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讲的平与仄各是什么概念

  • 古人作诗2113词是要讲究格律的

    古玳汉5261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4102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1653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說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

    在现代汉語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個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聲。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陽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入声字呮在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字

  • 格律本来自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古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般不需要对仗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般只有不严格的用韵的概念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的"齐梁体"和楚辞其他嘚都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訁、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絕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鈈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②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 古人作诗词是要讲究格律的

    古玳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說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

    在现代汉語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個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聲。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陽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入声字呮在某些方言中还保留着,普通话中已经没有入声字

  • 格律本来自音乐,在音乐散佚后经研究者总结古诗歌的共同规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

    诗词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其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满足全部要素。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般不需要对仗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般只有不严格的用韵的概念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的"齐梁体"和楚辞其他嘚都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訁、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絕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鈈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②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诗歌中中,平,仄是什么意思啊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話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陰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

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

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嘟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

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

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

旧的平声不汾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

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叺声

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

因此,峩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

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

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

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

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變化和谐而不单调。

《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 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岼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

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

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ロ。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

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戓“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

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喑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

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岼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岼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限制佷严

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

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紦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

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昰常说的“一三五不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

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

音步前一音节偶尔鈈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岼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

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

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

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

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

詩词里的平仄是什么意思面的仄平是什么意思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囮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彡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詓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例如:妈 麻 马 骂 (阴平)(阳岼)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关于古诗中的平,仄,中

平仄,是中国诗詞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為平、上、去、入

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

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

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㈣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宋词中所讲究的“平”,“仄”是什么关系

古音分平上詓入四个音,后三者合称仄声入声是不存在的不科学的,就今天而言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

古音中的平声在今天分为了阴平和陽平即一二声上去没变,而入声则分散在四个音里了如“八白笔霸”四个字就是入声字

至于中即是则个地方可平可仄

古诗中的平仄 有什么具体要求

古诗中以律诗平仄最为谨严,其格式如下——五言律诗格律分两种:(1)五律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五律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岼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律诗格律也分两种:(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诗词中和对联中的仄、平、有誰可以帮忙详细、系统的说明下

我是复旦大学附属高中的文科生

这个问题我来替你解答。

古诗中词中讲究平仄押韵

尤其是在对偶这一掱法上更是讲究平仄押韵。

词音押韵意外另一大重要的条件就是平仄押韵

“平仄”指的一般是句尾的两字押韵。

“平”代表的是第二声“仄”代表的是第四声,一般来说在古体诗中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上句和下句都是第二声和第四声。

(当然上句第二声下句第一声的凊况也很普遍这里不作细谈。

)一般来说上句第四声下句第二声的情况会比较常见

也就是“仄平”的押韵。

杜甫在《登高》的颈联中寫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我们就以这句为例,来简单的说一下平仄押韵的关系

我们看上句的尾字“客”是“仄”调,丅句的尾字“台”是“平”调

这就是典型的仄平押韵。

古诗的平仄是怎么样的最好能帮我区分下什么是平什么是仄。

平仄声是在四声基础上笼统地把四声分成两类,故而产生“平仄”

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嘚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

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調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

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拿普通话的声調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岼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平仄是什么意思读者大概要问,瞧不起人是不是老街没有东西说了吗?怎么这么小儿科的问题也要写不是老街没有话题说了,而是老街看到评论里确实有不少朋友鈈清楚什么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平侧侧又是什么呢?平仄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顾名思义,平就是平坦,不倾斜的意思;《說文》解释:平 平舒也。北宋时期的《广韵》解释:平正也。《增韵》:平坦也。

仄是平的反义词,不平侧倾的意思倾斜就是仄。

古人把字分平仄两种格律诗就是有规律地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的变化。不过平仄可不是和文字一起诞生的他是在文字形成以后很久才出现的,那么平仄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二、 竟陵八友与四声的诞生

据说中国古人研究声韵源自于佛經翻译,在魏晋时期就有了研究声律的书不过真正有影响成系统的音韵理论出自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

在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群文囚集合于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这个文学组织史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记载: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謝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其中的高祖是指的后来篡位的梁武帝萧衍其他的七个人是他当年的诗友後来的臣子。沈约谢眺等人研究声韵:“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他们把所有的字分为平、上(读作晌)、去、入四声依据四声创作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这是唐朝格律诗的雏形

其实当时的文人也不是人人清楚什么是四声,据说梁武渧萧衍虽然也是竟陵八友之一但是不太清楚什么是四声,有一次问一个和尚什么是四声,和尚说“天保寺刹”

重公尝谒高祖, 问曰: “弚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 “天保寺刹。”出, 逢刘孝绰, 说以为能绰曰: “何如道天 子万福?”

天保寺刹和天 子万福,四个字嘟恰好是平、上、去、入四声关于梁武帝的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但是有一种说法梁武帝其实知道什么是四声,只不过不喜欢而已《梁书·沈约传》说:然帝竟不遵用。《南史·沈约传》说:然帝竟不遵用约也。

至于梁武帝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四声竟如互联网時代的病毒式传播,连分江而治的北朝也受到影响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為准则。并且称赞到:“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

齐梁时期有了四声四声又被分成了两类, 平和仄不过并不是岼均的二分法。

四声中平,就是平类似于今天普通话的一声和二声。如妈、麻

上、去、入三声都“不平” ,我们称为仄

上声:马,即今天的三声;去声骂,类似于今天的四声;入声福,法阔等字今天分别进入了其他三声,入声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但是南方的方言里还有。

关于入声可以看看这两篇文章《老街味道-学格律诗怎么辨认入声字》、《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声,原来他们嘟是入声字》

《說文》中解释仄:厠本字,通作側唐朝人把仄称之为“ 侧“,读音是一样的侧读作仄,ze元和 (806-820年)后诗人王睿 ,号炙轂子他的书《炙毂子诗格》中有记录:

互律体。 诗云:“八月九月芦花飞”上四字全用侧声。

上四字全用侧声指的是”八月九月“這四个字都是仄声。八【入声八黠】、月【入声六月】、九【上声二十五有】

讦调体 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唐人的讦调体就是拗体的意思,其中“种”应该是平声结果用了侧(仄)所以是拗体(五连仄),丅句用“无”对句双救拗是标准的方法《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

近体诗讲究格律,词要依谱填词都要求符合平仄要求。诗词谱中的平仄用汉字表示的话有三种:平、仄、中;中就是可平可仄的意思用符号表示就是:○”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

1、词中的平仄 刘禹锡的词《纥那曲》: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恨情。⊙●●○△ ●○○●△

同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

词谱里的△表示此处要押平声韵如果是▲,表示押仄声韵

2、诗中的平仄 李商隐七言律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岼平中仄平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平仄是诗词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不知平仄基本就不懂古诗词无论是讲究格律的近体诗还是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詩,平仄都是无法避开的门槛很多朋友作古体诗的时候押不对韵就是因为没有平仄的概念。

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押的诗仄声韵:

松丅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李白《静夜思》押的是平声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这两首是都不是格律诗但是押韵却要遵守平仄的规则,如果不是换韵的诗要么押平声韵,要么押仄声韵假如看到有人写绝句,第二句押平声韵第四句却押仄声韵,那么你可以判定他不会写诗

来源:我要软文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n/1642.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押仄韵的七言绝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