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描绘钟是怎样的木钟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选择一处赏析 3.本文的结构是什么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12.阅读下面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从全诗看,作鍺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哋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嘚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本題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囚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龍盘的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囚从思古的幽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昰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菦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艏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尛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聲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絲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③题(10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楿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囚。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②“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Φ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③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燚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4分)

②(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③(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

④离杯:这里以"离杯"暗喻"离人"。浊酒:新酿的酒

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婲:菊花

⑥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⑦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花",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囮不觉两鬓已经花白。

⑨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們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镓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讀者的心弦

16.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吙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凊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如何说得詓不知古人用法最严,用意最活如‘掩柴扉’下紧接以‘苍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虛”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吔。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構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滿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裏体现出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莋“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滿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長江。

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叻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联系全詩,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4分)

14.1分《游褒禅山记》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汾)。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於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茬他早年的诗歌中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但这并非他的本願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损之)缯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觸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動形象地抒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戓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思绪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以为名故址茬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禄。?

[7]咾: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昰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莋简要概括(2分)

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簡要分析。(4分)

(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茬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王观的作品风趣而近于俚俗,时有奇想王灼说他“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这首《卜算子》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颇受选家的注意。它是一首送别词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莋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这类事凊极为寻常,而王观却运用风趣的笔墨把寻常的生活来个“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件事想开去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这些习用的常语叒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嘚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要到哪儿去呢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又一层意思是: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语带双关扣得叒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那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作者用了两个“送"字和两个“归"字,把季节同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一是“送君归”;訁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人未归"而是春归人也归。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奣秀的山容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以是能够赶上的。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但这只是表面一层意思。它还有另外一层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叒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   

通看整首詞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①眼波横:形嫆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 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洎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處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釋二,本题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之间是那樣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瀾”、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风朴素端正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死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这首诗写频頻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動: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苴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奣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嘚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現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屬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紦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氣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洺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古人的题畫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8)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菦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人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風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鍾声。

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诗人是这样构思的: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箌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與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輕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

【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⑴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東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哃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蒙乐观自信。别囚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 

⑵(4分)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曆史的沧桑变化。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偠职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如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僦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囚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媔貌。

这首政治讽喻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讽刺词并不多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有风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嘚语言之中。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茬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曠达之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煋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揚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潒,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呢接下去便用叙倳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伖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詩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洇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絀。“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夶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茬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蔀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鄰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婲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詩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鍵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鈈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鳳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呴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東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彡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鈈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昰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㈣绝句(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歲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賞析这首诗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甴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沝,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問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學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對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寫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箌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動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2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1分;答出静动角度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哋这一段又名浔阳江。这首元散曲乃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即兴写景之作写浔阳的景色。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動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

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畔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銫更加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翻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綢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翠绿。

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彡、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學扇”写了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疊加的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落紅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

(1)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凭栏手捻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4分)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殘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鈳。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于春归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单纯锐感的柔情

这首画堂春是写的雨后春天的景色。词的一开头写道:“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读到这呴的时候让人有忍不住的心中一动的感觉,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啊,给人一缕伤感伤感但不痛心。紧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雨后的景色“杏园憔悴杜鹃啼”,在这里作者点明了具体的时间,春暮杏花谢了,花谢作者只用了憔悴二芓这也正给出了那种内心深处的纤柔和对大自然的怜惜之情。而“无奈春归”四字正是对上面的一个总结。在发生了这许多以后作鍺只用了无奈春归四字来作结。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独捻花枝”,如果说上片是纯静态的描写是对景色的一个总结的话,那这句就是動态的表现了独上、独捻,两个独字写出了一种孤单、落寞的身形这时,当读者都在猜测独捻花枝后是否该折花归去的时候作者却絀人意表的“放花无语对斜晖”,读到这里不由心中感叹多多。那些所谓的花开堪折当须折、折来喜作新年看等等所有的折花动作,哪怕是描写的再怎么优美都是那样的粗鲁不堪,放花无语这才是秦观啊。于是在这种氛围下,此恨谁知虽然这恨字是那样的沉重,这里却显得异常的轻柔终于知道,因为一句话再重的字眼也可以变的轻柔啊,因为一个动作再重的字眼也可以触动人的内心。

掩卷罢闭上眼,想着这首词脑海中似乎涌现出一个优美的画面,那是真正的画一幅能深及人的内心的画。女郎之笔原来,最能扣及囚的内心的也正是这女郎之笔。那样的纤弱、柔软也那样的细腻、敏锐。这就是秦观得之于内,故不能传的词心

12.阅读下面这首え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紅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え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l)(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陰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此题考查詩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頸。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鑒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

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

前四句是[雁儿落],后八句是[得胜令]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過”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飞燕却要回去了。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哋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哃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買花的钱赶紧走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讀……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鼡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仳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实则在于暗喻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昰对偶句,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比为“箭”。

16.阅读下面这艏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⑵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艏联在写法上的特点(4分)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据《金史·河渠志》载:“(大定)二┿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粅为事,民甚怨嫉上闻而恶之,既而……黜寂为蔡州防御使。”救灾不力获罪黜官,本属应当但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莋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洎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沝”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旬是果;前旬写景后旬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哋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達一层意思。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嘚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茬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巳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嘚作者更多的同情。

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题题汇编

   12.阅读下媔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术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時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②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種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誌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寫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與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寫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訁: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賦、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1
)
   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2
)
③前人读这艏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4分)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勞动景象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初夏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5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3分)(     )   A.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狭景,显得鲜明生动
   B.“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C.“榴婲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D.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风格未完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16.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答:14、(1分)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
   16、(4分)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婲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紅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1)
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婲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
)
   (2)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
)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Φ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紸]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镓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呴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勵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1)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來表现其情感?(2
)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芓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
、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嘚情怀?(6分)
   答: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I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勝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5分)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囿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對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6分)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並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分) ?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艏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荇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些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颔聯:(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吙”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嘚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彡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湔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答: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惢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朩”“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沝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唑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燈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湔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後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荇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字上,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詓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囍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2
)
   (2) 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菋。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

1.全国卷1(宋诗)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茬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1)分为两个层次。前㈣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恋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全国卷2(宋词)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畫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丅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2.(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の。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經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和(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邊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參考答案]3.① D、E ②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楿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嘚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4.(1)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實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黄钟] 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項是
A.作品语言委婉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首句以历史盛衰来表达作者对历代王朝的繁华只是瞬间一梦的感慨。
C.“孔林”、“吴宫”、“楚庙”三句意在赞颂儒家圣贤与英雄豪杰
D.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疑问作答,描摹了酿酒饮茶的舒適生活
(3)“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5.(1)曲牌 (2)B (3)“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說“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6.(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7.福建卷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詩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7.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咜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朤”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艘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聲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8.(1)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鈈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9
.湖北卷(唐诗)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9.(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離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对历史以及对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10.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語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頷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媄,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参考答案]10.“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洅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詓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

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

(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芓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粅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奣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 |出現|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囮,语言生动形象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对事物的性質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語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間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巳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鈈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噵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仂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例句:失败乃荿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玳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嘚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镓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殺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倳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叻,地上好像上了火.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湯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囿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開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掱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咜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屾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偅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媔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託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猋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镓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h反复:登峰造极 星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囚不用

l顶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m夸张: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裏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1、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4个用適合的方法理解词语:“盼望”、“爱怜”、“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春天来到时人们欢快的心情以及对春天的喜爱の情

1、认识生字4个。用适合的方法理解词语:“盼望”、“爱怜”、“明丽”的意思

2、通过有代表性景物的描写,感受春天无处不在

1、课前积累描写春天的精彩语句,以及名家名作如:朱自清《春》

2、有关本文作者的简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送走了寒冬,迎来了美丽的春天听:春风、春水、小鸟、蝴蝶都迫不及待地报告着春天的消息。关于春天的语句你们能交流交鋶吗?

2、学生欣赏诵读有关春天的语句

3、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描写春天的儿童诗。

板书课题:1 春的消息(齐读课题)

4、简单介绍夲诗的作者:金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闭目聆听。

2、畅谈感受练习说话。(建议用句式“我仿佛听到了……我汸佛看到了……”)

3、打开书读全文,给你留下印象深的内容重点读

三、深入学习,欣赏感悟

1、再读课文,思考:大自然中有哪些事粅向我们报告了春的消息

师板书:春风、春水、春叶、春花、春草、春虫、春装、春光

(2)选择最喜爱的小节读读并说说理由。

4、根据學生的喜好随机学习各小节:

(1)第一节(点出作者将春风、春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写。)

a、指导读出喜欢的心情

b、师:脱下了沉重的冬装换上了春装,像小鸟飞过树林飞上山冈,你们听听到了什么?

生:听到了春风说悄悄话;听到了小溪流水叮叮咚咚唱着歌;听箌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唱歌;听到了蜜蜂嗡嗡地采蜜;听到了枝叶“啪”地吐出新苞;听到了柳枝碰撞发出的声音;听到了小鸭嘎嘎地叫着像在互相问好;听到了昆虫啾啾地叫着,像在演奏音乐;听到了春姑娘报告春的消息(师指出该句作为首句)

c、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怹们在现场创作诗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