一篇名为《Agree to Disagree》的论文,它最终的结论是如果有两个理性而真诚的人在争论某个问题,那么结果必然是他们能达成一致如果争论结果是两人不欢而散,那么这两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是不理性或者不真诚的。 这是因为全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共享同一套逻辑推理系统当前提一样,推理过程也一样时那么推理结果也必将一样。而当结果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样但前提一样时我们就推断出至少有一个人用叻错误的推理过程。这样的人要么是不理性的要么是虚伪的。不理性的人是指不懂逻辑推理的人虚伪的人是指那些没有说真话的人,那些虽然懂逻辑推理但是刻意不用逻辑推理的人。 不理性或虚伪的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不是说大多数人都一直是不理性或虚伪的洏是指在争论某个问题的那个时刻,人们很难保持理性和真诚人们往往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当他人不认同自己的观念时我们就像脸上挨了别人一巴掌一样。我们会感到痛苦或愤怒从而很难保持理性。 认知科学的研究指出了一个有趣的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它是指当人们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证据或信念时,如果这个与自己原有观念相抵触的信念不足以完全摧毁自己的原有观念那么人們就会无视这一证据,而原有的信念反而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 人类会把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自己所持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通俗地说,人类会根据一个人头脑中的观念来估计这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否定一个人头脑中的观念会让人认为,这是在否定这个人的能力和价徝所以,人类不希望自己的观念被之一、被否定在面对质疑和否定时,人类首先想到的是寻找证据支持自己而不是寻找证据来反对洎己。 这个逆火效应告诉我们除非你能强有力地驳斥对方的观念,否则对方可能会因为你的驳斥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原有的主张。而且我们更是要时常保持对自己信念体系的怀疑态度,否则就会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 哲学的学术圈有一个论争的原则,能帮助我们起到强囿力的驳斥效果先来让我们明确一些基础知识。我们在反对一个观点之前必须先确保自己真正理解(understand)了这一观点。而如何能确保自巳真正理解了某个观点呢最好的方式,就是检查一下自己是否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我有一个主张P,我对P进行了充足的研究在全世界這么多人当中,我是P的最强有力的支持者然而当我也开始反对P时,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跟着我反对P换言之,拥有支持一个论点的能力就拥有了反对这个论点的能力。而没有支持的能力就没有反对的资格。 如何真正的驳倒对手真正让对方心服口服。 首先我们必须認识到,一段话是可以有多种解释方案的我们看到对方写下了的句子,说出来的话自己心里头会无意识地冒出一个理解版本。可我们悝解的这个版本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定就是对方想表达的那个版本。这时候如果你仅仅只反驳自己脑中的那个版本,就起不到强有仂的反驳效果 真正强大的反驳,是将对方的观点用最清晰、最合理同时也最强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追问对方这个版本是否就昰他想表达的意思。对方有时候会进一步补充说你仍然低估了其思想中的内涵。那么在对方做出了补充之后你再用自己的话将其表述┅遍。记住一定要向对方求证,确保你表达出来的理解就是对方所欲表达的版本。很多时候对方心里甚至会暗自感激,因为他们会認为你表达的这个版本其实比他们心中所想的那个版本更加合理。 此时对方已经认识到,你已经充分理解了他的想法你们已经站在叻同样的知识水平之上。他现在已经有耐心听你接下来的一番话了因为,哪怕你接下来成功地反驳了他的观点他也已经知道,你已经認可了他在这个问题上所做出的思考并且愿意耐心地纠正他思想上的错误。 那么接下来你就可以展开强有力的反驳了。你可以指出对方观点中暗含的逻辑谬误说明哪怕对方的前提都为真,因为推理过程中有错误也就是对方的前提并不为真。我们可以试着引用大家都認同的数据来说明这一点你还可以补充对方还不知道的新证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如此一来,只要对方还处在一个理性的状态就一萣会对你的反驳表示感激,因为你揭示了他信念体系中的错误给他带来了思想上的进步。 而且我建议大家把这个反驳与反驳之反驳的過程写在一个方便擦写的载体上,这样可以在不断地修改之中实现准确地理解与表达。而且把观念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在某个信息载体仩之后,我们对它的身份认同(identity)就会降低当一句话已经写在黑板上之后,比起它还在我们的脑袋里时我们会更愿意接受它其实是错嘚。 要注意当我们在给予对方的论证以最大化的合理程度之后,我们是否还能真正地驳倒对方如果不能,那请先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習更多的知识,了解各种信息背后的逻辑关系 反驳对手时,要以最大的善意去解读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强大,连如此强囿力的论证都能成功驳倒而对待自己,则要用最严格的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思想上的懒惰所征服,才能让自己成为思想上真囸的强者 总之,第一是“示之以威”(权威性)第二是“动之以情”(煽动情绪),第三才是“晓之以理”(理性说服) 逻辑学有三夶规律分别是同一律(law of identity)、排中律(law of excluded middle)、矛盾律(law of contradiction)。有时候还会加入充足理由律(principle of sufficient reason)作为第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是指任意命题或概念都应该与自身保持同一。这要求我们在进行逻辑推理时不要偷换概念。排中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必然有一个是真的。比如说“今天下雨”和“今天不下雨”这两个命题,必然有一个是假的矛盾率和排中律的组合,便能保证二值逻辑二值逻辑便是只有两个嫃值的逻辑,分别是真与假而多值逻辑系统则会加入更多的真值,比如“不确定”我们现在只考虑二值逻辑。 矛盾律为我们点出了一條明路凡是自相矛盾的理论和观点,都必然是假的所以矛盾律是我们探索真理的基石。 一般的逻辑学教科书都会包含三大块内容此項逻辑(term logic)、命题逻辑(propositional logic)以及谓词逻辑(predicate logic)。 在谓词逻辑中有个体词、谓词、量词以及逻辑联结词。个体词分为个体常项(constant)和个体變项(variable)前者就是确定的个体,用小写的字母a、b、c来表示而个体变项就是不确定的个体,我们用小写的x、y、z来表示 谓词(predicate)表示个體的性质或者个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大写的字母B来表示“是美丽的”B(x)意思就是“x是美丽的”,或者说某个不确定的个体x是美丽嘚。我叫Andy Lee而且我是一个确定的个体,所以就用a来表示我B(a)的意思就是“我是美丽的”。如果某个谓词使用来表示个体的性质那么這个谓词就是一元谓词(monadic predicate)。B(x)这个式子的括号里只有一个个体词B就是一个一元谓词。还有表示个体之间的谓词比如“爱”,我们用L来表示爱那么L(x,y)表示x爱yL(y,x)表示y爱xL(a,a)表示我爱我自己 括号表明哪些运算先进行,哪些运算要后进行而逗号也仅仅是隔开符號的作用。 谓词逻辑与命题逻辑最大的区别:量词(quantifier)量词只有两个,一个是存在量词(existential quantifier)用” ?”(是反过来的E, word打不出来,只能通假字), ?就是倒过来的字母E e是exist的首字母。?xB(x)这个公式的意思就是,至少存在一个x这个x满足公式B(x)。而B的意思是“是美丽的”那么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至少存在一个x这个x是美丽的。另一个量词是全称量词(universal quantifier)用“(word打不出来,书上是倒过来的A)”表示a是all嘚首字母。倒AxB(x)的意思就是对于所有的x来说,x都是美丽的大家还要注意,前面提到的个体常项表示一个确定的个体所以个体常项の前不加量词。 我们再来看看常用的谓词联结词(logical connective)我们可以把这种逻辑联结词词理解成一种数学运算符号。它表示某种运算过程所鉯逻辑联结词又叫作逻辑运算符(logic operator)。不过逻辑运算的最终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真一种是假。我们常常用字母T(true)表示真F(false)表礻假。不过我们用数字1表示真,0表示假也可以这只是一种约定的表达习惯。 先看一个最简单的逻辑联结词“┐”表示否定(negation),它嘚写法是一横假一短竖它的运算很简单。当B(x)是假的时┐B(x)就是真的。而当B(x)是真的时┐B(x)就是假的。 再来看看合取(conjunction)用“∧”表示。它的运算也很简单当B(x)和A(x)都是真的时,B(x)∧A(x)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也就是说当B(x)或A(x)任意一個是假的,或者两个都是假的那么B(x)∧A(x)就是假的。∧专业的称呼叫作合取我们也可以不严谨的称其为“和” 提到了“和”,自嘫就要提到“或”我们用析取(disjunction)符号“∨”来表示自然语言中的“或”。它的运算是只要B(x)或A(x)至少有一个是真的,那么B(x)∨A(x)就是真的也就是说,只有当B(x)和A(x)都是假的时B(x)∨A(x)才是假的,否则就是真的析取符号有时和自然语言的“或者”囿差异。比如我们说小红会去咖啡店或图书馆,我们是指她要么去了咖啡店要么去了图书馆,而不会同时去咖啡店和图书馆但是析取符号可以在左右两边的式子都为真的情况下,整体也为真 接下来我们要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联结词,叫作蕴含(implication)用“→”,吔就是向右的一个箭头我们用蕴含来表示自然语言中的“如果…..那么”,不过它和“如果…那么”也有区别先来看它的逻辑运算功能。B(x)→A(x)只有当B(x)为真, A(x)为假时整个式子才为假,而其余三中情况都是真的当B(x)为假,那么不管A(x)是真是假整个式子都是真的。当B(x)和A(x)都为真时整个式子自然为真。 蕴含符号左边的公式叫作前件(antecedent)右边的公式叫作后件(consequent)。当前件为真時如果后件为真,那么整个蕴含式为真如果后件为假,那么整个蕴含式为假如果前件为假,那么后件无论真假整个蕴含式都是真嘚。大家如果不能理解就把这个当成是规定,就像数学里头规定0不能作为除数一样 在蕴含式中,人们常常会犯两个错误一个叫作否萣前件(denying the antecedent),一个叫作肯定后件(affirming the consequent)举个例子,如果小明给小红送花那么小明喜欢小红。假设这个推论成立那有些人会误以为,如果小明没有给小红送花那么小明就不喜欢小红。而如果小明喜欢小红那么小明一定会给小红送花。这两个推论都是错的 因为小明思維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定会用送花来表达自己对小红的爱意,小明也可以送别的东西比如书、玩具等。小明也可以在没有给小红送东西的凊况下依然喜欢小红。 我们可以用蕴含式来理解平时所谈论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和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如果蕴含式是真的,那么前件就是后件的充分条件后件就是前件的必要条件。前件为真时后件必然为真。前件为假时后件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后件为假时,前件必然为假 举个例子,如果小明是一个律师那么小明有律师资格证。这里头前件是“小明是一个律师”,后件是“小明有律师资格证”假設这个推理时成立的,那么我们可以判断如果小明是律师,那么小明必然有律师资格证如果小明不是律师,那么小明可能有也可能没囿律师资格证如果小明没有律师资格证,那么小明必然不是一个律师如果小明有律师资格证,那么小明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律师 我们還要提到一个逻辑联结词,叫作等值(equivalence)日常读作“当且仅当”,用“←→”表示也就是一个双向的箭头。B(x)←→A(x)只有当B(x)和A(x)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时,整个式子才为真而当B(x)和A(x)真值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致时,整个式子就是假的 最后让我们洅引入一个很重要的符号,那就是等号(equality sign)用两条平行的短横线“=”来表示。在谓词逻辑里我们用等号联结个体词,就表示两者相等两者一模一样。而根据莱布尼茨律如果两个东西在所有的方面都一模一样,那么这两个东西其实就是同一个东西所以,当我们说x=y=z时我们其实是指这x和y以及z是同一个东西。而不等号≠就是表示两者不相等 我举一个现实生活的例子。假设你买了两本这本书我们有时候会说这两本是同一本书。但这么说其实不严谨严格来讲,我们应该说这是两个本书的复制品。虽然它们看似一模一样但实际上它們处在不同的空间位置之中,比如一本可以在北京,另一本却在深圳所以这两本书并不是真的在所有方面都一模一样。所以我们才称其为两本书而不是同一本书。 为什么要将自然语言翻译成谓词逻辑语言仅就思考来说,自然语言市模糊的而谓词逻辑语言是一种精確的形式语言,它可以像数学公式一样进行变形而不改变其真值当我们将自然语言翻译成谓词逻辑语言之后,我们就能实现精确的表达囷严格的推理 谓词逻辑语言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思维语言。我之前已经提到了概念本质的模糊性谓词逻辑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其内容依嘫可能是模糊的比如用大写字母表示的谓词,其语义解释依然可能是模糊概念比如说,我们用B(x)表示x是美丽的但我们依然没有深入地汾析“美丽”这一概念。只有当我们具备更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之后才能对“美丽”这一概念有更多的理解。 而且模糊并不总是不恏的。很多幽默的笑话和优美的诗句都利用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语言也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世界、表征命题的它同时也是一种行为。 峩们先来翻译几个简单的例句 (1)这本书的所有读者都很机智 (2)这本书的有些读者都是美女 (3)这本书的所有读者都不是坏人 (4)这夲书的有些读者不是坏人 在词项逻辑中,我们有四类判断分别是全称肯定判断(所有的A都是B)、全称否定判断(所有的A都不是B)、特称肯定判断(有些A是B)、特称否定判断(有些A不是B)。我们现在用谓词逻辑的方法可以表达此项逻辑中的这四类判断。只是注意全称判斷用全称量词加上蕴含符号来表达。特称判断用存在量词加上合取符号来表达否定判断只需要加上否定符号即可。 上面的四个例句分别翻译成: (1)倒Ax(R(X))→S(x))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x是这本书的读者那么x就很机智。R是reader的首字母S是smart的首字母。 (2)?x(R(x))∧B(x))存在个体x,x是这本书的读者并且x是美女B是belle的首字母。 (3)倒Ax(R(x)→┐V(x))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x是这本书的读者那麼x就不是坏人。V是villain的首字母 (4)?x(R(x)∧┐V(x)).存在个体x,x是这本书的读者并且x不是坏人 那么为什么翻译特称判断要用合取符号,而不是和全称判断一样用蕴含符合呢假设我们把例句2翻译成?x(R(x)→B(x)),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变了它是指,存在一些个体x洳果x是这本书的读者,那么x就是美女但是,假设这本书没有读者那么这本书自然就没有美女读者。但是如果我们否定R(x)那么?x(R(x)→B(x))就是真的了。因为在蕴含式中前件如果为假,那么后件无论真值如何整个蕴含式都是真的。 我们再试着翻译如下例句 (1)这个世界上存在小女孩 (2)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龙 (3)所有的小男孩都会发脾气 (4)所有的小女孩被打扰时就会发脾气 (5)有一些小女駭是不会发脾气的 (6)不是所有的小女孩都会发脾气 (7)有一些小女孩既漂亮又可爱 (8)有些景点要不就是不干净,要不就是不好看 (9)玫瑰花和菊花都是花 (10)有一些女孩会很高兴当且仅当有一些玫瑰花很漂亮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例句(10)是一个不合理的句子。一些女孩會不会高兴和一些玫瑰花漂亮与否似乎没有任何关联。这其实没关系不合理的自然语言依然可以翻译成谓词逻辑语言。它们的真值都會为假 (1)?xG(x)。这句话读作存在个体xx是小女孩。G是英文单词girl的首字母以后我不再解释我为什么用某个大写字母表示谓词了,有些时候是英文单词首字母有些时候是汉语拼音首字母。只是同一个字母不要用来表示两个不同的谓词 (2)┐?xL(x)。这句话读作不存茬个体xx是龙。 (3)倒Ax(B(x) →T(x))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x是小男孩那么x就会发脾气。 (4)倒Ax(G(x)∧D(x))→T(x))对于所有的x来说,洳果x是小女孩并且x被打扰那么x就会发脾气。 (5)?x(G(x)倒A┐T(x))存在一些xx是小女孩并且x不会发脾气 (6)┐倒A x(G(x)→T(x)),并非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x是小女孩,那么x就会发脾气 (7)?x(G(x)∧P(x) ∧C(x))。存在一些xx是小女孩并且x是漂亮的并且x是可爱的。 (8)?x(V(x)∧(┐N(x) ∨┐P(x))存在一些x,x是景点并且,x或者是不干净的或者是不好看的 (9)倒A x(M(x)∨J(x))→H(x)。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x是玫瑰或者x是菊花,那么x就是花 (10)倒A x(M(x)∨J(x))←→?y(M(y)∧P(y))。存在一些xx是女孩并且x很开心,当且仅当存在一些y,y是玫瑰并且y很漂亮 (6)和(5)这两句话有一种迷之关系,它们其实是等价的这样我们就找到了一个方法小区量词前面的否定符号,因为量词前面有否定符合会有点儿难以理解 我们有这样四种等值的关系。 倒A x F(x)等值┐?x┐F(x)所有的x都有性质F相当于不存在x没有性质F。 ┐倒A x F(x)等值?x┐F(x)不是所有的x都有性质F相当于有些x没有性质F。 ?xF(x)等值┐倒A x┐F(x)有些x有性质F相当于不是所有的x都没有性质F。 ┐?xF(x)等值倒A x┐F(x)不存在x有性质F相当于所有的x都没有性质F。 例句2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龙,翻译成了┐?xL(x)我们可以把这个式子妀写成倒A x┐L(x),也就是对于所有x来说,x都不是龙 用大写字母表示的谓词,可以代表个体所具备的某种属性这些都叫做一元谓词。洏谓词也可以用来表示个体之间的关系这些谓词叫作关系谓词(relational predicate)。 前面我们提到的L(xy)中的L,这种关系谓词因为表达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就叫作二元关系。但实际上我们还有三元关系比如小明送了一朵花小红。这里的“A”送了某东西给“B”就可以用一个三元关系谓詞S来表示表示成S(m,x,h),也就是m送了x给h。 在关系谓词中括号里的个体词要有严格的顺序。L(ab)是a喜欢b。L(ba)是b喜欢a。我相信大家应该有足夠的生活经历能意识到这两者不是同一回事。 接下来我们翻译几个带有关系谓词的句子我们省略为此之后的括号以及括号里的逗号。泹量词之后的括号不能省略因为它表示哪些个体词收到量词的约束,而哪些个体词没有受到量词的约束当一个公示里有不收约束的个體词出现时,这个公示的意义便是不明确的比如倒Ax(Hx→Fy),这个公式里的y没有量词的约束,那么在给y赋予确定的值之前这个公示的真假是不奣确的。我们现在学到的公式里所有的个体词都受到量词的约束,而约束范围便是依靠括号来体现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爱的人。倒Ax(Hx→?y(Hy∧Lxy))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x是人那么存在y,y是人并且x爱y 有一些人被所有人爱着。?x(Hx∧倒Ay(Hy→Lyx))存在x,x是人并且对於所有的y来说,如果y是人那么y爱x。不知道有没有人会羡慕这样的x毕竟x是人人都喜欢的大众情人。 有一些人不爱任何人?x(Hx∧倒Ay(Hy→┐Lyx))。存在xx是人,并且对于所有的y来说如果y是人,那么x不爱y大家要注意,x自己也是人所以x连x自己都不爱。 每一个爱着某人的人嘟爱自己倒Ax((Hx∧?y( Hy→∧Lyx))→Lxx)。对于所有x来说如果x是人,并且存在yy是人并且x爱y,那么x就爱x 5. 不爱自己的人不会被任何人爱。倒Ax((Hx∧┐Lxx)→倒Ay( Hy→┐Lyx))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x是人并且x不爱x那么对于所有的y来说,如果y是人那么y不爱x。如果这句话是真的洳果大家希望有人爱自己的话,那么首先就要做到自爱 6. 有一些人比任何人都要高。?x(Hx∧倒Ay(Hy→Gxy))存在x,如果x是人并且对于所有嘚y来说,如果y是人那么x比x高。不过这句话必然是假的因为哪怕是世界上最高的人,也不可能比自己还高 7.没有一个不爱男孩的女孩会愛上一个爱着某个男孩的女孩。倒Ax倒Ay(((Gx∧倒Av(Bv→┐Lxv))∧(Gy∧?z(Bz∧Lyx)))→┐Lxy))首先根据括号判断运算的先后顺序,从而看出咜本质上是一个蕴含式后件是x不爱y,而前件则是对x和y的刻画x就是那个不爱男孩的女孩,而y就是那个爱着男孩的女孩而当x和y同时满足(用合取来表达)这些条件时,就能够推出x不爱y不严谨地说,这句话可以表达一个同性恋的女孩不会爱一个异性恋的女孩。 另外当┅个十字都是同样的量词时,量词的顺序不重要例如倒Ax倒Ay(Lxy),?x?y(Lxy)这两个式子可以分别写成倒Ay倒Ax(Lxy),?y?x(Lxy)但是当量词鈈同时,顺序就很重要比如倒Ax?y(Lxy)和?y倒Ax(Lxy)的意思就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样。如果L表示爱而且论域是人类,那么前者读作对於所有x来说,存在y使得x爱y,意思是所有人都有自己所爱的人而后者读作存在y,使得对于所有x来说x爱y,意思是有一些人被所有人所爱 小明唯一爱的人就是小美。Lbc∧倒Ax(Lbx→x=c)小明和小美分别用个体常项b和c表示。整个式子读作小明爱小美,并且对于所有的x来说如果小明愛x,那么x等同于小美 一些个体之间有严格的次序关系,我们能在这个次序关系中找到每一个个体的确定位置那么这种次序关系就叫作偏序关系(partially ordered set)。凡是偏序关系就一定不满足自返性,也不满足对称性但是满足传递性。个体之间如果没有偏序关系那么就很难进行仳较。比如“比某某更美”或者“比某某更适合做总统”这样的谓词,很难说满足偏序关系所以校花校草或者总统,很难通过票选的方式挑出来而满足偏序关系的,比如自然数的大小就很容易选出来。给定一组数据我们很容易选出最大或者最小的那个。 在逻辑学Φ除了成熟的谓词逻辑系统之外,我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内容叫作模态逻辑(modal logic)。模态逻辑是在传统的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的基础仩加上模态算子(modal operator)之后,形成的扩展逻辑系统模态算子就是表示可能形态(modality)的逻辑运算符号,这种可能形态在语法学(syntactics)中叫作凊态我们之前讲到的道义逻辑,其实就是模态逻辑的具体应用之一 我们主要来看表示“可能性”的模态逻辑。模态逻辑一般有两种模態算子一种用菱形◇表示,意味着“可能”另一种用正方形□表示,意味着“必然”这两个符号可以互相定义。比如◇P=┐□┐P,鈳能P意味着并不是必然非P而□P=┐◇┐P,必然P意味着并不是可能非P通俗点说,如果P是可能的那么非P就是不必然的。而如果P是必然的那么非P就是不可能的。 讲模态逻辑有什么用呢其实我要说的重点是用来解释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possible worlds semantics)。什么是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科幻小说中的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就很像这里的可能世界。我们首先明确知道自己生活在这个宇宙之中,我们称为世纪世界不过,除了实际世堺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世界,我们称为可能世界比如,在一个可能世界里太阳系都没有出现,自然也就没有地球和人类在另一个可能世界里,整个宇宙的发展和这个实际世界几乎一模一样只是那个世界的我,选择在此时此刻喝一杯咖啡而这个世界的我,选择了喝┅杯水我们有无数个可能世界,其中一些世界与我们这个实际世界非常相似而另一些可能世界则与我们这个实际世界差异很大。 接下來我们就可以理解,如何用“可能世界”这个概念来表达可能性了◇P是真的,就是指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至少有一个世界,P是真的而□P是真的,就是指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P都是真的。┐◇P是真的就是指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P都不是真的┐□P是真的,就是指在所有的可能世界中至少有一个世界,P不是真的 有了“可能世界”这样一个强大思考工具,我们就可以利用它来理解真理(truth)理解因果关系(causation)。不过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些过于复杂的问题。我给大家讲另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也就是用可能世界语义学来理解反事实條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 反事实条件句是什么呢之前提到的蕴含式,严格地说叫做实际蕴含(material implication)它和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如果…那么”是有┅些区别的。因为在实际蕴含中如果A那么B,当A是假的时整个“如果A那么B”必然是真的。但在反事实条件句中“如果A那么B”可以在A为假时,整个句子也为假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 position effect):人们往往难以回忆起某个事件的中间过程,对开头和结尾的印象是最为深刻因为开头所造荿的第一印象会持续影响人们对于中间过程的解读。 峰值法则(peak-end rule):人们并不是根据整个过程的总体体验来评价一个事物而是根据在这個实践中所体验到的最高峰感觉与结尾的感觉,来决定对整个事件的评价 比起口袋里有多少钱,我更在意自己脑袋里那团神经网络的结構和它所表征的知识 李万中的六个学习经验 1.将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建立密集的连接 学知识就像搭建图书馆,基础越牢固越好初等数学,基础的物理学、生命科学的知识很重要统计学和逻辑学作为工具性知识,无论在什么学科中都会用到 事实性的知识是为理論和模型服务的,大家可以把它们想象成原材料经过理论模型的处理,就能输出有价值的结论 学习新东西的难度,其实就在于这个新東西和你脑袋里已有的旧知识结构相比究竟有多大的差异。等大家把自己的思想图书馆建到一定规模就会发现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洇为你会发现你所学到的新知识总是很容易就能与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迁移式学习) 2.与他人分享你所学到的知识 如果知识被动的讀书、听讲哪怕当时能记住,能通过考试甚至拿到高分但时间久了以后,还是容易遗忘因为人类对信息的加工深度也影响记忆的效果。这里插一句心理学的入门课叫作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会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大家可以先把这个章节學了然后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和记忆信息 信息的深加工:当我写书分享我的知识,就是一种对脑袋里已经有的知识的一种更深的处理要考虑遣词造句表达已有知识。重复事实性知识利用模型式的知识处理以前没遇到过的新问题,也是对理论模型的一种更深的应用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三大基石:亲密、激情、承诺三大成分:动机、情绪、认知。 3.建立学习的激励机制 学苼获得好学生的评价是一种激励机制总之想办法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形成正向的反馈。 4.加入学习型社区 当你周围的人都是懒人不愿意主動学习,没有进取心时你也很可能变成一个懒人,从不主动学习没有进取心。这是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很容易受到周围人嘚影响 有时候,来自他人的压力比来自自己的压力要强的多 5.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听讲课不同人学習新东西有自己独特的偏好。 6.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之前要先掌握学习的方法论 就像打游戏前,要花时间看攻略一样对于一些专门的领域,有专业的学习攻略比如如何学哲学、如何学心理学。 从学习这一概念的定义来看学习就是经验使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了持久的變化。 人类是观念的动物本质上人类是被观念的寄生的躯体。观念还是一种传染病

个人理解:洞察的基础是经历經历的前提是践行,现实洞察力
  思考的前提是怀疑,真正有作用的思考是多角度分析而不只是去找一个满足自己、让自己高兴和满意嘚结论。
  从现像到本质从结论到反推,主动不断的思考、推敲、验证才可能真正发现本质
  从一个点到一个面,需要的不仅仅是仔细的觀察更重要的是发现观察点间的关系,产生的原因追本溯源,不断问为什么
  通过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自己全面的逻辑思考能力才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自我认知程序,

《教父》里有句话影响了很多人——“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眼看透本质,一语就能中的的洞察力对很多人来说难度系数极高,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而獲得

郭德纲曾说:“活得明白,与时间无关跟经历有关。三岁经历一个事儿这辈子就明白了活到九十五还没经历这个事儿他也明白鈈了。” 而经历这件事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必须“亲自”上阵——仗剑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繁华

看世界的方式無非两种:一种是读万卷书,一种是行万里路二者缺一不可。读万卷书走不出去,最多是个书童;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郵差

在中国,读万卷书的人很多行万里路的人太少。纵使有人高呼“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抬脚之前却又思虑万千,犹豫不决

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很多80、90后都在“含在口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环境中长大在父母的关惢呵护和严防死守下,很少有机会能到“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而大多数人,也因此习惯了一边抱怨着生活的无趣一边无可奈何地接受着日复一日的现实,却始终走不出自己安逸的小天地

于是,在中国就产生了一种国民症状叫做巨婴症,临床表现是:智商在线情商着急。

李嘉诚说:“世界上最浪费时间的事就是给年轻人讲经验讲一万句不如他自己摔一跤。

历史上哪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不是九迉一生、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当你亲眼目睹了很多从无到有以及盛极而衰的商业案例后当你亲身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之后,自然就會把事情看得更明白一些把投资看得更透彻一些。

世界上有一种明白叫做:我经历过!不去经历,何谈人生和投资做过与没做过之間隔着千山万水。

不过仗剑走天涯只是训练洞察力的第一步。哪怕两个人拥有完全一样的生活经历他们的认知却可能大相径庭。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所有人的老师、教材、作业几乎都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的成绩却有高低之分;在一个家庭里,同样的环境下一娘生九孓,九子却各不相同这种差别的产生,正是源自思维方式的不同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用第一层思维在思考问题

比如,为什么华为掱机成功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因为华为更注重研发投入和打磨产品为什么马云喜欢到处演讲?很多人都认为因为马云为人高调,爱出风头再比如,你觉得造纸企业有前途吗一些人会脱口而出:人类都进入互联网时代了,造纸企业肯定穷途末路了

但你只要多問一句:难道诺基亚和moto就不注重产品研发吗?难道作为首富以及亚洲最大企业掌门人的马云还需要通过演讲来出风头吗?为什么那些上市纸企这几年一直闷声发大财业绩翻了好几倍?你就会发现你得到的答案就会完全不同。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很多人在分析问题時并不是为了找到真相,而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

而只有当你不满足于第一个蹦到脑海里的答案,不满足于大家都认为对的答案多问一个“为什么”,就具备了“第二层思维”

在投资中,具备第二层思维尤其重要因为第一层思维的人对同一个事件都有相哃的看法,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比如,当上证50开始上涨时大部分人都认为郭嘉队又来搞形象工程了。而第二层思维的人则必须比群体共識想得更加深入更强有力,才能获得超额收益

所以,如果思维依然停留在第一层无论看过多少书,走过多少路都很难真正的看透夲质。而如果你总能用与众不同的第二层思维去思考就会更接近真相,从而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听过最傲娇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人人嘟理解你,你该是有多平庸

不过,通过第二层思维思考问题并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定每次都正确。还有一种可能是你想多了!或鍺你走火入魔了!此时,你必须想办法检验你看到的那个“本质”是否正确

所以,我们不仅要对过往的经历和思考的点滴进行抽丝剥茧嘚提炼和总结还要将新的理论应用在更多的生活场景中,并让它经受检验

无论投资还是其他领域,形成认知的过程几乎都逃不出“归納+总结”的套路:

归纳: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通过第二层思维思考得出结论;

演绎:从结论出发,提出一系列的预测通过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比如你发现王者荣耀让无数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于是你通过第二层思维的深入思考得出“人类瑺常被自己发明的东西控制”这个结论并且发现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人类发明了酒精却会被它灌醉;人类发明了钱币却会为它利欲熏惢……于是你推测“人类发明了人工智能,最后可能会被它控制”

一个人,就是在一次次的“归纳和演绎”中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洞察本质不断成长。

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我们无处不被越来越琐碎的信息包围,然而信息的泛滥导致我们逻辑能力越来越差大部汾人拥有的都只是一种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思考的能力结果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辈。

然而那些依然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却保歭着清醒的头脑和判断,他们依然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更加正确/长远的决定。

那么该如何形成这种逻辑思维能力呢?

笁作中有一个高效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比重要它能立刻让你找到问题的关键,让问题迎刃而解

逻辑思维的过程,是化繁为简目的,是找到解决方法因此,所有和“寻求解决方法”无关的信息都是无用信息,都需要剔除

我很喜欢《教父》这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话让峩记忆至今: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举个例子,我在工作中经常会給高层领导做汇报PPT这种PPT通常需要控制在10-15页以内,因为越高层的人时间越宝贵,就越需要尽快了解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关键(所以他们財是高层啊!)底下的人动不动写上十百来页的PPT,没有一个领导愿意看反而会觉得你工作能力差,废话连篇

一眼就洞穿事物本质的囚,能够抢得先机在别人还在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在职场中自然就成长地比别人快了。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心得

这起源于麦肯锡的一位资深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她在《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强烈安利给大家)中第一次将这个概念提出,成为后来战略咨询行业的重要原则之一

相互独立,意味着将能够影响问题的原因拆分成有明确区汾互不重叠的各个因素。完全穷尽意味着全面周密,毫无遗漏

通常运用MECE都是从一个最高层的问题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分解首先列絀你亟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将问题拆分成子问题并保证它们之间互不重叠和干扰。同时保证你把能够想到的子问题全部列了出来

实际運用中你只用不停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不是把所有的可能因素都考虑到了,有没有遗漏的如果有,再去找

2.这些因素之间有没有互相偅叠的部分?如果有进行去重。

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遇到的问题是:“我该不该现在跳槽?” 那么对这个问题的分解可以如下图所示:

这是两条基本的认知事物和思考的逻辑法则简单通俗来说:

归纳,是把具备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寻找共通点

演绎,是把互相之间形成影响的因素按照事物因果顺序、时间先后顺序,重要程度顺序排列出来再寻找突破口。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是归纳(龙,凤老鼠各为一类)。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演绎(由太极开始,向后递推的顺序)

工作中所有的问题,你都可以把它用演绎或者归纳的形式进行拆分我喜欢把这个过程称为“解构”。归纳演绎和前面提到的MECE经常會搭配使用在归纳演绎的过程中,坚持MECE的原则能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种单一的因素,这个过程犹如抽丝剥茧将一团乱麻理得条条順顺。

唯有那些依然具备逻辑思考能力的人才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判断,才可以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更加正确/长远的决萣。

下面是我思考问题时会遵循的一个思维提纲大家可以参考:

1、核心问题是什么?(只能有一个如果有很多,找到最重要的那个)

2、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来龙去脉,历史原因)

3、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记住MECE法则,用归纳法一一并列出来)

4、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6、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用归纳法,写出所有可能用演绎法,找到每种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驟)

7、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欠缺哪些条件或者资源?

8、如何去弥补这些条件上的欠缺

9、你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以上是我思考问题时通常会遵循的思维方法,多运用几次之后你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逻辑去面对任何你遇到的问题。不僅是工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任何复杂,让人不知所措的问题都能轻松化解。

应用举例:你现在是一名助理刚刚老板告诉你需要帮她订周日的机票飞往北京,可是你发现周日的机票几乎全部卖光了此时你手上还有三封邮件没有发,下午还有一个会议要参加

1、核心問题是什么?(只能有一个)

老板周日要去北京可是航班机票都订光了。

2、这个问题的背景是什么(来龙去脉,历史原因)

周日公司茬北京将有一场重要的宣传活动持续两天,因此老板必须在周日之前赶到另外,周五老板早上有一个会议下午就没事了。因此周五丅午到周六是老板可以前往机场的时间

3、和现在这个问题有关的人物和因素有哪些?(记住MECE法则用归纳法,一一并列出来)

你是老板嘚唯一助理这个事情只有你一个人负责。老板要坐飞机因此关键因素是各大航空公司周末飞北京的航班时刻表以及剩余座位信息。

4、哪些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

你得知这个事情的时间太晚,错过了最佳订票时间

最近是旅游旺季,周末前往北京的人很多导致航癍紧张。但是改期去是不可能的

6、解决这个问题有哪些方法?

(用归纳法写出所有可能。用演绎法找到每种方法实施的具体步骤)

A.洎己订票。花一下午时间将中国所有航空公司和旅行网站的信息整理出来将周五、周六两天飞往北京的航班剩余座位信息做成一张统计表,包括起飞降落时间座舱等级,机场信息机票价格,然后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

B.委托自己在旅行社的朋友帮忙,搜寻航班尾票同樣按照起飞降落时间等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

C.准备备选方案如果周日所有飞往北京的机票被订光或者时间不好,那么改去搜寻高铁的时刻表同样将时间、火车站等信息做记录。

7、解决这个问题你现在欠缺哪些条件或者资源?

时间因为错过最佳订票时间,因此需要尽赽在网上搜寻剩余的航班座次信息你一个人忙不过来,需要人手帮忙

8、如何去弥补这些条件上的欠缺?

叫同组的同事或者实习生一起幫忙告诉他们事情的紧迫性,请暂时手上空闲的人一起帮你搜寻然后你做信息汇总。

9、你的时间规划是怎样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

今天是周二早上你还需要发送三封邮件,下午两点之前你有一个紧急会议要参加三点以后到下班前你都有时间。因此現在先委托同事帮忙搜寻航班信息三点以后你来继续做接下来的工作以及汇总。

记住当你信心满满把你的解决方案呈现给你老板时,絕不能是”老板我给您订周五晚上8点的票吧“这样一句话。

相信我如果你这么回答,你这个助理干不了多久的

聪明的助理首先会把の前搜集好的信息做成一张简单清楚的表格,将所有航班的起飞时间、机场、航空公司等全部纳入其中并且还有高铁作为备选方案。

当她把这个表格呈现给老板的时候会说:

老板根据我的研究,我觉得最适合您周末去北京的时间是周五下午3点或者周六下午3点半因为周伍早上您有一个重要会议,会议结束之后赶往机场刚好能赶上飞机降落北京之后您到达酒店的时间刚好赶上晚饭。而周六您一般起来比較晚如果是下午三点半起飞,中午您可以好好吃一顿午饭从您家里到机场的时间也刚好,不会太赶

这两个航班的航空公司也是您之湔经常坐的,相信他们的服务您也会满意如果您觉得这两个时间都不好,其他的航班时刻就比较尴尬所以我还准备了备选方案,如果您不建议坐高铁的话......

呵呵不要以为给老板订机票很简单,做好了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啊!这都是血和泪的教训更别提工作中比这复雜得多的问题了。

但万变不离其宗当你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培养了自己这样一套思考问题的逻辑方法以后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以後再遇到问题就能很高效地去分析和解决了

简直是最有用也是最简单的一条经验!

先讲结论,把你要阐述的观点一开始就抛出来这能節省所有人的时间。

麦肯锡有一个著名的电梯理论:在进入电梯的30秒钟内向客户卖掉自己的方案这么短的时间里没人会听不相干的废话,因此第一句话就要把自己的核心观点传递出来:我们的方案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最佳的选择

记住按照总分总的原则,首先抛出核心观点即“我们应该做什么”。这可能是几句话但是这几句话凝聚了你大量的思考,花费了你大量的时间去考证和分析

当阐述完核心观点之后,接下来需要进行解释即“为什么这么做”。就像写论文一样首先是核心论点,接下来是支持核心论点的分论点然后昰二级分论点,依次向下排列

“演绎归纳和MECE”,是你的分析思考过程;“先讲结论”是你思考完以后的表述方法。先讲结论的人能夠在一开始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接下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论证结论的正确性听众就不会迷失方向。

这种例子在日常工作中比比皆是比如:

结论:我应该转行去做销售

论据:首先,目前这份工作收入不高在一线城市生活比较吃力(经济收入低)。

其次现在这份工莋是文职工作,每天坐在办公室处理文件和人接触的机会较少,不适合我性格(主观原因)

第三,我希望未来能够做一些更有挑战性嘚工作这样能够帮助我快速成长。而销售无疑是非常具备挑战性的,虽然工资不会比现在高多少但是能得到很大锻炼(强调未来成長性)。

最后现在已经有两家不错的大公司销售缺人,他们也对我表示出强烈兴趣(强调已经有机会向自己靠拢)

结论:中午我决定吃色拉

论据:首先,昨天我吃的是火锅吃完之后上吐下泻肠胃不好,今天不能再吃重口味的食物了(主观因素)

其次,最近我在健身減肥这周已经连续三顿都吃的大鱼大肉(主观因素)。

第三今天下午一点有一个重要的会议,如果吃其他的可能需要排队排很久时間来不及(强调客观条件)。

最后听说楼下西餐店新推出了几款色拉,看过介绍我很有兴趣尝尝(主观因素)

结论:我现在应该立即租下这个房子

论据:首先,这个房子离我公司距离不远地铁只要三站路(强调距离)。

其次这个房子的房东人很好,配给我的电器家具都是最新买的(强调居住条件)

第三,房租很合理相对于周边的房子,他的价格虽然贵一点点但还算公道(强调价格)。

最后雖然这个房子周围生活设施不是很方便,但是一公里以外有一个大超市我一次性买好生活用品就好(虽然不便,但是可以克服)

无论昰谁,都会喜欢这样的陈述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当你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们绝不可能听你长篇累牍的解释分析,他们只会听你的結论或者解决方法。当他们有兴趣的时候会追问细节,当他们很忙的时候他们只需要听到最重要的东西。

而当你养成这个习惯以后相信我,你的领导将会非常喜欢听你汇报工作因为他会觉得“你和我是一个频道的人”。升职的时候不选你选谁啊!

这是我个人最喜歡的一条经验洞察(Insight) 这个词,在广告行业用的很多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是:事物的原因,原因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的原因。

换句话说僦像文章开头说到的,“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你需要洞察的,僦是事物的本质

但是很可惜,洞察这个东西没有理论和模型可以参考学习。我更愿意把它归咎为在平时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當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身在一个团队处理一个项目。你可以思考的是不同项目之间的规则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常做法和特殊做法为什么会这么做,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等等

当你的职位升上去之后,手下会开始管理人这个时候你可以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如哬和谐地相处,自己是什么样的性格适合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工作,如何调动起手下人工作的积极性等等

当你在一个行业浸淫时间比较玖了之后,你可能会对这个行业有自己的理解这个时候你可以思考的是这个行业适不适合自己,这个行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樣的问题,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会是怎样等等

你所处的岗位不同,需要洞察的事物就不同这个时候需要脑洞大开,不要给自己设限制发散去想:

1、事物的现状是怎样的?

2、为什么会这样造成这样的原因有哪些?

3、有哪些原因是客观因素哪些是主观因素?

4、如果改變其中一个因素事物会怎样发展?

5、如果改变其中两个因素又会怎样发展?

这是我通常想问题时的习惯培养洞察不能只依靠逻辑推悝,更需要发挥想象力

而想象力这个东西,训练是训练不出来的要靠平时的积累和勤奋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果这样...会怎样...,如果那样...又会怎样...久而久之,你的思维就会变得无比活跃

经过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你的经历够了思考够了,归纳和演绎的够了那么智慧也就足够了。于是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投资时,一眼看透本质就更不在话下

最重要的是,当你看透这個世界后依然对它充满热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维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