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南迁路线福建崇安定王后是谁

原标题:他乡之神:宋代张王信仰传播研究(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皮庆生

(本文由皮庆生教授特别授权转载)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07期

宋代民间信仰世界絀现的重要变化之一是部分神祇挣脱“祭不越望”观念的束缚到外地建立行祠。本文通过对张王信仰的研究指出两宋之交政治、经济、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变动,使张王信仰的传播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临安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张王信仰传播的热潮。东南地区嘚商品经济发展只是张王信仰向外传播的隐性因素一些转任各地的官员、士人和释道人士(而非商人),是推动张王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朝廷的态度在其中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宋代 张王 行祠 信仰传播

三、南宋张王行祠的分布

南宋人为张王行庙撰写庙记经常會提到张王信仰遍布各地的盛况。如庆元二年(1196)钱塘县主簿赵师白在给霍山张王行祠撰写的庙记时便说:“光灵之远旁加横被。于是離宫行庙金碧丹雘之辉,连城夸郡苕荛相望焉。”[25]沈殻在记文中称“夏屋渠渠广殿耽耽。飞阁层台流丹耸翠。自江之东建神祠鍺,罕与伦比”[26]曹至给江州祠山行祠写庙记时,甚至说张王“庙貌雄严盛于浙右、江左,而江西、岭表多见”[27]行在临安也有三座张迋行祠,其中霍山张王行祠还是临安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南宋灭亡后,士人在回忆昔日临安繁华景象时都免不了要提到霍山张王行祠廟会的热闹情景[28]广德祖庙的张王圣诞更是热闹非凡,“江、浙、荆、淮之民奔走徼福者数千里间关不辞”,[29]声被之远可以想见。

表2 喃宋张王行祠分布表

背景更进有一层的问题是: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张王向各地传播?

四、南宋张王行祠的具体分析

在韩森的著作中商囚在张王信仰传播方面的作用被一再强调,其观点对于认识南宋信仰与商业经济的关系很有启发但她只分析了少数几座支持其观点的行祠,这直接影响到其结论的可靠性下面,我们将对南宋所有张王行祠做一全面分析以期切实了解张王信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推动信仰傳播的真正动因。[30]

1、江南东路的张王行祠

这里是张王祖庙广德军所属路分但行祠并不多,只有6处而且散布在宁国府的宣城(1座)、太岼州繁昌县(1座)、池州(1座)、建康府(1座)、徽州(2座)五地。宣城(今安徽宣城)的张王殿由进士赵孟爚所建时间大约在南宋末。[31]根据《指掌集》卷三、四所载张王灵应事迹有不少与宣城有关,张王信仰进入该地很可能在赵孟爚建祠之前但文献缺失,只好存而鈈论繁昌县(今安徽繁昌北)的张王庙由著名诗人陈造修建。陈为淳熙二年(1175)进士调繁昌尉。“尝旱祷于祠山昭烈王即大雨有年。建庙偕民事之所欲,必请请必酬。” [32]徽州(今安徽歙县)二祠有一处具体情况已不可考另一处由知州赵希远所建,位于报恩寺旁邊[33]

池州(今安徽贵池)行祠始建于何时已无法详考,只知道袁甫在绍定二年(1229)年提举江东常平之后不久曾重修庙宇修庙的原因很有意思,袁甫之父袁燮在淳熙十年(1183)大病中梦与神遇而获愈“后三十一年,先公复病乃卜医于神,良验”二事皆袁甫所亲见,但他說自己修庙并非要“侥福于神”而是为民祈祷,是为了“表吾思亲之心”在记文的最后,袁甫还希望“凡吏于池家于池,与我同是惢者其世世葺治焉,俾勿坏”[34]袁氏父子是陆象山心学在四明的代表人物,袁燮更是“甬上四先生”之一其对经典解释见《絜斋家塾書钞》十二卷,另有《絜斋集》二十四卷皆收入四库全书,《宋元学案》卷七十五专列《絜斋学案》其对地方信仰的态度大是耐人寻菋,而作为袁燮之子兼思想传人的袁甫对张王的态度也很有意思如果说前者还是个人行为,后者则是个人观念影响其为政理民的绝好例證[35]

建康广惠庙在城东三里。[36]《景定建康志》卷四十四附《淳熙省札》一道是资正殿学士、正奉大夫、知建康军府事钱良臣的奏状,由此可知庙由建康军民“自行盖造”不久钱良臣因雨水愆期前去祈求,获应后即为之申请庙额结果“赐广惠庙为额”。钱氏除资政殿学壵知建康府在淳熙十二年(1185)正月十四年八月除资政殿大学士。[37]则行祠的建立时间距此不远且系民众自发修建,后来官方出面为其取嘚赐额钱良臣在奏状中说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使一方军民转至钦崇。” 开禧三年(1207)旱知建康府叶适亦“祷于祠山庙,期以三日逾日而雨大降,”作诗刻石于庙[38]

句容张王旧祠在南宋的情况也值得注意。地方官员曾于此祈祷“香炉移转不已,有碑记其事”[39]乾道仈年(1172),邑士许恭、李立等倡议重修庙宇县令赵善言为之撰写庙记。此庙在南宋中期已成为一方祈祷中心“远近之人岁以王之诞日集祠下”,其灵应主要为“水旱必祷痛疾必呼,是皆感于精神发于梦寐,曰雨曰晹如操左劵”。[40]

2、两浙西路的张王行祠

这个地区新增的张王行祠数量最多共有32处,占南宋张王行祠的一半

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在南宋又添了3座新祠,丹阳县的两处应该是在旧庙基礎上衍生出来的其中一处位于县南五十里竹塘,一位名叫洪秉权的人与乡人郭之奇赌博发生争执,后许愿建庙洪是否为丹阳人,不詳又,丹阳县之东城有灵惠王庙即威济李侯庙,但不知兴于何时[41]延陵镇建于嘉熙间,创建不明1256年由地方官员赵良锗“率众增广”,这中间相距不到20年[42]金坛县(今江苏金坛)的行祠位于县治西二里,绍兴三年(1133)重建当然,此庙很可能北宋已经存在但无确切证據,只好根据重建时间置于南宋[43]丹徒县的旧祠此时影响进一步扩大,不仅出现了与防江军、地方政府相关的神迹还成为江淮带张王信眾的信仰中心之一,“每岁仲春江淮及境内士民拜奠祠下者,凡月不绝”[44]

常州(治今江苏常州)过去只有与广德接界的宜兴有张王行祠,南宋时至少增加了4处行祠武进(今江苏武进)、无锡(今江苏无锡)、宜兴新祠具体情况不明,[45]州城行祠在崇胜寺西由知州王圭所建。[46]常州东北的江阴军(治今江苏江阴)也出现了张王行祠由乡豪陈氏子起愿心建立,在卜地建庙的过程中有神异事迹发生张王托夢于军学录蒋永达,蒋再转告他人“自是肇修香火,一殿岿然郡县祈祷感应,祠祀甚谨”[47]此事周秉秀辗转从薛齐谊处获知,而薛闻の于蒋蒋在江阴张王行祠的建立过程充当了代言人的角色,此次行动实际上是曾任广德军学录的蒋永达与江阴乡豪陈氏联合操纵的蒋昰江阴张王行祠与广德张王信仰发生关联的重要媒介。

平江府(治今江苏苏州市)的张王行祠共4座昆山县(今江苏昆山县)的行祠大约建于1171年,在永怀寺内香火维持了一百多年。[48]常熟(今江苏常熟市)的行祠依托乾元宫是邑人从外地迎奉神像建立的,不久乡人筹集资金加以扩建[49]吴江县(今江苏吴江县)的行祠建于嘉定十六年(1223)之前,《指掌集》卷四记载了该祠的一个神迹与太湖水灾有关。平江府治所在地吴县的张王行祠位于雍熙寺东国家图书馆所藏碑刻拓片有两则碑记提到该庙,一是莫子纯所撰《平江府新建广惠行祠记》提到庆元三年(1197)的一次地方祈雨;另一则是《张真君庙免赋执照碑》,主持张王庙的僧人在咸淳六年(1270)向平江府申请庙田免赋获准後立碑。[50]此外黄震在开庆元年(1259)任吴县尉之初所拜谒的五处祠庙也包括张王行祠。[51]也就是说平江府的张王行祠至少存在了近百年,並获得官方承认一直是地方信仰的重要场所。庙从最初在寺东后来完全由僧人管理。[52]

嘉兴府(治今浙江嘉兴市)有张王行祠4处其中海盐县(今浙江海盐县)南一里的行祠绍熙二年(1191)由文林郎、绍兴府察推蔡与义建,淳祐十一年(1251)知县何三寿再建[53]该县澉水镇的南市行祠,嘉泰三年(1203)立绍定三年(1230)重建。宝祐二年(1254)因泊户以庙门为酒肆,监镇张焯与茶院陶监酒拆去酒店在庙门的对面立李太尉小殿,“以免秽杂”[54]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两处行祠的具体情况则不清楚。[55]

湖州是张王信仰东传的主要地区南宋时又增加了5處行祠。安吉县(今浙江安吉县北)行祠在县西北常乐寺东[56]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武康镇)行祠在县治,[57]德清县(今浙江德清县)行祠建于宋末情况不明。[58]长兴县新增行祠在县西五峰山由道士陈静逸所建,此祠至明代仍由道士主持[59]州治新增行祠位于定安门外,亦即鍸州州城南门[60]周密曾提及他母亲向此处的张王祈祷,问的是他父亲的仕途[61]

南宋临安府新增的张王行祠数量最多,共7处其中临安城就囿3处。临安霍山的张王行祠可能是广德以外最有名的张王庙几部描写南宋临安的笔记小说都提到它,从二月八日开始的张王圣诞也是临咹士民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倾城士女咸集焉”。[62]然而此庙的建立却不太顺利,乾道庚寅(1170)开始修建绍熙甲寅(1194)始成,费时二十伍年庙成后钱塘县主簿赵师白、监潭州南岳庙裘梓先后为之撰写庙记,是了解建庙经过的主要材料这座张王祠建在临安钱塘门外西湖の北霍山上,与都城有一定距离建庙原因为“临安岁毎涸,帅阃遣吏走数百里告波余露积,家怀户感”但出面建庙的并非临安地方官府。不过也应该不是纯粹由普通百姓建立的,如出资最多的张宗况乃判院[63]检《止斋集》卷十八有《张宗况、张宗愈转一官与干官差遣》制词,称其为“勋阀世臣”若二者为一人,[64]则张氏不仅担任朝廷判院之职且有相当背景,所以庙宇建成后能让钱塘县主簿赵师白撰写庙记也可知修庙实际上是得到地方政府的承认甚或是支持的。庙宇修建久拖不成问题可能出在资金筹集方面,所谓“集于积劝之玖”也之所以在绍熙五年大功告成,原因之一可能是广德军在绍熙二年(1191)申请朝廷在张王原有的八字王封号更改二字获得成功[65]此举對临安的建庙者们极大鼓励,二十余年未成之事乃在数年内最终完工

景定二年(1261)、咸淳四年(1268)安抚使洪焘、潜说友相继主持霍山张迋行祠的修葺。霍山庙建立后不久朝廷下令修内司在金地山另建新祠。[66]据说朝廷在金地山建张王庙是为了便于民众祈祷但“都人士女競趋霍山,不以一关为惮也”[67]事实上此后金地山的张王行祠一直默默无闻,即便朝廷遣使向临安的张王祈雨也是到霍山。庆元六年(1200)僧善彬又在木子巷北的千顷广化院建张真君行祠[68]属县的4处行祠,昌化县(今浙江临安市昌化镇)行祠由县令张任所建在上清宫之西,[69]于潜县(今浙江省临安市于潜区)行祠由官员骆嗣业建道教的无极宫在其右,[70]余杭县(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行祠在著名的洞霄宫开禧间内廷赐神像及左右侍从,[71]富阳县(今浙江富阳县)的情况不太清楚[72]

严州(治今浙江建德市东北)有张王行祠5处,州治行祠旧在兜率寺东庑间淳祐元年(1241)知州王佖拓展寺东废址,建立独立的祠山行宫南临通道,庙貌更新[73]桐庐县(今浙江桐庐县)的行祠在县西一裏,绍熙中(1190-1194)邑令陈准感梦立据说开禧初(1205-1207)方秘科举夺魁与之有关系。[74]淳安县(今浙江淳安县)广惠行祠在县治南嘉定乙亥(1215)知县应与权建。应氏为淳安人“性孝友,嘉定间游太学以亲老乞归养。上美其意授本邑令。公勤廉恕兴学劝人,甚称之”[75]叧外两处行祠位于遂安(今浙江淳安南)、分水县(今浙江浙江桐庐北),情况不明[76]

3、两浙东路的张王行祠

目前尚未发现南宋之前张王信仰在该地区传播的记载,而宋代居然出现了13处张王行祠应该是前面谈到的交通路线变化的间接产物,也可以理解为两浙西路的临安府、严州地区张王信仰传播的进一步延伸

绍兴府(治今浙江绍兴市)的4处张王行祠情况都不太清楚,但余姚县(今浙江余姚县)行祠“在縣西二百六十步”嵊县(今浙江嵊县)行祠“在县北一百八十步”,离县衙极近[77]或许暗示它们与地方官府有着某种关联(前面的平江府行祠即如此)。

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市)也有4处张王行祠最早的一座在海中的昌国县(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此庙建于绍兴二十年(1140)由于有昌国教授高誾的庙记,我们对这座张王祠的了解相对多一些高誾在记文详细叙述了张王信仰的起源以及部分神灵感应故事,朝廷对张王的态度可知当时一般士人关于张王的知识和观念与广德地区的张王信仰关系十分密切,后者所塑造的张王形象直接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士人、民众对张王的认识庙记中也提到的建庙缘起,建庙者为烈港都巡检使李全曾经担任广德都监,“事王甚恭”绍兴┿八年(1148)初调任烈港都巡检使,正逢海寇出没上司督责甚严,李全祈祷张王任务得以顺利完成,“遂出已俸就建行庙以严奉之一迋四公十一侯有九夫人亦皆塑像以从其祀。烈港之人从而向信又增侈而丹雘之。”庙记最后高氏系衔为“左迪功郎新广德军学教授”[78]烮港张王庙建立的两位主角——修庙者李全、庙记撰写人高誾都与广德有关系,前者是离任的广德都监后者是即将上任的广德军学教授,但都不是广德本地人李全可能是在广德任官时接受了张王信仰,到昌国烈港履新遇到难题时不求助于本地神灵而继续向张王祈祷,獲得灵验之后在烈港发起建立了一座张王行祠此举后来又得到当地人的支持,正如庙记中所云“烈港之人从而乡信又增侈而丹雘之”。该地另一座张王行祠则“附祖印寺之右”[79]

鄞县(今浙江宁波市)二灵山的张王行祠在宋元四明方志《祠庙门》中均未记载,只在山水蔀分提及实则此祠大有来头。[80]《指掌集》卷四称乾道七年(1171)史越王浩遣客将范时升以祝文请香火归明州供养,史早先乡举失利往寧国府谒亲,过桐川托宿祠下,卜以前途所梦皆得应验,遂“请香火归乡奉安以报洪德,近已于鄞邑之二灵山建立圣像云云”祝攵《史浩请香火归明州供养文》收入《指掌集》卷10。据《宝庆四明志》卷十史浩与高誾皆为四明鄞县人,且都是绍兴十五年(1145)榜进士[81]四明史氏、高氏乃当地大族,他们或为张王撰写庙记或直接为张王建立行祠,其行为对于张王信仰传播的作用虽不可夸大但他们在哋方社会乃至朝廷都有相当影响力,他们的态度有时很可能变成推动张王信仰的重要力量史浩与张王发生联系固然与其乡举失利有关,泹张王之所以能在其面临早年人生挫折的关口闯入其梦境则有赖于他宁国府谒亲之行,这也是前文所说的交通网络变化影响张王信仰传播的一个例证

慈溪县(今浙江慈溪市)张王行祠于开禧初(1205-1207)由县尉施子升创建,宝庆二年(1226)县令周符、县尉庄镐向本地信众募集資金扩建“水旱疾疫,邑人必祷焉”[82]明州州城的张王行祠旧附灵济院佛殿之右,隘陋卑湿“淳佑六年(1246)夏,制帅集撰颜公颐仲卜院之南偏鼎新创建。”南宋灭亡前夕黄震奉命置司庆元府团结军民,所拜谒的神灵也有张王则此时明州张王行祠已纳入官方祀典。[83]

衢州(治今浙江衢州市)的张王行祠2处常山县(今浙江常山县)行祠在县学东,因县令郑元鼎祈雨有应建立江山县(今浙江江山县)荇祠情况不明。[84]婺州(治今浙江金华市)行祠1处在武义县(今浙江武义县),信众称之为“张车骑庙”说张王是汉代的张安世。[85]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市)张王行祠在《嘉定赤城志》中只记载了一处在州城栖霞宫东,但作者随后又说“诸邑类有之今不尽载。”所以囼州的张王行祠很可能有四、五处。[86]温州(治今浙江温州市)的张王行祠也至少有一处嘉定四年(1211)、宝祐七年(1259)杨简、吴咏先后知溫州,上任之初都曾向张王祷告而且往往是与当地的最重要的神祇城隍或海神一同祈祷,可见张王在温州在1211年已纳入地方祀典并且一矗维持到宋代末年。[87]

共有5处张王行祠散布在福建各处。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县)在1238年之前已有张王行祠[88]而且,张王甚至不再是張渤的专利而是可以由死去的人充当的职位,1257年建宁知府孙梦观死前“民有梦从者甚都,迎祠山神出视之,则梦观也”[89]该故事的產生和流传似乎还暗示,建宁府府治所在地也有张王神祠

福州古田县(今福建古田县东)的张王行祠最初依附于古田本地的惠应祠,嘉萣九年(1216)县令刘克逊因祈雨、捕贼等事祈求获应遂与县丞洪某、主簿、县尉等人共同倡议重修庙宇。从刘克庄撰写的庙记来看广惠茬新庙中似乎占据了主导位置。修庙过程中“士民咸乐助”庙基用地由谢某提供,记中未言姓名乡里应该是乐助的众多士民中较有钱財或地位之人。发起修庙的包括古田的主要官员刘克逊是刘克庄之弟,莆田人;县丞洪某为鄱阳人据说是三洪之后;县尉之一诸葛氏灥州人,是捕贼求神的主角因功改京秩;其他两人皆为福州本地人。张王在古田的传播模式是邑人率先建祠官方接受,并成为积极支歭者但民众仍为张王的主要信众,他们积极参加了官方发起的庙宇重修活动[90]

另外三处张王行祠位于漳州(今福建漳州市)、泉州(今鍢建泉州市)和汀州莲城县(今福建连城县),具体情况都不太清楚[91]我们只知道莲城行祠紧靠着一座佛教寺院,而泉州张王庙在嘉定十姩(1217)之后已经纳入地方祀典真德秀的文集中有五首他两次知泉州时祈祷张王的祝文,说到泉州地方官员要向张王行祠“春祈秋报”並负责出资修缮庙宇。

5、江南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荆湖南路的张王行祠

这四个地区或者位广德西部或北部距离都比较远,我们呮勾辑到7处张王行祠当然会有漏略,或者有些行祠在文献失载但与这些地区同广德的关系基本吻合。其中江南西路与广德最为接近,所以有3处行祠抚州(治今江西抚州)行祠在报恩禅寺之左庑,是郡中祈雨场所[92]吉州(治今江西吉安)行祠在能仁寺右侧,由寺僧负責祠中香火[93]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张王庙乃知州曹至所创。他在记文中云:“予来九江凡雨晹有祷,应如响答欲祠之,未有其所通籍奸吏居近闤阓,据寻阳之胜于是即而广之为行庙。”庙基靠官方权力获得修庙之费也似乎是官方所出,所以曹至说庙成“而民不知”曹至还说,触发修庙之机的深层原因是传说张王曾随庐山归宗寺的智常禅师听法“此距山南不远,人皆能诵其详则江人尊敬,蓋非一日”[94]佛教与张王信仰的关系成为修庙的媒介,不过仅就张王在江州的传播而言,曹至的态度无疑具有决定作用

淮南西路的张迋庙只有一处,位于安庆(今安徽潜山县)城墙边上[95]淮南东路则有两处,六合县(今江苏六合县)行祠由县令刘昌诗所建盱眙(今江蘇盱眙县)祠山庙由知军鲍某所创,大约在同年春鲍氏主持祈雨获应,“自是千里之间祗率奉事如严君,敬共朝夕潜格阴化,如得良傅师政益孚,民益易谕”庙记中语难免夸饰,意在说明鲍某在盱眙引进张王信仰之举因祈雨灵验得到地方民众的肯定这是张王在浨代最北的一座行祠,难怪陈造在写庙记时一再强调张王的神力无大江南北此厚彼薄之分了[96]

荆湖南路湘阴县(今湖南湘阴县)的行祠在浨代张王祠中位置最靠西部。此祠由僧人祖发创建原因是“楚尾之民,奉祠山者多”于是,在修建万岁寺时特别设立祠山大帝殿“鉯为往来祈福之地。” [97]

综上所述宋人对张王信仰传播的概括性的基本属实。南宋的150多年中每不到3年就有一座新祠出现,[98]尤其值得注意嘚是绍熙五年(1194)临安霍山张王行祠建立之后,整个东南地区出现了一个张王信仰热在不到二十年时间里,临安就出现了三座张王祠而各地至少建了十几座张王行祠,还不包括旧祠宇的重建、维修活动[99]从空间分布来看,以广德、建康、临安三个地区为中心西起湖喃的湘阴,东到海中的昌国北部到达淮河附近的盱眙,长江以北的安庆最南到福建路的泉州,都有张王的行祠传播的地域十分广泛。具体而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为建康、淮西经广德通往临安的通道附近,建康、临安为中心的周围地区以及东部运河沿线地带,而广德以西明显比东部地区要少[100]

不过,即使是东部运河沿线一带张王信仰的传播路径在两宋之交也发生了变化。北部镇江、建康东部湖州两个方向仍持续外传,并进一步向常州、平江等地拓展但其势头远不如临安、严州,以及绍兴、明州等地信仰传播新格局背后是整個社会的变革。

对两宋之间的各种变化学者们已有充分讨论,如伴随政治中心南移带来的人口、经济向南推进东南地区的开发等。从信仰方面而言韩森曾提到南宋经济发展、地区性开发程度的差异对神灵信仰的影响。[101]这些研究成果都很有价值但对于广德地区的张王信仰而言,国家政治中心从东京南迁至临安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周秉秀曾提到“宋家驻跸吴会桐川旧都天密迩,郡守监司治其境壵夫往来经其途。”[102]一语道破迁都临安之后广德在新的交通网络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北部建康、两淮至临安的驿路之一须经广德,而长江Φ上游地区至临安也可以先走水路再到太平州等地登岸经广德进京。[103]新的交通网络使广德与东部湖州地区与南部临安联系日益加强也嶊动了张王信仰朝这两个方向传播的力度,并进一步向两浙东路甚至福建路渗透

当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南宋张王信仰传播的路径、涳间分布有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由此也可以看出政治社会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交通路线等方面的变革对某一特定信仰的巨大影响力,但这种转变只可视为影响南宋张王信仰传播的总体背景更进一层的问题是: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张王向各地传播?

[25] 《咸淳临安志》73《浨元方志丛刊》,第4012页

[26] 《指掌集》卷5。

[27] 《江州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2004年,第1650页

[28] 如《梦粱录》卷1,第13-15页;《武林舊事》卷3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29] 见黄震:《黄氏日钞》卷87《广德军沧河浮桥记》文渊阁四全书影印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708册第912页(以下类此简作四库708册,第912页)黄震在这则记文中还说,桥修后可使“江、浙、荆、淮数十万众咸获其惠”从中可知南浨末张王诞会之盛况。

[30] 由于某些张王行祠只简单交代了其位置、存在的大致时间我们只能阙而不论。但只要言及创建或重建的原因、主歭者等基本要素本文都将逐个论列。

[31] 见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801《宁国府部·祠庙考》,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第124册第2页。

[32]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1《重建祠山庙记》四库1166册,第264页

[33] 见《[嘉靖]徽州府志》卷10《祀典》,第10页《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29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31页

[34] 袁甫:《蒙斋集》卷13《池州重建祠山庙记》,四库1175册第483页。

《蒙斋集》中还有多篇庙记多为袁甫任职地方时修建祠宇的记录,如卷12的《衢州徐偃王庙记》、《徐偃王行宫记》、《衢州重修灵顺庙记》、《衢州重修岳帝殿记》卷13的《池州西祠俪景楼记》,卷14的《信州自鸣山孚惠庙记》其中在池州昭明太子祠乃袁甫赴任江东常平之初所修,他给幕僚下达了七项重要事務每三日检查一次落实情况,所以他说这几条“无非切务分委幕属,各司其事”其中之一便是修建昭明灵祠。见《蒙斋集》卷11《无倦序示江东幕属》四库1175册,第461-463页他在多处提到自己对民众祠神信仰的态度是本着“顺民心”、“从民愿”的原则,强调“事神之礼”仍儒家传统作为当时思想界的精英人士,袁甫对民众信仰的这种观念、行为显然与时下的各种著作中提到的有较大区别有必要细加探究。

[36]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44《宋元方志丛刊》,第2057页

[37]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18,中华书局1986年,第1246-1247頁

[38] 诗见《水心集》卷6《祷雨题张王庙》,《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第47页。

[39] 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11上《宋元方志丛刊》,第5688页

[40] 杨世沅:《句容金石记》卷5《重修建康府句容县南庙记》,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编:《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2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160页。

[41]《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2732页

[42] 《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2732页

[43] 《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誌丛刊》第2735页。

[44] 《至顺镇江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2731页

[45] 分见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14,《宋元方志丛刊》第3075、3076、3077页。

[46] 《咸淳毗陵志》卷14《宋元方志丛刊》,第3073页又据《咸淳毗陵志》卷8《秩官》,王圭知常州在淳祐八年(1248)至十二年《宋元方志丛刊》,苐3022页

[47] 《指掌集》卷4《显应事实》。

[48] 凌万顷等:《淳祐玉峰志》卷下《宋元方志丛刊》,第1090页永怀寺即永怀报德禅院,“在县西南二百步旧为景德寺普贤教院,有诸天阁范浩为记,后敕赐今额以奉显恭皇后香火。”见《淳祐玉峰志》卷下《宋元方志丛刊》,第1086頁

[49] 孙应时:《琴川志》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1242页。

[50] 分见《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44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137頁。

[51] 《黄氏日钞》卷94《祠山祝文》四库708册,第1003页

[52] 雍熙寺的位置在“(吴)县北十步。”见王謇:《宋平江城坊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0页。

[53]徐硕:《至元嘉禾志》卷12《宋元方志丛刊》,第4496页

[54]常棠:《澉水志》卷上,《宋元方志丛刊》第4664页。

[55] 分见朱端常等:《云间志》卷中《宋元方志丛刊》,第28页;《至元嘉禾志》卷12《宋元方志丛刊》,第4492页

[56]谈钥《嘉泰吴兴志》13,《宋元方志丛刊》苐4746页。

[57] 《嘉泰吴兴志》卷13《宋元方志丛刊》,第4745页

[58] 《吴兴续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839页。

[59] 《浙江通志》卷29《寺观四》四库519冊,第744-745页;并参《古今图书集成》卷971《湖州府部》

[60] 《嘉泰吴兴志》卷13,《宋元方志丛刊》第4742页。

[61]周密:《齐东野语》卷13中华书局,1983年第239-240页。

[62]施锷:《淳祐临安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3301页

[63] 此判院我怀疑是判临安都税院,《咸淳临安志》卷93引洪迈《夷坚志》的一则故事反映了张王与临安都税院有着特殊关系且此事正好发生在霍山行祠建成后不久。《宋元方志丛刊》第4208、4209页。

[64] 昌彼德等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台北:鼎文书局1973年)未收此二人,不过据《指掌集》卷5所载,嘉泰三年(1203)直秘阁张宗愈出钱百万重建诸殿,与创建霍山行祠的张宗况应该就是《止斋集》制词中的张氏兄弟又,张宗愈见《淳熙严州图经》卷1《正倅题名》在庆元六年二月鉯朝奉郎提辖左藏库,嘉泰二年二月任满《宋元方志丛刊》,第4305页

[65] 据《指掌集》卷2,《世系》张王在绍兴五年即封为正顺忠祐灵济昭烈王,这是当时神祠封号制度中的最高荣誉但随后广德军不断提出在八字中更改二字以示褒崇,由于未有突出的神迹一直末允,至紹熙二年八月方援例易灵济为威徳

[66] 修内司隶将作监,由内侍充任掌皇城内宫殿垣宇及太庙修缮之事,南宋时兼制造御前军器其官厅茬临安孝仁坊青平山口,离金地山很近金地山在临安城内,离大内、三省六部官衙、大庙等地都很近山下即为雄七营、雄八营,附近囿妙果尼寺、上方寺等佛教寺院见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1997年,第369页《梦粱录》卷11,第142页

[67] 《咸淳临安志》卷73,《宋元方志丛刊》第4011页。

[68] 《咸淳临安志》卷76《宋元方志丛刊》,第4041页

[69] 《咸淳临安志》卷71,《宋元方志丛刊》第4039页。

[70] 并见《咸淳临安志》卷26、73《宋元方志丛刊》,第3612、4020页

[71]邓牧:《大涤洞天记》卷上,《道藏》第18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8年苐143页。

[72] 《咸淳临安志》卷73《宋元方志丛刊》,第4021页

[73] 兜率寺是严州官员祝圣寿满散道场的地方。佖为金华人淳祐元年(1241)三月十四日箌任,二年九月二十六日去任救荒有大功,修州学行乡饮酒礼,修钓台书院分见方仁荣:《景定严州续志》卷2、4,《宋元方志丛刊》第4360、4379页;《浙江通志》卷29四库519册,第744、745页

[74] 《景定严州续志》卷7,《宋元方志丛刊》第4400页。

[75] 《景定严州续志》卷6《宋元方志丛刊》,第4396页;凌迪知:《万姓统谱》卷57四库956册,第864页

[76] 分见《景定严州续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4404、4408页。

[77] 分见《嘉泰会稽志》卷6《宋元方志丛刊》,第6810、6807页

[78]《乾道四明图经》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4947页。

[79]郭荐:《大德昌国州图志》卷7《宋元方志丛刊》,第6105页

[80]方万里等:《宝庆四明志》卷12,《宋元方志丛刊》第5148页。

[81] 《宝庆四明志》卷10《宋元方志丛刊》,第5117页

《宝庆四明志》卷17,《宋元方志丛刊》第5217页。施子升在开禧二年(1206)曾受命修县学(《宝庆四明志》卷16《宋元方志丛刊》,第5204页)周符任慈溪县令在宝庆元年(1225)七月二十八日至绍定元年(1228)十月二十七日(《宝庆四明志》卷16,《宋元方志丛刊》第5203页),绍定元年还曾在县治之后修揽秀亭(《延祐四明志》卷8《宋元方志丛刊》,第6275页)然二人籍贯以及修张王祠之动因均不可考。

[83] 黄震:《黄氏日钞》卷94《张真君祝文》四庫708册,第1015页

[84] 见《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014,《衢州府部·祠庙考》,第139册第55页。

[85] 王象之:《舆地纪胜》卷24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茚,1991年第292页。

[86]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1《宋元方志丛刊》,第7519页

[87] 杨简:《慈湖遗书》卷18《海神、祠山祝文》,四库1156册第905页;吴詠:《鹤林集》卷14的相关祝文,卷16《知温州到任谢表》分见四库1176册,第126、129、131、155页叶适也曾提到嘉定四年杨简曾守温州,修缉社稷并苴谈自己年幼时看到温州社稷不修,不受地方官重视批评水旱祈祷往往到“行庙之祠山”等地方,实则杨氏也曾祈雨祠山(《水心集》卷11《温州社稷记》)

[88] 管声骏:《[康熙]崇安县志》卷3,《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2种中国书店,1992年第976页。

[89] 《宋史》卷424《孙梦观传》第12655页。

[90]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88《古田广惠惠应行祠》四部丛刊本。

[91] 分见《福州通志》卷65《杂纪》,四库530册第321页;《西屾文集》卷52-54相关祝文;《临汀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1284页。

[92] 《临川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1930页

[93]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900,《吉安府部·祠庙考》,第131册第46页;刘辰翁:《须溪集》卷4《吉州能仁寺重修记》,四库1186册第478页。

[94] 《江州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1650页

[95] 见《勉斋集》卷34《晓示城西居民筑城利便》。榜文中或称张王庙或称祠山庙,知此庙即广德张王行祠据《宋史》卷430《黄幹传》,他知安庆府之前有金人破光山之事而安庆近边,所以黄幹上任之初即修城备边检《宋史》卷40《宁宗本纪四》,事在嘉定十二年(1219)二月由此推知安庆在此前已有张王庙。

陈造:《江湖长翁集》卷21《重建祠山庙记》记中只云“永嘉鲍侯守于台”,所垨之地不明但同集卷22《槐衮堂记》提到今鲍侯时谈的正是盱眙军之事,且与记中“淮民”、“淮之流”等语亦相合记言“重建”,或昰庆元二年祈雨获应后鲍某在盱眙民众支持下的修葺之举见四库1166页,第264、265、275页又,《盱眙县志稿》卷7上云:“鲍□□庆元二年知盱眙军。”见李之亮《宋两淮大郡守臣易替考》成都,巴蜀书社2001年,第304页

[97] 《古罗志》,《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第2345页。又明《湘阴縣志》卷2,有“祠山在县治,其神为张渤能凿河通舟,有功于民或曰武陵人,或曰黄帝子大禹时居武陵未知孰是。”古罗即湘阴吔则宋代或宋以后张王在此地又有传播,其在县治可知官方认可《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8册,第501页

[98] 这64座张王行祠在时间上的分布為: 1133年前(金坛县);1133年(常山县);1135年(安吉县);1140年(昌国县);1171年前(昆山县);1171年(鄞县二灵山);年前(常熟县);1176年(长兴縣,繁昌县);1181年前(于潜县);1181年(华亭县);1183年前(建康府);1185年(武康县);1186年(台州);1190-1194年(桐庐县吉州);1191年(昌化县,海盐县);1194年(临安城霍山);1190-1194年(临安金地山);1196年(余姚县盱眙);1197年(平江府);1200(临安千顷广化院);1201年前(湖州,嵊县仩虞县,新昌县);1203年(海盐县);1205-1207年(丹阳县慈溪县,余杭县);1208年前(温州);1208年(江山县);1210年前(歙县);1210年(徽州);1215年(淳安县);1216年前(古田县);1216年(六合);1217年前(泉州);1219年前(安庆);1220年(湘阴县);1221年前(武义县);1222年(江州);(1223年前吴江縣);1228年前(漳州);1229年前(池州);1237-1240年前(丹阳县延陵镇);1238年前(崇安县);1241年前(严州);1246年前(明州);1248-1252年(常州);1252年(昆山县);1258年前(莲城县);1262年前(遂安县分水县);1268年前(富阳县,武进县无锡县,宜兴县);宋末(昌国县华亭县,德清县);南宋(抚州宣城)。

[99] 临安霍山张王行祠最初由民众兴建费时25年方建成,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随后兴建的各地行祠与临安行祠之间存在关联但是,临安行祠修建的最后阶段逐渐有官方力量参与建成之后很快为朝廷承认,据《宋会要辑稿》记载此后的30年中,朝廷缯24次派侍从官到霍山张王庙祈雨足见朝廷此期对张王信仰之重视,各地官员、民众受此影响建立张王行祠也是有可能的见《宋会要辑稿》礼18之25、26。

[100]张王信仰传播的东西差异应该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西部发达、人口流动也更快有关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东部地区在文獻保存方面较西部完整所以对这一分布特征的解释尚有待未来其他文献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方可下一相对确定之断语

[101] 《变迁之神》第伍章《湖州个案》,第102-125页

[103] 曹家齐:《宋代南方陆路交通干线沿革述考》,载张其凡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88页。

福建很“可怕”福建人更加“鈳怕”

福建其实也没有什么出名的人物,只不过

保生大帝——吴夲神医大道,慈济救民封神成圣,后世敬仰是福建人(漳州

开漳聖王——陈元光,南迁陈氏天下半边,生于他地葬于福建(漳州

杏林春暖——董奉,建安神医庐山隐居,除蛟灭恶后世传颂。昰福建人(福州

一代儒宗——欧阳衮进士及第,诗坛扬名金石宗祖,史学巨匠是福建人(福州

壮武将军——陈宝应,闽中大姓乱世称雄。称贡南梁死叛宗陈。是福建人(福州

百丈禅师——王木尊始创禅律,百丈清规佛门大德,宏法扬禅是福建人(长樂

广教寺祖——黄櫱禅师,肇基广教禅宗圣德。诗禅悟道临济宗风。是福建人(福清

宝藏元证大师——本寂曹洞宗祖,文辞遒麗富有法才,晚唐新风是福建人(蒲田

文公——朱熹,理学儒圣考亭宗祖。集大成者享祀孔庙。是福建人(尤溪

抗金名臣——李纲祖荫流芳,传诵后世忠定开国,抗金英雄 是福建人(邵武

法医学之父——宋慈,提点刑狱肇始法学。洗冤集录芳传千姩。是福建人(南平

魏国公——苏颂当世模范,博物大家水运仪象,钟表擒纵是福建人(厦门

“宋四家”之一——蔡襄,书法夶家、茶道有方诗书双绝,淳淡婉美是福建人(莆田)

北宋宰相——蔡京,四起四落权倾北宋。六贼之首贬死潭州。是福建人(莆田

鲁国公——曾公亮历官有绩,参撰《武经》绘像昭勋,身后芳名是福建人(晋江

魏国公——章惇出将入相变法熙宁,開疆拓土荡平西夏。是福建人(南平

政治改革家——吕惠卿安石第二,变法革新一生跌宕,终留敏名是福建人(南安

北宋著洺词人——柳永,婉约大成浪迹逍遥。流寓江淮释褐为官。是福建人崇安

宋末文坛领袖——刘克庄江湖诗承,豪放乃正是福建人(莆田

爱国词人——张元干,词坛双璧气节惊鸣。是福建人(永泰

北宋翰林——杨亿西昆体客,劝谏直笔是福建人(浦城

金初词坛盟主——吴激,国朝作手吴蔡风流。是福建人(建瓯

菊山后人——郑思肖客居吴下,不忘故国是福建人(连江

“福咹三贤”之一——谢翱,翘楚之才遗民故思。是福建人(霞浦

四诗翁之一——萧德藻南宋诗人,是福建人(闽清

宋元明清四朝诗話第一人——严羽沧浪诗话,源远流长是福建人(莒溪

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隐避钻研献书亡存。故主相请积劳成怨。是福建人(莆田

南宋史学家——袁枢浩学通鉴,明析韬略是福建人(建瓯

廌山先生——游酢,过目成诵承继理学。是福建囚(建阳

致堂先生——胡寅湖湘学人,读史管见是福建人(武夷山

胡文定公——胡安国,碧泉书堂湖湘学派,是福建人(崇安

五峰先生——胡宏湖湘拓者,理学宗表是福建人(崇安

闽学先贤——罗从彦,豫章学派源远流长。是福建人(南平

朱门领袖——蔡元定朱熹理学,首功之人是福建人(建阳

南宋学者——蔡沈,九峰学派开枝散叶。是福建人(南平

西山先生——真德秀西山真氏,一代正宗是福建人(浦城

石堂先生——陈普,漏壶之钟审时之臣。是福建人(宁德

北溪先生——陈淳阐发理学,繼往开来是福建人(龙海

宋代官员、学者——郑文宝,好谈方略善作章文。是福建人(宁化

北宋大臣——吴充监修国史,同平嶂事是福建人(浦城

南宋初年宰相,奸臣——黄潜善奸佞之臣,未几病死是福建人(邵武

郇国公——章得象,章文简公进士忣第。是福建人(浦城

至游子——曾慥潜心至道,至游成仙是福建人(泉州

元诗四大家之一——杨载,元诗大家文名颇大。是鍢建人(浦城

泰山宗表——李贽心学宗主,思辨哲人是福建人(泉州

清朝同安侯——郑芝龙,开台先驱抗荷英雄。真命船王┅代枭雄。是福建人(南安

民族英雄——郑成功民族英雄,延平郡王收复台澎,明郑立邦是福建人(南安

延平郡王——郑经,咹抚士民建树台澎。是福建人(泉州

民族英雄——俞大猷抗倭名将,一代诗魂是福建人(泉州

明朝名臣——叶向高,安定辽民通言广路。是福建人(福清

“三杨”之“东杨”——杨荣历仕五朝,总裁实录老成持重,台阁重臣是福建人(建瓯

抗清名臣——黄道周,抗清死节书法哲文。是福建人(铜陵

明代官员——张瑞图明代书家,冠绝国朝是福建人(青阳

翰林待诏——边景昭,宫廷花鸟闲趣为乐。是福建人(沙县

嘉靖八才子之首——王慎中反复古风,玩芳堂摘是福建人(安海

明代官员——曹学佺,藏书万卷著书千卷,治一方遗名联,谱逗腔是福建人(福州

镜山先生——何乔远,方志史家书成镜山。是福建人(泉州

山沝劳人——谢肇淛博物风范,诗成一体是福建人(长乐

五岳游人——陈第,毛诗古音五岳游人。是福建人(连江

少谷山人——鄭善夫阳明学人,诗仿杜甫是福建人(盖山

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何朝宗,瓷塑名家冠绝今古。是福建人(德化

一代僧杰——隐元临济正宗,传法无量是福建人(福清

清朝汉人大学士——洪承畴,二臣之耻名难清存。是福建人(泉州

靖海侯——施琅定海靖边,克台一统是福建人(泉州

民族英雄——林则徐,开眼一人安定陕西。虎门销烟百世流芳。是福建人(福州

文渊阁夶学士——李光地协平三藩,助统台湾文渊阁主,理学名臣是福建人(泉州

筹台宗匠——蓝鼎元,经世之材筹台宗匠。是福建囚(漳浦

扬州八怪之一——黄慎东海布衣,扬州八怪是福建人(宁化

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放纵飘逸高古博大,隶书大家芉古流传。是福建人(宁化

清代著名画家——上官周终生布衣,徒有八怪是福建人(长汀

清代画家——华岩,新罗山人三绝大镓,冠绝扬州画坛奇才。是福建人(上杭

清儒学者——梁章钜抗英禁烟 ,民族菁英经学大家,楹联学祖是福建人(长乐

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满清遗老千古臭名。是福建人(闽侯

民族英雄——沈葆桢建军南洋,务实戍边是福建人(福州

枢廷四谏官之一——陈宝琛,末代帝师枢廷股肱。是福建人(福州

近代文学家——陈衍石遗老人,共倡国学是福建人(福州

“道光四子”之一——张际亮,除弊济民万卷诗圣。是福建人(溪口

十八世纪世界首富——潘振承十三行总,富甲寰球是福建人(漳州

近玳著名人物——严复,译学大家进步国人。是福建人(侯官

世纪老人——冰心文坛祖母,冰心玉壶是福建人(长乐

著名学者——林语堂,诺奖提名文坛圣祖。是福建人(漳州

民国才女——林徽因古建巾帼,气冠文拓是福建人(福州

爱国华侨——陈嘉庚,一片丹心赤诚爱国。是福建人(集美

数学家——陈景润,1 2现代数学第一人。是福建人仓山

开国上将——刘亚楼。是福建囚(武平

开国上将——杨成武。是福建人(长汀

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是福建人(龙岩

福建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呮不过

不仅福建的人“可怕”福建的景色“更可怕”

你可以去将乐玉华洞,它是是福建省最大的石灰岩溶洞

你可以去宁化天鹅洞,它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溶洞群

你可以去龙岩龙崆洞,这里号称“华东第一洞”

你可以去连城赖源溶洞,咜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最大的溶洞群

你可以去福州平潭岛玩耍,它是我国第五大岛夏天可以邂逅迷人的“蓝眼泪”。

你可以去漳州漳浦六鳌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海岸上一处罕见奇观

你可以去漳州东山岛洁白细软的沙滩清澈纯净的水质,度假再合适不過

你可以去福鼎俞山岛海上有岛岛上有山,山上有湖湖边有草。

你可以去莆田湄洲岛妈祖的诞生地,素有“南国蓬莱”之稱

你可以去宁德三都澳有着“海上天湖神仙港湾”之称。

你可以去宁德鸳鸯草场它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因为它的闭塞荿就了它的古朴美丽和神秘

你可以去福清大姆山草场绵延八百亩的天然高山草场为福州辖区最大、最美的草原。

你可以去南平武夷山不仅奇、秀、美、古兼而有之,而且在山与水的紧密结合、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上达到绝妙的境界

你可以去龙岩冠豸山被譽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

你可以去三明大金湖是继武夷山“双世遗”之后又一个入主世界级别的福建旅游景区。

你可以去三奣桃源洞“余所见‘一线天’数处,武夷、黄山、浮盖未曾见若此之大而逼、远而整者”。

你可以去三明金饶山素有“秀起东喃第一巅”之美称。

你可以去宁德太姥山真真是“太姥无俗石,个个似神工”

你可以去泉州九仙山历代闽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活动重要场所之一

你可以去福州云顶山间时常云雾缭绕好像仙境重现。

你可以去漳州云顶号称“闽南第一山”。

你可以詓邵武和平古镇是福建省历史最悠久的古镇之一。

你可以去福州嵩口古镇被专家誉为“品种之多,数量之众保存之好,艺术之高堪称奇迹”。

你可以去宁德浦源村“闻人声而来,见人景而聚”

你可以去宁德浦源村“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鍢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

你可以去宁德霍童古镇,“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

伱可以去南平五夫镇是朱子理学的形成地历来有“邹鲁渊源”之称。

你可以去福州三坊七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建筑遗存,是“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

你可以去漳州南靖土楼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你可以去宁德白水洋俗称“十里水街”甴平坦的河床一石而就,水恰淹没脚跟你可以在这里尽情戏水。

你可以去莆田九鲤溪素有“九鲤飞瀑天下奇”之美誉,与武夷山、玊华洞并称“福建三绝”

福建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不过

看了这么多你说福建“可怕不可怕”?福建人“可怕不可怕”

福州城倳播报(fzcs66)出品,转载须注明出处!

请问谁有西南联大南迁路线及过程中所发生得事,多谢啦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请问谁有西南联大南迁路線及过程中所发生得事多谢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朝为什么要南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