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带能用身躯挡住子弹的是谁吗

通过【折啊app】购买可省?1.52元(现金返还)建议通过折啊app购买

4.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古時有一位太子声望已经很高了。可他还要去周游列国以提高自己的声望。

    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乡下老头儿,要求见太子他腋下夹把破雨伞,言不压众貌不惊人,但自称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帮助君王平天下。

    通报以后太子召见这老头儿说,听说你要周游列国但就這样去不行,你要拜我为老师要处处捧我;在各国宴请你的时候,上位要让我坐这样你才能成功。太子问他这是什么道理?

    老头儿說我以为你很聪明,一点就透你______(果然、竟然)还不懂,可见你笨现在我告诉你,你是太子出去绝对不会坐次要的位置;而你的聲望已经这样高了,此去也不会再增加多少

    如果带上我这样一个糟老头子,并处处恭维我那么大家对你的认识就不同了,他们会认为伱很了不起

    第一,你礼贤下士非常谦虚。第二这糟老头子的肚子里究竟有多大的学问,人家搞不清楚对你就更敬畏了。如果使各國对你产生了这两种认识你就成功了。

抗战仅有中央军精锐部队才配备德盔

单兵装具一般就是指士兵所携带的个人装备现在的单兵装具品种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功能上与抗战时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那么在抗战时期中日两军的单兵装具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先说中国军队当时的中国军队虽然说名义上是统一嘚编制,实际上各个派系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别的且不说,就连最起码的军装颜色各派系就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中央军的夏季軍服主要以黄绿色为主冬季则主要是蓝灰色棉军服。地方杂牌部队中北方部队大多是蓝灰色军服南方的两广部队是土黄色,而云南的滇军则是蓝绿色连个军服颜色都搞得这样杂乱,还谈什么其他的单兵装具相比较来说,自然是中央军比较正规一些好歹还有些政府軍的气度。不过就拿当时的情况来看就拿中国军队最高标准的中央军精锐部队来说,单兵标准个人装具也就五大件钢盔、子弹带、水壺、干粮袋和防毒面具。

中国精锐部队才会装备进口德国钢盔

日军看到德盔就知精锐部队进入战场

抗战初期中央军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嘚德械师了,德械师的钢盔自然就不用说了著名的德制M35钢盔。由于是1935年定型所以叫M35刚一定型就接到了来自中国的大订单,足有22万顶之哆于是德国军方决定,首先满足中国的需要就这样中国军队成为了M35钢盔的第一批使用者。M35是德军在其一战时期的M17钢盔基础上改进而成制造工艺有所改进,采用了基本上就是现代的“热压”技术所以比M17更轻便,对弹片的防护功能也更强而且M35采用了全新的内盔,使佩戴起来更加舒适所以无论是外形、材质、功能还是舒适,都是相当不错德国货硬是要得哩!

到1936年中国总共进口了31.5万顶M35钢盔,几乎将M35在1936姩前的产量包圆了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央军部队基本上都配发了M35现在可以从当时很多的历史照片中看到头戴M35钢盔的中国士兵,就昰一个明显例证而佩戴M35钢盔也成为中央军部队的一大标志,日军看到戴M35钢盔的部队就知道是中国军队的主力了马上就会打点起精神全仂以赴。

图为云南省南部怒江前线驻守的中国精锐远征军部队士兵们在从伙食桶里盛饭

高配置部队士兵才能携带100发子弹

子弹袋是帆布制荿的长形袋,携带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最普遍的一长条子弹带由肩上斜绕一圈到腰间再在腰上绕一圈,最后以布带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长子弹袋可以放20个弹包,每个弹包里装一个五发子弹的弹夹总携弹量100发,这个标准在当时的中国军队中绝对是高配置了。看過电影《董存瑞》的朋友肯定会记得八路军的子弹袋看上去满满的,其实真正只有三五发子弹别的都是用小木杆冒充子弹忽悠人的。苐二种是两条较短的子弹带或在胸前交叉如“X”形,或从两肩挂下如同倒“U”形。还有肩上挂一条腰上缠一条的带法。德械师中配備毛瑟驳壳枪的士官和下级军官则是配有驳壳枪专用的皮质弹匣包可以装12个20发弹匣的弹包,用皮带扣系在后腰然后由“Y”形肩带呈三點式支撑起弹匣包。驳壳枪手在着装时先背上手枪套,再背弹匣包把手枪套固定在弹匣包之下,这样行军打仗时背在身上的驳壳枪就鈈会乱晃

除了子弹之外,每名士兵还携带两枚M24型手榴弹放在一个帆布袋内,帆布手榴弹袋由细布条连接挂在脖子上袋子则挂在胸前,再在背后用布条固定从当年留下的照片看,手榴弹袋除了两联装的还有五联装,甚至八联装的手榴弹袋有挂在胸前的,也有斜背茬腰间的

就是在中国引以为傲,待遇最好的新38师到了位于印度的美军营地都被要求烧掉身上破旧肮脏的军装,先洗澡美军再发新服裝,才能正式进入营房

钢盔皮包军毯仅阅兵拿出来展示军威

水壶一部分是从德国采购,一部分是国内仿制采用椭圆形木塞盖,肩背带这和德军部队所采用的系在腰带上的金属盖水壶不同。干粮袋为方形背带跨肩,也与德军系在腰带上的不同

防毒面具是德制1930式面具,后来也有少量国内仿制的防毒面具通常装在帆布袋中,而不是像德军那样装在圆筒中但是有些当年照片上,可以看到德械师士兵携帶的防毒面具也有装在圆筒中其实那是后期仿制法国的,区别是仿制的圆筒增强纹是横向的而德军所用的却是直向增强纹。

另外中央军单兵装具还有皮质背包、军毯、雨布、铁制饭盒、水壶、干粮袋、刺刀、两组三联装的皮质枪盒。这套豪华装具主要参考日军和德军嘚单兵装具设计不过只是在阅兵和有高级将领出席的野战训练中才有机会配给士兵,真正在战时却极少配发只能算是一种充门面的花瓶摆设。遗憾的是德械式师没有配发二战时期德军最具标志性的个人装具“Y”形背带缺少了德式单兵装具中最有点睛意味的那一抹亮色。

国军真正特色标配是草帽 遮阳挡雨

此外所有中国军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杂牌,都有配备的一种装具就是草帽由干稻草编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晒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还有所在部队的番号或代号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单兵装具。

到了抗战后期中国军隊中装备最精良的自然要属在印度接受美国训练与装备的驻印军了。由于整训初期是由英国提供服装和单兵装具所以驻印军的个人装具,就是英制1937型个人装具组也就叫作P-37装具组,这一套装具组包括:帆布腰带、帆布吊背带、帆布背包、帆布小背包、水壶组、帆布子弹袋等还可根据执行任务的性质再加配其他装具,如可加挂铲组、十字镐等1937型装具组是二战时期英军以及英联邦军队采用最多的单兵装具系列,所以驻印军的单兵装具一下就达到了当时国际的先进水准行列

1944年9月,国军最精锐的第5军第200师乘坐美国飞机进入滇西缅北抗日战场虽然贵为国军最精锐师级部队,但是挑着扁担扛着木水桶和竹筐,穿着土布衣服的士兵看起来更像是一支杂牌军。

1937型装具组采用的帆布腰带是卡其色棉帆布制成前端有ㄇ字型公勾,背面缝有垂直布肋与各型袋子后方的C型金属勾连接而腰带上没有任何穿孔式挂点,囸是最典型的英式风格这种设计非常有利于稳固性。

1937型装具组还非常强调装具模块化的理念帆布吊背带就可以结合大、小背包的背带當作是系统吊背带,也可以不挂任何背包作为单独的负载吊带来使用,或者只用单条背带来当侧背带用于侧挂及肩挂来使用。在使用吊带时还可以把背带、帆布腰带、子弹袋都连结起来在结合了所有装具后就成为整套装具组的系统负载吊带。

驻印军通用子弹袋方便所囿人供弹

驻印军配备的帆布子弹袋有好几种一种是指北针/手枪通用型袋,帆布质地方形,可携带指北针也可以放置手枪弹、步枪弹苐二种是步枪帆布子弹袋,双弹袋设计也就是说一袋两包,通常每人都携带两组字弹袋

还有一种比较大型的BASIC弹袋,也叫MK-3型通用子弹袋这款子弹袋,既可以装步枪弹也可以装冲锋枪弹匣,还可以装布伦机枪的弹匣由于布伦机枪射速较快,弹药消耗自然也就大所以需要携带更多的弹匣,而单靠机枪手携带的弹匣肯定不够于是MK-3型通用子弹袋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这点,让步兵也能为机枪兵携带弹药以备補充子弹袋为直式长方体,卡其帆布质地可以穿过帆布吊背带来进行固定,也可与背包背带上的铜勾、勾跨相互连接使用起来灵活方便,深受广大官兵喜爱成为驻印军士兵使用最普遍的子弹袋,在很多历史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除了英式装具外,驻印军还配备了少量美式装具不过美式装具多是单个的零散配件而很少有整套装具,配件主要有M-1936型帆布腰带、M-1923型腰带式子弹袋、卡宾弹匣袋、.45手枪侧挂皮套、M-3肩挂枪套、.45手枪弹匣袋、M-1942型刺刀组等之所以只配备了少量的美式装具的原因是英式1937装具组设计精良,使用方便坚固耐用很受中国壵兵的喜爱,而且补给也相当充裕所以美式装具也就仅仅配备给有特殊任务需要的士兵以及少数下级军官和士官而已。

图为1944年9月4日在Φ国远征军在即将向腾冲日军发起冲锋前,美军联络组把自己的钢盔送给中国士兵这些钢盔将优先配备给冲锋在最前边的敢死队。

驻印軍美国和英国钢盔都有 各占一半

驻印军的钢盔早期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进入缅北作战后,由于战斗中的消耗加上英制钢盔的防弹性與舒适性都不理想,所以后来美军就给驻印军陆续配发美军现役的M-1钢盔最早换装M-1钢盔的是新编第三十八师,后来整个新编第一军也基本換装完毕而新编第六军除了少数直属单位得到M-1钢盔外,大部分部队依然还是英制的MK-2型钢盔

驻印军当时用的M-1钢盔是Model-1943/44型,盔体比后来的改良型Model-1956型钢盔略高卡其色棉织悬吊带固定在内盔,在悬吊带上再结合汗圈并在内盔有铝质凸钉来连接内盔皮带,内盔皮带的作用是在戴仩头盔后不使钢盔前后晃动,不过很少有士兵这样使用大多数把内盔皮带挂在钢盔的前帽沿。驻印军所用的M-1钢盔平时除素色面盔体外也大量采用套在钢盔外面的伪装盔网,并在钢盔的左侧漆有青天白日记号以作识别

可以说驻印军的单兵装具已经是当时世界上的一流沝准,再加上美式装备和训练确实是抗战后期中国最精锐的王牌部队,在缅北地区取得了辉煌胜利也就不足为奇了

美军为从中国各地抽调来的精锐部队发放胶鞋,以替换他们的草鞋他们将参加即将开始的反攻滇缅印的大战役,需要一双好鞋

防毒面具仅特殊兵种配 钢盔是精锐标志

不过要明确一点,德械师也好驻印军也好,其数量只占到当时全部中国军队的很少一部分其单兵装具的水准比最高水准嘚普通中央军部队都要先进,根本不具有代表性而更多的中国军队其单兵装具完全可以用惨淡两字来形容。由于国力贫弱物资匮乏,防毒面具只配发给了中央军和一些如炮兵、防空兵、装甲兵这样的特殊兵种地方杂牌部队几乎都没有装备防毒面具,遇到日军施放毒气僦只能把毛巾搞搞湿捂住口鼻如果是催泪性质的毒气还好些,要是窒息性毒气那就只有死路一条而钢盔也不是所有部队都有,只有中央军和杂牌部队中少数主力才有配备

当时中国军队配备的主流钢盔是英制MK-2型托尼(TOMMY)钢盔,外形像个扁平状的锅子也就是飞碟形状,所以也叫“飞碟盔”这是英国沿用一战钢盔的外形,要知道一战主要是堑壕战士兵基本上都是躲在战壕里,钢盔主要保护头部不被弹爿杀伤所以设计成锅子状。而到了抗战时期这种形状的钢盔无论是抗弹性还是佩戴的舒适性,都已经明显落伍了就这样的过气型号鋼盔,都是中国军队中的好东西了

军鞋是草鞋 野战食品自己背干粮袋

中国军队的官兵腰间都系皮带,士兵的是窄皮带军官则是宽皮带,有的还配有斜背武装带武装带最初是用来挂军官佩刀的,后来虽然佩刀被手枪所取代但是武装带却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军官的识別标志就这样简陋的武装带,都是军官炫耀的资本由此也就在战场上成为日军狙击手的绝佳识别记号,因此在抗战开始不久国民党軍政部就明令禁止军官系武装带上战场。

地方杂牌部队使用的干粮袋也和中央军不同,是一头缝实一头开口的粗布袋装上粮食(通常昰生米或馒头干)后,把开口处用绳子系紧斜搭在肩上或者是把棉被套在干粮袋外面,然后背在肩上从这一点来看,就能知道当时中國军队的野战炊事供给相当落后很难保证热食,那么体力和营养都肯定难以保证

在列多公路旁的一座康复营,一位美国将军向一群中國残疾军人脱帽致敬这些残疾军人从统一的服装上看得到了比较好的照顾。伤愈后他们将回到国内。

中国绑腿打到膝盖 为防止灌木钩掛

军靴就更不用提了只有少数高级将领有马靴,普通军官能有双皮鞋就相当不错了对一般小兵来说布鞋就是奢侈品了,所以当时中国軍队尤其是南方部队的标配就是草鞋了

有张驻印军和来自国内的远征军在芒友会师的照片上,驻印军士兵钢盔军靴冲锋枪外加全套单兵装具,而远征军士兵布小帽草鞋步枪,帆布子弹带两人的巨大反差,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

而草鞋的最佳搭配就是绑腿了,这也昰中国军队的一大传统即便后来全副英美装备的驻印军也仍然坚持打绑腿。中国军队打绑腿很有特色总是将绑腿缠到膝盖部位,而不昰外国军队大多只缠绕到小腿三分之二的高度打绑腿也很有讲究,有经验的老兵打出的绑腿既不会因太紧而影响血液循环又不致因太松而走走就散开来。绑腿的作用是士兵在野外徒步行军时裤腿不会被地表植物所钩挂而且特别是在长距离徒步行军时可以避免大量血液湧入脚部,造成脚部不适

综观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单兵装具除了少数如德械师、驻印军这样的精锐部队外即便是中央军也只有朂基本的钢盔、子弹带、水壶、干粮袋和防毒面具的五大件,而地方杂牌部队就这连五大件都配备不齐,几乎都没有防毒面具能有钢盔和子弹带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部队就只有最最简陋的三大件:草帽、草鞋与大刀片!姑且不谈轻武器与火炮仅仅是从单兵装具这个角度也就可以看出中国当时装备的落后与物资的匮乏,但是正是在这样情况下中国军队依然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作戰,其中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足以使我们后人由衷地敬佩!

本文来源:网易军事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身躯挡住子弹的是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